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豬

Sunshine boys

Sunshine boy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62 張 FLASH著色簿

2006年08月02日
公開
16

謝謝小蜜媽咪的分享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0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1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2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3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3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3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3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3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2-3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2-0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2-0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2-0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2-0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2-0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2-1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0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1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2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3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4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01-4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0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1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2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3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4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4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4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4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4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4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1-4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0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1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4-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5-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6-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7-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8-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29-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30-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31-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32-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33-4.swf http://www.yurinuri.com/data/ani/st-03-34-4.sw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潛 能

2006年07月19日
公開
60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潛 能 首先,我們來看人類的基本能力,簡單分成下列三種: 一. 是吸收知識的能力,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智商」。 二. 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跟生活智慧比較有關係。 三. 是創造發明的能力,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多有這方面的能力。 我們要幫助兒童發展潛能,必須注意以上這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幼兒期正是成長的黃金時期,協助兒童打好基礎,他的潛能自然就能開發出來,因此現在我們按照下列項目逐一來探討: 一. 因 材 施 教 這是蒙特梭利教學理念最重要的一項,也就是「個別化」的教學。因為每一個孩子的資質不一樣,學習的能力與興趣也不一樣,所以不宜使用固定課表,必須針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而設計。大家選擇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循序漸進吸收知識,才能幫助他充分發展潛能。 在傳統的教學體系裡,比較強調齊一化,大家都要具有一定的水準,不管是資質優異或學習遲緩的,都是在一樣的標準下來學習,這樣的環境確實會造成某些孩子的不適應。例如智商180的唐宗翰先生,小時候曾換了六個小學,每一個學校他都待不久,這麼聰明的孩子,若叫他規規矩矩的與大家一起學習,對他而言就是有困難。他上課所提的問題,老師不能只針對他一人來回答,因為無法兼顧多數小朋友的程度,所以他的狀況無法融合於我們的教育體系。到了國中時,他發現他不需要接受體制內的教育,十四歲便直接去創業了,他目前在電腦方面有很好的發展。 從許多個案來看,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因材施教」這方面的確有很大的漏洞;可喜的是目前台灣教育提供另一種選擇,可以讓孩子「在家教育」。針對孩子身、心、靈各方面的狀況,父母提出合法申請,與教育單位共同合作幫助有需要的孩子,這是一種進步。 二. 容 許 自 由 探 索 我們看一、兩歲的小朋友,整天就好像上緊發條的玩具一樣,到處走、到處跑、到處看,好像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得了他,他天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是極強烈的,可以說就是一種本能,直等到他的發條鬆了,他才會休息。這種天生的學習慾望是值得鼓勵的,不要壓抑。所以平時在家中,要盡量設計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像家中的電燈開關和電視機開關,在可以忍耐的範圍內,就讓他自由的去按。我們若覺得玩五分鐘已經夠了,必須要停止了,也要將原因說明清楚。 每個孩子都是小小的科學家,科學家在做實驗前,心中都會有一個假設,再去做實驗,而且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實驗。如果每一次實驗的結果都一樣的話,他就可以驗證他的假設是對的。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去按電燈開關,是為了確認每一次的結果是否一樣。電視開關、所有的開關都是如此,孩子都想要嘗試,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等到一定的時間後,我們就要告訴孩子不能再按下去的原因,例如:開關容易壞掉,電器品本身容易壞掉、浪費電力等正當理由。總之要給孩子探索的機會,不要馬上就說不行。若我們常常跟孩子說:「不」,孩子的自由探索被制止,也就容易失去主動的學習慾望和動機,更別提創造和發明的能力了。 另外,我們必須要注意「自由探索」不能影響到公共的利益,例如在自己的家雖被允許開櫃子或冰箱,但到朋友家做客時,就不可隨意開別人家的櫃子或冰箱;又例如在教會用餐時,可以讓孩子任意碰教會的碗盤嗎?當然不行。曾有位學生提到:當她的孩子在教會的廚房玩弄碗盤時,她有點猶豫是否要制止,因為她正在想是否要讓孩子「自由探索」時,結果就不可收拾了。畢竟自己家和別人家或公共場所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區分,並懂得尊重別人和公共的利益,所以「自由探索」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 重視敏感期,打好基礎 蒙特梭利特別強調敏感期,因為孩子在敏感期有強烈的熱情,連跑帶跳的,像潮水般的衝過來,那時的學習效果特別的好。所以要重視孩子各階段的敏感期,孩子的潛能才能充分開展。 在各種敏感期中,我們最容易了解的,就是孩子的語文敏感期。小孩在六歲前的聽力異常的敏銳,沒有一個小孩學習母語有問題,除非這個孩子在身心方面出現障礙,例如耳聾或自閉症。一般正常的孩子如果在多語言的環境下學習,可以自自然然的學會聽與說,不像大人那麼困難。因此,有機會的話,請家人盡量跟孩子說不同的語言。例如祖父母會說台語、客家話,或其他家人會說外國語,就請那個人固定跟孩子講那種語言。因為固定的人跟他講固定的語言,孩子比較不容易混淆。 孩子的語文吸收能力往往超乎我們大人的想像,不要怕孩子聽不懂而不講。我曾經請我的母親多跟孫子講台語,我的母親說:「我跟他們說,他們又聽不懂!」其實,就是聽不懂才越要練習聽啊!孩子是怎麼學會聽國語的呢?也是從聽不懂開始的,不停的聽才慢慢學會的,不是嗎?所以如果我們給孩子多聽、多說的機會,孩子的語言能力就發展出來了。 另外,在六歲以前的感官敏感期,我們若多加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立體觸覺等,透過這些感官訓練,就能有效增強孩子吸收知識的能力。例如視覺經過訓練後,敏銳度增強,以後孩子透過視覺就能學會許多東西。同樣地,孩子的聽覺、嗅覺…經過訓練,變得敏銳後,都會成為他從環境中學習的最佳利器。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盡相同,有的人必須憑眼見,吸收效果才會好;有的人必須多聽,才能記住;有的人必須要用手摸,才能幫助記憶。每個人在學習新東西或吸收知識時,所用到的感官不太一樣。也許我們目前還看不出來,我們的孩子屬於哪一種學習型態,因此,幫助孩子把各項感官都磨得敏銳之後,他的基本學習基礎就已經奠定好了。 四. 鼓 勵 獨 立 學 習 一個能夠獨立學習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工作、反覆進行、專心投入、克服困難,最後內心充滿成就感。蒙特梭利的教具裡都有「失誤控制」的設計,可以幫助孩子自己發現錯誤,並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是獨立學習的最好方式。我記得國中上數學課時,聽老師在台上講解公式,常常是聽得迷迷糊糊的,直到回家自己做練習,並找到錯在什麼地方,才會真正的想通。小孩也是一樣,你不要指正他,讓他自己找到錯誤的話,他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大人在一旁,必須要學會忍耐,不要急著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透過不斷的工作,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用大腦做出判斷和選擇。這樣的思考模式,能夠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 從生活智慧方面來看,在鼓勵孩子獨立時,「會不會照顧自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例如:會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飯、洗澡、睡覺、擦屁股,買東西等,這些都是獨立的指標。有時候我們照顧孩子慣了,把西瓜都切得小小的,籽也去掉了,再端到他面前給他吃。甚至孩子長大了,還沒想過讓他自己挑籽或啃西瓜,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的機會。所以上面提到的幾項指標,做父母的要先想想,什麼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總之,我們要謹記在心,我們不需要照顧孩子一輩子,我們的目標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成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適當的放手。 五. 身 教 與 示 範 小朋友的學習大部分是透過模仿而來,所以我們的身教與示範格外重要。在所有蒙特梭利教具示範當中,我們都要盡量的緩慢與精確,孩子才能吸收。打罵與說教只會製造緊張氣氛,對孩子的學習毫無幫助;只有正確的示範,才能幫助孩子吸收學習。 在身教方面,很多人都知道非常重要,而且我們從孩子們的互動中,也常常看到我們的影子,例如看老大怎麼對待老二的,他的口氣和動作幾乎跟大人一模一樣,常讓我們哭笑不得。 雖然我們了解身教的重要性,但還是有一些疏忽的地方,要多加注意。這裡提供台北市東門國小的家長手冊,其中有關父母容易犯的錯誤,第一是「教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的事」,例如抽煙、喝酒、賭博、吸毒、吃檳榔、生活懶散、家居雜亂、沉迷電玩、電視等;第二是「要求孩子做,自己卻不做的事」,例如看書、運動、早睡早起等。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位家長於座談會後,請教專家學者說:「我的孩子愛看電視,不愛看書,應該怎麼辦?」