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Mama

日期

#Tag

我的牙掉了

2008年02月07日
公開
28

大年初一,angel掉了上面那兩顆門牙,不過,它們卻是被我拔下來的! 除夕那一天,我們就發現這兩顆牙晃得很厲害,angel吃東西碰到的時候會痛,初一一早,三個人坐在客廳發呆,angel湊過來給我看她的牙,我建議她努力晃動它,看看能不能趕快掉下來,angel很努力,但怕痛的她只敢輕輕的搖,我說:”那樣哪會有效果”,於是我們兩個用手拔來拔去,牙齒的構造似乎沒有使用工具的話,根本使不上力, 也不知道哪來的靈感,我告訴她或許我們把牙齒綁上一條線,這樣或許會有用,她想了想同意了,於是我在她的牙齒綁上線打個結,然後外面也打個結方便用手使力,剛開始她要求自己拉,不過她實在太輕了,於是我請她讓我試試,牙齒真的要掉了,我心一橫用力的向下扯,一顆牙馬上就被扯下來,哇! angel哭得很大聲,流血了,我也有點緊張,大年初一,萬一..可找不到醫生,唉!為什麼每次她的牙總是要在醫生不在的時候掉呢?好在血只流一點點,很快就停了,我也放心的請她再讓我拔另外一顆,不過,她就不願意了,我好說歹說的告訴她,牙齒真的要掉了,剛剛只是痛一點點呀!mini小,而且只要一下下,如果不理它,搞不好會像婕妤姐姐一樣,不小心吃到肚子裡去才發現牙齒掉了..反正能說的我都說了,最後我只好搬出最最下策,我告訴她,這顆拔完,我就請她吃冰淇淋,冰淇淋喔!(那是我家很少吃得到的滋味,angel超愛的,她吃冰的功力跟她的爸爸不相上下,一分鐘內可以把一球冰淇淋吃完,是那種大球的耶!),說完她心動了,不過她要求我要慢慢輕輕的不痛的拔下來,我心裡笑著,哪有可能,所以我輕輕的搖兩下趁她沒注意,一次就解決了,當然她馬上跳起來哇哇大哭:”你你…你沒有輕輕的,你你..很痛耶!..你你..一定要請我吃冰淇淋”,我點點頭,幫她止了血,過一會兒,帶她去吃麥當勞的冰淇淋. 拔完牙,angel顯得好輕鬆,不過還不習慣的她,口水總是不自主的滴下來,所以不時的聽見她,嘴裡一直吸口水的聲音,掉牙的她嘴張開的模樣好可愛,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換牙可以這麼神奇的影響我們一家人,我跟先生這些天總是看她的笑臉就開始忍不住想笑,而這些天,她見到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牙掉了耶!”

草莓蜂蜜

2008年01月23日
公開
38

angel最近食量又明顯增加不少,每次一頓與我相同份量的晚餐後,還可以啃一塊麵包,再加一塊85度c的蛋糕才滿足,如果沒有吃點心,回到家一定會喊"媽媽~我好餓,有甚麼可以吃的?" 早餐也是,以前如果晚餐吃多一些,早餐幾乎只喝個米漿,現在都不夠了,有一回早上她告訴我:"媽媽∼我要吃竹筍包,我要兩個喔!",我問:"昨天你不是吃一個就夠了嗎?",她說:"一個不夠,小angel的肚子說,一個還是很餓,要兩個才夠",買了兩個,不一會就吃完,然後也把米漿給喝光! 不知道是今年的草莓特別好吃嗎?從不吃草莓的angel開始要求買草莓給她吃,去裕毛屋抱著一盒草莓不放,我問:"你確定要吃嗎?",他點點頭,我說:"可是每次買回家都只有我在吃耶!",她說:"我真的真的會吃",這傢伙把"真的"給搬出來了,我只好再相信他一次,於是隔天先生洗了五顆,加上她喜歡的蜂蜜,她在車上真的吃完了,晚上回到家,她又說想吃草莓,於是我洗了五顆,也是加一點蜂蜜,她邊玩邊吃的吃完了,剩下四個等隔天再吃了,其實好多東西隨著她慢慢長大,她也會學著嘗試看看,食物的種類真的慢慢增加,量也相對增加,以前會有點擔心她挑食,而我又不忍心過於勉強,看來我多慮了,當她吃完所有的草莓時她告訴我:"媽媽∼我很棒嗎?",我說:"對!很棒",雖然跟可以吃上整盒的姐姐們比,真的還有一段距離,不過至少她願意吃的吃得下去的,她都會說:"好吃!",這樣就夠了!

