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cc

日期

#Tag

雲林-台東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27

台東東遊季溫泉度假村 台東縣卑南鄉溫泉路376巷18號 08 951 6111 2人房有溫泉Spa池--3900元 4人房---3800元 已經在8/4先預付訂金2000元 櫃台說要隔天才會統一用簡訊回覆是否收到匯款 其餘當天入住結清 ---------------------------------------------- 今日行程: 7:00從斗六出發 8:40關廟休息站(南下)休息 9:40林家萬巒豬腳 450元 -林家豬腳骨頭比較多,味道不錯 11:40東太平洋鮮魚湯 -我們似乎是第一個客人,今天菜份量比上次週末來吃份量多快一倍,以後還是要平日來吃 1940元(含六碗白飯.麥茶和啤酒 -今日點菜:生魚片、炒山蘇、涼拌中捲、川燙白蝦(一斤一千)、紅燒小魚、酥炸魚卵、炒蛤仔、鮮魚湯。今天這樣的分量太多,我們飯剩兩晚沒吃完,下次飯可以少點一些。 13:16 在往台東市的路上買釋迦 -一斤60元,買31斤,分三箱裝,共1800元,送現吃一顆。老闆說要放三到四天後才會熟。 13:59 卑南豬血湯 -六碗豬血湯240元,這次沒有買小菜,因為有豬腳。 14:07 卑南包子 肉包和紅豆芋頭包各三個,共132元。 14:23 在往知本的路上買現吃釋迦 -一斤40元,買三顆共165元,送一顆。 14:40 到東遊季溫泉會館。 -三點湯屋才整理好,我們換好泳衣後先去spa區,因為阿公從泳池往上爬樓梯時腳受傷,所以大約四點十分左右我們就回房間陸續洗澡泡溫泉。 20:12 今天買的現吃超大釋迦-真的很好吃,結果我一個人就把它ko了,好有罪惡感! 今天因為很累,所以我們吃完晚餐(豬腳、豬血湯、包子和釋迦)後就在房間休息睡覺,沒有再出去7-11買零食。 ------------------------------------------------------------------ 今日花費: 東遊季住宿費7700元 油錢925元 e-tag儲值1000元 東太平洋鮮魚湯 1940元 釋迦 1800+165=1965元 豬腳 450元 石榴班早餐(我、小孩和阿公)145元 卑南包子132元 卑南豬血湯240元 以上共14047元

為什麼總是有這樣的新聞「30歲的大人還在問,我要做什麼?」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31

彭菊仙:為什麼總是有這樣的新聞「30歲的大人還在問,我要做什麼?」 作者 作者:彭菊仙 2015-05 Web only 社群功能列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文章內容 生涯的探索,不是「選大學時」再來說,更不是「上了大學之後」再分流,更難是「大學畢業之後」再去面對!我們應該問的關鍵問題是,分數背後,孩子到底有沒有自己? 圖片來源:ed_davad@Pixabay,-CC0-Public-Domain *原文出處: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為什麼總是有這樣的新聞:30歲的大人還在問,我要做什麼?】 最近至國中演講,我開始把重點放在對這個階段孩子來說極為重要的部分---自我了解及生涯初探。 許多孩子在此階段成績開始大幅滑落,因此產生自我否定,甚至不少父母也隨之徬徨與懷疑。 我舉了在我身邊好幾個「敗部復活」的例子,而他們之所以能逆轉人生,卻絕非因為成績突飛猛進,而是願意開始面對「自己到底是誰?喜歡什麼?能力在哪?方向在哪?」等真正關鍵的問題。 方向對了,能量自然能夠匯聚;方向不對,能量亦是短暫、分散、無果效! 而成績好,則人生註定一帆風順?我則把自己人生上半場攤在陽光下,讓所有父母聽眾來做「個案分析」。 原來,針對「生涯探索」這個題目,我自己在每個階段都犯了嚴重的錯誤! 1. 只為成績而唸書,但從未思考為了自己的什麼夢想而爭取好成績。 2. 選擇文組或是理工組,不是因為自己找到了方向,純粹為了逃避自己害怕的科目。 3. 從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新聞系,完全依據別人的建議、排名來選擇科系。 4. 從來未曾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熱情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完全依據「社會外在價值」選擇職業。 5. 在職場上遇到問題,未曾真正面對、透徹分析,以致在同樣的錯誤中循環,卻誤以為自己職業倦怠。 為什麼每天都在補習、天天撥不出時間的中學孩子會大聲告訴我,他將來的目標是進入NBA當職籃隊員? →難道沒有人清楚告訴他,一個NBA職籃隊員的養成教育絕不會發生在國文數學生物理化補習班? 為什麼一位名列前茅的孩子告訴我,用功拚第一只是因為夢寐以求的I phone 6? →難道拿到I Phone 6 之後,就可以放棄追求知識?不必去思考追求知識的最終目的? 為什麼有媽媽看到我猛搖頭,說上了大學的孩子夜夜上線打電動,日日晚起頻翹課? →難道孩子選擇科系時,所選非所愛,所以進了大學毫無動力? 還有,為什麼新聞總是出現這樣的標題:都是30歲的大人了,還在問:我該要做什麼? →難道30歲的人生,還不屬於自己?還要繼續聽命於大人的擺布?30歲還是孩子嗎? 為什麼動用社會資源、消耗人生智能的博士生,最後去賣雞排? →這,實在不必再回答。 是的,生涯的探索,不是「選大學時」再來說,更不是「上了大學之後」再分流,更難是「大學畢業之後」再去面對! 人的精神、時間、能量都有限,父母在分分計較的同時,更應該計較的是:分數背後,孩子到底有沒有自己! 在威迫孩子分分必追的同時,更應該做的是:如何在陪伴、觀察中,全力引導孩子找到自我的興趣、能力,看到夢想,並真實將自己的能力對準「外在世界的真實職業」。 因為關於「生涯探索」,從天馬行空的「幻想」開始,到「產生興趣」,到「克服難關」、操練琢磨,再到發展成「特定能力」,最後構成一種具體的「職能」,絕非一蹴可幾,更非突然的受到當頭棒喝、福至心靈; 而是從兒童期開始,就得一點一滴探索、感受、醞釀、發展、調整、修正、再精進,不斷不斷經歷「苦盡甘來」才能達到!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50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0 inShare SHAREBAR 【作者序】 李坤珊:為什麼你要看這本書? 它的作者,不完美;它的論點,不是教你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它想說的,是許多小小孩的挫折、得意、憂傷、快樂、氣憤、恐懼和勇敢。它想完成的,是想說動大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小小孩。因為真正持久的教養,從愛出發;真正的愛,從了解開始……。很幸運的,我身旁有了解我的人……。 我是一個充滿缺點的小孩,我的爸爸媽媽從不隱瞞:他們了解我的缺點。但從那個了解裡,他們選擇了相信,相信他們的女兒,會以她的優點,去克服缺點帶來的遺憾,他們讓我安心當我自己。 我是一個滿是缺點的學生,老師們也從成績裡不隱瞞:他們了解我只是個中等資質的學生。直到在文藻外語專校的那年,我的西班牙文老師江綺雯,在聖誕節前,送我一本鍾梅音的《海天遊蹤》,對我說:「李坤珊,你很有才氣,也很特別。有一天,你會像這本書一樣,影響著許多人。」我的老師,讓我看見「期望」的種子是如何的在一個小孩的心靈深處,悄悄著床、發芽。 我是一個有著許多缺點的妻子,我的沅沅也從不隱瞞:他了解我有許多事做得丟三落四。但從那個了解裡,他選擇了和我一起「不放棄」。不放棄地,與我一次又一次的溝通;與我從錯誤裡學習再出發。他,讓我了解「家」的力量有多大?家,它永不放棄你。 我也是一個糊裡糊塗的媽媽,我的寧寧和小福也從不隱瞞:他們了解媽媽老是忙得搞砸了事。但從那個了解裡,他們選擇了和媽媽一起學習長大。我們一起認真的去認識彼此的喜怒哀樂、長短處、去當彼此的支柱。我的孩子,讓我看見生命,因為彼此相愛,不再一樣。 不放棄的引領與盼望 花了四十七年的時間,我了解了一件事:失望,是人生的一部分。有人因為看見它,選擇了放棄對愛再有期望。也有人因為看見它,選擇了珍惜與心愛的人,在一起的此時此刻;選擇了從不圓滿中,找到天堂……! 我選擇了後者……,因為那些生命中了解我的人,滋養我成為選擇後者的媽媽、老師和妻子。因著他們的愛,我相信教養的目標:是讓孩子安心當他自己、是在孩子的心中種下「相信自己」的種子、是不放棄的引領與盼望、是讓孩子的生命因我們而不一樣。而這一切,都只有在「了解」裡才有可能實現。那了解什麼呢? 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和特殊需要!每一個幼兒,都帶著特有的人格特質和需要,來到這世界。了解他的人格特質,你就會調整你的腳步,給他時間,好好協調自己對外在環境的反應,否則他會生活在壓力裡。了解他的特殊需要,你就會想法子,讓他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需要獲得滿足,否則他會生活在羞愧裡。你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和特殊需要,孩子就可以安心當自己。 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幼兒遇事會如何思考、如何感覺,跟他的年紀有關係,也跟他的經驗息息相關。了解他為什麼這樣想,你在向他說明事情原委時,就比較能掌握要說什麼,他才能理解,才能學習。了解他的感受是什麼,你在帶領他做選擇時,就比較能引發孩子的共鳴,讓他聽的進去你的建議,也讓他學習如何調節情緒,一輩子受用。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就會相信自己的能力,對未來充滿希望。 了解孩子的特殊長處和挑戰!沒有一個孩子,是相同的。例如,兩個同樣都有解讀社會行為問題的亞斯伯格症小孩,一個比較退縮,另一個則易怒;一個對事物的細節過目不忘,另一個則對地理區域有著無限的熱情。你了解孩子的特殊長處和挑戰,就會利用孩子的長處為出發點,不放棄任何一個截長補短的可能性,幫助孩子成就他自己。 了解孩子需要看見世界的完美和不完美!每一個孩子,都帶著不同的使命來到這世界。是什麼使命呢?那是一個謎!你和我所能做的,就是帶著他、陪著他經歷每一個失望和希望。讓他在失望中學會忍耐,在希望中學會感恩。你了解孩子需要看見世界的完美和不完美,孩子的生命歷程將會因你而不同。 這本書裡的文章,輾轉寫了兩年多。每一個例子,都來自我和孩子間的互動記錄。而那些記錄,不是寫在筆記本裡,都是寫在我心上的…...。每了解一個孩子,我就無法不愛他。那天拿起相本,算了算,只差二個,十年來,我就帶了一百個幼兒。當中有將近三分之二跟了我連續三年,他們如何長大的,都寫在我心上了,那讓我成為更好的老師。我要謝謝那些孩子! 書裡的文章,每一篇都經過《親子天下》編輯群的細心處理。在總編輯琦瑜的帶領下,錯字改了,文句順了,條理也更清楚了。在統整成書過程中,慧雲更運用她的巧思,把所有文章統整成有脈絡可尋。所以,沒有這群專業編輯的慧眼和協助,這本書要結集成書,簡直不可能。我要謝謝他們! 你和我一樣,我們都愛我們手心中的那個或那些寶貝孩子。要不要愛孩子,從來都不是個選擇,但要如何愛他,卻是個選擇題。這個選擇,不會很容易,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都是個謎。所幸,只要你了解他,如何愛他就有道路可尋。這本書,就是在這個基礎下,為你所寫。你和我,就是在這個基礎下,有了一致的願望:孩子,我要你安心做自己。

面對身邊老是給你負面影響的人,六個準則讓自己輕鬆應對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29

面對身邊老是給你負面影響的人,六個準則讓自己輕鬆應對 2 三月 2015 人際關係 知識家編輯部 你把痛苦帶著走,一次又一次挖開傷口,用負面的想法和感覺啃噬自己的靈魂。你傷害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 —— 威爾.鮑溫,《不抱怨的關係》 身活周遭充滿著各種帶給你負面能量的人,稍有不慎,便陷入負面情緒之中而不自知,面對那些給你負面能量的人,應該更聰明的應對,每個人都該學習讓自己成為快樂的發散源,而非負面能量的發散源。 面對身邊老是給你負面影響的人,六個準則讓自己輕鬆應對。 準則1、停止抱怨,也遠離喜歡抱怨的人 6D91714AAE 《練習不抱怨:我的21天不抱怨挑戰,選擇幸福的未來》的作者克莉絲汀.勒維齊指出:「停止抱怨,就是不再讓自己的情緒,堆積成無法攀越的高山,不再放大自己的憂慮,停止用抱怨來滋養這些情緒。」《不抱怨的關係》的作者威爾.鮑溫指出:「人際關係的問題之所以產生或惡化,都是因為處在關係中的當事人愛抱怨,不是向對方抱怨,就是抱怨對方。」(導讀:練習不抱怨,挑戰不抱怨人生的六件事) 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就像是一面鏡子,同時也反應了別人與我們的關係,如果我們喜歡抱怨,身旁週遭一定也滿是喜歡抱怨的人。學會停止抱怨,然後遠離那些喜愛抱怨的人,才能過一個正向的人生。 準則2、以正向的態度看待他人 3F3N87HVBL 心理學家格諾說:『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吸引是一種可以學會的行為,只要態度、行為、意圖都很端正,向對方提出中肯的建議,付出正面的情感』。學會待人處事,學會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的作者道格拉斯.史東, 布魯斯.巴頓, 席拉.西恩指出:「如果認為別人對我們有惡意,就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又會影響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不知不覺中,我們臆測的惡意就成真了。」(導讀: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學會高難度對話的五個步驟) 這世界很奇妙,你對別人友善,別人多半也會對你友善;你對別人態度惡劣,別人一定也對你態度惡劣,你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待別人,會像一面鏡子一樣,會反應在別人如何對待你。 準則3、改變別人前,先改變自己 D28F9C1753 如果你想改變別人,對方通常會不為所動,要改變別人的方法便是先改變對方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不抱怨的關係》的作者威爾.鮑溫指出:「要改變別人,你必須先改變對方在你心目中的評價,這是一切的源頭。你必須先改變內心聲音在你腦袋裡說的話;你必須負起責任,願意轉化內心的對話,因為你的自我對話就是在為你跟他人的關係定調。」 如果你希望對方可以更積極,你應該向對方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積極的人。」而不是向對方說:「我覺得你應該再積極一點。」先改變對方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對方就有可能因為你心目中的那個「形象」而有所轉變。 準則4、學會欣賞優點,而非缺點 568E3E34AE 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人際關係的技巧便在於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而非批評別人的缺點。面對老是給你負面影響的人,你可以試著向對方表達他的優點,讓對方的思考變得更正向,讓對方想想自己的優點。一個懂得欣賞自己優點的人,同時也會變得比較自信,而自信正是正向能量的來源之一。 準則5、從人際關係經驗中記取教訓 412E4772CE 《不抱怨的關係》的作者威爾.鮑溫指出:「人生就像一所學校,差別在於,學校是先考試,人生(以及人際關係)則是先考試再學習。人生永遠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教訓,我們會先經過考試,如果我們夠開放、也有意願,就能學到東西,不需要再接受同樣的考試。」(導讀:不抱怨的關係) 所有你在人際關係中所遭遇的問題,大部分的源頭都出在你身上,無論是因為抱怨、生氣、人際關係處理不當,還是失信於朋友,你必須從中記取教訓,只有這樣你才會更好,也才能夠在人際關係中更自在。 準則6、停止生氣,遠離負面能量 6C71A222A1 威爾.鮑溫指出:「生氣是負面的能量,不會因為把怒氣丟給別人,你就不生氣了;你反而會增加對方的不快,而他們的不快又會回過頭來跟你的痛苦攪和在一起。利用抱怨來發洩怒氣並不會減輕不快,反而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除了遠離帶給你負面能量的人之外,也應該讓自己停止生氣,生氣不會使你更好,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更重要的是,「生氣」會讓你自己成為那個散發負面能量的人。

