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oremi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有效率的練琴方式

2011年05月28日
公開
13

這是弟弟第一首超過八小節的捷克小品,由捷克作曲家Jan Krititel Vanhal譜曲的"快板"。這是老師第三次教這首算半新的曲子,所以老師不需要抓著弟弟的手一個一個音學觸鍵。但是因為弟弟還彈得不熟,老師就會先分手練習順便糾正不對的地方。 另外,要參加比賽的鋼琴學生,不分程度最好常常背譜分手練。一來,背譜分手彈可以加強記憶,大幅的減低失誤的機率。二來,分手練才能把雙手的音樂性和協調性磨得更細膩更均勻。雖然在家練不比和老師一起練來得有效率,但只要用心的去聽就可以練出好成果。 ~左手練習~ 弟弟這首曲子的左手音符不多,但分手練的時候就可以注意到左手的力道是否太重,音色是否太硬。當主旋律在右手,伴奏在左手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是左手太大聲且音色太僵硬。老師教弟弟幫琴鍵按摩的動做,可以讓左手變得溫柔很多喔。 ~右手練習~ 通常右手彈得技巧都會比左手難一點,在分手練習的時候就要盡量把音色練得均勻一致。仔細的把每一種觸鍵方式練習正確,這樣恢復正常速度的時候才能彈得順暢。 ~合手練習~ 在合手練習的時候,開始之前的數拍和呼吸很重要。開始之前的數拍有助於穩定拍子,開始之前的那股氣有助於音色的呈現及讓自己從一開始就和音樂合二為一。

分享捷克老師教觸鍵、手型、及音樂性的方式

2011年05月27日
公開
11

兄弟倆每次上課都從音階和琶音開始。老師在教音階最在意的就是姆指動作的俐落。老師說很多人彈音階和琶音常常姆指都會太大聲,讓音階和琶音聽起來不平順。老師要小朋友學會提前做準備,也就是大姆指一彈完,就馬上到下一個會用到大姆指的音去等。這樣的事前準備,可以減少小朋友的大姆指過度用力,讓整個音階和琶音聽起來就像一條很完整的音樂線。 對琶音的練習,老師從一開始就要求弟弟要做到圓滑、漸大小聲、和左右手交接要均勻。同時弟弟也要學習踩踏板。. 老師要小朋友彈每一首曲子之前,都會先從後面抱著一起彈。這樣親密的接觸,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是如何運動肢體動作把音符優雅的彈出來。同時,老師邊唱邊彈的示範就是在教孩子如何把自己完全融入音樂中。 ~學老師投入音樂~ 我家老大雖然盡力模仿老師剛剛的示範演奏,但是他的自我意識太強了,只做到搖頭晃腦。^^"不過看得出來,哥哥邊彈邊唱已經很陶醉在優柔的旋律中了。^^ 通常老師在教新曲子的時候會同時教觸鍵,這樣曲子從一開始就用正確的方式彈奏。在接下來的三或四堂課裡,每次要彈新曲子的時候,老師都還是會先抓著小朋友的手彈一次,複習一下正確的觸鍵方式,再讓學生自己彈。捷克老師對觸鍵的要求是非常嚴謹,也因為老師每堂課和每一首曲子都不馬乎,捷克鋼琴學生的音色都很一致,只有在音樂詮釋方面會因老師而異。 ~視譜及觸鍵教學(二)~ 在這一段的教學可以看到老師如何糾正哥哥,請他保持正確的手型。 ~和弦觸鍵練習~ 這是一首很短的和弦練習曲。老師說要把和弦彈得好聽,就要好好的按摩琴鍵,絕對不要手腕硬邦邦的直接按或敲下去喔!上身最好也要往前,才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彈出有大聲又好聽的和弦。基本拆解動作是:手指觸鍵時,手腕同時往下壓。手腕往下壓之後往外轉圈,類似按摩肩膀的動作。上身在觸鍵的時候同時往前傾,雙手就會自然的往外推。這個動作練熟了,無論彈任何合弦音色就會很柔美喽!

