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mily乖群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口服避孕藥與乳癌

2009年06月24日
公開
76

仔細一算,我認識的親友當中,罹患乳癌的人數,一隻手已經快要不夠數了。好恐怖。 問:為什麼口服避孕藥會引發乳癌? 答:女性罹患乳癌的因素有好幾種,有些是受天然荷爾蒙的影響。 受荷爾蒙影響增加乳癌罹患機率的情況包括:體內長期停留高劑量的荷爾蒙,幼年來經(12歲前)、停經過晚(超過55歲)、三十歲後生頭胎,或是從未生過小孩。 1996年,「乳癌荷爾蒙成因研究小組」(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進行全球流行病資料分析發現,曾經或目前使用避孕藥控制生育者,罹患乳癌的比例稍微提高,青少年時就服用避孕藥者危險最高。 然而,不管是否有乳癌家庭史,按其生育史、居住所在地、種族背景等,婦女停用避孕藥超過十年後,又會恢復正常的發生比率。 此外,超過十年停用避孕藥的婦女,診斷罹患乳癌的人數並不會比從未使用避孕藥的人多。 這次的分析研究中,研究者檢視了五十四份研究結果,分析了53,297位患乳癌的婦女,及100,239位未患乳癌的婦女。共計有超過200位研究者參與【註2】。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於2003年贊助出版的一份研究報告,研究者比對了20-34歲及35-54歲二個族群婦女可能罹患乳癌的因素,並進一步詢問當中的乳癌患者,是否她們在診斷結果公布前,曾經服用口服避孕藥超過六個月。 答案若是,再詢問是否曾在最近這五年內服用,或用了五到十年,或超過十年。結果指出風險最高的是在診斷前,最近五年內服用者,特別是年輕族群【註3】。(待續) 註釋: 2.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and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on 53,297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100,239 women without breast cancer from 54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Lancet 1996; 347:1713–1727. 3.Althuis MD, Brogan DD, Coates RJ, et al. Breast cancers among very young premenopausal women (United States). Cancer Causes and Control 2003; 14(2): 151–160.

口服避孕藥與癌症Q&A

2009年06月23日
公開
62

如果是在2002年以後才認識我的人,可能不太清楚,我曾是崇尚不生小孩的頂客族。當初結婚時,也把"不生小孩"列入"婚前協議"項目之一,因此,我們於2000年結婚,2005年才生下小乖,看起來也就可以理解。 至於2000年到2005到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是這篇日記要分享的重點。在我還沒改變心意之前,為了避免"不幸懷孕",很認真地研究各種避孕方式,口服避孕藥也是我採行的方法之一。 為什麼是"之一",因為很怕會有"萬一"。 不過,隨著觀念逐漸改變,口服避孕藥早已離我很遙遠了。正巧看到相關的研究報告,還是覺得很值得分享。 口服避孕藥與癌症答問(三之一) 資料來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6/05/04   美國婦女是在1960年初期開始使用口服避孕藥。這種藥丸因有效、便利的特性而成為美國普遍用來控制生育的方式。 然而,愈來愈多人注意到避孕丸中的荷爾蒙可能是引起癌症的原因,及促使生長的因素。 從1960年到現在,無數的婦女長期使用避孕丸控制生育,這些數據足夠人們從中研究觀察。   這篇文章主要是說明口服避孕藥與癌症之間的關係,並不討論副作用的問題。至於新型的避藥方式如避孕貼(topical patch)、陰道環(vaginal ring)等,因尚未有長期使用是否對人體安全,或有其他副作用影響的臨床試驗【註1】,本文中暫不予討論。   問:美國婦女目前最常使用的口服避孕藥有哪幾種?為什麼研究人員相信口服避孕藥會引發癌症?   答:目前美國有兩種口服避孕藥。一種最常用的避孕藥是二種合成荷爾蒙。這二種合成荷爾蒙類似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的天然荷爾蒙。這種避孕藥時常稱為「合併型口服避孕藥」。第二種避孕藥只有黃體素,稱為「迷你丸」。   雌激素在青春期時會刺激子宮發展;子宮內膜會在月經週期前半期增厚。雌激素也會終生影響乳房組織,尤其是從青春期至停經期。 月經週期後半期時會產生黃體素,以準備子宮內膜接受卵子。一旦卵子受精,黃體素會繼續分泌,以防止卵巢再排卵。因著這個理由,黃體素稱為「支援懷孕」(pregnancy-supporting)荷爾蒙,於是科學家認為可以作為避孕的方法。   由於醫學研究提出某些癌症的產生是由於性腺激素的發展與生長,科學家為此持續觀察避孕藥與癌症之間的關聯,甚至以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觀察避孕藥使用者。 雖然避孕藥的使用和癌症的發展之間不一定相符合,但持續觀察的結果卻累積了大量的數據。使用避孕藥降低了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風險,然而卻提高了罹患乳癌和子宮頸癌的機率【註1】。(待續)

名片拿掉,你還剩下什麼?

