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cc

日期

#Tag

3種懲罰方式:責備、剝奪與自然後果 這樣做更有效!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24

3種懲罰方式:責備、剝奪與自然後果 這樣做更有效! 作者 作者:張瀞文 2014-11 親子天下雜誌 62期 社群功能列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文章內容 獎勵、懲罰天天在家中上演,我們試圖藉此加強、觸發孩子的好習慣;也希望減弱、打壓不好的行為,為何效果總是有限?三種懲罰方法,提供家長有效的管教方式。 圖片來源:插畫│薑餅乾 林媽媽回顧過去二十四小時和兩個小孩的互動,她總共讚美「好可愛」一次,罵「你到底在哭什麼?」「我都講幾次了?再講我就揍人!」兩次,幫八歲的哥哥簽了閱讀集點本四點,四歲的妹妹大哭,被叫去自己房間冷靜一下,剛剛兄妹倆又因為搶玩具大吵……林媽媽警告:「再吵,我就沒收你們的玩具!」 獎勵、懲罰天天在家中上演,我們試圖藉此加強、觸發孩子的好習慣;也希望減弱、打壓不好的行為,為何效果總是有限? 或許父母該重新認識「獎」、「懲」。集點、讚美、啟發動機等獎勵方式,和責備、剝奪、自然後果等懲罰方式的使用都有一些技巧。誤用也會帶來後遺症。以下帶你了解每個獎懲技巧的原理原則及使用時機。 在決定「怎麼做」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怎麼了」,先自問:「我希望他學到什麼?」 獎懲是一種過渡,終點是不需再使用獎懲,養成自動自發的孩子。 === 懲罰方式篇 === ■ 懲罰方式1:責備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媽媽在門口和阿姨講話時,妹妹想喝果汁卻灑了一地,哥哥還興奮的踩在果汁上,全家鬧哄哄。阿姨離開後,媽媽劈里啪啦對兩兄妹罵了三分鐘,罵完問:「剛剛我說什麼,你說一次?」哥哥淚眼婆娑抬起茫然雙眼:「媽咪,你可以再罵一次嗎?」 ► 這樣做會更有效…… 責備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明白不當行為不被允許,他可以怎麼做,不是要讓他難堪。但多數時候,我們總是怒氣沖沖,孩子只接收到情緒,不明白我們要傳達的道理。 有效果的責備具備以下特點: 有情緒時不要責備。「不生氣」這件事說來容易,但是當小小孩不見蹤影、大小孩當眾使你難堪,要忍住怒氣實在非常困難,如果真的無法冷靜,至少在你要抓狂前離開現場一下。 指出行為,不要牽扯到你的愛或是他的人格。不要有「不理你了!」的情感威脅。不要否定人格:「你怎麼那麼粗暴!」而要直接指認行為:「想玩他的玩具要說請借給我,不是用打的。」 責備時看著他的眼睛,用簡短的語言,將具體行為指出。例如七歲的孩子吃飯含著筷子跑來跑去,別說:「不可以跑!」看著他的眼睛,用平靜的語氣說:「危險,坐下來吃飯。」 與其說「不可以如何」,不如說「要如何」。當你在講電話孩子卻在一旁吵鬧時,與其叱喝「別吵」,不如說:「有人在講電話時,講話要小聲點。」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責備要能夠達到教養效果,重點不在技巧,而在你的責備中有沒有對孩子的期待和愛。如果責備只是為了建立規矩與權威,孩子的乖巧只是害怕或逃避而有的暫時表現,對於培養一生的良好行為助益並不大。 ► 延伸知識:小心懲罰的副作用 楊俐容提醒,懲罰的執行要很小心,錯誤的懲罰副作用會比獎賞嚴重,讓孩子覺得所有事都可訴諸權威而非道理。多數父母都存在一些懲罰的迷思: 1 不是故意的就不用罰? 即便沒有這樣的動機,但是妨礙到別人還是要有「後果」,例如不小心打翻湯就自己擦乾淨。 2 激將法讓孩子更努力? 父母誤以為公開執行懲罰的羞恥感會讓孩子努力改進,卻可能付出失去親子關係的代價,當懲罰撤掉,孩子可能會為所欲為。 3 不教而罰就會變好? 我們常常是孩子犯錯就罰,沒有宣導期,沒有教什麼是對的。懲罰只能停止不當行為,要培養正向行為,仍要輔以其他管教。 4 不及時,甚至一罪好幾罰? 行為當下沒有指出或懲罰,事後才提出來談,或者同一件事一直被唸,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人不對事」。 ■ 懲罰方式2:剝奪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親職作家澤爸回憶道:「教養書說當孩子情緒來時要讓他在個人空間冷靜。澤澤大約兩歲時,有次大鬧亂哭,我把他帶到房間希望他冷靜,門關上後,他在裡面哭得更嚴重,我想起書上說要堅持,就讓他在裡面哭。但是之後,只要我帶澤澤進房間要出去,他都會怕被一個人丟在房間。」 ► 這樣做會更有效…… 藉由取消喜好或在意的活動,讓孩子改善錯誤行為,是常見的懲罰方式。執行剝奪時要注意: 孩子事先知道規定。 不要剝奪基本需求。例如罰下一餐不准吃飯。 剝奪物必須和犯的錯有關聯。例如玩電腦沒在約定的時間結束,就取消明日玩電腦資格。 另一種普遍被使用的剝奪形式是「暫停」:當孩子失去理性、太過情緒化時,中斷他正在進行的活動,等冷靜、可以思考之後,再回來討論。暫停時間不用長,五分鐘內就可見效。 在台北市寶血幼兒園,孩子搶玩具時,老師會請他休息三到五分鐘,休息時間到了,老師會和小朋友討論:「你知道老師為什麼請你去休息區嗎?」整理出前因後果之後再歸納結論:「下次要用說的,不要扯頭髮。」 暫停法的消極意義是剝奪目前的活動,但積極做法是,創造一個情緒安全的環境:當負面情緒發生,從事件和場景中離開,在舒適、沒有太多干擾的環境中調節情緒,讓孩子知道,暫停不是用來處罰,而是安定情緒。那個角落可以讓孩子參與布置,甚至大人生氣時也可以去坐。 但是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剝奪及暫停,當孩子有行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背後的需求是什麼?試著陪孩子解決與面對,而不只是透過懲罰消弭,如此一來,負向行為在成長路上就具正向意義。 ► 延伸知識:壞行為未必是不想學好 現在已經開始入職場的宋盈盈(化名)曾為了逃離爸媽的責罵和體罰,國中一畢業就逃得遠遠的去外縣市念高中,心裡傷痕累累,長大之後甚至為此服藥治療。從小,她所做的「壞事」都是因為想當「好小孩」,但是沒有人看見她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會罵她、打她。以下是她的自白: 「小四之前,我努力當個乖小孩,讓大家不要討厭我。我學爸爸字跡偷簽考卷、我功課寫不完就抄答案、我怕不好的行為被討厭所以說謊,我用很多錯誤的方式想成為大人心中的『好小孩』,但是我被罵無藥可救、被呼巴掌。最後我明白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一個好小孩,小五之後,我放棄當一個好小孩,開始頂嘴、大人說話時翻白眼、嗤之以鼻。我真正感覺到自己被了解、被愛,是在遇到小五的導師之後,我到現在想起他心裡還很溫暖。」 ■ 懲罰方式3:自然後果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今天爸媽要出席一場重要喜宴,出發前兩姊妹一直拖拖拉拉,眼看就要來不及了,姊姊還在拼圖,妹妹連衣服都還沒換,爸爸整個怒火中燒:「還在拖!我們要先走了喔!」妹妹見苗頭不對進房換衣服,七歲的姊姊慢條斯理收著拼圖說:「好啊,你把我們小孩留在家裡,等一下警察會來把你抓走。」 ► 這樣做會更有效…… 「自然後果」指行為本身導致的結果,例如不吃飯會餓、賴床會遲到等,被認為是比較好的處罰方式,把權力交給孩子,讓他體驗行為帶來的不舒服,進而改變,也是養成自律的極佳方法。 但是並非所有事都有「自然後果」,就需要父母創造「邏輯後果」,像是:你說看電視坐太近會近視,孩子不會有感覺,所以當他看電視很靠近,你就把他抱到後面,或關上電視。執行自然後果或邏輯後果要注意的是: 提前跟孩子說明可能會有的結果,讓孩子選擇判斷。 給孩子一個教訓已經足夠。當孩子承受結果的不舒服時,不要用「我早就跟你說過了!」打擊他,這樣他會無法真正從人生中學習,只會想如何對抗你。 後果的訂定必須相關。例如當學生亂丟垃圾時,罰當一日清潔員就比抄一課課文或跑操場五圈恰當。 後果要合理,要考慮是不是孩子可以承擔的。楊俐容舉例,孩子小考時忘記帶鉛筆盒,可讓他自己面對,但如果會考沒帶2B鉛筆,無論如何都要幫他送去。 在教養上,常常「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要辛苦。自然結果不是忽視或不管,相反的,成人必須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在事發時保持鎮定,並在事後給予孩子同情和理解(非說教),是帶著愛的放手。 ► 延伸知識:體罰造就圓謊高手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者陶爾(Victoria Talwar)等人調查西非兩所幼兒園三至四歲孩子,其中一所使用體罰。使用體罰的那所學校,孩子會為了害怕被體罰而說謊。 這個研究在孩子的背後放玩具,告訴小孩不准轉身偷看,研究者藉故離開了一下。當然所有的孩子都偷看了,但有用體罰那間的小孩,九成都說自己沒看,沒體罰學校的有五成小孩說自己沒看。 接著,要這兩批孩子「猜」玩具是什麼。如果「猜」中,就是很爛的說謊者。不體罰學校的孩子有七成都「猜」中,但體罰學校的孩子為了圓謊,猜中的只有三成。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體罰並無法降低不良行為的發生,反而讓孩子為了掩飾不良行為,找各種方式逃避體罰,發展出說謊、圓謊的逃避手法。(編譯:林韋萱)