Fun 課分享 ~胡桃鉗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9

最近上音樂欣賞時,把自己以前最受歡迎的教材~音樂家的閃卡,拿出來和兄弟倆一起玩。這套共48張的閃卡,正面是音樂家的照片,背面則是非常簡短的精華介紹。之前教學生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因為是混齡教學,從一年級到國中生都一起上,所以不識字的小朋友就認照片,簡介看得懂的孩子就自己記重點。現在和兄弟倆也是玩類似的遊戲,我先讓他們挑覺得好看的照片(有些看起來比較嚴肅的弟弟就會喃喃自語的說「這個我怕怕!」,然後跳過。^^),告訴他們音樂家的名字,然後我再從中挑一個比較好介紹的音樂家來教他們認識。 其實是哥哥自己拿柴可夫斯基的卡片給我說要聽他的作品,剛好其中最有名也最適合小朋友欣賞的就是「胡桃鉗」。在放音樂之前,我先簡單的把故事講一遍。其實「胡桃鉗」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因為兄弟倆不愛聽有衝突情節的故事,所以我改編的版本就比較溫馨和諧: ***** 從前有個小女孩叫克萊兒,有一年過聖誕節的時候,叔叔送了一個很特別的胡桃鉗木偶。克萊兒因為覺得胡桃鉗新鮮、好玩,就一直不停的用胡桃鉗來開胡桃。當克萊兒玩的正高興的時候「喀!」的一聲,胡桃鉗木偶壞掉了(這時我就跟小朋友機會教育,玩具要好好對待、不要使用過度,才不容易壞喔!)。克萊兒跑去找叔叔求救,可是還是迴天乏術。失望的克萊兒只好把胡桃鉗放回聖誕樹下,傷心的去睡覺了。 過沒多久,午夜十二點的鐘聲響了,所有的玩具神奇般的活動起來了!大家先動一動身體,慢慢的聚集在聖誕樹下,互道「聖誕快樂!」。克萊兒被玩具嘻鬧的聲音吵醒,睡眼惺忪的走到客廳,看到所有的玩具都會動會說話,真是嚇呆了。其中的糖梅仙子首先過來招呼克萊兒,她溫柔的告訴克萊兒「不要驚訝,我們這些玩具,每天晚上過了午夜十二點都會醒來的。」。克萊兒了解之後,開始和所有的玩具問候、打招呼。當克萊兒走到胡桃鉗面前時,看它還是躺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兩行眼淚就不停的流下來。糖梅仙子過來安慰克萊兒說「妳不要傷心,或許玩偶們可以一起想辦法,幫妳喚醒胡桃鉗喔。」。 經過玩具們一番協商之後,幾位俄羅斯的小布偶精神抖擻的走向克萊兒說「讓我們來跳一支很有活力的俄羅斯之舞,看看可不可幫妳喚醒胡桃鉗。」。克萊兒喜極而泣的謝謝這些俄羅斯布偶。克萊兒和玩具們就地而坐,看著這群布偶跳著「俄羅斯之舞」,一致的踢腿、有力的歡呼、加上快速的旋轉結尾,真是精彩極了!當大家歡呼完轉過來看胡桃鉗的時候,它還是躺在那裡沒有動。 這時有一對中國娃娃走過來安慰克萊兒,「沒關係,讓我們來跳一支很炫的中國之舞,也許胡桃鉗會被我們的特技喚醒呢!」。克萊兒很感謝的說「那就麻煩你們了!」。這對一男一女的中國娃娃戴著斗笠,輕巧的到處翻跟斗、耍特技,讓所有的玩具和克萊兒都看得目瞪口呆。