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幫孩子學習情緒的控制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58

父母發怒表現影響孩子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班度拉(Bandura)就表示,兒童在學習如何控制憤怒時,非常依賴于父母的榜樣作用及父母發怒的頻率。換句話說,兒童是透過觀察父母發怒的行為,而學習到發怒的表現。如果父母間時常爭辯,手段、口氣也激烈,那麼他們也不用期待自己的寶貝會有好的情緒控制。猶記得,我家老大2歲多,有一次竟為一點小事,大聲叫囂的坐在陽臺掩面哭泣,這個舉動讓我震驚,不僅是因為他的情緒反彈,最重要的是行為的『似曾相識』,他copy了我前些日子,為了老公的連續加班,而展現出的爆裂舉止……。我終於親身經驗了孩子對父母間憤怒的敏感度,即使發怒的對象不是他,他也一點一滴的在心中留下烙印,然後在一個可用的場合中流露出來。 通常,為了發怒而受到嚴厲懲罰的孩子,會常常陷入質疑的狀態之中,因為,大人一方面告訴我們,發脾氣是不對的,可是大人又不斷地示範著發怒的榜樣,從我家老大身上,我真正學習到『身教的』的重要性。所以當小壯妹在行為上表露出她的『霸氣』時,我不能把他歸因於『她是處女座』的這麼一個可笑又通俗的理由,我必須找出憤怒行為底層的原因,當然也需想想最近和孩子的爹有無『不睦』的舉止。一路下來,在化解小壯妹憤怒情緒上,倒是摸索出一些策略,有助於降低她憤怒的強度,並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情緒降溫的方法 首先是『暫停』策略,當小壯妹為小事發飆時,把她帶離現場,讓她在安靜的地方,給予一段短暫的『暫停』時間,讓彼此情緒平息。這個策略剛開始實施時,暫停時間是30分鐘不得清閒,現在則只需不到10分鐘,她便會識相的改換用『口語』代替『哭鬧』,來澄清自己的委屈。我也利用『暫停』時間,來讓本來要脫口而出的厲言誡語,以較和緩的方式出現,母女間的戰爭通常能平和收場。 另一種則是『同理心』策略。也就是表達對她情緒的接受度,像是『我知道你很生氣』,『你是不是覺得不公平』,『你是不是覺得媽媽很凶……』,訴說她的不滿,不定時的炸彈也因此被排除。當然,我們也可以試著和孩子解釋憤怒行為引發敵意所造成的後果,他們或許一知半解,但當有一天,你聽到孩子對你說『大姐姐是不哭的』,或是『超級蝙蝠俠是不流淚的』時,你會瞭解他們正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最後,我們可使用『幻想』策略,讓孩子們有個幻想空間,讓他們把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化作想像的情境去宣洩,允許他們安靜地對自己說話、唱歌,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修正自己的憤怒、減輕對自己的失望。 總之,孩子的憤怒應該被尊重,更應該被適時教育;成人們不能只是消極地『不在孩子面前吵』,而是應更積極讓孩子瞭解,每個人都有情緒,適切的情緒表達是重要且是必須的。當大人能從己身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露,孩子將會在其自主性的發展上,獲得穩定的成長,別忘了,適度的生氣是有益於健康的!

孩子競爭力 家長別擔心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60

【2009/10/19 臺灣立報】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教育改革要有成效,除了制度之外,更需要家長的具體實踐。兩年前成立的「愛你一輩子守護團」,推廣「讓孩子活出美好的自己」的理念,昨天舉行演講、座無虛席,鼓勵家長「不要擔憂孩子的競爭力、讓孩子展現他的潛能。」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說,當前是個充滿高度壓力的不快樂時代,更需要「自我尋找意義」。他指出,學歷與知識是基本的條件。「台大今年才躋身百大,全球有多少好大學?又有多少電機系學生?」 從容自信最有競爭力 李偉文強調,學歷已非孩子立足世界的保障。他分析外商儲備人才的條件是「能合作、有彈性、有熱情」,這些能力不是靠死讀書就能培養出來的。尤其在不快樂又充滿競爭的世代,孩子懂得面對失敗與自處更形重要,而自處的態度,須從有興趣的科目或休閒活動中建立信心。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教育主委陳松根也說,菁英教育讓孩子「沒有選擇權」。有1�4的高年級學生曾想自殺,中學生高達1�3自殺且其中有1�4自殺過,這些孩子的壓力多半來自課業和家長。 陳松根指出,家長普遍認知「知識可以遠離貧窮」,讓孩子遠離土地、朋友和文化,高度的分數競爭下,孩子漸漸失去情感,缺乏厚實的情感,孩子就無法活出寬廣自在的生命。 心靈孤寂導致網路沉迷 「心靈孤寂正是孩子的處境。」陳松根說,近年孩子沉溺虛擬網路,正是因為長期被冷冰冰的知識領域包圍。李偉文補充,就算有家長帶孩子接近自然,但目的多半很功利,「希望接觸自然可以考高分」。自然可以鬆懈孩子壓力,提供孩子自我辯證,也是學習的老師。 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必須能跨領域與他人團隊合作。李偉文表示,家長應該教育孩子擁有一顆能理解別人、同理他人與為他人設想的心,在未來才更能存活。要培養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改變觀念。當家長放下既定價值觀與迷思,才可能成就孩子。 李偉文指出,不少家長曾經被自己的家長剝奪夢想,在整體社會對競爭力的迷思下,可能無意間也重覆了過去家長加諸於自身的行為,他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樣的步調,那可能是他聽到了不同的鼓聲。」 家長別再自我犧牲 家長要改變價值觀,首先要先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李偉文補充「不管那是什麼事」。他以一位建中資優班教師為例,教書多年,發現自己無法讓學生變得更好,有沒有他教其實都沒差。這位老師離職,前往原民部落教合唱團,不但自己快樂,原住民小朋友的合唱團也有更好表現。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不該是犧牲某方、成就某方,而是互相陪伴。」陳松根說,許多家長覺得自己的人生是「為孩子犧牲」,但這只會讓家長更想讓孩子表現以「彌補自己的犧牲」,他建議,家長要活出自己,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陳松根以世界運動會與聽奧運動會為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那麼多,因為每人專長不一樣,如果所有人只能競賽一種項目,這樣公平嗎?」陳松根直指,每位家長都不會同意,世上只有一種競賽項目,但現實卻容許這種狀況存在。他感性地說,家長應該要能看見「每個人都有才能,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並非放任」。 教養是設計後的放任 李偉文強調:「教養是一種經過設計後的放任。」他說明,教養是先理解孩子的喜好與興趣,經過家長的設計與安排,讓適當的情境或環境,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發展。 他比喻:「不要嘗試教豬唱歌。」當人努力地教豬唱歌,豬會不高興、人也會很累。「有些話對孩子沒有用、有時候指責孩子沒有用,但成人還是做了。這就是教豬唱歌。」 改造環境遠比改造人還簡單。環境中有許多誘惑,要孩子不受吸引是強人所難。但限制是一種負面能量,克制也得耗費心力,非常不值得。李偉文以看電視為例,為避免親子為了看太多無用電視而爭執,他自孩子出生後,家裡就沒有電視機。為了避免孩子沉迷網路發生問題,他將電腦放置在公共空間,降低危害發生的可能性。 李偉文建議,教養應該「用心而不要太用力」,家長應理解孩子的特質,給予孩子選擇權,進而「用點小心機」設計引導孩子發展的場域,如生活空間、相處對象,再放手讓孩子悠遊其中。陳松根希望家長透過對話,和孩子一起重新思考「生命」、「生活」及「教養」,陪伴孩子活出美好的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小事學會成功條件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52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我看了很難過,因為飢寒起盜心,為了一點情有可憫的小事,讓這孩子一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它所造成的傷害遠大於社會正義;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他們為何不會自己煮? 父親一天給200元,一週就是 1,400元,米、麵條、雞蛋都不算貴,蛋炒飯,醬油拌麵也可以混過一餐,何至於去市場偷食?為什麼一個已經唸到國二的學生沒有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 孩子有應變能力,懂得用手邊資源整合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成功的條件。 先教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 1960年代有個好電影「吾愛吾師」(To Sir With Love),影帝薛尼鮑迪演一個黑人老師去到倫敦貧民窟的高中教書,學生上課都不聽講,因為三餐都不繼,哪管得到什麼三角幾何、物理化學?有的還把剛出生的弟妹抱來學校,不這樣做,她就得留在家中照顧弟妹。 老師挫折之餘,想到與其不好好上課,不如教他們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識,他們馬上出社會就是大人了,一點生活知識都還不懂,怎麼去外面謀生?於是他請隔壁班女 老師來教衣著、打扮、面試時的談吐,他自己教孩子如何用最少的錢養活自己。 在教生活技能時,同時教他們做人道理,反正讀書是隨時想讀都可以讀,做人道理卻是有人教才會的。 這部電影的結局非常感人,使我在看過40年之後都沒有忘掉。如果我們在學校裡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許這個孩子不必逼著去偷竊。 生活智慧比課本知識管用 外食不但貴而且不衛生,越是經濟不好的學生,越是要教他如何節儉的過日子。我去美國留學時,沒有錢,一個月伙食費只有50元美金,我學會了買時令的蔬菜,買最大包的米和麵條,而且如果有植物知識,大自然中有許多可以吃的東西。 有一次我在跟一個山地老阿嬤吃飯時,電視報說某人因無錢買菜去自殺,阿嬤就很驚訝地說,「菜怎麼要去買?不是去外面採就好了嗎?」我曾吃過野茼蒿,味道比種的還香。 一個國二生應該知道大包比小包便宜,大賣場比零售商便宜,時令的水果比溫室的水果便宜。台灣的育種老前輩,西瓜大王陳文郁 先生小時候沒有錢吃冰棒,因為冰棒是買一打送一枝,他就跟阿嬤借5毛錢買了一打,把冰棒轉賣給同學後,錢還給阿嬤,自己也解了嘴饞。 這種所謂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有時比課本知識還管用,緊急時,救人一命的其實是這種智慧。看到這個孩子被貼上了小偷標籤,心中萬般不捨,但是也讓我們看到目前教育是和生活脫節的,政府要趕快亡羊補牢了! 實用知識從模仿爸媽而來 話說回來,在責怪學校教育不實用之餘,最大責任還是父母身上。這個孩子父母雙全,只是媽媽在醫院陪伴生病的外公。有父有母,怎麼一點家事都沒有教孩子做?小學三年級就可以教洗米煮飯了。 這裡帶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經濟起飛後,很多父母開始覺得沒有請個菲傭是沒有面子的事,既然有了傭人,孩子就不必做,因此就出現了小三學生,上完音樂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坐在地板上哭的現象了。 另外,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母親不做家事,孩子沒有模仿的對象,自然也不會了。那麼,為什麼不去模仿菲傭呢? 因為模仿是只向上模仿我們所看得起的人,所謂「上行下效」,孩子會模仿父母(不論父母職業)、老師、崇拜的偶像或政治人物,但是不會去模仿路邊的乞丐或他看不起的人,即使偶爾模仿,也是嘲笑之意。 從小別疏忽學習生活小事 許多小學老師感嘆,過去父母所負的教養責任,現在落到老師的肩頭了,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還不知道待人接物的禮儀,有個高三學生寫電子郵件來問我什麼是認知心理學,信尾沒有簽名,變成匿名信,真是非常的不禮貌。 生活事是小事,但是小事可以壞大事,教育孩子成材是父母責無旁貸之事。從小教他運用家中現有的資源,不仰賴超商或他人過日子是重要的事。 一個自給自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創造力、應變能力,他會從手邊資源中去整合出他想要的東西來,這不就是成功的條件嗎?

