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Ell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威信型管教-改變談何容易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13

因為雙贏是能夠照顧自已也能照顧他人的需要,所以認識自己的多元性就顯得很重要 也就是說,除了我們可以做的,會做的,我們知道自己的極限(地雷區)諸如, 什麼事讓自已可以很開心,體力耐力的極限,有時候, 認識自已不能做什麼比會做什麼更重要。 全職媽媽常耗盡一天的心力後,晚上的情緒可能較不穩定,那時候可能要提醒自己與孩子或先生避免衝突,如收玩具,避免討論嚴肅的話題。 其 次是管理、認識、接納自已,那是我們成長的關鍵。想想,我可以與自已和睦相處嗎? 我們享受與自已獨處嗎?老師說, 自已一個人能愈和睦愈能成為健康的教養者。如果我們知道明天就是末日了, 今天我們仍願意為自已喜歡做的事付出時間。(禱告主,讓我們可以天天心意更新而變化。) 有時候,我們也會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自己責備自己,懊悔不已;然而,控訴自己使我們沒有智慧的作為,適時的接納自己,適時的改變,讓人際關係更好,才是雙鸁的關鍵。 雙贏的代價是改變自己改變必須對付安逸,放棄安全,對付老我(無法改變的行為模式)。 開心的時候,我們喜歡分享,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最佳狀態就成了「自已好就好了」,在困境中需要改變的通常是別人,不是自己。我們覺得換總統就會好,我們責備美國,中國,甚至改變的標準也常常不一樣。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功課好,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健康就好.... 原來是我們習慣要求對方來滿足我的期待,別人要來為「我的期待」負責任,我的期待不能變,變的是別人或是環境。其實,一個健康期待應該要包含自我照顧,也照顧到別人的需要,這就是雙贏。 回到親子關係,我可以要求孩子來學習我心目中好寶寶的形象,也可以一味的滿足孩子的需要,當成人與孩子間要平衡,彼此的期待都要被滿足,那真的是”談何容易”!? 上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看一段MV,她形容當中的親子掙扎真是一種”人際哀歌”。 <我想更懂你, 蘇芮, 潘瑋柏> 想要更懂你, 卻更有距離 是否弄錯語言, 弄錯了表情 想要更懂你, 不是為了抓住你 怕你忘記, 有人永遠愛著你... 非洲有一句諺語:要走得快,自已走,要走得好,要學習大家一起走。 人是充滿矛盾的: 每個人都需要也想要更好的生活,但實際並非如此 很少人承認需要改變的是自已 即使知道了, 很少人真正願意改變自已 看看我們的孩子,他們是真正最容易被改變的一群,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想想我們自已,是否很享受成為父母” YouTube影片 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威信型管教-孩子真的很弱勢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9

