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涵茹媽咪

日期

#Tag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培養寶寶人際能力的好處 一、他將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豁達、大方的人。 二、他將具備善與人合作的優點及具有領袖氣質。 三、他將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四、他將成功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我價值 認識寶寶人際能力 人類的心理健康,最主要就是人際關係的適應。換句話說:人類的心理病態的產生,主要也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導致。 哈佛大學著名的多元智能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類的八大智能「人際交往」正是其一非常重要的智能,引起學術界強烈的迴響;卡內基,這位美國傑出的教育家甚至這樣強調:「一個人的成功,15%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則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而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也說過:「我願意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可見,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推崇。 設想一下,一個人格發展有問題甚至有障礙的寶寶,或對人斤斤計較,不善寬容,或冷漠無情,或沉默寡言,行為退縮,或無法與他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的人,他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嗎? 爸媽該怎麼培養寶寶 1.利用模仿給予正確示範 模仿是人類最直接的行為,寶寶們尤其善於模仿,因此,爸媽應利用這一特點,做出良好的榜樣,這種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如果不是樹立正面與人交往的示範,而是相反,情況就會很糟糕,曾有一位家長在親子座談會上表示,她下班回家,看見五歲的女兒在打她心愛的洋娃娃,一邊還罵著髒話,這位家長說:「她打娃娃、罵娃娃的樣子,和我打她時一模一樣。」 2.親子共讀培養情感 圖書傳遞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寶寶接受他人觀點、情感的重要途徑。「親子共讀」使親子關係融洽,更重要的是,許多有教育意義的情節,隨著朗朗上口的兒歌,豐富的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寶寶的心中,而產生一種「春風化雨」式的薰陶。 3.鼓勵結交朋友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但帶來了一個負面的結果,那就是「寶寶生活都市化」。 我們小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寶寶的天性喜歡與同伴一起,記得小時候到處都有玩伴。那時家家戶戶不關門,甚至晚上也不擔心。在交往中,建立友誼,有了群體意識,雖然也會打架,但是很快就會和好。我們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現在想起來,仍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寶寶找不到這種樂趣了。寶寶們在這種封閉的環境裡,缺乏應有的朋友關係。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寶寶就無法體會到交朋友的樂趣。事實上,寶寶透過遊戲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建議家長多帶寶寶走出家門,走向社區,走進親子教育活動場所,鼓勵寶寶與同年齡寶寶交往。 人際交往從0歲展開 0歲開始的人際交往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種:母嬰交往、父嬰交往、同伴交往。爸媽若能細心地加以關注和培養,對於未來成就「人際高手」將打下重要的基礎。 母嬰交往

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 藥劑部 陳雅娟 藥師 「乖喔!寶寶吃藥藥喔!」「吃藥藥之後媽媽給你買玩具喔!」。望著生病了的小寶貝,一邊嘴裏哄著他吃藥,心裏頭更是千頭萬緒:「怎麼辦,寶寶就是不吃藥!」,「這麼多藥該不該混在一起吃?」,「一吃藥就吐,怎麼辦?」,種種的擔心真讓人體會到「養兒方知父母恩」。 這些擔心卻是有其道理的,小孩子生理心智都還在發展階段,未成熟的器官、虛弱的抵抗力,就像捧在手裏的玻璃杯,一個不小心就碎了,豈能不慎?所以惟有對小兒的生理特點、用藥注意事項有基本的概念與醫師、藥師密切合作,才能給予寶寶最週全的照顧。茲就小兒用藥注意事項及一些基本觀念作粗略的介紹: (一)小兒的生理狀況: 小孩子體積小,體內水份含量多,當發燒或腹瀉時對於成人而言微不足道的水份的流失對小孩子就會造成嚴重的水份與電解質的失衡,危及生命,絕不能等閒視之。小兒的肝腎功能尚未發展完全,使多數藥物的代謝降低,藥效延長,須小心過量。 (二)藥物的儲存: 大人服藥時不要被小孩子看到,以免小孩模仿。注意藥物擺放的位置,勿與食物放在一起以免小孩誤食。選用讓小孩不容易打開的容器來裝藥物。一般的營養補充品如鐵劑、鈣片、維他命、魚肝油、健康食品請存放於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因「營養品」同樣可以造成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致命!注意藥物的保存期限,是否得避光。 (三)藥物的給予: 1.口服:可嘗試配合小孩的食物給藥,但請注意實行此項方法時請先請教您的醫師藥師是否會影響藥效,譬如許多藥物和牛奶混合會影響藥效,有的會產生怪味造成更難下嚥。另外最好不要手捏著小朋友的鼻子灌藥,因會有造成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的危險。如果小朋友吃藥之後一小時內吐,請補充半量,若在二小時之後才吐,則可不必補充,若小朋友每次吃同一種藥都會吐,請與您的醫師藥師連絡,是否有其他可替代藥物?是否有藥物過敏的現象? 2.肛門栓劑: 藥物可直接由痔靜脈吸收,不被肝先行代謝。這種給法受大便的影響,若一直腹瀉,還來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了。同時過於頻繁的使用栓劑可能導致局部的過度剌激,請小心。 3.肌肉注射:小兒肌肉組織少,血流量也不及成人,故肌肉注射效果不及成人。某些藥物不宜肌肉注射,會造成肌肉壞死,有些則須深層肌肉注射。