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Mama

日期

#Tag

兒童教學 第七講

2006年03月20日
公開
5

兒童教學 第七講魯道夫.史丹勒 (Rudolf Steiner) 潘定凱 譯 我們現在要講一些方法上的細節。不過,當然的,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我只能選幾個例子來講。 當我們考慮到由換牙至青春期這整個階段,我們可以見到其中又分為三個階段,我們在帶領孩子渡過這段早期學校生活時一定要將這一點牢記在心。 第一段, 是孩子開始分別自己與週遭環境,分別﹁主體﹂—他們自己與﹁客體﹂—外在世界圍繞他們的一切事物。在此以前,在教學時要以讓孩子內外所有事物,有整體性的特質的方式來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也已經講了你如何可以藝術性的做到這一點。然後,在第二階段,我們看到如何經由教導動植物的生命來進入描述外在世界的這個轉換期。你可以將這些事務以很基本的方式介紹他們直到12歲。第三階段是由12歲到青春期,只有在此時我們才可以談到有著無生命本質的事物,因為只有此時,孩子才真正開始了解無生命的世界。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講,由7歲到大約9歲半或9歲4個月孩子是用心靈去接受一切事物。沒有任何事物孩子不是以心靈的方式去感受的。樹木、星星、雲兒、石頭,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兒童的心靈所吸收。從9歲4個月到11歲8個月,孩子已經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靈魂特質與﹁活的東西﹂的差別。我們此時便可以講整個地球是活的。於是我們便知道有﹁靈魂﹂的特質與﹁活著﹂的特質。然後由11歲8個月到14歲,孩子會分別什麼是屬於心靈,什麼是屬於﹁生的﹂︵活著的︶,什麼是屬於﹁死的﹂。也就是說,什麼東西是依著機械式的因果律而存在的。 我們在孩子們12歲以前,不應該向他們講任何無生命的東西,只有在此以後才開始講礦物、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等,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事情的真像是這樣的:在兒童換牙到青春期其內在活躍的主要是幻想力而非智識力;我們一定要一直想到兒童心中的幻想,因此,就像我常常講的,我們自己一定要培養幻想力。如果我們不如此做,在他們還很小時,我們就將各種各樣的智識性的東西傳授給他們,則他們便無法適切的發展,這種害處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肉體。今日許多的病其實都是在這個物質化的時代,於兒童換牙至青春期,過度的注重智識性教育的結果。 我們應該在兒童快到12歲時,才非常小心逐漸的向孩子們介紹無生命的世界,因為無生命的世界要靠智識力才能了解。此時我們可以介紹礦物、物理及化學現象等等。但是甚至在此時我們都應該儘量的將這些事物與生命相連。例如,講礦物不要從礦物開始,而要從地球,從土地開始,先描述山脈,說明地球是如何由山脈組成的;然後再講山腳下圍繞著土壤,然後愈往上,山愈荒涼,樹木也愈少。於是我們講到荒涼的山,再指出此處有礦物。也就是我們由山開始再導向礦物。 在我們清楚的描述了山之後,我們便可以拿礦物給孩子看然後說:如果你沿著這條路上山,便可以發現這個礦物,此礦物是在山上發現的。當你以這樣的方式介紹了幾種礦物之後,你便可以開始講礦物本身的特質。但你一定要以前面所說的那種方法開始,於是我們再度強調,由整體開始不要從元件開始。這是非常重要的。 講到物理現象亦然,由生命開始講是很重要的原則,你不要用今日大家用的物理教科書開始教,而是,比如說,就點燃一根火柴,讓孩子觀察它是如何開始燒的;你一定要讓他們注意到所有的細節,火焰是什麼樣子,其外緣、內部,還有當你吹熄火焰時,會留下一個黑點或黑頭在火柴棒上;當你表演完畢,再開始解釋火是怎麼由火柴上生出來的。火是由暖︵溫︶度之生起而產生的等等。如此你便可以將一切事件都與生命相連在一塊。 若是以槓桿為例,不要一開始就講槓桿有一個支撐桿︵支︶,在這點之一端有一個力量,在另一端也有一個力量,像一般物理書籍上的講法。你應該從一個科開始講;讓孩子想像你在一個店裡秤東西,再從這一點講到平衡和均衡狀態,再講重量與重力的觀念,永遠都是由生命中衍生出物理或化學現象。 這是基本重點,講物理及礦物界的不同現象時要以真正的生命為起始,如果你反其道而行,由抽象的現象開始講,則在孩子們身上就會發生很奇怪的現象;這堂課馬上就會讓他們覺得累,如果你由真實生命開始講,孩子們就不會累,如果你由抽象事件開始講他們就會累,教學的黃金律就是孩子不應該會變累。今日所謂的實驗教學有些十分奇怪之處。實驗心理學家記錄下來任何會令孩子疲勞的心智活動,然後從這些資料決定各種主題應該教多久,以防止孩子們過度疲勞。 這整個觀念從頭到尾都是錯的。你可以在我的書中讀到事實的真相,特別是在﹁靈魂之謎﹂︵Riddles of the Soul︶及其他講座課程中,我現在只要提醒你人類有三項元件∣神經感知系統,也就是維持整個人類心智及靈性活動的系統;韻律官能系統,包含呼吸韻律及血液循環等系統;還有新陳代謝肢體系統,這是各種物質負責做體內轉換的系統。 現在如果你看看孩子由出生到換牙的肉體發展,你會發現特別是頭部組織,也就是神經系統在運作。︵註:此處,史丹勒博士所講的是有機組織之發展,而不是心智的成長。毫無疑問的,在童年這第一段時間,當頭部與神經系統,是執行著與往後歲月完全不同的功能之時,不要去啟發兒童的智識力。見魯道夫.史丹勒的﹁在人類智慧學光芒照耀下的兒童教學﹂︶兒童在生命的早期由頭部向下發展。你一定要仔細去觀察這一點。首先看看人類的胚胎,一個尚未出生的孩子。頭很大而身體其他部份還沒成長。當孩子生下來,頭部仍然很顯著的是最大,最強壯的部份。兒童整個的成長便從此由頭部開始。 而在7歲與14歲這段期間便並非如此了,在這換牙至青春期,是以韻律系統發展為主,呼吸的韻律、血流的韻律,只有韻律! 但什麼是韻律的本性?如果你想一大堆,特別是如果你得讀書、研究,你就會累。你是累在頭部,如果你得走很遠,這是肢體組織的運動,你也會累。頭部,或是神經感知系統,還有代謝肢體系統會累,但是韻律系統永遠不會累。 你只要想想;你整天都在呼吸。心臟也整天都在跳。它自生到死都不能停。它的韻律得隨時都在走,不能累。它永遠都不會累。 在教育與教學中,你一定要針對目前對兒童最大影響力的系統來執行教學。所以在換牙至青春期,你一定要用圖像︵pictures︶來針對兒童的韻律系統作教學。你所做的,所描述的每一件事一定要與頭部關聯愈少愈好,而要特別的注重於心,於韻律。任何藝術性韻律性的教學都要儘量去做。結果會是怎麼樣呢?結果就是在這種教法下,兒童絕不會累,因為你是與韻律系統做交流而不是與頭部做交流。

人的四種氣質

2006年03月20日
公開
7

人的四種氣質 (The Four Temperaments) 1909.3.4于柏林 摘自《日常生活中的人類智慧學》第四講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著;曾紫玉譯 人們常說人類最大的謎團其實就是人類自身,自然科學與心靈科學均盡力想要解開這謎團,自然科學由支配我們外在生命的自然法則來理解;心靈科學則尋求著我們之所以存在的精髓和與生俱來的目的。就像人類最大的謎團是人類自身一般,你也同樣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個謎,甚至對他個人而言也是謎,這在我們每個人與他人接觸時都可以體驗得到。 現在我們不提如何解開「人類」這共同的謎,而是針對我們每天所會遇到的「個人」這個謎來著手,這兩者一樣重要。人們有數不清的種類,但我們只須考慮「氣質」這一項,這是今天演講的主題,也讓我們了解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謎。人們是這麼的不同,存在的奧秘似乎在已知的不同基本氣質中展現自我。氣質是人們個性的基本色彩,在個人言行表達中對實際生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每當我們遇到別人時都可以感受到這基本的性情。因此,我們只能希望心靈科學告訴我們所應該知道的氣質。 我們對這些氣質的第一個印象是它們的外顯性,雖然它們可以說是由內而生的,但我們可從外在的每件事觀察到這些氣質如何表現自我。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藉著自然科學及觀察就可以解開人這個謎團,我們只有在聽聞心靈科學時,才更進一步地了解人們個性的獨特色彩。 心靈科學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人是遺傳脈絡的一部分,一個人所展現的特徵遺傳自父母、祖父母等,這些會再遺傳給子子孫孫,既為一代代承續的一分子,人們遂而具有某些特性。 雖然如此,遺傳、演化所賦予我們的只是人們天性的一面,另外還有心靈世界所帶來的個性,加諸於父母和其他祖先所能給予我們的之上。這個性世世相續,從一個存在到下一個存在持續發展,與所投生的家族遺傳、血統相結合。從一個人自小的發展過程中,看得出來某些特徵可以歸因於遺傳,但也可以看到這個人內心所展露出的某些東西必然是前世所結的果,絕不可能僅是來自祖先的遺傳。我們就此了解到世間生命承續的再賦予肉體法則,以及這法則只是包含所有的宇宙法則中的一項特例。 舉一個例子讓這段話聽起來不會像個謎。想想一個沒有生命的礦石──水晶,如果水晶被毀壞掉,就沒有留下任何形式可以傳續給其他的水晶,而新的水晶也沒有自舊水晶得到任何特別形式;再說到植物界,植物不可能按前述水晶相同的法則,它只能源自另一個早於它的植物而生,其形態被保留下來,也繼續傳衍下去。 再講到動物界,我們發現有物種演化的發生,這是十九世紀的最大成就。我們也開始懂得去欣賞這偉大的成就。動物不只是自另一生命體產生,而且這個小生命在胚胎階段重演此物種早前的演化過程,這物種自身就經歷了一次演化。 對人類而言,不只人種在演化,個人本身也在不斷演進,就像動物自祖先一脈相承所達成的演化一樣,人在一生中因教育及經驗累積所習得之事都被保留下來。未來有一天,追溯一個人的內在核心到前世將成為老生常談,而人們也將認識到,人就是前世的產物(果),這學說將擊敗其他的觀點而成立。如同早期的學術主張認為生物有機體能自無生命物中升起,近三百年前,學者們猶信動物能自河中濕泥這種無生命的物質演化而來,義大利的科學家Francesco Redi是第一位主張生命體只能自生命體產生,他因駁斥有機體自泥中產生的自然發生說,險些遭受如Giordano Bruno的相同命運(義大利哲學家兼基督修道士,因教導人世界時空無窮無盡且充滿數不清的恆星,被視為異端邪說,燒死在火刑柱上)。今天,這種用火刑燒人的事已不再流行,但當有人試著教授一新觀念時,譬如精神心靈個體(psychosporotual entities)的存在必須要追溯回其前生的精神心靈個體,這個人不會真的被架上火刑柱,但很可能會被視為一個蠢蛋而被開除。然而,有一天人們會知道真正的愚蠢是「相信人只活一次」,且沒有一個恆久的存在會與個人所繼承的特質相結合。 現在,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源自另一個不同世界的某個東西,如何一定找得到一對父母,而與物質肉體結合﹖它如何穿上這連接遺傳脈絡的物質軀殼﹖既然經由賦與肉體而形成人,這其中精神靈魂佔了一部份,但它又是如何與遺傳物質之流相結合呢﹖答案是一綜合性創作的完成。當精神靈魂之流與遺傳物質之流相結合時,彼此將一些自身所有的某些特性分給對方,就像混合藍色與黃色變成綠色一般,這兩者結合產生出已知的氣質,我們的內在自我與所遺傳到的特性都在這氣質中表現出來。現有的氣質就是介在人自祖先傳承脈絡所連結的特質,及源自前一身軀所帶來的特質兩者之間。氣質得以在永恆與短暫之間締造出一平衡點,使人的幾個主要形體互相建立一個獨特的關係。 就我們此生所知的人有四個形體,第一個是身體,同於礦物質世界﹔第二個,也就是第一個超感知的形體──氣體,與身體相融合,唯有死亡時才分開﹔下一個,也就是第三個形體──星芒體,掌管直覺、衝力、喜好、慾望、及變化無常的感覺與想法﹔最高的形體──自我意識體,掌管人的自我,這是為什麼我們優於世上其他的生命體,它賦予我們好奇心,又有自我知覺的優秀能力。這四種形體是組成人的基本要素。 這四種形體的結合方式,端視我們在進入物質世界時,精神靈魂之流與遺傳物質之流兩者的匯合而定。每個人身上的四個形體中,必有一個具掌控權,在其他的形體之上,使得個人有一自我獨特的表徵。如果是自我意識體主控的話,會產生激動型的氣質﹔如果是星芒體主控的話,則是血性型的氣質﹔如果是氣體(生命體)主控的話,是遲緩型氣質﹔如果是身體主控的話,就會有憂鬱型的氣質。在永恆與剎那的特別結合法下,決定了進入人體四個形體之間的關係。 這四個形體在身上表達自我的方式時常被提及,自我意識體以血液循環來表現,因此激動型的人的主控系統為血液﹔星芒體在身體上 的表達在於神經系統,因此血性型的人其神經系統掌握支配權﹔氣體以腺體來表現,所以遲緩型的人以腺體來主控﹔而身體就是以自身來表達,所以憂鬱型的人外觀上最重要的特徵就在身體上。在任何與氣質有關的現象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得到這些特徵。 激動型的人是由自我意識體與血液系統掌控大權,在人身上顯現出來的特性是他們執意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也較激進,做每件事都有強烈的意志力在背後支持,而這意志力就是起源於血液系統。 對神經系統及星芒體來說,其感覺及情緒經常波動不定,如有和諧或秩序的一面都是因為自我意識體控制的影響所致。沒有練習控制自我意識體的人會顯得無法控制自我的想法及情感,完全因為內在的情感、想像、念頭之潮起潮落而被吞沒,當星芒體掌控其他形體(即血性型的人)就會發生這類的事情。他們受各種變幻不定的意識之流、情感及想法所擺布(到某個程度),這就是因其體內的星芒體及神經系統掌控所致。 神經系統的活動只受到血液循環的管制,當一個人血液不足或是患有貧血症,即其血液不具影響力時,我們很清楚在他身上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當一個人的內心意像變動得太廣、太大,通常會導致錯覺或是產生幻象。 在血性型的人身上會出現一點點這樣的特性,他們無法對某個感覺持久,不能專注在一特定形象,也難以維持同一興趣﹔反之他們追尋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感受,這在血性型的小孩身上特別容易看出來,這點值得我們注意。血性型小孩的興趣很容易被燃起,也很容易使之產生印象,但這印象又很快會消失。 接下來我們進到遲緩型氣質。我們觀察到會發展這型氣質的人其氣體(生命體)掌控全局,氣體用以調節生長及新陳代謝,這樣的結果產生了內在的和諧及幸福感。人們愈是活在他們的氣體中,就愈能全神貫注於自身內在世界的演變,當他們只注意內在世界時,他們讓外在的事順其自然的發生。 身體是組成人的形體中最粗的一個。在憂鬱型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身體變成其他形體的主人,而結果是憂鬱型的人不覺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無法要它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做事。身體原本應是其他較高形體的工具,現在卻變成主導者,挫敗了其他的形體。憂鬱型的人只感受到意志消沉的苦痛,這苦痛持續地從內心湧出,原因是身體抗拒接受氣體的內在幸福感、星芒體的生氣勃勃及自我意識體有目標的努力不懈。 這四個形體不同的組合很清楚地展現在外。自我意識體主控的人尋求突破所有障礙而致勝,以彰顯它的存在,也因此他的自我意識體阻礙其他形體的成長,抑制星芒體及氣體應負責的部份,以一種非常顯著的方式來向外展示它自己。一位德國著名的激動型人物Johann Gottlieb Fichte(一七六二至一八一四年,理想主義哲學家),光是自外表就可以很容易地辨識出來,他的體格很清楚地顯示出其他較低的基本形體之成長都被抑制住了。 另一個典型激動型範例──拿破崙,他之所以長得矮,就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體限制了其他的形體。當然你不能就此推論所有激動型的人都長得矮小,而所有血性型的人都長得高大,這要看不同的形體所佔的份量而定。事實上,一個人的尺寸大小、高矮、胖瘦是與個性有很重要的關聯。 血性型的人的神經系統及星芒體掌控著,星芒體的內在生命力鼓舞了其他的形體,使其外觀看起來十分地好動。比較起來,激動型的人臉上有很明顯的輪廓,而血性形的人好動、富有表情、也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星芒體的內在生氣外顯在每個外在的細節上,譬如說身材苗條、骨架纖細、肌肉清瘦,同樣的事也可以自行為細節中觀察得到。你不需要有超感知能力,甚至也不必是心靈科學家,你都可以從背後辨識出這個人是激動型或是血性型的人。如果你觀察激動型的人的步伐,你會發現他的每一步都紮實地踏在地上,似乎要在地上印出腳印般﹔相反的,血性型的人則步伐輕盈、有彈性。即使是很細微的外在特徵也可以找得到,自我意識體的心性,也就是激動型的內在自制力,呈現在眼睛上的顏色深遂而暗﹔血性型的人沒有那麼深植的自我意識體,但充滿了星芒體的生氣勃勃,使其傾向於有藍色的眼珠。這些氣質有太多可辨識的特徵可以列舉的了。 遲緩型氣質的人以一靜止、冷淡的面孔及圓胖來展示自我。變胖,大半是因為氣體的活動,這些都是遲緩型氣質內在安逸的表現,其步伐蹣跚、吊兒郎當,態度羞怯,且似乎有些與外在現實脫節。 憂鬱型的人可以從其頭部看出,就像是沒有力氣把頸子撐直一般,把頭吊掛在脖子上,他們的眼睛像激動型的人一樣陰暗、沒有光采,步伐也紮實、沉重,但不像激動型的果斷堅定。 從這裡你可以看出心靈科學對於解開這個謎團的貢獻。只有當一個人去找尋貫徹在他身上(包括心靈)的真理,才能讓他的知識之樹結滿了實用的果實,也只有心靈科學能給我們利益他人也利益全人類的知識。在教育方面必須要非常關注個人不同的氣質,在兒童發展時期特別需要帶領及導引,不過在長成後,努力改善我們的氣質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想要在個人發展上更上一層樓的話,我們得好好地注意這些形體在展示些什麼。 我在這裡為你們所指出的四個基本形態,一般不會以單一形式出現,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本型的氣質,再以各種比例混合另外三個譬如拿破崙雖然是激動型人物,其憂鬱氣質也佔了很大的比例。能真的主宰你的人生,在於是不是能打開你的心靈,如實接納它們的自我展現,這是很重要的。每個氣質在展示自己時如有些許的不平衡,可使身體下降到極不健康的狀況,考量到此,我們就知道這有多麼地重要。 然而世上如果沒有這些氣質的話,那這個世界將會變得非常無趣,不單是倫理道德上如此,在更高的境界上也是,光是這些氣質就造就出所有這些多樣、美麗及豐富人生的可能性。所以,想要在教育上同質化或是企圖排除這些氣質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我們應致力於引導這些氣質走上應行的道路,因為在每種氣質上都有兩個危險的軌道,一個大,一個小。對激動型氣質的年輕人而言,危險的是在他們長成到成年時都不曾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這是小危險﹔大危險則是變得愚忠。對血性型而言,小者輕浮、不負責﹔大者則因情緒起伏不定而變得狂躁不安。對遲緩型而言,小者冷淡、漠不關心﹔大者則顯得麻木、遲鈍。對憂鬱型的人而言,小者只對自己的苦痛有感覺﹔大者則變得瘋狂、精神錯亂。 了解這些便能明白引導氣質的發展是人生重要的任務。除了適當的引導外,還要加上一個基本審思的原則,要總是看看上天所賦予你的,而不是去看你所欠缺的。就像大人們硬試著塞給血性型小孩某種興趣,這不會有任何助益,我們不應該專注於這小孩所欠缺的而強加諸在他身上,這種氣質的人根本不會接受。我們應該專注在這孩子有些什麼而建基於其上,以這個原則,有一個一定可以刺激血性型小孩興趣的方法是,不管這小孩的心情有多浮躁、古怪,我們都可以一獨特的個性使他發展出某種興趣來,或者我們成為這樣的人,或者是讓小孩與這樣的人相處。這方法是藉著對某一個性的愛慕、欽佩為媒介來喚起血性型小孩的興趣,血性型的小孩較其他氣質的人更需要一個欽慕的對象,對他而言,這種欽慕對他具有神奇效用,我們必須努力去做任何可以喚起其興趣的事。 我們必須要看看我們所擁有的。對於血性型的小孩,可以讓他四周充滿各種令他有更深興趣的事物,教導他,讓這些興趣對他產生影響力,之後再將這些事物取走,使他對這些興趣反而有更強烈的渴望,那麼他的這些興趣就有可能維持下去。也就是說我們要順著血性型個性來營造這環境,進而因勢推導。 激動型的小孩很容易受到特殊引導方式的影響,對激動型小孩的教育之關鍵在於──這小孩對自然的權威的敬仰及尊崇。不須像對待血性型小孩一樣,以個人的特質做手段來贏取其愛慕,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小孩對於教導他的人的能力深信不移,而教他的人也必須對發生在這小孩身上的事顯出理解的態度,且任何能力的欠缺則要避免顯露出來。應維持小孩對老師能力的信任,不然老師對學生的權威都會被推翻掉。對激動型的小孩而言,對一個人價值的敬仰及尊崇具有神奇的力量,就像血性型的小孩對一個人的欽慕是一樣的效果。就外在來說,激動型的小孩需要面對一些具挑戰性的情況,激動型的人需要遭遇一些阻礙及困難,以免生活變得太暇逸。 憂鬱型的小孩不太容易引導,不過仍有一個特異的方法可用,對血性型的小孩是以對某人的欽慕,對激動型的小孩則是以對教導他的人的價值之敬仰及尊崇,但對憂鬱型的小孩則相反。對他們來說,老師是那種生活受過磨難考驗的人,言行以過去的苦難為基礎,這小孩必須感受到老師是真的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的苦痛,敘述生活中的細節成為小孩的機會教育,讓小孩對你所受的苦生出欽佩之心,這種因他人為命運擺弄而升起的同情心,會使憂鬱型的小孩成長;同樣的,在此也是看看你所擁有的,憂鬱型的小孩對於艱困及苦難有很堅深的忍受力,這是無法經訓練而有的。然而我們仍可將之導正,讓這孩子知道外在世界正常的苦痛及艱難,從中學習到尚有一些內心外的世界可發展其體驗痛苦的能力,這是很根本的事,而不是試著使其憂傷轉向,或是安慰他,這麼做只會加深其意志的消沉及內在的苦痛。他們反而應該看看存在人生中的苦難,雖然我們不能做得太過火,但引導這種小孩內在的憂鬱轉向外在的事物是有必要的。 遲緩型的小孩不應該獨自長成,雖說所有的小孩自然都應該有玩伴,但對遲緩型的小孩來說顯得特別重要,而且最好他們的玩伴們有各式各樣的興趣,如此遲緩型的小孩可從中學習,愈多種興趣對他們愈好,這些玩伴對興趣的熱誠可克服他們天生對世間事冷漠的態度。對憂鬱型的人來講,去體驗別人命運的乖違是重要的﹔對遲緩型的小孩其重點則是去體驗其玩伴廣泛的興趣,他本身的氣質並非就此去除,但他會看到反映在其玩伴身上的事而升起興趣,且這些興趣稍後也會反應在這小孩的心靈中。我們應該帶給遲緩型的小孩那些「遲緩」是適當反應的環境、物品及活動。 從所舉的這些教育原則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心靈科學是如何帶出實際問題,這些原則也可以應用在自身身上以增進自我。譬如血性型很難因自責而獲益,而自責的想法也通常只是內心的一個阻礙而已。要直接與氣質這麼強的力量相抗衡,所能達成的事很少,但如果以間接的方式,那麼能達成的就多得多了。譬如血性型氣質的人應放棄徒勞無益的自我勸誡,應讓他有一適合他的環境,他能專注的時間不長,那麼就審慎地計劃,帶給他一些只須短時間專注去體驗的經驗,這麼做的話會產生一定的效用,即便是很小的效用。 在激動型的人生氣憤怒的時候,應該刻意地讓他明白生氣是沒有用的,只會令自己看起來滑稽好笑而已﹔憂鬱型的人不應對人生的苦痛避而不見,反而要把它找出來,經由同情心可使其內在的苦轉向外在適當的事物上﹔如果我們是遲緩型的人,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那麼應該要讓一些我們不生興趣的事盡量填滿自己的時間,讓四周有許多煩悶的來源,讓自己變得極其無聊,如此一來反而會徹底地治癒我們的冷漠、遲鈍,將它們丟出我們的規律外。總而言之,看看一個人所擁有的,而非欠缺的部份。 藉著充實我們自己這些實用的智識,我們學會去解開生活中基本的謎團──他人。這謎團要解開並非得自一假定的抽象想法及觀念,而是藉由圖象。拋開善變的理論,我們只能藉著對靈魂深處的理解,而尋求對每個人立即的了解。心靈科學會慢慢且逐漸地照亮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有能力接收到大的圖象,也能看到細微的部份。心靈科學使兩個靈魂相遇時,當一方需要愛,另一方便能給予愛。有任何需要產生,就有相應的給予,通過如此真實而生活化的智慧,我們創建社會的基礎,這才是我們所說的在每個時刻都必須解開謎團的真義。 人類智慧學不以說教、勸誡或質問發生效力,而是創建在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心靈科學是生活的土地,愛是花朵,生活因而增益為果實,因此心靈科學可以說是為人類最美的目標設下基礎,這目標就是──對人類真誠的愛。(英文譯文取自《Anthroposophy in Everyday Life》Anthroposophic Press, New York)