威信型管教,和我管教的理念很接近,只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去落實,其實我也看了不少教養的書籍,作者無私的分享如何成功的用在他們的孩子身上,但是,作父母的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落實對孩子的管教,換言之,需要成長的是父母,願意成長或適時作改變的父母,是親子雙贏的關係,是為孩子的最大利益擺上關鍵。 好比,林書豪,好像很多人會問,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NBA籃球明星,不過,看過他和母親在真情部落格的訪問見證後,我反而看到了一個同時支持孩子的夢想,並且也滿足到父母對孩子期待的平衡,這真是親子雙贏的理想見證;同時我也看到林書豪的表現,也看見神的名被高舉,哇,真是何等的榮耀。 回到威信型管教,上過課的我,好像開始有點”病識感”,我發現其實自己也不是多有原則或是紀律,但我卻在自己的認知上命令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好像我們父母就是模範,榜樣,然而我們總是有好理由來對孩子說明父母話的可信度。 我和安弟最容易起衝突的點就是出門的時候,還有睡前收玩具的時候,若是回到老師說的無效的互動,這在我們家真是經典啊!不過,我有留意到老師提醒我們的,就是孩子其實沒有時間觀念,所以在這樣的事情上, - 我們首先要接納他,接納他沒有時間觀念,不要言語暴力,如:再不快點,就把你關在家裡... - 並建立寬容的感受,不要立刻給孩子貼標籤,如,怎麼老是這麼慢,脫脫拉拉的... - 敏覺並反應兒童的情緒,或許孩子的遊戲真好玩,父母有時候天外飛來一筆的指令相當殺風景。 - 尊重兒童的能力,不要因為孩子能力不足而處罰他。(這句是格連杜曼書中針對腦傷孩子寫的,不過對健康的孩子,我們也常以成人的期待去處罰尚未跟上程度的孩子) - 設定必要的限制,例如,換了衣服就要準備出門了;言語溫和的提醒等。 老師在教義上有寫到在威信型管教中用到遊戲治療的重要原則之一,不催促,不知道大家是否經驗到催促反而慢,不催促反而快的道理? 忍不住要寫點自己的觀察: 記得大年初四走5號國道從宜蘭回台北的路上,在頭份交流道超級擁塞,許多車子搶道、變換車道為了早點擠上國道;變換車道,就是搶先較慢行車前的buffer 空位,展現相當的aggresive,導至在車陣後的車子幾乎動彈不得,對較aggresive 的車輛,或許搶快了,完成了他想早點回家的期待,但對整個國道的交通狀況反而是一種拖累。我們的繁忙交通,好像是沒有雙贏的空間。這就好像是”快反而慢,慢反而快。” 快反而慢,慢反而快用在親子關係上也很貼切,我們急著要改變孩子,使他們能配合我們的習慣和節奏,而說實在的,造成無效互動的結果,反而拖累了親子關係,成長的過程中,勢必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孩子比大人更容易被改變,所以孩子在大人領路的生活下,他們其實很願意改變,例如被要求下,馬上說對不起、被父母責罰,仍愛著父母,換成成人,那就不太可能了,孩子其實有自己的語言,但在大人主導的環境裡,漸漸失去了他們原本可反應的空間,失去了他們的真實。 孩子愈小的時候,或許不是那麼明顯,因為我們很容易就看到我們期待中的乖寶寶,但不知道他們內在的變化,但看看現在的社會風氣,我們已經在付出代價。想快,快不起來了⋯ ~待續.下篇會把老師介紹的遊戲治療的概念用在威信型管教中。(筆記能表達的相當有限,儘量消化分享給大家。謝謝指教。)

威信型管教-同理心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10