3種獎勵方式:集點、讚美與啟發動機 這樣做更有效!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12

用對獎懲 有效管教 3種獎勵方式:集點、讚美與啟發動機 這樣做更有效! 作者 作者:張瀞文 2014-11 親子天下雜誌 62期 社群功能列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文章內容 獎勵、懲罰天天在家中上演,我們試圖藉此加強、觸發孩子的好習慣;也希望減弱、打壓不好的行為,為何效果總是有限?或許父母該重新認識「獎」、「懲」。以下帶你了解3種獎勵技巧的原理原則及使用時機。 圖片來源:插畫│薑餅乾 林媽媽回顧過去二十四小時和兩個小孩的互動,她總共讚美「好可愛」一次,罵「你到底在哭什麼?」「我都講幾次了?再講我就揍人!」兩次,幫八歲的哥哥簽了閱讀集點本四點,四歲的妹妹大哭,被叫去自己房間冷靜一下,剛剛兄妹倆又因為搶玩具大吵……林媽媽警告:「再吵,我就沒收你們的玩具!」 獎勵、懲罰天天在家中上演,我們試圖藉此加強、觸發孩子的好習慣;也希望減弱、打壓不好的行為,為何效果總是有限? 或許父母該重新認識「獎」、「懲」。集點、讚美、啟發動機等獎勵方式,和責備、剝奪、自然後果等懲罰方式的使用都有一些技巧。誤用也會帶來後遺症。以下帶你了解每個獎懲技巧的原理原則及使用時機。 在決定「怎麼做」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怎麼了」,先自問:「我希望他學到什麼?」 獎懲是一種過渡,終點是不需再使用獎懲,養成自動自發的孩子。 === 獎勵方式篇 === ■ 獎勵方式1:集點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宥媽從小宥五歲開始就使用集點制度。準時刷牙一點、做家事一點,小學後,七點前寫完作業一點、九點上床一點,集到規定點數可以換禮物,所有行為都可以「兌價」。有天,宥媽和七歲的小宥搭火車,小宥在車上大聲玩玩具、講話,她要小宥降低音量,小宥問:「我降低音量可以得到什麼?」 ► 這樣做會更有效…… 友緣基金會資深社工員楊淑芬提醒,集點用在年幼孩子建立正向行為效果很好,但若是沒有轉化為內在動機,當獎勵撤掉時,孩子的行為又恢復原狀。 在方法使用上,集點必須掌握幾個原則: 行為目標要具體可行,年紀愈小要愈快回饋、目標愈簡單。例如希望一個每堂課都起來走動的孩子好好坐著上課,一開始的目標可能要訂「一天累計有三堂課好好坐著」就獎勵,做到了之後難度提高到「一整天都好好坐在位置上」才獎勵。 當行為慢慢建立,強調他的內在成就感,並漸漸把外在獎勵物拿掉。例如要養成孩子洗碗的習慣,每洗一次集一點,每次洗完除了點數,不要忘記口頭讚美他的貢獻:「你幫媽媽把碗洗完了,媽媽可以少做一件家事。」降低獎勵的物質化,用陪伴來滿足,並在習慣養成後告訴他:「媽媽相信你們不用集點,可以自動自發幫忙分攤家事。」撤掉外在獎勵。 著眼孩子學到的能力,常問「你怎麼做到的」。台北市寶血幼兒園園長、育有兩男一女的何翩翩說,園所鮮少用集點建立孩子正向行為,就算少數老師使用,也會在孩子集到的點數後面加上文字說明,讓孩子可以看見自己努力的「痕跡」。 獎賞物不一定是吃或玩,讓孩子有決定權更迷人。例如:可以開關燈、決定週末早餐吃什麼。 ► 延伸知識:大孩子要給社會性獎賞 親職專家楊俐容提醒,並非所有父母期待的行為表現都可透過集點養成,它適用於: 1 對某行為有動機、有能力,但沒習慣時。例如孩子想要練琴,但每晚總是拖拖拉拉。 2 不複雜的行為建立或改善。循序漸進,一次只改變一個行為。 3 沒有原始誘因的習慣建立。例如閱讀和做家事等沒有「原始喜悅」,當孩子做了就給一顆糖,因為閱讀老是和糖在一起,他因為喜歡糖也會漸漸愛閱讀。 集點獎勵要成功,必須: ★及時回饋。 ★規定要說到做到、言出必行。 ★行為目標要明確,一次著眼一個行為。 ★獎勵物要是孩子在乎的:給三歲的孩子糖果很有效,但是十五歲的孩子對糖果就嗤之以鼻。 ★低年級用代幣式與物質的獎賞愈有用,但是愈往高年級,要偏重社會性獎賞,激發內在動機。 ■ 獎勵方式2:讚美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親職專家、也是幼兒園教師的李坤珊分享五歲小諦的故事。小諦有次拿來一個自認為寫得很好的「a」給李坤珊,她讚美:「哇,你的這個『a』,是你寫過最好的一個!」這個讚美非但沒有激勵小諦,反而使他更拒絕提筆寫字。有天小諦在畫圖,用心畫身軀、五官,在努力畫完兩隻大耳朵後,他把用具收好,對同伴說:「我不想畫了,不然我又會畫錯。」 ► 這樣做會更有效…… 李坤珊後來發現反省,她的讚美讓小諦沒有信心,因為小諦認為:「既然是最好的『a』,那我以前寫的,其實全部都很差!只要我不再寫,我的表現就不會讓大家失望!」 過去,我們以為讚美是培養孩子自尊與自信的教養靈藥,事實是,誤用的讚美反而會成為教養毒藥。 孩子在乎成人的愛,想被重視,因此力求好表現以贏得讚美。要小心的是,我們的讚美中常隱含了成人的評價與期待,有時候不但不會為孩子帶來喜悅與激勵,反而會在未能夠獲得讚美時,產生不安與挫折,使孩子放棄努力。 四要二不,避免危險讚美 即便讚美裡有危險,但是運用得宜,仍是培養孩子自信與能力的好方法。 要具體、言之有物。尤其在行為建立初期,不要說「你好棒」,改以「你已經會自己穿鞋好棒」,具體行為描述。 要讚美孩子的努力。李坤珊在小諦有一天不是很有信心的寫下第一個「a」時,指著字母的圓弧形部位說:「我可以看得出來,你很努力的轉彎,我寫給你看,你以前的圓弧度是這樣轉,現在是這樣!現在會寫得這麼圓,是因為你一直練習,很努力的練習呀!」 親職專家魏瑋志(澤爸)分享,家中兩兄妹常常吵到打起來。有一次,他看見兄妹倆又在吵架,哥哥很生氣,手緊握拳頭,很想打妹妹但試圖忍耐,即便後來還是大吵大哭,魏瑋志還是過去抱住兒子並稱讚他:「即使你那麼生氣,還是願意忍耐沒有動手。」 要持續、及時。孩子行為建立後,也不忘要繼續肯定。我們常在行為建立的初期讚美孩子,但是當行為建立之後就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當孩子的正向行為無法得到父母注意,他可能就會用負向行為引起關注。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高正德提醒,在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就會出現,當弟弟記得把椅子靠回去,爸爸讚美:「你好棒會推椅子了。」哥哥用力摔椅子:「這有什麼了不起!」高正德建議父母可以多肯定哥哥:「哥哥很多事都會自己做了,謝謝你幫爸爸的忙。」 要讚美已經完成的行為。親職專家李顯文在《高效能父母學》中提醒,任何孩子沒有做出來的事,父母若把他說出來,那只是父母期待,不是對孩子的鼓勵,像是「我對你有信心,你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績」或是「這一點也不困難,你一定可以做好的」,當孩子為即將發生的事擔憂時,聽到這一類的話只會感受到壓力,或是覺得父母想用好聽的話來控制他,並不會促使孩子真正想去做。 不要拿讚美來評價孩子。例如「這次比賽,你拿下全台冠軍,我真以你為榮!」或是「這次考了九十五分真棒,如果可以考一百分就更完美了!」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壓力。 不要拿讚美來和他人比較。不要做「你比姊姊還要棒!」以及「恭喜你當上副班長,如果能像哥哥一樣當班長會更好。」這類比較,但是可以透過讚美,比較孩子現在比過去做得好的部分。 讚美的原則大同小異,卻必須因孩子的年紀而調整。《危險的讚美》一書提醒,當孩子步入青少年,已經可以從客觀角度來評斷自我能力時,當他明明表現不佳卻還用:「你真棒,好了不起!」這種過度包裝的讚美,反而讓他有被冷嘲熱諷的感覺。太頻繁、太瑣碎的讚美有時也讓他們覺得父母過度干涉。 簡單明瞭、偶一為之的口頭讚美是比較適合青少年的。有時也不一定要言語,微笑、輕拍、擁抱等「沉默的讚美」,或者是真誠的跟孩子說謝謝,都是很好的讚美。 李顯文提醒,讚美不應該是控制孩子的工具,而是教養態度:做為孩子的一面鏡子,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點、天賦及努力上,並將你看到他的好回饋給他。孩子在充滿正向能量的家庭氛圍中,能夠感受你的愛,會回報以更正面的回應。 ► 延伸知識:被誇聰明反而害了孩子 在《教養大震撼》一書提到「誇聰明還是誇用功」的經典實驗。史丹福大學學者卡蘿.杜薇克(Carol Dweck)找了小五學生,在實驗第一輪,每個學生都接受同一份簡單的測驗,測驗後研究員告知得分並讚美。有些是:「你一定很聰明。」有些是:「你一定很用心。」實驗第二輪,學生可以自己選測驗。被誇用心的學生;高達九成選擇較難的測驗;被誇聰明的,則大多數選擇簡單的。 第三輪測驗,大家都考同一種,非常難,學生都考得很糟。被誇用心的覺得是自己不夠投入,被誇聰明的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聰明。第四輪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被誇用心的學生比第一輪進步三○%,被誇聰明的則退步二○%。 實驗指出,當讚美強調的是努力,孩子會覺得成功操之在我;若強調的是天賦(聰明、漂亮等),不但讓孩子覺得成功不是操之在我、看輕努力的重要,也不知如何面對挫折。 ■ 獎勵方式3:啟發動機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小五的小杉下課後沒有補習,回到家作業可以在半小時內做完,隔天就算有考試,也都可以拿到八、九十分。扣掉處理學校作業的半小時,小杉通常整個晚上都在養蟲:竹節蟲、鍬形蟲。杉媽不禁抱怨:「我晚上不排補習是為了讓他有多點時間自主學習,可是他卻對學習完全沒樂趣,根本就是敷衍。」 ► 這樣做會更有效…… 期待孩子熱情、忘我投入一件事,外在獎勵已不足夠,需要的是複雜的內在激勵,也就是啟發動機。 陳老師剛到私中任教英文時,面對的是一整班鮮少考及格的學生,她降低考試難度、允許學生重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拿到一百分考卷,並且一個個家訪,在家長驚訝的眼神中說明孩子的努力。學期中,她告訴學生:「校長知道我們很努力,他說如果達約定標準,給我們『特權』,上課時間可坐校車去看電影。」「怎麼可能!」學生驚呼。陳老師說:「所以我們要訂一個不可能的目標。」故事的結局是,這班學生沒有考到那個「不可能的目標」,陳老師還是請學生看電影。重要的是,這個學期下來,這群曾把英文視為魔鬼的學生,慢慢愛上學英文。 陳老師了解孩子的需求,創造孩子的新經驗,喚起他們對學習的信心。讓孩子願意學英文且樂此不疲的,不是那場電影,而是內在「我可以學好英文」的經驗與信心。 《動機,單純的力量》也提供了幾個找到啟動動機的方法: 自己做成績單。在學期初寫下各科學習目標,並在期末製作成績單,自己給分數、寫評語。 協助孩子看見事情的全貌。和孩子討論:為什麼要學這個?和我置身的世界有何關聯?並帶他們把所學的東西用出來。 讓學生變老師。給他機會將所學的東西教會你。 ► 延伸知識:獎勵可能澆熄熱情 《動機,單純的力量》一書中提到兩個心理學家在幼兒園做的實驗。 實驗將小孩分成三組。第一組是「預期得獎」組。研究人員把獎狀給孩子看,告訴他們只要畫畫就會得獎。第二組是「意外得獎」組,研究人員只問想不想畫畫,畫了下課時會拿到獎狀。第三組是「無獎」組,研究人員沒有答應給獎,下課也沒有獎狀。兩週後,老師在自由時間將圖畫紙和彩色筆準備好,研究者暗中觀察孩子發現,「意外得獎」組、「無獎」組跟之前一樣喜歡畫畫;「預期得獎」組卻意興闌珊,大幅縮短畫畫時間。 這個實驗得到兩個關於獎賞的結論: 1. 事先的獎賞會澆熄孩子原本的創作樂趣,讓玩耍變成工作。 2. 對於本來就有樂趣的工作,若真的要使用獎勵,使用「意外」的獎勵會比較好。