你可以這樣說!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52

(本文轉載自泰山《真愛家庭》雜誌第55期) 文 / 林祺堂 (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我這個兒子啊,聰明、反應快,做事情又負責,果然是我兒子;但是這個女兒啊,唉∼∼迷糊不說,做事情總慢半拍,簡直就跟她爸爸一模一樣!」      聆聽這段不陌生的話語,聽得更深入一些,可以理解到這位媽媽對「自己」的肯定與欣賞,以及對「伴侶」不夠好的「抱怨」。   親子關係,像是生命的延長線,也像彼此交錯卻又獨立的兩條線。十月懷胎的寶貝,在神奇的排列組合下,承襲著父母雙方兩個家族的基因。孩子不是像自己就是像另一半,或者都像一點點。與孩子相處,是重新省思自己與伴侶關係的時刻。 因此,在能真正賞識你的孩子之前,也許要能先學會好好欣賞自己與伴侶,以及享受好的伴侶關係。 ●正向思考,換個方式說出期許   正向心理學是目前很夯的顯學之一,《秘密》這本書所揭露的吸引力法則、以及後現代的諸多心理治療學派都深受其影響。正向心理學讓我們從以往關注的「病態、悲苦」轉向「快樂、幸福,希望與能量」的理解與實踐。   「善解人意」的溝通態度,是正向心理學中值得好好學習的一項功課。善解人意乃是正向解讀功力的體現。人們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善解人意」的演練要邀請你練習看見積極、正向的那一種可能,然後創造出雙贏的溝通。以下提供三項基本的練習。 一、將「抱怨」轉成「期許」的話語   想想看,什麼時候你會抱怨?抱怨通常是因為期待落空了,而愈深的抱怨背後,蘊藏著愈深的期待。   比較看看「每天都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打滾,我都快變成黃臉婆了!」與「我希望生活有多一些變化,永保青春活力!」有什麼不一樣?   這兩句話,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但說出來後的力道與感覺,差很大!抱怨會讓人陷在困境之中,說出期許,則點出了努力解決的方向。 【練習】「別人的老公,錢賺得多,又準時回家,哪像你啊……」可以怎麼說?請改改看。 二、將「擔心」轉成「祝福」的話語   當我們不自覺運用擔心的方式來關懷人,卻很容易令人產生負向的知覺經驗。為了不必再解釋「其實我的意思不是那樣…」,讓我們來練習直接說出祝福語。   「外面交通很亂,小心發生車禍!」轉成「祝福你一路平安到家!」   「平常都不唸書,考試怎麼辦啊!」轉成「祝福你可以專心讀書,戰勝考試!」   【練習】「書讀不好,也沒一技之長,更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以後怎麼辦啊?!」這句要怎麼改?   三、將「指責」轉成「鼓勵」的話語   指責的發生,通常反映著對方不按照你要的方式運作。指責之後通常回應的是「自我防衛」、「對抗」的話語,鬧得雙方都不開心。   「幾點了,還不知道要去洗澡、做功課?!」   可以轉成:「寶貝啊,你這麼聰明,應該知道現在這個時間做什麼最好囉!洗完澡可以全身舒暢,做完功課就可以好好休息囉!」   「你怎麼這麼笨,教這麼多次還學不會!」   可以轉成:「讓我們來多練習幾次,慢慢就可以抓住訣竅,變得更聰明囉!」   請試著改換這一句: 【練習】「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地、專心地把功課做完呢?!」 二、將「擔心」轉成「祝福」的話語   當我們不自覺運用擔心的方式來關懷人,卻很容易令人產生負向的知覺經驗。為了不必再解釋「其實我的意思不是那樣…」,讓我們來練習直接說出祝福語。   「外面交通很亂,小心發生車禍!」轉成「祝福你一路平安到家!」   「平常都不唸書,考試怎麼辦啊!」轉成「祝福你可以專心讀書,戰勝考試!」   【練習】「書讀不好,也沒一技之長,更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以後怎麼辦啊?!」這句要怎麼改?   三、將「指責」轉成「鼓勵」的話語   指責的發生,通常反映著對方不按照你要的方式運作。指責之後通常回應的是「自我防衛」、「對抗」的話語,鬧得雙方都不開心。   「幾點了,還不知道要去洗澡、做功課?!」   可以轉成:「寶貝啊,你這麼聰明,應該知道現在這個時間做什麼最好囉!洗完澡可以全身舒暢,做完功課就可以好好休息囉!」   「你怎麼這麼笨,教這麼多次還學不會!」   可以轉成:「讓我們來多練習幾次,慢慢就可以抓住訣竅,變得更聰明囉!」   請試著改換這一句: 【練習】「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地、專心地把功課做完呢?!」 ●轉個心念,可以讓生活愈變愈好   當你有機會與人(包含伴侶或孩子)對話時,可以暫停一下,先提醒自己,有沒有另一種好的可能說法?一種可以讓對方覺得貼心、被了解,然後又可以激發希望與能量感的話語?   當然,在夜深人靜的自我對話時,更需要這個好的提醒,三省吾身:「下次遇到類似的事可以改進方向有那些?自己做了哪些事而感到超開心的?覺得自己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時刻是?」   植物往光的方向成長,人往鼓勵的方向努力。努力練習21遍,慢慢就能習慣成自然囉。真好,我彷彿聽到你說:「對喔,我以往所說的話好像比較多的抱怨和指責,也許我可以來試著練習看看。」   我好像也聽到有人說:「這都是專家──『專門騙人家』唱的高調,情緒來了,哪還顧得了這麼多!」偷偷告訴你,我也沒辦法一直都可以處在善解人意的狀態,但我願意嘗試,因此是處在「一直進步」的狀態囉!因此,也許你可以改變心念,對自己說:   「我可以接納當下的情緒,並找到好的方法照顧自己,同時也願意練習換個好的方式說話。」   好的心念,往往會讓結果變得不一樣!