威信型管教是一個系統也是概念, 它有一個技巧就是運用遊戲治療(Child-centric play therapy)的精神。(不過, 遊戲治療相當專業, 我不試圖說明它是什麼, 只就我了解的, 可應用的部分作分享。)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 而玩具就是語言的載具, 透過遊戲, 在專業領域上可以了解孩子的語言或表達, 並給予適當的情緒治療或處理, 但平時我們可以利用遊戲治療的特定"技巧"來幫助自己與孩子相處。 遊戲治療的過程中, 主角是孩子, 治療師是作跟隨者的角色, 想像我們常在孩子的生活中, 我們作領路的人, 孩子是跟隨者, 但是我們其實可以試著將領路的角色換成是孩子, 我們跟著他的節奏和邏輯。當然這目的並不是要挖到什麼孩子的秘密或是解決孩子什麼情緒問題, 因為想要單單的在遊戲中作孩子的跟隨者本身就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 然而我們練習這麼做, 只是讓孩子作孩子, 讓孩子自由的在他的遊戲世界裡, 不需要硬逼他作大人, 光是願意作這樣的改變, 就可以增進有效的親子關係。 目前, 這課程我學習到, 且也做得到的兩件事, 試著以孩子為中心和同理, 同理就是, 和孩子相處的時候, 我們可以重覆他的話, 一方面可確認話語的意思, 一方面可以讓孩子覺得我們接納也的話, 甚至試圖把他的話語的情緒標明出來。孩子的語彙很少, 尤其情緒字眼更少, 我們透過語作到同理他們的感受會很有果效。 例如:孩子為心愛的玩具壞了而難過。大人習慣反應就是, 壞了就壞了, 或是再買一個, 或是給予大驚小怪的眼神/語氣, 總之, 大人習慣用自己的方式, 試圖說服孩子作熊度或是行為上的改變。 而同理的意思就是說, 感同身受, 我們可以說: 你一定很難過對不對....我小時候也曾經有個心愛的玩具不見了或是壞了....描述一下心情, 讓孩子明白, 我們經歷過一樣的事。通常情緒被同理, 是讓幫助孩子有健康情緒的第一步。現代人有很多情緒問題, 較多可能是沒有被處理, 不是單純精神問題, 久而久之, 被壓抑後的結果, 就是使得我們甚至發脾氣, 都不知道原因。 例一: 上課時, 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母親利用遊療的精神陪孩子玩遊戲的自拍影片, 母親跟在孩子旁, 因為孩子要教母親摺紙, 當中她跟隨孩子要教母親摺紙的計劃走, 她運用了重覆對方的話語, 還有孩子表現自信時, 給予鼓勵....其中有二段印象深刻的, 就是即便孩子摺紙摺得很慢, 大人要動作更慢孩子一步;還有影片中摺的紙明明是黃色的, 孩子說是綠色的, 她的母親在影片中忍不住的表達要更正它的顏色.....(後來才知道孩子試圖表達花托是綠的, 總之還真是"言之有悟"哦) 其實, 若換成我, 可能會急著伸手去幫孩子把紙摺好,甚至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 正確的色紙顏色。 孩子透過練習, 增強他的技能, 例如摺紙, 大人總是忍不住的介入...記得安弟在三歲上親子 捏塑課時, 成品真的都很漂亮, 原因是媽媽忍不住的介入, 而我們的介入其實也是在削減孩子學習技能的機會。 例二: 還 有, 最重要的, 就是在乎他的遊戲。幾天前, 安弟把angry birds絨毛筆塞在待洗的床單中, 我馬上說這筆怎麼可以塞在這裡呢? 結果他說這些angry birds怕冷;我沒有回應他, 就直接把 angry birds拉出床單, 然後帶走床單, 拿走的當下我就後悔了, 於是我馬上從後陽台再進來, 拿著乾淨的小毛巾給他的鳥蓋, 解釋說: 床單髒了給鳥蓋不好, 換個乾淨的好了, 不過他已經把鳥放在抱枕下, 他說抱枕就可以了, 我還說抱枕太大了, 會不會壓扁鳥呢? 他覺得抱枕比較軟, 比較溫暖。 例三: 有一次, 我要安弟順服爸爸的一項決定, 我告訴他理由是, 爸爸是家裡的頭, 他做的決定對我們有保護。但 沒一會兒, 他跑來跟我說: 媽媽, 我是眼睛.... 我試圖了解他, 說: 哦, 你是眼睛哦! 那你看見什麼? 安弟: 頭如果沒有眼睛, 就會看不到路.... 言下之意, 原來是他不想順服爸爸的決定(其實就是暑假後要去讀幼稚園大班的決定)。 若是以前,我大概就會聽到他說他的眼睛, 然後就會直接想像是無厘頭的對話....沒想到, 當我們有耐心多去跟隨孩子的語言, 其實是有意思, 有意義的!

