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K.K.M.O.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特立獨行型的資優生

2014年06月01日
公開
83

不知何故我特別鍾情此種類型的資優生.... http://leplab.blogspot.tw/2014/05/blog-post.html 轉貼--難搞的資優生需要什麼樣的學校環境?或只是寬容與支持? 中山大學顏聖紘教授筆 今天(5/31)應中華資優教育學會的邀請,去台北教育大學當他們年會的與談人,談什麼?談資優教育中學生的成長故事。其實我本來非常抗拒去談所謂的成長故事,因為:(1) 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我不知道自己的經驗對其它人有什麼參考價值;(2) 我覺得自己非常不典型,而且在就讀數理實驗班的時期是成績很差的學生;(3) 其實我不太知道讀了6年數理實驗班(排除小學4年的音樂實驗班),學校的教育究竟對我有什麼幫助?那在這種情況下,要我去當資優教育的成功案例不是很奇怪嗎? 總之我就半信半疑地去了,相對於其它兩位與談人分別為資深記者與跨國公司主管的第一屆資優生,我連powerpoint都沒準備,連穿著都是我一貫的style,也就是短褲、涉水鞋加上緊緊的T-shirt。感覺就是一個化外之民啊~~ 我在聽其它兩位與談人分享的時候,心裏想的是:(1) 他們看起來都好正常好陽光喔,好合乎社會和教育者的期待,就算在求學過程中有什麼不愉快,也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啊;(2) 相較之下,我顯得非常格格不入,感覺就是兩顆甜美又充滿正面能量的果實和一粒X意滿點的榴槤坐在一起,就很奇怪啊~~ (但是各位要知道,怪胎是不在乎自己是怪胎的懂嗎?) 這個場次的設計本來要我們談"唸完資優班後的發展與成長"。挨有,台灣的資優教育就是做到高中,送上大學以後,大學教育根本也不知道拿資優生怎麼辦(有些老師不是誤認為資優生都超棒的,什麼都沒有問題,要不然就是先貼標籤說他們是假資優很臭屁),然後資優生就會接到一些有的沒的"追蹤問卷調查",所以,上了大學以後的表現和前面幾年的資優教育的關聯性是怎麼連起來的呢? 我上台以後坦承我從小就是個屁孩,超難搞,什麼都要質疑,一定要辯證,不願意接受別人整個端來的知識(例如參考書),一定要自己需要且願意才想學東西,對任何"考試技巧與為考試服務"的東西都不屑一顧,對大多數同學輕鬆辦到的事都做不來(背國文解釋、背課文、背片語、背化學式、背公式....),我只想做自己愛做想做的事。從小到大我都被當成資優生,但是我又不斷地被告知要妥協,要融入人群。其實這是非常痛苦的事。為什麼大人會覺得"要有頂尖的學習成就然後又要有圓融的人格特質,請問有多少大人辦得到?究竟有沒有強人所難?" 所以呢,我問了一個問題:請問大家覺得資優教育除了把資優生挑出來培養以外,我更想問的是,我們看待人才的方式,我們對人才的品味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期待這個社會、國家、世界變成什麼樣的面貌,而這些被挑出來特別具有聰明才智的人究竟被賦予什麼樣的期待?大家都要當leader嗎?都要當律師教授CEO?還是在貢獻智識的同時又過得快樂自足最重要? 然後呢,那些在進入資優班,後來又慢慢被篩選制度"淘汰出去"的學生,是什麼?麻瓜嗎?還是? 我今天舉了很多例子告訴在場的老師同學,其實我關切的不是資優生的學習成就,而是資優生能不能處理因為制度與學習成就為導向的教學所產生的巨大心靈上甚至是生理上的衝撞與挫折,一般來自父母師長的傾聽夠嗎?還是要制度的幫忙?然後我更關切的其實是不在這個教育體系中的學生,有沒有足夠的資源能學到一樣的知識架構,與面對、引導、創造世界的本領? 今天還有家長問到:十二年國教究竟有什麼影響?坦白說,我一點都不認為一個學制的改變就會毀了或成就一個人的一生。九年一貫時也是一堆人說自己是白老鼠啊~那些白老鼠現在其實也長大了,有人還生孩子了,有怎麼樣嗎?我想最重要的是家長、學校與學生本身是不是願意一起在一開始,就是小學階段,把觀察力、邏輯力、想像力、實踐力還有同理心好好地培養好。讓一個人很早就能思索自己的需要、特質、角色、地位,發展出自我價值評量的本事,發展出對知識品質的鑑賞力,發展出看門道的敏銳。這樣其實就夠了,因為具有這些本領,就能自學,一個人的世界就不會被動受限於課綱。 我記得從小就有師長不斷地告訴我,"你要把你的刺拿掉,要讓自己討人喜歡一些"。其實要演一下內心戲對我是不難,只是我認為如果一個資優生不是一般人眼中的群體動物,是獨來獨往的,但也沒有礙到別人的,能不能就尊重一下他的特質?只要提醒他"適時展現圓融的好處與場合",但不需要把他按進模子裏,形成大人想要(但自己卻辦不到)的樣子?榴槤把刺去掉也不會變成富士蘋果呀~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每個資優生都這麼難搞那資優教育會很難做"。我的回應是:拜託∼我們為了自己對萌感的需求,對圓仔這麼特別,什麼都要客製化,那對個人特質鮮明的資優生細緻一點不應該嗎?如果又要資優生表現很好給教育做業績,就要覺得資優生搞怪,那資優教育本身的立足點不就不正當了嗎?我衷心希望許多被困在制度中的資優生與家長能夠被注意到,被協助。然後請記得人生還有很多可能,不只是要配合自己、父母師長與社會期待的演出。沒有當上資優生沒什麼大不了,不再當資優生更沒什麼大不了。

[轉貼]難以化約論的人間悲劇

2014年06月01日
公開
60

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後,有媒體不斷以煽情方式報導,追蹤兇手學校宿舍、住家和行蹤模擬。甚至,在新聞、談話節目以綜藝方式重現悲劇,如此虛擬真實的方式營造景觀社會,遮蔽真實的超級真實形態,只求刺激收視率卻未盡媒體職責,已然構成法國哲學家布西亞提到的「完美的罪行」圖像。近來,美國《外交政策》期刊也批評台灣媒體濫用新聞自由,將閱聽大眾變成僵屍。 北捷事件加害者的就讀學校、家人和社區在「連帶關係」下,一一被搜索、出面談所認識的兇手,鄭嫌的父母也於日前公開下跪致歉,求法官能夠速審速決,要鄭捷下輩子好好做人。受害者家屬的悲慟與憤怒可以同理瞭解,但為何新聞媒體有權為受害者代言,這已不是新聞自由可以解釋。 精神分析師弗洛姆提到,古代社會安全而不自由,當代社會自由而不安全。於是,有時人們有時會想逃離自由。此次公安事件的效應,如果政府以安全保證與社會秩序的治理方式,試圖亡羊補牢公共運輸的危機漏洞,卻也只是將事件推向個人化性格、家長教養化和學校輔導化的責任,彷彿與社會安全與信任文化無關,這又將造成另一種社會危機。近日,一位捷運男性乘客玩計算機,不小心觸碰到旁邊乘客,結果因為自閉症的言語溝通和人際互動的困難,被誤認是要攻擊而報警,更是恐懼想像造成社會的信任剝離。 「兇殺事件」等血色腥與八卦化的新聞反覆充斥著視聽,具備「極致化震撼;瞬間即過時」的特性議題最被媒體青睞,用棄即丟,再去尋求更勁爆辛辣的刺激源。如此媒體報導本身,已經具備一種麻木的作用。其實,社會異象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的徵候,顯示著社會允諾的安全公義性遭受威脅。然而,當麻木邏輯形為一種生活慣性,人們就易傾向將公共議題予以「個體化」歸因,鮮少反思社會結構的體質。例如,當我們以「躁鬱症疾患成兇手」的聳動標題處理新聞,就忽略了「心理違常」和違反社會規範、產生偏差行為或喪失控制等指標並無必然關係,涉入其間的變項,也包含著社會如何標籤化心智違常的議題。當我們習慣以麻木的態度面對社會事件之際,同時也漸喪失了細膩審辯公共議題的討論動力。 其實,以「個體化」方式揣測社會事件的因由,暗含著社會凝聚力的瓦解,以及人我信任度的猜疑,這是試圖將個人企業化為自主負責的一種意識形態。輿論藉此提到廢除死刑議題,以為死刑的執行,可以確保「常規」與「異例」的隔離。進一步來說,晚近自我管理的修辭甚囂塵上,反映在各類飲食、藥物、養生術與精神療法等產業的興盛,搭配血色腥與八卦化新聞的速食消費,正好對照出自我的常態與生活管理的成功。於是,當異例社會事件被報導出來,就等於進行一次公開的審判,彷彿更確立了自我存活的安穩感。存活是一項複雜交錯的議題,卻總是被化約到「法律與秩序」的單向問題,從而掩飾了人們害怕「社會異象」侵擾「生活常規」的深層焦慮。 於是,人們在防衛心靈上,猶如逐漸築上一道全球性的新興通天巴別塔,阻隔相互理解,認為苦難瘋狂是在「外邊」,有時,就繼續啃食吞嚥嗜血新聞。人們遂逐漸走入「沈默的屠殺」世紀,異質性、邊陲性的受苦本質存在狀態,往往成為消費結構的食物鏈環節,忽略了災難事故,是社會、文化、語言、性別及家庭脈絡下的生死交關現象,而非影像化的製作產品! 由此,整個媒體部署所反映出來的後果,是一套規避人們生活世界充滿道德衝突、人性悲劇和複雜思緒的「超級化約」論述。面對如此非預期死亡的「凶死」事件,對家屬的錐心之痛難以磨滅,社會大眾的見證者,同樣喚起回應他人的責任。受創事件裡的死亡,是一種未言宣的「中介」。它比「一」多,也比一少。比我多,比我們少。死亡不是以數量來計算哀悼,「我們」無法代表任何存在的社群。受創的流離失所(diaspora)性質,呈現了一種待思,卻未思的處境。 如果文明化歷程在「社會家長」治理下的驕傲成果就在於達到理性目標,以為凡事都是可以思考的狀態,那麼受創謎面的存在作為一種無以思索的幽靈,正沾染了文明社會的理性思維假象。這一場社會悲劇的犧牲,顯現了「以父之名」的失敗邏輯,或許,某個層面上,也是一場彷如現代版弒父情結的人性謎面的反思起點。 林耀盛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110

【科學史上的今天】05/20——世界計量日(World Metrology Day)

2014年05月20日
公開
42

1875年的今天,17個國家在巴黎共同簽署了「米制公約」,同意統一使用法國九十年前制訂的公尺與十進位的度量衡單位;並成立「國際計量局(或稱國際度量衡局)」,負責制定長度、質量、時間、與其它物理單位的國際標準。為了紀念「米制公約」這個重要的起步,1999年的國際計量大會決議將每年的5月20日訂為世界計量日。 這個紀念日似乎不大有人注意,就像度量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默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若沒有一致的計量單位與精確的基本數值,生活將會大亂,例如網際網路與衛星導航就將無法正常運作。1999年9月,NASA發射探測火星氣候的衛星好不容易飛抵火星,就因為軟體中部份數據採用英制卻未被發現,以致計算錯誤而沒有進入預定軌道,燒毀於火星大氣層中;1.25億美元就此付之一炬。 一百多年來,國際計量局定期召開大會,陸續制定更精準、更完善的標準單位,例如一公尺的定義就從「北極通過巴黎到赤道之子午線的一千萬分之一」改為「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不過唯獨公斤至今仍以存放於國際計量局的圓柱體砝碼做為標準,但畢竟實體總會損耗,實應另尋更佳定義;今年十一月召開的大會預計就會訂出公斤新的標準,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延伸閱讀: 為時空立憲章-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 http://pansci.tw/archives/25287 CGPM 開始更新國際度量衡系統 http://pansci.tw/archives/8608 鉑的自述|科技大觀園 http://ppt.cc/TpoT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協作者Dono (talk) 也可以上 科技大觀園搜尋「公制」

