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2008年07月08日
公開
4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于美人的媽媽經

2008年07月07日
公開
24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于美人的媽媽經 ~~~~~~~~~ 文=陳健瑜 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全校頑皮學生的前三名!」剛結束廣播節目錄音工作,于美人褪去幹練精明的形象,顯露身為人母的擔憂,她的情緒陷在前一晚兒子班導師的那一通電話裡,吵架、搗蛋、捉弄同學……,原本就活潑好動的Max,上了小學之後變成校園裡的小麻煩。 「我的孩子才上小一,為什麼搞得像國中一樣複雜?事情永遠解決不完,不斷在悔恨中修正方法,我是無奈又無力的媽媽啊!」去年才出版有聲書《七年之養》暢談育兒經,于美人沒料到這對龍鳳胎一進入小學,教養問題瞬間倍速暴增,三天兩頭與校長、老師溝通,每星期花時間修習父母成長課程,做足功課;可是當小孩鬧起脾氣,壓抑不住的火慍總會衝破喉頭,而一陣訓斥過後,又是自責與懊悔的無盡循環。「我發覺當父母的不能活在當下,當下是過不去的!」經過這一年的碰撞,她覺得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不過,要父母不被兒女喜怒牽動,似乎是一項違抗天性的工程。「我朋友說她每天當溫柔媽媽的時刻,就是下午四點接到小孩後的十分鐘,一整天沒見到孩子,特別想念,但是十分鐘的『甜蜜期』一過,又恢復成母老虎媽媽。」于美人也常被兒子氣到變成母老虎,有一回她不答應Max的要求,Max竟然脫口說出:「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這一頂撞不得了,她完全崩潰抓狂,彷彿炸藥在眼前爆開,一整天就被這句話纏住。 「隔天才知道,他才剛學會這個字,根本不懂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拿來用,唉,我白白氣了一天。」于美人冷靜下來,仔細為兒子上了一堂國語課之後,Max就沒再講過這個字。 喔,原來這是孩子獨有的狂喜狀態。 「家裡的氣質美少女到了學校,開始會罵髒話、跟同學吵架、蹺課,動不動就大聲尖叫,扭來扭去,變得非常三八。」她一面講,一面模仿女兒「突變」的怪異腔調,完全不能接受Mina的改變,既緊張又焦慮,追著老師問原因,連于媽媽都忍不住嚷著:「轉學啦!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怎麼變這樣!」儘管心頭忐忑不安,于美人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也許女兒之前的乖順是過分的壓抑,那倒不如讓她盡情地釋放,去體驗另一種形象的生活。「奧修說,這是屬於孩子的狂喜狀態,大人多點耐心吧!」有趣的是,Mina狂了一陣子後,學期末又決定走回氣質美少女路線,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當我瞭解小孩的成長歷程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太急了,每個小孩的生命氣質不同,沒有一套教養方法可以走遍全世界。」她搖搖頭,自認不是完美媽媽,但絕對是非常努力的母親。 粗線條媽咪VS.超敏感孩子 讓于美人最感困擾的是,她是位粗線條媽咪,卻養了一對感受力相當敏感的小兄妹,總是摸不透他們在想什麼,稍不留神,就發現自己的粗心傷害了孩子。 「我帶他們去墾丁玩,老公要上班沒辦法跟,所以就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那幾天Max的言行非常怪,我卻完全不理解他在怪什麼。」第三天早上Max還是一樣,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彆扭來彆扭去,于美人生氣罵他:「怎樣啦!帶你出來玩那麼痛苦,那以後不帶你出來了,走,回房間啦。」「回房間我要告訴你一件事。」Max一臉嚴肅,結果才踏進電梯,他哭了出來:「哥哥有爸爸陪,好幸福唷。」原來他真正介意的是「爸爸沒有來」,才不停鬧情緒啊! 于美人嘆了口氣:「可是我不知道,白白罵他罵了三天。」這下子,內疚的人變成媽媽,但是心急口快的個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過一會兒,她買了一包無花果給Mina,Mina大方地與其他孩子分享,不過,給的方式卻不怎麼爽快,先摺掉一小截再遞出去。「整條給人家就好,不要那麼小氣!」媽媽又開罵了,只見Mina露出無奈的眼神,「提醒」說:「媽,這兩條無花果不一樣長,我直接給,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小孩的敏銳和細心讓人驚訝,于美人承認,他們有時候想得比大人周到,每個媽媽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 「如果我告訴Mina這壺茶很燙,不能碰,她絕對不會接近;而Max就一定會想去try,非得拉他的手試熱度,他才知道危險。」兩個小孩一動一靜,個性迥然不同,不過,活潑好動的那個,顯然比較容易擄獲爸媽的關注,于美人坦承她的確花較多的力氣在兒子身上,擔心他的一舉一動,而妹妹總是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哥哥一吵,她就讓步。 上學後,老師忍不住問Mina:「妳為什麼這麼乖?」「因為Max經常惹事,我如果不乖的話,媽媽會很傷心,這很麻煩的。」女兒的貼心回答,倒讓媽媽警覺:「乖」不一定是好事。 「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會影響女孩子的感情路,很多女生長大之後,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可能都源自於媽媽老是『憨慢』、『不夠好』的叨唸,女生一旦失去自信,就很容易失去身體的主宰權。」于美人一臉憂心地說著,想告訴女兒,不要凡事退讓。 「有一天她在才藝課上贏得一項獎品,另一個孩子也很想要,不停地哭鬧,要Mina讓出來,老師覺得她乖巧好商量,也想遷就那個孩子。」于美人心裡想:「為什麼乖的就要讓?將來有好男人,不就也要讓了!」於是走進教室瞭解狀況,Mina一抬頭看到媽媽,沒有救兵駕臨的欣喜,而是悶著頭,一副「我要讓了」的表情,于美人趕緊拉住女兒對她說:「這是你憑實力拿到的,好,那不要讓,堅持下去。」Mina點點頭,這一回她決定不委屈自己。 為了讓Mina更有自信,于美人相當珍惜與女兒單獨約會的時光。有一回在蘇美島的沙灘上,乘著夜色,母女手牽著手一起散步,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這顆星星就代表妳,我當著妳的星星跟妳說,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于美人的感性告白,讓Mina眼神瞬間明亮,充滿信心。 每回吵架,兒子總會緊張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媽媽愛不愛你們』,他們覺得乖的時候愛,不乖時候不愛,我必須一再解釋,不管乖不乖,都不影響媽媽的愛。」她很納悶,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與努力陪伴兒女,為何他們仍透露著不安全感,工作量一多,或是利用週末時間出門錄影,小孩的情緒馬上會起變化。「Max有一陣子猛眨眼睛,我很緊張,擔心得了妥瑞症,醫生卻說沒事,他只是想引人注意。」到了寒假,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Max果然恢復正常。 「時間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其實只要知道爸媽都在身邊,就夠了。」她沉思片刻,想起兒時放學回家,媽媽一定都在的踏實感;也想起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對父親形象的幻想和期盼。她輕輕嘆道:「我一歲就沒了爸爸,在心目中編織了一個完美父親的典型,所以我不斷期待先生達到我的要求,永遠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可是這太難了,人世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親。」于美人自剖,她現階段的功課就是修正自己的態度,別再逞「凶」。 「每次我們吵架,Mina總在一旁冷靜地看,什麼話都不講,而Max總會躡手躡腳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我知道他們既害怕又緊張啊。」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想給小孩更多的愛,但是對於「理想爸爸」的期待落空,卻反而帶給這個家強烈的不安定感。 「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至於成效如何,有待下回分曉,路還長得很呢。」于美人說著,語氣裡夾雜擔憂與堅毅,這部媽媽經雖然不好念,卻是人生中無可取代的精采。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

