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angel日記--因果討論及回應

2009年01月16日
公開
7

關於近日討論版因果討論及回應 2009 / 1 / 15 ~留言原文~ 不好意思,我想問一個很冒昧的問題 妳的師父就是觀世音菩薩對不對? 和最近bbh上很紅,能觀因果, 能和菩薩對話的團體的菩薩, 是從同一個地方來的菩薩嗎? ----------------------------------------------- 回覆: 沒關係, 我不介意, 其實菩薩可以幻化成各種像, 但相同的修行靈體也可以幻化成菩薩像, 無形世界種種, 只能信不能迷, 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心正行正, 自然接到正神佛的影響, 但若主觀意識過度強烈, 自我偏執過深時, 也可能加諸自我想像力, 在自己所感應到的無形世界中, 我知道你所言的團體, 我只能說, 修行學佛者不妄加評論他人, 唯心誠意正者自有明辨之能力, 所謂真假都是表象, 你認為真即真, 你認為假即假, 我肯定每種法門源起的本心, 也認同一些善心善行團體助人的本意, 但方法和觀念適切與否, 要看接收者, 包括你們這些旁觀者的判斷力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 放下深度我執, 自然能跳脫形式上的枷鎖, 以心就境, 以境觀心, 因果一事過度執著, 不也擾亂今生"人"的世界, 你曾問我輪迴種種之真假, 其實, 不也回歸, 你信即有, 不信即無, 不論無形, 凡事本就有因有果, 因果相循, 我師父教我們學會的是明佛心, 曉義理, 並建立自己的自救力和判斷力, 從未要我們盲從於無形, 祂們是善知識, 彼此相親近是一種教導學習, 而不是主從關係. 否則不管接近的菩薩真假, 自己就先迷失了不是嗎? 慧根如你, 應該明白我的心意, 真理不一定愈辨愈明, 因為人心盲然時, 是看不清事理真相, 回歸本心, 靜心觀眾, 自然了然於胸, 每個人有自己要學習的課題, 沒有誰能代替誰, 所以, 你問我來自同一個地方嗎? 要問你, 你所認知的, 明辨的, 是相同的嗎? 人的大腦意識可以產生視覺影像和意念, 這樣的意念, 有時是無形世界和大腦意識所導的一場戲, 自我意識不端正或是過度偏執時, 所謂感應和神通, 也可能是只是場戲, 一個故事, 真亦假, 假亦真,但若能發揮警世救人之效用, 真真假假自在人心了, 不是辯才無礙即是真理. 在我心裡, 我們的師父是觀世音菩薩, 是佛國無相宗師, 祂只教我們明辨是非, 靜心因應, 一切成敗皆於己. 因為無相, 一切之相, 不也由心而起. 所以, 若有些修行學習者, 在虛心學習過程中, 不妄念,不我執,不偏見,自然會接收到正向學習, 但過多宗教色彩或形式執著加諸其中時, 自然有可能摻雜了自我意念和無形其他境界未至的修行靈體意念在其中. 所有色相意慾起之於心, 滅之於心, 諸佛菩薩的種種教導, 無非要我們學會如何快樂生活, 若然能安於今生之處境, 即是最大成就和修行, 出家在家皆無妨, 心之亂像, 出家在家皆有擾, 誠摯希望大家回歸於人的世界, 不要讓虛幻世界反客為主了. 一切的分別心不起於這些無形宗師(諸佛菩薩,耶穌,阿拉...) 而是人心去分別了一切, 我所認識的祂們, 彼此是好友, 是無私交流與分享, 只是世人的因緣不同, 自然親近不同磁場而已. 希望大家都能親仁體己, 世界才能大同. 小小心得和你分享, 同時我也會分享於我的日記中.

今日繪本--我家有個壞好寶寶

2009年01月13日
公開
10

我家有個壞好寶寶 小朋友,平常在家或在學校你是被大家稱為好寶寶或壞寶寶呢?有沒有發現當好寶寶會有什麼情況呢?當壞寶寶又會有什麼情況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我家有個壞好寶寶」。 不要忘了關浴室的水龍頭。 不要讓頭髮塞住水槽。 不要把衛生紙扔進馬桶裡。 不要把玩具丟在樓梯上。 不要把廚房弄得亂糟糟。 不要幫狗穿衣服……貓也一樣! 洗頭髮時,不要看錯了,把膠水倒在頭上。 千萬不可以對媽媽說他很胖。 要學著自己穿衣服,而且要穿對。 要記得----穿自己的鞋子。 管好自己的事就好……偷看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 自己整理可怕的房間。 記得梳頭、刷牙、把手洗乾淨。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要用那樣的方法對別人……而且要盡你最大的努力! 「我真的盡力了呀!」 書名: 我家有個壞好寶寶 作者:巴貝柯爾 譯者:郭恩惠 出版公司: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給親愛的家長及老師:對於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看了是否熟悉且會心一笑?是的!這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對孩子及學生講的話。而這本書藉由當中幽默可愛的圖畫我們可以讓小朋友去分辨怎樣的作法我們會覺得他是壞寶寶,因為他的圖畫當珠比較強調出「故意」,而故意是爸爸媽媽及老師比較不喜歡及不接受的。而在好寶寶方面,都是一些生活上的行為,能把這些事做好,真的是讓爸爸媽媽及老師們會高興極了。當然,我們更要去強調當孩子很盡心很盡力去做卻做得不太好的也沒關係,因為爸爸媽媽及老師們看到時一定會知道孩子們的心意。更要提醒爸爸媽媽及老師們,當遇到孩子很努力卻無法做得很好時,別忘記給他一個深情的擁抱或鼓勵唷

如何預防痛風症覆發及減輕症狀?

