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必大吼大叫教好孩子

2007年06月22日
公開
7

和孩子一起用「好心情」玩遊戲 例1 泡澡時間結束:轉移注意力 人物:小可(三歲)、約翰(六十歲,小可的爺爺) 小可愉悅的笑聲迴盪在浴室中,當中摻雜著爺爺低沈的聲音,他正模仿汽艇的馬達聲。 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沒有比洗泡泡澡更好玩的事了。但如何讓孩子在皮膚還沒變皺之前,結束泡澡時間呢? 「現在馬上起來!」(接著上床睡覺)這句話大概嚇不了人,而且這種方式多半會產生反效果,反而讓泡澡成了靜坐抗議,或是讓小鴨、汽艇變得更吸引人。小可的爺爺也知道這個問題。 身為孫子的「啟發者」,他使用了兩個方法:加一些冷水進去。如果不舒服的感覺還無法讓小傢伙離開澡盆,還有一招就是──慢慢把水放掉。 1.在玩汽艇第一回合時,爺爺不動聲色地拉開塞子。遊戲繼續:汽艇繼續前進。「衝呀!衝呀!」興奮的小可並沒有發現澡盆的水位緩慢、持續地下降。然後水變冷了,小傢伙開始覺得不舒服。 2.在不舒服變成尖叫之前,爺爺已經準備好下一個遊戲。用毛巾擦乾身體之後,就是「噴射機」時間。「好耶,噴射機!」小可的眼睛又亮了起來。他知道這個儀式,洗完澡後吹風機會繞著他的身體轉圈。 3.讓孩子自己覺得遊戲與實際情形融合。澡盆裡的水流光之後,還剩一些泡沫,告訴他汽艇與鴨子要回到岸上休息睡覺了。爺爺用毛巾很快地把小可裹住,開始噴射機遊戲。 深度評論 一直到出生為止,人都是在水中生長的;我們可以說人就是「在水中製造的」。澡盆對孩童來說是一種經歷,並非只是單純的洗滌而已,所以大部分的孩童(除了那些怕水的孩子之外)都不會自願離開澡盆,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避免孩子在「再生」的過程(從水中到陸地)中產生挫折感,大人的纖細感就很重要了。 基本(特別是耐心)原則是──讓小傢伙心甘情願。更具體一點,就是絕不可直接馬上把他從澡盆中抓出來!強迫是絕對禁止的! 要把小傢伙從一個地方引導到另一個地方,有個可行的方法:把這個地方變得不那麼吸引人或較不舒適,而讓另一個地方變得有趣。澡盆太吸引人了,所以這兩個步驟都得使用:水變得不那麼舒服,例如變冷或流光了。這時把吹風機變成噴射機,或是把浴巾變成躲貓貓遊戲的道具,「登陸」就會變成是件有趣的事了。 啟發技巧 「啟發者」以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活動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請您觀察孩童的節奏。您會發現有一些被打斷的「活動」,其實是他在幾分鐘之內自己就會結束的,因為小傢伙也是喜歡有計畫的。 童言童語 四歲的丁丁跟著父母去旅行,參觀新天鵝堡。導遊解說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因為神祕的原因而溺斃。丁丁若有所悟地說:「我知道為什麼了。國王一定是掉進馬桶裡,但是他沒有帶泳圈,所以淹死了!」 例2 獨立自主:在超市中自己推手推車 人物:文希(二十八歲)、她的女兒小佳(六歲) 「為了回饋消費者,適合全家大小享用的脆笛酥今天大特價……」大賣場裡不斷廣播著特價訊息。超市對成人與小孩都有無比的吸引力。如果您知道自己到這裡的目的,也準備了採購清單,那就還好。 文希是一個具有啟發式教養概念的母親,她在採購時一直注意讓女兒小佳有事可做。一會兒讓她從架上拿自己喜歡喝的優酪乳,一下子讓她比較不同牌子布丁的價錢。但小佳最喜歡的是推手推車。手推車是給大人用的,小佳還不夠高,但她又覺得那些塑膠製的兒童手推車「太幼稚」了。要順利推動成人用的手推車也是需要技巧(甚至需要訓練)的,尤其滿載的手推車不容易轉彎,有時還會碰到正在卸貨的堆高機,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 「你還不會,我來……」如果您這樣說,那就錯了。 文希決定伸出一隻「無形的手」。小佳的手伸直,剛好可以抓住推車的把手,文希則走在推車前面,一隻手拿著購物清單,一面看著貨架上的物品,另一隻手則不露痕跡地抓住推車的前緣,控制推車的方向。「媽媽妳看,我已經能推大車了!」小佳興奮地說。文希露出微笑,讚美女兒。 深度評論 每個人的個性(羞怯、信賴、自我意識等等)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受環境所影響? 這個問題有很多理論研究。目前大部分的專業文獻指出是受基因的影響,但也有一些激進的論點指出教養與個性毫無關聯。不管怎麼樣,以鼓勵的方式來提昇自信總是好的。自信基本上是根植於成功。身為孩子啟發者的大人應該努力去激發孩子的自信,像上述例子中,文希在超市不露痕跡地「控制方向」,就有這種效果。但要注意,那隻「無形的手」是用來協助激勵孩子,絕不可做為刻意欺騙的工具。 啟發技巧 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自信」與「成就」兩種不同的面向,都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即使孩子沒有達成目標,也應該以積極的回饋來讚揚孩子的「投入」。生命是一場馬拉松,想要抵達終點的欲望,會激發人的潛能,讓人加速衝刺。 童言童語 「寶貝,不是說好蛋糕要分一半給媽媽的嗎?你怎麼全吃了呢?」 「媽咪,我知道妳在減肥,所以我幫妳把它解決了!」