2008年07月07日
公開
23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 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然後就開始行動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禮尚往來,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變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門,想見見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還說: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長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所以我覺得更多時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樣,樂爸總不聽我的,我也會打他。說不過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人家往他碗裡放土打人這件事,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感想: 其實孩子打人,根本也不會打怎麼樣,如果別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沒什麼。如果他打了別人,當父母的總會說自己的孩子不對。我的想法是:當他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幼兒園總這麼說,所以我也要家園一致)。然後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無論怎樣,媽媽都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他永遠都是好孩子,對事不對人,一時行為不對,不能說孩子就壞呀。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可能會拿媽媽撒氣,我倒覺得挺正常的。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發洩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呀,發洩完了,孩子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加愛媽媽。樂有時就這樣,我就會說:給我捶背呢!給他一個積極的暗示就夠了。多理解孩子,他畢竟還很小,心智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自己解決一切問題的程度呀。然後每天大聲對他說:媽媽愛他!或在耳邊輕聲地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我喜歡你!』」孩子的心情會馬上陽光燦爛、晴空萬里。有時他做些壞事,如把腳放到飯桌上,你越說不行,他越邊壞笑著去做,有時我急了就會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愛你不夠呀?他說是。我就說:那從現在起,我多愛你一點。他馬上就規矩了。所以有時我覺得對孩子大吼生氣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最佳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媽媽愛他。 ★★表情二、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 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 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表情三、撒謊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 「哎呀,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麼必然聯繫。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繫。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佔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佔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繫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媽媽的高招: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像、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裡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啊!」 ★★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表情五、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瞭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表情六、重複 我發現我五歲的孩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特別喜歡重複。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請問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兒童心理分析:這位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很細心。四五歲的孩子出現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性的原因。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體現。二是心理發展水平的原因。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像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這樣,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家長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表情七、撒嬌 我女兒特別愛撒嬌,家中的老人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我該聽誰的? 兒童心理分析: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具體情況應區別對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容易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後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週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百般遷就、百依百順了,否則會養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心理分析: 1、寶寶表現為怕生。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鬱鬱寡歡,孤獨沉默。這些寶寶往往不願入托或入園,常因此與父母生氣。 2、是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3、是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的。 4、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要找大夫診治,把孩子體力恢復起來。有了強健的體魄,你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靦腆的、懦弱的、只縮在家裡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了。 5、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總願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讓他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由於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們的欺負和排擠,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產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願和朋友一起玩。他們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內轉變。對於他們,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還要找心理專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詢,以便矯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樓房,本單元上下沒有同齡孩子。 8、 大人怕把屋子弄贓,不讓孩子帶同學到家裡玩。 9、 擔心出事,乾脆誰家也不讓孩子去。 10、 孩子沒常性,與別的孩子玩一會就鬧個不歡而散。 11、 不愛和同學說話,總是自己埋頭看書。 12、 沒老實勁,不是逗弄這個,就是推倒那個,結果誰也不願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盡量不要去干預。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盡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表情九、摸生殖器 2歲多時,豪豪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男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自然就好了。有時爺爺甚至還以此當眾逗樂。3歲多上幼兒園後,老師漸漸地發現了他的問題,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耐心說服、批評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軟的硬的都用過了,豪豪卻只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晚 上入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裡玩。更糟糕的是爺爺此時仍不以為然,有時父母教育豪豪,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過程,所以,孩子對性的探索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論上講,七八個月時,豪豪的小手就應該偶爾摸到過自己的生殖器,不過這時,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樣,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探索。慢慢的這種探索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慾和性幻想的驅使;他們只產生感官上的愉悅反應,而不會引起各種複雜的情感反應。 不過,探索精神再值得嘉獎,我們還是有責任引導孩子選擇恰當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就不再是小事一樁了,家長有必要採取恰當的方式盡早糾正。 ★★表情十、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基於此,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那麼運用哪種行為規範、採取何種溝通方式,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兒童心理分析: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通過這個例子,應該瞭解,孩子的熱拗、違抗,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制,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表情十一、發脾氣 在商店玩具櫃台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於是,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例如,吃飯時想自己吃,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不過,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慾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表情十二、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台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覆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裡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表情十三、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裡,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瞭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表情十四、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表情十五、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 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 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蒙特梭利』對孩子的學前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