11教育藝術的七種品德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47

在史代納藉由「人的研究」、教學法以及教學內容系列演講以闡明靈性教育藝術在其倫理與專業方面的理由時,特別要大家注意教師職業上的七種品德。現今大 家常常談到品質特色、品質發展、專業能力的運用,因此在這裡我們要以能力發展的觀點來研究史代納所提的七種品德。 他如此描述這些品德的特色: 「想像的需求、對真理的意識、責任感是教育脈絡的三種力量。而且想承接教育工作的人,耍將這樣的教育當成座右銘: 以想像能力貫穿自己 鼓起勇氣面對真理 增強對心靈責任庶的敏銳度....」(人的研究第14講,1919年5日) 「今天我將結束對這方面的研究,但我要再一次地提醒您們心中耍特別注意的一些事,我希望您們堅持四件事情:..., 第一件:在大或小的整體中老師都是一個主動開創的人。… 第二件:老師應該是一個對所有世俗與人類存在都感興趣的人。.... 第三件:老師應該是一個內心從不對非真理妥協的人。… 還有一點是說的比做的容易,但卻也是教師工作的一個黃金定律: 老師不能消沈、枯萎。要有生氣蓬勃,不枯萎的心靈!」(教肓藝術,教學法,結論1919年9月6日)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分類。我們可能覺得迷惑不解,因為上面只先提到三種力 量,而在人的研究演講最後才提起第四種力量。這「三」與「四」又說明甚麼?研究人類時什麼狀況下耍以三為原則來出發,何時以四為原則呢? 每當與心靈能力有關時就會出現.三合一」的現象,那就是我們的思想、情感與意志三種基礎力量。如果談論到與身體、身體結構相關的問題時,就會以「四合 一的基礎觀點為考量,以符合自然界的四方、四種元素以及人類的生命四體。 「以想像能力貫穿自己」、「鼓起勇氣面對真理」以及「增強對心靈責任感的敏銳度」這三種能力,與想像一感覺、真理一思想、責任感一意志和諧一致。若我們以歌德的「童話」為依據而思考其中所出現的三種品德時,這三種品德與心靈力 量的關聯就更貝有說服力。它們展現出人類在維護自身發展的過程當中重要的元素:智慧、美、力量。而在「人的研究」中所列的順序應該是:美、智慧、力量。 在「貫穿」、「鼓起勇氣」、「增強敏威」這三個動詞中所強調的是意志的部分。這裡不說「讓白己朝那個方向發展」,其明顯的出發點是:我們甚一個人都有這方面的才智與能力,只是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運用它們,讓它們發揮作用。如果我們能夠運用這三方面的能力,心靈就能培養出智慧、美與力量。然後我們就能夠不斷地發展進步。這正是孩子們,這些發展中的人,真正對老師感興趣,而且也能在老師身上感受到的東西:他在發展自我。孩子們會加以模仿,把他當成學習的榜樣。 我們嘗試以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三種能力。我們可以思考在教育方面這三種能 力是否真的關係著老師專業能力的有無。我們試著將這三合一的能力與新約聖經中基督所說的三合一相比對:「我就是道路、真理與生命」 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找尋正確、有效且令入感興趣的教育方式的經驗。這是個與教學方法、上課過程能否發揮想像力有關的問題。每個人都知道在教育中方法也 就是要如何來教,非常重要。只有當我自己內心對所要傳授的題材非常在乎的話才能找到好方法。只有當老師愛這教材、,只有當他尊重這教材時,才能找到方法。這就是使上課方式不斷創新之所在,就算每次所傳授的是一樣的題材也能夠如此。這是老師與學生內在不斷創新的力量。 真理對老師來說是什麼?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心中的真理?我們有勇氣面對真正的自己嗎?我能夠做甚麼我沒有能力做甚麼?在甚麼狀況下我會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一個與真正的我不一樣的人?與學生相處時.,在什麼情形下認知的渴望會驅使我去真正理解與幫助學生?還是我在幫助他人時,仍然完全被自己應該或不應該這樣做的想法所箝制?這方面是我在努力追求理解人類學,過程中所獲得的而能夠真正發揮效用的地方。 教師這種工作不是一個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一點,或(如史代納所說)不是「在智慧方面輕鬆的」,而是一種靈性的道德的工作,也就是要接受與承擔工作所帶來的一切責任。也就是與生命本身有關的工作-孩子們的生命以及與他們命運相關的 事物。道路、真理、生活是展現這三方面能力的地方。在道路上我需要想像力,真理已經擺在眼前,而對生命的責任感是這方面最主要的責任。 人會預想到這三種能力和品德淵源深遠。如果智慧、.美與力量這三個概念源自於一個純為心靈而發展的神秘傳統,我們可以在藝術、科學與宗教等文化領域中 感受到它們入世的光輝。藝術,科學與前兩種美德之間相近的關係亦是不難感受得到的。想想看,「增強對心靈責任感的銳度」是否涵蓋著宗教意義。什麼是心靈責任感?真正存在的事實是:我不會對同胞(學生)漠不關心。認識同胞以及〈盡可能)替他承擔心靈責任,不也是一種宗教態度嗎? 如果有人真的關心他,與他一起承擔一切,每一個學生都會因而(無意識地)擁有安全慼。 我們現在來討論之前提過的四種品德。在一場演請上史代納回顧了他以神智學 (Theosophie)為依據的寫作特殊過程: 「當我寫「神智學」這本書時,無法直接將這些概念排列在一起: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以及自我體。如果些已然存在,如果你內心已看透這些,要怎麼整理它們才好。我必須以3為單位來排列:物質體、.乙太體、感受體(星芒體)是第一個三合一。然後是與它們交織在一起的三合一:感受心魂、理智心魂、意識心魂。接著是與這些心魂交織的三合一:靈性本身、生命靈性、靈性人。3個3彼此交織在一起,得出的結果是7。但這個7是3個3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只有當我們面對現代對人類發展的研究時才會出現4這個基本上是次要的數字。」 這樣的描述不僅讓我們理解史代納創作中靈活的思維過程,也使我們明瞭這些 三合一的質素在創造原則中,還有在一步步建構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這是各領域成就的過程。相對的,4是已經組織完成的東西。凡是所有已經存在、已被創造出來,已被看透的東西都會出現4這個基本上是次要的數字,像是2x2。 四種氣質的分類也是如此。它們是由四種已經完成的結構所產生的結果,而且需要由自我出出發來加以發揮。它們必須被「提昇」,我們才能有適切客觀而任意地運用。它們可以成為一種工具,一種可運用的能力。我們看看以下的排列,就能感受這種轉化: 急躁激進(cholerik) :專斷 --主動開創 活潑樂天(sanguinik) :不專心--興趣 冷靜被動(Ph1egma) :懶散 --忠誠(不妥協) 憂鬱悲憫(Melancholisch) :消沈 -消沈 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改變固著於我們結構上的東西。 接著我們再回到四種美德。我們可以將這七樣東西連貫在一起嗎?它們還能夠以其他的力式相互連貫嗎?還是只是二與四的連結而已?這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嗎?如果我們真的把這3和4當成7來看,就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我們將這些能力配對就會顯現出: 1←→7:沒有想像力就會消沈。 2←→6:對真理的義是促進我們內心的不妥協。 3←→5:責任感喚起興趣,興趣喚起責任感。 4:中心是自我的力量,主動開創的力量。所有的一切以此為出發,它讓我們成為人,成為不斷成長為人的人.。 主動開創的人能夠為自已或為某件事主動積極努力。愈能夠成功地以某件事為 目的而有所做為,就愈能夠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福祉。我們已接近著時代聖靈(又譯時代精神)作用的方式。依據史代納的研究,我們這個世代是在晉升為時代聖靈的大天使米迦勒(Michael)的統治之下。 「如果人類尋求自由而不帶著自私的心態,如果他使自由成為對貫徹某種行為 純粹的愛,那他就有機會靠近米迦勒。」(史代納:人智學重要原則,在米迦勒和 阿力曼影響中的世界思想,l924年1l月l6曰) 每一個人都要將出於自私心態的行為拋得遠遠的。我們要在意識中以事物為出發自然無私地生活與做事。世俗的我們生活在表象(Schein)與實質(Sein)之間.我們要一步一步地掙脫最先意識到的表象。要花很長的時間,也需要累積許多生活經驗,才能讓我們所意識到的與事實相符合,才能讓我們意識到人真正的樣貌,意識到他們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20. Developing your Child’s Will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13

