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能量中心的呼吸

2011年07月04日
公開
44

  七個脈輪的呼吸靜心。這個靜心最好是空腹做,在清晨或是晚餐前做。 ◎第一階段:能量中心的呼吸   站著,兩腳與肩同寬,身體放鬆。眼睛閉起來,嘴巴張開,開始深而且快的呼吸,將氣吸進第一個能量中心。當你呼吸的時候,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骨盤一帶,也就是集中在第一個能量中心的地方。必須吸氣和呼氣並重,不要強迫呼吸,呼吸的韻律要讓你覺得舒服,要讓你能夠覺知到每一個能量中心的感覺和感情。當你聽到一聲鐘響,就開始將氣送到第二個能量中心。   每一次你聽到鐘響時,就將這個深而且快的呼吸送到下一個能量中心,從一到七,依序進行。當你從一個能量中心移到下一個能量中心時,你的呼吸必須變得越來越快,但是越來越溫和,好讓你在第七個能量中心的時候,你所吸進的氣是你在第一個能量中心時所吸進的兩倍。   當你在呼吸的時候,你可以振動你的身體,伸展你的身體,傾斜或轉動你的骨盤,或者以任何方式移動你的手,但是腳站的地方不要移動。讓你的腳、膝蓋、臀部及其它的關節像彈簧一樣,因此,當你的呼吸和身體開始移動時,那個移動可以不斷持續下去而不需要努力。讓你的覺知停留在各個能量中心的感覺,而不要停留在呼吸或身體的移動上。   在將氣吸進第七個能量中心後,你會聽到三個鐘聲,那時你必須讓你的呼吸和覺知透過每一個能量中心往回走。當你往回走的時候,讓你的呼吸變得越來越慢,讓你的能量從第七個能量中心自己往下流,包含從頂端到底端的所有能量中心的能量,好像七個顏色混合成一道彩虹。這個向下的呼吸大約需要花兩分鐘的時間,至於每一個能量中心要吸氣多久由你自己來決定。   在你完成這個循環,要開始下一個循環之前,靜靜的站一下子。這個向上和向下的呼吸循環必須重覆三次,全部大約四十五分鐘。   如果在開始的時候,你並沒有感覺到你能量中心的能量,只要將能量送進能量中心的部位,記住不要強迫呼吸,而是讓呼吸和身體的移動像一座橋般,將你帶進每一個能量中心去覺知能量的感覺和品質。對每一個能量中心不同的品質要變得敏感,不是透過用力,而是透過覺知和耐心。 ◎第二階段:只是坐著   在第三個呼吸循環之後,眼睛閉起來,靜靜的坐著,至少十五分鐘。如果你想要,也可以坐的更久。當你坐著時,不要特別注意什麼東西,讓你自己變得覺知,觀照任何內在發生的事。記住:不論你做那一種靜心,奧修都建議,一個人必須放鬆,觀照任何正在發生的,不要判斷它。   最重要的,唯有當你覺得做起來很好,唯有當它帶領你深入到和平和喜樂,你才去做它。如果它帶給你一些擾亂的情緒,那麼我們建議你最好改做發洩性的靜心,例如動態靜心。

從社會新聞看人類的無意識

2011年05月23日
公開
37

從社會新聞看人類的無意識 轉載自張德芬的內在空間網站http://www.innerspace.com.cn/d/showArticleDetail_913 一名音樂系的大學生在撞傷一名女性之後,由於女性拿筆抄他的車牌,他竟然用彈鋼琴的手拿刀刺殺對方多刀後死亡。 一名從國外歸國的留學生,在機場和前來接他的母親一言不合,竟然當場拿刀刺殺母親數刀。 一名俊男和交警發生肢體衝突,呼喚父親前來助陣。偕同兩名友人,這對父子在街頭上當場把交警活活打死,一名友人還大喊:“我今天不但要打死你,還要把你這一身皮都剝了。” 這些可怕的新聞,讓我心痛。 這些人有這麼高的知識水平,生活也算優渥,怎麼會一時喪心病狂做出這種事?他們難道不知道,殺死一個人要負多大的責任?遠比把人家撞傷來得嚴重。殺死交警是多大的罪過啊,這些人怎麼沒有想到自己會陷入多慘的境地? 我只能說,在事發的那個當下,他們都進入了無意識當中,完全喪失了理智。留學生事後也說,當時腦子完全空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無意識,人類一切禍亂的根源。 李爾納老師就教導我們,在靈性成長的道路中,要把無意識的每一塊石頭都翻過來,看清楚。 對一個陌生人怎麼可能仇恨到要殺死對方而且要剝他的皮?這個人在對一個陌生的執法人員拳打腳踢的時候,他可能在發泄對爸爸的憤怒。因為小時候爸爸也是這樣對待他的。他一直沒有機會報復,現在可好了,機會來了。無意識才不管你報復的對象是不是當初加害你的人,它只想發泄。 所以,就像李爾納老師在《回到當下的旅程》這本書中說的,你需要負責任的把情緒表達出來,不要壓抑他們。所謂負責任,是用不傷害他人的方法,表達發泄你的憤怒。你可以在腦海里想象如何殺死你的雙親(是小時候虐待你,不好好對待你的那對父母,而不是現在垂垂老矣,虛弱無助的父母),或是對著枕頭狠狠的重錘,承認你對他們的憤怒,讓你的憤怒有個出口。然後,原諒他們,也原諒自己。憤怒是不知道原諒的,憤怒無法寬恕,它只要報復。所以,就讓它報復吧。報復完之後,你還是可以回去做你的乖孩子,但是你內在的憤怒已經獲得解放了。 我發現承認自己有憤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用適當的方式把它們表達出來,讓積壓在你內在的能量能夠流動。 另外就是,我們常常習慣性的做出一些機械性的反應。像藥家鑫(鋼琴殺手)的例子就是,他被恐懼所驅使,沒有看到自己的恐懼是不成比例的被放大。如果當時他能立刻反觀自己的恐懼,願意和自己的恐懼相處而不是用去除外在的障礙來消除恐懼(這可能是他從小到大的一貫反應模式),那麼他就不需要殺人來讓自己陷入更悲慘、更值得恐懼的境地了。 我現在每天都在試著去翻動自己的無意識石頭,方法很簡單:當有任何人激發了你的情緒的時候,就是該去尋找那塊石頭的時候了。我最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內心產生很多憤怒。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BINGO(賓果!)!當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的時候,就是該去翻石頭的時候了。 我翻到一塊控制欲的石頭,希望別人按照我的方式做事。嗯,霸道的我,好,我看到了,我接受了,讓它過去。 我翻到一塊需要別人尊重的石頭。我看了看事情的來龍去脈,人家其實不是不尊重我,只是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議程。嗯,自尊低的我,需要別人的尊重。好,我看到了,我願意創造更多的空間允許別人做他自己,同時我可以尊重我自己,不需要他人來尊重我。 我翻到一塊評判的石頭,覺得別人冥頑不靈,而且傲慢頑固。哈,這是我自己的投射。 我也接納自己的傲慢頑固,看到它,接納它,感謝別人願意做鏡子讓我看到我自己。不需要去批判他,他有權利做他自己。 翻來翻去,我發現我可以放下了。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包容別人,了解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在努力,不是有意要侵犯你。我看到了這些,我願意接納,因為我要自由,我不要被自己的無意識關在牢籠裡,還要拉別人進來做共犯。 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去翻動自己無意識的石頭,我們就會尋找回來更多的自己,你會更愉快,日子會更輕省。當然,你會更少“身不由己”的去做一些無意識的行為,這樣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一些。所謂“靈修”,不就是這個嗎?!絕對不是神神叨叨的東西,而是不斷的修自己——翻動每一塊無意識的石頭!!

