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毅安媽咪

日期

#Tag

定意愛我們的孩子

2011年10月15日
公開
29

在無限選擇的環境中活出絕對自由的生命 學習以負責任的態度管理我們的自由 順服是一種選擇 堅信孩子們的過錯和失敗並不是我們的敵人,真正的仇敵是捆綁 當我們害怕孩子犯錯或害怕他們的罪,焦慮就會支配我們對他們的反應 在自由中訓練孩子,由內而外,要把懼怕除去→除去"怕被處罰" 怪罪的習慣源自於相信自己在關係中是無能為力的 你不能控制別人,也沒人能控制你,只有你能控制自己 以懼怕為出發點的信念與行為,常被認為是愛的表現 父母應負起的三種責任: 1.讓孩子能夠以愛為前提來操練如何選擇,並且學習管理自己的選擇權。因此父母必須先管理好自己。 2.透過讓孩子們選擇,讓他們看見後果,為他們設定健康的界線。 3.引導孩子重視你們的親子關係,幫助他們了解,他們的選擇會影響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需要協助他們善後時。 大部分的人都無法也不應該一直忍受「不有趣」的狀態。如果一直維持這個狀態,我們自己也會變「不有趣」的人。結果我也不有趣,他也很煩人,結果我們的關係就會被破壞。 關係中雙方都有需要,重要的是讓雙方的需要都得到滿足。 把孩子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就等於讓孩子的缺點來決定自己到底是好是壞。 為我們的關係設立健康界限的一個好方法,就是清楚的告訴別人我們打算怎麼做,然後讓他們決定要如何處理。 你所提供的選擇應該是不論孩子怎麼選,你都覺得很好的。(你給子女的選擇是真正的選擇嗎?還是你只讓他們在你希望他們做的,和懲罰之間做選擇?) 當某人因你所犯的錯而發怒,對方的怒氣只會使你轉而注意那人,不再管你犯了甚麼錯---因為你需要防衛自己。 消極型憤怒就是說諷刺、挖苦的話,批評、拒絕或是不再給對方愛。這樣的憤怒還是會傷害親子關係。 當孩子犯錯時,你不該發怒,應該表現出難過。傷心和同理心有助於讓焦點維持在真正的問題和差勁的選擇上,同時又能讓犯錯者知道你關心他們。 問自己:假如我甚麼都不做,對我會有甚麼影響?如果答案是:沒有。你就知道那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孩子的問題。 讓一個人三思的良方之一,就是提問題,不要替他人下結論。整個問答過程的目的並不再找出雙方罪責,而在幫助你的孩子學習一件事:除了他自己以外,沒有人可以控制他。 我給節制的定義是:完全認定某事到一個地步,將其他選項皆排除在外--那些選項並非一定都是壞事,但卻會令你分心,妨礙你追求心目中最重要、最有價之事。 節制的果子正是透過與天父的親密關係才能結出。對天父的認識越深,我們便越加看重與神的連結,而當我們越加看重,就越能激勵我們去擁抱良好的生活模式,來建造與保護與神的連結。 以愛連結的記號就是服從,與外部的壓力無關。真正的順服會說:我以我的選擇來尊榮你,讓你在我生命中有能力,我選擇保持與你連結。

我那可愛的孩子正在長大

2010年09月10日
公開
22

轉貼自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電子報 Q:我那個可愛的孩子好像已經消失了!他變得暴躁、易怒,經常對我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態度……。為人父母的,心被青春期的孩子搞得疲憊不堪,有時還傷痕累累!青春期的孩子們究竟怎麼了?不再像幼年時乖巧聽話,不再像以往那般流露甜美的笑容,也不再圍繞著爸爸媽媽說一堆心裡的話……。 A:對許多父母而言,孩子在青春期時態度上的轉變是一個打擊,也是一個傷害。如果還有偷竊、打架、曠課、逃家、吸毒等偏差行為,父母的壓力就更加沈重了。 尋找關於「自己」的答案 青春期是一個小孩成長為成熟的大人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遠較嬰兒期或幼兒期、兒童期都更加艱難和複雜。青春期的孩子們沒有大人的成熟穩重,也不像兒童般天真無邪;他們在依賴和獨立之間掙扎,在同儕和師長不同的價值觀之間擺盪,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急著嘗試做一些大人們做的事情。他們不願再被當成小孩般對待,會將父母師長的叮嚀、約束解釋為「不信任我」,而以言語行為或態度來表達不滿。他們看重朋友,常常為了朋友,可以傷害親情,也可以不顧是非。他們對自己的生理變化十分在意,為了一顆痘痘往往煩惱不已。 第二性徵的出現也常常使他們經歷許多複雜且微妙的情緒起伏。他們對於異性充滿了好奇,渴望能夠明白男孩和女孩之間所有的事,只是學校從來不開「戀愛學」這堂課,他們只能運用「自學法」來修戀愛學分。他們對別人的話語和態度十分的敏感,可以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陷入極大的憤怒、憂鬱,或是痛苦之中,並且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在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深處有一個極大的困惑,他需要得到答案,那就是「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可愛嗎?」「我有價值嗎?」……他們不斷在尋找關於「自己」的答案!好多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面對學業、朋友、家人、情感、情緒等問題。 耐心等候孩子長大 這確實是一個充滿混亂與掙扎的階段,也是一段佈滿陷阱與坑谷的路程,他們需要有人引導、有人陪伴;他們需要感到被接納、信任和愛,他們渴望有人了解、有人關懷,他們聽不進一大堆的道理、批評和責難,如果不慎跌了跤,需要有人將他扶起來。 在陪伴青少年邁向成熟的路上,我非常感動的是看到許多父母以最大的耐心等候孩子長大、以學習的心接納孩子的變化,坦然的告訴自己:「我那個可愛的孩子依然可愛,只是他現在已經不是孩子了,他是一個需要接受生命成長挑戰的青少年,我要站在他的身旁協助他、陪伴他,和他一起成長。」 當孩子以一張冰冷的臉面對你時,不要再傷心難過的感歎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也不要在怒氣中責備孩子:「你沒事擺一張臭臉給誰看?」只要以接納了解的心對孩子說:「你看起來心情不太好,如果你願意和我說的話,我很願意聽。」即使孩子選擇沈默,你也不要感到喪氣,接納他的情緒,尊重他的選擇,給他時間和空間去面對自己,相信你的青春期孩子可以成長得更順利!(取材自《陪孩子走青春路》,趙慧芳著,愛家基金會出版)