這位專家反問家長:「請問你平常在家都做什麼?是比較喜歡看書?還是看電視?」家長誠實回答說:「我都在看電視。」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知道小朋友為什麼愛看電視,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是電視機經常開著的環境,那就很難叫他不看電視了;即便他想要看書,還是會受到電視的聲音和畫面干擾,而沒辦法專心。可知身教是很重要的,我們是怎樣的人,很容易看出我們的孩子將會是怎樣的人。 六. 幫 助 兒 童 分 段 學 習 蒙特梭利的教具設計非常精確,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接得非常好,目的就是讓孩子在每一階段都學得有自信、有樂趣、有收穫。蒙特梭利所寫的第一本書,命名為「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此命名的原因,乃是因為她所設計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科學的,是有邏輯性的,可以幫助孩子充分吸收各種知識。 大部分的母親都有個小毛病(連我也不例外),就是會太心急,希望孩子學習進度快一點,不禁多塞一點東西給孩子,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並產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讓孩子有太多的挫折感,進度不要太快,要等待孩子慢慢消化,特別是在語文和數學教具方面。 七.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專 注 力 不知大家在家運用蒙特梭利教具時,有沒有發現孩子比較專心了?孩子專心的時間有沒有慢慢的拉長了?可以從5分鐘變成10分鐘了嗎?孩子透過手來操作時,比較能專心;如果他只是看或聽,就比較無法專心。當孩子開始專心,這段時間他就不會來黏著你,因為他也開始忙了。孩子接觸不同的工作,慢慢的累積,從中得到樂趣,他就能培養出專注力,等到大班階段(五足歲),他的專注力就拉長到三十分鐘或一、兩個小時之久。 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要從簡單的工作開始,讓他慢慢的投入。另外,太簡單和太難的工作都無法讓孩子專注。所以當孩子對工作沒興趣時,你就要注意工作是不是太簡單?或太難?或你所提供的材料孩子沒有興趣?或他過去的經驗使他對工作產生排斥感?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並設法解決。 美國有一家玩具公司(可上網www.discoverytoysinc.com查詢),按照蒙特梭利的理念來設計玩具,多年前我曾經翻閱這家公司的目錄,並幫我的小孩買了一個拼圖的玩具,裡面包括了各式各樣娃娃的頭、衣服、裙子、鞋子、帽子等卡片,可以讓孩子拿出來配。當時我的女兒約兩、三歲而已,她拿到玩具,安安靜靜的玩了一個小時,實在好神奇喔!平常她玩一般的玩具不會玩得那麼安靜、那麼認真,可是當她玩這個拼圖時,她按著不同的場合幫娃娃換衣服、換鞋子,頭腦不斷地思考、選擇,根本沒注意到其他人的存在。像這樣的玩具有提高專注力的設計,父母不妨多參考。其實我們不需要買進口的東西,只要了解哪些玩具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就可以在國內的玩具廠商中買到類似的產品,更加符合經濟效益。 八. 鼓 勵 正 面 的 學 習 態 度 孩子在操作教具時,我們盡量不要指正孩子的錯誤,不要說:「你錯了!不是這樣!」這種負面的口吻要避免。儘可能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或再做一次正確示範給孩子看,這才是正面的態度。當孩子完成工作,表現很好時,我們要常常鼓勵他,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方式是說:「恭喜你!你會做這個工作了!」不需要太誇張的說:「你好棒,好了不起!」 再來,我們要注意:不要低估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學習慾望時,常常是最適當的時機。尤其在日常生活或藝術的領域裡,不要為孩子設限太高,認為他還小不會做,就不教他。我講一個我們家兒子學打蛋的故事:當我兒子三歲時,他看姊姊在學習打蛋、洗菜、切菜,就很有興趣想要跟著做。有些我會讓他做,有些我會考慮。但打蛋這件事,三歲的孩子可以做嗎?我有些猶豫了!兒子說了好幾次他想要打蛋,我終於答應了,我想頂多不過是損失一個蛋。於是我就教兒子如何輕輕敲蛋,如何把蛋殼剝開,如何將蛋液滑入碗裡,把蛋殼丟入垃圾桶,然後拿一根筷子來攪動蛋液,兒子就這樣可以打得很好了,用來炒蛋或煮蛋花湯都很合適。想想我過去實在替孩子設限並低估了他,所以從此以後,我懷抱著讓孩子試試看的心理,當孩子在嘗試的時候,若覺得太難,他自己會收手。也許幾個月或半年之後,再讓他試試看就可以了。 另一個例子也是我兒子三歲時的事,他看姊姊玩電腦好像很好玩,他很想要學,但是三歲的孩子能玩什麼電腦呢?我特別去挑了英語故事光碟片,它只需按播放鍵,就會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後,畫面上的東西,還可讓孩子點選,並且每次都會發出聲音和動作。例如點選窗戶時,就會有一陣風吹得窗戶嘎嘎響地打開。每一次按,情形都一樣, 我兒子就覺得很好玩,非常的喜歡。因為三歲的孩子,仍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歡東西不改變(每次按都會出現相同的東西)。就這樣,我幫兒子找到合適的光碟,教他如何開機、如何設定計時器(限定電腦使用時間)、如何放光碟片、如何使用滑鼠,一個禮拜之後,他已經能獨立操作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有關鼓勵正面的學習態度,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盧蘇偉先生的例子。盧先生是板橋地方法院的觀護人,他曾到東門國小演講,家長會整理他的演講內容,在此分享給大家:盧先生小時候是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學習過程非常辛苦,對於有四點的字如「馬、鳥」總是分不清楚,所以常被老師罵是豬。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在學校常常被罵、被壓抑,沒有任何的學習成就可言。可是他的父母始終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他、鼓勵他。當他考試只考十分、二十分時,他的父母親看到的是他「有」的分數,而不是看到他「沒有」的分數;當老師罵他是「豬」時,他的父母卻以「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豬」來鼓勵他。 有一次他數學考十分,父母親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以前總是考鴨蛋,於是就買了他最喜歡的雞腿給他吃,他很高興的坐在門口啃起了雞腿,然而卻發現隔壁考了九十分的同學在哭。原來,那位同學的父母親規定他只能考一百分,少一分就打一下。那時盧蘇偉就納悶不已,究竟是考十分好,還是考九十分好?所以父母看待孩子的角度實在值得深思。 當時盧先生還不是全班最後一名,另有一位同學墊在他後面,這位同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去學水電,以後開了三家水電行,並免費幫母校維修水電二十年,所以當母校八十週年校慶時,學校頒給他最具貢獻獎。為什麼這位同學沒有放棄自己,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奮鬥不懈呢?原來他的父母也是對孩子有非常正向的看法,其父在一次親師懇談會中曾說過:「不要以為我兒子成績不好,就瞧不起他。他有一個全班同學都沒有的優點,就是他是班上唯一沒有退步過的學生。」為什麼父母在孩子最後一名時,還能從這麼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呢?我覺得這一定是父母很用心,總是能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孩子,就算孩子功課不好,也能找到其它方面的優點,例如修水電很認真、做事很負責。 父母總是要挖掘孩子好的地方並多鼓勵他,盧先生說:「影響我們孩子的絕對不是能力,也絕對不是學歷,而是對自己正向而肯定的看法。相信自己會成功、會很好,才會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在這我先岔個話題:在我自己的經歷裏,我國中唸的是大家所謂的「流氓學校」,學生素質很差,每一年考上公立高中的人數都是個位數。當時我考上中山女高,雖有些失望,但心想應該表現還不錯了,沒想到回母校時,老師卻對我說:「我覺得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上北一女。」當時我心想:「老師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如果老師認為我有這個實力且鼓勵我的話,我會為自己盡上最大的努力。但因為當時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甚至能不能考上前三志願也不知道,就在這樣混沌不明的情況下,亂打一場仗。所以若在聯考之前就聽到老師這樣的鼓勵及肯定,我相信我會更努力。 繼續盧先生後面的發展:他後來花了七年的時間,考了五次大學,最後因為退役軍人的加分才考上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在大學時他遇到一位馬傳鎮教授,幫他做了一些學習能力的分析,發覺了盧先生學習上的長處與短處,於是教授就從他吸收效果最好的方式去教導他,結果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畢業時,他拿到了全系第三名,而且順利的考上高考司法行政觀護人員的考試,之後,他的人生逐漸步上坦途。然而在這之前,他為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在學習上,他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挫折不斷。最值得珍惜的是,他始終對自己都是正面的看法,他的家人也總是這樣看待他,才有今日的他。 九.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記 憶 技 巧 當我們學習任何新的東西時,其實必須用到很多的記憶力,例如我們做一個「倒水」的工作,我們必須要記得所有倒水的動作、順序、弄濕時的處理、及用完後要歸回原處等細節,這中間有很多所謂的次序感(sense of order)。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以後,孩子心裡的次序感就會非常的敏銳,從小累積了這樣的次序感與各種手眼協調、專注力、耐心等能力,才能幫助他去完成更困難、更偉大的工作。 孩子的學習因人而異,到底他是用眼、用手或用聽力才記得住?無法知道,但一般來說,孩子透過摸圓錐來知道圓錐,比看圖片來認識圓錐的效果要好得太多了。因此蒙特梭利的教育設計,是讓孩子透過全身所有的感官來幫助記憶。 在語文學習方面,需要用到很多記憶技巧。我們的文字和辭彙都是需要記憶的,尤其是學習文字符號與注音符號時,符號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除了少數象形文字,大部分都得經過聯想來幫助記憶,或是努力強記,這樣的工作非常辛苦。所以在語文教育裡,我們設計了一些幫助孩子記憶的遊戲,把這些符號記住。 十. 鼓 勵 語 言 發 展 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當我們說到「杯子」時,孩子的頭腦是否成熟到能記住這個東西的聲音及影像,並將其連結在一起?當孩子的頭腦愈成熟,他所使用的字彙就會愈精緻、愈豐富,由此可看出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家兩個小孩的語言發展很不一樣。女兒二歲就很會講話,兒子則直到三歲還不太會用整個句子來表達,而且他的表達對象是有選擇性的,僅限於我和他的姊姊,連爸爸都不太理的,有一點自閉傾向。這樣的孩子,在語文學習上也是比較慢的。從他小時候起,我們跟他對話時,都是用正確的詞彙,他慢慢吸收,雖然他無法整句流暢表達,但他說的字彙都是很精緻的,不只是童言童語而已,所以我就放心了。即便他有一些情緒上或社交上的障礙,沒辦法在語言上表達得很清楚,但基本上他能夠吸收字彙,表示他的智力沒有問題。我相信克服情緒或社交問題之後,他的語言表達會愈來愈好。 在鼓勵語言發展方面,我希望大家要盡量用正確的語詞來教導孩子,不要用兒語(如吃麵麵、喝水水)。因為當孩子習慣用兒語來表達時,長大以後容易被嘲笑,孩子可能要花一番功夫才能把幼稚的說法改過來。由於日常生活的兒語很多,所以最好一開始就用正確的語詞,沒必要讓孩子浪費額外的精力去改正,甚至在改的過程裡還得面臨很多的挫折和傷害。 另外在稱謂方面,也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我們家老大是女生,我可以稱呼她的名字、或小名(小甜甜、小嫩嫩、小可愛、寶貝女兒等),這都是正確的稱呼,唯一不正確的稱呼就是我叫她「姊姊」,她並不是我的姊姊,所以我如此稱呼她就不對了。在稱呼自己的先生或孩子時,要用正確的語詞,孩子才能從這些稱謂裏了解彼此的正確關係。又如我的爸爸與我們同住時,當我叫「爸爸」時,那我是在叫誰呢?有人可能就要誤會了。因此不要稱呼自己的先生為「爸爸」,因為關係不對。有的孩子長大了,還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有個名字,因為家人都叫她「媽媽」。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我建議大家仍然要注意正確的稱謂。 最後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家中有佣人或祖父母同住的家庭,有時會過於寵愛孩子,以致於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有時在餐桌上,孩子只要嘟著小嘴、朝著面紙盒「唔!唔!」兩聲,就有人幫他拿面紙給他擦嘴巴,這樣會造成孩子缺乏語言練習的機會,無法用語言去跟別人溝通,也連帶的影響到他的智力,因為語言與智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孩子若需要什麼,要教導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增加練習的機會。如果你發現孩子有語言發展遲滯的現象,這是一個警訊,千萬不要想:孩子不哭、不鬧真好帶!有時這反而是個問題,你必須警覺並開始想辦法,如何去幫助孩子發展語言並克服問題。 結 語 蒙特梭利的教育雖然非常優秀,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照著蒙特梭利的訓練方式,就可以培養出天才兒童呢?當然不是!我以三條橡皮筋(大、中、小)來示範:大的橡皮筋代表天才兒童,資質好;中的橡皮筋代表正常的孩子;小的橡皮筋代表學習遲緩的孩子。資質好的孩子若經過培養,他的潛能可以發揮得很大(就像大的橡皮筋可以被拉得很開一樣);而正常的孩子也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甚至可以延展到跟天才兒童一樣的程度(中橡皮筋也可拉開到與大橡皮筋一樣大),但有一定的限度;至於學習遲緩的孩子,若經過適當的培養與鼓勵,他還是有可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就如小橡皮筋可拉到與中橡皮筋一樣大)。因此我們要接納我們孩子原本的資質,並幫助他開發他的潛能。一個正常的孩子,可以有很好的延展,只是尚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延展,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且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我們的責任是要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找出他自己的路。 Children are not things to be molded, but persons to be unfolded.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不是東西(或黏土)任我們揉捏;孩子是有靈的活人,造物主在賜給他生命時,也給了他獨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等著我們將其打開、發掘出來,並加以栽培。每個人不論天生資質如何,都一定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及人生的意義,我們做父母的要幫孩子找出來,到底創造主在孩子的身上有何特殊設計?就算是一個身體殘障的人,像作家杏林子(本名劉俠),她的文章鼓勵了很多的人,雖然她已過世了,她對世人的影響仍然存在。所以不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特殊的設計與用意。我們不是孩子的主宰,不需要去捏塑他,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生命的特質並加以栽培,這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潛能最重要的意義。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2006年07月18日
