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寶貝豬

Sunshine boys

Sunshine boy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其實男孩要這樣養育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16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 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 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 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孩子頂嘴、說髒話, 怎麼辦?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31

◎古淑薰  秀雯是小四的孩子,有一次,秀雯正要跟同學去逛街,爸爸卻厲聲阻止,秀雯很生氣地跟爸爸說:「為什麼哥哥可以出去玩,我不可以?」爸爸火冒三丈,指責秀雯翅膀硬了,會頂嘴了。不久,媽媽也發現秀雯在跟同學講電話時,會不時冒出一些髒話。爸媽對於秀雯頂嘴以及說髒話的行為感到非常不安,擔心孩子將來容易跟人家起衝突。  在生活的表達溝通當中,孩子頂嘴與講髒話是許多爸媽非常擔憂的問題。當孩子頂嘴時,爸媽擔憂孩子學會不禮貌的說話方式,在外面面對其他長輩也會頂嘴,害怕他的人際關係會因此受影響。當聽到孩子說髒話,爸媽也擔心別人會用負面的眼光來看孩子,害怕孩子將來會因此吃虧。  孩子頂嘴或是說髒話,跟使用的語言與這些語言帶給人的感受有關。本文訪問兩位資深的教育諮詢講師,請他們談談,如何帶領孩子去認知語言帶給人的感受,以及怎麼讓孩子能運用適當的語言表達溝通。 看待孩子「頂嘴」的另一種眼光  「頂嘴這個詞,本身就具有從大人的本位出發,是一種威權的觀點。」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諮詢講師吳麗芬指出,「如果對話的兩人是平等看待,當一方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或被另一方質疑的時候,我們不會說提出不同意見或是質疑的一方在『頂嘴』,而會說彼此『意見不合』,『想法不同』。」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諮詢專線資深義工李美華也指出:「通常會以『頂嘴』這樣的詞來形容,背後是出自一個上對下的階級意識,也就是處在上位的人認為位置比較低下的人語言犯上,才會說別人『頂嘴』。」她表示,爸媽會認為孩子「頂嘴」,是因為爸媽有一種意識型態的框架,覺得孩子無論如何,必須要聽大人講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其他意見,就是在挑釁大人的自尊與尊嚴。  然而,許多孩子表示,他們不是「頂嘴」,只是想要說明事情,表達想法或是搞清楚狀況,弄清楚大人要他作什麼以及為什麼要他這樣做。國二的張同學就說,有一次他跟弟弟為了一件事情在爭吵,爸爸出言制止,要他讓弟弟,他覺得很委屈,就問爸爸:「為什麼你每次都要我讓弟弟?這不公平。」爸爸聽到之後暴跳如雷,很生氣地罵他頂嘴、不孝順。「我只是想瞭解為什麼爸爸這麼不公平?為什麼大人都不好好跟我們講道理?」張同學說。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裡,本來就會對父母提出的規則,或對於人應該有怎樣的限制,感到好奇與懷疑。當他們不認同某些規範或限制時,會想搞清楚狀況,並讓大人瞭解他的想法,或是想提出質疑,想進一步跟大人討論,做一點調整。這跟爸媽所謂的「頂嘴」就是犯上,不尊重是不一樣的。  但爸媽若以此而指責孩子「頂嘴」,認定了孩子是不尊重長輩的,不願意聽孩子說,孩子學到的也是同樣的溝通方式。一位已經結婚,剛有一個孩子的張媽媽就說,從小無論她說什麼,媽媽都認為她在頂嘴,不願聽她說,只會用責罵的方式命令她要她照著媽媽的意思去做。久而久之,她也不知不覺地用同樣謾罵的方式對待媽媽,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繃,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吵起來。  事實上,想要培養孩子有好的表達溝通能力,父母必須先想想什麼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是能與他人建立和善的溝通氣氛,能完整地描述事情,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能傾聽別人,尊重別人的想法,能提出論證與人討論,與人辯駁。  如果上述這些是父母所期待的好的溝通能力,那麼當父母覺得孩子在頂嘴時,父母要先想想自己是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回應孩子的「頂嘴」?  爸媽可以回想一下,當孩子頂嘴時,自己是不是常常用這些語言來回應孩子: (1)「我才念你一句,你就回我三句。」 (2)「翅膀硬了呴!就會頂嘴囉!」 (3)「我養你這麼辛苦,你還頂嘴?」  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諮詢講師吳麗芬表示,從以上這些詞語,可以發現爸媽在指責孩子「頂嘴」的時候,所使用的語言不僅對孩子少了尊重,也阻斷了兩人繼續溝通的可能,孩子也無法從爸媽身上學習到好的溝通方式。  而且,當父母不斷以「頂嘴」來指責孩子不孝順,孩子為了避免紛爭,會越來越不想跟父母說話。如此一來,小孩會學會隱瞞某些事情,無法坦承地說出心裡的想法,親子之間的隔閡也就越來越大。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我們必須先翻轉自己對孩子『頂嘴』的想法。」吳麗芬說。 提昇孩子對語言的感受力  事實上,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會有自己的想法,代表孩子逐漸能自主思考,能夠獨立,這不是爸媽心裡一直期待著的事情嗎?因此當孩子有想法、有感受想要表達,或是進一步的質疑時,父母應該正向看待,以尊重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回應。  如果爸媽擔心孩子的語氣太嗆,會讓人有不舒服的感覺,就明白的跟孩子說出你心裡的擔心。爸媽可以請孩子先冷靜下來想一想:用生氣的語言是否能讓別人聽懂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他是因為心裡有不滿想要讓對方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樣別人才會真正瞭解他想要表達的意見。如此,孩子自然能夠判斷他所使用的語言,並知道如何改進。  擔任學校專案輔導員的李美華提到,有一次他在學校聽到訓導主任抱怨孩子對他頂嘴。這位訓導主任一直很關心一位時常遲到的同學,一直想要跟他拉近關係。有一天早上,這位同學如往常一樣遲到,正在簽名的同時,訓導主任走過去看了一下孩子的字,讚美孩子說:「字寫得很漂亮」。沒料到,孩子卻回答他「騙肖耶!」,讓他很難過。李美華知道之後,跑去問孩子早上的心情是不是很不好?也跟孩子說訓導主任聽到他這樣說很傷心。孩子才說,「可是主任在看我簽名的時候,卻趁機檢查我有沒有帶煙,我很生氣,根本就亂簽名,主任還說我字寫得很好看,這不是『騙肖耶』嗎?」李美華告訴孩子,也許訓導主任有不對的地方,但是也有想要關心他的地方,也跟孩子說,「騙肖耶」可能很符合他當時的心情,不過「騙肖耶」這三字好像沒辦法讓別人知道他心裡不舒服的感受。她請孩子想一想,可以怎麼說,才能讓別人知道他的感受?  其實,大多數的孩子不會故意要去傷害自己的爸媽或讓別人生氣,他們只是有時候心情很煩,在語氣上會很糟糕。對於這些言詞很尖銳的小孩,李美華表示父母要花更多力氣去瞭解,孩子心裡面為什麼累積了這麼多的憤怒?可以跟孩子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你是不是今天遇到什麼困難?」這樣的語言可以幫助孩子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與語言。  先傾聽孩子,才能瞭解孩子心裡的想法,也才有機會知道他在溝通上可能有的困難,而能幫助孩子用更好的方式去與人溝通。而且,一旦孩子瞭解語言帶給人的感受,他們就能去同理別人,傾聽別人的聲音,尊重別人的想法,溝通能力也會越來越好。 孩子為什麼說髒話?  另一個與「頂嘴」並列的言語問題,就是孩子出口成髒,而且有些髒話帶有性暗示,令父母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  李美華指出,當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常常會模仿一些特別詞彙,雖然大部份時候他們並不懂這些髒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經過幾次試探,他們發現這些髒話有一些驚人效果:因為髒話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簡短有力的髒話不僅能抒發情緒,而且在生氣時說髒話,很容易就能擊敗你的對手,讓對方跳腳、或讓對方不知道怎麼回應。 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跟孩子談髒話的問題  那麼,當孩子說髒話,尤其是講含有性語言的髒話時,大人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改善表達的方式呢?  李美華表示,髒話對孩子來說之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不是因為它髒,而是因為這些語言與性有關,帶有私密性。當孩子說髒話時,若能搭配性教育與兩性教育,向孩子解釋清楚髒話的意思,是最能減少孩子說髒話的方法。  例如,爸媽可以跟孩子清楚地解釋,「幹」的意思是「交配」,而交配這個行為對人類、對生物都是重要的。如果沒有交配的行為,生命也就無法延續。透過這些清楚的說明,讓孩子知道性是一件很神聖、很美好的事。如果孩子問:「性為什麼是很美好的事?」我們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和媽媽因為相愛而結婚,再生下你,這難道不是很美的事嗎?」  通常,孩子在瞭解性與愛是人生裡面非常美好的事,他們會知道使用這樣的語言來罵人或是拿來開玩笑,都是不恰當的,而能自我控制,盡量減少甚至不講髒話。  「在跟孩子談論髒話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大人的態度!」李美華強調,當大人的態度是坦然的,溫和的,堅定的,不是曖昧的或含糊不清的,孩子也會以很坦然的態度去面對這些語言。  李美華提到,有一次在人本森林育的營隊中,有個喜歡說髒話的孩子。有一次,他跟另一個孩子發生爭吵,又哭又氣地罵了許多髒話,還想拿石子丟人。李美華看到,趕忙跑過去抱住他,跟他說:「我必須暫時抱住你,因為我很怕你會因為太生氣而傷害到別人,也害怕你傷害到自己。你要不要先冷靜下來,我們可以聊一聊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等到孩子平靜下來,李美華才知道原來是他習慣用髒話罵人,被其他同伴排擠了。李美華便問他:「你知道『幹』是什麼意思嗎?」一開始,小孩楞了一下,他很驚訝有大人不是責罵他罵髒話,而是這樣問他事情。從孩子的反應,李美華知道,孩子並不很瞭解這個字的意思。等到李美華跟他解釋了「幹」的意思,並說明了「性是很美好的事情」,孩子的表情從一開始的疑狐,變成很好奇,最後變得有一點驚訝。從那天之後,孩子說髒話的次數明顯少了許多,朋友對他的不滿,也漸漸化解了。  此外,當孩子說了髒話,爸媽可以告訴他聽到這句話的感受是什麼。請他想一想,如果他聽到別人用這樣的話罵他,心裡的感受是什麼?讓孩子知道這些話給人的感受。  接著,爸媽可以教孩子分辨情緒,提昇他們自我情緒的覺察能力。例如,當孩子說髒話時,爸媽可以問孩子:「你說髒話是因為你現在不高興嗎?」、「你很生氣的用髒話罵他是覺得他很可惡?他做了哪些事情讓你這麼生氣呢?」…透過這些說法,讓孩子去想想自己到底在生氣什麼?  等到孩子比較理解心中的氣憤之後,可以再進一步請孩子想一想:「用髒話罵人,那個人知道你在生氣什麼事情嗎?」「如果不行的話,有沒有哪些話可以讓對方更清楚知道你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孩子會清楚知道髒話無法幫助溝通,而會用其他語言來表達他內心的想法。  其實,孩子頂嘴或說髒話,爸媽需要用另一種「誠實的眼光」來看待—誠實地傾聽孩子的聲音,培養孩子清楚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以誠實的語言,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跟孩子說清楚髒話的意思。在陪伴孩子一起去思考這些語言的過程中,孩子會察覺自己與別人的互動關係,也會瞭解這些語言帶給人的感受,孩子自然而然會使用尊重人的語言去表達與溝通想法唷! 本文刊載於2006年2月號《人本教育札記》200期。