因為中國娃娃的特技真的很精彩,當舞蹈結束時,大家不約而同的拍手叫好!等大家都稱讚完這對中國娃娃之後,回頭看看胡桃鉗,它依然沒有動靜,原本很高興的克萊兒又變得垂頭喪氣的。 當大家正在想辦法要安慰克萊兒時,有個纖細的的阿拉伯女娃娃從玩具群中走出來。她慢條斯理的對克萊兒說「換我跳支比較慢的阿拉伯之舞,或許可以喚醒胡桃鉗。」克萊兒眼睛一亮,頻頻向這位阿拉伯女娃娃道謝。大家看著阿拉伯女娃娃婀娜多姿的肢體動作,都忍不住的跟著搖擺起來。當阿拉伯娃娃終於停止舞動的時候,克萊兒滿心期待這首慢舞能感動胡桃鉗而讓他醒過來,可惜胡桃鉗仍是靜靜的躺在樹下。 克萊兒很失望的問「還有人可以幫幫我嗎?」,這時一群蘆笛走到克萊兒面前安慰著說「讓我們試試看吧,也許我們的蘆笛聲可以喚醒胡桃鉗呢!」。就這樣蘆笛們成雙成對的開始活潑飛舞,同時吹奏出清脆動人音樂。蘆笛們俏皮的嘻鬧和追逐,讓大家暫時的忘了還沒醒來的胡桃鉗。當熱鬧的表演結束後,大家才想起躺在聖誕樹下的胡桃鉗。看他仍是一動也不動,克萊兒終於忍不住的哭了。 糖梅仙子拍拍克萊兒溫柔的安慰著說「不要灰心,還有我的仙棒還沒試呢!」,糖梅仙子話一說完就翩翩起舞了。嬌小的糖梅仙子拿著仙棒輕巧的在胡桃鉗的頭頂飛來舞去,仙棒中的小糖梅就這樣一顆一顆輕盈的飄落在胡桃鉗的身上。不一會兒,奇蹟似的胡桃鉗的眼睛睜開了!接著,他就慢慢的自己站了起來。看到胡桃鉗終於醒過來,大家都好興奮。 胡桃鉗先向糖梅仙子道謝,之後走向克萊兒說「謝謝妳這麼關心我,我有這個榮幸可以請妳跳支舞嗎?」,在玩具們的擁戴下,克萊兒和胡桃鉗就一起跳了一支優美的「花之圓舞曲」。克萊兒閉著眼睛享受的跳舞,一直到覺得有很刺眼的東西照在自己的臉上,才捨不得的把眼睛睜開。原來太陽公公出來了,克萊兒的夢也醒了。不過即使夢醒了,可愛的克萊兒耳邊還是一直響著「花之圓舞曲」的美妙旋律呢! ***** 這是一個很容易吸引小朋友的故事,看著兄弟倆認真又興奮的聽我講故事,說實在的,我也很有成就感呢!說完故事後,配上胡桃鉗裡的八首組曲,故事的細節就變的更精彩有趣。小朋友一聽到「序曲」,就很容易想像出彬彬有禮的歐式派對的情景。再來聽「進行曲」的時候,我就請他們排在我後面,隨著音樂模仿衛兵交接的整齊的步伐,在客廳裡踏步。之後的「俄羅斯之舞」,我誇張的表演俄羅斯舞的吆喝和神情,讓兩個兄弟是一直笑到地上打滾!^^"接在後面的「中之舞」,我就描述中國娃娃的外貌及中國武術的特點,讓他們印象深刻。隨後的「阿拉伯之舞」,我就自編慢慢的肢體動作,讓小朋友能感受到這首慢舞的美。在聽「蘆笛之舞」的時候,我就教他們吹長笛的姿勢、認識長笛的聲音、同時隨著旋律的高低擺動身體。再來的「糖梅仙子之舞」,我們就學精靈跳舞,盡量讓兄弟倆知道什麼是輕盈的感覺。最後的「花之圓舞曲」,我就教小朋友跳簡單的華爾滋。他們最喜歡的舞步就是,我把他們的手舉高,讓他們可以自己旋轉到跌倒。這首「花之圓舞曲」是整個組曲裡的高潮,也是兄弟倆的最愛。除了音樂真的很好聽之外,和媽咪一起跳舞也是最好玩的事呢!^^這是個很適合親子共樂的音樂故事,0-99歲的寶貝都適合聽。市面上有很多版本都不錯,除了故事書、音樂CD、芭蕾舞劇、還有電影呢!大力向各位媽咪推薦喔!^^