2009年01月13日
公開
23

如何預防痛風症覆發及減輕症狀? 痛風的合併症及相關疾病包含1.肥胖症.2.糖尿病 3.腎臟病4.高血壓5.高脂血症6.腎結石7.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平時就要多注意生活習慣,注意事項如下︰ 一、曾引起發作的食物、酒類或活動,都要避免。 二、戒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1.任何動物的任何內臟:尤其是肝、腎、胰、腦。 2.紅肉:如牛肉、牛舌、牛仔肉、羊肉、鷓鴣、豬肉、乳鴿。 3.海產:尤其是魚仔、魚頭、沙甸魚、鰽魚、鯉魚、鱸魚。 4.如有必要,長期服食藥物,使尿酸含量降低。(長期服藥和治療,可以預防嚴重的併發病) 三、發病時應提高患部關節,讓患部休息。 四、使用具消炎性的止痛藥,例如:ibuprofen。 五、避免阿司匹靈或acetaminophen等藥物。 六、冰敷患處。 七、補充大量水份,可幫助尿酸排出體外,也可避免痛風引起的腎結石。 八、喝藥草茶,專家推荐洋菝契(sarsaparilla)、蓍草(yarrow)、玫瑰實、歐薄荷(peppermint)等藥草。 九、控制血壓。 十、不宜以減肥餐\方式控制體重,以免因禁食造成細胞分解,將尿酸釋出。 十一、服用維用命要請教醫師,過量的菸草酸及維他命A可能引起痛風發作。 十二、保護關節,不要絆到腳趾,同時勿穿過緊的鞋子。 十三、多吃櫻桃,可以紓解痛風。 提醒您若有痛風症狀,可至骨科、一般內科或家庭醫學科診治,接受專業醫師的建議及治療,讓您的生活更自在。 【文章來源:慈愛綜合醫院】

遠離痛風飲食新觀念,預防痛風覆發及減輕症狀

2009年01月13日
公開
46

遠離痛風飲食新觀念,預防痛風覆發及減輕症狀 民眾問到「我的膝蓋\酸痛,這是不是痛風」?在此帶大家認識一下痛風的成因及飲食注意事項,高尿酸就一定會有痛風嗎?又什麼是普林? 所謂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尿酸排泄受阻導致過多的尿酸鹽沉積於血液和組織中(以關節處為主),引起腫痛症狀的疾病,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沈積、痛風性腎病變和尿路結石。另外痛風與肥胖、酗酒都有相關性。 什麼是尿酸? 尿酸是普林經肝臟代謝所產生,普林則來自於我們所吃進的食物及身體內的細胞。簡單的說,尿酸就是細胞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而尿酸主要由普林分解而來,普林的來源又可分為兩部份,一是來自於食物,一是來自體內的自行合成。 尿酸過高的原因 一、尿酸產生增加 二、吃了高普林食物後血液中的尿酸會增加 三、腸道排除尿酸受阻 四、腎臟排除尿酸受阻 如何預防痛風覆發及減輕症狀? 痛風患者平時就要多注意飲食習慣,注意事項如下︰ (1)維持理想體重: 理想體重計算公式為=22×身高2(公尺)2。平常應將體重控制理想體重範圍(理想體重±10﹪)。例如165公分的男性,理想體重= 22×1.65×1.65 =60公斤,理想體重範圍54~66公斤。 若是體重過重或肥胖者應減重,但注意減重速度以每月減少1~2公斤為宜。若正處於急性發病期暫不宜減重。 (2)攝取適量蛋白質: 蛋白質攝取過量時,體內普林的合成量會增加,容易誘發痛風的發作。尤其是經常需要應酬赴宴者最容易暴飲暴食導致蛋白質攝取過量引發痛風發作。在正常情形下,每人每天每公斤理想體重以攝取1公克蛋白質為宜。急性發病期間,應儘量選擇普林含量低的食物如:蛋類、奶類、米、麥、甘薯、葉菜類、瓜類蔬菜及各式水果,蛋白質最好完全由蛋類、奶類供應。非急性發病期,則應力求飲食均衡,並避免食用普林含量過高的食物。 (3)避免富含普林的食物: A.動物內臟: 普林普遍的存在於各種食物當中,若嚴格限制痛風病人不能吃高普林的食物,那麼幾乎所有營養的東西都不能吃。重要的是整體均衡營養的原則。當蛋白質定量攝取後,不需要過度嚴格限制普林的攝取。動物內臟是含普林較高的蛋白質食物,且其膽固醇含量亦相當高,故不建議食用。 B.魚皮海鮮類: 肉類(包括豬、牛、羊、雞、魚肉)中均含有可觀的普林量,平均約80~150毫克/100公克,而魚皮中含量更是高達數百毫克。為了飲食的均衡性,不可能完全不食用此類食物,因此痛風患者只要能適量的蛋白質,魚類則避免食用魚皮即可。蛤蜊、牡蠣、吻仔魚每100公克含普林量超過200毫克,較其他海鮮為高,應特別注意。 C.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味增、醬油、豆芽等),雖含較高量的普林,但因普林的種類與肉類不同,故於非急性發病期,仍可適量攝取。 D.濃肉湯汁、雞精、濃縮牛肉汁: 普林會溶在湯中,由於燉煮時間長,濃縮精華,所含的普林量相當的高,宜避免食用這些食物。尤其是冬天常吃的火鍋,其湯汁不適宜食用。 (4)少油: 痛風患者應維持理想體重,高油脂飲食與肥胖有密切的關係,痛風患者平時應少吃油炸食物及油脂含量高的食物,烹調時應儘量少用油,多用蒸、煮、滷、涼拌的烹調方式,以減少油脂的用量。 (5)多喝水: 足夠的水份可使尿酸順利排洩,痛風患者每天至少要12杯水(約3000毫升),喝咖啡、茶、去油湯汁亦可,使尿液維持至少2000毫升以上。 (6)避免飲酒: 酒在體內代謝產生「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洩,造成尿酸的堆積,間接促使痛風發作。 再次提醒您健康生活原則:要注意不暴飲暴食、按時服用藥物、適度的運動以及定期門診追蹤是痛風患者最重要的原則。 新聞資料來源: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本文作者【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李盈靜】