我不是受害者

2011年05月19日
公開
16

我不是受害者 2011 / 5 / 11 (8 歲) 若水 最近有朋友跟我聊起經濟風暴、氣候變遷、地球浩劫、世界末日這類傳言,我只是提醒他,如果我們相信這類訊息的話, 無論是分享這類訊息,甚至於為這些事情預作準備,其實是在助長這種毀滅的預言。所謂世界的毀滅,其實暗示的是我們人類自己的毀滅傾向。 我這樣講了以後,朋友就有一點擔心,他認為,註定要發生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夠只用一些光明樂觀的心態面對?他覺得我們應該準備自己的心靈,接受現實。 可是,問題是我們怎麼為所謂的浩劫末日做準備?除了把自己嚇死以外,我們還能夠做什麼? 世界末日這類地球浩劫的傳言,不是現在才有,在人類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這些浩劫,真的會發生嗎?究竟來講它當然會發生!因為,反正這個世界上的金融,注定會有風暴。而世界上哪一個朝代沒有大浩劫?連物理學家都說這個世界總有毀滅的一天。這是小我世界最基本的劇本;就是每天都有危機,沒有一天你能夠安心的活。這個世界的本質,佛經上面早就講得很清楚,它用成、住、壞、空,來形容這個物質世界;用生、老、病、死,來形容我們的身體;最後都是壞、都是空,都是病、都是死。 這是整個世界必然的過程,也是必然的結局。所以,對於我們活在夢裡面的人,這不只是真的,而且是一種宿命,非發生不可,這個我們沒有什麼好爭的。我們唯一需要探討的就是: 這件事情對你個人的意義是什麼?你準備要怎麼樣面對? 如果你準備繼續活在夢中,跟整個世界千千萬萬的夢中人,演完這場成住壞空的戲,那你當然應該去做些準備,也許你要去安排一下你的基金、你的股票、考慮是否該辭去工作、在家裡儲備糧食…。 可是,我不是跟這些人(準備繼續活在夢中的人)講的,因為我們都是在學心靈的人,我相信你是真的想要覺醒,你今天才會修得這麼精進。那麼,你真正該問的問題,並不是說這個末日會不會來?浩劫會不會發生?我們該怎麼辦? 想要覺醒的人問的問題完全不同,你的用心不再放在「怎麼去應付夢裡面的這些事件」上,而是:我為什麼會跟這些人一起編這種劇本?我為什麼還這麼興沖沖的參加他們的編劇?我的參與究竟賦予了這個夢境什麼意義? 前天在網上共修的時候,我們才討論過心想事成的說法,有人提出來說:連這個世界毀滅也是我們心想事成的。我們今天相信它、為它做準備或者防備它,其實就是心想事成的力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局嗎? 奇蹟課程是為想要覺醒的人提出另外一條路,它告訴我們:世界或你所經歷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你自己想來的,都是你自己要的。而且奇蹟課程常常講得都很絕對,它說「絕無例外」,沒有什麼大事小事,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們自己想要的。不論你怕它、要它、恨它,都是因為你這一念而勾來的。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有創造夢境的能力,於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我們究竟在起什麼念頭?你怎麼想,這個事就會怎麼樣出現。 奇蹟課程很了解我們的困境,它絕對不會說:「唉,你不要這樣子想就好了嘛!」它知道我們已經為自己搞了一具脆弱的身體,所以我們在做這個身體之夢的人,都會身不由己的生出這種毀滅、害怕死亡的念頭。 奇蹟研習的第二階段,我們一直在強調,我們所害怕的這些東西其實對我們有致命的吸引力,我們是身不由己會被它吸引。身體有它的吸引力、痛苦有它的吸引力、死亡更是有它的魅力。而這一切身體的魅力、痛苦的魅力、死亡的魅力,最後都是源自於你那個內咎的魅力。 用「魅力」一詞,也就是說你是情不自禁被它所吸引的。所以你對死亡、對痛苦,會情不自禁的去想它。無論世界末日也好、地球的浩劫也好,這些訊息之所以對人類有莫大的吸引力,是因為我們心底有一種很深的罪惡感,老是覺得自己不好,會遭到報應、懲罰,所以我們在心底上常常無意識的又害怕、又期待,等著這些痛苦、浩劫、懲罰出現。 如果要繼續做夢的話,那我們只要處理「世界末日來時,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我們想要覺醒,我們面對的心態必然完全不同。 當我們聽到這些訊息的時候,你會跟自己笑一笑說:「我怎麼又用這種戲碼來嚇自己了?」忍不住要去讀這些消息的時候,也問自己一下「我真正在怕什麼?我這種老想用痛苦懲罰的受害心態,究竟是從哪裡出來的?」然後看一看自己的內咎恐懼,把它交給聖靈,或者是你自己的靈性,再安心去做你該做的事情。因為聖靈根本不在乎你賣不賣股票或者儲備不儲備糧食,祂在意的是:你究竟在想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想? 這個想法如果改變的話,這些問題也會跟著改變。 在我們修行的過程裡面,千萬千萬不要低估了我們受害的心態,老覺得自己不好、會受到報應、應該吃苦的這種受害心態,跟我們與生俱來的罪惡感都深埋在心裡。即使是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日子過得好好的,不也是喜歡去看世界末日的電影?看賺人熱淚的電影?我們太容易也太喜歡跟電影裡面的受害者認同。如果電影的結局是喜劇,最後正義伸張了,我們就會忘掉過程中那種苦、那種情緒。可是好的電影,常常是悲劇的結局。那種心裡的義憤填膺、那種恐懼,你就是久久放不下。電影看完以後還會繼續在想: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結局? 我和我先生都很愛看電影,如果我們看的是反映社會問題的寫實劇,那常常真的很悲慘。每次看到這種寫實劇,我會清楚的看到自己心裡面的種種情緒,一點一點的翻出來:先是氣那些害人的人,然後害怕他會做出很蠢的自我毀滅的舉動,看他做那些舉動又覺得很生氣,他怎麼會那麼笨?瞧不起他、可憐他、又覺得愛莫能助、希望他會做另外的決定…等等,所有的情緒全部出來了。 一部好的電影,它硬是讓你忘不了。所以電影演完以後,我還得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自己:那個主角不是受害者。當我老是在擔心那個主角的事情的時候,表示我已經把「我是一個受害者」的恐懼投射在他身上了。所以我氣的、害怕發生的、痛恨的、瞧不起的,其實是自己。因為我們心理上都有一種自知之明:如果我活在他那種環境裡的話,我也可能會做出同樣的事情,落入同樣的下場。 在人生大夢裡面,這種浩劫的電影,最容易引起共鳴,因為它直接置入了小我「我遲早會受到報應」的受害心態。所以如果我們真想要跳出這個循環的話,要非常留意自己是怎麼樣配合人家演出的。我們得隨時回頭,進入自己心裡觀照一下:原來我的受害心態,又開始作祟了。而這種心態,正是我今天會活在這個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娑婆世界的真正原因。 當你聽到這些訊息,跟我看完這些電影,其實該做的功課都是一樣的。就是不要跳回自己的電影裡面,去假想:如果這個主角怎樣怎樣…他的朋友怎樣怎樣…他的家人怎樣怎樣…這個主角可能就不會自殺了。 而是要看到,我是在藉這個故事來宣洩我自己心頭的怨,以及我自己心頭的恐懼。所以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用奇蹟課程的寬恕,寬恕我們一定會犯錯、寬恕世界正在上演的這場爛戲。 要寬恕,而不是冷眼旁觀而已。接著接納我們都在這個戲裡面,我們很可能會把這個世界搞砸,然後我們就知道這個根本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讓這個世界搞砸」這種戲下面的心態。這是最好的機會讓我們把信心轉向,我們身邊一直有一個人想辦法要喚醒我們,告訴我們:不要擔心「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只要把你「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先搞清楚。我們就可以找到真正的平安。 我最近正重新翻譯到奇蹟課程正文的第十八章,正好碰到這一段,它講很清楚,它說「我曾對你說過,要把黑暗帶到光明裡面,我也說過錯誤必須在它的源頭上面加以修正」(T18.IX.1),這就是聖靈需要你交出來的一小部份,聖靈需要你做的也就只有這一小部分,就是看出那好似分裂,而且各行其是的這個小小的念頭,也就是「你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你會受苦」、「你會受害」…等等的小念頭。 聖靈只需要你去注意,看出這個小念頭,把它交出來。祂說其餘的事情都是上主的事情,你不需要其他的嚮導。只有你這個瘋狂而錯亂的念頭才是真正需要拯救的,而不是這個世界需要拯救。 我們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馬上看到這是自己受害情節的投射,轉向那位靈性導師,向他祈求什麼叫做心靈的平安,這才是奇蹟課程為我們指出的另一條路。我一再強調:奇蹟課程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去做一些具體的事情,可是它要你小心,你的每一個想法舉動下面,都隱藏了一個很深的輪迴之根,也就是內咎恐懼,這個東西讓你今天做出這個人生大夢。 如果我們要真正跟隨這個課程的話,我們的眼光不能夠掉在「外面發生什麼、別人說什麼、那種訊息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無論是真是假,我們有一個導師在引導我們,知道怎麼樣在這些事情上面,扭轉自己的心態,然後接受他的平安。這是我們給世界最大的禮物。這是我們給身邊的人最大的協助,這是一個定心丸。 我們就繼續按照奇蹟課程給我們指的路,一起觀照,把這一小部分,奇蹟課程說我只要求你這一小部分:這一部分就是「你看下面藏著什麼?你想藏著什麼?」的那個心態,那東西一交出來以後,你就不會再去做這個夢,就算這個夢發生在你周圍,你也一樣在這夢裡面可以看到平安光明與神聖的一面,而在你身邊的人,都會託你的福,都能得到你所給的禮物。 那個時候,聖靈也會跟你講說:「謝謝你,在這個時候,我真的需要你這一顆平安清明的心靈。」 若水口述錄音.感謝 herb 整理記錄