公開
58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童 話 故 事 的 問 題 想像力與創造力這兩者與藝術創作有很大的關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想像力的培養,可以從童話故事中啟發,但童話故事在蒙特梭利哲學裡,是有爭議的主題。蒙特梭利並不贊成給年幼的孩子講虛幻的童話故事,她認為幼兒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已經需要花很多能量去了解,若再加上虛構的故事,不僅會妨礙孩子的學習,還可能會使孩子誤以為真。所以蒙特梭利強調要慎選故事,盡量避免色情、暴力、鬼怪、虛幻的內容,以免對孩子的心靈有負面的影響。 史坦丁在「蒙特梭利與兒童教育」一書中,曾引述契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論述說:「非常小的孩子,並不需要童話故事,因為生命已經夠有趣了。故事上說湯米打開門,看見一條龍,會讓七歲的孩子興奮不已;但若光是告訴一個三歲小孩說:『湯米打─開─門─了─!』就足以讓他興奮好久。大一點的孩子喜歡浪漫的故事,小一點的孩子則喜歡真實故事,因為他們覺得真實的故事很浪漫。」真實世界中的變化已經夠吸引孩子了,太陽每天早上昇起來,天就亮了;晚上太陽下山,天就暗了。大自然已經夠神奇了,我們應該要多介紹真實的世界給孩子認識。 史坦丁接著說:「在兒童成長的初期,有許多事要做,要將宇宙的許多圖塊拼湊起來。我們不應再任意加入一些像仙女、巫婆、火龍與精靈等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使他的工作益形困難。我們應該記住,在這階段的兒童,會把這些東西當作客觀事實來接受,並且相信“角落那裡真的有一隻火龍”。…他必須浪費部分的心智能量來分辨『事實』與『虛幻』。…有時我們甚至會將孩子暴露於身體的危險中。一位兩、三歲的小女孩,在看完『彼得潘』的故事後,認為她也可以飛,一回家就從窗口跳出而喪命。」 朋友的孩子兩歲半,剛上幼稚園,有一陣子突然晚上不敢睡覺,就是睡著也惡夢連連。媽媽問他原因,才知白天他在學校聽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於是媽媽跟學校老師溝通,但老師還年輕,經驗不是很多,只覺得其他孩子聽了沒什麼問題,所以不認為與此有關。可是我們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白雪公主」故事中有巫婆和壞後母,年幼的孩子聽了真的會害怕。 另外以迪士尼電影來看,畫面活潑精緻,音樂也很優美,但我們仍然應該為孩子篩選內容,因電影裡面多半有壞角色,而且有些畫面也蠻恐怖的(如「獅子王」裡獅子打架、追逐的畫面,或是「美女與野獸」裡,野獸剛出現時兇猛的樣子),對兩、三歲的小孩並不合適,所以最好不要看。至於四、五歲以上的孩子,就可視孩子的成熟度,選擇適合的卡通給他看。假如孩子看完後會害怕,或有不良情緒反應,就表示時間還沒到,我們太早給他看了。所以何時該給孩子看什麼,應為孩子作明智的判斷,萬一發現給得太早,就趕快更正。 再如哈利波特一書,對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應該是好的,因為這個異想天開的故事,可以提供孩子廣闊的想像空間。就像中國的西遊記,裡面也有牛魔王、鐵扇公主和孫悟空鬥法的故事,非常有趣。如果孩子的心智夠成熟,有能力分辨真實和虛幻的不同,就能從這些想像力豐富的故事中得到益處,也能增進字彙和閱讀能力。舉例來說,哈利波特第一集中有一段描述哈利波特的朋友榮恩,因家境比較貧窮,買不起好的飛天掃帚,只有一把破破的古董掃帚,飛得很慢。書中描述「連經過的蝴蝶都會不小心超車」,你能想像那一幅景象嗎?那是很棒的形容方式!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講,哈利波特的故事內容太詭異,最好不要讓孩子看書,也不要看電影,尤其是電影,畫面刺激又逼真,實在讓孩子們很難輕易釋懷。 幫 助 孩 子 開 展 想 像 力 許多人以為蒙特梭利教育不鼓勵孩子的想像力,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相反的,蒙特梭利博士不但不壓抑幻想力,反而認為兒童應盡量發揮,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她提出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幻想力一定和影像有關,但這些影像從哪兒來呢?首先是來自外在世界。蒙特梭利認為幻想力必須具有感官基礎,感官教育讓我們能正確地察覺事物性質的不同,幫助我們從外在世界收集資料,提供幻想的空間。所以我們協助孩子發展幻想力的最佳途徑,就是帶領他去經歷真實的世界,讓他藉由自發性的觀察,多用眼、耳、鼻、口和手去接觸環境,以累積正確的影像。 這裡舉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有一天,我的兩個孩子(當時姊姊約四歲半,弟弟三歲)拿了一條小涼被,鋪在客廳地毯上。姊姊在前、弟弟在後,兩個人一前一後坐在涼被上面,弟弟扶著姊姊的肩膀。只見兩人忽而前傾、忽而後仰,玩得很高興。過了一會兒,姊姊站起來,拿了一本書,書上放了一些小東西,然後捧到弟弟面前問:「請問你要喝什麼?」「你要雞肉還是牛肉?」原來他們在玩「坐飛機」的遊戲!因為他們坐過飛機,有真實世界的經歷作為基礎,可以提供他們想像的材料,才能玩這樣的遊戲。那他們怎麼玩坐飛機呢?就是自己小腦袋想像出來的喔!書怎麼會變成拖盤呢?一些小東西怎麼會變成雞肉呢?全都是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所做的,只是帶領他們坐過飛機而已。 再說到另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因事出門,請我媽媽幫忙在家看著孩子。我回家的時候,看到滿地的衛生紙屑,兩個孩子把衛生紙撕得碎碎的,還很高興地跟我說下雪了。我知道他們很想念在美國下雪的日子,他們撕滿了整個客廳的衛生紙,不知撕了多少張,實在是一個很有想像力的創作。我欣賞了一下,同時也告訴孩子們該收拾了,我們要準備晚餐了。就這樣,孩子們又一片一片地把衛生紙撿起來,丟到垃圾桶,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我事後回想,家裡什麼東西最適合做雪呢?孩子們的想像力真令我佩服。 藝術家達文西也有一個小故事,他想創作一條火龍,就養了各種恐怖的蜥蜴和昆蟲,並仔細觀察牠們,為要得到靈感,眼睛、手腳、大小比例都從這裡觀察。據說他最後完成的「傳說中的火龍」相當逼真,他的僕人看到後飽受驚嚇,甚至奪門而出。這些都是由真實的基礎中得到靈感,所展現出來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蒙特梭利強調,要幫助孩子發展想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帶孩子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多提供他想像的材料。 智 慧 的 兩 種 型 態 蒙特梭利說智慧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幻想力,表現時並不需要外在的輔助;另外一種是屬於知識性的、自發性的智識工作(spontaneous intellectual work),需要特殊的方法才能突顯出來。每個人都具有智慧的兩種型態,福祿貝爾教強調想像力的發展,蒙特梭利強調自發性的智識工作;福祿貝爾強調遊戲,蒙特梭利強調工作,兩者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派別。不過我認同蒙特梭利的看法,幻想力不需要外在的輔助,像我們家的小朋友,拿著一條涼被當飛機,完全是他們自動自發的作法,如果是你建議他們的,那就變成是你的想像,不是孩子的想像了。所以在想像力的部份,比較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幫助。可是另外一種智慧型態(智識工作),就很需要外在力量的幫助、培養喔!而且它必須要靠特殊的方法,就像我們要透過顯微鏡,才能看到微小的細菌一樣,自發性的智識工作更需要外來力量的幫助,所以我們才必須引導孩子認真工作,並多經歷真實世界的東西。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的 關 聯 讓我們想一想「詩人」和「瘋子」有什麼異同呢?他們最大的共通點是,他們的想像力都很豐富。但是他們最大的不同是,詩人能分辨真實和虛幻,他的觀察敏銳,能用文字表達意念,創造出美麗的作品;瘋子的幻想則與真實世界脫節,毫無創造力可言。 所以單有想像力是不夠的,能夠把想像力化成創造力,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試想,一千年前的人,能想像出現今人類坐飛機飛行的樣子嗎?經過歷代科學家的努力,人類飛行終於成了事實,世界文明科技的進步,主要就是靠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帶孩子經歷真實世界,培養他的想像力,提供他想像的空間,讓他自由地創作,不要給他太多的建議,更不要壓抑。切記:「有想像力的創造」才是我們的目標。 一所蒙特梭利幼稚園的「及幼父母資源中心」建議父母親們,要協助孩子開展想像力與創造力潛能,為人父母不應該: 鼓勵孩子只依賴大人的判斷。 要求孩子順從大人,且要避免犯錯。(這裡父母要注意,勿在一發現孩子錯誤時馬上指正。因為若讓他自己發現,他能自行更正錯誤,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經驗,他的內在生命也才會得到成長。兩個例外狀況:一是有立即的危險,當然必須立刻制止;二是有大而明顯的錯誤,如把教具當皮球丟,才應馬上矯正。) 一再獎勵孩子聽話的行為。(我們要孩子聽話,但勿太過強調。像台語所說的「囝仔郎有耳無嘴」,強調孩子只能聽,不准說,就太過份了。) 嫌惡孩子問東問西。 為孩子訂定繁複的家規。 經常為孩子出主意、做決定。(尤其是藝術性的創作,一經批評,孩子就不敢放手做,下一次會先看看你的臉色或暗示,再決定要怎麼做。) 經常批評孩子。 浮濫誇獎孩子。 至於父母親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開展創造性潛能: 允許自由遊戲的時間,不要經常打擾孩子,應該多觀察,少介入。 允許孩子創造自己的玩法。 接納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慾。 包容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特異舉動延遲判斷。 允許孩子面對新的事物。 允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提供孩子可自由操作的真實用品與工具,不要提供商業化的成品玩具。 只允許孩子一天看三十分鐘篩選過的電視節目。(我個人覺得孩子若整天在家,一天只看三十分鐘電視可能太少了。可考慮開放早、午、晚各三十分鐘,由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看。但各家情況不同,有些家庭連三十分鐘都沒有,因為根本就沒有電視。) 充分提供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幼 兒 藝 術 教 育 想像力與創造力跟藝術有很大的關係,從這個主題就延伸到蒙特梭利的藝術教育。關於藝術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藝術本身一樣,它是非常自由的,非常多樣化的。我發現我們的社會,對藝術的推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很多人從小在藝術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所以我們的頭腦比較僵硬,比較沒有創造力,這是我們從小受限制的地方。在我們培養孩子藝術能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將就藝術的定義、藝術的功用、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以及幼兒藝術發展的階段部分,來討論學齡前幼兒的藝術教育。 What Is Art? 什 麼 是 藝 術? 我們每個人先想想:什麼是「藝術」?自己填上定義。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綜合過去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由不同的角度來看。有位藝術老師對藝術的定義是:「以人類技巧來重組或修改事物,以達到自我表達的目的。」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角度。舉例來說,自然界的每一朵花都是很美麗的,因為有不同的顏色、形狀、樣式和大小。但如果把花拿來做成壓花或插花,就變成了藝術,因為經過了人類技巧的修改及重組的過程。為什麼需要重組或修改呢?乃因人類有自我表達的需求。所以就這個觀點而言,藝術與自然是相反的。 Through Art We Can Learn 藝 術 的 功 用 Self-expression 自我表達:人類自我表達的工具,一是語言、文字;另一個就是藝術。其中又以文字和藝術是可以一直流傳下來的。