一個小學老師擁有的能力如下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13

一個小學老師擁有的能力如下 教學的專業能力 包括 教語文 數學 社會 自然 資訊 藝術 體育等科目的專業能力 還需具備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博大精深知識 還需要了解孩子的階段心理 以因材施教 輔導的能力 孩子心理受創 行為失當 情緒困擾 老師要能即時輔導 並指引康莊大道 若遇家長偶有牢騷或心中不安時 也要適時給予精神鼓勵 觀察社會問題的能力 若是孩子身在高風險 高關懷家庭中 老師一定要有第一時間能找到可運用之資源 以幫助這個孩子和家庭 若遇有家暴問題 還要有不怕難 不怕死 第一時間通報 並有繼續面對不明理家長後續壓力的能力 高情緒控制的能力 不管情勢有多紊亂 不管孩子有多失序 不管家長有多不客氣 老師該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不能施暴(不管是語言還是肢體暴力 都不行) 不能動怒 要擁有立刻讓情勢變穩定 處理好問題的能力 布展的能力 不論是小型的家長會布置 教室雙語布置 標語製作 到大型學生美展 科展 都要有一個人獨力完成展覽及邀請貴賓 和控制所有流程的能力 指導學生參賽的能力 舉凡語文 美術 舞蹈 音樂 體育比賽 要有能發掘人才 並培訓成可參賽之天才 的能力 擔任裁判的能力 同上 舉凡上述所說各種比賽 老師要能以專業角度 擔任評審 以求勿偏頗 勿失公允 拯救地球的能力 要身體力行 並有教會孩子做環保 愛地球 省電 省水 省資源的能力 要擁有大型醫院急診室等級的判傷的能力 孩子身體不適時 除了了解狀況 送至健康中心 還要能立刻判斷是否要通知繁忙的家長帶回 抑或是孩子心理層面的不舒服大於身體(恐學症 或耍脾氣) 孩子遇意外時 要有立刻判斷該不該移動他 並知道如何在第一時間處理傷口正確方法的能力 良好社交的能力 老師除了教學之外 更要能面對家長各種質疑 及正確給予解惑的方式 並促進班級家長互動 使班級氣氛活絡 運作順暢 應變各種天災和意外的能力 老師在面對地震 火災 蟲叮 校外教學出狀況 都要有第一時間安撫孩子 指導避難 通報 的能力 偵破案件的能力 班上若有物品遺失 孩子爭執並各執一詞卻沒有公正第三者可證明當時情形時 老師得要有找到失物(不然有些家長會想 老師在幹嘛 怎麼都找不到) 或解決爭執 勿枉勿縱的能力 指導交通的能力 相信只要在上下學經過任何一所小學門口的人 就能了解要具備何種能力 以上種種 只是社會要求老師所需具備的萬種能力的其中幾項 因為夜深了 我也累了 所以 先寫到此為止 以後有力 再繼續寫下去 我一直都知道我很棒 但我沒想到 原來當個小學老師的我 那麼強

成為公司的「資產」而不是「成本」,你該學會的6件事!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29

成為公司的「資產」而不是「成本」,你該學會的6件事! 29 八月 2015 職場工作 知識家編輯部 9593878827_416e492800_z 許多優秀的人才,各方公司都爭相挖角,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人才,公司才得以開發出好的產品與服務,這些人對於公司來說,無疑是珍貴的資產。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想辦法成為多數公司都搶奪的人才,也就是資產。 要達成這件事,不妨從以下六件事開始著手。 1.保持身心健康、充滿熱情 老闆不會希望看到自己的員工或部屬一進公司就愁眉苦臉,他希望你是真心喜歡這間公司,並且為公司付出、做出貢獻。《20幾歲,影響男人的一生》的作者南仁淑認為:「如果你對自己做的事情總是傾注「熱情」,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就成為了能經營好當下、更能經營好生活的人。」同樣也點出了熱情的重要性。 2.保持好的習慣與例行公事 想想看,如果你有個習慣,每天固定在公司規定的上班時間內早半小時到公司做一些事,你的老闆有一天一定會看見。要成為公司的資產,你必須養成好的習慣,而且最好是能夠讓主管或老闆看見,習慣造就不同,它能夠讓你與其他人產生差異。 除了習慣之外,你也能夠替自己定下一些例行公事,在某些時間做某些事,例如中午如果休息一小時半,你可以把其中的二十分鐘拿來看書或是雜誌,增加知識,這些「例行公事」都會慢慢被人看見,你的老闆也會發現。 要成為公司的資產而非成本,就必須保持好的習慣與替自己定下一些例行公事。 3.學會發問與接受別人的建議 學會「發問」始終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問得不好老闆會覺得很蠢,問得好老闆則會覺得你很不一樣,另一方面,如果問得不對,甚至可能還會被認為是故意找麻煩,因此不得不注意。同時,學會接受主管與同事的一些建議,從中改進自己與持續學習,也能夠慢慢使自己越來越優秀。 4.成為自發者 成為自發者,才能逐漸成為一個領導者,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凡事只聽從主管指示的被動員工,你甚至可以自發性地做一些事,而那些事對公司來說是具有正面意義的。想想看,如果你能很快的把事情做對,並且到老闆面前說:「老闆,我完成了!」他會不會覺得你很不一樣?而不是每次都需要到他面前,徵求同意,問老闆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 真正的差異就在這裡,好的人才總是能夠獨立作戰,而不是成為一個只聽指令與動作的員工。 5.學會分辨重要的事跟緊急的事 根據8020法則,真正重要的事情大概只佔了全部工作的20%,而大部份人卻無法好好處理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因而把許多時間浪費在那些不重要的80%事情上。所以,學會分辨工作的重要性與緊急性,設定一些優先順序,並且善用自己定下的例行公事項目,讓自己做事更有效率。畢竟,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hr,要勝過別人,當然需要比別人做得更好、更快。 6.跟優秀的人共事 優秀的人總是喜歡跟優秀的人共事,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優秀。如果你想成為公司最大的資產,就想辦法跟優秀的人共事,跟那些值得你學習的同事一起工作。別害怕跟他們共事,也不用擔心你會被他們比下去,而是想辦法從他們身上學習,然後努力讓自己成長、脫穎而出,這樣要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只是遲早的事。

改變的第一步:脫離你的舒適圈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14

改變的第一步:脫離你的舒適圈 許瑞云 很多人對生活充滿無力感,可能是因為工作不順、經濟壓力大,或是家庭不和諧等,也因此引發各種身心疾病: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上癮症等等。任誰都不想要這樣的人生,卻苦於走不出去。除了尋找專業治療以外,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有意願和決心,來學習成長和改變生命。 下決心對很多人而言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執行和貫徹決心。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很容易放縱自己、隨心所欲的故態復萌。我們做任何事都一定要先經過我們意識的允許才會有行動的產生。所以我們對意念升起的覺察和洞察很重要,才不會不知不覺的做出後悔不已的事情。 覺察力可以透過內觀和靜坐等方式來培養。 台北市長柯P曾分享他單車環島的經驗。他說自己平常是不運動的肉雞,但他順利完成了騎腳踏車環島的壯舉。他的祕訣就是讓腳不要停下來,一直踩一直踩就可以不斷向目標前進,最終達到目的。 踩腳踏車或爬山,身體一定會有壓力或酸痛或不舒服感,當我們專注在這些不舒服的感受時,我們會更加氣餒和擴大這些不舒服的感受,最後就會因受不了而放棄了。但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腳步,全然專注在左右腳往前的動作上,自然就會不斷的往前騎或往上爬,最終達成目標。 面臨改變得要脫離自己的舒適圈,而且要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除了徹底執行計劃以外,也要練習從舊習慣中跳脫。當我們不斷犯同樣的錯誤時,有怎能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先學習察覺和了解本身有那些自毀性的行為和思考模式,讓自己陷入困境的隱藏式的惡性循環模式。這是大多數人最困難看到的盲點,所以最好能配合靜心、內觀、能量轉換。 時時鼓勵和提醒自己不要重踏覆轍,努力嘗試新做法,建立更健康的行為模式。當失敗了也無需感到氣餒,每個成功的經驗都是從失敗累積起來的,所以失敗也是成功的能量之一,無需抗拒或自暴自棄,只要檢討和繼續嘗試不同的改變,朝向目標邁進,自然會到達。 當家人或朋友陷入困境時,不要急著「叫」他或「教」他如何改變,因為大多數人(尤其是越親的人)的「教導」很容易落入生氣或失望的「指責」或「教訓」模式,反而讓當事人感到更生氣或更無力。可以在心裡不斷的送祝福和送愛給他,祝福他可以順利學習到他的功課,順利的脫離困境,我願意學習愛你和全然的接受你。這樣可以幫助自己與他人情緒能量的平衡與提升。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自在的生命! 作者:許瑞云醫師 現任: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教學型主治醫師、觀心生活學空間創辦人 - See more at: http://bookzone.cwgv.com.tw/article_430.html#sthash.Pps5GVFt.dpuf