別當直昇機父母

2007年04月06日
公開
36

文�李雪莉《更多詳細內容,請見本期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封面故事:直昇機父母 現場1: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它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學生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點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六百萬父母不全都都屬於直升機父母,但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卻是這個世代的普遍與集體的潛在特質。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 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 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段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她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濃厚的不安與比較。 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唸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但父母可能沒想到,一旦成為直升機父母,得承擔許多後果。 直升機父母的教養信仰是,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時下父母最關心的英語力來說,根據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就有四到五萬人。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還是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於是,「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成為不少補習班的廣告。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爆名額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直升機父母的教養價值卻相當擺盪。他們設下「學習的高標」,在學習上要孩子快速成長;但生活上卻要沒有標準,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反而發展不良。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一些豬肉塊,有一些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曾經得過師鐸獎的園長汪慧玲觀察這代小孩說:「父母只餵孩子吃流質食物,吃麵條很快,但沒訓練咬硬的食物,吞不下去啊。」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00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 大衛.史格納寫著: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 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史格納透徹觀察到,台灣父母對維生的重視、對生活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在:雙薪、工時過長。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早上七點半的中小學校門口,大排長龍的車陣造成交通堵塞,父母親堅持送小孩到校門甚至教室門口;孩子到了國小畢業還跟母親睡,原因是「父母回家晚了,會想擁著孩子入眠」。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學習是被填塞的非自主學習,而生活又是沒被要求的欠缺紀律,任何事都沒立下該有的界線,延緩孩子獨立發展、學習,也延長了父母的責任。 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大學教育學程讓修滿二十學分學生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培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 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0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唸到博士,就懂教育。」 長家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班召,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的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只不過,原本是正面協助的力量,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而形成小團體,凌駕學校事務的情況。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姚榮華堅持紀律、原則、多元智能、強調品格教育的作法,不受到青睞,仍有家長把小孩轉到升學為主的學校。 教書近四十年的他發現,國中在升學表現上,不如補習班,而德體群育上又無法發揮,國民教育已逐漸失能。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杜邦台灣區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跟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找到屬於孩子的成功價值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 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successful);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significant value)。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杜邦台灣區總裁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 一分鐘 檢測你是不是直升機父母 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沒有絕對的定義,但通常這群人對孩子的課業花很多心思、生活的要求較低;也有少數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生活習慣要求格外嚴格,例如小一就要他自己搭公車上課。這也是特例。 以下檢測直升機父母的指標,會因實際個案而異。如果你的孩子較害羞,的確需要多一點的關注。不過要記得,孩子不能照書養。 以下是直升機父母幾個檢驗指標,適用在孩子在國小以上的父母:@你希望老師特別照顧你的孩子。@你經常沒事也往學校跑;或是喜歡打手機給老師。@你會在老師面前,為孩子文過飾非。只在聯絡簿上寫他的好話。@會為孩子被低估的成績挺身出。@你有別輸在起跑點的觀念,為孩子安排「你認為好的」各種補習,為他設立志向。@認為孩子每次的表現與考試,都很重要。你把孩子的表現當做自己的作品。他失敗,你感到憤怒。@你認為愛=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最好是讀大學、賺大錢。@談話中,經常以「我們」代替「你」。讓孩子誤以為他的責任是你們共同的責任。@動不動就打孩子的手機,或是你的孩子沒事就打手機向你求救。(自國內外報導與訪談資料綜合整理) 《更多詳細內容,請見本期天下雜誌》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6年09月15日
