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doremi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金錢概念從小教起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10

•媽媽寶寶 2007/11/23 試著想想下面的情境,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每次買東西,不僅討價還價,還不忘向老闆要贈品。 •心情不好就用「血拼」來甩掉壞心情。 •常常杵在商品陳列架前,猶豫著到底要不要買? •你就是不在乎金錢,每次購物都刷卡,等月底再想辦法。 【撰文�林佩蓉】 身教VS.言教 談及如何教育孩子,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老師說:「許多爸媽常常置身事外。」置身事外並非沒有管教孩子,而是忽略了身教的重要性。「小孩的工作就是念書,大人才可以看電視。」這是什麼奇怪的理論?但相信你一定從自己的父母或是別人爸媽的口中聽過。 期望你的孩子喜歡閱讀,但是回家看電視是你唯一的休閒;希望你的孩子EQ很高,可是夫妻倆卻常常吵架,這樣的情況下,你的期望對孩子來說,只會造成他的錯亂。你是這樣的父母嗎?游乾桂老師強調,父母親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甚鉅,在責怪孩子之前,也許先該自我反省。畢竟孩子就像張白紙,會出現什麼顏色,全由環境決定,而你就是環境的塑造者。 花的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既然父母親的身教如此重要,那麼請你先靜下心來想想,你是個很會花錢的人嗎?如果是,那你可能得賺更多的錢給孩子花;如果不是,相信你的孩子也不會亂花錢。游乾桂老師曾經被女兒問到:「爸爸,為什麼你要教我們這麼節省?」他的回答是:「花錢花的少,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即使你以後沒有很會賺錢,相信你還是可以活得很快樂。」這是親職專家游乾桂老師的教養方針。你呢?是否也能效法游乾桂老師,從自身做起,有效運用金錢,給自己及家人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用錢買不到的真情 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是用「錢」堆積出來的嗎?你總是買玩具想要贏得他的歡心?還是帶他去吃大餐?幫他買昂貴的衣服?這些花大錢的行為,真的可以拉進親子之間的距離嗎?游乾桂老師認為,如果一個家庭用5塊錢就可以度過快樂的一天,那麼應該沒有什麼困難可以打倒他們。如果一定要花5,000元大家才會開心,那麼如果有一天家道中落,難道就要妻離子散了嗎?你希望你的家庭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呢? 價格VS.價值 多數的孩子大約在5∼6歲左右,對金錢才會有基本的概念,他們漸漸開始了解,用錢可以兌換物品。游乾桂老師提醒家長,在教育孩子金錢概念的過程中,不只是讓孩子了解價格的意義,重要的是必須給孩子正確的金錢價值觀。有人主張3歲就要開始給零用錢,還要教他懂得把錢存進撲滿裡。關於這點,游乾桂老師並不認同,他認為這樣只會讓孩子認為「錢」非常重要,但是並不了解其背後真正的含意。當你的孩子有一天懂得用「一塊錢」,也能讓媽媽快樂的時候,你就成功了!哪怕只是在你生日的那天,在外地讀書的孩子打電話回家,跟你說聲:「生日快樂!」 100元的娃娃VS. 20,000元的旅行 「爸爸,我們都花了20,000元去旅行,為什麼不能買100元的娃娃?」游乾桂老師表示,孩子還小時,只能看見表面的價格,還無法了解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孩子想買100元的娃娃,只是一時的衝動,家裡的娃娃一定比這個100元的漂亮,但是孩子在當下卻又很「想要」擁有,但是他並非迫切的「需要」。 而20,000元的家庭旅行,過程中不僅增進親子間的情感,走到戶外也會讓孩子與自己的視野不同,其意義非凡。做父母親的,有責任也有義務,要教育孩子正確的觀念,且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教起。回歸原點,家長自己本身的價值觀也必須正確,有了正確的觀念,做什麼事情都沒問題。 金錢VS.學歷 要讓孩子理解,高價格並非等同於高價值的道理並不難,難就難在父母親是不是也這麼認為。如同目前台灣社會還存在一個現象,游乾桂老師指出,多數的父母對於好的學歷依舊給於很高的評價,並非會念書不好,但是若只會念書就得要檢討。 千萬不要養成孩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孩子考得好就給零用錢,考不好就扣錢,把金錢跟念書綁在一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曲解。逐漸形成「讀書是為了錢」的錯誤觀念,日後便認為,只要我讀好書就可以賺大錢,但現實的社會並非如此,即使高學歷,但沒實力,一樣無法有賺錢的能力。 什麼時候才開始給零用錢? 孩子要5歲才懂得金錢的概念,那麼零用錢該什麼時候給?「需要用到的時候再給。」游乾桂老師這麼說。也就是大約在上了小學之後,有需要才給。而給零用錢的方式,可以是一星期給一次,給多少則可以與孩子商量。讓孩子來告訴你,這個星期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會需要用到多少錢,一次給了之後就不再追加。