威信型管教-雙贏的親子關係

2012年01月30日
公開
10

一月底在教會上了二天的「威信型遊戲輔導課程」, 副標是, 總是要雙贏, 由葉貞屏老師主教。(第三天的課在二月廿八日) 記得在職場的時候, 在一些workshop中提過雙贏, 公司與上下游廠商, 或是與消費者之間的雙贏策略, 在商場中我們可以用雙贏, 為的是彼此的利益與生存的需要, 而在親子關係中未曾聽過要「雙贏」這名詞, 但仔細在課程中體會, 它不只是一種說法, 雙贏使我們同時為著孩子也為著自已(成人或父母)的利益著想, 同樣我們為著親子間能彼此適應和成長在努力著。 過去在行銷單位, 我們也常講到顧客導向, customer centric, 但是我們卻忽略 children centric, 或是誤用 children centric的意義, 很高興自已的教養理念很接近老師帶來的主題, 為孩子的最大利益擺上。老師他是遊戲治療師,她利用遊戲治療的概念和系統正是 children centric, 這系統可以幫助父母成人認識自已的多元性, 還有用「跟隨著」的角度進入孩子的世界。 (我會繼續分享,只是目前還很理論,請多忍耐) 在落實雙贏的概念前,課程中花時間看聖經中上帝是如何的一位雙贏的父神。 (註一:有參考網站) 有人問耶穌 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 22:36-39)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 10:27) 神要我們首先是盡心, 盡性, 盡力, 盡意愛祂, 甚至其次也相倣的就是「愛人如已」, 其實這樣的命令聽起來或做起來都頗為難的, 但仔細去推敲, 就可以知道, 神不是自私的愛, 要我們單單的將愛給祂, 神明明的將「愛人如已」的命令放在當中。只是愛人談何容易,愛自己都有困難了,我們反倒是常經驗到枯竭的愛....這個困境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上帝的愛,答案正是:但當我們更多愛我們的父神,愛的源頭上帝,祂同時也給了我們愛人的能力。 這很巧妙,因為我無法證明給大家看,唯有你先這麼做了,先愛我們的神,我們的心意常被神更新,以至於我們會有更多從神來的愛和眼光來面對我們的困境。 聖經裡也提到,因為神是愛!還有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換句話說,我們認識神的愛,才會有神的愛。再用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如何認識愛,必定是父母的愛才能幫助他們在這世界上經驗愛,親子關係就是,孩子愛,因為父母先愛了孩子。 回到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的同時也幫助到自己嗎?不過老師第一堂課,就讓我們知道,我們只有幫助甚至是改變自己健康才有辦法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她甚至還用一種說法:說許多需要接受遊戲治療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上了遊療的課後,孩子也通常就不用來接受遊療了!(待續) 註一:總是要雙贏 威信型教養模式簡介(一) (好比愛因斯坦所說的, 寒冷是因為缺乏熱量;黑暗是缺乏光, 而人犯罪乃是缺乏上帝的愛。)