兒童教學-文字

2006年03月19日
公開
9

琉璃光 華德福教育系統簡介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三日講於英國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主講;潘定凱譯 對兒童而言,玩具最好是能給他們機會盡量發揮想像力的玩具。這會讓兒童發展表達象徵力的能力,兒童的玩具最好沒有一般人所謂漂亮的,已經完成的玩具。像我前面所講那種有真頭髮的娃娃只是表面漂亮,事實上可以說是很醜,因為那全沒有藝術氣息可言 別忘了!換牙期兒童進入想像與幻想的這個期間是充滿了幻性而非智識性的,身為教師,你自己一定得生起這種幻想的生命,真正了解人類本質的人便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實上,真正了解人類的本質就會放鬆內在的靈魂生命而展露笑容,不了解人類的本質才會露出不悅與忿怒的臉色,當然,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內部器官有病而外形於臉色是沒有關係的,這種情形並不會影響兒童。當一個人的內在充滿了對人類本質真正的了解時,這種光采必會散發在他的臉上,而他必定能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所以在兒童由換牙至青春期,你一定要以想像力來教導兒童。因為在此時,令兒童為全然感知器官的力量已漸漸內斂,進入靈魂層次的生命。感官不會思考,它們只接受訊息,或者也可以說它們依外界物體造出印象,當孩子的感官在體驗時已經是一種靈魂性的反應,當這種印象升起時不是一種思考而是一個影像,一個靈魂的影像,一個想像的圖片。因此你的教法必須是以圖片、影像為本。 有了這些觀念後你知道在教兒童一些外界的事物時應該盡量用圖形來表達,例如,今日的文字寫法,不論是手寫體或印刷體,對兒童而言可以說是純屬外界的事物,他們完全沒辦法聯想A為什麼叫A,他們如何與A產生關聯心?他們為什麼會對A有興趣?這些A或L 對他們而言,可以說是完全無關,純屬外界的事物,雖然明知如此,兒童來上學,學校就教他們這些東西,結果就是他們感覺這些東西與他們全無關;而如果在換牙以前就教他們這些東西,或者教他們如何做字母拼圖等等,這些都是教了他們一些完全與他們本性無關的事物的例子。 在這段期間,藝術感這種創造想像性圖片的能力,才是你應該向兒童訴求的能力。不過,你要避免直接使用傳統用於寫字印刷的字母,你應該用鮮活的,有想像力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出文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方式。 在古早以前,人類就用畫字了;也就是說,人們用畫來做類似備忘錄的東西。你並不須去研究人類文化史,但你要將人類用畫來表達意思的這種精神表現給兒童看,如此兒童便能輕鬆自在的學習。 讓我們以嘴(Mund 英文為mouth )這個字為例,你讓小孩畫或塗一個嘴。讓他們塗上紅色再叫他們發出這個字的音;你可以告訴他們先不要發出整個字的音而只發出M 的音。於是你可以由上唇的形狀做出字M 的形狀。由這樣一個過程你便可以由兒童所畫的嘴作出字母M 。 這就是手寫文字之源起,雖然在今日已經很難由字去認出其中的字母原來是圖畫,因為文字在語言的進化中必然會不斷的改變。而在最初期,每一個聲音都是一個形象,而每一個圖形都只有一個意義。 你並不需要去追溯最原始的文字,你可以依教學需要自己發明一套適於你教學的方法。教師一定要有發明力,由物件的精神發明出適於你用的方法。 以魚(FISH)這個字為例。你先讓兒童畫魚。請他們發這個字的第一做字母的音F,你就可以逐漸的由魚的圖勾勒出F 這個字母。 因此,若你的創造力豐富,每一個子音你都可以找到適用的圖形。這些都可用一種塗:畫或畫;塗的方法表現出來,這種方法當然比時下一般的方法麻煩。因為在小孩畫完後你得清理。但這是必需的、唯一的方法。 所以你見到了字母是如何由圖形發展出來,而圖形又是如何的直接由生命發展出來。這就是你必需使用的教學方式。千萬不能先教閱讀,要由塗畫、畫塗的方式升起文字的印象,然後才由之進入閱讀。

兒童教學 音語舞

2006年03月19日
公開
6

音語舞 兒童教學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三日講於英國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博士主講;潘定凱 琉璃光 看看你四周,你應該可以找到許多東西讓你用以上的方法做(英語)子音的教學。所有的子音應該都可用某字的第一字母來表達。 母音就沒這麼簡單了,但是你也許可以考慮用下面這種教法。假設你對孩子們說:「看看那美麗的太陽,你一定對它有一種仰慕的心;讓我們這樣站著來看,讚嘆那美麗的太陽。」孩子們於是可以站著,看著,並用"Ah!"(啊!)表達這種讚嘆。然後你再畫出這個姿勢,這是希伯萊文的A,也就是"Ah"的聲音,驚歎的聲音。至此,你只要將這個字母縮小並漸漸轉變為真正的字母A就可以了(見圖)。 如果你在兒童面前用音語舞的方式表達,內在靈魂的本質讓他們用各種姿勢與位置,則你也可以用我講的方法發展出表達母音的方法。 音語舞蹈應該可以大大地幫助你的教學,聲音本來就已存在於音語舞的姿勢與動作中,例如O這個字母,是你以「愛」擁抱某樣東西,這樣的姿勢就是O(見圖)。你必定可以由姿勢與動作找到表達母音的方式。 因此你一定要運用觀察力和想像力來教學,然後兒童便會由事物本身學到聲音及字母。你一定要以圖形為教學的起點,這些今日已經定型的字母都有它們的歷史,它們都是簡化的圖形,但是今日印刷體的字母已經沒辦法看出它們原來是表現那些圖形了。 當歐洲人,所謂的「優秀人種」到達美洲時,印第安人,所謂的「野蠻人」還在,當歐洲人給印第安人看印刷的文字時,印第安人會嚇跑,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字是魔鬼,這樣的事情在十九世紀中期都仍然會發生。他們說:「那些慘白臉(這是他們對歐洲人的稱呼)用小魔鬼來互相交談溝通。」 字母對兒童而言,與上述情形差不了多少,字母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兒童覺得字母有點魔氣,這也確實沒錯,字母已經有點成為魔力的媒介,因為今日的字母已經完全只是一些符號了。 你一定要用圖形來教,圖形便不是有魔力的符號,而是真真實實的事物,所以你一定要以圖形為啟始。 有的人會反對說,這樣孩子們太晚才學讀和寫。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今日大家都不知道太早學讀、寫對兒童的傷害有多大,太早就會寫字是很糟糕的事情。現代的讀與寫已經不適合人類過早學習,大約要十一歲或十二歲後再學,在這之前不需要學讀、寫的孩子都是命好的孩子,這對他們往後的歲月有較好的影響。在十三、十四歲時都沒辦法好好寫作的孩子,在未來歲月的靈性發展上要比七、八歲就能讀寫流暢的孩子障礙少(我自己的經歷就是,我在十三、十四歲時都不能流暢的讀寫),這些都是身為老師的人必須注意的。 一般而言,你恐怕沒有辦法依照這些應該遵循的原則去做,因為孩子們終究必須經由你們的學校進入一般大眾的生活環境,但是,當你有了這些知識,你便能對兒童教育有極大的影響力,這完全決定於你有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你的知識必然會讓你見到在教兒童寫字前就教他們認字是大錯特錯的。在寫字時,特別是如果用我說過的塗—畫、畫—塗的方式教他們時,他們整個人都是活動的,他們的手指、身體、整個人都參與這件事,而在讀書認字時,只有頭部參與這件事,任何只有身體一部分運作,其他部分皆不動的事情是愈遲教兒童愈好,先教會讓整個人運作的事,再教單一特定的部分運作,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一般而言,若你要用這樣的教法,就不能期待有人會給你一套教本,教你每一件細節,你主要是要依大原則去教。所以你就能夠依人類智慧學的原則完全自由自主的創造你的教法,這種所謂的自由一定要包括了老師本身的自由想像創造力。 在華德福學校內,很幸運的,我們可以說我們辦得很成功,雖然我認為這是十分令人質疑的成功。我們一開辦就有一百三、四十名學生,這些學生都來自愛米.摩(Emil Molt)先生工廠員工的家族,所以有些學生可以說是「非來不可」,雖然其中也有實施人類智慧學的家庭的子女(在一九一九年的第一間魯道夫.史丹勒學校是由華德福.亞士多利亞香菸公司(Waldorf Astoria cigarette factory)的總管愛米.摩所創立),在短期內,學校就成長到超過八百名學生,有三、四十位教師。這是一種令人質疑的成功,因為我們已經漸漸沒辦法觀其全貌。我將會講到華德福學校的教學安排方式,你會馬上看出來是多麼不容易窺其全貌;不過我也會指出一些能夠窺其全貌的方法,我們在五年級和六年級的班級因為人數過多,必須安排並行教學的課,共有三班——A、B和C班。 所以我們在A、B、C三班各有一個教師,假設這三班是在一般「正常」的學校,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你走進A班的教室,你會看到老師已用著目前大家認為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然後你走到B班的教室,你會發現好像與A班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教室裡的學生與A班不同,這兩班可以說是教法完全一樣,因為老師們都用了最「正確」的教法。這種教法當然是清楚思考後的產物,怎樣教是最聰明的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其他的方法都不行。 而在華德福學校中,你不會見到這樣的情形,你走進A班的教室,看到一名男或女老師正在教寫字,這位老師讓學生用線來做出各種形狀,然後再畫出這些形狀,由這些形狀中漸漸看到字形的浮現;第二班的老師則喜歡用不同的方法,於是你在B班見到老師讓學生「舞」出不同的形狀,所以學生們可以用自己的身體來體會字母的形狀,然後這位老師再將這些身體形狀帶入字母中。你絕不會在A、B、C三班中看到同樣的教學方法,完全不同的教法教著同樣的東西,於是教室中充滿著自由想像創造的氣氛。在華德福學校中沒有固定安排好的教法規則,而是一種渾然一體的教學精神籠罩著全校。了解這種精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教師是完全自由自主的,在這種渾然一體的精神中,他們可以完全自主地創造自己認為最好的教法。於是你也許會說:「是啊,如果每一個老師都可以這樣自由,那整個學校將會亂成一團。」在五年級A班,沒人知道他們正在變什麼戲法,而在B班,你也許會看到大家在下棋,而在華德福學校中就是這個樣子。全然的自由,但是適合於那種年紀的孩子的教學精神,也全然地活躍於每一間教室中。 如果你讀過《研討課程》(在一九一九年,華德福學校開辦之前,史丹勒博士對教師們講了三項課程,其中兩項已經有英文版,分別為《人類研究》�Study of Man及《教師實用指南》�Practical Advice to Teachers),你便會明白你有最大的自由,而所教的都是適合該年紀的孩子的課程,奇怪的是沒有老師反對這種方式。他們都自願接受這種有一體性教學精神的原則,沒有人反對或希望有其他特殊的安排;相反的,教師們多半都表示希望在教學會議中能討論更多有關教學中應如何做的事項。 為什麼沒有教師反對課程的安排方式?學校已經開辦許多年了。你認為為什麼教師們都同意課程的安排?他們找不出任何不合理之處,他們認為課程安排有自由性的優秀之處,因為它的原則乃是來自對人類本質真正的了解。 這種教學的自由性在老師自由想像創造教材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一點也不錯,我們學校所有的教師都感覺這種情形不只是你由想像去發現一個問題的解答,而且當與他們共同參加教學會議時或當我到他們的教室中,我就更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當老師們真正在教學時,根本早已忘記所謂的教學方案這回事了。當我進入教室中時,我的體驗就是教師是在教學時當場創造出他或她的教學方案。 當你以了解人類本質的知識為基礎來教學時就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希望告訴你們這些細節,雖然你也許會認為我是無中生有;然而這些絕對不是無中生有,我希望你們能了解它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且可以照樣去做。這些原則會讓你了解,讓你見到,由了解人類本質的真知所衍生的一切才能真正的融入孩子的身心。 (未完待續)