給孩子最正面、積極、永不放棄的人生觀....決定一生的關鍵20歲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50

快垮時,施振榮還是要「利他」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決定一生的關鍵20歲》】 書名:決定一生的關鍵20歲 作者:聯合報/策劃撰文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9/09/25 內容介紹: 給孩子最正面、積極、永不放棄的人生觀, 讓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自信、勇敢。 一本給孩子的最佳勵志大禮! 收錄24位橫跨醫療、科技、藝術、文學領域等頂尖人物! 當他們20歲,挫敗、逆境、眼淚一刻都不曾少過,但這些並沒有阻礙他們追求人生,反而成為生命最大的養分,餵養靈魂,促使他們再度奮起,並大放光芒! 而執著、全心投入、不服輸,學習與自己相處、傾聽自己,更是他們給所有孩子的禮物! 新書內容搶先看: 快垮的時候,施振榮還是要「利他」 施說:我不傻,我是呷好道相報。 「利他才是永續的利己。」凡事先想到自己,吃虧的還是自己。 初秋朝陽灑在台北市東區巷道,這天清晨,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與太太葉紫華攜手穿梭在行道樹交織出的綠蔭中,偶遇鄰居熱情問候,他總帶笑致意。找個充滿浪漫的公園涼亭坐下,他談起學思歷程,發揮一貫理性邏輯,滔滔分析「利他是永續的利己」。 《時代雜誌》,譽為英雄 施振榮在全球電腦業擁有教父級地位,《時代雜誌》讚譽他是「亞洲英雄」。即使退休過著平凡生活,他數十年來累積無數的成功、挫折,一點一滴濃縮成智慧結晶,足以匯流成澎湃大河,豐沛地灌溉每個受他影響的人。 施振榮講求「自律」,老社區住了大半輩子,直到退休,才敢大大方方出來散步。他望著葉紫華笑說,從前沒退休時,上班時間怎麼可以不在公司?「我很怕宏碁股東罵我工作不認真啊!」自我要求的個性表露無遺。 人人都有面對危機、挫折的時候,但施振榮憑藉堅強信念,關鍵時刻面不改色,他確信、執著、落實「利他」原則,也能屢屢突破瓶頸,開創新局。例如他承認失敗,著手主導宏碁集團品牌、代工分家,成為業界成功典範;他堅持六十歲退休,說到做到,更立下企業傳賢不傳子的佳話。 三十三年前施振榮開創宏碁集團,每場品牌仗打得轟轟烈烈,期間歷經幾次挫折、磨難;最慘澹的時候,「我可以感覺到,無論公司內外、媒體,每一個都說宏碁快垮了。」施振榮憶起當年面臨品牌、代工互相衝突,雖自己認為情況沒那麼悲觀,不過當時已打定主意,萬一公司怎麼了,只要盡心盡力,「我問心無愧。」 六十歲退休,他做到了 施振榮當時扭轉乾坤,一手主導宏碁品牌、代工分家,貫徹六十歲就要退休的諾言,提供更寬廣的舞台給專業經理人,還邀集各路人才一起追求品牌大夢;宏碁如今成為全球數一數二電腦品牌,也奠定施振榮品牌教父地位,堅持「利他是永續的利己」獲得絕佳驗證。 經營哲學,不留一手 他常主張「人性本善」、「不留一手的經營智慧」、「要命不要面子」、「認輸才會贏」等,有人會笑他為何這麼傻。過去也有宏碁主管懷疑「成功經驗全告訴別人,不是等於幫助敵人?」他笑說:「平常太多周遭的人要你放棄這個信念。」其實,「我不傻,我是呷好道相報!」 如何不貪?時刻檢討 「我一開始這樣做,是受媽媽影響。」施振榮說,但是隨著自己累積人生歷練後,知道「利他」可以得到永續利己,再以此出發,訂出行為規範;凡事只要利己為先,就不能永續,最後都會吃虧,這原則只要破壞,後果不堪設想。 施振榮說,這些只要想通,就不會再為了利他或利己、該做或不該做天人交戰。他也熟知「貪」是與生俱來的人性,貪名、貪利、貪玩、貪色都是人性,所以他任何時間都在檢討該如何避免。 那年二十歲 小時不了了,「玩」出領導統御術 約莫二十歲的施振榮,正歷經大學重考,成了交通大學第一屆的電子系學生。青春年少,最讓施振榮得意的當年勇,就是創立交大的「棋橋社」及「攝影社」;往後人生的勇於創新、領導統御,都是在交大「玩」出來的。 施振榮在科技業備受敬重,他提出「微笑曲線」、「台灣競爭力」、「品牌價值」公式,都成一家之言。但「小時不了了」是他年少時的寫照。 施振榮說,他小時候愛玩,諸如尪仔標、射橡皮筋,甚至賭錢,樣樣他都嘗試。「我小學讀完書、賣完鴨蛋後,就開始玩。」他笑說,當時成績是班上五、六名,中學變成十、二十名,高中的時候掉到二十、三十名,考大學自認成績不理想,重考。照片4 「我是重考生,年紀比較大,很容易在班上、宿舍裡帶頭。」但他不是帶頭讀書,而是帶頭玩樂。他社團玩得兇,創辦棋橋社、攝影社之外,還擔任桌球、排球隊隊長。 談起當年舉辦交大首屆的桌球大賽,施振榮特別興高采烈,他自認那一次賽事辦得轟轟烈烈,全校人人輪流打,而且都要排名,可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施振榮從小愛玩,高中時曾以補習為名,在母親允許下,單獨北上「流浪」一個多月,去看紀政、楊傳廣比賽,到歌廳聽歌、泡茶。 但他說,這段「流浪」過程中學到自立自律,「沒人管你了,但也不能做壞事,這是一種成長」,領悟出「人生遲早要對自己負責」。 「小時了了,其實不好」,施振榮甚至認為,小時候如果沒有挫折歷練,長大遇到小小的失敗,容易一下就被打垮。例如後來創辦宏碁,他說,當年環境不好,但大家都有「窮小子文化」,搶著出頭天,實際上成就更高。 即使「小時不了了」,但施振榮從小懂得自我肯定,他認為人不該妄自菲薄。有件事,現在談起敏感,施振榮原不太想說,但不禁透露,他念大學時,也看過鄰國有總統貪汙被罵,心裡就想「我一定比他偉大」,「你作總統有什麼了不起,我的人格比你高尚。」 施振榮曾被《時代雜誌》封為「亞洲英雄」,他說,感覺很光榮,「我把一台電腦從一萬美元,變成一千美元」,原來這樣也可以跟李光耀、鄧小平齊名。 賺錢原則 日子清清白白,活得就有價值 從前政府開放民間籌設新銀行,施振榮認為,經營企業不應該經營銀行,他堅持不參加;這次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施振榮也充分堅守原則,毫髮無傷。 兩三年前,他回鹿港老家,在銀行工作的親戚介紹利息「保證」百分之七的商品,「我一聽就覺得不可能。」施振榮說,天下沒有坐在家裡,就有高利息掉下來的事。 這是整個社會都在貪。由客戶一路到理專、銀行高級幹部,出發點都是利己大於利他嘛。不過,施振榮把雷曼兄弟這類結構債,當成台灣八○年代非法吸金的鴻源機構,只是鴻源很粗糙,但結構債是經過精細包裝的吸金騙局。 施振榮退休後,創立智融集團,當起「知識經濟」的推手,他對內宣揚「容易賺的錢,我不要」、「沒有附加價值的東西,就不應該賺人家的錢。」他坦言有很多同仁不習慣,真正碰到那種狀況時,不想去賺,還真不容易。但他在旁邊不斷叮嚀,希望養成一種文化、行為。 施振榮特別強調,每個人的人生遭遇都不一樣,別人的名利,可以當榜樣,但不必羨慕,絕不可當成目標。有人說,這輩子沒有賺到多少錢、沒有爬到某個位置,就好像人生失敗,但他認為,大家聰明才智、遭遇不同,只要能自我肯定,日子過得清清白白,自己感覺比其他有錢、有地位的人,活得更有價值,這樣就夠了。 施振榮樂於宣傳「利他是永續的利己」,他如大河般的人生智慧,從不吝灌溉每條引道。 他說:「人生沒有任何狀況會重複,每個人遭遇都不一樣,前一秒後一秒時間都不同,但要能抓住原則,堅持原則很重要。」 他如傳教士般不斷強調堅持正派、原則的重要,堅持原則的背後,必須有強大信念支撐。他建議,每件事情發生前、發生後,都要反省檢討驗證,慢慢養成習慣,當大事發生時,真的就能堅持原則,一點也不難。他的話,像朝陽一樣,給人希望,也溫暖人心。 別人看他 寬大溫厚,絕不出口傷人 施振榮對每件事都要認真思考、理性分析。問他如果年輕可以重來,最想做的五件事有哪些。結果他想到整夜無法成眠,最後結論是「沒有什麼想重來的事」。 他反問自己:「如果年輕做不好的事想要重來,即使真的可以重來,會比現在的我更好嗎?」 對於施振榮的理性,太太葉紫華戲稱,「他不懂羅曼蒂克啦。」 施振榮也笑著回應說,自己真的完全理性,不帶感性,但家庭卻是相對幸福,「如果有一天我甜言蜜語,太太就要小心了。」接著他又分析說:「那個不會是我,因為不符合利他原則,最後會傷到自己。」 不過,在同仁、部屬的眼中,施振榮絕不說傷人的話,還願意給經理人犯錯、學習的空間,平常不僅能夠容忍反對聲音,開會甚至鼓勵發表不同意見,讓許多人莫不感佩。曾問他為何這麼好,「因為尊重人性,才能激發潛能啊。」 其實,這就是施振榮。他「理性」看待任何事物,但行事管理風格卻又非常「人性」,若不是他特有的寬大溫厚個性,恐怕沒人可以融合兩種看似衝突的元素,搓揉出讓業界驚豔的事業成功「藝術」。 儘管有創業成功的傳奇色彩,但施振榮卻又是如此平凡。他說,或許是從小記性差的緣故,自己連電話號碼都記不起來,課本也不會背,但數學很好,讓他體悟死背不如頭腦想通。任何事都要想通道理,正面的可以當成榜樣,負面的教訓不忘記學習,「我只是把壞處,變成好處而已。」 施振榮小檔案 •年次:民國33年 •學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 •經歷:創宏碁集團,美國《商業周刊》選為全球25位最傑出企業管理者之一 給年輕人的忠告 .「小時不了了」沒關係,要學習如何面對挫折。 .利他是永續的利己。 .生命有價,不要自我設限。 .錯過的事不能重來,應該思考如何面對未來。 .解決問題,要靠自己。 .要自我肯定。 (撰文�聯合報記者鄒秀明)