2008年07月06日
公開
36

『蒙特梭利』對孩子的學前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 蒙特梭利教育摘要   一個人的想法和價值觀,不是空穴來風,蒙氏就是將學校所修習的,生物學、醫學、哲學、心理學、衛生學、實驗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精神病理學等綜合一切,而發展出整個的蒙特梭利教育理論及教學法。而她也是影響20世紀幼教思想最顯著的人,至今義大利錢幣有以蒙氏肖像為圖案。   而也由於我們知道,蒙特梭利是個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而造成她的教育理論的除了如前述所說學校所修習的,尚包括受 到一些如伊塔、塞根、喀雷爾、法布理及德佛理等人的影響。而提出個人的教育哲學理論: 幼兒與成人的差異—— 兒童的生命哲學:精神胚體、肉體化、潛在能力(賀爾美)、成長的內在動力(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兒童成長的四階段: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正常化兒童:透過專心工作,使幼兒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孩子因而達到心智上的平衡與和諧的新景況 總而言之,蒙特梭利的教育基礎是建立在兒童權之上,主張尊重兒童自身的權利, 蒙特梭利教育原則—— 1•自動或自由原則:其教學法,多以兒童自由活動和自由發展為主,除必要的指導外,教師對於兒童的生活,絕不加以干涉或幫助。 2•義務或責任原則:蒙氏認為教師對兒童不宜發號命令,不必施以獎逞懲,而是 在自由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蒙特梭利女士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蒙特梭利教學法,而最重要的就是教學三要素—— 1•預備好的環境:所謂預備好的環境,是指符合幼兒需要的真實環境,是一個供給兒童身心發展所需之活動、練習的環境,如兒童之家就是一個如此的環境,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而準備的。 2•精神預備好的教師:教師是一個觀察者、示範者、兒童的解釋者、環境的預備者、溝通者及個別課程的指導員。且老師要能放棄原有的專制,不斷的自我反省及改進。 3•教具:即工作材料,蒙氏以為兒童的本質就是工作,兒童喜愛工作甚於玩具,所以在工作,中能達成教育的任務。 蒙特梭利的教育內容—— 1•日常生活訓練 2•感官教育 3•數學教育 4•語文教育 5•文化教育 蒙特梭利女士對教育的項獻—— 1•將幼教理論帶入科學化中:她和盧梭一樣強調兒童的個性與自由﹐自主的權利,她不僅以生理、心理、生物學和醫學的根據,從觀察 中產生新的教育思想,稱為枓學教學法 。 2•強調幼兒自動學習精神:因兒童的身心具有內在發展的潛能,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去去依據幼兒的興趣去開發其潛能,所以強調在以教具引起兒童自由活動及自動學習的精神。 3•注重感官教育:促進幼兒智能發展。 4•重視日常生活訓練:為了養成孩子的自由與獨立,特別訓練幼兒身體各部份的動作與協調,培養幼兒照顧自己,照顧環境,待人接物的能力。 5•創製教具與蒙特梭利教學法:蒙氏的教學法刺激了教育家們對幼兒的個別需要和能力再予考慮,甚至影響到現今的發現教學法及開放教學法。而其教具的製作也是現今較完整的一套教學工具。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萬事不圓亦自圓