賈伯斯之後,亞馬遜貝佐斯的10句創新名言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15

賈伯斯之後,亞馬遜貝佐斯的10句創新名言 「每個時代,都有著幾位代表性的英雄,帶大家走到一條超越想像的夢想上。在賈伯斯過世之後,創新典範瞬時真空,」天下雜誌出版財經總編輯吳韻儀說。到底,谷歌、蘋果、臉書和亞馬遜,誰會是未來的天王? 英國《經濟學人》稱亞馬遜的貝佐斯是「科技先知」。但,貝佐斯確是低調又神秘的一個企業家。他成功成為典範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天下雜誌出版《amazon.com的祕密,最被低估的科技巨擘貝佐斯的秘密》新書,整理出10句年輕人不能不知的經典創新名言,被稱為貝佐斯語錄,以期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能有更多的創新。 一、相信不創新,就滅亡 貝佐斯心裡有數,知道不可能做到實體書店、真人店員同一等級的服務。因此,他創造出一種絕佳的網路體驗,讓亞馬遜的網站型態簡單、快速,直覺,書籍供應數量史上最多、價格愈低愈好,還要盡快送到顧客手上。 二、以不變的定律,作為策略的基礎 如果要讓自家規模,比最相近的競爭對手大九倍,只要做得比對方好10%便可。貝佐斯端出的策略,有「重改包裝、「開放書評」、「暢銷書排行榜」、「推薦書單」和「免費試閱內容」。尤其原本各大出版社認為,「免費試閱內容」根本無利可圖,不過最後這個善意,除了對大學生很有用,更成功找來了許多顧客上網購買。 三、想做出不一樣的事,就必須擇善固執、全神貫注,堅持到別人覺得不合理的地步 亞馬遜的訂購流程,讓顧客在建立帳號前,就能先進入訂購程序。且讓顧客知道,可以選擇只留下信用卡末幾位號碼,完整卡號可等到確定付款時,再以電話告知亞馬遜,顧客不必擔心會不小心付了錢買到不想買的書。 四、失敗是創新與創造的必要元素,如果知道會成功,就不是實驗了 亞馬遜會從錯誤中改善作法。例如,網站剛上線之初,竟然可以在訂購書量裡填上負數。且也忘了要買包裝書籍用的辦公桌,所以大家都跪在水泥地上打包書籍。 五、聰明是天賦、仁慈是選擇 天賦與生俱來,選擇就難了。如果不留心,我們都容易受到聰明的誘惑,做了不仁慈的選擇。 六、要創新,必須既固執,但又有彈性 難的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執著不放,什麼時候該開放保持彈性。 七、大家常問「為什麼」,這是個好問題。但是,同樣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不」 八、愛挑小毛病,因為有小毛病,就會增加成本 出問題就是最高的成本。亞馬遜投資在找更小的問題、從根源解決問題,讓運作順暢,就會降低成本。 九、策略必須不斷改變。不論今天設定誰是競爭對手,都只是一時的 貝佐斯是一個技客本色(擁有高超電腦科技技術的人)、雄心勃勃、喜歡修修改改,全心全意為顧客和人們著想。 十、每天都是第一天 貝佐斯說,創造再創造,這是經營亞馬遜的理念。除此,眼光也要放遠。他認為,每天都要面對新挑戰,都會出現有待探索的新構想,也必須嘗試新方向。他從來不覺得工作平凡無聊,但也從不認為自己的公司已經無可挑剔。 (本文轉載自 《amazon.com的祕密》,天下雜

賈伯斯之後,亞馬遜貝佐斯的10句創新名言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13

賈伯斯之後,亞馬遜貝佐斯的10句創新名言 0 inShare SHAREBAR 「每個時代,都有著幾位代表性的英雄,帶大家走到一條超越想像的夢想上。在賈伯斯過世之後,創新典範瞬時真空,」天下雜誌出版財經總編輯吳韻儀說。到底,谷歌、蘋果、臉書和亞馬遜,誰會是未來的天王? 英國《經濟學人》稱亞馬遜的貝佐斯是「科技先知」。但,貝佐斯確是低調又神秘的一個企業家。他成功成為典範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天下雜誌出版《amazon.com的祕密,最被低估的科技巨擘貝佐斯的秘密》新書,整理出10句年輕人不能不知的經典創新名言,被稱為貝佐斯語錄,以期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能有更多的創新。 一、相信不創新,就滅亡 貝佐斯心裡有數,知道不可能做到實體書店、真人店員同一等級的服務。因此,他創造出一種絕佳的網路體驗,讓亞馬遜的網站型態簡單、快速,直覺,書籍供應數量史上最多、價格愈低愈好,還要盡快送到顧客手上。 二、以不變的定律,作為策略的基礎 如果要讓自家規模,比最相近的競爭對手大九倍,只要做得比對方好10%便可。貝佐斯端出的策略,有「重改包裝、「開放書評」、「暢銷書排行榜」、「推薦書單」和「免費試閱內容」。尤其原本各大出版社認為,「免費試閱內容」根本無利可圖,不過最後這個善意,除了對大學生很有用,更成功找來了許多顧客上網購買。 三、想做出不一樣的事,就必須擇善固執、全神貫注,堅持到別人覺得不合理的地步 亞馬遜的訂購流程,讓顧客在建立帳號前,就能先進入訂購程序。且讓顧客知道,可以選擇只留下信用卡末幾位號碼,完整卡號可等到確定付款時,再以電話告知亞馬遜,顧客不必擔心會不小心付了錢買到不想買的書。 四、失敗是創新與創造的必要元素,如果知道會成功,就不是實驗了 亞馬遜會從錯誤中改善作法。例如,網站剛上線之初,竟然可以在訂購書量裡填上負數。且也忘了要買包裝書籍用的辦公桌,所以大家都跪在水泥地上打包書籍。 五、聰明是天賦、仁慈是選擇 天賦與生俱來,選擇就難了。如果不留心,我們都容易受到聰明的誘惑,做了不仁慈的選擇。 六、要創新,必須既固執,但又有彈性 難的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執著不放,什麼時候該開放保持彈性。 七、大家常問「為什麼」,這是個好問題。但是,同樣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不」 八、愛挑小毛病,因為有小毛病,就會增加成本 出問題就是最高的成本。亞馬遜投資在找更小的問題、從根源解決問題,讓運作順暢,就會降低成本。 九、策略必須不斷改變。不論今天設定誰是競爭對手,都只是一

直觀的閱讀探索,談六何法與課文提問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10

閱讀策略與提問教學—直觀的閱讀探索,談六何法與課文提問 (一)上課三分鐘(視課文長短),請學生把課文讀完。並預先說明讀完之後,課本蓋上,進行問答。提問原則,難度由易到難,層次由低到高,範圍由簡單到複雜。 (二)第一階段提問,以課文重點(關鍵字)為核心,提問以What為主軸,Who、When和Where為輔。(視題材調整提問關鍵問題,有些主題甚至強調How與Why。)破題,有些文章字面的文字是表面說明,而有其隱喻與主要探討的主題(如「父親的腳步聲」在談「父愛」)。 (三)第二階段提問,著重情意感受、探究歷程發展,指出文章的關鍵轉折,提問以How為主軸。可以著重在人物個性與情緒、文章內容的情境氛圍和事件發展的經過。 (四)第三階段提問,強調後設認知、了解事件脈絡、仔細觀察作者的鋪陳與伏筆、了解作者寫作的動機與詮釋的方式,提問以Why為主軸。可以探討這個地方作者何以使用這個語言,分析文章的層次,和自己生活經驗連結並加以比較。 (五)比較閱讀,以自由發表為主。比較同主題文章的異同之處,補充問題供學生討論。 讀完蓋上課本,開始回想,此時記憶中會浮現自己閱讀完後引象最深刻的事情。如果學生在往後的問題回答不出來,會「自動」修改自己的閱讀策略,開始注意文中的關鍵字句。 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這時候再讓他們打開課本尋找線索。看看誰可以最快找到答案,通常能夠歸納重點與判斷關鍵在何處的學生,會最快找到答案。 提問時,只要學生能適當回答或概念接近,一定要請他分享自己的閱讀、分析策略。 答不出來可以提示: (一)給予線索(跟…有關) (二)縮小範圍(是…的一部分) (三)提供情境(在…情況會發生) (四)透露部分(第一個字是…,最後一個字是…) 提示的目的是為了訓練思考,協助越少越好。最壞的打算就是公布參考答案,老師直接說明。有的題目初答較難,缺乏經驗的確難以回答,可以多提醒學生問題思考方向,同時改善自己的閱讀策略。

重視傳遞知識的過程,讓教學成為一項藝術!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24

重視傳遞知識的過程,讓教學成為一項藝術! 即使你不是個老師,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機會扮演傳遞、分享知識的角色,只是在學生時期大家可能都會經歷這樣的經驗:有些人對於某些科目雖然沒有特別在行,但仍然能夠清楚地向你解惑;有些人可以考滿分,卻不知道該如何教你。 身為鼓手及教育工作者的Mike Johnston認為當我們進行傳遞知識時,你的能力水準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該如何教學,讓學生更明白,他認為教學過程才是傳達知識的藝術。 The Art of Delivering Information | Mike Johnston | TEDxLaSierraUniversity Mike以上課作為例子,正當你對老師教的內容感到一臉茫然時,身旁同學通常都可以用更清楚的方式讓你了解,這時卻經常被老師喝止,也許認為受到干擾。Mike則認為我們應該將對待解釋知識的過程,視為一項天賦。 他也提供了三項方法使教學的過程能夠更加成功。 教學前,先秀出學會後的成果有多棒! 許多學生經常在無趣、乏味的練習中放棄,Mike首先會於爵士鼓上先獨自演奏了一段令學生嘖嘖稱奇的節奏,接著說:「你也想學習剛剛那段嗎?這就是從平時練習應用過來的!」不論任何領域,讓學生在接受有用但枯燥的練習前,先看看我們會獲得些什麼吧!這就是Mike Johnston所說的:「先甘後苦」(Dessert before vegetables)。 Mike Johnston所要傳達的概念是,如何在接受苦澀的練習前,擁有學習熱情。以學習爵士鼓的經驗而言,為了打好基本功,我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打點板上,打點板不像一般鼓能夠打出各種節奏音量,只有單一音調,且音量相當小,就像彈奏鋼琴練習音階那樣,平淡卻必須,因此Mike的方法便是為了讓學習有更好的動機。 努力嘗試各種方法去解釋 在認真學習的前提下,應該試著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明白,可能很多老師都有怎麼教也教不會的經驗,或者是感覺,同樣當Mike教鼓的時候也遇過許多狀況,他試過讓學生跟著他同步打、或將音符拆開,再一步一步加上去,甚至他也思考過當他在這個年齡學習時,可能遇到的困難,並以不同角度教學。 Mike Johnston希望教學者能夠堅持下去,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認真的學習者,加上最重要的「保持熱情」,學習解釋就能是傳遞知識的一項藝術。 作為一個學習者,記住學習的當下 接著則是以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除了接收知識、內容以外,記住學習時的當下,不論是教學者的手勢、語氣或想法,融入其中,即使雙方可能還未能產生連結,但在以後可能自己也是一位教學者,遇到困難時,就可以思考當時自己理解知識時,是不是教學者的哪一部分幫助了你! 嗜好 VS. 熱情 Mike Johnston從五歲時便開始打鼓,每天花了大量時間練習,現在也成為相當知名的鼓手,也許大家會認為他很幸運,自己的興趣,能夠成為將來職業,但Mike卻說,打鼓並非他的熱情!他很熱愛打鼓,但對他來說,這仍舊只能歸類嗜好,教學才是他的熱情。 如果不打鼓,他可能會相當難過幾個星期,但最終他將走出;但是不能讓他抽離從事教學這件事。或許要區分何謂真正的熱情太過困難,但Mike Johnston也是花了好幾十年才感受到人生的熱情,用大量時間發現嗜好並不能成為熱情,真的值得嗎?Mike並不後悔,因為他仍鍾愛打鼓! Mike Johnston 在Youtube提供教學,同時在自己的教學網站也提供從初學者到進階的系列課程。

想提升工作生產力,就別再做這7件事!