童年王國問答

2006年03月19日
公開
8

童年王國問答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於英國 魯道夫.史丹勒 Rudolf Stener 潘定凱 譯 琉璃光 (1)在教法上,乘法與除法究竟有何差別?還是在小學一年級時應該完全沒有差別? 這個問題也許是因為我說了在乘法中,被乘數與乘積已經給了,而乘數尚未找出。當然,這種情形下其實已經是我們一般所謂的除法,如果我們對文字不要太執著的話,我們便可以如下的來想除法: 我們可以說,如果整體已經用某種方式分開了,分開的每一部分的量是多少?可是對這同樣的一件事情,你的心中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觀念, 到底要乘上什麼數才會得到另一個數? 所以,如果我們的問題是將整體分成許多份,我們就得用除法做!但是如果我們的觀點是「多少次,多少倍的」。這樣就是用乘法了。這樣我們應該可以較清楚的看出在我們的心中乘與除相互之間的關係。 不過我們應該指出在兒童求學早期他們可以對除法持兩種不同的想法。其一是我剛才說的;我們看看將一個整體分成許多份時,每一份是多少!這樣我就是從整體來找部份,這是一種除法。其二:另一種除法中我從部份開始,找出在整體中有幾個部份!如此除法便不是分成許多份,而是一種測量法了。應該要儘早教兒童分成許多份與測量法的不同之處,但記住不要賣弄一大堆名詞,如此,乘與除的本性就與生命有了關聯。而不會就像一般的教法,變成了只是一種正式的計算法。 所以在就學的第一年你只能在表達方式上分別乘與除,不過你一定要確定你指出了這個不同。與加和減之間的不同比較起來,這是一個較細微的不同,但對兒童而言,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該學的東西。 於是我們也不能說在一年級時乘與除應該沒有分別,而是應該用我剛才所講的方法教給他們。 (2)我們應該在兒童的那一個年紀,用什麼方法將算術由具體的轉為抽象的? 首先,在九至十歲這個轉捩點以前,我們要儘量避免抽象的算術,要想盡辦法維持具體的算術,要讓一切的教法與生命相連。 當我們花了二年至二年半的時間落實了將計算均以具體的事實,用總和的方式來介紹,而不是用抽象的方式,將來就會非常容易的由具體的算術轉為抽象的算術,因為這種方法中對待數值的方式會特別的活躍於兒童心中,所以他們能夠很容易的轉換到抽象的加法、減法等。 那麼,問題就在於你要想辦法儘量的,如我所說的,將具體算術轉為抽象算術的教學拖延到兒童九至十歲時才做。 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你將具體算術轉為抽象算術,那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算術,也就是花錢的算術,在英國,你們有著比歐洲大陸好的系統,因為在歐洲大陸全都是十進位系統。在此處,你們仍然保存著令人較為歡喜的貨幣系統。我希望你與我有同感,因為如此你就會對這種系統有一種較正確而健康的感受。最好、最健康的貨幣系統應該是一個儘量具體化的系統,在這兒,你們仍然使用歐洲大陸自稱它們已經「成長得太大而不適用」的十二進位及二十進位的系統。我猜你們也已經改用十進位系統做測量了?(聽眾回答英國尚未在日常生活上使用,只用在科學方面)如果如此,則你們的測量系統也是一種較為令人歡喜的系統!這些就是真正讓一切事物維持具體化的事情,所以十進位系統就只是用來做記錄而已。 十進位系統的基礎是什麼呢?它乃是奠基於最初我們有個自然的測量法則。我已經告訴你們,數字並非由頭腦所造出,而是由整個身體所造出來的,頭腦只是映射數字,所以我們應該很自然的會產生十或二十是最大的數字,現在我們說十這個數,這是因為我們總共有十個手指,我們只會寫出一至十這十個數字,用這樣的系統,十個數字成為單位,所以這十個數便被視為具體的東西了。 例如,讓我們寫二隻驢子,此處驢子是具體的,二是數字,我也可以寫二隻狗。但是當你寫出二十這個數字,這就是二乘十。在此處十被當成了一件具體的東西。所以我們的數字系統乃是建造在當事情變得太複雜時,我們已經看不清真象了,所以我們只好將數字本身視為具體的,但這具體的數仍然可以當抽象的數來用,也就是說在計數上不可能會有超過十或二十 的數。除非我們將某些數,不管是什麼數,視為具體的,再用抽象的數與它配合以完成我們的計算工作,例如一○○只不過是十乘十,不論我說是十乘十或十乘十隻狗,都一樣是一○○。其中一例狗是具體的,而另一例十是具體的東西,計算的秘密乃是將數字視為一種具體的東西,如果你想一想就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件這樣的轉換,我們講二個十二也就是二「打」(dozen),它的用法就和我們講二個十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沒有另外發明一個像「打」的名稱給十用,因為十進位系統乃是在抽象性的影響下產生的。其他的系統仍然有著較為具體的物量觀念,例如一打,一先令(shilling)。多少是一先令?在英國一先令是十二辨士,但在我的兒時,先令是分成三十個單位,而且不是用在貨幣系統上,在我住了許久的那個小村,路兩邊都是房子,房前種滿了胡桃樹,秋天時,小男生們就去摘胡桃留著冬天吃。當他們到學校時就會自誇摘了許多胡桃。一個會說「我已經摘了五先令」另一個說「我有十先令」他們講的都是具體的東西。一先令永遠是三十個胡桃。農夫們惟一需要擔心的就是早點收成胡桃以免被小孩子們摘光了!我們以前都是說「堅果一先令」這就是一個單位。大家還可以公開的買賣這些胡桃。 所以,用這些有具體含義的數字∣一打、二打、一雙、二雙等等。由具體轉抽象的計數便可以如此完成。我們不說「四隻手套」而說「兩雙手套」也不會說「四隻鞋子」,而會說「兩雙鞋子」,經由這個方法我們可以讓由具體轉抽象計數這件事成為一種漸進的準備工作。準備在兒童九至十歲時向他們介紹抽象的數字觀念。 (3)畫圖(用線條畫圖Drawing)應該在何時教,如何教? 講到有關畫圖的教法,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以藝術的觀點來看這件事,你一定要記住畫圖這件事其實是一種不怎麼真實的事情。畫究竟是什麼意思?意思是用線條表達一些東西,但是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線」這種東西。在現實世界中,例如有海。海是由顏色(綠)來表達。在它上方是天空,也由顏色(藍)來表示,如果將這些顏色拉到一起,你就有了海在下,天空在上的圖。(見圖) 線是在兩種顏色的邊緣形成的,如果要說這裡(海天間那條邊界)是天空被海圍出一個邊界,這會是一種十分抽象的講法。所以若從藝術的觀點來看,我們會感受到現實世界應該用顏色來表達,或者說是用光及陰影來表達。當我畫一張臉時,它究竟是什麼東西?這樣的東西真的存在嗎?(見畫出的臉之輪廓) 有這樣的東西嗎?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這個(見畫出的陰影)有光及陰影的一些表面,臉孔於是浮現於這些表面上。將線條拉入其中或者是由線條畫出臉龐,都是非常不真實的事情,因為沒有這種東西。 藝術的感受會帶你由真正存在的黑白色彩中造出真象。線條會自動由其中浮現,只有當我們由光與陰影中或色彩中循著邊際「畫」才會有所謂的「畫線」浮現出來。 因此畫圖的教學一定不能從「畫線」(drawing)開始而要由「塗色」(painting用油彩或水彩的繪畫)開始,要用顏色或光與陰影。畫線教學的真正價值乃在於讓學生覺知到這種用線畫出的東西完全不真實。許多騙局就是經由畫線中侵入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經由這些錯誤,我們因此見到,例如在光學中,人們畫線條來表示光線。我們到那裡去找這種光線?根本找不到這種光線,現實中你是見到光所成的像。你在牆上挖個洞,陽光照過它,在布屏上你於是見到一個影像。光線也許可以在光照在有塵土飛揚的房間內見到,房間愈多飛塵,你就見到愈多光線。但通常依這種情景所畫出的光線其實只是一種想像。說真的,每一件你用線畫出的東西都是想出來的。只有當你開始教小孩透視圖︵perspective︶,在其中你已經有了抽象式的講解方法,你才能夠用線條表達準線︵aligning︶和準點︵sighting︶。 最糟糕的就是你教孩子用線畫馬或狗等,他應該用畫筆(油水彩用的毛筆)畫狗而不是用線條。狗之外形線條其實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我們畫在紙上時才會出現這種外形的輪廓。 我們現在發現除了孩子們,也有教師的想來華德福學校。也許有許多教師很高興來華德福學校教書,因為他們會比較喜歡這裡。最近,有許多人來見我,說他們如何的在師範學院學到了如何教書。歷史和語言教師等等有一點令人吃驚,但最令人吃驚的是畫圖教師,因為他們的專長中完全沒有一點藝術的氣息,藝術感受完全不存在。 結果就是,你簡直無法與這種畫圖教師談話,他們全無柔軟性簡直有點非人類的感覺。他們完全不知道現實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以畫圖為職業,他們已經與現實失去了連繫,和他們交談十分可怖,這與他們想要來華德福學校教畫圖無關,我們根本沒有畫圖的課程,不過這些有著不真實的繪圖專長的人想法十分令人驚訝,很可悲的見到他們只因為從事著與現實無關的職業而變成這樣。 因此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即是無論如何儘可能的由塗色開始教而不要由畫線開始教,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將更明白的解說這件事,以免有任何的誤解,你也許會認為我對畫圖教師們有個人偏見。那麼讓我這樣講:這兒有一群孩子。我讓他們看到陽光是從這一邊照下來。陽光落下時產生許多不同的光(見左上圖 本圖原來是用彩色粉筆繪於黑板上但是此處只能印成黑白) 光灑在所有的東西上面。我會見到較亮的地方,因為陽光照進來,於是我見到許多亮處。但在這上方,我看不到亮處,只有黑暗(藍色 )。我在這兒,亮處的下面也見到一些黑暗,也許只有一點點光。然後我看到這裡,當陽光照在上面時看起來有點綠綠的顏色,另外在這黑影下,也是綠綠的。在其間也有一些奇特的顏色。此處陽光無法直接照進來。 你看,我一直在講光與影以及光照不到的地方等等,但是,再看!我畫出了一顆樹,我只有講到光與顏色,但卻造出了一顆樹,我們無法真正的畫樹,我們只能將光與陰影,還有綠色帶進來,如果你想畫蘋果樹也許再帶進一些黃色。總之我們一定要講顏色與光及陰影,也就是只講真正存在的東西∣顏色,光與陰影。畫線只應該在與幾何(geometry)相關的課中教,幾何才是與線條有關的東西,是由思考所產生的東西。但是,現實之物絕對不能用畫線的筆去畫出來,例如一顆樹一定要由光與陰影中,由顏色中顯現出來,因為這就是生命的真象。 如果由一位正統畫圖教師來畫這顆樹,將會是一種十分野蠻的情形,我們用顏色的陰影來表現的東西將被用線畫出來。在現實中只有亮處與暗處。這是自然所造出來的。如果用線來畫則不是真實的情形。 (4)對拉丁文與希臘是否也應該用直接法,不用翻譯法教? 在這一方面,對拉丁文與希臘文是特別例外,並不需要將它們與現實生活相連,因為它們已經沒有活的文化,所以是死的語言。希臘與拉丁文(希臘文應該在拉丁文之前教)只應該在孩子們較大了以後才教,所以對這些語言用翻譯的教法是合適的。 沒有人會用拉丁與希臘文交談,我們的目標乃在於了解古代的作家們的文獻。所以我們用這些語言的最初及最後的目的就是翻譯古代文獻。因此無須使用教其他有生活文化的語言的方法教拉丁及希臘文。 現在,再度的又是這個每當我在英國討論教育時會被問到的問題。 (5)體操(gymnastics)應該怎麼教體育活動(sports)例如曲棍球及棍球(cricket) 是否應該在英國學校中教,如果該教要如何教? 華德福學校並沒有鮮明刻意地要壓抑這些事情。它們的地位來自於這是英國生活方式中的一件大事,孩子們應該要在實際生活中成長。只是除了不應該讓孩子們成為這種生活方式中的局外人之外,不要以為運動有什麼特別其他的意義,如果認為體育活動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有重要的價值則是一種錯誤的信念。它們並無重要的價值。惟一的價值就是這是英國人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要讓孩子們遠離了所有時尚活動而成為他生活環境中的陌生人。在英國,你們喜歡體育活動,所以就應該教孩子們體育活動,我們不應該以敵視蠻夷的心態敵視某些活動,因為這樣也許也是一種蠻夷的心態。 至於「應該如何教」,實在沒什麼可以講的,因為這些事情不過就是孩子們模仿其他人做的事。如果要建議一些刻意造作的方法來講,將是一件非常不適切的事情。 在體操學中就是要學到由解剖學和生理學中肢體必需在何種位置才能令身體更為敏捷,實際上重點就是要覺知到如何才能讓身體更為輕、巧與柔順,當你抓到訣竅後,就是你展示出來的時候了,如果你有一個平衡槓,慣例上你會展示各種技巧,但卻忽略了最有價值的一套技巧,這一套技巧是吊在槓上,勾住,像這樣�然後兩邊搖,再抓住槓子往上,再往後搖回來,然後再抓住槓子。沒有跳躍,但是你一直吊在槓上,在空中飛躍,做許多動作,抓住槓子,如此如此,因此手臂的肌肉形狀與位置有許多變動,這實際上會對全身有十分健康的效應。 你一定要研究那一些肌肉的內在運動,會對身體健康有所貢獻,如此你才知道該教那些動作,因為教法已在剛才所說的那套初步技巧展示內了,剩下的就是你在孩子們面前演練這些動作。︵以上所講的體操學教法,後來在史塔格(stuttgart)華德福學校由教師Fritz Graf Bothmer實踐完成︶ (6)在不同的年紀應該如何給予宗教性的課程? 如同我常以現實生活為立足點所說的,我得說華德福學校的教法乃是一種教育方法而不是要將某種哲學或教派帶入學校生活中,所以我只能以實際上在華德福學校內實踐的原則來回答此一問題。 相對比較而言,在烏坦堡的我們較易實踐某些理念,因為該地的教育法仍然十分自由,當華德福學校成立時,當地政府十分關心,我甚至可以指定沒有通過任何政府檢定考試的人士為教師,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通過了政府檢定考試的人不適合做教師,我不會這樣講。不過,我仍然得說我看不出為何通過了政府檢定考試的人就有資格當華德福學校的教師。 而在這一方面事情總算順利,不過在創校時,有一件事必須要確認,我們也要有堅定的立足點:我們乃是一個「方法學校」;我們不會介入干擾學生的社交生活,只是經由人智學,我們找到了最好的教學方法,因此學校乃純粹是一個「方法學校」。 因此,在開端我就安排好了宗教性課程不應包含於學校課程中,所以天主教或新教派的宗教教學應各自的由它們的神父來執行。 在最初幾年,大部份的學生都來自工廠(華德福製煙工廠),學生中有許多都是「無教派」兒童,也就是他們的父母都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不過,我們的教育良心當然要求我們應該要教一些靈性的宗教的課程內容,我們於是安排了一套「自由宗教教學」,我們也有一套特別的方法來教。 在這個「自由宗教課」中,我們首先教思念感恩大自然中的一切。在講傳奇與神話故事時,我們會將石頭、植物等在大自然中的角色指出來,在這個宗教課中我們引領孩童感受到萬物的神聖性,可以說是我們以一種適於兒童的「宗教性的自然主義」教法為啟始。 再次強調的,兒童在九至十歲以前不要用令他們「了解」福音書(Gospels)的方式來教孩子,九至十歲期時才開始在宗教課中教福音並接著講舊約聖經。在此以前我們只能在大方向上教一種「自然宗教」,我們也有特定的方法來教,爾後在九至十歲期進入福音書,接著在十二至十三歲時才該講舊約聖經(註:這一段也許會很容易被誤解,除非你知道華德福教法中另外二項特點。其一:此處史丹勒博士是講實際的宗教課,在課堂上會向孩子們講舊約聖經上的故事,其二是:學校內所有的孩子都一同慶祝年度的節慶,這是與宗教課分開的,用的是適合各個孩子年紀的方式,聖誕節亦有其特別的地位,而且是在降臨節(Advent聖誕節前四週)就開始準備,以唱聖歌,每日開啟降臨月曆中的星狀窗和點燃教室內懸掛的降臨花圈為慶祝體驗的方式。在聖誕節結束時,老師們表演傳統的戲劇作為給孩子們的禮物。所有的這些教法在本質上面是要讓孩子們體會由聖誕節所啟發的感受與氣氛。爾後在宗教課中再以這種體會為基礎,引出較具意識性的對福音書的知識與了解。) 這就是你構思自由宗教課應有的方式,我們不會擔心究竟該用天主教或新教的教法,我們必須將這些教法留給天主教或新教派的牧師們。還有就是每週日,參加自由宗教課的人會參與一個禮拜儀式。不同年紀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禮拜儀式與禮拜方式。這些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些禮拜儀式的成果,它們以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加深了宗教性的感受,喚起了孩子們心中的那種偉大的奉獻心。 我們也讓孩子們的父母參與這些儀式,我們也很顯明的看到這些自由宗教的教法真的賦予了基督教義一種新的生命。在華德福學校內,真正的有基督的教義,因為經由早期所授的自然式的宗教課及後來的高級課程,孩子們被逐漸的領入了解基督一生所行的真義。 我們這個自由宗教課後來真的愈來愈多人,直到課堂塞不下。我們有從各個新教或天主教家庭背景來參加的孩子。但我們絕不張揚。因為很難找到足夠的宗教課教師,所以若有許多孩子來上課時,學校的負擔很大。我們也不希望學校被人冠上「人智學教派」的名稱,我們絕不希望變成那個樣子,只是我們的教育良心促使我們要開這門自由宗教課,但是愈來愈多的孩子們脫離他們的新教或天主教課而希望參加自由宗教課,他們較喜歡這種教法。雖然他們要離開他們原有的宗教老師並不是我們的錯,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這整件事的大原則是各教派的教師應該要傳授宗教課程。如果你要問我們教的究竟是什麼宗教課,我只能說我們所教的自由宗教課就是像我剛才講的那個樣子。 (7)在英語為母語的學校中,是否應該一開始就有德文與法文課?如果孩子在五至六歲時來上幼稚園,是否也該教語文課? 對於在以英文為母語的學校中,是否應該一開始就教法文或德文,我應該首先說我認為這一定要完全的依教學的大環境而權宜的來決定。如果你發現在生活上必需要教這些語言則你就得教,我們在華德福學校中有介紹法文與英文,因為法文有許多內在的特質是其他語言所沒有的,例如,可學到一些修辭學上的感受,學到一些這樣的東西是蠻好的事情。而教英文是因為它是一個世界性語言,它的通用性將會愈來愈顯明。 但我並不希望決定性的劃分在英語學校中是否該教法文或德文,而是你一定要依生活環境來決定。對教外語這件事而言,選那一種語言來教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而如果孩子真的在四或五歲時就上學了(其實不應該如此),教一些語言當然是好的。在這個年紀是應該要教,在換牙以前是應該要有某些語言的教學。但是正式的語文課,則應該在換牙以後才教。如果你有教小小孩的幼稚園課,教一些語言是正確的,但是所有其他的學校課程都應該延後到換牙以後才教。 在結尾,我想要表達我深深的感恩你們這樣的有興趣讓華德福學校的教法在英國開花結果,以及你們這樣的努力要辦一個以人智學為基礎的學校。我希望你們能成功的使用你們在史塔格華德福學校訓練課程中所學的一切以及你們在英國所學的其他課程,還有最後,我在此所講的,以提綱契領的方式所講的東西,以建立一個真正好的人智學學校。你們也得記住第一次試金石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成功將是很大的漏失,因為許多人都以第一次的成敗論英雄。而重要的是,成敗有許多乃決定於你們這第一個計劃是如何開始的。大家都會注意到它不是抽象的、一知半解的學校教育改革,也不是業餘不成熟的新教法,而是由真正人性中昇起以教育這一項藝術的方式顯現出來。說真的,也是今日這個正走過緊要關頭的人類文化召喚我們肩負起的許多任務中的一項任務。 最後,對你們將走的路∣以人智學為基礎創建的學校之路,我致上最深的祝福。

愛永遠不嫌多/文慧老師(娃得福托兒所主任)

2006年03月16日
公開
10

曾經聽過一位友人說:娃得福的小孩已經被愛的很足夠了, 為什麼她們仍然一直不斷的要愛?他們好貪心, 而娃得福的教師們就這樣無條件的努力去愛孩子, 不怕把孩子寵壞嗎? 我並不震驚於他這樣的言詞表達!對於娃得福的教師來說, 他們必須首先要看清楚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在這份清楚的責任以及我們所談及的愛裡頭, 不要放棄的去引導出孩子生命裡最原始之對於愛的渴求, 因為孩子的身上凝聚著人類最初的愛. 看著他一臉的疑惑,使我突然地理解, 詩婷老師最近的新演講主題"好好跟孩子談戀愛!" 於是我遂反問他:在你年輕時或是現在,是否對於那緊緊的擁抱以及那專注溫柔凝視的雙眼不感到陌生,使你不需問:你到底愛我不愛? 倘若你對此感到陌生,甚至心存疑惑,在這種不明的狀態下, 常在社會新聞的頭版會刊載出這樣的事件, "我愛你不到就將你毀了,或者我無法感受到來自於你全部的愛, 以至於做一些傻事來激對方,看你有沒有反應. 諸如此類在成人世界上演的故事也可以在娃得福的幼兒身上發生, 孩子會因為班級進入一位新生兒感到不安, 記得上個月某個班進一位新生,此班的導師對於這名孩童的種種照顧以及關愛皆令小華(化名),感到不安,於是小華開始變得暴躁易怒,還常常離開教室, 之後會找一處躲起來,等著老師將他找出來,他如此的行為, 全校老師皆知情,所以我們也陪著他一次又一次的玩起躲迷藏, 而小華最愛的導師也了解他心理上的真正需求, 所以老師也對小華做了再三的保證,保證我是最愛你的. 小華我最愛你,我在一下下就回來找你,每當老師要離開一下時, 她亦會告訴小華說:我可以離開一下嗎!*(這句話在老師的心裡以及行動裡, 當然是非常肯定無疑的,沒有不可以的餘地),我很快就會回到小華身邊. 開姐姐常對老師們說:我們是一群可以改變孩子命運的人, 對於妥協,不能貫徹教養的父母要多努力做溝通, 當然我們也體諒父母的辛勞.娃得福的孩子很幸福, 因為他們有著努力學習如何教養孩子以及全心去愛的父母, 因著您厚厚的愛,令孩子在學習成長與成熟的階段也學習著去愛.

數學和幾何課程及其對發展中兒童的影響/Robin Bacchus

2006年03月12日
公開
10

數學和幾何課程及其對發展中兒童的影響/Robin Bacchus The Maths and Geometry Curriculum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We will look at some elements of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Waldorf lower school classes in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Before ninth year:activating will-DOING. Whole numbers: from whole to part. Between nine and twelve: engaging feeling-RELATIONSHIP. Inner and outer, measurement; ratio and fraction; rich, poor, prime and perfect numbers. pre-puberty:experiecing LOGICAL thinking. Prespective; Pythagoras' theorem;algebra -solving problems by withholding judgment; astronomy -discerning different viewpoints. 我們將以三個發展階段來探討華德福小學各年級的數學課程. 九歲以前:行使意志力-做. 整數:從整體到部分. 九到十二歲:引發感覺-關聯. 內在與外在;測量;比例和分數;富有數.貧窮數.質數及完美數. 前青春期:經驗邏輯思考. 透視;畢氏定理;代數-透過判斷解決問題;天文學-運動-辨識不同觀點. Classes 1,2,3 (9"4) 4,5 (11"8) 6,7,8 (14) 課程的設計需要根據孩子各時期的發展來做安排. 七歲之前孩子是以圖形的方式進行思考,到七歲以後模仿的行為漸漸減少, 到九歲就不會再模仿,所以在剛進小學的時後,仍然需要多一些的活動性的方式, 來餵養孩子,此時的孩子,還是處在,看-記得,做-了解, 七歲到九歲的孩子,仍然認同老師的權威, 常常喜歡說,"老師說"...,他們與父母和老師是一體的, 所以老師的教育方式要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為教學的基礎, 不要告訴孩子已知的答案,要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答案,從中了解問題, 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整體為出發的概念,到部分, 例如一個農場裡有幾隻牛等等,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行為觀念, 可是孩子到了九歲四個月的時候,會開始懷疑父母和老師, 認為他們不知道我在想什麼,他們總喜歡帶著望遠鏡似的看父母與老師, 他們認知到童話的世界過去了, 開始醒覺自我的個別性,這時期會醒覺自己與外在的關係是分離的, 這真的是要很注意的非常時期的年紀,關係的教育顯得很重要, 孩子也會用不同的眼光看自己的父母, 甚至尋找父母親是真的我的父母親嗎? 這樣的問題. 我們需要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帶入教育領域, 引導他們認識人的原型動物的原型和植物和四季的關係, 自己與外在的關係及分工的思考,進入到金錢的觀念. 十二歲到十四歲,是往高年級時期的過渡階段,他們有很強烈的期待, 老師能給他們一些特別且不同以往的東西, 這時期就需要實際的物理學(加入礦物)的觀念去了解世界, 老師要引導他們嘗試用不同的角度與立場看事物, 孩子也有了透視的尺度的相對關係,這使得他們的認知會更深入, 更科學,他們會意識到金錢的觀念,人類支配金錢這幾乎等於某種程度上的自由, 等於是經濟體系的社會 高年級,則要給孩子學一些特定的東西了,也就是所謂的專長 參考講義(1~13):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ages: Rudolf Steiner's educational paradigm. (Robin Bacchus PhD a Steiner Waldorf Teacher educator at Taruna College, Havelock North,New Zealand.) ps. 這堂課很精采,只是有一堂,我跑去上語言的優律思美,所以沒辦法說的完整, 課堂上老師用很活潑的方法教數學,定理,甚至天文, 真的很棒! 以前就聽說過,華德福的數學很厲害, 原來這是真的!

0-7歲的孩子看兒童繪本反而會限制其想像力嗎?