1-6年級學習成長重點分析!(實用)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31

1-6年級學習成長重點分析!(實用) 瀏覽次數 96,391 unnamed 小學一二年級   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極其依賴父母的時期,正是建立學習習慣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狠抓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時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什麼都未知,你給孩子灌輸的理念、形成的認知、養成的習慣都至關重要,這是也是他對一生學習的“第一印象”。 寫字工整   如果不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再去糾正他的寫字散架,那付出的代價就是孩子需要拿尺筆寫,一筆一劃,一分鐘寫不到10個字,這樣憋讓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就直線下降,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做作業速度 做作業速度:成績明顯低於班級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作業速度慢,做作業越慢,就越不容易集中註意力。所以一開始不要求正確率,只要求速度,嚴禁邊做作業邊玩,盡量做作業中途不吃東西、不上廁所。做作業時幫助孩子確定作業順序,先做他不擅長的作業,因為一開始是精力都比較好。 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提前和孩子預習明天上課的知識點,讓孩子熟悉明天課堂上要學習的內容,並讓孩子初步掌握,這樣孩子在學校時就會表現得比較自信,勇於表現自己獲得學習的趣味機會。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是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 當然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和孩子一起走過所有的學習細節,像做作業、提前預習都是貴在堅持,讓孩子明白怎樣才叫全力以赴,以後就會成為他們自我要求的標準。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完全可以驗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讓孩子得到成就感。 這個階段切忌把追求成績錯誤地表現為要孩子當第一名,更不該只重視分數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而是要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跟自己競賽”的觀念必須從小灌輸,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分數、名次的追求,名次僅只是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點,只是超越自己應有的表現就是最棒的。 小學一二年級還要培養孩子每天看書、每天學英語(英語發音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報口語班時最好注意老師的發音標不標準)、每天寫簡單日記的習慣,總之,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 小學三四年級 小學三年級的學習習慣直接決定高考的學習成績,小學三年級和高二成績相關係數0.82,重要程度不用多說了。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所以又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孩子在一二年級養成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加強不能放鬆。三年級後不用跟一二年級一樣再坐在旁邊陪伴孩子做作業了,他們開始主動積極的接受新知識,但你要教會孩子做計劃表、整理錯題、做筆記。 語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個閱讀計劃表,記錄每個月的閱讀字數。中年級也是孩子寫好作文的關鍵時期,這時要讓孩子不怕寫作文,平時孩子寫日記要引導他多寫些周圍生活中發生的事兒,多描寫細節,也是讓孩子學會從生活中學習的良機。 數學 不說也知道了,學奧數。學奧數要抱著訓練態度和平常心,但不是指隨隨便便應付,學奧數最難得的是堅持,首先我們“陪伴”的家長要堅持,做好情緒的疏導,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既然選擇了就堅持,既然堅持了就努力做好。 英語 三四年級是英語從聽說到讀寫的過度期,平時多看看英文繪本,要求他拼寫單詞等。 培養一項可以長期堅持下來的體育愛好(至於為什麼,反正很多研究結論表示,會運動的孩子更聰明)。 三四年級開始教孩子畫重點、整理​​錯題本、簡單記筆記。記筆記和找重點是相輔相成的,但是要讓孩子盡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講課內容。   你大概也聽說了尖子生、狀元的武器——“錯題本”了吧,給孩子買課輔加量,做題的數量多都是沒有用的,還不如把這些時間挪到整理錯題上來,讓孩子每天把做錯的題改正過來就可以了,既省了時間還養成了整理錯題的習慣。 五六年級   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後,不用再過問課業細節了,只要在他偶爾犯懶的時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實在找不到解決辦法時跟他一起尋找方法,是不是很輕鬆?這時候孩子有了自主的學習能力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很感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古話?以後初中高中你也同樣省心的。

最偉大的教育,竟然是媽媽的情緒平和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20

最偉大的教育,竟然是媽媽的情緒平和 瀏覽次數 292,403 005GaaiEgw1epp779fgxmj30bs06jwew 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母親的“母”到底包含什麼樣的生命意義呢?其實,好媽媽就是三個字。  第一個字是“靜”。 很多媽媽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個問題,而且立馬指出還反復強化,甚至當著更多人的面說我孩子就是什麼什麼不好。母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缺點的時候都不要動,不要慌亂,為什麼?因為孩子需要母親用良好的情緒去孕育和保護,只有母親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不露聲色的時候,才能賦予孩子內心的成長動力。 母親情緒不穩整個家庭就跟著翻騰,孩子是活在母親這條船裡的,一點點動靜都會影響到孩子,破壞孩子的內穩態,孩子單單平息自己的內心緊張情緒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還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學習用於自我成長呢?  第二個字是“弱”。 母親在孩子麵前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你這種狀態裡面一點點的削弱。能夠在孩子麵前示弱的母親,孩子的內心必然自信而堅強。學會在孩子麵​​前示弱,就是實現對孩子的托舉,處處佔孩子上風的母親,孩子只有站下風,最後甘願站下風,沒有一點競爭性,也沒有一點動力,極端的會追求叛逆性、破壞性來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長。  第三個字是“慈”。 一個母親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是溫柔,溫馨,溫和,夫妻、叔伯妯娌、大家庭都因為你而和睦而和諧,讓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納,又壯觀不可攪動,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寬闊的天地,這樣的母親形象就是規則,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麵前指手劃腳,不是扯著嗓門叫喊就是繃著臉嘮叨的母親,會讓孩子慢慢感覺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舒適的,是有意思的,孩子會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親也將沒有任何引導能力,變得更加抓狂。 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今天的母親越來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問題,學習不好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困擾,很少因為智力,家長內心的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只有孩子內心平靜,才有可能吸收、沉澱、理性思考,才能遠見、卓識、發現、創造,才能真正的優秀! 作為一名母親,請記住,保證自己情緒的平和,就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打擊生活沒規律�分段計畫,拯救賴床王子

2015年08月30日
公開
12

打擊生活沒規律�分段計畫,拯救賴床王子 作者 作者:南投育樂國小老師 王文華 2012-12 親子天下雜誌 41期 社群功能列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文章內容 清晨鬧鐘響翻天,孩子仍在與周公聊天;拉他起床,親子交戰血淚縱橫……美麗的晨光時間,成了一場災難片? 第1招 Check 賴床王子?亂室佳人? 先從下表4個情境中,分別找出最符合你孩子的描述。 早晨7點,該起床了,孩子…… A:鬧鐘響翻天,我家公子正好眠…… B:氣沖沖下床!氣沖沖刷牙洗臉!氣沖沖的早上! C:要求再睡5分鐘,然後又無數個5分鐘…… 上學要遲到了,孩子…… A:優閒的享受美味早點,完全忘了今天要上課。 B:一哭二鬧三打滾,找盡各種理由不想去學校。 C:走到門口,忘了帶書包,坐到車裡,忘了帶聯絡簿…… 孩子的房間亂七八糟時…… A:來回看了一下,很正經的說:「不亂呀!」 B:說等一下就收,然後繼續埋首在電腦、公仔或漫畫裡,永遠不收拾。 C: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如果你能打得開衣櫃或抽屜的話…… 上床時間到了,孩子…… A:該睡了嗎?沒人提醒,他永遠不知道時間多晚。 B:每天都陷在作業泥淖裡,哪有時間睡覺? C:半夜12點,王子公主不想睡。催孩子睡覺就像在打仗…… 選項A多 無感型 孩子是不是對外在比較沒有覺知,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要擔負起某些責任? 選項B多 逃避型 孩子是不是很愛找藉口逃避責任?你與孩子是不是很容易產生對立與衝突,導致親子關係不佳? 選項C多 敷衍型 粗心大意、拖拖拉拉是不是你對孩子的評語?他的生活是否永遠在惡性循環中,讓你與孩子身心俱疲? A、B、C都有 問題重重型 他是不是對外在都不在乎,對自己的標準很低?翻開他的書包,什麼雜七雜八都找得到?生活一團亂,大概是孩子的最佳寫照。 - - - 第2招 Plan 短期+中期+長期行動計畫 計畫前大盤點 列一張改造壞習慣的急迫清單 → 把最看不順眼的事物當成首要改善對象,例如時間到了就上床、摺棉被、東西要收回整理箱。 具體說明哪些行為是好習慣 → 例如準時就寢與起床、起床後跟大家有精神的打招呼。 測量時間感 → 幫孩子測量一次起床到出門所需時間,並討論哪個流程可以改善。 訂出明確家規 → 例如9點半要上床、自己棉被要自己摺好。 父母要堅持 → 不隨便打破規矩,孩子才能養成好習慣。 【一週計畫】 無感型:明確規定睡覺及起床時間,並用計時器計下孩子起床到出門的時間,貼在門口,當成進步的指標。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的收納習慣」,陪孩子整理一次房間,把乾淨房間照下來,印出並貼在門口。 逃避型:與孩子討論哪些是「必須遵守的家規」,例如上下床時間沒有討價還價餘地,就寢時間一到,再心愛的電視也不能看、再想玩的玩具也要收起來;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整理,並從摺好棉被等簡單可見的要求做起。家規經合理討論建立後,全家人都不能隨意破壞。 敷衍型:善用計時器,幫孩子立下一個努力的目標時間,例如能在半小時內出門,若能提早達成,可以選擇適當的鼓勵。房間髒亂或許是他不懂收納法,替孩子買個整理箱,外頭貼上標示,先要求孩子把「課外書」放進整理箱裡。 問題重重型:和孩子共同列出急迫清單,一次改善一項最迫切需要改變的壞習慣。 【一月計畫】 無感型:目標設定在「習慣改善帶來的好處」。把溫馨早餐,變成孩子期待的事,當他能準時起床、上學,就有充裕時間享受晨起的早餐約會。帶孩子參觀很會收納的朋友的房間,互相觀摩學習。 逃避型:營造「那是我想做的」的氛圍。這類孩子主觀意識強,必須讓他知道這件事很棒,而且是出自他的意願。父母需獎勵他的改變,引導他說出改善方式,能讓他發現問題,主動變好。而且習慣一養成,就能持續下去。 敷衍型:目標設定在「明白事情輕重緩急的順序」。例如會晚起,是因為昨天太晚睡;會晚睡,是因為作業寫太慢。追根究柢,孩子會發現沒規律的主因是手腳慢吞吞。接著,讓孩子學習在腦海裡分配工作,決定順序,決定好了說給父母聽,並且每天練習。用腦海影像思考與重播成功的喜悅,都會讓孩子漸漸掌握做事的順序與技巧。 問題重重型:一次針對2∼4樣壞習慣,設計自我評鑑表,一次追蹤改善多項壞習慣(見本期雜誌156頁表)。 【一學期計畫】 生活沒規律的孩子,若能養成一項核心習慣,就能讓他脫胎換骨。運動、彈琴等都是很棒的核心習慣。每天做一點運動、彈一點琴,這跟培養籃球巨星或鋼琴名師無關;重點是,當一個孩子能強迫自己跑10圈操場,或每天彈半小時的琴時,他正在不斷累積自我規範的力量。一個能自我要求跑10圈操場的孩子,就能在早上7點鐘準時起床,能自己把房間整理好,不當賴床王子或亂室佳人了,因為他們已經懂得自我規範的方法。 - - - 第3招 Review 行動回顧 □ 孩子的第一週好習慣建立了嗎?達成率多少? □ 孩子給自己的第一週打幾分? □ 問問孩子,滿意的點在哪裡?是因為做了哪些改變而達成的呢? □ 不滿意的點在哪裡?沒辦法改善的原因可能出在哪裡? □ 第二週,跟孩子討論看看他決定怎麼行動? □ 問問孩子,有沒有列在表上卻完全無法完成的項目,為什麼做不到呢? □ 跟孩子討論,經過這一段時間,他有什麼改變? □ 這些改變為他帶來哪些好處? □ 好改變是否讓孩子藉此更了解自己的某個特質呢? ◆繼續閱讀:知名繪本作家徐玫怡:把衣服變炸彈