2008年07月02日
公開
8

昨天我跟老公抱怨 我對小孩自認很用心 為什麼你老是看不到 只看到我幫小孩子買東西 總認為我很愛亂買 這次買的積木我也認為很好 也許我之前有一些東西是買了沒用 但沒買前我真的不曉得小孩的反應 我都是團購時買的 也都會經過比價 老公反說我還不都批評他 買便宜貨 老實說他這樣回我 我真的很生氣 他買的電視確實是沒有品牌 也確實很快就故障 然後修理好幾次 但我氣的是每次我講的話 關於他不好的部份他就記得牢牢的 也許是我爸爸給我的影響 總覺得男人應該不要那麼會計較小事 何況很多事在生氣中講的話 有必要記那麼清楚嗎 加上恩恩又因為積木排不好在旁閙脾氣 我火氣有點上來 差點脫口就說不然找個時間簽簽算了 可是我硬是忍下來了 因為我對恩恩的口氣不太好 他問我”媽咪,妳為什麼那麼生氣” 這真是當頭棒荷 我突然想到 沒錯我還有二個年幼的小孩 他們很需要我 儘管佑佑不常找我 但我相信沒有人能取代我的 也許在我老公心目中我一無是處 但在恩恩的世界裡 我是他最愛最愛的人 而且他若沒看到我會很傷心的 我不能因為一時不爽 而做出讓自己遺憾的事 很多事我改變不了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脾氣 我們是真的很不適合 但小孩都生了 就要有責任 今天在跟伊萍聊天時 她在講她婆婆 我想到我二個鄰居 他們的小孩和恩恩差不多大 但父母目前都失業 比起他們 我是幸運多了 又想起彩清跟我說的話 她說她每天都很感謝上帝 讓她有這麼好的職業 是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也許我老公看不到我的優點 若我把他那句話無限上綱 我一定會越想越氣 但我想起了師父那句話萬事不圓亦自圓 看是不圓滿 但卻也有他圓滿之處 我很高興自己的轉念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在生氣時要用別的事吸引他 讓他轉念 但我們自己卻往往做不到 其實我們甚至比小孩還不如呢 何必陷入我執 太在乎別人的想法 也許會帶給自己一些傷害 但若能往好的方向想 至少會將傷害減低 甚且這些傷害在我們的心念更強時 已然不是傷害了 加油吧,雖然現在油很貴 但每次還是要將油箱加滿 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 戰勝自己的缺點才有用 靠別人給自己幸福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 靠別人講好聽的話給自己聽 才覺得快樂 其實是很悲哀的 在別人講不好聽的話時 還能自我肯定不批評別人才是最棒的

KLIKKO潛能智慧片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16

工程智慧片,採用ABS709,是國內目前最好的塑膠材質。經常的拆裝,不會鬆脫,且角度上比百力智慧片的角度來的大,利用外接式的連桿,片與片結合互轉0-360度。工程智慧片,是配合各學齡層的數理觀念及課程有關連,從最基本的加法、減法、分數法、體積、面積、球體、結構、架構、齒輪帶動的原理,有息息相關。 工程智慧片與一般的積木不同,一般積本是組合容易、拆裝難,工程智慧片是組合容易、拆裝也容易,工程智慧片,共計12種圖形,都可融合在一起使用,不須要單獨購買其他零件,且可讓小朋友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空間感,圖型與圖型中的變化,從遊戲當中學習數理觀念。 由平面開始,訓練小朋友,二度空間、三度空間立體概念,導引小朋友,無限伸張,思考、創作;幼兒可先學習基本的加、減法;1年級-可先學習基本的奇、偶數;2年級下學期-分數法;3年級-錐體、柱體【實體操作】柏拉圖正六面體,共有6個面,8個角12個邊,一般小朋友都不知道,要不然就是聽來的、背來的或是老師說,一個四邊形畫在黑板上和正方體在黑板上,小朋友比較不能夠理解,此時可藉由實體操作比較容易了解,此種正方體共有35種平面圖型,標準可作成立方體共有11種圖型,例如:去年大專聯招,考題有73%的學生不知如何解答,今日如有實際操作過,亦可加深印象更能夠了解;4年級-6年級,齒輪帶動的原理數理的對稱與不對稱的認知  例如: 一片△=三角型  二片△=△▽ (菱型) 三片△=△▽△ (梯型) 四片△=△▽△▽ (三角型平型圖) 國中一年級-離心力,此為洗衣機原理一樣;國中二年級-球體,12面體、20面體,阿基米德綜合球體,週長與面積的比對。是玩趣十足的益智學具。從平面到立體,由開放到封閉,可以任意組合創作,可教、可學、可玩。 ** 另有KT-900 KK-850 KK-350 等包裝