2006年03月10日
公開
12

華德福教育真的認為0-7歲的孩子看兒童繪本反而會限制其想像力嗎? 因為我的孩子目前是在上華德福的托兒所, 學校認為家長可以講故事給孩子聽,但是不要讓孩子看繪本的圖, 最好大人在孩子面前也不要看書以免孩子要跟著一起看. 我自己對這樣的說法實在不能接受,大致看了一下華德福的教育理念, 好像沒有提到這方面的問題.Angel媽,妳的看法如何呢? 您的問題,其實心裡有了主觀的答案,如果我說"是" 您能接受嗎? 這個問題我以前也問過老師,老師也給我同樣的答案, 當時我跟您一樣不能接受, 過了一年,我又問了同樣的問題,老師給我的答案 , 雖然還是一樣,但我卻比較能接受了 為什麼? 因為我在說故事上做了一些改變, 要與angel共讀之前,我會事先讀,並且做功課, 我很了解書本上的內容之後,會先用說的, 說給angel聽,angel很厲害喔, 幾乎一次就能記住並且產生共鳴, 雖然她的表達能力還不是那麼成熟, 但可以感覺出她有深刻的體會, 然後,這個故事才會成為我們睡前的故事,那時angel會一起看這本書, 雖然速度很慢,可是每一本都能與我們的生活有連結, 這過程,我自己發現,angel的確很容易被比較誇張的圖像吸引,對這時期是完全感官體的孩子,這的確很危險, 圖像的刺激跟有創造力的想像,本質上是不同的,還有就是有時甚至會被影響,我很認同老師的觀點, 不是不能看書,而是要稍微挑選,華德福很講究藝術治療, 所以畫風和內容,他們會比較嚴謹挑選, 知道嗎? 能成為華德福的孩子很幸福, 他們就像生活在聖母的斗篷裡的孩子, 有很大的保護膜包圍著, 看他們成長真的是喜悅的一件事 媽咪 華德福教育,不是規規矩矩的,很多時候,需要一點認知, 老師只能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要家長幫助孩子, 如果媽咪能認同,在家裡就要緊量與學校是一致的, 但絕不是一成不變喔! ------------------ Dear Angel媽 謝謝妳細心的回答,妳的回答讓我又想了幾天 其實當初曾找學校所長討論繪本的問題 因為園裡許多孩子回到家時還是會看很多書 我原本想請所長推薦華德福認為好的繪本給家長參考 可是所長對繪本絕對的否定讓我非常驚訝 或許我這大人頭腦已經比較硬了 老師說不看書是要"保護孩子的想像力" 可是孩子如何"憑空"發揮"想像力"呢 我的意思是生活經驗不是可以激發更多的想像力嗎 可是孩子沒有辦法到處旅行要如何增加生活經驗 而且孩子慢慢長大也不能一直聽小天使的故事 我問老師如果講小兔子或大象的故事 孩子如何去想像沒有看過的東西 老師說"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 這事還好辦 可是如果要講"火箭"的故事怎麼辦 還是說這些跟孩子成長無關的事等孩子長大再去了解就好了 ? 那我們說要"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是"保護"還是"隔離"呢 必竟目前已是工業化和科技化的社會 我們沒有辦法回到當初華德福理念形成時的單純社會了 唉,抱歉 聽起來好像是我自己的詭辯了 我自己是學生命科學的 對於各種學派都不會全然反對但也都存疑 不過我很認同妳的看法 "華德福教育,不是規規矩矩的,很多時候,需要一點認知, 老師只能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要家長幫助孩子, 如果媽咪能認同,在家裡就要緊量與學校是一致的, 但絕不是一成不變喔!" 我想家庭教育還是比學校教育重要 必竟每個家庭和孩子的特質都不一樣 教育的路還很漫長 我期許自己常反省多學習 能在華德福上學的孩子真的是幸福 聽孩子唱著如詩歌般的季節歌謠 看著他拿著一把小鏟子在雨後積水的沙坑裡高興的挖著 那種簡單的幸福讓在一旁看著的我也不禁高興起來 謝謝妳了, Angel媽 祝Angel也幸福快樂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內心有一種奇怪的感動, "我又成熟了" 哈! 以前我總是會先把主觀意識加進去, 對與錯,心裡早就有想法了, 可是,現在我會先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一邊, 透過觀察或是做做看,對問題有一些認識之後, 再來下定論, 想想也對,沒有真正接觸過的事物,怎麼可以認定就是不對的呢? "人類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這句話我總是反覆的在思考, 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尊重" 就算我很認同華德福教育,我還是會去了解人本的理念, 還是很尊敬其他教育家的理念, 並為他們的努力,加油鼓勵和感謝, 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 所以聽不進別的聲音,甚至扭曲了事實, 上課真的很感動,可是如果一味的抬高自己的價值, 那會失去教育原本的意義, 就算理念不同,我們還是可以互相尊重,和諧的存在自己的崗位上呀! 嗯~我真的長大了 哈!(真的有點xxx) Hi Angel 媽, 以華德福的觀點來看, 喜歡翻閱\\"自然照片圖鑑"or "生態紀錄片"是否會如"繪本"限制還子的想像力, 或者其效果略似親臨現場如動物園, (實在不懂各位專家的討論內容,又忍不住想問, 希望您別介意我冒昧的提問) 孩子的一百種語言

世界的本質是善的(The World is moral)/黃曉星

2006年03月07日
公開
10

琉璃光 世界本質是善的(The World is moral)黃曉星 作者 黃曉星;編稿 張俐 華德福幼稚園(Waldorf kindergarten) 本文作者曾經在英國取得華德福教師資格,目前在美國攻讀華德福教育碩士學位。 布萊恩太太和戴安娜小姐都是邁克荷爾(Michael Hall)華德福學校的幼稚園老師,每天早上,她們都比孩子們先到學校。布萊恩在這所學校任教了十五年,臉上總帶著慈祥的笑容。她一來就打掃教室,之後就坐在門口,一邊做針線活一邊等待孩子們的到來。戴安娜小姐剛從華德福教師培訓學院畢業,是布萊恩太太的助教。她曾在公立學校任教四年,由於公立學校的教育現狀一再令她失望,使她決定成為一名華德福幼稚園老師。今天是星期五,課程的安排是烤麵包,此時,她正在教室裡準備著教學用具和材料,一邊揉著麵一邊哼著兒歌。 邁克荷爾學校創建於一九二四年,坐落在英國倫敦以南四十公里的一個小鎮外,蔥茂的樹林、成片的草地,使校園顯得格外的幽靜。幾座外形奇特的建築物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校園裡,其屋頂、牆、窗戶、和門都是不規則的多邊形。幼稚園坐落在校園後面的那座小山丘上,裡面的設計不像普通的幼稚園而更像一個家。每間教室裡都有廚房設備,工作臺的高度連三歲的小孩子都不用搬凳子便可以隨時插手幫忙。淺紅色的牆和窗戶上掛著一些淡藍、淡紅和淡黃色柔軟透明的絲綢,使室內顯得溫馨而柔和。在一個角落邊整整齊齊地放著一些小搖籃,布娃娃們蓋著被子靜靜地睡著,等待著她們的「媽媽」的到來。這些布娃娃都是布萊恩太太和一些家長們自己做的,它們只具有人的一些基本特徵,臉部只用線縫了三點代表眼睛和嘴,她認為,如果孩子們拿著和真人一模一樣的玩具就沒有必要去想像了。還有那些四周擺設著的各樣用羊毛、棉布、木頭和乾花、乾草等自然材料製做的風景、天使、動物、人物等,玩具和藝術品也只具有一些象徵性特徵,給予孩子們足夠的空間發揮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採用自然材料能使孩子們充分地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真實。這是一個典型的華德福幼稚園(Waldorf kindergarten)的布置。 「早安,布萊恩太太!」今天第一個來的孩子是約翰。他和布萊恩太太握手道早安後,就把背包和大衣掛到標有他的名字的衣帽架上。一進教室看到戴安娜小姐在揉麵,很快地也穿戴上圍裙,戴安娜小姐微笑著遞給他一小團麵。 「可以做一個狗熊嗎?」約翰問。 「當然可以。」 「可以做一個天使嗎?我昨天夜裡夢到天使,戴安娜小姐。」 「是嗎?可以呀。」 「戴安娜小姐,我在路上看到一隻小松鼠,全身濕淋淋的。它一定是剛洗完澡,還沒擦乾身子就跑出來玩……」約翰興致勃勃地講著他的新聞。 這時,艾米麗也來了,她和布萊恩太太握手道早安以後就去找她的布娃娃瓊,她幫瓊起床,穿衣服,餵飯。「瓊,你餓了嗎?想喝點牛奶嗎?」她溫柔地問道。杰克一來就去削他昨天沒做完的木劍。孩子們就這樣陸陸續續地進了教室,各自玩起來。 大約八點半左右,布萊恩太太牽著最後一個孩子的手進了教室,走到一張用藍色的絲綢、松枝、石子等裝飾著的矮桌前。孩子們見狀,都紛紛地圍過來坐在已擺成一圈的小椅子上,約翰放下了麵團,愛米麗放下了布娃娃,杰克也放下劍加入圈子。布萊恩太太輕輕地點燃了桌上的蠟燭,嘰嘰喳喳的孩子們頓時安靜了下來。「叮咚叮咚叮,讓我們唱歌和跳舞……,」一天就這樣開始了,孩子們一邊朗誦著童謠,「農夫是這樣播種,媽媽是這樣洗衣服……」,一邊模仿著這些動作。 布萊恩太太不會直接告訴孩子們該如何做、如何唱,更不會去矯正他們,只是很投入地反覆地做、反覆地唱,孩子們透過自己的觀察和聆聽去調整自己。她教孩子們唱歌和朗誦,不像指揮而更像伴奏。對於那些動作緩慢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布萊恩太太和戴安娜小姐就親自牽著他們的手或安排他們坐在自己的旁邊。整個過程中,布萊恩太太沒有用過任何命令的口吻來指揮他們,而是通過自己的歌聲和行為來引導每一個環節。不斷地重覆和有韻律的活動使孩子們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同時,孩子們具有模仿的天性,這個天性是直接來自意志的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大腦的思考,所以,華德福幼稚園教育特別強調老師的身教重於言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自覺性和意志。 今天的點心是孩子們自己親手烘烤的麵包,他們都顯得格外的興奮。接下來是半個小時的戶外自由活動,幾個孩子留在教室裡幫著戴安娜小姐清洗餐具。 該講故事了,布萊恩太太對孩子們說:「我們先來做一個遊戲,閉上你們的眼睛,我往地上丟幾枚針,如果你們猜對我丟了多少枚針,我就講故事給你們聽。」頓時,教室裡鴉雀無聲。布萊恩太太再次點燃了蠟燭並坐在搖椅上,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有三個女兒,她們都非常漂亮,……最後,小公主和青蛙王子結了婚,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孩子們喜歡故事,即使是重復的故事,也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候,布萊恩太太故意講漏一些,他們就會馬上舉手補充,無意中培養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同時,她運用精煉而富於感情的語言,讓孩子們感受和學習語言的美。 心理學家金.皮杰特(Jean Piaget)認為,對於青春期以前的兒童來說,世界萬物都是有靈性的(Animistic thinking),就如童話中的牛、羊、狗、花、木、石頭、太陽和月亮等任何東西都能講話。這些沒有固定的時間、空間、地點和人物的童話給孩子們一個無限的想像空間,並使他們對待世界萬物,都像對待一個生命體一樣地尊重熱愛。在童話中,孩子們學習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同情與反感,尋找生命的真正意義和方向,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通過故事來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和價值觀,說故事是華德福教育的特色之一。幼兒教育階段,順從兒童純真的天性,教學必須圍繞著「世界的本質是善的」為核心。 目前,有兩千多所這樣的華德福學校和幼稚園遍布世界各地,都是建立在奧地利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的教育理念上的。史丹勒認為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培養人的想像力(Imagination)、真理感(Sense of truth)和責任感(Sense of responsibility),以達到培養具有超越情感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用覺性(Initiation)感知、引導和控制自我的目的。 華德福教育在幼兒階段是以培養想像力為核心,引導意志(Will)的發展。史丹勒認為意志是靈魂深處的一股力量,豐富的想像力可以深透人的整個身體而觸發靈感,成為意志的動力。兒童在沒換牙之前,意志無意識地指揮著一切的行為。就如孩子一見到水就想跳進去,根本沒去考慮水是冷的還是熱的,水有多深或多淺(從意志到大腦的過程和它們的關係在人類智慧學(Anthroposophy)裡有解釋)。然而,意志卻是處於「休眠」狀態,只能讓孩子們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而理性化的教育是讓孩子們過早地對事物概念化,影響想像力的培養,過早地開發理性化思維,會使孩子們有限的生命力過早集中於大腦的發展,造成身、心、靈的整體發展失去平衡而影響將來的整體健康,是揠苗助長的行為。所以,華德福教育不主張在兒童七歲以前進行識字和算術的訓練,而應以講故事、朗誦兒歌童謠、唱歌、演奏樂器、韻律舞、繪畫、遊戲、手工、園藝、家務勞動等為主要教學活動,真正給予兒童一個快樂而具有童真的童年。

生命法則與人類「自我」的發展/Dr. Michaela Glockler

2006年03月06日
公開
11

曾經在古時候 在靈性導師的心靈裡存在著大有能力的思想: 本質上 每一個人都病了 而教育被視為 療癒的過程 它促使兒童健康 在成熟之際 成為真誠實在的人類。 這是魯道夫•史代納在1924年三月份的通訊上,題獻給年輕的醫師和醫學生們的詩句。其中,他呼籲他們與教育工作者合作。 生命法則與人類「自我」的發展/Dr. Michaela Glockler Biographical Law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Ego 什麼是人?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夠來認識自己, 我們用各種方式來探索,像靜坐,或是信仰等等,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方式其實都有一個共通性, 就是它們的終極目標,絶不是用片面思考來了解內在或外在的身心, 在這些過程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發展階段,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算是相同的經歷,還是會不同, 探索自我就像一道光一樣,這樣的歷程,我們可以知道, 人的思考能力是沒有限制的, 而研究的法則就是,如何運用我們的思考架構, 透過不斷的思考,來得到真實 "我思故我在",人智學的功用就在這邊, 有外在的數據,但沒有內在的探索,都不能完全了解生命的法則,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內在靈性的探討,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而這種以事實的研究需要搭配靈性的思考才客觀, 也就是結合物質與靈性才是最好的人類自我發展觀念, 但,發展人類的自我,不見得需要肉體, "到底是誰在探討事實呢",這就是自我, 人與人之間的愛,有很多種不同的愛, 夫妻的愛,朋友的愛,親人的愛等等, 可是彼此支持並給予足夠的自由,這是我們一直再追求的真理愛與自由, 而這最神聖的東西就在地球上, 我們並不是提倡信仰,但可以從很多地方發現這樣的東西, 例如聖經裡也有一段話是, "只要找到真理就能找到自由", 但如果這一點我們只侷限在教會裡,才能得到自由,這又是很危險的, 我們到底是不是自由的人? 自我發展其實就是追求自我的啟蒙, 人類在20世紀,發生第一次大規模的探討, 這些探討我們發現靈性身體是有一些法則形成的, (eg)透過轉世,不斷的在探討如何成為人, *--人---* 我們都知道,人九歲以後,乙太體成熟,形成完整的器官, (之前演講有探討過) 靈性力量是可以與物質的身體力量抽離的, 當身體器官不再成長,靈性的力量又會注入我們的身體裡面, 如果我們是很健康的老化,我們的情感就會越來越自由, 透過活力的犧牲,失去外在肉體的健康與活力, 人才會產生智慧,脫離了物質的限制,人的靈性才會甦醒, 人經由胚胎,代表靈性的誕生,然後經歷各種痛苦而後死亡, 可是我們常常發現,如果母親在生產的過程,陣痛的越深越久, 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就會越親密,所以不用找別的方式去避免這些命運與痛苦, 我們常常稱死亡為"安息", 但如果在死亡之前,就能覺醒,那麼經歷過死亡之前, 我們才能為下一個生命旅程準備好, 當意識進入身體,有了自我的觀點後, 就開始了個人化的旅程,旅程裡充滿了各種困難與邪惡, 找到自由是唯一的答案,當然如果您追求的是愛, 可能就不需要邪惡,只有追求自由,才會需要邪惡與痛苦, 現代人認為物質文化就是自由文化, 其實過度的物質文化發展是會阻礙靈性的發展, 要找到真正的自由來阻斷物質文化,不然人類就會走向滅亡, 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去追求自我,創造一個網路連接,並整合尋找力量, 看華德福教育的四元法則,很高興最近人們有了新的研究與發現,來證明這一點, 最近興起"健康起源學" 發展這健康起源學的典範的發起人,也是位受過很大創傷背景的人, 他研究很多婦女的健康狀況,他有一個發現,那些經歷過納粹大屠殺浩劫的婦女, 年老之後反而更健康,為什麼? 原來,這些婦女在青年的時候,就悟出了自由的道理, 不論環境的好壞,都能用健康的態度來面對命運, 我們的國家,有一個主日學的時間,利用這時間教育孩子認識世界的意義, 認識人類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找到它的意義,要知道每件事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不管面對的是逆境或是順境, 最後我要以這健康起源學的典範的發起人,他的結尾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他的父親是很虔誠的基督徒,卻也是在納粹大屠殺中過世的, 他很不能理解,發生大屠殺的時候上帝在哪裡? 所以他不斷的思考,探討為什麼, 最後他省悟一件事,他說"上帝原本是最仁慈的,原本人是在他的保護下的, 我們人類也是照著上帝的原型創造出來的, 祂讓人類獲得與祂一樣的智慧與自由, 但也因為這樣,人獲得自由之後,上帝不再是萬能的上帝, 可是,發生大屠殺的時候,仁慈的上帝是依然在我們身旁的,守護著我們, 愛跟自由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愛也可以跟上帝緊密連在一起" --------------------- 註:人智學(Anthroposophic:源自希臘文,anthropos 人;sophia 智慧),或許大家並不了解,可是史代納有一段話對我影響很大,我想分享給大家思考, "人智學,這個精神理念必須化成實際行動,否則人們會一直將人智學當成一種狂熱宗教信仰的特殊派別來看待,如果人智學能對文化精神生活發揮正面的影響及實際的成效,就不會永遠得不到諒解與肯定了" 我認為,他們實際的行動就是從華得福教育開始, 所以他們投入相當多的努力與研究在孩子健康發展上, 而且是各方面都有很深入的探討,對我來說真的感觸很深刻, 更感謝這群人的付出!

to be or not to be事實真相就在這之間

2006年03月05日
公開
39

問題一,孩子有多元學習困難該怎麼辦? 問題二,當孩子處於3,9,12歲時,靈性發展危機時該怎樣幫助孩子? 問題三,在台灣華德福學校雖然有治療師,但沒有校醫, 這樣的狀況下,學校該如何調整? 問題四,課程的整合上,對特殊的兒童需要特別設定課程嗎? Dr. Michaela Glockler 的回答: 更早的遠古時代,有特別的人會去追求精神上神聖的東西, 他們很認真的思考並做出法則,而大部分的人,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就是照著做, 並依循這樣的規範,到了20世紀,出現很多思考學說,如黑格爾學說,他們用辯証的方式思考真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事實真相就在這之間, 史代納提出,在最好的情況與最壞的情況之間,這時候人需要做判斷與決定, 但要因地制宜,有意識的思考,以我個人的觀察,我能做什麼樣的決定?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他跟別人是一樣的,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當我(華德福校醫的身份)面對特殊的孩子,我並不會給這些孩子特別的東西, 但是老師就不同,他可能會需要多花一點時間給有問題的兒童, 但是華德福的老師會很有技巧的做,而不讓有問題的兒童與其他孩子們發現, 整個班級老師會先觀察孩子的獨特性然後做一些區分,在座位上有所安排, 假如有特殊問題的孩子,班級中需要加入一位助教, 當小朋友是處於不利的環境時, 這位助教可以按照老師的指示來幫忙照顧,如此也就不至於影響課程的進行, 但也不是隨時的制止,當有問題的兒童發脾氣,要先不理睬,等到他安靜下來, 而乖乖玩遊戲的孩子反而要給予多關心的方式,讓孩子有所體驗並學到人際間互動的關係. -------------- 問題五,"人為什麼要受教育?" 需要受教育再成為人嗎?我們不就是人嗎? 有人提出這樣可愛的問題! Dr. Michaela Glockler 的回答: 人類初期有學習的本能,對世界有很大的學習慾望 但到了青春期,會失去這樣的本能,等於重新開始,這時候會有很多的問題行為出現,所以必須在青春期(約14歲)的時候,要變成自我學習,不然就會沒有學習的動力,就不能成為完整的人(這點演講裡有介紹) 所以我們需要在這之前提供教育,不然就會違反人的本質(身體成熟之後的靈性發展), 人與動物不同,這是不能被忽略的一點, 就是人需要不斷探索人生命的意義,也就是不能失去思考的能力 演講的內容有 1.日兒童的典型困擾Typical Problems for Today’s Child 2.以教育作為預防醫學Education as Preventive Medicine 3.觀察與診斷技巧—教師與校醫的合作Observation and Diagnostic Skills—Teacher and School Doctor in Cooperation 4.體質治療Constitutional Treatment 5.生命法則與人類「自我」的發展Biographical Law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Ego ps.可能有些地方我的翻譯可能有誤差,所以媽媽們參考就好 這些問題真的是很多人的疑惑,其實答案裡還有很多思考空間,像如何辨識孩子的獨特性,方法他們都有系統的整理很多很多,要了解還真不是三天就能理解說完的 演講的部分真的需要花時間消化, 自己不習慣做筆記,只是喜歡思考 聽的時候,聽完的時候,和事後的感覺總是有很多不同 對我而言,真的很感謝這群人,為我們辦這樣的活動 有幾本參考書目: 1.Developmental Insights (Edited by David Mitchell) 2.Education as Preventive Medicine (Michaela Glockler) 3.A Healing Education (Michaela Glockler) 4.Medicine at the Threshold of a New Consciousn (Michaela Glockler)5.Practical Home Care Medicine (Edited by Christine Murphy)