所以我們今天可以從敦煌壁畫和古埃及的文字與藝術,看出他們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Visual Communication Skill 視覺溝通的技巧:藉著視覺引起溝通,使觀者與作者雙向交流,產生共鳴,而且每個人的共鳴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像畢卡索的畫作,有些人非常欣賞,一幅畫可拍賣到一百多萬美元;但也有人看了半天,就是無法產生共鳴。所以看藝術作品就像是看大自然,不同心境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Problem-solving Skill 解決問題的技巧:要如何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從動機的啟發(也就是靈感)一直到完成,中間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包括要做什麼?用什麼材料?如何呈現?這中間需要很多解決問題的技巧。前面提到的達文西,為了雕塑一條火龍,就養了各種蜥蜴和昆蟲,來觀察牠們的外表和生態,幫助他完成的火龍有真實感。 Independent Working and Thinking Skills 獨立工作與思考的技巧:藝術創作本身,需要很多頭腦思維的運作,加上手眼協調以及動作的精確度,所以多半是個人創作。許多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大型作品,多半藝術性較差;而能夠流傳久遠的,多半是個人的作品。 Self-esteem 自我肯定: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後,都會有自我滿足的效果。其實這很容易了解,尤其是小朋友畫完一幅畫,很高興的跑過來跟媽媽說:「媽媽妳看,這是我畫的。」他是很快樂的。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許做的並不是很好,可是完成以後,他是很快樂的。他覺得他有能力,他可以把它完成,這整個創作過程再加上完成,就是一種自我肯定。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畫畫,我們說他是塗鴉嘛,對不對?他看著大人拿著筆,他也要拿起筆隨便畫,在過程中他就很滿足,他覺得他很厲害啊!所以這是一個自我的肯定。 對 孩 子 作 品 的 反 應 (認 同 但 不 是 讚 美)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什麼叫認同但不是讚美呢?就是說我們肯定孩子的努力,也指出他所畫的東西。譬如說他畫很多的線條,很多的顏色,我們肯定他的這個部分,但是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溢辭讚美,太多的讚美有時候會有不良的影響喔。假如我們跟孩子說,你這幅畫畫得很好,那幅畫畫得比較不好的時候,我們在暗示什麼呢?暗示我們是裁判,我比你好,我才能夠做判斷。可是藝術偏偏不是這樣,父母年紀大並不表示就比孩子好,我們沒有資格當裁判。 藝術家克利的作品中,有很多類似兒童塗鴉,像鳥鳴機器、死亡與火等,這樣的作品,每個人看到都有不同的反應。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作品,常常被放到世界有名的博物館展覽,然後一幅要拍賣一百多萬美元?我們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我們不要妄自當裁判。其實小孩子的作品有許多抽象的、藝術性的部分,我們不要壓抑他,不要說他畫的好不好,也不要太誇張的說:「你真是天才喔,你畫的好棒喔,好了不起喔!」。如果我們讚美孩子畫得好,他有可能會照著你所讚美的一直重複去做(比方一直畫同樣的烏龜),這樣會限制住他的作品,所以最好連誇獎的話都不要說,只要認同他就好。「認同」的話需要訓練,我們從下面兩方面來看: 1. Start with “I” 當孩子很高興的拿圖畫作品過來給你看,你可以表達你個人看後的感想,或強調他認真的態度。儘量從「我」開始,例如說:「我喜歡這畫的顏色。」「我看到你用好多顏色。」「我喜歡這個三角形。」「我喜歡這個小女孩。」這些都是從”我”開始。如果我們說:「你這個女孩畫得很美。」那就是在當裁判;換成說:「我覺得這女孩很可愛。」就比較沒關係。 2. Question 對孩子作品的反應也可以從「你」開始,然後用問號結束,例如說:「你覺得很好嗎?」「你還想再加點顏色嗎?」「你看呢?」「你看怎麼樣呢?」都是問號的型態。如此小心謹慎的應答,可以開啟與孩子溝通的方向,談談藝術創作時的想法,或描述創作的內涵,增進親子間互相的了解。 如 何 預 備 藝 術 教 育 環 境 1. 為孩子準備一個固定、安靜的角落,做為「藝術工作區」 最好能選擇靠窗、有自然光線之處為佳,不然至少是用白色日光燈作為光源,以免影響色彩的判斷。為孩子準備好圍裙、畫筆,教導他如何使用和清洗畫具,建立常規。材料、紙張都應充分供應。 2. 教導孩子「技巧」,而非「畫什麼」 這點非常重要,不要告訴孩子畫什麼,或什麼東西怎麼畫,因為他以後會照著我們所畫的來畫,結果可能就被限制住了,所畫出來的花都是一個樣子,樹、房子或魚也都是一個樣子。假如孩子問你:「媽媽,要怎麼畫花?」你最好給他看看真正的花,或花的照片,讓他觀察真正的東西,用寫生的方式來畫。我們自己以前所受的藝術教育或許不是很成功,假如要畫一朵花,很可能我們當中一半的人畫出來的花都相同。所以我們的腦袋已經很硬了,在教孩子之前,最好先把腦袋敲一敲,把裡面的硬塊敲掉,讓自己重新恢復活潑的創意。 市面上的卡通簡筆畫法不要太早教孩子,卡通畫只要幾筆就掌握出動物的特色,可是孩子太早學那種畫法的話,畫風就固定了。你看到他很多作品裡,就同樣的那隻貓,同樣的那隻兔子,沒有創意。所以學齡前的孩子最好不要使用卡通畫法、或簡筆畫法。其實小朋友自己畫的牛和貓,才是有想像力的,並不是說畫的像才是。至於卡通著色畫完全沒有想像力的訓練,這不叫藝術,反而可以稱做語文的教具,為什麼呢?著色畫主要在練習手的運筆,可以做為寫字前的練習。唯一跟藝術沾上邊的,就是配色,只是這個部份而已,完全沒有想像的空間,沒有創造力。孩子做多了這種著色畫以後,就會覺得「貓」應該是這樣,把貓的樣子定型了,如果自己畫不出來那個樣子,就會充滿了挫折感。 我們家孩子剛開始用水彩的時候,只用單色,因為我怕他連畫筆還不太會用,到時候把顏料混色亂七八糟,所以只使用單色。兒子很喜歡深色,他選用黑色,在圖畫紙上揮一揮,一幅抽象畫就出現了,我們想像那是一匹神情很帥、神采飛揚的馬,就像我們在看雲一樣,可以有很多想像空間。所以我們所教導的藝術,不是要畫得像什麼,而是要開發他的創意。 在藝術教具示範裡,我們將會有四十多項美術技巧的示範,包括剪工、貼工、撕紙、雕塑、蓋印、顏料畫、拓印、畫筆畫、摺紙、穿線、三度空間創作、縫工、編織等,有許多材料和技巧可運用,示範給孩子看,或和孩子一起做。只要注意我們示範過的作品要拿走,讓孩子自己做他想要的樣子,這樣一來,每個人的作品都不一樣,才有藝術性。坊間有些藝術教室,教導孩子創作,可是每個孩子做出來的作品都一樣,我們只能說,這是工廠品質管制的結果,不是藝術創作。 3. 給予孩子心理支持 當孩子興高采烈拿作品來給你看的時候,你說:「你畫的是什麼?怎麼畫得亂七八糟的。」這下子孩子心理就受傷了。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肯定孩子的努力,就算他畫的像鬼畫符一樣,他還是有值得鼓勵的部份。如果孩子畫的東西不成比例,也不用去修正,因為不同比例的東西很有味道,且孩子對於熟悉的事物,或是特別喜歡的東西,因為要表達的細節很多,常會畫得比較大,很有童趣。 我們也可藉著表示對他作品的欣賞,來給孩子正向的心理支持。例如把他的作品收集起來,裱上框(貼在一張有顏色的、比原畫大一點的紙上就行了),附上名牌,註明作者、日期,一年在家中辦一次回顧展,就是很好的支持。畫展中的畫最好讓孩子自己挑選,我們不要幫他挑,幫他挑也是有一點裁判選作品的味道。讓他自己挑,我們來辦一個畫展,每幅作品都裱起來展示,讓孩子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藝術的創作會無可限量。 也有人將孩子的作品,彩色縮小影印製成卡片,正面的卡片上有作者的印章、簽名、日期,卡片背面註明作者、題目、日期、畫紙的材質、顏料種類、實際大小是幾乘以幾公分等,這樣就是一件很專業的作品了。我的學生以此製成賀卡,充分表現出對孩子的心理支持,而且市面上絕對買不到,我們收到的人一定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心意而加以珍藏。 4. 帶領孩子多接觸好的作品,經常參觀畫展或美術館 多帶孩子去看畫展,多看別人的作品,那麼他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動機、越來越多的刺激,可以發展他藝術創作的潛能。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參觀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出發前我們先讀過書面資料,及藝術家的生平故事,讓孩子有個概念。在入口買票的時候,拿一些小單張,看看這次畫展的作品介紹。我們進去以後,就以這張小單張為根據,進行「圖與圖的配對」,找找看它們在哪裡?當孩子在找圖時,他會非常專心喔!他不像一般人在美術館走一圈就出來了,他為了要做圖與圖的配對,他必須很專心的去看,找到小單張上的每一張圖。接下來,我讓孩子選一幅他最喜歡的作品,現場臨摹名家的畫作。不管他畫什麼,我都肯定他的認真,因為臨摹了畫以後,印象特別深刻,以後他對這幅畫就會很有感覺了。 以前我常常帶孩子去看各式各樣的畫展,他們吸收的都很有限。後來我採用這樣的方式,他們欣賞的內容愈來愈豐富,藝術性的東西就慢慢進去腦子裡,而且漸漸累積成為他們創作的泉源。 幼 兒 藝 術 發 展 的 階 段 幼兒的藝術發展,類似身體的發展,有一定的順序。孩子經過「爬」到「走路」,甚至跑跳、爬樓梯,都不是一蹴可幾的;藝術的發展也一樣,有各種不同的階段。在大部分的塗鴉期,孩子隨意運用肌肉大肆揮灑,如果你問他畫的是什麼?常常得不到答案。可是當他開始組合一些形狀,做有意義的表達時(也就是符號表達的階段),就可以鼓勵他說出畫的內容,多多討論並介紹自己的畫作。因此,我們必須明白孩子現在正處於什麼階段,以便給予適當的幫助。平時大家可以多看看不同時期的孩子作品,累積判斷的經驗,並照著所提供的建議來幫助孩子,必能給孩子最適切的引導和啟發,有朝一日讓孩子的藝術教育開花結果。 壹、視 覺 表 達 的 開 始 階 段(約 一 至 三 歲) 1. 前塗鴉期 孩子看大人拿筆寫字,他也想要拿筆並隨意亂畫,就叫做塗鴉。這時候我們可以多提供他容易使用的大型藝術材料,譬如用手指沾水在玻璃上隨意畫;或是拿塊濕抹布在地上揮灑,自然成畫。 2. 隨機塗鴉期 孩子的畫還是難以辨認,沒有什麼肌肉控制,這時我們不需要跟孩子討論,只要讓他繼續的實驗探索。 3. 形狀重複期 孩子的畫開始有重複的形狀了,我們知道他的大肌肉控制能力,已經慢慢開始發展了,這時候可以提供給他水彩畫(單一顏色就好)、手指畫、黏土跟撕紙工作等。 4. 控制塗鴉期 孩子用整個手臂來畫,有比較好的肌肉控制力量,而且他開始把形狀跟生活環境中的人物相連結。我們可以鼓勵他多從事藝術活動,以促進肌肉控制的技巧。 5. 命名塗鴉期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說出他畫的是什麼,但是我們不必要求他解釋,只要保持對孩子作品的興趣,並以欣賞的態度來看他所畫的顏色與形狀。千萬不要說:「不像啊!你怎麼會說這是隻小鳥,一點都不像啊!」我們只要聽孩子說,什麼都不必問,這樣子就可以了。 貳、符 號 表 達 的 開 始 階 段(約 三 至 六 歲) 慢慢的孩子所畫的東西不再是塗鴉了,而是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符號表達的開始階段」。 1. 組合形狀做簡單的表達 孩子用線條和形狀來組合成對他有意義的東西,這時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圖案的內容,可以問他:「你畫的這個是什麼?」進行深入的討論。並且鼓勵孩子做個細心的觀察者,多去觀察真實世界的東西(例如花和昆蟲),這樣他才能夠慢慢畫出細節。 2. 裝飾期 孩子的圖畫顯示出他對事物的興趣,他用簡單的線條來畫他最感興趣的東西,而且人和動物都適用。在這個時期要多增強孩子的藝術動機,多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動物、去野外爬山踏青、去菜市場買菜、參觀博物館、科學館、美術館等,增強他想要表達的動機。 3. 人物有固定的位置和背景 當孩子滿足於他所畫的東西以後,他會把這些東西畫在他喜歡的位置,並加上背景,所以在這個階段已經有背景和固定的位置。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探索大自然和他所處的環境,以提供他畫背景所需要的概念。譬如說太陽、雲彩、花和草,都有它不同的背景位置,多帶孩子去觀察,孩子自然會表現在他的作品中。另外,還可以帶孩子做蓋印的工作,製造出重複的形狀跟邊界,當作背景。 4. 連結兩個相關的人或物 孩子把兩個相關的東西畫在一起,彼此之間息息相關。這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體驗空間關係,尤其是他跟物體或物體跟物體的相對關係,以便有大小、形狀相對應的比例。 5. 組合圖畫 孩子把所畫的東西組合起來,成為一幅有意義的圖畫。在畫之前,先讓他回想經驗中的所有細節,幫助他做更細緻的表達。有一次,我的兒子跟我去菜市場買菜,回家以後,我想他有了動機,便邀請他來畫一幅菜市場。他說:「我不會畫。」我問他:「我們去菜市場的時候,你碰到了什麼?媽媽買了什麼菜?」他從我的菜籃一一回想:「喔!我們買了肉、青菜、魚丸…。」他就開始畫他在市場看過的攤位。可是有一點很特別,他對菜市場最重要的印象,竟然是一部摩托車,他在圖畫中間畫了一部大大的摩托車,旁邊的攤位都很小。所以每個人對世界的接觸點不太一樣,我們畫的菜市場也都不一樣,這就是藝術創作特別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我表達的機會。 6. 聯想出動作 孩子開始畫出人與物的動作,譬如說人在跑、兔子在跳這些動作。孩子能夠畫出動作來,就已經算是蠻高級的階段了。我們可以幫助他在藝術創作之前,先製造一些有創意的身體動作,有助於描繪出他想要表達的動作。例如我的女兒有一次想要在聯絡簿上畫個東西,謝謝老師,她想要畫一個自己,對著老師鞠躬。她問我:「鞠躬怎麼畫?」這個動作其實不太容易表達出來,我就做給她看,她照著我的動作畫,最後效果非常好。所以說,有創意的身體動作,幫助孩子了解身體各部分的配合運作,讓他在藝術創作時,更容易表現出動態來。也有人使用木頭人來展現動作,跳、走、劈腿、舞蹈動作等,不必大人親自當模特兒,這樣也不錯。   兒 童 作 品 舉 例: 圖 畫 發 展 階 段 對 作 品 的 反 應 前塗鴉期 (一歲四個月 男孩) 1. 哇!我看到好多線。 2. 你畫了很多線,不是嗎? 3. 你也開始畫畫了喔! 4. 你也喜歡畫畫嗎? 5. 我看到你用鉛筆畫東西呢! 形狀重複期 (兩歲女孩) 1. 啊!這裡有圓形呢!還有好多個。 2. 咦!我看到圓形中間有一條線呢! 3. 你喜歡畫圓形嗎? 4. 你喜歡用藍色畫畫嗎? 命名塗鴉期 (三歲男孩) (孩子告訴我,兩個紅色的大圈圈是爸爸和媽媽,兩個藍色的小圈圈是姊姊和他,綠色的是外公,黃色的是外婆,而且每個人都有兩個小點,代表眼睛) 1. 我看到這裡有很多圈圈,有大有小呢! 2. 你用了不同的顏色來畫圈圈喔? 3. 這裡還有很多小點點呢! 4. 你很喜歡畫這些東西嗎? 組合圖畫期 (五歲男孩) 1. 我看到三棵樹,這是蘋果樹嗎? 2. 樹下有兩個紅色的東西,那是什麼? 3. 我很喜歡樹上有這麼多蘋果耶! 4. 你喜歡直直的樹嗎?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獨 立 的 人 格