請由專業人員來施行。 4.靜脈注射:這也是屬於專業的範圍,請勿自行施打,以免造成感染、出血等併發症。 5.外用藥:包括皮膚科用藥,眼科用藥等。小朋友皮膚角質層薄,體表面積大,許多外用藥有經皮膚吸收的危險,如全身大量塗抹類固醇,可能造成全身的副作用,紅藥水可能造成汞中毒,紫藥水可能造成蠶豆症的發作。眼藥水也可能經眼結膜吸收,所以即便是外用藥也不可掉以輕心,仍須遵照醫師藥師之指示用藥。 (四)藥物的劑量: 最可靠的用藥劑量應是根據研發藥廠提供的資料來計算。勿自行加減藥量或停藥,勿重覆用藥,對於用藥劑量有疑慮時請立刻尋求醫師藥師的咨詢。 (五)藥物的交互作用: 患者因各種症狀尋求不同醫師診治,結果可能開出重覆藥品,或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常常就這樣鑄成大錯。建議小朋友固定給一位醫師看,若因病情需要多科會診時,請將各科藥綜合起來,請醫師或藥師檢查一遍,去蕪存菁,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結語: 小兒科給藥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小朋友不痛苦的服藥,讓藥物有效的發生作用,避免副作用,須要醫護人員與家長一起努力。除多方吸取醫學知識外,尋求專業的協助是遇上任何問題時的金科玉律。。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培養寶寶人際能力的好處 一、他將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豁達、大方的人。 二、他將具備善與人合作的優點及具有領袖氣質。 三、他將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四、他將成功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我價值 認識寶寶人際能力 人類的心理健康,最主要就是人際關係的適應。換句話說:人類的心理病態的產生,主要也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導致。 哈佛大學著名的多元智能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類的八大智能「人際交往」正是其一非常重要的智能,引起學術界強烈的迴響;卡內基,這位美國傑出的教育家甚至這樣強調:「一個人的成功,15%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則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而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也說過:「我願意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可見,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推崇。 設想一下,一個人格發展有問題甚至有障礙的寶寶,或對人斤斤計較,不善寬容,或冷漠無情,或沉默寡言,行為退縮,或無法與他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的人,他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嗎? 爸媽該怎麼培養寶寶 1.利用模仿給予正確示範 模仿是人類最直接的行為,寶寶們尤其善於模仿,因此,爸媽應利用這一特點,做出良好的榜樣,這種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如果不是樹立正面與人交往的示範,而是相反,情況就會很糟糕,曾有一位家長在親子座談會上表示,她下班回家,看見五歲的女兒在打她心愛的洋娃娃,一邊還罵著髒話,這位家長說:「她打娃娃、罵娃娃的樣子,和我打她時一模一樣。」 2.親子共讀培養情感 圖書傳遞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寶寶接受他人觀點、情感的重要途徑。「親子共讀」使親子關係融洽,更重要的是,許多有教育意義的情節,隨著朗朗上口的兒歌,豐富的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寶寶的心中,而產生一種「春風化雨」式的薰陶。 3.鼓勵結交朋友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但帶來了一個負面的結果,那就是「寶寶生活都市化」。 我們小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寶寶的天性喜歡與同伴一起,記得小時候到處都有玩伴。那時家家戶戶不關門,甚至晚上也不擔心。在交往中,建立友誼,有了群體意識,雖然也會打架,但是很快就會和好。我們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現在想起來,仍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寶寶找不到這種樂趣了。寶寶們在這種封閉的環境裡,缺乏應有的朋友關係。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寶寶就無法體會到交朋友的樂趣。事實上,寶寶透過遊戲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建議家長多帶寶寶走出家門,走向社區,走進親子教育活動場所,鼓勵寶寶與同年齡寶寶交往。 人際交往從0歲展開 0歲開始的人際交往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種:母嬰交往、父嬰交往、同伴交往。爸媽若能細心地加以關注和培養,對於未來成就「人際高手」將打下重要的基礎。 母嬰交往

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 藥劑部 陳雅娟 藥師 「乖喔!寶寶吃藥藥喔!」「吃藥藥之後媽媽給你買玩具喔!」。望著生病了的小寶貝,一邊嘴裏哄著他吃藥,心裏頭更是千頭萬緒:「怎麼辦,寶寶就是不吃藥!」,「這麼多藥該不該混在一起吃?」,「一吃藥就吐,怎麼辦?」,種種的擔心真讓人體會到「養兒方知父母恩」。 這些擔心卻是有其道理的,小孩子生理心智都還在發展階段,未成熟的器官、虛弱的抵抗力,就像捧在手裏的玻璃杯,一個不小心就碎了,豈能不慎?所以惟有對小兒的生理特點、用藥注意事項有基本的概念與醫師、藥師密切合作,才能給予寶寶最週全的照顧。茲就小兒用藥注意事項及一些基本觀念作粗略的介紹: (一)小兒的生理狀況: 小孩子體積小,體內水份含量多,當發燒或腹瀉時對於成人而言微不足道的水份的流失對小孩子就會造成嚴重的水份與電解質的失衡,危及生命,絕不能等閒視之。小兒的肝腎功能尚未發展完全,使多數藥物的代謝降低,藥效延長,須小心過量。 (二)藥物的儲存: 大人服藥時不要被小孩子看到,以免小孩模仿。注意藥物擺放的位置,勿與食物放在一起以免小孩誤食。選用讓小孩不容易打開的容器來裝藥物。一般的營養補充品如鐵劑、鈣片、維他命、魚肝油、健康食品請存放於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因「營養品」同樣可以造成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致命!