轉載/在我們每一個人裡面都有一個好人一個壞人 / 開媽媽

2006年02月27日
公開
43

在我們每一個人裡面都有一個好人一個壞人 開媽媽 那一天,我們正好討論山,每一個小朋友都很努力地以他自己的方式形容山,每一種表達方式都很有趣,特別是耕暘的,耕暘說:「山呢,你遠遠的看是山,可是你一走近,山就是樹!」「哇!耕暘好高明喲!耕暘好好!」璽文一副覺得耕暘真聰明、真了不起、真的很值得崇拜的樣子,其實璽文自己也很聰明,但他總很能肯定別人的好。 璽文話剛說完,鈺婷緊接著就說:「耕暘才不好呢!耕暘昨天欺負我。」「才沒有,是鈺婷自己,她本來說要讓我玩的,結果後來又不讓我玩了。」耕暘急著解釋。 「那..,那是因為房子太小了呀!」鈺婷很委屈的說。 「對啊!因為我們每一個人裡面都有一個好人,一個壞人。」柔柔馬上接著說,同時,在胸前兩手分別輕輕握拳,交換地舉高代表好人與壞人。 「嗯,柔柔說我們每一個人裡面都有一個好人,一個壞人。」我做出認真思考狀,然後問:「你們想做好人?還是壞人?請舉手讓我看看。」我看到所有的小朋友都舉高了手。我說:「不錯,所有的人都舉手了,你們都想做好人。那麼,我請教你們一個問題,像剛剛鈺婷和耕暘的事,你們能不能用好人的方法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詠晴立刻舉手說:「可以請他們兩個站一站,想一想。」 「嗯,不錯,這是一種方法。你覺得這是好人的方法嗎?」 詠晴看了我一下,沒有回答,好像有點必須重新思考的樣子。 「請問還有沒有別的、不一樣的『好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又問。 芳瑜說:「我可以陪耕暘玩,我跟他做朋友。」 我聽了說:「真好,你看到別人沒有朋友,你就去作他的伴,很有同情心!好。」 小潔說:「我可以找另外一些人跟鈺婷玩。」 「很好,你們都願意彼此做好朋友,幫別人忙。」我說。 中中說:「我還有別的辦法,如果鈺婷覺得房子太小了,他可以把房子蓋成兩個那麼大,這樣,耕暘就可以一起玩了!」 「耶!中中,這真是個了不起的好辦法!」我說。 璽文說:「如果你想蓋直直的房子,可是旁邊有人,你不能蓋過去的話,那你可以轉一個彎蓋過去,這樣房子也可以很大。」 「對,你的辦法真好!你們好會想事情喲!」 接著,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對鈺婷說:「鈺婷,你覺得好一點了嗎?還有耕暘?我覺得如果碰到問題的時候就趕快想辦法解決,這樣我們就不會彼此不高興了,你們兩個一定也很會解決問題,我祝福你們兩個成為好朋友...。」鈺婷和耕暘彼此對看,相視而笑。 這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是我和園所裡一群五歲左右的孩子一起完成的,短短幾分鐘的聊天討論裡,又一次,我被小朋友們驚人的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嚇一跳;又一次,被他們能有彼此相伴和照顧人的心感動。我深深的著迷於他們的認真、執著、愛人和愛社會的態度;雖然他們難免遇見問題,但是他們勇於提出、坦然面對,經過集思廣益,不止解決問題,他們的關係更形親密了。 不一定要給孩子魚,但是一定要教導孩子捕魚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幼兒發展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我們應該把握機會,隨時關心、引導孩子創意的思考,使幼兒能喜歡思考、習慣思考,這樣,當他們面對困境時,他們自然的就會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我們不斷的和孩子們一起這樣練習時,其實我們自己也會進步,而且,您還會發現,只要我們用心的探索和引導,孩子們真是潛能無限,深不可測!

為什麼我們要有寇立思可會議(Kolisko Conference)?

2006年02月20日
公開
8

曾經在古時候 在靈性導師的心靈裡存在著大有能力的思想: 本質上 每一個人都病了 而教育被視為 療癒的過程 它促使兒童健康 在成熟之際 成為真誠實在的人類。 這是魯道夫•史代納在1924年三月份的通訊上,題獻給年輕的醫師和醫學生們的詩句。其中,他呼籲他們與教育工作者合作。 為什麼我們要有寇立思可會議(Kolisko Conference)? 尤金•寇立思可(Eugen Kolisko 1893-1939)是第一位華德福學校校醫,他以歌德自然科學現象學的脈絡,豐富了醫學上的診斷;校醫身兼教師,他為「教育本身作為預防醫學的形式」立下了觀察的根基;並且,他啟迪了教育在「健康給付」上的特殊功能。魯道夫•史代納稱他是一位「道出真理,深入人心」的人。 這些寇立思可大會的概念呈現並說明在華德福教育中,教學上和治療學上所發現的的工具。嚴謹的觀察學校兒童的生活情況,重點必須放在合併兒童發展上生理學的知識,一教育與醫學導向的學習過程上。 隨著文明、暴力、藥物濫用以及越來越加增的免疫系統不完全所產生的有害影響,帶來許多新的健康議題與壓力,在一個社會不安的時期,一個根本的新的省思是必要的。如何能藉由來自發展生理學、心理學、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健康起源學(salutogenesis)等領域的大量科學發現之應用,以及其他健康相關的科學應用來豐富兒童的學生生活。現實上,我們如何在臨床工作上使用這些成果並帶來成效? 教師,治療師、醫師及父母如何使兒童覺得自己被看見、被肯定,覺得他們的意向被支持?在他們的智能與身體的成長發展、鍛鍊之時,他們在心性與靈性層面的發展如何能在同等的認知水平上被看見?人類過去從來未曾有過如同今日這般的有著無限的發展機會可以決定一個人自己的生命及形式,然而,充滿能力與信心的人們卻多麼經常的失去這個機會? 2006年,這是頭一次,全世界將有九場寇立思可會議在不同的國家裡舉行。這個盛會的產生,一部分是因為在不同的國家裡,日益增多的人們表達了他們意欲參與的深度興趣。同時,很明白的,在這一年加添的會議場次中,每一個投入的國家都能設計合於那個特別地區當下需求的內容。這些各自對演講、座談會、工作坊等的多樣要求,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有關人類進化以及人類在生命史上所面臨的挑戰的一個充分對話成為可能。 人智學歌德館總部醫學部與教育部負責人 Michaela Glockler and Christof Wiechert 米開朗•格勒克樂與克里斯多福威賀特

我們是否真的認識兒童本質的全貌?

2006年02月20日
公開
7

我們是否真的認識兒童本質的全貌? 專業的教師、治療師、醫師以及認真的父母們,我們要經常省思自問,我們是否真的認識兒童本質的全貌?或者我們不過是瞎子摸象,摸到什麼說什麼?兒童生理上、心理上、心靈上的特質是什麼?他們如何成長?朝什麼方向發展?當兒童的智能與身體被強化鍛鍊時,他們在心性與靈性層面的發展是什麼?他們本質上的需求是什麼?我們是否能藉著本世紀新發現的大量科學新知來豐富、整合我們在兒童工作上的能力?醫師與教師們如何能在臨床工作上,或教學崗位上對兒童做深入的觀察、結合並應用這些研究成果,帶來成效? 2006年本研習會將由九個國家聯合舉辦,台灣並列其中 為鍛鍊教育與醫學的洞見能力,在國際人智學總部歌德館內教育與醫學部門的合作策劃之下,提供了以「教學和治療」為主體的世界巡迴研習。現任歌德館醫學部部長米開朗•格勒克樂(Michaela Gloeckler)曾於民國九十三、九十四年兩度來台,有感於台中人智哲學發展學會推展人智學之用心與努力,也為支持人智醫學(Anthroposopical Medicine)與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tion)在華語地區的推展,因此積極促台灣成為將國際巡迴會議主辦國之一。這一次,台灣能承辦如此大型之國際會議,機會實屬難得。 2006年8月法國巴黎場次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辦 寇立思可會議不只是一個華得福教育體系下的教育與醫學的會議,它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關心、讚譽並支持的會議。2006年八月,巡迴至在法國的寇立思可會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巴黎的聯合國大廈大廳場地,並協辦世界教育與健康議題的國際論壇。在我全國上下正講求對外追求全球視野,對內深耕本土的此時,我們將我國的教育與醫學搬上世界舞台,與全球的教育界與醫學界人士並坐、相遇、互相學習,這無疑是一樁意義非凡的大事!

各國會議資訊

2006年02月20日
公開
7

2006國際Kolisko會議相關資訊請上網:www.kolisko.net INDIA / Hyderabad印度 /海得拉巴 January 18-22一月18-22 LEARNING AND HEALTH:LEARNING STRATEGY—SOCIAL COMPETENCE-HEALTH PROMOTION IN EDUCATION 學習與健康:學習策略 - 社會能力 - 在教育中提升健康 會議使用語言:英文 SOUTH AFRICA / Cape Town 南非 / 開普敦 April 2-8四月2-8 日 HOW DO THE TEACHERS AND THERAPISTS DEVELOP THEIR DIAGNOSTIC,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SKILLS TO MEET THE MODERN-DAY CHILD WITHIN OUR AFRICAN CONTEXT AND AT WALDORF SCHOOLS? 老師和治療師們如何發展診斷、觀察與實務的技巧 以滿足非洲環境與華德福學校中的現代兒童 會議使用語言:英文(部分工作坊提供非洲語翻譯員) PHILPPINES / Manila菲律賓 / 馬尼拉 April 22-28四月22-28 日 THE HEALING TASK OF EDUCATION 教育的療癒任務 會議使用語言:英文 UKRAINE / Krim烏克蘭 / 克林姆 June 18-24六月18-24 日 EDUCA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教育與健康的發展 會議使用語言:英文、德文、俄文、烏克蘭文 AUSTRALIA / Sydney澳洲 / 雪梨 July 4-9六月4-9 日 THE HEALTH-GIVING POWER OF EDUCATION-HOW TEACHING PRACTICE AND CURRICULUM ADDRESS THE LEVELS OF HEALTH IN THE DEVELOP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教育的康健力量 – 教學實務與課程如何處理發展中兒童和青少年的不同健康層次 會議使用語言:英文 MEXICO墨西哥 July31-August5七月31 - 八月5 日 EDUCATION AS PREVENTIVE MEDICINE 教育是預防醫學 會議使用語言:英文、西班牙文 SWEDEN / Jarna瑞典 / 亞那 August 6-12八月 6-12 日 EDUCATION AS PREVENTIVE MEDICINE-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LIFE FORCES AND THE CIVILISATION OF TODAY 教育是預防醫學 - 生命力與當下文明的相遇 會議使用語言:英文、北歐語 FRANCE / Paris法國 / 巴黎 August 21-25八月21-25 日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 PATHWAYS TO AN INDIVIDUAL NATURE INTUITIVE ACTION IN EDUCATION 童年期與青春期的發展- 在教育中達成個人自然直覺作為的通道 會議使用語言:法文、德文、部分英文

靈性教育從小開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石計生教授

2005年12月01日
公開
32

誠品好讀當期石計生教授介紹慈心華德福文章 靈性教育從小開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 石計生教授 東吳大學社會系 在台灣一片教改聲浪中,實行另類教育的宜蘭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特別令人驚艷。華德福學校揭示靈性的追求不應只是成人的課題,事實上應該從小培養,透過身、心、靈合一的教育,以培養出「自由的全人」。 一九一九年在德國開始的華德福教育(The Waldorf School),以「人智學」(Anthroposophy)式身、心、靈合一的課程,帶動了一股全新的教育運動。目前全球五大洲總共有超過六百所的華德福學校(小學到高中),上千所的幼稚園、治療教育中心、師資培訓學校;而台灣的華德福教育,也在一九九六年由位於宜蘭冬山鄉的「慈心托兒所」所長張純淑引入,而成為台灣另類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的先驅。 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有感於工業化之後人性的失落,提出了「人智學」的思想,提醒人們不要被眼睛所見的外在物質世界所迷惑,而應當去追求心靈及精神層面的世界。人智學認為人是由精神、心靈及身體三種要素所組成,其又分屬於神經系統、韻律系統及肢體系統,而分別由頭、心及四肢三個身體部分控制,也分別掌控思考、感覺及意願三種心靈的功能。依據他對人的理解,史代納發展出一套循序漸進的教育理論。他認為人的生命是以七年為週期,一個人在二十一歲時就是一個「全人」,是一個擁有身、心、靈和諧的自由人。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論就是在「七歲週期」的觀點上,根據孩子在每個週期中的特色集發展狀況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華德福學校的成立,可說是因應了歐洲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對學校教育改革的共識,以促發�促進性的教育方式,強調「個別化」,重視個別孩子心理性的意義。 台灣宜蘭縣冬山鄉的「慈心」是一間座落在冬山的鹿埔村田間、佔地一千五百坪的托兒所的名字,創立迄今已近三十年。所長張純淑在地方上也是一位傳奇人物,早期在戒嚴時期她是宜蘭環保分會的副會長,致力於土地保護之外,也支持反對運動,之後認為政客不可依賴,決定反求諸己,開辦自己理想中的教育。她曾嘗試過許多不同的實驗性課程,一次到英國參訪的經驗,讓她認識了華德福教育,而進一步將托兒所的課程由傳統的讀、算、寫轉型為「人智學」系統的身、心、靈合一課程。 從那時候開始,托兒所慢慢聚集了一群追求相同理念的教師及家長,並於二○○一年正式成立台灣的「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在歷經兩年多尋覓校地、規劃建校方案的多重困難後,於二○○二年八月底在宜蘭縣冬山鄉冬山國小香南分校設立「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展開小學階段的教育實驗工作。校園環境的設計與教室的佈置都融合自然律動,創造一個富有生機循環、溫暖、安全的空間。華德福學校課程的安排有一個很清楚的教育方向設計,即由「圖像走向文字」、「韻律走向概念」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仰賴藝術的力量是無法達成的,所以華德福教育的藝術活動滲透入所有年級的課程中。學齡前的兒童強調是「感官體」、給予的是「很少的玩具,很多的想像力」;一到八年級給予圖像與自然相關課程居多;國三至高中階段才施予與文字和概念複雜思考相關的教育內容。他們認為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先學習掌握「人本身」、「人和自然」的精神生活潛能與連帶,進而才能掌握「人和社會」、「人和經濟」、「人和世界」的社會關係。 慈心的課程安排為完整四季韻律的一年四學期制;在一學期十週的大韻律下,十分關注三週連貫的主要課程韻律;週期性的主課程下,慈心關注每天規律的生活作息,這是由於重複的韻律有助於穩定孩子的焦急與不安,開展孩子內在的自由。語文、數學、自然等次序性進行的「主要課程」,可以說是華德福教育課程的核心,引導孩子連結外在感官世界以及內在的觀念和情感世界。「副課程」主要是美學呈現,水彩畫、形線畫(form drawing)、蜜蠟、泥塑、音樂合奏、優律詩美舞蹈(eurythmy)等藝術性的活動,引領孩子釋發內在生命的力量,滋養孩子的意志力與情感。 史代納的「華德福」學校的建立,試圖超越在西方尚未被實踐過的柏拉圖與盧梭的理想教育,推動合乎人性與現代生活需求的教育體系。它的教育目標,關乎身體、心靈,更關乎個人內心的自由: 一個人透過他的「身體」和「心靈」所表達的「自我」的能力越來越豐富,並且這個「自我」能越有意識地,依自己獨立思考後的決定,來運用各人多方面的天賦,這個人的內心的「自由」也就越大。

彩繪童年/Brunhild Muller

2005年11月09日
公開
19

彩繪童年 《彩繪童年》 原著:Malen mit Wasserfarben (Painting with Children) 作者:Brunhild Muller 譯者:余若君 當我們運用色彩畫畫時,當時所自覺的是:我們正從了無生趣的事物中(what is dead)喚起生命(life)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 從童年開始,我們就已沈浸在週遭環境千變萬化的色彩中。 不同的色彩影響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交織在我們的情緒裡, 也更進一步地呈現在我們的衣著上 我們喜歡穿自己選擇的顏色。    * 本書 導言*   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基於實用性的考量,本書乃根據歌德《色彩理論》(Theory of Colours)一書發展而出,並國現出與孩子一同畫畫的過程不僅僅是自我的表達(self-expression)而已。 這本為父母和老師準備的水彩畫指導手冊,內容涵蓋了畫前的準備工作、色彩的故事與詩歌以及畫出大自然與一年四季的心情氛圍等單元。 直到學齡前,許多孩子將紅色稱為綠色,或將綠色稱為紅色,而較少將藍色與黃色混淆,同時他們也可能改變他們最喜歡的顏色。這個例子說明了一項事實:孩子最初對補色的感覺勝過於色彩本身外顯的顏色,而只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孩子才會漸漸體會到和成人一般的色彩經驗。而這本書即提供了父母與教師畫前對孩子的內心有深入的了解,並且詳細介紹如何準備與指導的方針。    * 目錄 *   兒童與色彩 色彩對精神的影響 孩子用水彩畫畫 水彩畫前的準備工作 畫出五彩繽紛的顏色 ■色彩的故事 ■四季裡的彩繪 ■色彩故事的背景 ■讓感覺去經驗色彩 ■大自然的心情 ■畫出眼中的世界 用植物色料畫畫 激發彩畫想像空間的詩  

探看幼兒的塗畫世界/Michaela Strauss

2005年11月09日
公開
36

探看幼兒的圖畫世界 原著:Von Der Zeichensprache Des Kleinen Kindes 作者:Michaela Strauss 譯者:余若君 《探看幼兒的塗畫世界》    * 本書 序*   「兒童畫,既沒什麼創作技術,也沒什麼美感內涵,根本不值得討論或研究。」 二十世紀以前的成人幾乎都存有「兒童畫不屑一顧」的偏見。 「兒童畫是兒童心理的X光片,是兒童腦中的照相;也是兒童的生活日記……。」這是當代從事兒童教育、心理與文化工作者們的共識。 《探看幼兒的塗畫世界》是一本從事兒童繪畫研究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對於想要深刻理解兒童成長或研究者來說,本書或可視為一本「學齡前兒童繪畫發展的觀察與解說報告」,書中的圖文內容包含:第一章「線條與運動」,探討幼兒如何從週歲開始的亂線塗鴉展開生命最初的圖象之旅,直到人物、動物、房子、樹木形象的浮現。第二章「由線條到平面」,探討色彩在兒童畫中如何扮演情感的最佳代號。第三章「由象徵符號到說明式插畫的表現」,探討孩子如何以圖畫代替語言,展開「繪圖說故事」的自我表現與人際互動情事。附錄:「人之研究」註記,是一篇由渥夫岡.夏德撰述的「人智學觀點的兒童繪畫研究」,讀者若能書中的本文與附錄對照重複閱讀,將更有助於本書內容要義的理解。 老實說,這雖不是「一本很容易消化的書」;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即使你自認為是研究兒童畫的老園丁,仍然可以從本書著作的圖文中發現「兒童與兒童畫」之間的新生命。 ∼「兒童畫」大有學問 蘇振明教授(本夜作者現任教台北市立師院美勞教育系暨視覺藝術研究所)       *章節目錄*      帶您從人智學角度來解讀幼兒塗鴨中的重要元素: 線條與運動:學齡前兒童繪畫的構成元素、有人的畫面及有樹的畫 面、人和房子、有頭與腳的人。 由線條到平面:色彩是靈魂表達抒發的媒介。 由象徵符號到說明式插畫的表現:平面說明式的組合編排。

我來了(保護感官摘要)

2005年08月16日
公開
8

現在,很多人很難注意到他周圍的世界, 他們有眼睛,卻不能真正地看;有耳朵,卻不能真正聆聽。 視覺與聽覺這兩個感官印象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眼睛與耳朵必須能夠調到剛好的程度,才能夠表現出這個世界的繽紛多樣 像大人一樣,如果兒童想要經驗這個世界的話,他需要真正能看的眼睛 與真正能聽的耳朵,當然,如果我們想要經驗到外界事物的美好, 首先得感覺到它。 現在,有些人很難注意到他周圍的世界, 不管是桌上的一瓶花.樹林中的風聲,或是黑夜的星空. 他們有眼睛,卻不能真正地看;有耳朵,卻不能真正聆聽, 他們的內在生活因而顯得貧瘠不堪。 好多人問,為什麼不給angel看電視或是VCD? 其實,我也是後來才發現看電視的壞處, 不管它是個很優質的電視節目,也一樣, 我還是會盡量不為所動, 原因就是我發現angel的過動,電視要負一大部分責任, 老人家帶孩子這一點是非常難避免的, 有時連我自己也很難,因為只要VCD一放, 至少我可以有20分鐘的時間可以做家事而不會被干擾, 但是,ANGEL一些行為仍是我該檢討的 所以,我就想是否該為這件事做一些反省呢? 學校一直要求我,不要給angel看電視或VCD,還有玩具越簡單越好, 問題是這兩樣,對我是最困難的一部分 我跟一般媽媽一樣,認為這兩樣可以快速且有效的達到教育的功能, 老師給了我一些不一樣的聲音時,我著實想了好一陣子 , 但我要說的是,改了那兩樣的習慣後 ANGEL變的更穩定,更富想像力 說到這裡,我要休息一下,說個小故事 "媽媽~我要當小飛俠"angel跑來告訴我,手上拿了好多條(我的)絲巾 我一條一條的往她身上綁,一邊想如何才能綁出更多花樣? angel不時的告訴我,她希望的小飛俠是怎麼樣, 討價還價後,一個小飛俠很高興的去佈置想像遊戲的空間了 像這樣的遊戲百玩不膩,而且還很好玩 , 看著她有時會真的會以為她有一對美麗的翅膀呢。 話說到這裡,我又陷入兩難的局面 好看的卡通我也很愛,還有就是angel聽不懂小姐姐的電視語言, 所以有時候會打不進去那個圈子,只能乾瞪眼 而以後的青少年又會更在乎朋友圈的共同話題, 真是很煩惱,到那時看還是不看呢? 大姑家的小姐姐每次上網,只想看電視台的偶像劇, 看這樣的情形,我又不願意以後angel是這樣用電腦的 唉~ 真傷腦筋耶!

