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jcc

日期

#Tag

快樂上小一

2011年08月22日
公開
44

做好準備,快樂上小一 文章來源: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977 (畫一個長方型)×2、(畫一支筆)數5、(畫一張嘴)國3」,兩年前,家有小一生的許姿怡(化名),攤開兒子的聯絡簿,卻發現上頭充滿許多成人無法理解的符號,例如上述符號真正的意思是:「有兩張通知單請家長過目、寫數學課本第五頁、唸國語課本第三課。」 家有小一生的爸媽,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出現不同於以往的舉止,例如把玩具放進冰箱,隔天再檢視玩具冷藏或冷凍的結果。或是非常具有冒險精神,玩溜滑梯時,總愛嘗試各種花式溜法。 此外,小一的孩子,手眼協調也處於發展中,字很容易寫得歪七扭八、抹布不見得可以擰得乾、一餐飯吃完,飯粒依然掉滿地…… 小一老師常見的四大困擾 六足歲孩子身心都還未充分發展,但因為脫離了幼稚園「上小學」,總讓成人認為,孩子應該長大了,對孩子開始有許多期待。事實上,「小一孩子的身心還像個幼兒,」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也因此,小小新鮮人常出現令老師困擾的行為: ◎困擾 1 除了教學,還要當保母 廁所滿牆的「黃金」、學生上課一進教室滿身的尿味、教室垃圾筒充滿著三明治、早餐到放學時才一口吞掉、一隻雞腿啃兩小時、滿地的蠟筆沒人認領、個人置物櫃滿到塞不下一件衣服…… 在各種生活自理項目中,吃飯、上廁所、收納是最令小一老師頭疼的三大困擾。「小一的師生關係亦師亦媽」,曾獲台北市優良教師獎、擁有十多年低年級教學經驗的實踐國小老師張寶文說,帶小一生,老師還需兼具保母的角色。 幼稚園的設施是專為幼兒打造,尤其是如廁的環境:坐式、體積較小的馬桶,馬桶旁一定有衛生紙。但是,小學多半是蹲式馬桶,而且沒有衛生紙,不少孩子因為來不及帶衛生紙去廁所,如廁完之後只好用手抹乾淨屁股,再把「黃金」往牆上擦。即使有坐式馬桶,孩子也不懂得帶衛生紙將前人遺留在坐墊的穢物擦拭乾淨再坐上如廁,導致一身的尿味走進教室。 小一的孩子剛好在換牙,小學的飲食不會特地將肉塊燉得軟爛或切成小塊,因此,有些孩子會花上兩小時的時間進食。至於帶到學校吃的早餐,孩子通常在上課前吃不完,下課十分鐘又忙著玩,早飯就塞在書包內,沒人知道孩子吃了沒,直到放學了,孩子想到帶回家會被爸媽罵,乾脆往垃圾筒裡扔。 另外,專屬孩子的置物櫃、抽屜櫃,給仍未有收納概念的小一孩子使用,用品常是一整包的塞進櫃子裡,空間滿了,也不知道需要清理,櫃子常常滿到一件衣服都塞不進去。 •老師教戰: 張寶文建議,請孩子務必放一包衛生紙在抽屜,老師並於下課前提醒,上廁所請帶衛生紙。而為避免孩子早餐吃到放學,教室內可以準備一只早餐籃,請在第一節上課前沒吃完的孩子將早飯放到籃子內,目的是提醒老師,班上仍有孩子未吃完早餐,下課時要提醒孩子吃完。 •家長對策: 八月時,帶孩子參觀小學,讓孩子試著使用小學的廁所。在家中,也開始養成讓孩子固定時間上大號的習慣。家中的飲食,也可以趁這一個月的時間,讓孩子多接觸大肉塊、粗纖維青菜,多咀嚼,以免營養午餐的時間拖太長,影響下午的課程進度。 至於整理、收納能力的養成,廖清碧建議,趁著暑假,幫孩子準備專屬的書桌、書櫃,開始與孩子提前規劃小一課本、文具怎麼收,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收玩具,並藉機分享分類、收納物品的方法。 ◎困擾 2  老師的指令,有聽沒有懂 也是小一老師的許姿怡,兩年前從高年級調至低年級教學,在一堂「認識五官」的課程中發下學習單,並在講台上說明:「請小朋友用彩色筆圈出眼睛」,沒想到,有孩子居然拿著色筆往自己臉上畫。 類似的笑話其實層出不窮,張寶文曾設計了準時吃完午飯的獎勵制度,有鋪好桌巾可以獲得一張獎卡,準時吃完飯可以獲得兩張獎卡,再擦完桌子可以獲得三張獎卡,每天都有學生來問:「我今天鋪了桌巾,準時吃完,但沒有擦桌子,到底我可以拿幾張獎卡?」 •老師教戰: 小一孩子的語言理解、認知未成熟,複雜或模糊的指令,其實對孩子是種困擾,很容易誤解老師的語意,更容易造成孩子回家誤傳指令,引發親師溝通的誤會。所以老師傳達指令時,要秉持簡單精確的原則。例如學五官,希望孩子畫出眼睛的位置,必須加上「在發下的紙上」這幾個字。設計獎勵制度時,也力求簡單,如上述午飯獎勵有各種可能的情境組合,還要再用到數學加、減概念,對小一的孩子來說過於複雜。 •家長對策: 在家中常與孩子對話,廖清碧指出,在對話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理解成人的語意,例如問孩子:「你覺得媽媽剛剛說的是這個意思嗎?」或請孩子敘述一遍自己理解到的語意,再與孩子對話釐清語意。 ◎困擾 3  課堂時間常在扮教官 上課鐘響,老師仍滿操場跑的請孩子回教室,一進教室,又要不斷請學生「安靜!」「坐好!」帶小一的班級,管理秩序的時間可能比授課的時間還多。 幼稚園多數沒有所謂的上、下課鐘響,還不習慣上、下課節奏的小一新鮮人,有時沒有意識到鐘響了就要進教室,老師就得一一去帶孩子回教室上課。 孩子上課中突然起身走出教室,也是小一老師常見的困擾。政大實小研究主任游雅婷說,小一的孩子仍然很自我、很純真,當下想到早上擦桌子的衛生紙沒丟,沒有意識到老師正在上課,就會馬上站起來走到教室後方的垃圾筒丟垃圾。 •老師教戰: 管理小一班級的秩序,發展只屬於師生之間的術語,是張寶文的策略之一。「當我喊『一二三睡美人』,孩子就知道要接『四五六木頭人』,喊完口號,學生們也跟著靜悄悄,」她說,師生專屬的術語,會讓孩子覺得守秩序是一種遊戲,不是規範。 •家長對策: 開學前,試著運用鬧鐘演習小學四十分鐘一堂課、下課十分鐘的作息節奏。廖清碧指出,爸媽可以向孩子說明,聽到上課鐘響之後,是屬於老師的時間,這時就要回到教室、不能任意做自己的事,要遵守老師建立的規則。 ◎困擾4 家庭面貌多元,教學難掌握 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弱勢,家庭面貌愈來愈多元,加上融合教育的實施(將身障、特殊學習障礙等學生安排於一般班級裡),孩子學習的個別差異擴大,也考驗老師的教學。 為了讓學習落後的孩子趕上進度,在高雄市任教十多年的老師林玉華表示,只能運用下課十分鐘或中午休息時間進行補救教學。但近兩年,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學習落後的狀況愈來愈嚴重,老師根本力不從心。 •老師教戰: 「共養政策」是張寶文發展出的班級經營方式。她認為,一個班級是個大家族,而家族成員不只有孩子,還包括家長。因此,開學第一天,她會趁家長都在學校時,召開班級家長會,告訴家長,大家都是這個班級社群的生命共同體,班級裡任何一個孩子的事,可以說是這個社群的共同責任,每位家長都是彼此育兒的後盾。 •家長對策: 當孩子回家告訴爸媽:我們班有同學和我不一樣時,廖清碧建議,家長不要放入太多主觀意見談論特殊的孩子,而是引導孩子點出特殊孩子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事實,進而鼓勵孩子思考可以如何主動協助同學。 而小一的孩子很喜愛成人的讚美,因此,家長可多運用這份特質,多讚美孩子幫助同學的行為,即能從小養成孩子的同理心。 【小一生小幫手—姓名貼】 小一的孩子還沒有物品所有權、物品價值的概念,在地上撿到一枝筆,孩子就會認為:我撿到就是我的。在玩具分享日也可能用500元的玩具交換5元的糖果回家。因此,家長除了趁暑假開始向孩子說明所有權、價值的概念,張寶文提醒爸媽,帶到學校的任何物品,一定要貼上姓名貼,即使是一盒蠟筆,每一枝都要貼姓名貼。這麼做是避免物品遺失,引起兩方家長的不愉快。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43

本文來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2006-06-08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

懶媽媽哲學

2008年05月01日
公開
40

人人都說勤勞好,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 最好了。 因為「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 」、「緊張的媽媽,那有快樂的孩子?」 而快樂,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當我看著周圍的能幹媽咪,常常生活得疲憊不堪時,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多。 就如同買股票:逆向操作、收穫必豐。 懶媽媽的生活哲學,第一就是「化主動為被動」。 孩子沒叫肚子餓,我便不急著張羅飯菜。 因為「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飯菜鐵定一掃而光, 從來沒有人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 懶媽媽看在眼裡,自然樂在心底。 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參考書、學珠心算以補強孩子的數學能力 時, 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撲克遊戲 。 比如「心臟病」,不但讓幼兒了解數序的概念,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撿紅點」是學習「10以內個位數加法」的最佳方式; [補10點半] 則帶入小數的概念; 「老 K」遊戲則更棒了,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減法, 還包含通關、消除、反轉……許多概念; 多的時候,擺起「大富翁」遊戲時,我覺 得他們是在上一堂豐富的〔統整課程〕呢! 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 懶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開始試用第三個生活哲學:「能不動就不動」。 對老大說:「媽媽講累了,你要『子承母業』,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 於是,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大大方方的 窩進沙發裡,半瞇著眼, 聽著孩子用稚嫩卻愈來愈流利的口才,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 , 但卻有和大人不同的邏輯,常聽得我捧腹大笑,樂不可支。 我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這句廣告詞。 小孩子要禮物,要學才藝,要參加任何活動,總要一再要求, 懶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十分強烈,所謂「求知若渴」,才勉強答應。 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我便拉長了臉:「要學就學,不學拉倒,我要把錢 存起來養老!」 孩子知道懶媽媽的養老金十分不易,慢慢也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因為懶媽媽連賺錢也 是懶呀! 隨著孩子日益成長,我的懶功也愈發爐火純青了,現在幾乎已到了「動口不動手」的地 步。 我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 ,家中該修的、該洗的、該買的、孩子要交 的費用、 要參加的活動、各種通知單、成績單、各類留言……林林總總, 大家卻各自分工合 作。 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再補上新的事項。! 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把做人處事的方法、家裡的狀況, 或每個人的意見做一個溝通,讓我們這個五口之家, 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 也能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高品質的快樂生活。 我只知道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真的 !