人生的意義是被創造出來的

2011年01月19日
公開
37

【為愛傳送】 人生的意義是被創造出來的 作者:許添盛醫師 /賽斯基金會董事長。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賽斯文化發行人 人生的意義其實不在於有沒有得到答案,而在於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因為,會去問人生的意義、會去追尋人生的意義,這本身就已經是人生的意義了! 萬物之中只有人會去問,人活著到底有沒有意義,對不對?比如,一朵玫瑰花就不會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意義,人則脫離了萬物依循本能的狀態,而被賦予了創造的自由;所以,人在開始面對自己時,必須為自己創造出來的人生負責。 大家會問:「許醫師,我的人生、婚姻有沒有意義?」很多人搞了半天,到了四、五十歲,才發現原來這一段愛情或婚姻沒有意義,可是當你宣稱你的婚姻沒有意義的時候,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當你宣稱你的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這件事情有很大的意義! 對我而言,人會認為人生沒有意義,這件情真有意義啊!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一切事物都建立在意義上面。人被賦予創造的責任,正因如此,你可以去創造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 我常常感覺到,很多人的生命漸漸迷失了。我每天都在面對第一線的群眾、做最直接的心理治療,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問,「為什麼我活著?我活著幹什麼?我活到現在有沒有意義?」其實我也沒有答案,我只希望各位繼續問下去,不要停止這個問題,有一天你終究會得到答案!有時候,我們對生命提出的問題越是猛烈,宇宙給你的回應就會越豐富。 (摘錄自身心靈健康的10堂必修課 / 賽斯文化出版) 歡迎轉寄、分享 ~同為生命旅程的旅者,我向你致敬~ 賽斯教育基金會 www.seth.org.tw /網路資訊部 林憶葭 [email protected] 感謝愛的志工~ 蓮珠 協助整理

內在感官是用來感知內在的世界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42

內在感官是用來感知內在的世界 作者:許添盛醫師 /賽斯基金會董事長。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賽斯文化發行人   我們現在來談「第一種內在感官」,賽斯把它定義為「內在振動性觸覺」。舉例來講,外在感官讓我的眼睛看到一棵盆栽,我可以去摸葉子、聞泥土的味道,但如果你從內在感官來看這盆栽,能體會到身為盆栽是什麼樣的感覺,你會變成這棵盆栽。我的整個身分感擴大了。當我看著河流的時候,河流與我互為彼此的一部分,我的一部分意識與河流一同穿越溪壑、流向草原,這種感覺就彷彿用眼睛看外在世界那樣地具體。   外在感官讓我們覺得自己跟樹是分開的,樹是樹,我是我;外在感官讓我們覺得自己跟家庭是分開的,先生是先生,我是我,小孩是小孩,這是因為外在感官本身是二元對立的;可是,當你用第一種內在感官,也就是內在振動性觸覺時,產生的感知會讓你擴大身分感,你成為你所見所聞的一部分,到最後已無法分辨到底是你在看山,還是山在看你?或者你和山兩相對望?還是你根本就在看你自己?早期的原始部落,認為大自然是神明的化身,比較容易和大自然產生交融的情感,就是來自這種內在感官的運用。   內在感官是跟內在實相打交道,內在實相的探索方式,不是去觀察一件事情,而是成為你所觀察的那件事情,想像力很重要,它是屬於心智的能力,大腦只是心智的偽裝版本。有一個內在實相,還有一個外在實相,有外在感官就有內在感官,要了解事物的本質只能用內在感官。就像你想要瞭解一顆蘋果,光靠儀器是不夠的,儀器只能讓我們瞭解蘋果的物結構,以及它的基因特性,而內在感官卻可以讓我們穿透蘋果,直接感受到蘋果的存在本質。 好比說人類為什麼會需要酒精?是因為很多男人在理智清楚、顧及尊嚴的情況下,他不會告訴你真心話,唯有藉由喝酒把理性麻醉了,才會吐露心事。從這個角度來看,酒所促進的心理健康遠比造成的疾病多,它有助於某些人把內在壓抑的部分宣洩出來。有些酒癮個案,真正需要的幫助並非只是戒酒,而是戒掉他「自暴自棄」的心情。 (摘錄自你可以喊暫停 / 賽斯文化出版) 歡迎轉寄、分享 ~同為生命旅程的旅者,我向你致敬~ 賽斯教育基金會 www.seth.org.tw /網路資訊部 林憶葭 [email protected] 感謝愛的志工~ 蓮珠 協助整理