管教孩子急不來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64

文/蕭 文 (暨南大學教務長)   許多親職專家一再強調,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跟他們互動,但現今有幾位家長做得到?好像很難,因為我們都是在矛盾中長大,當我們在管教孩子時,一定常說︰「我是你爸爸耶!你要聽我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深信「天地君親師」五倫的觀念,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們也自然認為孩子們聽話才是對的,這種親子關係遲早會出狀況。     我們在和孩子互動時,到底該扮演一個嚴父還是慈母呢?舉例來說,如果你們家有兩三歲的小孩喜歡玩火,看到點蠟燭或瓦斯爐,會很興奮想去摸,通常我們的教育方法一定是罵他,或是打一下他的手心說︰「不可以,會燙死你!」可是這樣就會降低他的好奇心而不去玩嗎?不可能,只是在我們看得到的時候不敢玩,只要我們一不注意,也許就出事了。 一味禁止,不如教他拒絕誘惑 因此,不管你是扮演「嚴父」或是「慈母」,都難免有挫折感,例如你曾三番兩次警告孩子放學要直接回家,千萬不要轉到漫畫店、電動玩具店去玩,孩子答應了,但並不代表他一定不會去,有時受不了誘惑時他還是會去啊!    這究竟是孩子太壞,還是我們做父母的有問題?原來,我們只是禁止孩子不准做這、不准做那,就像訓導工作一樣,沒有告訴他為什麼不准做,做了以後會出現哪些結果。因此,「嚴父」就像訓導工作,禁止這個、禁止那個,但是「慈母」的角色就是要帶著孩子去試探一些我們禁止他去做的事情。    可見我們面對孩子的管教,與其設立很多的規章,還不如用開放的態度,讓孩子自己來發覺、探索自己的問題所在。父母要設法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思考、走進他的行為、走進他所有的夢想中。只有用這種方式,我們才會有機會去管理我們的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 放下自己,幽默一下也不錯    身為父母就是要注意孩子的特質,挖掘孩子的優點,並找機會告訴他們或讚美他們,哪怕是一點點的鼓勵,都能讓他們越變越好,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們照著你的想法,變成這樣、那樣,讓他們覺得自己老是達不到父母的標準而灰心。 另外,很多觀念也都要重新建立,其中一個就是要「放下」我們自己。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跟他們說話,是不是常試著用童言童語跟他們溝通?我們會說︰「吃果果、坐車車!」而不是︰「吃水果、坐汽車。」即使有些教育理論認為,後者比較有助於孩子們正常語彙的發展,但前者卻會使孩子們感到很興奮,覺得跟父母產生了某種連結似的。 因此,放下身段,多了解一點孩子喜歡的偶像、遊戲和服飾等等,可讓親子關係的連結更緊密,循序漸進達到更有效的溝通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學習「放下」,偶爾幽默一下也不錯。所謂「幽默」並不是講講笑話,而是放輕鬆,有時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改變一下說話的口氣,學習放下我們原來的成見及對孩子「成龍成鳳」的期望,包容他、接納他,才會看到孩子其它的長處,甚至連缺點都會看成優點,親子關係自然會越變越好

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59

文/張昇鵬 (彰化師大特教系教授) 父母不該扼殺孩子探索世界的企圖心,還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父母通常很習於下指令,例如:「來,穿這件衣服!」其實不妨改成:「你覺得穿哪一件比較漂亮呢?」讓孩子從這些生活瑣事中學習自己下決定。太常幫孩子作決定的後果便是,孩子愈來愈沒有主見。此外,當孩子決定穿哪件衣服時,也不要嫌棄及批評他的選擇,這也會造成孩子沒有自信、失去主見。 再者,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不要代勞。常常有孩子到了學校才打電話說:「我忘了帶聯絡簿。」如果媽媽放下電話後便馬上送去,這種代勞的結果,就是孩子三番兩次忘記帶聯絡簿。若父母能放手讓孩子去承擔忘記帶的後果,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才能記取教訓而改掉壞習慣。 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就要讓他有更多練習的機會。有個孩子要求的生日禮物是DIY的狗屋材料,他想親自為愛犬蓋一間小屋。爸爸滿足孩子的願望把材料買回來,卻乾脆幫孩子完成組裝,組裝完還意猶未盡地上漆、上蠟。結果,孩子回來看到狗屋成品,完全沒有喜悅之情,因為爸爸把孩子想做的工作做完了,剝奪了他的樂趣以及親自為小狗蓋房子的想望。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許多夢想和願望要去實現,這就是在開創自己的命運;我們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孩子的命運當然也掌握在他們手上,所以要捨得讓孩子吃苦,給他學習的機會。在孩子的成長經驗中,每件事都是一種學習,可藉由經驗成就面對問題的能力;父母應從旁鼓勵並指導做事技巧,而非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畢竟,我們不能伴隨孩子過一生,因此必須培養孩子處理事務、承擔責任、化解委屈的能力。(本文摘錄自《爸媽別抓狂》一書         

十種處罰孩子的小招數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49

許多父母常會為了寶寶的鬧情緒,而傷透腦筋。 面對孩子不當的行為、舉止時,做家長的應先瞭解其原因,再以適當的方法處理。但如果孩子以丟東西、打架等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時,父母就需適當給予處罰,讓孩子瞭解他的這些舉動是不對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呢? 1、規勸 案例: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建議:勿以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勿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後大聲訓斥孩子不是;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亂丟東西…… 方式: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建議:在心情好的時候製作,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製作警惕棒的原因;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注意安全問題,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為主,其他部位則應避免。 3、罰坐 案例:吵鬧不休、吵架…… 方式: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正對大門、不在太明顯地方;限制處罰時間,或讓孩子講處罰多久的時間;處罰完後,讓孩子說出今天被處罰的原因。 4、幫忙做家務 案例:亂畫,亂丟東西、玩具…… 方式: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建議: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家事時學習到什麼。 5、畫畫 案例: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況,在固定處擺放一張小桌子(此處罰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書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後使用到這些桌子時,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建議:當孩子有受傷時,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處罰;讓孩子將發生的時間和做錯的事情畫下來;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從孩子的畫中瞭解到,孩子犯錯的心理想法;此為藝術治療法,較不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罰站 案例:故意從高處往下跳,車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規劃一個處罰區,可取個名字,地點以靠牆壁、不正對大門為主;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計時孩子處罰的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宜太明顯或正對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與孩子講處罰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視孩子的高度來決定墊子高度;處罰完後,詢問孩子被處罰原因,讓孩子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7、看書、寫字 案例:暴力傾向、說謊、順手牽羊…… 方式:選擇固定處罰區鋪上軟墊或擺放小桌子;在處罰區裡面放鉛筆、畫紙、彩色筆、故事書、色紙……;讓孩子自己先寫字或看書,化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建議:當不能馬上放下的工作時,可先叫孩子到處罰區去反省;別怒斥孩子的不是,與孩子先隔離,緩和彼此的情緒;等情緒平復後,詢問孩子犯錯的動機。 8、沒收心愛的東西 案例:吵鬧不休、亂丟東西、不收玩具…… 方式: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建議: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媽媽正在注意和關注;告訴孩子將亂丟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鬧,否則將有所處罰;讓孩子說出為什麼犯錯,和媽媽生氣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針對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等情況。 方式:準備一個盒子、盤子,裡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料罐子;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建議: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視情況針對孩子修改來處理,可先罰站、罰坐再做處罰;此目的在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可訓練手眼協調、分辨能力;完成後,讓孩子知道被處罰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案例:不愛刷牙、挑食、亂丟東西…… 方式:將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暫時禁止碰觸,作為懲罰。 建議:不以威脅、憤怒的態度大聲對孩子說;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後表現佳時,恢復其權利 把握原則、控制情緒 此外,專家也表示,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難免都會犯錯,無論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當父母在處罰孩子時,還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後遺症。 1、安全問題,處罰物品的材質避免過於堅硬; 2、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3、處罰的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地方,以免傷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詞、語氣,勿以威脅、恐嚇的話語對孩子說; 5、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寬容、妥協; 6、處罰後,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