20. Developing your Child’s Will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touch on a few basic issues of will development and then address the big topic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20.1 General perspectives With human beings, nothing happens by itself Human behavior is learned as we develop; our natural physical abilities do not “automatically” make us behave with intelligence and dignity. All our behaviors must be acquired through imitation, insight, experience,and action. Compared to animals, we have fewer instincts, which is why our eating and sleeping habits have to be learned, practiced, and consciously cultivated throughout our life. To develop our will, we need to experience either external or internal demands as well as resistance and limits that test our strength and spark the acquisition of new abilities. Conscious repetition strengthens will This is the succinct summary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will development in one of Rudolf Steiner’s educational lectures. Repetition, which quickly becomes boring to our intellect, is the basis of stability in our will. Good pianists know that every repetition brings improvement and that their playing as a whole suffers if they forget to do specific fingering exercises for just a few days. Developing a habit or a behavior is not a one-time effort but depends on faithfully practicing the many little steps that lead to the desired ability. There is no point in making all kinds of resolutions if you soon abandon them. In this case, less is more. It is better to practice a few things consistently for years than to allow yourself to drift for a long time and then attempt to change your ways in a couple of weeks. Nothing weakens our will more than resolving to do something but never getting around to it or doing it for a short period and then dropping it. People who do this repeatedly begin to doubt their own ability and eventually no longer trust themselves to even attempt certain thing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ldren to feel that they can learn to do whatever they want to do: they have already learned many skills and the current challenge is simply one more thing to learn. Decisiveness and concentration Many people have difficulty making decisions. In this area, too, children will develop problems if they lack models worth imitating. The only thing that helps in overcoming indecision is to realize that any decision is better than none. In other words, we try out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en see whether we’ve made the right decision or whether we need to modify the decision to make it right. A truly wrong decision is simply another opportunity to take action: Being able to recognize mistakes and learn from them is also well worth imitating. It is very good for children to be around adults who tackle decision-making with confidence. It is not good, however, for children to have to make decisions at too early an age, before they are aware of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But if you you’re your six-year-old grocery shopping and she puts a jar of chocolate spread into the cart, saying, “Don’t make a fuss, Mum!” you know she’s fully aware of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observing something carefully with an adult or watching adults concentrating on their work provides the best possible example for their own developing ability to concentrate. Also important is allowing enough time for unwrapping and looking at gifts so that each one can be truly “received” rather than merely superficially registered. When a child receives many gifts at once (for birthdays or Christmas), it is a good practice to open only as many as he can digest at one time, saving the rest for later in the day or even the next day. Quiet and reflection

三角形的頂端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26

最近的事件讓我體會到一個有親密關係家庭的建立其實很簡單,三角形關係就很夠用了 我跟先生感情很好,默契很足,生活步調也很剛好,我發現原來越讓我們靠近的原因是,我們三角形的頂端都是放著彼此的媽媽和angel,只要我們付出越多,我們的感情就越好,這真是一種特別的恩典,我跟先生不需要誰退誰讓,我們內心總是自然而然的把對方喜愛的人事物,放在三角形上,所以我們也自然而然,一天比一天感情更親密,真謝謝上帝的安排,我感謝神!當然我也不斷的反省自己,到底哪個環節錯了?才讓彼此以外的親人之間有那麼多的怨恨? 先生提醒我,他們在乎的問題都在孩子教養身上,用字用最重的也在這裡,就跟當初我們面對家庭紛爭的情況幾乎是一樣的,就像明明是先生自己希望家的樣子,而他做了,可是大家的歸咎卻都倒一方的指向angel是個壞孩子身上,我是溺愛孩子的母親,而先生則是犧牲的角色,而妹妹們跟先生之間的爭吵,原罪也都在我們身上,無可厚非,妹妹與我感情越好,受我的影響也會越深,畢竟我們一直是互相扶持長大的,我唯一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妹妹的另一半可以要求妹妹完全配合對方家族和自己,可是自己卻無法接受妹妹像我們家族的那一部分?或許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記得我的母親曾經跟我說"妳嫁的老公是最好的,他會愛妳所有的部分,甚至要你做自己就好,可是你不能如此要求另外的兩個老公跟你老公一樣",當時的我的確沒聽進去,所以這次我被人從背後捅一刀,真的是活該!可是我也學到許多該保持的距離一定要離遠遠的,不過代價不小! "每天早上我睜開眼,看見你也睜開眼,也看見angel也睜開眼,我們又有一天可以過,我就很滿足,所以我們要開開心心的過"先生竟然出現這樣的絕句,我才發現這傢伙,甚麼時候把我信上帝的那一套也用上了呢?就像這幾天他還說:"我真的認為angel是恩典"(他說不出上帝兩個字),其實,我們有很多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可是他卻又跟我有很多地方能感受到相同的感覺,我跟他說:"你知道嗎?上帝對家的結構是,孩子一旦結婚,就必須出去自組一個家庭,承擔男人的角色,負起男人的責任",他現在真的體會到我所說的真義了,而我也終於不用老是背負著他為我而犧牲的黑鍋,一直下去,透過這次的機會,我看見我們的三角形又小一些,或許先生與我的感情會越來越好,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夠了,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

