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BBH媽咪分享_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2012年04月17日
公開
50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媽媽帶著5歲的小騏到小表哥家拜訪,小表哥獻寶似的拿出最新的孔明棋遊戲,邀小騏一起玩。起初小騏興致勃勃,和小表哥又笑又跳的,沒料到,輸過幾回後,小騏的臉色愈來愈難看,開始雙唇緊閉、眼泛淚光,最後,他居然把整個玩具推倒,負氣地說:「這個遊戲一點都不好玩,我不要玩了啦!」 4、5歲開始,孩子漸漸能夠理解並喜愛競賽遊戲,生活中也會有愈來愈多競爭的機會,無論是孩子之間的一般小遊戲,或是團體的比賽,都有面對輸贏的時候。競爭的感覺很奇妙,當獲得勝利時,自然是興奮無比,而如果失敗了,不但心情低落,甚至連原本對遊戲的正面感覺也都不見了。或許從爸媽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尋常的小遊戲、小比賽,自己根本也不要求孩子贏,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介意呢? 玩遊戲輸了時,孩子在想什麼?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難道他們不知道遊戲輸了並不丟臉、輸了還胡鬧才會讓人側目嗎?其實,孩子的反應很直接,他們對得失沒有想得太多,對人際互動的分際也沒有太深的理解,就只是覺得輸了不開心而已。相較於不時處於與他人比較或競爭環境的成人,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有限,在面對挫折時,調適與處理的成熟度不足,就容易有失態的表現。許多爸媽面臨這種狀況,為了想盡快解決窘境,常會直接指責孩子的不是,但已經因為失敗而心情低落的孩子,可能會更覺得受挫、難堪,甚至產生無法收拾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這麼在乎輸贏? 受挫折的感覺當然不好,但爸媽總會問「有那麼嚴重嗎?」,孩子自己或許除了「不高興」之外,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其實,這其中隱含了下列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包括: ● 對輸贏意義的理解太過簡化:孩子容易單純的以結果來評判事情,內心覺得「贏了就是比較棒的」、「輸了就表示我不好」。 ●好勝心:「我就是很想贏啊!贏的感覺比較好」。 ● 希望被讚賞及重視: 「如果我贏了,爸爸媽媽會說我好棒」、「我贏的話,別人都會覺得我是最好的」。 ● 無法壓抑的失落感:「我輸了,心裡好難過、好不舒服」。 ● 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一定很差勁,才會輸」、「我輸了,我是個糟糕的小孩」。 ● 覺得沒面子:「我輸了,在大家面前好丟臉」。 面對挫敗,孩子表現各不同 即使年齡相仿,每個孩子面對失敗情境的表現是不同的,有些孩子會很激烈,令人無法招架;有些孩子,雖然表情失望,卻能沈默接受;甚至有些孩子,笑一笑就沒事了。這除了是個性氣質不同以外,也和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有關。 挫折忍受力是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夠承受壓力和打擊,而堅持下去的一種內在能力。會讓孩子產生挫折的不光只是遊戲競賽時的失敗,另外像被爸媽或老師責罵、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兄弟姊妹或同學、或是被同儕排斥等,都可能是孩子覺得挫敗的來源。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遊戲輸了是小事,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去贏」更重要。輸得起,就是有能力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爸媽應該要怎麼做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但爸媽應試著用同理心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自己其實也很懊惱,只是控制不了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 ■ 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份原因是在於爸媽的態度。或許爸媽自認並沒有要求孩子贏,但如果對孩子輸和贏時的態度沒有適當的表達,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和歸因;例如,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就可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爸媽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而對此加以讚揚。 ■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進步,並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比賽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有時你贏,有時我贏,這樣的比賽才有意思。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他人勝利時,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而是自己還有挑戰的空間,同時也別忘了提醒孩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比上一回更進步。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自己的態度 當孩子遭遇挫敗時,引導孩子對此失敗作正向的歸因與思考,讓孩子能夠對失敗結果加以釋懷,並且還能保持自信心。爸媽更要鼓勵孩子不要逃避曾經失敗的項目,以後還要更努力嘗試。 爸媽自己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讓孩子看到爸媽遭遇挫敗時如何面對及解決困難。例如,燒焦了一鍋菜,別氣急敗壞,不妨與孩子分享:「好可惜喔!今天吃不到這道菜了,不過沒關係,媽咪已經知道祕訣在哪裡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 時常面對輸贏,就愈來愈能保持平常心 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好勝心強,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但是除了有「想要贏」的積極心態,也同時要有「輸得起」的胸襟勇氣。爸媽平日和孩子玩遊戲時,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贏,以免讓很少失敗的孩子養成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應該讓孩子體會「有輸有贏」本來就是常態,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能從小帶領孩子樂觀、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知識分享_幼兒長水痘