2015年08月19日
公開
26

想提升工作生產力,就別再做這7件事! 2014/05/13 作者: elaine 關鍵字: 工作習慣 睡眠 facebook Google 編按:本文編譯自 Medium 〈7 Things You Need To Stop Doing To Be More Productive, Backed By Science〉。 -------------------------- 試想一位小公司老闆每日孜孜不倦地工作,為何不能從為數眾多的競爭者脫穎而出? 一位創業家可以不眠不休一天工作 24 小時,整整一週不休假。然而,時間有限,且競爭者卻永遠可以投入更多錢與心力,讓競爭更劇烈。那麼,為什麼某些小型新創公司可以完成許多大型企業無法完成的事情呢? Instagram──只有 13 名員工卻被 Facebook 用幾十億買下的公司。 Snapchat──只有 30 名員工卻拒絕科技巨人 Facebook、Google 的併購交易。 它們的成功部分來自於幸運──其餘則是因為效率。 成功的關鍵不是努力工作,而是用聰明的方式工作。有效率並不是指良好的時間管理,而是──管理您的精力。人們都需要學習如何花費最少的精力能夠得到最大效益。 要提升生產力,下面這些事情絕對要避免: 一、停止加班,提升效率! 1926年,福特汽車工業亨利福特(Henry Ford)執行了一項實驗發現有趣的結果:當把一日的工時從 10 小時降到 8 小時,從一週工作 6 天減少至一週 5 天,人們的生產力將會提高(註一)。 當您工作得越多,不論是短期或長期而言,您的效率、生產力都會降低。 1980 年由 The Business Roundtable 的一篇研究 〈Scheduled Overtime Effec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指出(註二): 當每週工作時間超過 60 小時,並持續超過兩個月,生產力下降的累積效應將使完工日期推遲,而人數相同但每週只工作 40 小時的團隊執行同樣工作,甚至還會更早完工。 在 AlterNet 的一篇文章中,Sara Robinson 回顧美軍執行的一項研究,這項發現「每晚都減少 1 小時睡眠,持續一週,將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等同於喝酒使血液酒精濃度升高至 0.10 。 當個人過於勞累,使其以比平常還要負面的角度看事情,導致普遍地心情低落。比心情更重要的是,其思維往往伴隨著減少「主動思考與行動」──包括控制衝動、自我感覺良好、同情他人與情緒智力──的意願(註三)。 維持高程度的生產力,避免讓自己過度工作並睡眠充足很重要。下次您思想為何工作缺乏生產力,原因很簡單,您有可能缺乏睡眠。 二、不要太常說「yes」 根據 80/20 法則(Pareto Principle),20% 的努力創造 80% 的成果,20% 的成果消耗 80% 的時間。不是努力工作,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創造 80% 的結果並放棄其餘的。我們應該把更多時間放在最重要的任務。我們應該停止對低效能與無效能的任務說:「好的,我來做」 。 「成功的人」與「非常成功的人」之間的差異在於,非常成功的人對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說不。— Warren Buffet 激發一個問題:什麼事情要說 yes,什麼事情說 no?如果您不能想出某些值得花時間的地方,就考慮作個小測試找出答案:追蹤您作的所有事情,可能的話持續優化處理的過程。 通常人們說「yes」的頻率比實際上應該的次數還要多,因為說「yes」比說「no」要簡單太多,沒有想要當壞人。 2012 研究發表在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研究者將 120 個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被訓練為說「我不能(I can't)」,然而其他被訓練為「我不要(I don't)」。結果很有趣: 對自己說「我不能吃 X」的學生,61% 都會選擇吃巧克力糖,同時,對自己說「我不要吃 X」的學生,只有 36 % 會選擇吃巧克力糖。光是簡單的詞彙替換,就能顯著增加人們選擇更健康食品的機率。(延伸閱讀:拒當 YES MAN,說「不」讓生活更美好。) 三、停止什麼都事必躬親,讓其他人幫忙 在我職涯的某個點,我管理一個非常大的社群,而我無法處理得很好。我試圖每一件事情都自己來。我疲倦不堪,但社群最終接管我的職責並自行治理。因此我也學習到社群的力量,以及為什麼品牌需要使用者創造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消費者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以及他們想要如何讓它更好,更甚於任何行銷人員。根據 Octoly,一支使用者自製影片的觀看次數要比品牌自製影片多上十倍。當尋找關於一個特定品牌的資訊 ,超過半數(51 %)的美國人相信使用者自製內容大過於品牌官網(16%)與媒體報導(14 %),對行銷人員來說,尋求社群的幫忙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 當您需要時,很重要地是願意求助,讓其他人來幫您。因為這樣可以讓您有更多時間將焦點放在更重要的任務上。 大多數的時候,即使您的朋友不能幫助您提升生產力。光是陪在您身邊就足夠,研究證實:分心的人在其他人也在場的情況,儘管那些人沒有協助或指導,也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事項。 四、停止完美主義 Dalhousie University 心理學教授 Simon Sherry 博士 Simon Sherry 執行一項完美主義與生產力的研究,她指出:我們發現完美主義是絆倒教授的研究生產力的大石頭。完美主義傾向越高的教授就越沒有效率。 當一位完美主義者有以下問題: 他們在一項花費的時間比任務要求所花費的時間還多。 他們會拖延並等到最佳的時刻。在企業中,如果這是最完美的時刻,就代表已經太遲了。 他們過度聚焦在細節,反而忽略整體。 五、停止作重複的事情,並使它自動化 根據一項 Tethy Solutions 的研究,一個 5 人團隊分別花 3%、20%、25%、30% 與 70% 的時間處理相同的事情,導入工作自動化軟體兩個月後,分別將處理重複事情的時間降至 3%、10%、15%、15% 與 10%。 人們時常忘記時間就是金錢,因此經常土法煉鋼地處理事情,因為這樣比較容易,且不需要花費心力研究。假設您辦了一個 Instagram 活動,號召網友上傳的照片總數只有 30 張,您可以手動一張一張處理。但如果總共有從 5 個不同平台上傳的 30000 張照片與影片時,您就需要一個好的數位管理系統了(例如 Filemobile)。 給行銷人員的小撇步:到 GitHub 或 Google app script library, 通常會發現免費且可馬上使用的開源程式碼,讓您找到省去手動處理重覆工作的軟體/程式。 六、停止猜測,並開始用數據支撐決策 如果您可以在搜尋引擎上優化網站,那麼您也可以優化您的人生,讓它成長並發揮最大的潛能。 不同領域的研究其實都可供參考,舉例來說,賓州州立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Robert Matchock 所執行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人們最容易分心的時間是從中午到下午四點。此數據便提供您作工作相關決策的考量。假使您無法從現有研究找到答案,那麼您也可以自行執行簡單的測試。 舉例來說,Filemobile 就制定了許多測試,試圖找出如何優化 Twitter 的圖片呈現。 不斷詢問您自己:要如何測量並優化所有事情呢? 七、停止工作,並擁有無所事事的時間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了解到,當我們專注在某件事上,基本上就像是把自己鎖在一個箱子裡。很重要的是要每隔一段時間離開工作現場,享受獨處的時光。獨處時光對大腦與靈魂都有益處(註四): 一項哈佛研究指出,當人們相信他們是單獨經驗某項事情時,腦海的記憶會更持久且更精確。另外一個研究也指出體驗相當程度的孤獨會讓一個人更能夠同理他人......相當程度的孤獨可以幫助青少年改善心情與獲得好成績。 我們不會因為熬夜而更有效率。就像是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需要耗費心力。如果您什麼都不做只是坐著等,不會有什麼改變,所以我們要更了解自己的限制與潛能,並將精力作有效的配置,過一個更成功、更快樂的人生。 (註一、二:Calculating Loss of Productivity Due to Overtime Using Published Charts — Fact or Fiction) - See more at: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037#sthash.ftxEEPOT.liFY0PE5.dpuf

6步驟 和孩子談生涯抉擇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7

6步驟 和孩子談生涯抉擇 收藏(0) plurk 6步驟 和孩子談生涯抉擇 PDF下載 列 印 轉 寄 字體 小 中 大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26期 2012.12.17 作者 : 黃惠如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保聖那公司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許書揚在金融海嘯後,大專院校演講邀約不斷。不少大學生在會後焦急地舉手問:「我唸外文系,除了英文之外什麼都不會,畢業後怎麼辦?」、「我唸機械系但對修機器沒興趣,未來怎麼辦?」……連台大校長李嗣涔都坦承,「今年大學畢業生求職,史上最難」。 為年輕學子心疼焦急之餘,許書揚不免心想,「It’s too late.(太晚了)」。他強調職涯規劃的重要性,寫道:「的確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自己的馬車自己拉,但決定一條路,沒有堅持下去,哪裡都到不了。」 做父母這代找工作很多都是機緣,找到一個工作就埋著頭努力一輩子,許多技能都是伴隨工作與人生歷練來的,沒有規則,結果也不錯。然而許書揚認為,這一代面對快速變遷、競爭激烈的環境,必須發展技能,做有目的的選擇。 到餐桌前,好好「討論」生涯規劃。 15∼18歲的確是最緊張也最重要的時刻,面臨人生三次重大抉擇:一是選擇唸高中或技職,二是選擇唸自然組或是社會組,然後還有牽涉未來職業的選系。 偏偏這段時間的青少年大多叛逆兮兮,無論你說什麼他都反對、都不屑,和他談話根本就是無比挫折的經驗。 許書揚也觀察到世代的差異,造成生涯選擇的衝突。父母那一代選擇生涯以「未來發展」為主,現在年輕世代則希望「實現自己的夢想」。 父母和孩子談生涯,雖然只是希望孩子避免某種「錯誤」,不要吃自己吃過的苦,孩子卻常常感覺到干涉或施壓,抱怨父母太過時,只為了讓他們找份賺錢的工作。 而推甄、指考、學測等制度與父母的成長經驗不同,許多都牽涉到理解孩子強、弱項,並搭配策略運用,「制度使家長更為難,」台北榮總復健部臨床心理師黃瑞瑛說。 但美國全國大專與雇主協會調查發現,年輕人選擇職業時,最容易受父母影響,卻很少有資源協助父母在孩子生涯選擇過程中,扮演好角色。,父母在思考幫助孩子選擇生涯時,可以先行思考這六個步驟: 1. 父母的認知:這是孩子的生涯,不是你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也許你一聽到孩子的職業方向,第一個反應是立即反對,你無法想像他要去當明星(球員、創作者、無國界醫生……),天呀,他要怎麼養活自己? 然而,父母也有自己的心魔,包括過去經驗的包袱、慣性表達情緒的方式,以及個人的需要,會影響自己的視野和決策。建國中學輔導室老師曲慧娟說,常聽到父母說:「我會害他嗎?」,「我還不是為他好,怕他將來辛苦」。 重點的是,你為孩子想的,不見得是他要的。孩子需要追看到這,父母可能急著拎家尋自己的夢想,而夢想的基礎中那個看來懶散的孩子馬上坐是個人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的獨特組合。 國內知名婦產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宋永魁的兒子宋睿祥雖然和他同行,選擇行醫,卻是從體制出走,成為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宋永魁一面肯定兒子的理想,一方面又煩惱孩子的前途,「他的同學在制式的框框裡,跑得很快,我怕他跑得太慢。」 《人生第一個作文題目》作者教育博士蒙特羅斯(David H. Montross)建議,父母可以做的是,協助孩子思考多幾個選項,以及不同選項下不同的後果。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授予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力。 曲慧娟老師建議,可以問孩子:「有沒有第二個選擇?」或是「有沒有其他行業同樣可以達成這個夢想?」幫助他延伸思考。 宋永魁的叨念,宋睿祥後來終於聽進去,至少住院醫生的正規訓練都要完成,但以後計劃由他自己做決定。 父母的確很難眼睜睜地看孩子朝著與自己期望不同的領域前進,但真的總比他後來告訴你「我讀書全都是為你唸的」來得好。 2. 讓孩子從小就學習做決定,強化做決定的能力 有些父母可能要嘆氣,如果家中那個孩子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還好,偏偏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家孩子不是怪胎、也不是異常,《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羅賓斯便指出這種找不到生命中的熱情,彷彿是中年危機的《青年危機》。 羅賓斯指出,現在年輕人面臨一種焦慮,擔心不管是工作、興趣、人生都害怕找不到生命中啟發靈感的熱情,他們感到迷思,徬徨無措。 雖然許多人批評這是這一代嬌生慣養、過度不成熟的證據,但羅賓斯卻認為,這是這一代幸運,得以有更多時間處理「自我認同」問題。 父母要怎麼傾聽孩子那困住的「答案」? 曲慧娟老師建議,從小做起。若從「此生有涯」來看,我們每天都在生涯規劃,如週末做什麼?這學期要參加什麼社團?要不要去學琴或學游泳?要和哪一些人做朋友?這些選擇都是孩子強化決策技巧的珍貴經驗,也有助於生涯選擇。 面臨選擇科系這等大事,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謝淑玲的方法可供參考:請小孩先找出不要的,可能比找出想要容易得多。 從高一開始,她問孩子,有哪30個科系是你很討厭的、絕對不想去唸的?接下來才要孩子寫出:你「勉強」可以接受的30個科系。從孩子的答案其實大致可以看出孩子興趣取向。 然後,可以再問孩子細一點的問題,如羨慕哪位叔叔或阿姨的生活?工作時數想要多久?希望工作環境如何? 從這些線索找出方向後,再和孩子討論若以這個方向為目標,需要加強哪些能力。 3. 孩子小學、中學時,帶孩子分享你和其他人的就業歷程。 和孩子分享你的就業歷程和事業夢想,讓孩子知道你這一行的相關事項,分享你的知識。 曲慧娟老師曾問一位學生他父親的職業是什麼,他回答是「牙醫」,接下來曲慧娟問:「牙醫有很多次領域,你父親專長的領域是什麼?你父親的診所裡除了牙醫這個工作職務之外,還有哪些職務?你父親的工作時間有多長?」學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令她啞然。 「父母應該帶孩子去『懂』這個世界,但父母常常太急了,略過過程,直接說『聽我的就好』,」曲慧娟嘆息道。 她建議,若以牙醫為例,從小帶孩子到診所,可以讓他幫病人倒水、填初診單,理解真實世界的工作內容。 你的人脈也可以利用。某中小企業副總常邀朋友來家裡品酒,就讓孩子在旁邊聽,孩子就會聽到許多朋友成長時面臨抉擇的經驗。 例如,某位律師朋友原本就讀私立專科學校,實習時到汽水工廠實習,做了兩個月「把瓶蓋放到汽水瓶上」的工作,忽然驚覺,「難道我這輩子就要做這樣的工作嗎?」 之後奮發讀書考上大學法律系夜間部,之後更花兩年的時間奮力考上律師執照。「若父母講要努力、要奮發向上,孩子只會覺得是說教,這樣親身的故事孩子反而聽得進去,」這位副總說。 4.「只要活得快樂就好,人生想做什麼都無妨」?錯! 心理學博士兼節目主持人恰克.波賽里諾(Chuck Borsellino)博士所著《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也指出,現代父母常說的其中一個無心謊言,就是告訴孩子:只要活得快樂,人生想做什麼都無妨。 幸福快樂,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也希望孩子擁有,只不過幸福快樂不是一個目標。「有哪一個父母會不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只不過幸福快樂不是目標,不是一個目的地,它是追求夢想和活出意義的副產品,」波賽里諾博士指出。 《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中舉的例子很值得父母參考。安姬和達娜同為17歲,兩人是好朋友。安姬喜歡足球、壘球、籃球以及網球,她一開始都打得不錯,但後來都不玩了,原因是單純因為「不好玩了」,安姬母親教導她,「如果它不好玩,就不適合妳。」 達娜和安姬在一起踢足球,雖然達娜踢得沒有安姬好,但達娜的母親發現,達娜每次比賽結束後,眼睛閃耀的神采,因此鼓勵她繼續下去,「我看到妳在每一場球賽都有進步。」 此同時,安姬興趣又轉向音樂。她上了鋼琴課、豎笛和吉他。後來又都因為不再好玩而放棄。 但達娜在足球場找到她的熱情,在高中被選為大學足球代表隊,後來更鋪向一條運動心理學學位之路。 因此波賽里諾博士建議兩件事和你的孩子分享: 一是勇於被夢想驅使,二是提醒孩子他們是為了一個使命而造的。幫助他們找到夢想,然後完成夢想。追逐快樂,將會找到虛空,追逐目的,才會找到一處稱為「幸福快樂」之地。 5. 告訴孩子:夢想當然重要,但成功還是來自努力和企圖心。 讓孩子知道,夢想當然很偉大,但成功依舊來自用功和堅持不懈而來。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說,所謂的「苦」練當中的「苦」,就知道不是人性喜歡的事。 被選為「即將改變世界的年輕人」的鋼琴家郎朗所錄製的演奏CD是全美銷售量冠軍,連《華爾街日報》都說:「如果郎朗是支股票,我借錢也要去買」,雖然他從小被稱為「神童」,卻也是個苦練的實例。 「一切從我父母發現我有天分開始,」郎朗說,從2歲就開始練琴,4歲正式拜師,5歲就參加第一次的少年鋼琴比賽得了第一名,從那時開始他父親就幫他列了一張作息表:早晨5點45分起床練琴1小時、7點上學、12點回家吃午飯15分鐘、45分鐘練琴、放學後練琴2小時,然後吃晚飯20分鐘,這20分鐘裡郎朗可以看卡通影片,晚飯後再練琴2小時,一天便練琴5小時45分鐘。 「成功絕對不是只靠天才,背後有無比的堅持和努力,」楊基寬說。 6. 耐心點,孩子總會有嘗試和犯錯的過程。 經過父母角色、帶領孩子了解職業世界到幫孩子建立正確工作態度各個步驟後, 父母還要提醒自己,耐心點,生命自有出路。 有些人或許會比較早做出合適的職業選擇,有些人可能持續奮力尋找自己的職業認同,有些人也會經過某些嘗試與犯錯的歷程。 這個年齡層雖然重要,但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自己,如果你已經提供必要的協助與充分的愛,就應該有信心,孩子很快就會走向他的康莊大道。 延伸閱讀:《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恰克.波賽里諾(ChuckBorsellino),久周文化《征服青年危機》雅莉珊卓.羅賓斯(Alexandra Robbins),久周文化《人生第一個作文題目》蒙特羅斯(David H. Montross),商周出版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誤導孩子一生的20個壞習慣, 真後悔沒早看到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5