亞歷山大的三個遺願

2010年12月09日
公開
28

亞歷山大的三個遺願 亞歷山大是一位偉大的國王。在征服了許多王國勝利返回的途中,他病倒了。 此刻,佔領的土地,強大的軍隊,鋒利的寶劍和所有的財富對他來說都毫無意義,他明白死神很快會降臨,他已無法回到家園。 他對將士們說道:「我不久將離開這個世界,我有三個遺願,你們要完全按我說的去執行。」將士們含著淚答應了。 「第一個遺願是,我的棺材必須由我的醫師獨自運回去。」 亞歷山大喘了口氣,繼續說道:「第二,當我的棺材運向墳墓時,通往墓園的道路要撒滿我寶庫裡的金子、銀子和寶石。」 亞歷山大裹了裹毛氈,休息了片刻,「最後一個遺願是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 聚集在他身邊的人都很好奇,但沒人敢問為什麼。 亞歷山大最喜愛的將軍吻了吻他的手說:「陛下,我們一定會按您的吩咐去做,但您能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嗎?」 亞歷山大深深吸了一口氣說道:「我想要世人明白我剛剛學到的3個教訓。」 我讓醫師運載我的棺材,是要人們意識到醫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療人們的任何疾病,面對死亡,他們也無能為力,希望人們能夠懂得珍愛生命。 第二個遺願是告訴人們不要像我一樣追求金錢,我花費了一生去追求財富,但很多時候是在浪費時間。 第三個遺願是希望人們明白我是空著手來到這個世界的,而且我空著手離開了這個世界。 說完他閉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 欣賞前期電子報:老公的願望 留言給笑遊人間∣回應本篇電子報∣訂閱常見問題∣文章故事總覽目錄∣補寄確認信 重要訊息: 若您有訂閱學習電子報卻無法正常收到每期的電子報,還請您來信 [email protected] 告知 笑遊人間會將您的信箱加入手動寄送名單中,日後每當學習電子報發報後 笑遊人間會手動寄送一份給您欣賞,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 報長 笑遊人間的話:    同樣的事看在不同心態的人眼裡所得到的省悟將不同,像以比較世俗的眼光看待: 亞歷山大大帝的第一個遺願「棺材讓醫師獨自運回」,世人或許會認為,這是為了懲處醫師的無能,所以讓醫師獨自運送棺材受盡苦楚。 第二個遺願「通往墓園的道路要撒滿我寶庫裡的金子、銀子和寶石」,無知的世人還以為,風光下葬是英雄最好的落幕,而讓人追求財富的心更盛。 第三個遺願是「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人覺得是否,雖然我撒手人間,但我的精神依然與你們同在,顯示出對世人的依依不捨。 所以,若 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將他所要求的事項說明清楚,讓後人自行去揣測,那每個人得到的啟示將有可能和他的原意相差十萬八千里。 這也讓我們學習到,除了要將自己想表達的事說明清楚,更要了解聽眾是否完全領悟,才不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會。