孩子習慣拖拖拉拉, 怎麼辦?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25

生活教育之「自理能力」 孩子習慣拖拖拉拉, 怎麼辦? ◎盧貞穎  在父母成長班中,曾有位媽媽很苦惱。她說,孩子每天作功課總是拖到很晚,不是因為不會做,也不是因為功課太多,那位媽媽回想,孩子就是動作很慢,從自己提醒他該做功課了,到孩子真的開始翻書包拿功課,坐下來寫,中間就已經拖了好一陣子,等孩子真的開始寫,細心又執著的他寫得慢條斯理,絕不輕言放棄,「有時候真的拖得好晚,又不能叫他不要寫了!真的很頭痛。」    另一位媽媽聽了有點羨慕,說自己的孩子做功課都很快,隨便寫一寫,咻∼就說寫完了,事後還要追著他們修改,也很頭痛呀。但是,她發現孩子也會在做功課前百般拖拉,東摸西摸的,「叫他們做正事,洗澡刷牙啦、整理東西呀,都會拖拖拉拉,只有看電視最守時衝第一!」  孩子拖拖拉拉、有沒有自動做事情、做功課弄得很晚、洗澡什麼時候洗、飯後刷牙還是睡前刷牙、有沒有聽大人的話九點就刷牙睡覺,孩子的生活作息,跟爸爸媽媽有什麼樣關係?大人為什麼會煩惱擔心呢? 對誰來說是「拖拖拉拉」?  「其實,父母看待孩子生活的態度,和父母本身的特質是息息相關的。」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王貺懿笑著說,「你問我對孩子的生活有什麼意見或規定,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耶!因為我自己就不喜歡被管和被限制,喜歡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安排,所以我也不會特別去想說要幫孩子安排規定什麼呀!」  自覺生活比較有紀律的小萍媽媽,和很注重自己生活常規的小君媽媽,則不約而同的發現,兩人在家中都曾幫孩子設定作息時間,九點該洗澡、吃飯後該刷牙等等,「以前還不大會和孩子說道理的時候,只要孩子沒有在那個時間去洗澡,就會生氣,覺得只是洗個澡怎麼還拖拖拉拉!」小萍媽媽說。「後來,嘗試著跟孩子說道理,才發現自己一開始也說不大出來,為什麼孩子得在九點去洗澡耶!」  小君媽媽則是堅信,飯後馬上去刷牙,才能真的保持口腔清潔牙齒健康,所以他會要求孩子飯後刷牙,自己也會做到,但是也因如此,當孩子沒有聽話、沒有先去刷牙,他會想很多辦法來說服孩子,有時候也難免因此生氣。 孩子生活的主體是孩子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如果大人太想替孩子安排,焦慮不免就會出來,大人要先回頭看自己。」親職講師貺懿點出了這個要點。  生育孩子,和孩子一起生活,不免會用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帶著小孩一起走。然而,孩子有孩子的需求,也有他自己的特質和步調,大人在遇到孩子看來拖拖拉拉的狀況時,也別忘了先看看,自己帶著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待孩子過生活的樣子。  貺懿說,這時候,先不要急著用大人的權威來要求孩子聽話,反而應該先去想想,什麼是自己認為孩子該做而沒做的「正事」?孩子想做的又是什麼?做哪些事、為什麼原因而拖拖拉拉呢? 「玩」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正事」  什麼是「正事」?問問身邊的大人,大家都很認真的思索答案:「洗澡刷牙吃飯睡覺啊!」、「做家事、整理房間也很重要!」、「工作啊,工作不做完不行!」、「倒垃圾!不然家裡會很臭!」、「運動!才會身體健康!」、「寫功課,雖然不一定想寫可是還是得要寫。」…。  「那你喜歡做什麼事?」這個問題就讓大家開心起來啦!「看電視影集!」、「看電影聽音樂!」、「睡覺呀∼。」、「舒服的泡澡!」、「散步、曬太陽」、「打電動!」、「看漫畫!」、「吃好吃的東西!」、「和朋友聊天唱歌」 …。  啊!這麼多該做的想做的,大人在取決時都有點困難,也難免懶散,更何況是孩子呢?  追問貺懿,她覺得,孩子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該做哪些事?她想了想,高興的說:「孩子該玩一玩、該發發呆,一天下來,在學校裡學校發生了很多事情,該有爸爸媽媽來陪他聊天……。」  玩一玩,發發呆,和爸媽聊天,這些事情沒有趕快做,應該不會有人覺得是在拖拖拉拉了吧!有趣的是,這些事情其實和功課、學習,甚至工作家事,並不是互相抵觸的,而是在那之中,有一些自發的閒暇空間。  貺懿提醒,把孩子的「玩」視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把孩子的需求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就更容易幫助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裡,安排最舒服的生活步調。與其不停的指導規定,瑣碎的短兵相接,不如陪孩子體驗和規劃,幫忙他們在面對生活時、面對時間時,找出讓自己舒服、充實的方式,用心的去「生活」。 我要五點二十一分洗澡!  森林小學的蘋果老師,這學期帶了一年級的小泉,「小泉是個很會玩的小孩,玩得很開心的孩子!」小泉都忙著玩,常常忘記去洗澡,蘋果老師會試著去提醒他,「到最後他每次看到我,就知道我是要叫他洗澡的,真的會有個心頭壓力,他累我也累。」  於是,蘋果老師決定和小泉好好的談一下,她認真的告訴小泉:「我覺得我每次要提醒你去洗澡的時候,都會打斷你玩的興致,而且我在旁邊一直說『小泉∼洗澡喔∼』,你也會覺得很煩吧?要不要想個方法,讓你不會覺得很煩?」小泉說好,蘋果老師就和他一起想,什麼時間去洗澡比較好。  「我問他想什麼時候洗,他就隨便說:『五點半好了!』我趕快提醒他:『五點半要吃飯耶!』,他又說:『六點好了!』我又跟她說:『六點可能是你吃到一半,或者是你吃完了,正想要開始玩耶。』繼續問他,還有沒有什麼時間想洗?小泉又說:『那七點?』我想了想他平日的作息,告訴他:『七點你可能玩得正盡興,因為學校晚上經常在六點半會開始有活動』……。」  蘋果老師帶著小泉一起去想,一天之中,每個時間他可能會做什麼事情,看看在什麼時間之前,他願意抽出十分鐘的時間來洗澡。「後來我問他,吃飯前十分鐘洗好不好,他點頭說好,想了想,卻又用力的搖頭說:『不要不要不要!』我心裡想完了,他又要推翻了!沒想到小泉說:『我要五點二十一分!』」  「我就笑開了,問他『你想多玩一分鐘對不對?!』,小泉開心的說:『對呀!』」  蘋果老師笑著說,「他在意的其實就是他沒有玩到,所以規劃時間,讓他知道還是有玩的時間,他也會很願意配合,一起想辦法。」 用陪伴養成習慣  同樣的,如果是做功課拖拖拉拉,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孩子有什麼實際的困難?是不是在生活的步調上有什麼需要沒有照顧好?或者孩子在寫功課這件事上遇到什麼困難?  王貺懿建議,家長可以先想想,孩子是不是一整天在學校,回家疲憊了?孩子回家後,有沒有徹底放鬆的時間,可以來調整心情?或者是就算功課寫完,還有好多的「正事」派給他做,早點寫完也沒有好處?  再來,可以試著和孩子商量一個時間,陪伴他做功課。這裡的做功課,並不是要爸媽在旁邊監督孩子,寫的對不對或好不好,而是要陪伴孩子學習一些看待功課、處理功課的習慣和方法。  在親職教養有聲書《快樂新父母》中,提供了一些陪伴方式。首先,是看看孩子的慢,究竟是因為很細心、動作慢,還是因為邊寫邊玩,不夠專心?若是後者,爸媽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玩心轉回功課上,陪他一起發現做功課好玩的地方,例如陪他對答、細緻的寫字、把功課中的某個部分做得很完滿等等。  在陪伴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會有機會去知道,這天的功課到底有哪些,大約想用多少時間做完。如果功課太多,大人可以試著抱持「不求全原則」,和孩子討論,功課的哪個部分是他最愛做的、最想要仔仔細細慢慢做完的,先陪伴他做,有問題陪伴他思考討論;每天大約用十到二十分鐘即可,不需要押著孩子、或苦命守著孩子做功課。只要每天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用認真理想的態度完成部分的功課,保持孩子做功課的胃口,也幫著孩子累積在學習中腳踏實地、認真完成的經驗,孩子學習的態度就會慢慢的養成。  而面對真的是很細心、動作慢的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陪伴他檢視時間的安排和想做的事情,陪伴他完滿的完成一個部分,與他討論其中的困難—也可能是動作慢的困難,接下來,就是給孩子和自己都多一些空間,去過生活吧! 大人的「我訊息」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還是會有生氣、感覺辛苦的地方。畢竟,生活在一起,生活步調是會互相影響的,哪一方委屈,都會影響關係,也經常是大人生氣的原因。所以這時候,大人也要照顧自己,回頭想想自己的困難,提供給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我訊息」。  小萍媽媽認真想過,為什麼希望孩子九點去洗澡,她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要等孩子洗好澡,去睡覺,才能休息,第二天好早起上班;她試著跟孩子解釋媽媽的需要,請孩子體諒和幫忙,後來孩子就蠻願意配合了。小萍媽媽同時也發現,當自己開始試著和小孩說明原因和需要時,在溝通過程中也自然而然的,更有機會聽到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變得比較能夠說理了。  像是有天家中比較晚開飯,到了洗澡時間,孩子還在玩,看到媽媽來了,沒有拗氣,反而清楚溫和的跟她說:「因為吃飯吃得比較晚,玩得時間變少了,可不可以晚一點點再去洗呢?」小萍媽媽說,那時候,因為大人也理解到孩子的考量,就不會隨便動氣或焦慮了。 人才是最重要的  許多家長都會煩惱,究竟該用什麼方法,建立孩子的生活常規,有時候道德勸說好像太正式、用威脅恐嚇又太過頭,到底該怎麼辦呢?  「開始想辦法,而不是只用規定威嚇的,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呀!」人本親職講座講師淑美建議家長們先放輕鬆,相信自己:「不論是什麼方法,只要時時記得,人是最重要的,在僵持不下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做出撕裂親子關係的行動,要去疼惜、在乎孩子的感受,就會很好了。」  人的一生或長或短,不變的是,面對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存在,學習與自己和諧共處,康德說「人即目的,不是工具」,而正是人本身,是生活中的「正事」,陪伴孩子發展出生活的意義,不論對大人或是孩子,都是一生受用不盡的。 編按: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0期,主題是「培養愛思考、能自主的小孩—生活教育怎麼教?(下)」