生活習慣好,學習力才會棒

2008年04月20日
公開
41

「K書高手」呂宗昕分享自己的經驗,教父母如何培養「學習力」100分的孩子。 文.謝曉雲 2007/04 康健雜誌 101期 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教書十多年,發現不少他的學生(大學聯考成績頂尖的人),進了大學後竟然不會主動學習,大一就出現學習不適應的問題,甚至不及格被當,促使他開始找原因。他發現台灣學生上大學之前,都是被動接收知識,老師給什麼就唸什麼,加上考試多半考選擇題,而不是申論題,無助於思考,所以就算考試成績很漂亮,到了大學卻無用武之地。 另外,他也觀察到學生在校的成績表現,和在社會上的表現不見得成正比,決定因素是進入社會後,是否仍有積極的態度和學習動力,「因為這時候你不再是為了考試、學位而學習,」呂宗昕說。 因此,他投入研究如何讀書學習、如何提升學習力,更不斷出書、寫專欄,和孩子及家長分享他個人學習的心得與經驗。 先建立好的生活習慣 提升學習力最重要的是什麼? 「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呂宗昕的答案或許令父母意想不到。他發現,那些表現好而且學習力強的孩子,多半自我要求比較高,並且生活管理比較嚴格,包括會安排規劃自己的時間,生活作息規律,保持讀書環境整齊(書桌上沒有雜物,書分科別類排放在書架上等),而且每天自己整理書包等等。 「學習效率是建立在這些細微的日常事物上,父母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生活習慣,」呂宗昕建議。 適度施壓力,孩子學得更好 大人正向的期待和適度施加壓力,可以幫助孩子學得更好。 不過,父母的期待應隨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年齡不同,及學習情況變化,靈活調整,而非一成不變。 例如,有的孩子自我期許高,又在乎外界眼光,如老師同儕的看法,那父母給他的壓力可以小一點,否則會超出他的負荷;相反地,如果孩子被動、消極,自我要求少,家長就要多施一點力,在後面推他一把,幫忙拉高學習力。 另外,孩子找不到學習目標,也會不想學習。呂宗昕建議家長,經常問孩子,「你的志願是什麼?未來想做什麼?」也許孩子的答案每個月不同,沒關係,重要的是促使他思考這個問題,慢慢找到學習的方向及目標。 增加學習自由度 教育專家一直呼籲讓孩子快樂學習,但孩子如何才能學得快樂? 呂宗昕認為,先要有學習意願,而且能自由學習,加上學了有成就感,具備以上三者,快樂學習並不難。 因此,他提出幾個可行方法: ●對必須考試的科目,父母不妨讓孩子參與決定用什麼方法學習,例如看圖畫書學英文,及決定學習範圍,例如自己規劃學習進度。 ●至於不需要考試的學習,給的自由可以更大,讓孩子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及方法,例如想閱讀的書,想參加的才藝或社團活動等。 ●父母應該為孩子加分,別吝於讚賞孩子,只要他每天或每一次考試有一些進步,或每天學到新東西,就要鼓勵他,讓他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和自信。 後退學習,進步更多 父母總期望孩子的學習一直進步,很少想過有時候「退步」反而是好事。 呂宗昕舉自己的例子說,他從小到高中,數學成績一直很優秀,但大學聯考數學科竟然考得很糟,連自己都嚇一跳,決心好好檢討,找出考壞的原因。因此,他利用大學開學之前的那一個暑假,把高一到高三的數學全部重新複習一遍,過程當中發現許多過去學習數學的盲點,而他這次的「後退」學習,讓之後在大學學習微積分、工程數學等科目時,比別人更得心應手。 又像他服完兵役,準備出國時,發現英文忘得差不多,所以花一星期看國中英文,再花一個月回顧高中英文,完成這些基礎複習之後,接下來的學習變得又快又有效率。「退回原點學習並不丟臉,反而學習力加倍提升,」他強調,父母不需要太心急,一直要孩子不停往前衝,有時候停下來,甚至後退一步,讓孩子把過去學習的問題和不理解之處徹底弄懂,下階段的學習將更有成效。 他建議可行的方法是: ●認真訂正考卷 發了考卷,父母的目光不要只集中在孩子考了幾分,「家長都期待孩子下一次的100分,但我認為考後的100分更重要,」就是把這次答錯、未達100分的地方訂正好,不會的問題弄懂,也等於拿到了100分。 ●準備錯誤筆記本 每一科都準備一本「錯誤筆記本」,把經常弄錯,或學不好的部份記下來,例如彈鋼琴常彈錯的地方、常寫錯的國字、拚錯的英文單字等,隨時提醒自己注意,甚至考試之前拿來加強練習。 避免太快幫孩子解決問題 教導孩子時,父母常犯的錯誤是操之過急。 尤其當孩子提出問題,希望爸媽回答解決時,大人經常太快就給答案,沒有給孩子自己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機會。「家長要先忍住,停止給速食答案,」呂宗昕建議家長問孩子,「你先想一想可以怎麼做?」然後耐心等待孩子思考,父母也可以給一些提示,一步步引導孩子,但切忌立刻出手相助。 面對多變、不確定的未來,「學什麼」不重要,學習「如何學」才是勝出的關鍵,尤其是自己找問題、自己思考及自己找答案解決的能力。 教孩子有效管理時間 孩子念書、寫功課拖拖拉拉,不僅學習效率不張,更且犧牲睡眠、活動及娛樂放鬆的時間,不利於健康。 因此,建議父母從小養成孩子「時間管理」的觀念: 第一步,先讓孩子知道他一天有多少時間可運用,例如放學回到家4點半,一直到9點半上床睡覺,中間共有5小時,扣掉吃晚飯、洗澡等一小時,他還有4小時可以寫功課、唸書、閱讀、看電視、打電動等。 第二步,讓孩子養成先計劃、後行事的習慣,在寫功課或玩耍之前,先想一下今天有哪些必須完成及想做的事,並大略規劃所需花的時間,最好能條列寫下來。 最後,排訂事情的優先順序,然後再做,例如第一先做重要而且緊急的事,像寫完明天要交的功課,接著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像複習今天的上課內容、閱讀課外書、運動等,然後再做緊急但不重要、及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像打電動、看電視等。 不斷練習之後,孩子比較能有時間觀念,並且有效率分配時間及完成事情。 呂宗昕:現任台大化工系教授,曾當選10大傑出青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是一路由建中、台大到赴美日深造的「K書高手」。著有十幾本教學生如何有效學習及準備考試的書,最新一本是《教出學習力》,天下雜誌出版。

教養的四個寶盒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42

文�游乾桂   有人問我,我的一雙兒女一定很聰明慧黠,知書達禮,很有教養,貼心得不得了。啊,天知道,你能想到的麻煩,我們家一個也沒有少,甚至更多。我最常被罵的一句話是———豬頭;最常聽見的一句問候語叫做———你閉嘴,這裡沒有你說話的餘地。   即使如此,我與兒女的感情還是好得很。我常犯錯,但懂得道歉;雖然兒子很不屑的告誡過我,不犯錯,就不必道歉了,這話說得沒錯,只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請他們海涵了。   我的想法他們聽不慣,他們的作法我也看不下去,怎麼辦?   我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當下無法解決的,再爭辯,只是徒勞無功,有些就讓時間解決,有些就各自退讓一步。有時候我走出家門,買杯珍珠奶茶再回頭解決,根本不必解決便雲淡風清了。   我以前習慣用說的,現在常常改成用寫的,證明寫的比說的好得多。寫信很理性,說理有時便免不了會衝動了。   你會送禮嗎?如果證明是我的錯,買個禮賠個不是,也是良心,至少小人不計大人過,他們也就原諒了我,這些全是教養的小偏方,你該據為己有。   此外還有四個寶盒也挺管用的。   優點寶盒:人都有優點,但優點絕少被看見,於是缺點便被無限上綱,批評人的人不開心,被批評的也不舒服,全家淪為受氣筒,個個「氣」功一流;優點則有另一番風景,被知曉畫畫不錯,手藝一流,音樂很棒的小孩,往往更有自信,更主動,更具魅力。一句話,兩種效果,你選哪一種?   比馬龍定律這麼說:「你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便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句話點出一個事實,善於捕捉孩子優點的父母,孩子會變得很討人喜歡;因為孩子是現實的,他習慣重複表現被注意到的行為;如果只在意兄弟吵架,他們便常吵架;你說他很窩心,他便很窩心。   多說些好話,孩子將多做些好事,就這麼簡單。   怎麼做才能留住孩子的優點?準備一個小小的紙盒,彌封成禮物狀,留一處開口,書寫四個大字「優點寶盒」,買一隻筆,備一疊紙,許一個願,每天找孩子一個優點,寫下來,放進優點寶盒裡。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後,找一個風和日煦的傍晚,泡一壺花果茶,備一碟小點心,分享孩子的好。   幽默寶盒:很多事可以一笑置之,不要老是冷冰冰,很僵化的說一是一。孩子弄壞花瓶,你懂得這麼說:「哎喲,花瓶跌倒了呀,把它收拾收拾吧」,比起這樣說:「小心我剝了你的皮」,顯然好多了。   研究指出,幽默的家庭,孩子比較具有創造力,表示他凡事很愛動動腦,會給煩惱找階梯,會替壓力找出口,懂得旋轉乾坤讓心情好起來,這種小孩離成功最近。   幽默從笑話開始吧,首先你得變成一個愛聽話、會聽話、想聽孩子說說話的人,聽聽他們說說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甚至一則笑料,讓生活軟一點,別太冷淡了。   猜心寶盒:即使你是兒童心理學家,也猜不透兒童全數的心思。你應該學會簡單的歸納,知道孩子某些行為的背後意思,比方說,苦瓜臉代表被欺侮,說老師像怪婆表示功課太多,噘著嘴表示哥哥不陪他玩等等。   動動你的腦,孩子生氣的理由有什麼?列舉五種。   孩子為什麼不做功課?列舉五種。   孩子晚睡的原因?列舉五種。   孩子頂嘴的理由?列舉五種。   創意寶盒:專家相信,未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是創意,它是一種舉一反三的能耐。這一點的確很難,我們的孩子現在多半只能舉一反一,因為我們很少讓他們思考、想像,少了獨立的意見,創意便不見了。   如何具有創造力?   學會以下的問句是可行之途。   為什麼?怎麼辦?接下來呢?你如何辦到的?   此外,還得聽聽他的想法與作法。別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會,只要大人樂於提供機會,他們也有可能什麼都會了。 國語日報/家庭版

想打他的時候,怎麼辦?

2007年10月26日
公開
40

想打他的時候,怎麼辦? 孩子已經把我氣得快瘋了,我舉起了巴掌……這個時候,我應該: 一、默念「每一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本能,我的孩子也有許多好處」若干遍,直到我能夠「正確地」看待他;   二、較平靜之後,我開始研判情況,現在的情況是:   1.他造成了立即的危險   2.他損傷了我的尊嚴、干擾了我正在進行的活動   3.他違反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4.他違反了我再三告誡過的命令 三、若是第一種情況(例如跑到可能跌下的高處、玩火、攻擊別人等),我採取下面三個步驟:   1.立即以行動(例如以手拉住或拉開)制止他,但不以語言指責,也不以暴力攻擊(即體罰)他。   2.嚴肅而堅決地,以非常低(只要他聽得見就可以)的語言說明他行為的不當,以及可能的後果,並確認他已經明白。   3.改變態度,對他示愛,並表示對他明白道理的嘉許,和對他不會再犯的信心。 四、若是第二種情況(例如對我不禮貌、把水潑在我身上、吵得我不能和別人說話等),我採取下面的三個步驟:   1.生氣地,以非常低(聲音越低越能表示生氣)的聲音告訴他我的感受。   2.溫和地,以非常低的聲音說明他的行為何以令我生氣,以及何以對我造成干擾,並確定他已經明白。   3.同前三之3 五、若是第三種情況(例如不肯和別人分享玩具、貪得無饜、偷錢、說謊等),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思考他所違反的道德戒律的種種「理論」(例如人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所有物),並準備對他說明的「講稿」(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方法說道理)。   3.尋找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以便能專心地,在平和的氣氛下和他談話   4.和他談話,但不是教訓他,要他提出問題來相互討論(例如為什麼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但又要和別人分享),務必使他的理性思辨能力得到啟發。   5.這種談話也許要進行多次,不期望在一次談話中就讓他變得「道德」起來。   6.每次談話的最後,都要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也就是三之3 六、若是第四種情況(例如超時看電視、不能如時完成家庭作業等),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研究我的命令可行性(要考慮孩子所處認知的發展階段),以及他不能達成命令的各種原因。   3.試圖改變環境(例如讓家裡變得更安靜、改變家庭作業的份量),以便命令較易達成。   4.然後進行前面五之3、4、5、6 的工作 七、我下定決心,使用前述比較「嚴格」、深刻的方法教育他,不用魯莽、粗糙而「不嚴格」的手段體罰他。因為,我對他的愛是真愛,我不偷懶。 (以上轉載自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的《愛的手冊》�洽詢電話:02-23670151)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2007年10月25日
公開
50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康健雜誌 77期 文.張靜慧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