2012年04月13日
公開
47

幼兒長水痘 諮詢�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 李文珍 當寶寶的臉上、手上、前胸、後背,佈滿了一小粒一小粒的紅疹,有的紅疹中央,還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水泡,連口腔黏膜以及外耳道、頭皮上,都不能倖免於難,那麼,您家中的寶寶可能就是在出水痘了。 基本認識 水痘在台灣是非常流行的傳染病,四季皆可見其蹤跡,尤以冬末與春初為好發期,病患以一歲至十歲孩童為主,年齡愈大症狀愈嚴重。水痘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在台灣約80%的兒童於十歲前會被感染,出過水痘的患者,病毒會滯留在其體內,一旦身體免疫能力下降時,病毒就會再度活化,形成帶狀皰疹。   何時就醫? 如果懷疑孩子感染水痘,應儘快帶他就醫,醫師會投藥減輕寶寶的不適,並且教家長觀察併發症的徵象。此外,出水痘若遇到下列狀況,亦應迅速就醫: 奇癢難耐,症狀一直惡化。 發燒長達4天以上。 結痂變大或流膿。 皮膚發紅、出現紅色條紋或紅色皮疹。 強烈頭痛、頸部僵硬、畏光、不斷嘔吐、一直昏睡、失去知覺、服用退燒藥後仍然持續發燒。 照護守則 首先要把幼兒的指甲剪短,以免因寶寶抓破水泡而感染及留下疤痕。 隨時保持手部清潔。 一般食物不需戒口,但忌吃蝦蟹及油炸食物、速食品、柑桔類水果。 如果寶寶發燒達39度,可遵照醫師囑咐服用普拿疼類退燒藥,但是絕對不能服用阿斯匹靈。 不少家長以為洗澡時容易將水痘弄破,就不敢給寶寶洗澡,其實皮膚上有許多細菌,若小朋友曾抓穿水痘又不洗澡,細菌一旦經破口入血,可能造成肌肉炎,甚至肌肉壞死,寶寶洗完澡時,不要直接擦乾他的身體或弄破水?,而應用乾毛巾輕輕地把水拍乾。 不要給寶寶喝熱的東西,應多給他清涼飲料及不辛辣的鬆軟食物。 孩子的食器要與家人的分開清洗。 水痘的傳染性極高,所以要將患者隔離至痂皮脫落為止。 避免在水痘流行期,帶出水痘寶寶出入公共場所。 讓小朋友多臥床休息,若有發燒可多喝水,並依醫師指示用藥(口服抗組織胺)。 止癢祕訣 水痘最擾人之處是「癢」,若小孩禁不住癢,拼命用手去抓、去搔,把皮層抓破,或把髒東西弄到皮膚裡,在抓破皮的附近會出現紅疹及疼痛,這時可使用含薄荷的止癢藥(Calamine)來止癢。 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及「癢」字,如果孩子真的感到很癢,可以幫他輕拍患部,同時不要讓寶寶穿太多衣服,以免出汗引起搔癢。 以濕毛巾輕敷幼兒癢處,另外,在開始的幾天,每隔3、4小時給寶寶冷水或溫水浴,或在水中加入蘇打粉(1杯或4湯匙),勸告孩子不要用手去抓患部,較小的寶寶必要時可以給他戴上手套。 避免因孩子活動劇烈出汗,而刺激皮膚產生搔癢,宜誘導寶寶做較靜態的活動。  

