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劭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朱台翔全台巡迴演講

2008年09月19日
公開
48

前年吧!朱台翔上一次辦巡迴演講時我就想去聽了,只不過時間沒配合上。後來留意了很久,去年沒辦,今年一定不可錯過,所以沒問過老爺就擅自幫一家三口報了名,我們都覺得這真是場很棒的演講,對我們的啟發超越以往所參加的任何一場演講。 餡餡上周天天有節目,這個周末聽說不必上學很開心,她說她想待在家裏哪都不想去,我告訴她爸爸媽媽要去聽演講學習做更好的爸爸媽媽,於是她很配合地跟我們出門,我想她大概不想周末也上學,所以婉拒了活動提供的托育服務,讓餡餡跟著我們在會議廳裏。整個過程還算乖,沒太影響到其他會眾,為了感謝她,晚上我們請她吃壽司配冰淇淋,她很是高興。我承諾她星期天一定讓她待在家哪裏都不去,她聽了更是高興。 以下,是我作的筆記,偶爾因為要顧餡餡所以寫得不周全或有誤謬的地方,若有其他也有去聽這場演講的媽媽,歡迎補充。 人的價值建立在思考價值上,而會不會思考,則在於你相不相信你會思考。所以我們說,信心決定思考,而勇氣決定你的信心,然而你是如何被對待的,則決定了你的勇氣。好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會不會、能不能思考。 與孩子維繫良好親子關係有三個要訣: • 平安就好 • 任何事都有光明面,不要只往壞處看 • 無論如何,都要支持你的孩子 只有真的了解孩子的處境與困難,才能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許多時候我們自認給了很多疼愛與幫助,但是問題的癥結在於孩子感受到這些疼愛了嗎?孩子真的受到我們所提供的幫助了嗎? 叛逆的小孩未必是壞事。朱台翔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是她的朋友告訴她的。 朋友的弟弟成績向來很好,個性也很溫順,可是當年的聯考,高中入學考的答案是寫在答案紙上,而五專聯招的答案是畫在答案卡上。這孩子當時應考時把答案直接寫在試卷上,當他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把答案重新謄寫到答案紙,考試結束出來和同學聊天時看起來也沒有異狀,但回家後不多久,他得了急性躁鬱症。 孩子的媽媽決定要像初生嬰孩一樣去疼愛包容他心愛的孩子,於是每天像小Baby一樣擁著弟弟入睡。弟弟患病後非常沒有安全感,都是高中生年紀了,睡覺還要跟媽媽睡同一個枕頭,媽媽是個職業婦女,白天要上班,晚上就這樣抱著兒子哄他睡覺,夜裏弟弟驚醒找媽媽,媽媽又再度耐心地安撫、擁抱,直到這個十幾歲的小Baby再度入眠。有一天,姐姐回到家看到一幅怪異的畫面:她的父親抱著那十幾歲的「小Baby」坐在地上玩玩具,就好像年幼時看到父親抱著兩歲的弟弟一起玩,那時,全家受到媽媽的影響,全家像疼小Baby一樣地去疼惜那患了急性躁鬱症的弟弟。 就這樣過了個月,弟弟痊癒了。許多急性躁鬱症的患者後來演變成慢性躁鬱症,受苦終生,然而幸運的弟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他完全好了,沒有留下後遺症。他重新出發,現在是某大學的碩士班學生,他所做的研究論文被指導教授拿到國外參賽還得獎。 孩子叛逆的行為通常是為了保有自主的空間,他的一些言語行為想向大人表達的是自主空間需要被尊重,當父母超越了那條自我界線,判逆透露給父母的提醒便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好的機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即便是身心症,都可以因為大人充份的疼惜而漸漸恢復正常。只要大人願意調整,所有的孩子便都有機會改變。 所以,把孩子當成初生的嬰兒那樣去對待,緊緊地抱住,然後放開,接著,好好地欣賞他好的地方,然後告訴他你多麼激賞他。 不經意的傷害需要好多好多甜甜蜜蜜的愛才能解除傷害造成的後遺症,不要再期待孩子乖巧、聽話,有自己的想法很好,當孩子勇於向大人說不要、不想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他。這樣才能造就一個勇於嚐試的小孩。 然而,勇氣不止是勇敢往前走,同時也是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 朱台翔說,她兩歲的小孫子平常很活潑,但是每到了便便的時候,便排斥所有人的幫助,寧願屁股一大包便便也不願大人幫忙換下來。於是她問了孩子的父母,家裏有沒有人笑他大便臭,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親家家人曾經因為孫子便便而取笑他,導致他總是認為自己大便是很不好的事,偏偏這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而且每天都得來上一次。 有一天,他們一家人一起出去玩,小孫子又便便了,一如往常地拒絕任何人靠近他,朱台翔告訴小孫子說,阿媽也會大便啊!小孫子驚訝地抬起頭,口裏喃喃唸著:「阿媽也會便便……阿媽也會便便……」那次,孫子很配合地讓朱台翔帶去把屁股洗乾淨,往後,便不再拒絕大人協助他清理大便。 朱台翔說,即便是出於疼惜的取笑玩笑也可能會傷到孩子,當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問題,表示他的情感上可能有需求,大人應該要去了解、找出原因,而不是用威權把孩子硬生生壓回去。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日後教孩子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小事何必那麼計較 家庭會傷人 一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一句話:所有家庭裏的規範都是不幸的教條,而這些不幸的教條絕大部份都是在規範很小的事情,以致於許多人受到家庭裏負面的影響直到四十歲後才能重新成為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家裏不應該有教條,可是有的父母親會說,可是孩子飯不好好吃,不管教怎麼行? 