公開
30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000年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內政部民國88年調查12∼18歲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發現每3.5位就有一位有偏差行為,15∼18歲的偏差比例更高達41.8%。內政部刑案統計,4成竊盜案是青少年所犯。而法務部青少年犯罪分析,10個犯罪者中幾乎9個是男性,近10年(民國78∼87年)來,竊盜犯罪始終排名第一,而傷害行為亦長期居二、三位。青少年犯罪新聞不勝枚舉,台大學生為大哥大搶劫夜歸女子,蒙面青年搶劫便利超商、國中生為錢謀殺同學後勒贖……不斷發生。   性觀念開放,使得青少年性行為年齡下降。一項杏陵基金會調查發現青少年第一次性經驗平均年齡為17歲,而台灣每100個新生兒就有5個是青少年所生。青少年不懂保護自己,也使他們暴露在性傳染病的危險中。每5個新增愛滋病患就有一人是青少年。愛滋感染年齡逐年下降,截至88年9月止,29歲以下的新增個案已超過200人,19歲以下也有19人。   當男孩不再事事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這時候就需要父母運用社區或親友資源,為他建立社交網路,鼓勵他參加健全的成人社團。父親就可以負起幫男孩找尋男性心靈導師的責任,培養他的社交技巧、自尊和責任感。否則,男孩孤獨無助下,就會和其他同樣需要良師益友帶領的青少年一起頹喪蹉跎,親子專家畢德福說。   家庭關係專家葛立安也指出,青春期男孩在媒體暴力色情環伺的情況下,如果有同性的長輩──父親、教練、心靈導師協助他們控制、導引內在的衝動,就不致誤入歧途,社會問題將會大量減少。溫文爾雅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企圖否定他父親刻意為他選擇的路,後來見到七十幾歲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仍然執著於音樂路上,受到感動才不再迷惘徬徨,遠離「愚蠢而瘋狂」的歲月。   陶大偉在陶(吉吉)中學時期就帶他參加教會合唱團和青年團體。青春期男孩常會耍「酷」,也可能會做些糊塗事,陶大偉就由慈父轉變為嚴父,一方面基於責任不與孩子妥協,另外也藉助教會主日學、青年團體來影響兒子。教會就是一種支持、協助青年人的團體,這個團體也讓陶(吉吉)在受同儕影響大的階段,除了音樂還有心靈的依託,帶他走過叛逆期。   青少年普遍喜歡電玩,牙醫師洪輝雄知道無法完全禁止兒子玩電動,因而從不阻止,而是容許他玩一小時,看時間差不多了,再及時出現讓兒子知所節制。此外,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開始有種種變化,父親可以把自己經驗告訴孩子,例如,如何面對夢遺、自慰,解決他的困擾,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指出。 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立安說,過去缺席的父親,現在更要積極表現。   有時候,爸爸適度關懷可以解決一些困擾。資深廣告人徐一鳴兒子念高中的時候,班上的美國女孩穿著相當暴露,兒子也笑說「會影響功課」,他就出面和校長商量,結果學校和學生代表開會達成共識──穿去上學的衣服,遮住的部份要比露出來的多,否則就要接受委員會公評。父親還可以從男性的觀點教兒子生活的法則。他可以試著激勵兒子追求成功,和兒子探討價值觀、規範,如何做決策等。   美國的社會鼓勵英雄,徐一鳴就鼓勵兒子多看歷史,希望進一步鼓勵他從歷史興衰中了解成敗因由,學學待人處事道理。他和兒子一同看「雍正王朝」錄影帶,由雍正以一個四阿哥最後能在眾皇子崛起登基的過程,分析討論管理者和領導人的分別,及今天企業競爭的態勢。他也藉一些例子來教導兒子做事的觀念。比如以台積電集中心力專注晶圓製造成功,來讓兒子了解「focus」的意義。   男孩成長的第三階段是最難的時期,連專家李慧玟都覺得是「最難熬的階段」。她說兒子在小學階段「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容易懂」,國中後開始有距離、隔閡,大人愈想要去了解,孩子愈會不高興,就是不懂為什麼媽媽要來探究他在想什麼?這時候的母親要儘量避免和青春期男孩起衝突,調整教養方式,態度上有如對待朋友,與兒子「平起平坐」,就他的問題來討論。清楚的告訴他們該守的規矩。孩子需要更多自由,也要學會為自己負責。李慧玟要兩個兒子注意健康、學業、行為不能違反社會規範和法律,讓兒子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兒,因此,當他們交了愛玩的朋友,李慧玟在了解這些朋友除了愛玩並無其他行為上問題後就不再干涉。交異性朋友也一樣,她鼓勵兒子在維持健康、學業及行為基準限度內自我控制。   母親要將角色調整,這時候可以視他們為大人了,除了言詞上是互相平等尊重的,做法上則要交付他們責任、分擔家務,多照顧需要照顧的親友,如祖父母、姊妹夜行的安危,以及要求他分擔些家事如清潔打掃。男孩做家事對成長有很多好處。首先他會獨立照顧自己,也為能對家庭貢獻而產生自信。親子專家莎朗指出,男孩不喜歡坐下來讓別人問他的事,也不習慣自我表白,跟母親一起做家事的時候,正好可以自自然然地談談自己的得意與失意。  母親女性溫柔的特質讓她還可以擔當兒子與丈夫間的橋樑。  美國心理及教育專家卡倫臨床所見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石丹理研究都顯示,比起孩子對父親的接受度,青少年較喜歡與母親溝通。有些父親不擅言詞、有些又忙得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跟兒子相處,母親就可以為父子安排共處時間,鼓勵兒子多和父親在一起。青少年心理專家李慧玟的先生不擅表達,她就充當家庭溝通者,跟兒子解釋爸爸的立場和要求,讓孩子理解爸爸;當孩子有發育成長上的生理疑問,她就鼓勵丈夫和兒子聊聊自己當年的經驗。  牙醫師曹明玉則常為丈夫和兒子設計親子時間,她會在週末去診所工作時,邀他們同行,然後途中把他們放下,讓父子兩人一起看電影或吃吃逛逛。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在先生曾志朗當陽明大學校長時,安排曾志朗每天送兒子上學,讓父子每天有段共處對話的時光;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後常常忙到晚上10點半還沒吃晚飯,洪蘭就鼓勵兒子陪爸爸去散步、吃東西。向來習慣在刷牙後就不進食的兒子,在媽媽引導下也願意陪爸爸邊吃邊聊。 建立祥和、健康的社會需要身心均衡發展的男性,而兩性互動間,有智慧、肯負責、性情開朗的的男性,將使世界更美好。在愈來愈複雜且迫促兒童、青少年提前長大的世界裡,為人父母需要有積極引領的方法教養男性。

