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如如蜜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魔鬼與天使

2007年06月28日
公開
20

小孩子真難搗耶! 昨天還在歇斯底里的發脾氣 今天又像個小天使般的可愛 下班到家的時候,討厭的融開門第一句話是: 媽咪!爸比為什麼還在等紅燈?等一下才會回來? 媽咪:對呀~他出差呀! (哼!竟然不是來關心你娘!) 晚餐的時候,融下午曾在姑姑家吃過飯 所以,阿嬤說再餵一些就好 吃飯的時候 媽咪還在氣昨天的壞融融 媽咪:來!可惡的媽咪來餵可惡的融融吃飯 融融聽媽咪這麼說也覺得好玩:ccc...可惡的媽咪! 媽咪:對呀~你不是最討厭我!我會處罰你呀! 吃著吃著,看著電視的融融問媽咪:可怕的大雄怎麼還没回來? 媽咪:什麼??我没聽清楚,什麼可怕? 融融:可怕的大雄呀! 媽咪:什麼可怕的大雄還没回來.... (哦~~原來他指的是爸比啦!!) (厚~~你好大的膽子,說你爸比是大雄) 媽咪:為什麼爸比是大雄?那你一定是可惡的技安嘍!!哈 (我猜你大概也搗不清楚這些人物吧!!) 出差的爸比開車回來了 融融:爸比等紅燈回來了 唉~~你在說什麼呀!!是出差回來了! 雞婆的融又想去指揮交通了 媽咪制止,請融先幫忙開車庫的燈, 好讓爸比視線清楚, 融就乖乖地站著房子裡等就好! 爸比停好車,融學阿嬤也拍一下車子的置物箱 (表示ok,不要再後退) 馬上就衝出去找爸比 真拿你没折耶!!要注意安全啦!! 媽咪把剛才融融說的話講給爸比聽 爸比也覺得很好笑:什麼我是大雄呢? 呵~我怎麼知道呀~你得問問你兒子嘍 !!

端午節

2007年06月19日
公開
24

端午節習俗多:戴香包喝雄黃掛菖蒲 中廣新聞網╱李書璇 2007-06-16 06:36 端午節是一年裡相當重要一個節日,不過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很多人已經漸漸遺忘端午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像是佩戴香包和在門口掛艾草菖蒲,以及小朋友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都有驅邪防毒的含意,另外還有現在比較少人取用的「午時水」,據說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李書璇報導) 端午節-戴香包 又到了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大家還記得有哪些習俗嗎?喜歡自製香包的國小老師張念湘說,雖然現在越來越少人特別去購買香包,不過香包可是象徵吉祥的避邪物,除了放香料,有的香包裡面還有菖蒲、艾草、雄黃等磨成的香粉,更有辟邪、防百毒的功能。另外許多民眾會把菖蒲、艾草、榕枝用紅紙紮成一束掛在門上,張念湘說一樣是為了避邪,因為菖蒲又有"水劍"之稱,因為它的形狀像一把劍,掛於門上據說可驅除惡魔。 門口掛艾草菖蒲 還有還有,喝雄黃酒也是重要習俗,事實上雄黃是一種黃色礦物,把雄黃浸在酒裡,就成了雄黃酒,據說雄黃酒可以消除病毒,除去疾病,但記得不可以多喝,而小朋友不能喝酒,爸媽就用手沾些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一樣有驅毒的功能。另外還有一個很多人恐怕比較不太記得的端午習俗,就是"取午時水",在農曆午(五)月午(五)日午時(早上11點到下午1點)所打上的井水,就稱為「午時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有治 病的神效。雖然現在要在都市裡找井水真是不太容易,不過了解一下習俗,端午節過起來也比較有意義。 我自己立哦