我的感覺系列--共七本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10

轉貼原因...好書!! 值得購買~~ 孩子的情緒管理不佳?? 應該看看這系列好繪本..了解如何面對處理情緒!! 《我的感覺》系列一共七本,談論的是孩子常見的七種情緒感受,分別是妒嫉、生氣、難過、害怕、想念、關心與自信。 作者介紹:康娜莉雅·史貝蔓(Cornelia Maude Spelman) 康娜莉雅·史貝蔓創作至少十多本童書,主題環繞著兒童的情緒和社會發展,透過故事書,把情緒發展的主題和孩子實際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老師和家長對她的作品給與這樣的評價:“非常細膩、溫和、撫慰人心,而且充滿同情和同理心。” 康娜莉雅現在是家庭與兒童專業咨商師,曾任教於研究所,也針對兒童與家庭的心理健康議題,做過數百場的演說。她的子女皆已成年,目前與丈夫住在伊利諾州。她不但從事圖畫書創作,還是幾個反槍械暴力婦女團體的義工。 我的感覺系列——我想念你 “很少有圖畫書能這麼有效的處理這項童年時期常見的大考驗。......作者提供給所有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清楚而溫馨的支持,對父母而言,本書時幫助孩子的絕佳素材。” ——美國權威書評雜誌《書單》 “這套書最好的地方,在於它把情緒的癥狀清楚的描寫出來,然後告訴孩子,該怎麼回覆情緒的平靜,是父母、老師都應該讀的書,它不但可以應用到孩子身上,對大人也是一個絕佳的反省。” ——台灣陽明大學教授 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負責人 洪蘭 “這套童書談論的是孩子常見的七種情緒感受,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配上豐富的圖像,清楚描述了孩子的情緒、相關的影響與處理方式。透過談論故事主角所發生的遭遇,可以很自然打開孩子的心門。開啟話題。” ——台灣彰師大輔導與咨商學系副教授 高淑貞 給父母老師的叮嚀 父母和老師都知道,年幼的孩童和媽媽或爸爸分離,都會焦躁不安。但分離無法避免,有時是為了工作,有時是其他原因,父母中的一方必須在小孩眼前消失一段時間。所以父母和老師要幫助孩童,處理他們不安的情緒。 首先,不要對孩童的不安視而不見,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分離真的會讓人很傷心和痛苦。在他們還沒有一次次分離又重聚的經驗,也還沒有“爸媽一定會回來”的體會之前,和爸媽分離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遺棄。 幼童心智的運作和大人並不相同。他們的時間感很不一樣。只有透過親身體驗,才學得會如何面對分離。 在學習分離得過程裡,我們可以做一些事,讓孩子得傷痛減至最低: ●小孩一有悲傷得情緒,馬上以關懷的態度回應與處理 ●將小孩安置在熟悉的環境,和熟認的照顧者在一起,而非在陌生的環境、和孩子不熟認的人 ●提供小孩能讓他們安心的物品 ●分離的時間不要超過小孩年齡所能容忍的限度(如果不清楚,可詢問小兒科醫師,或參考有關兒童發展的書籍) 對這些防護措施掉以輕心,很可能影響孩童的身心發展與安全感。我們希望孩童在歷經反覆、成功的分離經驗後,能夠說出:“當我想念你,我知道你會回來!” ——康娜莉雅·史貝蔓 感覺是那麼的縹緲、虛無,作者卻能用筆和畫確確實實的呈現出來,對爸媽來說更容易掌握孩子的情緒心理變化,做好引導。 本書系含七本單書(套書加贈中英雙語CD): 點選下面看書的內容簡介~~ 1 我想念你 2 我好難過 3 我好害怕 4 我好生氣 5 我嫉妒 6 喜歡我自己 7 我會關心別人