少吃高普林食物 預防痛風

2009年01月13日
公開
54

少吃高普林食物 預防痛風 現代人生活富裕,飲食越來越精緻美味,因此產生了許\多文明病,痛風就是其中之一。痛風是一種關節炎,因尿酸過多而引起,每個人的血液中都有尿酸,尿酸在血液中的含量若超過飽和度,就會轉成結晶,使關節發炎。過多的尿酸在血中無法溶解,就會以結晶的狀態出現。如果在關節內沈澱,引起急性發炎反應,就是痛風。如果沈澱在比較表淺的部位,例如:皮下、韌帶、肌腱等肉眼可看到的,就是痛風石。 雖然任何關節炎都可能發生痛風,但腳的大拇指是主要受害部位。痛風常發生在半夜,主要是因為半夜或秋冬季節,體溫會下降,尿酸的溶解度也跟著下降,很容易產生結晶,而腳趾在肢體的末端,溫度又更低,所以半夜急性痛風最容易在腳的大拇指發作,發作時有如刀割一般痛苦,病人常會痛得跳起來,患處會紅腫熱痛,此時若熱敷會更痛,冰敷也只能暫時止痛,而且溫度下降會更刺激患處,最好盡快找專業醫師治療。 尿酸過多會在體內到處沈積,沈積在關節會使關節變形,沈積腎臟會使腎功\能變壞,如果不吃藥,延誤時機,任由尿酸在體內到處沈積,會傷害腎臟,若好好控制尿酸,不但可以保護關節,甚至連腎功\能都可以恢復正常。 如何預防痛風石的產生呢?最重要就是好好控制尿酸,避免食用高普林食物,例如動物內臟、肉汁、肉湯、火鍋湯;香菇、蘆筍、紫菜、黃豆芽、豆苗等蔬菜;白帶魚、吳郭魚、虱目魚、鯊魚、沙丁魚、白鯧魚、小魚干、鰱魚、海鰻、蚌蛤、牡蠣、小管、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這些食物平均每100公克中普林含量超過150毫克,最好少吃;另外不要喝酒,且每日攝取3000cc的水。 若長期服用促尿酸排泄藥物,綠豆、紅豆、花豆、黑豆、豌豆、花生、腰果;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味噌;這些食物每100公克含普林50-150毫克,仍可適度攝取。

痛風怎麼吃?

2009年01月13日
公開
63

痛風怎麼吃?【王中】 自古以來,歐美把痛風稱作「帝王病」或「奢侈病」。發病的原因多與飲食有關。據日本統計資料發現,痛風病人以30到50歲的人居多,而且90%左右的患者為男性。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痛風的發病率亦大量上升,但在門診中常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丹毒等。痛風多發生於長期超量食肉的人,特別是體胖的中年男性。 痛風與蛋白質的消耗量有關,這是由於體內的嘌呤代謝紊亂引起。人們吃了富含嘌呤的動物內臟、肉類後,嘌呤在體內代謝分解最後產生尿酸,如果尿酸過多超過腎臟的清除能力時,可形成痛風結石而導致痛風性關節炎。有時關節皮膚破時,內有白色粉屑樣或豆渣樣的尿酸鹽結晶物,如果痛風結石沉積在腎臟,則可引起腎絞痛及腎功\\\能衰竭。 痛風症是全身的慢性代謝疾病,典型症狀是常在半夜感關節部位劇烈疼痛,以拇指及腳掌關節最常見。開始幾天疼痛難忍,一到二周後症狀緩解,但會反覆發作,一年數次。體胖者酒醉飯飽後,如果發生關節疼痛等症狀,應想到是痛風性關節炎。那麼應如何注意飲食呢?請參考下述幾點: 1.肉、魚煮後去湯,因為50%的嘌呤均溶於水中。含嘌呤較高的食物有動物腦、內臟、雞、鴨、鴿、魚等。其次為牛肉、豬肉、羊肉、兔肉、火腿、香腸、骨髓。在牛奶、雞蛋、豆類、蘑菇、香菇、米、麵、藕粉、核桃、花生、栗子、植物油、蔬菜瓜果、海藻類等食物中含嘌呤較少。 2.飲食應以素為主,粗食雜糧最好,應盡量少吃動物油,多吃素油如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小麥胚芽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菜子油等。葷油與素油的搭配以一比二為宜。 3.多飲水、多吃蔬果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的食物,使每天尿量保持在二千毫升以上,可以使體內生成過剩的尿酸、淤積的鹽類能隨尿排出。 4.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精神緊張,適當參加體育活動。 學者指出,痛風是促成動脈硬化、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應高度重視。只要少吃動物內臟、魚、禽肉類等高嘌呤食物,少喝酒,就能有效預防痛風,還有利於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痛風吃什麼?(