瞎忙無益 懶惰有理!成功其實是「想」出來的

2010年01月23日
公開
46

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理由讓我依靠阿 哈^^" 林郡妙 懶,等於肥胖、懈怠、不勤勞、沒出息……?關於懶,所能聯想到的,幾乎都是負面之詞,而懶惰向來也與成功扯不上邊。但有研究發現,在各項工作領域上表現最優秀的,往往是聰明的懶人,他們因為懶到連多餘的一個動作也不肯做,在行事前比一般人想得更周到,也因此更有效率。而現在,該是為懶人平反的時候了。   全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之一——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經請一位效率專家來檢測公司內部的業績表現。專家的報告裡儘是讚美之詞,僅對其中一個員工存有疑慮,他稱那位員工為「懶人」,並且告訴亨利•福特,那位懶人白拿錢不做事,因為每當他經過懶人的辦公室時,總會看見懶人把腳擱在辦公桌上,什麼事也不做就是悠閒地坐著。   亨利•福特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回答專家:「你所說的懶人曾經想出了一個讓公司節省了數百萬美元的好主意。每當他在想一些好主意時,他的腳就會那樣放著。他的確不是個勤奮的人,但卻是我最好的員工。」   最優秀的人往往是懶人   小學生的成績單評語中,若是有被老師寫上「懶」字,那孩子肯定是完蛋了,只能回家等著被爸媽修理。在過去或是現在,「懶」總是與所有的負面意涵連結在一起。「懶」在字典上的意義指的是「怠惰、不勤快的」,在西方聖經上也記載著:「懶惰使人沈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還寫著:「懶人的心願將他害死,因為他手不肯做工」。   由此看來,懶得動、懶得想、懶得工作的人,確實很有可能因為什麼事都不做而坐以待斃。那難道勤奮工作真的就比較好嗎?在管理學史上被稱為「動作研究之父」的佛蘭克•B•吉爾佈雷思曾經把各行各業優秀工人的勞動動作拍成影片,以判斷一種工作最少可以用幾個動作完成。從影片中,他得到了突破以往的發現——懶人往往才是最優秀的工人。這種人因為懶得出力,工作前都會先想好最精簡的執行方式才開始行動,他們懶得連一個多餘的動作都不肯做,但也因此而事半功倍;反倒是勤快的工人效率則低得多,因為他不在乎把力氣花在多餘的動作上。   從佛蘭克的研究看來,成功基本上是「想」出來的,不動、不想的人稱不上真正的懶人,也許稱為「廢人」還比較適切。「懶」從某個角度來說,既能成為一種創造的動力,也能提高生產的效率。 曾有人問向來惜話如金的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最欣賞的員工是什麼樣的人?」每天下午2點就準時下班回家照顧小孩的他說:「聰明又懶惰的人,就是大將之才。」不用把所有時間都瞎耗在工作上的人,總能騰出更多額外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只要懶得夠聰明,懶,也沒什麼不好。   收斂懶性=扼殺創意   在中華料理界叱 風雲20多年的烹飪大師梁瓊白,推出的料理書多達120本,煮過的拿手好菜至少上萬道,對烹飪有高度要求的她,卻也出版過好幾本的「懶人食譜」,傳授大家簡單做、快樂吃的偷懶秘訣。   工作非常繁忙的梁瓊白是標準的職業婦女,但即使再忙,家人每天晚上還是可以吃到她煮的熱騰騰美味晚餐。梁瓊白說,自己不是超人,工作一整天也會感到疲憊,但是老是在外頭用餐既沒有衛生保障,食物也不見得合胃口,於是她想出了懶人做菜法。   「懶,但是要懶得很有質感」是梁瓊白準備家人晚餐的堅持,因為她一週只花一天時間上菜市場,所以在買菜前她會事先有個藍圖,構想下一週大概會有什麼菜色,因為不同食材有相異的準備法和搭配妙方,買菜回來後花點時間做好準備工作,所以每天下班就可以變換不同菜色或烹調的方式,如此一來,繁瑣的烹調工作不但能夠簡單化,單調的菜色也會豐富多變化。   梁瓊白認為只要懶得有技巧,美味還是可以輕鬆上桌。而另一位聰明的懶人,則是在去年舉辦的第五屆壓克力創意設計競賽中,以「Trash Can」懶人創意垃圾桶摘下金獎的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四年級學生陳佩均。她歸納自己會勝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她這個人「太懶了」,因為懶人垃圾桶不只呈現工藝美感獲得評審青睞,垃圾桶本身的設計也是創意十足,其設計靈感就是來自捲筒衛生紙,垃圾桶內藏捲筒垃圾袋,便可免去拿垃圾袋的時間了。   因為懶而產生的創意也出現在陳佩均的畢業製作作品上,因為覺得一個人要扣珠寶飾品的扣環好麻煩,她和同學便想到以強力磁鐵作為手鍊、手環、項鍊的扣環,利用磁鐵的正負極吸力就可以讓飾品自動扣緊,獨自一人也能毫不費力地穿戴、更換飾品。「懶人就是會為自己尋找很多便利,還有盡可能找到任何偷懶的理由。」陳佩均說,在大家的眼中,她就是個典型的懶人。但是她卻從沒想過要因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她認為:「因為懶,我才會思考該如何節省事情的步驟與過程,如果改變懶的個性,就什麼事都照著原有的步調走,那我的創意反而會消失吧!」 懶是快活的開始   一般健康書籍都鼓勵大家別懶惰多運動,然而也有人持反對意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退休教授彼得以新陳代謝理論為基礎,透過多年實踐和科學研究,寫出《懶惰的快樂:如何放慢節奏延長壽命》一書,他要大家若想活得久一點,就快拋開所有的健身計畫,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當懶人就好。此養生理論一公開,立刻在醫學界和健身界引發爭議。   彼得認為,每個人的「生命能量」有限,而消耗這些能量的速度決定著人壽命的長短,過多鍛煉會加速「生命能量」的消耗,從而加速人體衰老,反之則可延年益壽。彼得也指出,「特殊免疫細胞在慵懶、放鬆的狀態下,會比在壓力下更有活力」。彼得的理論,似乎讓懶惰有了藉口。姑且不論懶惰是否與長壽有關,但醫學上可以證實的是,過於忙碌或壓力過大的確實對身體有害無益。   而鎮日埋首於工作或課業上,不但傷身,也很容易與眼前的美景錯身而過。常與「懶」扯上關連的「慢」,在這一兩年大肆流行,「慢活」、「慢食」的目的無非就是要繁忙的現代人偶爾放慢生活的腳步,細細品味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香港的創意作家歐陽應霽一向認為自己快得不得了,但他現在也開始對「慢」感到興趣,在他今年出版的編選集《慢慢快活——好想懶惰》中,不僅從慢方向、慢人物、慢工細貨、慢遊、慢動作……等,提供讀者一些思索「慢」樂趣的線索。   歐陽應霽也在書中提出自我的「懶惰」主張:「窩在舒服的沙發角落裡,或者床上懶走動,你會發覺面前騰出了很多平日人來人往時候看不到的空間:有了空間,就有了不同的視野,面前就開始有不同的景色。」歐陽以這一段的文字高倡「懶惰真好」。   關於懶惰,歐陽應霽有一個相當精準的評價:「懶不會夠,但愈懶愈滿足、愈積極、愈準確、愈懂得該不做什麼該做什麼,換句話說,愈懶就愈快。」瞎忙只會傷身且折損生活樂趣,懶得有方法、人生才會更快活。現在,該是懶人們揚眉吐氣的時候了。