孩子頂嘴、說髒話, 怎麼辦?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50

◎古淑薰  秀雯是小四的孩子,有一次,秀雯正要跟同學去逛街,爸爸卻厲聲阻止,秀雯很生氣地跟爸爸說:「為什麼哥哥可以出去玩,我不可以?」爸爸火冒三丈,指責秀雯翅膀硬了,會頂嘴了。不久,媽媽也發現秀雯在跟同學講電話時,會不時冒出一些髒話。爸媽對於秀雯頂嘴以及說髒話的行為感到非常不安,擔心孩子將來容易跟人家起衝突。  在生活的表達溝通當中,孩子頂嘴與講髒話是許多爸媽非常擔憂的問題。當孩子頂嘴時,爸媽擔憂孩子學會不禮貌的說話方式,在外面面對其他長輩也會頂嘴,害怕他的人際關係會因此受影響。當聽到孩子說髒話,爸媽也擔心別人會用負面的眼光來看孩子,害怕孩子將來會因此吃虧。  孩子頂嘴或是說髒話,跟使用的語言與這些語言帶給人的感受有關。本文訪問兩位資深的教育諮詢講師,請他們談談,如何帶領孩子去認知語言帶給人的感受,以及怎麼讓孩子能運用適當的語言表達溝通。 看待孩子「頂嘴」的另一種眼光  「頂嘴這個詞,本身就具有從大人的本位出發,是一種威權的觀點。」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諮詢講師吳麗芬指出,「如果對話的兩人是平等看待,當一方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或被另一方質疑的時候,我們不會說提出不同意見或是質疑的一方在『頂嘴』,而會說彼此『意見不合』,『想法不同』。」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諮詢專線資深義工李美華也指出:「通常會以『頂嘴』這樣的詞來形容,背後是出自一個上對下的階級意識,也就是處在上位的人認為位置比較低下的人語言犯上,才會說別人『頂嘴』。」她表示,爸媽會認為孩子「頂嘴」,是因為爸媽有一種意識型態的框架,覺得孩子無論如何,必須要聽大人講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其他意見,就是在挑釁大人的自尊與尊嚴。  然而,許多孩子表示,他們不是「頂嘴」,只是想要說明事情,表達想法或是搞清楚狀況,弄清楚大人要他作什麼以及為什麼要他這樣做。國二的張同學就說,有一次他跟弟弟為了一件事情在爭吵,爸爸出言制止,要他讓弟弟,他覺得很委屈,就問爸爸:「為什麼你每次都要我讓弟弟?這不公平。」爸爸聽到之後暴跳如雷,很生氣地罵他頂嘴、不孝順。「我只是想瞭解為什麼爸爸這麼不公平?為什麼大人都不好好跟我們講道理?」張同學說。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裡,本來就會對父母提出的規則,或對於人應該有怎樣的限制,感到好奇與懷疑。當他們不認同某些規範或限制時,會想搞清楚狀況,並讓大人瞭解他的想法,或是想提出質疑,想進一步跟大人討論,做一點調整。這跟爸媽所謂的「頂嘴」就是犯上,不尊重是不一樣的。  但爸媽若以此而指責孩子「頂嘴」,認定了孩子是不尊重長輩的,不願意聽孩子說,孩子學到的也是同樣的溝通方式。一位已經結婚,剛有一個孩子的張媽媽就說,從小無論她說什麼,媽媽都認為她在頂嘴,不願聽她說,只會用責罵的方式命令她要她照著媽媽的意思去做。久而久之,她也不知不覺地用同樣謾罵的方式對待媽媽,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繃,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吵起來。  事實上,想要培養孩子有好的表達溝通能力,父母必須先想想什麼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是能與他人建立和善的溝通氣氛,能完整地描述事情,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能傾聽別人,尊重別人的想法,能提出論證與人討論,與人辯駁。  如果上述這些是父母所期待的好的溝通能力,那麼當父母覺得孩子在頂嘴時,父母要先想想自己是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回應孩子的「頂嘴」?  爸媽可以回想一下,當孩子頂嘴時,自己是不是常常用這些語言來回應孩子: (1)「我才念你一句,你就回我三句。」 (2)「翅膀硬了呴!就會頂嘴囉!」 (3)「我養你這麼辛苦,你還頂嘴?」  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諮詢講師吳麗芬表示,從以上這些詞語,可以發現爸媽在指責孩子「頂嘴」的時候,所使用的語言不僅對孩子少了尊重,也阻斷了兩人繼續溝通的可能,孩子也無法從爸媽身上學習到好的溝通方式。  而且,當父母不斷以「頂嘴」來指責孩子不孝順,孩子為了避免紛爭,會越來越不想跟父母說話。如此一來,小孩會學會隱瞞某些事情,無法坦承地說出心裡的想法,親子之間的隔閡也就越來越大。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我們必須先翻轉自己對孩子『頂嘴』的想法。」吳麗芬說。 提昇孩子對語言的感受力  事實上,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會有自己的想法,代表孩子逐漸能自主思考,能夠獨立,這不是爸媽心裡一直期待著的事情嗎?因此當孩子有想法、有感受想要表達,或是進一步的質疑時,父母應該正向看待,以尊重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回應。  如果爸媽擔心孩子的語氣太嗆,會讓人有不舒服的感覺,就明白的跟孩子說出你心裡的擔心。爸媽可以請孩子先冷靜下來想一想:用生氣的語言是否能讓別人聽懂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他是因為心裡有不滿想要讓對方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樣別人才會真正瞭解他想要表達的意見。如此,孩子自然能夠判斷他所使用的語言,並知道如何改進。  擔任學校專案輔導員的李美華提到,有一次他在學校聽到訓導主任抱怨孩子對他頂嘴。這位訓導主任一直很關心一位時常遲到的同學,一直想要跟他拉近關係。有一天早上,這位同學如往常一樣遲到,正在簽名的同時,訓導主任走過去看了一下孩子的字,讚美孩子說:「字寫得很漂亮」。沒料到,孩子卻回答他「騙肖耶!」,讓他很難過。李美華知道之後,跑去問孩子早上的心情是不是很不好?也跟孩子說訓導主任聽到他這樣說很傷心。孩子才說,「可是主任在看我簽名的時候,卻趁機檢查我有沒有帶煙,我很生氣,根本就亂簽名,主任還說我字寫得很好看,這不是『騙肖耶』嗎?」李美華告訴孩子,也許訓導主任有不對的地方,但是也有想要關心他的地方,也跟孩子說,「騙肖耶」可能很符合他當時的心情,不過「騙肖耶」這三字好像沒辦法讓別人知道他心裡不舒服的感受。她請孩子想一想,可以怎麼說,才能讓別人知道他的感受?  其實,大多數的孩子不會故意要去傷害自己的爸媽或讓別人生氣,他們只是有時候心情很煩,在語氣上會很糟糕。對於這些言詞很尖銳的小孩,李美華表示父母要花更多力氣去瞭解,孩子心裡面為什麼累積了這麼多的憤怒?可以跟孩子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你是不是今天遇到什麼困難?」這樣的語言可以幫助孩子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與語言。  先傾聽孩子,才能瞭解孩子心裡的想法,也才有機會知道他在溝通上可能有的困難,而能幫助孩子用更好的方式去與人溝通。而且,一旦孩子瞭解語言帶給人的感受,他們就能去同理別人,傾聽別人的聲音,尊重別人的想法,溝通能力也會越來越好。 孩子為什麼說髒話?  另一個與「頂嘴」並列的言語問題,就是孩子出口成髒,而且有些髒話帶有性暗示,令父母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  李美華指出,當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常常會模仿一些特別詞彙,雖然大部份時候他們並不懂這些髒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經過幾次試探,他們發現這些髒話有一些驚人效果:因為髒話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簡短有力的髒話不僅能抒發情緒,而且在生氣時說髒話,很容易就能擊敗你的對手,讓對方跳腳、或讓對方不知道怎麼回應。 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跟孩子談髒話的問題  那麼,當孩子說髒話,尤其是講含有性語言的髒話時,大人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改善表達的方式呢?  李美華表示,髒話對孩子來說之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不是因為它髒,而是因為這些語言與性有關,帶有私密性。當孩子說髒話時,若能搭配性教育與兩性教育,向孩子解釋清楚髒話的意思,是最能減少孩子說髒話的方法。  例如,爸媽可以跟孩子清楚地解釋,「幹」的意思是「交配」,而交配這個行為對人類、對生物都是重要的。如果沒有交配的行為,生命也就無法延續。透過這些清楚的說明,讓孩子知道性是一件很神聖、很美好的事。如果孩子問:「性為什麼是很美好的事?」我們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和媽媽因為相愛而結婚,再生下你,這難道不是很美的事嗎?」  通常,孩子在瞭解性與愛是人生裡面非常美好的事,他們會知道使用這樣的語言來罵人或是拿來開玩笑,都是不恰當的,而能自我控制,盡量減少甚至不講髒話。  「在跟孩子談論髒話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大人的態度!」李美華強調,當大人的態度是坦然的,溫和的,堅定的,不是曖昧的或含糊不清的,孩子也會以很坦然的態度去面對這些語言。  李美華提到,有一次在人本森林育的營隊中,有個喜歡說髒話的孩子。有一次,他跟另一個孩子發生爭吵,又哭又氣地罵了許多髒話,還想拿石子丟人。李美華看到,趕忙跑過去抱住他,跟他說:「我必須暫時抱住你,因為我很怕你會因為太生氣而傷害到別人,也害怕你傷害到自己。你要不要先冷靜下來,我們可以聊一聊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等到孩子平靜下來,李美華才知道原來是他習慣用髒話罵人,被其他同伴排擠了。李美華便問他:「你知道『幹』是什麼意思嗎?」一開始,小孩楞了一下,他很驚訝有大人不是責罵他罵髒話,而是這樣問他事情。從孩子的反應,李美華知道,孩子並不很瞭解這個字的意思。等到李美華跟他解釋了「幹」的意思,並說明了「性是很美好的事情」,孩子的表情從一開始的疑狐,變成很好奇,最後變得有一點驚訝。從那天之後,孩子說髒話的次數明顯少了許多,朋友對他的不滿,也漸漸化解了。  此外,當孩子說了髒話,爸媽可以告訴他聽到這句話的感受是什麼。請他想一想,如果他聽到別人用這樣的話罵他,心裡的感受是什麼?讓孩子知道這些話給人的感受。  接著,爸媽可以教孩子分辨情緒,提昇他們自我情緒的覺察能力。例如,當孩子說髒話時,爸媽可以問孩子:「你說髒話是因為你現在不高興嗎?」、「你很生氣的用髒話罵他是覺得他很可惡?他做了哪些事情讓你這麼生氣呢?」…透過這些說法,讓孩子去想想自己到底在生氣什麼?  等到孩子比較理解心中的氣憤之後,可以再進一步請孩子想一想:「用髒話罵人,那個人知道你在生氣什麼事情嗎?」「如果不行的話,有沒有哪些話可以讓對方更清楚知道你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孩子會清楚知道髒話無法幫助溝通,而會用其他語言來表達他內心的想法。  其實,孩子頂嘴或說髒話,爸媽需要用另一種「誠實的眼光」來看待—誠實地傾聽孩子的聲音,培養孩子清楚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以誠實的語言,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跟孩子說清楚髒話的意思。在陪伴孩子一起去思考這些語言的過程中,孩子會察覺自己與別人的互動關係,也會瞭解這些語言帶給人的感受,孩子自然而然會使用尊重人的語言去表達與溝通想法唷!

簡單四步法終結孩子的頂嘴行為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51

簡單四步法終結孩子的頂嘴行為 簡單四步法 終結孩子的頂嘴行為 摘錄自《如何有效處理孩子頂嘴》 奧黛莉.瑞克、凱珞琳.克勞德◎合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孩子,口語上不禮貌的表現對於家長、保姆和老師來說,都是相當困擾且令人沮喪的行為問題,不但會阻礙親子間正常的溝通管道,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與心智發展,更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聰明的父母不妨和我們分享一套簡單明確的四步法,除了能有效終結孩子頂嘴的行為,更有助於恢復學齡前到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平衡發展。 處理頂嘴的四步法 孩子頂嘴時,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簡單的步驟來處理。 步驟1:首先,作家長的必須要知道什麼樣的行為算是頂嘴。判別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孩子的行為讓家長覺得傷心、難堪、惱怒甚至無助,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頂嘴。 步驟2:接下來是選擇正確的應付代價。家長平時就應該先想好頂嘴行為的應付代價,而非臨時決定。例如當孩子做出無理頂撞父母的行為時,最理所當然應付的代價,就是禁止他去做他喜歡或事先計畫好的事情—不准去看電影或不許去朋友家。 步驟3:再來就是將應付代價付諸實現。例如媽媽必須告訴孩子他不能去朋友家玩,然後平心靜氣地對孩子說,他出言頂撞的舉動讓媽媽得花許多時間、精力和愛心來處理,這種行為非常要不得,所以他今天不准去朋友家玩。如果孩子對媽媽的這番話表示強烈的抗議(通常都會如此),那麼媽媽就應該採取下一個步驟。 步驟4:處理孩子頂嘴的第四個步驟是對孩子的憤怒抗議置之不理。媽媽一開始應不去理會孩子的抗議,繼續做自己的事,如果孩子依然不肯罷休,那麼媽媽應該冷靜地把正在大聲抗議的孩子帶進房間,讓他一個人獨自留在房裡,不給他任何機會和媽媽討價還價,迫使媽媽改變心意。 對某些家長而言,以上這四個步驟看起來或許很容易執行,但對於那些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卻是一大挑戰,必須要有很大的決心、經常的練習和堅決的自制力才能完成。其中的一個大難題在於,現代的父母都想成為孩子的好朋友,而非扮演老師或上司之類的權威角色,但是他們很難了解,有時候孩子根本就不想當父母的好朋友,反而會像典型的叛逆少年一樣,刻意去嘗試各種不當的行為。 總之,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應該立刻採取上述的四個步驟來處理,這樣孩子就會了解父母不但說得到、做得到,而且還會堅持到底。 如何應付媒體上的頂嘴 要打擊受媒體所驅使的頂嘴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觀賞那些充斥著頂嘴畫面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然後在節目結束後讓孩子知道,電視或電影裡面的那種說話方式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你可以這麼說:「我想這部影集裡的那個家庭或許覺得無所謂,但在我們家裡是絕對不可以的。」而且還必須非常清楚地指出你不贊同的是哪一段頂嘴的畫面。 舉個例子來說,在一部非常受歡迎的輔導級兒童電影當中,主角對一位社工人員展開一連串充滿敵意的頂嘴,最後還用髒話罵他。 這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不喜歡那個小男孩說話的口氣,還有他罵人的那些髒話。」 而你的孩子可能會反駁說:「可是他罵的那個社工又不是什麼好人,我覺得他被罵根本就是活該。」 接下來你有好幾種回答方式,可以回應孩子的質疑,以下是專家們提出的幾種建議: 1.「小孩子用尊重的口氣一樣可以陳述事實,不需要用頂嘴的方式。」 然後請你的孩子幫電影裡面的這個小男孩想出幾種可能的方法,看要如何能用尊重的方式讓大人了解他的想法。當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動腦。 2.「那個小男孩是電影裡的人物,就像是故事書裡虛構的人物一樣,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小孩,在我們家裡絕對不可以有像它那樣的行為出現」 你現在所展現的,是將現實生活與媒體世界劃分開來的艱鉅任務。 3.「我們家裡絕對不允許有侮辱和猥褻的說話方式,就是這樣。」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絕不敢妄想自己說了侮辱和猥褻的話還能安然無事。 跟孩子一同看電視或電影也是與孩子相處及互動的方式之一,而相處和互動在親子關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的相處模式,可以避免孩子因為犯錯而遭受處罰。