繪本整理

2006年05月05日
公開
36

花蓮師院教授 林偉信 提供 花蓮師院91級社教系李旻儒 整理 一. 有關媽媽形象的繪本 (一)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上堤 (二) 《我的媽媽真麻煩》,遠流 (三) 《做媽媽的都是這樣》,巨河文化 (四) 《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 (五) 《永遠愛你》,和英 (六) 《我家有個壞好寶寶》,格林 (七) 《莎莉,離水遠一點》,遠流 (八) 《讓我安靜五分鐘》,台灣麥克 (九) 《猜猜我有多愛你》,上誼 二. 有關爸爸形象的繪本 (一) 《爸爸,你愛我嗎?》,三之三 (二) 《爸爸,你看我在做什麼!》,格林 (三) 《爸爸,我要月亮》,上誼 (四) 《我爸爸》,格林 (五) 《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和英 三.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的繪本 (一)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 (二) 《想念外公》,遠流 (三) 《我永遠愛你》,上誼 (四) 《獾的禮物》,遠流 (五) 《一片葉子落下來》,經典傳訊 (六) 《阿星的婚禮》, (七) 《小魯的池塘》,三之三 (八) 《再見,愛瑪奶奶》,和英 四.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發脾氣與情緒的繪本 (一) 《生氣的亞瑟》,三之三 (二) 《生氣湯》,上誼 (三) 《啊!煩惱》,格林 (四) 《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三之三 (五)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國語日報 五.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解害怕與恐懼的繪本 (一)《雷公糕》,遠流 (二)《魔奇魔奇樹》,和英 (三)《床底下的怪物》,上誼 (四)《潔西卡和大野狼》,遠流 (五)《討厭黑暗的席奶奶》,遠流 (六)《我好擔心》,三之三 六. 可以引導小朋友面對父母失和與單親教養的繪本 (一)《好事成雙》,格林 (二)《保羅的超級大計劃》,格林 (三)《媽媽爸爸不住在一起了》,遠流 七.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身心失能者的繪本 (一)《我的妹妹聽不見》(聽障),遠流 (二)《叔公忘記了》(老年痴呆),遠流 (三)《好好愛阿迪》(唐氏症),和英 (四)《威威找記憶》(失憶老人),三之三 (五)《我的姊姊不一樣》(智障),遠流 (六)《祝你生日快樂》(癌症),國語日報 (七)《瑞奇的煩惱》(身體缺陷),艾閣盟 (八)《先左腳,再右腳》(中風老人),漢聲 (九)《超級哥哥》(智障),國語日報 (十)《跟著爺爺看》(視障),遠流 (十一)*《珊珊》(肢障),上誼 (十二)*《小紙箱》(流浪漢),和英 八,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笑容可貴的繪本 (一)《笑容不見了》,艾閣盟 (二)《給姑媽笑一個》,上誼 九.可以鼓勵小朋友自由創作的書 (一)《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二)《阿羅有枝彩色筆》,上誼 (三)《阿羅的童話國》,上誼 (四)《阿羅房間要掛畫》,上誼 (五)《野蠻遊戲》,格林 (六)《美術課》,三之三 (七)《哈囉,你要什麼?》,格林 (八)《當熊遇見熊》,格林 (九)*《點》,和英 十.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與珍惜友情(誼)的繪本 (一) 《嘉嘉》.和英 (二) 《大手握小手》.格林 (三) 《平克與薛伊》.遠流 (四) 《最珍貴的寶貝》.格林 (五) 《沒有你,我怎麼辦》.上人文化 (六) 《月亮,地球,太陽》.格林 (七) 《我最討厭你》.遠流 (八) 《我喜歡你》.遠流 (九) 《瑪德琳》.遠流 (十) 《你是我的朋友嗎?》.台灣麥克 (十一)《我是老大》.米奇巴克 (十二)《通通是我的》.台灣麥克 (十三)《為什麼》.鹿橋文化 十一.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成長的繪本 (一) 《小女兒長大了》.格林 (二) 《有什麼毛病》.格林 (三) 《精彩過一生》.三之三 (四) 《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上人 (五) 《你很快就會長高》.三之三 (六) 《阿虎開竅了》.上誼 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女性自覺(兩性平權) (一) 《紙袋公主》.遠流 (二) 《頑皮公主不出嫁》,格林 (三) 《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遠流 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讀書真好的繪本 (一) 《三重溪水壩事件》.遠流 (二) 《最想做的事》.遠流 (三) 《我討厭書》.遠流 (四) 《愛書人黃茉莉》.遠流 (五) 《有誰看到我的書》.遠流 (六) 《米爺爺學認字》.三之三 (七) *誰怕大壞書.格林 十四.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遊戲的繪本 (一)《假裝是魚》.信誼 (二)《戴帽子的貓》.遠流 (三)《毛兒的大提琴》�《小莫那上山》.精湛兒童之友 (四) 《恐龍王國歷險記》.上誼 (五) 《神秘的生日禮物》.上誼 十五。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接龍遊戲的繪本 (一)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遠流 (二) 《喂!下車》.遠流 (三) 《永遠吃不飽的貓》.遠流 (四) 《門鈴又響了》.遠流 (五) 《好餓的毛毛蟲》。上誼 (六) 《好安靜的蟋蟀》.上誼 (七) 《你喜歡》.上誼 (八) 《當我想睡的時候》.台灣麥克 (九) 《誰吃掉了?》.上誼 (十) 《藏在哪兒呢?》上誼 十六.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與建構共同記憶或共同體驗的繪本 (一) 《我們的樹》.上堤 (二) 《想念》.信誼 (三) 《挖土機年年響》.和英 (四) 《爺爺一定有辦法》.上誼 (五) 《花婆婆》(改變與希望).三之三 (六) 《街道是大家的》.遠流 十七.可以引導並鼓勵小朋友勇於做自己的繪本 (一)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三之三 (二) 《威廉的洋娃娃》.遠流 (三) 《愛花的牛》.遠流 (四) 《美術課》.三之三 (五) 《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六) 《我就是我》.三暉 (七) 《你很特別》.道聲 (八) 《森林大熊》.格林 (九) 《田鼠阿佛》.上誼 (十) 《阿力和發條老鼠》.上誼 (十一)《世界為誰存在》.和英 (十二)《土撥鼠的故事》.和英 (十三)《大箱子》(管教與愛心).青林國際 (十四)*《大腳丫跳芭蕾》.東方 十八.可以和小朋友玩故事改遊戲的繪本 (一) 《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格林 (二) 《豬頭三兄弟》.格林 (三) 《灰王子》.格林 十九.可以引導小朋友珍惜兄弟姊妹的繪本 (一) 《大姊姊和小妹妹》(相互扶持).遠流 (二) 《小菲菲和新弟弟》(接納).和英 (三) 《班班的地盤》(接納).遠流 (四) 《最特別的東西》.台灣燕克 (五) 《小小大姊姊》.上誼 二十.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了解種族歧視的繪本 (一) 《叔公的理髮店》.三之三文化 (二) *《亨利去爬山》.維京 二十一.可以弔導小朋友學習了解性騷擾的繪本 (一) 《家族相簿》.和英 二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了解生命與愛生命的繪本 (一) 《小種籽》.上誼 (二) 《會愛的小獅子》.三之三文化 (三) *《一片葉子落下來》.經典傳訊 二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手法的繪本 (一) 《白鴿少年》.格林 (二) 《公主的月亮》.和英 (三) 《卡夫卡變蟲記》.格林 (四) 《阿文的小毯子》.三之三文化 (五) 《聰明的小烏龜》.三之三文化 (六) 《眼鏡公主》.信誼 (七) 《魔法音符》.格林 二十四.可以引導小朋友愛護大自然與動物的繪本 (一)《和我玩好嗎?》.遠流 (二)《我愛大自然》.格林 (三)《在森林裡》.遠流 (四)《森林大會》,遠流 (五)*《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信誼 (六) *《小羊的寵物》.格林 (七) *《流浪狗之歌》.和英 二十五.其他可以引導小朋友進行共同思考與討論的繪本與童書 (一)《洛貝爾-情蛙與蟾蜍故事系列》(四冊).上誼 (二)《洛貝爾故事集》(1-9).遠流 (三)《鯨魚與鬼屋》.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四)《靈靈》.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約瑟夫ㄉ院子""生氣ㄉ亞瑟""菲菲ㄉ故事""生氣湯" "胖國王與瘦皇后""圖畫話圖""野獸國""小房子""狼婆婆" "田鼠阿佛""七隻瞎老鼠""蚊子為什麼嗡嗡叫" "故事啊故事""Tikki Tikki Tembo""天靈靈""大海" "我媽媽""母雞蘿絲去散步""Little blue & Little yellow" "突然""穿越隧道""但願我是蝴蝶""小老鼠和飢餓ㄉ大熊" "動物園ㄉㄧ天""Voice In The Park""豬頭三兄弟" "張開大嘴呱呱呱""我ㄉ好夢床""第7號夢公園" "猜猜我是誰""小羊睡不著""黑猩猩""大手牽小手" "石頭湯""米羅和發光寶石""上面和下面" "彼得小兔""搖晃ㄉ圓木橋""小真ㄉ長頭髮" "膽大老鼠膽小巨人""挖土機年年作響"~