培養孩子抗壓力的10個處方箋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24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資產並非財產或是學歷,而是擁有不被他人孤立的人際關係技巧。而且在被合理化的人際關係中,是無法培養出這項技巧的。唯有透過曠日費時、若無其事的日常對話,以及在雙向溝通的環境中才能培養出來。  要讓孩子具備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就可以讓孩子變得比較有彈性,比較能夠應付人際關係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或壓力。而孩子藉由不斷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把自己「對象化」,進而看清楚自己的「輪廓」。這跟事情的是非善惡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只是通過對方的反應,發覺自己「此時此刻」的確是被視為同伴,由此獲得喜悅。培養孩子克服壓力的訣竅就在於此。 一、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因為壓力而面臨崩潰的邊緣時,身為父母首先應該採取的措施,就是如同心理諮詢師所說的要用「包容」和「感同身受」的態度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在說話的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插嘴。此外,與其對孩子說些鼓勵的話,不如對孩子的存在給予正面的評價。不妨用「你說得沒錯耶!」來認同孩子所說的話。許多孩子往往都是因為「一說出口就遭到父母的否定」,所以到最後就再也不想開口了。因此,不妨先營造一種可以讓孩子安心開口說話的氣氛。 二、壓力是傳達想要跟對方分享的事情  所謂的分享,指的是透過與對方的心靈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絕大多數的父親在傾聽孩子訴說壓力的煩惱時,往往會忍不住對孩子說:「這樣啊!我明白了。不過,我覺得你這一點應該改進一下比較好。」尤其是聽孩子說得越多之後,心想孩子大概也能體諒父母的心意,於是忍不住便說出這種話來。  如果缺乏分享的話,內心一定會消化不良,也無法產生自我肯定感。尤其是小孩子,即使面對現實所無法改變的壓力,但是如果父母肯跟他們分享心情的話,相信一定可以幫助他們順利克服壓力的。 三、偶爾不妨先消除孩子的不安  當孩子因為壓力而感到不安,或似乎有情緒不安的傾向時,父母應該採取何種因應措施呢?孩子的煩惱大多不是大人的邏輯所能解決的。就算知道解決的辦法,也無法立刻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或是煩惱。  倒不如在孩子感到不安的時候,先讓孩子知道「父母會一直守護在你身邊。在緊要關頭父母一定會協助你的。」如此一來,孩子反而比較能夠積極地去面對問題。也可以說是「培養孩子有面對不安的免疫力」。  唯有讓孩子感覺到在緊要關頭,父母一定會伸出援手,孩子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才會有重新振作的勇氣。也才會不斷努力試著去克服壓力。倘若父母能夠先去除孩子內心的不安,相信此舉將成為日後孩子遇到困境時最大的精神支柱。 四、對孩子表示肯定的關心  千萬不要用父母的價值觀去衡量孩子的言行舉止。畢竟看在父母的眼裡,孩子的舉動往往是幼稚、令人放心不下的。結果很容易造成父母對孩子付出否定的關心。像是對孩子說:「你怎麼會做出這種蠢事呢!」、「你真是沒用!」等等。如此一來,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變得不再想跟父母商量。  父母能以「肯定」和「支持」的基本立場,對孩子付出關心。不要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帶有任何的成見。肯定的關心是親子對話的窗口,也是親子溝通的管道。唯有如此,當孩子面臨人際關係的苦惱時,才會放心地找父母商量,而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壓力的最佳支柱。 五、讚美孩子的優點  壓力隨處可見,往往是很難避免的。能夠立即排除造成壓力的原因固然很好,但絕大多數的壓力來源並非輕易可以解除的。因此,想要培養孩子具有抗壓性,最重要的就是教導孩子用積極、正向的態度去看待事情,以及面對壓力。  要培養孩子具有積極、正面的人生觀,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本身也要採取這種思考模式。盡量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且不吝於給予孩子讚美。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本身的自信心。 六、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的體驗  首先必須先讓孩子擁有自信,才能夠讓他們的心變得更具有彈性,足以應付壓力。即使是小目標,一旦付諸實行之後,既有可能達成,當然也有可能會失敗。不過,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對於孩子的努力過程給予正面的評價。如此一來,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讓他們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得到父母的認同。  畢竟在孩子的世界裡是很難理解成功和失敗的定義。成功和失敗的境界是十分模糊的。就算孩子只考「八十分」而沒有「考滿分」,父母還是應該對孩子的努力過程給予肯定才對。唯有得到父母的認同,孩子才會充滿自信和勇氣。 七、千萬別以父母的價值觀去束縛孩子的夢想  人一旦受到某種單一價值觀的束縛,在面對壓力時往往很難用比較有彈性的方式去處理。如果想要跟壓力和平共處,就必須懂得隨機應變。現代的小孩往往從小就是在父母或週遭的過度期待,以及和同伴的競爭中一路成長過來的。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至今仍有許多的父母對學歷至上的神話依然深信不疑。  孩子的人生目標不一定要等同於父母的人生目標。家人就應該要認同彼此的目標才對。希望父母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束縛孩子的夢想。讓孩子盡情擁有各式各樣的夢想吧!因為沒有夢想的人才會把自己孤立起來。正因為擁有夢想,我們才能夠忍受失敗和挫折。心想即使遭遇失敗,至少還可以得到父母的諒解,就會讓我們產生重新振作的動力。 八、培養孩子成為更有彈性的人  有些從名校畢業、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優良學生,卻因為人際關係受挫,最後卻變成了繭居族,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原本人與人之間的「適當距離」和信賴感一樣,都是從和同伴之間的遊戲中學習而來的。不過,如今與同伴遊戲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變成只有兩種選擇,不是喜歡就是討厭。已經不太有機會可以學習到這種保持中間距離的人際關係了。 因此,希望大家先從珍惜家中親子或兄弟姊妹之間的互動機會做起。其次,再去嘗試看看是否能跟左右鄰居有所交流。 九、父母應該向孩子展現自己的溝通能力  培養孩子克服壓力的訣竅,就在於是否能夠讓孩子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父母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本身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足以教導小孩呢?有些父母本身根本不注重人際關係。夫妻之間從未有過任何的爭吵,或是只在乎自己的家裡是否舒適而已,甚至與周遭的人際關係過於冷淡等等。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影響孩子。家庭其實是提供孩子學習溝通能力的最佳場所。 十、讓孩子能夠坦承自己的弱點,才有光明的遠景  倘若父母希望孩子能多跟自己親近的話,父母本身就應該不設防備才對。換句話說,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不必硬撐、死愛面子,最好能夠抱著「即使失敗也無所謂」的心態,讓孩子見識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父母大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缺點,其實就算跟孩子吐苦水或發牢騷也無所謂。如此一來,才能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而這也是自我肯定的第一步。自己能夠肯定自我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或許真正的「心靈歸宿」其實就蘊藏在自己的心中。 (《誰說孩子沒壓力》,作者是富田富士也,由新手父母出版社出版。) ------------------------------------------------------------------- 【本日精選文章之二】 [從教師課稅說起之十一] 乾脆來抗稅算了 ◎人本教育基金會  繼續上一次的話題之前,讓我們重覆這個重要的觀點: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政府不能追討人民在政策改變之前的獲利(即法律不能溯及既往),但是,之後的損失卻不能列為「信賴保護」的對象。後者正是最容易產生誤會的:人們總是傾向於抱怨「以前…,現在(直到將來)…」,這可以理解;但引用「信保原則」來爭議,則是錯誤的。  然而,到底為什麼「信保原則」就不能用在即將發生的爭議上呢?讓我們再次澄清:       基於「信賴」的付出(例如選擇教職的投資)或獲得(例如該繳而未繳之稅款)必然是發生在過去;而將來的損失或利益的剝奪(不再免稅),則不可能是基於信賴,因為政策既已改變,就不可能再發生「信賴它不會改變」的事情。而「非基於信賴」的損失或獲得,當然不能用「信賴」為理由來要求「保護」。  不過,正如上一次說過的,這並不表示教師不可以針對「以前免稅,現在課稅,造成我將來實質收入的減少」展開抗爭;事實上,對於政府的任何措施,人民都擁有抗爭的充分權利,沒有人可以將之剝奪。現在的問題是,那麼,教師要如何建立抗爭的論述呢?  由於這項抗爭的主要標的,是「實質所得減少」,而正是政府「恢復課稅」的這項改變,才造成這項「之後的損失」的;所以,「恢復課稅」才是爭議的焦點。換言之,教師不是不能抗爭,但要抗課,就得針對「恢復課稅」才行;也就是說,勢必要走上要求繼續免稅的路子。    這樣,我們就再次看到「課多少、補多少」是極為不合理的:要不就願意恢復課稅,要不就要求繼續免稅;但不能又說要繳稅,又要政府補還回來,甚至把話說到「還我納稅權」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說到這兒,一個合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全國教師會不直接領導抗稅就算了呢(既然明顯地所得要減少)?為什麼要弄出這些奇怪的名詞,以及令人混淆的法律概念呢?可以想見的,大概有兩個因素:一是,「課、補」的說法,很容易讓人相信是基於「信保原則」——「補」字總是讓人想到對「已經」發生之事的補償;對於「將要」發生的損失,一般都用「還」字;例如「還我納稅權」,正是因為納稅之事還沒有發生啊!(否則,為什麼不說「補我納稅權」?)     另一個因素,則是以今天教師的待遇和工作條件,抗稅二字實在很難說出口;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下一次再和您說。