朱台翔說,她的一個朋友嫁到以色列,在以色列當過一段時間的幼稚園老師。她說,剛到學校任教時,被孩子們進食的狀況嚇了一大跳! 朱台翔的朋友負責的是兩到三歲的孩子,午餐時間,那天提供的是義大利麵,小朋友用叉子叉不起來,用湯匙也用不順手,乾脆用手抓來吃,順便擦一下臉抹一下頭髮,吃得滿地、滿臉、滿身都是。在台灣哪裏有可能放著孩子這樣吃飯?新來的老師不敢多說話,跟著同事一起工作。當地老師的工作,就是協力把用完餐的孩子一個一個洗乾淨、換上乾淨的衣服,然後把環境清理乾淨。沒有指責,一切看起來那麼理所當然,好像本來小孩就該這樣吃飯似的。 朱台翔的朋友過了一陣子和她的以色列同事們聊起這件事,才知道以色列的專家認為,人類的暴力行為受到孩提時代的進食方式所影響,幼年時期被強迫進食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因此以色列人開始避免過度干預孩子吃東西,他們認為越早開始自己吃,越能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與自我控制。 因此,朱台翔說,台灣人特別重視孩子進食,吃得慢?大人餵。吃得少?就命令孩子多吃一點。也許就是因為社會風氣如此,所以台灣才會越來越多暴力現象。 孩子吃飯,大人應該只做兩件事:決定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吃,而讓孩子去決定他要不要吃 孩子因為吃飯吃得不夠而營養不良,只要補充營養就行了,這個問題非常容易解決,可是如果因為大人逼迫吃東西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或傷害,就不是那麼容易能解決的了。只是為了避免一個很容易解決的營養問題而教孩子付出極大的代價,大家可以想想看,值得嗎? 不用命令句,可以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發展思維 所有的打罵都有一個循環: 命令→不服→打罵 如果你帶個錄音機在身上,你將可以得知自己每天跟孩子說了多少命令句。 可是有的媽媽又會說,不說命令句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跟小孩子講話了!朱台翔說,把命令句改成一個話題 朱台翔家裏有碗櫃,小孫子有陣子非常愛開碗櫃,媳婦勸也勸不聽,有天小孫子開了抽屉,拿了一雙未開封的檀木筷,檀木筷是一雙一雙用金色的貼紙貼起來固定的,只見小孫子「啪」的一聲,貼紙蹦開,媳婦一直喊著不可以不可以,小孩拿筷子危險!可是小孫子根本叫不動。於是媳婦叫小孫子拿去給外婆,也就是朱台翔。 朱台翔說,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小孫子拿著兩隻被貼紙粘著要掉不掉交叉著的筷子, 朱台翔說:「相交」 然後接起小孫子手上的筷子,把它擺齊後,她又說:「平行」 就這麼重覆了很多很多次,朱台翔聽到小孫子開始唸著相交和平行,朱台翔用兩手交叉說相交,兩手伸直說平行,還說,相交和平行是在二度空間,小孫子從此沒再玩筷子,改玩手。 你看!不必命令,改用一個話題,不但可以阻止孩子做危險的動作,還能學到更多東西,重點是,不傷彼此之間的感情。 小孫子那時只會發母音,有天媳婦帶小孫子去公園玩,小傢伙在推車上玩著手指,鄰居看他兩隻食指伸直說「嗯嗯」,然後兩隻食指交叉說「啊啊」,問媳婦他在說什麼,媳婦說他在說相交和平行,鄰居驚訝地說:「他年紀那麼小,你教這個會不會太深啊?」 朱台翔說,她從不會去篩選要告訴小孩子什麼東西,不會因為小孩年紀小而把事情簡化了才告訴他,畢竟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孩子年紀小而簡化,小孩子能理解到什麼程度端看他的成熟度,不應該由大人來決定他們該了解到多深入 另外一個例子,是朱台翔的小孫子很愛丟水晶珠子,從透天庴的樓上往樓梯下丟,水晶珠掉到地上碎了一地很難清理乾淨,可是任何一個大人說不可以小孫子都不聽,兒子沒辦法,只好叫小孫子去找他的阿媽──又是朱台翔。 朱台翔心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拿起小孫子手上的水晶珠, 說:「有質量,有速度,質量乘上速度,就叫作動量。」 接著她拿了一個比較輕的東西,一手拿著水晶珠, 說:「這個比較重,動量比較大。」 接著把水晶珠往小孫子身上丟, 小孫子說:「痛!」 阿媽說:「對!這個質量大,動量大」 於是小孫子說:「質量大,動量大,痛!」 小孫子覺得阿媽的遊戲比較好玩,不再拿東西亂丟,不論手上有什麼東西,都拿在手裏,像那天朱台翔跟他玩的那樣:「質量大,動量大,痛!」 朱台翔說,小孩子都很愛看書,她的小孫子也是。幾個月大時,媳婦買了許多童書給孫子看,床上不是小孩的書就是大人的書,可是孩子漸漸長大,開始會拿起書來咬時,兒子媳婦便把床上的書全部收起來,為的是怕小孫子吃到油墨和灰塵。有一天,朋友來訪,全職媽媽的媳婦好不容易有訪客來幫忙看著小孩,她便先去忙些自己的事。只見床上有一本不經意留下的書,小傢伙看到,手腳俐落地爬到書的旁邊,伸手前還不忘探頭看看媽媽有沒有在看,確定媽媽沒注意後才放心伸手抓起書來咬。 來訪的朋友一看,馬上跑去廚房跟媳婦說,不得了!這孩子年紀那麼小就懂得察顏觀色! 媳婦一聽也覺得不得了,馬上電話打了好幾通,全家族的人都知道這件事了。 朱台翔為此約談了兒子和媳婦,FONT SIZE=3 COLOR=red>小孩子會察顏觀色,是因為大人的道理說得不夠多。因為他們想做,但大人不准他們做,而他們又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於是在大人面前順從,但背地裏卻偷偷地做,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了,長大就變成習慣作假、陽奉陰違。 所以大人在說不的時候,一定要說足不的理由,讓孩子充份地理解為什麼不可以這樣。