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cc

日期

#Tag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2007年08月09日
公開
14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 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141歲才仙遊,可見他的長壽心得實在值得學習。 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百家學說,隋唐時曾推拒當官,唐太宗更親自上山拜會,名噪一時。不過,更為出名的, 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不說你或不知,原來孫思邈是中國四大發明:火藥的發明家。 在《丹經內伏硫黃》一書中,記述他用硝石、硫黃和木炭混在一起,製成火藥。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又名耳聰明法。 1.髮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 早晚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2.目常運 (a)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懶視。 3.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 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圍繞上下顎轉動。 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 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5.耳常鼓 (a)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覆做10下。 (b)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壓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卜卜有聲。 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6.面常洗 (a)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 (b)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7.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8.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覆。 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 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10.攝谷道。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 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 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 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13.腳常搓 (a)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b)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2007年08月06日
公開
40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寶寶年齡小,可不是他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的理由。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裡就先發慌,習慣於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麼衝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並且,因了心中的嚮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穫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身為大學教育系學前專業的教師,梅舒深諳對女兒夢夢的要求,她呼應起來總是慢半拍,即便是在夢夢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女兒的哭聲也不會讓她立刻衝到小床前,而是巧妙地先在房間裡弄出點動靜,示意媽媽就在不遠處,一分鐘後再到女兒跟前;稍大一點,女兒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碰了「釘子」,梅舒也特別沉得住氣地等她哭完再講道理;至於夢夢在外面要買玩具和吃的東西,梅舒多半不拒絕也不立即答應,而是順勢提出一些條件,少則一會兒、多則幾天後實現願望。因為有了期待,夢夢實現了願望後會表現出異常地奮。      如今,四歲的夢夢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有耐心。一天,幼兒園老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個卡通形狀的棒棒糖,樣子可愛極了。孩子們拿在馬上就想吃。這時老師對孩子們說:「誰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就獎給他一張天線寶寶小貼片。如果提前吃了,就得不到了」儘管嘴裡說著「我也要天線寶寶」,但老師一離開,一些孩子就忍不住了;等到老師回來,只有包括夢夢在內的三個孩子的棒棒糖原封未動。當然也只有這三個孩子拿到了小貼片。 愛心「毒藥」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見到自己沒有的或想要的東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氣一個比一個急,想法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往外冒;而人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快節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們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唯一寶貝的願望。然而,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慾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越來越寬,父母的愛和關注把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 任性在一個個滿足中滋養   就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已為父母的人說的那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他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父母的愛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圈子,受打擊、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事事都不順心,覺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們過不去,對孩子的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又不能主動自覺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總是與周圍的人和事處於一種對峙狀態,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釀成心理疾病,如憂鬱、偏執、狂躁等。 延遲滿足培養好性格   表面看來,讓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遲一個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電動小火車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卻和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直接掛鉤。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夢夢就是會掂量輕重的孩子,她憑自己一會兒的等待,多得到一張小貼片,而這種品質如果能延續到上學或工作以後,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獲得更多的「財富」。   拖延從一分鐘開始 第一,「等待」必修課0歲開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到寶寶哭時自己先沉住氣,趁勢和他說說話,告訴孩子你正在做什麼,等一分鐘媽媽就會過來陪他,寶寶能從媽媽熟悉的聲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內心的恐懼;如果這時孩子仍舊哭,索性就讓他哭上一兩分鐘,這有助於打磨他的耐心。適度的哭還能增加肺活量,對孩子的健康很有好處。等你把自己手裡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餓了、尿了,還是想讓大人抱了。如此操練一段時間,寶寶對「延遲呼應」的態度就會從「憤怒」變為平和了。到孩子10個月左右能稍稍聽懂一點話時,他有一些要求,比如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麼吃的,父母可以遲一會兒給他,或對他說那樣東西燙,等涼了再吃。   也許父母會問:寶寶最初的反應比較激烈怎麼辦?      其實,這是小寶寶和父母進行心理較量的必經階段,他巴不得用哭聲將你三步並作兩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終將也能扛得住,並接受等待。 第二,點滴瑣事當幫手      生活小事鑄就孩子的高素質,使之在平素的日積月累中慢慢懂得還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學會善解人意、習慣於等待。比如,孩子要求和媽媽一起拼圖,此時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我有個重要電話要打,等打完電話再跟你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肯,你可先肯定孩子: 「要是把重要的事耽誤了,媽媽會著急的,你是懂事的寶寶,你願意讓媽媽著急嗎?」「不願意。」 「那你就等媽媽一會兒,好嗎?」孩子一般會答應的。而如果四歲的孩子將玩具散落一地提出到外面玩,你可以答應他的請求,但前提是讓他把玩具放回原處。   面對誘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本領之一。看到冰箱裡的冰淇淋,孩子嚷嚷著要吃,但此時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給孩子解釋:「你現在正病著,吃了嗓子就說不出話來了,等過幾天好了給你吃。」「我就吃一點點。」 「吃一點你的嗓子也會比現在厲害,還得吃更多的藥,等好了,可以給你吃一個蛋筒。」孩子會權衡利弊,選擇吃一個蛋筒。 第三,當忍則忍      能不能夠忍耐和長時間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強與弱的一種表現,因為生活中並非事事都遂人願。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可從2歲以後開始。比如,孩子要把小朋友的娃娃拿回家,在他的意識裡,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還是自己的。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會傷心的;買一個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佔有慾。   借助給孩子設立壓力情境的方法,鍛煉孩子的忍耐力。例如,孩子在商店要買價格昂貴的電動車,而你的支出計劃又沒有這筆消費,你可以跟他商量,我們可以買一個便宜的你喜歡的小玩具,如果你幫媽媽節省生活費,媽媽會很感謝你,因為你特別理解媽媽。通過為孩子設立這些壓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開始主動調節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時的情緒,達到心態平和。   讓孩子習慣並平靜地接受延遲滿足,離不開表揚和獎勵,因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非常痛苦,當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紀錄,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小獎勵,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是值得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支撐。   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從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長達十多年的觀念傳遞之後,孩子就會把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和能力。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