成為真正好媽咪的12個祕訣

2007年09月27日
公開
45

成為真正好媽咪的12個祕訣 蜜雪兒.玻芭 著�莊綉雲 譯 *祕訣1~好媽媽讓孩子知道,他是無價的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如果你的孩子擁有無條件的愛,他們更能夠茁壯成長。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沒有附加條件地去愛孩子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如假包換的自尊 *祕訣2~堅決而公正的媽媽給孩子在生活中可以依循的道德規範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建立一致的規範和行為準則,這樣當你不在身邊時,孩子也能表現合宜的行為。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管教孩子的準則務必要前後一致而且公正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穩定、責任感和掌握內心的方向 *祕訣3~好媽媽用心聆聽孩子說話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未來他們將會永遠惦記著你。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專心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感覺到自己的意義與自我認同 *祕訣4~想要扮演好母親角色的媽媽會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想要孩子表現出什麼行為,媽媽自己要先成為仿效的典範。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要有為人表率的自覺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品格、價值與愛 *祕訣5~教孩子可以激勵品格的價值觀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了解家庭的價值觀,如此孩子在生活中就會感受這個意義。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用心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同理心、堅強的性格、道德規範 *祕訣6~支持孩子的長處,建立他們的信心。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教養方式必須配合孩子的個性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了解孩子獨特的氣質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對本身與長處有信心 *祕訣7~鼓勵孩子獨立並培養自主的能力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不要每次都當孩子的救星,如此孩子才能自己茁壯成長。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為將來打算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自主與隨機應變 *祕訣8~為孩子的努力而喝采的媽媽,培養出堅持不懈的小孩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不要一味追求勝利,努力不懈的精神才是最可貴的。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肯定孩子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自動自發與堅毅不拔 *祕訣9~接受孩子的短處,培養他們的挫折忍受力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支持孩子天生的能力,不要對他們的弱點施加壓力。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接納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樂觀與自我修復的態度 *祕訣10~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幫助他們建立穩固的關係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願意做任何可以和孩子維持親密關係的事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參與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健康與愛的情感 *祕訣11~用開懷的態度教導孩子保持歡喜心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和家人慢慢享受生活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快樂和喜悅 *祕訣12~懂得照顧自己的媽媽,能夠維繫家庭的快樂氣氛 真正的好媽咪知道:快樂健康的你,對家庭是最美好的事情。 為人母親真正最要緊的是:保持平靜 孩子得到的真正益處是:快樂、樂觀、安全感 用這12個祕訣教養孩子的結果是:你不需要費那麼大的功夫,就可以讓孩子永遠享有快樂的人生。 話說回來,這十二個成為真正好母親的祕訣和孩子未來當個成功的大人之間有什麼關聯?如何按部就班培養出一個好孩子?這本書如何幫助每個母親定立自己的計劃,讓孩子擁有在這個現實社會中立足所需的重要能力、素養和特色?這些能力、素養和特色又是些什麼東西? 讓孩子從此以後一直過著快樂的生活所需的12個特質 看著孩子,想像他25歲時長大成人的樣子。你看到了什麼?你的兒子或女兒具備了下面這12個特質嗎: 1.他快樂、樂觀、有安全感嗎?他擁有真正的自尊嗎? 2.他和別人建立出健康和忠實的關係嗎?他有好朋友和忠實的死黨嗎? 3.他有強烈的道德規範嗎?他有好的價值觀和堅強的性格嗎? 4.他對別人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嗎?他仁慈、無私、有人情味嗎? 5.他能夠自制而且有耐心嗎? 6.他能夠自己做出好的決定嗎? 7.他能夠自主嗎? 8.他有責任心和自動自發嗎?他有好的工作觀嗎? 9.在處理日常事務方面,他實際而且能隨機應變嗎? 10.他的挫折忍受力足夠嗎?當他的生活遇到挫折,他能夠讓自己振作起來嗎? 11.他對自己本身和長處感到自信、樂觀嗎? 12.他過得有樂趣嗎?他常笑嗎?在他生活中,工作與愛、自我和他人之間能保持良好的平衡嗎? 沒錯,每個小孩天生就有特定的氣質及遺傳傾向,所以在孩子的發展方面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可是還有許多是能夠控制的。因此,你可以運用這12個教養孩子的真正好祕訣,強化從此得以讓孩子過著快樂的生活所需要的特質。 新手父母出版�媽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蜜雪兒.玻芭 著�莊綉雲 譯 (資料來源:新手父母出版 提供)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2007年08月06日
公開
39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寶寶年齡小,可不是他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的理由。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裡就先發慌,習慣於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麼衝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並且,因了心中的嚮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穫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身為大學教育系學前專業的教師,梅舒深諳對女兒夢夢的要求,她呼應起來總是慢半拍,即便是在夢夢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女兒的哭聲也不會讓她立刻衝到小床前,而是巧妙地先在房間裡弄出點動靜,示意媽媽就在不遠處,一分鐘後再到女兒跟前;稍大一點,女兒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碰了「釘子」,梅舒也特別沉得住氣地等她哭完再講道理;至於夢夢在外面要買玩具和吃的東西,梅舒多半不拒絕也不立即答應,而是順勢提出一些條件,少則一會兒、多則幾天後實現願望。因為有了期待,夢夢實現了願望後會表現出異常地奮。      如今,四歲的夢夢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有耐心。一天,幼兒園老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個卡通形狀的棒棒糖,樣子可愛極了。孩子們拿在馬上就想吃。這時老師對孩子們說:「誰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就獎給他一張天線寶寶小貼片。如果提前吃了,就得不到了」儘管嘴裡說著「我也要天線寶寶」,但老師一離開,一些孩子就忍不住了;等到老師回來,只有包括夢夢在內的三個孩子的棒棒糖原封未動。當然也只有這三個孩子拿到了小貼片。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願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慾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   就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於一種對峙狀態,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鬱、偏執、狂躁等。 延遲滿足培養好性格   表面看來,讓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遲一個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電動小火車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卻和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直接掛鉤。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夢夢就是會掂量輕重的孩子,她憑自己一會兒的等待,多得到一張小貼片,而這種品質如果能延續到上學或工作以後,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獲得更多的「財富」。   拖延從一分鐘開始 第一,「等待」必修課0歲開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到寶寶哭時自己先沉住氣,趁勢和他說說話,告訴孩子你正在做什麼,等一分鐘媽媽就會過來陪他,寶寶能從媽媽熟悉的聲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果這時孩子仍舊哭,索性就讓他哭上一兩分鐘,這有助於打磨他的耐心。適度的哭還能增加肺活量,對孩子的健康很有好處。等你把自己手裡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餓了、尿了,還是想讓大人抱了。如此操練一段時間,寶寶對「延遲呼應」的態度就會從「憤怒」變為平和了。到孩子10個月左右能稍稍聽懂一點話時,他有一些要求,比如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麼吃的,父母可以遲一會兒給他,或對他說那樣東西燙,等涼了再吃。   也許父母會問:寶寶最初的反應比較激烈怎麼辦?      其實,這是小寶寶和父母進行心理較量的必經階段,他巴不得用哭聲將你三步並作兩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終將也能扛得住,並接受等待。 第二,點滴瑣事當幫手      生活小事鑄就孩子的高素質,使之在平素的日積月累中慢慢懂得還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學會善解人意、習慣於等待。比如,孩子要求和媽媽一起拼圖,此時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我有個重要電話要打,等打完電話再跟你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肯,你可先肯定孩子: 「要是把重要的事耽誤了,媽媽會著急的,你是懂事的寶寶,你願意讓媽媽著急嗎?」「不願意。」 「那你就等媽媽一會兒,好嗎?」孩子一般會答應的。而如果四歲的孩子將玩具散落一地提出到外面玩,你可以答應他的請求,但前提是讓他把玩具放回原處。   面對誘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本領之一。看到冰箱裡的冰淇淋,孩子嚷嚷著要吃,但此時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給孩子解釋:「你現在正病著,吃了嗓子就說不出話來了,等過幾天好了給你吃。」「我就吃一點點。」 「吃一點你的嗓子也會比現在厲害,還得吃更多的藥,等好了,可以給你吃一個蛋筒。」孩子會權衡利弊,選擇吃一個蛋筒。 第三,當忍則忍      能不能夠忍耐和長時間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強與弱的一種表現,因為生活中並非事事都遂人願。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可從2歲以後開始。比如,孩子要把小朋友的娃娃拿回家,在他的意識裡,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還是自己的。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會傷心的;買一個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佔有慾。   借助給孩子設立壓力情境的方法,鍛煉孩子的忍耐力。例如,孩子在商店要買價格昂貴的電動車,而你的支出計劃又沒有這筆消費,你可以跟他商量,我們可以買一個便宜的你喜歡的小玩具,如果你幫媽媽節省生活費,媽媽會很感謝你,因為你特別理解媽媽。通過為孩子設立這些壓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開始主動調節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時的情緒,達到心態平和。   讓孩子習慣並平靜地接受延遲滿足,離不開表揚和獎勵,因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非常痛苦,當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紀錄,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小獎勵,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是值得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支撐。   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從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長達十多年的觀念傳遞之後,孩子就會把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和能力。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

三招改變“門背后的小霸王”鼓勵式教育最重要

2007年08月05日
公開
43

三招改變“門背后的小霸王”鼓勵式教育最重要 在家像隻橫行的小老虎,出門變成膽怯的小貓咪。一些家長常常說自己的孩子是“門背后的霸王”,並為他們“拿不出手”的表現頭疼不已。專家告訴年輕父母:鼓勵式教育最重要,改變寶寶行為的三大原則—— 在家別太寵溺   “膽怯型”的孩子並不少見。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信地表達自我,敢說敢做,即使犯了錯誤也不唯唯諾諾。但是,一旦他們置身於相對陌生的環境或面對生人,便會完全“失去”聰明與靈巧,缺乏信心,不敢表達,尤其害怕失敗。   膽怯表現比較嚴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過多的寵愛與縱容,與社會的接觸欠缺,這不免使其對公共場合、集體活動產生了未知的恐懼。在家時,家長可別讓孩子太由著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辦,而應適時放手,讓他多到社會上去見識見識。 鼓勵使人大膽   一些孩子不太善於與別人打交道,遇到父母的熟人總不願意主動問好,要麼低著頭、要麼把臉扭向一邊、要麼漲紅了臉沒有一句話、要麼干脆躲到爸爸媽媽身后。一些家長便向別人“解釋”:“這孩子就是害羞,不太愛說話,見到客人總是別別扭扭的”。   專家: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隻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當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時,父母應當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勵:“第一次見面誰都會緊張,以后和阿姨熟悉了,你一定會說得更好。”“這次沒完成沒關系!下次我們繼續努力,媽媽相信你能行!”在尷尬的節骨眼上給孩子一個溫暖堅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會慢慢增長,直到把過度的羞怯拋到腦后。 不要操之過急   對待膽怯型的孩子,創設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膽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長與老師都不能操之過急。”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更多的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塊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願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為其難,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面前表現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做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   與此同時,父母也可與老師一起輕輕“推一把”,引導孩子多多參與社會活動、參與同齡人集體行動,以培養其交往能力和溝通技巧。鼓勵為主、推動為輔,讓孩子由“兩面派”蛻變為“表裡如一”的“自信派”。 孩子受委屈,給個“熊抱”   研究顯示,嬰兒期缺乏擁抱,孩子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而就算漸漸長大學習獨立后,他們仍然需要這種身體上的“支持”。因為擁抱能告訴他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錯誤,父母對你的愛都不會變。 A形抱 熊抱 同心抱   別小看這簡單一抱,裡面其實非常有講究。在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之間,都可以有各自的擁抱方式﹔對不同年齡段和性格特征的孩子,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抱法。 熊抱、面頰抱:   這種抱法會使孩子完全置身於父母懷中,便於收獲十足的安全感。在孩子受到驚嚇或委屈時,可以採取這種抱法,以平復他們的心情,避免留下心理創傷。尤其是對特別小的孩子,這種抱法可以讓他們聽到父親/母親的心跳──胎兒在子宮中就是聽著母親心跳長大的──幫他們找回安全感。 側抱、A形抱:   這兩種擁抱都是對稱的“形狀”,象征著父母和子女間的平等和溝通。如果十來歲的孩子遇到了困難或困惑,A型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既可以傳達父母的支持,但又不至於顯得過多干涉。如果孩子做了值得驕傲的事,就可以選擇側抱。像足球場上的運動員一樣,這種擁抱給人以贊許和鼓勵,特別適合用在男孩子身上。 群抱、飛抱、同心抱:   如果孩子參加夏令營歸來,久未見面的父母沖上去給他一個飛抱,這就是最好的歡迎了──你對他的思念,已經不用任何言語來表達。而群抱代表著家庭的溫暖,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會有人支持他、陪伴他﹔同時,孩子也能通過這種擁抱明白他是這個家庭的一員,需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同心抱,則是父母與長大成人的孩子間一種傳達親情的方式,代表不論分隔多遠,永遠有一個人,在為他守候。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

體罰孩子,只會“兩敗俱傷”

2007年08月04日
公開
41

體罰孩子,只會“兩敗俱傷” 我國自古流傳“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說法,西方諺語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直到今天,體罰孩子仍是許多父母的“法寶”,甚至還有父母將其奉為至理名言。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於一時沖動,大多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但卻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使孩子產生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的確,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和品德培養時應該嚴厲,但通過打孩子達到教育目的卻是不可取的,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孩子如果經常挨打,性格會變得比較孤僻,不願意和其他孩子玩耍。孩子步入社會后,別人相處時會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礙。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會讓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如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就瞞,能騙就騙。可孩子說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家長發現。為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度更加強硬﹔為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於是就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常挨打的孩子害怕家長,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都乖乖服從。在這種“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被動。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 所以說,打罵孩子所遺留下來的弊端顯而益見,不僅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更會讓他們子的內心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感情會變得麻木,並且在心理上疏遠父母。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正常的親子關系。另外,遇到挫折,還可能選擇離家出走的方式解決,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要知道,沒有人是天生什麼都會做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教育孩子需要耐心、愛心和理解,打孩子決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

六種狀況打孩子,就是你的錯!