女人與婚姻

2010年12月06日
公開
33

轉貼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1kk3oz2LHx3AadoWdLcnng--/article?mid=3705 女人與婚姻 奧修談婚姻與兩性關係     婚姻是一個很大的教導,它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習說依賴並不是愛,依賴意味著衝突、憤怒、恨、嫉妒、佔有、和控制.一個人必須學習不去依賴,但是要達到這樣,你需要進入很深的靜心,好讓你能夠自己一個人就很喜樂而不需要別人。當你不需要別人,那個依賴就消失了。一旦你不需要別人,你就可以分享你的喜悅,那個分享是很美的。   我想要在世界上有一種不同的關係,我稱之為「關連」,只是為了要使它跟舊有的關係有所不同。我想要世界上有一種不同的婚姻,我不稱它為婚姻,因為那個名詞已經被毒化了,我喜歡就稱它為友誼……只是因為愛而在一起,沒有對明日的承諾,這個片刻就足夠了。如果你們在這個片刻互相愛對方,如果你們在這個片刻互相享受對方的存在,如果你們能夠在這個片刻互相分享,下一個片刻將會由這個片刻生出來,它將會變得越來越豐富,隨著時間的經過,你們的愛將會加深,它將會開始進入新的層面,但是它將不會產生任何枷鎖。   我知道得非常清楚,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將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悅,不是出自貧乏,而是出自豐富,因為你擁有那麼多,所以你必須給予。它就好像一朵花開,它的芬芳就會釋放到風中,因為它是那麼地充滿芬芳,所以它必須將它釋放出來。或者就像一朵雲來到空中,它必須將雨滴灑落下來,它必須下雨,它是那麼地充滿著雨水,所以它必須分享……   我們必須從最根部來改變人類的整個結構。我們必須放棄直到目前為止所存在的婚姻方式,一個全新的觀念必須被引進,唯有如此,一種新的人類才能夠在地球上誕生。 摘自「道:黃金之門」第二卷     的確,我們從來沒有去想有什麼事發生在婚姻。現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個痛苦的受苦-----一種長時間的受苦,帶著虛假的笑臉。它只是被證明是一種不幸,最多它只不過是一種方便。   當我這樣說,我並不是意味著說如果你能夠愛更多人,你就不必結婚。就我的看法,一個能夠愛更多人的人不需要只是為了愛而結婚,他會為更深的事而結婚。請你們瞭解我的意思:如果一個人愛很多人,那麼沒有理由只是因為愛而去跟一個人結婚,因為他不要結婚也可以愛很多人,所以沒有理由要這樣做。我們強迫每一個人因為愛而結婚。因為你在婚姻之外無法愛,所以我們不必要地將愛和婚姻湊在一起,那真的是不必要。婚姻是為了更深的東西:為了親密,為了一種相互歸屬,為了要去做一個人無法單獨做的事,為了要去做兩個人可以一起做的事,為了要去做一種需要兩個人在一起、深深地在一起才能夠做的事。由於這個對愛饑渴的社會,所以我們就因為浪漫的愛而結婚。   愛永遠無法成為婚姻的偉大基礎,因為愛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如果你因為愛而跟一個人結婚,你將會後悔,因為那個樂趣很快就會消失,當那個新鮮感消失,無聊就進入了。婚姻是為了更深的友誼和更深的親密。愛也隱含在它裏面,也並非只有那個因素。所以婚姻是心靈的,它的確是心靈的!有很多事情你永遠無法單獨一個人去發展。即使是你自己的成長也需要別人來反應,需要一個非常親密的人,使你能夠對他或她完全敞開。   婚姻根本就不是性的,是我們迫使它成為性的。性或許存在,也或許不存在。婚姻是一種很深的心靈交融。如果有這樣的婚姻發生,我們就可以生出非常不同的靈魂-----品質非常不同的靈魂。當一個小孩是由這種親密關係所生出來的,他就可以有一種心靈的基礎。但我們的婚姻都只是性的——只是一種性的安排,出自這種安排,你說會生出什麼呢?要不然就是我們的婚姻是一種性的安排,要不然就是為了短暫的浪漫的愛。   事實上,浪漫的愛是病態的,因為你無法愛很多人,所以你繼續累積愛的能力,然後你就將它氾濫出來。每當你找到一個人或是一個機會,這個氾濫的愛就被投射出來,所以一個平凡的女人就變成好像一個天使,一個平凡的男人就變成神聖的,看起來很神聖,就好像是一個神。但是當那個洪水過後,而你再度變正常,你就會瞭解到你被騙了。他只是一個平凡的男人,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人。   這個羅曼蒂克的瘋狂是由我們一夫一妻制的訓練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一個人被允許去愛,他就永遠不會去累積可以投射的緊張,所以,唯有在一個非常病態的社會裏,浪漫的愛才可能發生。在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裏,將不會有浪漫的愛,將會有愛,但是不會有浪漫的愛,而如果沒有浪漫的愛,婚姻就會進人一個更深的層面,它將永遠不會使你感到後悔。如果婚姻不只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更親密的在一起,為了一個「你見我」的關係,好讓你們兩個人都能夠成長,不是以「兩個我」,而是以「我們」來成長,那麼婚姻真的就是無我的訓練,然而我們根本就不知道那種婚姻。 摘自「最終的煉金術」第一卷      一個男人在決定結婚之前必須認識很多女人,而女人必須認識很多男人,唯有如此,你才能夠選擇,唯有如此,你才能夠去感覺跟誰最合適,唯有如此,你才能夠瞭解跟誰在一起你可以開始往高處飛。但是多少年代以來,我們都不允許這樣的事。   在你要下承諾之前,你需要對別人很有經驗,但是現在我們的意識形態仍然停留在科技發達之前。在過去,這種事是危險的,因為女人或許會懷孕,而為她或她的家人或她的一生帶來麻煩。那就是為什麼沒有說男人在婚前必須保持貞潔的問題,而對女人來講它是絕對需要的,全世界都是加此。   為什麼要有這個雙重標準?為什麼女人必須是一個處女?而男人為什麼不必?他們說:「男孩子就是男孩子嘛……」難道女孩子就不是女孩子嗎?   那只是因為從前對女人沒有科技的保護,但現在已經有保護存在。在火的發明之後,避孕藥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最偉大的革命家跟避孕藥所帶給世界的革命來比根本不算什麼。你或許不知道,但是避孕藥的確改變了整個世界,因為它改變了整個性的法典。   你生活在一個科技的時代,你不需要攜帶著科技發達之前的意識型態,它們是有害的,它們會阻礙你的進步,它們是不必要的重擔,你毫無理由地攜帶著它們,使它們來擾亂你的生命。   男人和女人必須會合,必須互相知道對方,而不必匆匆忙忙地趕著結婚,慢慢、慢慢地,你將學會愛的藝術,你將學會跟人相處的方法,同時你也將會學到跟誰在一起會有心靈的親和力。   婚姻是一個心靈的事件,而不是身體的現象——根本不是。它是心靈的結合。當你開始感覺跟某一個女人或某一個男人在一起時會產生出偉大的音樂,有某種來自彼岸的東西穿透進來,唯有到那個時候才定下來,否則不需要倉促行事。 摘自「常年哲學」第二卷       對愛有一種很強的欲望和渴望,但是愛需要很大的覺知,唯有如此,它才能夠達到它的最高峰,而那個最高峰就是結婚……結婚是兩顆心完全融合在一起,它是兩個人同步產生作用,那才是真正的結婚。 摘自「啊!這個!」     愛可以變成婚姻,但是這樣的話,它就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婚姻,它不是一種社會的形式上需要,它不是一種制度,它不是一個枷鎖。當愛變成婚姻,它意味著兩個個人決定生活在一起,但是是處於絕對的自由之中,互相不佔有對方。愛是不佔有的,它給予自由。當愛成長而成為婚姻,那個婚姻就不是普通的事情,它是絕對不尋常的,它跟戶口登記無關。你或許也需要登記戶口,社會的認可或許是需要的,但那些都只是在外圍,它們並不是核心的部份.在核心的部份是心,在核心的部份是自由。 摘自「瑜伽始末」第六卷       有兩種臣服,其中一種是你被強迫去臣服,那是醜陋的,永遠不要讓那樣的事發生。最好死掉也不要臣服,因為你是被強迫臣服的,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臣服:你並不是被強迫臣服,你只是覺得好像在融解、在融合,跟一個人合一,或者是跟整個存在合一。   當然,它一直都是以關係作為開始,那是很自然的。愛的第一步就是「關系」,愛的第二個狀態是「關連」,在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在「關係」裏面,你將每一個人都摒除在外,你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它是一種心的集中,但是所有的集中都會變成二次世界大戰的「集中營」!基本上它是一種法西斯主義。剛開始的時候可以,但是一個人不應該生活在那裏,生活在集中營裏…   所以,愛也是以集中營作為開始——一種一對一的愛情事件,排他性的。兩個人都是囚犯,同時也是看守監獄的人,他們同時以這兩個方式來運作,每一個人都被另外一個人所囚禁,每一個人都憑他自己當上看守監獄的人,這是一個很美的遊戲!但是一個人不應該停留在那裏,否則生命會被浪費掉,一個人必須去學習那個功課——它的美和它的醜,兩者都必須被學習。