15.6 Is a playgroup right for my child?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43

Mothers of only children often wonder how to overcome their own isolation and help their toddlers learn to hold their own in a group. Cooperative play group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can offer real help by providing the children with playmates and their mother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izing, mutual support, and free time. Playgroup meetings create a stimulating, sociable atmosphere for young children if their parents work on group projects such as baking, weaving, singing, or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It’s less stimulating for the little folks if the adults just talk, knit, or drink coffee as they supervise in the background. Developing social skills, however, requires other circumstances not provided by playgroups. Learning to enter into and cultiva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quires models that other babies and toddlers cannot supply, since the ability to establish consistent I-you relationships develops only around age three, when children begin to say “I” to themselves. Before this point in their development, daily life with a few consistent, familiar caregivers (or only one) is the best to support children’s ability to make appropriate social connections,In this respect, consistent housemates can accomplish more than a playgroup An additional problem is that the need for parental guidance and/or child care is snowballing because increasing numbers of couples or single parents face the task of raising a toddler with a sense of helplessness or even estrangement. In view of the rapidly declining birch rates and aging populations of many developed nations and the fact that many children grow up with few relationships, there is great cause for concern about how children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social skills that they need later in life. With this problem in mind, many Waldorf kindergartens now sponsor parent-child programs to provide parents with suggestions and guidance about how to meet their toddlers’ developmental needs. Young children reed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that allows them to experience loving interest stimulating activities, and dependab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Perhaps the task of children who might other wise be marginalized is to break down family barriers by soliciting the attention of other loving adults who can provide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late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What about a five-year-old who lies?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7