喚醒自學力的4個法寶

2015年08月29日
公開
17

喚醒自學力的4個法寶 2015/08/26 瀏覽人次:171 老ㄙㄨ 國小中年級、國小高年級、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其他 年級 議題、環境教育、生涯發展、閱讀 關鍵字:自動自發、學習動機、自學力、主動學習、互動學習、陪伴、責任 追蹤 1 0 0 2013 年7月底走訪一趟馬來西亞,和當地華人學校老師進行一系列的講座。研習前特別請主辦單位先讓老師們填寫問卷,想了解老師們究竟對什麼主題有興趣? 收回來的問卷內容五花八門,有趣的是,老師們提出的問題,大多數都和學生學習有關。一位年資二十二年的資深老師問到:「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我的學生懶惰不好學、很被動,真是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不單單只有馬來西亞的老師,在台灣各地的講座裡,許多老師及家長會後的提問,無不呈現出對孩子學習的焦慮。 當然,孩子的學習狀況,需要我們隨時去留意。然而在這樣在乎的過程中,我們要時時去釐清:學習究竟是誰的責任?我們會不會已把孩子應該要自己面對的責任,全扛在自己的肩上了? 教了那麼多屆學生,我發現未來在求學路上發展比較好的學生,不是被大人們塞進很多艱澀學科知識的孩子,而是那些內在一直有強烈趨力想把書讀好的孩子;是即便身處學習資源不足的環境,仍會自己主動尋求資源去突破學習困境。這種能力,就是所謂的「自學力」! 自學力的意義 我有一位很特別的學生,小三到小五時她隨著父母到英國讀書,小六才回國進到我的班級。回國後的她,中文程度落後同學一大截,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她終日苦讀想追上大家。她在短短一年內就補足和同學三年的學習差距,成績也從中等,到畢業前夕搶下了全班前五名的好成績。 她的爸媽在這樣的過程中當然十分著急,然而他們並沒有強力介入,反而讓孩子自己面對學習困境、自己去找到學習的方法。媽媽心疼的說:「從小這孩子就愛閱讀,初到英國時,英語沒能認識幾句,心裡有相當大的挫折。但是她秉持著要把它弄懂的決心,開始努力的苦讀,因為她知道,她所喜愛的文學世界,就住在那堆難懂的文字裡頭。於是她開始接觸大量的英國文學,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與閱讀,終於也讓她慢慢跟上英國學童的程度.……」 在父母溫柔且堅定的陪伴下,進入國中後,她以「亞洲最年輕通過劍橋最高級認證,國一女生讀遍英文名著」的斗大標題登上新聞媒體,國二的她已通過英語認證中的最高級認證(CPE),成為亞洲地區歷年年紀最小、也是亞洲地區第一位通過該項認證的國中生。新聞報導中說她幾乎已經取得國際一流大學、包括劍橋大學在內的入場券! 也許這孩子擁有我們所沒有的異國學習環境,但是任何成功,絕對都不是從天而降的。那榮耀的背後,卻是屢遭挫折、始終不肯放棄、願意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苦讀所換來的。這種自己拚了命想學習的自學力,才是最值得我們喝采的部分。 四法寶,點燃孩子學習動機 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學力呢?首先我們可能要先從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開始。當學習動機被熊熊燃起後,也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反之,當孩子心裡抗拒時,他根本不願意多投注時間和心力在讀書這件事情上頭,學習根本無從啟動。 法寶一:製造神祕、稀有感 有時候,我會一踏進教室大門時就故作神祕的說:「今天老師拿到一個神奇的包裹,打開一看,竟然是三本熱騰騰的新書耶!我翻了一下,哇塞,這些故事都好精采,有洋蔥小子竟然會講話,還有奇怪的狐狸做著爆笑的蠢事,這些書連老師看完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嗯,不知道有沒有人想看這些書呢?」 不出所料,大多數孩子都舉手了,連那些不愛看書的孩子也來湊熱鬧。接下來,我會用更抱歉的口吻說:「但是,我手上只有三本書耶?只能先借給三個人,不知道有沒有人想先看?」 此言一出,想必會引起全班大暴動。於是我們可以用猜拳的方式,讓「想先拿到書閱讀」的動機更加強烈。或是,我們也可以把《祕密花園》這類的書籍,優先借給脾氣古怪的孩子;把《野性的呼喚》,先借給愛好動物的孩子;《金銀島》先借給滿腦子愛幻想的孩子;不愛閱讀卻舉手的孩子,就借他《綠野仙蹤》吧!讓原本被孩子視作苦哈哈差事的閱讀活動,變成了最火紅、最令人期待的班級話題。 法寶二:從生活經驗出發 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給予他們最直接的學習素材連結,這才是對孩子最有意義的學習。例如:教到國語課的下午茶時,我們可以在教室的走廊外,鋪上美美的餐巾、帶著高級的花茶杯、準備可口的小點心、學著貴婦人翹著小指頭,和班上同學來場溫馨的下午茶課程。在茶香四溢的下午茶體驗中,孩子們體會到課文裡與人互動的美好感受,接著要寫出文情並茂的文章,也不是件難事了。 上到自然課時,我也會這麼問他們:「家裡有養狗嗎?有看過小狗走路嗎?沒看過的請舉手!」這時全班都發笑了:「老師,怎麼可能有人沒看過小狗走路?」 「好,那請問你們,你們知道小狗是怎麼走路的嗎?牠是先走左側兩隻腳、再走右側兩隻腳?還是先走前面兩隻腳、再走後面兩隻腳?或是對角線的走法?還是四隻腳輪流在走呢?」 這些問題把大家問得昏頭轉向的,接著全班孩子七嘴八舌的發表他們的看法。有些孩子振振有辭,有些孩子卻不以為然,我們全班還舉手投票,看看誰的說法最正確。 最後,我們特地全班一起上網搜尋小狗走路的影片。但有趣的是,因為走路的速度太快,依舊無法判斷出四隻腳的運動順序。於是我們將影片一格一格的暫停下來,才總算弄懂了小狗的走路方式。 而在這過程中,孩子先以他們的舊經驗做預測,在結果與預測的矛盾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及好奇心。當全班孩子眼神閃著學習的亮光、你一言我一語說著答案時,這就是我們期盼孩子能展現出來的自學力了。 法寶三:加入同伴的互動學習 學習過程,若有同伴或團體一起互動,那麼學習的樂趣會更加倍,也會激發孩子想秀出自我的企圖心來。 前一陣子和一群長期輔導弱勢兒童課業的志工進行講座分享,在場的志工們學習心旺盛,超過時間許久還一直發問,實在是令人感動。志工們問了一些「不知該如何解決在課業輔導時孩子的突發狀況」的問題,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隱含了更深的含義:如何喚醒這些弱勢孩子的學習動機? 我對志工的建議是,可以打破傳統一對一的課輔方式,以三、四位孩子編為一組,藉由小團體的互動,激發出孩子的學習動機。 孩子是很奇妙的,也許孤單的他會趴在桌上、一副懶洋洋的模樣;但是只要有別的同伴加入,他開始會有笑聲、會覺得學習不再枯燥乏味。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他們學會分享、學會與他人溝通、學會腦力激盪,學習層面可以加深、加廣。在小團體中,他會想要展現自己,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得比別人好;也會在大小競賽中,激發出想要挑戰自我的決心! 法寶四:要陪不要盯 某天晚上八點多,我待在速食店裡趕期末報告,身旁的媽媽帶著兩位女兒在做考前衝刺。兩位女兒寫著數學練習卷,而媽媽則在一旁看著報紙陪伴她們,感覺上這是多麼溫馨的畫面啊!但是一個小時下來,我的耳朵幾乎都快聾了。坐在我鄰座的這位媽媽,一邊教女兒、一邊高分貝的數落她們:「為什麼從下午到現在只寫了半頁?為什麼我怎麼教你們都不會?現在幾點了?我看你們是不是要在這裡留到天亮?」 最後,辛苦的媽咪趴著睡著了。兩位女兒趁媽咪休息時,偷偷溜去廁所閒晃、照鏡子打扮。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多我離開前,這三位母女還是一直處於「媽媽一直不斷罵小孩、當媽媽睡著女兒就開溜」的反覆循環裡,始終沒有任何學習進度可言。 孩子應該是「要陪不要盯」!但是,很多大人卻是錯把「緊盯」當成了「陪伴」,這只會讓孩子錯以為讀書是為了爸媽,於是以虛應敷衍的態度來讀給大人們看。 陪伴,應該是一種溫柔、和諧的相處,充滿著爽朗的笑聲;陪伴,是一種觀察,不動聲色的隨時留意孩子的學習問題;陪伴,是每天一點一滴存下的親情投資,愈陪,親子關係要愈好才行! 說穿了,要喚醒孩子的自學力,要先回過來檢視我們大人自己對學習這件事的態度為何?我們是不是過度著急、導致孩子錯亂了學習責任的歸屬?我們是不是能留給孩子更多學習的選擇權,讓他們可以擁有主導權,自己去體會到學習裡的驚奇感動呢?

老師你不改變 就等著被Youtube取代

2015年08月29日
公開
32

老師你不改變 就等著被Youtube取代 精華簡文老師你不改變 就等著被Youtube取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 6325 分享 留言 老師你不改變 就等著被Youtube取代 作者:程晏鈴 2015-08-19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2007年,一個改變全球教育現場的名詞出現: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兩個化學老師柏格曼(Jonathan Bergman)和山姆斯(Aaron Sams)為了解決學生缺課的問題,搖身一變成為提倡翻轉教育理念的開創者。翻轉風潮吹進台灣,從國小到高中,形成一股新的教育思潮,然而,翻轉教室,只是起點。 在柏格曼眼中,翻轉學習(Flipped-Learning)才是最大關鍵。其中的差別,在於讓學生客製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事實上,學生不在乎你知道什麼,直到感受到你在乎他們,」對柏格曼來說,充分運用和學生面對面的時間,了解學生需求,才是真正從翻轉教室,進階到翻轉學習。 以下是翻轉教育先驅柏格曼,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摘要: 從翻轉教室到翻轉學習 從翻轉教室(Flipped-Classroom)到翻轉學習(Flipped-Learning)是自然演變的過程,透過翻轉教室可以找回課堂上跟學生更多面對面互動的時間,接著就要進一步思考,怎麼深化教學方式,這就是出現翻轉學習的契機。 翻轉學習的第1個挑戰是,通常老師們第一年都還在翻轉教室的階段,忙著製作影片找自己的步調,沒有時間反省學生需要的東西。 第2個挑戰,思考模式要更進一步翻轉,不只是在台上口沫橫飛,而是讓學生更主動的參與,正確的師資培訓很重要,往往有的老師做出來的影片長達45分鐘,那樣是不行的,通常以15分鐘為一個單位教學。 第3個挑戰是,因為翻轉學習的模式很多,包括專題式教學(Project-Based Learning)、問卷評量(Flipped Inquirer Learning)或是翻轉精熟模式(Flipped Mastery Model),需要花很多時間摸索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要面對這些挑戰,就是勇於嘗試,很重要的一點是「做就對了」(Just Do It)。害怕也沒關係,但你要有被Youtube完全取代的心理準備。因為全世界的小孩只要上網就可以看到老師授課內容,差別在哪裡? 翻轉學習不是MOOC,是客製化經驗 用一句話去形容翻轉學習:就是如何充分善用與學生面對面的時間。 跟MOOC最大的差別是,翻轉學習強調情感連結,老師陪伴在學生身邊,所以有更多機會去更了解學生與特定的需求,更加個人化。 事實上,學生不在乎你知道什麼,直到他們知道你在乎。每個學生都與眾不同,對孩子的需求要更有同理心。精熟模式的的話,學生可以用更彈性的步調去學習。基礎的課程內容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注入好奇心的元素,領導學生有動機學習因為他們可以選擇自己要學什麼,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我們最缺少的是好奇心,因為學習過程中學生少有選擇,給予選擇的空間,學生的好奇心不會被抹滅,才有機會在自己熱衷的事務上展現熱情。 換句話說,我沒有發明什麼了不起的東西,最多只是將翻轉學習的方式分類,這些方法已經存在好久了,只是希望能夠帶著大家去思考這些方法的可能性,推動老師真正去做。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219&utm_source=ETU&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ETU&eturec=1#sthash.IfaOyc65.dpuf