那個醜必須被拋棄,而那個美必須被保存。   「關連」就是加此,你拋棄了在愛裏面的所有醜陋——佔有、排他性、控制、猜疑、懷疑、每一種想要去削減對方自由的努力。當所有這些都被拋棄了,你的愛就變成只是一種「關連」,而不是一種「關係」,比較接近友誼......你可以有很多朋友,你也可以有很多愛人——一個人必須開始從一個成長到很多個,但那也不是目標。   第三種狀態是當愛只是一種品質,你並不執著於一個或多個,愛就好像呼吸,它是你的本性,所以對每一個跟你有接觸的人,你都以愛心來相對。這是第三階段,很少有人可以達到這個階段。然後有第四種狀態,只有非常少數的人達到那種狀態,它們可以用手指頭數得出來。   第四種狀態就是當你的存在就是愛,它不是一種品質,你的存在就是愛,你已經忘掉所有關於愛的事,因為你本身就是愛,所以不需要再去記住它,你只是很單純地、很自然地由它來表現,在第四種狀態下,一個人就臣服於存在在第一種狀態下,你臣服於一個人,但是有一個條件,他必須也臣服於你,所以那個臣服並不很全然,它是有條件的。在第二種狀態下,你臣服於很多人,它比第一種來得更好,因為現在臣服已經不再集中於一個焦點,它具有更多的自由,它成長到一些新的層面上,它長出了翅膀。在第三種狀態下,你只是臣服于存在、臣服于樹木、臣服于山嶽、臣服于星星、臣服於一切存在,到了第四種狀態,你變成了臣服本身。在第四種狀態下,愛意味著臣服,它跟它是對等的,是同義的,這就是成為一個佛或一個基督的狀態。   沒有什麼東西比那個更高,一個達到那種狀態的人就已經達成了一切,他的生命被滿足了,他已經回到家。 摘自「籬笆另外一邊的車真的比較翠綠嗎?」     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一定是有一點瘋狂。男人無法逼使女人瘋狂,因為他的論點和他的思考方式是合乎邏輯的。女人的思考方式是不合邏輯的,但那就是她的方式,她就是這樣被做成的。她在最低的部份是本能地在運作,而在最高的部份是用聰明才智在運作。本能和直覺的方式是不合邏輯的方式。邏輯無法逼使不合邏輯的人發瘋。如果有什麼事會發生的話,它將會發生在邏輯的頭腦。   瘋狂是邏輯頭腦的一部份。瘋狂只是意味著你的邏輯不再運作.你覺得茫然不知所措。你愛那個女人,不管付出什麼代價,你都不想失去她,你為她感覺,你試著以每一種方式來瞭解她,但是不論你怎麼做,你都會覺得無助,因為你只能夠很邏輯地來行動。就邏輯而言,她是無法理解的,她是神秘的,非常神秘。你可以用你的整個生命去研究一個女人,但是你將無法理出什麼是什麼。   她從來不會試圖去瞭解你,心神不合邏輯的運作方式對瞭解沒有興趣,它不必要有任何程序就可以直接到達結論,它會直接跳進結論,而那個奇跡是:女人幾乎永遠都是對的,而你幾乎永遠都是錯的,那真的會逼你發瘋!你運作得那麼合乎邏輯、那麼合乎數學、一步一步地推演,但你的結論仍然是不對的有一個女人贏得了彩券,當她的先生來,他感到很驚訝,他問說她是怎麼弄的。   她說:「我作了一個夢,在夢中有七這個數字出現了三次,所以我算出三乘以七是二十八。」   她先生一陣錯愕,他說:「然後怎麼樣?」   她說:「我就去買第二十八號的彩券,然後就中獎了.」   她先生說:「但是三乘以七並不是二十八,而是二十一!」   那個女人說:「你去當你的數學家,但是我中獎了!」   誰會去管數學?真正的東西是結論。她從來不會試圖去瞭解男人,從來沒有女人會試圖去瞭解男人,她已經瞭解了。事實上,她們總是覺得很困惑,為什麼男人一直試著要去瞭解女人。好幾個世紀以來?男人一直都這樣在做,我想女人一定是他們的探詢裏面最古老的主題,這是很自然的,即使在神面前,他也一定會去問關於女人的事......   如果你停止試著去瞭解她,而只是去享受她,她不可能把你逼瘋。如果你試圖去瞭解她,很自然地,你將會停止享受她,然後她就一定會把你逼瘋。在地裏面歡欣鼓舞!享受她的不同,享受她對生命的不同接近方式,欣然接受說她不是一個男人,而是一個女人。她的思考方式跟你不一樣,不僅她的身體跟你不同,她的心理也跟你不同,一旦你不試著去瞭解地,她就無法逼使你發瘋當你跟你的女人在一起,你要將你的頭腦擺在一旁,要變得更存在性,而比較不理智性。愛她,跟她一起跳舞,跟她一起歌唱,但是不要試著去跟她爭論。就爭論而言,永遠都要同意她,這樣你就永遠不會覺得茫然,不管怎麼說,即使你去爭論,最後你也必須同意她……   要更靜心一些。亭實上,靜心是被發現來當作防衛的,它並不是女人所發現的,這一點要記住。有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女人沒有發現靜心?」她們為什麼要去發現它?她們沒有理由要去發現它,它是男人的發現。被靜心的能量圍繞著,他就受到保護了,那麼就沒有人可以逼使他發瘋,甚至連女人也無法逼使他發瘋。 摘自「禪:特殊的傳遞」     勞倫斯是一個詩人,他具有神秘家的品質,但只是偶而呈現出這樣的品質,在其他時候他都非常理性、非常喜歡爭論......他非常喜歡爭論,有很多能量跑到頭腦,但是偶而會溜出頭腦,然後就會有偉大的洞見。   這一定是他的一個洞見:   他說:很容易就可以瞭解為什麼人會殺死他所愛的東西……因為當你愛一個人,某種在你裏面很深的本能就會開始渴望去知道那個人。記住,知識一直都是去征服和去佔有的一種努力。因為你想要去佔有你所愛的那個人,所以你想要知道所有的秘密,因為那是去佔有的唯一方式。如果那個人的某些東西保持不被知道,那個未知的部份就不在你的掌握之中。   那就是為什麼先生、太太、和愛人繼續互相扮演偵探,他們想要知道每一件事,他們一直激勵對方說:「打開你的心,說出來,不論它是什麼,將它帶出來!」這真的很醜陋,因為你或許能夠對那個人多知道一些,但是那個愛也同時在消失,因為愛只能夠存在於兩個奧秘之間----兩個互相對對方來講都是奧秘的人之間……   永遠不要試圖想去知道,永遠不要試著去穿透那個人最終的奧秘,讓它自由。愛給予自由,它並不是一個征服的問題。你給予越多的自由,就有更多的「知」會發生,但它並不是知識,它是一種感覺,它是直覺的……因為女人遠比男人來得更神秘。事實上,女人是整個存在裏面最神秘的現象,非常細微、非常脆弱。愛一直都非常脆弱,要小心處理它……   遠不要試著去知道你所愛的女人,因為你一開始努力去知道她,你就已經開始在摧毀她,不久她將會被縮減成一個太太,但是這樣的話,她就不是當初你所愛的那個女人。那個神秘已經消失了,而你就是它消失的致因。 摘自「奧秘的神學」     有三件事。第一,兩個意識可以以三種方式互相關連,第一種方式是「我——它」的關係,那麼別人就不是以一個人來被尊敬,而是以一件物品來被使用。「我——它」的關係是一種佔有的關係,它是最醜的關係。科學在「我----它」的世界裏運作,那就是為什麼科學沒有辦法相信有一個靈魂,有一個神,只有東西和物質,它將每一樣東西縮減成物質。「我——它」是科學家的世界。   第二種關係是「我——你」,愛人就是這樣在關連,對方有受到尊重,非常受到尊重,對方並沒有被縮減成一樣東西,對方並沒有被使用,事實上,雙方互相都在增強對方,雙方互相都使對方變得更豐富。   在第一種「我——它」的關係裏,你攝取,你的整個顧慮就是要如何攝取更多更多,在第二種關係裏,你給予,你的整個顧慮就是要如何給得更多更多。並不是說籍著給予你不會得到,你會得到一千倍,但那是另外一回事,那不是你的動機。   第二種是藝術的世界,藝術家生活在「我----你」的世界裏。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尤其是由猶太教所生出來的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都沒有超越「我——你」的範躊,因此他們無法發展靜心,只有祈禱。祈禱是一種「我--你」的關係,神是別人,你對她非常尊敬,但別人仍然是別人,有一個分開。有親近,但是還沒有連結起來,非常親近、非常親密,但是尚未成為一體。   第三種關係事實上根本就不是一種關係,它非常似非而是,它既不是「我——它」,也不是「我——你」,兩個人並不是以「二」存在於它裏面,他們開始以「一」來運作,他們變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他們變成一個性高潮般的喜悅,那就是神秘家所處的狀態,那就是靜心者想要去達成的狀態。 摘自「你不加入這個跳舞嗎?」     愛與關係是不相關的,它比較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你必須變成一個具有愛心的人,而不必然要處於關係之中。我並不是說不要處於關係之中,要盡可能處於很多種關係裏,因為每一個關係都有它本身的獨特性,每一個關係都有它本身的美,每一個關係都貢獻了它本身的喜悅,當然也有它本身的受苦。它具有它本身黑暗的夜晚,以及它本身很美的日子。然而一個人就是這樣在成長的:透過黑暗、透過光、透過甜蜜、和透過酸苦。 摘自「沒有人是一個孤島」     有一個韻律:有時候享受關係,有時候享受單獨。一再一再地去享受這兩者,有一天你將會瞭解不需要處於關係之中,也不需要成為單獨的。你可以在關係裏面而仍然保持單獨,你也可以在單獨的狀態下處於關係之中,那麼你就變聰明了,那麼它們就不是相反的兩極,你不需要去選擇,兩者都存在;一個人停留在關係之中,也是他仍然保持單獨。一個人知道他的單獨是永恆的,它無法被打破,他仍然可以將他的喜悅跟別人分享,但是他並不覺得以任何方式跟別人關連。   當兩個「單獨」一起存在於一種很深的愛之中,而沒有為對方創造出任何監禁,那麼某種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就發生了,但是在那個發生之前,你必須一再一再地去經歷過這兩個階段;一個人只能夠透過經驗來學習。