李國修�王月:我就是要你功課爛‏

2010年01月20日
公開
41

*一個小孩在唸小學的時候,如果有下床氣,功課一定不好。 (這一點我倒覺得不一定啦!) *李國修的父親在他小六時對他說:你唸多少書我不介意,將來進社會不要當流氓就好。 在李國修兒子小三數學只考八分的時候,他告訴兒子一樣的話,我不介意你的成績,只要你人品好就好了。 *孩子我要你贏在起跑點,這是一個錯誤觀念,傷害多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 孩子我要你贏在起跑點,很多都是父母的一個替代和補償作用,很多孩子的所學都是父母自己做不到 要孩子去完成他的夢想和願景,以致於孩子背負著壓力。 *李國修兒子大一申請美國藝術大學的自傳上寫著:我從小成長在一個幽默創意的家庭,我父母從不給我設限; 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成長,我12歲那一年就試著分析我自己,而且我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 我父親在他的自傳上提到,我願意死在舞台上;如今我要接續我父親的意念,我要永遠活在舞台上。 *當孩子跟你說「媽媽你看」的時候,一定要回頭看他在做什麼或發現了什麼,現在不看以後就看不到了。 *兒子到12歲當還跟爸媽一起睡,因為怕鬼。李國修說,孩子與父母一起睡得越長,他越愛家,離家越近。 *李國修的女兒說,我們家是以健康快樂最重要,從小我們家都是充滿著歡笑。 從小爸爸常跟我們講很多笑話,一起玩;媽媽都說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我很高興我生在這樣的家庭。 *我們家很少講「不」。父母不要壓抑小孩,給小孩設限。讓孩子說不,父母要學會被孩子拒絕。 *生命會自己找到它的出口,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她們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父母跟子女之間要建立四信:信心、信用、信任、找到他們彼此的信仰。 *老師工作壓力也很大,很多老師有憂鬱的,你如果一味的否定孩子:「要聽老師的,一定是你的問題, 那小孩就不說了。聽聽孩子的聲音」 *憂鬱症很多因為壓抑所有憂鬱症來自我們無法抵抗壓力,我們沒有一個人教我們怎麼紓壓;紓解釋放壓力, 從小我就教育我的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13歲的兒子問李國修說,「你怎麼找到自己的?」 他回答:「13歲談這還太早,你必須先找到興趣」。 *13~22是人生當中尋找自我的黃金關鍵期,鼓勵孩子從他的興趣去培養;興趣比分數還重要; 找到興趣還是可以在人生舞台發光發熱。 *女兒暗戀告白被拒,告白的過程中媽媽陪著順稿怎麼跟對方告白,最後剛女兒被拒絕後, 陪著孩子面對後續的一切。告訴孩子:「不屬於你的人或事都會過去,屬於你的必定會降臨」。 ============================================================ 看完整集的節目,最讓我動容的,不是這對父母說了什麼了不起的話。 聽過更多教養專家說得比她們更有系統更精闢,大道理誰都能講,但是問這些教養專家的孩子,他們的爸媽 是不是真正能實踐自己的理論,答案不見得是肯定的。 李國修的兒子說:我父母從不給我設限,讓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成長。 李國修的女兒說:我們家是以健康快樂最重要,從小我們家都是充滿著歡笑。我很高興我生在這樣的家庭。 其實,想要跟孩子之間培養怎樣的親子關係,要當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開始以這樣的模式跟他們相處。 親子關係很多屬於因果論。 只會用權威約束孩子的父母,等孩子哪天有行為能力和經濟自主能力的時候,只會想逃的遠遠的。 年輕時候不想花時間陪孩子,當年紀大的時候,孩子跟你不親,也很難要求孩子回來多陪陪老人家。 當年輕時候只用盡當父母的權威面對孩子,年老的時候也不要再期待孩子會跟你很親密像朋友一樣聊天分享心事。 因為你們的關係本來就不是建立成雙向的朋友與朋友;而是單向的父母–>子女,未來子女長大也不太容易 轉變成跟變成朋友的模式。 結論是不管在孩子幾歲,能留住孩子心的,真的只有「愛」啊! 不知道能不能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說出:我好愛這個家的氛圍,感謝我的父母讓我做我自己。

鼻子過敏會導致注意力缺乏或過動(ADHD)嗎?

2010年01月19日
公開
56

鼻子過敏會導致注意力缺乏或過動(ADHD)嗎? 分類:關於過敏二、三事 過敏?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洪小弟最近鼻涕老是流個不行,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更是厲害,而且不時有咳嗽的情況發生,學校老師也反應洪小弟上課不專心,鼻子常發出聲音,洪媽媽於是帶洪小弟來院治療。洪小弟的症狀是因為鼻子過敏所造成的,經治療後已經緩解許多,上課更能專心了。 過敏疾病一直是困擾著父母親的疾病之一,當小朋友過敏的症狀發生時,常讓全家人無法正常的作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敏性疾病一開始的症狀跟感冒很類似,所以家長們如果沒有馬上察覺小朋友的過敏已經發作了,往往會等到症狀嚴重時才就醫,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問題。常見的過敏疾病有三大種,簡單來說出現在皮膚上稱為異位性皮膚炎,而發生於鼻子則稱之為過敏性鼻炎,發生於支氣管則為氣喘病,這三種症狀常常會相互伴隨發生。 ■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典型四大症狀為「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這些症狀跟感冒都很類似,但是如果小朋友常在清晨起床後打噴嚏流鼻水,時常鼻子眼睛癢以及習慣性的倒吸鼻涕,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慢性過敏性鼻炎常會讓會讓小朋友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心,小孩的學習能力也會因此大受影響。 ■ 氣喘 氣喘與感冒常常同時發生,氣喘病的發作也常因感冒或其他感染而引發。小朋友如果久咳不癒或是經常有感冒的狀況發生,或者特別在夜間及清晨咳嗽且有胸悶的症狀,若還有喘鳴及呼吸急促等情況發生且持續兩週以上,就有可能是氣喘病發作而不是單純的感冒症狀了。 ■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皮膚會乾燥、易有搔癢感且敏感易受刺激。常見得症狀有(1)皮膚乾燥且有紅疹或脫屑的疹子(2)臉上、手腕、手或膝蓋的皺折處有搔癢感或疹子(3)身上長疹子的皮膚變厚。如果有以上的任何一個狀況,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徵兆。 這是一篇衛教性質的報導,提醒為人父母者,許多看似經常性的感冒,其實是過敏導致的結果,為人父母者,若沒有警覺這極可能是過敏所引發(其實醫療人員更應有所警覺),可能讓自己的小孩,不但多服用的許多感冒症狀控制藥物,進而影響他們的腸胃健康與學習的專注力力一直無法提升,殊為可惜。 提醒大家,許多小朋友的注意力缺乏,其實導因於他們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的源頭,除了一般熟知的急性過敏原,以IgE的免疫球蛋白反應為主,像是塵

晚餐別太晚吃

2010年01月17日
公開
41

酸性體質是慢性疾病的開始(晚餐別太晚吃),晚上8:00再吃晚餐就算「宵夜」了! 你是不是也常忙到8:00才吃飯呢!! 根據統計國內70%的人具有酸性體質。 酸性體質有一個很大的特徵, 吃越好得慢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很高。 因為體質變酸,酵素作用會受到阻礙,內分泌失調,荷爾蒙也會受阻礙。 酸性體質的朋友,一味地吃大魚大肉,所謂有營養的食物,事實上是雪上加霜,只會讓身體越來越糟,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去改變你的體質,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熬夜會使體質變酸》 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 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 所以每天儘量在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 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 熬夜時不要吃肉,盡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吃宵夜的人,體質容易變酸》 時常交際應酬的生意人,通常壽命較短,易患糖尿病、高血壓。 凡是晚上8:00再進食就稱做宵夜。 吃宵夜隔天會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於休息狀態,因此食物留在腸子裡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早起的人身體好) 人體在凌晨4:30,體溫達到最低點,血液循環最慢,因此古時候練功的人在4:30以前就起床。 如果睡太晚,血液循環變慢,氧氣也跟著減少,變成缺氧性燃燒,會使體質變酸。 《不吃早餐的人,體質會變酸》 一天三餐中,早餐佔了70分,午