2007年08月03日
公開
42

六種狀況打孩子,就是你的錯!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 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 種表現。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 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 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 害的孩子。 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

孩子,有些事我真的不能做

2007年08月02日
公開
34

孩子,有些事我真的不能做 我能給於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教你許多東西,但不能強迫你學習。 我能指導你如何做人,但不能為你所有的行為負責。 我能告訴你怎樣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做出選擇。 我能為你奉獻濃濃的愛心,但不能強迫你照單全收。 我能教你與親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不能強迫你這樣做。 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証你受人尊重。 我能告訴你真摯的友誼是什麼,但不能替你選擇朋友。 我能對進行性教育,但不能保証你保持純潔。 我能對你談人生的真諦,但不能替你贏得聲譽。 我能提醒你酒精是危險的,但不能替你對他說不。 我能告訴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証你遠離他。 我能告訴你做人的優良品質,但不能確保你成為善良的人。 我能責備你的過失,但不能保証你因此成為有道德的人。 我能告訴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但不能給你永恆的生命。 我能肯定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你最好的東西,但不能給予你前程和事業。   …… 孩子,我能為你做很多,因為我愛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願意永遠和你在一起,還是要由你自己做出那些重要的決定。為此,我只求燦爛的陽光永遠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

小孩不笨,他的「天才」等你發掘

2007年07月15日
公開
40

認知神經學權威洪蘭建議父母,順著孩子的喜好及長處發展,這部分的腦子會愈來愈發達,表現也優於常人!所以,天下沒有笨小孩,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引爆孩子的無限潛能? 很多父母常發現: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但不知為什麼,書上的東西老記不住;考試時也常因寫錯字、少一撇或多一點被扣分,用功半天,成績還是不理想。 打罵讓孩子記得更牢? 「其實,孩子很少記憶力不好!」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孩子記不住的都是一些不想記的東西,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絕對瞭如指掌,例如卡通劇中多達數百隻的怪獸,電玩遊戲中複雜的人物及關係,孩子都記得清清楚楚。 她認為,與其要求孩子每天坐在書桌前,乖乖讀幾小時書,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偷著學,學最快!」她提醒家長,不論大人或小孩都一樣,強迫學習最沒效,一旦孩子想學,沒有學不會的。 此外,提升孩子的學習情緒也很重要。「人逢喜事精神爽嘛!」她說,所有動物都一樣,心情好的時候,記憶力也佳;相對的,憂愁時,什麼都想不起來。「憂鬱症患者對很多曾發生的事完全記不得,原因即在於情緒和記憶力是相關聯的。」 她非常反對「打罵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的說法,反而提醒家長,孩子做功課、做事之前,千萬不要打罵。很多實驗證實,孩子被打罵後,即使坐在書桌前也會因心情不舒服、腦子有氣,無法定下心來專心讀書,自然也記不住東西。 挖掘孩子「天才」的那一面 接受比西智商量表測試,IQ只有70的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8歲時因腦膜炎傷及記憶力,課堂上老師教的,學過就忘,考試也經常掛零,直到小五才會認字,國中就讀啟智班,曾被嘲笑是隻「腦震盪的豬」。 雖然如此,盧蘇偉的父母永遠站在鼓勵的角度,只要考試沒掛零,就有香噴噴的雞腿可吃,所以他從沒想過放棄學習,甚至在讀完高職後,向父母宣布:「我要繼續考大學!」而父母也欣然同意。 「我最感謝父母的是,他們並不知道我真的能考上大學,甚至私底下做好『讓他考20年』的心理準備,卻能堅定地對我說:『孩子,父母不能為你做什麼,但可以在你決定做什麼之後,全力支持你。』或許就因著這股力量,我才能有今天。」 盧蘇偉後來一共考了7年,共5次的大學聯考,最後是靠退伍加分,考上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科。大二那年,全校舉行智力測驗,校長馬傳鎮不敢相信有學生智商70,於是特別把他找去,改以其他方式測驗,結果發現:盧蘇偉的記憶力、理解力是白痴,但邏輯分析及創造力,卻超乎常人! 馬傳鎮於是傳授盧蘇偉另類讀書法,從此,這個昔日眾人眼中的「笨小孩」,竟然像開竅般成績突飛猛進,且發揮長才,前後花2個多月,就把警大數10年無法理清楚的圖書,整編得井然有序,並排列上架。 用鼓舞換取學習好感 盧蘇偉最後以全校第三名畢業,同年,以高考第一名,錄取成為板橋地院法定觀護人,先後幫助超過兩千名社會邊緣的中輟生及吸毒的孩子。閒暇時,則四處演講,鼓勵孩子不要嫌自己笨,要發現自己的天才,因為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直到今天,我還是記不住九九乘法表,多數的英文單字也背不出來,可是我卻可以靠著小紙條、做筆記、收集資料,每年寫2、3本書、接上百場演講,整理出讓人嘆服的資料檔案。」盧蘇偉曾把自己「從白痴變天才」的經歷,寫成《看見自己的天才》一書,很多人看了之後都開始對孩子有信心。「沒有孩子想當『笨豬』,只是還沒找對學習方法罷了!」 「盧蘇偉的成長經歷,沒有任何模子能套用,卻印證一件重要的事:缺乏記憶力,一樣可學有所成,對社會有許多貢獻。」洪蘭歸納指出,盧蘇偉的父母雖然無法提供孩子愉快的學習經驗,卻在孩子稍有表現時,給予強烈回餽(雞腿),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也愈來愈喜歡學習,甚至愈做愈好。 她說,「腦的容量雖然有限,但潛能無限。」科學實驗已證實:人的腦細胞,會不斷因外在需求,而改變腦神經的分配,所以即便腦子曾受傷的人,亦可藉由其他未受傷的腦細胞,恢復失去的功能。 搞創意 我家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洪蘭強調,「不必浪費大腦在記文字和數字上,腦子應用來做更高階的組織和整合,有些不重要的事,記不住就算了。」 在她眼中,另一伴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記憶力就不算太好,「可是他要找東西時,很少找不到。而且他的組織能力比別人都好,反而更讓人敬佩。」她認為,21世紀已不再是「記憶力差就沒有競爭力」的世代。 她建議家長,別要求孩子「背多分」、「講光抄」,最好順著孩子的喜好及長處發展,這部分的腦子就會愈來愈發達,表現也優於常人。「你經常使用的區塊,腦神經會變得肥大,經常不使用的區塊,腦神經自然會萎縮。」 她提醒家長,多容忍孩子調皮搗蛋、不按規矩做事、和自己不一樣,因為這樣的孩子,較容易有點子、會做事,而不是叫一下才動一下。 你的孩子記憶力不佳嗎?洪蘭說,別放棄!只要孩子覺得他需要改,沒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動過大腦,就容易記得。所以任何改變都要從大腦開始,才能真正改變,光從行為改起,就是陽奉陰違。」

既慈愛又威嚴

2007年07月14日
公開
42

既慈愛又威嚴 每個爸媽都希望寶寶能聽話,卻也希望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朋友,那麼該怎樣做才能讓寶寶喜歡接近你,也願意聽你的話呢? 爸媽要怎樣才能做到既受寶寶喜歡而又有父母該有的威信呢? 1.要有愛心:對8個月大以前的寶寶多用肌膚接觸的「擁抱愛」;對8個月∼3歲的寶寶多用遊戲活動的「快樂愛」;對3∼6歲的寶寶多用尊重的「理智愛」,讓寶寶在明禮而又寬鬆的環境中生活。 2.善用表情教育:寶寶對爸媽的表情最為敏感,用表情來控制寶寶的情緒,明辨是非,培養自信,建立良好行為習慣非常有效,比單純用語言責罵教育強上百倍。 3.處處做寶寶的榜樣:爸媽的行為、舉止就是教育的力量和威信,也是未來寶寶表現出來的模樣。 4.通力合作:爸媽的教育思想、觀點和態度,都應保持一致性,互相支持,兩人通力合作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5.建立可以商量的環境:寶寶吃、穿、學、玩父母應了解他想要的是什麼,在有商量、有空間的環境中成長。 教育是從寶寶的需要出發,讓他快樂、讓他上進、讓他成功,在寶寶有困難時給予幫助、寶寶消極時給予鼓勵、寶寶失敗時給予安慰、寶寶害怕時給予勇氣、寶寶失控時給予抑制,「愛孩子」絕不是從爸媽自身的需要出發,那種以父母自我需要為中心或功利主義的「恨鐵不成鋼」,不是愛心,而是私心。 讓寶寶快樂玩、開心學 興趣是寶寶最好的老師,爸媽怎樣做才能讓寶寶熱愛生活,願意投入各種學習呢?建議在教育寶寶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滿足寶寶的感官感受:寶寶一生下來就會以五官接觸資訊,因此儘量讓寶寶多看世界的萬物、聽各種聲音、嗅各種氣味、嚐各種味道、接觸各式各樣的物體等。 2.滿足寶寶的認知需求:寶寶有探求欲望的本能,世上一切事物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因此多帶他認識萬物。 3.滿足寶寶的口語快感:寶寶喜歡聽輕聲細語、柔情蜜意的話,不論他聽懂、聽不懂他都愛聽,在聽話和應答中獲得認知和情感的滿足,也獲得說話的快樂。因此平時要多跟寶寶溫柔地交談。 4.滿足寶寶愛活動的性格:每個孩子都喜歡跳上跳下,也樂於從事一些體育活動,當然他們也喜歡進行一些遊戲活動,所以,不要只是安排靜態的項目,可以安排一些動態的遊戲。 6.滿足寶寶閱讀的快樂:圖書是人類能啟發想像力的工具,讓寶寶從小就打下喜愛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想像的快樂。

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2007年02月01日
公開
43

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禮拜六、禮拜天,偶爾會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逛逛書店。出發前我會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但是如果你們不講理,到時候在那個地方耍賴,那麼你最好不要去,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才去。」他們說:「我們要跟你一起去。」 「好極了,那就必須講好,爸爸和媽媽都是上班族,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先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對不對?」「對!」「再來就是買你們的玩具。」「對!」我又說:「如果有剩錢,一定會去買玩具,我們儘可能多留一點錢,不會疏忽玩具的。如果最後我們的錢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來買,這樣贊不贊成?」他們齊聲說:「贊成!」 第二天就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出發前我還會先徵詢:「如果想省一點、多留一錢買玩具,我們就不搭計程車,坐公車去。」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節省的精神就出來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高高興興的在街上散步,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快到玩具部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們現在只有這些錢了,如果你要買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就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積兩次結餘的錢來買。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我就說:「你看看,就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 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我問:「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夠不夠?」「不夠。」「那怎麼辦?我出一個點子好不好?」「好。」「那我們就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儘量剩錢來買那個玩具,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他說:「好!」於是我們專心的欣賞玩具。 看完後再問他們:「買不買?」他們說:「不買。」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他們說:「好吧,也好。」就各買一隻玩具小老鼠。到了百貨公司門口,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 「現在是搭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習慣 ─延緩報償的習慣,不會非要不可。一個人如果看上了一樣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性格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我們要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知道自己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隔了一段時間,孩子都長大了,不願跟我們一起去百貨公司。有次我和太太去逛百貨公司,兩個人逛呀逛的就到了玩具部,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有個媽媽抬高聲音說:「上個禮拜才買,這個禮拜又要買。」儼然在告訴大家,我的孩子不講理,我不給他買原因是上個禮拜才買過,不是不買給他。我覺得這個媽媽有點心虛,不給孩子買玩具有什麼好丟臉的?不買就是不買,要講清楚,可是她的方式有點走樣,這個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著他走,那個孩子兩隻腳蹬著不走,她就啪啪兩下好響亮、好清脆的耳光,孩子哇的哭了起來,她拖著他慢慢消失在人群中。 我看到那一幕,感覺到很多父母,不了解怎麼帶孩子,所以我一直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知道怎麼把孩子帶好,建立一個讓每個孩子都有信心,能夠在生活上適應得很好的社會。

作家事的孩子 長大工作機會多

2007年01月18日
公開
42

國語日報家庭版--謝水乾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分蘋果的故事

2007年01月11日
公開
42

分蘋果的故事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 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非常想要。 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 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大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 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 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如果你是孩子,請把這個故事講給媽媽;如果你是媽媽......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2006年12月28日
公開
51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專家 / 楊健(嬰幼兒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文彥(幼稚園園長) 什麼都不懂的寶寶如何與「人脈」搭上關係呢?或許會有許多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分享、助人、好奇心、同理心、守信等這些人脈關鍵,全都根源於早期的教養。 培養寶寶人際能力的好處 一、他將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豁達、大方的人。 二、他將具備善與人合作的優點及具有領袖氣質。 三、他將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四、他將成功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我價值 認識寶寶人際能力 人類的心理健康,最主要就是人際關係的適應。換句話說:人類的心理病態的產生,主要也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導致。 哈佛大學著名的多元智能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類的八大智能「人際交往」正是其一非常重要的智能,引起學術界強烈的迴響;卡內基,這位美國傑出的教育家甚至這樣強調:「一個人的成功,15%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則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而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也說過:「我願意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可見,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推崇。 設想一下,一個人格發展有問題甚至有障礙的寶寶,或對人斤斤計較,不善寬容,或冷漠無情,或沉默寡言,行為退縮,或無法與他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的人,他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嗎? 爸媽該怎麼培養寶寶 1.利用模仿給予正確示範 模仿是人類最直接的行為,寶寶們尤其善於模仿,因此,爸媽應利用這一特點,做出良好的榜樣,這種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如果不是樹立正面與人交往的示範,而是相反,情況就會很糟糕,曾有一位家長在親子座談會上表示,她下班回家,看見五歲的女兒在打她心愛的洋娃娃,一邊還罵著髒話,這位家長說:「她打娃娃、罵娃娃的樣子,和我打她時一模一樣。」 2.親子共讀培養情感 圖書傳遞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寶寶接受他人觀點、情感的重要途徑。「親子共讀」使親子關係融洽,更重要的是,許多有教育意義的情節,隨著朗朗上口的兒歌,豐富的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寶寶的心中,而產生一種「春風化雨」式的薰陶。 3.鼓勵結交朋友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但帶來了一個負面的結果,那就是「寶寶生活都市化」。 我們小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寶寶的天性喜歡與同伴一起,記得小時候到處都有玩伴。那時家家戶戶不關門,甚至晚上也不擔心。在交往中,建立友誼,有了群體意識,雖然也會打架,但是很快就會和好。我們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現在想起來,仍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寶寶找不到這種樂趣了。寶寶們在這種封閉的環境裡,缺乏應有的朋友關係。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寶寶就無法體會到交朋友的樂趣。事實上,寶寶透過遊戲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建議家長多帶寶寶走出家門,走向社區,走進親子教育活動場所,鼓勵寶寶與同年齡寶寶交往。 人際交往從0歲展開 0歲開始的人際交往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種:母嬰交往、父嬰交往、同伴交往。爸媽若能細心地加以關注和培養,對於未來成就「人際高手」將打下重要的基礎。 母嬰交往