罵孩子要有技巧-1

2008年06月10日
公開
27

作者:碧愛緹絲•帕特 Beatrix Palt 譯者:洪絹 叢書系列: 奧林[ 親子•生活•教養 ] ISBN:957-0391-58-8 127 頁� 平裝 � 15cmx21cm 出版日期:2005 年 08 月 05 日 定價:180 元 �優惠價:162 元 第一章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 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分 教孩子不容易。父母總是很努力地想用規勸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最基本的道理。只可惜,孩子的表現卻常常完全不如父母所期望。孩子往往不想了解父母;不想照父母所要的去做;與父母所期望的背道而馳。從父母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孩子會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孩子沒有判斷能力。 其實,父母並不明白,好言相勸不一定有用,有時候,還是得提高聲調來把話講清楚才行。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嚴重性,責罵才會有效果。清楚讓孩子知道:「我要你現在就聽明白我說的話,接受我的說法,照著做就對了!」 了解教養的目的 責罵並非教養的目的。責罵雖然帶有告誡的意味,但單純的責罵跟帶著告誡的責罵卻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們有時會罵孩子說不准做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罵孩子怎麼沒有怎樣怎樣。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責罵,而是帶著告誡的責罵。因為父母罵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獨裁地光要孩子照自己期望的去做。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父母罵他們也不是要他們一定要有多了不起的表現或要懂得多少社會規範,有時候父母罵他們,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而已。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爭論、摩擦及數不清的爭吵,是絕對少不了的。 責罵,理由要充分 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十五個月大的弟弟,其實湯姆的好動也不是件太嚴重的事。湯姆很清楚他不應該爬窗台,否則弟弟可能會有樣學樣,然後不小心摔倒,因為弟弟還不懂爬窗台的危險性。偏偏湯姆明知故犯,所以媽媽就會責罵他。除了因為擔心而責罵湯姆之外,媽媽罵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湯姆可以明白,攀爬窗台對年紀還小的弟弟來說,是很危險的,希望湯姆在了解媽媽的用意之後,別再做不良的示範了。但是因為好言相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只好開罵。 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父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遵守什麼規矩。父母會這麼做或多或少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父母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良好的規範,或者是為了避免孩子陷於危險,孩子根本無法判斷。 父母可以透過責罵跟教導孩子禮節,來幫助孩子建立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準則,所以,對於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父母也不用太過苛求。至於那些具相當重要性的事,父母則應嚴格要求。方法就是責罵。 ♫ 責罵要有目的。要想清楚,希望藉責罵達到什麼目的。把責罵當作是要讓孩子明白事理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設好界限 孩子從小就要罵,之後他們自然就能接受責罵是父母教養的一種方式。責罵讓孩子明白,只要他們不踰越某個界限,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麻煩。重點是,界限 一定要先劃好。孩子年齡愈大愈能夠理解,也愈須要知道安全範圍在哪裡, 並要能自我約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其實都聽得懂 要如何透過責罵讓孩子深刻地了解一件事呢?父母要讓孩子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行為舉止是不被接受的。父母責罵時可以用一些慣用台詞,比方說:「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不准……。你怎麼老是 / 改不掉……。」只要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就知道,自己一定又有哪裡做錯,需要改進了。如此一來,責罵就不再只是逼孩子聽話的手段,而是開啟教養的第一步: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所以責罵的同時,要跟孩子把他挨罵的理由解釋清楚,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舉止需要改變。好比說:因為爐子溫度很高,摸了可能會燙傷;因為玻璃櫃會破掉,碎片會割傷人,很危險;因為用玩具火車打別人的頭,被打的人會痛,而且會哭……等等。其實這些情況,只要稍作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 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好…… 要怎麼向小孩子解釋,跟人打招呼握手時,應該要伸出右手,不能伸左手;吃飯時要用叉子;用餐時,不能任意離席;打哈欠要用手捂住嘴巴;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想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約定成俗的常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相較之下,教小朋友打噴嚏要用手捂住嘴巴,就簡單多了,因為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就比較能夠理解,細菌、傳染和生病是什麼意思。 怎麼讓責罵有成效? 要孩子養成正確的習慣,目的在於教導他們懂得體貼其他人。因為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常以自我為中心。 舉例來說,要讓孩子知道,吃飯的時候,要是弄翻飯菜,其他人會覺得很奇怪。責罵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飯菜不能隨便浪費,同時也要他們懂得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父母最好能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弄翻飯菜,奶奶坐在你旁邊,你會不小心弄髒她的衣服,而且我們還要清理被你弄得一團亂的餐桌及地板。」 用這種方式解釋,相信就會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更高招的,就是把矛頭轉向孩子,請他們說說看,如果今天是奶奶不小心弄翻飯菜,他們做何感想。這樣一來,就算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同身受。(希望孩子的感覺不要是:「很有趣!」如果是這樣,您就得再找找其他的例子了。) ♫ 要不斷地跟孩子解釋說明,父母設定這些規範的原因何在。 效果呈現的指標 當孩子終於照著父母教他的去做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已經養成。當孩子不再把積木往玻璃桌上丟時,表示他們終於知道那是不應該的舉動。 要罵,要趁早 對孩子不良的習慣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如果父母不想放縱孩子,在必要的時候用「不可以!」這樣的句子,明確且堅定地拒絕孩子就十分重要。唯有這樣,將來孩子愈大,父母才不需要罵得更兇。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不想惹麻煩,避免聽父母說教的痛苦,就不要做讓父母生氣的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責罵他們,目的是要他們分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從中學習辨別是非,獲得不同的賞罰經驗,了解如果違反了規定就會受處罰。被處罰之後,孩子多半都會安分一陣子。 在孩子小時候,就要讓他們做好接受責罵的準備。怎麼說呢?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加以寬容,想等大一點的時候再來罵。這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你認為嬰兒跟小孩子不懂責罵的用意,那你可就太低估他們了!因為事實剛好相反。如果你想等到孩子大一點才罵,反而會對原本還算不錯的親子關係構成威脅。以下就是一個實例: 「不是什麼都可以嗎?」 路卡斯一歲的時候,父母任憑他做他喜歡的事情。現在他五歲了,他的行為舉止還是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但突然之間,他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眼裡卻全都變得有問題,路卡斯還因此挨父母的罵。路卡斯根本無法了解,他做的究竟哪裡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因為路卡斯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沒有對教導或責罵訂下一套準則,而路卡斯對事情的了解與判斷,又全以父母跟他說的為準,這使得後來路卡斯對於父母兩極的反應感到無所適從。 ♫ 若孩子從小就有被罵的經驗,他們很快就能了解,責罵是一種教育的方式。這同時能幫助孩子排除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爭執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別被天使面孔給騙了 如果父母一開始沒有以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責罵孩子,如果父母被嬰兒及小孩子的天使臉孔給迷惑,而聽任他們做喜歡的事情,在往後的教養過程中,父母就會發現自己是自討苦吃。如果只是因為看到孩子們純真的面孔,就對他們所犯的錯誤一笑置之,沒有把握機會,以認真的態度去責罵或制止他們,最後父母會為自己的不嚴格感到後悔。因為孩子年紀愈大,對於挨罵愈是不痛不癢。 為什麼馬汀對責罵沒有反應? 馬汀現在四歲。小時候,媽媽對於不准馬汀做的事情,總是帶著微笑,溫柔地「責罵」。馬汀後來對於母親的責罵完全沒有任何反應,全因為母親的處理方式出了問題。現在,馬汀的媽媽可頭大了,因為責罵對馬汀來說不痛不癢。(其實,馬汀從小就不認為那是在責罵!)馬汀的媽媽需要很大聲、很兇地罵,才能達到所要的效果。如果她一開始就懂得用對方法,不以開玩笑的方式責罵,現在就不用這麼累了。一開始就要讓孩子們清楚知道,那個不准踰越的界限在哪裡,而這個界限則是藉由責罵來設下的。 ♫ 責罵,是為了將來不會演變成怒吼。要把握責罵的時機,不要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才破口大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的教育,責罵亦占要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驗收 廉赫的父母在他不聽話的時候,都會嚴正地說:「不可以!」