三餐怎麼吃?讓上班族精神集中、思路清晰

2015年08月29日
公開
51

三餐怎麼吃?讓上班族精神集中、思路清晰 陳雅莉 康健雜誌 2011-01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思路是否清晰,和你吃了什麼,有相當大的關係。想要精神集中、反應敏捷,不妨從調整食物內容開始。 美國營養學家戴維絲曾說:「營養能決定容貌、言行與心情,無論你是憂鬱或快樂、思路清晰或混沌,對工作感到愉快或厭煩、創新求變或墨守成規,都受營養影響。」 也就是說,每天吃對了食物,不但能重整心智、提升情緒,更能在面對繁重的工作或課業壓力時,使你擁有更清晰的思考能力和記憶力。 靈活的腦力,就從三餐飲食開始著手。 優質早餐開啟一天的腦力 一份早餐,提供一天的營養與精力,不可馬虎帶過。但是應該怎麼吃? 1.先喝一杯水,喚醒頭腦 人的腦部組織75%是水分,因此,在腦部開始運作之前,「先喝一杯熱水,比任何一種食物,更能喚醒頭腦,」台安醫院營養師趙思姿說。 2.高蛋白質,提振心智能力 高蛋白質的早餐,可使人思考敏銳、反應靈活,並且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在英國的小說中,常見的歐式早餐,包含有魚、肉、蛋、熱麥片粥及乳酪。營養學家戴維絲在幼年時,早餐也常吃熱麥片粥、火腿或蛋、香腸或炸雞,和一碗肉湯,再加上一大杯牛奶。 哈佛大學教授賽恩曾觀察受測者在吃了不同的早餐後,對於上午、下午的活動有何影響。他發現,吃高蛋白質早餐的人,加上在吃米麵等碳水化合物之前,先吃蛋、肉等蛋白質食物,可使血糖緩慢上升後維持穩定,並從早上持續到下午。 這個發現到底有什麼道理?蛋白質中的酪胺酸能促進身體分泌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讓人思考變敏銳,反應更靈活,並且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而酪胺酸可從豬肉、雞肉、海鮮、牛奶和豆類中獲得。 但是同樣來自蛋白質的色胺酸,會刺激血清促進素的分泌,讓人放鬆、想睡。如果先吃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上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分泌胰島素,促使血液中的色胺酸比酪胺酸先到達大腦,思考自然比較遲鈍。而色胺酸在花生、芝麻、黃豆製品、豬肉中含量較豐富。 3.一杯咖啡,有提神作用 烹飪老師程安琪每天早上一定要喝一杯熱咖啡,才有頭腦和全身開始甦醒,準備幹活的感覺。 早餐,沖泡一杯咖啡,對一整天的精神、活力確實有幫助。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解釋,因為咖啡因就像洗熱水澡一樣,會加速新陳代謝,並促使心跳加快、警覺性增高。 雖然少量的咖啡因能刺激腦部活動,有提神的效果,但是喝過量則會使人焦躁不安,甚至會頭痛、發抖。咖啡因也會有成癮性。在彭巧珍的病人中,曾有一位卡車司機每天喝咖啡提神,結果從1杯喝到15杯,愈喝愈沒效。 4.吃魚,聰明又健康 老一輩常說,吃魚會變聰明。英國腦部營養學研究所教授克魯夫研究發現,吃魚能使頭腦變聰明,因為含有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提高記憶和學習力,並預防記憶力衰退。 秋刀魚、鯖魚、鮭魚、A魠魚、烏魚子的omega-3脂肪酸比例高,是最佳來源。而在魚體中,魚眼窩則是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部位。每週至少吃2∼3次魚,不但對大腦有益,而且也更健康。 omega-3脂肪酸可分為DHA、EPA和α-次亞麻油酸,可以提高學習力和記憶力。趙思姿指出,很多媽媽都會哄小孩「吃魚會變聰明」,但必須特別留意的是,由於DHA、EPA是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腐敗。因此,購買此種魚類一定要新鮮,而且愈早煮食愈好,「烹調時,最好是清蒸、煮或烘烤,可以避免DHA、EPA流失,」趙思姿提醒。 至於吃素的人,只要適度的攝取含α-次亞麻油酸的食物如花豆、綠豆、黃豆、黑豆、甘納豆、核桃,也具有同樣效果。 5.卵磷脂,預防老化 科學家稱卵磷脂為靈活頭腦的重要物質,對短期記憶和學習力有幫助,因為卵磷脂中含有膽鹼,可以提升大腦儲藏資料、傳遞訊息的能力。 卵磷脂可由人體自行合成,或從食物中獲得。例如,毛豆炒蛋、煮花生配米飯,或喝一碗味噌湯,都能攝取到卵磷脂。此外,最好選擇植物性卵磷脂如大豆、豆腐,較無膽固醇的負擔。 6.複合碳水化合物,提供持續的活力 一天中,心智要達到最顛峰的狀態,在攝取肉類、牛奶的高蛋白食物後,應適時加入米飯等複合碳水化合物。 趙思姿指出,複合碳水化合物可直接轉換成腦部唯一必須的燃料──葡萄糖,葡萄糖支援大腦做每一件事,如思考、記憶、解決問題和放鬆身體。葡萄糖供應足夠時,腦細胞就會活躍起來,不但頭腦清楚,人也顯得較有精神。 但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一餐吃兩碗飯),則會因為消化的血流量需求增加,反而會影響腦力。含糖飲料可以提高血糖,發揮短時間內清醒腦筋的作用,不過要小心過度刺激胰島素,反而會造成血糖的突然下降。 7.不可忽略維他命B群 為了增強腦力,69歲化學工程師費爾德的早餐桌上,必備一碟藥丸和補品,每天吞下各種胺基酸補充品和綜合維他命。 在所有的維他命中,維他命B1、B2、菸鹼酸是葡萄糖在大腦內轉換為能源時,不可或缺的物質。因此,當體內的維他命B群不夠時,葡萄糖的代謝就會受阻,造成頭腦昏沉、遲鈍。 同樣的,若是補血元素如鐵質、維他命B12、葉酸攝取不夠時,會使血液的帶氧能力減弱,造成腦部的氧氣和養分供應不足,也會使大腦變得遲鈍。 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科學家曾實驗發現,血液中維他命B12、葉酸含量最低的人,在心智敏銳度的測試中,成績比較差。 8.細嚼慢嚥,刺激大腦活動 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飲食原則之一,就是細嚼慢嚥。 近年來,研究指出,細嚼慢嚥可促使腦細胞活動旺盛,並提高記憶力和學習力。趙思姿也曾親身體驗過細嚼慢嚥的好處,「我覺得精神狀態變得比較好,而且也不易吃過量,」趙思姿說。 保持腦力充沛的午餐 你一定有過,吃完午餐後,整個下午昏昏欲睡的經驗,「這很可能是因為選錯食物所造成,」趙思姿指出。 因此,如果能吃一份清爽、健康,又不會太快就飢腸轆轆的午餐,下午就會有個愉悅、精力充沛的上班情緒。 1.低油脂、高蛋白,保護腦細胞 午餐必須含有高蛋白的食物如海鮮、豆腐、深綠色蔬菜,以增加酪胺酸的含量,並促使整個下午的注意力集中、精神抖擻。 有些人習慣午餐只吃一個漢堡,但因為漢堡是高油脂食物,會造成血液混濁,帶氧力變差,無法供應腦部充足的氧氣,而覺得頭腦昏沉。因此,彭巧珍特別提醒,午餐最好少吃會讓人感覺腦滿腸肥的油炸食物、牛排。 此外,午餐的食物若缺乏維他命B群,也會因無法幫助轉換成能量,使得腦部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反應遲鈍。 2.蔬菜水果也能增強腦力 多選用新鮮蔬菜、水果,是清爽、健康的好午餐。因為蔬菜、水果如菠菜、蘆筍、西瓜、芭樂,含有許多抗氧化劑,能保持血管暢通,確保腦細胞能夠從血液中獲得充足的氧氣。 輕鬆的晚餐,平靜腦子 傍晚到來,想要放輕鬆,就可以吃碳水化合物如糙米飯、全麥麵包、烤馬鈴薯,增加大腦中的色胺酸,並且很快的製造使人放鬆的血清促進素。 麻省理工學院維特曼教授建議,晚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可讓大腦平靜下來,恢復活力,準備好面對新的一天。 你是聰明還是傻瓜?就看你怎麼吃。三餐養分正確,讓腦部充電,每一天都能精神抖擻。 (*審稿專家: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陳冠宇)