反抗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誌

2008年06月29日
公開
27

反抗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誌   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在兩歲前後便開始動不動就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即將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   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所以,若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   當孩子出現反抗言行時,做父母的就可放下心來了:我們的孩子也在順利成長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馬上就發起火來:"怎麼能對父母這樣。真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反抗,是與自我的成長同步出現的自然表現,對於意欲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歐美等國非常重視說"NO(不)"。"我們家的孩子能夠說NO了"———很多媽媽會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在反抗期裏不會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擔心的孩子。   對於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巧妙地應付過去。   到了第一反抗期,孩子想自己來做事情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常常拒絕媽媽的幫助,動不動就說:"不。"   這時,媽媽會覺得孩子變得非常難對付起來,甚至會想,這孩子真是變得任性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的意欲。因此,在這種時候不要訓斥他,而是要好好地保護孩子的熱情。   想向媽媽撒嬌,或者是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時候,孩子會過來向媽媽求教。這時可以稍微幫他一下,然後說"下面的就自己試試看吧",引導著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了之後,再表揚他一下:"瞧,自己一個人會做了吧。"這樣一來,孩子的熱情會更加高漲起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媽媽若是要帶孩子外出的話,對此要有思想準備,最好提前二三十分鐘就開始讓孩子做準備。並且在打算幫他時,如果他說"不",那就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抱著這種寬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自然地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如果完全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因此,父母必須區別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還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當孩子吵著想要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等等時,這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只需放手讓他做就行了;而對於"想要買玩具"、"還想要吃點心"這樣的物質要求,就必須加以限制了。若是無止境地滿足這種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 寶寶在3∼4歲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希望去探察一切。但由於自己還不能圓滿應付問題,或父母怕出意外,因此經常限制他的活動,這會使獨立個性正在形成,獨立自由需求增加的寶寶大為惱火,常常表現出不服從,與父母違抗;常常因情緒激動而大發脾氣,也常常與小朋友發生衝突。這些特徵表明寶寶正處在反抗期,父母無須為此煩惱,只要你巧妙而妥善的處理,寶寶會順利度過這一必然階段。   發脾氣時   可以允許寶寶儘量地喊叫,來發洩氣憤。若住在郊外,還可讓他到屋外面去叫,讓他把胸中的悶氣吐出來,他很快就好了。   說些傻話,做些奇怪的舉止,或者突然把電燈關掉又打開,以此來轉移寶寶的脾氣便發不起來了。   如果寶寶哭鬧太久,你擔心他會哭得發紺(一種腦部缺氧現象),可以輕輕吹寶寶的臉頰,在他臉上拍一些冷水,或用冰毛巾擦臉。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他突然發脾氣吵鬧,你就靜靜的把他帶到車子裏或洗手間去,等吵鬧平息後,再帶回原處,   當寶寶因你未讓他隨自己的意願行動而發脾氣時,你可按他的方式給他一個機會,比如你給他一個協議,什麼事你來做,什麼事歸他做,然後鼓勵他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即使成果不佳,也要讚揚他。由此寶寶會興致大激,不再和你對著幹了。   有些事你告訴寶寶做不成但他不信,結果真的是不行,寶寶對此會動肝火,比如沒有大小概念的他,硬要把一個玩具塞進一個沒有可能裝進的小盒子裏,在他因裝不進而發脾氣時,你可試著往裏裝,結果當然會與他一樣,你馬上對他說:"媽媽也放不進去嘛!"寶寶會因此而平息怒氣,因為他在把自己和大人做比較。   胡鬧過度時   孩子做出了你不喜歡的舉動時,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無理取鬧,或者不會傷害到身體四肢,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你若想控制自己對孩子吼叫,可以和他面對面的站著,就叫不出來了。   孩子太吵的時候,你壓低聲音和他說悄悄話,他就會停下來聽。   規定一個最後期限,用計時器來計算,時間一到就不准再吵;或者宣佈等你數到幾的時候,就不能再鬧,然後大聲的從一開始數。在期限到了以後,你要說到做到,開始一些新的行為,如取消他喜歡做的事情,光是頭威脅是沒有用的。   對寶寶令人討厭的表現乾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應,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裝作正在幹自已的事情,一副什麼都沒看見的樣子,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寶寶在你拒絕了你的要求後糾纏不休時,你不要沒完沒了地說服他,你可堅持用一句簡單的話重複回答他,直到他聽話為止。   在寶寶改正他的行為後,你應立即注意他,並及時表揚。   鬧得太不像話時,罰他面壁坐幾分鐘,或罰他站一會兒,就可讓他靜下來,停止吵鬧。   安撫怒氣   把寶寶緊緊抱在懷裏,一邊搖晃一邊哼些歌使他平靜,然後打些比方來表示你有多麼喜歡他,例如說:"我好喜歡你哦,我的喜歡有花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有天空那麼大……"你要越說越大,還要孩子一起幫忙想出更大的東西。   對著寶寶的耳朵說悄悄話,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話來,說不定孩子聽了心情會變得很愉快。   告訴寶寶,他肚子裏面裝有一個叫做"笑"的東西,如果讓它跑出來就會轉變成格格的笑。這招通常會使他忘了發怒,真的格格地笑出聲來(這方法是先無視他的怒氣,等他氣消了以後,再和他談談剛才到底為什麼發脾氣)。   幫他發洩怒氣   鼓勵寶寶從事體能上的活動,來發洩憤怒。要他到跑步,捶打一大團玩具油土,或用棍子打一棵樹。   要寶寶用很憤怒的聲音,大聲地從1數到5;或在玩具樂器上奏出一首很生氣的歌;或是跳一生氣的舞。   或是你和寶寶一起大聲叫,讓你的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小,終於沒有聲音。   讓憤怒中的寶寶畫張圖,來表示他的感受,這是具有創作性的發洩感情方法。   和寶寶討論他為何生氣的原因,若只是因為不能稱心如意而生氣,就要勸他要忍耐,要寬宏大量,肯為別人著想。   在公平的原則下,表示出你很同情他的處境:"我曉得你為什麼生小華的氣。"設法讓寶寶說出使他生氣的事情,並建議他牟一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憤怒,譬如教他說一些你認為可以接受的表示憤怒的字眼。   平息爭吵局面   限制打架寶寶最想做的活動,如為看電視蘭目而爭執,那麼就告訴他們,不結束這種局面,這一天就不允許他們看電視。   讓爭吵的寶寶們做深呼吸,並讓每個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理由,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法,他們會很樂於接受這個建議。   孩子們吵個不休時,就找個事情給他們做。   看到大孩子想去欺負小孩子時,設法把他貧開,你可以說:"快來,幫我一個忙。"   讓兩個生氣的寶寶幹一件共同的事,如給每人一塊幹抹布,要他們擦玻璃,一個人擦裏面,一個人擦外面,還沒等玻璃擦乾淨,他們又會笑顏逐開了。   罰兩個打架的寶寶相互擁抱對方。這樣他們再想打架時就會多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抱住正在跟他嘔氣的人。   寶寶打架時,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開一下,跟處理發脾氣的寶寶一樣。沒有觀眾往往就沒有勁再打下去。   要寶寶自己說說有什麼解決紛爭的辦法,即使他們的辦法行不通,也可以緩和一下局面,讓他們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要兩個吵架的寶寶,面對面地坐在房間相對的兩個角落裏,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就得一直坐下去,誰都不准離開。讓他們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們講和。   或要每個寶寶說出一項他認為對方具有的長處,互相稱讚一番便能結束爭吵。   把引起爭執的東西拿走或把寶寶分開,也能強迫他們和解。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3—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安然度過"反抗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三歲以後,他們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抗傾向。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從反抗的不同回饋中變得聰明、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極為重要。當孩子生長到十來歲時,由於他們對事物認識能力和世界觀都正在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此時他們總會有一種"我已長大了"的感覺,時時處處都在表現獨立、自強的個性。在這兩個"反抗期"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其二、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強,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如果因故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願意的事,這正是引起孩子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發展到父母對抗。近年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棄家出走,不少說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   如此種種,巧施用,就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黃金時代"。