2006年07月18日
公開
48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獨 立 的 人 格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若簡單的表達就是「尊重」兩個字。尊重上帝的創造,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職責是教養孩子成長,完成人格的獨立,並能在社會上成為中堅份子,善盡為人的本分。 在談到幫助兒童發展獨立的人格之前,有幾個觀念必須要先澄清。首先,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不屬於任何人,他們被上帝所造,是屬於神的。可是我們在社會新聞上看到一些消息,例如「媽媽帶著孩子跳樓自殺」、或「父親虐待孩子致死」,這樣的新聞總是令我非常傷心,因為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生命就這樣被父母剝奪了,而他們的父母竟然認為他們有權利如此做。其實這個觀念是千錯萬錯,孩子絕對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他有他獨立的人格。生他的並不擁有他,也無權謀害小小的生命。 第二個觀念是,每個人都很特別(Everyone is special.)。1993年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接觸到基督教文化,也看了一些美國的兒童節目,我很驚訝的發現:他們都不斷的強調:「You are special.」他們告訴孩子:「你很特別。每個人都很特別。」尤其是巴尼和朋友(Barney and Friends)兒童節目裏,有一集專門講到You are special,而且還有一首歌,歌詞的內容是「You are special. You are the only one. You are the only one like you. There isn’t another in the whole wide world who can do the things you do. Oh, you are special. Everyone is special. Everyone is in his or her own way.」當我帶著孩子唱這首歌的時候,我自己也深深的受到感動。真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跟你一樣,做同樣的事、喜歡同樣的東西、吃同樣的食物、說同樣的話,你就是那獨一無二的。 我認為現在我們的社會漸漸強調這一點了。在過去的社會中,比較注重團體性,個人最好不要有聲音,要遵從團體的規範,要合群、犧牲自我、壓抑、尊重權威等,這些價值觀已在慢慢的開放中。我們接受孩子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看法,而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你是特別的,真的很特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跟你一樣。」 第三個觀念,談到「獨立」的重要性。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與母體分開了;在嬰幼兒時期,他學習走路、跑跳、自由的移動,獲得身體上的獨立;在兒童時期,他有自我的意識,喜歡小團體的生活,知道他與父母親是不一樣的,他獲得心智上的獨立;到了青少年時期,他想要自己判斷對錯,不喜歡聽從權威,他有道德上的獨立;到了成年期這個階段,他想要有經濟上的獨立,對未來的人生有自己的規劃,走自己的路。所以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獨立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個獨立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慢慢與父母分開的過程,我們幫助孩子成長獨立,也就是幫助他與我們分開。不知大家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孩子遲早都會與我們分開的。有一句英文Th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s the preparation for separation. 意思是說「親子關係是為了將來的分離做準備。」想一想,孩子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生命,他要獨立去過自己的生活。聖經上也提到:「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也就是孩子長大成熟後,他會開始建立自己的家庭,做父母的,要有面對這種狀況的心理準備。 2001年夏天,我在靈修會遇到一對五十餘歲的夫婦,他們看到我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玩得好開心,就以羨慕的眼神對我說:「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真好!」他們談到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大了,一個上大學;一個已進入社會工作,都不在身邊。當他們想念孩子時,就會打電話過去,可是孩子不一定想跟父母講話,有時候什麼也不說。他們滿懷的思念,似乎得不到孩子的回應,他們覺得這個時候真是苦啊! 我們早晚也會走到這一天哦!現在我們的孩子還小,我們總覺得被孩子纏住,不知哪一天才會脫離苦海?可是人生的階段實在很長,你若把它往後拉開來看,當我們老的時候,將會發現年輕媽媽這個時期是一個很棒的時期,因為孩子都還在身邊,他們的眼中只有父母親,他們最愛的也是父母親。 所以第四個觀念,就是要請大家先做好心理建設,等到孩子長大時,才能勇敢的面對孩子離開我們的那一天,並學習放手。我這裡有一首英國詩人路易斯(Cecil Day Lewis)所寫的名詩,叫做「從我身邊走開」(Walking Away)。他寫到當他送孩子第一天上學,看到孩子猶豫、遲疑的走向校門,心裡突然覺得很痛。那種感覺就好像衛星本是繞著行星運轉的好好的,卻突然間越繞越遠,漸漸地分開。不知大家是不是也有第一次送孩子上學,心裡很痛的感覺?詩人說: 我曾有過更慘的離別, 但沒有一次椎心刺骨甚於此, 或許只有上帝才知道其中的道理— 只有離開,自我才能開始, 而放手讓他走,才見愛之深。 重點就在這最後一句話:「And love is proved in the letting go.」放手讓孩子走才是真愛,才見愛之深;放手讓他走,他的自我才能開始。所以我們要謹記,分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現在就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努力協助孩子發展獨立的人格,以適應未來的人生挑戰。 幼 兒 期 是 人 格 發 展 的 關 鍵 期 講到人格部分,孩子的人格發展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影響又有多大呢?赫洛克(Elizabeth B. Hurlock)在發展心理學(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第170頁)一書中,提到幼兒期的人格發展:「在個體人格的發展中,有三種固有的因素,即遺傳、在家中早期的經驗、以及以後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這些均會影響個體在早期生活中所建立的人格組型的類型。由於每個人身體或心理的天賦都不同,且環境的經驗也各異,所以,每人的人格模式所發展的路徑也不一樣。『幼兒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因為人格的基礎是在這個時候建立,且以後成人人格的結構即以此基礎為根基。雖然成人們對於他們早年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可能只記得一點點,然而,這些經驗對他們人格類型的發展,占很重要的地位,且會一直的影響他。」 赫洛克提醒我們,很多針對幼兒期到兒童晚期或青年期的追蹤研究,發現第一年的行為特質具有「前兆的特性」。這些研究,不但告訴我們,出生後第一年所建立的主要的人格組型具有持續性,而且,還提出早在人生第一年即可能預測幼兒將來的人格。赫洛克說:「例如在『雪爾來的幼兒』(Shirley’s baby)生命的第一年,即發現人格的特質有很大的持續性,追蹤十五年半以後,更證明了人格相似性是持續的,且有些個體由於他們獨特的人格組型能夠立刻被指認出來。」從這些相關研究,很明顯的證明幼兒期的確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就這一點我要恭喜大家,你們現在就這麼用心的帶孩子,絕對是正確的,因為孩子正處於人格發展的關鍵期。 幼 兒 期 人 格 的 偏 差 接下來談到「人格的偏差」。我們說幼兒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那麼到底幼兒的人格如何?他會有什麼樣的偏差?偏差又是如何定義? 我們先看看蒙特梭利與兒童教育(及幼文化出版162-171頁)一書中,談到蒙特梭利所提過的兩種能量。她說在成長孩子的身上有兩種能量互相平衡作用:一種是身體的實質能量,尤其是表現在自主活動中的肌肉能量;另一種則是智識與意願的心智能量,屬於一種非物質的精神能量。這身體的能量和精神的能量要互相平衡協調才能發展出一個正常的孩子,否則就會造成偏差的孩子。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行為偏差呢?每個出生的嬰孩都一樣,為什麼到了兩、三歲,有人就開始會有說謊、愛惹麻煩、不守秩序這些混亂的現象呢?我們歸納了三個原因:第一是小孩的意願經常的被制止,於是他就會經由其他管道來表現,如說謊。也就是說大人的意願取代了小孩的意願;第二是小孩經常的被催促,這種狀況最常發生在出門時,大人常說:「快點啦!來不及了!」由於孩子的節奏本來就比較慢,他常常沒有辦法適應我們大人的節奏,他在我們的催促下,身體是跟著我們的,然而心卻還在原來的地方,也就是說孩子的身與心屬於分開的狀態,這兩種能量沒有辦法平衡作用;第三就是放任孩子,沒有管他,也沒有引導,孩子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覺得沒有事情可做。被放任的孩子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是很可憐的,他的精神能量不知要往哪裡發揮,四處的遊走,沒有方向。 對於「身體上的偏差」,例如有的孩子兔唇、瘸腿、駝背等,這種身體上的偏差很容易從外表看出來;但是「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偏差就很難看出來,直到他有一些不正常反應,從行為或說話中,你才能推估他的偏差狀況。因此,蒙特梭利強調要仔細觀察孩子,做一個很好的觀察者,我們注意看孩子需要什麼?他有哪方面的偏差?我們要及早的幫助他。 強硬個性的孩子,可能產生的偏差包括:協調性差、情緒不穩、過度的幻想、吵鬧、干擾別人、佔有慾強、自私、不服從、無法專注、具攻擊性、自律性弱、對他人不友善。 軟弱個性的孩子,可能產生的偏差包括:遊手好閒、無聊、懶散、表現害怕、總是期待他人幫助、經常偷竊、因害怕而服從、無法專注、黏人、被動、自律性弱、哭鬧、做噩夢、害怕黑暗。 幫 助 兒 童 正 常 化 任何形式的偏差,都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適當的滋潤及教養所產生的。事實上,我們在蒙特梭利的幼稚園裏,看到許多新生入園時的狀況便是如此。不管是強硬型的或軟弱型的孩子,都需要幫助,矯正其偏差行為。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幫助已經偏差的孩子呢?蒙特梭利說,有一種(而且只有一種)治療方式,可以治療各種偏差行為,那就是「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在建立自己的人格,工作幫助孩子建立身、心的接合點,孩子的個性逐漸整合,秩序取代混亂,曾被打斷的自我建設工作重新出發,隨著自然本性前進。 我最近在幼稚園觀察到一個三歲的小男生,剛入園不久,個性屬於強硬型。常常看到他情緒很不穩定,為一點小事情哭鬧,經常吵鬧、干擾別人、在別人身上亂摸、經常講髒話、無法專注、自律性很差、對人不友善。很多項偏差的行為他都有,這個孩子很特別,也很令老師頭痛。顯然的,這個孩子在過去的生活當中產生了很多的偏差,怎樣把他導正過來呢?要如何帶領他工作呢? 我看到老師很有耐心的教他插花、教他洗洗切切、擦洗桌椅、剪紙等工作。就從這些工作中,他產生專心了,因為他找到一些他有興趣的事情做,也比較少看見他打人了。當孩子打人時,大人一直在旁喊著:「不要打人!」其實這只是一種消極性的制止行為,最好還是用積極性的方法,將孩子的精神能量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就是讓他工作。他在工作裏就能慢慢的專心起來了,而且在工作中,孩子會有成就感,他的攻擊行為就會不見了。這就是蒙特梭利的看法,讓孩子工作就是在建立他的人格,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正常化。不單單是這個小朋友,世界上各個地方的蒙特梭利環境裏,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蒙特梭利說,她並不是先有一個理論和想法然後去印證,而是她為孩子準備了一個環境,孩子的表現讓她發現了「工作可以讓孩子正常化」。蒙特梭利觀察孩子而歸納出理念,是孩子們讓她看見,透過工作可以正常化。 正常化的孩子有這些現象:喜歡規律、喜歡工作、面對現實、不會過度幻想、喜歡安靜、獨自工作、不會佔有、順從、專心、獨立、進取、自律、快樂。聽起來,好像是個完美的孩子,但也正是每個媽媽的理想目標,希望把孩子帶向正常化,有美好的品行。當你看到一個認真專注的兒童,就會非常的感動,因為他正朝著正常化發展,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我們特別來看一下,正常化兒童的最後一項特質「快樂」。一群正常化兒童的最顯著特性是快樂,好像香水瀰漫整個群體,很難形容卻很容易感受得到。兒童臉上所表現出來的愉悅,已經超出了玩耍所帶來的興奮與樂趣了,套用蒙特梭利的話:「這樣的改變不只是外在從失序狀態回到規律,更深及於他們的內在,整個人所呈現的是心靈的寧靜與滿足。」一位法國作家蓋伯馬索(Gabriel Marcel)在演說中提到,他首次參觀一所小型蒙特梭利學校時那種驚訝的感覺:「最令我震驚、造成我情緒起伏不定的是,當我親眼看見學校裏的兒童,不但出奇安靜地在工作著,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擁有一種神秘的快樂心情。我再重複一次,神秘的快樂心情,就像旋律一樣穿透你的心靈。」 香味和旋律不是我們眼睛看得到的,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孩子在專心投入工作後,竟然可以這麼快樂,真令人不可思議。