講故事的技巧原則

2006年03月14日
公開
32

●講故事的技巧原則● 作者:邱瓊苑主講 梁望惠整理 大綱   「聽故事不但是孩子們的權利,也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相當重要的生活經驗。故事的重要性除了是知識的傳承、生活經驗的延伸,更是情誼的交流互動。因為每當孩子愉悅地倚偎在父母身邊、師長面前,專心入神地聆聽、眼神盯牢圖畫時,是那麼親密、毫無距離。每當孩子們聽完一個故事時,那種滿足、興奮、意猶未盡的表情,著實叫人得著鼓勵,也令人向那些為孩子們寫出動人故事的高手致上真誠謝意。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講故事可以叫孩子得到這麼愉快的成長經驗,為什麼有些父母或師長那麼吝於為孩子們開口呢?   時間不允許?自己口才不佳?沒有動人的故事題材?沒有這種習慣?……對父母、師長而言,應該認識「講故事」是最自然平常的互動關係,只要您有一顆預備好的心,再加上「實踐的行動」,必能扮演「名嘴」,說出令孩子滿意、自己快樂的故事!! 以下我們就來探討幾件事: Ⅰ、講聖經故事是可以學習的   「講故事」和「講聖經故事」有何差別嗎?   當然啦!差別可大了呢!   相同之處就是同屬「故事性質」,且兩者都是可以學習的。只要您願意,您可以經由學習、演練而成為講故事的高手。相異之處則是故事的內涵有所差別,要注意的是聖經故事:  一、不能淪為「神奇怪誕的傳說」;  二、不能等同於一般的道德教訓;  三、不能強加自己的解釋,牽強附會地引證。   釐清了上述觀念之後,您大可以輕鬆地學習將聖經故事講得好、講得妙! Ⅱ、講聖經故事牢記五件事  一、吸引並維持孩子們的注意力。  二、幫助孩子們了解某些事實,聖經歷史,人事物的記載。  三、幫助孩子們思想。  四、幫助孩子們記憶事中應學習的教訓。  五、 引導孩子們行動的意願及能力;若知而不行的信心是死的。 Ⅲ、講聖經故事小技巧  一、趣味 ── 保持注意力 注視學生 ── 目光與之相遇,是表示您與他們對話。 要有表情 ── 幼小的孩子可以用動作;較年長的孩子則更需要自然的手式或面部表情。 對故事要百分之百的熟悉,有如發生在您身邊,您是見證者一般。 用直接的、明明白白的話語;避免語焉不詳。 用視覺材料 ── 孩子對電視的興趣是因為「用眼睛」;但大多數人讓孩子聽故事都只是用「耳朵」;當故事無趣時,注意力自然消失了。 按時或漂亮地結束;減少教條式的結論。 時間的分配 ●幼兒級孩子大約 7 分鐘。       ●一∼三年級孩子大約 10∼12 分鐘。       ●四∼六年級孩子大約 15∼20 分鐘。  二、瞭解 ── 正確傳達信息 了解聖經是上帝的話,而非父母、老師自己的話,父母、老師應正確明白故事的涵義。 利用孩子的生活經驗來作比喻。 利用孩子能懂的字眼;適當的聲調。例如提到「祭司」時可改以「一個像牧師那樣的人」;當遇及新的詞句應解釋其意義。  三、思想的空間 ── 自身的收穫 提出許多問題;發問的目標最重要乃是讓學生思想,避免停留在「動耳不動腦」層次。 加強故事中的教訓;乃是在講故事中自然地指出,而非「結論……」。 適時加入金句,以得畫龍點睛之效。  四、背誦 ── 複習 提出的問題若為複習之作用,則用「直接的問題」。針對故事作複習,而非「上星期我們聽了什麼故事?」 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傳達故事內容,除記憶在心之外,尚收「宣教」之效。  五、行動 ── 講聖經故事最重要的目標 孩子在聽完故事之後,將被導向適當的行動。 孩子本身的決志會影響他的「行動」;此乃由「結論」所衍生,非他人外力的脅迫或代言。 父母、老師本身的分享及決志有鼓勵及引導作用。 留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他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決定,或是正向決志,或是保留態度,或是反向思考;給他這個空間才有可能繼續對話,導向更積極的信仰旅途。 Ⅳ、講聖經故事的難題  一、如何說得生動有趣?   想像您是一個正在一塊真實、良善的生命果園中工作的播種者,在不久將來,這些播下的種子將有一些會開花結果。所以,不僅是「說一說」或「唸一唸」,而是帶孩子進入故事的世界,如何具體做到呢? 聲音:您是否將情感用心地融合於聲音中傳達出來? 速度:您是否可以用說話速度的急緩來創造故事的氣氛? 停頓語氣:一個突然、適當的停頓安靜反而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表情:人的表情是多麼變化多端,但是要拿捏得宜並不難,您只要掌握「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之真諦就能真實地表達出故事的劇情了。  二、講聖經故事有哪些方式?   從聽到演,有圖片、圖卡、布偶、角色扮演……等,不必侷限於唱獨角戲的窘狀中(請參閱「主日學老師,您可以輕鬆愉快」11. 變化萬千,無奇不有該章內容)。  三、講聖經故事要做什麼預備工作?   做任何事情若能有充份的預備工作,總能收事半功倍之佳效;即使要為孩子們講出生動的聖經故事也不能例外。所以您在講故事前應有一番的預備。 熟悉聖經故事內容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地點(背景)、時間變化及人物對話等,熟悉這些能幫助您在講故事時有更豐富的變化及聯想。 掌握故事主題、目標   每個故事都有其「教」的價值;重點在於如何「教」、如何「講」?也許您會在一個故事中發現好幾個主題或目標,請運用您的思考能力,選擇適合孩子學習的主要目標,作為整個故事的重點及高潮。 將故事主題應用於孩子的實際生活   用責備、命令、禁止等方式來教訓孩子,要求其更正不合期盼的行為,往往都只能收到暫時性果效;相反地,若能善用故事主題來引喻或讓孩子思考,常令孩子印象深刻且有助於他們的學習。 Ⅴ、結語   儘管社會大眾正為著日漸污染的環境、敗壞的人心、暴力的社會事件而憂心忡忡時,我們若希望孩子們的世界仍能保有一片淨土,擁有真、善、美的本質人性,則好好地、用心地傳講聖經故事,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領域、陶冶其人格思想,更是將真理信仰植根在他們心中的具體途徑。 內容 一、為什麼要講故事? --------------------------------------------------------------------------------   當主日學老師,每星期理所當然地都在講故事。其實不僅孩子們愛聽故事,大人也一樣。每次我在主日講道的時候,只要一講起故事,大家都會認真地看著我。故事,大人小孩老少咸宜。到底為什麼要講故事?為什麼要講聖經故事?今天我們要談講故事的技巧,其實是界定在講聖經故事的技巧。