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Emily乖群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蒙特梭利第3天上課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13

上課內容: 上午─自由與紀律、數學教育(一) 下午─獎勵與懲罰、數學教育(二) 關於自由與紀律,推薦的參考書籍有"蒙特梭利與兒童教育"第17章教育中的自由(及幼文化出版)以及"我家小孩教養好"(天下遠見出版)。 老師問我們,有沒有人從小沒有被父母(管教)打過的?不曉得大家是跟我一樣(不確定老師問的問題),或是大部分的人都是被打大的,居然沒有人舉手。 後來只有Ellen表示她們家三個小孩,都沒有被爸媽打過。我想了很久,確定自己應該也算是"沒有被打"的小孩,因此主動舉手上台分享。 在我印象中,沒有任何過錯是大到會惹來皮肉痛的,因為爸爸不會打我,媽媽也不會。可是我之所以對老師的問題感到很猶豫,是因為我還是曾被爸爸打過兩耳光,但主因是被父母親之間的衝突波及∼很無辜吧! 促使我願意上台分享的動機,是因為我深切體會到"適度的管教"對兒女而言,實在是一大祝福。 我自認為性格中有很多的缺失(甚至偏差),很可能正是因為從小沒有人好好地教我導致的,當然也可能是我太不受教,講不聽,家人也就算了。 但是聖經中有多處明寫著"用杖管教",因此我們家的小孩,是從週歲左右"開打",實際執行上發現,大約十個月大左右,孩子已經能夠大概明白父母親的規定,不過他們總會多方嘗試,看看父母親的規定是不是認真的。 兩歲半左右(以小乖為例)幾乎是管教的高峰期,常常動不動就需要請出"家法"來"武力鎮壓",但是最近(2歲10個月)又漸趨和緩,只要口頭的提醒,通常就可以收到"嚇阻"的果效。至於管教的方式,我也慢慢從"杖打"調整成"罰站"或"剝奪權利"(例如不能吃零食、不念故事書等) 君卿老師坦誠地表示,她的老師陳秀芬是主張絕對不打孩子,但是她自己則是認為適度的體罰仍是必須的。 關於管教的尺度與利弊得失,也可以參考愛家出版社的"勇於管教"。 至於今天教的數學教育,跟去年馬姐教導的數棒課有很多相通之處,應該再把去年的講義翻出來溫習一番才是。

戰爭與和平 – 配偶、親子之間的衝突管理

2008年01月02日
公開
24

戰爭與和平 – 配偶、親子之間的衝突管理 :談三角關係的危機與轉機 下班後離開工作場所,精疲力竭的你,是不是又投入了另一個戰場∼家庭 夫妻倆只要一談到孩子教養問題,就衝突爭執不休?(這是夫妻孩子三角關係問題) 是不是只要談到雙方的父母,就很難再溝通下去?(這是婆媳男人三角關係) 孩子彼此間的衝突與爭吵不斷,是不是讓你快要抓狂?(這是手足與父母的三角議題) 你有沒有發現,你明明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卻好像越努力關係越糟、心情越壞,常常讓你沮喪又無力∼ 你可以選擇:「選擇」讓關係裡的衝突成為你心中「永遠的痛」、「永久的問題」?或是透過「解決問題」的學習,快速地讓你見到天空的藍! 在這六小時的工作坊中將提供你多元的觀點,期待調整與改變: 1.家族治療結構學派的研究結果及聖經婚姻觀 2.檢視自己在三角關係中所處的位置、角色、情緒狀態、可能採取的行為策略、你擁有的認知(文化的角色期待、個人對關係中角色的期待、婚姻較重要?還是父母或孩子較重要?這些都關鍵你能不能有效化解三角關係的危機與衝突。 3.整合心理學理論與聖經婚姻觀點、實務經驗、電影、角色扮演、分享個人經驗,帶給你全面貌的婚姻觀念。 4.學習化解三角關係衝突的有效策略、並促使你從文化、父母的期待的束縛中走出困境。 主辦單位:光鹽家庭與婚姻教育工作室 上課時間:97年1月12日星期六9:00~16:00(合計6小時) 講師介紹:林覺隆先生(諮商碩士、Satir家族治療專業人員訓練結業、家庭與婚姻輔導教育20多年經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與郵政職訓局講師) 上課地點:新竹市新源街132號(新城福音中心574-8174) (小花動物醫院隔壁)(馬偕醫院附近靠水源市場) 報名電話:03-5318640( 彭小姐) 報名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第一個是英文小寫的o)