2y8m-右安常說的話

2007年08月06日
公開
20

因為阿公阿嬤只會講台語` 右安就跟著說台語 下面的句子.右安大部分都是用台語說的 * 吃妹妹的醋 "媽媽把妹妹放床上.媽媽抱我.妹妹抱爸爸." * 肚子餓 "我肚子餓了.我要吃東西" * 要吃飯的時候 "好香阿" "好好吃ㄚ" "我吃得好飽阿" * 坐不住的時候 "要出去散步.媽媽去倒垃圾" * 被妹妹摸 "誰在摸你?妹妹摸你~" * 妹妹換尿布 "阿~妹妹換尿布~妹妹尿尿?不是~是大便~" * 妹妹沒牙齒 "妹妹看你(指他自己)吃餅乾~妹妹想要吃~但是不能吃~因為妹妹沒牙齒~" ps.右安常把自己講成"你".. * 媽媽在廚房忙的時候 "不能弄妹妹~" "媽媽~妹妹又翻身了(在嬰兒床裡面)~小薇加油!" * 被爸媽罵的時候 "要找阿公"."要找阿嬤" * 睡覺前 "媽媽.大野狼的故事.再一次". "媽媽.小斑馬的故事.再一次". "媽媽.滾雪球的故事.再一次". * 喜歡誰 "右安.你最喜歡誰?" "喜歡媽媽.妹妹.爸爸.阿公.阿嬤.kiki.外婆.外公" * 妹妹哭的時候 "小薇~妳在哭什麼阿?" * 出門前 "電燈要關掉.電風扇要關掉.門要關好" * 在浴室 "要小心一點.會滑~" * 無聊的時候.沉溺在幻想世界中 "pororo和小龍吵架.艾迪做機器人..." "貝蒂說我來就好了...." "有一天.大野狼在路上碰到一隻小豬.小豬肥嘟嘟.好像很好吃..." "小明和小莉在滾雪球.小明搶走小利的雪球.小莉很生氣..." "小斑馬要出門了.有公車衝過來ㄟ.結果撞到旁邊一棵樹..." * 心情好時常唱的兒歌 "西北雨"."火車快飛"."一根姆指"."大塊呆"."牽牛花"."娃娃國"."兩隻老虎"."pororo的主題歌"."天黑黑"."哥哥爸爸真偉大"."造飛機"."捕魚歌"."倫敦鐵橋"."造飛機"."小毛驢"......