10秒鐘可以改變一生--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

2010年01月13日
公開
47

20年前大金空調還默默無名,如今是變頻冷氣的領導品牌,這都得歸功於幕後推手──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的獨到創意與經營。積極以赴的態度,搭配「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執行力,讓他屢屢克服挑戰。不管是經營企業遇到困難,或是高血壓威脅心血管健康,他都坦然面對、接受,並冷靜處理,讓自己學習用智慧去化解每個逆境,且聽他10秒鐘可以改變一生的哲學。 「哇姓蘇,just call me安東尼奧!」以高亢熱情的腔調,結合閩南語、英語、007龐德式自我介紹的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爽朗幽默的隨和、和朋友相處時喜歡變魔術逗人開心、樂於與人為善等特質,與一般嚴肅自持、注重形象的企業董事長迥然不同。 毅力展現一》 忌口,持續一個月餐餐吃燙青菜 用經營企業的幹勁減重10公斤 和泰興業是以變頻技術著名的日本大金空調台灣總代理。2008年蘇一仲以「空調達人」形象,穿著和服,帶著3個女兒、及二女兒的另一半、外孫等入鏡,演出一系列冷氣空調的電視廣告。令人驚訝的是這位經營者在笑談用兵之際,還能演什麼像什麼,成功地讓很多商辦及建案使用他們的產品作為中央空調設備,成為台灣變頻冷氣的指標品牌。 年輕時熱愛藝術,不過,大學聯考時以第三志願考上政大外交系,選擇學習實用的溝通與談判。出國進修時棄政從商轉念企管,雖然經營企業不是處理國家大事,但他發現,不論浸淫藝術或就讀外交系,「一理通,事事通」,很多能力一生受用。 蘇一仲的用心不僅表現在事業經營;在健康管理也顯露堅持的毅力。像他前陣子刻意減重10公斤,在醫師指導下,他忌口,持續3周餐餐吃燙青菜、1周吃水果,搭配維持多年的運動習慣、推拿打通經絡,一口氣瘦了13公斤,其後體重小小反彈3公斤,目前是73公斤,維持理想體重。 68歲的他坦言,隨年齡增加也提升「三高」機率,因為憂慮心臟血管必須裝支架,所以刻意減重,他也從中悟出心得,「人要健康,最重要是適當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正面情緒、規律生活。」 減重期間,如何抗拒美食誘惑?蘇一仲說,善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雖然嘴巴不能吃,但能眼觀色、耳聽音、鼻聞香。忌口3周後,第4周的第一天吃下第一口稀飯加胡椒,直覺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他強調「信願證行,有了意念,減肥變得容易,若沒建立習慣,就難持之以恆。」 毅力展現二》 風雨無阻地晨跑 到國外出差也不怠懈 除了飲食控制,蘇一仲多年來養成每天清晨6點∼7點半風雨無阻慢跑的習慣;最近更熱衷中國養生氣功,內含「動功」和「靜功」兩部分。其中,「動功」結合慢跑和吐納心法,帶動體內氣脈運行,達到按摩內臟的功效;「靜功」則結合意念和瑜伽心法,洗滌體內濁氣。 「人要活就要動,我不只全心做氣功,也鼓勵親友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持之有恆。」畢竟名聲、財富、學位等,都能為人生增加一個0,但若沒有「健康」這個1,後面再多的0也是徒然。「不管幾歲,都要將健康擺第一。唯有把身體照顧好,才有精力去應付各種狀況。」也因此,他到國外出差時,一定優先考慮住在周遭有公園的旅館,持續練功。 蘇一仲認為「健康」就是精、氣、神達到最佳狀態,也是「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他笑言,「如果國民都能保持健康,就能減少健保資源的消耗,國家省下的錢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這就是真正愛台灣啦!」幽默風趣的他還模仿政治人物的選舉語言,用台語反問,「你講對不對啊!」 面對業績不振、工廠大火等考驗 接受處理後放下,營收反而超越 去年金融風暴讓國內企業遭受不小打擊,但蘇一仲認為,人生道路很少一帆風順,顛簸、挫折都正常,不妨以「順向緣」和「逆向緣」來看待;順境時固然開心愜意,逆境時則當成學習的課題。 目前大金空調廣為消費者所知,回顧二十年前,這品牌在台灣默默無名,一路走來,遭遇過兩個最大的衝擊,一是能源危機,二是日幣升值,導致國際間各種成本不斷攀升,無論採購、備料、匯兌、出清庫存等,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害怕一不小心就損失慘重。 面對不順遂,蘇一仲牢記聖嚴法師生前開示的「四它主義」──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簡單卻受用無窮。「遇到問題絕不能逃避,像生病一定要看醫生,勇敢面對、接受,才會冷靜下來思考,而一旦做了自認最智慧的決策,不論結果如何,都要真心放下、不再煩惱。」 事實證明照著「四它主義」做,往往能順利避險、全身而退。像某年公司業績極為不振,屋漏偏逢連夜雨,工廠發生大火、家中長輩也在此時過世,可說所有不如意全集中在一起。但很奇妙的,接受這些事實、做了應變的決策,經歷這場大火後,公司突然興旺起來,完全印證佛家說的「逆增上緣」:歷經逆境考驗,反而超越以往。 儘管經驗與智慧的累積,讓蘇一仲面對逆境時泰然自若,可是,他從不認為自己「已經成功」,因為「過去成功不代表未來會成功」,所以總喜歡把每天當成新的一天,兢兢業業地面對挑戰,以領導者的風範和承擔聚集人才、激勵士氣,朝目標努力。他表示,「十分欣賞奇美集團許文龍董事長的領導統馭風格,期許自己師法他充分授權,『每天都能去釣魚』。」 深信「10秒鐘可以改變一生」 鼓勵人勿以善小而不為 喜歡輕鬆氣氛的蘇一仲,不論在什麼場合,都扮演令人詼諧一笑的開心果。「也許老一輩的企業家不太習慣,但人生不要太嚴肅,『鬥陣』來趣味,紓解壓力,反而會有更從容的表現。」從歲月累積的智慧,他瞭解凡事「凶中有吉,吉中有凶」,得失心也不再那麼重。 不論經營事業或從事社會公益,都充滿活力和行動力的蘇一仲,長期以「10秒鐘可以改變一件事」鼓勵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為」。當選為扶輪社3520地區2010∼2011年總監的他也期許自己,帶動年輕人對工作盡忠職守,對社會服務回饋,快樂積極的過好每一天!

主控權影響生理---洪蘭教授

2010年01月12日
公開
47

人只有做自己才會自在,有主控權才會健康。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朋友跟我抱怨,她畢業出來做事沒兩年的兒子,現在把工作辭了要出來自己開業。 她擔憂地說:「現在不景氣,吃人頭路穩穩當當,每個月時間過去就有薪水拿。 現在他要自己創業,我不能袖手旁觀不幫忙,又擔心我的退休金血本無歸,臨老要流落街頭,沿門托缽。」 我看她真的很憂心,就去找她兒子談。 她兒子說他每天上班就頭痛、下班雙肩僵硬,他知道是壓力的關係。 老闆喜怒無常,他覺得不只是把時間賣給了老闆,連靈魂都賣給他了。 所以想來想去,決定自己出來創業當老闆,不必聽命別人。 問他風險,他說:「沒有失,哪有得?人總是去闖一下,才不負少年頭。」 我兩邊的話都聽了以後,決定回頭來勸母親,因為在實驗上有看到自主權對健康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都顯示在同一個緊張、快速、壓力大的辦公室中,職員得心臟病、高血壓的機率比經理高。 愈有主控權的人,得病的機率愈少,人必須覺得自己是情境的主人,對情境有操作權而不是聽命於情境,身體才會健康、心情才會快樂。 有一個在老人院的經典實驗 : 實驗者跟第一組東廂房的老人說: 這裡有一盆花,你搬回去房間養,養死了要賠; 你每天早晨有一個蛋可吃,你可以選擇要煎蛋還是煮蛋; 每周有兩次電影可看,你可以自由選擇看愛情片還是西部片。 實驗者跟第二組西廂房的老人說: 這裡有一盆花,請搬回房間去欣賞,你不必照顧它,護士會每周來澆水; 你每天早晨有一個蛋,一、三、五是煎蛋, 二、四、六是煮蛋; 每周有兩次電影可看,星期三是愛情片,星期六是西部片。 一年以後,實驗者回來看老人的健康情況, 發現第二組西廂房的死亡率高於第一組東廂房。 這兩個廂房生活飲食、條件都相同,唯一的差別是 東廂房的老人有主控權而西廂房的沒有。 這是第一個實驗顯示心理上的主控感覺對生理的影響。 所以父母在某個程度之內,可以給孩子一些對他自己身體、行動的主控權。 只要把後果告訴他,讓他自己做主,他若甘願冒風險,請他自承後果。 孩子會告訴你,失敗的感覺還是比不曾試的感覺好,錦衣玉食無法彌補不能做自己的痛苦。 我勸同事老本留著不要給出去,但是鼓勵孩子去創業。 人只有做自己才會自在,有主控權才會健康。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少子話隱憂�孩子笑聲構成家