孩子自小染上壞習慣,父母有責!誤導孩子一生的20個壞習慣, 真後悔沒早看到。。。 ---Christina Leong分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了讓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但是,作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經毫不自知地給孩子以錯誤的引導呢? 當孩子還不理解真正意義上的對和錯的時候,需要我們來告訴他。而我們自己呢?我們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準則?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給孩子以錯誤的引導? 壞習慣 1:不耐煩 工作繁忙壓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鬧,你終於忍不住大吼起來:「怎麼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真是個煩人精!」 提醒: 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壞習慣 2:不迴避 結婚多年,你和你的另一半,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 我們的敵對、爭吵,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 壞習慣 3:太「大方」 你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從不教他節省。 提醒: 我們的這種「愛」,會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壞習慣 4:不關心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習慣性地問孩子:「今天在幼稚園裡過得怎麼樣?」 一邊問,一邊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 提醒: 我們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我並不關心你的答案。於是,孩子從我們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並學會敷衍別人。 壞習慣 5:不認錯 你的孩子為爭奪玩具而跟別的小朋友吵架,你的懲罰有些過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後一致,於是從不把話收回。 提醒: 我們犯了錯誤,拒不認錯,孩子也跟著一錯到底。 壞習慣 6:愛抱怨 朋友爽約,你對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後別再理他了。」 提醒: 你讓孩子看到,在面對失望的時候,我們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是一味責備和埋怨別人。 壞習慣 7:不娛樂 孩子吵著要你給他講故事,可你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 提醒: 我們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沒有娛樂,家庭中只有家務沒有遊戲。 壞習慣 8:愛爭執 你和孩子排隊在超市等著付款, 一位婦女插隊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與她理論,最後爭吵了起來。 提醒: 我們的做法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駡,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好辦法。 壞習慣 9:撒謊、推託 你是幼稚園家長委員會的成員,老師請你幫忙寫幾篇小文章用在園報上。可是你一直很忙,後來你打電話給老師,告訴她你病了,讓她再找其他家長來寫。 提醒: 沒有嘗試就先退縮,孩子學會了把許諾拋諸腦後,靠撒謊而使自己輕易推託。 壞習慣 10:說配偶壞話 婚姻之路終於走到了盡頭,你心中充滿了對另一方的怨恨。於是你對 6歲的女兒歷數另一方的不是,並且告訴女兒:「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從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提醒: 這樣做,孩子學會了恨和報復,更大的問題是,她會對自己一生的幸福都沒有信心。 壞習慣 11:太容忍 某一天,你突然發現愛人有外遇了!你容忍,你告訴自己:「只要他/她還要這個家就行了,你還圖什麼呢,不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嗎?」 提醒: 我們「善意」營造的一個貌似完整的家,並不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 壞習慣 12:不敬老 在結婚問題上,你的婆婆曾經百般阻撓,於是,婚後你從不孝敬老人,也從不帶兒子去老人那裡玩,背地裡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詛咒老人。 提醒: 不為孩子樹立孝敬的榜樣,那麼總有一天惡果會降臨到你自己頭上! 壞習慣 13:亂丟東西 你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妻子會把你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收拾好,從來不需要你操心。 提醒: 這樣,孩子也會養成了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的習慣。 壞習慣 14:言行不一致 你在家總是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 pose。 提醒: 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孩子長大後會很難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壞習慣 15:愛比較 你總是對孩子說:「誰誰怎樣怎樣,他比你強!」 提醒: 我們總是用別的小孩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這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別人比較上,長大之後做事就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 壞習慣 16:無秩序 路上又堵車了, 你將車從緊急停車道上開了過去。後面5歲的女兒問你:「為什麼我們走這邊?」你說:「這兒沒員警,也沒有攝影機,沒關係的。」 提醒: 當我們在沒人監督時違規,孩子就學會:只要不被抓住,做什麼都可以。 壞習慣 17:過分愛護 你在廚房裡忙得熱火朝天,6 歲的兒子鉆進來想幫忙,你趕緊把孩子推出廚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閒事』,一邊待著去。」 提醒: 我們對孩子的「愛護」,讓孩子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壞習慣 18:不服氣 吃飯時,你當著孩子的面憤憤不平地告訴愛人:「小王升職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電腦嗎…」 提醒: 我們不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就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 壞習慣 19:壓抑能動性 5歲的兒子試圖拆開一隻鬧鐘看個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麼?不準亂動!」 提醒: 簡單地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 壞習慣 20:連騙帶嚇 女兒吵著要買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連騙帶嚇地說:「不聽話,員警來抓你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提醒: 當孩子證明「自己被騙了」,以後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 這 20個壞習慣,有時候一不小心就帶給孩子巨大的影響所有父母們都好好看看吧~

成功者的5個好習慣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7

成功者的5個好習慣-來自日本銀座餐廳女老闆的貼身觀察 23 五月 2015 心理勵志, 職場工作 經理人 3601546510_d9862e00de_z 想知道成功人士的工作習慣與一般工作者有何不同嗎? 日本銀座知名餐廳「朝川」年輕女老闆,因工作關係得以近距離觀察許多傑出企業領導人的工作習慣,她將多年來的觀察歸納為「成功者的筆記」,親自實踐這些習慣,成為餐飲界的實業家,並將自己的心得寫成《日本高級餐廳女老闆的「成功者」祕密筆記》一書。 作者在書中指出,向一流工作者模仿、學習他們的習慣,是通往菁英行列的最佳捷徑。以下是成為一流工作者必備的5個好習慣: 1.綜觀全局,借力使力: 一流人才不會死守工作不放,一定會借助周邊的力量,朝最短、最佳的道路前進。因此,投入工作的第一步,不是盲目執行手上的任務,而是先描繪出整體的藍圖,預先掌握日後可能發生的狀況,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借助專家的力量完成工作。 2.設想最壞狀況,提早做準備: 從最壞的地方開始設想的目的在於,建立「為了不變成這樣,該怎麼做才好」的思考模式,比方說,在公司會議上提案時,可事先設想最糟的狀況,找出「○○部長很可能駁回、△△課長很可能這樣吐槽」等種種令人擔心的地方;接著,再針對這些狀況做好準備,等到真正開會時,便可即時應答,達成期望的成果。 3.累積小小成功,建立自信: 只要自認為「做到了」,不論多麼渺小的事,都會成為成功體驗,比如說,和難纏的客戶聊得興高采烈、在馬拉松比賽中比平常還要跑得更快等小事,這些「小小成功的體驗」往往是自信的來源,只要獲得成就感的次數愈多,就愈能邁向成功。 4.為每一項目標,設定完成期限: 不管做什麼,都要有「時間」意識,為每一件事情設定具體目標與時間,比如說,3分鐘內寫好這封e-mail、15分鐘內讀完這份文件、30分鐘內舉出100個創意點子等,透過設定具體目標與完成時間的方式,提升專注力,讓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中。 5.利用零碎時間,強化創意思考: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思考文章時,最常利用的場所為「枕上、馬上、廁上」(稱為「三上」),一流工作也是如此,不論是在搭捷運、坐公車等零碎時間,藉由一面欣賞街景一面動腦,這段時間往往是他們孕育創意的重要時刻。 (本文取材自《日本高級餐廳女老闆的「成功者」祕密筆記》,春光出版。)

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九個幫助你花更少時間做更多事的偷懶法則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11