但是且看人類的頭腦是多麼地愚蠢:當你處於關係之中,你一定一直在渴望要成為單獨和自由的。現在你已經單獨和自由了,你卻認為你應該是悲傷的,你應該覺得痛苦,然後你又會再進入關係之中,然後你又會再想,你應該成為單獨而快樂的,往日的情景是多麼美!   我們繼續錯過那個要點,我們繼續在想著跟事實不同的情況,愚蠢的頭腦就是這樣在運作的。享受當下這個片刻,任何在當下這個片刻所提供的,你就讓它來豐富你。 摘自「不要看我的手指,要看我所指的地方」     我們繼續籍著別人、籍著愛的客體來填補我們存在的某些洞,我們繼續洞察別人的眼睛來看我們的形象,所以當愛人消失,突然間就有一個洞產生,因為你錯過了你可以看你的臉的鏡子,你錯過了你的臉……   當愛人分手的時候,這是真正的難題。他們已經互相在對方身上投資了太多,那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即使那個愛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消失了,仍然還在一起,他們承擔不起失去對方。先生和太太依附在一起,雖然他們知道得很清楚說現在已經沒有理由再依附在一起了。愛在很久以前就消失了,或者也許它一開始就不存在了。他們知道,他們有覺知到,他們對它們感到痛苦,但是他們無法做什麼,曾經有一千零一次,他們想分開,但是那個分開的概念會帶來恐懼,因為那個形象就在別人的手裏,一旦別人不復存在,你就不知道你是誰,突然間,你就失去了你的認同,你就失去了你的靈魂、你的自己,突然間,每一樣東西都變得一團糟……   這一次開始跟你的單獨生活在一起,那是一個洞,這一次不要試著去填補它,讓它就這樣,雖然很困難、很費力……你會覺得很悲傷、很沮喪,讓它就這樣,但是要學習單獨生活。我並不是說你一生都要單獨,但是首先要學習單獨生活,然後再找一個夥伴,那麼那個關係將會處於一種完全不同的層面,它將不是一面鏡子。你可以單獨一個人生活,唯有如此,你才能夠愛,那麼愛就不再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需要,它已經不再是某種你必須依靠它來定義你的東西。你可以單獨。不必有愛,你也知道你是誰。愛變成一種分享,如此一來,因為你有,所以你想要分享,那麼愛就不再是一種需要,而是一種奢侈。當愛是一種奢侈,它是很美的。 摘自「跳著舞到神那裏」     你必須記住幾件事。其中之一就是:每一個男人都需要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空間。如果你想要愛一個男人,而且要永遠愛他,而且如果你想要他也愛你,那麼就永遠不要完全填滿他的空間,至少有一部份,四分之一,必須給他。那個可憐的男人就需要這麼多!   那就是女性頭腦和男性頭腦之間的差別。女性的頭腦可以完完全全充滿愛,女人的整個存在可以進入愛,但是男人也有其他的愛,對女人的愛只是他各種愛的其中之一,他或許也會喜愛詩、音樂、繪畫、打獵、以及一千零一種愚蠢的事。但是對女人而言,一個愛就夠了。   一旦她找到一個愛人,她就會從每一個角落來包圍他,她想要填滿他存在的每一個部份和每一個縫隙,但是這樣的話,愛人會變得害怕,因為他會想要某種獨立,他會想要在某個地方成為單獨的,成為他自己,所以,如果你想要四分之三,你必須留四分之一給他,這是一種交易!   否則有一天你將會失去全部。對一個女人來請,愛是她的整個存在,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必須加以瞭解,成熟是需要的。如果女人有那個能力,她會使她的愛人再度成為一個小孩,將他放在她的子宮裏,好讓她能夠包圍著他,而不怕他會逃走,但這是做不到的,所以她在他的周圍創造出一個心理的子宮,那就是家。   即使他在讀書,她也會害怕說他對讀書比對她更有興趣,或者如果他在吹笛子,她也會害怕說他對笛子更有興趣。每一件事似乎都具有競爭性,她想要他全然的注意,但這對一個男人來講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太強迫地,他將會逃走,或臣服,但是臣服的話,他會變得死氣沈沈。   如果一個男人完全臣服于一個女人,他是死的,他或許是一個先生,也是已經不再是一個愛人,他是一個奴隸,這樣的話,女人也不會滿足的,因為誰會去滿足于一個奴隸呢?她想要一個她可以臣服的人,而不是一個臣服於她的人,臣服於她的人對她來講是沒有用的,所以,這就是兩難式,女人想要她先生完全屬於她,但是當他變成她的,她就對他沒興趣了。 摘自「敲在石頭上」       必須一直記住的最後一件事是:在愛的關係當中,如果事情有不對勁,你總是責怪對方。如果事情沒有按照它應該的方式來發生,對方應該負責,這將會摧毀未來成長的整個可能性。   記住:你必須永遠負責,然後去改變你自己,拋棄那些會產生難題的品質,使愛成為一種自我蛻變。 摘自「白雲之道」     偶而嘗一下新的女人或新的男人可以使你恢復對舊有的女人或舊有的男人的興趣,你會開始去想:「畢竟她也不是那麼差.」有一些改變總是好的。   我並不反對婚外情。那些教你反對婚外情的人事實上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在教你佔有。當我說我不反對婚外情,我是在教你不佔有。讓我們來看清這個要點:如果我談論不佔有,人們會認為:「那是靈性的,那是宗教的,那是很棒的.」但是如果我談論婚外情,那些靈修的人和宗教人士就會立刻覺得被冒犯。   但我所說的是同樣的事情,談論不佔有是抽象的,而談論婚外情是具體的。你無法跟抽象概念生活在一起,你必須過具體的生活。它會做出什麼樣的錯誤呢?如果一個男人對同一個女人——同樣的輪廓、同樣的地形、同樣的地勢——感到厭倦,偶而換一下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風景……他回家之後會再度對探索舊有的女人感興趣,它給予一種休息喝咖啡的休息時間。在每一個咖啡時間過後,你就可以再度進入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卷宗,打開卷宗開始工作……咖啡時間能夠幫助你……   如果人們想要很親密地生活在一起,他們必須不佔有,他們必須允許自由,婚外情就是如此-----自由……   婚外情非常有意義,對心理成長和成熟非常有幫助,因為當你開始跟另外的女人或男人走一兩天,或幾天,在你和你舊有的愛人之間就會有一個距離產生,那個距離非常有幫助,當你們之間的距離剛好處於戀愛之前同樣的距離,那麼蜜月就再度成為可能,那個空間將能夠允許一個新的蜜月,你將會變得有興趣,你會再度開始重新考慮,重新思考整個事情。   跟新的男人或新的女人在一起,你將會瞭解到,畢竟他們並沒有那麼不同,所以為什麼要破壞那個已經發展出來的親密?破壞它有什麼意義?而親密遠比任何性關係來得更令人滿足。   如果兩個人真的很親密,他們將會允許絕對的自由,因為他們知道親密來得更美、更有意義,他們已經經驗到它,所以任何的性關係只是一點分心,沒有什麼事會只是因為它而弄得不對。 摘向曰「最終的哲學」     除非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經歷過很多婚前的關係,否則不可能選擇正確的伴侶,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現象!除非在你的一生當中有經驗過很多女人和男人,否則你怎麼能夠選擇誰是最適合與你生活在一起的?但是他們不允許任何婚前的關係,所以人們開始憑第一印象戀愛,那是很荒謬的,然後,當然,同樣的那些人會說愛情是盲目的。他們先將一些酸性的東西放進你的眼睛,然後他們說愛情是盲目的!你有看到那個策略嗎?不要讓男孩和女孩互相會合、互相混合,不要讓他們在作決定之前經驗到很多人,使他們的性能量窒息!   男孩和女孩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達到性成熟,但是他們要在二十五歲之後才會結婚,在將近三十歲的時候才結婚,在這十五、、六年裏面,他們的性欲是最強的……因為男孩在十七、八歲是性能力最強的時候,在這個時期之後,他的性能力永遠無法再達到同樣的強度,在這之後,他永遠無法再那麼年輕而有活力。等到他結婚的時候,他已經老了,然後你就開始稱他為肮髒的老人,這是多麼奇怪的邏輯!當他年輕的時候,你不允許他,而因為你不允許他,所以他的整個性就開始進入頭腦,它變成大腦的……它累積在頭腦的無意識部份   等到你允許的時候,他已經被性縈擾了很久,所以他碰到了異性就一見鍾情。只要使一個人保持饑餓十五年,那麼你認為他會想說「要選擇什麼食物嗎?」任何食物都可以,任何腐爛的香蕉都可以……   婚前的關係是一種非常科學的現象,它必須被允許,它必須變成人權的一部份。在一個人要決定跟某人形成親密關係,或是要跟某人生活在一起較長的時間之前,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基本的權利去經驗愛的關係。我不是說你一生都必須這樣,因為誰知道?生命是一件大事!也是你可以先去經驗一段較長的時間。明天你可能會找到一個更美的女人或更美的男人,那麼你的聰明才智將會告訴你說最好去選擇,為什麼要一直被你的過去所折磨?對未來要保持自由、保持敞開,所以我只是說去經驗一段較長的時間,然後再決定。   當你享受過很多種關係之後,你就能夠選擇,你就能夠判斷說那一種女人或男人適合你,那一種男人或女人是一種滋潤。   我完全贊成婚前的關係,如果沒有那些關係,人類將會保持心智不健全。