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

2006年12月23日
公開
47

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 文/Carol 謝淑美(大穎文化總編輯) 2006/10/23 荳芽唸幼稚園。四歲。有一天,爸爸接她下課後,氣極敗壞地跟我說荳芽被一個小朋友打到哭,要我一定要去跟老師講這事、請老師處理。 我問荳芽:「誰打妳啦?」她講了一個我不認識的名字,不是她的同班同學。原來這一堂上的是日文課,是混齡上的,那個打她的小女生是別班的,跟荳芽不熟。我再問荳芽:「她為什麼打妳?」 荳芽說:「因為她要拿我的課本,我不給她。」 「為什麼她要拿妳的課本?」 「因為她自己的沒帶!」 我大概知道事情的起因了。 我再問:「那妳有沒有先打她?」 「我沒有!我要拿我的課本回來,她就打我了!」 「日 文 老師呢?老師在不在?旁邊有沒有其他同學看到她打妳?」 荳芽很委屈地說:「老師只叫她不可以拿我的課本,就出去教室了。老師沒看到她後來打我,有一個男生要幫我搶課本回來,也一樣被那個女生打……」 喔!那真是處境艱難呢!沒有大人在,聽來那打人的女生很兇悍呢! 「後來就都沒人幫妳了嗎?」 荳芽又哇的一聲哭起來,很傷心地邊哭邊跟我說:「她就把我推到桌子底下、踢我……都沒人救我……」 爸爸在一旁聽了,很心疼。「我去接她,她還在哭……」 我問荳芽:「她把妳推到桌子底下踢妳,那妳怎麼辦?」 「我就坐在地上哭呀……」 我幫她擦擦眼淚。說:「下次再碰到這種情況,站起來跟她打!」 爸爸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又要唸我亂教小孩了。怎麼可以教小孩打架? 荳芽也跟我說:「老師說不可以打架!我如果打她,老師也會處罰我。」 「如果妳被欺侮,可是旁邊都沒有人可以幫妳,妳哭也沒用,妳得先保護妳自己。妳要先站起來跟她對抗,之 後告訴 老師妳們的狀況,不然妳要坐在那邊讓她打到受傷嗎?」 今年荳芽上小一。六歲。有一天她回來跟我說班上新選出來的模範生國語考了九十八分…… 原來才剛剛唸一個月小一的他們,就要選模範生了。老師給每個小朋友四票圈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模範生,大家都是一票選自己,剩三票才選別人,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最有資格當模範生。當然,最後被選出來的那位同學肯定會遭其他人白眼。 這天發國語小測驗的成績。有一個男生大聲地吆喝大家到模範生座位旁:「大家快來看喔--」 荳芽說她也好奇地湊過去看。看什麼呢?那個男生揚起模範生的考卷給大家看,還故意說:「你們看!模範生只考九十八分!我們很多人都考一百分!他為什麼可以當模範生?!」 我靜靜地看著荳芽學那男同學的輕蔑語氣。 然後,荳芽換了有點生氣的口氣跟我說:「我覺得有點不高興,就走了。」 「妳為什麼不高興呢?」我問荳芽。 「他這樣會讓人家很難過,他不知道嗎?」 我再追問:「人家是誰?誰會難過?」 「那個模範生!」 我又問:「他哭了嗎?」 「沒有!不過我看他可能快哭了……」荳芽這樣回我。 「其他同學呢?他們怎麼反應?」 「大家都跟我一樣,就走了呀!沒人說話。」荳芽小小聲地回我。 「妳知道那個模範生會難過、妳也不高興看到那個男生這樣欺侮人,為什麼妳只是走開而已、沒有告訴那個男生不可以這樣欺侮人呢?」我問荳芽。 荳芽很誠實地告訴我:「我怕那個男生會兇我,大家都沒說什麼……」 「荳芽,有的時候,妳必須站出來說句話喔!不然下次換妳被欺侮時,也沒人出來幫妳喔!如果大家都不管別人被欺侮,以後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覺得可以欺侮別人沒關係喔……」 荳芽對我點點頭。 我也知道,要她夠勇敢到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站出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還需要一些時間。她三歲時,我跟她講過一次;六歲,我又再講了一次。下次不一定幾歲,我還是會再講。而我永遠不知道她在幾歲時才能體會到--「當你面對公理、正義這些重要的事選擇緘默以對時,你往後的生命已經失去價值。」 你不是外省人。但是,當你聽到人家罵外省豬時,你得站出來說句話。你不是外籍新娘生的孩子。但是,當你聽到人家說外籍新娘的孩子比較笨時,你得站出來說句話。即使所有不公不義的事都不發生在你身上,你還是不能沉默。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這世界才有可能變得比較好…… 所以,我出版了這本《不想被大野狼吃掉的小綿羊》。 教孩子做一個和平的人,很容易。只要沉默、不與人爭,便可以做到。 教孩子做一個正義、良善的人,比較難。那需要很大的勇氣,孩子跟媽媽都需要。而,這勇氣是我們目前這社會最需要的。

親密的危機

2006年12月20日
公開
43

親密的危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的理由峻拒。 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臺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慧的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臺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紮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見圖一)。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慧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發布的「臺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面。 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瞭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製力或是安全感,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沈默不語。費心打聽,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吒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佈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圖一 孩子的五階段成長危機 0-1歲 正確的陪伴:讓孩子隨時找得到,多跟孩子說話 理想的結果:信任感 2-3歲 正確的陪伴:從吃飯、自己穿鞋襪等自理能力訓練起 理想的結果:自主性 4-5歲 正確的陪伴:以正面稱讚的方式鼓勵孩子 理想的結果:主動感 6至…歲 正確的陪伴:規律幫忙作家事,規律的學習 理想的結果:勤勉感 …..歲 正確的陪伴:密切觀察孩子與同儕及師長的互動 理想的結果:自我認同

媽媽不要我了?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2006年12月11日
公開
43

第二個孩子出生,往往造成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兒,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關愛的事實,使他產生嫉妒的心理。面對這種狀況,爸爸媽媽應如何做適當的處理?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 面對老大對新生兒出現的「老大情結」,有些爸爸媽媽會選擇置之不理!但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會加重老大的情緒,出現傷害新生兒,或退化的行為(與新生兒同齡的舉止表現),更嚴重的,也可能使他罹患憂鬱症!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有大人的關愛。 大寶貝吃醋為哪樁? 1∼2歲的寶寶,認知發展還在自我的階段,因此,當他看到媽媽在照顧別人時,就覺得媽媽被佔有,就會不照顧我了!他可能會吸吮大拇指,玩弄頭髮到大哭大喊,希望媽媽注意他;在他的小小世界裡甚至連結到絕望的想法:「我要被拋棄,不再被愛了!」,所以爸爸媽媽要不斷地向他保證:「雖然弟弟(妹妹)出生了,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 雖然嫉妒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大人還是要善用方法,將此負面情緒導向正面,否則可能不良的影響會愈來愈深。 嫉妒的4種負面影響: 1.缺乏同理和分享能力,影響人際關係。 2.自尊心和虛榮心日漸高漲。 3.易有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胸,處於競爭與比較的心態學習成長。 4.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周遭事物的關心。 避免寶寶嫉妒 現代的優質教育,並非只講究智能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情緒高EQ的養成,爸爸媽媽注意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做溝通,才能使孩子快樂地成長。 招式1.懷孕時期 運用認知的方式,告訴寶寶:「弟弟(妹妹)要來臨囉!」媽媽可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內容關於一個哥哥或姐姐,如何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是投射性的測試,幫助寶寶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 【你可以怎麼做】 1.媽媽可以問寶寶開放式的問題:「你覺得故事中的哥哥(姐姐),對於弟弟(妹妹)要出生的感覺是什麼呢?」讓寶寶自由地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2.如果寶寶出現負面的情緒:「喔!那這樣哥哥(姐姐)以後會很辛苦,因為媽媽就會變成弟弟(妹妹)的了!」此時可以對寶寶表達同理及了解的感覺,適時地溝通、處理及開導。 招式2.新生兒彌月 很多親朋好友會來探視和祝賀,並且帶一些禮物給媽媽和新生兒,這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也送哥哥(姐姐)一份禮物喔!否則他會感覺到明顯地落差、被忽略,而產生重重的失落感! 招式3.新生兒出生之後 爸爸媽媽忙於照顧新生兒,很容易將哥哥(姐姐)忽略了喔! 【你可以怎麼做】 爸爸媽媽可以請哥哥(姐姐)也來照顧弟弟(妹妹),派給他簡單、可達成的小任務,如:幫忙拿或丟尿片等,讓他也進入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被肯定的小幫手,可緩解他被競爭的感覺。 招式4.撥出特別時光 如果妳發現寶寶的「老大情結」較為嚴重,也許需要特別花時間單獨陪他,因為爸爸媽媽可能將許多時間投注在新生兒的照顧上,較忽略照顧大的,使他感到難過、不被關愛。 【你可以怎麼做】 1.可以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當作是親子間的特別時光,告訴他:「媽媽之前花很多時間照顧弟弟(妹妹),但是這十分鐘是完全屬於你的,你要做什麼事,媽媽都會陪你做。」 2.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妳可以發現,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他會覺得雖然媽媽平時很忙,但自己還是擁有特別的時間,享受爸爸媽媽的愛。 招式5.禁用比較法與責備 「你已經是哥哥(姐姐)了,怎麼還會嫉妒弟弟(妹妹)?你好丟臉喔!」爸爸媽媽對寶寶說出這句話時,表面看來效果不錯,但其實背後的衝擊是很大的,不但會讓寶寶感到難過和反感(因不被人喜歡),嫉妒心依然存在,使他心中不滿、不平的情緒更盛。 【你可以怎麼做】 1.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有嫉妒的情緒時,不要急於責備,應先同理他的感受,安慰他:「我們知道你很難過!」畢竟嫉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再與他一起討論該怎麼去面對和處理。 2.另外,爸爸媽媽平時就要盡量做到公平性,一般大人都會認為哥哥(姐姐)一定要禮讓弟弟(妹妹),這會讓哥哥(姐姐)感到委屈,沒有被同理。爸爸媽媽還是要適時地注意哥哥(姐姐)的感受,多注意他的情緒變化,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和想法,去要求一個小孩。