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九個幫助你花更少時間做更多事的偷懶法則 1 十月 2014 書籍導讀, 職場工作 知識家編輯部 be_lazy 《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大事簡化、小事委外、雜事不幹,我還多賺, 怎麼辦到?》的作者艾瑞•梅塞爾指出:「策略性偷懶不是擺著不管,而是精簡、自動化和委外,這套方法不僅可以用在工作上,還能用在理財和健康上。」 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九個幫助你花更少時間做更多事的偷懶法則。 偷懶法則一:八十/二十法則,但咱們反向操作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更要學習聰明地做事,把時間花在最有效益,能夠帶來最豐厚回報的事情上。當你知道自己都把時間花在哪裡,就可以開始簡化流程。 把事情分成兩種:必須做的vs.非必須的 把非必須的事情放在零碎的時間上,最有專注力的主要時間則用在做必須做的事情上。 延伸閱讀:關於80/20法則你該知道的六件事 偷懶法則二:建立「外部大腦」 艾瑞•梅塞爾指出:「想要策略性偷懶,最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套完整允許你在任何時候找到任何事情的系統。你需要持續、完整、立即存取到你想知道的每件事。」 建立外部大腦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筆記」。網路上有許多免費的筆記服務,例如Evernote,或是使用便利貼幫助自己記憶,每個人大腦的記憶體有限,你無法記住每一件事,與其負擔未來可能會忘記的風險,不如善用網路免費工具替自己做筆記,甚至還可以申請像Pixnet或tumblr這樣免費的部落格做筆記。 網路上還有一項免費的服務叫IFTTT.com,全名是If this,then that。它運作的方式很簡單,如果發生了某件事,就做另外一件事,你可以利用它來建立人脈清單、設定提醒等等。 偷懶法則三:為我一人客製化,我順便賺錢 網路有許多免費客製化的網站可以方便節省時間,例如Indochino是一家訂製西裝的公司,會協助使用者經歷整整十分鐘的量身訂作流程。 客製化的原則是要節省時間、省錢,尋找網路任何有客製化的服務網站,透過客製化服務替自己節省更多時間。 偷懶法則四:選擇你自己的「工作」日 工作日不是指週一至週五上班時間,而是你需要密切與人合作的時間,你可以將最需要密切合作的時間集中在週二到週四,週一跟週五用來處理比較不重要的事。假設你是一個業務,你可以試著將跑客戶的時間集中在週二至週四,週一與週五就用來做其他事情,端看你覺得怎樣比較適合你的方式。 偷懶法則五:開門七件事?別再忙雜事!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雜事,千萬不要把時間花在那些雜事上,而是應該妥善的分配時間,你可以如何盡可能的減少處理雜事,就能擁有更多時間來處理更重要的事情。 例如PCHOME提供24hr到貨服務,台北六小時到貨,一般的日常用品都可以透過這個網站購買,不需要出門,這樣做反而更節省時間。 偷懶法則六:財務,省錢過日子 艾瑞•梅塞爾指出:「要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你得分析支出,以便決定刪減浪費之處的最佳方式。發展一套作法,接著簡化,並從服務推薦網站尋求一些幫助。」 一旦你知道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就能更方便管理。 偷懶法則七:設限,於是自由 設限有很多種方式,例如替自己的信箱未讀信件設定五十封為上線,只要超過五十封就強迫自己一定要讀取。很多事情都可以設定上限,例如每天登入Facebook的時間、登入Line的時間,當你懂得利用設限之後,就能強迫自己減少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然後取而代之,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你常常覺得事情做不完,時間永遠不夠用,代表你需要做點調整,透過設限,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善用時間。 偷懶法則八:一次解決 一次解決的意思是,你可以設定某個時段,專門處理某件事,其他的時間都不做這件事,例如睡前一小時或早上通勤時間,就專門用來使用Feedly閱讀網路文章。 一次解決的方式有時候比分段處理更有效率,它能讓你更專注。 偷懶法則九:懶人「半馬」完跑法與睡好吃好懶人包 《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大事簡化、小事委外、雜事不幹,我還多賺, 怎麼辦到?》的作者艾瑞•梅塞爾指出:「健康是萬物的基礎。儘管我能從技術面讓你提昇效率,你終究還是人,如果你睡不夠、吃不飽,生產力就會有限。」 讓自己更健康可以從幾件事情著手: 1、體適能 2、睡眠 3、營養 4、營養補給品 如果能夠平時多注意自己的健康,保持良好的體力,就能夠讓做事更有效率。 (閱讀: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大事簡化、小事委外、雜事不幹,我還多賺, 怎麼辦到?)

快速作決斷反而會更好,當你碰到這十六件事,告訴自己快速作決斷!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6

快速作決斷反而會更好,當你碰到這十六件事,告訴自己快速作決斷! 17 九月 2014 書籍導讀, 職場工作 知識家編輯部 2_mins_decision 《兩分鐘作決斷》的作者千田琢哉指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天中無法作出任何決斷的人,和一天可以在一百件事上作決斷的人。一樣都是二十四小時,後者的收獲卻是前者的兩倍!但剛開始時,兩者的差異其實不大,唯一的不同就在於能否勇敢作出第一個決斷!」 快速作決斷反而會更好,當你碰到這十六件事,告訴自己快速作決斷! 一、如果你在為是否要辭職煩惱 所有在職場上的工作,最首要的目標便是「讓自己成為行家」,一旦你在工作上成為行家,就會開始發現工作樂趣無窮。如果你覺得目前的工作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也不值得奉獻自己的人生與時間,那麼不如趁早離職,辭職固然有風險,但與其把時間與生命都耗在自己不適合或不喜歡的領域,早點辭職反而是更明智的抉擇。 二、如果你覺得「我明明工作很努力」 一個人努不努力很重要,但比起這個更重要的是「結果」,結果勝於一切,無論你多努力,只要沒有拿出好的表現、好的績效給別人看,你的努力就不算什麼。 只有平時就做好準備的人,才能在關鍵時刻輕鬆自如。 三、如果你對升遷興趣缺缺 應該沒有人對升遷興趣缺缺,但是如果你有,那麼盡早打消這個念頭。千田琢哉指出:「升遷並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的重要手段」。 升遷之後你會有更大的舞台,還有機會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工作,能夠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工作是很棒的一件事。 四、如果你無法拒絕別人 當你在工作上不斷的接受別人的要求,別人就會開始視為理所當然,並且對你產生依賴,適度的拒絕你可以更好,如果你選擇常和這樣的人交往,絕對會影響到你的人生,離開喜歡對你提出要求的人,你會發現自己多了更多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五、如果你是「藉口大王」 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錯再先,那麼第一句話要說的便是:「對不起」。找藉口只會破壞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直接道歉反而還可以加分,別人會認為你是一個會反省並且還是可以信賴的人。 六、如果你希望年收入增加 工作時間和年收入沒有直接關係,許多人每週工作時數不高,但卻可以領取高報酬,抱持著「工作時數越長薪水就越高」的想法是錯誤的,真正與你收入相關的是你的表現,換句話說,績效好壞才是決定你收入的關鍵。 努力工作為的是有更好的表現,讓自己無法取代,而不是讓自己忙到不過來、讓自己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生活。 七、如果你想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擁有「二十四」小時,靈活的運用時間,讓時間發揮更大的效益與虛度光陰,將會在未來產生巨大的差距。 讓自己擁有更多時間的秘訣之一,便是拒絕和無關緊要的人見面!極力避免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小事上,才能擁有更多時間。 八、如果你總是在緊要關頭落後於人 相信自己的直覺,有時候你的直覺反而才是最準確的,不要細細地研究每一個選項,看到對的人事物時,立刻出擊! 九、如果你不喜歡目前的工作 《兩分鐘作決斷》的作者千田琢哉指出:「首先,立志成為有錢人。從此之後,不必為了錢向討厭的人低頭,也不必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相信我,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就是下定決心,邁向有錢人的人生」。 推薦閱讀:一週工作4小時,「新富族」的十個新工作與生活思維 十、如果你在哀怨自己沒錢、沒勢、沒才華 成為有錢人的方法之一,便是讓自己大量地閱讀,這是成為有錢人的好方法,可惜,大多數人往往不曉得閱讀所能夠帶來的改變以及好處。 需要大量閱讀的原因便是,幾乎你所有遇到的問題、困難,過去的成功人士已經將方法與經驗寫在書上了,想成為有錢人、有才華的人、讓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不妨就從大量閱讀開始。 十一、如果你在血拼時,經常優柔寡斷 如果你想買一件東西時,對於兩件商品價格不一樣的產品,就直接選較貴的那一件吧!會讓你猶豫不決代表你想要比較好的那一件但又嫌太貴,但重點是,不要花錢買「並非真心想要的東西」。 十二、如果你希望擁有美好的人生 想擁有美好人生的方法便是,早一點賺到足夠的錢,當你賺夠了足夠的錢,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而不再需要為了錢工作。 人生要苦前面、活後面,可以苦一陣子但不要苦一輩子,你越快能夠賺到足夠的錢,就能越快過自己想過得人生。簡言之,下定決心,努力讓自己趕快賺到足夠的錢,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十三、如果你遇到不喜歡的事不敢說「不」 人的直覺是很強的,它往往可以讓你早一步發現哪裡不對勁了,如果你一感覺到哪裡不對了,就立刻說「不」吧! 十四、如果你害怕「後悔」 千田琢哉說:「什麼都不做的後悔無法帶來任何助益,做錯的後悔卻能讓我們受益無窮。既然來到人生走一遭,當然要選擇做錯的後悔」。 困難的背後一定有加倍的賞賜在等你,而且難度越高賞賜就越大,含淚播種的人最後一定能含笑收穫。 十五、如果你凡事都「我想等一下再做」 晚三天行動的一百分其實比不上立馬行動的七十分,因為一件事你立刻付諸行動,雖然當下可能只有七十分,但積極的行動可以讓你有充分的時間不斷修正、改進,得到其他人的肯定。 如果想成功,就一定得養成「積極行動」的習慣,因為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十六、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卻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長 《兩分鐘作決斷》的作者千田琢哉指出:「挑戰難度越高,即使失敗,也可以獲得原諒。放棄挑戰虧大了!」 當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卻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長,不妨先從最困難的地方著手,從最困難、最具有挑戰性的事情開始著手,一開始一定會讓你充滿挫敗感,但是當你處在這樣的情況一陣子,再去接觸難度次高的事情,你會發現已經難不倒你了。 你的成長與你挑戰事情的難度成正比,有時候要打破循序漸進的習慣,直接從最難的地方著手。

你說了什麼不是最重要,重點是你傳達了什麼訊息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16

你說了什麼不是最重要,重點是你傳達了什麼訊息 0 inShare SHAREBAR 語調與肢體語言是溝通的要素。事實上,肢體語言甚至比說出的話更重要,因為表情、手勢與姿勢可以反映出個人的感覺與情緒,並傳送給對方。因此就算說出合宜的話,如果沒有適當的語調與肢體語言配合,人們往往不會接收到你說的話,而是接收到你的語調和肢體語言。 你可以檢查你的語調與肢體語言,下面的動作可以幫助你養成好習慣。 •維持友善的表情。 •抬頭。 •適當時微笑。 •看著顧客。 •維持放鬆與開放的態度。 •肩膀放鬆。 •保持良好姿勢。 •手勢自然。 •別把手放在口袋。 •別緊張到坐立不安。 •動作自信。 •別在顧客面前嚼食口香糖或進食。 •定期在鏡子前檢查,確定適當的穿著。 •以專業、樂於助人、不帶威脅性的語調講話。 •以迎合顧客情緒的語調講話 •不時點頭來表示你在傾聽。 你的表情反映出你的態度與情緒。確認你的表情和說的話一致。聽顧客說話時,你可以面露微笑、表現熱情、展現關切的態度或保持謹慎,但記得表情要迎合顧客的情緒。看著顧客說話很重要,但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看,這會讓顧客感覺不自在。保持良好姿勢並將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帶著輕鬆與開放的態度。手勢要自然,誇張的手勢會讓人只注意到你的動作,而沒注意你說的話。以專業的語調講話,表現出正面的態度。與心事重重的顧客溝通時,在語調中傳達關切與同情。如果顧客很興奮,語調也要變得熱情。也就是說,以符合談話內容的語調讓顧客知道你正專心地聆聽。 *不要這樣做: 訪客因為找不到停車位遲到了,他跑著進大樓,卻在路邊跌倒,擦破膝蓋。他很沮喪的跟接待員抱怨,但服務人員卻給他空洞的眼神,不禁懷疑服務人員是不是有在聽他說話。 *有力的行動: 訪客沮喪的說找不到停車位,服務人員露出關切的表情。提到跌倒的時候,接待員說:「啊,真糟糕!(Oh my gosh, that’s awful!)我桌上有急救箱,我拿紗布給您。您別擔心會遲到,我會儘快讓您進去,真抱歉讓您碰到這件事。」(Don’t worry about being late. I’m going to get you in as soon as I can. I’m awfully sorry all that happened to you)(同理心,和善,保證,道歉)訪客在服務人員的聲音中感受到她的關切與保證。 - See more at: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395#sthash.Muv8jG3o.V89qEQOP.dpuf

超中肯建議!4種溝通「難人」立即見招拆招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14

超中肯建議!4種溝通「難人」立即見招拆招 陳孟珠 Cheers雜誌80期 2011-08 事先思考對方通常會如何回應,以及交談將會如何進行,絕對有助於溝通。記住,難以處理的並非人本身,而是他們的「行為」。 我們都知道,應該要像個理性的成人一般討論問題。但是當問題實在太過棘手,比如主管隨意的諷刺或批評愈來愈無法忍受,或者和父母始終無法達到共識,溝通總是容易轉變成爭執與口角。 難處理的不是人,而是行為 心理學家安.狄克森(AnneDickson)指出,人們通常只想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並用自己的方式開啟對話,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論點將會如何被聽者接收,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狀況。 因此狄克森建議,溝通時不妨試著表現出你的弱點。「你可以說,『和你討論這個問題真的讓我感到非常焦慮,但那是因為這對我很重要,』」狄克森舉例說明,這樣不但可以緩和氣氛,讓對方有更多時間思考真正的問題,也較能以理性的態度回應。 事先思考對方通常會如何回應,以及交談將會如何進行,絕對有助於溝通。記住,難以處理的並非人本身,而是他們的「行為」。 當你意識到這個重點,就可輕易歸納對方的行為模式:每次當你談起某一話題,對方就會開始哭泣,或者拒絕和你對話。這樣的可預測性,可讓你事先模擬雙方對話的進行,也就能幫你掌控溝通的結果。 訓練「自律肌肉」,加強情緒控制 除了思考對方的問題,你也有責任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妨想一想,對方的回應將如何影響你,你又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事先問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可以讓情況好轉?哪些問題可以問�可以不問?現在生氣,是否能在接下來的20分鐘裡有任何幫助?如果我這麼做了,解決問題的機率有多大?嘗試保持「未來式」的心智模式,對於解決問題非常重要。 研究也顯示,平時訓練你的「自律肌肉」,比如控制姿勢、心情,或建立自己的飲食紀錄,都可以改善壓力狀態下的情緒控制能力。 你必須學習辨認某些徵兆,以判斷自己或對方是否快要失去控制,並適時結束交談。畢竟,你很難單靠一次溝通就能解決棘手的問題,適時地走開,等雙方冷靜下來再做溝通,進行漸進式的改善,會是更成熟的作法。 知己知彼,見招拆招 談判專家道格拉斯.史東(DouglasStone)指出,有些人會發現,自己總是不善於和某種個性的人互動。「發現某種人特別難以相處,或許是因為他們恰好符合自己的某個弱點,」史東解釋。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唯一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的回應。史東表示,「無論和誰交談,即使是個瘋狂的綁匪,只要了解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們真正想要的,而你又嘗試提供某些他們想要的東西,就有談判的空間。」 不過,面對不同類型的人,方式也要有所調整: 1 情緒崩潰型。最常發生的狀況是,每當你嘗試溝通,對方就要眼淚決堤。這時不妨邀請他出去散步走走,在公共場合裡對方較能控制情緒,藉由肩並肩、而非面對面的方式,也可以緩和彼此某些權力不對等(比如上司下屬或父子)的關係。 2 拒絕溝通型。當你嘗試溝通時,對方便拒絕對話。這顯示你們的關係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建議先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改善氣氛。要進入較嚴肅的話題時,可使用較婉轉的開頭,如「我非常需要你的意見,有空可以聊一聊嗎?」 3 躁進挑釁型。遇到這類型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話題來配合、滿足他們的挑釁。舉例來說,當對方大聲咆嘯,「我真不敢相信你又用結婚成家的話題來給我壓力!」你可以回答,「我知道,但更不公平的是,我年紀也愈來愈大了!」 4 野蠻威脅型。史東表示,當你遇到習慣威脅恐嚇的人,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走向他們,勇敢地說,「每次當你不高興時,就威脅我們的關係,這是不合理的。如果你真的在意,就讓我們直接討論問題本身。告訴我,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結果?」 溝通時多點耐心與細心,許多的誤會便不會發生。