我們要講聖經故事,因為:(1) 講聖經故事是上帝給人的恩賜之一。每個人都會說故事,這是確定的事實,是上帝給人的恩賜。(2) 講故事是服事上帝的一個機會。我們要將對真善美的體會,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達給孩子。(3) 聖經故事是上帝要對我們說的信息之一,這是我們需要先確認的事實。 二、成功的條件 --------------------------------------------------------------------------------   能夠成功地講聖經故事,有幾個條件:第一,要掌握你自己,其次要掌握故事的內容,第三是要掌握聽眾。掌握聽眾的意思是你要瞭解你的聽眾,你是在對誰講故事,是孩子,是老人,或是青少年。 三、說故事者的條件 --------------------------------------------------------------------------------   說故事者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站上去說故事? 你的穿著和儀容:你需要有合時合宜的服飾,這並不是說要穿得很漂亮,但是需要穿得合宜。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在教會內出入,他們非常注意流行時尚;青少年經常討論的是老師穿的裙子如何、褲子如何、扣子怎樣。這些反而會分散了他們對故事內容的注意力。因此,作老師的穿得合宜就好。 你的姿態和手勢:一般人說話時常會不知不覺有一些手勢,自己不知道。這些動作常會影響聽眾,但是說的人不自知。我們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有此盲點。   這幾項,你的穿著、你的儀容、你的姿態和你的手勢,就會讓人覺得你是不是從容不迫、悠游自在。如果你在講一個快樂的故事,但是卻滴汗不斷,孩子所感受到的可能是你額頭上的汗,而不是故事裡的樂趣。 四、聲音的訓練 --------------------------------------------------------------------------------   講故事有時候需要用到不同的聲音,像雞的聲音、鴨的聲音、動物的聲音、生氣的聲音、歡喜的聲音、緊張的聲音等等,這種聲音的訓練,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利用錄音機來講、來聽、來訓練。總會的同工群目前輪流主持電台的節目。我上了節目回來之後,常常喜歡自己再聽一次,檢討一下,剛才說話時聲調如何;重新聽過之後可以發現下一次哪裡可以再講得更好、可以再作修整。聲音的訓練可以靠這樣去提昇。 五、準備說故事 --------------------------------------------------------------------------------   這就是準備心,要講一個聖經故事,你需要準備的有: 聖經:這就包含聖經字典、聖經地圖集、聖經註解、聖經故事書等。   如果我們希望對孩子講得深入一點,使這些聖經故事對我、對孩子們說話,就需要有一些必備的知識,這時工具書就能幫得上忙。聖經故事書的種類很多,有大本也有小本的。我很喜歡蒐集圖畫故事書,比較各家說法如何。例如福音證主協會翻譯的卡通小聖經,它用卡通來講故事;我發覺它有幾點寫得不錯。舉例來說,浪子回頭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最後大兒子,也就是浪子的哥哥,向他爸爸抗議不公平,弟弟回來居然還為他歡喜快樂,我每天勞碌辛苦卻沒得到什麼報賞。這一段對幼兒來說,他沒辦法理解有關財產的概念。小兒子將財產花光了,其他的都是大兒子的,作爸爸的也這麼說:「我所有的都是你的,我們應該為這你這失而復得的弟弟高興。」但是這本卡通小聖經略過這一段,而只寫到他們開了一個非常熱鬧的慶祝會,每個人都快樂地跳舞,故事在此就結束了。這就是對幼兒級講故事的方式,講到某個段落就結束。這並不是不忠實於聖經的原著,而是能夠掌握對象,對幼兒大概只能說這麼多。我覺得它結束得很漂亮。   以我個人的經驗,講故事講十多年了,即使眼睛閉起來,也能夠捏造出一個故事來;只要給我一個信息,我都能夠隨便「掰」出一個故事來。可是故事要漂亮地開始、美麗地結束並不容易,要依對象的各種年齡層來決定。多看、多比較聖經故事集可以讓我們看到也學習如何依照對象的需要,來做開始和結束。 組織、消化、熟練   「組織、消化、熟練」這三個步驟是準備說故事的第二要點。你需要先將故事組織起來、看如何分段落,如何寫大綱。其次是消化,消化的意思就是將從工具書上看到的資料,自己做詮釋。接著就要熟練,即使是很熟的故事,講的時候有時也會遺漏重要的情節。有人說,我準備了三十個鐘頭,結果只講了三分鐘,很多東西都漏掉忘了說。遺漏時可以很有技巧地補述,不要說:「啊,老師講錯了,重來!」這是不需要的,只要適當地加以補述就好。   組織、消化,消化完了、熟練之後,你就會有自己的思考模式,你認為發生的角度應該如何如何,如此就能夠伸縮自如,這就是熟練的功夫。 禱告   準備心最重要的是禱告。在禮拜六晚上,在教學之前,要為你自己禱告、為孩子禱告、為其他同工禱告、為這一次的課程禱告。即使是非常熟練的故事,在教會那麼久,不知都聽過多少遍了,我們還是相信,聖靈會動工,補足我們所說不足的地方;聖靈也會親身感動孩子,包括他們還無法理解的地方。 六、故事的架構 --------------------------------------------------------------------------------   故事的架構包含以下幾點: 引言   「小朋友,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是,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故事。」如果你用這些話作引言的話,可能孩子會覺得很煩,聽得實在太熟了。你可以改成這樣:「這一天,跟平常的日子一樣,這個小男生的媽嗎,為他準備了一個午餐便當。結果呢,他出門了,跟著眾人走到一個地方。小男生從來沒有想過這一天會成為他生命當中最令人興奮的一天。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像這樣,把故事的主角、組織架構改變成另一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它的開始就完全不一樣。再以耶穌降生在馬槽的故事為例,我們可以從驢子的角度切入,這樣說:「有一天,驢子對其他的動物,牛伯伯、公雞叔叔、母雞媽媽們說,哎呀,我好興奮哦,今天主人竟然選中了我。」這就是從驢子參與約瑟、馬利亞回故鄉報名上冊的事情講起,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開始。 