整理內在思維,找出屬於自己的幸福清單

2015年08月29日
公開
22

整理內在思維,找出屬於自己的幸福清單 13 五月 2015 心理勵志 黃淑文 APPWJS9JBX 上一期介紹了法國生活美學大師─多明妮克.洛羅《理想的簡單生活》,這一期我想和讀者分享多明妮克.洛羅如何整理內在的思維,列出理想生活清單。 多明妮克.洛羅出生於法國,曾任教美國密蘇里大學及日本的佛教大學,旅居日本三十餘年,並學習瑜珈、水墨畫,及曹洞禪宗。她整理出自己對生命的信念,逐一列出人生的信條,並提供讀者每天都能實踐的方法,很能贏得我的共鳴。 整理內在思維 多明妮克.洛羅認為內心的世界,決定了外在世界。把思維整理得井井有條,就像整理具體的東西一樣。把用不著的東西清理掉,就能為重要的東西騰出空間。 每一個思維,都會在我們的大腦留下印記,好的思維增強我們的正能量,不好的思維則會削弱我們的免疫系統。 清理雜物有利於生活,減少思慮也會為新的思維讓出空間。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定期清除或驅散腦中的某些想法,由這些想法所導致的行為就不會發生。 這就好比,當我們切破手指,需要不斷的擦藥照顧,直到新細胞長出來,癒合了傷口。思維也是如此,多明妮克.洛羅鼓勵我們把經常浮現在腦海中的念頭或思維列一份清單。清單列好後,經過過濾篩選,就要努力從腦中,把不好的思維一個一個驅除。 不斷重複積極正向的思維,注入新能量,直到取代舊有的形象。這種自我訓練,與各種面向的思考對抗,就像學習騎自行車,一旦學會,這些行為就會成為不由自主的動作。多明妮克.洛羅認為「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和做喜歡的事一樣重要」,不妨問問你自己: *人生中最喜歡的一百件事是什麼?最討厭的一百件事是什麼? *自己無法控制卻又想要改變的事,是什麼? *想要狠下心去做看看的事,是什麼? *「就是這一樣!」對你而言不可或缺的物品清單,是什麼? 簡單生活清單 多明妮克.洛羅在另一本著作《簡單生活清單》,引導讀者如何逐步清理內在的思維。她說,憑直覺、以自由隨興的文字,將五感所感受到的一切,寫成一條又一條,一頁又一頁,一本又一本的清單。不需絞盡腦汁,只要自己懂就好。 「製作清單就是進行整理。清單是讓人把事情想得簡單一點的工具。把行動、感受、夢想──不管多麼小的事情全都寫下來,就能讓人生觀更為清楚。經常想著要找到真正的自己,總有一天必定可以得到自己心裡的答案。」 「透過清單對自我提問,就能看透一切必要和不必要,挖出內心深藏的美好,迎接確實的幸福。」多明妮克.洛羅在書中分享幾項她所整理的生活清單 譬如: 作為人生指南針的清單,她的思考有以下幾個方向 ※職涯計畫 ※讓自己有所依靠的人 ※從寶貴經驗中得到的教訓 ※擺脫人生的挫折(失業、離婚、失戀等等)的點子 ※心靈支柱(引用打動你內心的話等等) ※在某種情況下總是會有所感觸的事 ※再也不想做第二次的事 瞬間幸福的清單 她以日式庭院中的「跳跳石」為比喻,那是一種以相同間隔,鋪設在外廊和庭院之間的自然石道,功用是避免走路時弄髒鞋子。 仔細一想,我們人生中面臨重要抉擇都需要這種跳跳石。你必須有一些自己的跳跳石,才能跳過一些沒有必要,又會弄髒你的人生經歷。只要弄清楚自己的目標與希望,人生就會變得比現在更明白、更幸福。擁有和自己價值觀相符的生活,就不會浪費精力在迷惘上面,讓自己變得更自然,充滿活力。 有些深根於腦內的想法,就像答錄機的磁帶一樣,每天反覆的聽來聽去,一旦習慣了他們的存在,就會忘記某些想法根本不值得存放在你的腦子裡,占據你的心靈。 多明妮克.洛羅說,永恆的「時光」是由無數的一瞬間積累而成,而那一瞬間的「品質」,只是取決於你潛意識的選擇。因此,她建議我們不妨列出「瞬間幸福的清單」。 我們可以在書中瞧見對多明妮克.洛羅而言,幾個幸福的瞬間。 •一邊眺望著下不停的雨,一邊聆聽巴哈 •夜深人靜時,觀賞早年的黑白電影 •在客廳裡點蠟燭 •用太陽曬乾頭髮 •起床時聞到烤好的麵包和咖啡的香味 •在點著香線的房間睡覺 •白天睡午覺,天亮之前起床 •夏天晚上聽青蛙歌唱 屬於你自己的幸福清單 接下來,你可以問自己,理想中的一天是怎樣的一天呢?然後蒐集在你心裡面各種「小小幸福的清單」,想想屬於你自己的幸福是什麼?譬如: ※各種季節裡的幸福 ※一天之中所感受到的幸福 ※和重要的人一起感受到的幸福 ※獨自品嘗到的幸福 ※喜歡的地方所帶來的幸褔 在紙上列出所有的幸福瞬間,也有助於我們來日透過這些清單,回想起自己曾經擁有的幸福,這正是幸福的秘訣。學會選擇我們的思維,選擇做一個和藹可親、快樂多情的人,世界就會同樣回報你。 打造你的「100個基本」 我在日本松浦彌太郎 Matsuura Yataro《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也看到類似的自我整理功夫。松浦彌太郎以自己的人生體會,重新審視日常中的瑣事與小確幸,詳細寫下藉由生活中所體驗出來的100個處世原則。譬如:在他這本書,我最有感覺的處事原則有: ※做好周全準備,在對的時間出手。 ※一切的溝通,都是為了傳遞愛。 ※同時擁有放大鏡與望遠鏡的視野。 ※想想那樣做,能夠帶給他人幸福嗎? ※與其讀100本書,不如一本好書讀100遍。 ※關鍵時刻不怯場的勇氣。 ※不害怕失敗。寫一本「失敗筆記本」。 ※不要成為工作狂。要懂得生活。 ※可以成為輸家,但別當個弱者。 ※持續讓自己變得更好。 松浦彌太郎在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準備一本筆記本,什麼事情都可以,只要覺得好的,就寫下來。這些內容不是寫給其他的人看,所以不用覺得難為情。試著把想法化為文字,即使是瑣碎的小事或靈光乍現都無妨。總之,試著把它寫出來吧。」 松浦彌太郎認為,不用想要一次完成,寫出來之後,盡量每天都能閱讀一次,再按照自己的感覺修改或增減,一天一次,養成習慣之後,自然就會下意識針對這些內容思考,多試幾次,不間斷的寫上心的想法,試著改變用詞,刪除錯誤,去蕪存菁之後,就能逐步歸納出屬於自己的「100個基本」人生信條。 當然囉,重點不在100這個數字,寫不到一百則,或超過一百則都無妨,主要是透過這個過程,釐清自己,整理內在的思維,找到自己的心靈地圖。 更棒的是,這張心靈地圖,是你自己描繪的,都是你自己喜歡的,渴望的,因為你擁有這張心靈地圖,你的人生不再迷惘,不在忙碌的過著盲目的生活。每天擁抱的,都是你喜歡的事物,過著你喜歡的生活。 我的生命實踐 自從看了松浦彌太郎《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多明妮克.洛羅《理想的簡單生活》、《簡單生活清單》,我就準備了一本筆記本,和塗鴉本,放在我的外出袋,等人、等公車、或坐在捷運上,突然靈光乍現,或聞到什麼熟悉的味道,觸動了甚麼記憶,我就會隨手記錄下來。 有時也會順著自己的感覺胡亂塗鴉,累積久了,漸漸發現自己有很多面向浮現出來,有的是自己喜歡卻不敢追求,有的是自己討厭卻不好意思拒絕,有的是又恐懼又有強烈的吸引力,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人是奇妙,複雜,矛盾,卻又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存在,我在探索的過程,對自己有很多驚喜和新的發現,這半年來也開發自己很多潛能,以前覺得自己不可能接觸,或不可能去做的事,都有新的轉機。 如同多明妮克.洛羅所說,如果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你便能聽到指引你前進的小小聲音。把你的能量都用在你真正想成為的人或擁有的事物上,你就能持續保有生命的熱情,那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正能量。盡量牢記生活中美好的時刻。快樂,熱愛生活和享受的人,是健康而且是幸福的。 不管我們看再多的書,最後都在於你願不願去做做看,落實於你的生活,建立每天思考做筆記的習慣。藉著檢視自己的想法、信念,我發現,我們腦中不斷重複想像的畫面真的會影響我們,關鍵在於你對於自己有沒有保持清明的覺知。 「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出美好。」以柏拉圖這句話和大家互勉,活出美好,才能不虛度此生哪。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出處:桂花樹部落格)

當你早上還在賴床時,成功人士已經完成的12件事

2015年08月29日
公開
17

當你早上還在賴床時,成功人士已經完成的12件事 28 八月 2015 職場工作 經理人 5608751132_52b5406a7a_z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昨晚煩惱半天的事情,早上忽然變得沒什麼了不起,一下就思考出解決的辦法?事實上,這是有研究根據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Roy Baumeister發現:「意志力就像肌肉,過度使用以後就會變得疲乏。」這也難怪常常在一天疲累的工作後,總會失控大吃,實在是意志力已經太過疲累、無法運作了啊。 相反的,早晨就變成一天中意志力最堅強的時刻。此時的人們會更樂觀積極,也更能夠迎接困難的挑戰。所以成功者總是把握早晨的時光,在上班後別人的優先事項擠進來之前,就先在一天的開始,完成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 成功者都在早上做什麼?Business Insider從Laura Vanderkam所著的《最成功人士早餐前做什麼》(What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Do Before Breakfast,暫譯)一書中,歸納了12項成功人士早晨會做的事,讓我們來做個參考。 1. 他們都很早起 因為成功人士一進辦公室,時間就會被電話、會議還有突如其來的危機處理給淹沒,所以他們比太陽更早起,保留一段不被干擾的晨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國一項對企業經營者所做的問卷調查中,有90%的受訪者會在6點以前起床,像是百事可樂的CEO 4點起床、7點進公司,迪士尼的CEO 4點半就起床閱讀… 而且,他們要是不早起,怎麼有時間做以下11件事呢? 2. 他們做運動 做瑜伽、慢跑、舉啞鈴、上健身房……。那些有錢又有權的人士,早晨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運動。Vanderkam認為,早餐前的運動,可以幫助排解一天的壓力、抵消高脂的飲食、還有助於睡眠品質,她說:「若這些超級忙碌的人,都願意花時間運動,表示運動真的很重要。」 3. 他們開始做最重要的公事 早晨安靜不被打擾,是處理重要公事最理想的時刻。在你必須應付起床的孩子之前,在進公司面對老闆和員工的需求之前,全神貫注地將重要的事情處理完成。 4. 做自己最熱愛的事 你有沒有熱衷的興趣?比方說:寫小說、或是藝術創作。在一天的工作後,你覺得又累又餓,沒有精神與力氣去做這些真正想做的事情。這實在太可惜了!所以成功的人才會在上班之前,花點時間在這些個人鍾愛的事情上。 比方說芝加哥大學的歷史教授Charlotte Walker想寫一本關於西非政治宗教的書,因此固定在早晨6點到9點,研讀資料、並寫個幾頁的文章。 5. 和家人享受有品質的相處時光 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對某些成功者來說非常重要,無論是為孩子說個故事、或煮頓豐盛的早餐都好。Judi是一位紐約的財務規劃師,起床後她會幫孩子穿衣服、鋪床,有時一起做美勞,她會做好早餐,和孩子們一起在餐桌旁聊天。她說:「這45分鐘,是我一天中最寶貴的時光了。」 6. 和另一半聯絡感情 經過一天的工作,晚上身心俱疲的回家,有時還要張羅晚餐,常常不自覺地擺個臭臉、懶得說話,工作的壓力著實對夫妻感情有很大的殺傷力。因此,很多成功者會在早晨和另一半聯絡感情,比方說貝萊德的總經理Obie McKenzie,每天早上從郊區通勤到紐約市中心上班的一個多小時,會和老婆互相聊聊工作、生活,還有家庭一些日常的瑣事與一周計劃。 7. 咖啡交流 早晨是和人交流的絕佳時光,找些朋友或工作上的夥伴一起喝杯咖啡或吃個早餐。你會覺得心靈充實、頭腦清晰,因此激發出更多創意的點子。 8. 沈澱心靈的冥想 出門上班前,許多成功者會將自己投身於心靈活動之中,比方說:冥想、打坐禪修、禱告等。 9. 寫下感謝的事 進公司前,花幾分鐘的時間,寫下讓自己感恩的人、事、物,能夠幫助調整自己的位置與看事情的角度,讓你對老闆、員工或合作廠商產生不同的看法,找到斬新的視野。 10. 在最神清氣爽的時刻做計劃,擬定策略 在被時間淹沒之前,先做好一天、一周或一個月的規劃,能幫助工作上軌道。在早晨可以先做較大藍圖的思考,幫助你設定優先順序,以及一天的工作方向。曾擔任金融業高階主管的Christine Galib,5點就起床運動、閱讀聖經,然後在早餐前檢視接下來的工作事項,讓一天更有效率。 11. 檢查 email 雖然很多時間管理大師,建議早晨不要收發email,但很多成功者的一天卻是從email開始。他們會快速瀏覽信箱,處理最緊急、需要快速回應的信件,並且用最清醒的神志來專注思考,回覆少數特別重要的email。 12. 看新聞 不管是攤開報紙、聽廣播,或是用iPad、手機瀏覽新聞、部落格或Twitter,最成功的人,早餐前一定會瀏覽最新的頭條新聞。在他們出發去工作之前,就已經對世界所發生的事情聊若指掌,然後運用在公司的業務上。