轉載 華德福教育之路

2005年08月10日
公開
25

華德福教育之路 Edgar Allen Beem 著 盧泰之 譯 一、 在緬因州的福麗波特(Freeport),在一個有走廊的大平房裡面,有 一至四年級的梅裡考利哥(Merriconeag)華德福學校的學生在上 課。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場所,天窗和牆壁上的顏色有鴨黃、柔紫、 天藍等,平房頂上的天窗,也給人以欲飛的感覺。各教室的門是手工 製作的,連門把手也是樹枝形狀的。從這些帶著村舍泥土氣息的門 後,傳來兒童學習的聲音。有豎笛聲、背誦頌詩聲、還有跺腳和拍手 聲。 「二四得八。」(拍拍手。)「三四十二。」(拍拍手。)「四四十 六。」(拍拍手。) 薩拉.凡.芙麗特的班上有26名四年級學生。學生們都站著,圍個圈 子背誦乘法表──一種永恆的在數學熟記方面的練習。但是還有一個 特別的地方,在他們背誦時,他們一邊隨著節拍拍手,一邊繞著許多 橙色的裝有荳子的袋子轉圈。凡.芙麗特把這些袋子交給挨她最近的 孩子,然後孩子們把它們一個接一個地傳給身後面的孩子,直到每一 個孩子都有了一個袋子。最後,凡.芙麗特在圈子中心放一個木制的 籃子,能正確回答對一道算術題的孩子,就可以把豆袋子拋入木籃子 裡去了。 根據華德福教育理論,以這種不尋常的方式學習乘法不僅能給予學生 在記憶方面的練習,也可以使孩子們在規範發言、韻律節奏、手眼協 調、空間領悟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學習,這正是老師所期盼的效 果。這種示範性的多任務式的(multi-tasking)教學方法正是華德 福教育的特性──尋求一種對孩子在體能上、社交上、情感上、智力 上以及精神成長上整合性的學習方法。 當凡.芙麗特的所有學生把他們的豆袋扔在籃子裡後,她就開始大聲 數數。這是要求他們把東倒西彎的桌椅整理好並歸位的信號。當她數 到40的時候,薩拉.凡.芙麗特老師已經站立在坐成四排並且非常齊 整的26名學生面前。 「這個想法是讓他們先盡情釋放自己的精力,然後他們就可以靜下心 來學習了。」她解釋說。 二、 為了應對政治上對責任和能力的要求,在公立學校日益追求更高的教 育標準和取消不必要的考試之時,華德福學校平靜地進行一條不同的 路線。他們尋求提供給他們學生的不是更強的學術氣氛,而是加強對 個體的關注,這種競爭優勢也許描述為心靈教育會更確切些。 這裡的學生讀書比在公立學校更晚些。學生和同一個老師需要在一起 學習和生活8年,班額大小是有一定標準的。伴隨以奇特的訓練和沒 有國家統一標準化的測試,這些擁有200名到300名學生規模的學校越 來越適應21世紀學生和父母的需要。 華德福學校是魯道夫.史代納(1861∼1925)的新構想,他是一個奧 地利哲學家,自然科學家,他也被人描述為一個觀察十分敏銳的人物 。1919年,他在德國斯圖加特華德福.阿斯托利亞(Waldorf- Astoria)香煙廠裡,他開發了用以教育工人們的孩子華德福課程來 教育工人的孩子。作為一個在德國很受歡迎的大教育項目,華德福學 校日益成為這個國家人民的一個選擇。 1928年,紐約市最初的華德福學校建立了。但是到1965年為止只有8 所這樣的學校。如今已有130所了。之所以數量增加總的是歸因於有 許多流向新區居住的小孩子,他們的家長渴望孩子得到良好教育和進 步。一些家長是國家政策領導和社區的著名成員,他們能為孩子支付 得起那平均$7,500一年的學費。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對於公立教育的主動性認同基本被掃清,諸如緬 因州教育評估(MEA)標準化測試和馬薩諸塞州全面評估系統(MC AS)的標準化考試,許多父母都很反感這些基於標準的 (standards-based)教育改革。 「華德福教育是比公立學校的教育更加被社會認可的教育,」凡.芙 麗特說,「公立學校教育的主要是『頭』。華德福學校教育的有 『頭』、『心』和『手』(指智力、心靈和勞動技能──譯者注), 所有這些對於孩子們來說,這要比僅僅學會用『頭』來考慮問題的教 育要強的多。」 18所在新英格來州的華德福學校,13個是建立於1980年以來,現在每 年都有主動建立和擴展的華德福學校。一些華德福學校是完全小學性 質的,其他的則是高中。一些是住宿制學校,其他的是公立的有特許 證的學校。5所在馬薩諸塞州的華德福學校分別位於列克星敦, Beverly農場,Great Barrington、Bourne,和Hadley。 梅裡考利哥學校的面積從店面一直到梅裡考利哥的田園區。這所學校 的名字在當地的意思是「容易通行的地方」(place of easy passage)──可以想見這個學校很大。這個學校有一至八個年級, 註冊生有150名,還有另外70個孩子在幼稚園裡學習,不過幼稚園被 安置在另外的地方。因為華德福學校致力於他們的學生的成長,所以 計劃最終要在Merriconeag增加一所高中。 像所有的華德福學校一樣,梅裡考利哥學校努力追隨魯道夫.史代納 的教育理念:「以真誠接納孩子,以愛心教育孩子,以自由精神引導 孩子。」 三、 華德福學校天天以老師問候學生這樣的方式作為開端:「你身體好 麼?你媽媽好嗎?我希望你帶來了室外比賽時穿的衣裳。」 凡.芙麗特的學生大約早晨8:15到達,她會向每位學生致意表示歡 迎,和他們握手並同他們的目光接觸。這種個人化的交流方式是所有 華德福學校的日常儀式,也是一種在禮貌上的鍛煉,還有助於老師端 量孩子的情緒以及整個班級的整體性特徵。 薩拉.凡.芙麗特,曾經在公立學校任教17年,最初對華德福教育感 興趣的起因是她在1990年參加了一次華德福工作實習車間以後的事。 「很是奇怪,」她邊回憶著說。「它對於我來說很是陌生。他們正在 談論教一年級學生學編織。」之後,在1997年,她離開了緬因州的 Yarmouth的正規學校系統,開始在梅裡考利哥學校任教。 她說:「現在的教育越來越把重點放在教育成果、測試成勣和學習結 果上,我意識到這是沒有道理的要求。我相信教學是藝術,並且我感 到我在那個方面做的是越來越少了。」 在公立學校和華德福學校之間,起碼在班級的大小方面存在著很顯然 的區別。凡.芙麗特帶著四年級的26個學生.華德福學校一直奉行著 一項大家庭原則,請相信這個數字的力量,華德福學校的學生要和老 師一起呆8年,這是期望大家庭之間進行健康的個性影響和滲透。 「您的目標是為了大家,」凡.芙麗特說。「在華德福學校,如果我 有18個學生,這還是不很夠的。要是在公立學校,18個就足夠了。」 精神上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儘管華德福學校是不分宗教派系的,但 他們承認有比人類自身更強大的精神力量的存在。耳聞目睹華德福學 校(包括在梅裡考利哥學校的學生)所有一年級至四年級正在晨頌的 學生,他們背誦道:   太陽充滿愛的光每天點亮我   來自精神的力量通過靈魂滲透了我的肌體   聖靈的精神力量休浴於   燦爛的陽光中   我發出由衷的感嘆   噢!我的上帝   您慈愛人,給人以力量   並永駐於我的靈魂裡   讓我能盡心盡力投入勞作和學習   我沐浴著您的光輝和您愛的力量   對於您我惟有愛意和感恩   The sun with loving light makes bright for me the day;   The soul with spirit power gives strength unto my limbs;   In sunlight shining clear I reverence, O God,   The strength of humankind,   Which Thou so graciously has planted in my soul,   That I with all my might may love to work and learn.   From you comes light and strength,   To you rise love and thanks. 「我們這裡不會不提到上帝和靈魂,精神需求空間要進入課堂教學, 這僅是一種意識,這種意識儘管看不見,但是對我們的生活很重 要。」凡.芙麗特說。 在她所在的教室裡有一樣東西沒有看到,就是電腦。華德福學校不鼓 勵學生看電視和使用電腦。她說:「這些東西對學生的想像力是致命 的。」 在華德福學校有一個慣例,就是每天的最初兩個小時是「主課」。在 她的主課上,學生演奏豎笛、唱歌、誦讀聖歌、背誦乘法表、聽她講 Hiawatha的故事、然後把他們寫好的關於神秘的印地安人物Glooskap 的故事抄寫在螺旋活頁的筆記本上,這樣他們這一年的工作學習情況 就被記錄和保存下來了。 「我對公立教育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孩子們每天的最初兩個小時要留在 教室裡面,擁有一個較完整的時間。」她說。對於公立學校把學生的 時間弄得支離破碎,對於把諸如藝術、體育、心理指導、矯正性閱讀 等課程被停止的這樣的作法,她表示出不滿和失望。她說:「我不會 在孩子的童年階段就把重點放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上,在華德福學校, 如果在一年級就學會了閱讀,儘管看起來很棒,但是在我們這裡是不 會這樣做的。」 反而,華德福學校在起步階段則強調聽的技能技巧。在二年級才有閱 讀課。 「華德福孩子學會真正的聽這才是最好的,」凡.芙麗特說,「大多 數課程是由老師口授的,但這絕不是做講座。上課是以講故事的方式 進行的。而在公立學校,很少有以老師講故事的方式授課;他們僅僅 是讀故事。」 凡.芙麗特的班裡有一個很明顯的東西,就是所有華德福學校都有這 樣的一張課程表。這種課程表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製作的,也就是 說,它依據的是人類智力的文明開化發展的特性和規律。一年級學生 學的是童話故事和傳說故事,二年級學的是傳奇故事、寓言故事和自 然故事,三年級學的是舊約故事,四年級重點學習古挪威神話傳奇故 事和美國本地神話故事。 通過將人類歷史濃縮於8年的華德福教學之中,凡.芙麗特的書面工 作評估報告成為評價孩子們進步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因為在華德福學 校裡,學生直到八年級才開始進行書面教學。 上午10:30,孩子們吃點心並做小憩。然後,從11:00到12:15, John Saccone,曾經是前Tony Montanaro''s Celebration Mime Troupe馬戲團的一名演員,指導孩子們投入到像跳繩、平衡木、拍球 等一系列的運動之中。當他們鍛煉罷,就回來吃午餐,他們打開書 桌,拿出他們自己編織的墊子,坐在上面,一邊安靜地吃著飯,一邊 聽凡.芙麗特老師讀的一個章節,這本書的名字是《學校之輪》 (The Wheel on the School)。當他們吃過飯,幾名學生,包括男 生和女生,邊聽故事,邊編製東西。在12:45,凡.芙麗特回家去 了。 「你們好呀,同學們。」 「您好,凡.芙麗特夫人。」 教室的師生禮儀方式似乎對這些9和10歲的孩子們有很大的潛移默化 的作用。在操場上看不見嬉戲打鬧大吵大叫的聲音和場面,就是在 凡.芙麗特老師離開去休息的時候,他們也沒有亂跑亂鬧。有幾名學 生在教室後邊玩類似於中國小孩做「纏絞」遊戲(挑繃子、翻繩 子)。Kelsey,是一個對編織很自信的女孩,當她注意到Alex在編織 坐墊有困難時,就主動過去幫忙,因為Alex是今年剛來的新生,有了 Kelsey的關心和幫助,她心裡十分喜歡。 「我原來的學校好可怕呀,」有幾個同學在聽他說話。「我們的同學 之間相互謾罵,作為朋友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午餐過後,手工課老師Christine Colson指導了半班的學生,他教學 生在一塊粗布上鉤出一個佩茲利樣式的帶有鏈狀藝術花樣的藝術品; 而木工課老師,名字叫Robert Thurrell,正在引導另外一半學生在 一截大約超過一英尺長的槭木上彫刻北歐海盜船上的黃油色的船槳。 向這樣一個四年級教室裡滿是彫刻用的刀子,這對於大多數公立學校 來說是令人擔心的事,但在梅裡考利哥學校裡,學生們以勤勞來度過 這快樂的餘下時光。他們在3:05放學。 學校可供人們來選擇,,華德福教育看起來似乎是十分古板落伍、循 規蹈矩、嚴格一律的,好像是學生們製作的掛在牆壁上極為相像的藝 術品和統一的課程表一樣。 「華德福教育不是以孩子的被啟蒙或被授以知識為初衷,而是以孩子 的心靈為中心,」凡.芙麗特說道。「在1919年,課程是由魯道夫. 史代納非常仔細地製作的。老師運用這個課程,因為這個課程的內涵 太寬廣了,好像使大家得到了一個盡情發展並能夠發揮自己光芒的地 方。」 Lynne Espy對華德福教育哲學一無所知,她為她的女兒Hannah所在的 一個幼稚園做些採購的事情。吸引她去梅裡考利哥學校的原因是,這 裡的教室的井然有序和安靜的氛圍,與她所看到凌亂無序的公立學校 幼稚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華德福學校每樣事情考慮的都很週全,」Espy說,她有3個孩子 在梅裡考利哥學校,她還是此地的委員會委員。「孩子受到薩拉的善 良感染。這可不是說大話;的確是這樣的。他們也變得十分善良,富 有愛心。」 Katy Neveu兩年前從加利福尼亞搬家到了緬因州,她志願在Novato的 一所公辦租賃性的華德福學校教書。她事先學習了華德福教育,她 說,「因為她的母親曾經在辛辛那提州有做過25年公立幼稚園老師的 經驗。在那時,她的教室從一個遊戲活動教室變成了孩子們在電腦上 讀書的教室。」 在華德福學校的孩子父母對它贊口不絕的同時,華德福教育體系也引 來了各層面上的批評。在魯道夫.史代納的哲學中,以人智學 (anthroposophy)最為著名。 人智學(anthroposophy,字面意思是「人類的研究」)是精神之路 (the spiritual path)的意思,魯道夫.史代納在他的長篇著作中 有明確的表述。很難用隻字片言來說清楚Steiner的哲學,有一點是 人智學是通靈學(theosophy)的一個分支。因為它認為這個世界上 的唯物論者的觀點是錯誤的,世界的終極目的是完成一種精神運命關 懷。在史代納哲學中更加有爭議的觀點是,自從地球這顆行星的誕生 之日始,人就存在在這個星球上,我們現在居住的時間是後阿特蘭提 斯時期(the Post-Atlantis Period)(注:傳說阿特蘭提斯島大約 大約在公元前7227年陸沈海底,它是一個神秘海島,最先由柏拉圖提 及),並且他說在3573年,人類將恢復各種神秘的洞察力量,史代納 認為這些力量在古希臘帝國存在之前就有了。 人智學包含史代納的針對華德福教育理論的宇宙學計劃、有機環保農 業體系,順勢療法醫學(homeopathic medicine)和一個殘疾人治療 社區組織(在Camphill村莊)。 美國的人智學社會社區,總部設在密執安州的安.阿伯,椐報導有近 4,000名成員。全部有證書的華德福教師都學習過人智學,但是僅有 大約40%屬於這個社區。多數華德福學生的父母似乎對此並不了解。 「即使我在學校呆10年,關於人智學我也是了解不多的,」Espy說 道。「絕對不是因為它的默默無為。不如說這應該是教職員的一件私 事。」 就人智學是不是宗教?是不是華德福學校有一個宗教上的基礎?在這 些問題上,華德福的追隨者中是存在分歧的。Jean Yeager是人智學 社會的行政主管,他堅持認為人智學是「在精神探索上的方法和途 徑,不是宗教。」與此同時,Eugene Schwartz,卻持不同意見。 Eugene Schwartz寫過幾本關於華德福教育方面的書籍,還是一位在 華德福教育運動中的全美教師領導者。 Schwartz在一次教師培訓上演講說:「否認華德福教育的宗教基礎是 非常,非常錯誤的,」「我會說,華德福社會的領導正在這個問題上 說連篇空話,。我堅持說我們是宗教學校。」 人智學有時成了學校的一個絆腳石。Katy Neveu主動協助波特蘭地區 開創華得福事業,那裡有一個父母合作社在運作一個華德福幼兒遊戲 小組,還預期在Greater Portland建立一所華德福學校。合作社9月 分在Scarborough自由浸禮會教友教會的地下室開了一個學齡前項 目,但會眾成員們帶來的華德福文學引起了牧師的關注,他認為人智 學是與教會的信仰不相容的,並告知Katy Neveu,學校必須另覓方便 去處。 不是所有華德福學校都採用純粹的史代納體系。例如,在緬因州的 Blue Hill,有個海灣學校,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到華德福教育啟發的 學校,它並不讓唯一的一位老師跟隨班級8年,也執行一些標準化測 試。北美洲華德福學校協會把不嚴格遵守華德福計劃要求的海灣學校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華德福學校而不是一個「成員」學校來看待。 還有些公辦租賃學校,包括在密爾沃基市(Milwaukee)的一所和在 加利福尼亞州的幾所,都採用了一種世俗化的課程安排方式。對於非 宗教性質的華德福教育的浸入,並在公辦租賃性學校進行實踐,當然 是很有爭議的。 在薩加門多,有一個組織稱它自己是法律上的無派性學校的人們 (PLANS──People for Legal and Non-Sectarian Schools)已經 提起了訴訟,它指控,公民納稅不應該被用於資助華德福學校,並且 爭辯說,華德福性質的公辦租賃學校違犯了憲法規定,因為憲法規定 要政教分離。在薩加門多市的聯邦法庭將對此做出審理。 四、 PLANS(People for Legal and Non-Sectarian Schools),是一個 世俗人道主義者和宗教保守主義者的聯盟,他們聯合起來反對華德 福,並建立一個了網站(www.waldorfcritics.org),把人智學描述 為一個「像巫術一樣的(cultlike)宗教學派。」這個組織聲稱發現 華德福學校在宗教方面出的麻煩事更多些;它還爭論說,華德福學校 抑止學術成就。 魯道夫.史代納的人的發展理論,人智學方面的理論對華德福教育有 極大的影響。他論斷說,直到6歲,兒童的心靈正在習慣於肉體,幼 兒模仿學習能力達到最佳時機。從7歲到青春期,主要是看孩子身上 存在的情感上和想像力上的因素,因此教育要注重神話和故事講授。 史代納認為:只有在青春期以後,成型的思維(星芒體Astral body)才開始根置於孩子的大腦之中,才開始培養他們的重要的邏輯 思維能力,以適應解決棘手的智力問題的需要。 「我一點也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在青春期後才能進行縝密的思維。 孩子們是在浪費(本不必要浪費的)大量珍貴的時間去促進他們的分 析、辨析以及其它綜合技能的提高。」Janine Bempechat說,他是一 位在哈佛教育學學院研究生院的副教授,他也是《讓我們的孩子回歸 ──為未來而教育孩子》(Getting Our Kids Back on Track: Educating Children for the Future.)一書的作者。 Bempechat的哈佛同事Howard Gardner是幾本很有影響力的書的作者 (其中有一本書是:《非教育性思考:孩子怎麼想與學校應該怎麼 教?》(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他認為華德福教育與他的多元智力理論是 一致的。他說:「我非常喜歡華德福學校堅定的發展規劃──人的全 面發展以及兒童階段特殊發展的實現,這是有規律的。任何干擾和影 響都會對其有破壞。現在幼稚園推行高中課程和測試標準的傾向是違 背發展規律的、瘋狂的想法。」 華德福教育將拔高的常規教育給予降低。許多美國家庭送他們的孩子 到公立學校學中學,然後又送到私立學校為升大學做準備,尤其是許 多華德福學生在經過8年的華德福教育後,轉入到非華德福學校和公 立學校。 當華德福學校的學生進入公立高中後他們該怎麼辦呢?有個女孩叫凱 特.柯麗絲汀,她在1998年從梅裡考利哥學校畢業以後,上公立高中 已經2年了,她說,她能習慣了這裡的考試,由華德福向公立學校的 轉折不是那麼困難。 柯麗絲汀說:「最難捱的是過渡期,孩子們不願意呆的班級就是那個 對孩子們漠不關心的老師所在的班級。我的心理一直處於矛盾狀 態。」最後,她轉到了Limestone的緬因州立科學與數學學校(the Maine Schoo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這是所州立的以科 學和數學為特色的學校,她在低年級。 要不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華德福高中,柯麗絲汀會在八年級後繼續她的 華德福教育。在新英格蘭州,只有二所這樣的學校,一所在新罕布什 爾州威爾敦市的華德福寄宿學校,有120名學生;另一所是在馬薩諸 塞州的列克星敦的華德福高中,有50名學生。 列克星敦學校原來是一個在馬薩諸塞大街上的一個普通的保險辦公室 所附屬的一個倉庫改造成的。這所學校的學術感比梅裡考利哥學校要 多,但課程仍然是基於發展的需要而安排的。比如,物理學方面的知 識4個學年都教。由史代納開展的兩門美育課程(Tai chi和eury- thmy)與算術、科學、歷史和文學一起被教授。並且仍然需要書面評 估的形式。然而,為了迎合想上大學的學生,老師保留同步學習年級 的方式,沒有完全依照原先的教學安排。 華德福高中的學生為了升入大學也要參加全國SAT考試,因為他們 上的是私立學校,這個州不要求他們接受MCAS考試。去年,參加 SAT考試的列克星敦華德福學生中,有九個高年級學生數學和口試 的分數達到了450分到750分之間。(SAT的口試和數學推理測試的 錄取是從400分到800分之間為依據。全國的平均分數是:口試是505 分,數學是514分。) 「測試是評估我們學生的一種辦法,但這是最糟糕的辦法。為了使我 們的學生SATs考得好,我們不得不收斂他們的思想,不至於使他 們的思想飛的更遠。如果我們必須使他們通過MCAS考試,我們將 不能給他們以完整的文明文化生活。」一所大學的歷史學教師兼大學 顧問Betsy Webb如是說。 George Blaszczynsky是阿靈頓市人,這學年,他的家庭中也有了一 名華德福成員。他的兒子馬修正在一個新生班級裡學習。 Blaszczynsky認為他去除了馬修在公立學校體制裡的壓力,因為這個 壓力使學生們必須要很好地完成MCAS測試,所以導致過重的家庭 作業負擔,主要是為了通過MCAS測試。他說:「我的確對那種方 法表示懷疑,過多的作業負擔和運用智慧做事沒什麼互相關係。」 Blaszczynsky是一位受麻省理工學院培訓的工程師,他回憶說,他一 進入大學時就被告知:他在這裡所學習的所有東西將在十年之內過 時,近年來,信息廢棄的步幅已經加快了。 Blaszczynsky說:「在華德福,馬修可能所學的知識沒有在阿靈頓高 中的多,但我認為他將學會學習。這是種令人愉快的也是鼓舞人心的 教育經歷與體驗。」 華德福的教育家指出,Kenneth Chenault,美國快運公司的副會長; Victor Navasky,國家出版公司的出版商;前著名女演員Julianna Margulies都是華德福的畢業生。 Chenault,從幼稚園到12年級,他都在紐約的花園城華德福學校學 習。他認為:「華德福教會我如何認識自己,這是對我的行為負責; 並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名好的聽眾,如何敏感地感知他人的需要。華得 福幫助我集中我的信念和價值中的最重要的成分,這是我成為好領導 的基石。」 根據北美洲華德福學校的協會所說,在加利福尼亞州的Fair Oaks, 從1993年到1999年之間,有1,100名學生從華德福高中畢業。這些學 生中,有78%直接地去上大學,另外的10%計劃在工作1年或2年以後再 繼續高等教育。華德福畢業生目前遍布布朗大學、漢普郡大學、 Brandeis大學、Wheaton大學、愛默生大學,波士頓大學,Wellesley 大學、史密斯大學以及Tufts大學等高等學府。 至於什麼是在教育上的成功?這是有不同的標準尺度的。華德福學校 更多地以自我實現、幸福和獨立地思考為標準,而不是以獲取物質財 富或權力作為標準的。 列克星敦華德福的老師Betsy Webb爭辯說,美國公立教育最初意欲是 為公民身分做準備的,強制性的公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為勞動力 資源做準備,這是從19世紀開始的。她指出當前基於標準的改革浪潮 將取消考試、呼喚責任感都列到工作議程上來了。 Webb說:「如果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好工作者來幫助實業家變得富有的 話,我們是錯了的。那就是公立學校建立的目的麼?但從某種程度上 來說,那就是他們仍然在做的事情。」 Deborah Meier,她是Roxbury的Mission Hill School實驗學校的校 長,因為她在公立學校改革卓有成效的工作而獲得「天才獎」。雖然 她對華德福教育有一些吹毛求疵的評價,但是還是肯定了華德福學校 作為一種供人們選擇的教育的一個好榜樣。她還說:「華德福提示了 我追求高標準,不是教育的單一目標,我認識的一些成年人,他們都 是從華德福學校畢業的非凡的人。那種教育留給人們留下一個深刻的 印象是:透徹、細心和深思熟慮。他們減慢步驟,以便您慢慢欣賞到 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原文來源: http://www.boston.com/globe/magazine/ 4-15/featurestory1.shtml

