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Emily乖群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2.(周玉筍老師)

2010年03月22日
公開
20

(續)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若是父母能好好扮演情緒教練的角色,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相對傑出。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步驟,試著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1)覺察到孩子的情緒(了解情緒是親近孩子、教導孩子的機會) (2)理解孩子的情緒意義 (3)接納、同理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的感受 (4)協助孩子覺察、辨識情緒並尋找言語標明情緒 (5)協助孩子處理情緒並讓孩子了解引發情緒的情境,釐清原因 (6)協助孩子思考解決方案,且必要時需設定限制 以下我們就一個輔導中的小案例來看看,如何透過這些步驟引導孩子瞭解情緒本身,並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衝突: 三年級的小辰與姐姐又起了衝突,小辰憤而離去,並落下狠話:「我再也不要回來了!」我追出去,他ㄧ邊跑,一邊回頭看我。 我發現他往宿舍方向跑,我終於放下心,因為這告訴我:「他想回到安全的地方療傷」。 -----------------------------------------------------(1.察覺) 我喊著:「我不是要來追你回去的,而是要來陪你。我老了,追不動你了,可以停在那裡等我嗎?」 他停下來了,雖然背對著我。我走到他身旁坐下來,摸著他的背說:「謝謝你。你是個體貼有愛心的孩子,也是ㄧ個可以控制情緒的孩子。你雖然生氣,卻可以因為愛我而控制不再跑,真不容易!」 -------------------------------------------------------- (2.理解) 他回應說:「我絕對不要讓她了,我不要她!」 (那是一種受了傷,想要保護自己的訊號),我接納他的情緒,卻也很疼惜他的委屈 (我想起有情緒障礙的姐姐一生氣,就會動粗或言語暴力,而他總是說:「原諒她吧,她就是這樣……」我看見一種堅定的愛與力量,忍過去,姐姐就平息了,媽媽也不會傷心。)我決定尊重他! 我摸著他的背說:「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你怎能用那麼多的愛,愛你的姐姐,你一定很傷心她這樣,你多麼希望她可以改變,媽媽也可以不再傷心流淚。」 -----------------------------------------------(3.接納同理和確認) 這時,他激動的抽搐起來,哭泣的聲音越來越大,似乎要將所有的委屈都哭出來。我用呼吸配合著他哭泣的節奏,一邊告訴他:「把所有的痛哭出來是好的,你就會慢慢變得有力量。」 我等他漸漸平復,問他:「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他點點頭,把身體轉過來。 我又加以澄清:「這個傷心是挫折?還是生氣?或是沮喪失望?」 他說:「失望!」 -------------------------------------------------(4.標明情緒) (待續)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3.(周玉筍老師)

2010年03月22日
公開
28

(續) 透過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真實感受,可以協助孩子覺察、明瞭、認清自己的情緒(感受)。 當孩子可以用情緒詞彙(如失望、沮喪……)表達當時的情緒時,就能幫助孩子從「衝動」進入「理性」,開始思考:自己怎麼會這樣?我要什麼?甚至探索、澄清情緒的多重面貌,找到核心情緒及其意義。 我接著問小辰:「你剛剛說失望是什麼意思?」 -----------------------------------------------------(5.釐清原因) 小辰說:「她都沒有改變!讓也沒有用!」 我想這是一種無力感,一種期待的失落,一種對自己付出卻沒有結果的失望! 於是,我說:「你可以不讓啊!這和你原來想幫姐姐或媽媽的善良ㄧ點也不衝突。我很好奇,你若不讓,你想怎麼做?」 ---------------------------------------------(6.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情緒教育中不可少的能力,當一個人對事情及自己比較有把握時,他的情緒自然也會比較平穩!因此,我決定支持小辰的善良,也想支持他想勇敢面對的力量。 小辰接著說:「我希望她消失,永遠都不要這樣的姐姐」。 -------------------------------------------------(6.必要時提供限制) 我即時提醒他:「你可以很生氣,但沒有人有權利決定另ㄧ個人的生命。而且告訴你ㄧ個很重要的秘密:傷心、生氣的時候不要做重大的決定,因為傷心生氣都會過去,但衝動的決定可能會變成永遠的後悔。我們再想想其它方法。」 他點點頭說:「那就給她吧!我不要了!」 我接著問:「這是ㄧ種不讓她的方法嗎?」 他說:「是!因為是我決定給的。所以,不是讓!」這是多麼有力量的答案。 這時,我不禁想到自己的成長──到了大學才學會這種自主後的自由的愛、學會放下委屈、再次前行(決定放下一切陪媽媽看電視,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成全、一種愛)。 我知道當他的力量不斷累積,有一天就可以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利(我想這是他「不讓」的含意),就讓他慢慢來吧! 我試著放下自己的心疼,肯定他的選擇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後,邀請他走回教室告訴姐姐:「我決定把藍色給你」。 路上我先打了預防針說:「姐姐可能會拒絕,但這不代表你處理不好,只是每個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決定,對嗎?」。他平靜地點點頭。 情緒教育不是一種智能,是一種生活及對待生命態度! 發現、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開啟溝通的那扇門,而幫助孩子標明情緒、進一步釐清原因,才能夠理性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我們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陪著孩子在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之中,體會人生各樣豐富的滋味。(全文完) 補充:玉筍老師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輔導,我在每次和她談話中都能重新獲得能量。她同時也是乖群兒童主日學的校長,深受孩子們喜愛與敬重。