注意藥物的保存期限,是否得避光。 (三)藥物的給予: 1.口服:可嘗試配合小孩的食物給藥,但請注意實行此項方法時請先請教您的醫師藥師是否會影響藥效,譬如許多藥物和牛奶混合會影響藥效,有的會產生怪味造成更難下嚥。另外最好不要手捏著小朋友的鼻子灌藥,因會有造成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的危險。如果小朋友吃藥之後一小時內吐,請補充半量,若在二小時之後才吐,則可不必補充,若小朋友每次吃同一種藥都會吐,請與您的醫師藥師連絡,是否有其他可替代藥物?是否有藥物過敏的現象? 2.肛門栓劑: 藥物可直接由痔靜脈吸收,不被肝先行代謝。這種給法受大便的影響,若一直腹瀉,還來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了。同時過於頻繁的使用栓劑可能導致局部的過度剌激,請小心。 3.肌肉注射:小兒肌肉組織少,血流量也不及成人,故肌肉注射效果不及成人。某些藥物不宜肌肉注射,會造成肌肉壞死,有些則須深層肌肉注射。請由專業人員來施行。 4.靜脈注射:這也是屬於專業的範圍,請勿自行施打,以免造成感染、出血等併發症。 5.外用藥:包括皮膚科用藥,眼科用藥等。小朋友皮膚角質層薄,體表面積大,許多外用藥有經皮膚吸收的危險,如全身大量塗抹類固醇,可能造成全身的副作用,紅藥水可能造成汞中毒,紫藥水可能造成蠶豆症的發作。眼藥水也可能經眼結膜吸收,所以即便是外用藥也不可掉以輕心,仍須遵照醫師藥師之指示用藥。 (四)藥物的劑量: 最可靠的用藥劑量應是根據研發藥廠提供的資料來計算。勿自行加減藥量或停藥,勿重覆用藥,對於用藥劑量有疑慮時請立刻尋求醫師藥師的咨詢。 (五)藥物的交互作用: 患者因各種症狀尋求不同醫師診治,結果可能開出重覆藥品,或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常常就這樣鑄成大錯。建議小朋友固定給一位醫師看,若因病情需要多科會診時,請將各科藥綜合起來,請醫師或藥師檢查一遍,去蕪存菁,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結語: 小兒科給藥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小朋友不痛苦的服藥,讓藥物有效的發生作用,避免副作用,須要醫護人員與家長一起努力。除多方吸取醫學知識外,尋求專業的協助是遇上任何問題時的金科玉律。。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培養寶寶人際能力的好處 一、他將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豁達、大方的人。 二、他將具備善與人合作的優點及具有領袖氣質。 三、他將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四、他將成功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我價值 認識寶寶人際能力 人類的心理健康,最主要就是人際關係的適應。換句話說:人類的心理病態的產生,主要也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導致。 哈佛大學著名的多元智能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類的八大智能「人際交往」正是其一非常重要的智能,引起學術界強烈的迴響;卡內基,這位美國傑出的教育家甚至這樣強調:「一個人的成功,15%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則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而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也說過:「我願意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可見,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推崇。 設想一下,一個人格發展有問題甚至有障礙的寶寶,或對人斤斤計較,不善寬容,或冷漠無情,或沉默寡言,行為退縮,或無法與他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的人,他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嗎? 爸媽該怎麼培養寶寶 1.利用模仿給予正確示範 模仿是人類最直接的行為,寶寶們尤其善於模仿,因此,爸媽應利用這一特點,做出良好的榜樣,這種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如果不是樹立正面與人交往的示範,而是相反,情況就會很糟糕,曾有一位家長在親子座談會上表示,她下班回家,看見五歲的女兒在打她心愛的洋娃娃,一邊還罵著髒話,這位家長說:「她打娃娃、罵娃娃的樣子,和我打她時一模一樣。」 2.親子共讀培養情感 圖書傳遞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寶寶接受他人觀點、情感的重要途徑。「親子共讀」使親子關係融洽,更重要的是,許多有教育意義的情節,隨著朗朗上口的兒歌,豐富的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寶寶的心中,而產生一種「春風化雨」式的薰陶。 3.鼓勵結交朋友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但帶來了一個負面的結果,那就是「寶寶生活都市化」。 我們小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寶寶的天性喜歡與同伴一起,記得小時候到處都有玩伴。那時家家戶戶不關門,甚至晚上也不擔心。在交往中,建立友誼,有了群體意識,雖然也會打架,但是很快就會和好。我們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現在想起來,仍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寶寶找不到這種樂趣了。寶寶們在這種封閉的環境裡,缺乏應有的朋友關係。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寶寶就無法體會到交朋友的樂趣。事實上,寶寶透過遊戲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建議家長多帶寶寶走出家門,走向社區,走進親子教育活動場所,鼓勵寶寶與同年齡寶寶交往。 人際交往從0歲展開 0歲開始的人際交往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種:母嬰交往、父嬰交往、同伴交往。爸媽若能細心地加以關注和培養,對於未來成就「人際高手」將打下重要的基礎。 母嬰交往