返校日作息

2015年08月28日
公開
13

交代安和薇11點後留在209教室等待媽媽~若有作業先寫~不可以亂跑~ ------------------------------------------------------ 11:00以後小蘋果們要留下來練習 4號杜語恆和26號陳品伃請假 已預約11號媽咪下周二領回班費退費461元和個人印章、姓名貼 ----------------------------------------------------- 待辦清單: 1.加印三份回條,共九章,並補裝訂上去。 2.印兩份轉學生用基本資料,當天轉交學生帶回。 3.貼置物櫃名牌 4.測試四個感應器後,將停車場感應器還給總務主任、一份給2115. 5.將座位表畫在黑板上 6.將打掃用具表交回給君慧,並請教他什麼是魚池後的廁所? 7.貼榮譽榜 8.學年傳閱簿-登錄此學期工作分配+調查鄉土語言修課人數-客語班級?閩語拆班班級? 9.接兩條延長線,確認電扇擺放位置 10.印教學計劃表+排第一週作業進度 11.帶教學指引和作業回家慢慢排進度 ----------------------------------------------------- 返校日預定流程: 08:00-08:40 -先在黑板上寫:將書包放在置物櫃上,東西放入個人置物櫃後,回到109教室等如瑾老師。 -三、五年級編班 -預先劃座位表在黑板+選排長 -介紹廁所、洗手台和飲水機位置 -請到校學生放置個人物品和牙刷牙杯、擦拭座位和櫃子 08:40-09:20 -預先劃座位表在黑板+選排長 -發新課本 -介紹轉入生兩名 09:20補課本和簿本 09:30-10:00 -開學勉勵開場白+群英樓悶熱要多喝水和帶手帕毛巾擦汗 -說明聯絡簿貼條、功課表、資料、問卷寫法 -收暑假作業、成績單和三本好書 -班規提醒 10:00-10:10 發掃具和含氟漱口水,記得把竹掃把放回去 10:10-10:45 -公布打掃工作 -整理環境+回收 -小朋友假期回顧 -安排路隊 -開學收心操提醒 11:00- 統一放學+帶小蘋果表演者到勵學堂找廟柔老師 11:05-12:00小蘋果彩排 11:30 二年級學年拍照-地點輔導室

簡單五招,開學收心操!

2015年08月28日
公開
12

簡單五招,開學收心操! 作者:李佩芬   出處:親子天下 漫長暑假結束前,爸媽可以怎麼做,幫孩子收收心、做好開學準備?為避免孩子開學後出現「放假症候群」,家長不妨從現在開始,不著痕跡、輕巧的來個「開學收心操」,只要簡單五招,幫助孩子做好整裝待發的心理準備。 面對即將來臨的新學年,為避免孩子開學後出現「放假症候群」,家長不妨從現在開始,不著痕跡、輕巧的來個「開學收心操」,只要簡單五招,幫助孩子做好整裝待發的心理準備。 收心操第一招 請孩子拿出暑假作業,盤點應該完成的作業有沒有遺漏或需要補充的,尚未完成的部分,請孩子訂出完成時間。有些須利用假日參訪社教機構、旅遊景點的心得類作業,要提前規劃進行,千萬別開學前一週才「全家總動員」幫孩子寫暑假作業。 收心操第二招 至少開學前兩星期,就要悄悄釋放「快開學」的訊息,減少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的時間。若暑假經常晚睡晚起,現在開始,「爸媽牌鬧鐘」也要逐漸上緊發條。例如晚上提前半小時、清晨提早半小時播放床邊音樂;若中午有午睡習慣,也要漸次調整至午睡為三十到四十分鐘,讓孩子逐步接近上學後的規律作息。 收心操第三招 隨著起床時間調整,飲食方式也要改變。放假時可能因起床較晚而總是吃「早午餐」,開學前一週務必要調整到「早餐與午餐分開」,以免影響早上課程學習。 暑假期間,孩子吃零嘴的機會增加,此時也應開始逐步遞減。維持三餐加一次點心時間,以免開學後孩子總是飢腸轆轆,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影響學習效果。 收心操第四招 千萬別忽視「一朵小花」效應。找一天讓孩子自己動手,參與整理書房、書桌,添購文具用品、參考用工具書。或至少在開學前一天,準備開學所需的文具或書包,營造「新學期、新希望」的氣氛。 收心操第五招 新學期開始前,面臨新入學、轉換學校、重新編班的孩子,父母可以伺機提醒「交朋友」的小技巧,例如主動幫忙同學、保持微笑、讚美他人、對人有禮貌等。家長也別忘了預留時間,務必排除萬難,參加開學後的親師座談會或說明會,讓親師之間有良好的第一次接觸。

審視自我:每天最重要的早晨時間,你該問自己的3個問題!

2015年08月26日
公開
21

審視自我:每天最重要的早晨時間,你該問自己的3個問題! 6 六月 2015 心理勵志, 職場工作 經理人 coffee-690349_640 你早晨醒來張開眼睛,一直到起床刷牙洗臉的那一刻,都想了些什麼呢?「天怎麼那麼快就亮了?我都還沒睡飽~」或是「今天事情好多喔……到底要忙到什麼時候?」事實上,你早上的所思所想,將決定了你用什麼心態,迎接嶄新的一天。 你大概不希望自己的一天,被早晨起床的負面想法所影響。比方說,「我睡不夠,請讓我再多睡10分鐘吧。」可以想見,你的一天很可能就會在拖延、來不及中度過。 《Entrepreneur》的專欄作家Matthew Toren,建議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生活練習:在最有威力的早晨時光,詢問自己一些大膽、樂觀的問題,讓自己帶著創業家的心態與眼光,迎接一天的工作。他建議從以下三個問題開始: 1. 我今天可以幫助誰?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句名言:「待人要仁慈,因為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正在經歷艱苦的戰鬥。」(Be kind, for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如果用這樣的想法開啟一天:「我可以給予,我有能力付出。」那麼,我們的存在、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立即就產生了意義、提供了價值。因此,花一點時間想想今天要幫助誰?想想看一天有什麼機會可以幫助別人?這無疑會讓你的一天,更豐富、更美好。 2. 我今天怎麼樣才能變得更好? 樂天創辦人三木谷浩史曾說:「每天改善1%,一年強大37倍。」至於要改善什麼?要把改變想得很大、很遠,或很小、很特定?這全都看你自己。只要你能將想法化為具體的正面行動,讓今天比昨天更好一點,就很足夠了。 比方說,你知道自己要運動才健康,卻常常找藉口偷懶沒上健身房?那麼,今天就下定決心走一趟健身房吧。又或者,你在同事面前對某人情緒失控,你想著應該把事情處理得更好一點?那麼,帶著對某人的理解、再更靠近他一些,向他對你的壞脾氣表達歉意。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成功通常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你無法快速成為一名傑出的領導者或企業家。因此,你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不斷改善、變得更好,不斷地累積智慧,未來才有能力做出更大的承諾。 3. 今天我要如何創造價值? 這或許和第一點「我今天可以幫助誰?」很像,但在這裡,我們可以想想如何創造工作的價值。你的工作,如何能夠讓其他人過得更幸福、過得更好? 比方說,若你從事服務業,或許多一個笑容、一句問候,就能讓被你服務的人有一天的好心情;如果你是程式設計師,多清除掉一個bug,就能讓顧客的使用更順暢。小編也是,為了分享對大家有幫助的文章,多想一下,究竟現在的經理人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要怎麼呈現,才能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呢? 無論是服務、產品或是我們分享的好內容,透過哪種「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價值」。這些你主動創造的價值,最終將會與你的目標、願景緊密的連結,進而更容易達成想要的結果。 原文出處 / Entrepreneur

七個你應該培養的好習慣

2015年08月26日
公開
13

七個你應該培養的好習慣 19 六月 2014 職場工作 知識家編輯部 2987926396_87eb3c3494_watermark 不管是個人的修為或是身處職場上,我們都必須積極培養好的習慣,並努力戒除不良的習慣,因為習慣決定著我們的一生的成敗。 習慣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它決定著人生的成敗。好的習慣能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為順遂,而不良的習慣卻是我們失敗的主因。以下是七個你應該培養的好習慣。 一、思考的習慣 日子也許苦樂參半,生活也許不盡如意,但這就是真實的人生,道道地地的人生,只要我們不被暫時的厄運擊倒,只要我們轉換不同的角度思考,退一步必然海闊天空。 隨時隨地的思考一件事,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做事方式是否可以更好,思考可以加速你邁向美好的人生。思想造就你的行動,行動則養成你的習慣,習慣創造你的性格,性格則決定你的命運。(閱讀: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 二、積極的習慣 敢想就要敢做,唯有積極的行動,大膽的嘗試,夢想才有真正實現的一天。年輕人,永遠不要丟棄積極的想法。成功始於覺醒,心態決定命運! 彼德.里奇曾說:「堅持一個行動,你會養成一個習慣;堅持一個習慣,你會養成一個個性;堅持一個個性,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三、閱讀的習慣 閱讀力是決定個人競爭力的關鍵核心,它不單是閱讀文字的訊息,更關乎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是終身適用的自學能力。培養閱讀的習慣很困難,但這卻是未來人才的競爭力。 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閱讀的習慣。優秀,是自我管理出來的,一個人的成功來自他的習慣與觀念! 四、微笑的習慣 人生當中有痛苦,有磨難,當你選擇微笑面對每一天,你便可以幸福得過每一天。幸福不是奢求,而是你每天面對人生的態度,是一種選擇。不要哭泣,因為哭泣無法改變任何事,記得微笑,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 習慣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它不但影響了我們在面對人事物時的心態,也影響我們的想法更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命運。 五、正向思考的習慣 當你的心是正向的,便能夠散發出正向的能量,同時也能將這股能量傳染給別人。態度決第一切,積極思考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更正向。 當一個小小的心念變成成為行為時,便能成了習慣;從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決定你一生的成敗。(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六、隨時接受挑戰的習慣 如果你不試著挑戰自己、挑戰人生,你的人生就不會有任何改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充滿了各種挫折與挑戰,這些都需要學習和自我磨練,並從中獲取經驗、勇氣和智慧。 人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這世界唯一不會變的就是變,有時候要勇於接受改變,過去的習慣常常是阻礙個人成長的障礙,記得,多方嘗試,勇於改變。 七、堅持的習慣 堅持,堅持能讓你永不後悔。堅持,堅持能讓你成就夢想。堅持,堅持能讓你在逆境中依舊挺立、發揮潛力。堅持除了需要毅力,更需要白信,有充分自信的人才可能不懈地堅持下去。 改變習慣的過程很難受,畢竟習以為常的事物比較能給人安全感。但為追求一生的幸福與成功,暫時犧牲眼前的安適與利益,也是值得的。經過一番努力與犧牲所換來的果實,將更為甜美。(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沒有壞習慣,很難失敗;沒有好習慣,很難成功。 習慣,是由一個人行為的累積而成定型, 它決定人的性格, 進而成為決定人生的重要因素。 人生就像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的心理戰。想要創造美好的人生,就要讓自己思考、行動與情緒的好習慣逐漸增加,壞的習慣逐漸減少。上天很公平,你不能控制你的基因,卻可透過努力,養成使你成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