大觀音亭

2007年06月15日
公開
28

阿嬤一早就去市場買今天要到大觀音亭拜拜的東西 大麵、紅圓、發粿、四果 媽咪提早一小時出門,帶著這些物品到廟裡去 清幽的廟宇一早就香煙裊裊 大觀音亭 媽咪向菩薩祈求 保祐妮妮及全家平安順利 廟方給妮妮一條觀世音菩薩的項鍊 滿美的呢^^ 觀世音菩薩項鍊 之後,媽咪又趕去上班了 ===================================================================== 古蹟名稱 大觀音亭 古蹟位置 台南市成功路八十六號 重要價值 為一磚牆木構造之閩式平房,座北朝南,由凹壽形的三川門、拜亭、龍虎井、正殿、過水廊及後殿所組成。 觀音亭中主要供祀觀音大士、十八羅漢、三寶佛、月老、大聖爺等神像。本亭建築的最大特色,便是正殿前方的拜亭採取了不同一般構架的「抱廈」形式,可以看出大觀音亭之所以稱為「亭」的原因所在。 另外,廟中的石作、木作多是幾次重修時的故物,諸如神彝的几罩、格扇、木刻、石刻等常有佳作出現;彩繪和興濟宮一樣,亦是陳壽龕的作品,可惜大部分畫作皆因鼎盛的香火而遭油燻。大觀音亭保有重要文物甚多其中尤其是明永曆年間創廟時神祉塑像最為珍貴,如觀音大士,側身金飾,極為端重莊嚴。另外廟內存有古匾、對聯多幅。 神龕前柱上由太子少保王得祿所題的「現月相珠瓔滿珞薰修三昧成摩地,湧金波寶網交羅超度重生出愛河」木牌對聯即是其中佳作之一。 歷史沿革 大觀音亭主祀觀世菩薩,或稱觀世音佛祖。觀音是法號,菩薩是梵語「莒提薩埵」的簡音,而佛祖則是民間對佛的尊稱。另外,也有稱觀音媽、南海觀世音、聖宗古佛、妙善夫人、聖觀音等。相傳觀世音菩薩的前身就是印度須彌山西興林國的三公主妙善,她原為天上仙女下凡轉世,所以長大後一心向佛,並立誓不嫁,國王非常生氣,想盡各種辦法逼她、折磨她,都無法使她就範,最後她自求一死,以免再惹國王動怒。死後魂遊地府,又以慈悲為懷,救助很多怒鬼超生。還陽後由太白星引領往香山修行,成了正果,先救度父母,再往各地救苦救難,普渡眾生。 區  域 北區 等  級 三級古蹟 http://culture.tncg.gov.tw/area8/Showpage01.php?id=45&Page=