樂器的認識

2007年10月25日
公開
8

家裡的音樂CD實在多到我自己都不知道有那些,前幾天無意間聽到爸爸放以前朋友送的一片給寶貝聽的CD"Baby's First Lullabies",就剛好趁機教小朋友辨認不同樂器的聲音。這片CD的特色除了都是慢版的曲子之外,就是每一首都有某種樂器的獨奏,所以很適合拿來教樂器聲音的辨認。其實有一首Prokovief作的"彼得與狼"的古典故事樂曲,也很適合教小朋友認識樂團中的樂器,只是我家哥哥就只在意故事內容,對那一種樂器代表那一種動物,不是那麼的有興趣,反而是這樣單純的直接用音樂介紹,一聽就記起來了。這個經驗告訴我,像哥哥這種容易分心的孩子,在教東西的時候目標一定要簡單明確,這樣才不容易混淆。在教他們認識樂器聲音的時候,我會指著樂器的照片然後順便教他們"演奏"那項樂器的方法,最後再模仿樂器的聲音,這樣小朋友就對這個樂器有初步的了解喽! 學鋼琴的時候~雙手放在桌上,每個手指頭隨意彈奏,唱著"噹~噹~噹" 學小提琴的時候~左手假裝抬著小提琴,右手做左右拉動的動作,用輕輕的高音唱"啦~啦~啦" 學大提琴得時候~左手張開放在胸膛上,右手在肚子以下的部位做左右拉動的動作,用低音唱"啦~啦~啦" 學長笛的時候~雙手放在嘴巴的右邊的高度,左手手掌向胸膛,右手手掌朝外,除了雙手的拇指之外,其他手指都可以自由彈奏,輕聲唱"禿~禿~禿" 學雙簧管的時候~左手掌心向內放在胸膛前,右手掌心向內放在肚子前,像抓著一根管子似的手指自由彈奏,用鼻音輕聲唱"尼~尼~尼" 學小喇叭的時候~一樣像在抓管子一樣,舉到嘴巴的高度,左手在前面右手在後面手指自由彈奏,大聲唱"叭~叭~叭" 學豎琴的時候~雙手舉到胸前的高度,左手靠胸,右手在左手的前面,手指做撥弦的動作,輕聲唱"咚~咚~咚"

認識貝多芬(一)

2007年10月09日
公開
9

斷斷續續聽了一個多月的貝多芬,哥哥總算是對這位交響樂之父有一點初步的了解了,而弟弟也會講"ven"(代表"Beethoven")。我們聽了四首經典作品∼第五號"命運"交響樂曲,第六號"田園"交響樂曲,"月光"鋼琴奏鳴曲,和"春天"小提琴奏鳴曲。我的教法是先讓他們熟悉每一首作品的第一樂章,因為在任何的演出都會先聽到第一樂章的旋律,要先抓住他們注意力才能讓年幼的寶貝有興趣和耐心繼續聽下去。我們學唱主旋律,像"命運"交響曲的旋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So So So 降Mi,Fa Fa Fa Re",然後再加上眉頭深鎖的表情,這首交響曲很快就變成他們的最愛了。為什麼是最愛呢?因為旋律加上表情就是那麼的令人印象深刻,又容易辨認。還有,因為這個節奏很明確,即使在這首樂章不斷的以不同風貌出現,小朋友還是很容易就可以聽得出來,然後馬上來一段"貝多芬的詮釋",所以這雖然是一首很嚴肅的曲子,但因為兄弟倆的搞笑模仿,我們是邊聽邊笑,真是有點對不起樂聖啊!^^其他三首樂曲也採用大同小異的教法,只是"月光"和"春天"還有配合唐詩("靜夜思"和"春曉")一起欣賞和畫畫。 除了這四首經典樂曲,兄弟倆還有欣賞其他貝多芬的作品,但是我沒有解釋太多也沒有告訴他們曲名,只是純粹聆聽樂曲的風格。在這個初級階段,他們能辨認出一些貝多芬的經典旋律我覺得已經夠了。另外,我借著貝多芬耳鳴一事讓哥哥了解要保護耳朵的重要性。就這樣第一回合的貝多芬經典欣賞就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就要展開莫札特之旅嘍!

引導幼兒欣賞古典音樂(三)

2007年09月05日
公開
14

看到坊間有些課程結合音樂和繪畫,覺得真是個不錯的嘗試,所以我自己也想來試試看。如同之前介紹如何引導幼兒欣賞古典音樂的手法,這次換用彩色筆讓兄弟倆表達出他們所聽到的。 我們欣賞的曲目是:Piano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 (貝多芬第二十一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這首曲子開端是合絃快速連續的彈奏,我就教兄弟倆輕輕的在紙上點點點。聽到優美暢通的旋律就用筆畫彎曲不斷的線條。碰到大聲的合絃就用力畫長線,若是聽到不動的長音就直線一直畫,還有如果辨別出音階就斜線上下畫。筆的顏色隨時依心情而換,我們就這樣重複的畫了三次,邊唱邊演邊畫,把聽到的音樂用色彩,肢體動作,臉部表情,還有不同的唱腔盡情的演練出來。 音樂和藝術是個很好的結合,彼此可以融合在一起引發孩子無限的想像與創造力。聽著旋律的起伏可以激起創作的靈感,而把聽到的音樂用藝術表達出來更可以加深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所以常常在很多藝術家的工作室都會聽得到音樂的撥放,而很多音樂的喜愛者也常會被某些藝術創作所吸引。我覺得利用音樂和藝術去引導孩子創作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寶貝們有個良好的宣洩管道來輸散生活中的壓力。等孩子漸漸地長大,相隨的就是各方面的壓力和情緒調適。如果能多多介紹健康的解壓方式,這樣也許就可以避免一些人際上的衝突了。