寶寶翻身問題大集合

2007年06月17日
公開
49

寶寶翻身問題大集合 寶寶從抬頭到翻身,可以說歷經了大發展,因為他可以看到、觸摸到更寬廣的天地。不過,有很多爸媽卻為寶寶的翻身問題而煩惱。 Q:書上說,寶寶通常在4∼6個月時學會翻身,可是實際上,我看有的寶寶3個多月就會翻身了,而有的寶寶7個月了卻沒有翻身的跡象。不知道寶寶翻身的時間究竟是什麼時候? A:根據一項調查,大多數寶寶均在4∼6個月時學會翻身,但有些寶寶3個月即會翻身,而有些寶寶6個月後才學會,甚至有些寶寶根本不通過翻身而直接跨越到爬、走階段,也是有的。一般來說,如果寶寶7個月後仍然不會翻身,就要多觀察是否有發展上的問題。 Q:為什麼那些秋天出生和胖寶寶不容易翻身呢? A:在秋天出生的寶寶,當他們達到翻身月齡的時,天氣已經變得寒冷,寶寶身上穿得很多,自然翻身就困難。相對來說,春天、夏天出生的寶寶,他們學翻身就比較容易些。 而那些偏胖的寶寶,因為身上的肉肉特別多,趴著時就很費力了,想要讓他們翻身,當然也是困難的一件事。 Tips: 想要秋天出生的寶寶也能翻身快,爸媽可以將室內溫度調高,這樣,寶寶身上的衣服穿得少了,訓練起翻身來就比較容易。 Q:寶寶7個多月了,只會左右兩邊側翻,卻不會從俯臥翻到仰臥。不知道有什麼好辦法嗎? A:他可能不是不會,而是懶得翻。不要著急,當他想翻的時候,就會翻過來了,如果你發現他想翻卻翻不過來的時候,你可以一邊鼓勵他說「再加把勁,馬上翻過來了,你好棒啊」等等,一邊助他一臂之力。千萬不要太著急,特別是不要說他不行,寶寶也會聽得懂爸媽說的話而感到灰心。另外,你還可以試試用食物進行引誘,說不定有效果。 Q:寶寶4個月了,應該可以學習翻身了,做媽媽的該怎樣教寶寶學習翻身動作呢? A:對於不會翻身的寶寶,媽媽可以先幫助他感覺一下翻身的動作。例如媽媽用手扶住寶寶的肩膀,另一隻手扶住他的臀部,輕輕地給他一點力量,寶寶就會翻過來了。當寶寶翻成俯臥姿勢後,可以幫助寶寶把雙手放成向前趴的姿勢,然後再用一隻手插到寶寶的胸部下方,另一隻手輕推寶寶身體,讓寶寶由俯臥姿勢慢慢翻成仰臥姿勢。 對已經基本有翻身概念,但有時候還翻不過去的寶寶,可以做一些有效的訓練就會促進寶寶翻身:用雙手抓住寶寶的兩隻小腳,以左右手扭轉寶寶身體成90度,轉動要慢,扭轉時注意只轉90度,不作全翻轉,然後等寶寶自己翻過來。 