淘氣姐妹分享_★如何協助孩子很平穩的、很快樂的跨出小學生活的第一步

2012年04月09日
公開
57

★如何協助孩子很平穩的、很快樂的跨出小學生活的第一步: 1.幫助孩子認識環境 ----例如上下學的路線,教室在哪,辦公室.廁所與保健 室在哪? 2.準備齊全的就學用品----可帶孩子一起去買,讓孩子有受重視的感覺 3.以學校為中心的話題----多與孩子談談學校發生的事情(老師,同學),並適 度的給予讚美 4.確實查看家庭聯絡簿----可洞悉孩子實際的生活及學習狀況,並督促隔天應 攜帶的用品 5.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孩子一起討論並訂一份作息時間表,(實現與否 訂獎懲制度) 6.經常和級任老師聯絡----與老師有良好的互動 7.指導孩子做家庭作業----不可以命令的方式逼孩子做功課 8.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教孩子如何與同學相處 9.選擇性的電視節目 ----避免造成許多學習的障礙 10.盡量請教專家 ----可多利用寶貴的社會資源,ex:張老師專線,學校 的輔導室 ★在孩子上一年級之後,每天放學回家,父母盡可能跟他一起回想當天學習了 哪些課程,然後再複習一遍。 ★以下十個指導重點,父母在孩子就讀一年級第一週時,要多費心指導他學習: 1.周遭環境的認識----例如上下學的路線 2.孩子身上留幾個一元硬幣--方便有緊急狀況可使用(應留家裡或聯絡的號 碼) 3.不帶玩具上學----預防孩子分心與容易與同學發生紛爭 4.學校環境的認識 5.認識新朋友 6.告誡孩子,放學後馬上回家 7.在上學之前,檢查上學用品 8.有事時,鼓勵孩子當面和老師溝通 9.執筆姿勢的指導 (最好使用HB的鉛筆,少用自動鉛筆) 10.詢問孩子在校上課情形----讓孩子盡情的發表,表現好的要鼓勵,不好的要 告誡 ★小一上學期的加法,只限於十以內的運算。到了下學期,再加入二位數加 法、連加法等 ★小一的數學教材: (一)數數----10以內的數數,以畫圈的方式對應所數的物件20以內的數數,把 十幾個物件中的10個放在一堆,剩下的還有多少個數到100,點算 時也是每10個放在一堆,不足10個放在一邊,同時介紹個位、十 位、百位等位數的意義。 (二)比大小 ----由實際堆積木的活動中,引導孩子了解「多和少」的概念 (三)數的合成分解----從最容易的五的分解、合成著手。 例如:一手拿二顆糖,另一手拿三顆糖,要孩子說出來, 2和3合起來是5 ; 5可以分解成2和3 (四)加減法 ----一年級的加法運用上,以「合併型」和「添加型」為主 合併型:三支筆和5支筆,共有幾支筆? 添加型:樹上有3隻鳥,再飛來4隻,現在樹上有幾隻鳥? ................................................................... 一年級的減法主要為「拿走型」及「比較型」 拿走型:3個橘子,吃掉一個,還剩幾個? 比較型:5個球比二個球多了幾個? 一年級下學期時,主要為20以的加減法;步驟都是先算 實物,再畫○點算,最後則練習心算。 Ex:7+6 → 7如果加上3即可合成10,因此可從6中取3,剩下3,答案即13 14-8→ 10中減去8剩下2,再與原有的4合起來,得到答案6 (五)看鐘錶 (六)圖形 ----最主要的觀念是正方形可由兩個或四個三角形組成 ★依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低年級兒童的概念學習,尚停留在前運思期及直 覺期;此時期的兒童,常憑直覺學習,且以自我為中心,除非讓他親身體驗、 實際操作,很難要求他在腦中,憑空思考,形成概念。故指導孩子時,須隨時 設身處地,為孩著想,聽聽孩子的想法,再對症下葯 ★國、高中的理科就是小學自然科的延續,一年級的自然科學,主要是運用 「觀察法」去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體,並了解其變化的過程。父母可以 藉著「寓教於樂」的方式,從遊戲中引導孩子學習。 ★輔導孩子學好自然科的訣竅: (一)觀察記錄 (二)觀察辦認:在「顏色、形狀、大小」的單元中,可以利用家中的玩具、文 具、衣服,一一說出其顏色,再以遊戲的方式加深孩子的印象, 如「誰拿的紅色玩具多」、「誰的黃色衣服多」 (三)觀察分類:在「玩石頭」單元,觀察石頭形狀的不同,再加以分類,也可以 顏色、粗滑分類在「水族箱」單元中,由物體是否生長、死亡 作為生物與非生物的分類再依能否自由運動,作動、植物的分 類 (四)感官認識:須提醒孩子不知道的東西,切記不可以舌頭去品嘗 (五)差異比較:玩翹翹板---是以翹翹板來比較物體的輕重 冷和熱 ----是以溫度計來比較 (六)認識光影:「影子遊戲」課程是告訴孩子:光遇到障礙物,不能通過時就會 產生影子 ★學好自然科學的三個要領: (1)上課時要專心,聽老師講解 (2)個別操作時,要自己實地操作 (3)集體操作時,要大家合作,一起動手 ★國語科—教學內容簡介 (1) 國語首冊 —主要是教學國語說話及認識注音符號與寫字 方法:採直接教學(按課文內容說話題材) (2) 國語第1冊—主要是教學常用國字,並能熟習運用注音符號 (第1冊與第2冊包括讀書、說話、寫字與作文教學等各項教 學活動) 方法:採用混合教學,以讀書為核心,與說話、寫字與提早 寫作等各項作業活動,密切聯繫。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國語:(1) 每天抽空陪孩子預習及復習功課 (朗讀 課文,適時導正) (2) 善用獎懲方法 (可使用BABY CAR制度) (3) 善用傳播媒體 (與孩子共同觀賞優良的 節目) (4) 指導閱讀課外讀物 (5) 與級任老師保持密切聯繫 ★「的」與「得」之區分:形容詞的前面大多使用「得」;名詞的前面則使 用「的」 ★關心孩子並不是看管孩子,逼他讀書;而是要了解孩子,指導孩子。與孩子討 論功課和學校的生活,是了解孩子和指導孩子最佳的途徑。 ★在給孩子有益身心發展的課外讀物前,父母必須先閱讀過一次,才能與孩子 討論其內容。