What about a five-year-old who lies? He knows exactly what he did. In this case, you should tell him clearly that you know he was involved. But your reaction should also show him that you realize that he says he didn't do it because he really doesn't want to be the one who did it. For the sake of his further development, he needs you to trust in his regret and let him know that you saw through his lie. Parents who ”let their hands slip" need to realize that when they lose control, they're behaving just like the Wild child who is provoking them. In this case, it is important to act emphatically but calmly to set the limits your child needs.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avoid exposing him to your own uncontrolled emotions. He is defenseless against them and they will inevitably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his development. At this age, any shock works right down into how his organs function. Furthermore, if you hit him. you set a very bad example because your response bears absolutely no relationship to the situation that provoked it. You can be sure that when the opportunity arises, he will imitate you and hit a smaller, weaker child, simply passing along the injustice that was done to him. Later, as an adult, he may wonder why he tends to lash out at other 從孩子身上我常常看見自己錯誤的行為是不由自主而讓孩子學到不好的行為,我忽略了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卻是讓孩子暴露在危險之中,我真的很差勁 在神的國度裡,孩子是可以犯錯的,而在神的面前只要孩子知錯,神一定會原諒他,並且祂的愛絕不會減少一分一毫,其實三角形的頂端如果放上神,那才是最正確的決定,可是這一點我的親人卻無法認同,在我沒有看見的當下,他們對angel不順他們所想的行為,給的都是負面的情緒,我們的確是要清楚的剪掉孩子錯誤的枝葉,可是我們的那一把剪刀是善意還是惡意,方式是正確還是錯誤? 這次有個父親分享一則親子故事,迦美地娃得福托兒所 看了世源老師這週寫的迦言美句,真的可以觸動一直希望成為"好爸爸"的我,因為自己也是兒童醫療工作者,一直以來幼兒發展,幼兒教育也都是自己非常關注的領域,也涉略很多這方面的書籍,雖然知道很多幼兒教育的方法,但卻常常在實際生活中用不出來,也使不上力。例如,當辰熙早上賴床,眼看就快要遲到了,一開始還會說"趕快起床,等一下就可以吃蘋果喔!"(雖然知道這樣的"利誘"好像不是很好,而且不太有用)通常辰熙此時便會哭著說"我好想再睡一下"我只好說:「再不起來,爸爸就要生氣了」(雖然"威脅"好像比較有用一點點,但父子的關係一大早就打落到谷底,而且需要用更多的時間來修補)。 這幾天辰熙很喜歡玩"上學"的遊戲,他說他是世源老師,於是我就扮演起小朋友。在假裝的吃完午餐後,辰熙安排我和妹妹躺在沙發當成睡午覺,一下子辰熙便開始唱著歌「小朋友,起床了…小朋友醒一醒」我故意說「老師!我都沒睡飽,我想要再睡一下」辰熙並沒有說「再不起來,老師就要生氣了!」而是用微笑的表情和耐心的眼神跟我說:「好!那你再睡一下子就好了喔」一下子辰熙又來拉著我的手說:「把手給老師,老師幫忙你」於是他把我拉起來說「等一下就可以玩寶貝了」他微笑的表情和他的話語,也使我更進一步的省思,這也許就是辰熙的內在語言,也替我勾勒出另一種父親的圖像,在此與世源老師(世源爸爸)及所有的爸爸們共勉。 辰熙爸爸正裕 聽完的時候我好感動,為什麼我們不能如此溫柔對待孩子,以孩子而做該做的犧牲,有如此罪過嗎?沒有誰能原諒誰,除了神!孩子也是人,父母或許暫時代替神的位置,但我們絕不是神!可是每一次每一次面對親們人用尖酸刻薄的話語,我都得很努力的安慰自己,加油!一定要相信神這樣的安排是有理由的,加油! 教育是為了什麼? 克里須那穆提(Krishnamurti)述 田光復 編寫 我常常在想,那樣的想,我們大家是否曾自己問過自己,到底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上學?為什麼要學這科,那科?為什麼要考這個試,通過那個試?為什麼大家老是在彼此競爭,比賽考試成績,到底在這些過程中,所謂的“教育”的意義為何?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教育”這件事的意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僅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對家長、教師等等;其實只要還是愛我們地球的人都很重要!為什麼我們要拼命地去尋找管道接受教育?教育是否等於就是通過檢定考試並求得一職?或者教育的功能是要在年青時代就學會去瞭解人生整個的過程?我們去找到一份工作或一項職業用來謀生是必要的,但這可就是一切的一切?我們受教育的目的就僅僅為此而已嗎?當然不是吧,人生不等於職業。人生遠比職業的追求寬廣、高貴得多!人生是一項奇蹟。 在人生中我們以人的身份在運轉。如果我們人一生下來僅僅就是為了求得好的職業,好的地位,那麼我們會失去人生中很重要甚且是最重要的東西,變成每天只為考試而準備的人了。這樣,我們便會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那麼,花開有什麼意義?鳥鳴有什麼意義?藍天、星星都不存在了嗎?人生有這些東西,而且也含有貧窮和富有的心酸與歡樂、窮與富的戰爭、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的衝突。人生也會有發呆、冥想、沉思的時刻,也有對宗教信仰的追求,更有心靈上很纖細、微妙的種種---嫉妒、欣羨、野心、熱情、恐懼、成就與焦慮等等。但我們往往對以上這些經歷的過程與感受的瞭解僅一點點而已。我們通過了考試,結了婚,生小孩,然後就愈來愈像部機器。可是我們的焦慮、恐懼、驚慌一如往昔。所以說諸位,難道教育不應該是要來幫忙我們與年輕人瞭解人生整個的過程嗎?還是逕至讓我們在以上這些例行的公事私事之中逐漸凋萎?你想一想你該不該問自己一下這樣的問題?也許,你已有好的職業,有地位,婚姻富有,但是你是否也逐漸提不起勁,也漸漸支離破碎,變得魯鈍、疲倦? 教育的正確功能就是要涵養我們以得到智慧,以解答上述全部的問題。那智慧是什麼?它是能自在自由地思考,沒有公式,也沒有疑懼地去思考的狀態與能力。智慧使你因此能發覺到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對”的。但你如果處於恐懼的狀態之中,你就無法拾得智慧。無論是什麼樣的野心---精神的或世俗的地位的野心,一樣都同時滋養了焦急、不安與恐懼之心。也因此,人一有了野心就不能思慮精純,簡單而且直截了當。 一個人在年輕時代必須要能在一個無懼的環境中成長。這十分地重要!我們大部分人在漸漸老大時,變得驚懼,不安,連活著這件事本身都會怕---怕失去職務,怕傳統的壓力,怕鄰居的耳語,還有怕死!只要有驚怕,就不會有智慧。在一個無懼的環境中,有自由的氣氛,我們就不會只是做我們想做的事,而會去嘗試了解整個過活的過程。生命,人生本身是很美的,它絕對不是我們塑造的那些醜惡的東西!只有當我們起而反抗那些醜惡的東西---組織化的宗教團體、傳統、目前腐化的社會時,我們纔可能發覺什麼是“真實的”,纔可能懂得“發覺”這二個字的意義!真正的教育是要使我們能“發覺”而非“模仿”不是嗎?一個人向社會妥協是很容易的。聽從父母,教師的話很容易不是嗎?聽話,聽命令,他律的,可以活得很安全,方便,但這哪裡是“活著”!這人不是“在活著”,因為他茍活在“恐懼” 之中,害怕破敗、死亡,失去已擁有的。但人活著,最要緊的是去決定什麼是真的,而唯有處在自由狀態之中人纔能有連續的內在革命。但事實上任何人或社會從未鼓勵你這樣子去內省,因為這樣你會成為一個危險的人物---一個相對於虛假的人﹝或人群﹞的危險人物!所以他們只要你會模仿便罷了,但這就是學習嗎?這就是教育嗎?模仿地學習無疑地使你墮入已存在的,被政治人物操縱的戰爭與對立之中。連宗教與宗教之間,精神導師之間也不例外。世界因此被既有的矛盾與利益繼續扭曲,被玩政治的人操控。宗族與宗族之間的爭鬥不斷。國與國間,人與人間,甚至愈來愈殘忍無情,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與上一代毫無兩樣! 因此我們看,教育的意義不應就是要幫助你的內心能察知自我,能在內心深刻地做心理革命。唯有透過不斷的內心革命才能發覺什麼是“真實”的,而不是馬馬虎虎的隨波逐流。只有當你不斷的自我反省發問,才能不斷地學習,找到實真、神、愛。而在恐懼之中,你不會、不敢、不能、也不懂得詢問自己,你不會、不知、也不能觀察。你不能、不會、也不懂得傾聽!故爾教育之根本功能應是要叫人去破除內心的、外在的恐懼是不?恐懼使人無法思考,恐懼使人無法體察人與人間之關係,恐懼使人不能“有愛”! 威權的共生者—恐懼 恐懼發展出威權。威權原是出自於我們容易貪圖安穩、便宜、舒適與正確皈依的慾望,它是我們想逃避矛盾與紛亂的一個產物!但是一個出自於恐懼的設計,其結果並救不了恐懼本身。當最後的權威救不了或解決不了我們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會投向所謂的智者,尋求庇護。但是,智者沒有權威啊,在權威中找不到智慧!恐懼本身令人無法正視我們與他人的相互關係,也使我們無法感知我們與世界上其他事物的真正關係。 接受威權擺佈的同時,就否定了智慧。接受威權等於就是馴服於某一人、某一群人,或某一個意識形態----不論是政治的或宗教的意識形態。而一個人投靠威權必然就等於是放棄了個人自由的可能性。接受威權可以暫時的麻醉自己,暫時的掩蓋問題本身。但逃避問題反而更加深化了問題,問題本身反而變得更為嚴重。而在這過程之中,自我覺知與心靈自由的可能性就被自己捨棄了! 有人問道,我們如何在自由與接受威權之間取得一個協調或平衡?如果在自由與威權兩者之間真有妥協的空間的話,那麼那些求取自由心靈與自我覺知的人便不能算熱切。或有什麼能耐了!我們往往好像都認為自由是最後的目標,也是終極的目的。而且為了要達到這終極目的,我們說“要熬下去”,像多年的媳婦般熬下去,要順服壓抑並退縮。我們想要藉妥協來達成自由。但是方法與結果是一樣的重要,不是嗎?方法本身決定了結果呀!不是嗎?熬成的婆不是又反過來熬人?妥協真能獲得自由嗎? 為了和平,我們當然只能用和平的方法。如果方法本身是暴力性的話,不會有和平的結果。如果目標是自由,從開始就要是自由的。頭與尾是同一物。有自由才有自我覺知與智慧。每一步必都如此。接受威權等於立刻否決了智慧的產生。 我們在知識方面、成功方面、權力方面,崇拜權威。我們在年輕一代身上行使權威,而同時卻又懼怕著來自更高層的權威!一個人若沒有內在的視野,或他內心的世界不夠寬廣,則外在的權力及地位身分的壓力,立刻會排山倒海而來。而一個人若一步一步向權威曲服,則他也一步一步地變成他人的工具,(走狗?)這些事不但極權國家不斷地上演,連民主國家也在強迫著別人(教改最好也別如此)。 真正的教育 一個沒甚麼心思的人 (註1) 不一定是通常所稱的 “沒知識” 的人,而是那些 “不瞭解自己” 的人。而一個飽學之士,若總是依賴著書本,依賴著權威與知識,不管他/她多麼會引經據典,缺少了靈魂、少了一顆心,他/她仍然是一個愚蠢的人類。靈魂、心、或瞭解等這些能力,只有透過了自我覺知,透過明察自我的心理過程,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教育也者就是幫助一個人做到自我瞭解。 而現今在做的教育只不過是積累知識!這樣的學習不僅走偏了,而且還可能是一種高級設計的自我逃避--逃避面對自我,以不斷的知識填塞自己來逃避自我!逃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逃避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好吧!人們選擇填塞性的知識學習來達成求取職業或職業精進的目標。但這些努力、技術的造就等等,有沒有使我們能做到自我瞭解,或瞭解別人的一顆心﹖ 技能式的教育會取代真正教育的原因是因為它給我們一種安全感。但在今日,學得一技之長根本不難,因此充實生活本身益形重要。真正的教育應該幫助一個人去體驗。體驗自己、體驗周遭的事物、體驗環境、體驗時空、速度,體驗毅力、體驗民主、體驗寬容。而人一出生,本來就很勇於體驗。只有不斷的去體驗才能將自己的能力和技術發揮出來。如果一個人真正有話要說的話,他就會自己創出說話、書寫、文體的方法、格式。然而,猛學各種格式,而內心沒有體驗的基礎則這個人終將歸於膚淺。 技術的造詣是可以解決許許多多的老問題。但技術進步的同時卻用來作軍事用途,而心中沒有愛,顯然要使世界變得更混亂。 註1:(ignorant person)對事事物物漠不關心,只注意自己的得失利益,缺少關懷他人之心的人。例如亂倒垃圾,或把自家垃圾堆到戶外,勸也不聽的人。 註2:自我的心理過程:例如上臺領獎,從還沒叫到名字,到領了獎,到回座同學的眼光--羨慕與揶喻(甚至詆誨)等這一切的內心歷程。當然這還包括此後的影響。 參考書目及更進一步更詳盡的書 人生,教育,學習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J.Krishnamurti 著張南星譯 84年,方智出版社 tel.5796600.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Think on these things, you are the world): 作者仍為J.Krishnamurti 葉文可譯 分27短篇,篇篇睿智精彩 .方智出版社 tel. 5796600. 知識與學習 (On learning and knowledge) 羅若萍譯作者仍為J.Krishnamurti . 這一本比較難,方智出版社 tel. 5796600.

