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如何替孩子選擇學校?

2012年01月04日
公開
103

如何替孩子選擇學校? 2011-03親子天下特刊作者:李佩芬、鄭怡華、編輯部 二○○八年,《親子天下》曾進行家長選校歷程與擇校態度的網路調查。在四千多份回函中,七成七的家長曾思考過自己學區以外的學校;近五成的家長在孩子準備進中小學之前,事先看過二到五所學校;更有超過五成的家長採取實際行動,曾為了讓孩子就讀心目中理想的學校而遷戶籍。 這樣的數據,益發凸顯在少子化浪潮下,絕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能替孩子覓得一處學習的桃花源。曾擔任媒體主播的朱國珍,兩年前就曾為了替孩子選擇合適的就學環境,開啟一連串辛苦的「擇校之旅」。 當時她打聽過的學校高達八所,從博愛、仁愛、新生,到靜心、復興、薇閣、奎山等,遍及公私立小學,其中奎山小學是她當時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我們這種沒有經驗的媽媽,跟著別人腳步,多少會安心些,」她一語道破許多父母初次為孩子選擇小學時,內心的茫然與徬徨。 然而,即使心有所屬,現實中卻不見得盡如人意。在「門檻高、學費貴、離家遠」的因素下,她轉而選擇市區另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公立老校。 她回憶,雖然這所公立老校口碑很好,但畢竟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是導師,在一班有二十二人的班級裡,老師很難關照到每個孩子;她甚至還被老師要求,帶孩子去醫院做過動鑑定。於是在孩子就讀一年後,她決定幫孩子轉學到小班小校的雙溪國小。 有趣的是,轉到雙溪國小後,孩子卻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從此不再有老師或家長抱怨孩子過動,「只要孩子間有衝突,老師都很有耐心的從頭到尾問清楚,讓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朱國珍回顧前後兩所學校,不論是學校對孩子的評價、或帶給家長的感受,都截然不同。 學區界線 框不住家長的心 學區,已無法限制家長的選校;即使是大家口耳相傳的好學校,口碑牌也無法保證孩子必能百分百適應。朱國珍的擇校與轉校經歷,是許多父母都曾面臨的難題。 前台北市南湖國小校長、現任台北市教育局主任祕書的馮清皇觀察:少子化,加上學校供過於求,學區制度早已框不住家長的心。倘若孩子就讀的公校不符家長期待,結果往往如新北市教育局局長林騰蛟曾形容的:父母會「用腳選校」。 少子化浪潮來襲,許多公校開始面臨招生壓力。從過去「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基本學區,到同時有兩所以上學校供選擇的「共同學區」,甚至更大範圍的「開放學區」、「自由學區」,家長擁有擇校自主權,打破過去「不需任何作為,學生自動上門」的校方市場景況。 檯面下的大學區制,隱然成形。未來恐怕會有愈來愈多學校,得捧著戶籍名冊挨家拜訪,爭取每一位「愈來愈稀有」的學生。 學生減少的狀況,在偏鄉小校更是嚴重,許多縣市為此逐漸開放這些學校為「開放學區」學校。對偏好小班小校、師生關係緊密,也能解決家校間通勤問題的家庭,這類不受限學區框架、只要設籍在縣市境內,免遷戶口便可就讀的學校,不啻為家長的教育選擇權開了一扇大門。 家裡有兩個自學小孩,為國內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的陳怡光,則從瑞典推動教改的成功經驗,極力推崇瑞典的教育券制度。他認為,要提升國民教育品質,就必須擴大教育服務供給面,讓所有學校都能收政府發給家長的教育券;學校收了教育券後,就不能用任何理由挑學生,「這樣家長才稱得上有真正的選擇權。」 他觀察,如今瑞典的國民教育不但多元,家長滿意度高,政府也不必多出錢,甚至有些學校還成功擴展到英國和美國,成為OECD國家效法的對象。 學校文化 決定校風 然而,在制度面仍有限制下,對學區內學校不滿意的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盡己所能,儘量從各種管道蒐集各方資訊,再做判斷。畢竟全面且充足的資訊,是做出正確決定的前提。問題是,客觀資訊或許不難獲取,但如何獲知只在學校圍牆內流傳、卻深層影響校園運作文化的資訊,常是許多家長在替孩子選校時,最感到棘手的關卡。 資深教育工作者,去年獲得師鐸獎的台北市明德國小校長林玫伶表示,她在觀察一所學校時,最重視學校行政人員、老師與家長會三者間,能否發展出理性溝通、相互協調的文化。 「學校能否站在學生角度思考事情,從校務會議、或各種討論場合中便可一窺端倪,」她點出,三者能相互合作的學校,校務發展才能順利,也是她心目中認可的好學校的關鍵 以學生上、下學導護輪值為例,有些學校志工人數不足,需額外人力支援,這時「行政人員、導師、家長會三方在討論時,是各自捍衛自己權利?