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 藥劑部 陳雅娟 藥師 「乖喔!寶寶吃藥藥喔!」「吃藥藥之後媽媽給你買玩具喔!」。望著生病了的小寶貝,一邊嘴裏哄著他吃藥,心裏頭更是千頭萬緒:「怎麼辦,寶寶就是不吃藥!」,「這麼多藥該不該混在一起吃?」,「一吃藥就吐,怎麼辦?」,種種的擔心真讓人體會到「養兒方知父母恩」。 這些擔心卻是有其道理的,小孩子生理心智都還在發展階段,未成熟的器官、虛弱的抵抗力,就像捧在手裏的玻璃杯,一個不小心就碎了,豈能不慎?所以惟有對小兒的生理特點、用藥注意事項有基本的概念與醫師、藥師密切合作,才能給予寶寶最週全的照顧。茲就小兒用藥注意事項及一些基本觀念作粗略的介紹: (一)小兒的生理狀況: 小孩子體積小,體內水份含量多,當發燒或腹瀉時對於成人而言微不足道的水份的流失對小孩子就會造成嚴重的水份與電解質的失衡,危及生命,絕不能等閒視之。小兒的肝腎功能尚未發展完全,使多數藥物的代謝降低,藥效延長,須小心過量。 (二)藥物的儲存: 大人服藥時不要被小孩子看到,以免小孩模仿。注意藥物擺放的位置,勿與食物放在一起以免小孩誤食。選用讓小孩不容易打開的容器來裝藥物。一般的營養補充品如鐵劑、鈣片、維他命、魚肝油、健康食品請存放於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因「營養品」同樣可以造成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致命!注意藥物的保存期限,是否得避光。 (三)藥物的給予: 1.口服:可嘗試配合小孩的食物給藥,但請注意實行此項方法時請先請教您的醫師藥師是否會影響藥效,譬如許多藥物和牛奶混合會影響藥效,有的會產生怪味造成更難下嚥。另外最好不要手捏著小朋友的鼻子灌藥,因會有造成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的危險。如果小朋友吃藥之後一小時內吐,請補充半量,若在二小時之後才吐,則可不必補充,若小朋友每次吃同一種藥都會吐,請與您的醫師藥師連絡,是否有其他可替代藥物?是否有藥物過敏的現象? 2.肛門栓劑: 藥物可直接由痔靜脈吸收,不被肝先行代謝。這種給法受大便的影響,若一直腹瀉,還來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了。同時過於頻繁的使用栓劑可能導致局部的過度剌激,請小心。 3.肌肉注射:小兒肌肉組織少,血流量也不及成人,故肌肉注射效果不及成人。某些藥物不宜肌肉注射,會造成肌肉壞死,有些則須深層肌肉注射。請由專業人員來施行。 4.靜脈注射:這也是屬於專業的範圍,請勿自行施打,以免造成感染、出血等併發症。 5.外用藥:包括皮膚科用藥,眼科用藥等。小朋友皮膚角質層薄,體表面積大,許多外用藥有經皮膚吸收的危險,如全身大量塗抹類固醇,可能造成全身的副作用,紅藥水可能造成汞中毒,紫藥水可能造成蠶豆症的發作。眼藥水也可能經眼結膜吸收,所以即便是外用藥也不可掉以輕心,仍須遵照醫師藥師之指示用藥。 (四)藥物的劑量: 最可靠的用藥劑量應是根據研發藥廠提供的資料來計算。勿自行加減藥量或停藥,勿重覆用藥,對於用藥劑量有疑慮時請立刻尋求醫師藥師的咨詢。 (五)藥物的交互作用: 患者因各種症狀尋求不同醫師診治,結果可能開出重覆藥品,或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常常就這樣鑄成大錯。建議小朋友固定給一位醫師看,若因病情需要多科會診時,請將各科藥綜合起來,請醫師或藥師檢查一遍,去蕪存菁,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結語: 小兒科給藥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小朋友不痛苦的服藥,讓藥物有效的發生作用,避免副作用,須要醫護人員與家長一起努力。除多方吸取醫學知識外,尋求專業的協助是遇上任何問題時的金科玉律。。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轉載)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 文�張曉卉 2006.03.29 有所幼稚園,採行融合教育,堅持要收發展遲緩兒童, 卻年年額滿,更有媽媽一懷孕就來登記排隊。 魅力何在? 受到少子化浪潮衝擊,台灣大多數幼稚園托兒所得挖空心思來招生。 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隱身在台北市某個巷內,毫不起眼、內部裝潢更是簡樸, 並從不做招生傳單,雖是雙語教學,但教的是「國、台語」,沒有娃娃車、不供餐,家長必須親自接送還得自做便當。 並且,明白告訴家長,除了蒙特梭利教學,還採「融合教育」,換句話說,幼稚園有收各種發展遲緩的孩子。 如果想讓孩子就讀,「抱歉,家長務必先來參觀才能登記」。 這麼龜毛,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依舊吸引許多父母慕名而來,至今還有四年前( 91年)來登記的娃娃還在等候名單上。 阿扁總統千金陳幸妤也是排隊輪到才讓金孫趙翊安得以入學。 但有些父母只是來參觀,便感動得流淚,更堅定要自己小孩來念理想園。 「融合教育」已成為世界主流 簡單地說,融合教育是把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的孩子編在同班, 一起上課學習,透過老師的帶領,進行不同層次的互動與教學。 早年,6 歲以下、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多半是送到教養院或到啟智中心、兒童發展中心學習, 然後銜接到國小啟智班、啟聰班等特殊班級上課。 長久區隔一般孩子與遲緩兒的結果,可以從現在一些大人的言行看出來。 不少父母抗議學校收發展遲緩兒童,認為會「拖累全班的學習表現」, 還有老師要念普通班的遲緩兒家長向其他家長道歉。 「有家長送孩子來念,過一兩天又氣沖沖把孩子帶回家,說『我家小孩不要念啟智中心』 投入台灣早療三十年,在慈母幼稚園實行融合教育的甘惠忠神父表示。 如今,融合式教育已漸漸成為世界教育方式的主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表聲明,各國政府在教育政策或立法上,應採取「融合教育觀念」,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讓所有學童在普通學校就讀。 愈會吐的孩子愈要收 「理想園」在18 年前成立時就採取融合教育。 50個學生中每年平均收5∼ 6位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 三月某個星期二早上,走進理想園,聽不到一般幼托園所常有的童聲喧嘩,整體氣氛安靜愉快, 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忙著。 理想園不分班,用混齡、小組個別化教學方式, 有上百種學習內容供孩子自由選擇。 無論那個孩子,就算是遲緩兒童也一樣,當他選擇做一件事, 就必須為自己選擇負責,包括把物品從教具櫃拿出到最後收拾歸位。 兩間大教室裡,有孩子專心拿沾滿泡沫的海綿刷桌子;有的正練習用刀把紅蘿蔔切小塊再用牙籤串起排好; 有兩個女生在拼世界地圖認國家;有個小男生今天選插花,正忙著選花剪枝 ……, 老師視每位孩子的發展需求給予引導。 