如何幫助小孩安全地學習獨立?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4

如何幫助小孩安全地學習獨立? 文�科諾利.亞妮茲 譯�何宜倫  (20070914) 這年頭作父母的總是非常操心子女的安全,但又希望子女能學習獨立? 到底該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有效地取得平衡? 以下是相當中肯的十三點建議。 ●盡可能帶女兒和兒子接觸不同的人,加強他們鑑別人的能力。社會經驗愈豐富,對人的感覺會愈敏銳,唯有透過和環境緊密接觸才能讓小孩學習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 如果孩子總是離不開母親該怎麼辦呢?你可以小心地鼓勵他,但是要給他時間,讓他知道世界是多麼多采多姿和你是如何保護著他,逐漸增加他的自信。 ●循序漸進地給小孩多一點自由,但是要注意有些青少年會認為他能一次擁有全部的自由──只有自由,沒有責任。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自由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責任之一就是:遵守約定。 ●和小孩一起為他的獨立而感到高興,表現出你的好奇心而不是憂慮和不安,當他做某件事情之後,你會說:「我很想知道你經歷了些什麼!」 快樂的期望通常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盡可能讓小孩自己決定要相信和不相信什麼。和小孩討論有關自由或約束的話題時要認真看待他的直覺和意見,過程中除了給他支持之外,也要一直注視著他。監督和看管是不可缺少的──問題只是在於要怎麼做。再重申一次技巧在於:平衡的拿捏,試著找出一個平衡點。 ●不要用所謂「良好的建議」來擾亂小孩,如果他們無疑的比較了解某些東西,家長也不該立即插手干預,因為原本只是關於小孩的行為和偏好,如果你的想法也參與其中,你便剝奪了他從正確或錯誤的決定中學習的機會,也奪走他自己做決定的勇氣。 如果小孩從來沒有學著提出自己的看法,對自己和自己的行為負責,又怎麼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呢?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小孩會照著「別人」的話去做,而這些「別人」或許就會阻礙他清楚地表達「我不想這麼做!」 ●讓你的小孩去冒險和有機會體驗特別的事物,例如:和朋友一起在樹林裡紮營和到遊樂場裡郊遊,學習為自己負責。 ●交付給小孩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多給孩子機會證明自己是能幹的人。 ●允許一些小擦傷。缺少風險和挫折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當小孩面對失敗時,你千萬不要立刻插手幫忙。不要在每一個小困難發生或是小孩裝病的時候都給予安慰,也不要馬上就讓他吃藥。 ●不懼怕小痛、掩飾身體的些微不適、不抱怨微小的疼痛、或是不逃到母親的身後尋求後盾,有時候會帶來更多的自信和獨立。 在某些事情上可以強調:「事情沒有那麼嚴重!」為什麼忍受是有意義的呢?因為一個沒有被過度溺愛又強壯堅毅的小孩,會準備好面對生活中其他的危險和不順利──這對小孩自信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也是你能給他最好的保護。 ●培養小孩小心謹慎的態度,周密的思慮不但可以訓練對自己和別人負責,也可以讓生活更安全。讓自己成為小孩的好榜樣,讓他看見你待人接物的小心與謹慎。 ●不要替小孩做他能做的事,因為最晚到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大部分的日常生活起居。 ●設法讓小孩體驗成功的經歷。「我成功了!」或是「我還不夠好!」──自身的體驗和想法會影響對自己的評價。每一個發展的階段都可以讓優點變得更好,讓他更驕傲。你應該要發現他的過人之處,並且給予正面評價,因為每個人的長處都需要被認同。敘述你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給孩子聽。 ●為了能更正確地評價孩子的朋友,試著認識他們。有時候母親直覺孩子的新朋友不討喜,這時候怎麼辦呢? 當然,你的孩子有機會自己辨別出誰是損友、誰是益友,但是,如果孩子的朋友形跡可疑或是和可疑的幫派掛勾而無法脫身的話,基於保護小孩的立場,家長必須插手干涉。你必須明確地讓他知道:「我無法忍受你和他們在一起!」朋友的影響力很大,他們除了是玩伴、傾聽者和建議者之外,也可能帶來危險。 直接禁止小孩交朋友,或是籌劃一場冗長的談話,可能兩者都無效。最好是幫助孩子建立一段新的友誼,可以在運動社團和音樂學校裡慢慢尋找,不要太快放棄。 (本文選摘自玉山社新書《勇敢的孩子會說不》)

要獨立,更要責任感!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

要獨立,更要責任感! 我教孩子獨立的理念是希望他們除了可以照顧自己以外,更可以從中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因而珍惜所有。在學習自理的過程中,體會到照料自己和家人的責任感,因而真心的關愛他人。我很幸運,哥哥是個好教的孩子。不過就是因為他好教,我更要把握時機,早些把他教好,弟弟才不會學壞。孩子到一歲以後就開始喜歡自己做事情。我剛開始也會像很多媽咪一樣,直覺反應就是,為了當下想省時省事,能不要讓他插手就盡量避免。後來想到,有誰可以保證,以後長大了就會自己學會照顧自己?而且如果不把握時機讓孩子學習自理,等依賴性養成了,改得掉嗎?為了避免這些有可能發生的大麻煩,還是現在能教就教,教多少算多少。 趁早教寶貝獨立的好處有二,一來他還不太懂得頂嘴或不服從(至少說的話應該不會比青少年毒),二來早日學自理,當媽的真的可以輕鬆許多。不管家裡有幾個小孩,能少幫孩子做一件事,就可以多出很多時間做其他做不完的家事或自己的事。像我家哥哥一學會新的事情就很有成就感,加上又有個弟弟可以教,每次要學新的事物,眼睛都會發亮喔! 要從獨立中學責任,就要給他責任。所以從弟弟一出生,我就盡量讓哥哥參與照顧弟弟的過程。丟尿布,拿衣物,分享玩具,給弟弟秀秀&親親,甚至給弟弟拍睡覺,反正能交給哥哥的通通交給他。像開始要訓練弟弟翻爬的時候,哥哥是最佳示範。弟弟現在很會看書也都是哥哥教的。還有,他學會自己把餐具拿去流理台放好之後,也都會教弟弟怎麼做。如廁也叫弟弟跟,弟弟東西沒吃完也會餵弟弟吃(不過要是哥哥自己喜歡的有時會先自己吃掉!),看我在忙也會把弟弟帶開到房間或客廳玩。在外走路,弟弟一定找哥哥牽手,哥哥也會學媽咪,邊走邊叮嚀弟弟在外走路的注意事項。就因為我把照顧弟弟的責任丟給哥哥,現在換哥哥一樣葫蘆的教弟弟自立。所以在哥哥的示範下,弟弟的自理能力也進步了不少。讓現在的我著實輕鬆不少。 其實我會這樣想,這樣做,一部份是受到婆婆的影響。婆婆也是沒生女兒,所以把兩個兒子訓練的很好。婚前很獨立,生活自理的井然有序,婚後更是新好男人一族。因為有責任感,會自己想,間接的唸書功力也不差。更重要的是,因為婆婆教得好,先生和大伯真的是兄友弟恭,而我當然也是朝這個目標在努力當中