一次兩次當然小孩聽不懂,要重覆堅持地複頌,直到小孩可以說出不道理為止。千萬不要只是一個指令叫他不准這樣不准那樣,這樣只會養出陽奉陰違的小孩 不要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許多時候大人會為自己不合理的教養行為找理由,不得不體罰啦,他實在太欠罵啦……等等,許多時候一個不經意的玩笑或失控的行為,都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傷害,大人應該趕緊去做的是幫助孩子療傷,而不是為自己失當的行為、言語找藉口。 一位專門研究過動兒的專家蘇珊•坎培爾在進行過一項統計研究之後,他發現有兩個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過動兒或注意力缺失,這兩個方法對於一般的孩子也相當有助益,大家可以試試看。即使在最差的情況下,對妳家的過動兒或注意力缺失的孩子沒有明顯助益,這兩個方法也是無害的。 • 媽媽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 還記得演講之初提到的那個聯考失利而罹患急性躁鬱症的孩子嗎?正因為媽媽無條件地包容他、接納他,影響全家看待這個孩子的態度,以致於最後是很好的結果。 朱台翔說,他從事教育二十幾年,看過的研究幾乎都指出媽媽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媽媽對孩子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可以幫助任何一個孩子突破困境。 •夫妻之間沒有敵意 在蘇珊•坎培爾的研究當中,有45個過動症及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從他們兩歲半開始持續地追縱,發現除了媽媽無條件地包容與接納之外,夫妻之間的氣氛也影響孩子往後的發展。在這45個採用這兩個方法的研究個案當中,後來有23個明顯地好轉。過動症及注意力缺失大部份是由於基因造成,朱台翔表示,即便是由基因決定的行為問題或學習障礙,也可能因為教養的態度改變而有所改變。 朱台翔說,如果過動症的基因不是好的基因,為什麼它沒有隨著達爾文的演化論而被淘汰掉呢?過動症、注意力缺乏的孩子在學校裏受到很大的挫折,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可是,或許他在演化上是好的基因呢? 過動症、注意力缺乏的孩子通常有幾個特質:有勇氣、精力充沛……如果我們看事情的光明面,這些特質確實是好的,演講最初提到的叛逆的孩子比較好,我們在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的同時,是不是也考慮到逆來順受的小孩比較缺乏對對的主張勇於爭取的能力?或者,乖巧聽話的孩子比較容易讓他人入侵他們的自主空間,但他們對大人的侵犯無力或沒有勇氣表達,以致於內傷在心裏,累積到後來發展成更大的問題?孩子吃飯,大人應該只做兩件事:決定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吃,而讓孩子去決定他要不要吃 朱台翔說,小的時候沒有冷氣,夏天裏喜歡吃清冰消暑。冰果店裏許多孩子剉了清冰加糖水,吃到一半跟老闆說太甜,於是又可以加冰,吃到一半再說太淡,老闆又加了糖水,就這樣付一碗的錢吃三碗,老闆不是不知道小孩子的把戲,不過這些小主顧們跟店家感情也滿不錯的,所以當冰塊已經剉到不能再剉,薄薄的一片,老闆就會順手把它送給這些小主顧,可是當時已經吃了三碗冰了,薄薄冰塊含在嘴裏,舌頭是麻的;握在手裏,手指發脹。於是小孩子便想出其他的方法來運用這塊冰,他們發明一種玩法,就是用手指把薄冰塊融出一個洞,然後手指頭伸進去,就可以轉啊轉地玩這塊得來不及的消暑玩具。 可是融冰塊是有技巧的,一個不小心冰塊就滑落在地,大家只能看著破碎的冰塊嘆息,所以剛開始要很小心,找到一個最好的角度,冰塊不會滑動的角度,然後持續一段時間,冰塊就會融出一個小洞,接著大家就可以玩了。 對待孩子未嚐不是如此啊!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應該抱持的態度是:換個方法,找到一個角度,堅持下去,然後等著一切豁然開朗 此外,記得演講之初提到的那個急性躁鬱症的案例: 不論孩子年紀多大,都要把他們當作剛出生的嬰兒來疼惜,不論孩子年紀多小,都要把他們當成一個大人來尊重 問答時間﹝以下問題部份灰色表示,朱台翔回答的部份以第一人稱答﹞ Q.我的小孩今年六年級,前幾天有一個小六女生在課堂上跳樓的新聞,女兒告訴我跳樓很痛,燒炭比較好,死得漂亮又不會痛,我聽了心很痛,不知道女兒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幫助她。 A.女兒還肯談論這件事表示並不是真的想死,這種話對孩子而言只是一種慰藉。孩子對現況不滿意、有意見,而他們知道死可以報復體制和大人。所以,去善待你的孩子,去處理他們的不滿意,去尊重他們的意願,不要強迫他們照我們的意思去做,不要逼孩子去完成他們不願意去做的事。 有一個忘了名字的日本作家,他自殺了,但是留下來的日記告訴我們他其實不想死,可是每條路都被堵死了,以至於除了死以外別無選擇。 不要去逼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堵死孩子的活路,讓他們到最後別無選擇。 Q. 我的兒子今年兩歲多,喜歡穿裙子和高跟鞋,我怕他性別認同有問題,萬一變成同性戀該怎麼辦? A. 同性戀又怎麼樣呢? 也許妳的兒子本來在個性上就偏向女性,只不過他有個男生的外瞉罷了!我們應該要尊重多元價值,不止是女男平等,更是性別平等。 Q. 我的丈夫常年派駐海外,我的小男孩有ADD﹝注意力不足症﹞,夜裏睡覺時無法獨自一個人,一定要我陪,可是親朋好友都覺得男孩子這樣不夠獨立不好,大家都很疼他,可是他好像就是缺乏安全感,請問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A. 父母親自認為很疼惜孩子,與孩子感受到多少疼惜是兩碼子事,為孩子提供細緻的協助而不是去逼他獨立,小孩子只要好好善待他,一段時間之後妳就會看到效果。 