當精神能量與身體能量互相平衡作用,並且沒有被外力分離的話,孩子就能結出許多美好的果子(即正常化孩子的特質)。那麼這個統合的過程是什麼呢?就是從自由選擇工作開始,我們找一些適合孩子的工作,讓他自由選擇,反覆進行操作,慢慢地注意力集中,努力克服困難,最後完成工作時,內心充滿自信與成就感。如同一個人有了宗教信仰一樣,他改變了,好像一個新造的人。這些「新兒童」仍然每天展現在蒙特梭利的環境裡,見證蒙特梭利哲學的果效。 蒙 特 梭 利 三 角 形 引導者(成人) 成人 兒童 環境 兒童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蒙特梭利的「三角形」,她用三角形來解釋她教學的三個主要項目。在傳統的教學裏,是成人單向的來教導兒童,成人為孩子設計課程,安排工作、安排學習方向與進度,都是成人單方面為兒童安排;蒙特梭利的教學三角形則是由引導者、兒童、環境這三方面所組成,環境包括了居家環境的設計,讓孩子於其中快樂地自由探索,每樣物品各有定位,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具。當你想要教孩子一項工作卻沒有教具,你會不會覺得很困難?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維護管理好環境,藉由觀察孩子、為孩子設計適合他的教具。孩子與成人互動並接受成人的引導後,再從教具中自我學習,孩子是透過教具來學習成長。那麼,兒童的反應也決定教具的存在與合不合用。蒙特梭利說她們也曾在架子上擺了一些玩具,但是孩子看都不看,於是她們只好把玩具移走了。所以這個學習三角形的每一個項目是互動的,不是單向的。 父 母 應 有 的 準 備 至於父母應有何種準備來帶領孩子工作?我們參考吸收性心智(光華女中發行)第27章「教師應有的準備」,雖然這篇內容是針對受訓的老師,但一樣適用於父母。蒙特梭利說第一個階段就是,成為環境的監護者和管理者。我們要把環境打掃乾淨,所有東西都物歸其所,所有的教具要放置整齊漂亮,將教具保持在最好狀況,保持家庭清潔,創造一個正常健康的生活環境,這都是父母親當作的事,這也是蒙特梭利三角形中,成人與環境的那一個關係。父母親的外表也是贏得孩童信任、尊重的第一步,必須注意自己的舉止,盡可能的文雅、優美。我特別提醒大家這一點乃是因為大人都很急,而孩子的步調是慢的,所以我們的動作要盡可能的慢下來。 第二階段,我們要引誘孩子來工作。當孩子還沒有工作習慣,他可能工作一下就覺得很無聊,不做了。這時候我們就要像魔術師一樣來吸引他,讓他覺得有趣並投入工作。蒙特梭利說:「當兒童還未能專注之前,教師必須像火焰一樣地用溫暖去激勵兒童,帶動他們、邀請他們。」我們努力把自己變得活潑一點,例如,用一種開朗、愉快的聲調說:「今天我們來搬動所有的家具。」或者是:「這個瓶子看起來怎麼樣?它需要擦亮。」邀請孩子時,說:「跟我來,我有件事給你做。」如果他不願意,就說:「好的,沒關係,我們到花園去。」 我要強調當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比較不容易帶動,這是事實。因為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不夠多,所以當你有這種困擾時,不妨讓他到團體裏去學比較好,因為同儕刺激比較多,正向的因素和鼓勵也會比較多。但是也有些媽媽在家中做得很好,所以因著媽媽和孩子的狀況各有不同,在家裡或在幼稚園裡學習都很好,沒有標準答案。總之,在第二個階段裏,就是要想辦法帶動兒童,對工作產生興趣。 第三個階段就是當孩子開始專注工作後,我們注意不要打擾兒童。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如何都不打擾他。我曾經說過,當孩子在專心工作的時候,我們靠近他,與他眼神有了接觸都是一種打擾,更何況是跟他說話?當孩子需要投入並專心時,我們只要觀察他不要去打擾他。因為孩子工作時,需要思考並解決困難,我們最好讓他透過教具本身來學習。 蒙特梭利以僕人與主人的關係來比喻成人與小孩的關係,她說我們成人要去服侍孩子,特別是服侍孩子的精神。幫他扣釦子、穿衣服不算是服侍孩子的精神;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學習獨立、教他自己穿好衣服。所以我們從一個僕人的角色去回應孩子(也就是主人)的呼求,去協助他,幫助他精神的成長。當主人獨處時,僕人絕不會去打擾他;但是當主人呼喚他,他會馬上去看看主人要什麼?如果他發現主人是希望獲得讚賞,他會表達出讚賞。 最後書中提到,我們成功的最大跡象是什麼?就是兒童認真的工作,好像我們不存在一般。而且我們幫助了兒童這個年輕的生命,去完成造物主所要他完成的事工,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貢獻。蒙特梭利特別以一段話做為總結:「上帝啊!求你幫助我們能深入童年之秘,以遵從你公義的律法和神聖的旨意,來認識兒童、深愛兒童並為兒童服務。」這也可以成為我們自己的禱告。 基 督 化 家 庭 兒 童 人 格 的 培 養 由於我們當中有許多基督徒,所以我要從一個基督化家庭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培養兒童人格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 讀 聖 經 孩子從小開始接觸聖經故事,可以分成三種不同階段。例如第一階段可以採用「幼兒聖經」第二課(純真出版社),從許多個簡單的故事裡,幫助孩子對聖經有個大略的了解,並掌握聖經的重要事件。每篇故事之後,還有簡單的問答題及思考題,對幼稚園的小朋友很適用。第二階段可以採用「新兒童聖經」(海天書樓出版),這本書的插畫很生動,每一個故事的文字敘述也變多了,其中還會註明聖經的出處。當我剛信主,聖經還未讀過一遍時,我拿這本「新兒童聖經」讀給孩子聽,我也得到很大的收穫。因為聖經裏的人物太多了,很多我都記不住,可是從這種聖經故事裏,我卻很快的掌握幾個重要人物及他們的事蹟,我等於是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在靈命上成長。第三階段可以採用「兒童聖經故事」(加爾文出版社),一套三本書,內容很豐富,加上聖經裡的背景資料,深入淺出,對大人和小孩都有幫助。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是以跟小朋友講話的方式來寫的,所以很適合讀給孩子聽。當孩子開始會閱讀時,就可以讓他自己讀了。 市面上有很多的兒童聖經,我只是先介紹這三本,讓大家有個依循方向。在背聖經方面,可以使用經文卡片,市面上有售,漂亮的圖案和注音符號可以吸引孩子們自己讀。我們家孩子每天睡前禱告讀一張,一整盒都讀過一遍以後,拿一張卡片讓家人輪流讀一遍,為期一星期。孩子們慢慢的把經文記住,並在他們的生命裡產生長遠的影響。 二. 禱 告 禱告分成謝飯禱告、代禱、睡前禱告、認罪禱告等。每天三餐前的謝飯禱告,可以讓家人輪流,並教導小一點的孩子如何禱告。其次是為身邊的人代禱,任何時候只要他們看到周遭的人、事、物有需要時,就可以馬上代禱。尤其是孩子上學後,有許多無能為力的時候,特別是同學搗蛋或好朋友生病了,就可為同學、朋友禱告。第三是睡前禱告,剛剛我們提到先讀聖經經文,然後關燈,禱告。通常我們是為今天感恩並為未來的事情或計畫簡單禱告,小朋友通常都很單純,只為明天能夠很快樂禱告。不管他怎麼說,睡前跟天父說說話都很好。 第四種禱告是認罪禱告,以前我曾經提過,這是教養上最棒的方法。因為我們不斷的指責,常常讓孩子不服氣,但當他來到神面前認罪的時候,他真的掉眼淚,知道他錯了,這是神的工作,是神親自感動他。 我特別提一下我們家兩個孩子,第一次做認罪禱告的情形。那時候,我的女兒四歲半,兒子三歲,暑假我帶他們到美國的姑姑家住了一個月,當他們上完夏令營沒事做的時候,就開始搗蛋,接著姐弟倆有了衝突,吵得不可開交。這樣吵了一個星期,直到事情發生的那一天早上,他們吵得特別兇,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於是我帶著他們面對面解決衝突,互相和好並彼此說對不起。同時我覺得兒子犯的錯很嚴重,所以我對兒子說晚上你要跟上帝做認罪禱告。到了晚上,我們關了燈,我帶著兒子做第一次的認罪禱告,我說一句,他也跟著說一句,簡單禱告說:「親愛的主耶穌,我今天做了…,我知道我錯了,請你原諒我。」 當我們在禱告時,我的女兒竟然在旁邊嚎啕大哭,我很少看到她這個樣子,我還以為她良心發現,知道自己白天也有做對不起弟弟的地方。於是我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女兒回答:「媽媽,我也要做認罪禱告,因為我用剪刀剪了姑姑家的沙發。」我真的好驚訝她竟會做這樣的事,也難怪她會這麼難過並大哭,因為她知道她做錯事了。事情埋在她的心裡讓她覺得很難過,有一個機會讓她講出來,對她而言是個釋放。於是我就帶著她做了她的第一次認罪禱告。之後,我跟女兒說:「明天媽媽會帶你去跟姑姑說這件事情,媽媽也會把布沙發剪破的地方縫好,而妳也要親自跟姑姑說對不起。」隔天,我跟她姑姑提起這件事,她姑姑說:「我們當基督徒是多麼寶貝的一件事,當我們做錯事來到主面前認錯時,我們的心可以得到真正的釋放。而且我們在上帝面前做認罪禱告,就不再被定罪了,我們可以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我們的上帝有恩典、有憐憫,且有豐盛的慈愛,我們不用懼怕說我們錯了,但也不會因為這樣就故意犯錯,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當我們愈了解自己的軟弱與不足,就會更加的努力改進。 三. 價 值 觀 及 品 格 教 養 由於包括的內容很多,我們的時間有限,就暫時針對學齡前的兒童做幾項提醒。 1. 關心新朋友:因為孩子都偏愛跟自己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所以要特別提醒孩子,在主日學或小組聚會時,要去關心新朋友。 2. 照顧幼小:孩子喜歡跟比他大的孩子玩,因此小小孩常會沒人理,所以要提醒孩子,小小孩喜歡跟你,要學習照顧他、陪他一起玩。 3. 分享:我們有好的東西或玩具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特別是家庭開放聚會的小朋友,能夠學到最多的分享。 4. 愛和給予:教導孩子學會如何去付出愛,特別是聖誕節期間,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些小禮物,送給親戚朋友,付出愛與關心。 講到零用錢,我本來認為學齡前的孩子不需要零用錢,我與孩子約好上小學後,一年級每週給十元,二年級給二十元,依此類推。結果女兒五歲半時,數學很好,她說:「媽媽我好想要有零用錢,我現在是大班,你給我五塊錢,好不好?」我考慮了幾天,想想五元也還好,讓她有一個學習用零用錢的機會。剛開始她拿到零用錢時,很爽快的就用掉了,後來她可以多忍耐一個星期,等湊成十元後,再去買東西。有一天外婆告訴她說:「你可以再存久一點,就能夠買更好的東西。」她想想也對,於是忍耐愈來愈久。到現在,她存錢的喜悅已超過花錢的喜悅,這是一個教導孩子使用錢的過程。 女兒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經過7-11便利商店,她指著投二十元硬幣就有東西掉下來的購物機器說:「媽媽,那是我以前愛花錢時喜歡的東西。」她現在已經覺得那個東西不好,這就是一個學習用錢的過程。一開始,你要讓她花錢啊,她才能從中有領悟,而不是一給她錢就要求她存起來,那麼孩子們一點也不能學到用錢的學問,而且還覺得父母並不是真的給她錢。 我的孩子們在聖誕節時會利用他們不多的零用錢,買包喉糖給外公、麵線給外婆、口香糖給爸爸、綠豆給小舅媽等,都不是很貴的東西,買回來後還加以包裝。讓孩子們學習去付出愛,結果收穫最多的還是他們自己,因為外公、外婆都比他們還大方。 四. 奉 獻 再小的孩子也要有奉獻的觀念,當我們有所得的時候,要學習把感謝獻上。我的女兒大班時,每個月有零用錢二十元,二十元的十分之一怎麼算?我教她把二十個一元硬幣分成十堆,得出每堆有二元,所以每個月奉獻兩塊錢。當她零用錢愈來愈多時,她開始會捨不得拿出來,那時我就跟她說:「你要不要媽媽減少你的零用錢呢?」她當然是不肯了。所以當我們能夠奉獻的時候,就代表是我們「有」的時候,怎麼能不感謝神呢? 五. 身 教 在大人部分,我們必須要有好的身教,每個星期固定去參加主日禮拜,把時間分別出來去敬拜上帝,聽上帝的話,孩子也就會把這件事看為重要;週間的小組聚會也是一樣,我們開放自己的家庭接待教會的弟兄姊妹,這個開放、接納、分享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還有我們的敬拜生活、靈修、讀經、禱告也要固定持續,這樣孩子才不會說:「媽媽你叫我們讀經,自己卻不讀。」所以也要常常讓孩子看我們自己是如何讀經與禱告,作為他們的榜樣。 最後,講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基督徒應該如何把孩子獻給上帝。1998年夏天,我去美國探望牧師及弟兄姊妹,當時在主日的聚會中,我有了一個特別的經歷,就是上帝對我說:「我曾經為你捨命,你願不願意為我撇下你的房屋、田產、父母、丈夫、兒女?」我聽到時,內心很驚訝。其實我以前也曾經讀過類似經文,但我從沒有覺得那是在問我。可是這一次我經驗到是主在問我,而且要我回答,於是我很認真的去想:田產,我沒有;房屋只有一小棟公寓,沒關係;父母親,我不必擔心;至於丈夫,為了主耶穌的緣故,我可以捨下;最後一關是兒女,我就過不去了。因為他們是我懷胎十月辛苦帶大的,是我的心肝寶貝,我怎能撇下他們呢?而且我在他們身上花了很多心力,還特別去學蒙特梭利,我怎能撇下他們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我開始跟神拔河,一直不肯答應撇下兒女,心裡也提出很多問題,結果牧師在台上講道,都正好回答我的問題。記得當時我質疑難道耶穌都不顧親情嗎?結果牧師講到使徒約翰,他說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時,非常的痛苦,他想起他的母親,於是就把他的母親交給他親愛的門徒約翰照顧。神是不是透過牧師回答了我?好奇妙的經驗。接著我又想到舊約中的人物亞伯拉罕,他一百歲的時候,上帝賜給他一個兒子,等到孩子漸漸長大,上帝要亞伯拉罕將兒子獻給祂為祭。亞伯拉罕順從上帝,就把孩子帶上山,正要舉刀時,神阻止了他。因神早已預備了獻祭的羔羊,神只是要看亞伯拉罕有沒有這個心。我一想到亞伯拉罕,就投降了,願意撇下兒女順服在主前,把兒女全歸給神,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神賜的。 之後,我仔細思想,覺得把兒女奉獻給神是最好的,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智慧有限,沒有辦法看清楚未來什麼是對孩子最好的;而且我們能力有限、生命也有限,沒有辦法永遠照顧孩子。讓神來帶領孩子未來的路,甚至有一天神要將孩子的性命取走,我們都要甘心,因為我們相信神一定會給孩子最好的帶領。 有一位楊麗櫻姊妹寫過一篇見證,名叫「得失之間」,她提到過去的生活裏,她不斷的在抓,而且她在學業上和職場上都有很好的成就。但是當她生下老大,並發現孩子是個過動兒時,她就無能為力了,生命似乎再也沒辦法掌握了。這時她是無助的、無能的,只好向神尋求,決定把孩子交給神。當她這樣決定後,她肩頭的重擔就放下了,真正的喜樂和平安回到她的心裡,所以文章最後的結語是:「原來,真正的『得著』是從『捨下』之後才開始的。」神要我們捨下,並不是要把我們的東西都剝奪掉,其實祂是要賜給我們喜樂和平安。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2006年07月17日
公開
38