「有目的的閱讀」,讓資訊快速成為你的知識

2015年08月17日
公開
11

謝文憲:「有目的的閱讀」,讓資訊快速成為你的知識 0 inShare SHAREBAR 謝文憲除了是兩岸三地王牌講師、更是廣播節目主持人、媒體專欄作家,也是八本暢銷書的作者,在他忙碌破千場演講、企業內訓課程的行程中,每個月他至少會看20本以上的各式書籍與雜誌。他究竟如何快速閱讀吸收成知識的呢?以下整理自謝文憲-憲哥的臉書。 我必須很誠實的說,我不可能、也無意每本書全部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所以首先是「有目的的閱讀」。 什麼叫「有目的的閱讀」呢? 簡單說,我看這本書以後,資訊整理成知識後會用在哪裡? 我的事業管道目前有企業內訓、專欄寫作、廣播主持、記者採訪應對、錄音錄影、公開班主持或公開論述等,所以第一步要先辨別這本書看完以後,會用在什麼地方? 舉幾個例子: 看完何厚華的書,我決定練習將自己的文字精簡化 看完張敏敏的書,我會用在銷售課程的強化與舉例 看完吳祥輝的書,我對韓國的論述會有更全面的觀點 看完權自強的書,我決定自己開一個LINE@,自己試一遍就知道會不會 看完老僑的書,我知道他的書利用物理解釋男追女關係,是他寫作制勝之道 看完謝伯讓的書,我找到了一個有關大腦解讀議題的理論 書上的資訊一定要能派上用場,至於要不要整本書全部看完,那就要看時間跟你的興趣了。 簡單來說,我看書只看四件事: 1.作者有何理論基礎與論點? 有的話,馬上做成一張投影片,下周的課試著自己講一遍看看 2.有沒有感人的故事,容易或可以引起聽眾或學員共鳴的畫面? 3.對論述的題目,可否舉幾個例子說明? 4.作者的親身經驗與故事為何? 他為何寫這本書? 我雖然書出不多,寫過推薦文或是冠名推薦的書也超過五十本,我雖寫不了這麼棒的書,但我可以知道這書對我有沒有幫助?可以用在哪裡? 一本書兩三百塊,對我而言只要有一個觀點可以派上用場,價值就達千倍以上。 有目的的閱讀,是我想說的。還有,我根本不可能每一本都看完,不騙你。 雜七雜八的資訊是沒用的,尤其是臉書上的資訊,整理成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練習說一遍。」 我認為資訊與知識,夠用就好,有持續進步就好,精比多有用。 希望您喜歡我的分享,最後再複習一下: 1. 有目的的閱讀 2. 練習說一遍,至少練習寫一遍 3. 整理理論成為投影片 - See more at: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561#sthash.ZUcfrPTY.ec8KQMv3.dpuf

你可以不用工作這麼累!3種「減法」生活提案

2015年08月17日
公開
6

你可以不用工作這麼累!3種「減法」生活提案 吳凱琳 Cheers雜誌65期 2011-08 你可以不需要工作這麼累、不需要花那麼多冤枉錢,也能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只要你願意,放下一些、捨棄一些,簡單的人生才是幸福。 還有×××還沒做、還有×××沒買、應該還有時間去……。我們已習慣加法的生活,永遠只看到不足和空白,想盡辦法擁有一切、填滿所有,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筋疲力盡。 「少即是多」。我們應該利用減法安排工作、財務和健康,拋開不必要的負擔。人生,其實可以很簡單。 工作:減少時間浪費,效率加倍 實際點,工作只會多、不會少,也永遠不會有做完的時候。對於「效率」的定義應該是「減少未完成的工作項目」,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工作上,而不是「完成所有的工作」。 1. 簡化工作行程表 面對時間管理,一般人總是塞滿太多的行程,愈管理愈沒效率。到底該怎麼做? 首先,將第2天既定的行程寫在行事曆上,例如早已安排好的會議、會面、以及早午餐時間等等,然後算出還有多少剩餘的時間。 第2步則是將明天預計要做的工作項目列出,估算每項工作花費的時間是多少。要注意的是,我們通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工作的難度。因此,《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的作者愛琳•詹姆絲(Elaine S. James)建議,估算好之後再加倍,才是完成這項工作的所需時間。寧可規畫得寬鬆些,才有彈性調整的空間。 最後,把工作項目填進空白的時間中,能填多少就是多少,這些就是你明天可能完成的工作清單,其餘的就不要再想,你不可能有時間做完。 2. 花時間仔細確認工作目標 乍聽之下,似乎和「減少時間浪費」的原則背道而馳。事實上,不是每件事情都應該從省時的角度去看。如果沒有事先花費時間確認清楚目標,真正執行時就需要花費更多力氣調整,反而是在浪費時間。 但是,目標的意義不僅在於最後期限或是要達成的業績等等的數字設定而已。多數人在確認目標時都忘了一個重要的關鍵:老闆要的是什麼? 也許在數字上你達到了老闆的要求,例如今年業績確實成長了20%,但是沒有任何一筆生意來自新客戶,沒有做到老闆希望開拓新客戶的目的。 事先清楚的溝通,就可以省去日後不必要的麻煩,而不是半途老闆覺得不符合他的期望,一切從頭來過。 3. 隨身攜帶筆記本 人的腦力有限,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腦袋。讓工作變得更簡單、更有效率的最可靠方法就是「寫下來」。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寫筆記的習慣,例如維京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每當他視察集團內公司時,就隨手將他認為必須改善的地方寫在黑色筆記本上,至今已累積122本筆記本。 筆記的運用其實很多元,日本《上班族》雜誌整理出幾個常見的用法: •蒐集新創意。創意很難說有就有,卻偏偏都在你最不需要的時候不請自來。最好養成隨手寫筆記的習慣,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立即寫下來,有需要的時候直接拿起筆記本翻閱,刺激自己的靈感,不至於在電腦桌前想破頭,仍沒有半點進展。 •做好客戶管理。日本最大旅遊集團JTB的社長大塚雅樹的筆記本結合了行事曆與客戶管理的雙重功能。他將每天拜訪客戶的行程寫在筆記本上。每位客戶預留一定的空間,方便記錄其他重要資訊。例如,除了約定時間之外,大塚雅樹同時會寫上客戶的聯絡方式。 此外,同一位客戶要求的事項、他自己對這名客戶的想法等等,也會當場寫在相同的空格內,提醒自己注意。 •解決工作難題。當你在工作上遭遇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立刻拿起紙筆寫下你的困擾。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的員工都採取所謂的「5回思考法」,進行紙上思考活動。 問題:為什麼這個月業績下滑? 原因:客戶解約。 問題:為什麼而解約? 原因:轉向競爭對手。 …… 連續問自己5次為什麼,找出問題背後的根本原因。寫下自己的想法,有助於釐清混亂的思緒。而且寫在固定的筆記本上,日後遇到類似的狀況時也可以作為參考,減少摸索的時間。 財務:減少無用花費,財富升級 我們總是只顧著想要如何賺大錢,卻沒有思考如何不花錢。想要累積財富,就得先堵住漏財的洞口。 1. 強迫自己儲蓄 沒有多餘的錢可儲蓄?那只是你沒找對方法而已。不要想說等到有額外的錢再來儲蓄,應該是先儲蓄,再花用剩下的錢。 《心靈雞湯》的作者傑克•肯菲爾(Jack Canfield)在《成功黃金法則》(The Success Principles)新書中建議,每個月一領到薪水,就立即存一筆錢到另一個存款戶頭,不需要多,即使只有月薪的10%也好。然後扣除掉每個月固定的花費,剩下來的就是你這個月可花用的錢。 強迫自己用這麼少的錢生活,時間久了自然會發現,即使每個月少了5,000元,還是可以過日子。 2. 刪除不必要的花費 很多花費只因為成了習慣,而忘了是否真有其必要性。只要連續1星期仔細記下每筆花費,星期天晚上再全部看過一遍,你就知道錢到底是花在哪些不重要的東西上。 根據美國《錢》(Money)雜誌報導,多數人的錢財都是浪費在小額的日常花費。由於金額小,所以沒感覺,但是累積下來卻是一筆可觀的數目。最主要原因在於,現代人取得資訊的管道愈來愈多,消費欲望不斷被挑起。 從現在開始,遠離消費性雜誌,那些精美的版面設計和照片只會讓你更不理性;少看電視,以免不小心轉到購物頻道,衝動刷卡消費;不訂閱電子報,收到DM立即往垃圾桶丟,別因為這些宣傳花招而瘦了荷包。 3. 延遲購物決定 找個時間,打開家裡每一個抽屜或櫥櫃,仔細翻揀每一件物品,看看到底有多少東西是你過去1年完全沒用過的?這些沒用的東西到底花了你多少錢? 《時代》(Time)雜誌分析,透過媒體大肆渲染,每個人都可輕易地看到所謂的名人雅士如何過著令人豔羨的生活,我們對於「好生活」的定義不斷自我膨脹。這就是社會學家所稱的「對照焦慮」(reference anxiety):好或壞來自於與他人的比較。別人有,自己也非有不可。就算有了,還要更多、更好。事實上,你根本用不到這些東西。 每當你想買任何東西時,不妨告訴自己:「過兩天再說。」冷卻自己的購買衝動,很可能以後你再也不會回去買。 健康:減少有害負荷,快樂不斷 快步調的現代社會,每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都承受了極大的負荷。每個人都在急著找回健康,卻是捨近求遠,盲目追求過度昂貴與複雜的方法。 1. 10分鐘運動甩掉疾病與贅肉 多數人不運動的藉口就是「抽不出時間運動。」基本上這個理由根本不存在。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指出,成年人每天只要運動3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如果每天運動60分鐘,則可以有效減重。 當然,你不需要一次運動30或60分鐘,「可以分成3個時段運動,湊出10分鐘的運動總是容易得多,」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瑪莎•斯特凡尼克(Marcia Stefanick)強調。運動10分鐘,可燃燒75到100卡的熱量。 你也不需要上健身房、購買昂貴的運動器材。美國賓州大學「體重與飲食失調研究中心」主任湯瑪斯•華頓(Thomas Wadden),最近完成一項研究。其中一組人利用健身房走步機運動,另一組人則是自行在家附近走路,兩組人每天必須達到一定的步數。40星期後測量健康改善的情況,結果發現並沒有多大差別。 「現代人對於運動的想法太不切實際,」華頓說。「只要一些簡單的活動,像是上班或回家時提早一、兩站下車用走的,不搭電梯走樓梯,同樣可以達到運動效果。」 2. 只吃自己需要的量 現代人一方面吝嗇地撥出時間運動,另一方面卻又大方地花錢享受大餐,而且胃口愈來愈大。根據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1995年速食店內1份薯條為75公克,到了2003年,增加為220公克。便利商店飲料櫃,包裝上寫著「多加10%,價格不變。」街道四處可見吃到飽餐廳、套餐式餐點……於是,我們愈吃愈多。 不要因為貪小便宜,把自己的胃撐大了。盡量單點、少點套餐,少去吃到飽餐廳,不買特大號或加大號餐點或飲料。 3. 為自己製造快樂 工作或生活的壓力與焦慮讓我們喘不過氣,幾乎要快遺忘快樂的感受是什麼。就如同財富一樣,快樂的情緒也需要累積。 根據《科學人心智》(Scientific American Mind)季刊的報導,每天應在不同的時間做一些可以讓自己立刻感到快樂的簡單活動,長期下來比較不容易產生焦慮或憤怒的情緒。例如: •先喝杯咖啡再工作。進公司之後,不要急著打開電腦開始工作,先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小事情:吃頓美味的早餐、喝杯咖啡、凝視窗外10分鐘、為桌上的盆栽澆水…… •選張喜愛的CD。工作累了,不妨休息一下,聽段音樂。醫學研究證實,當我們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可以刺激腦部分泌快樂激素:腦內啡(endorphin),降低體內腎上腺素的含量,消除壓力感。 •擺上有意義的小物品。有哪些小物品你一看到就感覺心情愉快或是放鬆?把它們放在工作環境的四周,隨時給自己加油打氣。 別再讓自己的生活過於擁擠,就從現在開始減法的生活,去除不必要的時間與金錢浪費,以及不快樂的情緒。