[轉貼]放狗出來,台灣年輕人也會跳牆

2014年04月30日
公開
60

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到底差多大?北京清華大學20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陳嫦芬,目前在兩岸最高學府教書,對於兩邊實力有第一手觀察,她深深憂慮:台灣人才的培育已經來不及了。 陳嫦芬,曾任元大金控執行長暨總經理、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集團亞太區副董事長暨台灣區總裁、荷蘭荷興霸菱證券集團亞太區董事……。國際金融圈的扎實訓練及投資銀行的完整資歷,讓她受邀至對岸一流學府北京清華大學任教。 陳嫦芬在北京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開設「職場素養與領導力」課程,兩年的講授,她成為清華二十年來極少數被評價特優的師長。卓越成績在中國快速傳播,「北京清大的陳老師」名聲愈來愈響亮;然而,她其實比較想當「台大的陳老師」,於是向台大財金系毛遂自薦,返母校台大教書;現階段在兩岸最高學府同時任教,站在第一線接觸兩岸頂尖年輕人,她有哪些深刻體會? 面對台大的學生,我滿心著急;面對北京清大的學生,我則有一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滿足。兩樣情,有點悲哀。我是台南清貧家庭出身的孩子,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何嘗不希望這樣的感受能夠倒轉過來?但我還是要很坦白地說,台灣已被邊緣化,人才的培育來不及了。 在清華,我曾在課堂上發問,「沒有當過狀元的人請站起來。」結果,只有不到二○%的學生起立,村的也好、鄉的也罷!幾乎人人都當過狀元,說是萬中選一不為過,當然拔尖優秀。而他們的優秀不僅表現在課業上,好學、進取的態度更讓人折服。 只提一次筆記本規格陸生下堂課已全部更換有一次 我和同學分享在國際投資銀行工作的實況,提到我們習慣使用的筆記本規格,以及怎麼做筆記。沒想到,第二堂課再見到這群學生,他們所使用的筆記本,幾乎全部已更換成國際投行會使用的標準規格。 所有的事情講一次、糾正一次,他們極少錯第二次。一再的驗證下,我發現陸生有個特色,那就是只要他們認同你講的原理,那麼明天大家都會「自發」去做對的事情。 至於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更是沒話說,愛問、會問,重點是他們能精準地問,各個口條清晰,能言善道。我也觀察到,他們在課堂上的提問,課前就記錄在筆記本上,並不是臨時起意。當然,上課沒人缺席、沒人遲到,就連下了課都精采萬分,每次四小時的課堂結束後,我都還要被同學團團圍住,黏著問問題,根本沒人想放過老師。 經常上演的還有,我與這群年輕人不過是吃吃飯、閒聊天,但回去後我馬上收到email,信上同學告訴我,從今天的談話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再清楚列示數個重點,還缺什麼,打算看完幾本書且列出書單,再與我相約一個月後碰面報告。 所以我才說,在清華教書,是當老師最高的喜悅。只是,面對他們的渴望、積極、進取,回過頭來看台灣年輕人的「不貪心」、浸淫在「小確幸」的狀態中,我的焦慮感因此愈來愈深。 台生軟體團隊賺到錢就好不打算變谷歌 最近我就碰到一個「無言」的狀況,某機構請我擔任幾位年輕人的顧問,他們所設計的軟體被國外公司相中,在決定賣與不賣間,我提出建議,希望他們以此做根基,先想辦法尋求培訓,把公司體質強化,再把公司推上國際舞台。 沒想到,這些年輕人告訴我:「這樣做已經賺很多了,我們『不貪心』、我們並沒有打算變成Google(谷歌)……。」最後,他們決定用數百萬元把公司賣掉。 我不禁感嘆:台灣的年輕人,目光如芝麻嗎? 再舉個例,今天如果一個台灣大學生在臉書上寫到:「我被陳老師罵。」接下來的二十則留言會是什麼?「我也有被她罵過、你最棒了、你不要難受啦、沒關係……」請問,這些「溫暖」的留言,能引領你檢討的動能嗎?能重建你追求卓越的精神嗎? 面對兩岸的消長,尤其是我在大陸清華教書的衝擊,有一陣子我常問自己:「陳嫦芬,妳在搞什麼?妳究竟是中國還是台灣的老師?」只是「著急」終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股強烈的動力把我拉回台灣教書,這是我在台大財金系開課的主因,是一種強烈的「急迫感」。開課前,我舉辦了一場說明會,告訴學生,我在北京碰到了什麼,如果你要玩真的才來,否則別來。 其實台灣頂尖的年輕人服氣你了,表現還是令人欣慰;班上五十位學生,整學期下來缺席率是「零」,只有兩個學生曾經遲到。 誰說,台灣的學生只想在大學玩四年?寒假期間,這群學生整天都跟著我,過年也不回家,他們有很大的渴望變成更好、更棒的人。過程中,雖然我很少肯定他們,但學期結束後,我告訴他們,「你們很接近達到我要的標準。」於是我發現,台灣的學生絕對有潛力,說得白一點,只要你放狗出來,他們還是會想辦法跳牆。 那麼,問題出在哪?我曾經問清華的學生:父母對你們最大的期望是什麼?大概七成人的答案不脫:「為廣大的人民服務、在你的領域裡做一個拔尖的人、賺錢要回饋家鄉。」同樣的問題問台大學生,得到的卻是:「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就好,幸福過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 台灣的爸媽有錯嗎?沒有,但這些是我現在這個年紀在追求的事情。我常問年輕人,如果把人生拉成一條二十五到六十五歲的線,然後要把「追求卓越」這道課題放進去,你認為應該擺在哪個階段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 雖然台灣的年輕人有潛力,我仍要公開講,北京清華學生平均而言,比台大學生優秀;我不怕有人罵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 清華交換學生讓台大人輸慘慘 當清華學生圍著我說:「老師,這是我系統化的學習,我開出的書單,您有何建議?」「老師,您認為我論述的能力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老師,請您點評我獨立思考的深度。」台大的學生,則是對於和朋友分享哪家餐廳不錯、哪邊好玩的訊息,有更濃厚的興趣。我還是要強調,這沒有對錯,只是時間點錯置了。 再講到達標的企圖心,台灣人會圖一個相對舒服的方法去做到,問題是,追求卓越不可能會舒服。程度有別,競爭力立見高下。 說個小故事,我在台大原本只收五十位學生,但有一位來自北京清華大學的交換生,因為錯過我在清華的課程,因此要求加入,他是典型的成就動機很強、求知若渴的清大人。他在台灣時,台大這群學生,沒人討論他;他離開後,大家面面相覷。是的,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我們,輸尬ㄊㄧㄢㄊㄧㄢ(台語,輸很慘)! 所以,我想對全台灣的父母與師長吶喊:父母要「教」、要「育」,才是「愛」。為師者,在「授業」之外,多投入心力,實踐「傳道」與「解惑」的天職,才不辜負為師之道。 出處:今周刊872期�撰文:施禔盈�2013.09.05