2010年01月12日
公開
43

【聯合報╱林揚(台北市)】 2010.01.12 03:02 am 圖�鍾偉明 和適婚年齡的學生們談到結婚的事,大多數人並不排斥婚姻,但一談到生兒育女,不少人卻搖頭說不。 我跟他們說:「如果你們都這麼想,少子化和人口老化將會帶來很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令人擔憂的是,連我念大學的兒子和剛畢業的女兒也有相同的論調。 有一個學生安慰我:「老師,你先不用太早擔心,因為他們現在說的都不準,但是等到哪一天他們開始養貓、養狗的時候,你真的就要擔心了。」 他說他姊姊就是這樣,已經坐三望四了,卻不結婚,一個人過活,養了一隻狗兒子當寶貝寵,幫牠買最貴的飼料、名牌的衣服、狗娃娃推車,就像在侍奉皇帝大老爺一樣。學生們的論點是:養寵物比養孩子簡單,寵物也比孩子乖,不會跟主人頂嘴。總之,養小孩實在麻煩太多了。 其實我曾聽說,有的狗只要主人晚一點回家餵牠,就會隨地或到床上尿尿、咬破客廳沙發,然後還會假裝若無其事的,蹲在角落不理人。這種會耍心機,伺機報復主人的寵物,看來並不比養育兒女輕鬆啊! 有一天聽廣播,節目主持人向剛當爸爸的特別來賓賀喜說:「這是一輩子值得擁有的美好經驗,少了它,人生似乎缺了點什麼,無法那麼圓滿。」 的確,生兒育女是很辛苦,但是西諺說:「磚塊泥漿蓋房子,孩子笑聲構成家。」(Bricks and mortar make a house, but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makes a home.─Irish proverb) 聽到孩子的笑聲,一切的辛苦皆是值得的,我想為人父母都有過這種奇妙的經驗吧!

吳若權,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2010年01月12日
公開
48

" 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我人生不會更好".. I can't agree any more... 吳若權,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這ㄧ天,吳若權的媽媽像往常一樣,拖著買菜車去菜市場買菜,她唸著端午節要到了,要選些漂亮的鴨蛋黃回家親手包粽子。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她眼神惺忪,因為前一晚為了等吳若權回家,她撐著剛從美國探親回來疲憊的身子,卻因為吳若權飛機誤點,她窩在沙發上等到過了午夜。 到了南北貨攤子,她彎下腰挑選放在地上的鴨蛋時,眼一黑、一跌,腦幹出血中風。 從此吳若權照顧中風的母親,至今12年。 「我每次去陪復健,回來都狂哭,」吳若權回憶。 媽媽中風後站不穩,常會後仰,吳若權用國中女生繫裙腰的帆布皮帶拉住母親一步步往前走。看母親奮力往前的背影,母親愈奮力,他愈心疼。 每次完成復健後,吳若權回家走過母親中風的那條巷子,景物依舊,陽光依舊,卻一個好端端的人,提著菜籃去買菜,再也不能走回家,「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他忍不住就決堤。 復健是條漫長路程,媽媽光是學習站、學拍皮球,就花了3個月。 結束復健回家,是另一個階段開始。 「生活太可怕,每天都在匆匆忙忙地趕路,我現在回想,都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吳若權說。 那時,他才剛自立門戶創業,每天清晨5點先去公司寫稿,7點多游泳,8點帶母親去針灸,9點再進現場主持廣播節目, 中午張羅午餐,從中醫診所載母親回家,並陪兩老吃午餐。再回公司上班到晚上10點多,回家再和兩老聊天後才就寢。這樣的生活型態、忙碌程度和原本在外商公司時差不多,他還私下慶幸,至少時間自主,還能兼顧家庭。 沒想到, 對三十幾歲人覺得緊繃的生活,對老人家卻是超過負荷,所有事都來得突然,中風的母親罹患憂鬱症。 母親不僅慢慢消瘦,每次吳若權送父親去打牌,母親就會站在窗前等,然後哭泣,吳若權覺得奇怪,「妳老公只是去打牌而已」,後來才知道,母親得了憂鬱症。 「其實有部份是我們的錯,」吳若權說。 因為中風後,母親每日努力復健,更為了不成為子女負擔,常是加倍的份量,但三、五年過後,始終沒有好起來;母親開始懷疑藥沒有效、復健沒有效,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效。 「後來我才知道不能對中風的病人說『你會好起來』,要說, 『這樣做才會控制住』,或『才不會惡化太快』。」 母親憂鬱程度超乎想像,焦慮、不明所以地搬弄是非,讓吳若權要帶母親去看精神科,但母親堅決不去,吳若權只好請親戚從美國帶回百憂解,並請在美國的醫生親戚打電話回來騙媽媽是維他命。 媽媽吃藥後,平靜了,卻開始嗜睡。 「我好像是黑心幼稚園的老師,」吳若權自責。 爸爸的字條,我始終留著── 接下來倒下的是父親,而且,4個月後就離開人世。 父親一向硬朗,從不感冒,某晚他抱怨心臟有點不舒服,竟然嚴重到送急診,檢查出心臟瓣膜破損,住院後開始肺積水,住院期間只回家過一晚。 那一晚,父親站在洗臉檯旁,突然像個小孩般放聲痛哭,哭得很傷心。吳若權趕緊去抱他,那是父子40年來,第一次擁抱。 那一抱,他深深感受到父親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的遺憾……但只有這麼一次。 再回醫院後,父親只幽幽地看著窗外陽光。 有一天,重聽的父親拿出筆來,寫下: 「我這一生想來,非常美好,沒有任何遺憾,妻賢子孝,」 那張紙,吳若權始終留著。 父親走後,吳若權半年無法入睡。 他坐在父親生前常坐的椅子,想到,以前是爸爸坐在這張椅子上。 走在大街上,滿街都是人,在那千分之ㄧ秒突然思念父親,又哭了出來。 吳若權得了憂鬱症,吃了半年的藥才痊癒。 痛過,不要再第二次。吳若權更加全力以赴照顧母親。 例如:父親在世時,吳若權常開車載兩老出去玩,途中隨性走到哪、吃到哪,每當父親問起行程,吳若權就會叫他不用擔心。路途中,父親總是沒有好臉色。後來吳若權檢討, 「敬」要在孝之前,父母要的是尊重, 他們想知道出遊、用餐地點,做子女的不可自以為是的掌控全局。 現在吳若權不僅前一天會問母親的意見,還會說「這一餐讓妳請哦!」 認真過每一天,直到萬一那一天 雖然吳若權一味想盡孝,卻還是會發生衝突。 吳若權每週都會安排一天親子日,安排媽媽的休閒活動。 一個大雨週末,吳若權想先帶媽媽去百貨公司逛逛,再去姊姊家。 母親聽到這樣的提議,「免啦,你去忙你的,不用那麼麻煩,」 但吳若權看到她的眼神已經瞄向衣櫃,考慮要穿什麼衣服,於是,還是出發。 傍晚,吳若權去接媽媽回家時,媽媽收起在姊姊家的笑容,開始抱怨,從第一站的百貨公司罵到去姊姊家的安排,全然不滿意。 正在開車的吳若權幾乎抓狂:「剛才在電話裡,聽妳滿開心的,為什麼妳上車後,一直抱怨沒完沒了?」 媽媽楞了半分鐘,才說: 「因為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有事情要忙,卻為了我這個中風的老人,犧牲自己的假期。」 他才知道,母親的「盧」、抱怨、推讓裡,有深沈的自責與愧疚。 他才講出在心中練習一百次的話: 「妳養育我們辛苦大半輩子,值得我們回饋妳天大地大的報酬,更何況只是做那麼一點點事情而已,」 他從後視鏡看到母親的表情放軟了。 「母親是犧牲自己的肉身,教導我體驗生命的本質」 吳若權在《相依》裡寫道。 因為珍惜,陪一天,就少一天, 他學習就算有口角,甚至爭吵,要及早道歉, 以及珍惜這段母子親緣。 甚至,他也生澀的學會向母親說「愛」。 某晚,他送母親進房睡覺,隔著門,他鼓起勇氣說:「媽,我愛你。」門另一頭的媽媽停了很久, 小小聲地說:「我也愛你。」 只是,生命仍是未知數。無論是誰、無論多愛,都要面對終點, 「我有萬全的準備,」吳若權說。 他說,他認真過每一天,沒有太大的遺憾與恐懼。 至於沒完成的願望? 「能做的事,當下去做,中、長期的事都是老天多給的」。 但是萬一,到了和母親分手的時刻,「我會非常、非常傷心,但會做更多公益吧,」 吳若權這時的表情,令人不忍多看。 採訪時間一到,吳若權趕著回家教新來的印傭做菜, 「妳也許想問我,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 但我要講,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 我人生不會更好,」 吳若權頭也不回地趕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