還是能針對困難共謀解決方法?」她觀察,一所學校是否有內鬥,「不僅自己學校老師知道,鄰近學校也會聽聞。」這種「菜市場夫人」的多數口碑效應,不但傳布速度快,且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期待更充分的學校資訊窗口 從家長角度來看,國內多數學校的內部資訊相對封閉,想深入了解學校,大多得靠多方打聽來拼湊模糊的圖像。可惜的是,甚少聽聞有任何平台或組織,針對某一區域的所有學校,從更貼近家長的視角,建立有系統的「學校資訊中心」,資訊內容可含括學校的基本設施、師生背景、班級人數師生比、考試方式、辦學特色、各導師班級經營理念等,提供充足、透明、公開的「一站購足」資訊。跨校性的比較資訊不足,家長只好退而求其次,一家一家學校造訪。目前每所中小學都會設立網站,至少是一探學校堂奧的基礎管道。 前年才從公立學校退休,現為私立裕德雙語小學校長的黃三吉便指出,學校公布欄或網站,是觀察團隊行動力的第一道大門;此外,從校長所寫的領導理念,也可看出學校經營方向是否與家長的期望值相符。有些學校也會特別列出老師進修時數、背景經驗,甚至各科老師專業對話的時間,讓家長更進一步了解學校的師資樣貌。 雖然網站是了解學校的起點,但平心而論,多數學校並未針對家長選校需求,設置更親和、顯目且實用的招生專區、家長專區,甚至互動討論專區。因此,部分有行動力的家長會自組學校參訪團,主動叩關以認識學校。位於台南市區新樓幼稚園家長團體,便曾用這種實際行動了解學校,可說是「自力救濟」蒐集學校資訊的典型代表。 有積極踏入校園、認識學校的家長,當然也有設置常設機構,願意主動親近家長的學校。 台北市教育局主任祕書馮清皇,在擔任南湖國小校長任內成立了「家長教育服務中心」,只要有家長想參觀學校,約好時間就由家長會成員負責導覽、說明。「光聽校長講不準,因為校長免不了會自賣自誇,」因此他常鼓勵家長,「最好也聽聽其他學生家長的意見。」 他在家長服務中心準備了咖啡、茶點,每週五固定與家長碰面,舉凡家長的焦慮、老師的抱怨,都可在這裡暢快表達,這兒成了他了解學校問題點的最佳窗口。「我鼓勵所有學校,都能設置類似的服務窗口,了解家長的顧慮與需求,」馮清皇以自己經營學校的經驗建議。 除蒐集足夠的學校端資訊,做好「學校分析」外,學習的主體——孩子,更是家長在擇校時一定得詢問的對象。「家長一定要親自去看學校,找到覺得滿意的學校,第二次再帶孩子一起去拜訪,找尋親子間的最大共識,」馮清皇提醒。 選擇學校 需了解孩子特質 長期從事青少年及兒童諮商的楊俐容也指出,不同孩子對壓力的適應力不同,即使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都不見得能一體適用。從孩子的學習態度觀察,她建議,若孩子對學習興趣高昂,勇於接受挑戰,學校給的壓力會轉化為學習能量;反之,若孩子總是提不起勁學習、抗壓性低,想要藉著送到功課壓力大的學校試圖改變,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排斥學習。 從「孩子特質」著手,加權父母最重視的擇校因素,並搭配孩子的就讀意願,較容易找出一所親子皆大歡喜的學校。 南港高中退休教師、經常到校園主講親職與學習主題的牧語軒,當年夫妻倆也曾為了孩子選國中而傷腦筋,後來達成兩點共識:一是以「近」為原則,二則是以「孩子個性」為考量基準。 當時在她考慮名單者,A國中學區社經背景優,學生讀書風氣好,老師補充教材多,但路程遠,來回交通得花兩小時以上。B國中就是她任教的學校,走路只要十分鐘,但學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協助較無力,學生素質不一,老師教學上較難補充。C國中生態環境與B類似,來回耗時約三十分鐘,但與父親上下班同一路線。 她的老大個性獨立、榮譽心強,不喜「被盯哨」,因此在老大認同下選擇C國中就讀;老二個性懶散,隨性自在,所以最後決定讓老二就讀母親任教的B國中,以就近「監督」。結果兩個孩子都適應良好,後來大學也都順利考上第一學府。 親子充分溝通 降低不適應 身為孩子的監護人,建議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就學環境時,要拉長觀察時間,最好能避免僅僅以「升學率高」、「感覺上學生較有氣質」、「接送方便」等單一原因就驟下決定。比較建議的做法是:列出家長與孩子在意的指標後,逐一思量,考慮過程不應太匆促,最好能有三個月以上時間。長期觀察目標學校,與家人、孩子充分討論,親自帶著孩子到學校校園走走,或讓孩子與目前就讀這些學校的鄰居、兄姊們聊聊學校情形,都有助於進一步認識學校,以及了解孩子對學校的觀感。 同時,家長也應有心理準備的是,不論最後選擇的是哪一類學校,「父母只是去選擇面對不同的問題而已,」《荳芽,不上安親班》作者、奧林文化總編輯謝淑美提醒,父母除了向外打聽,更別忘了靜下心「向內找答案」;而且不論最後選擇為何,當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時,父母都應具備「解決孩子不同問題」的勇氣與智慧。 在綜合思考與判斷的過程中,每個家庭所能提供的支援、補強系統不同,其他家庭認為好的選擇,不見得適合自己孩子;但充足且理性的溝通,至少能降低入學後的不適應與抗拒。