2009年01月13日
公開
60

痛風吃什麼?(轉至一名營養師) 現在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還有哪些可以協助痛風的營養補充品。 (1)櫻桃汁:富含anthocyanidin(花色素、花青素)與proanthocyanidin(前花色素、前花青素),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有害酵素去破壞膠原蛋白。因此血液循環良好時,尿酸排泄就會比較正常。膠原蛋白完整時,組織抗發炎的能力也會提昇。 (2)葡萄籽萃取物:富含bioflavonoids(生物類黃酮)、anthocyanidin(花色素、花青素)與proanthocyanidin(前花色素、前花青素)。與櫻桃汁作用類似,與維他命C並用時,可促進膠原蛋白生長,維持正常血液循環,預防有害酵素去破壞膠原蛋白。因此血液循環良好時,尿酸排泄就會比較正常。膠原蛋白完整時,組織抗發炎的能力也會提昇。 (3)維他命C:與bioflavonoids(生物類黃酮)共用時,可促進維他命C吸收,維他命C是協助膠原蛋白生長的重要關鍵,當膠原蛋白完整時,組織抗發炎的能力將可提昇。 (4)紫花苜蓿:英文名為Alfalfa,對於痛風的患者來說,亦是一項很好的營養補充品。具有豐富的礦物質(特別是「鉀」),可協助人體排除過多「鈉」的蓄積、與尿酸中和,以達到排水利尿的功\能,進而排除過多體內的尿酸,以避免血液中尿酸的濃度過高造成痛風。 (5)木瓜:多吃木瓜吧,木瓜中含有蛋白質消化酵素,可促進蛋白質正常消化吸收。在我的臨床經驗中發現,消化不良也是引發痛風的危險因子之一。很多人忽略了這問題的嚴重性,在此特別分享給大家。消化不良除了造成消化道不適的情況之外,消化分解不完全的蛋白質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後,因無法正常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視同廢物增加人體負擔。廢物因地心引力、血液循環不良易堆積於下半身,引發下半身組織病變。所以痛風常發病於末梢組織(如腳的大拇指),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這次問題的資料有點難找,可是大功\告成之後特別愉快。身為一名專業營養師,能為大家服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榮幸。而且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我也是一直在學習,因此更要感謝大家的厚愛,讓我有學習的機會。 痛風不能吃的就是普林較高的食物,以下皆是要少吃的食物, 提供給您參考: 1. 海產類:蝦子、蚵仔、鮑魚等,尤其是白帶魚皮,普林特別高。 2.發芽豆類:黃豆、紅豆、綠豆、花生等 3.內臟類:豬肝、腰子、豬腦、豬小腸等 4.肉製品:肉湯、香腸、雞精等 5.酵母類:健素糖、養樂多、醱酵乳等 6.紫菜 、香菇等 一般食物中的澱粉類如米、麵或蔬果等皆可食用,而飲料方面,除了 酒要嚴格限制外,咖啡或茶因有利尿作用,凡而有助於尿酸排出,則 無須禁止。每天2500c.c.的水及充足的睡眠,都可以減少復發的可能, 至於維他命方面,您可以考慮購買綜合維他命來服用,一週服用2~3次 即可,若有體重過重的情形,則需減重,但不可過於快速,每週以減一 公斤以下為宜

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2009年01月12日
公開
23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 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 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 一 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 二 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三 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餵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 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 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把自 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 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 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 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 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幹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 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 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蒙特俊利教育的十大特點