2009年06月17日
公開
34

這一期的天下雜誌,洪蘭教授的這篇文章,讓我讀了覺得很有省思,想看全文的話請點(這裡) 文章的小標題是:給你五分鐘自我介紹,你可以講滿五分鐘嗎?人生除了事業與工作,你有其他值得驕傲的回憶嗎? 這個反問,對我這種人好像比較有啟發性,對乖群爸比那種已經很居家型的男人來說,名片對他而言本來就不太具有什麼意義,工作(職稱)說穿了只是謀生養家的證明。 或許就像很多認識我們夫妻倆的朋友所言,我們倆的組合,有點像是性別錯置。以前牧師曾說,很多夫妻之間的爭執,來自於大多數的先生想追求的是意義,而太太渴望的卻是安定。 需要安定的人難以想像,追求意義的人為什麼願意付上那麼大的代價,去換取不一定成正比的抽象意義。 需要意義的人則難以接受,人生怎麼能夠只為了安定,而捨去其他所有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我們家卻是由一位追求安定的宅爸,加上一位滿腦子夢想與憨膽的猛媽所組合而成的。 成為母親之前,我曾因著看到一位小學同學的名片上,職稱寫的是"主任",而當時的我只不過是個小小專員而沮喪不已。 不過,三年半的全職媽咪生涯,讓我對意義的看法,有了較多元的體認。人生的意義,不需要全靠"名片"來定義。 當我的孩子,可以安穩地睡在床上,不用因為我趕著上班而中斷睡眠,對我而言,這就有意義。 當我和朋友,透過電話或網路,能夠彼此分享生活中的挑戰與感恩,聊完之後聽到朋友的回饋是"聊完之後,心情好多了",對我而言,這就有意義。 當我愈來愈能夠體會人生的意義不只來自名片的職稱與職場的肯定,生命一樣可以過得很豐富。 等到卸下全職媽咪的身份後,又是一番艱難的心境轉換過程。要拿捏工作與親子時間的平衡,要學習慢慢釋放一天有限的精力,免得讓家人老是看到電力耗盡的行屍走肉。 每一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總希望自己能夠做出當下最正確的抉擇;做出決定後,也要學習接納自己,相信自己真的已盡力了。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目前的功力,也只能做到這樣了。

群群戒尿布ing

2009年06月16日
公開
13

戒尿布是群群的人生大事,我好像忘了記錄下來。 一開始是學校老師在聯絡簿裡請我們準備幾件內褲和外褲,要開始進行戒尿布訓練。我有點擔心群群的生理發展是否成熟,但想到老師才是主要的照顧者,應該有她們的專業判斷,否則班上不是只有一兩位學生,應該不會沒事找事做。 不敢再多想,我幫群群準備了一打恩典牌內褲(全是各界善心人士提供的小內褲)以及幾件外褲,剩下的就只能禱告了。 第一週,不出我所料地,群群每天放學都會帶著一包"禮物",就是當天尿濕的褲子。老師說群群還在揣摩尿急的感覺與集尿的方式,要我們再給他一些時間。老師會在群群放學前,幫他穿回尿布。 第二週,某天放學後帶著乖群去賣場,赫然驚覺群群沒有了鴨屁股,但為時已晚,群群腳下已有一灘水,真是監介(尷尬)啊! 回到家後還有一連串驚險挑戰與左右為難,挑戰的是測不準群群少爺何時有尿意,家裡的床墊、沙發、枕頭…等等,隨時處於"醍醐灌頂"的危機裡。可是媽咪回到家後,必須忙著打點晚餐,無法貼身監控群群的神態表情。 但是老師又建議我們要在家裡配合戒尿布訓練,讓群群早日不再依賴尿布。 幾次的意外尿濕之後,爸比開始提出質疑,認為群群應該暫緩訓練,因為他發現群群根本搞不清自己是要大便、還是要尿尿。 面對爸比與學校老師,我覺得很無奈,就在情勢日趨緊張之際,群群竟然可以噓得出尿了。 噓得出來就可以減少尿水泛濫的機會。只不過,革命尚未成功,群群仍須努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