分享_舒涵&書綺媽咪的汪培珽的「愛孩子也愛自己的七堂課」

2012年01月03日
公開
60

十月份我請了兩天假去上標題的育兒課程,夠認真的吧,因為讀了她的兩本書「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覺得這個人滿堅持也滿特別的,於是花了我四千元,看一看這位作者到底是何方神聖。 汪培珽有一頭很短的黑頭髮,剪了一排很短的瀏海,瘦瘦長長的身子,造型甚是特別又可愛,講話清楚、幽默且直接,令人喜歡。課程結束時,她幫大家拍了合照,還學婚禮中的新人站在門口送客,因她說下次見面也許是30年後吧∼ 我不是很會做筆記的人,字又寫得很草,上課中間還得擠母奶,連喝兩杯咖啡也無法完全清醒,不小心真的睡著了,沒想到將眼睛閉上的我,讓汪老師感到難過(因為竟有人聽她的課會睡覺,她講話真的很有趣),本人真的不是故意的~僅將我上這兩天課的心得與重點簡述,給各位為人父母的參考囉。 第一堂課: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一、念故事書後,孩子很受教,因為許多的道理,故事書內都有教。 二、孩子不聽就不念,不過,只要持續,沒有孩子不喜歡的。 三、對孩子的擔心要放心裡,小孩子很靈敏,不要讓孩子知道。 四、把書擺出來,鼓勵孩子去拿。 五、一開始,若孩子沒興趣,不要照本宣科,當個說書人,比較自然。 六、教孩子,不要用威脅的,用同理心,不然威脅不存在,孩子還是會回復原來的樣子。 第二堂課:假如家裡沒有電視機 一、2歲以前的孩子看不懂電視,假如孩子愛看,是環境造成的。 二、孩子不能沒有卡通,可以假日看好看的卡通或電影。 三、不讓孩子看電視,就要讓家裡變得好玩,因為國小以前玩比上課重要: (一)在客廳放工作桌,擺放各種文具、顏料,孩子2歲多就可以用剪刀,手部多操作,小肌肉發達,字會寫得漂亮。 (二)讓孩子多聽錄音帶,每個房間都有隨手可得的錄音機,孩子可以自己放。 (三)給孩子設置白版,可以張貼作品,留言等。 (四)給孩子一個「玩具展示空間」,讓他自己擺放喜歡的玩具。 (五)玩具的收納,方便、快速,讓孩子隨手可得為主。 *選幼稚園的原則: 1. 好不好玩,會不會逼孩子(如花一整個學期表演話劇讓大人看,是不必要的,不如把時間省下來讓孩子做別的事)。 (1)現在的孩子很少出門,卻去上感覺統合的課程,然而鄉下孩子很少感覺統合失調,因為常跑跑跳跳有運動之故,會不會玩是很重要的能力。 (2)國外的小學,功課不超過40分鐘為主,你若覺得不夠,你可以自己出。 2. 老師有沒有耐心、愛心:用好老師的眼光看老師,他就會變成好老師;若遇到很不好的老師,不能轉班就轉學。 3. 國語不好,母語底子不夠,理解力會受影響,連帶其他科目也不會好。因此,不能只靠老師,也要靠家人教。 **兩歲以前玩什麼? 4. 玩水彩 5. 勞作 6. 切東西,可以用假刀切真的蔬菜 7. 玩綠豆、米 8. 黏土:用麵粉加水揉成面糰,亦可加顏料。 9. 辦家家酒 10. 洋娃娃、絨毛玩具 11. 玩可以收的帳棚、包裝大型電器所留下來紙箱,給孩子爬行 12. 玩鏡子 ***兩歲以後玩的東西? 1. 拼圖,從6片、9片、12片一直往更多片發展 2. 紙牌遊戲 3. 益智遊戲 ****給孩子玩電腦(電動)好嗎? 1. 電腦沒那麼難,有需要時再學就可以,不用讓孩子很早就學電腦;學電腦的孩子,多半花時間在打電動或是聊天。 2. 電腦的學習軟體,其實課本都有,只是聲光效果較強,也太多了。 3. 生活的空白很重要,讓孩子慢慢也有他的內心生活,才不會焦慮。 4. 時間太有限了,不要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電視和電腦上面。 第三堂課: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一、愛永遠不嫌多,愛不會寵壞孩子。推薦書籍:做媽媽的都是這樣。 (一) 溺愛:放任孩子或過渡保護;明知不對,還不去管他。 (二) 玩具:也會寵壞孩子。 (三) 降低標準:本來要求要這樣,後來你就妥協或降低標準不要求原本對的事情。 二、可以跟孩子講自己的感受,你這樣打媽咪,媽咪很痛;你這樣講,媽咪覺得很難過。如孩子一直要買玩具,跟他講買玩具給你對媽媽而言是最簡單的,你要媽媽就給,但媽媽拒絕買給你,其實媽媽心裡也很難受,因為這是比較難的決定……. 三、跟孩子保證永遠愛他。 四、老大更需要愛,往往只要老二出生,老大頓時就長大了。生老二,老大吃醋,可以跟老大講,媽咪給你的kiss在這個口袋,給老二的kiss在另一個口袋,媽咪沒有把你的kiss給弟弟喔,還是原封不動那麼多。 