瑞士政府宣導 "瑞士國家能源政策2050" 的短片 - "研發與創新

2014年04月27日
公開
52

[ 這是瑞士政府宣導 "瑞士國家能源政策2050" 的短片 - "研發與創新“、”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看看人家如何努力,想想我們應該怎樣改進!] ( 04/27/2014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 by Shih-Yi Huang Terrier 於瑞士蘇黎世 雖然目前瑞士還有少部分電力供應是用核能供應。但是當初瑞士政府決心要逐步擺脫核能的時候,許多瑞士民眾也很擔心,政府真的有辦法辦到嗎? 於是,瑞士政府為了鼓勵瑞士民眾,為了公開政府透明的能源政策,為了讓每一個瑞士公民能了解並安心,特地製作了一系列各種官方語言的宣傳短片,把未來瑞士到2050年的能源政策,廢核方案,用最簡單親善的方式,表達出來。 以下短片出自瑞士聯邦能源部資料網站。絕非民間反核團體的自說自話。 這一些宣傳短片,我簡單做一下重點翻譯,瑞士政府要告訴民眾的是: 1. 我們可以辦到,要有信心。 2. 使用再生能源,是未來趨勢,不但便宜又經濟,而且不用依賴危險的能源。 3. 政府從兩大方面用政策具體推動: -->鼓勵科學研究,開發再生能源科技: 瑞士政府認為,研究與創新,是瑞士的優勢,我們要用這個優勢,讓瑞士擺脫對非再生能源的依賴。 -->節能,減低現有不必要的浪費。 比如:結構老舊的房子需要更多的能源才能生暖。所以,瑞士政府用優惠減稅政策補助民眾,讓民眾可以有錢整修自己住的老房子。 看到這裡,我感到難過。瑞士政府是用鼓勵的方式,透明的方式,幫助的方式,讓民眾有信心面對未來。 還鼓勵民眾整修舊房子。而不是把民眾趕出自己的家園,叫人自求多福。 看瑞士政府的宣傳片,我一直都有顛倒時空的痛苦。因為瑞士政府的每一句話,都是台灣上街民眾的心聲啊... 再補充:並且,這一些宣傳短片,每一字句,都不只是宣傳而已,是真的都在民間生活一一落實。 比如研究創新,讓年輕學生參與開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科技大學,聯邦理工學院...好多好多讓新世代直接參與,發揮創意的故事。 然後每一年我都可以遇到好多瑞士朋友告訴我,他們要整修老房子,更換暖氣系統,因為政府有優惠政策,不用可惜... 後記: 其實,我已經思考觀察了很多年...我一直覺得瑞士政府很貼心,雖然,瑞士政府官員團隊裡,沒有這麼高比例的博士, 但是,他們卻可以做到讓人民信服的程度,為什麼? 我覺得,是因為教育。從小到大,同理心的教育。懂得關心人,懂得理解對方的立場,懂得別人為什麼痛苦為什麼快樂...從小教起。 不是只是個別瑞士父母的家教,而是整個瑞士公立教育的重點:同理心,關懷他人。 我舉兩個例子: 1. 在瑞士公立學校的資源重點,是投入在幫助弱勢孩子上: 比如移民孩子在語言學習,學校適應上有困難,有專門課後輔導,又比如各種特殊需要的孩子,政府也會安排專家與咨詢人員,介入輔導,協助他們一同快樂成長。 而在學校適應上沒有問題的孩子,不管你成績優異還是一般平凡,學校的政策就是,讓你自由發揮興趣專長,不會特別另眼相待加強輔導。所以精英的自相殘殺概念,在瑞士公立學校是不存在的。 幫助人,關心人,從小做起。師長以身作則。 從小看到大,以後當官,怎麼不會關心別人呢? 2.從小學習,尊重理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瑞士學校裡面有所謂的職業體驗參觀課。比如,小朋友去參觀麵包師傅怎麼工作,等等。 有一天,有一對瑞士父母來找我,希望我讓他們的兒子去看我上中文課。 我說,ㄟ!參觀職業,就去你們的辦公室就好啦?為什麼要來特地找我呢? 這一對父母,一位是警察,另一位是會計師。原因是這樣的,因為老師說,要找一個孩子完全不熟悉的職業去參觀,而且,還要不同性別。否則,警察會計師等相關職業,這都是小孩從小習慣的社會階級,還有性別,要讓孩子發現思考:跟自己習慣的思維與價值都不一樣的人,是怎麼工作,怎麼生活的? 這樣成長的孩子,長大才會懂得關心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不會只知道踏著別人的痛苦往前,不會變成無感跳針的官員,不會眼睜睜看著跟自己無關的人哀嚎甚至死去,不會賣弄知識的傲慢去踐踏別人的權益。( Shih-Yi Huang Terrier 於瑞士蘇黎世 04/27/2014 ) PS. 這是瑞士聯邦政府推出的一系列 ”國家能源政策2050“ 的宣導短片,目前有德語版、法語版、義語版可供選擇。 http://www.uvek.admin.ch/dokumentation/02501/03598/index.html?lang=fr PPS. 特此感謝網友 Shih-Yi Huang Terrier & tsaiaurora 提供他們所收集整理的資料。 ========== ♡ ========== ♡ 懇請大家也幫忙一起將以下這個訊息分享出去... ♡ ★★ 核四廠發電裝置容量只占台電發電裝置容量的 6%,透過現有各種省電、節能的技術與設備,台灣可以輕易的省下超過核四發電量數倍的電力,而且省電節能的技術日新月異,還在不斷進步當中,電氣設備的能源效率也ㄧ直在提升,我們在省電、節能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有待你我一起攜手落實!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怕困難、怕辛苦,到頭來就一事無成,苦果還是只有自己吞,大家冷靜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在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台灣,省電、提高用電效率才是真正的王道,畢竟省電也是幫我們自己省錢,工商企業省電也是節省成本、提升競爭力,不是嗎!★★ [ 隨手省6%! 減六除四 - 隨手省6趴, 廢除核四吧!] 省電、節能減碳,實現非核家園,咱們大家一起來∼∼ 廢除危險核電,實現非核家園,YES! WE CAN!!! ★延伸閱讀: [ “核災是不可承受之罪。” - 中研院長領銜,25位中研院士聯合聲明。 ] ( 04/27/2014 新頭殼 newtalk.tw )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214032908732304.53403.213063155495946/439446159524310/?type=1&theater [ 火力發電零廢氣, 可減少90%火力發電排碳量!加拿大正在測試廢氣補碳新技術,預計六月份正式商轉 ] ( 03/10/2014 行政院環保署 推動碳補集及封存資訊網 )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438790196256573/?type=1&theater [ 氣候變遷風險增, 汪中和:海平面上升,核安首當其衝!! ] ( 04/25/2014 TEIA 環境資訊中心 ) - 以氣候變遷角度看台灣能源。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0766128392314.1073741843.213063155495946/438606726274920/?type=1&theater [ 原能會證實:核四儀控系統 美核管會拒審, 台電:應該不至於有問題! ] ( 04/25/2014 自由時報 )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214032908732304.53403.213063155495946/438685226267070/?type=1&theater [ 德國小鎮成功廢核轉型的小故事。 ] (04/26/2014 新頭殼 newtalk.tw )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8695734266020.1073741847.213063155495946/439076662894593/?type=1&theater [ 中國大陸的新進擊:利用海洋來發電 ](03/31/2014 美國華爾街日報)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428309547304638/?type=3&theater "面對21世紀最大的兩個挑戰之一:德國聯邦政府“能源概念2050" (德國在臺協會提供) "Facing one of the two biggest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 'The Energy Concept 2050' of the Germany's Federal Governmen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52477184887875&set=pb.213063155495946.-2207520000.1382426046.&type=3&theater [ 蘇格蘭決議將在2020年時達成全部用電由100%再生能源發電滿足的目標!]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381210185347908/?type=3&theater [【能源思考題】(十七) 最便宜的能源:節能 ] (04/16/2014 想想論壇)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434079840060942/?type=1&theater [ 美國能源資訊局:LED 在 2020 年省電效能再提升一倍、價格可比擬白熾燈泡 ] (04/03/2014 Tech News 科技新報)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429168620552064/?type=1&theater [ 管你擁核反核 不節電就沒未來 ] ( 03/09/2014 聯合報)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214032908732304.53403.213063155495946/427528134049446/?type=1&theater [ 你說LED燈泡能夠打敗核電廠嗎? ...(答案:是的!請勿懷疑。)作者: Michael Kanellos, Forbes Maganize 富比世雜誌 綠能專欄 (10/28/2013) ]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你說led燈泡能夠打敗核電廠嗎-答案是的請勿懷疑by-michael-kanellosforbes-magazine/370519583083635 [ 環署推清碳聯盟 點名台電最該減碳 - 署長沈世宏:若大家都裝 LED 燈,即使電價上整,總電費也不會增加! ] (02/19/2014)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406302762838650/?type=3&theater [ 改用LED燈 可省三座核廠電量 - 億光董座批補貼政策亂 挺瓦斯爐捨LED ] (自由時報 02/13/2014) ... 葉寅夫指出,真正能夠節能的領域,政府卻沒有做;以億光本業的LED為例,如果全台灣都改用LED照明,一年可省下三四○億度電,相當於核一、二、三的發電量,「這樣立竿見影的節能做法,政府卻不去做,我實在不懂為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214032908732304.53403.213063155495946/403167326485527/?type=1&theater [ 當一個國家認清了核電和化石燃料的真實成本後會發生的事情 - 後福島核災時代,日本發現了太陽能發電之美。] by Will Oremus for Slate Magazine 11/12/2013 After Fukushima, Japan Finds Beauty in Solar Power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64028130399447&set=a.214032908732304.53403.213063155495946&type=1&theater [ 福島外海浮動式風力發電機組 開始並聯發電 ] By Chisaki Watanabe - 彭博商業通訊社 (bloomberg) Nov 11, 2013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361567843978809/?type=3&theater [ 地震與核安 - 台灣的活動斷層 by 陳文山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 (Youtube 影片 01-23-2014)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93428777459382&set=pb.213063155495946.-2207520000.1390462802.&type=3&theater [ 北台灣為何而震? 菲律賓海板塊向下隱沒 ] (聯合晚報 2014/02/22)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8695734266020.1073741847.213063155495946/407478896054370/?type=3&theater [ 專家評析:拆掉投票率的門檻,破除反民主的心魔。 ] (04/24/2014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8695734266020.1073741847.213063155495946/437946409674285/?type=1&theater Via 賀立維 : [ 嚴正聲明!關於桃園大漢溪河床嚴重輻射污染的事實真相! ] (04/24/2014 賀立維)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0763215059272.1073741842.213063155495946/437647366370856/?type=1&theater [ 經濟部擁核廣告不實 應公務員懲戒法究責! ] (04/22/2014 自由時報)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214032908732304.53403.213063155495946/437154489753477/?type=1&theater [ 公費補助的研究者竟攻擊反核 國科會:已調查 ]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0766128392314.1073741843.213063155495946/356250471177213/?type=3&theater [ 環盟:政府為核四 不積極推再生能源 / 核電廠延役替代支出1.6兆 環盟斥台電謊話威脅 ] (01/02/2014 & 04/09/2014 民報)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photos/a.350766128392314.1073741843.213063155495946/431744386961154/?type=1&theater ☞ 更多的相關內容請至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 )謝謝!! ♡

[轉貼]談資訊啟蒙教育

2014年04月20日
公開
48

[談資訊啟蒙教育]作者:洪士灝 理想上,對電腦和程式設計有高度興趣,而且資質還不錯,有強烈學習慾望,有高度自學能力的小孩,最適合來走這條路。以下簡稱A類。 反之,沒興趣,資質普通,不愛自學,那走這條路的話,很難成為專家,反而很辛苦。以下簡稱B類。 雖然如此,我還是認為讓B類小孩學程式設計,比學一大堆目前在中小學課綱裡的課程來得實用。B類學生,強迫他們記憶知識,背誦解答,所學的有多少能夠用於他們將來的工作?目前教育中,缺乏訓練思考、邏輯、設計、創造的課程,而程式設計正是提供這樣的訓練。 對於A類的小孩,我們大可不必擔心,盡量鼓勵他們勇敢前進,不要在乎學歷。我個人算是A類的,所有電腦的東西,幾乎都是自學,碰巧學歷好,可是學歷也讓我少掉一些「發達」的機會。很多A類但學歷不怎樣的朋友,反而在業界有很多機會發光發熱。當然,這樣說只是去強調發展的多元性,大家專業領域不同、人生目標不同,不需要彼此比較。 至於那些介於A類和B類的大多數,及早接觸好的老師學習程式設計,有機會「啟蒙」,知道自己接近A類還是B類。接下來就是他個人選擇的問題。這個問題,有機會的話,可以早一點思考。 學習電腦和程式設計,入門不難,精通則不見得容易。這是一門競爭頗激烈的領域,需要時常更新知識和技能。尤其現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到平行或分散式運算,不夠聰明的學生,基本上是無法勝任的。當然,有些程式設計的工作門檻比較低,以融入設計者的創意取勝,但是如同其他「設計」類的工作,非常的競爭。包括這些在內的現實問題,都是選擇一門深入時應該要注意的。

[轉貼]考試壓死資優教育

2014年04月10日
公開
60

資優教育應該著重思想的啟迪,而非考試導向的機械化練習。 撰文�張海潮 資優教育可分成兩條路線,第一條路線大抵是世界上先進國家採取的路線,即對優秀的中學生給予無限制向上衝刺的輔導。在這些國家裡,16歲的高一生學微積分是稀鬆平常的事,接著就可以學大一的普通物理。這其中並沒有什麼揠苗助長的問題,以微積分來深刻思考物理,又以物理的應用來豐富微積分,本是相得益彰的美事。 資優教育的第二條路線姑且稱之為台灣路線。在這樣的國家裡,資優教育和升學掛鉤,特徵是盡量扁平化所學,讓學生盡量在已經會的題材上多做難題、提升解題速度、強調迅速反應,優秀的學生幾乎沒有向上發展的可能。 這兩條路線的最大差異在於前者著重思想的啟迪,而後者把學習變為一種考試導向的機械化練習。 筆者由於長期接觸資優教育領域,也多次評鑑資優教育,下文就以筆者所專長的幾何學來進一步說明當下的台灣路線。 要讓中學生建立空間直觀和練習嚴謹的推理,幾何學是一個再恰當不過的題材。但是只要把一些核心的議題和中心思想好好學會了,就應該走向三角幾何學,亦即以正、餘弦律為大要的進階幾何,然後再由此進入向量�座標幾何。總的來說,幾何學在資優教育中用四個學期,亦即在國中畢業時便可完成。但是現在要拖到高二下,足足延遲了兩年。而同時,優秀的國中生為了參加明星高中的特色招生,還必須要做許多幾何難題。 為了推廣資優教育,教育部要求明星高中發展特色課程,但是在沒有扎實的幾何基礎(非解難題之謂也)和微積分基礎之下,特色課程很難發展。舉例而言,若要開一門非歐幾何的課,如果不懂微積分,就只能瑣碎、皮毛地學,如此一來,品味搞得很差,還不如不學。 學校的資優教育老師也很無奈,因為家長在意升學。無奈之餘,也暗中高興,只要學生去買難一點的參考書多做難題,反正老師口袋中有出版社提供的解答。 現在看來,升學考試有如古代的科舉制度,真的是扼殺了學生的創意。要知道明、清兩代出了五萬名進士,但是真正的人才卻寥寥可數。如果教育部不讓資優教育與升學主義脫鉤,目前的選才方式也只是科舉制度的複製而已。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4年第146期4月號】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385