轉載 華德福教育(一次介紹性演講)文環 著

2005年08月10日
公開
29

華德福教育 ──一次介紹性演講 文環 著 盧泰之 譯 面對著在世界各地發生巨大變動,今天許多父母和教育家很是關心 是:我們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得以應付這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不確 定性,並且這不確定性也在日益的增多。從今天起,教育界已經開始 意識到,我們的孩子不僅需要邏輯上的思維形式而且還需要其它方面 的智力形式。畢竟,他們需要的是創造能力和上帝贈予他們的對事物 的多樣性的感知力。幸運的是,從1919年德國的斯圖加特的第一所華 德福學校的創建開始,我們當今的教育理念或意識已經進行了長期的 實踐操作。 華德福教育的核心是進行藝術性的創造性教學!每堂課(包括科學課 和體操課)的教學都含有藝術性教學成分。孩子們在一種藝術氛圍中 生活和學習,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智力訓練和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枯 燥的知識,而這種教學恰恰是我們目前的主流教育。這種讓孩子們感 到度日如年的教學過程所造成的惡果是扼殺創造力和生命力,原因是 這種教學活動是無相應的有效的活動。如果我們意欲獲取更深層次的 知識,意欲了解事物的本質的話,我們自己首先必須對創造性的教學 心知肚明,要知道,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因此,在孩子們學習各門功 課的時候,華德福的學生也就是在體驗著一種過程,這是個能使他們 的命運得到充分變革的學習過程。當我們用心靈體會自然的樂趣,來 領悟陽光、溫暖、色彩、音籟、運動和形態是如何永遠處於生機勃勃 的變化過程之中,並通過將這些基本的藝術性的成分融於教學工作的 時候,華德福的孩子們就開始獲取通往世界的知識。他們不需要瞄準 某個終極結果!這個結果永遠不會給他們帶來生活的真實。如果他們 打算記住終極結果,他們要接受的會是無生命的知識,而這是不可能 給予他們以生命的要旨或意義的。只會使他們的生活虛空和乏味,實 際上,它會導致許多年輕人將自己與這個世界相悖離!每人身上都有 生命的一種自然的創造衝動,我們扮演的角色是在自然藝術性戲劇裡 的。片面的學術教育不幸地壓制了人的藝術創造衝動。我們仍然認 為,藝術的重要性對於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可或缺的! 半個世紀以來,華德福教育在獻身於華德福事業的老師們的努力下, 默默地且堅韌地向前邁進。在20世紀70年代,當多數文明的國家對兒 童問題的增加震驚之餘,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召開以華德福教育 作為一個可能性的補救措施的國際教育會議。從那以後,在全世界的 範圍內掀起了以華德福教育為先導的世界最大的私立學校運動,人們 對華德福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漲。目前在大約60個國家裡有780多所學 校。100所華德福教師訓練學院無法滿足世界各國對華德福教師的需 求。單單在德國,許多這類學院也無法避免出現這樣的事實:因為對 華德福教師的需求量的增加,正有2000多個班級的學生在期盼著他們 的班主任老師。 華德福學生來自各種門第,有下層普通平民家庭、有罪犯家庭、還有 皇族家庭和總理家庭的。有些較知名的畢業生,像挪威總理,Jens Stoltenberg;德國內務部長,Otto Schily;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Osco)的媒體自由代表,Freimut Duve;美國快遞公司的首席執行 官,Kenneth Chennault,德國聯邦銀行前總裁,Karl Otto Pohl; 暢銷的管理類書《團體核心:可以改變世界》和《樂於思考》的共同 執筆人,Daniel T. Jones教授;《從未結束的故事》的作者, Michael Ende;世界級電影導演,Stephen Spielberg等等。 在我們的社會,有種不幸的誤解:如果腦子能有像計算機一樣的功能 的話,成功的生活就唾手可得了。可是,即使是一台超級計算機,這 也是毫無用處的廢銅爛鐵,除非有一個發達的頭腦來操作它!教育者 需要把靜止的「機器」與開發大腦的潛能區別開來!只有把自己創造 卓越生活的潛能充分地開發出來的人,才能被視為一個完全的人。華 德福教育關心的就是人的潛能的解放,而這種潛能就根置於人類自 身。 一粒種子裡有萬象的世界。看見種子,想見到參天大樹,這就是創造 力的體現。對於人類來說,甚至在出生之前,就能預見他的潛能之存 在。自人類產生以來,我們無時無刻地在領略人類的無限潛能。對於 個體的人的發展,作為一個完整而充分的人,在思想、精神、情感、 靈魂以及意志衝動和本能衝動等方面,人類都是活躍的。如果石匠僅 僅憑其主觀意願來工作的話,除了石屑和沙礫,他什麼也創造不了。 如果太空科學家僅僅運用數學法則來演算的話,他將不能應對新的情 勢,除了永遠生活在抽象的演算之中,他會無所補益。 一個世紀以來,教育僅僅關注人類現有的「思維」功能的一小部分, 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僅僅使用了4.5%的大腦功能!我們其它的 思維能力,如很多靈感和身體本能等,仍然沒有被開發出來,而這些 功能僅僅在半意識和潛意識的狀態下起作用。因而華德福教育致力於 通過應用研究出來的、精挑細選的學科來開發人的其它潛能和智力, 來喚醒還沒有發掘的處於深眠的兒童的潛能。例如身體運動可以提高 思維能力,我們知道中醫中有關大腦和身體相互聯繫的知識,比如手 指運動提高頭腦的思維等。華德福教育的創建者,魯道夫.史代納博 士就教過他的教師們哪項運動可以提高人的哪些品質。他也談論了12 種感官的開發,這些感官能用於開發不同種類的智力。 從古老中國的智慧裡面,我們知道,病症是在當人的5種自然元素 (金、木、水、火、土)不能處於平衡狀態的時候才發生。同樣,當 教育完全瞄準開發我們的4%腦子,這種不平衡就會摧殘兒童的身心健 康。香港中文大學的內科學系在幾年前給我們作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報 告中說,50%香港兒童正在遭受精神疾病問題。我們也許注意到這些 精神病受害者就在我們附近,他們曾經也屬於那個美好的年齡;我們 會更加可怕的看到嚴重的和未所為聞的各種精神性病症正在兒童中間 大量地涌現! 一位好教育者的第一問題不是孩子們應該去學會什麼,而是要知道孩 子發展的具體過程是什麼?在什麼年齡上孩子們能夠消化吸收什麼教 學材料?智力增長力度怎樣才是適宜的?這些問題的回答只有根置於 對人的深刻理解!如果我們長期給孩子以錯誤食品且在不適宜的時 候,那麼,他的消化不良將導致他拒絕進一步進食。之所以孩子們會 經常拒絕學習,是因為大量的不適宜的食品或信息已經敗壞了他們的 胃口。 許多父母被灌輸進這樣的錯誤思想:兒童需要額外刺激才能做得更好 和學得更快。他們沒有察覺到這樣已經給他們的孩子很大的副作用! 「教育」這個詞源自「educare」,有一個冶金方面的──從混雜的 礦石成分中「提煉」貴重金屬的意思;教育就是提煉孩子們本身內在 的東西而不是外在強加的東西。在「提煉」過程中,我們必須在他們 還沒有被開發的時候堅定地尊敬孩子們的自然發展傾向! 下面是由Nikos Kazantzakis講的繭的故事(來自於《希臘(Greco) 報告》: 「我記得有一個早晨,我發現一個繭在樹上躺著取暖,有一隻蝴蝶正 打算破繭化蝶,我等了一會兒,但是遲遲不見動靜,我很是不耐煩, 所以我就彎腰呼氣來是她得到溫暖。我盡力呼氣,以便於她得到我更 多的暖氣,這時,奇跡出乎意料地在我眼前發生了。 「繭破了,蝴蝶在慢慢地蠕動,我永遠難以忘懷心中的驚懼,蝴蝶的 雙翼沒有展開,又折又皺。可憐的蝴蝶用盡她那全部的正在戰抖的身 體的力量也無法展開她的雙翼。我又一次彎腰,我還想用我的呼出的 熱氣來幫她,但這完全是徒勞的!我現在明白了,她需要的是耐心地 在陽光下慢慢孵化,她的雙翼的展開需要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現在 一切都晚了,我的好心儘管加速了破繭,但那時她的褶皺的雙翼還沒 有展開。她的確盡力奮爭了,在數秒後,她就死在我溫暖的手心中。 「那個小小的身體,仍然是我的良心上的不能承受之重。因為我意識 到,違背大自然法則就是在道德上的犯罪。我們沒有必要這麼匆忙、 這麼沒有耐性。我們應該從容自信地遵循自然律的安排。」 史代納就看到了這一點,即人在出生之前就進入了在身體上和精神上 的成長過程。在每一個人的發展階段,各種新的潛能不斷地涌現,通 過進一步的教育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加強和形成。我們不必要通過過早 地操縱這些潛能或用外在的強力來加速孩子的成熟過程。史代納就人 的發展的各階段的論述如下: 對於教育孩子來說,0到7歲是一個最重要的在深層次上能夠影響他們 發展的年齡段。我們在這個時段做的好與壞直接決定孩子在以後的生 活中是擁有好的天賦才能還是在以後的生活中苦苦掙扎。在這個時 段,孩子生活在意志之中,身體在不斷地成長,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特 別好動的原因。如果我們試圖來約束他們的行動,我們需要十分小 心,以免我們削弱他們意志能力的成長。在這個階段,我們採用的教 育方法也要在意志領域,平穩而有規律的生活將極大地加強孩子意志 力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的意志衝動對孩子的以後發展的影響 是巨大的。孩子在模仿我們的行為,把成人身上的東西吸收為自己所 有。當教育者對於週圍的世界是充滿敬畏之心和關切之心的時候,孩 子們也將成為同樣具有這種品質的人。 在7歲到14歲之間,孩子主要是建立他們的感覺能力,教育方法主要 是通過感覺來進行。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偉大歷史人物的故事來培養 他們對真和美的的感知。 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才被喚醒並且學習自由地使用 他們的思維能力,清晰的思維成為他們學習的方法手段。 「樹愈長的慢,其木材的質地就愈好。」這同樣適合人類逐步。一步 一步地,孩子在幫助下建立他的最新生活、建立他的意志,感覺和思 維上的堅實的基礎:孩子們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讓他們以一種規律 的正常的生活方式來培養他們的意志;發展他們的感覺生活的能力以 便他們能將自己與世界聯繫起來,在更深層次了解世界並領悟生活的 真諦;通過清晰地觀察各個現象來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知識和智慧 就能夠在他們身上生根發芽。 當這三個方面沒有得到好好的發展的話,『意志』會成為固執、『感 覺』會變成感傷、『思維』會成為呆板、封閉和淺顯! 華德福教育用愉快的方式去滲透於教學,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手眼腦 齊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參見拙文《論使感官投入教育》(On Educating Through the Senses))。華德福上藝術課的方法,使孩 子們在戲劇方面的內在的創造力得到發揮,也使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使孩子們本能的求知慾望不知不覺地得以培養。使他們對他們所生活 的世界的興趣在一定的時間和領域內得以逐步地發展。我們不要給他 們留下強制性印象,以免他們的求知慾望受挫。要使他們通過自己的 觀察和興趣來培養積極思維,而不是被動地聽從別人給他們的「這是 ……?」或「應該如何來……?」之類的指劃,這是來源於他們對這 個世界的更深層的體驗所得到的思考能力,從而獨立於大眾思維模式 之外。在發展他們自己的獨立思考之時,他們也同樣在發展他們的科 學頭腦。他們所擁有的獨立而有創造性的大腦已經使他們榮獲很多大 獎,比如,德國年度青年科學家獎和許多為藝術而設的獎。 經驗告訴我們,智力的滯後發展不妨害孩子的健康成長;相反地,它 能增強孩子的思維能力的提高!愛因斯坦直到十好幾歲才開始學會讀 寫,這實際上是為他以後的充分發展來保護他的大腦器官。在他最終 進行抽象思維之前,他就一直在為他的認知能力搭建一個靜旎的、深 邃的思維平台。 《危及的大腦》這本書告訴我們,腦細胞有三層,他們的作用為: (一)接受知覺刺激; (二)把接受到的刺激組織成有意義的式樣,以便我們能感知外部世    界; (三)將有意義的式樣聯繫起來,形成抽象類型的思維。 如果沒有在構建前面兩個基礎的腦細胞層上花費足夠的時間的話,而 是直接躍入最後層次(即智力)的開發,我們將錯失前面兩個層次腦 細胞的充分發展時機。換言之,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就錯失開發人 的最充分潛能的時機。 「在人出生前的九個月裡,胎兒的大腦長得很快,從一組細胞群發展 成含有很多神經元的器官。從母親懷孕的第四週開始,胎兒的大腦就 已經開始形成一個個單獨區……」 「最初的外層細胞形成的區裡有很多基本功能,比如身體活動、運動 反射、平衡之類的功能。稍後形成的是感受知覺刺激的『中繼站』和 一些協助記憶和情感的技術性『設備』……他們的發展依靠孩子在不 同的發展時期使用他她的大腦的方式。」 「使人十分驚奇的是,所有這些能力的形成是激烈競爭的結果,通過 激烈競爭,大腦逐漸地『剪除』和處理掉多餘的神經元。因為只有一 些有限的、可用的神經元連接點,神經元的死亡率是驚人的;甚至在 人出生前,高達40∼60%的神經元因為不能找到永久性的連接點而死 掉。在懷孕期間,每個細胞都努力在外腦皮層上找到一個預置在6個 腦皮層的連接點上,但是並不是都能到達預置的點上。最處的外層細 胞優先排列起來,較內層的和後至的會逐步攀越它們或介入其中,累 積到全部六個皮層的最終形成。最後形成的細胞層擁有最高層次的潛 能即發展智力,但是它還在尋求生活的適當位置時承擔著最為艱巨的 任務。」 「在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簡.霍姆斯.伯恩斯坦博士是一位臨床神經心 理學家,她做的是『學習障礙』孩子的研究工作。她試圖從腦結構和 腦功能方面來理解行為──主要是學習行為。她不但確信大腦塑造著 行為,而且認為社會經驗也塑造著正在成型的大腦,她稱這個過程是 」聯結之競爭「。這種機制是在人出生前神經元『本能的』『過剩生 產』就開始了。」 「那些因不能連接而損失死亡的細胞很明顯是」聯結之競爭「的很自 然的結果。理論上講,這個過程將會致使一個高效的腦結構,但也有 向壞的方向變異的。有時,在誕生前某個正在成熟部位的損傷會導致 不正常的聯結;如果先到達的細胞先佔有了應該屬於後來的連接,後 者會無處可去;儘管在孩子出生後的早期的開發教育看似很正常,其 實,一些基本的聯結已經完成了。然而,以後的發展會有一個十分不 同的故事──成熟的較高層次上的思維技能的發展根基沒有了。」 華德福體系在許多方面與所有其它體系不同: 課程的安排適合於處於發展過程中的孩子們的正在逐漸綻放的不同潛 能的需要,在孩子們發展的最佳時機給每個孩子的潛能開發以正確的 「營養食品」。因此,根據不同的年齡給以分班,以便孩子能在恰當 的時段接受恰當的學習材料。 孩子跟隨同班老師8年,一直帶領他們到青年時期。通過這種方式, 師生關係發展到更加深刻的理解以便於進行更好的教育工作。老師也 能嚴密關注孩子們的發展。 不在同一個時間段裡同時學習多門學科,華德福的孩子們在一個較長 的時段(3到4週)學習同一門課程。這樣可以使他們從容地在一門課 程上加深學習併發展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使學科融入他們並變成他們 的一部分,這樣就不會在記憶所學知識方面存在問題了。 由於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停留在一個膚淺的層面上,老師也不可能僅僅 通過說教來將道德停留在表面上。孩子們身上的缺點間接地通過各種 故事和事例得到認識和警醒。講過故事後,不會深挖故事的意義來進 行討論,但是可以讓某個故事通過潛入孩子的潛意識中來發生作用。 當知識的種子在孩子身上播種發芽後,我們不必要急於一遍又一遍地 檢查它。我們要讓它平靜地成長。因此,孩子們在學校裡的12年華德 福教育是沒有考試的。當孩子們想通過同別的孩子比較的了解自己的 能力的時候,可以通過別的遊戲來發現出來,而且這種遊戲的競爭不 會使他們緊張。真正的競賽不是同別人的競賽,而是同自己的競賽! 使用數字符號體制來評價孩子價值的方法,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或羞辱。這樣的評價體系只能產生一個自私利己的社會。在這樣的社 會裡的人會盡其所能來使自己凌駕於同伴之上。 使用標號系統測量孩子的價值是實際上不莊重和貶低。它並且創造一 個利己社會那種族由使用所有手段得到在一個之上人! 每一次活動孩子們都會將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例如,在科學類的課程 中,他們被引導來感知物體並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體操課上不是片 面地訓練,而是對韻律以及肢體的樂感的體驗和學習。演講藝術課要 與勻稱協調的肢體動作(eurythmy)聯繫起來,孩子們能夠理解事物 是相互聯繫的,且是整體的一部分。通過eurythmy這門課,他們在特 別的動態環境中發展他們的清晰的思維和空間思考能力,這是多方位 的思維而不是單向的、膚淺的思維。 關於華德福教師培訓: 華德福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可以很快就學會的方法。首先,需要對人 類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其次,教師需要通過學習藝術來完成自我的發 展。他們將要喚醒自己的感官,以便於使自己完善教學技能和認知生 活的創造性過程,這樣能使他們真正地了解孩子。這兩條是成功的華 德福教育的本質所在。 孩子在學術上怎麼樣呢?這取決於老師的素質!德國和挪威政府已經 對它們的華德福的畢業生的學術水準做了研究。在這兩個國家,國家 的統一考試結果顯示:華德福學校的畢業生的得分比主流學校的畢業 生的得分要高,而且在未來的生活中有更高的成就。常春藤聯盟學校 的教授表示他們的願望,希望有更多的華德福畢業生來上他們的大 學,因為華德福的畢業生的「謙遜而自信、學習的熱忱以及無窮的智 慧」留給他們以很深刻的印象。 Related websites: http://www.jiaoyu.org http://www.waldorfschule.info/frameset2.htm http://www.waldorfschool.com/    results_of_a_waldorf_education.htm http://hem.passagen.se/thebee/waldorf/links1.htm http://www.steinerwaldorf.org.uk/ http://ww.allianceforchildhood.org http://www.anth.org.uk/ http://www.anthroposophy.net/