7歲、中度發展遲緩的阿文,正從盒子拿出「ㄕ」拼「書本」的注音; 4歲、重度發展遲緩的宣宣(化名), 智能只有約幾個月嬰兒程度,她弄亂了一個小女孩堆好的積木,小女孩看看宣宣,說了句「請不要拿我的(積木)」,撿起積木繼續做。 5歲、長得俊秀白晰的阿德是動作不良型腦性麻痺兒童。他腿綁沙袋、坐在小椅子,歪著頭、努力用不聽使喚的右手握住桌上的布條, 拉向另一邊。有個大班年紀小女生經過,看到阿德鼻涕、口水滴滴答答往下淌,跑去抽了兩張面紙幫阿德擦拭,然後就走了。 「阿德,好棒,你已經拉一半嘍,加油!」老師走過來鼓勵他,阿德笑了。 過一會兒,阿德在老師協助下坐上自己專屬的三輪車,按了溝通版「喝水」,老師用小鋼杯水餵,走過來一位小女生說,老師,我想餵阿德喝水」。 「阿德,你願意讓欣宜(化名)餵你喝水嗎?」阿德點頭,老師教欣宜一手拿鋼杯對好阿德的嘴,一手拿小毛巾墊在下巴,阿德慢慢喝完,向欣宜點頭並按下「謝謝!」 在理想園,這一切做得自然,沒有小朋友因為阿德動作不便而大驚小怪或排斥他,連小翊安也會幫阿德擦臉、擦口水,為阿德加油打氣。「孩子的行為都是從模仿大人學來的,老師們從言行中作給孩子看,創造了友善、接納的環境,」園長吳玥玢說,理想園18 年來從不挑學生、沒有拒收過發展遲緩兒童。鋼琴家蕭雅雯的女兒逸華是重度發展遲緩的孩子,七年前逸華3 歲時曾到一所知名幼稚園上學,半年後園方卻以家長抗議為由請逸華轉學。收到理想園入學通知,媽媽告訴園長逸華雖4歲但還不會走路,且在陌生環境會一直嘔吐。「沒關係,孩子愈會吐、愈要收留,」吳玥玢表示。理想園的老師們努力讓遲緩兒童和別的小朋友做同樣的事情。 老師想盡辦法教逸華自己掛外套、放便當,還專程跑去天母瞭解、學習逸華的復健課程以便在理想園也同步進行。有天中午,蕭雅雯去接女兒,看到整個園上演空城計,留守老師說孩子們到大安森林公園去了。「逸華連站都站不好,怎麼去?」正納悶心急時,遠遠看到老師孩子們浩浩蕩蕩出現在巷口,中間夾著一輛小拖車,逸華坐在裡面,就這麼被老師、小朋友拖去玩。還在公園草地上鼓勵逸華和其他人一樣抱住一棵樹,誘導她站起來走路。「這是多大的心意,」蕭雅雯滿心感激。 孩子比大人寬容 從融合教育,普通孩子認識了遲緩兒童,學會接納並給與協助;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從普通孩子學會互動,熟悉正常社會運作。吳老師說,當孩子問:「他怎麼了?」老師只需把發展遲緩的實情告訴他們就可以了。如果有孩子問老師:「為什麼他(自閉兒)會打人?」老師說:「就像你會感冒一樣,他身體裡面生病了,只是我們看不到。」 孩子之間也會有他們自己解釋與處理事情的方法。 比方有小小孩問大一點孩子,「為什麼阿德會流口水?為什麼他不把口水吸進去」?大孩子說,「因為阿德生病了,嘴巴閉不緊啊。」小小孩繼續問,「那他什麼時候會好?」「他不一樣,好不了。」聽到這些,總令人驚異孩子的包容力比大人寬厚太多。 「讓遲緩兒在社會上自在生活,」從事特教多年、前第一兒童發展中心老師易曼點出融合教育的好處。 吳玥玢老師特別提醒遲緩兒的父母,要為孩子奮力爭取該有的早療。不管孩子到幼稚園上課、到醫院或發展中心做治療,別抱著「有人願意收我們就好了」的被動消極態度,多和老師、治療師溝通,討論怎麼配合可以讓孩子更進步,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就像阿德,雖然動作不便,卻非常聰明,好好教他,幫他建立自信,他有可能是第二個孫嘉梁(腦性麻痺的台大數學碩士),」吳老師說。 吳玥玢長年堅持融合教育的理念已得到迴響。經常有學生家長送點心水果來;從理想園畢業的孩子,上了小學還經常跑回來幫忙。吳老師欣慰地說,「我有個(理想園)孩子成績可以上台大,他卻選擇去念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公費生;另一個孩子今年甄試上了台大護理系,在自傳裡提到,因為小時候在理想園接觸到發展遲緩的同學,埋下她想念護理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你想,這是多大的回饋。 謝謝peter兔的媽的分享文章

分享-加強幼兒感覺統合能力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作者:瑪格麗特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轉載)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 文�張曉卉 2006.03.29 有所幼稚園,採行融合教育,堅持要收發展遲緩兒童, 卻年年額滿,更有媽媽一懷孕就來登記排隊。 魅力何在? 受到少子化浪潮衝擊,台灣大多數幼稚園托兒所得挖空心思來招生。 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隱身在台北市某個巷內,毫不起眼、內部裝潢更是簡樸, 並從不做招生傳單,雖是雙語教學,但教的是「國、台語」,沒有娃娃車、不供餐,家長必須親自接送還得自做便當。 並且,明白告訴家長,除了蒙特梭利教學,還採「融合教育」,換句話說,幼稚園有收各種發展遲緩的孩子。 如果想讓孩子就讀,「抱歉,家長務必先來參觀才能登記」。 這麼龜毛,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依舊吸引許多父母慕名而來,至今還有四年前( 91年)來登記的娃娃還在等候名單上。 阿扁總統千金陳幸妤也是排隊輪到才讓金孫趙翊安得以入學。 但有些父母只是來參觀,便感動得流淚,更堅定要自己小孩來念理想園。 「融合教育」已成為世界主流 簡單地說,融合教育是把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的孩子編在同班, 一起上課學習,透過老師的帶領,進行不同層次的互動與教學。 早年,6 歲以下、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多半是送到教養院或到啟智中心、兒童發展中心學習, 然後銜接到國小啟智班、啟聰班等特殊班級上課。 長久區隔一般孩子與遲緩兒的結果,可以從現在一些大人的言行看出來。 不少父母抗議學校收發展遲緩兒童,認為會「拖累全班的學習表現」, 還有老師要念普通班的遲緩兒家長向其他家長道歉。 「有家長送孩子來念,過一兩天又氣沖沖把孩子帶回家,說『我家小孩不要念啟智中心』 投入台灣早療三十年,在慈母幼稚園實行融合教育的甘惠忠神父表示。 如今,融合式教育已漸漸成為世界教育方式的主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表聲明,各國政府在教育政策或立法上,應採取「融合教育觀念」,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讓所有學童在普通學校就讀。 愈會吐的孩子愈要收 「理想園」在18 年前成立時就採取融合教育。 50個學生中每年平均收5∼ 6位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 三月某個星期二早上,走進理想園,聽不到一般幼托園所常有的童聲喧嘩,整體氣氛安靜愉快, 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忙著。 理想園不分班,用混齡、小組個別化教學方式, 有上百種學習內容供孩子自由選擇。 無論那個孩子,就算是遲緩兒童也一樣,當他選擇做一件事, 就必須為自己選擇負責,包括把物品從教具櫃拿出到最後收拾歸位。 