引導幼兒欣賞古典音樂(二)

2007年08月30日
公開
10

這次的音樂欣賞仍是貝多芬,曲目是: 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 "Spring" by Beethoven (貝多芬第五號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其實我們是聽整張專輯,但是因為這個樂章的變化比較明顯,比較容易解釋,所以我就拿這首當示範教學。 我在教學生的時候,覺得最難教的其實是情感的表現。認譜能力和手指技巧是靠勤勞練習,沒有其他捷徑。但是樂曲的風格詮釋卻一定要用心去感受,發揮想像力去聯想,還有最重要的是要勇敢的肢體語言把音樂表演出來,聆聽的觀眾才會有共鳴。(不過有些演奏家選擇直接邊演奏邊唱出旋律的詮釋,只是管樂的演奏者就只能靠肢體的表現了)所以為了讓兄弟倆從小就能毫不掩飾的把情感勇敢的表達出來,我要求他們學我跟著優美的旋律慢慢搖擺,雙手隨著音符的高低比上比下,但姿態始終保持柔軟優美。同時我也邊動邊學著音樂輕柔的唱著旋律,兄弟倆也會一樣葫蘆的跟著輕輕的唱。當音樂變得急促焦慮,我除了動作跟著改變之外,臉部表情也很明顯變得比較憂慮。看他們能對這種音樂詮釋的演練一學就有三分樣,我更確定自己這樣的嘗試,真的可以讓這倆兄弟以後在音樂表演上有更自然的音樂感。也只有在這麼小的年齡,孩子才願意大方的學我把音樂演出來。如果再大一點,知道害羞的時候,就要花更多的解釋和聯想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另外,這個年紀的幼兒還是靠感覺來了解世界,所以這時教他們如何表演出不同音感的力道也很適合。還有,我發現在孩子還沒觸鍵之前學這些音樂詮釋和力道觸感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無限的想像空間。因為一但開始彈琴了,孩子就會急著一直彈下去,而且有了一定的觸鍵模式,其他觸鍵的方式也就變得比較不容易適應。所以通常學生要學新的觸鍵方式的時候,都要經過一番解釋和聯想才能轉換自如。大部份學音樂的學生在開始正式學樂器之後,就要注重技巧練習和增強閱譜能力,因為這些都是重要的基本功夫。所以要兼顧技巧和音樂詮釋真的不容易,而我會這樣教,純粹是以防範勝於治療的心理來設計古典音樂的教學內容。 除了教兄弟倆音樂詮釋的演練,其他很容易聽出來的音階,合絃彈奏,短音和長音也都是用演練的方式來辨別。像音階的詮釋就是我用手指在他們的身上爬上爬下,一來哈癢好玩,二來這樣的上下爬動明確的讓他們知道音階就是爬上爬下的音符。連續的合絃彈奏就像馬車在走的聲音"摳摳摳摳",而我就手比彈合絃的姿勢在小朋友身上敲敲敲敲敲(順便哈癢,添加娛樂效果)。短音的呈現就是模仿彈短音的樣子,加上整個人縮起來像松鼠啃堅果一樣"兜,兜,兜"的隨著音樂的音量叫。長音的肢體動作就是雙手向外伸展,腳慢慢墊高,感覺好像整個人都要撐開來似的,然後自己也跟著"啦~~~"的唱。 經過這樣的肢體教學,之後聽其他的古典樂曲,兄弟倆的耳朵就比較尖了。只要是聽到類似的節奏,或辨別出教過的東西,他們都會興奮的叫我聽。以前聽古典音樂對我家的小孩是習慣,現在學會去欣賞樂曲的變化,聽古典音樂就變成樂趣了。

