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Howard and Van

我是周休五天的農夫、周休兩天的教師

我是周休五天的農夫、周休兩天的教師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關於請假的作業問題...

2017年11月10日
公開
59

最近,遇到最大的困擾,就是學生的請假問題。 原本,比較麻煩的部分,應該只有「教學進度的調整」或是「全校性活動的配合」而已。可是這也都還好,只要提早和我說,我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而真正困擾我的是孩子問我:「可不可以先告訴他們未來的作業?」 *** 其實,我的作業是有規律的:星期一、二都是習作(國、數)和生字本;因為星期三、五有進行例行性的評量練習,所以會將習作改成作業本訂簽(三是數學,五是國語)。星期四則是我的作業最少的時候,因為只有習作。 而進度的部分… 國語是以每一週一課的速度進行著,而數學基本上以每次上課一個小單元的步調走著。所以每次的國習大部分都只寫一大題而已,數學最多也只會寫兩頁。 *** 如果孩子真的需要請長假的時候,我都是這樣和他們說的: 「你們真的不需要對回來要補作業感到擔心,因為我們的功課真的不多。和父母一同出遊,是每個孩子兒時的重要回憶,開心地出去玩就對了! 真的擔心功課的話,就先寫生字本吧!至於其他功課…你真的可以自己算出來我們可能的進度。國語的部分,我建議你可以試著在自己閱讀過後,試著把習作寫完;可是數學的部分,我就不勉強了。等你回來之後,我可以找時間一對一的教你,也可以請同學教你。」 *** 無論是病假、事假,還是公假,也不管是在家裡休息或是和爸媽一起出去玩,真的只要享受當下,做好眼前的事就好啊~~~

6-1容量的上課紀錄

2017年11月08日
公開
55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數學最基本的四個領域就是:數、量、空間、邏輯」。於是,這就成了我和學生介紹數學的重要分類了。 其中,在「量」的教學,應該是最簡單也最有趣的—因為我們只要帶著學生實際的操作過,就能夠形成量感。只是,在台灣的國小教學現場,它卻成了最困難的單元了—因為沒有時間,而且也不會考(或著應該這麼說:除了要求學生注意單位的換算之外,關於量感的建立,不屬於考試的範圍內)。 而我們期中考後的第一個單元,就是「容量」……… *** 先幫學生處理現實的需要(就是如何面對作業以及考試),再運用提問的技巧,把學生「騙」進學習的內容裡。這就是這些年來,我在教學的現場,磨出來的心得。 所以,確定了他們能夠自行回答習作的要求後,我才提出以下的問題: 1、 我們可以只量液體在容器內的高度,來做為比較容量的依據嗎?為什麼? 2、 量杯旁邊的刻度就和尺是一樣的嗎?為什麼? 而這單元的第一次上課,就結束在這兩個題目上了。 *** 就像王政忠老師說的:「錯誤的答案是最好的下一題!」 於是,在第二次上這個單元時,我就選出兩位學生自己設計的H(就是我作業系統裡的「回家表現」),進行佈題: 這是A和B出的H。為什麼我給一個全對,而另一個卻只有半對呢? 配合著昨天的課表,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尋找答案,直到最後一節課,我才參與了我的意見: 相信很多人都發現到上面的那題,他的刻度間隔畫得大小不一了。那麼,我想請問:這樣的容量刻度,究竟有沒有錯呢? 就在全班學生都震攝於我的威嚴(或者只是為了從眾、懶得想),而認為這樣的刻度是錯的時候……我才和他們說:「也是有刻度的間隔大小不一的,這要看容器的形狀決定。」於是,我就黑板上畫出一個底窄上寬的容器,繼續說:「你們昨天不都說過,不可以只用高度為依據,因為容器的寬窄不同啊!所以,如果容器長這樣,刻度就不會像尺一樣,有著固定的間隔囉~~」 最後才發下小量杯,要求他們完成習作上,那些需要實測的題目。 *** 很開心的是,今天早上的聯絡本,就看到了學生對於昨天實作後的回饋了。 一樣是配合著課表以及學校的作息(本來是要體表會預演的),今天就不出數學的紙筆作業了。我從垃圾桶裡拿出了一個空的寶特瓶,現場DIY了一個有刻度的量杯。而這樣的實作,就成了今天的作業了。

my idol

2017年11月04日
公開
57

前些日子,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在討論著教育現場「腐敗的根源」的一篇文章。說實在的,當時真的沒有特別的感覺—畢竟,各行各業都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啊~~ 只是,就在前幾天,才「被」結束了一場纏鬥多年的爭執後,再看一次該篇文章,心中不禁浮現許多的感觸。 *** 時間回到多年前的一個周三下的研習…… 「黃校長,從你的分享當中,我明顯的感受到你對教學的熱情。可是,您為什麼又會走上行政、當上校長呢?而且又只當一任之後,就毅然決然的選擇退休!?」記得這是我當年在聽完黃登漢校長的演講後,舉手的發問。 「原本真的是認為,如果往『上』走,是不是就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我用最快的速度,一路的從組長、主任,然後成為校長。…… 沒想到,當上校長,才發現事情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漸漸成為原本自己討厭的人,所以就馬上選擇退休了。……」 由於也已經過一段時間了,黃校長完整的說法也模糊了。但,我依然相信自己記憶中的這幾句回應,因為它真的在許多關鍵時刻,不斷的提醒著我:身為一名老師的初衷為何? *** 說真的,我以前一直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會有老師想要走上行政這條路呢?就像黃校長說的,難道他們不會討厭自己嗎? 然後,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覺得自己似乎慢慢的懂了。其實,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建立在「希望別人怎麼看他」的期待之上,可是卻也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別人的對他的看法,也一定會照著自己外顯的一切「包裝」—例如:財富、名聲、地位…等等一般主流的價值。 於是汲汲營營的努力著,總是覺得只有站上金字塔的頂端,才能圓夢。而弔詭的是,隨著自己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卻往往離初衷越遠…… *** 我想,真正的重點不應該去在意別人是這麼想的,而是要問自己:「我喜歡或是討厭現在的自己嗎?究竟,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因此,我是提醒自己以《第56號教室的奇蹟》裡的雷夫老師為榜樣的—18年了,我一直在這裡,做著一樣的事,我熱愛的教育工作。而未來,無論如何,也會如此~~~ ※18是我目前的年資。文中,雷夫老師說這句話時,已經教了25年了。而這也將近是十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