向骨質疏鬆症說NO

2010年03月21日
公開
43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漸進式缺少礦物質引起骨骼質量的損失,並引起骨頭骨折的傾向。 這種疾病隨著更年期而加速。每年它造成130多萬骨折和4萬人死亡(通常在骨折的6個月內)。有50%的髖部骨折的患者由於骨質疏鬆而不能再恢復行走的能力。 一般人都知道,老人家最怕摔,一摔往往就會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甚至可能是直至其辭世前,都無法從這跌跤的陰影中走出來。我的祖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在過世前摔過一次,自此就一直擔心自己會再摔倒,生活充滿恐懼,哪兒也不想去。 以前我們總以為,老人家是因為骨頭老了,禁不起摔,參加教會的健康講座使我重新去思考:究竟是老骨頭不耐摔,還是因為骨質疏鬆、骨折所以跌倒? 根據幾份不同的科學研究報告推論,骨質疏鬆症是長期黃體激素的不足所引起的。 黃體激素在更年期的前幾年時會逐漸下降。造成黃體激素不足的原因包含了運動量不足、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症(不只是鈣)、維生素 D 和 K 缺乏症、食用過量蛋白質、酗酒、吸煙、以及環境污染等。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於1990年11月有一篇論文指出,短黃體期(排卵時間和月經之間),特別是在正常的月經週期內沒有排卵的婦女可能會引起過多的骨質流失。 好消息是:這種疾病可以制止了,消除疼痛,無須使用可松類藥物或止痛藥處方即可重建骨骼。功能是重建骨骼,肌肉疼痛消失,關節疼痛消除,病人可以行走、運動並且一覺到天亮。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能夠應用到極大的醫療效用領域。看似獨立和無關聯的盆腔病變都有一個共同原因 -- 骨質疏鬆症:黃體激素(progesterone)的不足。 雌激素(ESTROGEN)的神話 過去,有超過50年之久,醫學界一直認為,雌激素(estrogen) 缺乏是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今天,醫學院教授仍說,適當的治療骨質疏鬆症,就是雌激素替代療法。 雌激素的確是抑制蝕骨細胞( osteoclast cells) 的功能,能夠吸收骨質,因此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率。 但雌激素(estrogen)無法重建骨骼。且有致癌風險。 黃體激素(Progesterone)透過刺激成骨細胞(osteoblast cells),來重建骨骼,再補充礦物質並和恢復骨骼質量。透過皮膚補充的黃體激素,幾乎沒有副作用。 單單補充雌激素 (estrogen) 但沒有黃體激素 (progesterone) 的平衡,是有很多副作用:高血壓就是一個例子。 天然黃體素VS.合成黃體素 許多醫生留意到,使用試管培養的黃體激素會有不良的副作用。此外,試管培養的黃體激素也不是由人體或由植物產生的天然黃體酮。超過 5000植物能產生黃體激素,容易被人體吸收。 目前最可行和最有效的準確衡量劑量,並且易於使用的,是來自野生山藥的安達(Endau)山藥平衡乳液(液體黃體激素)。 只要擠出一粒約略是黃豆大小的乳膏,擦在柔軟皮膚上,只需幾秒鐘,黃體激素就能迅速透過皮膚被吸收。 【親身實例分享】─經當事人同意 乖群外婆,37年次,是一位非常懂得規劃生活的銀髮族,參加社區合唱團、婦女成長班、還擔任醫院志工、以及弘道老人協會志工等。 因社區課程提供的貼心服務,每期開課與結業時,都會讓學員們免費檢測骨質密度。 三年多前(群群出生前後),骨質密度測出來的數質已是負數:-1.5,當時已被提醒,骨質密度若低於負二(-2),就算是嚴重的骨質疏鬆。 經過三年時間,沒有採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去年再度檢測骨質密度,已經惡化為-2.4。(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因為停經後的婦女,骨質流失速度會更快) 幸好去年參加了美門社區關懷協會開辦的健康講座,第一次聽聞用擦的方式補充黃體素,可以有效抑制骨質流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試試看(反正費用很便宜,每天不到10元)∼想不到,經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就看到了明顯的改善。 這一期社區課程開課時,同樣又做了骨質密度檢測,數字已從原本的-2.4,回升到-1.7! 雖然還是負數,但是在完全沒有補充其他營養品的情況下,能看到數字有回升,還是令人開心。 也因著對產品的信心,接下來除了繼續規劃地使用黃體素乳膏之外,還要認真早晚飲用美事多礦物飲品,讓健康指數繼續高升喔! 以上醫學內容主要參考E. W. McDonagh, D. O.所著專文。 若需專文內容,請留悄悄話給我,謝謝。