華德福教師的養成(轉載)

2005年08月10日
公開
24

華德福教師的養成 對於教師而言,華德福教育的課程可說是提供靈感的資源,而非規定的教條,尤其針對特定處境下需求的回應,給予教師可觀的自由度,這是自由與責任並存的志業。透過不斷的自我發展及學習,同仁間互相觀摩與資深教師的評鑑與支持,由彼此的回饋中學習成長,因而有能力針對個別學童的需要,隨時保敏銳的觀察力、創造力與責任感。 許多教師成功地從主流教育轉入華德福教育,他們最感謝的莫過於有機會在教學上、教室經營與同仁共事中,發揮極高的創造力。 慈心華德福中小學以公辦民營的型態實踐華德福教育的理想,及在台灣對教育革新運動的參與,由於教育當局及學術界的肯定與支持、鼓勵慈心將課程的研究、團隊的發展歷程分享給台灣的教育界與社會,因此以華德福教育師資養成的課程,提供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拓展新的方位及更真實的投入。 課程簡介 兩年的師資養成課程中,提供華德福教育的哲學與心理學基礎,豐富的藝術陶養與訓練,以及教學設計的方針與教學實務。課程的設計兼顧了學習過程中思想理念的清晰傳達、藝術性的心靈活動、和以意志力實踐的實務工作-每一次上課都有資深的人智學者及華德福教育師訓教授講授專題課程,再由深究人智學的藝術家與華德福學校的藝術教師帶領配合演講專題的藝術活動-優律詩美、繪畫、雕塑、戲劇、音樂、形線畫等等,與理念基礎並重的教學實務,則由華德福學校或幼兒園的資深教師分享或帶領。 每一年包括九次週末的兩天研習工作坊,及一個連續四天的密集課程,每月一次週末上課的型態,是針對在臺灣的生活與工作背景而設計,希望提供職場上的教師或有工作在身的社會人士進修的可能性。以一整年的韻律節奏,每月一個主題,從全觀的宇宙人類文明進化,到大地自然的生息,及個人的生命發展及天地人之間的命運交織,在人智學的入世修行道路上,開展出屬於個人及群體之間的責任與愛。 教學整體的藝術性是華德福教育非常重要的特質,因此在師資養成的過程藝術能力的培養也特別被強調。以藝術活動作為學習的基礎,可以幫助思想理念的理解,藝術工作的過程,更可以開發出每一個人內在創造的泉源。教師需具備研究創造的能力,因此個人的專題研究也是本課程的重要特點。 完成本課程結業的評量標準包括學員的出席狀況,參與學習的態度,專題研究報告,以及第二年開始在華德福學校或幼兒園六週的實習與試教,最後確認修業期間讀書進度與家庭作業的確實完成。 課程主題 華德福教育與人智學基礎 人的本質-人智學的介紹、身心靈與身體的四個層次 幼兒發展-生命健康的基礎 胚胎學、零至三歲幼兒的發展、生命中的韻律節奏; 走路、說話與思考力;零至七歲的孩子、模仿與意志力;感恩與崇敬之心;幼兒時期的照顧與養育;營養與教育 對童年及青少年發展更開闊的理解 身心靈發展階段;思考、情感、意志力的發展與培養;不同發展階段中教師的任務 自然元素與孩子的氣質 歌德觀察法與兒童研討 在大地與群星之間的人類 生機互動農業概說,健康、營養與教育之間的關係 環境藝術與環境教育 十二種感官 保護各種層次的幼兒感官,與其在生命發展中的意義 生命史的研究 因緣業力與命運說 人的研究-第一部 人的研究-第二部 三元的社會與健康社群的形成 治療性教育 特殊需要的孩子-學習與情緒障礙、資優等 藝術治療;全觀的健康與治療 教師的志業 與孩子、家長、同仁共處與共事 華德福教育的精神背景 教師的內在工作 為孩子、自身、與團隊的靜觀與冥想練習 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專業 華德福教育的課程計畫 對應兒童的發展狀態 人類意識進化論 礦物、植物與動物界的來源,以及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從人智學啟迪的觀點看世界進化論與世界史 華德福學校一至十二年級的教學與課程設計原則 自然學科、語文學科、藝術與人文學科、戲劇、體育、手工、園藝等 三元的社會觀與社會藝術 華德福學校與健康社群的形成 季節節慶的意義與實務 教育的藝術 如何與孩子工作;節奏、紀律、班級互動 教學實習:基本上要求在華德福學校至少六週的實習工作,允許在課程及研究報告完成之後補足教學實習時數。 藝術與手工 優律詩美、音樂與律動、短笛吹奏、歌唱、演說與戲劇 說故事的藝術、遊戲、團體遊戲 為孩子創作的故事與歌謠 渲染的水彩畫、形線畫、書法、水墨畫 蜜蠟捏塑、泥塑 編織、植物染 環境藝術、園藝 藝術史與藝術賞析 師資簡介專任講師 Benjamin Cherry 人智學理論基礎、華德福教育課程精神與教學實務課程 資深華德福學校教師、澳洲Bowral華德福學校創辦人,亞洲華德福師資培訓教授,輔導台灣、中國、日本、韓國、泰國及澳洲華德福師資培訓及華德福學校的建立 Peter Pontius 視覺藝術、環境藝術、藝術治療教師 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環境設計工作與藝術教師,德國人智學醫院小兒科及身心病房駐院藝術治療師,德國大學雕塑系畢業及人智學雕塑治療師證書,英國Camphill社區工作 Tomoko Kashiwagi音樂與律動 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音樂老師,漢堡人智學音樂學院畢業,英國愛默生學院基礎哲學課程,芬蘭Camphill社區工作 張純淑 華德福教育與社群成長、幼兒教育課程 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校長、 宜蘭社區大學課審委員、講師, 創辦慈心幼兒園三十餘年,多年來致力於台灣教育改革、環境保育與健康社群的營造 余若君 視覺藝術、社會藝術、藝術史教師 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藝術教師、 英國雷丁大學教育碩士,愛默生學院雕塑系畢業與華德福藝術教師執照、 人智學診所藝術治療實習半年,曾任高中美工科專任教師, 丁力藺 優律詩美、幼兒教育教師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森林小學及慈心托兒所教師,英國優律詩美學院畢業,舞台表演與研究一年,並於人智學Camphill社區工作 詹雅智 華德福學校教學實務課程 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導師,英國愛默生學院基礎哲學與英語系修畢 華德福教育台灣地區審查代表 負責實務教學課程的慈心教師團隊-呂貞慧、鄭旭真、郭朝清、鄭意弘、蔡一真、丁旋、張明芬、曾素慧、李詩瑩、周欣穎、許玲宜 特聘客座講師 Bella Tan 菲律賓華德福幼兒園創辦教師,亞洲華德福幼教師資培訓指導教授 Chris Bennette 資深華德福學校教師,英國、夏威夷、印度師資培訓課程指導教授 Jake Tan 精研並運用生機互動農業與人智醫學的自然療法治療師,菲律賓人智學基礎哲學課程指導教授 Ken Smith 英國人智學教育中心Emerson College 雕塑系專任教授 Majorie Theyer 紐西蘭資深華德福幼兒教師,紐西蘭Taruna學院幼教系主任,亞洲區幼教師資培訓指導教授 Tomoko Uchida 瑞士歌德館優律詩美職業表演團體舞者,漢堡優律詩美學院畢業專業人智學治療教育課程畢業,人智學Camphill社區工作五年經驗 Nicanor Perlas 菲律賓生機互動農法與永續農業推廣教學活躍於政經界

台中實驗學校 再添兩所

2005年08月10日
公開
58

台中實驗學校 再添兩所 葉志雲/台中報導 台中市實驗教育蓬勃發展,體制外的非學校型態實驗學校再添兩校,目前共有四校,各具特色,新核准招生的豐樂實驗學校為台中市第一所涵蓋一至九年級的實驗學校;另一所道禾實驗小學是第一個自建校舍的實驗學校。 位於豐樂公園正對面的豐樂實驗學校有卅八名一至六年級生,採混齡上課,大多數原就讀第一所成立的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因理念不合,家長及教師從該校出走另創新校,仍強調以魯道夫.史代納博士的人智學為教育理念。 豐樂實驗學校教育事務由教師決定,校務由教師和家長組成校務委員會負責,九月將招收第一批體制外國中生,廿四日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於該校舉行「春之慶典」創校慶祝活動。 在全國飯店旁租地蓋校舍的道禾實驗小學,教育局核定一五○個名額,現有四十二名學生,一到五年級各一班,強調人文、藝術與自然,除主課程,下午安排音樂、戲劇、美術、茶道、農耕、棋藝等副課程,每周皆要上「登山學」,由專業人員導覽到大坑等地爬山。 學校還自有稻田、農場及畜牧區,小朋友也要下田實地種稻、種菜及飼養羊、鵝,體驗農耕生活。 九十一年成立的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原有六十多名學生,目前僅剩一至三年級各一班,將再招收一年級五十人及二、三年級轉學生各十名。 另一家弘明學園實驗教育機構一至六年級共有七、八十人,以教授四書五經及中醫、國術、書法、國樂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為主,六月有第一屆畢業生廿餘人,今年只招收新生廿人,不收轉學生。 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 豐樂實驗學校

轉載§小羊睡了嗎? 陳怡文(華德幅學校)

2005年06月03日
公開
26

§小羊睡了嗎?  陳怡文老師 喜歡孩子們在充滿期盼,想像的專注眼神,喜歡聖.修伯里(SAINT EXUPERY)充滿愛和想像力的小王子。於是,在一個涼的秋天早晨,我將這個美麗的啟事說給我親愛的孩子們聽∼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很喜歡畫畫,有一天他畫了一張畫,他的第一張畫-就像這個樣子: 然後,他拿這張畫給大人們看,並問他們,他的畫是不是很可怕,所有的大人都不覺得一頂帽子有什麼可怕的,於是他又畫了第二張畫,像這樣: 來說明他畫的是一條巨蟒為了要冬眠而吞食了一頭大象,但大人都勸他放棄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內部的巨蟒圖畫,去學一些比較“有用”的知識。 所以,他放棄了畫畫,在他一天一天長大時,他學會了各種“有用”的知識,他學會了駕駛飛機,他成為一名飛行員,他駕著飛機到世界各地去旅行,他在旅行中認識了很多人,可是,他卻覺得很孤單,因為他找不到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好朋友。 一直等到有一天,他的飛機壞了,他被迫降落在一座沙漠中,在那座沙漠中他遇到了一位來自星星的小王子,這個溫柔的小王子看得懂他的巨蟒吞象畫,這個小王子和他成了好朋友,小王子請飛行員畫一隻小綿羊給他,可是飛行員畫不出小王子要的綿羊,他的綿羊不是生病就是太老,後來他畫了一個箱子給小王子,就像那樣:結果小王子在箱子中看到了他一直想要的小綿羊。 故事說到這兒,我畫了一只箱子,告訴孩子們,綿羊在裡頭睡的好甜,請他們小心,不要吵醒了小綿羊。再請他們一個一個到老師身邊來看箱子裡頭的綿羊。年紀較大較理性的孩子則說:『老師,你騙人。』我說:『請小聲!請小聲!不要吵醒了小綿羊。』然後,我請芳瑜來箱子前,請她由洞口去看看小王子的小綿羊。芳瑜小心翼翼的來到畫前,將眼睛輕輕貼近洞口,全班屏息以待,整個班級被寧靜、專注的美所籠罩,即使是那幾個年紀較大的孩子,也是滿臉期待的想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事。芳瑜專注的瞧了好一會兒,然後轉頭對我輕聲的讚嘆道:『牠睡的好美哦!』然後輕輕走回她的位子坐下。 接著晴晴也看了好一會兒,她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只是安靜、專注的看了好久,問她看到了嗎?她神聖的點點頭。耕暘說:『牠睡得好乖哦!』冠銓馬馬虎虎的瞄了一眼說:『沒有!』他再用心的看一看,他有一點不得要領的胡亂看了一會兒。結果還是『沒有』,告訴他要將眼睛輕輕的貼在洞口,然後從洞口看進去,就會看見一隻小白綿羊躺在角落的地方睡著了,這時他才點點頭的說:『看到了。』 年紀小的孩子們一個一個的瞧見了小王子的小綿羊,而年紀大的孩子們,雖然仍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卻又被全班那種『看到了小綿羊』的『神秘氣氛』所感染,在第一次的觀察中,他們沒有看到,可是他們並不再說:『你騙人。』在第二次要全班和小綿羊道別時,每個孩子都看到了綿羊,看孩子們輕輕道別,眼裡滿溢的關愛與疼惜,讓人感動。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年紀愈小的孩子,他們的想像力愈能被無限寬廣的延展,而年紀較大的孩子,因為有較多被教導理性思考的經驗,所以在類似情境中,他們較常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令人興奮的是,這些較理性的孩子在年紀較小的孩子們引領下,他們也都一一看到了箱子裡的小綿羊,看到他們心中的小綿羊。 想像力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而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是孩子們創造力發展的基礎,也是孩子們抽象思考的前身,它甚至影響了孩子生活的豐富程度,所以,請所有的大人們要小心,小心的呵護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擁有的、珍貴的想像力。

轉載§童話故事的神奇力量 王心心

2005年06月03日
公開
2

§童話故事的神奇力量 王心心 童話故事蘊涵了說故事者對孩子無盡的愛和期待,是支持孩子成長的重要力量 童話中「當公主遇見王子...」的情節,對在現實社會打滾的成年人,常顯得虛幻而不切實際,但這些故事卻曾陪伴我們長大,每每在孤獨無助、沮喪困感時,就成為追求希望、支持生命的重要力量,是每個人心底最溫柔的夢。因此看到貴刊去年九月號「當公主遇見王子」一文探討童話中的性別角色時,忍不住想為童話故事辯白。 瞭解故事的意義 孩子愛聽的故事可能隨年齡不同而改變,但故事背後都有其意義,要成人先認識、瞭解並喜愛它,才能對孩子有所助益。 其實,古典童話中「美麗英俊」正代表孩子對完美的期待,但如果成人只將眼光停留在「美麗溫柔的公主」和「英俊勇敢的王子」,自然會擔心影響孩子對性別角色的認同。事實上,除了從性別的角度解讀外,故事背後還可能隱藏著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智慧與勇氣;像灰姑娘不只擁有美貌,更因她的善良慈悲,才能得到仙子幫助、追求到自己的幸福。而【白雪公主】裡的皇后需藉由魔鏡證明自己的美麗,許多人不也因依賴別人的肯定而迷失自我?這些故事所要傳達的,絕不僅是表面炫麗的文字或高潮迭起的劇情,最重要的是它蘊涵了說故事者對孩子無盡的愛和期待。 引領孩子檢視自我 即使是同樣的故事,孩子也很少聽一遍就滿足罷休,他們總想一聽再聽,故事因此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古典童話唯美浪漫,善惡黑白分明,正是孩子所以著迷之處;其實在這虛擬世界的背後,還傳遞了許多人生哲理,在孩子單純的心靈中,希望自己是善,認同自己是王子、公主,成人不必急著打破這份夢幻,等到孩子漸漸成長,故事在心中沈澱,他將能察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都有著自己的影子;當掙扎於人生的善惡抉擇時,童話故事便有如領航員,引領他們隨時檢視自己。以【睡美人】為例,公主在出生時同時受到仙子的祝福與巫婆的詛咒,國王用盡心思,甚至蓋了座高塔來保護她,但她最終仍陷入沉睡,直到王子披荊斬棘而來解救了她,而人世不也如此?孩子生來完美無瑕,彷彿上天賜與的禮物,但縱使父母竭盡心力、呵護備至,孩子仍無法免於人生旅途中的種種試煉,也許有一天就像睡美人般沈沈睡去,直到更大的力量喚醒深處的靈魂,將其拯救出來,才能脫離魔咒的束縛,又如【青蛙王子】中,王子藉由公主的親吻回復正常,與現實生活對應,『親吻』不就是愛嗎?愛能讓迷失的人甦醒,讓心靈重生。 支持人生的動力 童話故事千篇一律的結局:「從此過著福快樂的日子..」也許了無新意,卻是我們沮喪無助時最大的支持力量,因為相信未來有希望,終究會「幸福快樂」,才能辛勤奮鬥不懈,雖然每個人對「幸福快樂」的定義都不同,如果沒有這個簡單的信念,我們怎能期待孩子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 我完全同意性別角色不該單一化,不能僅以容貌評斷女性價值,女性也不應缺乏自信、處於被動。然而,超越性別的層次,古典童話背後仍有更深的哲學思想和價值值得探究。誠如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所言:「童話故事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更深奧,其中流露出的誠摯和真正的民俗故事,展現出幾個世紀以來人類進化的精華與迷人的魅力。」 話說回來,如果童話故事沒有美麗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還能如此優雅和令人著迷嗎?成長的歲月中,如果少了公主和王子相伴,是否會有些許缺憾?希望下一次當公主遇見王子,我們可以欣賞那份圓滿美好,不再憂心忡忡,在不斷追求現實和理性的同時,保留一些感性和夢想給孩子! 註:本文摘錄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2000年一月22卷第10期 --------------------------------------------------------------------- 給我的朋友們 故事的選擇,我通常都會找"美好結局"的那一種 因為....所以... 公視「週二不讀書」--可怕的兒童故事? 那一段節目剛好我也有看, 所以我找出很久以前看過的文章 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聲音 來聽聽

正統與非正統之間的戰爭

2005年05月10日
公開
5

聽一個不同道的朋友當著我的面與另一個朋友, 談論著angel的學校與另一個學校, 我不僅豎起耳朵,戰戰兢兢的想她要表達什麼? 其實我很感謝她,因為她讓我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這個教育的意義, 也讓我接觸更多受此教育的家長與孩子們, 不過基於交通與其他考量我落跑到另一個學校,它只離我公司3分鐘步行距離, 我從沒有想過正統與非正統有什麼不同, 她刻意的提起讓我很受傷 教育上她與我是分外對立的, angel未公開之前,我只默默做一個安靜的聆聽者, 她的管教很嚴格,所以angel在她眼中真的是一文不值 每次她開口對angel說話幾乎是批判與打分數, 那讓我很不舒服,也很生氣 所以我發過一次脾氣後,就分道揚標了 我記得我那時最後說的一句話, "孩子是我的,我就是要這樣寵她,可以嗎", 她回我說:妳要這樣說我也沒有辦法" 其實她對孩子一樣很用心,只是老是要爭她是對的 很重要嗎? 並不是別種方法就是錯的,就算錯 那也是可以被尊重的,需要像判死刑犯一樣,死罪嗎? 或許angel的幼稚園並不是最好的,可是她每天給我的感受 卻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我跟baba都認為這個決定是正確且適合angel的個性 我又很認真的看一遍,森小.種籽.雅歌.全人等等所謂體制外的教育, 我感嘆教育的偉大是在看不到的地方 正是這些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反觀正統與非正統之間的戰爭,是否根本不存在呢? 教育其實沒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 只要是用孩子的立場,就是對的用心的 辦學校真的很難,辦理念學校更是難 需要很大很大的堅持與責任感 尤其是堅持 因為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與挫折, 考驗心中的那一份堅持 我很高興angel這年代,教育開放了 有比較多的方式可選擇 那在我們以前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