Q. 我的孩子很早就被診斷出有ADD,現在五年級,醫師建議要吃藥,因為年紀比較大,所以一天必須吃到兩次藥,當他在學校裏服藥的時候都會被同學投以異樣的眼光,請問我該怎麼辦? A. 就是疼他,細緻地疼他,幫助他建立信心,看著他的優點欣賞他,並且告訴他你欣賞他。 如果可以,不要再吃藥了。其實真正需要服藥的ADD只有5%,而且都不需要長期服藥。坊間寫關於ADD、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書籍很多,你自己去挑一本看看,有很多除了藥物以外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比如幫孩子把一件事分階段目標進行、善用筆記本提醒孩子……等等,都可以幫助孩子不必吃藥就能完成一件事,這些方法就算用在正常的孩子上也很好。 克服過動問題的孩子通常都會很有成就,像布希、愛迪生、愛因斯坦、還有我朱台翔和史英都是過動兒,雖然史英不承認他自己是過動症…… 我一直到現在都還需要筆記本去幫助自己分階段完成一件事情,所以媽媽完全地接納包容,再加上細緻的協助,持續一段時間,妳就會看到一切豁然開朗。 Q. 我的孩子是個早產兒,出生後在保溫箱住了三個月後才回來,現在五歲了,非常沒有安全感。我們一直都在想問題是出在哪裏,後來猜測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就住了那麼長時間的保溫箱,媽媽不在他的身邊,才造成今天的問題。請問我該怎麼辦? A. 早產兒住保溫箱是不得已的,這些措施救了孩子的性命,可是心理上是否也免於劫難,就是父母親的課題了。我的建議是讓孩子重新過那住保溫箱的三個月。三個月對一個孩子而言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那麼長的時間不在母親身邊,即便他年紀還那麼小,心理上的挫折也是很大的。重新讓孩子過那三個月,把當時無法陪他照顧他的時間補償他,滿足他當時需要而得不到的疼愛,五歲還不算很大,你就一天扺一天,就重新疼惜他三個月,緊緊地抱住他像抱小BABY一樣,欣賞他,相信很快就會看到改變。加油哦! Q. 我的孩子三歲了,是公婆在照顧,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只有周末才接他回來團聚﹝公婆住台北,爸媽住桃園﹞。現在公婆認為三歲應該是可以教規矩的年紀了,他們認為不乖就要處罰,而我們觀念不同,老輩就責怪我和他們標準不一樣,我該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呢? A. 一些統計和研究發現,20歲行為上有問題或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通常來自三種家庭:24小時托育、單親家庭,以及打罵教育孩子會出暴力往往由於他們的希望受挫,有行為上的問題通常導因於他們想要討好大人,或是缺乏自信。 我認為這孩子最大的困難是他不在妳身邊,我住桃園我知道台北離桃園不遠,所以我強烈建議妳把孩子接回來。公婆雖然以前帶過你的丈夫,但是他們也許忘了當初帶孩子的過程,記得剛才我提到家庭會傷人的作者提到的:「所有的家庭規矩,都是不幸的教條」?我從事教育二十多年,看到的所有研究都指出沒有一個人可以取代母親的角色,我不能幫妳作決定,但是真的希望妳認真的考慮把孩子接回來帶在身邊。 至於公婆,我也建議妳要用力地去疼惜公婆。公公婆婆幫忙照顧這個孩子通常會認為那是為你們而作的犠牲,有時候人會把自己心中不平的情緒投射到比他們弱勢的人身上,也因此在孩子不如期待時會有些不當的管教方式。所以,要和妳的先生一起用力疼惜公婆,然後大家一起去疼這個孩子。 Q. 我的兒子現在就讀高中,他是過動兒,可是在學校裏被老師攻擊,有些他想參與的活動老師跟其他同學說因為我兒子是過動兒所以沒有資格參加,結果同學聽了很生氣來告訴我兒子,我兒子知道這件事很氣憤,請問我該如何幫助我的兒子呢? A. 我所看過所有的研究都點出一件事:媽媽疼惜,孩子就會轉變。也許也有研究做爸爸疼惜孩子就會轉變的,但我還沒讀到。當然也沒有研究指出老師疼惜孩子就會有所改變……可能我也還沒讀到…… 所以媽媽的改變調整才是關鍵。沒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孩子感受到有一個人執著地相信我是最好的人,一切就會和現在不一樣試試看!反正哄死人不償命,不是嗎? Q. 我的孩子不大會讀書,也不大會思考,不過她很會畫畫,所以我讓她去唸復興商工,可是現在到了要升學的階段,她又說她不想再繼續畫畫了,問她想唸什麼又說不出來,我該怎麼幫她咧? A. 人活著就好,不必要求太多 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她兒子才高中,離家出走了好多天,回家收拾行李說要去跟女朋友同居,書也不好好唸了,考試一踏糊塗。我勸她寫封信給兒子,告訴兒子媽媽有多愛他多欣賞他,她急急忙忙地寫了信,剛好兒子回家打包行李,她忙錯過機會,把那封還沒寫完的信塞給兒子,信的內容只是講媽媽很在乎他,結果兒子不出走了,留下來了。過了幾個月,我問朋友現在兒子狀況如何,朋友說兒子又不見了,這回真的跑去跟女朋友同居,不回家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兒子回家後沒多久,媽媽又開始擔心考試考不好啦書唸不好啦,於是兒子又跑了。 不要因為兒女表現好才愛他們,我們欣賞孩子不是因為他的表現好,而是因為我們欣賞他這個人 剛才的演講中提到,一個人的信心來自於勇氣,而勇氣不止是勇敢向前走,還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 做父母的在鼓勵孩子思考;作決定的同時,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大人只負責分析,決定要孩子自己去做,但是如果孩子因為自己的決定而失敗,我們也會支持他,絕對不會嘲笑他,我們會跟他一起度過難關。 