五、現在的父母常常心不在焉,應該放下手邊的工作,專心聽他講。 六、關懷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推薦書籍:旋風起,小蟲急。適時寫回應給老師,多鼓勵老師,亦可代筆寫信給老師。深刻的愛不花錢。推薦書籍:外婆萬歲。 七、與愛有關的事: (一)愛要說出口,想到馬上說。 (二)除了說我愛你外,要說好聽的話,如像你這麼會刷牙的孩子哪裡找啊!要把具體事情點出來。 (三)與孩子身體接觸:捏脖子、清耳朵、捏腳等。 (四)榮譽感,是督促孩子上進最好的方式。 (五)微笑就是愛,孩子非常在意父母,要多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 (六)睡前與孩子聊天,孩子會把所有的秘密跟妳說。剛睡醒,跑來爸媽床上撒驕,也是甜蜜時光。 (七)寵物可以撫慰孩子的心。 八、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他才會讓你感受他的愛。 第四堂課:上學的注意事項 一、 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書包自己整理,培養其責任感。那個上台大的學生是父母逼出來的?往往不是孩子不負責任,多是父母幫他負了。 二、不要讓孩子發現你比他緊張。 三、不要用負面的言語,掩飾自己的感受。 四、要零食,要拒絕,拒絕比給他吃還要難,可以跟他講道理。 五、以身作則,往往大人自己都不敢或不要,卻叫孩子去做。如叫孩子看書,自己有看嗎? 六、要讓孩子學才藝嗎?真正有天分的,一學就知道,台灣有多少孩子是被逼著學鋼琴的。 七、孩子不是生來被罵的,當你發覺孩子不是故意的,就不要罵他。 八、不要讓孩子和同學換玩具,這樣他會一直看或要別人的東西。 九、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信心。 第五堂課:英文故事書 一、用英文故事書(繪本開始),培養對英文的興趣。 二、多聽,累積夠多,才用得出來。 三、念故事書時,不要問他有沒有聽懂,只要他不跑開,就表示他有興趣,不要管成果。秉持「不懷疑、不考試、不發問」原則。 四、Tape先收起來,等故事聽熟了,再給聽。 第六堂課:孩子的品格教育 一、世界是自信心創造出來的,推薦書籍:奧立佛是個娘娘腔。 二、自我評價低的孩子,愛數落自己、不相信別人的好評價,通常功課較差,愛比較,表現好以為是自己運氣好,表現差就歸因於自己不好。想想,如果全世界只剩下我們這一個家庭,我們還會這樣教孩子嗎?還要比嗎? 三、如何避免孩子自我中心:要以身作則。 四、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推薦書籍--你很特別 (一)誇獎和讚美是基本的。 (二)孩子是照著父母的認為長大的。 (三)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就是這麼差勁…… (四)假如已經發生了,就事後補強。 (五)和孩子建立神秘的暗語,如豎起大拇指,或表示你真行的一些肢體動作(推額頭)。 (六)跟孩子說「媽媽相信你」;死無對證時,要選擇相信你的孩子。 (七)若一直懷疑孩子,孩子會把力量用在說謊上,不會自省。 (八)告訴孩子,「不管做得到,做不到,要試了才知道。多練習,就會了。」 五、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從小就把尊重放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懂的話,用情境加以解釋。你如何對孩子,孩子將來就如何對你。 六、記得回饋孩子,可增進其自信心,如孩子逗你笑時要跟他說「你剛剛講的話好有趣喔,媽媽聽了很開心」,不要用好好笑,有時是有嘲笑意味的。 七、間接的鼓勵,不要間接的貶損:如跟親友分享孩子的好事和趣事,不要在親友面前講孩子不好、不乖。 八、人不喜歡被嘲笑: (一)當孩子覺得尷尬時,要用同理心幫他解圍,如「沒關係,我小時候也常這樣,長大就好了。」 (二)假如孩子被嘲笑,教他靠自己解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樣的,也會有不一樣的;告訴他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會累死自己。 九、人不喜歡被比較:不要拿兄弟姊妹比。推薦書籍:一次也沒有。 (一)孩子自己跟別人比較,羨慕別人,可以跟他說「每個人會(有)的東西不一樣,媽媽知道有一天,你會跟別人一樣好(有)」。 十、感激孩子,要及時表達。如孩子拿東西請你吃。 十一、 事後鼓勵:當場不說,事後給予鼓勵,會有大力量,是最高級的鼓勵。如孩子的好品格,事後強化,以後會更自動自發。 十二、 過渡期待的父母:如不包尿布,等孩子身體成熟了,他自然就學得得心應手。 十三、 當場遭孩子糾正,要說對不起。 