分享_同理孩子,給予孩子需要的

2012年04月05日
公開
57

同理孩子,給予孩子需要的 薛文英、劉旭明◎著 為子女的行為和價值觀訂出長期規範,引導孩子從關心自己,進步到對外界人、事、物的關懷。 很久很久以前,小學作文範本常會看到一句結語:「……所以我長大後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什麼是用有的人呢?學校教的那些東西和考試,以後真的會有用嗎?直到最近我才慢慢理出一點眉目: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不一樣,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舉一反三,因此我們要協助他們學會「聯想」。 要讓孩子覺得學校所教的事是有用的,首先不能夠死讀書,且書本上的知識必須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相信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在和不太熟的人談話時,如果你提出一個問題,對方沒有反應,那表示他可能聽不懂,若換個不一樣的形容方法或舉個例子,對方便會恍然大悟。學生看考試題目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種題型看不懂,必須換個方式來解釋。 有些家長老是喜歡買各種練習本和習作簿、找很多相似的題目讓孩子寫,他們說:「孩子寫多自然就會了!」其實那不盡然正確,而且很有可能讓孩子產生反感與誤解。 因為一直寫相同的題目,只會讓小朋友覺得又累又煩,他們通常會快速且隨便瀏覽,並將一眼就能看到的字詞或數字填上答案,但他們其實並沒有看完題目,所以「答案」只是為了應付父母或老師而已,像這樣填鴉式的練習、沒有深入大腦去想的結果,並不會留下長期記憶而成為屬於孩子的背景知識。 懶媽媽是在「考試少一分就要被打一下」的強迫性教學下長大的,自己在青少年時期,還一度反感到想要拒絕升學,所以能深深體會無法真正理解卻還要拚命應付考試有多麼的難受。 所以當媽媽以後,我堅持不幫孩子做考前複習,經常藉由輕鬆的聊天內容去了解他們學習成長的進度,而爸媽想知道孩子懂了多少,可用很多方法來測試,不一定要用抽考來檢核,因為這會影響親子間的感情啊!其實,我們應努力成為包容孩子所有情緒的父母,用輕鬆的態度和同理的心情,看待子女所遇到的喜、怒、哀、樂。 從嬰幼兒到上幼兒園、小學開始一直一路到成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重點,在正規的專業教師養成訓練中,那是分屬於不同領域的專業。父母不可能比老師更清楚每一個階段應給孩子什麼知識,所以我向來支持不同階段的老師所指導的相關安排和規定。 況且,爸媽和老師的身分不一樣,那是不容易互換取代的,所以我希望自己在當媽媽的時候別著急去搶老師的工作,應懂得尊重老師的專業判斷和管教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