2009年01月12日
公開
48

蒙特俊利教育的十大特點 1.以兒童為中心 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與成人有別的獨立個體,有如毛毛蟲和蝴蝶在型態上是不一樣的。 2.不「教」的教育 (=>有做到70-80%,因為我還是有說教) 六歲以前的幼兒還沒有認知,辨異的能力,不適合說教的教育。 因此蒙特俊利教學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 訓練著手,再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的主動學習,自我教育。 3. 掌握兒童敏感期 (=>這點我家是憑媽媽的直覺去做的) 0~6歲的幼兒隨著成長,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在此敏感期學習 該喜好傾向,即可得到最人的學習效果。蒙特俊利教學特別強調此一 特性,掌握兒童最佳的學習良機。 4.教師扮演協助、啟導的角色 (=>由媽媽自己來當老師,更敏銳喔!) 教師的工作是觀察兒童的內心需要,為他們設計環境,並示範教具的操作,再依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才施教,提供適時的引導。這種不教的教育能使師生關係和諧,兒童自然能愉快學習。 (問: 如果去蒙式學校,一班這麼多人,老師如何一個個適時指導阿?很懷疑學校裏如何做到這點?我針對2隻熊要因材施教就已經忙不完了!) 5.重視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這點是特別重視) 幼兒教育的本質與意義是在幫助幼兒的生命完美成長。因此蒙特梭利極力主張幼兒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為入小學做準備,而是為他們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礎,培養終身學習的好習性。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這點有待努力) 蒙特俊利教學沒有課表,不劃分上、下課時間,讓兒童循著內在的需求,自由地專心工作。蒙特俊利認為孩子的「專心時刻」如果被打斷,會養成虎頭蛇尾的草率習性。反之,這種經重複練習而延作時間,則能培養孩子重要的好習性—專心和耐力。 7.混齡教學 (哈哈...有,因為我家有2隻熊!) 不同年齡的兒童會彼此模仿、互相學習,並養成兄友弟恭 ,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豐富的自然環境和農忙工具--這些我門有,而沒有人工教具) 近四百種的教具是蒙特俊利教學的一大特色。這些教具並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教」具,而是兒童工作作的材料,主要是在誘發兒童由淺入深的自我重複練習,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9.摒除獎懲制度 (沒有!這點真的做不到--會獎也會罰!) 蒙特梭利經長期的觀察,發現兒童對獎懲並不在乎。傳統的獎懲制度是成人控兒童的一種手段:蒙特梭利教學則尊重兒童的選擇,讓兒童有自動自發的學習意願與需求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 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教幼童閱\讀的方法--親子共讀

2009年01月12日
公開
58

◆教幼童閱\讀的方法--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就是父母親和孩子一起看書。十個月到三歲的孩子,雖然吸收、學習能力都很強,但仍然沒有能力自己看書,必須大人陪在旁邊一面看一面解說,隨時提供資訊,他才能了解書上的內容。 一.親子共讀的益處: 在這共讀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緊緊的環抱依偎在一起,內心充滿著安全、溫暖、被關愛的感覺,長大後也會將這種溫馨甜蜜的親情和書本產生聯想。 從共讀中,孩子可學到豐富的語彙、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一般的基本概念,這些都是入學後的學習基處。教育心理學上就有研究報告指出:學前就常接觸書本的孩子,入學後的學習能力遙遙領先那些入學後才接觸書本的孩子。 再從「聽覺」這個角度來分析,整個共讀過程中孩子都會豎起耳朵仔細聽,專注力、精辨力、記憶力也因此而培養出來。 二.親子共讀的先決條件: 1.時間→ 一天中我們要如何安排親子共讀的時間呢?如果您是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媽媽,那這個問題就很好處理。孩子早上醒來,喝過牛奶吃過早餐\,稍做其它遊戲活動就可進行,時間約30~60分鐘。下午睡醒後吃過點心,又可進行30~60分鐘。一直到吃過晚飯,處理好一切家事後,又有約30~60分鐘的時間,一天中共有約90~180分鐘的時間可看書,這是很充足的了。 如果您是有工作的媽媽,就只能利用晚飯後睡覺前這段時間了。工作和教育孩子,是一個現代媽媽面臨的兩難問題,要工作就不能全心全意的照顧孩子,要好好的在家照顧孩子,就得犧牲工作。不管怎麼樣,媽媽一定要安排一些和孩子相處的時間。 2.教材→ 寶寶四歲前喜歡看的當然是圖畫書,書上鮮豔的色彩、生動活潑的插圖,常常使寶寶覺得興奮而一看在看,有時甚至用手去撕,去把玩或拿來啃。國內幼兒圖畫書近幾年來有蓬勃的發展,其中適合0~4歲寶寶看的也不少。給寶寶選書大至以圖畫大而精美,能真實的表達事物的本質和特色為原則。 3.父母的態度→ 跟寶寶看書要當成一件好玩的事,而不是在做功\課。有些父母給寶寶看書時,心中已預立一個目標,要寶寶學會這個、看會那個,他們以為在寶寶還小的時後,趕快替他灌輸知識,將來長大後功\課才不會輸給別人。有了這樣的期望以後,跟寶寶共讀時就沒有辦法自由自在,孩子也因為沒有自主權而漸漸失去自發性,這一點不得不謹慎。在看書的時機上,要趁他情緒好得時後才看,不高興時絕不勉強孩子,智能提昇活動則是順著寶寶天性來做的,寶寶高興了就多看一些,不高興就少看一些,甚至完全不看。只有這樣,寶寶才會自動自發的把看書變成他生活中的一部份。 三.親子共讀的技巧 1.培養興趣→ 要培養孩子看書的興趣,必須先培養他對書本的好感。譬如:圖書中有許\多美麗生動的圖畫,大人可先按圖說故事,等孩子正覺的有趣的時候,邀孩子共讀。這一段的孩子大多不會獨立看書,需要父母在旁邊逐頁講給他聽;尤其是一本新書,往往要爸媽講過十幾二十幾遍,孩子才會對那本書產生感情,主動去翻閱\。 2.手勢表情→ 和寶寶看書有點而像在「說書」,我們要隨時以臉部表情及肢體動作來詮釋書中的情節,例如講到「好醜好兇的巫婆」時,不妨咬牙咧嘴一番;講到「小女孩這時好冷好餓」時,不妨抖著身子裝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大人的表情動作一定要放開點、誇張點,寶寶才會看的有趣。 3.聲調的變化→ 您看過布袋戲吧!對驚動武林、轟動萬教的史豔文一定還印象深刻吧?布袋戲因為臉部表情不足,常要藉著聲調來營造戲劇氣氛。緊張時、憤怒時、淒苦時、委婉時,演戲者都會用各種聲調來配合,讓觀眾進入狀況,我們和寶寶看書也需要這樣,隨著書中的情節來調整我們的聲調,有時開懷大笑,有時嚎啕大哭,有時處處可憐,有時怒不可遏,有時喵喵叫,有時喔喔啼。 4.語詞的變化→ 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個別差異很大,有的一歲時已經能明白很難很難的語句了,有的兩歲多還聽不懂幾個字,因此在跟孩子看書說話時,要特別注意觀察寶寶的理解情況,如果書上的字句還不能理解時,要改用淺顯易懂的語詞,聲調平緩,措詞簡單明瞭,如果書上字句孩子可以理解時,就盡量按照書上字句來解說,這樣才能增進孩子吸收語詞的深度和廣度。 5.不厭其煩的重覆→ 孩子對於他喜好的書,常是一看在看,愛不釋手的。同一本書看個五十、一百遍是常有的事,這正是他們在學習上的一項特質。他們聽一件事情,看一個東西,喜歡不斷的重複;我們要把握這個特性,耐心的培孩子反反覆覆的閱\讀,在一次又一次的翻閱\中,不但滿足孩子對此書的喜好,也增進了對此書的體驗和理解。只讀過一次和讀過一百次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大可不必在孩子反覆要求看某一本書時,主觀的拒絕他,如此只會挫傷他的興趣。