兩間大教室裡,有孩子專心拿沾滿泡沫的海綿刷桌子;有的正練習用刀把紅蘿蔔切小塊再用牙籤串起排好; 有兩個女生在拼世界地圖認國家;有個小男生今天選插花,正忙著選花剪枝 ……, 老師視每位孩子的發展需求給予引導。 7歲、中度發展遲緩的阿文,正從盒子拿出「ㄕ」拼「書本」的注音; 4歲、重度發展遲緩的宣宣(化名), 智能只有約幾個月嬰兒程度,她弄亂了一個小女孩堆好的積木,小女孩看看宣宣,說了句「請不要拿我的(積木)」,撿起積木繼續做。 5歲、長得俊秀白晰的阿德是動作不良型腦性麻痺兒童。他腿綁沙袋、坐在小椅子,歪著頭、努力用不聽使喚的右手握住桌上的布條, 拉向另一邊。有個大班年紀小女生經過,看到阿德鼻涕、口水滴滴答答往下淌,跑去抽了兩張面紙幫阿德擦拭,然後就走了。 「阿德,好棒,你已經拉一半嘍,加油!」老師走過來鼓勵他,阿德笑了。 過一會兒,阿德在老師協助下坐上自己專屬的三輪車,按了溝通版「喝水」,老師用小鋼杯水餵,走過來一位小女生說,老師,我想餵阿德喝水」。 「阿德,你願意讓欣宜(化名)餵你喝水嗎?」阿德點頭,老師教欣宜一手拿鋼杯對好阿德的嘴,一手拿小毛巾墊在下巴,阿德慢慢喝完,向欣宜點頭並按下「謝謝!」 在理想園,這一切做得自然,沒有小朋友因為阿德動作不便而大驚小怪或排斥他,連小翊安也會幫阿德擦臉、擦口水,為阿德加油打氣。「孩子的行為都是從模仿大人學來的,老師們從言行中作給孩子看,創造了友善、接納的環境,」園長吳玥玢說,理想園18 年來從不挑學生、沒有拒收過發展遲緩兒童。鋼琴家蕭雅雯的女兒逸華是重度發展遲緩的孩子,七年前逸華3 歲時曾到一所知名幼稚園上學,半年後園方卻以家長抗議為由請逸華轉學。收到理想園入學通知,媽媽告訴園長逸華雖4歲但還不會走路,且在陌生環境會一直嘔吐。「沒關係,孩子愈會吐、愈要收留,」吳玥玢表示。理想園的老師們努力讓遲緩兒童和別的小朋友做同樣的事情。 老師想盡辦法教逸華自己掛外套、放便當,還專程跑去天母瞭解、學習逸華的復健課程以便在理想園也同步進行。有天中午,蕭雅雯去接女兒,看到整個園上演空城計,留守老師說孩子們到大安森林公園去了。「逸華連站都站不好,怎麼去?」正納悶心急時,遠遠看到老師孩子們浩浩蕩蕩出現在巷口,中間夾著一輛小拖車,逸華坐在裡面,就這麼被老師、小朋友拖去玩。還在公園草地上鼓勵逸華和其他人一樣抱住一棵樹,誘導她站起來走路。「這是多大的心意,」蕭雅雯滿心感激。 孩子比大人寬容 從融合教育,普通孩子認識了遲緩兒童,學會接納並給與協助;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從普通孩子學會互動,熟悉正常社會運作。吳老師說,當孩子問:「他怎麼了?」老師只需把發展遲緩的實情告訴他們就可以了。如果有孩子問老師:「為什麼他(自閉兒)會打人?」老師說:「就像你會感冒一樣,他身體裡面生病了,只是我們看不到。」 孩子之間也會有他們自己解釋與處理事情的方法。 比方有小小孩問大一點孩子,「為什麼阿德會流口水?為什麼他不把口水吸進去」?大孩子說,「因為阿德生病了,嘴巴閉不緊啊。」小小孩繼續問,「那他什麼時候會好?」「他不一樣,好不了。」聽到這些,總令人驚異孩子的包容力比大人寬厚太多。 「讓遲緩兒在社會上自在生活,」從事特教多年、前第一兒童發展中心老師易曼點出融合教育的好處。 吳玥玢老師特別提醒遲緩兒的父母,要為孩子奮力爭取該有的早療。不管孩子到幼稚園上課、到醫院或發展中心做治療,別抱著「有人願意收我們就好了」的被動消極態度,多和老師、治療師溝通,討論怎麼配合可以讓孩子更進步,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就像阿德,雖然動作不便,卻非常聰明,好好教他,幫他建立自信,他有可能是第二個孫嘉梁(腦性麻痺的台大數學碩士),」吳老師說。 吳玥玢長年堅持融合教育的理念已得到迴響。經常有學生家長送點心水果來;從理想園畢業的孩子,上了小學還經常跑回來幫忙。吳老師欣慰地說,「我有個(理想園)孩子成績可以上台大,他卻選擇去念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公費生;另一個孩子今年甄試上了台大護理系,在自傳裡提到,因為小時候在理想園接觸到發展遲緩的同學,埋下她想念護理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你想,這是多大的回饋。 謝謝peter兔的媽的分享文章

分享-加強幼兒感覺統合能力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作者:瑪格麗特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轉載)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 文�張曉卉 2006.03.29 有所幼稚園,採行融合教育,堅持要收發展遲緩兒童, 卻年年額滿,更有媽媽一懷孕就來登記排隊。 魅力何在? 受到少子化浪潮衝擊,台灣大多數幼稚園托兒所得挖空心思來招生。 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隱身在台北市某個巷內,毫不起眼、內部裝潢更是簡樸, 並從不做招生傳單,雖是雙語教學,但教的是「國、台語」,沒有娃娃車、不供餐,家長必須親自接送還得自做便當。 並且,明白告訴家長,除了蒙特梭利教學,還採「融合教育」,換句話說,幼稚園有收各種發展遲緩的孩子。 如果想讓孩子就讀,「抱歉,家長務必先來參觀才能登記」。 這麼龜毛,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依舊吸引許多父母慕名而來,至今還有四年前( 91年)來登記的娃娃還在等候名單上。 阿扁總統千金陳幸妤也是排隊輪到才讓金孫趙翊安得以入學。 但有些父母只是來參觀,便感動得流淚,更堅定要自己小孩來念理想園。 「融合教育」已成為世界主流 簡單地說,融合教育是把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的孩子編在同班, 一起上課學習,透過老師的帶領,進行不同層次的互動與教學。 早年,6 歲以下、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多半是送到教養院或到啟智中心、兒童發展中心學習, 然後銜接到國小啟智班、啟聰班等特殊班級上課。 長久區隔一般孩子與遲緩兒的結果,可以從現在一些大人的言行看出來。 不少父母抗議學校收發展遲緩兒童,認為會「拖累全班的學習表現」, 還有老師要念普通班的遲緩兒家長向其他家長道歉。 「有家長送孩子來念,過一兩天又氣沖沖把孩子帶回家,說『我家小孩不要念啟智中心』 投入台灣早療三十年,在慈母幼稚園實行融合教育的甘惠忠神父表示。 如今,融合式教育已漸漸成為世界教育方式的主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表聲明,各國政府在教育政策或立法上,應採取「融合教育觀念」,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讓所有學童在普通學校就讀。 愈會吐的孩子愈要收 「理想園」在18 年前成立時就採取融合教育。 50個學生中每年平均收5∼ 6位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 三月某個星期二早上,走進理想園,聽不到一般幼托園所常有的童聲喧嘩,整體氣氛安靜愉快, 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忙著。 