以往,他們總覺得,跟其他父母比起來,自己對廉赫的管教太過嚴格。如今,他們則對此感到慶幸,因為現在,他們幾乎都不用再怎麼罵廉赫,只要一個眼神,或堅決地說「不行!」,廉赫就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廉赫的經驗告訴他,只要他每做錯一次,父母就會又罵一次。所以,廉赫與父母間採用溝通的方式。他現在是個聰明的少年,對於父母的決定,他會追根究底問清楚父母要他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跟父母吵架。 別懷疑,成功的父母都罵孩子 你是不是認為會罵孩子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呢?特別是習慣把教養重責一肩扛的母親們必定常為這個想法所苦。其實,對孩子的教育付出較多心力的一方,發牢騷的機會自然也會跟著多。因此,做父母的常會有種不舒服的感受,覺得他們的責罵限制住孩子;或者認為,孩子因為受到責罵會有不愉快的童年。有些父母甚至擔心,孩子會對他們的愛產生懷疑,只因為他們會責罵孩子。甚至還有父母覺得自己的教育不成功,認為孩子一直沒有抓到做事的要領,全都是因為自己不斷激怒孩子! ♫ 輕鬆點!責罵本來就是成功教養孩子的要領之一。只要自己知道罵得有理,就是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往正確的方向更邁進一步。 責罵當然是教育方式的一種 許多父母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責罵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必須接受親子間除了相互依偎,享受溫情及共渡歡樂時光之外,也會有摩擦及衝突產生。但做父母的,常常無法接受不愉快的那部分。父母對孩子盡心盡力,結果孩子不聽,父母就得用罵的才能制止錯誤的行為出現。難道,這就叫失敗的教育嗎? 當然不是,哪個為人父母的不是想為子女好?這是父母們共同的心聲:要不是因為我們是你的父母,別人才懶得理你。誰會願意花時間跟你解釋什麼是危險?誰會時刻提醒你要避免危險?誰會耐心教導你餐桌禮儀跟社會規範?這些全都是父母的天職。 為了不讓孩子無所適從,父母必須接受善用責罵這個方法來做好為人父母這份艱難、甜蜜,卻又很值得的工作。 挑戰媽媽的極限 黎歐妮絲現在一歲。她最愛運用自己這雙萬能的雙手把盆栽裡的土翻出來,然後分一些給窗台,一些給地板,一些自己吃掉!黎歐妮絲的媽媽簡直快要抓狂。然後整個橋段大概會是這樣:媽媽拜託黎歐妮絲把泥土吐掉,然後跟她解釋,泥土有毒,不能用手去抓。黎歐妮絲好不容易吐出來之後,媽媽又得清理被弄髒的地板。黎歐妮絲稍作休息之後,等媽媽一轉身,她又馬上抓了一把土往嘴巴塞。同樣的戲碼一共上演了三個回合,終於,媽媽忍不住大聲罵人了。結果就是,媽媽大聲罵,黎歐妮絲放聲大哭。 ♫ 責罵完全是出自善意。做父母的,要能將責罵轉化成具有正面效果、且有意義的爭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的欣慰 將來,當孩子開始受外在社會的眼光檢視時,就是你驗收責罵的成果 的時候了。那些時常挨父母罵的孩子,在別人眼中,卻會是受歡迎、 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害 對黎歐妮絲的媽媽來說,必須不斷重複經歷同一件事,當然不好受。她想,如果黎歐妮絲能照著她的話去做,那該有多好!可惜事與願違。更糟糕的是,她還得用責罵的方式來教孩子,這讓黎歐妮絲的媽媽對自己的管教能力產生懷疑。 其實,責罵在教育的過程中,實屬平常。黎歐妮絲只是要試探媽媽所說的「不可以!」是認真的,還是說說罷了。一直要到真的把媽媽惹毛了,媽媽開罵了,她才能確定該安分點的時候到了。 所以不想讓自己感到內疚的第一步,就是認清孩子這種試探的心理。再來就是做父母的自己要能釐清你責罵的意義與道理在哪裡。好比說,媽媽會責罵黎歐妮絲,是不想她因為吃泥土而生病。除了健康上的考量之外,黎歐妮絲必須學會兩件事:第一、植物要有土壤才能生長,所以得把泥土還給盆栽。第二、媽媽沒有必要做額外的清潔工作,所以,別弄髒地板! 孩子其實早料到會挨罵 孩子的生活處處充滿驚喜。當然,挨罵很少會被列為驚喜的一種,因為它有跡可循。如果父母對某一件事情再三提醒,耳提面命,聰明點的孩子就知道最好照著做,否則很快就會換來一陣嘮叨。偏偏即使孩子知道會被罵,還是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因為他們想知道,究竟父母所要求的是不是一定得貫徹執行。說穿了,就是要測試父母是不是真的那麼堅持。 「我知道你會生氣呀,可是我還是要試看看!」 安妮卡今年三歲,是個不斷挑戰父母耐性的小女生。她每天都要搞出一些不同的小狀況,就是要看爸爸媽媽會不會罵她。例如說,不停地玩弄碗盤,一直到碗盤掉到地上為止;不斷地推撞弟弟,直到弟弟放聲大哭;在別人還沒有吃完飯前,就從位子上站起來;洗完澡之後,就把濕毛巾丟在地上……等等。其實,安妮卡非常清楚,做這些事,媽媽一定會大發雷霆。 安妮卡正處於喜歡測試的階段,她就是要做她想做的事情,就是要父母對她舉起黃牌(註)(提出警告),或者直接舉紅牌(提出禁止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寧可忍受父母的責罵,也要弄清楚父母的界線在哪裡,否則絕不善罷甘休。 (註:在足球賽中,若球員輕微犯規,裁判可發給犯規球員黃牌,以示警告。若嚴重犯規,或接獲兩次黃牌,則裁判會發給犯規球員紅牌,表示停權。) ♫ 孩子就是想要、也需要不斷測試父母究竟到怎樣的程度才會採取行動。正因此,父母更要堅守自己教養的原則,不可以的,不管怎樣,就是不可以! 注意遊戲規則 孩子通常都知道什麼時候會挨罵。對他們來說,比較難懂的是父母的種種要求,以及禁忌究竟有多重要?孩子真的不太清楚這點,尤其是父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給孩子不同的標準。 比方說,在蓮娜小時候,父母不准她單獨在公園的沙坑玩。到了四歲,她卻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園裡到處跑來跑去。卡爾在一歲的時候,吃飯不准拿刀,一歲以後,父母卻給他整組餐具吃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也會不斷挑戰新事物,試試看父母的新界限到底在哪裡,直到他們的挑戰被父母禁止為止。 父母總覺得想要不罵孩子,就達到約束孩子的目的,真的很難。有時候,父母必須體認到,孩子的發展腳步可能比父母想像中的還要快。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會開始要求自由及自主權。一開始他們會高估自己的極限,這是很正常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這樣的,關於這點,做父母的不必太緊張,只要訂好遊戲規則就好了。 對於不適宜的行為舉止,父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改善。第一步,稍作提醒;第二步,加以警告;最後,再不聽就得開罵了。這是一種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信任的處理方式,他們也會認為很公平。 別做讓孩子無法掌握的父母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總是反覆無常,朝令夕改,那可是比挨罵還糟的。譬如,父母對同樣的錯誤行為,卻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處理。如果父母的反應讓人信不過,或者料想不到,都會把孩子搞糊塗。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只好不斷測試父母的反應,才能摸索出怎麼做鐵定會被罵、怎麼做則可以安全過關。 孩子要能預期得到結果,才知道要怎麼讓步、怎麼改善情況。給孩子主導權,掌握改變情況的可能性,選擇他們要走的方向,讓他們不再只是親子關係中的被動角色,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教養目的。 ♫ 所謂信賴,就是父母要讓孩子擁有事情的主導權。孩子可以擺明了找父母麻煩,也可以選擇避免與父母產生爭執。你要給他們這種權力。 不必擔心孩子會因此造反。得到愈多尊重的孩子,反而愈會善用他們自己的權力。 故意作對 兩歲大的馬帝亞斯雖然很清楚他不可以在客廳裡騎車,卻還是一意孤行,玩得不亦樂乎。媽媽當然可以選擇大聲斥責,但馬帝亞斯也可能倔強的反抗。這回,媽媽選擇用遊戲規則中第一步:提醒。結果,馬帝亞斯暫停了一會兒,然後對著媽媽大叫,接著又繼續騎車。媽媽接招之後,再出第二招。她舉出黃牌,警告馬帝亞斯。現在,主導權落到馬帝亞斯身上了。他可以選擇放棄在客廳裡騎車,跟媽媽就能相安無事,也可以繼續我行我素,但那勢必惹毛媽媽。 年紀愈大的孩子,愈會跟媽媽作對,惹媽媽生氣,因為他們想透過這種測試來了解自己可以放肆到什麼程度。另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存心找父母麻煩。不過,有時候孩子只是想看看到底要用哪種策略或者哪些方式才能逃過一劫,避免被罵。(例如:他們會發現,有時候他們天真無邪的純真面孔,就是必勝絕技。) 孩子也該學著怎麼爭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著如何忍耐或克服與他人在利益上的衝突,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而責罵就是途徑之ㄧ。責罵不只是單方面情緒的抒發而已,而是負責教養的人與孩子間的爭論。會有爭論出現,就是雙方分別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的論點辯護,試圖尋求對方的理解。就這種角度來看,責罵絕不是想找人出氣,或單純只是希望孩子能改變他們的行為舉止而已。 所以,透過父母的責罵,孩子應該要學到,如何在衝突產生時,做出合宜的反應。在與其他人持不同意見時,要能保持客觀,並且不去傷害對方。要學著為自己的論點做辯護,努力讓別人了解,為什麼自己的行為舉止沒有錯。當認為父母的說法或作法不合理時,孩子要學著找出最恰當的用字遣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相對地,在與父母爭論的同時,如果發現自己的確有不當的行為舉止,也要能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當自己的立場無法獲得認同時,要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克服失望的情緒。學著妥協,學著體諒,接受失敗,懂得道歉。 「爭吵」其實是門大學問。孩子小的時候與父母爭論時,其實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的。這些都是為將來能理性公平地與人爭論及解決可能面對的衝突做準備。所以,父母在責罵的同時,實在要能做孩子的學習典範。 ♫ 父母在斥責前,要給孩子一個緩衝期:先作提醒,接著給予警告,最後才能開罵。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慢慢改善自己的行為。 結論 對於父母的責罵,孩子很少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大部分的責罵其實是孩子自找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有先行警告,他們心裡也有數。如果真的搞到父母開罵,孩子就得甘願接受自討苦吃的後果。 ♫ 若孩子能及早學習如何與人爭論,就能為將來可能面對的更複雜的爭論情況打好基礎。 -------------------------------------------------------------------------------- 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不要霹靂啪啦地胡亂開罵。 若是真想認真嚴肅的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件事情,記得要先多次提醒孩子,他們的行為不被允許。先警告;如果不行,必要時,再責罵。 ☆照著遊戲規則做。不能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又那樣。 要給孩子可遵循的規則,父母必須是值得信賴的爭論對象,孩子才能做好準備。 ☆罵要罵得有建設性。 父母要跟孩子說明自己生氣的原因,也要提供孩子為自己辯護的機會。若是孩子願意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做彌補,父母也要適時讓步。