[轉載]幼稚園 --「不要學電腦」「不要學英文」

2006年11月28日
公開
53

作者是昇陽電腦的老闆 另一種觀點 大家參考參考 re: 很令人讚賞的文章,很值得花點時間閱讀。 >============================================= > 給幼稚園爸爸媽媽的演講稿 【洪志鵬】 > 我想講的重點只有兩個:一個是「不要學電腦」,另外一個是「不要學英文」。 > 各位小朋友的家長大家好。 > 跟各位一樣,我的小孩今年剛進幼稚園。第一天帶他到學校,在我們大人離開的時 > 候看他眼淚都快掉出來了。如果我是他,我也會嚎啕大哭,不過我哭的原因跟他不 > 太一樣。我哭的原因是從此之後,就在踏入幼稚園教室這個時刻起算,面對的是短 > 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的學校生活。能夠每天無憂無慮在家裡玩玩具、吃飽睡、睡 > 飽吃、四處閒晃的快樂日子到此結束,從此以後每天要早睡早起、要跟老師同學整 > 天坐在教室裡,然後寫作業、考試這些東西一個個就冒出來了。進了學校、混進人 > 群中,你再也不是在家裡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的神奇寶貝,要獲得老師的寵愛、同儕 > 的認同,就得表現良好、討人喜愛,跟在家裡面打個滾、跺個腳,玩具、糖果就送 > 上門來的待遇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是我,知道接下來面對的是什麼,我一定比所有 > 第一天上學的小朋友都哭得更傷心。 > 不過大家可能心裡有個懷疑,我跟大家一樣,小孩剛進幼稚園,所以應該也沒有什 > > 麼經驗,又不是什麼幼兒教育專家,怎麼有資格站在這裡跟大家演講?這點請大家 > > 放心,不懂的事情我絕對不敢吹牛。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很簡單,我想講的 > > 重點只有兩個:一個是「不要學電腦」,另外一個是「不要學英文」。對於這兩個 > > 主題我應該還不算班門弄斧,電腦算是我的本行,在研究所學的是這個,也靠這個 > > 工作賺錢了快十年;我的英文也應該還算不錯,至少回英文email跟人吵架沒有問 > > 題,或是可以隨時上台跟一堆老外做簡報,還能從頭到尾笑聲不斷,最後大家還起 > > 立鼓掌叫好。所以針對這兩個主題,相信我還可以給大家一些有用的資訊。況且大 > > 家每天看報紙看電視,不三不四記者的報導、亂七八糟的談話節目都在花時間看 > > 了,我相信我的東西一定比他們要有水準得多。 > > > > 我們先來看看坊間的幼稚園廣告,英文和電腦應該是兩個宣傳的重點。只要打出 > > 「全英文學習環境」的招牌,每個月學費加個萬把塊不是問題。如果又是外籍教師 > > 授課,跟「貨真價實俄羅斯金絲貓為您服務」的意思一樣,費用還可以往上加。電 > > 腦教學也是一樣,強調有電腦教室、會用電腦畫畫,又可以加個幾千塊。如果是又 > > 有用電腦英文教學軟體,那真是金剛合體、雙效合一,每個月的學費絕對就比大學 > > 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的薪水還要高。大家都知道,賺小孩子的錢最容易,因為現在 > > 的爸媽都很捨得把錢花在寶貝兒子、女兒身上,所以這些不肖業者才會如此肆無忌 > > 憚。但是,各位偉大的爸爸媽媽們,如果花大筆的錢對孩子有好處,當然很好,但 > > 要是花了錢又對小孩有害,是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當冤大頭又花錢找罪受?我認 > > 為給幼稚園的小朋友學英文跟學電腦,就是在花錢找罪受,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但 > > 沒有幫助,反而會害了他們。我先從學電腦談起。 > > > > 電腦其實是個笨東西 > > > > 講到電腦,一般人的感覺都好像是很了不起的東西。 > > > > 中國大陸的專有名詞翻譯很多都跟我們不一樣,有些真的翻得很好笑,例如軟體設 > > 計裡的物件導向(Object Oriented),他們翻成「對象面向」,迪士尼卡通的白 > > 雪公主(Snow White)翻成「雪姑七友」);但是至少有一個重要的名詞對岸比我 > > 們翻得好多了,就是「Computer」這個字,人家就直接翻成「計算機」,我們卻翻 > > 成深不可測的「電腦」。「電腦」給了我們太多不實的想像,好像這台機器就真的 > > 跟人腦一樣,或是跟電影裡的電腦一樣,聰明絕頂還有人性。所以會「玩電腦」是 > > 很酷的事情,所以「學電腦」是如此地重要,小孩子要趁早學,不要輸在起跑點 > > 上。 > > > > 但是學過最基本的計算機概論的人都知道,所謂的電腦其實是很笨的東西。它認得 > > 的數字只有兩個--就是0與1,簡單來講就是開和關兩種。因為電腦只懂0和1,所 > > 以所有的數字都是轉換成只用到0和1的二進位來做計算。電腦之所以好用是因為它 > > 的運算速度很快,所以雖然方法笨,但是可以很快算出結果。所有我們看到那些新 > > 奇好用的電腦應用系統,其實都是勞苦功高的程式設計師們的傑作。電腦本身是一 > > 隻笨牛,程式設計師下一道指令就好像是揮一下鞭子,這隻笨牛才懂得走一步。所 > > 以真正聰明的是我們人類,是我們指揮電腦去執行這千變萬化的動作。電腦只是工 > > 具,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做很多事。就好比筷子是工具,我們利用它來吃很多東西, > > 但沒有人會去崇拜筷子,所以大家也不必去崇拜電腦。 > > > > 因此,不必急著學電腦的原因實在太簡單了,因為這種技術等到要用的時候花一點 > > 點時間去學就會了。像我的兒子,一直到一歲多頭髮還長得很稀疏,牙齒也沒長出 > > 幾顆。我太太當時曾經擔心他頭髮和牙齒長得太慢,我就跟她說:「妳到任何一間 > > 小學看看,找找看有哪一個小孩是光頭或是沒牙齒的。」我的意思是這些東西遲早 > > 都一定會長出來,根本不用著急。學電腦也是一樣,它只是一個工具,學一、兩下 > > 就會了。孩子這麼小就急著讓他學,等到長大了每一個人遲早都會這些東西,早學 > > 頂多只是現在可以在客人面前炫耀,但是隨之而來的害處要遠大於這些一時的虛 > > 榮。 > > > > 首先,幼兒用電腦對身體健康有害。先來看我們大人好了,電腦螢幕看久了眼睛會 > > 累、會乾澀、會頭昏眼花;然後滑鼠、鍵盤用久了會肩膀痠痛,手臂、手肘加手指 > > 痠痛,這種疾病的正式名稱叫做RSI(Repetitive Strain Injury),中文翻成重 > > 複施力傷害,包括手腕神經壓迫症、脊椎神經傷害、頸部和腰部痠痛等等;傳統的 > > 螢幕顯示器有輻射線,現在的液晶螢幕照樣有光點閃爍造成的眼睛疲勞。大人覺得 > > 不舒服會自動休息、自動去看醫生,但是小孩子玩得高興很可能就不理它了。而且 > > 現有的電腦設備都是根據大人的體型來設計的,什麼人體工學電腦椅、人體工學滑 > > 鼠加鍵盤,都是大人的尺寸。然後螢幕擺放的高度和角度,很少因為要給小孩子用 > > 特別來做調整。小朋友發育還不完全,這時候就用這些高科技的產品來操他們,真 > > 是非常殘忍的事。我常常看到小朋友仰著頭、拉長脖子、目不轉睛盯著電腦螢幕, > > 小手用力地推著滑鼠、小手指吃力地按著滑鼠按鍵,按一下都很費力了,有時候還 > > 得「雙擊」,就是很快按兩下,這樣操下去對肌肉發展有好處嗎?對骨骼生長有好 > > 處嗎?對視力發展有好處嗎?看到這種情景真是叫人痛心。 > > > > 然後,太早用電腦會阻礙學習。我們回想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重要的知識,不管 > > 是靠老師講解或是靠自修,大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所以自己從書本上的文字、圖 > > 片上學習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我們看看這些小孩子所謂玩電腦是在玩些什麼,除了 > > 電腦遊戲以外,就是那些所謂「益智性」的所謂幼教光碟。這些「益智性」的教學 > > 軟體也是設計的跟遊戲一樣,有可愛的造型和炫麗的聲光效果,目的是要孩子們 > > 「從遊戲中學習」。比如說學ㄅㄆㄇ,最後還是跟Hello Kitty一起跳來跳去;或 > > 是學123,最後還是跟天線寶寶一起爬山、翻滾。 > > > > 有句話叫做「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這個道理用在學習上也是一樣。在一開 > > 始學習的時候,就讓他們習慣這種嘻嘻哈哈、聲光炫麗的學習方式,是不是以後學 > > 每樣東西都得像這樣生動好玩才能學?我一直認為從圖片培養想像力,然後培養從 > > 文字閱讀中獲得樂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 > > > 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從幼兒身體健康的觀點,或是心智成長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方 > > 面,給幼稚園的小朋友用電腦並不是明智之舉。 > > > > 我知道很多家長很喜歡這種幼教軟體,因為小孩子會喜歡玩,所以在家裡面可以隨 > > 時打開電腦讓他玩上一陣子。相信有小孩的人都知道這代表了什麼,就是小孩可以 > > 自己玩,不會來煩我們,大人們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所以這是多麼偉大的發明。小 > > 孩都喜歡看電視,但整天看「迪士尼頻道」或是「東森幼幼台」也有看煩的時候, > > 現在又有這些電腦幼教軟體,電視看累了就來玩電腦,從電視螢幕前面搬到電腦螢 > > 幕前面,還可以贏得「學電腦」的美名,對家長們來說是多麼方便又美好的事。 > > > > 我想講幾句重話,不想陪小孩、懶得自己教小孩,就不要生小孩。既然已經生了, > > 就要花時間去陪他,自己去教他。不是小時候丟給要花錢的菲傭或是不必花錢的阿 > > 公、阿嬤,長大一點就丟給幼稚園老師,或是乾脆把小孩擺到電視螢幕或是電腦螢 > > 幕前面,然後自己就沒事了。 > > > > 我自認還算是個稱職、有經驗的資訊從業人員,所以請大家認真思考我的話。電腦 > > 操作這些技巧只不過是雕蟲小技,操作滑鼠、開關視窗、點選主選單,還有最傷手 > > 指肌肉的「雙擊」等等,都是沒什麼大不了的東西。另外像是製作文件、簡報資料 > > 等工作,也都是按表操課的一般技術,智商再低都學得會。拿「會用電腦打報 > > 告」、「會上網看網站」這種東西來炫耀,實在會笑掉人家的大牙。 > > > > 我要強調的是,電腦是很重要沒錯。我自己就是在資訊界工作,使用電腦是各行各 > > 業每一個人都必備的技能。但是使用電腦這種工具的能力要培養非常容易,可以說 > > 要用到的時候再來學都來得及。小朋友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東西很多, > > 學電腦可以等長大一點再來。況且現在急著學,學到的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 > 打電動、上網每個人都會,中文打字、用電腦畫圖,甚至做投影片當報告,這些哪 > > 一個是不得了的東西?大家想想,中文! 打字最快的、創世界紀錄的,都是出自哪 > > 些了不起的學校的學生?所以這些是了不起的技術嗎?我現在都還是用這個奇笨無 > > 比的微軟新注音輸入法,照樣可以打完整篇文章。這些沒什麼學問的東西就這麼急 > > 呼呼要小朋友們去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 > > > 英文有這麼嚴重嗎? > > > > 再來談談學英文。我的意見也是很簡單,就是幼稚園的小朋友不必急著學英文。 > > > > 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一個戴眼鏡、乾瘦的男孩搖頭晃腦,身體劇烈擺 > > 動,用誇張的手勢和語調進行英文演講。這原來是一家知名兒童英語班的廣告,記 > > 得它的旁白好像是「這個孩子為什麼這麼優秀」,可是我的感覺卻是「這個孩子為 > > 什麼這麼惹人厭」。小時候如果班上有這種同學,不召集兄弟們每天照三餐修理他 > > 才怪。為了練英文弄成這副德性,人緣又不好,實在是划不來。 > > > > 問題是「有這麼嚴重嗎?」學英文一定得搞成這樣嗎?看美國人講話,沒人像這樣 > > 誇張吧。學習另外一種語言,應該不是這麼嚴重的事吧。 > > > > 相信現在大家都有共識,就是新一代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沒有閱讀興趣,閱讀能 > > 力下降,寫作能力當然也跟著變爛。滿嘴可以稀哩呼嚕講個不停,卻不知所云,一 > > 拿起筆就像拿鋤頭千斤重,連寫通順的文句都有問題。接下來如果從幼兒就開始教 > > 英文,以後他們的中文程度會更差。因為學習的時間就是這些,要學的東西越多, > > 當然就瓜分掉原來學習項目的時間。 > > > > 我見過很多電腦程式設計師,自稱會很多種不同的程式語言,但是後來我們發現這 > > 些人對每種程式語言都只懂得皮毛,雖然看起來會很多,履歷表列出來滿滿一大 > > 段,不過只會寫很簡單的程式,進階的運用根本沒辦法。真正的高手有的只會一、 > > 兩種程式語言,但是鑽研得很深,所以可以運用自如、無所不能。相信任何公司要 > > 找人,都會要找後者。而且我們都知道,只要已經熟透某一種程式語言,要再學一 > > 個新的程式語言就不是難事。我認為學人類的自然語言也是一樣的道理,總得先有 > > 一種語言的基礎,再來學第二、第三種語言。這樣對本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已經嫻 > > 熟,看得懂艱深的文字,寫得出通順、優美的文句,以這個為基礎來學外國語,才 > > 能學得好。不然每種語言都懂得很膚淺,就好像只會用多國語言來說你好、再見、 > > 吃飽沒,我們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下一代嗎? > > > > 幼稚園還好,過一、兩年開始唸小學,大家就會親身體驗這些所謂教改學者的可 > > 怕。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美國人的數學程度很差,不過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到底有多 > > 差。我曾經參與過一個開發美國學生數學教學軟體的專案,他們的大學申請入學是 > > 根據一個叫做SAT的考試,裡面有數學這一科,它的數學程度就甚至比我們當時國 > > 中數學還簡單。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最基本的圖形幾何,就是這樣 > > 而已。所以說我們的國中生數學程度就比他們的高中畢業生還好,事實就是如此。 > > 但是現在我們的數學教材一直修改,目標竟然是要和美國的教法看齊。像是不必背 > > 九九乘法、要用加法來算乘法、用減法來算除法,搞得中小學老師們無所適從。 > > > > 這種新數學搞到最後發現中小學老師們叫苦連天、學生叫苦連天、家長們也叫苦連 > > 天,唯一因為這些建構數學受益的人,竟然正是那幾個始作俑者的教改學者。他們 > > 可以打著建構數學的招牌在外面開班授課,更厲害的是他們不只教學生,還可以開 > > 另外一種班,教家長怎麼回去教小孩。本來教改是要讓學生減輕補習壓力的,結果 > > 反而讓家長也有補習壓力,讓這幾個大學教授們賺得更過癮。 > > > > 反正這些半吊子學者的理想,就是要把台灣的小朋友都教成像美國人。英文能力要 > > 跟美國小孩一樣好,數學能力要和美國小孩一樣爛。 > > > > 等上了高中、大學,因為要讀原文書,所以非得看懂英文才行;在工作上要跟外國 > > 人溝通,所以非得會講英文才行。但是幼稚園的小朋友們為什麼非得要學英文?為 > > 什麼非得要跟老外聊天?有的小孩連台灣話、客家話都不會講,跟阿祖、阿公、阿 > > 嬤都沒辦法溝通了,還要急著去跟老外打屁? > > > > 大家說要儘早學英文,因為現在英文是國際語言,美國是世界強權。所以能夠越早 > > 學英文,就能從小就開始像美國人,長大之後才不會輸給別人。 > > > > 但是所謂的「美國人」,真的就是這麼優秀的民族嗎?我們就得樣樣跟他們看齊 > > 嗎? > > > >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美國的一些現場討論的節目,如果有看過,您就會知道一 > > 般美國人的水準有多差。我們的電視台也有很多Call-in節目,或是像全民開講那 > > 種主持人煽風點火、來賓和觀眾吵成一團的現場節目。您以為這種節目夠沒水準了 > > 吧?其實不然,如果跟美國的現場討論節目相比,我們這些還算是水準不錯了。美 > > 國收視率高的這類節目像是「Jerry Springer」、「Maury Povich」等等(這些節 > > 目名稱都是用主持人的名字)。我們的這類型節目討論的主題不外乎是阿扁總統又 > > 講了什麼話、然後對岸的老共又生氣了等等,這些雖然無聊,不過至少是和國家大 > > 事或公眾事務扯上一點關係。但是美國那些節目討論的題目不外乎像是「我和我太 > > 太所有姊妹上過床」,或是像「我男朋友在拉皮條」這種題目。每集都會邀請號稱 > > 有切身經驗的人當特別來賓,先是台上來賓對罵,然後開始讓台下觀眾問問題,台 > > 上台下互相叫囂,常常還會上演全武行,不分台上台下扭打成一團。像這樣的節目 > > 收視率很高,由此就可以看出美國平常老百姓的水準。 > > > >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強權,最重要的因素是它成為自由的象徵,能夠兼容 > > 並包,吸引世界各國的菁英融入這個國家。所謂「美國夢」,代表沒有不可能的 > > 事。所以我們看看美國各個學術領域的菁英,大家可以發現很多人的姓氏都不是我 > > 們一般熟悉的美國姓氏,因為大部分傑出的學者都是非美國本地人。歐洲各國去 > > 的、以色列去的、印度去的、日本、中國、台灣去的……這些「外來政權」組成美 >國 > > 最傲人的菁英階層,而原本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裡面,愚夫愚婦佔的比例非常高。所 > > 以如果從小到大就接受美國那一套教育體系,很容易就培養出我們熟悉的美國學 > > 生:數學很爛、井底之蛙、然後又夜郎自大。他們學的就是所謂的「新數學」,就 > > 是那種不用背九九乘法、然後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來學習的「新數學」。然後那些從 > > 世界各國移民美國的頂尖學者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學術成就,都是從小時候學「舊數 > > 學」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美國學生現在要急起直追,要跟日本、韓國,還有我們 > > 的數學教學來學習,反倒是我們要去學人家失敗的東西,這不是很好笑嗎? > > > > 我的舅舅是研究美國教育的專家。每次他談到目前台灣的教育改革,都是捶胸頓 > > 足、搖頭嘆息。講到為什麼這些學者專家會做出這樣的決策,他的結論我覺得非常 > > 有道理。他跟我說我們這些學者大都是留學美國的,依這些人的年紀,在美國唸書 > > 的時候當時正是這種新數學盛行的年代。雖然後來新數學造成全美學生數學能力低 > > 落,並且在現在逐漸受到質疑、修正,但是這些鍍金回來的學者記得的還是當時那 > > 一套。他告訴我一句話,「聰明的人留學是去學做學問的方法,笨蛋去留學只學了 > > 當時老師教的內容」。所以當時去學了新數學回來,到現在還是只會這一套。 > > > > 語文只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具備某一個專業領域的知識。比如說要跟美國人進 > > 行貿易談判,即使英文再好,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根本輪不到你 > > 上場。像進了大學都要讀原文教科書,英文再好只是基本功夫,困難的是去了解數 > > 學、物理、政治學這些學科的內容。如果會的只是英文本身,那未來的發展還是很 > > 有限。看看以前吹捧得多麼厲害的什麼英文小魔女,托福考滿分還出國留學當了哈 > > 佛小魔女,最後回來不過只是在電視上穿得花枝招展教小朋友英文;搞了半天,到 > > 最後也不過如此而已。 > > > > 所以我覺得,實在不必急著讓小朋友學英文。取個英文名字好玩就可以了,像我兒 > > 子在迷「建築師巴布」的時候就要叫自己Bob,帶他去電影院看完「一家之鼠」就 > > 馬上要改名為Stuart,另外他還會講一個完整的英文句子--「Luke,I am your > > father」,這是他看星際大戰學來的。就是這樣,這就是他到目前為止的英文程 > > 度。不過我很有自信,等長大後他的英文程度一定不會輸給現在那些搖頭晃腦、自 > > 稱哈利波特的假洋鬼子。現在只要他愛看書、能夠專心、坐得住就可以了。英文方 > > 面,雖然成串英文聽不懂,只要知道那是外國人在講話,不是狗在叫,這樣就行 > > 了。該學的時候再來學,在幼稚園的時候只要和同學相處融洽、上課乖乖坐著專心 > > 聽講,知道「上學」是怎麼一回事,只要這幾項沒有問題,為父的我就心滿意足 > > 了。 > > > > 總而言之,我們都知道現在競爭有多激烈,但是請大家把幼稚園當成最後一片淨 > > 土,不要讓那些無謂的壓力這麼早就壓到小朋友身上。有些東西太早學反而會揠苗 > > 助長,雖然一時看起來很風光,但是長期來看對小孩有害無益。 > > > >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在小孩進小學之前,跟我們的千金小姐、千金少爺一起享受幼 > > 稚園這一段難得輕鬆快樂的學校時光。祝各位偉大的家長們身體健康,小朋友們也 > > 身體健康,不要老是到幼稚園沒學到什麼,只會把感冒帶回家。我就講到這裡,謝 > > 謝大家。 > > 【2003/01/14 寶瓶文化 】