我曾經這麼告訴我的兒子,在講出口的同時,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感動……覺得我這個媽做的還真不錯…… 最後,請大家要善待自己,要有充足的營養、充分的休息,還有適度的運動,正面思考,以及適時釋放壓力,善待自己之後才有能力去善待家人、善待孩子。 丸子的心得 星期天,餡餡真的待在家裏哪裏都不想去,本來想帶她去修剪頭髮,讓專家剪個漂亮的型,往後我這做媽的只要跟著修就成了,沒想到餡餡非常強烈地告訴我她只想要媽媽幫她剪,不要別人幫忙。整天粘在我身上,睡覺要抱緊緊,醒來一不見媽就鬼哭身嚎,不論我跟她說多少甜言蜜語。 今天早上,小妮子哭著在床上打滾,說她不想去上學。我知道不應該去逼孩子做她不想去做的事,但對於學習,我也明白有時候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堅持到底,可是面對餡餡,我卻不知道今天早上究竟該怎麼做對她才是最好的。 從前總覺得人本的教育方式曲高和寡,聽了朱校長的演講後,我發現人本的精神只是要求有能力的大人尊重弱勢的孩子的需要,回頭想想過去我們的成長經驗,然後設身處地去為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感同身受,進而提供最適切的協助。 這個教育方式應該是個良性循環,即便我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也曾遭受過「大人」不當地對待,如今我們也長成了大人,可以讓我們的小孩越來越好。 還有啊!一個人的價值,真的不是只有考試成績而已。人哪,平安就好! 與各位共勉之。 發表留言 • • 謝謝妳,我好喜歡好喜歡這篇文, 其實有了兩個小孩,難免不自覺就亂了分寸, 有時候想想,我為了"讓自己方便"而對孩子躁進了許多, 看到這篇文,彷彿是在提醒我,可以做得更恰當適切, 真的很感謝^^ • 我也從妳的BLog裏學到不少東西,五、六月份還有場次,強烈建議妳和先生一起報名參加。他們還有提供托育服務,小啾姐妹花有伴應該不像餡餡那樣非得跟媽粘在一起不可。 • #3 Ariel 於 2008/05/05 20:46 • • 謝謝丸子分享,很棒的想法,我也要去聽新竹場次! 雖然真的很難100%像初生兒般地對待2Y半的小予,更怕是他愈長大愈難,希望我能常記得朱校長這樣的用全部地愛去對待孩子的方式. • 做人父母,哪件事是不困難的?一起加油囉~ 期待妳的心得報告哦! • #4 Marce 於 2008/05/06 01:03 • • 受益匪淺, 真感謝你的分享, 讓我對於教育小孩有多一層的感受. 有時真的需要這樣的提醒和指導,太感謝了. • 親愛的....請參考後記的那篇文章最後面的引用說明,就能正確使用搥背功能了! • #5 christyko 於 2008/05/06 07:17 • • 謝謝你的筆記分享阿 ! 讓我思考很多, 我在國外感受到她們的教育方式也是對孩子比較沒有教條, 父母花在陪孩子的時間比賺錢的時間多, 總之, 當父母真是一條不停學習的路阿 • 是啊!一起自我提升吧!加油~ • #6 珊 於 2008/05/06 09:20 • • 丸子的筆記真的好詳盡耶 真是太感謝了 很像是聽到完整的演講 收穫滿滿 • 是很像,但是並不是完整的演講。 五、六月還有場次,妳和蟲爺可以手牽手一起去聽,也可以帶荳子一起去哦! 趕快去報名啦! • #7 人本工作人員 於 2008/05/06 13:33 • • 很讚的分享與整理 已經把部落挌連結寄給朱台翔校長 感謝你的參與及意見 • 希望我寫錯和漏寫的部份沒有很多.... • #8 candy寶貝 於 2008/05/06 17:55 • • 感謝丸子的筆記與分享,妳以前一定是位認真的好學生^^想請教丸子關於餡去上律動課後,是不是能對害羞的個性有幫助呢?妳在這個階段都教餡什麼呢?改天可以寫出來分享一下嗎?會想過要教字卡,數字,讀經這些嗎?我看好多媽媽都再教,而我家小妮子每天玩的大概就是煮菜買菜看故事書,不知道我這樣會不會太懶==" • 買菜看故事書其實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了啊!舉例來說,買菜可以認識很多食材、選擇食材時要注意什麼、飲食的營養....買賣過程會用到禮貌、互相尊重、不可以亂捏亂丟老闆的商品,還有數字及錢的概念,到菜場的過程中可以學到過馬路的安全、不亂丟垃圾、和大人手牽手、走失時該怎麼辦、路上的花花草草、養狗的人應該清理狗便便、踩到狗大便時該怎麼辦.....能教的很多耶!絕對不止這一些。 讀經嘛....個人認為經是父母該讀,而不是叫小孩去讀去背。 其他的部份,我再找時間另外寫一篇文章回覆妳。 • #9 sally 於 2008/05/07 00:59 • • 丸子 我真的好喜歡這篇 彷彿與你們一起去聽了演講 讓我也改觀了自己許多觀念 真的很感謝你! 你所散播的喜樂真是無遠弗界~~ • • • 謝謝丸子的分享, 這跟我帶孩子的理念很接近, 能看到丸子這麼詳細的整理出來, 真的很感謝. 身邊一直會有懷疑我教育方式的家人跟朋友, 我想很多事情不是三兩天就能看出結果的,看到這類文章, 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鼓勵. 謝謝 • 在台灣,許多人花在賺錢的時間比教養小孩上多得多,然後對身邊的人教育小孩的方式卻又很熱心、很有意見.... 套句朱校長的話,當我們找到一個角度,就要堅持下去,然後等著一切豁然開朗。 許多事情確實需要時間去證明的。一起加油! • • 很棒的演講內容 記錄的分享更是清楚詳細 讓人忍不住在網誌中引用分享 謝謝~~ • 感謝愛用啦! 不過能不能發個引用通知給我? 請點文章最下方那串藍色字的連結,有教正確使用引用功能的說明,那篇文章寫得很清楚哦! • • 引用功能 我只把你的文章做連結並沒有直接放在我的網站.. 因為還學不會如何用引用...(我來找找看認真學一下好了),我不在台灣,雖然很想去聽但是沒有辦法,不過我以前是人本的暑期兒童輔導員!也聽過朱女士的演講!我相信聽不到本人可以看看你的筆記也是很開心的 • 不知道妳人不在台灣,因為上次妳留下的網址我無法點入,因此不知道這篇文章被作了什麼樣的運用。 不好意思,過去曾經我的文章被一些網友去頭去尾中間還加油添酢被盜用,有過不好的經驗,所以才希望轉載的朋友能發引用通知給我,讓我知道文章被用在什麼地方。 