轉貼∼孩子認輸成大器

2007年12月01日
公開
11

•學前教育雜誌 2007/10/09 小川很聰明,卻從不願意認輸,連和媽媽猜拳輸了也賴皮。在幼兒園裡,舉凡畫圖或回答問題,小川總是爭第一,如果被搶先了,小川就脹紅著臉,嘴裡嚷嚷「是我先的!」;玩紅綠燈被抓到變成鬼,小川先是抵死不從,爭不過,兩行淚就流下來。 【文�柯寶絢(信誼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好勝心是進步的動力。好勝心太疲弱,行動便缺乏積極度,難以獲得自尊和成就的滿足;但凡事想爭第一,又容易惹人嫌,自己也增添許多挫折感。過與不足需要更細膩的拿捏,如何以平常心看待輸贏,是寶貝也是爸媽該學習的課題。 進幼兒園後,孩子會以輸贏來爭奪老師的注意力。 (攝影�楊惠民) 求表現是想證明自我 寶貝3歲以後逐漸能生活自理,也開始懂得和同伴一起玩。他們在實物操作的過程裡,看到自己可以做什麼,在與同儕的比較裡,更確切知道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因而肯定自己的價值。 但是爸媽也會發現,4∼6歲的寶貝處處追求表現,喜歡幫忙家務、照顧弟妹,有時卻過度擴張自己的能力,總是說「我來幫忙,我會!」真正把事情交給他時,卻做得二二六六。 其實寶貝不是故意「欺騙」爸媽,他們只是不太清楚自己的能力究竟到哪裡,爸媽應該要肯定寶貝願意服務的心,並且從旁協助他們獨力做好一件事,強化他們的成就感。 求好的心與生俱來 每個人都有成長的動機和潛能。即使是襁褓中的小寶貝,在爸媽的微笑和鼓勵下,也懂得一再重複大人稱許的動作。以前在家隨便一個舉動輕易就能奪得大家重視的寶貝,進入幼兒園後,卻得在十多個小孩之中爭奪老師的注意和讚美,只好更加賣力「演出」,一旦發現速度最快、做得最好可以得到獎勵或老師的讚美、同學崇拜,當然奮力朝這方向前進。 但第一畢竟只有一個,贏了開心得意,輸了難免傷心沮喪,爸媽要做的是教導寶貝欣賞冠軍以外的美德,譬如過程中努力不懈的精神,或者是心甘情願服輸的大器,寶貝才不會一味執著在爭奪第一的光環裡。 輸可以增強挫折容忍力 「贏」雖然令人開心,但「輸」也有它的正面意義。服輸的過程,不但是運動家精神的培養,爸媽更可以在和孩子一起檢討輸的過程中,找到寶貝未來進步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因為輸過、挫折過,孩子真實經歷過如何從一個個小低潮裡爬出來,生命的韌度也因而慢慢厚實強健。日後遇到不順遂,他會相信:「我可以自己走出來!」而當寶貝能和爸媽一起體會──「輸」,其實蘊含那麼多寶貴的正面價值,自然就能勝不驕、敗不餒了。 爸媽雙重標準,孩子計較輸贏 學齡前寶寶的價值觀,需要仰仗爸媽灌輸,他們無法自行判斷,所以爸媽不能光說不練:雖然嘴裡說輸了沒關係,但每次孩子賽跑回來就問:「跑第幾名?」,或老是拿親友鄰居的孩子做比較:「隔壁的小熊會寫字了耶,你卻連ㄅㄆㄇ都還不會。」這樣沒有辦法說服孩子不去計較輸贏。 試著用不同角度去欣賞每個孩子的美好,就算自己的孩子比親友的會認字、會下棋,也要帶孩子一起欣賞對方的優點,才能真正放下對「第一」和「贏」的迷思。