謝謝ROY的寶藏屋分享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認 識 兒 童 的 敏 感 期

2006年07月17日
公開
50

認 識 兒 童 的 敏 感 期 蒙特梭利把兒童的各種敏感期觀察得非常透徹,並運用在教育上,達到非常優良的效果,因此要認識蒙特梭利的哲學,一定要來看看到底蒙特梭利所謂的敏感期是什麼?我們先從敏感期這個名詞的起源談起。 「敏感期」一詞,係荷蘭生物學家佛里(Hugo de Vries)首度提出。他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下在樹皮或樹枝上,之後孵出來的毛毛蟲即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的嫩芽。這是因為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有了對光的敏感性,幫助牠們找到嫩葉,得以飽餐一頓。但這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粗壯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牠們可以享受成葉,自由地在樹之深處遊走。這種現象對牠們也是一種保護,因為有層層枝葉覆蓋,較不易被牠們的天敵發現,此時若仍具有對光的敏感性,對牠們而言反而危險。 所以我們在此界定「敏感期」的定義為:生物體成長的時候,所擁有的一種特別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短暫的傾向,一旦取得想要的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蒙特梭利依據佛里的研究,看到大自然在不同的生物體內神秘的創造,由此衍生到人類身上,發現了兒童特別的敏感期,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些什麼:(請注意,這裡的年齡是參考值,因孩子的個別差異,會有不同的發展。) 1 歲 對小東西的敏感 孩子在1歲前後,會在地上到處爬或遊走,此時對地上小小的東西非常著迷,常會撿起來把玩或放進嘴裡。這種敏感性幫助孩子探索環境,對其所生存的世界更加了解,以便儘早融入社會。所以若有值此敏感期的幼兒,為了能有更安全的環境供他自由探索,最好能每天拖地板,並注意居家的安全措施。 1 歲 對走路的敏感 1歲多剛會走路的幼兒,很喜歡到處走動、爬樓梯,熟練之後甚至喜歡拿重物或背著重物走,因為他們喜歡訓練自己運用肌肉保持平衡的能力。我的婆婆雖然沒有聽過蒙特梭利的哲學理念,但她很細心,曾經觀察到孩子的二個敏感現象,她說:「剛會走路的孩子很愛走;剛會講話的孩子很愛講。」可見這樣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現,只是蒙特梭利把它們整理出來,因而有如此大的貢獻。曾有朋友說他們在兩歲前都把孩子抱著,不讓他走,理由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總是跌跌撞撞,容易受傷,兩歲後再讓他走,就不會受傷了。您想這樣對嗎?非也!因孩子並非多長一歲就自然走得穩,而是需經過不斷的練習和修正,多走路鍛鍊,肌肉的協調運用熟練之後,才會走得穩。假如真的2歲以後才讓他走路,他反而會因動作不協調而經常跌倒,因為他在需要練習時,錯失了機會。我認識一位在台灣出生的孩子,五歲時隨母親搬到美國,當時他曾要求要住一間有樓梯的房子。我們大人聽了覺得很驚訝,後來才知道他小時候沒爬夠樓梯,爸媽怕他爬樓梯容易跌倒受傷,都堅持帶他坐電梯,所以孩子覺得沒爬夠,還想去美國多爬一爬樓梯。從這裡可以發現,孩子有大自然所給予的功課,成人的角色應是為他們預備合適的環境,並幫助他發展,好完成此功課。 1-3歲 對秩序的敏感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東西放在他熟悉的地方,做事有一定的順序,出去玩要走一定的路線,洗澡有一定的順序,甚至餐桌的座位也要固定…,因為他正在建立對周遭環境的秩序。所以如果你們家中有二、三歲的幼兒,跟他們玩捉迷藏一定會發現,他們喜歡躲在同一個地方,同時也會希望你同樣躲在那裡;假如你換個地方躲,他們在原來的地方找不到你就會很失望,以為你不跟他們玩了。這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快樂來自「東西都在原來的地方」,他們的秩序感由此而建立。至於四、五歲的孩子就沒有這種現象了,玩捉迷藏也會躲在不同的地方了。 記得我的兒子兩歲時,有一次晚餐時間,他亂發脾氣,不肯吃飯,我覺得很納悶,平時兒子是很愛吃飯的孩子,怎麼今天不一樣呢?只見他講話講不清楚,手上還拿著一根湯匙給我看,我赫然發現我拿錯了湯匙,這不是他平常用的小湯匙,他就因此不肯吃飯。還好,那時我已經學過蒙特梭利的理念,知道孩子有秩序敏感期,喜歡用原來的東西,我就稍微麻煩一下,走兩步路幫他換回原來的湯匙,結果他立刻開始吃飯,而且吃得很開心,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假如此時我拿出媽媽的權威,命令他:「你就是給我吃!」那接下來就有的磨了。 替蒙特梭利寫傳記的史坦丁先生曾比喻說,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就好像一位測量員被派往非洲一個新興國家繪製地圖,他花了數週甚至數月,繪出山脈、河流、道路的位置,假若有一天他一早醒來,發現山脈移位,河流改道,道路都不一樣了,一定會頓失所據而驚惶失措。孩子也是一樣,須對周圍環境有定位,所以我們要事先好好設計,讓東西都有固定位置,像衣服、鞋子、教具等都有固定放的地方,亦可教他幫忙把東西歸位。若必須有變動的,如搬家或請客,就要事先告知,讓他先做好心理準備,與他商量因應之道。 0-6 歲 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 1歲半-3歲) 此時孩子的聽覺非常敏銳,可以分辨出聲音細微的差異及發聲的不同,所以學習語言又快又好,特別是母語。例如孩子在學會說「媽媽」之前,你自己要先說好幾百遍給他聽,他聽多了就會了。這時孩子若有機會接觸各國語言,聽各國民謠的錄音帶,將來就比較容易講出正確的發音和聲調。 舉例來說,我在美國的幼稚園實習時,他們很高興有中國老師來,特別請我教小朋友講中文。我設計了一些語文教具,又帶領孩子們唱中國童謠,發現小朋友學得又快又好,我們唱童謠「呱呱呱呱呱呱呱,游來游去真快樂,就是母鴨帶小鴨。」小朋友帶動唱,玩得很高興,在場唯一有問題的是兩位老師,她們無法跟上孩子們的學習進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們才說終於能跟上了,可是發音、腔調還是怪怪的。兩位老師中,一位學得比較快的老師說,她在八歲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學會講德語,之後和祖父母分開了,就把德語忘光光。只是這種兒時的訓練,幫助她學外國語,比一般只會講一種語言的美國人好多了。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聽不同的外國語,像Wee Sing系列錄音帶,有一卷「We Sing Around the World」,裡面有各國童謠,孩子多聽多接觸,對他們脣齒的構音發展更好,將來的外國語發音會更標準。 另外,有一個較悲哀的例子:兩百多年前,在法國的叢林發現一個野男孩,十幾歲前都生活在叢林裡。教育界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教他,最後仍無法教會他講話。我們在後面的課程中,會專門講到這個孩子的狀況。在現實的世界中,不可能拿孩子來做實驗,看看孩子錯過語言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就一些不幸的個案來研究。重要的是語言敏感期要好好把握,恐怕一錯過就很難補救了。 2歲半-6歲 對感官學習的敏感 感官是指我們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膚、手等,它們能接受各樣的刺激而產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孩子值此敏感期,有非常優秀的感官去吸收環境的訊息,此時若能把感官學習能力建立好,就不至於「視若無睹」、「聽而不聞」。比方說,多聽好的音樂,將來就能欣賞音樂的美,不會五音不全;多接觸色彩,就能培養對顏色的敏感度,能分辨配色(如配衣服)的好壞及些微的色差。 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透過感官而來,因此若感官得到良好的啟發,就是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地基。在訓練孩子的感官時,我們也很容易早期發現孩子的視覺或聽覺異常,以便早期治療。 史坦丁先生曾說,他有一位醫師朋友,靠著嗅覺,一進病房就可診斷出疾病,因為這位醫師說:「許多疾病都有一種特殊的異味。」我們不知道孩子以後的職業如何,但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2歲半起 對社交生活的敏感 有些孩子從2歲半,有些孩子從3歲起開始注意到其他孩子,想要跟別的孩子有互動,想要一起玩,或想去別人家,這就是社交敏感期。對有些個性較內向的孩子,趁此時讓他習慣社交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家的兒子是屬於內向的孩子,我常想辦法邀請客人來家裡(如小組聚會)、帶他去拜訪鄰居、親友,再加上禮拜天上主日學,聖誕節、復活節或生日在家中舉辦特殊的聚會活動等,刻意為他安排機會,讓他經常處於這樣的環境,久了他會知道如何去適應及作恰當的應對。如果他不願意與人接觸或打招呼,我都會再給他一次機會。有些孩子從開始接觸到願意參與的時間拖得很長,也要耐心地等待他開花結果。 對於個性較活潑外向的孩子,此時更有社交生活的需要。我們在女兒四歲時,由美國搬回台灣,剛開始實行在家教育,半年後,發現女兒一直有種焦慮感,後來女兒自己說:「我好想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好想和他們一起玩!」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為她找到一所滿意的蒙特梭利幼稚園,送她去上學,才第一天從學校回來時,她的焦慮感就不見了。 