親子共讀8訣竅

2009年01月12日
公開
61

親子共讀8訣竅2005-09-05 Page:1/1◆親子共讀8訣竅 (報導/施靜雯)1.時間固定 訂下一個特定的說故事時間,可以是吃完晚餐\後或是就寢前,讓說故事成為一個例行公事般,只要時間一到,孩子就有期待喜悅的心情。2.照書本讀 剛開始練習說故事的家長,通常不熟悉兒童語言,常會面臨說到一半接不下去的情況,建議初期可藉由朗讀兒童圖書的方式,用具體簡單的兒童語言練習說話,之後可利用平時煮菜、洗澡等閒暇時間,以隨手取得的素材,從點放大天馬行空的練習自己編故事說給自己聽,看能否流暢。3.注意反應 一出生的小朋友就會聽故事,家長可視小朋友年紀大小提供適合的故事內容, 1~3歲的小朋友聽一則故事可重複20遍以上,重複的過程,藉故事中熟悉的情境及語言,可獲得安全感,4~5歲左右才需要有情節的故事內容;另外要留意孩子聽故事時的反應,不可自顧自的長篇大論說個不停,會讓小朋友因為吃不消而倒盡胃口,從此失去興趣,從小朋友坐立難安或心不在焉的反應中,感受到他不想聽或不想說的時候,就不要勉強,可迅速的結尾。4.貼近生活 盡量選擇小朋友熟悉的生活事物為主題,比如:坐車、上學,小狗、小貓的話題,加上平時常碰觸的玩偶或玩具做輔助,較能獲得孩子的共鳴,比解釋何謂尊師重道等抽象語言來得好。5.肢體語言 講故事中加入遊戲及動作,例如,講到大樹慢慢長高了,家長可先自己由蹲下站起的方式來表演,也鼓勵孩子一起高高站起試試看,將故事趣味化,更易將故事情節演活。6.隨時提問 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協助主角解決問題,例如問小孩子,若大老鷹在天空飛,看到了地上的小雞想捕抓,這時候母雞該怎麼辦?讓孩子融入角色中,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也參與想辦法,但是當孩子的答案和書中不同時,也要給予肯定,孩子才會勇於發表意見。7.接龍創作 可用任一故事為主題,由家長或小朋友起頭,不用照著書本劇情,改以接龍說故事的方式開始發揮,增加互動也激發彼此腦力,讓小朋友藉此增加語言表達能力。8.小孩發揮 在家長說了幾次之後,若是見到小朋友也想要參與,不妨放手讓孩子試試看,即便故事說得不完整也沒關係;若說到一半,小朋友出現緊張口吃情況時,家長可用手輕輕撫慰並給予提示或發問方式化解,而不要直接說明解決的方法,慢慢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需要注意的事項: 1.給予支持 若小朋友在說故事的互動中表現很好,家長除了即時給予鼓勵外,可在父親或長輩返家時,說出「今天小寶說故事說得很好喔,小寶..我們說給…聽好不好」的方式,讓他覺得自己被肯定。2.不要說教 家長可用融入書中角色的方式,和小朋友增加肢體接觸,說故事間拉近親子情感。說完不要以嚴肅口吻問:「這個故事有什麼教訓?」說完故事後緊接而來若是教訓,會削減聽故事的樂趣,可改問:「故事說完了,如果你是…會怎麼樣?」鼓勵小朋友說出心裡想法。3.小孩為主 選擇童書時,以孩子的角度、立場為主,用的語言、方向都要孩子能接受的,而非大量的成人語言或是期待,所以,選故事書須以小孩為主。