轉貼∼女兒當保母

2007年12月01日
公開
13

【黃彥琳】美國法律規定,十三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受僱當保母賺外快。女兒去年底滿十三歲,她知道這條法律,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怎知,小妮子當「保母」後,卻大嘆「保母的錢不好賺」,怎麼會這樣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去年女兒上七年級,立即在放學後的「課外活動」選了「基礎保母」課,為當保母做準備。在三個星期(六小時)的課程中,她學習安全守則、簡單的護理知識、如何選擇安全玩具與遊戲、如何注意環境安全等等。 有一次她上課,還特別帶著一個玩偶出門,原來那天的課程是學習怎麼幫嬰兒換尿布! 暑假才開始,住在社區入口的美國太太即主動找上門來,問小妮子能不能在他們夫婦外出時,在家陪她六歲的女兒玩?女兒欣然應允,當女兒出門「受僱」時,我在家裡,一顆心卻七上八下。 那位美國太太因為住得稍遠,我們平常沒來往,我不清楚她家裡的情況,想到女兒在陌生人的家裡當幾個小時的保母,腦海立即掠過一條條社會新聞:萬一屋子裡還有別的男人?萬一他們有壞朋友剛好來訪?萬一…… 好不容易捱了四個小時,這其間我每十分鐘就打手機給她,確定她平安沒事,簡直有點歇斯底里了。女兒一回來,我馬上頒布「新法令」:以後不准給陌生人當保母,風險太高,老媽我擔心受怕,心臟負荷不了! 隔沒多久,教會一對夫婦有事外出,找女兒當保母,陪他們四歲的兒子。那對夫婦也是從台灣來的,和我們很熟,他們把兒子放在我家很放心,我也很高興女兒不用外出當保母! 幾個小時後,他們來領回寶貝兒子,也留給女兒合理的保母費。他們走了後,我告訴女兒:「哎呀!拿熟人的錢感覺好奇怪,以後教會的叔叔阿姨需要保母看小孩,妳去幫忙,不要拿人家的錢啦!」 女兒立即用哀怨的眼神望著我,說:「媽!不認識的不准我去;熟人又不准我拿錢。我當保母怎麼賺錢啊?」 「保母的錢不好賺」,現在明白了吧?! 2007-11-24 轉載自世界日報