你家為什麼這麼亂?10件事檢視你可能患了囤積症

2015年08月17日
公開
11

你家為什麼這麼亂?10件事檢視你可能患了囤積症 陳怡杰 風傳媒 2015-07 圖片來源:pixabay.com/en/chaos-clutter-a-mess-things-stuff-227971/ 「囤積」令你得到滿足嗎? 你可能有一個抽屜,裝滿暫時不想處理的小東西;可能有個雜物間,塞滿用不到的電器家具、不會再穿的衣服。 這樣的行為有人稱是「蒐藏」,但當收集成癮、戀物成癖,整個家都塞爆還樂此不疲,可能已經得了一種叫「囤積症」的病。 台灣作家Phyllis近日出版《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從自己的母親症狀剖析、揭密究竟什麼是「囤積症」,「囤積症」又由何而來。 囤積與收藏 有的囤積者堅持稱自己是「收藏者」,但根據德國人類學家威納穆恩斯特伯格(Werner Muensterberger)《難以駕馭的收藏激情》(Collecting: An Unruly Passi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一書揭示,「收藏」應有以下特色: 首先,「必須由1個以上物件組成」,再者,「物品之間要有關連性」,第三,「通常由積極手段而來」,最後,「被收藏者妥善陳列」。 換句話說,囤積者與收藏者最大差別是「有無對『生活舒適度』造成妨礙」。 你是隱性囤積者嗎 《囤積解密》指出,根據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大衛托林(David F. Tolin)研究,囤積症的高危險群可能有以下條件: 「50歲左右」、「老年人」、「單身獨居者(離婚或從未結婚)」、「家族有強迫症病史者」。 此外,因為健康照護者太專注協助他人,卻不曾學習如何照顧自己,類似護士、看護、社工人員等照顧他人的職業,會特別容易出現囤積者。 囤積者的種類 囤積者中,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 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Randy Frost)稱此行為是「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 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購物是一種療法,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另有「拾荒型囤積者」,他們傾向撿個不停,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囤積的真相 《囤積解密》分析,囤積者想囤積的不是物品,想囤積的其實是「物品牽扯的感情故事」。 囤積症患者所無法處理的其實是「分離」,對患者而言,「捨棄物品」相當困難,絕大部分是因「捨不得拋下老朋友」的內疚,這樣的囤積者,對「分離」過程充滿焦慮、壓力與不快。 囤積者因為失去「割捨」的能力,也同時失去「建構秩序」的能力,這是囤積者持續感到痛苦,卻寧可迴避問題的主因。 囤積是對情感的執念 《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自己母親就是囤積症患者,過去他受母親日趨嚴重的囤積行為所苦,但日後他重新回想,「我家並不是一直這麼混亂。老媽後來為何搞得住處每下愈況」,這個謎團成為他撰寫《囤積解密》的契機。 Phyllis在母親過世後仔細搜尋舊時回憶,爬梳上一代歷史,逐漸發現母親愛堆積雜物,除了個性使然,也涉及婚姻失敗、家族遺傳等能量的失衡。 對囤積症者來說,「囤積」像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阻礙。 囤積者透過囤積,以為自己並未「失去」,而透過滿滿「舊物」的堆疊,囤積者自我認定可逃避需要經歷與「某種重要關係」告別、分離的哀傷。 害怕再被剝奪的恐懼 如此心情,來自於囤積症患者害怕「再被剝奪」的恐懼,而這通常是因患者曾經歷重大失落後的殘傷餘韻,致使他們失去處裡混亂苦痛的能力。 自此,也毫無能量去整理這些由情感意義外化出的物品。 這樣對「對物品情感依附」的執念、缺乏自覺的「囤積」行為,因此日漸執行,直到囤積者造成生活不便、人際關係阻礙,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如何遠離囤積 對於囤積症的處方,《囤積解密》認為,台灣社會對囤積行為仍缺乏認識,坊間也沒有相關自助團體可供參與。若身旁有「囤積者」,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 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囤積症小測驗 ★以下十大徵兆,符合三項以上,小心囤積症狀已悄悄上身: 1、留下一堆多數人認為沒用或沒價值的東西。 2、不管有沒有地方擺,先買再說。 3、整間房子,都是我的儲藏室。 4、家中動線受阻。 5、無法對物品進行有效的取捨、分類和收納。 6、長期婉拒訪客上門。 7、室內用品出現在戶外。 8、經常為雜物和親友爭吵。 9、沒繳帳單。 10、房子又髒又臭卻不打掃。

當令人心煩的事發生時,問自己:我想要什麼結果?

2015年08月17日
公開
6

當令人心煩的事發生時,問自己:我想要什麼結果? 彼得.布雷格曼 成功者的走跑拚戰法 近來有一種長跑法愈來愈受歡迎,叫做「跑走法」。每跑幾分鐘,就走一分鐘,用這種方法的長跑成績,竟然比過去全程跑步還要好,而且過程有趣多了。 人生也是一樣,中間如能穿插一些停頓,讓人可以規律的重整思緒、重新聚焦,工作將更有成效,生活也會更有樂趣。 規律的暫停是有益的干擾,定時給自己一個自我評估的片刻,問自己一些重要問題,傾聽內在的聲音,同時保持開放做出改變。 管理這一刻 幾年前我有個客戶名叫杭特,他對我非常不友善,幸好我沒直接吼回去。我暫停並重整思緒,打了通電話給叔叔,他是個成功的生意人。我跟叔叔說,「我沒辦法跟這個人合作,」叔叔問我為什麼,「我真的很不喜歡這個傢伙。」叔叔聽完後大笑,「你不必喜歡他,你只要和他做生意就好了。」 叔叔說的沒錯,他指出一個讓許多人喪失重要機會的習慣,那就是我們對一個事件的直接反應,常造成沒有效益(甚至負面效益)的結果。 如果我的反應是「我不喜歡杭特,所以不想和他工作。」結果可能就是「失去這個客戶」。我們應該採用另一種思考方式,依據我們想要的未來,去決定反應之道。 當令人心煩的事件發生時,暫停一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想要什麼結果,然後不要針對事件做反應,而要針對結果。換句話說,不要對過去做反應,把反應的對象換成未來。 我想讓生意壯大,那就別衝動的吼回去,而是想辦法改善關係。 當有同事來向你抱怨某個主管,你該如何回應?如果你想要的結果是讓她感受到支持,那就充滿同理心的傾聽;如果你想幫助她,就提供解決之道;如果你只想回去工作,那就想辦法優雅的退場。 如果不管遇到什麼事,你都在第一時間跳起來處理,最後先失控的可能你自己。 知道自己要的結果是什麼,就能專注在重點,並避免那些讓你暈頭轉向的行動炫風。 摘自《關鍵18分鐘》 - See more at: http://bookzone.cwgv.com.tw/article_615.html#sthash.eNkUaRsg.dpuf

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媽媽,那你一定不要錯過這篇文章

2015年08月17日
公開
33

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媽媽,那你一定不要錯過這篇文章 瀏覽次數 24,399 20141226v_00 曾經有人說,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媽媽,你腳下的路將很長很長。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株小樹,需要自然地成長,做媽媽的需要知道什麼時候澆澆水、松鬆土,給予養分和足夠的空間,才能期待小樹自然舒展地成長,長成高大挺拔、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 媽媽檔案 朱麗芳,省級示範幼稚園園長教齡24年,有一個年滿18歲的兒子 吾家男兒初長成 男孩子就是要吃點苦——生活教育 我一貫堅持“男孩要窮養”。所謂“窮”,就是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苦”,不享受過分的照顧。為什麼我要強調這一點,因為“老師的孩子”這一身份,它真的會給孩子帶來優越感。所以,兒子入園時,我就約法三章,他在幼稚園看到我時要叫“老師”,上學放學都是爺爺奶奶步行接送,我不帶著他上班下班,讓他把媽媽的工作和他上幼稚園區分開。 生活上,我也是“窮養”。從小到大,兒子的衣服、鞋子基本上都是親戚朋友家的孩子用下來的,學習用品、玩具買的也是最普通、傳統的。 記得孩子上中班時,老師要求小朋友帶手帕到幼稚園。離園時,當班老師告訴我,兒子的手帕不見了。我就問他手帕在哪,兒子說:“小朋友說我帶的手帕是舊的,不好看,我把手帕扔到垃圾桶了。”我對他說:“那是爸爸的手帕,要還給爸爸,你把手帕找回來。”“媽媽,不要了,舊的扔了,買新的。”“不行,你一定得找回來。”說完,我抱起兒子把他放到垃圾桶裡,幼稚園的垃圾桶比兒子還高。兒子站在垃圾桶裡邊哭邊找:“媽媽,我下次不扔東西了,你抱我出來。”“不行,等你找到了,媽媽會抱你出來的。”直到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找到了,我要出來”,我才放他出來。 三年級時,兒子考入市外國語學校,那是一所民辦的貴族學校,班裡的孩子不是“富三代”就是“官三代”。由於離家比較遠,兒子就坐著奶奶的三輪自行車上學,混在寶馬、賓士等高檔車的車流裡,也是有說有笑,怡然自得。 男孩要在未來的生活和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肯吃苦、負責任的精神,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人生成敗。所以,父母就算再富有,也要對男孩“窮”養,不要讓富裕的生活和特權毀了男孩。 男孩子就是要野一點——遊戲玩耍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這是冰心老人的話,對我影響很大。兒子剛會走路時,我就把他送到家住農村的外婆家裡。夏天,兒子在沙子堆裡捉蟲子,在樹下捉螞蟻,赤著腳在田埂上跑,整天髒得像個泥猴子,被蚊子咬得渾身是包,滿身的痱子,但他快樂得像小鳥一樣。 記得兒子三歲那年的冬天,天氣格外冷,鄉下的小河裡結了厚厚的冰。兒子好奇地用小腳去踩冰,試探冰有多結實,結果一下子滾到小河裡,害得我們像抓魚一樣,把他撈上岸。他還咯咯地笑。 兒子最喜歡的遊戲是撿石子,走到哪兒都要撿幾塊。每回幫他洗衣服,都會發現不是口袋被小石子咬出了洞洞,就是褲子的膝蓋處磨出了窟窿。於是我在小商品市場批發了一大袋小動物貼布,專門用來補他的衣服。每回兒子和我說,媽媽,小熊又逃走了。我就知道他的口袋破了。 不過說到“野趣”,這也是我作為幼稚園老師感觸最深的、最矛盾的一點。不管是幼稚園還是家庭,都沒有這樣的環境支援和機會讓我們的男孩子體驗玩得髒兮兮、亂糟糟。而這樣的玩才是順應孩子天性的,給孩子心靈的滋養才長久。兒子上高中時,繁重的學習任務壓得他沒有喘息的時間,不過他說“好在我還有一個自主的童年,讓我總算還有美好的回憶。”真是讓人又欣慰又心酸。 男孩子就是要責任心重一些——品格教育 兒子懂事後,我和孩子爸爸達成共識,要開啟責任感教育。上中班時,我們送給兒子和他堂姐每人一本《動物大圖冊》,兒子當寶貝似的每天捧在手裡。一天,姐姐在看她的《動物大圖冊》,發現恐龍那一頁不見了,就去問弟弟。兒子緊張地捂著自己的書,說:“不知道,你的恐龍自己走了吧。”姐姐說:“你讓我看看你的書吧。”“不給,你看自己的書。”我發現是兒子把姐姐書裡的恐龍撕下來,放到自己的書裡了。我問兒子:“該怎麼辦?”兒子說:“和姐姐說對不起,把恐龍還給他。”我搖搖頭:“不行,除了道歉,媽媽覺得你應該把你的書賠給姐姐,你損壞了別人的東西,自己只好看壞書啦。”兒子一臉的委屈,眼淚汪汪地和姐姐交換了書。現在他的書櫃裡,還放著那本修補過的《動物大圖冊》。承擔錯誤,是要承擔事情的後果,如果僅僅只是道歉,孩子體會不到他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 還有一次,我帶著6歲的兒子和小侄兒到公園去玩,侄兒只有3歲,喜歡黏著哥哥,於是我問兒子:“弟弟想和你玩,你能帶他去玩滑梯嗎?”兒子滿口答應,不一會兒,又跑過來說:“媽媽,那邊的小朋友叫我去踢球,我不帶弟弟玩了。”我嚴肅地說:“你剛才不是答應了嗎,男孩子說過的話可要算數啊!弟弟玩好了,你才能做別的事情!”兒子勉為其難地去陪弟弟,等弟弟玩好了,才跑向小夥伴。我希望兒子能做一個一言九鼎的男子漢。 補充一句:當男孩的媽,要“嗲”一點 我讓兒子從小做我的小跟班。我逛街時,兒子幫我拎包包,儘管有時把我的包包在地上拖著、拉著。每次一起回家,總讓兒子去開門;有好吃的,我總是和兒子搶著吃,挑好的吃,因為“媽媽是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照顧。”漸漸地,兒子的口頭禪是“要我幫你做什麼?”儼然成了姐姐、媽媽、奶奶的“護花使者”。只有讓男孩子眼裡、心裡裝著別人,才能真正成為男子漢,結婚後會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在寫下這些文字時,兒子已經作為大一新生去學校報到了,因為他是學生黨員要為同學服務,所以提前去了;而更讓我感動的是,高考前一晚,兒子還在給因緊張睡不著覺的同學做“心理諮詢”。兒子很普通,但因為他的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當媽的,倍感欣慰。