婚姻中建立三個習慣

2012年01月18日
公開
11

馮志梅 隨時製造浪漫、選擇不受傷、願意吃虧, 若能長期建立起這三個習慣,你必定也會跟我一樣受益不盡。 前兩天晚餐後我要出門時,長安送我到門口,他問我一個問題:「 我做甚麼事情讓妳覺得被愛呢?」我瞇著眼笑著對他說:「Ever ything!」(每件事)。他又問:「 那我做哪些事讓妳覺得不被愛呢?」我用同樣的表情回答:「Not hing!」(沒有任何事)。 有人羡慕我和長安的婚姻,甚至懷疑我們分享的這些事是否真實?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甜蜜與樂趣,是因為建立了三個習慣。 一. 「製造浪漫」的習慣 「習慣」的意思是不需要特別記得、自動就會做的事。像早上起來刷 牙洗臉,我們不會忘記;出門要穿鞋子, 我們不會忘記;每天對配偶說甜蜜的話和擁抱,我們也不會忘記。此 時我坐在電腦前,長安預備要出門了,走過來對我說:「 不好意思啊,留你一個人在家!」我立刻跳起來擁抱他,他說:「 我怎麼這麼幸運娶到你這個美女!」結婚31年了, 是不是美女自己很清楚,但每次他這麼說,我還是開心的笑…..像 仍在戀愛中的女孩。 以弗所書4:29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 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對配偶說浪漫的話就是造就他的好話,聖經要我們「隨事說」, 讓配偶被建造。 有時是我們的驕傲攔阻我們向配偶表達愛意,很多姊妹說:「 我不是會撒嬌的那種典型!」 很多男人也說:「我對老婆沒有感覺啊!」但我相信, 上帝創造我們時,已經把製造浪漫的本能放在我們裏面, 是後來的經歷或觀念壓抑了它。但我們若願意放下面子, 主動抓住機會,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 有位姊妹在聽了這個原則後,正巧先生來電,她拿起電話立刻說:「 噯喲!我正在跟別人說你多好,你就打來了!…」 掛了電話後她對姊妹們說:「這叫:隨事製造浪漫喔!」 當時在同一小組有位姊妹正在懊惱先生最近挑剔她晚餐做的不好, 姐妹想想:「他這麼挑剔,大概是好一陣子沒和他浪漫一下了!」 於是回家就做了功課, 沒想到過兩天同事問先生為什麼沒帶便當上班?先生回答:「 因為昨晚老婆煮的菜太好吃了,我把它全吃光了!」 先生不但不再挑剔,反而大大讚賞老婆的廚藝, 回家後還告訴老婆這段與同事的對話,讓老婆覺得超甜蜜!小心, 浪漫的習慣是會傳染的喔! 二. 「選擇不受傷」的習慣 另一個讓我受用不盡的習慣是 –「選擇不受傷」。 以弗所書4:31,32說:「一切苦毒、惱恨、憤怒、嚷鬧、 譭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 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 常聽姐妹們分享時會說:「他傷我傷得很深…」 我相信姐妹的感受是非常真實的。但我也要說, 對方做這件事的動機不一定是要傷害你, 甚至我們大部分的傷害都不是對方有意造成的。 就像一個丈夫發生外遇時,是因為被試探誘惑, 他的動機不是為了要傷害妻子。當明白這個道理後, 我們就能更理性的看事情,也更容易饒恕。 若有痛苦的感受, 可以仔細想想是不是自己相信了哪些不合乎真理的信念,像「 我沒有價值」、「我是個很糟糕的人」、「沒有人在乎我」、「 我好可憐」….。 我們必須學習約束自己的心,箴言25:28說「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 我們不能放任自己的思想,一直往負面消極的路上走。 一個縱容己心苦毒悲觀的人,就如同上述經文所說的,對敵人(魔鬼 )的攻擊沒有任何防禦的能力,必定走向失敗與毀滅。 我們有責任扭轉自己的心思意念,相信聖經的真理, 從上帝的眼光看自己,如「我是非常寶貴的」、「上帝愛我, 祂沒有撇棄我」、「我並不孤單」、「上帝必給我力量度過難關」。 當我們選擇相信這些真理,就發現傷害的感覺降低了。 在人際相處和婚姻關係裏,若有不愉快, 我選擇相信對方的動機絕對不是要傷害我,他會如此, 一定有我不瞭解的原因在背後。最近和一個朋友通電話,她說:「 若妳有覺得被冒犯,對不起!」我笑著回答:「如果我覺得被冒犯, 那是我的問題,不是妳的責任。」我必須為我的情緒負責, 我可以選擇不受傷!當內心沒有疙瘩,我才能自由的愛對方。 三. 「願意吃虧」的習慣 第三個習慣,可能也是需要最刻意才能建立的,就是要「願意吃虧」 。 林前6:7說「為什麼不情願受欺呢?為什麼不情願吃虧呢?」 我們常為了爭取自己的方便與權益,和人爭執、衝突, 就算幸運的爭到了,心情卻搞壞了、關係也搞砸了。 有人曾邀請我上節目,談「家事分工」,我與以婉拒, 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分這個工。我和長安在家裏, 我若有空我就多做點,他若有空他也多做些;若兩人都沒空, 那就先擺著吧,沒關係!但我們絕不指控對方為什麼不做, 也不去計算誰多做了、誰少做了。天天要花心思去算計這些事, 很累人的,也殺掉了「浪漫」。若你問長安我們家誰做的比較多, 他一定會說是馮姐,但你若問我誰做的比較多,我一定會說是李哥。 把功勞歸給對方,好像我們吃虧了,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對方更愛我 們! 有人問我,兩個兒子在公開場合,經常尊榮父親, 好像比較沒有提到母親,我會不會心理不平衡?我驚訝的看著他說: 「這是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打心底敬佩他們的父親, 因為他們透過媽媽的眼睛看爸爸,我高興都來不及, 怎麼會不平衡呢?」從表面看,好像我吃虧了, 但其實這是我最成功的地方,孩子因此從心裏尊敬我、感謝我, 而丈夫更視我如寶。 不過說句良心話,長安在家裏真的做的比我多, 這也是為甚麼大兒子在婚禮的感念文中對爸爸說:「我最大的 希望,就是有一天能像你一樣,在我的孩子心中成為偉大的父親, 但你真的為我豎立了很高的標準,我不知能否達到…..」 在看似吃虧的背後,長安所得到的卻令許多男人羡慕, 除了子女的仰慕,就是在結婚31年之後,他的老婆可仍然是無–可 –救–藥–的–迷–戀–著–他–呢!! 隨時製造浪漫、選擇不受傷、願意吃虧, 若能長期建立起這三個習慣,你必定也會跟我一樣受益不盡!