[轉貼]中國留學生看太陽花學運:台灣年輕人一定要認清小國的宿命

2014年04月10日
公開
56

趙一昉 Frank Zhao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史研究生) 不論是社會運動還是政治理念,如果不懂得務實,那就注定是失敗的。這是台灣年輕人和全世界有心搞社運,有心走政治這條路的人必須要記住的。 筆者作為政治學,國際關係和國際史的學生,近來看到台灣太陽花運動搞得如火如荼,外加青春期以來在加拿大成長對於兩岸事務一直做著「抽出來看」的狀態,實在按捺不住想就太陽花運動來談談兩岸的問題。希望能幫助讀者把一些事情做些梳理。 關於學運的本質: 該如何去看待這次台灣學運?其實「反服貿」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就好似一戰的本質原因不可能只是因為哈普斯堡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德大公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給暗殺了。本質上台灣學運可以鬧那麼兇其實就是: 1. 這幾年對馬英九政府表現不滿的一次集體噴發。這個部分其實也不用多說了,稍微關心台灣近況的讀者都應該了解到,由於民生問題,經濟不景氣(至少中下階層感受如此)和接連的腐敗問題,馬英九的支持度可以說是低到不能再低。所以學運的時候,抗議者就是笑他「9%總統」。 2.對於兩岸越走越近的一種不安。再坦白點,如果不是有戰爭威脅,至少有政治想法的年輕人,台灣的七年級生,八年級生,絕大多數是希望台灣獨立的。就算是偏藍的年輕人,他們心中的中華民國還是等同於台灣。也就是說,偏綠的是台獨,而偏藍的是獨台 – 中華民國獨立於台灣。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台灣從1895年開始到今天,真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政權也就差不多1945到1949年這四年的時間,而這四年國民黨接手台灣的表現可說令當地人大失所望。而台灣最新的這批年輕人,已經越來越沒有本省外省之別了,也就是說他們是一群對大陸完全沒有概念,或者任何鄉愁的世代。(他們的父母或是外省人第二代,還會從上輩那裡感染出對大陸的某種情愫)。你怎麼可能要求這群年輕人會從心底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讀者設想,自己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嗎? 任何的「自古以來云云」(事實上是自康熙朝以來),對於台灣年輕人來說都是莫名其妙。而馬英九政府執政以來,兩岸越來越「經濟一體化」,在台灣年輕人看來就是走向統一的第一步。而統一就是他們所恐懼的,不論你拋出「一國兩制」,甚至就算大陸實現民主化,與我交談過的台灣同齡人絕大多數不願成為「中國人」。這其實就是此次運動的本質– 「不想被統一」。 關於兩岸關係和台灣人的盲點:台灣的宿命 反服貿擔心被統一,這是很多台灣人的憂慮。但問題是大陸當然要統一。今天所有的經濟交流,文化交流,這個讓利,那個讓利當然就是為了最後那個「司馬昭式」的目的:完成國家統一大業。一些台灣朋友總是摸不清頭腦,為什麼中國大陸不能放過台灣呢? 1.北京在戰略上需要台灣。有了台灣才能有希望突破所謂的第一島鏈。而大陸政治慢慢轉型成一個海權國家。想要做亞洲的霸主,或者說把亞洲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不是和美國分享,那麼台灣是北京的必需品。 2.「收復台灣」已經進入大陸民眾民族主義DNA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六十年來不斷地教育和宣傳,在大陸民眾心中如果放棄收台幾乎就等同於賣國,也就是說台灣老不搞定其實是影響執政黨的正當性的。所以不管用什麼方法,最終,北京必須要拿下台灣。 大陸就台灣問題的不可失敗性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前文強調台灣若不肯和大陸做經濟整合,大陸一定打壓台灣與他國走FTA這條路。要知道大陸市場和對北京關係對於幾乎所有國家來說,都比台灣市場和對台關係來得重要。 其實,在統一的這條路上,大陸實際的阻力還是來自於美國。從冷戰開始一直到今天,台灣之所以還能與大陸分治,說穿了就是美國因素。 (比如:朝鮮戰爭與第七艦隊入台灣海峽)只要美國還有心和有能力保台灣,那麼大陸也不敢亂動。但世界是不斷在變化的,大陸的國力越來越強,而美國相對越來越弱。事態會到一個臨界點,也就是美國無力去保台灣的時候,美國處於現實考慮自然會拋棄台灣。 因為對大陸來說,台灣是核心利益,而對美國來說不是。當然有人會說,你如何證明美國一定是以「現實政治」(realpolitik/realism)作為外交政策的考量?我不能說美國百分百是“realpolitik”,但就算美國內部會有那麼一些理想主義者,台灣似乎也不是其核心議題。想想,冷戰當中美國就能和北京建交,更何況冷戰後的今天呢。現在在美國學界,「棄台論」的聲音可是不小的。 台灣人的盲點在哪呢?他們過於強調「台灣人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應不應該從來不是重點,他們應該考慮「是」或者「不是」。而事實就是,台灣一開始命運就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裡,未來也不會掌握在自己手裡。說穿了,台灣的地理位置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注定了她的命運一定被周圍大國所左右。包括上邊有提到,為什麼台灣能撐到今天沒被大陸吃掉?美國呀!這就是台灣的宿命。 所以當台灣年輕人在思考台灣未來的時候,不應該是去表達「我們台灣人想要什麼」,更應該去了解甚至去揣摩北京政府的戰略、戰術和邏輯,大陸普通民眾的想法和觀感,美國的本質立場和思路甚至整個世界格局與中美角力。因為台灣自我無法掌控命運的特性,台灣年輕人必須去了解對岸,了解世界。在一個必輸(其實也不是必定會被統一,前提是大陸因為自身原因先崩潰)的框架下,思考如何為台灣的普通人民爭取最大的福利。這才是真正希望成為政治家而不只是一次學運領袖的台灣年輕人該去思考的事情。 此事件的影響: 這次台灣學運的長遠影響很可能是催促北京加快步伐,也就是說與學生的願景是相反的。 「不接地氣」的北京透過這個事情徹底了解到了台灣的民意,所以時間表上可能會提前了。歷史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抗日戰爭前其實也有類似現象。日本人因為一些事件,加快了全面侵華的步伐而不給予蔣介石足夠的籌備時間。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4424/#comment-panel ------------------------------------------------------------------- 我比較在乎的是這些: "當台灣年輕人在思考台灣未來的時候,不應該是去表達「我們台灣人想要什麼」,更應該去了解甚至去揣摩北京政府的戰略、戰術和邏輯,大陸普通民眾的想法和觀感,美國的本質立場和思路甚至整個世界格局與中美角力。 我不是很喜歡當中國人,也不太有追本溯源的觀念, 但我不否認認識自己的台灣文化,必須放眼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才能更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特質. 但不代表我對中華文化有特殊情感. 我倒覺得自己上輩子比較像是西方人, 只是不知道為何會投胎到東方......?@@ 這篇文的作者對70,80年次的台灣年輕人的兩岸觀,觀察得真的很精準, 寬寬從小就沒有大中華的觀念, 對他來說,他是個台灣人不是個中國人, 他也從來不想當個中國人, 他只想居住在一個文明民主的社會中, 他討厭華人的思考模式. 但這也是他們這世代年輕人的宿命, 即使多討厭中國,還是無法脫離中國的控制與影響, 所以這代年輕人,到底要如何突破困境, 才是我最擔心的..... ---------------------------------------------------

[轉貼]什麼障礙佛光普照

2014年04月08日
公開
44

【什麼障礙佛光普照 -- 我們之所以沒有感觸,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 淨空法師 「此願意為,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這是第十三願。十三願大意,總的來說,念老為我們解釋,「我」是法藏菩薩自稱,我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淨穢國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阿彌陀佛的光明都照到了,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沒有見到,我們沒有感覺到?如果感覺到佛的光明照到我們身上、照到我們這個地區,一定像經中所說的,得佛智慧、福德的加持。我們想的沒錯,佛的願望確實如此。又何況前面說了,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滿具足其他的四十七願,所以佛光這一照,等於說是四十八願的功德我們都能夠感觸到,都能夠接受到。為什麼沒有感覺?有沒有人感覺?有,菩薩有感覺,聲聞有感覺,念佛念到清淨心的時候有感覺。確實時時刻刻,所謂是一切時一切處,佛光沒有不照的。我們之所以沒有感觸,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就像白天陽光普照,我們這個地方今天陰天,空中濃雲密布,雖有陽光,我們這個地方見不到。雲彩,我們來講,那是我們的共業。如果在陽光之下,我們不想讓它照到,我們打一把傘,那是我們的別業,是我們個人的業障,我不讓它照。不是不照,佛光普照,我們能夠念佛念到清淨心,就感受到了,如果念到平等心,那就感受更大。如果念到大徹大悟,那佛光真的就普照、遍照,你全都接受到了。 由此可知,我們接受光,實際上宇宙之間是一片光明,這裡面確實有不同頻率的光波,我們科學家實驗出來的有一些。像我們眼睛能見的光波,這個長度是有限的,有比我們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我們光波短的也見不到,用一些儀器可以能探測出來,像X光、紫外線,我們肉眼都看不到的。如果各種光波都能夠看見,給諸位說,就沒有夜晚了,白天晚上統統是光明的。從來沒有黑夜,這是科學家給我們證明了,一點都沒錯。所以我們要見到佛光,要有佛心,要有佛的願,人心同佛、願同佛,佛的光明你就見到了。