三招改變“門背后的小霸王”鼓勵式教育最重要

2007年08月05日
公開
44

三招改變“門背后的小霸王”鼓勵式教育最重要 在家像隻橫行的小老虎,出門變成膽怯的小貓咪。一些家長常常說自己的孩子是“門背后的霸王”,並為他們“拿不出手”的表現頭疼不已。專家告訴年輕父母:鼓勵式教育最重要,改變寶寶行為的三大原則—— 在家別太寵溺   “膽怯型”的孩子並不少見。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信地表達自我,敢說敢做,即使犯了錯誤也不唯唯諾諾。但是,一旦他們置身於相對陌生的環境或面對生人,便會完全“失去”聰明與靈巧,缺乏信心,不敢表達,尤其害怕失敗。   膽怯表現比較嚴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過多的寵愛與縱容,與社會的接觸欠缺,這不免使其對公共場合、集體活動產生了未知的恐懼。在家時,家長可別讓孩子太由著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辦,而應適時放手,讓他多到社會上去見識見識。 鼓勵使人大膽   一些孩子不太善於與別人打交道,遇到父母的熟人總不願意主動問好,要麼低著頭、要麼把臉扭向一邊、要麼漲紅了臉沒有一句話、要麼干脆躲到爸爸媽媽身后。一些家長便向別人“解釋”:“這孩子就是害羞,不太愛說話,見到客人總是別別扭扭的”。   專家: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隻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當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時,父母應當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勵:“第一次見面誰都會緊張,以后和阿姨熟悉了,你一定會說得更好。”“這次沒完成沒關系!下次我們繼續努力,媽媽相信你能行!”在尷尬的節骨眼上給孩子一個溫暖堅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會慢慢增長,直到把過度的羞怯拋到腦后。 不要操之過急   對待膽怯型的孩子,創設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膽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長與老師都不能操之過急。”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更多的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塊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願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為其難,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面前表現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做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   與此同時,父母也可與老師一起輕輕“推一把”,引導孩子多多參與社會活動、參與同齡人集體行動,以培養其交往能力和溝通技巧。鼓勵為主、推動為輔,讓孩子由“兩面派”蛻變為“表裡如一”的“自信派”。 孩子受委屈,給個“熊抱”   研究顯示,嬰兒期缺乏擁抱,孩子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而就算漸漸長大學習獨立后,他們仍然需要這種身體上的“支持”。因為擁抱能告訴他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錯誤,父母對你的愛都不會變。 A形抱 熊抱 同心抱   別小看這簡單一抱,裡面其實非常有講究。在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之間,都可以有各自的擁抱方式﹔對不同年齡段和性格特征的孩子,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抱法。 熊抱、面頰抱:   這種抱法會使孩子完全置身於父母懷中,便於收獲十足的安全感。在孩子受到驚嚇或委屈時,可以採取這種抱法,以平復他們的心情,避免留下心理創傷。尤其是對特別小的孩子,這種抱法可以讓他們聽到父親/母親的心跳──胎兒在子宮中就是聽著母親心跳長大的──幫他們找回安全感。 側抱、A形抱:   這兩種擁抱都是對稱的“形狀”,象征著父母和子女間的平等和溝通。如果十來歲的孩子遇到了困難或困惑,A型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既可以傳達父母的支持,但又不至於顯得過多干涉。如果孩子做了值得驕傲的事,就可以選擇側抱。像足球場上的運動員一樣,這種擁抱給人以贊許和鼓勵,特別適合用在男孩子身上。 群抱、飛抱、同心抱:   如果孩子參加夏令營歸來,久未見面的父母沖上去給他一個飛抱,這就是最好的歡迎了──你對他的思念,已經不用任何言語來表達。而群抱代表著家庭的溫暖,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會有人支持他、陪伴他﹔同時,孩子也能通過這種擁抱明白他是這個家庭的一員,需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同心抱,則是父母與長大成人的孩子間一種傳達親情的方式,代表不論分隔多遠,永遠有一個人,在為他守候。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

體罰孩子,只會“兩敗俱傷”

2007年08月04日
公開
44

體罰孩子,只會“兩敗俱傷” 我國自古流傳“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說法,西方諺語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直到今天,體罰孩子仍是許多父母的“法寶”,甚至還有父母將其奉為至理名言。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於一時沖動,大多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但卻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使孩子產生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的確,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和品德培養時應該嚴厲,但通過打孩子達到教育目的卻是不可取的,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孩子如果經常挨打,性格會變得比較孤僻,不願意和其他孩子玩耍。孩子步入社會后,別人相處時會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礙。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會讓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如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就瞞,能騙就騙。可孩子說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家長發現。為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度更加強硬﹔為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於是就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常挨打的孩子害怕家長,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都乖乖服從。在這種“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被動。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 所以說,打罵孩子所遺留下來的弊端顯而益見,不僅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更會讓他們子的內心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感情會變得麻木,並且在心理上疏遠父母。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正常的親子關系。另外,遇到挫折,還可能選擇離家出走的方式解決,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要知道,沒有人是天生什麼都會做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教育孩子需要耐心、愛心和理解,打孩子決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本文來自諭ღ瑄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