理想園不分班,用混齡、小組個別化教學方式, 有上百種學習內容供孩子自由選擇。 無論那個孩子,就算是遲緩兒童也一樣,當他選擇做一件事, 就必須為自己選擇負責,包括把物品從教具櫃拿出到最後收拾歸位。 兩間大教室裡,有孩子專心拿沾滿泡沫的海綿刷桌子;有的正練習用刀把紅蘿蔔切小塊再用牙籤串起排好; 有兩個女生在拼世界地圖認國家;有個小男生今天選插花,正忙著選花剪枝 ……, 老師視每位孩子的發展需求給予引導。 7歲、中度發展遲緩的阿文,正從盒子拿出「ㄕ」拼「書本」的注音; 4歲、重度發展遲緩的宣宣(化名), 智能只有約幾個月嬰兒程度,她弄亂了一個小女孩堆好的積木,小女孩看看宣宣,說了句「請不要拿我的(積木)」,撿起積木繼續做。 5歲、長得俊秀白晰的阿德是動作不良型腦性麻痺兒童。他腿綁沙袋、坐在小椅子,歪著頭、努力用不聽使喚的右手握住桌上的布條, 拉向另一邊。有個大班年紀小女生經過,看到阿德鼻涕、口水滴滴答答往下淌,跑去抽了兩張面紙幫阿德擦拭,然後就走了。 「阿德,好棒,你已經拉一半嘍,加油!」老師走過來鼓勵他,阿德笑了。 過一會兒,阿德在老師協助下坐上自己專屬的三輪車,按了溝通版「喝水」,老師用小鋼杯水餵,走過來一位小女生說,老師,我想餵阿德喝水」。 「阿德,你願意讓欣宜(化名)餵你喝水嗎?」阿德點頭,老師教欣宜一手拿鋼杯對好阿德的嘴,一手拿小毛巾墊在下巴,阿德慢慢喝完,向欣宜點頭並按下「謝謝!」 在理想園,這一切做得自然,沒有小朋友因為阿德動作不便而大驚小怪或排斥他,連小翊安也會幫阿德擦臉、擦口水,為阿德加油打氣。「孩子的行為都是從模仿大人學來的,老師們從言行中作給孩子看,創造了友善、接納的環境,」園長吳玥玢說,理想園18 年來從不挑學生、沒有拒收過發展遲緩兒童。鋼琴家蕭雅雯的女兒逸華是重度發展遲緩的孩子,七年前逸華3 歲時曾到一所知名幼稚園上學,半年後園方卻以家長抗議為由請逸華轉學。收到理想園入學通知,媽媽告訴園長逸華雖4歲但還不會走路,且在陌生環境會一直嘔吐。「沒關係,孩子愈會吐、愈要收留,」吳玥玢表示。理想園的老師們努力讓遲緩兒童和別的小朋友做同樣的事情。 老師想盡辦法教逸華自己掛外套、放便當,還專程跑去天母瞭解、學習逸華的復健課程以便在理想園也同步進行。有天中午,蕭雅雯去接女兒,看到整個園上演空城計,留守老師說孩子們到大安森林公園去了。「逸華連站都站不好,怎麼去?」正納悶心急時,遠遠看到老師孩子們浩浩蕩蕩出現在巷口,中間夾著一輛小拖車,逸華坐在裡面,就這麼被老師、小朋友拖去玩。還在公園草地上鼓勵逸華和其他人一樣抱住一棵樹,誘導她站起來走路。「這是多大的心意,」蕭雅雯滿心感激。 孩子比大人寬容 從融合教育,普通孩子認識了遲緩兒童,學會接納並給與協助;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從普通孩子學會互動,熟悉正常社會運作。吳老師說,當孩子問:「他怎麼了?」老師只需把發展遲緩的實情告訴他們就可以了。如果有孩子問老師:「為什麼他(自閉兒)會打人?」老師說:「就像你會感冒一樣,他身體裡面生病了,只是我們看不到。」 孩子之間也會有他們自己解釋與處理事情的方法。 比方有小小孩問大一點孩子,「為什麼阿德會流口水?為什麼他不把口水吸進去」?大孩子說,「因為阿德生病了,嘴巴閉不緊啊。」小小孩繼續問,「那他什麼時候會好?」「他不一樣,好不了。」聽到這些,總令人驚異孩子的包容力比大人寬厚太多。 「讓遲緩兒在社會上自在生活,」從事特教多年、前第一兒童發展中心老師易曼點出融合教育的好處。 吳玥玢老師特別提醒遲緩兒的父母,要為孩子奮力爭取該有的早療。不管孩子到幼稚園上課、到醫院或發展中心做治療,別抱著「有人願意收我們就好了」的被動消極態度,多和老師、治療師溝通,討論怎麼配合可以讓孩子更進步,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就像阿德,雖然動作不便,卻非常聰明,好好教他,幫他建立自信,他有可能是第二個孫嘉梁(腦性麻痺的台大數學碩士),」吳老師說。 吳玥玢長年堅持融合教育的理念已得到迴響。經常有學生家長送點心水果來;從理想園畢業的孩子,上了小學還經常跑回來幫忙。吳老師欣慰地說,「我有個(理想園)孩子成績可以上台大,他卻選擇去念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公費生;另一個孩子今年甄試上了台大護理系,在自傳裡提到,因為小時候在理想園接觸到發展遲緩的同學,埋下她想念護理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你想,這是多大的回饋。 謝謝peter兔的媽的分享文章

分享-加強幼兒感覺統合能力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作者:瑪格麗特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有意義的生命禮俗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田中寶寶の媽咪的分享 當一個新生命誕生時,對整個家庭甚至是家族來說,都是可喜可賀的大事,自古以來懷孕、生子、滿周歲,一直有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爲的是希望在一連串鄭重的儀式中,表達出心中的喜悅與重視。隨著時代改變,雖有許多習俗被簡化,不過,我們仍將帶你找尋舊有的生命禮俗,希望帶給下一代平安與健康的祝福。 *剪臍 (時間:出生時)   在古代,婦女生産都是由産婆負責接生,而剪臍就是生産中重要的一道手續,同時剪臍之後産婆會在傷口塗抹上麻油,以現代眼光來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也難怪民間有"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之諺語。生完之後,胎盤必須裝在甕中,再埋到土裏。現在生産都是在醫院,定期産檢加上醫療進步,生産危機已減少許多。胎盤也都是由醫院來幫忙處理,也就沒有埋胎盤的習俗了。   禁忌:爲了怕發生血崩,所以産房內不可放置紅色以及水流類的東西,因爲此兩樣物品使人有血崩的感覺。 *坐月子 (時間:生産後)   生産之後,嬰兒與母親就要開始進入坐月子階段了,這整個月或四十天,産婦與孩子都不可以外出,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媽媽與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休息。   禁忌:1 以前的人認爲月內房是不潔、不淨的,其實,主要也是希望能減少去打擾産婦的親友。      2 産婦在滿月前是不可外出的,必須等做完月子,才能恢復以前生活。 *三朝 (時間:出生第三天)   寶寶出生後的第三天,在習俗上稱爲三朝。這一天要幫寶寶洗澡,洗澡時在浴盆內放入桂花心、橘子葉、三塊小石子。桂花心象徵富貴;橘子葉代表甘甜以及繁榮的意思,希望以後能夠子孫滿堂;對石子有兩種說法,一是要幫小寶寶作膽,所以要挑選大小適中的石頭(膽子不能太小也不能膽大包天),而且形狀要圓,個性才會柔和圓滑。第二種說法,則是希望寶寶有一個如石頭般的硬頭殼。   洗完澡穿上新衣後,要準備雞酒、油飯祭拜祖先及守護神。一般祭拜時會將牲禮的雞腳塞入雞腹內,可是行三朝之禮時,雞腳要放在外面,代表孩子會有一雙健壯的腳,另外,俗話也說腳長有吃福,表示孩子以後有豐衣足食的福分。   準備的物品:1 桂花心、橘子葉、三塊石頭、浴盆。         2 雞酒、油飯、祭拜用品。 *報酒 (時間:出生第三天)   報酒又稱報喜,也是習俗三朝這天要做的。當祭祀祖先等儀式完成後,就要送雞酒、油飯至娘家,通知娘家小外孫已經出生了,而娘家則會回以各種補品,讓産婦調補身體。   同時也會送雞酒、油飯給媒人,以感謝媒人當初做媒,分享新生的喜訊,不過,因過去重男輕女的關係,有些人只有在生男丁時,才會送雞酒、油飯給媒人。此外,也會將雞酒、油飯分送鄰居,讓大家一起增添新生命的喜悅。   準備的物品:雞酒、油飯 *剃頭 (時間:出生二十四天或滿月時)   剃頭儀式因各地習俗不同,有人會選在滿月當天,有些則出於二十四孝的原因,希望未來孩子能孝順,而選在出生二十四天時進行剃頭的儀式。另外,再仔細些就會看看剃頭當天是初幾,又代表著什麽意義,如初三(代表富貴)、初四(悅色)、初八(長命)……有時會刻意順延一兩天,等好曰子時才剃頭。   剃頭時,先請來有經驗的剃頭師傅,同時在浴盆裏備好陰陽水(一半煮開的水 + 一半生水)放入紅雞蛋(紅頂)、鴨蛋(壓煞)、艾草(清淨)、蔥(聰明)、石頭(代表作膽以及頭殼堅硬),由剃頭師傅爲寶寶剃掉頭發及眉毛後,拿起雞蛋在寶寶臉上滾一圈,再拿鴨蛋在身上滾一圈,說著"雞卵面、鴨卵身"等吉祥話,希望寶寶能有雞蛋般漂亮的臉蛋,及鴨蛋般健壯的身體。   準備的物品:紅雞蛋、鴨蛋、艾草、蔥、石頭 * 彌月之喜 (時間:出生滿一個月)   經過了一個月(有人四十天)的"閉關"階段,母親與嬰兒已經正式做完月子,要開始恢復過一般的生活了。爲了慶祝新生命的加入,通常會在這天舉行滿月酒,小規模的會邀請親友來吃雞酒、油飯,正式一些的還會訂席宴請賓客,近年來有些明星因爲結婚時"來不及"通知大家,而就以孩子滿月時,正式告知親友、觀衆,他們不但結婚而且寶寶也出生了。這也算是隨著時代轉變,而出現的奇妙景象吧!   除了請客,現代人多半以彌月蛋糕或彌月油飯分送親友及同事。當然收到喜訊的親友,則禮尚往來,回以紅包或是嬰兒用品等作爲祝賀。   這一天,外婆家也會準備送頭尾,指的就是寶寶從頭到腳所需的各種東西,包括衣服、帽子、鞋襪、蒙被、蝦仔衫等等,還有外媽圓、紅龜稞、紅桃、禮燭等。通常外婆家送來的衣服背後都會繡上"卍"字,象徵保平安的意義。 *喊鴟鴞 (時間:滿月時)   滿月時還有一項習俗"喊鴟鴞",鴟鴞指的是老鷹。找來哥哥或姐姐背著小娃娃到外頭,繞行房子一周,手中還要拿著趕雞用的杆子,邊走邊喊"鴟鴞飛上山,囝仔快做官;鴟鴞飛低低,囝仔快做爸;鴟鴞飛高高,囝仔上狀元"(台語)。然後,背人的哥哥或姐姐,可以獲得一隻雞腿。   準備的物品:趕雞用的杆子、雞腿。 *取姓名 (時間:出生四個月左右)   因爲過去孩子夭折的可能性大,所以,以前要幫孩子取名字,大約都是四個月左右的事,通常父母會找算命師或家中輩分大的長輩來幫孩子取名字。而且,過去認爲名字越隨便甚至難昕,孩子會比較好養,所以罔腰、罔市、阿狗之類的名字時有所聞。   當然,現在規定孩子出生一個月內就要報戶口,所以也就早早開始幫孩子取名字,加上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取名字可就成了一件大事,不但要排八字、看生肖,還要清新脫俗,響亮好昕,希望孩子能一個好名字帶來一輩子好運。 *做四月日&收涎 (時間:出生滿四個月)   寶寶滿四個月大時,就代表跨過了新生兒時期的危險關卡,此時會爲孩子做四月日。要準備牲禮、紅桃、紅龜等祭祀祖先神明,外婆家也會送禮給小嬰兒。另外還有一個儀式就是"收涎",也就是收口水的意思,因爲有的小孩子很會流口水,常常弄得胸前濕答答,因此希望透過這個儀式,可能讓寶寶不再流口水,長大成人。   收涎時要準備空心的餅乾,用紅絲線將餅乾穿成串,挂在寶寶脖子上,然後,抱著寶寶到親友家,請親友來收涎。親友會將餅乾折成兩半,然後拿餅乾在寶寶下嘴唇劃一下像擦口水的動作。然後說吉祥話:"收涎收幹幹,後胎生卵葩"、"收涎收離離,明年招小弟"(台語),主要是祝福下一胎能一舉得男。這又是以前重男輕女的觀念,至於現代有很多人反而覺得生女兒才貼心,所以吉祥話可能要修改嘍!   四個月內的禁忌:   1 不可吃肉——以後會生瘡   2 不可淋雨——以後會哮喘   3 不可夜出——會沖煞到   4 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稱讚他,如很乖、不愛哭——以後就失靈嘍! *孤齒 (時間:七至九個月)   俗話說七坐八爬九發牙,代表的正是一個孩子的生長發展階段。現在孩子營養好、剌激多,成長的速度多半會超越以前,快一點的寶寶可能六七個月就會長牙了。   因爲以前的人覺得只長一顆牙是不好的,所以這時就有了"吃姑米,穿姑鞋"的習俗。   要請姑姑拿來水米(泡過水的米),用來煮成稀飯讓寶寶吃,還要請姑姑送一雙鞋讓寶寶穿,如此有吃又有穿,就能夠祝福寶寶快快長牙。   準備的物品:姑姑家的水米、姑姑送的鞋 *度晬&抓周 (時間:滿周歲)   度晬指的是寶寶一歲了,爲了慶祝寶寶滿周歲,準備牲禮及紅龜祭拜祖先神明,而外婆外公也會送來頭尾(從頭到腳的衣飾、金飾)。也有人度晬時,準備一個包子,用包子來擦嘴,然後說"臭嘴去,香嘴來",主要是希望寶寶以後不會嘴爛,而且也有象徵長大的意義。   這天還有一個重要的節目,就是寶寶的第一次性向測驗——抓周。相傳抓周的習俗是從南北朝就已經 開始了。   由家長爲孩子準備十二項能代表各行各業及未來志趣的物品,照舊俗會將這些物晶放在米篩中,再讓寶寶往前爬,隨他自己的喜好,抓出代表他未來發展的東西。當然,不管孩子抓出什麽東西,父母總有能力爲孩子加上"以後是億萬富翁、大老闆、大律師"等等注解。准不准就等長大之後才知道了,不過,當下想必能爲父母帶來無比喜悅與期望。     書:會讀書,文人雅士   印:有權勢,做大官   筆:會寫字,文筆佳,可當作家、記者   算盤:會計算,可當會計師、商人   墨:會作畫、書法,可當畫家、書法家   錢:賺大錢,有財富   雞腿:有吃福   芹菜:勤勞、做事踏實   尺:善設計、丈量,可當設計師、建築師   蔥:聰明、腦筋靈活   蒜:擁有算數、計算能力   田土、稻禾:可從事農事     聽筒:醫生   滑鼠:電腦工作者、程式設計   刀劍、槍:軍官、警察   書:律師、作家   麥克風:歌星   金卡:擁有錢財   *周歲前禁忌*   1 不可吃雞腳——以後會撕破書。   2 不可親睡覺中的小娃娃——小孩子會睡不好覺。   3 日落後不洗澡——會犯煞。(過去沒有熱水器,會選天氣暖和時幫寶寶洗澡)   4 不可用尺打小孩一一以嫌會蠻皮。   5 不可吃茄子——以後會蛀牙。   6 不可吃魚卵一一以後不會算數。   7 不可吃雞腸——以後會說話囉嗦。   *收驚   有些小孩膽子小,被車聲、狗叫聲嚇到,或是沒來由地哭鬧不安,這時長輩會認爲孩子是被嚇到,而要幫孩子收驚。   一般來說,可請收驚的師公或長者出馬,多半是用米、孩子的衣服等物品來收驚。也有人將小孩子衣服拿去廟裏,由廟方收驚。   小迷思:新生兒會有一種“驚嚇”的生理反射動作,睡覺時會突然雙手對稱性的向上或向外舉、手指外張,這是正常的生理行爲,一般在四至六個月之後消失,因此有些長輩會將嬰兒雙手包起來,不讓手自由亂動,以免嚇到。不過滿月之後,最好還是要給孩子活動四肢的空間,這並不是受到驚嚇,長大之後自然會消失。   *做義子   據說如果孩子愛哭鬧、不好帶,就要給神明做義子,多半是給關聖帝君、媽祖、觀世音菩薩等神明做義子,希望神明能保佑孩子,乖巧又健康。還會將廟裏求過祝福的銅錢、護身符挂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時時受到神明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