今日繪本--大狗醫生

2009年01月11日
公開
7

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也就是說,凡是生物在活的過程中。身體時時刻刻都在經歷新陳代謝。人體內的器官之間有許多複雜的連結,而個體與環境之間也有許多微妙的互動,這些生理現象都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如何讓生理機能正常發揮、使用得宜,就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知識和習慣。   一位長輩自幼即相當傑出,而且很肯努力,而且很肯努力,一直都是別人眼中值得效法的榜樣,但是終年以後,他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他多年來累積的知識和能力正需要很多精神來整合,身體狀況卻不能配合,他十分不甘心,又「苦撐」了幾年,終於不支。從此,年輕人去看他,他都以「不要太拼」來苦苦相勸。   其實,人生不是不能拼,而是拼的同時大可不必犧牲健康,真正要有健康的人生,最好的方法是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現代的醫藥科技進步,衛生條件已經改善許多,但是好習慣的養成還是需要隨時提醒的。   生病很具體,音位一旦生病,身體會不舒服。生病需要醫生,傳統醫生的主要工作是「治療」。但是健康比較抽象,健康不等於「無病無痛」,健康是一種身心安適的狀態。健康的時候也需要醫生,醫生的角色是「預防」。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可以少受罪,預防是一種主動積極的生活觀。   《大狗醫生》中提到的幾個常見的「一時不至於喪命」的毛病,如咳嗽、感冒、喉嚨痛、長頭蝨、寄生蟲、頭暈、脹氣等,都是孩子在生活中會預見的,藉著作者芭貝的敘述,讓孩子從甘家一家人中看到健康和生活習慣的因果關係,可能更有提醒的效果。一開始的全家福照片中,我們看到叼根煙的是甘爸爸,而後面抽煙咳嗽的是甘大哥,可見壞習慣是互相影響的。飲食習慣也是家庭共同養成的,甚至當大狗醫生警告他們要好好照顧身體時,他們還抱著無知的樂天說:「有你照顧我們就行了。」照顧這家人真是累阿!難怪連優秀的大狗醫生都病倒了!   當然,除了養成好習慣外,充分的休息也是保健良方,作者在此幽了讀者一默,當大狗醫生在過渡忙碌之後想休息一下時,甘家一家人卻「如影隨形」,可見要讓大狗醫生不致太累,根本辦法還是得靠大家都照顧好自己的健康才行。生命可貴, 這副軀殼雖有使用年限,但是在他還裝著寶貴生命的時候,確實是值得尊重與愛護的。有了保健的觀念和行動,醫生可以將專業多用在改善人類的生命品質上,而不是只能盡力延長人們的壽命。   畢竟,健康過一生不能全靠運氣,不信,你問問大狗醫生囉!

~分享~

2009年01月10日
公開
61

~分享~ 我很善良,為什麼還有種種痛苦、煩惱? 在我剛皈依佛門不久時,內心經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於對心靈的規律還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對因果報應存在種種疑慮。 我曾經向我的一位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請教:「因果報應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經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因果報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既然你還經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師父說:「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心存在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因此心裏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儘快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份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並和顏悅色地對我說: 「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惡心,如果你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惡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惡心;你認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惡心;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佈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惡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惡心!」 師父繼續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惡心。因為,你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雲散。” ”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應當想想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 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而你現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門。此外,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培養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 ”前世佈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凡夫不識因果,將’種瓜’認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作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

謊言被拆穿

2009年01月10日
公開
38

星期六下午臨時想去看醫生 因為痰和鼻塞一直都不會好 我懷疑是變成過敏了 有時間 我自然想去逛街 老毛病又犯了 於是騙老公我五點才看 晚上晚點才到家 老實說過慣了這麼多年單身生活 雖然已經結婚四年多了 我還是想要有自由 有自己的時間 而這些時間我只會做二件事 不是逛街就是看偶像劇 但這對我來說變得好奢侈 老公節省不希望我多花錢 可是這種花錢的習慣已經維持那麼多年了 真的不好改 回到家已經七點多 看到家裡很亂 忍不住還是唸老公都不整理一下 因為他今天沒上班 早上帶佑佑去婆家後 中午一點多就回來 老實說我很驚訝他會回來 那表示他也想要有自己的時間 本來老公大概也不覺得我沒告訴他我請假的事是存心騙他的 所以也不想講 後來被我一唸 反問我不是下午就請假了 我被一問真是覺得很丟臉 於是把自己的行踪一一交待 可能我講出來後老公才知道 他老婆心機之重 不過我也抱怨說 因為我都沒自己的時間 也只能請休假時 好好去逛逛 我連去菜市場 你都不讓我去 他說我哪有 我馬上說好那我明天要去菜市場 看來還是我贏 因為他馬上說去啊 不過隔天早上 他還是問兩隻要不要跟 二隻是最討厭和我上市場的 我也樂的輕鬆 八點多去十點半左右回來 突然想到對小孩的教養也是如此吧 管得太嚴 小孩也一定找到自己的出口 凡事還是適中就好 中道才是正道

如何為學前幼兒選好書?