轉貼∼為孩子教育走天涯 新孟母尋找教育桃花源

2007年11月18日
公開
15

•遠見 2007/09/21 台灣教改十年,公立小學仍以智育做為衡量的指標,小學體制像單一套餐,無法滿足有多元需求的學生。因此,台灣的父母像2300年前的孟母,為了給子女更好的學習環境,不惜三遷,尋找他們夢想中的教育桃花源。 【作者�林孟儀】 台灣教改十年,公立小學仍以智育做為衡量的指標,小學體制像單一套餐,無法滿足有多元需求的學生。 因此,台灣的父母像2300年前的孟母,為了給子女更好的學習環境,不惜三遷,尋找他們夢想中的教育桃花源。 永和→烏來深山 為了及早養成獨立思考能力 白鷺鷥成群低飛過南勢溪谷,金爍的陽光放肆地潑灑在碧翠的層疊山巒,是黃麗美和一雙兒女賴文中、賴文柔每天都享受得到的悠然美景。 來自永和的他們,正住在「娃娃谷45號」——位於台北縣烏來深山處、體制外小學「種籽學苑」的操場旁。和這麼可愛的地址及周遭的美景不大相稱的,是黃麗美一家三口的住家。 木頭搭建的老朽平房,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髒污的牆壁,流竄的老鼠與因陋就簡的家具。擺著三張桌子的空間,充當客廳兼書房,隔壁是通舖臥房,再過去一間是廚房,衛浴另在屋外。 兩年半前,黃麗美在先生的鼓勵下,放著學區內的大學校秀朗國小不念,為了讓孩子能免去通車之苦就讀種籽學苑,大老遠帶著孩子從永和市區的公寓大廈搬來深山裡的陋室。 公婆不滿地認為,這根本就是「吃飽換夭(閩南語意指餓)」、沒事找事做,但是黃麗美和孩子們卻甘之如飴,覺得「住在這裡真的很享受!」 但是黃麗美和先生卻深信,孩子們就讀體制外的小學,能較大班教學的傳統小學,更早養成獨立見解與思考能力,盡早找到人生的方向,而這才是21世紀教育的主軸。 在種籽學苑92名學生中,只有3名烏來鄉在地學生,其餘都是大台北地區甚至外縣市慕名而來的學生,有的學生搭校車通勤,有的舉家就近租屋、購屋,住在附近的新店花園新城社區一帶。 台北→澎湖七美→宜蘭 重拾學習的熱情和自信 場景來到澎湖的二級離島七美,常住居民不過幾百人的小島,今年2月來了兩位不速之客。 43歲、原本從事廣告、企劃工作的陸怡,放下妻女,帶著五年級的兒子陸鈞遠離台北,轉讀七美國小,父子倆就蝸居在海邊一處廢棄九孔養殖池的器材室裡。 不忍心看到活潑好動的兒子,因為被台北的班導師取了個「陸白目」的綽號,而影響學習自信心;陸怡在偶然機會下,毅然決定帶兒子遠飛到七美療癒。 在七美的日子,陸怡以規劃搭建兒童營隊基地為生,兒子陸鈞則是上課、游泳、學釣魚,父子倆沉澱放空了一學期,陸鈞也已經重拾學習的熱情與自信。 9月開學,陸怡將和陸鈞再度遷徙,飛往宜蘭頭城的公辦民營小學人文國小就讀。 台北→彰化→宜蘭 為了躲避無情的作業與測驗 順著陸怡父子的腳步,焦點再轉到青蔥蓊鬱的蘭陽平原,這裡聚集了更多「新移民」。 住在台北市吳興街的李麗玲,因為受不了兒子的小學老師出的作業多到孩子時間被卡得死死的,而且考卷試題動輒上百題,連體育課的躲避球都可以用考卷測驗!她於是放下百萬年薪的保險業務員工作,陪著兩個兒子尋找理想中的小學。 兩年前,李麗玲帶著兩個兒子,從台北市搬到彰化鹿港,在體制外的苗圃實驗國小就讀;後來因為理念認同問題,又從彰化轉到宜蘭頭城人文國小,李麗玲也在校內擔任祕書。 現在,連先生也從台北搬到宜蘭,一家四口租屋住在學校附近,先生過著每天往返台北宜蘭的上班通勤生活。 在人文小學,像他們這樣從外地來的遷徙家庭就占了1/3。 棄主流.教育不只為智育 不論是搬到山巔、海濱,還是台灣後山、離島,也不管是為了遠離有問題的老師、過多的課業,或只是想讓孩子更獨立、更有自信,近幾年來台灣已經興起一波現代孟母遷徙潮。 這些仿效2300年前孟母三遷的現代新孟母、孟父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台灣現行的小學教育體制,似乎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過去,家長沒有多少選擇,頂多只有少數的富裕家庭,可以讓孩子讀昂貴的私立小學、美國學校、森林小學。如今,在少子化、全球化競爭的推波助瀾之下,一些不同型態的體制外小學順勢而生,不惜遷移成本的家長也愈來愈多!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部分內容】