合神心意的家庭之幫助孩子離開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7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 神所設計的第一個組織,家庭,同時也是生命的第一個源頭,早在聖經創世記裡已說明白,夫妻才是家庭的核心: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 而委以家庭的任務是: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世記1:28) 因著生養眾多的緣故,新一代在適婚年齡時,也得離開父母,成立新的家庭,許許多多的家庭就這樣一代一代的產生。因此夫妻是家庭的必要成員,孩子是新加入且受歡迎的一份子,不是家裡的中心或全部。 生養孩子的目的? 如果父母自問,生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答案必定是包羅萬象,諸如傳宗接代,完成婚姻的任務,或是孩子是來討債的等等,但也有令人遺憾的生了孩子,卻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個孩子甚至棄養的。 在蒙特梭利3-6歲在家應用的課程中和最近教會健康家庭月相關演講裡,牧師傳道再再用聖經提醒,生養孩子的重要任務是幫助他們獨立,同時父母也在過程中學習放手。孩子既是上帝託管的產業,父母理當好好照顧,合神的心意照顧孩子。 幫助孩子離開 其實幫助孩子獨立大家都知道,只是說穿了,就是幫助孩子離開,成全孩子未來的家庭。檢視自己的家庭和原生家庭,層出不窮的大小問題因著環境適應的問題,負面價值觀的遺傳以及無法清楚就責任立界線的困擾,極有可能帶給孩子未來的家庭有著一樣的困擾,將來孩子另成立家庭的時候,更有來自二種不同原生家庭的問題要磨合。 其實我自己也是離開了父母,成全了一個新家庭,現在有了安弟,我也需要幫助他預備他未來的家庭。我希望他未來的家庭幸福,他能成全他家庭的需要,不管是性格,品格,敬虔,順服,責任與愛神等,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一個成人,所要學的功課。甚至有時候想到了,就幫孩子未來的另一半禱告,我不知道孩子將來的另一半是誰,但是神知道。 幫助孩子離開前,首先要改變自己 當想到要幫助孩子離開我們,幫助孩子能夠不因困境而挫敗,不因困難而絕望,不因無法順服而自棄等,而回到孩子的教養問題時,就變得不是那麼困難了,溺愛或是不當的管教,都會有神的提醒。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但是真正的困難在於我要如何改變自己,如何脫離原生家庭或社會文化劣質的價值觀,不只是為著孩子,更為著我要活出合神心意的樣式,才能讓孩子也得到一樣的祝福。在"為孩子立界線"(註一)、卡爾威特的教育,這些早期教育相關書籍,我得到了祕訣。卡爾威特父親在書中提到: 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順應環境條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和作為生存能力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姿態。 反觀台灣年輕人,普遍抗壓性低,無法清楚明白自己的定位角色而隨波逐流(如追求偶像,電玩),真的很憂心。 為孩子立界線一書,更提到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上的拉鋸戰,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界線,為自己負責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而如何能讓孩子到老都不偏離,作父母的功課就在這裡。 值得投資孩子0-6歲的時光 蒙特梭利是非常注重精神心智獨立的理念,上過0-3, 3-6蒙特梭利在家應用課程後,課程中的精華,利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訓練孩子日常與獨立,給了我決定作全職媽媽有更多的加分。我將0-6歲蒙特梭利的教育與學習,看成是孩子長大獨立的入門,就像我認識相信上帝一樣,不只是一種方法或宗教,更是真理。 推薦National Geographic之"神奇大腦"系列之"天生天才",裡面提到有一個被父親捆鎖在便椅的小女孩,約12年後被發現營救出父親的魔掌時,被評估只有18個月大的孩子之行為能力,加上她錯過了7-9歲之間學習文法的敏感期,以致於後續安排的生活訓練與學習,在肢體與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成果,對所有事物可以像記標籤一樣的快,然而,她始終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例如無法應用出代詞,如你、我、他們等;或介係詞(preposition)如,in, on, at等。(註二)我看國家地理頻道的天生天才,很類似蒙特梭利女士對兒童的觀察,只是蒙特梭利女士早在十九世紀就發現了,而且是可執行並有結果的。(註三) 我深信,要把握孩子0-6歲,可塑性最高的時候,投資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可以看到教養孩子的真情回饋。 神在家中居首作主 寫了這麼多,更堅信一個家庭裡,一定要有一位公義,全年無休的仲裁者,雖然作妻子的要順服上帝賜給丈夫一家之主的權柄,但是,家裡的老大仍歸上帝。家庭問題談何容易,單靠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感謝神在我們當中,時時有祂的話語、智慧和恩典逐步踏實的成就家庭的需要與支持力量。 時時把問題,帶到神的面前,讓神為我們更新生命。就是家庭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可以交託,畢竟祂才是家庭的創造者,相信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註一:"為孩子立界線"相關書籍還有"為婚姻立界線"、"過猶不及"。 註二:十八世紀也有一部記錄片,法國叢林的野男孩The Wild Child of Aveyron ,記錄一位年幼即被殺害丟棄至法國南部某叢林而幸存的男孩。 註三:更多資料在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網站;相關蒙特梭利居家教育可以在法國號教會得到更多的上課資料。對蒙特梭利教育的熱衷是個人的經驗與信念,純屬個人立場。