也可以在寶寶平躺的時候拉他的手,並將一根手指放在他的掌心,讓他握緊,然後媽媽把手輕輕一拉,寶寶就會順勢翻過去,如此每天多練習幾次,再拿些玩具從側面引誘他,這些應該都會對他掌握翻身有幫助。 在做上述翻身動作的時候,媽媽還可以對寶寶說一些鼓勵的話:「寶寶,你真棒」、「再用力,你可以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幫助寶寶翻身的時候媽媽動作不要太大也不要用力,以免扭傷寶寶的手臂。 Q:在寶寶會翻身以後,是不是就多了幾許危險呢?爸媽該如何來預防寶寶出現的危險? A:寶寶會翻身以後,最容易出現的危險就是墜落摔傷和誤食異物。 1.墜落摔傷 有些爸媽沒有發現寶寶提早學會了翻身,或是寶寶已經會翻身了,卻還是將他放在床邊、沙發等危險處,以為離開一下應該沒關係,結果寶寶就在沒人注意的時候,因嘗試翻身而跌落下來,造成身體的受傷。 ◎處理方法:發現寶寶從高處墜落,爸媽應先觀察寶寶的意識、眼球轉動、對外界反應等,如果寶寶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爸媽可先處理外傷的部分,並持續觀察72小時。如果隔了一段時間發現寶寶出現意識不清、不安、嗜睡、哭鬧的情形,就要懷疑可能是腦部有受傷,應儘快帶寶寶前往醫院檢查。 ◎建議爸媽:不要將寶寶單獨放在床邊、沙發等危險的地方,免得發生因翻身而墜落的意外。爸媽也可在床邊裝置護欄,劃出一個安全的活動範圍。但要注意護欄的欄距應小於寶寶的頭寬,避免他的頭卡在護欄之間。 2.誤食異物 寶寶小手的靈活度增強了,看到什麼都會想要抓起來玩一玩,接著放進嘴巴裡,只要是在他周邊的小東西幾乎都不能倖免。 ◎處理方法:寶寶如誤食異物,以致小東西卡住氣管或食道時,若確定寶寶並非吞下水銀電池、藥劑等化學物品時,爸媽可將寶寶臉部朝下托於前臂上,並支撐於大腿處,讓寶寶呈現頭下腳上的姿勢,且用一手指托住寶寶的下頜與頸胸部,接著用另一隻手的掌部在寶寶兩肩胛骨間給予幾下大力拍擊,幫助他把東西吐出來。如果沒有成功,就要叫旁邊的人進行求援。 ◎建議爸媽:在寶寶較常活動的空間裡,儘量不要放置直徑小於3.17公分或長度小於3.17公分(即喉嚨的寬度)的物品,減少發生異物梗住的機率。各種錢幣、圖釘、豆子等東西都要收好,危險的物品也應該放在櫥櫃中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