引用的功能不難,這篇文章的最末我加了一串藍字,最尾巴的那個連結點進去就有說明,那篇文章寫得滿淺顯易懂的,請參考囉! • 我又來了... 不好意思我又來了!認真看了一下你後篇方法和網路教學,無名即使引用pixnet的文也不會發出引用通知!!而且發文時我已經用了引用功能可是沒有出現在你和我的引用中!所以我在文前文末都放上出自你的文章的連結,如果覺得十分不妥 我會盡快刪掉有關你文章寫到的地方!! • OK的啦! 去拜讀了妳家的文章,謝謝您的分享和諒解。 • 感謝分享 我覺得這篇好棒^^ 尤其是尊重性別多元~ • 謝謝你的打氣,我也覺得那一段很棒。 • • 謝謝你 內容很精采 六月分那場一定得去參加一下 • 也期待妳的會後分享哦! • • 謝謝妳的筆記 一位好朋友,留了您的網址給我, 謝謝妳的筆記,我想我會堅持下去,孩子需要我,再次謝謝妳! • 很高興認識妳,歡迎常常來我家坐坐,互相勉勵求進步。 • • 好棒的文章 感謝你的分享 我也應該去聽聽朱校長的演講 • 趕快去報名吧! • • 丸子 不知道我能不能引用你這篇文章呢? 我想把這些資訊分享給我其他的好朋友~ 感謝喔 • 感謝愛用,記得發引用通知給我哦! • • 可以引用嗎? 妳記錄得太好了!看完非常有收獲! 希望能借我引用,非常感謝!! • 記得發引用通知給我哦!感謝愛用啦~ • • • 你寫的真棒!我已經去報名了喔!真謝謝你提供這麼好的演講訊息讓我們知道。 另外,我想要印您的這篇文章耶,可以嗎?要如何用呢? • 謝謝妳對作者的尊重,我知道有些人是不告知就自行取用的,不過後來讓原作者發現,都滿傷對方的心....以致於後來的分享越來越少.... 妳可以告訴我印出來要做什麼用途嗎? • • 我印出來只是要自己使用,隨時提醒自己,沒有其他的用意。在自己快要失去信心,耐心時趕快再拿出來提醒一下自己,教養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常常要提醒自己,在自己快要"抓狂"時,很容易作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所以我想印出來隨時拿出來閱讀,提醒自己。 • OK啦!請拿去用囉~ 大家一起互相勉勵,做更好的父母。 • • 不好意思!忘了提醒您, 慈慈媽就是Suchin喔! • ^^知道囉~ • 謝謝囉! 嗯~!大家一起互相勉勵,做更好的父母! 讓孩子可以快快樂樂的長大。 • 一起加油^^ • • 您好! 因為工作關係剛好出差,無法參加朱校長5/17在台中的演講,所以上網尋找相關資訊,看到您寫的心得,很開心~~ 想將您的網址放在我的日記裡跟朋友分享,可以嗎? 因為BBH好像沒有引用的功能~~ 謝謝您喔! • 網址放在日記裏跟朋友分享? OK唷! 謝謝妳的諒解與尊重。 • • 無法發出引用通知 您整理的真好,我想引用你的文章,但Yahoo並沒有可以發出引用通知的功能, 只把你的網址先做連結,暫時我會先隱藏文章,等我整理完了才放到網站上, 不知能借用你的文章內容加以修改放上去嗎?等你回覆囉! • 謝謝您這麼尊重我,您可以放上這篇文章的link,不過請不要修改我文章的內文。您可以在您的部落格上放上這篇文章的連結,然後直接書寫您自己的意見,這樣比較不會讓人混淆您和我文中的見解,或許是比較好的方式。 再次謝謝您。 • • 瞭解 6/1參加朱校長的演講,太多例子都藉由你的整理重溫! 我已將你的網址做了連結! 媽咪那天可別把這篇文章做刪除呀!>V< • 不會啦!妳的Blog資料也很豐富唷! • • 上週末已經聽了這場精采的演講了 有寫一篇小小心得 順便做了引用妳的文章喔 在這裡跟你說一聲 • 我也去拜讀了妳的心得,那次餡爸也都在幫我顧餡餡,所以我就把他的份也一起認真,寫好心得他也能回顧,一舉數得啦! 說起來,我們的好尪真的都很優秀。因為有他們,我們才更有空間充實自己,做一個更好的母親。 • • 謝謝您ㄉ這篇文章 謝謝您ㄉ這篇文章~這1.2天對於家中似乎進入叛逆期ㄉ孩子,身為父母ㄉ我們真ㄉ需要幫助,看了您ㄉ文章我好開心,讓我們知道努力ㄉ方向了!!!謝謝您~ • 時間許可的話,去聽演講吧!一定比單看我的筆記更有收獲。 一起加油囉~ • • 媽咪你好,我去聽了朱朱校長6/1的演講,但因小孩掛在身上,較難專心聽講,看到妳這篇文章真的很開心,想連結在bbh的部落格上,跟妳說一聲~ 謝謝您不吝分享~^^ • ^^ 謝謝妳的告知與尊重。 • • 深受感動 因為你的介紹,讓我們昨天去聽了台南場,正如你所說,他是位很有抱負的的教育家,幽默風趣,給我們許多新的想法,謝謝! • ^^ • • 好喜歡這篇文章~~~ 您好~~~~ 我在找尋朱朱的文章時,看到了您所發表的文章,真的好感動哦.... 因其實我本身還沒有機會聽朱校長的演說. 但您是我第一個看到記錄的這麼詳細的媽咪∼∼∼ 真的好用心. 我是個容易沮喪,受人影響的媽咪,常常都是我女兒在安慰我. 您發表的這篇文章,讓我感觸好深. 它給了我好大的信心跟正面的思考. 是否能夠讓我把它印下來呢? 我很需要一些資料來勉勵我自己! • 可以啊!育兒之路不容易,我們一起互相勉勵。 加油。 1

今日繪本--怎麼會這樣

2008年09月17日
公開
8

★學習如何面對「失去」,撫慰孩子的心靈,讓情緒一次抒發出來!   什麼事情,會讓你忍不住大聲吶喊:「怎麼會這樣??!」   一個小女孩帶著超大號的漆皮包包,   走過公園,到處發飆。   有誰有辦法安慰她嗎?   她?什麼這樣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呢? 書評   非比尋常!這是極少數能獲得成功的「哀悼書」之一,終於可以讓讀者的情緒一次抒發出來。 --2006年「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獨立評審團評獎意見   充滿詩意,令人動容! --德國《萊比錫國民報》   孩子也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失去」,一本可以幫助孩子走過傷痛、撫慰孩子心靈的書。 --德國《晚報》   彼德.許守用諷刺、古怪的方式來敘述《怎麼會這樣??!艾維斯的故事》,讓我們看見道別的滋味雖然難受,但也並不那麼糟。 --德國《Brigitte》雜誌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死亡的失落呢?對於小朋友們來說,死亡是一件令他們難以了解,也難以接受的事,而寵物的死亡,常常是孩子們第一次面對這個議題的事件,這本圖畫書提供了父母親跟孩子討論的最佳管道。   故事中的小女孩失去了她心愛的小鳥艾維斯,心中充滿了不解與憤怒,一直到朋友們詢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她才有機會訴說小鳥死了的這件事,並開始哭泣。朋友們幫艾維斯舉辦了一個喪禮,並陪伴著小女孩一起惋惜、懷念、哭泣、相互擁抱,還想像著小鳥在天上將會遇到另一位「艾維斯」而忍不住微笑了起來,也了解到生命是多麼美好。   這本書用很簡單的字句,清楚地教導了我們協助孩子面對死亡的重點。第一,給孩子機會去描述這個令他驚異、傷心的事件。透過語言說出自己的感覺,能夠幫助孩子更真切地面對並接受這個事實;第二,身邊的人要支持並接受他的情緒。許多父母為了安慰孩子,常會說一些對正在經歷失落的孩子毫無助益的話,例如:「不要哭,要做個堅強勇敢的孩子!」這樣的安慰方式,不但壓抑了的孩子的情緒,更無法讓他有機會學會如何面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我甚至會鼓勵父母親,替較不會表達情緒的孩子說出他們的心情,例如:「你一定覺得很難過吧?會不會好想哭?連媽媽也會想哭呢!」鼓勵孩子接觸並表達情緒,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很重要的;第三,舉行一個告別的儀式。這樣的儀式能夠讓孩子表達對死者的懷念與感謝,有機會正式與死者道別,並從中學習到生命的可貴。最後,在安慰孩子時,請不要吝於給他一個擁抱或是肢體的撫慰。   帶著包容接受的心去聆聽與陪伴,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狀態中,去經驗及面對生命中的起伏,大概是父母親能夠給孩子最棒的禮物了吧! --〈如何陪孩子走過失落,與生命道別〉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謝文宜 作/繪者簡介 彼德.許守   一九五三年出生,為德國獎項提名最多的插畫家之一。他為德國《明鏡》、《明星》雜誌以及著名的電視節目「小老鼠」繪圖。作品曾獲托洛伊朵夫繪本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小讀者最佳七本讀物獎、莎蘭區電臺及布萊梅電臺青少年及兒童文學獎、夏季青少年兒童文學獎等。現居於德國漢堡。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08年09月16日
公開
25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摘自國立研究院 前 言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 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書摘】洪蘭的《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

2008年09月13日
公開
50

【書摘】洪蘭的《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 1.小學教育是啟蒙,為將來打根基,小學階段身心健康成長最重要,小學生上學最主要是學紀律、學品德、學團體生活,知識學到多少不是重點,因為人生的知識是學不完的,有動機以後隨時可以學;反而是從小培養出學習的動機,他一輩子受用不盡。 2.如何培養孩子的信任品德呢?最好的方法是先信任孩子,讓他學著幫你做事,你在一旁鼓勵。當然這會有風險,他可能會打翻湯、打破盤子、穿反衣服……不過一旦成功後,它會馬上建立孩子被信任的驕傲,這是孩子自重自愛的第一步:父母看得起我,把這件事交給我做,我一定不能讓父母失望。我們常低估了稱讚對孩子的作用,品德的培養不是用罵可以達到的,它是經由稱讚鼓勵,從內心發展出來的。 3.最近去訪視一所大學,發現他們大一的學生英文是必修,國文卻是選修,令我很不解。第二語言是架在第一語言上頭的,母語學得越好,學其他語言越容易,因為它牽涉到基本的語言能力,沒有本不固而葉茂盛的,而且語言是學習的根本,它是一個工具,英文是國際語言固然沒錯,但是能用自己的語言與別人溝通在台灣還是更重要,畢竟每天用到的還是中文。我常想,我們在教孩子認字時,是否急著要成效而忽略了介紹中國文字之美,使得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東西有多少價值而棄之如敝屣。 4.只有腦裡的東西不會因使用而減少,大腦用得越多,神經迴路的聯結越密,與人交換意見越多,思想越周延,點子也越多,越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5.大腦是要用的,它不會因為你用了而減少,反而會像生利息一樣,越用神經的密度越多,思想越靈活。因此,絕對沒有學了某些科目就把大腦空間佔滿了,使孩子不能學其他科目這回事。 大腦不會因為已經裝滿了就塞不進新的東西,它反而像可覆寫式光碟片,新檔可以把舊的蓋過去而不另多佔空間,你可以一直修正你的檔案。只要孩子願意學,父母可以盡量讓他自由發展。但是所有的學習都與動機,如果沒有興趣,孩子的確會對你說,讀不下了,頭要爆炸了,這時我們知道他已對同樣東西達到飽和點,應該立刻改換別的項目才會收到學習的效益。 6.童年經過很多補習的父母自己可以靜下來想一想,當年這些補習是否必要?有多少是望子成龍的虛榮心?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知識?其實大部分出社會所需用到的知識是補習補不來的,風度和教養就是最好的例子。 7.現在父母難為的是如何在「精」與「廣」中求取平衡,因為每天時間有限,不可能兩者兼得。