合神心意的家庭之幫助孩子離開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5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 神所設計的第一個組織,家庭,同時也是生命的第一個源頭,早在聖經創世記裡已說明白,夫妻才是家庭的核心: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 而委以家庭的任務是: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世記1:28) 因著生養眾多的緣故,新一代在適婚年齡時,也得離開父母,成立新的家庭,許許多多的家庭就這樣一代一代的產生。因此夫妻是家庭的必要成員,孩子是新加入且受歡迎的一份子,不是家裡的中心或全部。 生養孩子的目的? 如果父母自問,生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答案必定是包羅萬象,諸如傳宗接代,完成婚姻的任務,或是孩子是來討債的等等,但也有令人遺憾的生了孩子,卻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個孩子甚至棄養的。 在蒙特梭利3-6歲在家應用的課程中和最近教會健康家庭月相關演講裡,牧師傳道再再用聖經提醒,生養孩子的重要任務是幫助他們獨立,同時父母也在過程中學習放手。孩子既是上帝託管的產業,父母理當好好照顧,合神的心意照顧孩子。 幫助孩子離開 其實幫助孩子獨立大家都知道,只是說穿了,就是幫助孩子離開,成全孩子未來的家庭。檢視自己的家庭和原生家庭,層出不窮的大小問題因著環境適應的問題,負面價值觀的遺傳以及無法清楚就責任立界線的困擾,極有可能帶給孩子未來的家庭有著一樣的困擾,將來孩子另成立家庭的時候,更有來自二種不同原生家庭的問題要磨合。 其實我自己也是離開了父母,成全了一個新家庭,現在有了安弟,我也需要幫助他預備他未來的家庭。我希望他未來的家庭幸福,他能成全他家庭的需要,不管是性格,品格,敬虔,順服,責任與愛神等,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一個成人,所要學的功課。甚至有時候想到了,就幫孩子未來的另一半禱告,我不知道孩子將來的另一半是誰,但是神知道。 幫助孩子離開前,首先要改變自己 當想到要幫助孩子離開我們,幫助孩子能夠不因困境而挫敗,不因困難而絕望,不因無法順服而自棄等,而回到孩子的教養問題時,就變得不是那麼困難了,溺愛或是不當的管教,都會有神的提醒。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但是真正的困難在於我要如何改變自己,如何脫離原生家庭或社會文化劣質的價值觀,不只是為著孩子,更為著我要活出合神心意的樣式,才能讓孩子也得到一樣的祝福。在"為孩子立界線"(註一)、卡爾威特的教育,這些早期教育相關書籍,我得到了祕訣。卡爾威特父親在書中提到: 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順應環境條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和作為生存能力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姿態。 反觀台灣年輕人,普遍抗壓性低,無法清楚明白自己的定位角色而隨波逐流(如追求偶像,電玩),真的很憂心。 為孩子立界線一書,更提到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上的拉鋸戰,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界線,為自己負責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而如何能讓孩子到老都不偏離,作父母的功課就在這裡。 值得投資孩子0-6歲的時光 蒙特梭利是非常注重精神心智獨立的理念,上過0-3, 3-6蒙特梭利在家應用課程後,課程中的精華,利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訓練孩子日常與獨立,給了我決定作全職媽媽有更多的加分。我將0-6歲蒙特梭利的教育與學習,看成是孩子長大獨立的入門,就像我認識相信上帝一樣,不只是一種方法或宗教,更是真理。 推薦National Geographic之"神奇大腦"系列之"天生天才",裡面提到有一個被父親捆鎖在便椅的小女孩,約12年後被發現營救出父親的魔掌時,被評估只有18個月大的孩子之行為能力,加上她錯過了7-9歲之間學習文法的敏感期,以致於後續安排的生活訓練與學習,在肢體與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成果,對所有事物可以像記標籤一樣的快,然而,她始終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例如無法應用出代詞,如你、我、他們等;或介係詞(preposition)如,in, on, at等。(註二)我看國家地理頻道的天生天才,很類似蒙特梭利女士對兒童的觀察,只是蒙特梭利女士早在十九世紀就發現了,而且是可執行並有結果的。(註三) 我深信,要把握孩子0-6歲,可塑性最高的時候,投資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可以看到教養孩子的真情回饋。 神在家中居首作主 寫了這麼多,更堅信一個家庭裡,一定要有一位公義,全年無休的仲裁者,雖然作妻子的要順服上帝賜給丈夫一家之主的權柄,但是,家裡的老大仍歸上帝。家庭問題談何容易,單靠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感謝神在我們當中,時時有祂的話語、智慧和恩典逐步踏實的成就家庭的需要與支持力量。 時時把問題,帶到神的面前,讓神為我們更新生命。就是家庭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可以交託,畢竟祂才是家庭的創造者,相信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註一:"為孩子立界線"相關書籍還有"為婚姻立界線"、"過猶不及"。 註二:十八世紀也有一部記錄片,法國叢林的野男孩The Wild Child of Aveyron ,記錄一位年幼即被殺害丟棄至法國南部某叢林而幸存的男孩。 註三:更多資料在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網站;相關蒙特梭利居家教育可以在法國號教會得到更多的上課資料。對蒙特梭利教育的熱衷是個人的經驗與信念,純屬個人立場。