十四、 父母也可以讓步:當事情沒有對或錯,你的說服無效時,就讓他去做吧。 十五、 讓孩子喜歡自己,才能過快樂的人生。 Ps.大家都疼孩子,其實孩子在家裡是沒有地位的,因為所有規則都是父母的訂,當孩子有些幻想、任性,也是可以成全一下的。 第七堂課:好習慣的養成 一、父母的好習慣:講話不要用威脅/利誘的,因為威脅/利誘不存在,那個行為就會再出現,而且不是發自內心。另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說。 二、跟孩子說道理: (一)用同理心代替威脅。 (二)有些道理事後說,不要在親友面前說。 (三)說出你的感受代替說教。 (四)每一個「不」後面,都要跟他說為什麼/道理。 三、星星遊戲:正向增強好習慣、好品格的技巧 **給星星,集滿星星貼紙(如簡單的用9格就可以兌換,難一點的用更多星星),可以換玩具(玩具放在surprise box,別人送的也是,讓孩子自己賺玩具)。 1. 只記好的事,壞的事用教的。 2. 孩子自己說的不算,要父母看見給的才算。 3. 給了,就不能拿回來。 4. 急用,為某件事而設立。 5. 發自內心的鼓勵,十次的鼓勵,配一次的教導。 四、再富有也要窮孩子:要訓練孩子耐心等候,因孩子不會賺錢,無謀生能力,無限制的給孩子,會剝奪他得到時滿足和快樂的感覺,堆積如山的物質享受,心靈會空虛。推薦書籍:別急著吃棉花糖(講自制力)。 五、談處罰,推薦書籍:數到三 (一)回房間 (二)問他想清楚了沒有。 (三)延後處罰,如星期六的電影取消。 六、愛與管教,推薦書籍:卡內基的「教鱷魚開口說人話」。 (一)孩子喜歡有所適從,給規矩,出去外面,比較能掌控,有適應力。 (二)不要跟傳統比。 (三)很累時,請他人代為看著,就好好休息一下下。 七、你現在所花的每分鐘,都有效果,不然以後會花10倍的力氣在同一件事情上。

分享_孩子準備好上小一了嗎?

2012年01月03日
公開
81

孩子準備好上小一了嗎? 2009-08Web only 作者:李佩芬 從幼稚園步入小學,是孩子面臨生活大轉變的開始,父母該怎麼協助,讓孩子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短短兩個月,小一新鮮人得面對的生活型態與作息,與幼兒園大不相同。 步入小學,孩子得開始適應:鐘聲是作息的最高指導原則,下課才能喝水上廁所,上課不能隨意走動,學會注音符號後要開始抄聯絡簿,午睡是趴在桌面上休息……哇!怎麼頓時風雲變色? 別擔心!多位低年級導師與過來人父母,合力傳授實用教戰法寶,讓你把幼小銜接的「大階梯」,化為漸次向上的「緩升坡」,順利登頂小一。 法寶一:用正面字眼,描繪新環境 每個「新開始」,都是給予祝福的最佳時機。小一新鮮人即將面對「規律生活、正規學習」的日子,家長在日常交談中,多用「可以交到更多朋友」、「可學到更厲害的知識」、「操場更大」、「圖書館故事書更多」等正面語句形容小學,讓孩子期待小學生活的正向情感不斷滋長,減低害怕、焦慮的負向情緒。 法寶二:大手牽小手,校園走一走 建立環境熟悉度,是「穩定軍心」最有效方式。家長可以利用假日造訪校園,認識學校位置,以及教室、廁所等最常使用的場所。以廁所來說,由於小學多為蹲式廁所,小男生的便斗也比較高,父母可藉機指導孩子如何放好雙腳、抓好「角度」與「方向」,掌握最佳「噓噓」與「嗯嗯」位置,並示範如何才不會弄髒地面與衣褲。 此外,放學時間人車雜沓,務必與孩子確認接送地點。若孩子走路上學,最好帶著孩子多走幾遍上下學安全路線,遵守交通號誌,儘量多走人行道或騎樓,別貪圖快速而鑽入偏僻小巷。 法寶三:遊戲器材,注意安全 許多學校健康中心都發現,低年級最常因遊樂器材使用不當,導致發生瘀傷、跌傷、撞傷的比率最高。帶孩子熟悉校園遊樂場時,家長可示範正確玩法,提醒孩子玩盪鞦韆時手要抓緊、不要還沒停好就跳下來;玩滑溜梯時不可頭下腳上或站著溜;與他人玩翹翹板時,不可在動態的板上行走,也不能突然跳開讓另一邊友伴掉下來。 法寶四:打敗起床氣,吃頓好早餐 如何讓孩子順利在七點五十分前進校門?除了「全家總動員」調整生理時鐘,家長還可與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與「獎懲規則」。幼稚園經常使用的「集點獎勵」制度,對小一生依然很有魅力。 開學前,父母可陪著孩子思考:以後每天晚上有多少事情必須完成?做這些事需花多少時間?讓孩子自己制定時間表,並透過貫徹獎懲規則,達到早睡早起目的。 小孩作息深受大人影響,夜貓族父母也應嘗試調整作息。可先陪孩子入睡,再起床繼續處理未完成的事,不僅創造睡前相處時間,也避免孩子跟著父母晚睡,錯過優質早餐時間。好好坐在餐桌旁,從容吃頓富含優質蛋白質的早餐,是父母可提供給孩子的最佳學習武器。 法寶五: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 「台灣家長都太重視課業學習,忽略了生活自理能力」,不只一位低年級導師如此感慨。從書包書桌整理到衣著整齊清潔,都是小一學生在學校必須面對的「生活功課」,父母在家應把練習機會還給孩子。 