2歲半-6歲 對學習良好行為的敏感 此時期的孩子有種要把事情做好的本能,只要有正確的指導方法,慢慢示範給他看,他可以做到很精確,很仔細。像如何拿剪刀、良好的餐桌禮儀、如何輕聲開關門、倒水沒聲音、縫、剪、貼、切、揉、捏、擠壓…等等各式各樣的生活技能,都應在這個時期仔細教導他。通常我們給孩子適度的挑戰,他就愈願意表現。蒙特梭利曾說過,任何一個能掌握大場面的能手,也無法像孩子一般精確。 3歲半-4歲半 對寫字的敏感 這裡所說的並非拿筆寫字,而是孩子對已認識的字形,會用身邊的東西像石頭、樹枝、沙子等表達或畫出來,但他對字形較有興趣,字的本身對他尚無意義。我的女兒四歲時,有一次外出吃飯,我忙於跟同桌的客人聊天,沒想到一回頭卻看到她把牙籤倒了一桌,我忍耐沒責罵她,先看看她在做什麼?原來她很用心地在排英文字母。後來我告訴她這樣不行,這不是家裡的牙籤,若一定要用,那拿兩根就好。結果她試了一下,說兩根牙籤排不出「A」來,我把牙籤都折一半,變成四段給她,她就開開心心的繼續工作去了。 4歲半-5歲半 對閱讀的敏感 此時孩子對字義產生興趣,常常問這是什麼字?想要認字。有些已經懂得注音符號的小朋友,甚至就開始讀故事書了。所以蒙特梭利設計出很多教具,如神秘字條、指令卡、活動式字母等等,幫助孩子拼音、讀字。我們在語文課程中會再詳細介紹。 7-9歲 對文法的敏感 孩子會閱讀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有一段敏感期。例如有一次吃麵時,熱熱的蒸氣冒上來,把我的眼鏡薰得白霧一片,我告訴7歲的兒子:「好多煙喔!」結果兒子就興致勃勃地說:「好多煙,煙好多,多煙好…」開始排列組合起來。蒙特梭利配合這個時期的孩子,設計了很多文法遊戲,介紹名詞、形容詞、動詞、句子的邏輯…等,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文法。 介紹完兒童時期的敏感期,我們就要來看,如果錯過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可以比喻說,就像是錯過了往目的地最後一班公車,要是趕不上,公車開走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又如老祖母織毛線襪,因視力不佳,常會漏一、兩針,最後襪子織成了,雖然外觀沒什麼影響,但可能結構就不太堅韌。這就像我們長大了,外表是大人,但仍有些缺陷。例如:動作笨拙、不善交際、無法欣賞音樂、沒有色感、五音不全、對藝術無知、碰到數學就頭大、依賴他人、優柔寡斷…等,這都是少掉那幾針的後遺症。 我的父母親沒有學過蒙特梭利,也沒聽過什麼敏感期,因此我難免會漏了幾針。今天我們了解造物主在孩子身上美妙的計畫,就要盡量善用他們的敏感期,趁著潮水一波接一波,我們要順勢而上,掌握契機,幫助孩子完成生命的計畫。 **個人思考或分組討論:在你的孩子身上發現何種敏感期?這種討論可幫助你對孩子的狀況更加了解。聽別人的例子也會使你對自己的孩子更加敏銳。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孩子的敏感期?我們發現孩子的敏感期,有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實新大陸本來就在那裡,祇是以前未被注意到而已;孩子的敏感期也是一樣,只要我們有心,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這些現象。 接下來是有關敏感期的一些提醒: 1. 敏感期是會過去的。當孩子的敏感期已過,你就別再停留其中。例如秩序的敏感期,當他已不再那麼堅持周遭環境的秩序時,你就可以有些彈性和變化,勿再堅持原樣,一成不變。 2. 是否在秩序敏感期就什麼都不要改變了?也不是。例如我的女兒四歲前,曾經搬過四次家。從台灣到美國,再從美國回台灣,不管搬去哪裡,她都帶著心愛的小枕頭,坐飛機、住旅館、搬去新家等等,小枕頭帶給她安全感,讓她在變化的世界中掌握一個不變的東西。所以只要給孩子的愛和安全感足夠,是可以在彈性和變化中發展。若家裡需要更動家具,最好讓孩子親自參與,讓他親眼看到桌椅的移動,知道變化的來源,心理上才能接受。 3. 配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是否會太助長孩子的自我?關鍵在於孩子的要求是否在合理範圍內。假如他堅持的是要和以前一樣(例如吃飯用的湯匙,走路上學的路線等),這是合理的,那麼我們配合孩子並不會造成過度膨脹的自我,孩子因此得以平靜安穩的生活,與大人和平相處。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又亂發脾氣,堅持要照他的意思做,那就需要管教了,這個主題我們以後會再討論。 4. 假如錯過了敏感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仍可設法再引導他,只是效果可能沒那麼好,但有做總比不做好。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有許多新的教育方法不斷推出,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是否會被取代呢?我們可以這麼說,因為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是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性而設計出來的,不只歐洲的孩子適用,全世界的孩子也都適用。所以除非世界上沒有孩子,才不需要蒙特梭利,否則這種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會一直適用並有效。

邏輯狗

2006年07月16日
公開
40

謝謝恩恩媽咪的分享 “LOGICO邏輯狗”是一套來自德國的思維升級訓練的智能學具。在德國具有五十于年的推展和使用歷史,它以一種新的學習手段和模式來改變道統的教育,啟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能力以及個人思維水準的發展。 “LOGICO邏輯狗”在德國學前教育和國小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80%到90%的幼兒家庭和近20,000所學校普遍使用這種內容豐富,精彩有趣的學習輔助系統。“LOGICO邏輯狗”在1994年、2002年兩次榮獲歐洲教育基金大獎,2000年榮獲荷蘭遊戲學具大獎,2002年榮獲德國優質教材金獎。目前全世界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正在廣泛推展和使用,並被眾多國家評為最成功的學習輔助工具。 產品共分為5個階段,32本教材,500張卡片,1024種遊戲。 五個學習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適合(3∼4歲) •第二階段︰適合(4∼5歲) •第三階段︰適合(5∼6歲) •第四階段︰適合(6∼7歲) •第五階段︰強化訓練 32本教材如下︰ 第一階段︰ 《色彩與形狀》 《麗莎和泰姆的一天》 《我們畫,我們貼,我們建》 《數數和比較》 第二階段︰ 《在兒童活動室裡》 《我們就這么穿衣》 《觀察與聯想》 《交通常識》 《觀察與注意》 《我們的寵物》 第三階段︰ 《在農莊裡》 《在動物園》 《邏輯游戲》 《春、夏、秋、冬》 《交通常識》 《數與數字》 第四階段︰ 《買東西真有趣》 《發現和聯想》 《看馬戲》 《字、詞游戲》 《計算游戲》(1) 《計算游戲》(2) 《數字游戲》 第五階段︰ 《圖形空間方位》 《找線索》 《觀察與想象》 《觀察與理解》 《發現、聯想與判斷》 《圖形與數量》 《感知與辨別》 《字、詞游戲》 《20以內的加減》 “LOGICO邏輯狗”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學具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提供不同主題的智能訓練系列(共32個主題系列),內容有幼兒常見的生活用品和生活場景、交通工具、雜技表演、童話故事、蔬菜瓜果、植物動物。每個系列都有16張學習卡片(按序號排列),卡片的題量由少到多增加(6個-10個),內容的難度由淺入深。操作者要按卡片的序號使用,循序漸進的學習。 全套學具有500張學習卡片,卡片上有圖有文,小年齡的以圖為主文字為輔,大年齡的增蓋文字份量,內容非常豐富、全面,既涉及到知識領域的方方面面,又指向各種認知能力。畫面形象生動,富于情景性。此外,學具還帶有1024個好玩的智力遊戲,每個遊戲都是對智慧的挑戰︰觀察、分析、綜合、連接、判斷、推理。 “LOGICO邏輯狗”思惟系統的特點 遊戲性、科學性、系統性、自主性、圖畫精美、自我檢測 遊戲性︰ “LOGICO邏輯狗”共有1024個遊戲,遊戲內容層出不窮,讓小朋友玩得樂此不疲﹗ LOGICO邏輯狗--兒童思維升級訓練系統,全套,包括︰圖書32本 + 1VCD + 智力魔板2塊。適合3-7歲,各個年齡段的訓練內容總和 凱西媽咪 有賣大陸羅及狗 一套1970,會添購新圖卡 蘋果花媽咪住高雄 邏輯狗一套1900+小天才700+運費 蓁宸媽 有大陸網站

兒童IQ超智能魔板(兩本一套)

2006年07月16日
公開
38

為什麼這套書能够成功的讓幼儿学会数字的概念呢?它有四大成功奥秘: 寓智于玩——科学规範的智能训练与新鲜、刺激、富于挑战性的拼玩遊戲同時進行,無需督促,孩子會熱情高涨地投入到智能训练中。 玩必有效——本套書共包括2904个練習,每个練習都可以重複拼玩,充足的練習量能够讓孩子”玩必有效”。 無師自通——遊戲類型多種多樣,拼玩规则極其簡單,每组遊戲均有均圖形可供檢測答案,無需父母陪玩,孩子完全可以”無師自通”。 科学益智——有針对性,科学规范的安排訓練内容。 專家建議您:世界各地的調查结果顯示,大多数拼玩此套魔板的兒童會長時間地沉浸其中,因此請父母幫助控制時間间,每天最好在2小時以内。 有了這本書的引導,廣大家長就可以放心地引導宝宝認識神秘的数学了。 《儿童IQ超智能模板1》(適合0-4歲) 列序——訓練觀察力、判断力和邏辑推理能力 辩方位——訓练空间定位能力 認数字——掌握20以内的数字及其大小排序 認形色——訓練分類、综合及協調能力 《儿童IQ超智能模板2》(适合4-7岁) 拆拆合合(1)——掌握10以内的加减運算 加加减减——掌握20以内的加减運算 拆拆合合(2)——掌握20以内的综合運算 乘乘除除——掌握100以内的乘除運算 拼拼凑凑——掌握100以内的综合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