成為觀音媽的「契子」以保平安

2007年06月15日
公開
31

由於請姓名學老師為妹妹取名 老師特別提到 妮妮要成為觀音媽的「契子」 才會好養並保平安 也因為這個機緣 讓我們機會更進一步了解這門學問 於是上網找尋相關觀音契子的文章 正好聖嚴法師曾在他書中提及 我想正確的觀念才重要,如同聖嚴法師開示 "佛經中所真實說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聰明、智慧,一個人應多念觀世音菩薩,恆常薰習、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慈懷,常行種種福澤、布施、救苦救難的行為;那麼,自己的心便能與菩薩恆常相應,孩子也自然能夠健康、平安、智慧。" ----------------------------------------------------------------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作者:聖嚴法師/著 梁寒衣/整理 出版社:法鼓 出版日期:2003 年 05 月 01 日 內容簡介 正信修學觀音精神 一位居士曾經問到:「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後,為了使孩子平安幸福,一輩子無災無厄,即『過繼』給觀世音菩薩,讓孩子成為觀音菩薩的『契子』-這樣做,究竟有沒有用?是不是一種依賴的心理?」 又提到,自己懷兒子、女兒的時候,恆常持誦〈普門品〉,結果,朋友們見到自己的一雙小兒女,都覺得乖巧非常,超越一般孩童-那麼,是不是真與〈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有關呢? 將孩子過繼給神明作為「契子」,以祈消災禳福,在中國本是由風俗習慣所形成的一種民間信仰-過繼的神祇很多,濟公、媽祖、土地公、關帝君……等,並不限於觀世音菩薩,這份根植的民間信仰,與佛教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普門品〉中的確提到,欲生智慧福德之男,則常誦觀世音菩薩,即可獲得圓滿智慧之男。而且,是求男子得男子,求女子得女子,一樣相好圓滿……,因而,歷來便有「觀音送子」的傳說。 至於,持誦〈普門品〉是不是能夠影響孩子的心性、品性?是不是具有真實的關聯?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這自信仰所產生的深厚力量,一部分來自於自我個人,也即是「母教」、「胎教」的部分。因為恆常持誦〈普門品〉,繫念著菩薩聖號……所以念念心心,都常與菩薩的柔美、慈悲相應;這樣的心情,也自然影響了腹中的胎兒。 我個人並沒有看到經典這麼說:「生了孩子,只要過繼給佛、給菩薩,孩子就可順利長大,擁有智慧、聰明、健康與長壽。」 佛經中所真實說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聰明、智慧,一個人應多念觀世音菩薩,恆常薰習、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慈懷,常行種種福澤、布施、救苦救難的行為;那麼,自己的心便能與菩薩恆常相應,孩子也自然能夠健康、平安、智慧。它來自於兩方面的影響與結果:一種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意識」的力量確實影響、改變了孩子;另一則是善行感天,菩薩以及護法的善神,威德庇佑,來保護孩子,守衛孩子。 如果過繼僅僅只是一個「名分」-將孩子過繼給觀音,而自己殺、盜、淫、妄,無所不為;孩子天天看著父母的「範例」,行為、心態也和父母如出一轍,一樣殺盜淫妄,那麼,能夠真的健康、長壽、福慧嗎?這是有問題的-有問題的信仰,以及有問題的心態。 一類有問題的心態是:沒關係!不管我做什麼,菩薩都會保佑我!另一類有問題的心態則是,反正菩薩都會救我,我自己便不用做什麼了! 兩類心態都無涉於觀世音菩薩,而源自於一種非常基層的宗教。這樣基層的宗教又根源於更原始的依賴心態-人們在這種狀態下,將依賴所有「有作用」的神明,而不止於觀世音菩薩。 有用嗎? 就宗教信仰的層面講,還是有用!之於父母,他們以為,孩子已經過繼給神了,神將照顧他,心裡便恍然沒有牽掛;之於孩子自身,因為知道自己是神的「契子」,自然升起信心,之於自己的安全更不恐懼。 幼年時,鄉下的神廟中經常準備許多的鎖片、鍊子或牌子,有人來「過繼」,則繫上一枚,掛在胸前。鄉人們很是受用,以為一己的安全,全交給神明了;但是,就一個人整體的人格而言,卻是不健康、不自主的。同時,就真正的民間道德而言,失去自主的判斷、自主的能力,之於自我人格的發展,將是負面的。 觀音信仰,其根砥,不在於成為觀音的「契子」,甚至不止於持誦觀音的聖號,更重要的是學習觀世音菩薩悲濟的精神。

還是參加喜宴了

2007年06月12日
公開
6

PM3:00 同事amy:聽二姐說你不去參加喜宴,為什麼? 媽咪:昨天跟老人家講的時候,老人家有抱怨,畢竟一個人顧兩個孫子挺煩的 同事amy:唉!別跟老人家嘔氣啦!又不常常給人家請,去啦!! 媽咪:這樣好嗎? 同事amy:對啦!去啦~你没去就不好玩了 媽咪很猶豫.... 畢竟是現任的同事,没去真的滿失禮的 加上又下雨,原本應到的賓客可能會少 已經有同事說不去了....場面真的不好看 但又擔心家裡的事.... 同事amy:請你老公幫忙呀 媽咪:但是他回到家也要6:30了 同事amy:還好啦!你下班回去也6:00了,没差那半小時啦! 媽咪:昨天天賜是叫我去啦!不用管老人家想什麼.....其實本來就很少出門了 同事amy:對呀~那就去啦~ 就這樣,媽咪答應amy阿姨 PM3:40 媽咪打電話給爸比 一方面說明今早發生的事情原委 一方面確認爸比回家的時間 其實爸比是個明理又體貼好的老公 這件事情一開始就没反對媽咪參加 只是媽咪自己內心很掙扎 ------------------------------- PM9:30 喜宴結束,我們一行人準備回家 媽咪心裡其實很著急 擔心家裡的寶貝們是否乖乖?婆婆是否在賭氣? 路上媽咪注意到時間有點晚了 回到家應該10點左右 PM10:00 媽咪摩托車一到家門口 寶貝在樓上就聽見 媽咪一開門就聽到小寶貝叫:  媽咪!你回來啦!上來哦~這裡有妹妹哦 媽咪聽了覺得你好可愛哦 ”上來哦∼這裡有妹妹哦” 是呀∼媽咪知道 於是媽咪先到後面廚房跟阿嬤打聲招呼 上樓回到房間時 就看到爸比抱著不肯睡覺的妮妮 還有滿地的玩具... 呵呵... 爸比∼辛苦啦!!