轉貼【時事想想】致陸生,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朋友

2014年03月28日
公開
17

我的朋友,從3月18日學運興起之後,我發了許多文章,這些文章多數是與臺灣朋友的對話。我也在網路上看到很多文章,有來自支持《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朋友的回應,也有對於《服貿》支持者的再回應;有來自維護民主制度的訴求,也有期望社會秩序的呼籲。好多好多的對話,有些或許不夠理性與知性,但對話的過程絕對堪稱熱烈。直至今日,學運第十日,多數國人注意到了,連世界許多國家也注意到了。 當然,讓世界注意到我們,歸功於許多熱心人士將這塊土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用英文、日文甚至更多不同的語言傳遞出去。然而,學運第十日,接收到一些訊息的我開始擔心,是不是還忽略一群同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這些人並不會因為語言的因素而不理解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因為我下筆的文字,正來自於這些人所來自的地方。是的,我指的正是閣下,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陸生朋友。 如你們所見,我們(或許不是所有的臺灣人)正在高喊著「捍衛民主」。老實說,就「民主」一詞而言,大陸比臺灣還要更早接收到,也更早經歷過。1919年,伴隨著「國恥」而來的新文化運動,「德先生」、「賽先生」的歡迎聲在北京街頭響徹雲霄。於是乎,Democracy與Science可謂正式進入中國人的心中。然而正如同《建黨偉業》中胡適先生所言:「我朋友陳獨秀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 七十餘載過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許多前輩如同當年推翻專制建立亞洲第一共和的先烈們一樣,用無數的生命與鮮血,終於換得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我們也知道,在相同的時間點,你們的前輩們也曾經如此努力過。又是二十餘年過去,我們的民主-或許相較於英美等百年以上的民主而言還不夠成熟-終於不負先烈們的付出,並如胡適先生所期許,成為我們所習慣、所信仰、所維護的生活方式。 然而今天,我們的民主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諷刺的是,這樣的挑戰竟來自於我們親手選出的總統馬英九先生,以及其任命的行政院長江宜樺先生。相信你們也很明白,這其中的原因正肇始於《服貿》。你們可能會困惑、疑慮,甚至感到憤怒,我想或許是因為在你們的理解中,《服貿》正如馬總統與江院長所言,是個對臺灣利大於弊的,是個經過嚴格民主程序的,更是個對臺灣優於對大陸的舉措。於是乎,我想你們也會進一步認為,今天的學運,完全是反對黨一手策畫的,他的骨子裡,其實就是反對黨-或者更明確的說-是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團結聯盟「反中」思想的展現。 今天,學運第十日。身為學運的參與者,當然十分希望能將學運的精神與更多人分享與對話。因此,這篇文章,正是寫給閣下,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陸生朋友的。我猜想,你們多數的疑慮,正來自於「反中」的想法。是故,我就先從「反中」這樣的議題先談起。我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進一步談及《服貿》的基礎。 我知道,在今日,學運第十日,當有更多的社會夥伴加入的時候,同時也會有更多不同的理念進入其中。不僅是反對黑箱《服貿》、捍衛民主程序,也有反馬、反國民黨、反民生困境、反經濟不景氣、反統一,以及反中。那麼,正本清源,所謂的反中,其「中」究竟指的是什麼?是臺獨主義作祟嗎?請看下圖,此為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二十年的訪問中所整理出來的「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變化」。 可以看到,在近十年內,希望「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與「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比例始終是最高的兩個,兩者相加將近六成,而傾向獨立的民眾約二成三左右。我們很難想像,在獨立傾向如此低比例的臺灣,會因為臺獨主義而大舉支持「反中」的學運。再者,下一張圖同是政大選研中心在二十年的訪問中所整理出來的「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變化」。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二十年前,中國人認同的比例是高過於臺灣人的,這樣的趨勢在1995年發生轉變,或許你們知道,1996年在海峽兩岸間發生什麼事。 在民進黨執政的期間(2000至2008年),中國人認同的比例不斷下滑,臺灣人認同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維持在四成五左右。我曾經聽說,中南海在民進黨執政後期發現,他們越強硬,民進黨就越囂張,所以只要中共放軟,臺灣人的反彈就不至太激烈,民進黨自然也嚐不到甜。 然而,奇妙的是,臺灣人認同與臺、中雙重認同者的比例拉開差距,竟是在馬英九總統,這個主張兩岸和平交流成效卓著的執政階段。有臺灣學者認為,正是因為交流的關係,讓臺灣人發現了我們與你們畢竟仍有不同,因此提高了臺灣人認同的比例。即便如此,在2013年,雙重認同的比例仍有三成五。會是五成七的臺灣人認同者主導「反中」學運嗎?但若如此,為何臺獨的支持者這麼少呢?還是說政黨偏好才是主要影響嗎?下圖亦是政大選研中心在二十年的訪問中所整理出來的「臺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變化」。 我們發現,臺灣無政黨偏好者已經來到了四成,然而從2005年起,臺灣民眾偏向支持泛藍政黨(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的比例,始終高於支持泛綠政黨(民進黨、臺聯)的比例,即便在2013年7月的訪問中,國、民兩黨的支持比例已經十分相近(補充:在2013年9月由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所負責的電話訪問中,支持泛藍政黨的比例約三成六,泛綠政黨約二成八,無政黨支持約三成六),然而「藍大於綠」的脈絡下,除非無政黨支持者全數與泛綠支持者聯合,才有可能在近日蘋果日報的電話訪問中,出現七成民意支持你們所認為的「反中」學運。 再者,根據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於2013年7月所執行的全臺灣面訪的資料,臺灣民眾對於「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認知偏向認為相同者有52%,偏向認為不同者為39%,可見多數臺灣人仍認為自己處在一個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混合的脈絡中。那麼,「反中」學運能受到支持又從何說起呢? 其次,根據同筆資料,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政府能否信任」的態度上,給予5分以下者(愈低分代表愈不信任,區間為0到10)占86.7%;然而在國家整體喜好程度上,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給予5分以下者(愈低分代表愈不喜歡,區間為0到10)占74.5%。乍看之下,似乎臺灣民眾就是不喜歡中國。然而,對於「中國大陸政府能否信任」的態度上,給予4分以下者占68.2%;在國家整體喜好程度上,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給予4分以下者占43.4%。 朋友,你看出來了嗎?臺灣民眾不信任的,雖是中國大陸政府,但並不代表臺灣民眾多數不喜歡中國大陸。這是什麼原因?我想是因為臺灣民眾多數能清楚區分「中國大陸政府」與「中國大陸人民」以及「中華文化」三者間的關係。那麼,如果臺灣人民真的「反中」,其「反」的會是哪一個「中」呢? 於是,閣下可能會認為是「中國大陸政府」。然而就政大選研中心受託於陸委會於2014年3月初所執行的電話訪問中,有30.7%的民眾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我政府屬友善」,同時也有44%的民眾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我人民屬友善」。看到這裡,你可能又開始困惑了,既然有四成五左右的民眾認為大陸政府對他們算是友善,為何「反中」學運會獲得六成至七成的支持呢?我的朋友,或許此時該想一想,是不是這個學運背後的精神,其實與「反中」並沒有很大的關係(我不否認,或許有少部分人的主要訴求確實來自於反中)。 如果閣下也可以漸漸理解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就有繼續討論下去的基礎。既然與反中沒有太大關係,那麼─我們就更學術一點─與物質和後物質主義有關嗎?這就必須要重視《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下簡稱《ECFA》)為臺灣人民所帶來的影響。 眾所周知,《ECFA》乃2010年所簽訂,為馬英九總統任內的主要政績,其也常為此津津樂道。然而,臺灣民眾又是怎麼看待《ECFA》呢?我們同樣由TEDS2013的資料中可以看到,認為在簽訂《ECFA》後,臺灣整體的經濟狀況有因此變好者僅為15.4%,認為因此變壞者有20.4%,而有44.9%的人認為沒有改變;此外,認為在簽訂《ECFA》後,個人整體的經濟狀況有因此變好者僅為2%,認為因此變壞者有10.5%,而有75.6%的人認為沒有改變。 換言之,就臺灣整體而言,認為簽了《ECFA》之後,經濟沒有因此變好者約占六成五;認為個人經濟狀況沒有因此而變好者更占了八成六。就物質主義的觀點,將近四年下來臺灣民眾並沒有感受到馬總統所宣稱的「好」,又如何繼續信任與支持此次的《服貿》呢? 那麼這次的學運與後物質主義又有什麼關係呢?回到這次學運的主要訴求:捍衛民主。我們正在捍衛我們所習慣、所信仰、所維護的生活方式,即便在TEDS2013的資料中,僅44%的民眾認為「無論如何民主是最好的體制」,而有25%的民眾認為「有些情況下獨裁比民主好」,但是這個「有些情況下」顯然不是現在的情況。 而《服貿》與民主又有何關係?我相信此時閣下可以從網路上找到十分豐富的資料,控訴著《服貿》的過程如何的違反民主程序,包括行政干預立法、藐視國會決議、反對黨立法委員阻撓議事、執政黨立法委員出爾反爾,更以30秒於法不合的程序通過之等等。因 此,學運的訴求很明確,「捍衛民主」即是要捍衛如此影響臺灣經濟甚鉅的舉措在程序上的正當性。其實,就我個人看來,真的是馬總統的不好。在《ECFA》中明確規定,後續的《貨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以及《爭端解決協議》,都需在《ECFA》生效後六個月內進行磋商,然而馬總統卻以「《服貿》對臺灣較有利」的理由,竟不先談《爭端解決協議》,造成臺灣人民的疑慮是他咎由自取。也因此,學運最重要的訴求「退回服貿」,正是呼應著「捍衛民主」的訴求,必須將《服貿》由行政院退回,待我國會制定兩岸相關協議審議的法律後,重新由我立法院的聯席委員會「依法審案」,體現民主法治的精神。 當然,你也可能有聽說,這個學運是「反服貿」,因此你也很容易聯想到「反中」。對此我必須說,學運的緣起是「反對黑箱服貿」,為何說是黑箱?乃是因為WTO秘書處於2013年之WT/REG/W/75號文件中曾表示:「臺灣與中國簽署之《ECFA》,迄未通知WTO。」作為WTO之會員,我們已經違反《GATT》關於區域貿易協定之相關義務。不僅2010年簽訂的《ECFA》如此,《服貿》亦然,且我立法院在野黨委員始終無法掌握談判進度與內容,無從監督行政機關,這都是《服貿》被詬病之處。 順帶一提,或許你還是認為,「反對黑箱服貿」也是一個假議題,實際上是大家「反馬」。如果閣下真的如此認為,我倒是有幾分同意。我們的馬總統不斷宣稱退回《服貿》有失國際信用,然而我們已經違反作為WTO會員國的義務,早已失信於國際;又馬總統的競選承諾,如633(經濟成長平均每年6%、2016年國民所得3萬美金、失業率3%以下)、捐薪水等不斷跳票,更嚴重失信於民。徙木而立信,馬總統連木頭都豎不起來,又如何取得民眾的信任? 至此,我已經盡我所能解釋的「反中」情緒並不普遍存在於學運之中,且說明《服貿》對臺灣民眾而言引起高度疑慮,更有違我們的生活方式,期望你們能夠理解。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朋友,或許你們來到臺灣的目的並不盡相同,但我想你們之所以願意來到臺灣,而非去歐美等國,難道就沒有一絲想體驗華人民主生活的念頭嗎?經過這次的學運,我更確信,臺灣的民主是活的,就活在我們的周遭,祂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明白,民主這樣的生活方式,目前可能並非你們所急於追求;然而我更相信,我們對於汲取知識與探究真實的科學精神是一致的。期望我們之間能更加瞭解彼此,以實現兩岸學生交流的本意。 此致 陸生,同在這塊土地學習的朋友。 加入粉絲團,支持想想論壇