引導幼兒欣賞古典音樂

2007年08月24日
公開
17

引導幼兒欣賞古典音樂並不難。我就隨意放了一片小提琴和鋼琴合奏的cd,然後要求哥哥弟弟靜下來和我一起聽。我們聽約三十秒的音樂(音樂繼續放),我就問哥哥:"音樂現在聽起來是大聲還是小聲?"哥哥不太確定,所以我們又靜下來再聽個三十秒。確定是小聲之後,我再用小聲的音量和肢體動作肯定哥哥的答案。過沒多久,我又問"現在是大聲還是小聲?"哥哥沒有停頓的告訴我"大聲!"。同樣的,我用較大的音量和誇張的動作來回復哥哥。現在有了兩次成功的案例,哥哥就開始期待我的問題,也願意自動靜下來聽音樂了。接下來我就引導哥哥聽曲子的速度,然後用他最愛的車子做示範。我告訴哥哥,聽到音樂速度變快就開快車,聽到音樂速度變慢就要慢慢地開。就這樣哥哥很快就學會去注意音樂的快慢和音量大小。再來要教他變認的就是旋律的大小調。我沒有解釋大小調的意思,先讓他學會辨認,再去認識正確名詞。所以我問他:"現在這段音樂聽起來是快樂的還是想哭哭?"哥哥竟然毫不索思的回答"是快樂的!"(旋律是大調的)。接下來我就請哥哥把眼睛閉起來,聽著快樂的旋律,和我一起想像他最喜歡做的事,然後一一把它說出來。我是利用這種聯想方式來讓就要三歲的哥哥正確的了解,快樂的意思。同時,這個方式也是訓練哥哥用音樂去聯想,希望久而久之他能利用這種聯想方式讓自己從音樂中去舒解情緒。當然,有聽大調也要聽小調,所以問了同樣的問題,再次聽音樂聯想比較不快樂的事情。最後我教哥哥辨別樂器的聲音,請他記住小提琴的聲音是比較細,音調比較高,聽起來比較柔美的。而和小提琴相比鋼琴是聽起來比較豐富多變的樂器。當然,我也教兄弟倆小提琴和鋼琴的演奏方式,讓他們更能區別樂器的不同。 就這樣非常基本的音樂欣賞在簡單的問答,遊戲的演練,還有靜坐的聯想中輕鬆又快樂的結束了。整個課程聽了三首曲子,約快半個小時。媽咪們可以自己在家很輕鬆的和寶貝一起欣賞古典音樂,挑一片常聽的cd和孩子這樣邊聽邊問邊玩,等慢慢習慣了,就會發現小朋友的聽力進步了,情緒也越來越穩定喔!

啟蒙古典音樂

2007年08月22日
公開
13

終於要開始教我自己的本行~古典音樂,說真的,好興奮!自從開始準備結婚到現在倆個寶貝都出來了,還是一直有人跟我說,自己的孩子還是給別人教,比較不會破壞親子關係。偏偏我就是一個不信邪的人,教自己的孩子真的有這麼難嗎?當然,教了十多年的琴,我也非常了解大家勸我的道理。只是就因為是我的孩子,我就更想把所學的全部和他們分享,讓他們了解,為什麼媽咪熱愛古典音樂。而且就是因為教自己的孩子須要更多耐心,如果我能順利過了這一關,以後回台灣如果還有機會教學生應該會比以前更有耐心更有心得!(只是到時後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歐巴桑了,還會有小朋友要給我教嗎?!嘻嘻~) 其實為了讓兄弟倆不討厭古典音樂,我從他們在我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們洗腦了~哈哈哈!一直到現在除了睡覺和外出,我都盡量放古典音樂給他們聽。三年多後的成果是,他們真的很喜歡聽,對鋼琴音樂也稍有偏愛(更合我的意!)。在他們的音樂欣賞裡面有一套常聽的"兒童音樂大師",它是一套故事書附cd,介紹十位著名古典音樂家的生平和代表作。之前都只是把它當做聽故事,我完全沒做任何註解。現在為了加深印象,我會有計畫的讓他們聽。例如先聽貝多芬的介紹,之後一整天就聽其他貝多芬的作品。我希望用這樣歸類的聽法加註解,讓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之下認識每個音樂家的風格。這種教法是我第一次的嘗試,也希望能成功。剛好我們又有地理上的優勢,可以趁著帶孩子外遊的時候,把聽過的音樂和看到的景象連貫在一起,這樣久而久之他們就可以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用這種浸泡式的方法最主要也是希望,音樂能在最自然的狀況下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份。從自己的求學和教學經驗中看到,真正喜歡古典音樂的孩子,大部份都比較能靜下來專心做事。我不指望兄弟倆以後在音樂學習方面有什麼大的成就,但是就像讀經書一樣,學音樂可以修身養性,培養專注力,如果持之以恆更可以塑造氣質。所以有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我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