罵孩子要有技巧-2

2008年06月10日
公開
28

第二章 怎麼罵才會有效果? 雖然有時孩子不聽話很令人生氣,但請盡量保持冷靜 事情剛開始的時候,通常都沒那麼嚴重,父母只是想要孩子改掉那些不當的行為,做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時候,父母都還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除非情況沒有改善,父母才會提高聲調,嚴肅地命令孩子。可見父母要責罵孩子最好還是從錯誤還不算太嚴重的時候就開始,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並不是永遠都能心平氣和地處理。父母氣到情緒失控時,通常那都是情況已經很難處理了。 說什麼不重要,怎麼說,才是重點 情緒失控的時候,很少有人還能保持理性,我想為人父母都很能體會這種心情。雖然人在氣頭上無法保持理性是人之常情,不過在這裡,還是要提醒父母們注意,父母情緒的失控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尤其脾氣來的時候,什麼「要有充分的理由才可以發脾氣」的原則早就被怒氣掩蓋,最後都是以父母的大發雷霆、傷人言詞及孩子的眼淚收場,完全沒有達到帶領孩子學習判斷能力的目的,一點建設性也談不上。面對這種情況,不僅做父母的很挫敗,孩子也會因為覺得父母很不公平而悲憤難平。 ♫責罵時,用沉著冷靜的態度來面對,最能讓孩子信服。這樣的態度不僅讓孩子能信任父母,在面對爭論的情境及需要表達意見時,孩子也比較不會害怕、退縮。 孩子了解的,遠比父母想像中的多 所以,罵人的時候,重點不在「說什麼」,而是「怎麼說」。孩子都很清楚,當父母說話的音調愈來愈高,聲音愈來愈大的時候,就是父母要開罵了。不過,具建設性的責罵跟情緒失控時的漫罵,可是有天壤之別的。責罵是以改善情況為主要目的。而情緒失控呢?只表示你完全被負面的情緒牽著鼻子走。這點你的孩子也很清楚。那麼,父母要如何避免自己情緒的爆炸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及時在負面情緒逐漸上升的時候,拉開情緒的降落傘,讓情緒平靜下來。而要徹底避免自己情緒失控的不二法門,就是適時把不滿的情緒宣洩出來,不要積壓到最後才爆發。因為你還可以「責罵」的時候,表示你還可以用理性來控制言詞,一旦情緒失控的時候,你的理智早就變成一隻脫韁的野馬,想管都管不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時責罵 堆積的不滿及憤怒都會導致非理性的情緒爆發,這往往只會讓孩子感到不公平。所以,如果對孩子的表現覺得不滿意,最好馬上講出來。這樣做的優點在於,孩子能在當下就了解被罵的原因是什麼,事後也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父母責罵。要是沒有把握時機,幾個小時過去之後才來罵,孩子反而會覺得父母莫名其妙,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挨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別累積怒氣,否則會一發不可收拾 亞莉珊卓的媽媽就是累積怒氣的一個實例。亞莉珊卓今年六歲。一直以來,媽媽都盡量不罵她。如果亞莉珊卓頂嘴,媽媽也盡量忍著不發脾氣。但日積月累下來,媽媽最後還是控制不住,讓情緒爆發開來,對著亞莉珊卓不停地怒罵。等到氣一消,媽媽感到非常沮喪,因為她毫無節制地爆發怒氣,結果什麼目標都沒能達成,孩子也認為自己只是媽媽用來宣洩情緒的無辜箭靶而已。 ♫責罵時,能愈不情緒化,就愈有建設性。孩子也會愈認真看待父母透過責罵所要傳達的目的。 應及早釋放情緒 如果只是單方面的以發脾氣的方式來教訓孩子,對父母及孩子來說,一點建設性也沒有。因為在衝突發生的當下,只有罵人的一方能抒發怒氣,被罵的人就只能默默承受,被動地等待暴風圈過去。所以,如果有任何不愉快的感受,父母都要能適時地表達出來。尤其孩子年齡越大,如果父母不能用適當的態度教訓孩子,孩子只會愈發地反抗。 以客觀的方式說服孩子 現在,亞莉珊卓與母親改變了她們的相處方式。當亞莉珊卓搗亂的時候,媽媽學會立刻挑出她的毛病。在自己還能控制脾氣的時候,媽媽就用理性的態度與亞莉珊卓一起坐下來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媽媽也不是每次都能這麼平心靜氣地和女兒對談,所以,要是媽媽情緒不小心又失控,亞莉珊卓也學會離開現場,等待風暴過去。 正如前面提過的,為人父母應該審慎思考,自己情緒的爆發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其實,面對父母的情緒失控,孩子會感到非常無助,卻也無能為力。而這時做父母的,也沒有任何立場可以為自己辯護。因為失去理智、無理取鬧,讓自己失去權威感的父母,的確不是孩子的好榜樣。父母常常都讓一些連自己都料想不到的話脫口而出,傷極了孩子的心,事後才想收回那些話,也都為時已晚,因為那些話一出口,就已經在孩子的心裡深深刻劃下不好的記憶了。 責罵孩子要有很好的理由及論點 父母除了要用好的理由設法說服孩子以外,更要注意責罵孩子的方法。如果父母只是愛找碴、愛抱怨,那麼想成功地改正孩子不恰當的舉止,機會恐怕很渺茫,只有採用好的論點及理由,才有可能成功。 而責罵的目標及意義,在於能用好的論點來說服孩子,讓孩子打從心裡願意聽父母的話。只要懂得修飾一下責罵時的用字遣詞,就能讓你的責罵對孩子更具說服力。 說得多,不如說得好 讓我們來看看凱洛絲媽媽的情形吧! 凱洛絲的媽媽似乎很喜歡抓到一個理由,就開始對凱洛絲長篇大論地講一堆。花了好大的力氣,凱洛斯卻似乎不能了解媽媽的意思,還是我行我素。後來有個朋友建議她,試試在責罵的時候只鎖定重點講。媽媽聽了朋友的建議,在責罵凱洛絲時,都盡量以精簡為原則,只講重點。現在三歲的凱洛絲,終於能夠了解媽媽要的究竟是什麼了。 可見,罵要罵得簡潔、罵得有重點!簡單扼要地告訴孩子:「我要你停止……因為……。」多說無益!挑重點講就好。這樣孩子也不用從父母的長篇大論中再去剖析重點到底在哪裡。父母應該像餵孩子吃麵包一般,一小塊、一小塊地餵,把責罵的原因講給孩子聽,讓他們可以慢慢消化、了解。另外,用字要簡潔、清楚,才不會造成孩子的誤解。唯有這樣,孩子也才能確定自己了解父母的要求了。 如果父母能像這樣很快地掌握究竟自己為了什麼而生氣,也願意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解釋給他們聽,親子雙方便能更快建立共識,達到父母期望的結果。 ♫要罵,就要立刻罵。堆積的怒氣會讓人變得不公正。當生氣時,就要立即表達出來,不要以為只是小小的不滿,哪天聚少成多時,一次爆發,可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溝通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一定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什麼生氣的這個道理,麥克斯的爸爸其實也很清楚。只是,爸爸一直不太懂得怎麼跟孩子講話。一直以來,麥克斯與爸爸有爭執的時候,爸爸總是用抽象的論點,以及太過複雜的語言來跟麥克斯講道理。這讓原本就不容易的親子溝通變得更加窒礙難行。孩子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爸爸在講什麼,而爸爸也感到很挫敗。媽媽在了解這樣的情況之後,私下傳授了爸爸幾招溝通技巧。從此之後,爸爸才知道,原來要用符合麥克斯年齡的語言來跟他說,他才聽得懂。 以清楚的立場來為自己辯護 要讓自己的責罵成功地產生效果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孩子要能知道,為什麼當他們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易就否決孩子的要求。在這個情況下,父母要能說得出:「因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孩子非得要改變自己的行為?難道只是因為你是父母,權力就比較大?因為他是個孩子就一定要取悅父母?還是,只是因為父母的人生閱歷比較豐富,總是能提出比較有道理的論點來為自己辯護呢?答案應該不用我多說吧! 因此,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能責罵孩子,否則孩子不會信服。 ♫讓孩子確實知道,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這點相當重要。用符合孩子年紀能理解的話語,簡單扼要地說明,避免長篇大論,會讓溝通更加順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爭論過程中,孩子必須要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時,千萬別傷了孩子的心 父母在責罵孩子時,有時並不了解自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一字一句,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很容易因為氣急敗壞,反而說些不是他們原本所要講的話。結果,孩子因此而深深受到傷害,以為父母是存心故意傷害他們,在萬般失望之餘,就更不願意聽父母的話了。 所以,像「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你是個壞孩子!」、「我不愛你了!」、「我不要你了!」等等傷人的話,都只會讓孩子更加沮喪、氣餒,父母應該盡量避免。 孩子會耿耿於懷 孩子是會把父母說的話全都當真的,即使父母已經道過歉,隨著時間過去,也把自己說過的話忘得差不多了,孩子卻仍然會把那些話記在心裡,因為那些話已經在他們受傷的心靈上留下疤痕及許多問號。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也懷疑父母的愛。那些父母的賭氣話,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感,動搖了孩子最初對父母那份無私的愛的信賴。 這種僵局,絕對可以避免。爭吵要遵守一定的方法,才能讓對方無可反駁,完全信服。比方說,要對孩子說話前,記得先冷靜一下,和緩自己的情緒,以免爭吵越演越烈。接下來,才可能有辦法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對談。 ♫如果爭吵即將越演越烈,記得暫停一下,先讓孩子回房去,同時,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 改變策略 葛瑞塔的父母就有這樣的經驗。他們曾經在責備葛瑞塔的時候,火力全開,把彼此打得遍體鱗傷,後果當然也讓他們相當難過。所以,之後他們選擇改變策略:暫時分開,給彼此機會去思考。為什麼爭論會演變為互相開砲?要怎麼做,才能讓ㄧ切回復正常?在整個過程中,一位教育諮詢家,給了葛瑞塔父母很重要的幫助。因為葛瑞塔的媽媽向這位教育諮詢家承認,對於四歲的葛瑞塔來說,她的處理方式並不公平。因此,教育諮詢家建議媽媽,在爭吵的時候,要把葛瑞塔當成一個平等的對手,而不是敵人。 這是往正確方向前進重要的一步。做父母的應該了解,孩子在受到責罵時,經常喜歡回嘴。他們會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替自己的行為辯護,緩和父母的反應,而不是為了要傷父母的心。所以,不管親子間發生多嚴重的爭吵,父母都不能忘記展現對孩子的愛。就算孩子有再大的過錯,也不能成為父母不當宣洩情緒的藉口。 若是父母在爭吵過程中,對孩子造成了永久的傷害,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因為覺得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可能同樣以言語及行為來傷害父母,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在爭吵的時候,避免說出會讓親子關係動搖的話語。孩子的心比大人想像的還要敏感許多。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常常有些家庭,會被不斷的抱怨及牢騷聲包圍,讓家庭氣氛變得很沉重。不管孩子做什麼事,都會被父母挑毛病,結果演變成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完全麻木不仁。而當父母發現孩子一點反應也沒有時,就會罵得更大聲、頻率更高,以為這樣就可以達到效果。其實,這只不過是另一個惡性循環罷了。 曾有人說:『當太常使用權威時,對權威造成的傷害就愈大。經常出現的雷聲,比磨臼聲還難以引人注目。』,這句話為上述的問題作了很好的詮釋。換句話說,「說得多,不如說得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止責罵 做父母的要懂得思考,究竟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責罵的理由是什麼?清楚扼要地講明白,效果會比無止盡的長篇大論好得多。用簡短的句子,易懂的字眼,便能讓孩子聽懂父母要說些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回應 沒錯,若父母對某件事情不滿意,應該及早表現出來,但這可不是要你吹毛求疵。沒有人是完美的,更別說是孩子。孩子不經意的小搗蛋,其實,有時候反而能緩和家庭的氣氛。 難道對於孩子所犯的每個錯誤,父母都得生氣嗎?有時候,父母還是得稍微區分一下,哪些不當的行為非改不可;哪些則只是孩子無傷大雅的特殊怪癖。這樣做的效果,會出乎意料得好。若父母只針對真正重要的事情發脾氣,孩子就會察覺事情的嚴重性,也會認真看待。 