3-6歲蒙特梭利在家應用課程第一次上課

2007年12月17日
公開
4

2007.12.17. 神很奇妙的讓我在網路上認識小青青娘,讓我來到新竹北門聖教會聚會,也就是飛鳥小組(全職媽媽的固定聚會)。三個月後,意外聽到美門社區關懷小組請了法國號教會的君卿牧師來上"3-6歲兒蒙秲梭利教育在家應用"課程,哇!這真是好消息,在台北法國號教會上過0-3歲兒的在家應用,竟然有辦法在新竹接續上課,真是太開心了。在這以前總覺得有些遺憾,因為回新竹定居後,在交通和帶孩子的情況下,沒辦法再接續上課。 感謝 神的細心安排,除了我自己高度的意願外,一度無法開班而順延一個星期後,竟意外的開班開成了,目前有21人上課。八次整天的課程只要4500元真的很有價值。一般上類似的的課程,算小時的話,個把萬是跑不掉的。 今天要分享的是愛的智慧,在君卿牧師推薦的書目,章年之秘(P133~138)提到兒童的愛,由於內容很長,有興趣的可以買書,或是拙筆整理一下大意,讓大家有機會再回去重新認識我們身邊的孩子: 兒童內在力量與對環境的愛:在兒童敏感期間,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刺激他對周遭環境不同物體產生興趣,這種內在力量正是對環境的愛。它不是情緒上的刺激而是知性的慾望或愛,促使兒童去看,去聽和發展。不只是一條電線,一根頭髮,甚至是垃圾桶,馬桶裡的東西都令他們感到好奇,這不是情緒始然(我指的是想要調皮搗蛋,或作怪心態),而是他們愛環境,他們關心懷境;這也不是一種朝氣和喜惡的表現,而是一種心靈力量,一種伴隨創意的道德美,兒童的愛很單純,這樣的愛將提供成長所需的滋養! 孩子愛戀大人:到底是大人愛孩子,還是孩子愛大人?成人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孩子的心,模仿,順服,並轉化成他自己內在的一股強大力量。在小孩眼裡,大人可以操控很多東西,可以做很複雜的動作,一舉一動,一頻一笑,一言一行,實在是太奇妙了,甚至讓孩子迷惑。成人告訴孩子的話像大理石一樣刻印在腦海裡。但成人只為自己的方便和利益,常要孩子犧牲並壓抑小孩的本能,而這些本能正在幫助孩子發展的同時,小孩就不願順服了。小孩反抗或不順從的行為,顥示他正經歷一種生命的衝突。例如一個孩子一直把玩搖控器,他只是想學大人用搖控器,只是不得其門而入,而大人為自己的需要,常一味的認為孩子亂拿東西,所以只要孩子一拿搖控器,就隨時把它從孩子的手中搶走。小孩一方面想順從心中那不可抗拒的創道性力量(想明白搖控器的樣貌或接觸的質感),一方面又愛那關心他,照顧他的大人。 孩子愛成人甚於其他一切:k大人以為大人愛孩子多一些,但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發現孩子期望受到成人的親近是那樣的單純簡單。大人常不耐煩的對孩子說,我沒有時間,我很忙,等一下....。一大清早被孩子叫醒是一件令人極端厭惡的事,但若不是因為愛父母的緣故,孩子怎麼會一睜開雙眼,就立刻跑去尋找父母?一大早,孩子去尋找熟睡的父母,好像在說:"學習過個充實的一天吧,天亮了,已經是早晨了!"當然,孩子並沒有跑去教導父母這些話,他只是再一次的去看看他所愛的人。然而大人多半是斥責的表現:"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一大清早來吵我們睡覺...。" 基督也藏在小孩裏面:若無孩子的幫助,大人將逐漸墮落退化。如果大人不努力更新自己的生命,他的心腸將會逐漸變硬,以致對任何事都沒有感覺。所以說,早晨跑來叫醒我們,教導我們如何去愛的人,其實就是基督自己。而大人以為那不過是一種孩子氣的怪念頭,因而硬起了心腸。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 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 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 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 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 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 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 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 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 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 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 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 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 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馬太福25章31~4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