年的傳說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30

從前,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

2008年01月08日
公開
34

在飛機上看到一個斗大的報導~~"郭泰源六連敗~~張瓊姿沒有一通關心電話~~"原因是---張瓊姿心思都放在小孩身上。 唉~~~是對~是錯~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非常中肯的文章很有道理。不要讓甜蜜的負擔變成沉重的負擔。 現代的小家庭,家庭重心未必是夫妻,許多小家庭的家庭重心是子女。中國人一向有犧牲這一代,成就下一代的偉大精神, 但結果往往是這一代確實是被犧牲了,但並沒有成就下一代,反而傷害夫妻原本應該培養出來的默契與親密角色。 子女需要被照顧,需要被教育,需要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決不能取代夫妻成為家庭的重心。 許多夫妻都不會承認子女是家庭的重心,但仔細想想有多少夫妻不是有了孩子之後,就從來沒有兩個人一起去看過一埸電影, 反而一起陪孩子看孩子決定的片子機會倒不少。夫妻從孩子落地就不再是家庭的重心了。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既然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就沒有理由要成為家庭的重心,否則曲終人散,客人走了,做主人的情何以堪。 子女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平均不到夫妻相處時間的一半,實在沒有取代夫妻成為家庭重心的理由。 現代的子女,絕大部份都處於被過份關心,被過度照顧、擁有過度豐富的物質,但成為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所需要具備的負責、合作能力,卻嚴重不足。 長期處於家庭重心,被關心照顧備至的地位,造成子女知識有餘常識不足,聰明有餘常識不足,IQ有餘EQ不足,機巧有餘厚道不足。 將子女置於家庭重心,其實是愛之適足於害之,而且夫妻本身也同受其害。 一個以夫妻為重心的家庭,不會只在意子女的學習,而忽略了夫妻也應繼續學習;不會只在意子女的情緒,而忽略了夫妻雙方的情緒;不會永無止盡的讓子女介入夫妻的生活;不會只愛子女不愛太太或先生。 以子女為重的家庭,夫妻間很難存在高品質的愛情。夫妻間要好好相愛, 請先將子女這個愛情的第三者,請到第二線。 《婚前婚後》愛情隨時間定義 當我們感覺愛情褪色或是消失的時候,先不要沮喪,先讓我們想想我們褪色或消失的愛情,到底是怎麼樣的愛情。我們心中浮現的愛情,必然是熱戀時的卿卿我我、濃情蜜意。 「少年夫妻老來伴」愛情會隨著婚姻的開始、子女的出現、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婚前婚後對於愛情的定義,應該要有所調整。 婚前愛情產生的因素,都有其時間的侷限與不確定性,所以根本無法配合確定而長時間的婚姻關係。 婚後愛情的產生要靠另一套因素:照顧自己並對家庭付出的能力與意願、合諧相處的能力。 自我長成與促進配合對方成長的能力、扮演親職的能力,如果這些因素都俱備了,婚後的愛情沒有理由不產生。 婚姻生活是硬碰硬的,錢要有人賺、家要有人理、子女要有人教。 能照顧自己、關心家人、照顧孩子又不忘自我充實的伴侶,就是最適合婚姻生活的伴侶,這樣的伴侶已經值得十二萬分去愛了。人不一定隨年齡而成長,但一定隨年齡而改變,自己變了,伴侶變了,對愛情的定義也該變變了。 千萬記得:這年頭『孝子』瀕臨絕種,別指望孩子反哺知恩,下一代再也沒有上一代孝親觀念啦! 還不如善待唯一可能陪你終老『枕邊差點被遺忘的人』。