千盼萬盼,孩子快點說話吧!

2006年11月27日
公開
45

千盼萬盼,孩子快點說話吧! 孩子的語言學習需要父母循序漸進地教導,只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練習機會,寶寶就能發揮潛力,學得又快又好喔! 相信每個初為人父或初為人母的爸爸媽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迫不及待地希望這個剛降臨的小天使,能夠快點開口叫一聲「爸爸」或「媽媽」,即使寶寶只是含糊發出了類似的語調,都會讓全家人振奮不已。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夠儘早學會說話,而這樣的期望也讓許多的父母擔憂:「這麼大了還不會講話,正常嗎?」、「孩子的舌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其實孩子的語文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教導方式;每個孩子學習語文的程度也都因人而異,因此探究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主因,才能幫助他克服障礙進而順利學習。 學說話的階段性 寶寶剛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當然語言的學習也是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起;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對語言的學習程度也會越來越提升。 1.準備期:約1歲以前,屬於牙牙學語階段,會發出一些簡單但是沒有意義的聲音。 2.單字句期:約在1歲到1歲半之間,開始會說出第一個字,是真正語言的開始,特徵是用單字代表整句的意思。 3.電報句期:約在1歲半到2歲之間,所說出的單句簡略而結構不完整,就像電報文件一樣,如「爸爸─車車─玩」。 4.造句期:約在2歲到2歲半之間,開始懂得較簡單的文法,能夠造些簡單的句子,而不只是單純將單詞串連起來。 5.好問期:約在2歲半到3歲之間,能表達的句子更長了,並且產生因果句,如:我餓了,要吃飯等。另外也開始出現疑問句,因此這時期也稱為「好問期」。 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說話…… 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 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在語言的學習上有障礙嗎?你可以觀察看看他是否有下列的情形: 1.六、七個月的寶寶卻對聲音沒有反應。 2.兩歲還無法講出任何字詞。 3.三歲卻還不能講出簡單的句子。 4.三歲之後講話仍不清楚。 5.年齡越大越不喜歡說話。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的徵兆,可以請求醫師或專家的協助,了解是否有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或只是個人發展的差異。 孩子可能生病了 當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時,可能跟生理或心理上的因素有關: 1.腦部發育:智能不足或是大腦受到傷害。 2.聽力障礙:聽力損傷導致模仿學習說話困難,自然就無法說話。 3.口腔問題:經常流口水或是吃東西容易掉落,都可能是口腔發育有問題。 4.互動機會少:父母無暇與孩子互動,或因病較少與其他小孩互動。 5.情緒障礙:例如自閉症兒童。個性過於內向、退縮,天生學習力較差。 如果孩子有先天的障礙,提早先幫孩子規劃未來的學習與應對方案;如果孩子急需治療,更忌有所拖延,以免耽誤了孩子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而影響他恢復正常的契機! 叮嚀 1歲至3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如果發現孩子遇到語言障礙,記得儘早求助醫師或專業人士,尋求最佳的解決之道。而除了讓孩子學會語言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的好、發音清楚,環境便是影響孩子學習的最大因素;家中的父母長輩一定要以身作則,陪孩子多說好話,太多的情緒用語或是髒話連篇都會讓孩子有樣學樣,不知不覺出口成「髒」!

玩具與孩子的成長

2006年11月21日
公開
46

玩具與孩子的成長 與孩子玩耍時,父母要不斷給予寶寶微笑與回應,並要適時地讚美、鼓勵,或給予熱情的擁抱,相信孩子會玩得更高興喔! 「我家的小寶有一屋子的玩具,但是他玩來玩去還是那幾樣,其他的就束之高閣……」、「我買了許多啟智玩具,寶寶卻不屑一玩……」不知道媽咪、爸比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幫寶寶買了許多的玩具,放在孩子眼前,寶寶卻一點也不想玩,或者玩沒幾下,就把玩具丟在一旁呢? 玩具對孩子的意義 對孩子而言,玩具的意義不在於外在的美麗包裝或是多樣性的功能,而是在於這項玩具是否適合孩子的年紀,以及它是否會引起孩子主動探索、接觸新事物的興趣。 提昇寶寶的注意力 不知道媽咪有沒有注意到寶寶在玩玩具時,會非常專注地摸索(除非旁人打斷他);根據專家研究,玩玩具可以提昇小孩的專注以及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像看電視,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另外,色彩搭配佳的玩具,也可以培養寶寶的審美能力與想像力。 發展肢體與感官能力 玩玩具,可以幫助寶寶發展感官能力與肢體協調能力等各階段的基本動作。例如:從揀小球的遊戲中,寶寶從用手掌抓,到利用手指頭精巧地拿取,都是一種成長與進步;玩疊積木時,可以學習如何讓積木不會倒下來,進而學習到平衡的能力。 從玩樂中得到滿足與成就 寶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可以從摸索中得到許多的樂趣。例如:玩組合積木、磁鐵積木時,寶寶可以得到組合完成後的滿足,或是讓寶寶在創造過程中更有成就感,而樂此不疲。 成長階段的需求 三歲以前,是孩子變化最快的時期,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刺激,所以每個時期所需要的玩具不盡相同。 零歲至六個月的寶寶 寶寶從軟趴趴的到會翻身,經歷了很長一段的仰臥期,此時,正是訓練寶寶「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的最佳時期。媽咪可以選購色彩和諧、材質柔軟的玩偶,如有造型的布手環或襪子,當寶寶揮動小手或踢小腳時,會發出好玩的聲音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或是選擇音樂柔和,觸摸質感舒適的音樂吊鈴或手搖鈴,吸引寶寶的目光並想去觸摸,達到感官訓練以及活動四肢的效果。 七個月至一歲的寶寶 七、八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學爬了,又處於萌牙生長期,看到東西就想抓起來咬,所以這時應該給寶寶不含毒性的塑膠或橡膠製品的玩具,例如:橡膠玩偶、固齒器等。 一歲至三歲的寶寶 隨著寶貝的成長,遊戲的變化與挑戰也相對提高。一歲至三歲的寶寶,開始真正主動去「玩玩具」,所以選擇色彩豐富、耐摔、能夠發聲、發光的玩具,如大型的軟質拼圖、積木或會發聲的動物玩具等,吸引孩子去接觸、探索這類型的創造性玩具。 陪孩子一起玩玩具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的寶寶,玩玩具都是成長的最佳媒介與方式。不過,許多父母以為買了許多玩具之後,就讓寶寶自己玩就好了,其實光靠寶寶「自己玩」,啟蒙的效果有限;如果父母可以參與孩子的遊戲世界,在寶寶玩耍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互動與鼓勵,對寶寶的發展與啟迪更有加分的效果,還能建立互動良好的親子關係,使情感的距離更加靠近。 ~~ 寶寶輕鬆帶 媽媽網上遊 ~~ BabyDJ婦幼網(http://www.babydj.com) 台中市408南屯區大墩路280號5樓 Tel:04-24732801 Fax:04-24734231

談幼兒語言的學習

2006年11月19日
公開
44

談幼兒語言的學習 教導寶寶學習語言,不外是多說、多聽,與寶寶有互動的對話行為,讓寶寶從小就奠定好語言基礎,並累積大量詞彙。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基本橋樑。當寶寶還不會說話之前,是透過傾聽,或是以哭、微笑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等到寶寶發出第一聲有意義的單字,那是經過前期經驗的累積,才能正確表達出來的,所以千萬不能小覷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語言能力的學習 語言能力從模仿中建立 寶寶的語言學習能力可是很強的,而且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默默學習了。語言一開始的學習,是從模仿中建立基礎,所以多多與寶寶說話,讓他聽到你的聲音,他就會有語言印象。等到寶寶三、四個月大後,會有反應式的聲音;約五、六個月大時,開始會利用不規則的聲音如「啊」、「咿」與外界溝通,媽咪可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通常寶寶聽到你的回應,會高興地「咯咯」笑了起來,這就是與寶寶之間最好的溝通! 語言能力從遊戲中培養 教孩子說話不必太刻板,媽咪可以從小遊戲中,讓孩子自然地學習說話的樂趣與意義。 1.聲音動作的吸引:以唱兒歌、唸童謠或說故事的方式,加上比手畫腳的手勢,吸引寶寶的興趣,並輔以簡單易懂的敘述方式,讓寶寶很快地融入其中。 2.圖片物品的吸引:鮮豔的圖書繪本、生活周遭可見的物品,常吸引寶寶的目光,媽咪可以藉由看到圖片、物品,就講出正確名稱,加強寶寶的語言與物品之間的關聯性。 3.聲光玩具的吸引:利用聲光玩具,讓寶寶記憶不同物品發出的不同聲音,並學習辨別。 語言教導的正確觀 親自和孩子說話 現在繁忙的社會,保母取代媽咪帶孩子已經不稀奇了,而外籍保母又十分普遍的狀況下,朝夕相處,造成孩子的發音怪異,入學後不容易融入校園生活;或是父母沒有時間陪小孩子玩,就放CD、電視讓孩子學習,缺乏互動的回饋,也會讓孩子的語言能力落後。 多與孩子說話是讓孩子學習語言的基本要件,所以,父母經常與孩子對話、玩遊戲,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才有幫助,而不是將孩子丟給保母,依賴電視、教學CD,這樣會讓孩子未來的學習之路更辛苦。 詞語要正確 孩子初期學說話時,發出的「狗狗」、「黑黑」的疊字詞讓人覺得很可愛,不過父母在教導或回應時,不要以疊字詞讓孩子誤會這才是正確的語言,應讓孩子明白正確的用語,並正確的表達出來。 發音要矯正 孩子講話「臭奶呆」,聽在大人耳裡或許很可愛,但是記得還是要矯正孩子的錯誤發音,因為如果固定之後,就很難改正,但是記得不要太急切而矯枉過正,以免造成小孩的心理壓力而不敢說話,反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耐心與鼓勵 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因此需要父母耐心地指導。例如剛會講句子的小孩,有時急著要表達時,可能會發生結巴的情況,此時可以鼓勵他慢慢講。孩子想要表達時要適時地輔助他;當孩子表達不清楚,以鼓勵的態度取代嘲笑或發怒。讓孩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充滿自信,學習才會更有成效。 叮嚀 孩子在學習說話時,良好的環境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記得一定要謹言慎行,不然孩子有樣學樣,若學到負面用語,屆時想要改掉,可就更困難了! ~~ 寶寶輕鬆帶 媽媽網上遊 ~~ BabyDJ婦幼網(http://www.babydj.com) 台中市408南屯區大墩路280號5樓 Tel:04-24732801 Fax:04-2473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