[轉貼]服貿談判 幕後解密

2014年03月27日
公開
23

2013-07-23 天下雜誌 527期 文/何榮幸、劉光瑩 兩岸服貿協議,為何激起民間反彈,連對岸談判代表,都認為台灣「沒有策略」? 《天下》深入追蹤發現,牽涉超過三分之二服務業就業人口、營業額逾十四兆的十八項產業,竟全部交由十八位基層公務員負責「溝通」。政府為何出現「溝通無效」、「談判失策」、「信心危機」三大問題? 《天下》還原重大現場,深入解讀這場影響深遠的風暴。 十八個倒霉的基層公務員,竟要負責十八項服務業、十四.六兆營業額、二八五萬從業人口的生計。這項不可承受之重,掀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業者反彈之謎。政府的輕忽,留下了巨大後遺症。 經濟部商業司,平常負責公司登記與法令解釋,共有十一科,正職加上約聘員工一百多人。服貿協議風暴中,抗議動作最大的美容美髮業者、自用小客車租賃業者,正是由商業司負責進行溝通。 過去半個月,《天下》記者深入追蹤,卻發現,台灣在服貿協議中開放的六十四項服務業,竟有超過四分之一、多達十八項,是由經濟部裡資源最少、聲音也最小的商業司負責溝通重任。連與商業司無法產生任何聯結的「航空器租賃」等項目,也都歸商業司負責。 更驚人的是,根據經濟部統計,服貿協議牽涉的四○七萬就業人口,這十八項就高達二八五萬人,已超過三分之二。 而商業司負責服貿協議溝通重任的正職加上約聘員工,正好是十八人。這十八位基層公務員,幾乎一肩扛起服貿協議溝通成敗重任。 《天下》記者進一步訪問政府談判團隊各級要員,發現商業司已成為人人口中的「倒霉鬼」、「非常可憐」。所有「沒人願意認領」的服務業,全都歸商業司負責;若干「其他部會推給經濟部」的服務業,也都由商業司吃下來。 簽約前,相關部會及經濟部各單位彼此推來推去,服貿協議風波愈演愈烈後,各級官員的口中卻只能吐出:「我們得到了很大教訓。」 政府部門終於了解事前溝通的重要性,這項「教訓」,著實讓負責與業者溝通的經濟部,上了一堂震撼教育。 一位不願具名的政府高層更透露:「權責機關很清楚的,溝通成效就愈好。例如金融業,這次得到很多,業者都高興在心裡。」相形之下,爺爺不疼、奶奶不愛的「三不管地帶」服務業,例如美容美髮業,則被認為是「犧牲者」。 原來,政府談判團隊遠比外界想像,更加掉以輕心。以下三個場景,可讓民眾了解,兩岸談判的特殊性,馬英九總統及談判團隊扮演的角色,以及台灣在此次兩岸談判中得到的「教訓」。 場景一:業者溝通──去年六月,政府「轉包」與業者電話溝通 由於人手不足,去年六月,經濟部商業司「轉包」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跟美容美髮、洗衣及染色、小客車租賃業、廢棄物清理業等四項服務業的業者溝通。 生產力中心專案經理游忠敏,因此打電話給台中市女子美容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游坤貴,詢問「對於開放陸資的意見」,沒多久電話結束,游坤貴繼續忙碌。 但今年七月三日,總統馬英九在台中永豐棧酒店舉行「服務貿易商機說明會」,企圖為服貿協議風暴「滅火」,游坤貴卻當場激動表示:「政府公然說謊,根本沒有人找我溝通過。」他強調,政府應加強輔導美容相關產業。還拿出一封陳情信,希望親手交給馬總統。 游坤貴發言結束後,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則從商業司副司長陳秘順手上接過資料,在馬總統面前指出:「中國生產力中心專案經理游忠敏當初打電話給您時,您的回應如下……」。 業者確實有接到生產力中心的詢問電話,但卻完全「失憶」不記得這回事,為何如此? 生產力中心專案經理游忠敏向《天下》記者表示,「我們那時候真的不知道問這些是為了服貿協議,」因此,「後來他(指游坤貴)對外說我們沒有溝通,也是沒辦法的事。」 也就是說,生產力中心與業者,都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溝通。生產力中心只是接受委託拿錢辦事,業者則根本不了解與服貿協議相關,雙方只是一通電話連繫,這種「事前溝通」怎麼可能會有效果? 而政府為何必須「轉包」?商業司長游瑞德強調,因為談判必須保密,不能大張旗鼓溝通,因此委託智庫進行。除了生產力中心,工研院服科中心負責影印業、翻譯業;中衛中心負責餐廳業。 更重要的是,政府與多少美容美髮業者溝通過? 六十個團體 問了三個 根據經濟部資料,台灣美容美髮業者有兩萬八千多家、從業人數約六萬人,全國性及各縣市美容美髮公會達四十個,加上美容美髮協會、工會後,合計逾六十個行業團體。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坦承,因為商業司管的行業太多了,人力也有限,加上交代要保密,所以「只問了三家公會的理事長。」 各級政府官員一致強調,大多數服務業並沒有主管機關,而且多是分散各地的中小企業,「很難找到具有代表性的頭頭,」非常難以溝通、整合。實情確是如此,卻不應成為溝通不力的藉口。 「談判前最重要的是產業調查研究,政府若不了解產業現況及發展前景,也沒有研究中國市場,談判的目標當然不清楚。政府跟業者深入討論,形成談判策略,怎麼會有保密的問題?」長期研究談判策略的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張榮豐,認為服貿協議談判是「最佳負面教材」。 問題是,商業司十八個人要負責十八項產業的溝通,怎麼可能為這些產業爭取最有利談判策略? 政府各部門推卸責任,最倒霉的商業司「概括承受」,才是服貿協議背後「不能說的祕密」。 還原真相後,政府與部份業者不僅是「溝通不力」,而根本是「無效溝通」,這是政府在談判前出現的最大問題。 場景二:談判定調──今年五月,馬總統對開放項目進行拍板 服貿協議兩岸主談代表,我方是經濟部國貿局長張俊福,對手是中國商務部台港澳司長陳星,前後進行十多次業務會議。 今年五月,我方談判團隊進總統府向馬總統簡報,強調我方已爭取成功,大陸願開放「組團社」,讓台灣旅行業者也可做陸客團生意,但要求我方也同樣開放。問題是:台灣旅行業者只想進入大陸市場,不願大幅開放國內市場,但若再拖下去,服貿協議無法在六月簽訂。 馬總統原訂去年底簽訂服貿協議,但時間已拖延半年。因此,他當場進行關鍵性裁示:這些僵持項目可以下次再談,但服貿協議簽訂時間不能再延。 六月二十八日,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率團前往香港合辦研討會,晚上參加由前香港特首董建華舉辦的晚宴。陳星向謝長廷以及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特聘教授童振源強調,「我們主動提了十多項(服務業開放項目),但你們不敢要。我們主動讓利,你們卻好像沒有策略,不清楚要開放什麼。」 陳星說的「主動讓利」是事實嗎?國貿局長張俊福在辦公室接受《天下》訪問時強調,「沒錯,確實是這樣。」 他指出,我方的談判底線是「不談專業證照」,所以陳星主動提出開放法律服務業等「出價」時,我方都不接受。此外,大陸也主動開放人力仲介業,「但這會引起不必要的聯想,我們無福消受,只好謝謝再聯絡。」 問題是,誰來決定開放哪些�拒絕哪些項目?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坦率表示,「大部份項目是由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決定,少部份比較敏感的項目,就跟總統報告。」 服貿協議的我方談判隊伍及權責,因而清楚浮現:張俊福上桌談判;遇到跨部會協調事宜,由總談判代表、經濟部次長卓士昭督導;必須跨部會解決的難題,由政務委員薛琦處理。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主管經濟的國安會副秘書長鄧振中,以「國王人馬」身分掌握進程。遇到重大爭議時,談判團隊進府報告,由馬總統做出裁示。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只負責最後簽約。 各界關心的是,哪些項目我方爭取成功?哪些項目無功而返? 綜合各級談判官員說法,台灣大力爭取的金融業、電子商務、醫院都有所突破;但在爭取出版業進入大陸時踢到鐵板,大陸方面根本不願意開放;至於組團社則因國內業者反對作罷。大陸方面的「出價」,例如美容美髮、洗衣、殯葬等項目都有斬獲,法律服務業、人力仲介業等則被我方擋下。 立法院長王金平抨擊王郁琦未與國會溝通,加上經濟部長張家祝、國貿局長張俊福皆上任不久,致使我方談判隊伍被冠上「菜鳥團隊」之名。但事實上,我方基調皆由馬總統定奪,難怪有官員私下為王郁琦抱屈:「很多人修理王主委,只是打孩子給大人看。」 回顧談判過程,政府談判團隊既缺乏對於大陸市場的研究,也低估了服貿協議對美容美髮等行業的衝擊,在這些行業輕易失守,未列為兩岸攻防項目。 而在馬總統定調「簽約時間不能再延」的時間壓力下,談判團隊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服貿協議牽涉如此廣泛,我方卻有「何時非簽不可」的緊箍咒,以致連大陸談判代表陳星都指稱我方「沒有策略」。 場景三:亡羊補牢──七月中旬,政府官員全力滅火釋疑 七月十五日,經濟部委託中經院所做的服貿協議評估報告出爐,估計將使台灣GDP增加○.○二五∼○.○三四%(約一億美元),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近一萬二千人,效果十年後才會顯現。 隔天上午,由「守護台灣民主平台」學者主辦的服貿協議論壇,在台大校友會館登場。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該系教授林向愷等人火力全開,抨擊政府事前不做影響評估,中經院報告則只做量化、不做質化研究。 針對服貿協議對台灣社會的整體衝擊,鄭秀玲等人則強調,中國有計劃吸納台灣專業人才前往大陸,我方則是全面開放服務業,導致本地弱勢產業難以生存。 幾個小時後,《天下》採訪團隊來到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辦公室。卓士昭的態度相當誠懇,但對於服貿協議引發的各項質疑,包括「陸資會不會來台開連鎖店?」等問題,他的反駁非常堅定:「這些都是『受迫害妄想症』。」 政府憑什麼認為陸資不會來台開連鎖店?卓士昭強調,首先,經濟部投審會將對陸資把關;其次,服貿協議本文第六條載明,若有「不公平競爭」可要求撤除;最後,協議第八條更規定,若公平競爭但造成實質損害,可馬上緊急磋商。 由於服貿牽涉太廣,食衣住行生老病死無所不包,使「大陸人會來台灣搶走工作機會」、「百萬大陸人移民」等耳語不斷在民間流傳。 七月起,馬總統、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江宜樺、副院長毛治國到處下鄉,陸委會、經濟部密集舉辦說明會,就是為了澄清滅火,強調台灣服務業工作機會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然而,曾任國安會副秘書長的張榮豐強調,政府必須了解台灣服務業的體質與弱點,才知道怎麼補強,「現在順序整個倒過來,都已經簽了才來找業者溝通,這根本就不是溝通,而是文宣。」 對於很可能受到損害的業者,政府做好救濟配套了嗎?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說,政府簽訂ECFA時,已編列十年共九五二億元預算(振興輔導五二三億,體質調整三五三億,損害救濟七十五億),其中「損害救濟至今沒有任何支出,」因為ECFA早收清單「都是挑台灣比較有競爭力的商品。」 卓士昭進一步指出,希望服貿協議受到傷害的業者,「適用於振興輔導及體質調整,儘量不要走到損害救濟。」 這七十五億損害救濟基金是否不動如山,已是未來觀察服貿協議產業受損程度的重要指標。 另一項即將於年底登場的風暴,則在政府相關部門開始浮現陰影。 面對即將到來、高達八千多項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已有多位官員感到高度憂慮,擔心未來與業者溝通的困難度大增,貨品協議簽約的時間可能延宕。 信心危機 影響後續談判 一位此次負責與業者溝通的經濟部官員,更餘悸猶存表示,「如果比照此次各界要求的透明化標準,就算有八千位公務員負責溝通,也無法達成使命。」看來,政府相關部門的「信心受創」,已是兩岸服貿協議最先浮現的「後遺症」。 服貿協議風暴演變至今,對於業者如何克服大陸的層層審批與潛規則,讓大陸市場「看得到也吃得到」,政府並未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說明。反觀,對於台灣中小型業者很可能受創,政府卻只是一再呼籲業者安心。 問題是:對於政府的把關能力,許多業者根本沒有信心,這才是當前政府最該面對的「信心危機」。 最後,政府也該從此次服貿談判的三大問題,學到教訓:一、總統定調「簽約時間不能再延」,我方被迫在時間壓力下談判,欠缺整體戰略;二、談判團隊不專業、且心態輕忽,不了解、也未能充分研究台灣與對岸各產業優劣勢與實際狀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例如印刷出版業、美容美髮業等都是如此;三、為了「保密」,缺乏與業界、國會溝通,引發後續社會反彈,各界對政府產生信任危機,可能進一步影響後續兩岸談判。

[轉貼]服貿醫療部分

2014年03月27日
公開
39

林秉鴻著 有關於兩岸服貿爭議, 醫療部份我有話要說, 關於台灣醫療人員害怕競爭之說法, 我要予以駁斥, 回歸到問題原點, 所謂的「服務貿易協定」必須是平等互惠原則. 但是兩岸服貿協議醫療部份之條文表面上雖然平等, 但其實是被中國用內控的方法掐死, 所以兩岸服貿協議醫療部份是不平等條約, 萬不可這個版本簽訂過關, 必須重啟談判, 以下是我舉的實例. 1. 台商醫院很多被限制不能賺大陸醫保業務,但中資卻能賺我們健保財, 也就是說牽涉到非營利與國安的部份, 中國未對我方開放. 2. 由於台商醫院被限制在私人營利醫院, 所以被課25%所得稅. 但衛福部開放中資「捐贈」我們非營利的財團法人醫院,一毛都課不到。在此, 我們認為只是形式名稱的不同, 背後都是要營利的, 但中方享有免稅優惠. 3. 中國對我台商醫院實施外匯管制,使我方台資醫院必須向他銀行貸款,付出10%利息, 反之台灣對於中資並無實施外匯管制. 加上第2點, 台商醫院在對岸要有35%純益才能賺錢, 導致目前很多台商醫院經營困難. 4. 中國只有福建與廣東兩省與直轄市開放我獨資設立台灣醫院,但台灣全國境內醫院都開放中資, 雖然目前只能合資. 請問一下我國對美貿易美方會限制我國只能設立在兩個州嗎? 實例: 1. 上海辰新醫院:原本和他們的郵局合資做的好好的,結果大陸看你做的好就自己收回去做,所以辰新才重新找那麼偏闢的地方(在工業區內)做。這下賠慘了。 2. 南京明基醫院:這是另一個悲慘的故事, 他們是被外匯封鎖,不能從台灣明基匯錢過去,所以整個建院及營運資金幾乎都是被迫向當地的銀行借10%利息的貸款。在中國,醫院是周邊既得利益者的賺錢工具。 3. 哈爾濱順邁醫院: 等不到大陸中央批准做醫保業務, 9億人民幣蓋的醫院還晾在那兒,金主是一群台灣蔬果盤商。 請看清楚, 我們不是要反服貿, 而是反這個版本的服貿, 因為是不平等條約, 事實上醫療西進死傷慘重, 兩岸假日飛刀手為少數醫師賺外快的管道, 只是說明台灣醫師技術目前仍領先, 但無法在大陸立業, 謝謝!