如學校課桌抽屜,孩子經常塞得亂七八糟,可透過「書背朝自己,大書住下面、小書住上面」的置物原則,以及教孩子找書時掌握「整疊拉出一半,抽出需要的那本」等小訣竅,讓抽屜井然有序。櫃子裡面也可放一個小籃子,指導孩子將小文具放籃內、大物品放籃外排好。 保持座位整潔,在家也能先訓練。有些學校會讓孩子負責班上或座位周遭打掃工作,若在家裡有練習拿掃把的角度與力道,掃地就不會變成「揮掃把」。中午用餐後課桌難免油膩,若在家就曾練習扭轉濕抹布,清潔課桌面就能游刃有餘。 法寶六:等待與耐性,需同步成長 幼稚園到小學,也是從「立即獲得」到「學習等待」的過程。 幼稚園有兩位老師,較能周全顧及全班情緒;但小學每班通常僅一位老師掌控,孩子必須學習有耐性「等待」老師幫忙。父母可每天花十分鐘,讓孩子練習「坐在座位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數週後漸次增加至二十分鐘,至少以三十分鐘為目標。 要改變幼小孩子行為,可掌握以下步驟:一,一次只改一件事情;二,有進步就記錄、給予獎勵;三,一開始採取低標,隨熟練度提高可提高標準;四,一項行為改好後再換下一個。父母要有至少兩星期到數月的長期抗戰心理準備,中途停止就前功盡棄了。 先跑未必先贏,學習態度更重要 一年級是正規義務教育的起步,孩子必須開始跟著教科書進度,專心聽講學習。為協助低年級孩子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多位專家建議父母運用以下訣竅,幫助孩子減少減少學習過程的挫折與不適應。 訣竅一:購置學用品,重安全實用 「自己的」新書包、「我的」新鉛筆盒,都可增強上學的期待感。但父母在購買學用品時,不能任憑孩子喜好,也須留意實用與安全性。 .鉛筆:小肌肉不夠發達的孩子,可從HB三角鉛筆開始練習,之後再慢慢轉用六角與圓形鉛筆。也可透過握筆器,建立正確握筆姿勢。小一生還不太能掌控握筆力道,不建議使用自動鉛筆。 .色鉛筆或彩虹筆:留意是否容易塗抹上色,彩虹筆則須容易抽換顏色。 .橡皮擦:忌選複雜造型,以白色軟性橡皮擦為佳。 .尺:不要太厚或太長,儘量選擇透明材質,方便對準目視。 .鉛筆盒:花俏機關不宜太多,以免上課把玩分心,大小要能裝入筆與尺。 .美術用品:體積龐大的組合式用品,會佔據整個桌面,最好分項購買。若使用姓名貼,每枝蠟筆或色筆各貼一張,會比只貼在盒上有效降低遺失機率。 訣竅二:功能性書包,須搭配正確收納習慣 拉桿式書包上下樓不易,容易絆倒自己或他人,對小一生暗藏危險,多數老師仍推薦傳統雙背帶式書包。購買時千萬別只看圖案,最好能先試背,留意是否隔層分明、輕巧實用、密合防雨,以及能否容納大開本書籍等。 現代父母重視孩童發育,講求人體工學的功能性書包順勢崛起。要注意的是,再好的書包也要搭配良好使用習慣,才能發揮作用。例如書包底部儘量貼近尾椎,最好有可調式插扣腰帶減輕肩膀壓力。書包連同書本重量,不宜超過體重的一五%,愈厚重的書本應該愈貼近背部擺放,並加以固定避免晃動。若書包一側放了裝水水壺,另一側最好也放些物品平衡,避免受力不均。 訣竅三:水壺餐具,留意耐熱標示 若水壺的材質有問題,或設計不良難以清洗,反而容易成為病菌滋生溫床。購買時須留意標示材質的三角形內數字,編號二號與五號可耐熱到沸點以上,多用來製作奶瓶或微波容器,較穩定安全。市售的寶特瓶、瓶裝水罐,容易因悶熱而釋放化學物質,應該避免。 訣竅四:坐姿與執筆姿勢,護眼關鍵 根據教育部九十七學年度統計,小一近視率為二八%,小三增為四三%,到小六更超過六成。這與孩子寫字時習慣筆桿前傾、彎腰駝背、坐姿不良有很大關係。 以握筆姿勢來說,父母可掌握「大姆指與食指夾住筆桿,中指在筆桿下當靠山,無名指與小指併攏」的原則,離筆尖約三公分,讓筆桿自然落在虎口。 訣竅五:建立閱讀與訂正習慣 一年級課業不會太難,多位老師都認為,與其讓孩子花很多時間寫評量,不如及早培養閱讀習慣,更有建設性。尤其語文能力高低,會連帶影響其他科目,例如數學應用題,就必須以足夠的文字理解力為基礎。 不只一位老師指出,良好的訂正習慣,要從低年級培養。家長檢查作業時,可往前檢查孩子是否確實訂正,並讓孩子說出前後差異何在,避免一錯再錯。 訣竅六:注音符號,並非認國字的基礎 注音與國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符號系統。許多研究都指出,孩子不需先學會注音才能辨認國字,與後續的學習適應狀況也沒有直接關聯,家長不必過於擔憂。若仍希望孩子能提早學習注音符號,則需留意方法,免得打壞學習胃口。 常見讓孩子從ㄅㄆㄇㄈ背到ㄢㄣㄤㄥ,然後從中間隨便指一個問孩子「這怎麼唸」的方式,不僅枯燥沒效率,也容易陷入「不從頭開始背就回答不出來」的窘境。可以透過有注音的童書問孩子:「這頁哪些字有ㄅ?哪些字有ㄛ?」或讓好動的孩子以身體「扭」出注音符號。 系統性的拼音,最好還是等老師教。現在學校都是先拼下面兩個韻符,再搭最上面聲符發音,如「點」(ㄉㄧㄢˇ),會先拼ㄧㄢˇ,再加上ㄉ音。此外,有些注音符號發音近似,如ㄛ與ㄡ(ㄡ有ㄨ的音),ㄝ與ㄟ(ㄟ有ㄧ的音),ㄣ與ㄥ(發ㄣ音口腔較扁平),家長指導孩子時要留意正確性,以免日後反而得費時矯正。 訣竅七:數學培養「量感」,背誦前先理解 有些孩子入學前就開始背數字或乘法表,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具備數字與數量關係的「量感」。 平常吃葡萄或荔枝時,可以一顆顆拿給孩子並數出數字,讓數字與數量相互對應。太早背誦而不了解意義,對孩子的數學能力並無幫助。 量感建立後,家長可透過「輪流」與「先順背再倒背」的技巧,讓孩子熟悉數字。例如上樓梯時一人唸一個數字,從一慢慢開始正數;順著數很熟悉後,再輪流練習倒數,都有助低年級的數學學習。