2∼3歲 獨立性萌芽的關鍵期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

2∼3歲,獨立性萌芽的關鍵期 從對幼稚園一年又一年畢業的寶寶的觀察中,我發現,獨立性對一個寶寶的發展非常重要。一個寶寶如果獨立性強,那麽三年中,他各方面的發展就會很好。而如果一個新入園的寶寶獨立性很差,我們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培養他的獨立性,他的發展也似乎總比別人慢。   案 例   小班的悅悅入學一周了,活潑可愛。可是李老師發現她的依賴性實在太強了,她什麽事情都要喊老師幫忙,吃飯要老師喂,小便要老師給她脫褲子、穿褲子,午睡時要老師給她脫鞋、脫衣服……老師想讓她自己做,她總是以“我不會”而拒絕。李老師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悅悅媽媽,悅悅媽媽無奈地說:“是啊,有一陣子,她老是要自己做,我還嫌她煩;現在可好,懶得不得了,什麽都要大人幫忙,想叫她自己做,她總是不肯。”   在李老師的耐心鼓勵下,悅悅終於開始自己穿衣服了,老師大大地表揚了她,她非常高興。下午,當媽媽來接悅悅的時候,悅悅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會自己穿衣服了。”“是嗎?”悅悅媽媽一邊回答著女兒,一邊習慣性地把挂在教室外面的外套拿下來,然後給她穿上。   這一現象在剛入學的小班寶寶中表現得較爲突出。在寶寶0∼3歲時,父母的重點往往集中在餵養上,想方設法讓寶寶吃得多,吃得好。這是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還有一點很重要,卻容易被很多父母忽視,就是寶寶獨立性的培養。   獨立性是幼兒自我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也是幼兒終身發展的重要素養。有獨立性的幼兒,願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寶寶的獨立性主要表現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如果寶寶的自理能力好,進入幼稚園後,就會在群體中表現出色,自信心也會增強。相反,一個自理能力差的寶寶,在幼稚園裏時常有挫折感,無形中産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響他的自信,時間長了,還會影響寶寶的上進心。   2∼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性的關鍵期。這時,寶寶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他事事都想嘗試自己做,嘗試自己動作的力量和效果,他常常表示要“我自己吃”“我自己拿”,而且討厭大人的幫助或幹預。其實,當寶寶用手抓飯自己吃,用手來奪大人手裏的勺子時,已經意味著獨立性的萌芽。   寶寶的這種獨立性傾向,是一種積極的表現,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勵,並引導他學會“自己來做”。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爲,寶寶的能力有限,雖然他想自己來,但常常還做不好。例如,自己吃飯,不僅吃得滿臉、滿桌都是飯菜,而且邊吃邊玩,飯菜都涼了,這時有些父母就乾脆奪過勺子喂他了。孩子自己扣鈕扣,也是好長時間扣不上一個,父母也會忍不住代勞。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耐心指導不容易,但是應該堅持這樣做。如果在寶寶獨立性傾向正在發展的時候,沒有給他適時的鍛煉,錯過了這個時機,孩子的依賴性會越來越重,你再想讓他自己做,就很困難了。同時,如果生硬地幹預或限制孩子的獨立行動,常常會遭到寶寶的拒絕,傷害他活動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所以,一定要創設條件,讓寶寶自己做,慢慢培養他的獨立性。以下是具體操作的幾點建議:   ·儘量滿足寶寶要求“自己做”的心理需求,讓他自己做。   ·如果擔心把寶寶的衣服、地板等弄髒,可以事先墊些毛巾或報紙等。   ·千萬不要因爲寶寶做得不夠好而訓斥寶寶,挫傷寶寶的積極性。   ·儘量頭一天晚上做好準備工作,如準備好第二天寶寶要穿的衣服,提前準備好早飯,留出較爲充足的時間。   ·不要生硬地幹預或限制寶寶的獨立行動。如果時間緊,先與寶寶商量,讓寶寶先試一兩次,再由父母幫忙。   ·在時間充裕時,比如下午放學和晚上睡覺,儘量讓寶寶自己做,如穿脫衣服等。   ·在寶寶自己做的時候,最好有大人在一旁鼓勵,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適時的幫助。   ·不要因爲嫌寶寶煩,索性讓他自己來,一點也不幫他,等著看他自己受不了挫折,再放棄。   ·進入幼稚園以後,再培養獨立性已經晚了。   ·2∼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性的關鍵期。   ·寶寶的這種獨立性傾向,是一種積極的表現,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勵。   ·不要生硬地幹預或限制孩子的獨立行動。   ·創設條件,讓寶寶嘗試自己做。適時地給予寶寶必要的指導

二歲教養方式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24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七田真~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