2009年01月09日
公開
45

2008/10/03  如何為學前幼兒選好書? 作者:林真美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不同,引導孩子閱讀的訣竅也不一樣。如何替學齡前的幼兒選書、說故事?兒童文學專家林真美提出以下實用的建議。 -------------------------------------------------------------------------------- advertisment 許多家長會希望以繪本,帶領孩子踏出閱讀的第一步。近年來,繪本市場發展蓬勃,出版品琳琅滿目,但是對家長而言,如何在茫茫書海中挑選適合孩子的繪本,其實是一門學問。 學前幼兒的閱讀,可依照幼兒的身心發展,大略分為兩個階段:零到三歲為第一個階段,三到六歲則是第二個階段。 零到三歲:閱讀,非生活重心 三歲以下的小小孩,閱讀,不必是生活的重心。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具體的學習較抽象學習更為實在。 孩子可以運用自己的身體四肢,藉由玩耍去探索這個世界,以累積生活經驗、培養理解能力。有了這樣的基礎,才可能進入閱讀這種較為抽象的精神活動。 這個階段,家長可著重於營造「快樂」的閱讀氛圍,讓孩子能喜歡書,而不是強迫小小孩安靜地坐著看書,以免壞了孩子的閱讀脾胃。雖然說三歲以下的幼兒不是非看書不可,但是,專為三歲以下嬰幼兒所設計的幼幼書,仍然可以是小朋友的生活觸媒之一。那麼,該如何為小小孩準備書呢?好的幼幼書到底具有什麼特色? 圖像逼真、內容切合生活經驗 好的幼幼書的第一項特色,是要表現「逼真」。所謂的逼真並不是指要畫得如同照片般寫實,而是指能掌握描述對象的特徵,不扭曲失真。 三歲以下的孩童,仍處於認識事物的階段,如果不能給予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容易導致認知錯誤的反效果。 第二,幼幼書的內容必須是幼兒能夠感受的,因此圖畫最好能夠表現出小孩所熟悉的人、事、物,文字要簡明易懂、饒富趣味,唸起來充滿音韻之美,敘述平易、生活化。 幼幼書的內容較不具複雜的故事性,而是一條單純的軸線,讓小孩容易跟隨。或甚至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並能以適切的文圖搭配,凸顯它的形成過程。 美感,從小培養 好的幼幼書自然是具有美感的,不會因為讀者年紀小而降低繪畫品質,將作品幼稚化,或使用俗艷的色彩。有些家長認為,一定要「可愛」、「顏色鮮艷」才能吸引孩子,其實這是大人的偏見,也可能導致家長選了過於俗氣的書籍,窄化了孩子的美感體驗,猶如讓孩子吃下含了許多色素的糖衣,壞了孩子的味覺。 選書多元化 家長在選書的時候,不必局限於特定的類型。小小孩尚處於摸索階段,而孩子對於書本的熱忱,往往是隨機碰撞出來、沒有道理可言。 曾有一個未滿兩歲的孩子,好一段時間要我陪他唸同一本書。那本書並不是什麼「可愛」的小書,而是記錄著九二一地震災情的攝影集。或許是圖像中有太多異於日常的畫面,深深吸引著這個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儘量去滿足孩子的好奇,善盡陪伴之職。 市場上的書籍琳琅滿目,只是,在台灣許多值得一讀的幼幼書都以昂貴的套書形式販售,不易取得,相當可惜,但是只要家長秉持「給孩子最好的」這個原則,依然可以在市面上挑選到好繪本,並為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今日繪本---如果恐龍回來了

2009年01月08日
公開
6

這本書可以引導小孩想像如果恐龍回來了 你可以請他做什麼 我和恩恩一起想了好多 比如可以請他幫我舉起來灌籃 等等 恩恩非常有興趣 偶爾讓小孩動動腦也不錯哦 好書介紹:如果恐龍回來了 《如果恐龍回來了》 出版�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這本書描述一個八歲男孩的恐龍夢。在孩子純真的想像中,如果恐龍回來了,將成為人類最親愛的朋友和助手。牠們可載爸爸去上班,幫爸爸「吃」掉院子中的雜草;也可充當升降梯,供油漆工人及救火員使用;小朋友放風箏時,牠們可幫小朋友取下纏在樹上的風箏;而在陰雨綿綿的冬日,牠們可引頸移開烏雲,讓太陽重新照耀大地。恐龍曾是世上最龐大的動物,然而卻突然神祕的消失了,有關恐龍的許多謎團,使恐龍 成為介於真實和虛幻之間的動物,引起人類無窮的好奇心,也留給了孩子一個自由廣闊的想像天地。本書作者成功的捕捉住孩子的心理,利用突出的創意,幽默及誇張的想像,將恐龍帶進孩子的日常生活裡。書中所畫恐龍,隻隻溫馴、可愛,且似乎非常樂意為人們服務,跟銀幕上摧毀人類、房舍,帶來無限禍害的巨無霸給人的感受,有天壤之別。作者天真浪漫的童心與豐富的想像力,令人激賞。想像力在人類文明的躍進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於人類向未知領域的探求,是不可或缺的利器。本書是一本引發小朋友自由想像的好書,家長們在親子共讀後,可繼續以「假如恐龍回來了,牠還能為人類做哪些事?」的問題刺激小朋友作進一步的聯想,訓練其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