這樣做的原因在於︰透過父母不同的態度,孩子才懂得分辨哪些情況下,父母的責罵是有道理的。若父母對於任何小事情都動怒,那孩子很可能覺得父母只是愛生氣而已,便不會把父母的責罵當真。以過於膨脹的方式來處理與孩子間的問題,反而會適得其反,相信這也絕對不是父母想要的。那麼,要如何從迂迴的窘境中脫困呢? ♫父母應該只對真正很重要、相當在意的事情,才發脾氣。孩子愈了解父母責罵的原因,愈能夠打從心底體會父母的用心,也才會打從心底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要適量、適時,千萬不要濫用責罵,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別提出過高的要求 朱利安今年七歲。當朱利安做錯事的時候,媽媽都會先深深吸一口氣。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很難接受兒子的不完美。媽媽希望朱利安能跟她一樣棒。正因為如此,媽媽總是一天到晚對朱利安挑剔再三,讓朱利安感到莫大的壓力。最後,朱利安根本就不想理媽媽了,有時候,甚至還跟媽媽說:「妳整天就只會唸東唸西的,窮挑剔!」 對於這樣的回答,媽媽感到很震驚。她開始懷疑,責罵究竟有何意義?媽媽花了很長時間去思考朱利安的反應,以及反省自己,為什麼罵的頻率要這麼高。最後,媽媽決定不再把朱利安當孩子,而把他當大人看待。依據朱利安的能力所及來要求他;用理智的角度來反應、處理,以及調整對朱利安的批判,就好像在處理自己的事情一樣。透過這樣的調整,朱利安的媽媽才體認到,過去她用了錯誤的標準來評斷孩子,所以朱利安才會無法達到她的期許。現在,朱利安與媽媽之間的關係的確逐漸和緩。 探討原因所在 責罵會不斷持續存在親子之間,通常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不過,問題很少是出在孩子身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得負責任。父母常常會給孩子設下太高的期許。因為他們以為只要跟孩子說過一次,孩子就能立刻體會父母的心意,然後照著去做。但是,對孩子來說,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父母責罵孩子的原因有時是因為父母自認為教育失敗,反而整天沮喪地罵個不停。有時候,父母會從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錯誤,太過急於要把這些錯誤從孩子身上根除。也很有可能,父母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他們真正想要抱怨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生活現況。 常常責罵孩子的父母,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討論一下究竟原因在哪裡。孩子其實大多能判斷究竟父母的責罵合不合理。如果做父母的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心裡應該也不怎麼舒坦吧!(特別是有時候,孩子其實不太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如果父母動不動就把炮火對準孩子,也沒把理由解釋清楚,這樣,很容易會失去父母的權威感,更嚴重的,也有可能會失去孩子的心! ♫ 若是亂發飆,過度責罵,孩子反而不會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不斷地疲勞轟炸,反而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聽懂父母要說的話。 是休戰的時候了嗎? 當責罵已經發生些許作用的時候,就是該休戰的時候了。如果父母嗅到一些不同的情況時,就該停止責罵。要想確認何時應該停戰,就得注意孩子所透露出的訊息。而每個孩子的反應,則不盡相同。 父母如何在責罵的時候同時應戰呢?孩子是不是因為覺得父母的對待並不公平,所以感到很氣憤?孩子是不是正處於反叛期,所以個性很倔強?孩子是不是因為被逮個正著,所以開始發動淚眼攻勢?還是,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做錯,卻反而大聲地想為自己辯護? 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 大部分的孩子在相同的情境中,會採取相同的行為模式。被罵的時候,個性文靜的孩子,會保持安靜;個性較激烈的孩子,會強勢地為自己辯護;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就有可能大發脾氣。孩子個性上的特色,都十分鮮明。 對於這些模式,父母往往不太能確定自己的詮釋是否正確。或者,有些父母則期待明事理的孩子,在知道悔改後,能立刻照著父母要求的去做。 事實上,孩子通常不會主動想要達成和解。為什麼呢?如果不是孩子年紀還太小,就是他們還沒能耐去理智地處理這類有連鎖反應的因果問題。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很難接受父母在爭論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有時候,其實孩子也會對與父母的爭吵感到很擔心,一心想要重新贏回父母的愛。 ♫ 父母的責罵,會給孩子心理上的壓力。他們會害怕再也得不到父母的愛,因而產生情緒化的反應。所以,在與孩子和解的過程中,父母永遠記得要懂得向後退一步。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不論基於什麼理由,挨罵的孩子,所需承受的情緒壓力及所需處理的反抗心態,都比成人所要面對的複雜得多。相較於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孩子,父母比較能與事情保持一定的距離,用理智的態度來處理問題。 所以,父母有責任要把孩子從死胡同裡拉出來。好比說,父母可以適時地替孩子找台階下,或提些讓孩子自我思考的問題──「你就是不肯放棄,一定要跟我唱反調嗎?」、「難道我們無法和解嗎?能不能請你……?」、「你是生我的氣,還是生你自己的氣?因為我都已經拜託你了,但是你還是……。」這些聽來像是陳腔濫調,但是確實能對孩子有所幫助。愈是讓孩子陷在情感糾葛的情況中,他們愈能藉此機會反省,進而與父母和解。 提出友好的意願 卡菈今年兩歲。她的父母一直秉持維持友好關係的態度與卡菈相處。卡菈每次挨罵後的情況,大概都差不多。一開始,卡菈都把爸媽告誡她的話當馬耳東風,照樣我行我素,等到發現情況開始不利於自己時,卡菈才會放軟身段,嘗試巴結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會接受卡菈的求和,但不會就當事情沒發生過。他們會將卡菈的言行舉止,以及責罵她的理由,用簡單的話來跟卡菈解釋。接著提出問題讓卡菈自己思考,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時候,最好能用封閉式的問句來提問,孩子只需要用「是/不是」或「可以/不可以」來回答。例如:「妳可以把積木往媽媽臉上丟嗎?」、「妳是不是要媽媽難過?」用這種方式來問,父母同時也可以為自己辯護,為什麼要開罵,好比說:「我罵妳,是希望妳不要……」、「我罵妳,是因為不想妳傷我的心。」 對卡菈來說,爸爸媽媽所提的問題,讓她了解自己哪裡做錯,所以才會被罵。因此,卡菈與爸爸媽媽得以進一步建立一個共識:就是卡菈絕對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記得要跟孩子做確認,例如問他們:「你了解我所說的嗎?」、「還會不會這麼做?」最後問:「現在,是不是都沒事了呀?」來為爭論做尾聲,然後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因為,只要結局完美,整件事也會很完美。 最怕的就是孩子根本不是真心地同意所謂的「共識」,或者只想堅持己見。要是真有這樣的情形,那麼達到想要的滿意結果前,父母就得再多花些心思了。若有必要,可將爭吵的時間縮短,或稍作延緩。有時候,孩子需要暫停一下,來幫助自己恢復理智及思考。 ♫ 父母或許不會,但是孩子很可能會耿耿於懷,甚至心靈受到創傷。因此,爭吵後的和解,非常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爭論之後,雙方必須要能和好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不知道怎麼解釋的情形…… 有時候,用超乎孩子所能理解的說話方式來與他們交談,似乎無可避免,他們也會很難了解,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特別是談論到有關人際關係、權威、適當的行為態度,或餐桌禮儀……等等,這些屬於約定俗成的常規時,就會變得很難去跟孩子解釋,怎樣算對?怎樣算錯?因為年紀小的孩子,常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就算父母說得再多,孩子根本不懂,為什麼在公共場合打嗝、放屁,或打哈欠,是沒有禮貌、放肆的行為。這些行為在孩子的認知中,也不過就是順應身體需求的自然反應,沒什麼不妥,所以沒什麼好忌諱的。 ♫ 孩子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閉式問句。 角色扮演也是妙招之一 要解決上述的難題,建議父母與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偶爾由父母扮演做錯事的人,孩子則擔綱教養者的角色。藉由這項遊戲,孩子才會知道,原來為人父母,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多讀些以行為紀律為主題的故事書給孩子聽,也會有不錯的效果。故事內容不論是幽默的,或者是有警惕作用的,大多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也會讓孩子對於父母過往的責備,產生更深刻、具體的印象。如果父母無法親自朗讀書籍,有聲產品同樣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熟能生巧 對於那些比較缺乏耐心,或對自己要求過高,而無法把事情做好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給予協助及支持。好比說,如果孩子因為還沒辦法自己把鞋帶綁好,結果走路的時候被鬆掉的鞋帶絆倒,父母當然可以針對孩子的跌跌撞撞而責罵他們,但最後,父母還是要懂得安慰孩子,因為所有事情都是需要勤學苦練,沒有人天生就毫無失誤。所以,父母一定要提供支持,讓孩子能鼓起勇氣來練習,不怕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很快有進步。 不要忘記鼓勵孩子 兩歲的湯瑪仕,是個沒什麼耐性的孩子,但是他堅持要自己吃早餐,不要大人餵。所以,媽媽會為湯瑪仕準備他最喜歡的早餐─—塗了奶油、夾了火腿的麵包。媽媽會把麵包切成約一口的大小。接著,挑戰來了。當湯瑪仕拿起一小塊的麵包要吃,火腿就掉到盤子上。湯瑪仕試圖要把火腿夾回麵包裡,像媽媽夾的那樣,但是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湯瑪仕又不願意接受媽媽的協助。搞到最後,他就開始發脾氣。後來,媽媽先指責湯瑪仕不該發脾氣。接著,媽媽握著他的手,試著把火腿夾回麵包裡,一直到成功為止。同時,媽媽也不忘讚美湯瑪仕的進步,然後鼓勵他,繼續試著自己吃麵包。冷靜下來後,湯瑪仕也沒忘了謝謝媽媽的幫忙。 ♫ 在爭論的過程中,若父母偶爾扮演一下孩子的角色,演出孩子那些常遭挨罵的行為,有助於孩子對自己平常表現的了解。 要讚美,也要指出錯誤在哪裡 早餐後,媽媽讚美湯瑪仕的表現,並且讓他知道他有多了不起。另外,媽媽也提醒湯瑪仕,不需要為了小小的失誤,就發脾氣。透過自己吃早餐這個成功的經驗,媽媽繼續協助湯瑪仕訓練耐心,要他別給自己設太高的目標,希望藉此減輕他的壓力。 結論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所透露出來的訊息,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妥善運用發問技巧,以及強而有力的論點,就可以解決許多突發狀況。 -------------------------------------------------------------------------------- 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減輕孩子因為對自己期望太高,而產生的壓力。 在孩子練習的階段,給予適當的協助,相信你的感覺。如果覺得所期待的效果已經達到時,就別再繼續責罵。 ☆適時搭起和平的橋樑。 要把孩子從沮喪的死胡同裡拉出來,並且縮短爭吵的時間。 ☆盡可能地給予讚美。 讓孩子有安全感,才愈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 ☆要有耐心,所有事情都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得心應手。 ☆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不要因為自己追求完美,就對孩子期望過高,也別把自己的虛榮心轉嫁在孩子身上。 -------------------------------------------------------------------------------- ♫ 孩子若成功完成任何事情,都應該給予鼓勵。增強正面的經驗,能讓孩子更有自覺能力。