分享_如何教好男孩子

2012年01月02日
公開
81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000年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內政部民國88年調查12∼18歲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發現每3.5位就有一位有偏差行為,15∼18歲的偏差比例更高達41.8%。內政部刑案統計,4成竊盜案是青少年所犯。而法務部青少年犯罪分析,10個犯罪者中幾乎9個是男性,近10年(民國78∼87年)來,竊盜犯罪始終排名第一,而傷害行為亦長期居二、三位。青少年犯罪新聞不勝枚舉,台大學生為大哥大搶劫夜歸女子,蒙面青年搶劫便利超商、國中生為錢謀殺同學後勒贖……不斷發生。   性觀念開放,使得青少年性行為年齡下降。一項杏陵基金會調查發現青少年第一次性經驗平均年齡為17歲,而台灣每100個新生兒就有5個是青少年所生。青少年不懂保護自己,也使他們暴露在性傳染病的危險中。每5個新增愛滋病患就有一人是青少年。愛滋感染年齡逐年下降,截至88年9月止,29歲以下的新增個案已超過200人,19歲以下也有19人。   當男孩不再事事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這時候就需要父母運用社區或親友資源,為他建立社交網路,鼓勵他參加健全的成人社團。父親就可以負起幫男孩找尋男性心靈導師的責任,培養他的社交技巧、自尊和責任感。否則,男孩孤獨無助下,就會和其他同樣需要良師益友帶領的青少年一起頹喪蹉跎,親子專家畢德福說。   家庭關係專家葛立安也指出,青春期男孩在媒體暴力色情環伺的情況下,如果有同性的長輩──父親、教練、心靈導師協助他們控制、導引內在的衝動,就不致誤入歧途,社會問題將會大量減少。溫文爾雅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企圖否定他父親刻意為他選擇的路,後來見到七十幾歲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仍然執著於音樂路上,受到感動才不再迷惘徬徨,遠離「愚蠢而瘋狂」的歲月。   陶大偉在陶(吉吉)中學時期就帶他參加教會合唱團和青年團體。青春期男孩常會耍「酷」,也可能會做些糊塗事,陶大偉就由慈父轉變為嚴父,一方面基於責任不與孩子妥協,另外也藉助教會主日學、青年團體來影響兒子。教會就是一種支持、協助青年人的團體,這個團體也讓陶(吉吉)在受同儕影響大的階段,除了音樂還有心靈的依託,帶他走過叛逆期。   青少年普遍喜歡電玩,牙醫師洪輝雄知道無法完全禁止兒子玩電動,因而從不阻止,而是容許他玩一小時,看時間差不多了,再及時出現讓兒子知所節制。此外,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開始有種種變化,父親可以把自己經驗告訴孩子,例如,如何面對夢遺、自慰,解決他的困擾,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指出。 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立安說,過去缺席的父親,現在更要積極表現。   有時候,爸爸適度關懷可以解決一些困擾。資深廣告人徐一鳴兒子念高中的時候,班上的美國女孩穿著相當暴露,兒子也笑說「會影響功課」,他就出面和校長商量,結果學校和學生代表開會達成共識──穿去上學的衣服,遮住的部份要比露出來的多,否則就要接受委員會公評。父親還可以從男性的觀點教兒子生活的法則。他可以試著激勵兒子追求成功,和兒子探討價值觀、規範,如何做決策等。   美國的社會鼓勵英雄,徐一鳴就鼓勵兒子多看歷史,希望進一步鼓勵他從歷史興衰中了解成敗因由,學學待人處事道理。他和兒子一同看「雍正王朝」錄影帶,由雍正以一個四阿哥最後能在眾皇子崛起登基的過程,分析討論管理者和領導人的分別,及今天企業競爭的態勢。他也藉一些例子來教導兒子做事的觀念。比如以台積電集中心力專注晶圓製造成功,來讓兒子了解「focus」的意義。   男孩成長的第三階段是最難的時期,連專家李慧玟都覺得是「最難熬的階段」。