[轉貼]看管好自己的良心

2014年03月15日
公開
49

淨空法師 古大德有句話提醒我們,教我們好好的把自己的良心看管好,不要把自己的良心做為別人的­垃圾桶,就這個意思。我們聽到外面是是非非的話,統統裝在心上,錯了,你的心被染污了­。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都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心清淨無染,就對了。 第一條是智慧,你真有智慧,你不把外頭境界放在心上,高明!外面事情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對了。 身體在這個世間,懂得隨緣,隨緣是方便,懂得隨緣。但是隨緣裡面學什麼?不變。不能隨­緣隨著變,隨緣隨著變就壞了,就被境界轉了。隨緣不變是菩薩,不變隨緣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隨緣隨著變就是凡夫。凡夫可憐,拿不定主意。什麼時候才能到不變?跟自己利害­關係完全脫離了,自己完全沒有了,自然就不變了。凡是有變的,於我有關係,跟我利害有­關係,跟我得失有關係,跟我名利有關係,這就被轉了。我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就沒有關­係了,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名聞利養一乾二淨,邊都不沾。頭腦為什麼會清醒?就為的這個。你裡頭有自身的利害在裡­頭,利益在裡頭,你的心就不清淨,你的心是煩惱,不是智慧,不清淨就是煩惱。什麼都沒­有,你的心清淨,清淨是智慧,得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底下這一句,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你還為你自己想著,你還有名,你還有利,­你還有得失。違菩提門就是沒有智慧,你的智慧變成煩惱,有煩惱沒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他的心是如如不動,他心裡頭沒有事。事是什麼?事是外面環境,眾生的事情­,於我不相干,你們是在演戲的,我看戲,我是局外人,不在局內。你為自身求安樂的時候­,你就入進去了,你不是局外人。局外人跟他沒有共業,局內人跟他有共業。我們不為自身­,他們都為自身,這就跳出來了。 局外人,今天講災難,局外人不受災難,為什麼?跟你沒有共業,有共業的人才受災難。所­以這個東西有辦法跳出來,什麼辦法?念阿彌陀佛就跳出來了。阿彌陀佛裡頭還加上一點,­那你沒跳出來。真正就是純粹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你出來了,跳出生死,跳出輪迴。雖­然沒有往生,你是極樂世界的人,已經註冊了,極樂世界已經有了你,只是你還沒去。等於­說你已經拿到護照,拿到簽證,你隨時可以去。

感恩的心

2014年03月06日
公開
45

净空法师 真正學佛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緣是講人事,善的人事、惡的人事,對我們修行人來講,統統有恩德。什麼時候你能夠在這個角度裡面看清楚,你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你的功夫得力了,你肯定是煩惱輕、智慧長。 「感激斥責你的人」。他來批評你,他來指責你,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合情合理,統統接受,沒有話說,為什麼? 「他助長了你的定慧」。在這時候看你有沒有定功,你是不是心浮氣躁,是不是憤憤不平,那沒用,你考試得零分,你失敗了。看看你有沒有智慧,定生慧,心裡有情緒,生煩惱,不生智慧。我們如果用這個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的道業、你的智慧天天增長,那就是惠能大師的話,惠能見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麼曉得他常生智慧?批評他的人太多,罵他的人太多,瞧不起他的人太多,輕慢他的人太多。沒有念過書,是個樵夫砍柴的,到這個寺院裡面來,誰瞧得起他?他能夠說一句他常生智慧,你就曉得,他什麼都能忍受,而且怎麼樣?笑面對人。 「感激絆倒你的人」,他來障礙你,無論你是為自己還是為大眾,你做一點好事,他障礙,他不高興,他看到不高興,他要把你的好事給摧毀。我們要感謝他,「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你的定慧、你的德能不斷向上提升。絆倒怎麼?還爬起來,爬起來更強壯,不是一倒永遠倒了,不是。即使被人殺了,把你整個消滅,有沒有倒?沒有,為什麼?那是形相,形相是假的。這個世界毀滅了,他方世界我去了,我不斷向上升,造罪業的人他不斷往下降。你不可以責備他,你不可以怨恨他,你要憐憫他,感謝他幫助,提升我們。把我殺掉,我在這個世界死了,天上生了,你看不是把我升等了嗎? 「感激遺棄你的人」,為什麼? 「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該自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諸佛菩薩叫「無依道人」,不依賴任何人,不依靠任何勢力。依什麼?依自己的法性,自己的法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佛稱無依道人。我們對他好,我們對他效忠,他不滿意,把你趕走,遺棄你,這是什麼?緣不一樣。 「感激鞭打你的人」,為什麼? 「他消除了你的業障」。你做的是真正好事,一絲毫私心沒有,一點為自己的念頭都沒有,反而遭人家鞭打,你過去生中、這一生中所造的業障消除了。所以鞭打我們的人是恩人,他不鞭打,我的業障消不掉。不可以有怨恨,不能躲避;我不接受,逃避,不可以,那你就是不接受消業障,那業障還在。所以,要歡歡喜喜承受,這在世間講是難事,覺悟的人說是應該做的,迷惑顛倒他才有怨恨 「感激欺騙你的人」,為什麼? 「增長你的見識」。經歷多次的欺騙,你慢慢學聰明了,再欺騙你怎麼樣?隨他去,我要有能力就讓他騙。如果真的通達因果,這是真的,因果裡面跟我們講,我們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的,求也求不來。我命裡有的他奪去,今生後世他還要還來的。我們要不要他還?要還那就還搞輪迴,不要了,算了,布施給他好了,我們超越了。我們雖然不要他還,他有性罪,就是雖然他不要償債,但是他還有罪業,沒有說造作罪業沒有果報的,沒這個道理。 所以不怕人欺騙,我們對人要有信心,我們講經講了多少次。諺語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講了多少次,防人之心也沒有必要,你天天防人你多累,防什麼!佛給我們講萬法皆空,《般若經》給我們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防什麼?有防人之心,增長分別執著,誰吃虧?自己吃虧,分別執著障礙你明心見性。為什麼你學佛見不了性,你的清淨心不能現前,你的真誠心不能現前,大概就是常常有防人之心,錯了。諸佛菩薩不要說,連阿羅漢,永遠沒有防人之心,為什麼?人都是佛菩薩,只是有覺、有迷不一樣。不管是迷、是覺,統統是佛菩薩,人性本善。 如果你肯定這個事實真相(這是諸法實相)是真的,防人之心就除掉了,你說你多自在,多快樂。欺騙我的,奪取我財產的,奪取我功名的,不要緊,不要放在心上,他會還給你。你要是不捨的話,這個債你要不捨,來生後世遇到,他要加倍償還,為什麼?裡面還有利息,諺語所謂放來生債,這個話裡頭有很深的道理在。 「感激傷害你的人」,為什麼? 「他磨煉了你的心志」。都是好事,沒有一樣不是好事,這是佛菩薩教我們的。我們要是吃了虧,受了傷害,要是有怨恨,錯了,你不是佛弟子,要有報復,你更不是佛弟子。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琉璃王,當時有一個國王,這個國也非常強盛,侵略釋迦牟尼佛的迦毘羅衛國。迦毘羅衛國沒有能力抵抗,只有逃避,這個國被他滅了,裡面的人民被他殺了,釋迦牟尼佛知道。當時像舍利弗、目犍連,實際上他們都是古佛再來,他們同台唱這場戲,他們也裝著像我們一般人民一樣,有氣憤、有報復。向佛陀建議,我們怎樣保護這些人民,免除這個災難。世尊就說,這是定業,佛也沒有辦法改變眾生的定業,他必須要受這個果報。 佛講這段事情的起因,前世,不是這一世,釋迦族是一群漁夫,打魚的,是這麼個行業,釋迦族。他說有個很大的池塘,這裡面魚很多,這些漁夫把池塘的水放掉,把池塘的魚一網打盡,當然也全都殺了,也全都把它們吃掉。世尊說現在的琉璃王他們這群人,就是當年那個魚塘的魚,這一世他們得人身,釋迦族那些漁夫也還不錯,也建立一個小國。業因是在前世,前世你消滅他,這一生他消滅你,冤冤相報。如果還有怨恨,還不服,來生遇到的時候又要報回來,像拉鋸戰一樣,生生世世兩邊都痛苦。佛把這個因說出來,大家心平了,就沒事了。而目犍連有神通,大家曉得他是神通第一,他用他的缽,把他的缽變得很大,救了釋迦族五百人,裝在缽裡頭,把這個缽送到忉利天。下面遭災難,國滅掉了,再把救的這些人拿回來,結果拿回來一看,缽裡面的人沒有了,是血水,都化掉了。 佛就講,定業!你沒有能力救他,不是你把他移到別的地方就能避難,不行,他的定業,逃不了的。這樁事情告訴我們,人生在世必修的功課,就是不跟一切人結怨。無論這個人侮辱也好,障礙也好,找麻煩也好,都不能有冤仇。要用什麼?要用善心、要用清淨心、要用智慧心來對待,表現在外面決定是真誠的感恩心。

怎樣做到清心自在

2014年03月01日
公開
59

過去,我對許多佛法,總有些許的誤解, 以為"放下",就是全部放掉! 想要練習,但覺得自己總做不到! 幸好,在FB的動態,隨時可以看到淨空法師的語錄, 對我這種忙碌又愚癡的現代人來說, 真有醍醐灌頂的功效啊! 淨空法師說:「佛菩薩教導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的享受,而不是什麼事都放下。」 我這才恍然大悟,哪些執著該放?那些責任根本不能,也無法放? -->我的師父說,還要加上「要先讓升起的因緣圓滿,才有辦法真正放下!」 淨空法師又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不加一點"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頭,人家怎麼過,你也怎麼過,人家快樂,你也很快樂;人家有憂慮,你也表現出憂慮的樣子,內裡清淨平等,外面逢場作戲,你怎麼不自在?你怎麼不快樂?」 "內裡清淨平等,外面逢場作戲,你怎麼不自在?你怎麼不快樂?" 正切入核心,也讓我頓悟,該如何在濁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隨緣不隨俗。 也讓我想起20年前,悟空師父對我的開示,他要我學習"外圓內方"。 這道理,我竟然在20年後才領悟啊,慚愧! PS:許久未寫日記了,這兩個星期的產量豐富,實在是因為淨空師父與洪仲清心理師的動態文,引起我許多的反思,讓自己想把當下的想法給記錄下來! 也提醒自己,當自己起心動念,想批評別人的作法時,要升起慈悲心,想起對方也是眾生。這樣,就能免去批評的語言,又能從別人的做法中,提煉出智慧!