轉貼~一杯奶茶150元的啟示

2007年11月11日
公開
7

( 2007/11/05 王鈺棻 ) 鄰居小女孩佳佳是家中的獨生女,爸媽對她疼愛有加,從牙牙學語到現在已是小一的學生,對於想買的東西,爸媽多是應許。有回我們全家、和佳佳及另一隔壁鄰居三家人一同出遊,到了一個遊樂區附近的餐廳吃飯,一看菜單,一份小火鍋要280元,心想不便宜也就沒再點其他飲料及點心了。 吃完了中餐,大夥正聊得起勁,怎見五個小孩人手一杯飲料喝得津津有味的走過來,當佳佳把10元硬幣放到她爸爸手中時,只見一向闊手的爸爸一臉疑惑的問:「給妳1000元買飲料,怎麼只剩10元回來?」佳佳回答說:「買了五杯奶茶和四塊蛋糕,總共990元。奶茶一杯150元,蛋糕一個60元。」當下六個為人父母者都瞪大眼睛說:「一杯奶茶150元!」會令人吃驚的原因是因為,這杯150元的奶茶和早餐店一杯15元的奶茶沒有差別,連杯子都一樣,一點也看不出有比較高級的感覺。 錢付出去了,奶茶也喝下肚了,除了責備孩子亂花錢之外,我想如何讓孩子更有金錢概念,才不枉費那一杯奶茶150元的代價。平時雖然已教導小孩買東西時要分辨「需要」與「想要」,但缺乏消費實務經驗的孩子在面對誘惑和集體消費時,就沒了克制力;而且對於金錢價值也常有模糊的概念。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我給孩子設計了認識金錢三部曲的活動。這三部曲活動最好在孩子上小學前就做,讓小孩儘早發現金錢的價值。首部曲叫「一元小小功用大」,當你給孩子一元時,可能有不少孩子會說「少」或根本不屑拿,這時要設計些活動,讓孩子體驗一元的妙用。有回假日我上市場買菜,就特地帶著兩個孩子一同前往,並給他們每人2個1元銅板帶在身上,買到最後一樣的雞肉是156元,我就跟孩子說,媽媽只剩155元,不夠1元怎麼辦,這時孩子口袋裡的1元可以發揮作用了,老大馬上說「我這裡有1元。」於是我拿了哥哥的1元付給了老板,把雞肉放進菜藍裡,還不忘跟孩子說「幸好有你那一塊錢,不然就買不成雞肉了。」後來我又跟孩子說,媽媽買了很多菜提不回去,要請爸爸來接我們,但卻忘了帶手機,要打公用電話才行,打公用電話要2塊錢,剛看過哥哥表現的弟弟這時馬上說「我有2塊。」我讓老二撥了電話回家請爸爸開車來接,還跟老二說「幸好有你的2塊錢,要不然我們就回不去了。」兩兄弟幫了媽媽的忙,心情好得很,上車時,老大還不忘說:「媽,我口袋裡還有一塊,還有什麼要我幫忙嗎?」我的心情也好極了。 二部曲是「10元逛超商」,有了首部曲的經驗後,過了幾天我給兩個孩子一人10元,讓他們去便利商店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了首部曲的欣喜,兩兄弟拿著比1元硬幣大的10元銅板,興高采烈地前往商店,先前我已叮嚀他們買東西前要看清楚標價,看看自己的錢夠不夠,不能喜歡就拿。這回他們到便利商店流連了快半個小時,原因是看了很多喜歡的東西但比10元貴不能買,10元以下的東西雖不多,但還要從中選擇較喜歡的。我看到兩個孩子比價、思索什麼能買什麼不能買、到互相討論商量買什麼,這樣的過程才是值得的。 三部曲「150元有多大」,用意是讓孩子了解「等量」的觀念。當兩個小孩高高興興地吃著用10元買來的「乖乖」和「飛壘口香糖」時,我拿出了15個10元銅板,跟兩個小孩說,「這些錢可以買15包乖乖或15條飛壘口香糖或你們剛看到的玩具,可是你們上次跟佳佳出去玩買的是一杯奶茶」,哥哥馬上說:「哇!奶茶好貴喔!」我想我的目的達到了。 ***讓小孩學會當錢的主人,不要讓孩子為了錢而當奴隸,共勉之***