她說兒子在小學階段「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容易懂」,國中後開始有距離、隔閡,大人愈想要去了解,孩子愈會不高興,就是不懂為什麼媽媽要來探究他在想什麼?這時候的母親要儘量避免和青春期男孩起衝突,調整教養方式,態度上有如對待朋友,與兒子「平起平坐」,就他的問題來討論。清楚的告訴他們該守的規矩。孩子需要更多自由,也要學會為自己負責。李慧玟要兩個兒子注意健康、學業、行為不能違反社會規範和法律,讓兒子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兒,因此,當他們交了愛玩的朋友,李慧玟在了解這些朋友除了愛玩並無其他行為上問題後就不再干涉。交異性朋友也一樣,她鼓勵兒子在維持健康、學業及行為基準限度內自我控制。   母親要將角色調整,這時候可以視他們為大人了,除了言詞上是互相平等尊重的,做法上則要交付他們責任、分擔家務,多照顧需要照顧的親友,如祖父母、姊妹夜行的安危,以及要求他分擔些家事如清潔打掃。男孩做家事對成長有很多好處。首先他會獨立照顧自己,也為能對家庭貢獻而產生自信。親子專家莎朗指出,男孩不喜歡坐下來讓別人問他的事,也不習慣自我表白,跟母親一起做家事的時候,正好可以自自然然地談談自己的得意與失意。  母親女性溫柔的特質讓她還可以擔當兒子與丈夫間的橋樑。  美國心理及教育專家卡倫臨床所見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石丹理研究都顯示,比起孩子對父親的接受度,青少年較喜歡與母親溝通。有些父親不擅言詞、有些又忙得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跟兒子相處,母親就可以為父子安排共處時間,鼓勵兒子多和父親在一起。青少年心理專家李慧玟的先生不擅表達,她就充當家庭溝通者,跟兒子解釋爸爸的立場和要求,讓孩子理解爸爸;當孩子有發育成長上的生理疑問,她就鼓勵丈夫和兒子聊聊自己當年的經驗。  牙醫師曹明玉則常為丈夫和兒子設計親子時間,她會在週末去診所工作時,邀他們同行,然後途中把他們放下,讓父子兩人一起看電影或吃吃逛逛。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在先生曾志朗當陽明大學校長時,安排曾志朗每天送兒子上學,讓父子每天有段共處對話的時光;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後常常忙到晚上10點半還沒吃晚飯,洪蘭就鼓勵兒子陪爸爸去散步、吃東西。向來習慣在刷牙後就不進食的兒子,在媽媽引導下也願意陪爸爸邊吃邊聊。 建立祥和、健康的社會需要身心均衡發展的男性,而兩性互動間,有智慧、肯負責、性情開朗的的男性,將使世界更美好。在愈來愈複雜且迫促兒童、青少年提前長大的世界裡,為人父母需要有積極引領的方法教養男性。

分享_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2012年01月01日
公開
49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文 / 王曉燕  專家 / 杜亞松 兒童心理學教授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 講道理 父母立場: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 孩子立場: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 父母立場: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 孩子立場: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 父母立場: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 孩子立場: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 父母立場: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孩子立場: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 父母立場: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立場: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 父母立場: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 孩子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