轉貼--亂發脾氣怎麼辦?

2010年12月03日
公開
32

亂發脾氣怎麼辦? 作者:許添盛醫師 /賽斯基金會董事長。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賽斯文化發行人   多數父母都憑本能來處理發脾氣的兒童,一般而言,反應模式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所謂的「喪權辱國型」,這類父母一見到兒童發脾氣,便會失去所有的立場,竭盡所能的「息事寧人」;這類父母彼此之間也常爆發刻劇烈的衝突,經常割地賠款的一方往往成為兒童的堅定靠山,只要孩子在另一方遭受責備或拒絕,馬上向這一方求助,也總能遂其所願;這類聰明的孩子自小學會「情緒勒索」,只要吵就有糖吃,可是等進了學校、出了社會才發現,誰甩你啊!   第二類的父母是「立斬無赦型」,這類父母認為小孩子是不該發脾氣的,只要發了脾氣,不論有沒有道理,都是錯的;因此,當兒童發脾氣時,這類父母通常也不去問是否受了委屈,還是身體不舒服,而用更嚴峻的態度壓抑兒童情緒的表達,孩子自小就學會,我不該隨便亂發脾氣;這些情緒本來能幫助兒童表達不滿,增進與外界的溝通,但一再壓抑的結果會導致體內化學的不平衡,令免疫系統失常,因此孩子會一再地生病;此外,他們也可能成為「情緒障礙」兒童;雖然兒童有段時間會乖乖的,似乎完全沒有髀氣,可是,當累積到一個危險濃度時,又突然的亂發脾氣及無理取鬧;這類兒童長大之後,不斷將壓抑情緒轉成各類的身體疾病,或成為一個終日受情緒困擾的成人。   第三類父母是所謂的「疏離型」,他們沒有能力處理及面對兒童的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他們會暫時變成「木頭人」,將自己的感受關閉,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以掩飾自己的無能及尷尬;這類兒童長大會出現「身心分離」現象,兒童會出現所謂的紊亂行為,有些表現出來的行為甚至和內在情緒背道而馳,也許要多年之後才能明白自己內在真正的感受。   我在這裡提供父母幾個簡單的觀念及做法;當兒童發脾氣時,你要讓他明白「他是可以發脾氣的」,你也必須接納「發脾氣的孩子」,引導孩子接納「發脾氣的自己」或「自己的情緒」;其次,教導兒童如何體驗情緒的力量,利用情緒與外界有力且平和的溝通,拒絕侵犯性的不合理對待,該說「不」,就說「不」!爭取合理的尊嚴及權益,利用情緒來提振自己身心的深層力量感。   如果各位父母能依循以上的原則教導兒童,相信一定能教育出情緒平衡、身心健全的下一代

賽斯書的閱讀順序

2010年11月29日
公開
36

轉貼自:http://psycholike.wordpress.com/2008/08/01/%E8%B3%BD%E6%96%AF%E6%9B%B8%E7%9A%84%E9%96%B1%E8%AE%80%E9%A0%86%E5%BA%8F/ 賽斯書的閱讀順序 八月 1, 2008 作者:jamilacc 賽斯的書閱讀順序 1. 靈界的訊息 The Seth Material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4 年 08 月 01 日 2. 靈魂永生(賽斯書) Seth Speaks:The Eternal Validity of the Soul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5 年 06 月 01 日 a. 心靈探險─賽斯修練法 A Seth Workbook–Create Your Own reality 作者:Nancy Ashley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4 年 07 月 01 日 3. (超靈七號系列)1 漫遊前世今生 The Education of Oversous Seven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8 年 03 月 01 日 4. (超靈七號系列)2 穿梭幻相實相 The Further Education of Oversoul Seven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8 年 03 月 01 日 5. (超靈七號系列)3 時間預言 Oversoul Seven and the Museum of Time 作者:Jane Roberts/著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8 年 03 月 01 日 b. 賽思秘件–靈媒超感應力的真相 How to develop your ESP power 作者:羅伯茨著 譯者:裘雯譯 出版社:桂冠 初版日期:1998 年 09 月 01 日 6. 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賽斯書) The Individual and the Nature of Mass Events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4 年 03 月 01 日 7. 個人實相的本質(上、下不分售) 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王季慶、王育盛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1 年 09 月 01 日 8. 未知的實相(賽斯書)一、二卷(不分售) The 『Unknown』 Reality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4 年 12 月 01 日 9. 心靈的本質(賽斯書)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7 年 06 月 01 日 c. 意識的探險 Adventures in Consciousness-An Introduction to Aspect Psychology 作者:珍•羅勃玆/著 譯者:王季慶/譯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2003 年 10 月 01 日 10. 夢與意識投射(賽斯書) Seth, Dreams & Projection of Consiousness 作者:Jane Roberts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8 年 02 月 01 日 11.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賽斯書) dreams, 『Evolution』,And Valne fulfillment 作者:Jane Roberts/著 譯者: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初版日期:1996 年 11 月 01 日 參考資料 http://www.coolloud.org.tw/user/wenshan/page1.asp?ID=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