故事重點:時間的分配,漂亮的引言佔 3-5 分鐘,故事的重點 5 分鐘,應用真理和結束 5 分鐘,總共 15 分鐘。 實際應用,也就是真理的應用:真理的應用就是要讓孩子感覺這個故事可以應用在他的日常生活當中,跟他一樣,如此,他就變成了主角。 結束,要漂亮地結束:你不需要在結束的時候說:「小朋友,這個故事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要做一個好孩子。」真理其實在講故事的當中就帶入了。   美國基督教教育家 Thomas Groome 主張,講故事要從孩子的經驗出發,接著就是檢討他的經驗,經驗分享完之後,帶入聖經故事。聖經故事講完之後,要讓孩子跟自己的經驗作對照、檢證,然後讓他自己做結論,老師從旁輔導就好。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可能不會自己做結論,老師可以鼓勵他講出他所聽到的一、兩個重點來,然後你再作補強,如此就能夠作一個漂亮的結束。結束的時候你不需要再講一大堆,那可能會封住了孩子的思考方向。 七、傳達的方法 --------------------------------------------------------------------------------   傳達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推銷員的熱誠:你要是真的感受到聖經的教導是那麼好,就會像推銷貨品一樣,顧客不買不行。推銷員就是這樣,想盡辦法要你掏出口袋裡的錢,要你接受他的貨品。要如何將聖經故事推銷出去?當然,聖靈自己會感動孩子,我們不必太刻意怎樣,但是我們可以盡力作的就是要有熱誠,去見證這份教導。 真誠:傳達的時候,除了熱誠之外,還要有真誠。什麼叫做真誠?作一個主日學老師,到底你相不相信自己所說的?你對自己所說的確信有多少?這就是真誠。 莊重:聖經說,上帝是褻漫不得的。講故事時,我們當然可以很輕鬆,但是也需要有莊重的姿態。 全心全意:全心全意的意思就是說在你講故事的那 15 分鐘,你要卯足全力去傳揚。我個人有一次相當失敗的經驗,從來我在講課或講道時,一定會將大哥大關掉,但在青年大會那一天,我去當講師,竟然忘了關大哥大。結果在上課的一個小時當中,電話響了三、四次。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每次講完話之後,又忘了關,結果它又響第二次、第三次。那一次的電話並不是談公事,而是我的孩子在幼稚園發高燒,吐得很厲害,老師找不到爸爸,只好找我;當時我人又在台南,不在台北,不能處理。後來我想盡辦法、透過好幾關,才請人家幫我聯路上爸爸。那時,我對全體學員覺得很不好意思,好像我很不專心,上課還把大哥大開著,隨時預備有一些事情發生。我在此要提醒的是,我們要讓學生覺得,這個時間全部是他們的,包括老師,包括空間,包括時間,全是他們的,你是卯足了全力在陪他們走過這段時間。你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尊重。最好你有其他的義工老師、行政老師,讓這些人協助處理其他的問題。 活潑:講故事的人要有活潑的氣質。我曾經遇過這樣的主日學校長,他一開始時就說:「各位小朋友,坐好,手放背後。」原來他是國小校長退休的,他要求小朋友手要放背後,坐姿要挺挺的,好像是在訓練他學校的學生一樣,我看了都為這些小朋友叫屈。可能他有他的一套領導哲學,但我個人以為,主日學可能不需要有這樣的學習氣氛。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活潑但不失莊重的時間。 強調:包括你的聲調、包括你的信息內容,都可以讓孩子看出你要強調什麼。如果那是一個必須要強調的重點,那就是你整個故事架構當中最強有力的部份,你必須用你的聲調、用你的肢體、用你整個故事架構去強調它。 聲音:用聲音來強調重點的話,有幾個技巧:   第一,重複你的句子。以路得記為例,路得對他的婆婆告白說:「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這句話是這段經文的重點,表明路得認同她的婆婆,她說:「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這樣重複說兩次、或三次,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在強調什麼事情,他在提醒的重點是什麼。   第二,速度,這是指講話的口氣,愈急促時,口氣愈快,這就是一種氣氛的營造。   第三,停頓,這是要增加真實感和緊張,提昇注意力。目前在教育上應用相當多的是「暫停」。一個孩子如果影響到班上上課的過程時,老師可以將他帶離現場,這不是處罰,而只是讓他暫時離開現場。一個孩子如果某種行為無法制止,就可以用「暫停」的方式,這就能達到糾正、導正的作用。講故事的過程也可以用暫停,老師講到一個情節,可以停頓一下。例如,「大家來到船底,看到約拿竟然還在睡大頭覺,…」這種停頓的氣氛可以讓孩子想一想:(先停頓一下)「實在有夠火大,人家緊張得要命、忙得要死了,竟然有人在那裏安穩的睡覺。」停頓可以讓小朋友思考一下,這種氣氛是可以營造出來的。   第四,變化,就是各種聲音、聲調的變化。聲音的變化是為了製造氣氛、吸引注意力。   以上是講故事時可以用的傳達方法。 八、講故事的工具和模式 --------------------------------------------------------------------------------   寫文章時可分敘述文、辯論文、論證文等,同樣地,講故事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講故事的意思好像是用嘴巴來講,其實不見得,可以用圖片,或任何工具皆可。我在「主日學老師,您可以勝任愉快」這本書裡提到四十幾種教學法或教具的製作。我們也曾經在總會辦過教具研習會,從四年的主日學的教材當中製作出來一百多種教具,用瓦楞紙、廢棄的空罐子等等。來參加的主日學老師說:「哦,你們怎麼那麼神奇,能夠製造出那麼多東西。」我跟他們說,不神奇,教材裡面通通有。他們不相信地說:「有嗎?」我肯定地告訴他們:「有!」這都是我們在教材裡面設計過,將它實際做出來的教具,就看主日學老師願不願意花時間去製作。講故事的這些立體教具的製作,只要花個半小時、五十分鐘或一個小時,就可完成,你可以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具,讓你講的故事更豐富。   以文體來講,你可以用敘述的方式,可以用幻燈片、投影片,可以用戲劇的方式。聖誕節我們最常用戲劇的方式,這也是敘述故事的一種模式。 九、突發狀況的處理 --------------------------------------------------------------------------------   當你預備充分的時候,有時也會有突發狀況發生。