跨年夜

2007年12月31日
公開
17

今年元旦假期的安排好像是倒推出來的。 因為三舅媽跟媽咪提起坊間賣的黃豆機,聽說是專門用來煮豆漿的,媽咪說,自製豆漿很簡單,與其為"單一項"功能而買一台機器,但不如參考媽咪的新玩具(多功能料理機)∼ 於是,媽咪開始計畫要找一天假日(這樣三舅舅也可以一起看示範作評估)上台北。最近的假日就是元旦。 如果下午趁著孩子午睡時示範的話,上午可以安排個半日遊,就想在台北市找個適合小小孩遊玩的地方∼兒童交通博物館浮上媽咪的心頭。 元旦行程大致敲定後,爸比擔心早上才從新竹出門的話,抵達目的地時很可能又是中午了,所以就商請借宿舅舅家,舅舅舅媽欣然地同意,並且非常熱情地款待我們。 雖然爸比"除夕夜"拖到八點才下班回到家,我們一家四口(外加一大堆行李、和涼被一條、棉被一床…)九點一刻才順利開車出發,但是一個小時左右就抵達舅舅家樓下,還正好看到舅舅採買回來呢! 大年夜裡找車位的過程也非常順利,第一圈發現所有停車格全滿,正打算先把孩子卸下,爸比自己去停較遠處的高架橋下停車格,結果繞回來舅舅家門口,正要卸"貨"時,正門口停車格裡的汽車竟然亮起後退燈:開•走•了!歐耶! 因為車子就停在家門口,因此可以全家一起下車上樓。我們和舅舅舅媽共享一頓熱呼呼的火鍋大餐,小乖自顧自地在客廳畫畫,群群則繞在桌邊要大人餵。 這是第一次在三舅舅家過年,很特別且難得的機會,而且,明年的此時,舅舅家還會新添一名生力軍喔!真是令人期待!

想多了解同類療法

2007年12月27日
公開
44

一兩個月以前,我完全不曾聽過何謂同類療法。 最近卻接二連三地發現,身旁有些彼此不相識的朋友,同時都在討論同類療法。 簡單地講,同類療法有點像是西方的"中醫"(這句話引喻失義,意思只是想表達西方也有像我們這兒的中醫一樣,被歸為非主流的另一派醫學理論)。 有人說同類療法和中醫的"辯證論治"的觀點相似,診斷時看重的是主觀的症狀,也就是病人本身可以說出來的症狀,這一點跟西醫講究的"客觀的症狀"很不一樣。 扼要地來說,同類療法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強調不吃藥也可以讓疾病遠離。西藥對身體的危害早已是人人皆知,連醫生也不諱言"藥就是毒",吃進肚子裡的藥雖然可以解決某些症狀,但是卻同時也有無可避免的副作用。 如果真的可以不吃藥又不生病(或是病能很快痊癒),豈不是一件美事? 為了進一步了解同類療法,我開始購買幾本據說是很經典的教科書(都是中文的),打算先自修,明年開始參加讀書會,認識更多同類療法實踐者,希望能夠對家人的健康有所助益。 目前已有的書籍: *順勢療法家庭手冊(順勢療法是另一種譯名) *圖解同類療法 *同類療法Ⅱ改善你的體質 以及量媽熱情分享的筆記一疊∼ 附帶一提,友人魚媽媽曾送我一本彭奕竣醫師的"醫鑰─揭開中醫的奧祕",這本書裡列出很多西醫無法處理的疾病,徹底顛覆我對西醫的許多迷思,算是我的啟蒙書籍,雖然中醫跟同類療法其實又是兩碼子事。 根據我目前對同類療法粗淺的了解,我學習同類療法的動機就是希望可以讓家人在最自然的情況下,不吃藥不打針,又能遠離疾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