反抗期

2007年06月11日
公開
4

感謝"寵愛駿小棧"媽咪提供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49263,cid114481664.htm ------------------------------------------------------------------- 2-4Y~孩子第一反抗期 反抗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誌 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在兩歲前後便開始動不動就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即將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 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所以,若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 當孩子出現反抗言行時,做父母的就可放下心來了:我們的孩子也在順利成長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馬上就發起火來:“怎麼能對父母這樣。真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反抗,是與自我的成長同步出現的自然表現,對於意欲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歐美等國非常重視說“NO(不)”。“我們家的孩子能夠說NO了”———很多媽媽會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在反抗期裏不會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擔心的孩子。 對於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巧妙地應付過去。 到了第一反抗期,孩子想自己來做事情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常常拒絕媽媽的幫助,動不動就說:“不。” 這時,媽媽會覺得孩子變得非常難對付起來,甚至會想,這孩子真是變得任性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的意欲。因此,在這種時候不要訓斥他,而是要好好地保護孩子的熱情。 想向媽媽撒嬌,或者是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時候,孩子會過來向媽媽求教。這時可以稍微幫他一下,然後說“下面的就自己試試看吧”,引導著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了之後,再表揚他一下:“瞧,自己一個人會做了吧。”這樣一來,孩子的熱情會更加高漲起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媽媽若是要帶孩子外出的話,對此要有思想準備,最好提前二三十分鐘就開始讓孩子做準備。並且在打算幫他時,如果他說“不”,那就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抱著這種寬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自然地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如果完全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因此,父母必須區別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還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當孩子吵著想要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等等時,這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只需放手讓他做就行了;而對於“想要買玩具”、“還想要吃點心”這樣的物質要求,就必須加以限制了。若是無止境地滿足這種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 寶寶在3∼4歲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希望去探察一切。但由於自己還不能圓滿應付問題,或父母怕出意外,因此經常限制他的活動,這會使獨立個性正在形成,獨立自由需求增加的寶寶大為惱火,常常表現出不服從,與父母違抗;常常因情緒激動而大發脾氣,也常常與小朋友發生衝突。這些特徵表明寶寶正處在反抗期,父母無須為此煩惱,只要你巧妙而妥善的處理,寶寶會順利度過這一必然階段。 發脾氣時 可以允許寶寶儘量地喊叫,來發洩氣憤。若住在郊外,還可讓他到屋外面去叫,讓他把胸中的悶氣吐出來,他很快就好了。 說些傻話,做些奇怪的舉止,或者突然把電燈關掉又打開,以此來轉移寶寶的脾氣便發不起來了。 如果寶寶哭鬧太久,你擔心他會哭得發紺(一種腦部缺氧現象),可以輕輕吹寶寶的臉頰,在他臉上拍一些冷水,或用冰毛巾擦臉。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他突然發脾氣吵鬧,你就靜靜的把他帶到車子裏或洗手間去,等吵鬧平息後,再帶回原處, 當寶寶因你未讓他隨自己的意願行動而發脾氣時,你可按他的方式給他一個機會,比如你給他一個協議,什麼事你來做,什麼事歸他做,然後鼓勵他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即使成果不佳,也要讚揚他。由此寶寶會興致大激,不再和你對著幹了。 有些事你告訴寶寶做不成但他不信,結果真的是不行,寶寶對此會動肝火,比如沒有大小概念的他,硬要把一個玩具塞進一個沒有可能裝進的小盒子裏,在他因裝不進而發脾氣時,你可試著往裏裝,結果當然會與他一樣,你馬上對他說:“媽媽也放不進去嘛!”寶寶會因此而平息怒氣,因為他在把自己和大人做比較。 胡鬧過度時 孩子做出了你不喜歡的舉動時,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無理取鬧,或者不會傷害到身體四肢,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你若想控制自己對孩子吼叫,可以和他面對面的站著,就叫不出來了。 