轉貼~Cooking with kids

2007年10月14日
公開
5

與孩子一起重享童年樂趣 ─ Cooking With Kids 吳敏蘭 凱斯教學機構執行長 哈佛大學雙語教育碩士     常常會有許多爸爸媽媽對我說,不敢生太多孩子,因為現在養兒育女的壓力太大、責任太沉重、經濟也無法負荷,光是生一個孩子,就有買不完的東西,錢花得好快,家裡也堆了一堆孩子的東西•而家長們聚在一起,不是在為孩子該學什麼而感到焦慮,就是在埋怨家裏一堆教材,孩子卻不愛看等等•爸爸媽媽們似乎都有某種程度的焦慮,又怕給孩子壓力,又怕給得不夠,到後來甚至有的親子間的互動變得很緊張,爸媽像得了「強迫症」似的要孩子完成他的作業,而孩子因為無法完成而感到焦慮,失去「遊戲」的樂趣•於是拼圖成了考試、畫畫有了壓力、練鋼琴便成「功課」,小孩緊張得流冷汗,大人氣得想罵人•如果您也曾經有這樣的感受,請靜下心來想想看,如果您特別安排了時間來陪孩子,卻是這樣的結果,還不如讓雙方都放輕鬆一起去看場電影吧,因為至少孩子會在長大的時候,記得他小時候和你在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 我常常提醒許多朋友一定要換個角度看親子時間,去把握機會與孩子相處,因為孩子常常會帶給我們意外的驚喜與滿足感,而且有孩子的好處是讓自己有機會再去「享受」當孩子的樂趣呢•在幼稚園裡我最常聽到爸爸媽媽說的話就是「小朋友好幸福喔!我們以前唸幼稚園哪有這麼多活動!」,甚至,有很多的家長是沒有上過幼稚園的•於是當我們學校有生日派對、萬聖節遊行等活動時,常常看到家長們卯足全力幫孩子設計,一方面是讓孩子過得精采,另一方面其實是完成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吧!至少我就是如此,常常在教學中,設計一些遊戲活動,圓一圓自己小時候的夢,過過當小孩的癮•於是在與幼兒互動,進行英文的教學時,我常常和孩子一起讀故事繪本學動物的叫聲,透過唱唱跳跳的唱遊活動訓練孩子對英語聽力的敏感度與興趣,動手捏捏黏土讓孩子認識英文字母的形狀,或是大家一起動手製作一本大書,甚至是運用不同的食材進行烹飪活動,讓孩子吃得過癮,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大人聽到烹飪(Cooking)兩個字,就會想「怎麼可能,別開玩笑了!」又要準備食材,又要準備烹調道具,還沒進行就已經打了退堂鼓•其實對幼兒來說,只要是一些和食物有關的課程活動,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表現出高度的興趣呢!因此我常常進行一些所謂的 “Snack Art”活動,也就是不需用火,不會有危險的點心活動•例如我們學校孩子在昆蟲週學毛毛蟲(caterpillar)這個單字時,孩子們覺得這個字太長了不好記,於是我們在說完了「好餓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的故事書後,就準備了香蕉,讓孩子切成一片一片的,排成毛毛蟲的身體,再用一截一截的巧克力棒插在香蕉身上當毛毛蟲的腳,最後用迷你M&M當毛毛蟲的眼睛,小朋友興奮的不得了,因為活動的最後,是一起 “Eat the caterpillar!”把毛毛蟲吃掉!孩子因為印象深刻,幾個月後都還會記得「老師,caterpillar好好吃喔!」 例如以下的幾個活動就是我在家和孩子一起玩的英文Snack Art活動• 認識水果:水果沙拉(Fruit Salad) 教三歲兒子水果名稱的時候,為了讓他印象更深刻,我唸了一些英文繪本與他分享,例如: “Handa’s Surprise” “Colors Around Us” “The Little Mouse, The Red Ripe Strawberry and the Big Hungry Bear”,然後我們一起去超市買了他所認識的水果如蘋果(A for “apple”)、香蕉(B for “banana)、橘子(O for “orange”)、木瓜(P for “papaya”)、西瓜(W for “watermelon”)、哈密瓜(M for “melon”)、草莓(S for “strawberry”),回家之後,我們一起學習洗水果,我再教他如何 “peel the banana skin”,切成一片一片的香蕉(slices of banana),或是用湯匙挖出一匙的西瓜(a scoop of watermelon),讓他或切或挖的放在沙拉碗裡,最後可以加上優酪乳(yogurt),就成了好吃的水果沙拉了•我的兒子很喜歡水果沙拉,因為好玩,有成就感,又好吃,他因為記得這個滋味,對於水果的中英文名稱都很熟悉,這個方法可比我用水果的閃示卡不斷的閃他來的有效,而我,因為可以有沙拉吃,也樂此不疲呢• 