廣本身代表著在不同的地方見到這個生字,體會到這個生字不同的用法,代表這個生字的提取線索有很多條,所以它是個比較好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年輕的時候,廣比精來得重要,它能增加神經的連結。 8.研究發現越是在生活中有各種經驗的人,他的點子越多,創造力越強。創造力很少出現在每天坐在桌子前面死讀書的學生身上。所以培養創造力必須:第一,讓學生走出教室,有外界實務的經驗;第二,要有廣泛的知識,如果學生沒有知識,不知甲可以替代乙,空走出教室也是枉然。 9.研究發現,有效的行為管教是當我們禁止孩子一種行為時,要給他一種我們允許的行為來替代,如果我們要禁止他去溪邊玩水,就請帶他去游泳池游泳,或去任何有救生員的海水浴場游泳,用任何你允許的行為去替代你不允許的行為,你的管教才會有效。 10.《恐懼之邦》,中譯本遠流出版的作者麥克.克萊頓說:恐嚇是最卑劣的斂財方式。「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就是句恐嚇的話,恐嚇父母如果不送孩子去補習,就會輸給別人。童年是人格成長、品德塑造最重要的時候,許多父母為了不輸在起跑點上,把孩子的童年犧牲掉了,真是可惡又可悲。 11.教養孩子沒有撇步,也沒有捷徑,父母最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與習性,所以不要管別人怎麼補,安心的把孩子留在身邊,學習課本以外的人生知識。每個孩子都不同,天下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手冊,只要孩子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想趕快開始他的一天,你就做對了。 12.人生是很公平的,現在你陪伴孩子成長,將來他會陪伴你年老。 13.嬰兒在會爬之後,雖然常把地上東西撿起來放進嘴裡來知覺這個東西的特性硬的、軟的、方的、圓的,這是他學習的方式,所以不必阻撓,但是大自然給了嬰兒一個保護他不瀉肚子的方式,大自然使他爬與長第一顆牙幾乎同時,所以口水的外流將東西上的細菌都流到外面,沒有進入腸道,就不會生病了。 14.幼兒期最重要的是學紀律,因為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所謂紀律不是打與罵,而是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定時、飲食有定量、行為有定則。目前發現教導孩子最好、最容易的方式是念書給孩子聽,透過故事情節詳細的描述引發孩子的同理心,感同身受後,情緒的力量會將這個記憶送入孩子的長期記憶,使他在碰到同樣情境時,有個可以效法借鏡的例子。 15.學習最主要是情緒和動機,兩者時間都對,學習效果才好。這正是為什麼西方國家推崇親子共讀,因為那是一段固定時間,父母把工作放下,以孩子為中心,專心唸書給孩子聽。通常這段時間會選在晚上睡覺前,因為被人全心全意的注意是一種良好的感覺,孩子帶著這種良好的感覺睡覺,不容易做惡夢。有個好睡眠、好夢境,對幼兒發展是有利的。 16安全感與閱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17.是孩子已經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了,那麼父母就可以鬆一口氣開始享受你的人生,因為書中自有先聖先賢來替你教導孩子,他不會變壞了。 18.在現代,要贏得孩子的尊敬,除了自己的言行要一致之外,還必須和孩子同步成長才行。現在新資訊大量湧出,如果不是一直進修,很快就會與時代脫節,有位母親向我哭訴說每次她給孩子任何忠告,都會被孩子以「你不懂啦!」頂回來。其實父母不是要變成什麼萬事通,而是一定要多看書、跟得上時代,始終保持你在孩子心目中領先二十年的距離。著名心理學家貝露姬 在她父親八十歲生日時說:「小時候覺得父親是神,什麼都懂,長大後發現他原來是人,不過他是個什麼都懂的人,到現在還是領先我。」做父親的能讓孩子這樣的服氣,孩子跟他講話的口氣自然就客氣有禮貌了。 回應: 1.但我看到很多媽媽,原本也是支持這些論調,一但孩子上小學,媽媽的行為卻全變調,出現許多矛盾。 補習或學才藝多寡反應出一位父媽的焦慮程度,孩子補習後的學業進步,也是抒緩父母憂鬱的最佳方式。 我的感想是,只有意志力堅定、自我原則強、有勇氣承擔風險的父母,才有辦法做到洪蘭說的話。所以現在孩子小,一切還言之過早。未來才是呈現真實父母面貌的時候。(我不是針對任何人寫的喔!我只是一時有感而發。) 2. 您整理得書摘太棒了,我邊讀邊反省,我也相信品格決定孩子的未來,紀律的生活先從父母做起,"安全感與閱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還在學習中!! 恩寶媽 3.小宇即將要上小學,我比她還緊張,對於面對新的環境 總是會擔心適應上的問題!更多的是獨立方面的問題,到底是天下父母心阿! 4. 孩子快樂學習比什麼都重要 我也很討厭補習 尤其看到小孩上了一整天的課 下課後還要到補習班 一天將近10幾個小時都沒什麼時間好好休息 真的很可憐 或許當孩子長大面臨這些問題時 我也會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 讓孩子去補習 因為就怕孩子跟不上別人沒有競爭力 我想這是現代為人父母者最矛盾的地方ㄅ~ 5.我很同意洪蘭老師所說的第三點 之前看了某一位教授的經驗(忘了那位教授的名字), 她本身是從事英語相關教育的,所以也相當注重孩子對英語的學習. 在女兒還小時,就送孩子到全美語幼稚園接受教育, 直到孩子上小一時,她才發現出了問題. 原來是因為上小一時,孩子接觸到中文時,產生了排斥.. 孩子學慣了簡單筆劃的ABC,而中文字較難書寫,對她來說學起來相當的困難,也很痛苦,開始會跟母親哭鬧.後來這位教授發現這個問題後,當下決定停止孩子的全美教學, 開始慢慢用心的陪伴孩子學習中文,才對這個情況有了改善. 所以我個人認為,還是不能本末倒置,雖然學習第二外語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母語,千萬不能忽視了自己的母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