孩子太吵的時候,你壓低聲音和他說悄悄話,他就會停下來聽。 規定一個最後期限,用計時器來計算,時間一到就不准再吵;或者宣佈等你數到幾的時候,就不能再鬧,然後大聲的從一開始數。在期限到了以後,你要說到做到,開始一些新的行為,如取消他喜歡做的事情,光是頭威脅是沒有用的。對寶寶令人討厭的表現乾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應,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裝作正在幹自已的事情,一副什麼都沒看見的樣子,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寶寶在你拒絕了你的要求後糾纏不休時,你不要沒完沒了地說服他,你可堅持用一句簡單的話重複回答他,直到他聽話為止。 在寶寶改正他的行為後,你應立即注意他,並及時表揚。鬧得太不像話時,罰他面壁坐幾分鐘,或罰他站一會兒,就可讓他靜下來,停止吵鬧。    安撫怒氣 把寶寶緊緊抱在懷裏,一邊搖晃一邊哼些歌使他平靜,然後打些比方來表示你有多麼喜歡他,例如說:“我好喜歡你哦,我的喜歡有花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有天空那麼大……”你要越說越大,還要孩子一起幫忙想出更大的東西。 對著寶寶的耳朵說悄悄話,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話來,說不定孩子聽了心情會變得很愉快。 告訴寶寶,他肚子裏面裝有一個叫做“笑”的東西,如果讓它跑出來就會轉變成格格的笑。這招通常會使他忘了發怒,真的格格地笑出聲來(這方法是先無視他的怒氣,等他氣消了以後,再和他談談剛才到底為什麼發脾氣)。    幫他發洩怒氣 鼓勵寶寶從事體能上的活動,來發洩憤怒。要他到跑步,捶打一大團玩具油土,或用棍子打一棵樹。 要寶寶用很憤怒的聲音,大聲地從1數到5;或在玩具樂器上奏出一首很生氣的歌;或是跳一生氣的舞。 或是你和寶寶一起大聲叫,讓你的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小,終於沒有聲音。 讓憤怒中的寶寶畫張圖,來表示他的感受,這是具有創作性的發洩感情方法。 和寶寶討論他為何生氣的原因,若只是因為不能稱心如意而生氣,就要勸他要忍耐,要寬宏大量,肯為別人著想。 在公平的原則下,表示出你很同情他的處境:“我曉得你為什麼生小華的氣”設法讓寶寶說出使他生氣的事情,並建議他牟一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憤怒,譬如教他說一些你認為可以接受的表示憤怒的字眼。 平息爭吵局面 限制打架寶寶最想做的活動,如為看電視節目而爭執,那麼就告訴他們,不結束這種局面,這一天就不允許他們看電視。 讓爭吵的寶寶們做深呼吸,並讓每個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理由,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法,他們會很樂於接受這個建議。 孩子們吵個不休時,就找個事情給他們做。 看到大孩子想去欺負小孩子時,設法把他支開,你可以說:“快來,幫我一個忙。”讓兩個生氣的寶寶做一件共同的事,如給每人一塊抹布,要他們擦玻璃,一個人擦裏面,一個人擦外面,還沒等玻璃擦乾淨,他們又會笑顏逐開了。罰兩個打架的寶寶相互擁抱對方。這樣他們再想打架時就會多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抱住正在跟他嘔氣的人。 寶寶打架時,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開一下,跟處理發脾氣的寶寶一樣。沒有觀眾往往就沒有勁再打下去。 要寶寶自己說說有什麼解決紛爭的辦法,即使他們的辦法行不通,也可以緩和一下局面,讓他們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要兩個吵架的寶寶,面對面地坐在房間相對的兩個角落裏,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就得一直坐下去,誰都不准離開。讓他們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們講和。 或要每個寶寶說出一項他認為對方具有的長處,互相稱讚一番便能結束爭吵。 把引起爭執的東西拿走或把寶寶分開,也能強迫他們和解。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 一是2—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 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安然度過“反抗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三歲以後,他們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抗傾向。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從反抗的不同回饋中變得聰明、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極為重要。當孩子生長到十來歲時,由於他們對事物認識能力和世界觀都正在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此時他們總會有一種“我已長大了”的感覺,時時處處都在表現獨立、自強的個性。在這兩個“反抗期”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其二、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強,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如果因故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願意的事,這正是引起孩子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發展到父母對抗。近年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棄家出走,不少說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 如此種種,巧施妙技,就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