罵孩子要有技巧-3

2008年06月10日
公開
6

第三章 跟你說過幾千遍了!?      同樣的事情,如果已經講過很多次,孩子還是一犯再犯,大部分的父母應該都會氣得抓狂吧! 難道,孩子就真的沒辦法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嗎?是他們太笨?年紀太小?覺得事情無關緊要?還是因為父母沒能好好讓孩子了解,他們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這些都不是原因。孩子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必需這麼做! 孩子不是存心找罵挨,而是需要試探!他們需要不斷測試那些父母昨天、前天或再更久以前禁止的事,現在是不是已經失效了? 責罵要有合宜的理由 面對孩子這種心態,父母該怎麼處理呢?答案是:愈冷靜愈好。(不過,說的簡單,要做到可沒那麼容易。)對於孩子經常想試探父母的心態,其實沒什麼好生氣的。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呢?說穿了,就是希望父母在管教時,能維持一定的準則。要是孩子不肯讓步怎麼辦呢?比方說,雖然媽媽已經禁止過很多次了,但孩子依舊拿著玩具火車往玻璃櫃扔! 謹慎地作反應 對於孩子的挑釁,父母應該用一貫地原則做回應。就像蘇維亞的媽媽一樣。當她看到一歲的蘇維亞企圖把玩具火車往玻璃櫃丟時,媽媽會立刻抱起蘇維亞,帶她遠離玻璃櫃,用堅決的口氣對她說:「不可以!」然後,媽媽會耐著性子,不厭其煩地跟蘇維亞解釋,為什麼不能在玻璃櫃附近玩。單單上個星期,因為玩具火車跟玻璃櫃的事情,媽媽就不知道罵過蘇維亞多少次了。媽媽覺得很生氣,也很困惑,因為蘇維亞不知道是聽不懂她的話、還是根本不想聽懂! ♫在生氣前,應該要思考一下,事情真的嚴重到需要動怒了嗎? 孩子必須從重複的事情中學習 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當作是學習及發展的一個過程,父母想要保持冷靜,就會比較容易了。孩子是藉由不斷重複相同的事情,觀察父母的反應,來從中學習、成長的。不過,因為年紀小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不管父母說得再多遍、管得再嚴,他們還是會忘記,跑去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所以,父母也要不斷重複提醒才行。 把學習的時間盡量減短 要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是孩子面對父母的禁令時最難跨越的障礙。一方面,孩子覺得玩泥土實在很有趣,另一方面,媽媽不斷地禁止孩子這麼做。但孩子通常都會把持不住,下一次,孩子同樣會順著自己的心意,做他們想要做的事,結果,當然又是討來一頓罵。但,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孩子會慢慢知道,他們應該要放棄這件常會讓他們挨罵的事情。 對父母來說,這是段漫長又辛苦的過程。而孩子年紀愈小,犯同樣錯誤的機率就越高。但重複出現這些不當的行為,可能導致父母的責罵,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功課之ㄧ。孩子這種當搗亂份子的過程,實在是成長必經之路。如果父母對於教育的立場能貫徹始終,這段路走起來就比較不會那麼辛苦。 相反的,如果父母有時候罵,有時候又放任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無法分辨什麼事情需要認真對待,什麼事又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不確定,孩子就得繼續一而再、再而三的測試父母的標準。 所以,父母責罵的原則一定要一致,這樣,便能縮短孩子學習的時間。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反應能有十足的把握,也就會很快學到什麼是可以做、什麼就千萬別碰啦! 這樣看來,這位曾經讓幼稚園老師很苦惱的小女孩的父親所說的,也就不難理解了。他說:「我今天總共禁止我女兒895次,叫她不要爬上幼稚園的屋頂。現在我知道,其實在我說了115次時,她就懂了。其他的,她都是在測試我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這個小女孩就是那種在接受父母的說法前,要多次提出質疑的類型。面對這種小孩,父母愈有耐心,成效就會愈令人欣慰。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老是聽父母拿同一件事情發牢騷,他們也會感到很無聊。最後,乾脆就選擇不再犯錯啦! ♫對於孩子重複犯錯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因為孩子能從父母對此所發出的禁令中,學習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要是孩子故意挑釁,他們只是要試看看,誰的權利比較大? 到底是誰搞不清楚狀況!? 即使父母要求過孩子不要拉桌巾,但是孩子還是可能一面竊笑,一面偷瞄父母,看看他們有沒有看到他的動作,然後故意用力扯!這根本就是故意挑釁。這個時候,責罵孩子明顯毫無意義。孩子反而可能立刻放慢動作,故意再拉一下桌巾,然後看看父母會有什麼反應。 噩夢何時才會結束呢?面對這樣的挑釁,父母該怎麼辦?對著孩子怒吼?罵個臭頭? 萬萬不可!絕對要保持冷靜! 要是感覺到自己的脾氣已經快爆發出來,可以立刻叫孩子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一下。 -------------------------------------------------------------------------------- 要不斷提出禁令 孩子透過父母不斷發出的禁令來學習父母的標準。這些不斷重複的行為,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所以,父母要不厭其煩的,且態度一致地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情他們絕對不能碰、他們不會處理,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 -------------------------------------------------------------------------------- 別認輸 在這種情況下,發脾氣是不智之舉。怎麼說呢?因為這樣ㄧ來,等於是讓想惹父母生氣的孩子詭計得逞。實際上,事情根本與桌巾無關,這是父母與孩子間的權力鬥爭,而且,孩子可能已經決定奮戰到底,看看誰先失去控制?看看有沒有辦法成功地把父母逼到情緒爆發的邊緣?看看父母會不會就此認輸? 這就是孩子想玩的把戲。他們一定得試試看,究竟父母的底限在哪裡,然後,盡量在底線內,達成自己的目的。非常讓人生氣,不是嗎?但,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之一。孩子一定要試看看,他們的權力是不是能夠凌駕在父母之上。如果可以,要以哪種方式才能成功?如果可以讓父母控制不了脾氣而發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贏了。然後,就會不斷用相同的方式,把無計可施的父母逼入困境。 ♫要是父母的反應與孩子所期望的相符,孩子會受到激勵,然後繼續完成及實踐他們的「試探行為」。他們就是想知道,父母對他們頒布的禁止令,是不是已經失效了。 孩子企圖透過挑釁的行為試探父母的極限。因為孩子想知道,究竟他們可以放肆到什麼程度。 清楚洞察衝突情境 做父母的必須要貫徹自己的教導。孩子會以重複犯錯的方式來讓父母體認到,輕易帶過的責罵方式並無法解決問題。這時,父母通常會試圖以愈來愈激烈的責罵方式解決問題。但,父母也會很快發現自己黔驢技窮。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父母別想用其他方法逼迫孩子妥協。(不過,萬世以來,都是說的比做的容易呀!) 若是父母能體認到孩子這種挑釁行為,那麼就可以讓孩子的計畫落空。因為父母可以選擇不淌這場渾水,拒絕加入戰局。 要是孩子果真採用這種挑釁的方式宣戰,記得,別發脾氣!嚴肅地看著孩子,然後冷靜地跟他們說,你現在沒有興趣加入這場權力鬥爭。當下,你就可以結束這場「兒戲」,然後叫孩子離開你的視線。 反叛期的孩子相當易怒 在孩子成長階段中,責罵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就是所謂的反叛期。在這個階段,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會發脾氣。最糟糕的,就是孩子可能賴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吼叫、跺腳,完全不可理喻。但,即使是在反叛期,還是要適時給予責罵。問題是,怎麼罵? ♫面對孩子的試探行為,要鎮定,保持冷靜。做父母的要了解,那是孩子想要獲得親子間優勢的方式。 盡量保持冷靜 在可能讓人大發雷霆,精疲力盡的情形下,愈能保持冷靜,父母便愈能應付孩子的詭計。如果發現孩子是故意策劃一齣讓人惱怒的戲碼,父母最好要立即責罵,嚴厲地教訓孩子,直到他們能自我反省為止。要讓孩子知道,主導權不在他們身上,而是在父母手裡。換句話說,父母愈是企圖用強硬的態度來管教孩子,就愈增加自己發脾氣的機會。這就跟原本想要達到的效果,完全相反了。 生氣,反而誤事! 基本上,父母在盛怒之下,很容易就和孩子發生衝突,因為雙方都想要對方照著自己期望的方式去做。父母嘗試從他的論點說服孩子;孩子則試圖用激進的手段達到挑釁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孩子是處於劣勢的。因為父母能言善道,所以孩子在爭論中,很難佔上風。不過,也實在應該要讓反叛期的孩子知道,與父母作對,絕對贏不了的。) 說穿了,處在抗議期的孩子,就是要為抗議而抗議,不管父母同意的,或不同意的,他們都要抗議一下。 實,孩子不肯照著所有父母想要的方式去做,父母反而應該覺得高興才對。因為這表示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要能夠學著分辨什麼時候抗議是有效的,什麼時候還是得自我調整一下,照著父母所要的去做。 等待暴風雨後的寧靜 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些,就可以跟他們積極針對衝突作討論。在反叛期的孩子,恐怕還不行。因為在反叛期,不管父母說些什麼,他們就是要持相反意見(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還得再一次經歷同樣的情形)。 另外,憤怒中的孩子,通常是沒有思考能力的。跟他們發脾氣,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父母最好不要理會孩子的哭鬧、吼叫。等到他們冷靜下來,雙方才有辦法理性地對談。 ♫孩子愈是想挑釁,父母就愈要想辦法保持冷靜。孩子愈是情緒化,父母就要愈不慌不忙地表達自己的論點及立場。 以沉著冷靜的態度來協助孩子 對約拿斯的父母來說,反叛期還真不是普通的難過而已。 約拿斯今年三歲。要是父母不准他做某件事,他就會開始啜泣,想用眼淚來逼父母投降。要是父母還繼續堅持,約拿斯就會開始發脾氣,變得歇斯底里。要是約拿斯的父母不理會他的憤怒,繼續堅持告訴他:「不可以!」約拿斯反而就會安靜下來,而父母也能順利地堅守住自己的立場。 相反的,約拿斯的父母若是被他的亂發脾氣打亂原來的立場,那就會演變成大聲斥罵。雙方的爭吵會愈演愈烈,結果成為不斷循環的權力鬥爭。所以,只要父母能讓自己的火爆心情降溫,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堅守立場,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孩子通常就能再度回復正常,然後對父母的論點做出善意的回應。 但這並不表示處於反叛期的孩子就絕對罵不得喔!而是在孩子成長階段中,這個時期比較難處理。所以,父母應該稍微強勢一些,不要輕易受到孩子情緒失控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挑釁,應以冷靜的態度面對,藉此對抗孩子的不理性。 當孩子不想聽的時候 孩子若是不想聽,可能有好幾種原因。首先,孩子可能想試探看看,如果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結果會怎樣。或者,孩子對於被要求做的事情,一點興趣也沒有。也有可能,對於被要求放棄的事情,孩子真的很有興趣。說不定,孩子沒聽到父母所說的,其實是因為他太專心在某件事情上。其實這些都有可能。父母對於上述的各種情況,都應該仔細徹底了解,耐心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孩子絕對不是喜歡被罵,所以才不聽。所以,責罵的教養方式,也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適用。 -------------------------------------------------------------------------------- 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孩子最常用的迎戰方式,就是充耳不聞。這時候,父母就應該要更加有耐心才行呢! -------------------------------------------------------------------------------- 要清楚辨別原因及作用 讓我們來看看文森的例子吧。 文森,兩歲。媽媽說的話,他ㄧ概不理。而他ㄧ向也都能達到他想要的目的。結果往往變成媽媽常常讓文森佔上風,文森總是不用作他應該要做的事情,因為媽媽不想罵小孩。文森也很能掌握狀況,懂得適時運用充耳不聞的伎倆來對付媽媽。而當媽媽真的想要文森做某件事情時,她就會提高聲調,把要求再重述一次。然後,文森才會知道,媽媽這次是說真的了。如此一來,親子之間的溝通就變得一定要大吼小叫才行得通了。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因為媽媽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並不一致,所以造成孩子對於媽媽所說的話根本不當一回事。媽媽得用大聲罵的方式,才能達到她所要的目的。 孩子就是喜歡一片混亂 五歲的露易絲很喜歡把玩具從櫃子裡全都搬出來。對媽媽來說,老是幫露易絲收拾善後,真是夠了。所以在一整天當中,媽媽會分次要求露易絲把不要玩的東西先整理好。雖然露易絲置之不理,但是媽媽也會一直講,因為她太了解她的女兒了。要是露易絲玩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就會沒有力氣去收拾自己的玩具。所以,若是露易絲能在一天當中,分批將東西整理好,到了晚上,就不需要一次整理很多東西了。這是很難得的例子,因為媽媽不僅能彈性地調整自己的原則,同時,也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設想。 對孩子來說,要是房間亂的像打過仗一樣,他們就愈覺得特別開心。露易絲的媽媽希望女兒能學著自己整理玩具,所以,要是露易絲想用充耳不聞的策略來對付媽媽,後果當然不怎麼好囉!媽媽可能會相當生氣,因為她知道,露易絲故意不聽話。 ♫千萬別隨著孩子起舞。要設法阻止爭論不斷的情況發生,同時也要避免讓孩子想要你發脾氣的詭計得逞。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伎倆,你早就看穿了。 解釋你的反應 以上述的兩個例子來看,父母都應該跟孩子談談,當孩子對他們的話置之不理的時候,父母的感受是什麼。父母會因此而生氣,又因為找不到其他的方法,所以只好提高聲量來罵人。結果,就變成爭吵的開始。要是能從日常生活中來舉例,讓孩子了解因果關係及連鎖反應,孩子應該就能了解,置之不理這個策略,所造成的傷害多過可能獲得的好處。 尊重孩子對於事情的專注 孩子有時候沒有聽到父母的話,其實是因為他正專心在玩某個遊戲、看某本書、或聽某首歌。另外,如整理玩具、洗澡、吃東西的時候,或去公園的路上,孩子可能相當專心,在這些狀況下,父母也應該要尊重孩子,不應該打斷孩子的思慮。因為孩子的心思很敏銳,會認真看待每一件事情,無論情感上或認知上都是如此。在做事情時,孩子同時也學著專心,外在世界都會被隔絕於外。所以,當孩子在做上述的事情時,父母最好能不動聲色地離開,別去打攪孩子。要是在這時候要求孩子做其他的事情,是絕對不公平的。如果父母在這時候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就更說不過去了。 ♫千萬要能分辨孩子是故意忽視父母的要求,還是因為太專心在玩遊戲,或者做其他事情。因為孩子在很專心的情況下,是無法注意到其他事情的。 置之不理是挑釁的手段之一 有時候孩子對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單純就是為了挑釁。在三歲到四歲這段反叛期,孩子會用盡各種方式想讓父母發脾氣。孩子就是想試探,究竟他們可以胡鬧到什麼程度,父母才會忍不住抓狂。但不是每個孩子對父母的挑釁,都是要惹父母生氣。有些孩子只是想讓父母因為碰了釘子,然後失望多過於生氣,最後放棄,不再要求他們。不過,不管是什麼原因,大多數的父母還是會以責罵的方式,來對付倔強的孩子。 基本上,有兩種解決方式。第一:先責罵,再來跟孩子說明,置之不理的態度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第二: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下一次,不管孩子用什麼理由說服你,都予以拒絕,讓他們碰碰釘子。唯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被人忽視,置之不理的感覺讓人多受傷。當父母和孩子都有被忽視的親身經歷,也就能以平等的立場來解決問題了。 ♫反叛期的孩子,脾氣比較暴躁。愈能保持冷靜的父母,愈能掌握孩子。 結論 孩子不聽話,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想裝做沒聽到來避免父母的責罵。第二:太過於專心在某件事情上,而沒有聽到父母說的話。如果是第二個原因,記得要尊重孩子。 -------------------------------------------------------------------------------- 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要能分辨忽視及專心的不同,若是孩子故意忽視父母的要求,當然可以責罵,若是孩子因為專心於某件事情上,那就請給予尊重。 ※把對話原則說請楚。花幾分鐘跟孩子解釋聆聽的重要。在與人相處時,聆聽他人所說的話是很重要的,父母同樣也會聽孩子怎麼說。 ※別讓孩子透過挑釁的行為而贏得想要的結果,也就是會讓父母生氣。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企圖已經被識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