故事繪本”Hansel and Gretal”延伸活動:糖果屋 (Candy House) 我很喜歡在說故事後和孩子們延伸一些活動來加深孩子的印象,尤其是與食物有關的故事,例如 “Don’t Forget the Bacon” “Strega Nona” “Froggy Bakes a Cake” “Gingerbread Man”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或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 “Hansel and Gretal”•我常在說完這個故事後,和孩子們用營養口糧餅乾、糖霜、各式糖果做一個糖果屋,孩子們邊做邊吃,真的是樂壞了,這也是我們學校每年聖誕節必做的活動呢!在家裡因為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搭建與保存糖果屋,爸爸媽媽們不防和孩子試試看喔! 介紹西洋節慶萬聖節:巫婆三明治(Sand-Witches) 萬聖節到了,我和孩子們一起讀了幾本有關巫婆的書,例如 “Where is My Broom?” “Winnie the Witch” “By the Light of the Halloween Moon” “Big Pumpkin”等故事,介紹了巫婆的特徵後,就和孩子們做了一個巫婆三明治(Sand-Witches),我們用兩片吐斯麵包當臉,兩旁夾了生菜當巫婆的頭髮、一片火腿切成三角形當巫婆的帽子、兩粒橄欖用芥末黏上當巫婆的眼睛,在將立起來的紅蘿蔔當巫婆的鼻子,綠色的小黃瓜則變成嘴巴,通常孩子們在完成這個三明治並把他吃光後,對巫婆就不會再那麼恐懼了! 英文字母介紹:楓糖鬆餅(Pancakes) 我帶女兒讀Tomie de Pola著名的繪本「Pancake for Breakfast」後,和她一起做鬆餅,我邊做邊和孩子說故事中的單字或簡單的句型「Flour, butter, eggs and milk. Mix them well and make some pancakes!」,也順便教她烹飪時所需要的工具名稱,或是烹飪時所會用到的動詞,讓孩子邊做邊學。我會不斷的重複說「Pour the milk in.」(把牛奶倒下去)、「Pour some more milk, please.」(請倒多一點牛奶)、「Keep pouring.」(繼續倒),女兒聽多了,就會說「媽媽,我要自己pour milk」。而在做好pancake之後,我就和她複習“Pat-a-cake”的韻文 “Pat-a-cake, pat-a-cake, baker’s man. Bake me a cake as fast as you can. Roll it and pat it and mark it with a “B”. Put it in the oven for baby and me.” 然後我會問女兒Madeline “What’s the first letter in your name?”並請她在鬆餅上用楓糖(maple syrup)擠出 “M”的大寫字母•而兒子Garrison則是擠出 “G”囉!爸爸媽媽也可以用花生醬(peanut butter)、果醬(jam)或是巧克力醬(chocolate syrup)來替代喔! 對於幼兒的學習來說,多元感官的刺激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忘記運用味覺 來刺激孩子的學習,我和學校的老師們無時無刻都把snack art融入在課程中,在「交通工具」的主題教學中,我們用切片的小黃瓜和餅乾排列出一條長長的火車,教phonics時我們做爆米花來教 “P for popcorn” “P for “Pop!””,教數學時我們用葡萄乾來做加減練習,設計的活動多到最後還與中視合作,出版了一套親子烹飪的Cooking With KidsDVD呢,爸爸媽媽們不妨試試看,孩子不但不會感受到學英文的壓力,大人也可以重溫當孩子的樂趣,重要的是,還可以藉此促進親子間的感情呢! http://www.catstw.com.tw/index.asp?tolink=from_portal_site

轉貼~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2007年07月20日
公開
17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