新嫁娘

2008年01月02日
公開
14

「媽媽~您可以跟爸爸再結一次婚嗎?那樣我就可以當您們的小花童喔! 」 隔壁親戚趕在新曆年辦喜事,因為很近又很熟,所以我跟angel自動請假幫忙,才發現不只我們如此連三個姐姐也都請假來幫忙,幾天前已經搭起棚子,喜氣洋洋的真有幾分熱鬧,鄉下地方辦喜事總是很熱鬧,angel從新房的裝修到辦喜事幾乎從頭見識到尾,對結婚也多幾分見聞,不像以往只是被邀請吃個喜酒看一下新人就結束;結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次真的有機會可以真實的感受一下,她開心得不得了,藉著聖誕節,那天我如她願的買了一雙高跟鞋,約定好當天配上她的美麗小禮服,這下她笑的更開心了,每天都問我,時間到了嗎?是明天嗎?馬上就到了嗎?快到了嗎? 「媽媽~您當新娘也穿白色拖到地上的美麗裙子嗎? 」angel雙眼迷濛的看著我 結婚?我喚起我的記憶,不過那實在離現在的距離有些遙遠,我在心裡數著結婚到現在幾年了? 哇!十年了,我被這個數字給嚇一跳!我摸摸玻璃上的喜字貼紙,十年了可是它還是紅紅的散發出當時的光亮,並不是刻意保留,只是也沒想過把它給撕下來,因為我也想讓angel看到,可是angel都滿六歲了,每天經過它前面我也沒跟她提過這個字,是我跟先生結婚前一天,一起貼上去的,想著想著,我也忘記問先生七年的時後他可有七年之癢? 看著日漸長大的angel我有種感動,我跟先生都認為小angel是上天賜予我們最美好的禮物,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會有她的,我們曾經放棄能夠懷有自己小孩的希望,可是就是一個驚喜,她就這麼來到我們家成為我們的一份子,angel的生日與我們結婚日,只差幾天,我相信只要有愛,上天一定願意給我們機會,所以我們很願意給angel我們所有的愛!也希望跟我們一樣的夫妻也能如願有個健康美麗又可愛的小寶寶!

高一女大發現 菌種分解戴奧辛

2007年12月26日
公開
21

高一女大發現 菌種分解戴奧辛  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中學生李雅廷,在高一參與學校科學展時,發想以金剛蚯蚓復育被戴奧辛汙染的土地;雖然失敗,但轉向以微生物降解土地內的戴奧辛,意外發現門多薩假單胞菌可以生存於高汙染環境,並在兩周內分解戴奧辛,小小的發想造就生物界的大突破。  李雅廷在高一基礎化學「土壤的汙染與防治」課程中,接觸到中石化安順廠周遭戴奧辛汙染資料,開始對生物整治研究產生濃厚興趣,在老師曾鶯芳指導下,開始構思研究。  蚯蚓解毒失利 屍體分解露曙光  李雅廷原以蚯蚓作為解決戴奧辛汙染方法,沒想到蚯蚓在重金屬土壤中兩天內就全數死亡,灰心之餘,卻意外發現蚯蚓屍體一周後仍被分解,讓研究露出一線曙光;李雅廷研判土壤中有某種微生物在發揮作用,便將研究方向轉向以微生物降解戴奧辛。  李雅廷在研究過程中,求助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中心的精密儀器,解析出戴奧辛化合物,並透過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培養出菌株,共同發現Pseudomonas mendocina NSYSU(門多薩假單胞菌)具有分解戴奧辛的奇特功能。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林偉志指出,該研究所分離的門多薩假單胞菌菌株,置放於純戴奧辛化合物中,在兩周內可使戴奧辛濃度由百分之百解降至百分之十。  該研究發現的特點包括,該菌是從安順廠廠址土壤篩選出的菌種,並非外來菌,無引發生態破壞與干擾的問題;而且,該菌培養迅速,生產成本又低,在常溫下就可以將戴奧辛類有毒物轉化成簡單化合物,有效解決汙染問題,也不會造成二度汙染。  此種生物分解技術可說是生物界的大突破,以往只能以固化法將被戴奧辛汙染的土壤用水泥固化保存,或以焚化法銷毀,但這些方法不但成本高,且治標不治本,只能暫時避免汙染物影響人類,但有害毒物仍存在於環境內。  兩校協助研究 本土菌種成本低  此種技術未來可有效應用於高汙染土地,只需要在汙染廠址加入微生物,不需要挖掘、搬運土壤,即可消解有毒物,不只成本極低,也可以有效根治汙染;目前中山大學已將該菌申請專利,在不久的將來即可以作為商業運用。  昨日研究團隊於正修科技大學舉辦研究成果記者會,研究團隊尚包含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劉仲康、博士生林偉志、環境工程所所長高志明,以及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科技中心教授張簡國平。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7/12/25