韓柏檉教授演講(台北)

2010年03月20日
公開
26

《別讓孩子在毒物中長大》的作者韓柏檉教授,是台北醫學大學的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同時也是北醫的圖書館館長。 韓教授以其專長為基礎,撰寫本書,值得每一位現代人(生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每一位父母仔細研讀。 韓教授更受邀於本月20日下午於王朝大酒店(原環亞)演講,入場門票需事先索取(可洽乖群媽咪免費索取),演講內容精彩可期,歡迎一起參加。 以下是摘錄自博客來的書籍內容簡介: ******************************* 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生活, 卻不知道自己就是毒害孩子的劊子手! 你知道宣稱可救命的嬰兒臍帶血,竟然檢測出200種以上的化學毒物? 你知道媽媽哺餵母乳的同時,也可能把毒物送進寶寶的身體? 你知道孩子的體內比父母還毒,且存在30年前就已被禁用的化學毒物?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孩子發生過敏、氣喘、各種癌症、生殖能力下降、過動、暴躁易怒、學習能力遲緩等情況愈來愈普遍,化學毒物往往是最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因素。(尤其像是西醫無法解釋病因的如亞斯柏格症、妥瑞氏症等等) 孩子占有全球總人口數的30%,但他們卻是我們100%的未來! 我們雖然無法完全幫助孩子消除生活中的化學毒物,但我們可以 選擇聰明避開、讓孩子免受化學物質的毒害! 本書由國內權威毒物博士將其研究心得,並輔以國外科學數據: 》分析探討21種可能影響孩子健康的化學毒物 》傳授80種讓孩子遠離生活毒物傷害的妙招 作者簡介 韓柏檉 〔現職〕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圖書館館長 〔學歷〕台灣大學理學博士 〔專長〕 環境汙染物監測與分析 環境毒物之健康風險評估與溝通 健康行銷與媒體傳播 〔參與學會〕 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永久會員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會員 中華傳播學會會員 中華營養學會會員 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理事/會員

群群的疑問

2010年03月07日
公開
9

群群講話的速度雖慢,但小腦袋瓜兒轉得可不慢,常常在觀察週遭環境,並努力提出疑問。 有天晚上,禱告完畢之後,群群問我:什麼叫做"瞎"? 我嚇了一小跳,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故意問他:哪個蝦?剝蝦給你吃的蝦嗎? 群群搖搖頭,指了指眼睛,我果然沒會錯意,他問的是這個"瞎"。 我回答:就是眼睛看不見呀!主耶穌可以醫治生來就是瞎眼的人。本來眼睛看不見,後來就看得見了。(我猜可能是兒主講了類似的聖經故事吧!) 群群接著又問:如果是沒有嘴巴呢? 呵呵,我想他要問的應該是"啞",卻說成"沒有嘴巴"∼ 於是進一步確認,"你是問─不會講話的人─嗎?"群群點點頭。 我說:那個叫做"啞"。 但是,啞是因為聲帶受損無法發出聲音,並不是沒有嘴巴喔! 群群打破沙鍋地問:什麼叫做受損? 我才意識到這個詞彙對他而言可能太難。我又說,就是聲帶受到損害。 群群還是再問:什麼是損害? 媽咪我沒別的辦法,直接用更白話的方式表達:就是他的聲帶"壞掉了"。 群群露出"了然於心"的表情。 聊到這邊,我忍不住跟乖群介紹起他們的查甫祖─我的爺爺─他們彰化阿公的爸爸。 我的爺爺就是沒有辦法說話,被稱為"聾啞人士"。 兩個小孩好奇地追問為什麼無法說話。我接著再說,因為阿祖小的時候(據說是四歲時),因為生了一場病,病癒之後聲帶就受損了,從此一生不能再說話。 乖群雖然因著父母的信仰緣故,從小就不拿香、不膜拜祖先,但我相信,透過各種合適的機會緬懷先人,更是慎終追遠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