有一個幼兒級的老師,每次他都很認真地準備,也覺得自信滿滿。有一次,當他講故事時,發生了一個突發狀況。他說,我們大家要來迎接耶穌入城,結果有人準備浴巾,老師也撿了大王椰子掉下來的樹葉,又準備了花花草草來鋪路。他問:「有沒有小朋友願意當耶穌?」有一個很活潑的小朋友就志願說:「老師,我。」老師非常興奮,覺得自己帶得很好。結果,當大家就要開始夾道歡迎耶穌時,演耶穌的小朋友說:「老師,我要尿尿。」說了就離開到廁所去,原來他已經忍耐好久,再不去的話就要尿出來了。這時全班的小朋友哄堂大笑,他們說:「耶穌怎麼也會尿尿?」有好多小朋友就跟著到廁所去尿尿,剩下老師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那裡哭泣:「怎麼會發展成這個樣子?」他不知如何掌控是好。   這就是突發狀況。講故事時你要有心理準備,可能隨時會有突發狀況發生,尤其是愈低年級狀況愈多。其實高年級也會有突發狀況。有些老師缺乏自信,當他講故事時,如果孩子彼此在講話,眼光沒有注意他,或者站起來,離開現場要去喝水或上廁所,他就會受到打擊,「是不是我講故事講得不精彩?」我在上課前都會跟學員說:「當你想打瞌睡時,請你站起來,出去走走再回來,不然我會備受打擊。」你看到很多狀況你無法掌控時,你就會被影響;再加上你自己原先就不大熟練,這種打擊就將你所原先要講的削減掉,結果講得就不齊全。   像剛剛那個老師,遇到那種突發狀況要怎麼處理才好呢?我們建議他,跟著孩子到廁所去,「小朋友,我們尿尿完了,好,大家回來,我們再來繼續。」這時,老師就可以告訴小朋友:「對啊,耶穌也和我們一樣,你們需要的,耶穌都需要。」這裡就可以強調耶穌的神性和人性。這是很好的機會教育,耶穌也同樣要吃飯,耶穌也會哭,耶穌也需要睡覺,耶穌也會禱告,類似這樣,老師就可以順勢處理。   突發狀況有幾種:(1) 一開始就發生的,像剛才說的,小朋友反應說:「哎喲,好煩哦,又是這個故事。」(2) 故事講到一半,也有可會發生的。(3) 聽眾如果離席,聽眾眼光不跟你對焦,聽眾不表現合作時,這都是一種突發狀況。請記得,以不變應萬變。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是一種經驗的累積,你不用太受挫折,在那裏失敗,就在那裏站起來;壓力從那裏來,就讓它從那裏回去。用這樣的態度來學習,我們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一定能夠掌控得很好。   最後我用兩句話來做結論:記得,每一次的挫折都能夠成為你成功的墊腳石,為了幫助你愈站愈好。其次,要執著下去。我們對信仰的體驗也是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對上帝的呼召,會覺得上帝好像有很多不可理喻的安排。不過,沒關係,在我們信仰體驗當中,我們人生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願意執著下去,最後報賞是屬於我們的。 回應與討論 王偉華: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要怎麼對孩子述說?孩子會不會覺得,爸爸是那麼可信任的人,居然要殺我。另外一個問題是有關擬人化的講法,我們教會的幼教專家林盛蕊老師主張,太陽就是太陽,月亮就是月亮,不要說太陽公公,月亮姑娘,怕會給孩子造成錯誤的印象。 邱牧師: 你的顧慮是對的,有孩子就曾經對我說:「老師,我要愛耶穌,不要愛上帝。上帝好可怕,如果上帝也要求我爸爸把我獻給他,怎麼辦?」這個孩子剛好是他爸爸的獨生子,他是幼兒級的。剛才我就說過,講故事時,你要掌握你自己、掌握故事的內容、掌握你的聽眾。你需要了解你的聽眾,今天是什麼人在聽你講這個故事。幼兒級的孩子無法理解這個故事。其實聽故事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危機,也是一個轉機。以負面來說,危機在於孩子剛好將自己看成以撒的角色。可是故事也可以有正面的意義、可寓教於其中,就看老師怎麼帶、怎麼強調。針對亞伯拉罕獻以撒這個故事,有不少人建議我們不要放進幼兒級教材中。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是看你怎麼呈現它。剛才說的那個孩子,他母親告訴我,孩子作惡夢說:「不要殺我,不要殺我。」因為老師講這故事時,強調的是:「亞伯拉罕將刀舉起來,以撒被綁在祭壇上打滾,一直喊救命,上帝喊說,刀下留人。」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卻帶給孩子恐怖的感覺。我們在講故事時,聲音的效果,還有所製造的氣氛,不要太牽強附會,或者加太多自己的想像力在其中,它可能會有負面的作用。我想,這可能是林盛蕊老師所要強調。你加了豐富的想像力,沒有錯,但是到時候會變成誤導孩子。我個人認為,豐富的想像力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它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曾經有位老師講故事成功到一個地步,布偶主角過世下台時,小朋友哭得不能自已。小朋友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三週、五週下來,他已經跟這個主角融合在一起了。可能他對死亡的感覺並不清楚,但是他知道這五堂課下來,他再也看不到小都都 (小熊) 了。因此,我部份同意林老師的看法,但是故事的有趣生動,就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想像空間。人的生命、人的創造力之所以豐富,是因為它有無限的想像空間。這個想像空間會不會脫離現實?這就看我們如何陪伴孩子走過這一段、我們掌控故事到什麼程度。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2006年03月02日
公開
34

文�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 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 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 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 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 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 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