聖誕老公公打電話

2007年12月24日
公開
26

這真的是一件有趣的工作! 每年的聖誕節對我們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日子,因為這是聖誕老公公送禮物給很乖的小孩的大日子,上個月我們就開始預備著,當過完平安夜慶典吃完烤地瓜,離聖誕節的腳步就接近了,angel很期待著這天的到來. 幾乎每天晚上她都畫畫,她的畫裡有滿滿的快樂,太陽高掛著,地上有很多神奇的種子,她知道幸福就是這種感覺,她很肯定"聖誕老公公一定知道她最想要的禮物"所以她的願望一定能實現,所以不管我怎麼問:"妳最想要的禮物是甚麼?",她總是告訴我:"我已經在夢裡跟聖誕老公公說過了";這下可考倒我了! 我們有一群可愛的爸爸媽媽,說到聖誕節總是有一大堆趣事,我聽的一愣一愣的,小孩都小五了,爸爸還是裝成聖誕老公公的聲音打電話給孩子?他用英文問候孩子,比較小的那個不懂英文,但卻是機靈的用英文說"superman",較大的就比較鎮靜,有點懷疑又有點驚訝又有點高興,這故事讓我們會心一笑,也讓我們有給孩子一個夢想的動力,對angel來說,聖誕老公公是存在的,在很遠的大雪山上,也在自己的眼睛裡,透過她的雙眼我們可以看見聖誕老人跟你打招呼呢! 於是我想找個人當那個聖誕老公公,讓故事更真實存在,不過這並不容易,除了要會說流利的英文,還要是angel不認識的,不然可是會穿幫,這可考倒我了,第一,我認識的人angel都認識,第二,通常男人都不喜歡玩小孩子遊戲,第三,會作夢的人真的很少;最後問到一個angel沒聽過聲音的小男生有興趣配合,不過他擔心自己的聲音太年輕,恩~或許聖誕老公公現在有兒子幫忙,總之有人願意幫這個忙,我已經偷笑了,不敢要求太多! 幾天前angel以經把卡片和裝禮物的盒子準備好,預備迎接聖誕老公公,雖然今年我們實在太忙,連聖誕樹都沒準備,可是內心裡還是很敬虔的,angel把東西放好,高興的哼聖誕歌曲,然後等著聖誕老公公到來,早上朋友打電話來,我告訴angel是聖誕老人喔!她接過電話然後說先前她演練好幾遍的話,不過她還是好緊張,我提醒她"請聖誕老公公說中文",更提醒她"希望的禮物一定要記得說",掛上電話,她馬上告訴我,聖誕老公公說"good morning angel";然後她說"聖誕老公公會說中文喔!";"聖誕老公公說我很棒!""聖誕老公公的聲音很好聽喔";"聖誕老公公說ok!他會請小精靈準備禮物喔";"我要告訴爸爸聖誕老公公打電話給我";只見她趕緊刷牙穿好衣服背好餐袋,下樓去宣告全世界"我接到聖誕老公公的電話了!" 知道她的願望是甚麼嗎? "一顆球和廚房寶貝" ps.球:澳洲看到的原住民做的神奇水晶球,記得當時我認為很貴,隨口說"請她跟聖誕老公公說",她一直記到現在,問題是,我上哪兒買?

壓力與女孩子青春期提早有關 -國際厚生

2007年12月20日
公開
44

家庭衝突、沮喪與青春期較早有關,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支持家庭衝突會影響女孩子青春期的時機。亞利桑那大學Bruce Ellis博士和威斯康辛大學Marilyn Essex博士從學齡前追蹤到兒童期中期,他們也拜訪兒童的父母,評估經濟困難、婚姻問題、父母親憂鬱、以及教養方式等家庭壓力。 他們發現,女孩若生活在父母親較支持與婚姻衝突較少的家庭中,其第一次荷爾蒙的改變比其他女孩晚;若婚姻衝突、父母的支持、以及沮喪的問題是出在父親而不是母親的話,與青春期較早有關。Essex博士表示,這篇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普通的家庭衝突或是壓力,也可能影響年輕女孩的性發展;她表示,這些是成長的正常壓力,不是嚴重的傷害。研究結果刊載在11/12月號的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 【較早青春期與演進】 這篇最新的研究贊同這個理論,認為性發展較早的女孩對家庭和其他壓力的反應,也許有進化的依據;這種想法是,在壓力和潛在危險下長大的孩子,如果她們性成熟較早的話,有利於使她們的基因存活。但在現代社會中,較早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是許多健康問題的風險因子,包括憂鬱症和其他情緒失常、濫用毒品、早懷孕、性病、以及生殖系統癌症等。 兒童發育研究人員Jean Brooks-Gunn博士表示,從公共衛生的立場上來看,阻止女孩們青春期提早的高發生率是有利的;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所做的研究顯示,較早性成熟的女孩增加心理問題、侵犯、以及被伴侶虐待的風險。 【基因、環境和青春期】 決定女孩何時達到青春期的最重要因素,是她母親初潮的時間。但是越來越清楚除了基因之外有哪些因素與女孩性成熟有關,例如,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小時候過重與青春期較早有關。 Brooks-Gunn博士表示,有關家庭壓力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女孩子性成熟時間點的複雜性。她問到,家庭衝突或父親沮喪是如何讓青春期提早的?她對這個問題深感興趣。有許多可能的答案,但我們目前還不能真正地瞭解。

考考你;盡管考!思向逆考

2007年12月19日
公開
46

"媽媽你要說[考考你]"Angel說; 於是我跟著說:"考考你"; "盡管考!"angel回答,然後告訴我說:"媽媽~您要說[思向逆考]"; 於是我跟著說:"思向逆考!" "您要說兩個字,然後我會說反過來的字",於是我隨口說:"車子",她想了想說:"子車". 喔!我弄懂她要玩的遊戲,於是我說:"文章",她說:"文章",我說:"紫媜",她說"媜紫",我說:"秀水",她說"水秀",我說:"員林",她說:"員林",她發現她跟我說的是一樣的,於是笑出來,我也哈哈大笑,這遊戲很好玩,angel對有些字很難轉過來,或許我懂中國字是一個字一個字,所以我很容易兩個字顛倒過來,可是對angel來說這好像很困難,像先生的名字她就怎麼樣也無法說"章文",就算我把尾音拉長,她頂多說"廖文",我突然想到,若換成英文一定更難,像7-11,該怎麼換呢?我有些弄懂angel為什麼會轉不過來的原因,這真是一個好遊戲呢! "媽媽~您說我同學的名字好嗎?"angel說; "子敬"我說; "敬子"angel說 ...,同學?太容易了吧!於是我出了更難的題目給她: 香蕉---思鄉 柳丁---丁柳 蛋糕---死蛋(因為蛋糕用蛋做的) 吐司---土蛋 電視---電廣(因為電視幫我們撥廣告呀) 頭髮---不會 皮包---包皮(..) 電腦---電源(因為電腦得插電) 電話---電磁(行動電話要有電磁才能接通) 思向逆考? 從angel的回答,我發現她把遊戲玩成另一種意境,而不是我們由字面單純的看法,她對每個字都有不同一般的解釋,跟她玩這個遊戲,讓我更了解她豐富的想像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