[轉貼]更有彈性的思考

2014年02月27日
公開
43

更有彈性的思考 作者 洪仲清心理治療師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我常幫助容易焦慮,甚至產生憂鬱的孩子們,所以看到本書的作者背景,我十分高興。謙斯基博士,是認知行為治療與焦慮疾患的專家,她本身也是一位媽媽。作為實務工作者,我很喜歡看學養與經驗皆豐厚的其他實務工作者,分享他們的工作心得,因為最能夠實用,她在兒童與青少年焦慮疾患的治療方面,也出過其他幾本專書。 光是翻看前言,我已經難掩興奮,作者的巧妙譬喻常讓我感到莞爾,譯者的通暢翻譯,應當會讓台灣讀者感到親切。我花了幾天假期,一字一句讀完,不斷對照我幫助的孩子們的狀況,一方面因為心理工作的不容易而感嘆,二方面為我自己找到好的導師而高興。 作者的思考脈絡,我暗自揣度,除了認知行為學派(以貝克認知療法為主)外,也融合了敘事治療、正向心理學,偶爾借用佛學的智慧,以及近來非常流行的「正念」—意近不加批判,去覺察與接納所有出現在當下此刻的認知與情緒,達到與之疏遠的效果。此種理論整合的方式,我個人認為,對於要能跟負面思考和諧相處,相當適當。 負面思考人人有,它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只有相對少數人,會用負面思考將自己逼入絕境。不過,即便如此,負面思考所引發的程度不等的負面影響,每個大小與小孩,都該學習覺察與管理它。要能幫助陷入負面思考而無法自拔的孩子,作者的意見是,家長得要參與治療過程,才會看見孩子的改變,以及孩子的需求。 尤其講到能在關鍵時刻適時引導孩子,在孩子身邊的家長,其地位難以被取代。家長自己用什麼樣的思考面對問題,孩子看在眼裡,可以增強孩子讓思考更有彈性的決心,也可能強化孩子負面思考的傾向。 我總覺得,心理治療如果沒有回到日常生活的細節與行動裡,那會像浮在天上的白雲,縱然暫時炫目美麗,但陰晴不定,效果轉瞬即逝。作者強調應當讓孩子從小做家事,以建立責任感,讓孩子有獲得成就感的機會,最好是要依據孩子的強項分配工作。 然後,學習遵守紀律,也別忘增加正面經驗,像是親子間的遊戲約會、跟家人朋友的旅行…等。教導孩子懂得感恩,營造每個人都重要的家庭氣氛,鼓勵孩子進行不用電子產品就能玩的遊戲,培養活動與運動的習慣…等,良好與平衡的生活,是幫助孩子的基礎。 以上關於親職教養的種種,雖然作者安排在書末,但是這些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對每個人都重要,對被負面思考困擾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作者在本書提到幫助孩子跟負面思考和諧相處的核心方法,圍繞在四個步驟:同理孩子的感受、重新標籤與特定化、最佳化、付諸行動。 能同理孩子的感受,讓我們跟孩子站在一起,而非站在對面。以孩子的角度看清楚他的情緒,然後幫助他給負面思考一個標籤,進行外化的動作,讓我們能更客觀地,評估想法對我們的影響力,以及其真實性。 我喜歡問一起工作的當事人:「怎麼想,對你最有幫助?」套用作者的講法,我們要選出對孩子最有利、損害最少、最正確的詮釋,讓孩子的思考可以朝新方向運轉。在這個部分,是最有創意的階段,我們設法依著書中的建議,讓孩子過於執著的負面思考,有更多其他的可能。 最後,就是化為行動了。我們是自己的老闆,即使負面思考不見得也不太可能消失,但是我們有權力選擇對我們最有利的想法去執行。 若依此內功心法,是否就真能減少負面思考的影響? 作者引用了賽利格曼博士的快樂公式, 快樂=天生個性+環境+自主控制 自主控制的部分,占了百分之四十,儘管悲觀者會聚焦在低於百分之五十的數字,但「客觀」來說,我們能努力的部分依然相當可觀。 雖然本書有些專業名詞的論述,但整體其實還算可親易懂。這不僅僅是家有負面思考強烈的孩子,必備的書籍,應當也是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長,想關心的知識。我們別忘記,在思考幫助孩子的過程中,常始於我們自身的成長,所以本書亦可視為自我成長的重要書籍,真心推薦給您! . 每天存一點好情緒,陪孩子練習不悲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6762

[轉貼]情緒是一種成本

2014年02月25日
公開
44

【情緒是一種成本】 把負面情緒揹著過活,走不遠,生命也苦澀 「情緒,是一種成本」,這是很少被提到的概念。 假設,兩個人做同樣的一件事,花同樣的時間。你做完了,心情很平靜;我做完了,心情卻很不舒服,那麼,我付出的成本比較高,因為,我等一下要多花一些時間去消化我的情緒。 或者,我們常常預支體力拼命工作,壓力大、累積不少負面情緒。因此,在假日的時候,為了犒賞自己、紓壓,就大吃大喝、出國玩、買名牌,又把賺來的錢花光了!結算起來,剩下的錢不多,甚至負債,又可能失去健康,更不快樂,不太划算。 這是因為在一開始,我們沒有把「情緒成本」算在裡面的關係。可計量的金錢、時間,和難以客觀界定的情緒因素,在不同層次皆有其重要性,不能偏廢。 在談生涯輔導時,我們重視「適性發展」。不是每個人都想當公務員,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老師,一個人勉強去做自己不適合、不擅長的事,雖然付出一樣的時間,得到一樣的金錢,但心裡累積的不愉快,卻要用額外的時間與金錢去平復。 把負面情緒揹著過活,又感覺不到意義,走不遠,生命也苦澀。為了工作,連非工作時間也要賠進去,這就是成本。 換個角度來說,情緒就是動機,能得到好情緒我們才願意努力。那麼,做人做事,都要把情緒考量進去,才能持續,也才不會一遇挫折就放棄。 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作者:洪仲清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 心得: 學習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真的需要練習啊! 想起我年輕時,脾氣真的很不好, 用在解決負面情緒的時間真的好多。 跟朋友出去鬼混、夜遊、泡夜店、買名牌服飾、血拚…… 中年後恍然大悟,原來當時不太喜歡自己。 與自己磨合了好幾年, 我發覺踏踏實實地生活,才是我內心真正想要的, 漸漸地,處理情緒的需要愈來愈少了。

[轉貼]【覺悟人生如過客,世間如旅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清涼自在!】

2014年02月23日
公開
36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看破是心不顛倒;放下是心不貪戀。 “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平常對生死這關一定要看淡,對於世緣要看淡,決定不能留戀;能見所見,都不是真實,只要放下,即能脫離生死。 覺悟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你就會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在日常生活裡面,分別、執著要淡薄,凡事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放下慳貪是布施。放下惡業是持戒。 放下懈怠是精進。放下嗔恚是忍辱。 放下散亂是禪定。放下愚癡是般若。 放下虛偽是真誠。放下污染是清淨。 放下傲慢是平等。放下愚癡是正覺。 放下自私是慈悲。 佛菩薩教導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的享受,而不是什麼事都放下。 淨宗古大德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這個世間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認真;“太認真”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障礙。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捨棄;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給諸位說,放下是太容易了! 多念念《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會覺悟。 覺悟整個人生是夢,夢裡還爭什麼?夢裡還有什麼得失?夢裡還有什麼放不下?夢裡還有什麼看不破? 佛經裡常常教我們作“如夢如幻”想。人生如夢,真的是這樣子! 覺悟人生如過客,世間如旅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清涼自在! By 淨空法師 --------------------------------------------------------------- 心得: 1.看破是心不顛倒;放下是心不貪戀。“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靜下來看自己對別人的批評,就能看到自己內心的黑暗面,與自己放不下的偏執究竟是甚麼! 2.佛菩薩教導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的享受,而不是什麼事都放下。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釐清,我們不能把放下當藉口,逃避應盡的本分,要把事情做好,把家庭顧好,這是修行的基本要求! 3.平常對生死這關一定要看淡,對於世緣要看淡,決定不能留戀;能見所見,都不是真實,只要放下,即能脫離生死。 -->對世緣看淡,是我此刻的心情!凡讓我覺得有負擔的緣分,我都會捨去,因為只是緣分,不是義務與責任!

[轉貼]性別中立教養 讓孩子自己選

2014年02月18日
公開
62

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37677 【記者李威撰整理報導】由於馬丁與麗莎這一對父母的緣故,麥斯(Max Price)的童年顯得比別人家的小孩更有趣。為了讓麥斯長大不會變得具有侵略性,這對父母按照所謂的「性別中立教養法」(Gender Neutral Parenting)來教養孩子。 鼓勵自我表達 不設框限 快滿2歲的麥斯,是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他穿著紅色格子衫,鏽色牛仔褲,在客廳裡推著玩具摩托車跑來跑去。下午的時候,換上深藍底色、綴有火鶴圖案的及膝連身裙,手裡拿著金髮洋娃娃,玩起扮家家酒。 「如果麥斯想穿粉紅色短裙跟戴上仙女翅膀,那就讓他穿戴吧。」23歲的麗莎表示:「他只是在表達自己,我不想去框住他、把他放進框框裡。我想教他的,就是盡情做他自己。他可以選自己想穿的衣服,冬天只要夠保暖就好了,他想要的我會買給他。」 有別於把小孩硬是分成「男孩」或「女孩」來教養,性別中立的教養方式鼓勵孩子盡情自我表達,性別認同的問題留待孩子長大自行決定。父母扮演輔助者的角色,讓孩子接觸男性與女性的各種物件,協助孩子徹底發現自我,同時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喜歡自己,毋需因為不符社會對男子氣慨或女性特質的期待而感到抱歉。 這家人住在英國的瓦索(Walsall),客人登門拜訪的時候,看到他們教養麥斯的方式,麗莎說:「他們會露出異樣又覺得有趣的眼神,帶著一點不與認同,但只要我們解釋如何養大孩子,然後解釋原因,他們會試著去理解。」她說,大多數人最後都會支持我們。 「我希望,麥斯長大以後不會被欺負。但我們這麼做,有一部分也是希望灌輸麥斯自信心,以及自我認同感,讓他不去在意別人怎麼想。」如果麥斯不愛踢足球,而是喜歡把指甲塗得閃亮亮,這對父母一點也不擔憂,只會看作是一種可愛的自我表現。 刻板印象會扭曲價值觀 麗莎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表示,1年前她在親子網站看到許多網友在討論強暴案的新聞,她就開始決定,要讓麥斯自己決定要當個男孩或女孩。麗莎表示:「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相當有害的,他們告訴男孩子要有侵略性、可以主宰女性。」 麗莎表示:「有研究指出,『男還要有男孩的樣子』基本上就是告訴男孩子,那樣做是OK的,因為侵略性就是他們的本質。對他們或女性來說,都是有害的。」 麗莎的先生馬丁,先前有過一段婚姻,跟前妻生了2個小孩,都是按傳統的性別角色來撫養他們。馬丁想起小時候,「爸媽告訴我,小時候我跟姊姊一起玩洋娃娃,但這也沒礙著我,我也不曉得這為何會礙到任何人。」 34歲的馬丁現在是一名無業導遊,「我覺得我先生比我更像女性主義者。」麗莎說:「他最關心的通常只是『麥斯的鞋子搭不搭身上的衣服』。」 「性別中立教養」的概念,1970年代開始流行於美國女性主義的圈子,這是受到女星瑪洛•托馬斯(Marlo Thomas)的啟發,因為當時她寫了一本名叫《自由地去做你和我》(Free to Be You & Me)的暢銷童書,而且最近又有不少人開始重溫這本著作。 如果沒意外,麥斯到了該去學校讀書的時候,會被要求穿著特定性別的服裝。但麗莎跟馬丁另有打算,希望讓他繼續隨心所欲地穿著。「我們打算讓麥斯在家自學,」身為全職家庭主婦的麗莎說:「不過,如果他最後還是想去學校讀書,而且想要穿著女生制服,我絕對不會阻止他。」 不能用外表評價他人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對家長的理念,但她說:「就我想得到的範圍,如果他是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無性戀,這些都不打緊。生下他的時候,我沒有說『你得如此我才要愛你』;無論他怎樣,我都愛他。」 2011年加拿大有一對夫妻在生出孩子以後,基於「自由與選擇」的考量,決定不告訴任何人新生兒的性別,當時孩子的父親說:「如果你真的想要認識一個人,何必管他兩腿中間是甚麼。」登上加拿大的頭條。 2012年英國劍橋郡(Cambridgeshire)也有一對夫妻,以性別中立教養的方式,撫養一名生理女性的孩子。這對夫妻希望可以藉此讓他�她展現「真正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