考試沒考的天賦

2015年08月17日
公開
36

考試沒考的天賦 作者:光光老師 光光老師 天賦 考試 學習 動機 瀏覽人次:2,7782015/06/16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在五月底時,那天我有夜診,所以還在單位上班,突然櫃台小姐看起來很緊張的跑進來,很小聲的問:「光光老師,外面一個很大的小孩,還有他爸媽要找你」。這沒頭沒尾的問題,讓我也感到很困惑,我只好回問她:「到底是多大的大小孩?」她雙手一攤,應該是表示她也不知道。 所以,只好再問是什麼事情,她說:「他們就是指定要找你,什麼也都沒說」。看著她真得很緊張,所以我只好請同事先幫忙照顧手邊的個案,自己去候診室看一下。在短短的路上,看著櫃台小姐很緊張的背影,以及快速的步伐,連我也不知不覺的緊張起來。到底什麼是很大的小孩?又有什麼事情呢?都已經要晚上九點了,為什麼會這個時候過來呢? 很多疑惑不停地在我的腦海理跑著。 保抱著緊張的心情,快速地走到了候診區,一看到那位「很大的大小孩」,我就笑了出來了。原來是已經「畢業」很久的孩子,跟著爸媽回來看我,我能了解櫃台小姐的緊張的原因,因為他今年已經國三,正在為升高中而努力。當然除了很驚訝之外,也很開心,他還是一樣很害羞,媽媽幫他說出今天來找我的原因,原來是他考上了「和平高中」,所以他想要來跟「老師」報告一下,並且讓我們分享他的喜悅。 其實,聽到這個消息,我比他還要開心,更為他感到驕傲。記得,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是他小三的時候。那時候,雖然他很認真的讀書,但是在識字與閱讀上有明顯的困擾,所以成績一直都不是很好,也很沒有自信心。但是,他真得是非常善良,非常喜歡幫助別人,又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不認真、不讀書這些字眼跟他真是一點都沾不上邊,但是就是需要非常辛苦,才能跟上班上同學的進度。 因此,就那時他來找我時開始,我們一步一步從音韻、識字、閱讀開始慢慢的練習,他也非常的配合。單位裡目前所有的「閱讀理解策略」的教材,也都是為了要教他而設計出來的。對我而言,不僅僅是我在教他,他也教我很多的事情。像是閱讀時,他卡在代名詞的轉換上,所以最初我們從看三國演義的漫畫開始,先引出他的興趣之後,再改為閱讀轉成為小學生寫的三國演義,漸漸讓他喜歡看小說,讓他喜歡閱讀。在過程中,最努力的不是我,而是認真的他,以及一直支持他的爸媽。 對於他而言,他的善良與體貼是他最大的天賦,真得讓旁人都會很樂意幫助他。雖然,容易分心而有點恍神,但是反過來卻對於「壓力」的承受度更高,這難道不能說是一種能力嗎?只是,這些天賦與能力都是「會考」所不考的,但是在長長的人生生涯中,這些能力卻往往比學歷更為重要不是嗎?很幸運的,他有一個非常睿智的媽媽,充分運用他抗壓的特長,培養他作為花式溜冰的選手,也屢屢獲得好名次,不僅維持了孩子的信心,也幫孩子高中會考事先做好了準備。 孩子不應該是「決戰」於大學,也不是高中,難道以後變成要決戰於「小四」嗎?我們應該看得更為長遠,維持孩子的動機與自信,往往比任何的事情都來的重要。人生的履歷表,並不是看你的學歷,更不是看你的考試分數,更重要的是那些考試沒有考的「天賦」。但是我們真得有去注意嗎?有去呵護嗎?還是只是跟著潮流,盲目的前進呢? 每天跟著一堆孩子在一起,陪伴著他們長大,一起想辦法克服面臨的問題,最開心的莫過於知道他們可以獲得自己的成功。看著孩子的成就,分享孩子的喜悅,過去的回憶也就一一浮上心頭,那往往也就是最甜蜜的事情。

當你覺得你的人生卡住了,記得這七件事

2015年08月17日
公開
13

當你覺得你的人生卡住了,記得這七件事 17 九月 2014 心理勵志, 生命潛能 知識家編輯部 9367516510_29a1c7edc4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覺得卡住了。」如果你正在苦苦掙扎,不妨停下腳步來思考。 事實是上,你必須繼續往前走,不管是什麼東西阻礙了你。你必須堅持到底,持續專注在你的目標,你永遠可以選擇追隨自己的想法、你想做什麼以及你想成為誰。 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並且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當你覺得你的人生卡住了,記得這七件事。 一、「覺得卡住」的感覺只是一種感覺,不是事實 當我們感到人生卡住了,通常是我們當下的直覺,但不一定是真實的情況,重要的是你打算如何做出反應。 你的生活是你的責任,雖然你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但你可以改變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而有趣的是,當你改變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創造一些改變。 二、已經發生的糟糕事情不值得你留戀 如果你還在為了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所煩惱,那麼今天的你便很難過得很好,你必須學會如何放手、拋棄昨天的挫折、拒絕讓過去的事情影響你。 三、當你覺得自己人生卡住了,代表你可能需要改變了 有可能是你的習慣或是你的人生方向,無論如何,當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卡住了,你需要一點改變,讓這種感覺不再持續,試著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行為、想法或認知,如果你不試著改變現況,你的人生就不會轉向更好的一方。 四、事情不會變得容易,但最終會值得 當你決定要做什麼事之後,情況並不會變得容易,所以要擁有堅強的意志,才有辦法度過。請記住,承認自己需要改變需要很大的勇氣,成長與改變可能是痛苦的,但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原地踏步。 五、戒掉找藉口的習慣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會找到一個方法,如果你不想做,你會找到一個藉口,這或許很難接受,但這是事實。停止找藉口,並且開始專注於任何你想做的事,記得,能夠阻止你做一件事情的只有你自己,別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六、別讓別人的意見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 除非你自己同意,否則別人的意見都無法對你造成影響,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將會讓你一直活在別人對你的預期當中。 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找到自己的路,而最重要的是,傾聽你的直覺,它通常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推薦閱讀: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你應該停止期待的六件事 七、人生是一個旅程,而不是終點 生活有時是很困難的,但它不是一個苦差事,試著在你的人生中嘗試冒險,找到一些生活趣味,你永遠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堅強、勇敢。 人生最大的突破往往來自於在你人生已經卡住了很久一段時間之後,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卡住了,代表你更需要積極地成長與突破,最重要的是,永遠要相信自己有改變、往前進的能力。

別把時間浪費在錯的人!5個你早該知道的人生教訓

2015年08月16日
公開
8

別把時間浪費在錯的人!5個你早該知道的人生教訓 吳凱琳編譯 Web only 2014-08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ychio/5269211936 不論在職場或生活上,犯錯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但有些事情,如果能愈早知道,就能縮短學習歷程。 不論在職場或生活上,犯錯是很好地學習經驗,但有些,如果能愈早知道,就能縮短學習,把珍貴的時間投資在其他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以下是《創業家》雜誌列出5點你必須及早學會的人生教訓: 1.相信你的直覺 多數時候,你的直覺想法和感受都是正確的。當你直覺感到有絲毫的不對勁或不舒服時,必定事出有因。不要忽略自己的直覺感受,而是想辦法找出背後的原因,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2.別急著下決定 好的決策需要時間思考,即便是緊急的決策。而且事實上,許多所謂的緊急決策,其實並非真的緊急,其實是有商量餘地的。 不要在時間壓迫下匆促作出決定,不僅有欠考量,而且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受他人左右,反而無法自己獨立判斷。任何決定,都應該要給自己必要的思考時間。 3.別把時間浪費在錯的人身上 就好比銷售產品,要找到對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如果目標錯誤,即使再好的想法,對方都不可能接受。 其實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專案要能順利執行,必須找到對的人或是關鍵的決策者,說服他們接受你的提案,之後的執行過程,就會非常順利。 4.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你所願 :你可以盡一切努力和可能,讓事情達到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但是,也要有心理準備,你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如願,這時就必須懂得放手,而不是頑固的堅持下去。堅持與放手,這兩者要如何拿捏?怎麼做才不至於太早放棄?這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 5.拿起電話直接說清楚:電子郵件或簡訊雖然是很方便的溝通工具,但也常常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以及時間浪費。如果時間緊急,不如就直接打電話說清楚,同時當下確認對方正確理解你的訊息,若有任何問題,也可立即討論與解決。不要太過依賴科技工具,很多時候,當面的對話其實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你被電子郵件奴役了嗎?浪費時間的5個壞習慣) 【同場加映】越早知道、人生越開闊!全球成功人士的14種好習慣 紐約時報暢銷書《推銷自己》(Promote Yourself)作者丹˙蕭爾柏近十年來曾訪問超過1,200位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舉凡企業總裁、作家、政治家,甚至太空人都曾與他接觸過。汲取與這些人對話的經驗,蕭爾柏整理出了這些成功人士的14個共同特點: 1.知道去留的時機:成功人士知道該離職、創業、或是收山的確切時機。他們有準確的直覺,並不怕在壓力下做出重大選擇。(想換工作?出現6大徵兆,就別再猶豫了) 2.永遠做得比份內工作還多:完成份內工作後,成功人士會再進一步要求具挑戰性的工作,甚至會自願擔下燙手山芋。 3.不怕失敗:成功人士明白失敗為成功之母,他們願意從每次失敗中學習,當所有人都放棄時,會選擇堅持到底。 4.知道如何創造運氣: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願付出的人也絕不會有好運降臨。成功人士會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所貢獻,等待好運來臨並善加利用。 5.不設下遙不可及的目標:成功人士會根據自身的能力及弱點設定目標,提前做好計畫並一步步實踐。 6.對自己及行為負責:他們不依賴別人,懂得運用手邊的條件找出問題解決方式。若犯了錯,他們勇於承擔,找出需改善之處,且絕不再犯。(2小時思考術,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 7.創造潮流而不隨波逐流:成功人士不會隨著經濟趨勢走,他們會創造出自己的事業潮流。 8.能夠適應市場:成功人士明白,若要在市場存活,絕不能忽視潮流、裹足不前。他們隨時都在發想新點子、學習新技術、並尋找下一次的市場焦點。 9.善於傳達理念:他們能精確表達自身理念,知道要做些什麼、要如何說服大眾。此外,他們也能堅持自身立場,極具說服力和自信心。 10.只向對的人問對的問題:成功人士知道拓展交際網絡才能解決問題,他們經常寫郵件或致電那些可以提供答案的人。他們口袋中隨時都有對的問題,也從不吝嗇為他人解答。 11.勇於走出舒適圈:走出舒適圈嘗試新事物,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才有機會成功。(工作最大的冒險,就是你從不冒險!) 12.知道自身角色及地位:成功人士不會浪費時間在那些不適合他們的工作上。 13.著重過程更勝成果:成功人士努力工作、承擔風險,即便中間有障礙,也能享受其中,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人生中有意義的事。 14.只當創造者不當消費者:他們不願成為市場上消費的那方,而是試著創造出消費者所需要的事物。(吳凱琳編譯)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004#sthash.CWl548JJ.dpuf

成功人士如何看世界?——請記住,有7件事你不必太在乎

2015年08月16日
公開
29

成功的人,到底怎麼看這個世界?為什麼他們總是能把巨大的挑戰化為前進的力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原因在於心態——他們相信很多事的同時,也根本不在乎很多事。賓州大學的Martin Seligman曾對此做過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Intelligence 2.0》的共同作者、Talent Smart的主席Travis Bradberry也說,在他們公司的專業EQ測試中,90%的取得高分的人,最後都成為了成功人士。 既然心態可以決定成功,那要如何做,才能訓練自己擁有成功者的心態? Travis Bradberry根據他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出「成功人士的7個不在乎」,發表在《Entrepreneur》上。 1、成功的人不在乎自己的年齡——不管是太老還是太年輕 不管你現在幾歲,年齡真的只是一個數字,它不能代表你的能力,也不能說明你是誰、該做什麼。想想年輕的成功企業家,例如Betty White,難道他們的年紀說明他們什麼都不會嗎? Bradberry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我還記得我在唸研究所的時候,台上的教授給我們一個忠告:「你們還太年輕了,別一畢業就去公司給人家當顧問,行不通的。還是先去外面晃一晃吧,了解一下情況,才有被咨詢的資格。」然而坐在台下的我,正在替我的客戶解答疑問。 「人們總是告訴你,在什麼年紀做什麼事。不要管他們。只要跟隨你的心,聽從你內心的想法,而不是你所居住的這個驅殼,這個帶著年齡符號的驅殼。」Bradberry說。 2、成功的人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們 如果你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總是源於他人對你的稱讚和看法,你要小心了——很可能你一直以來都被人牽著鼻子走。儘管要完全忽視別人的想法不太可能,但至少試著做到別完全聽信別人說的話,不要總是寄希望於別人的肯定。就像那些成功人士所想的,在乎別人的看法根本就是費時費力的事情,不划算。當他們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的時候,他們不會在乎別人怎麼看,即使身邊的人可能都反對。你的價值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更不用靠別人用嘴巴說出來。 3、成功的人不在乎毒舌和小人——他們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功人士深深相信這個道理。 想想下面幾個例子——賈柏斯的好搭檔史蒂芬·沃茲尼克和他是鄰居,比爾·蓋茲和保羅·艾倫是預科學校的同學,而Google的謝爾蓋·布林和賴利·佩吉則是大學同學,他們在斯坦福就認識了。成功的大公司,很多都是由完美的組合打拼出來的。 你身邊的人如何?你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對自己的狀況經常感到不滿意,有時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看看身邊都是怎麼樣的人吧。就像好的人能幫你一把,壞朋友卻能拖你下水,讓你對生活倍感壓力,失去信心。如果整天把自己放在一個負面的環境裡,是不可能成功的。 4、成功的人不在乎恐懼 「恐懼」只是一種感覺,你越想,它就越盤繞在你的心頭。要不要怕,真的只是一種選擇。成功的人總是略過心裡的恐懼感,勇敢地挑戰,最後,他們會為自己成功戰勝恐懼感到十分驕傲。 「別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Bradberry說,「我常聽人說一句話:「最糟能怎麼樣?又不會殺了你。」可是,最糟的狀況往往不是「死了」,而是活著,卻沒有靈魂。」 5、成功的人不在乎負面想法——他們會遠離 生活不會總是如意。當事情發生時,成功人士不會花時間抱怨和懊惱,相反地,他們總是抱著感恩的心,感謝每一件值得的事。這樣正面的想法往往也讓他們很快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繼續走下去。 如果身邊正好有一個很愛抱怨的人,成功的人通常會選擇遠離他們。這就好像旁邊有人在吸煙,難道你會在那呆一下午,把他的二手煙全部吸進來?當然不會了,當你發現他在吸煙的時候,你就知道要遠離他。 所以,下次當身邊的人在抱怨的時候,你要麼走開,要麼反問他一個問題:「那你打算怎麼做?」通常,他們不是直接閉嘴,就是停止抱怨,開始講一些比較實際的想法。 6、成功的人不在乎過去和將來 就像恐懼,「過去」和「將來」只是你的想像,而不是現實。無論你對過去如何愧疚,對將來有多不安,都不能給現在的自己帶來什麼好處。活在當下吧,就像成功的人所做的那樣。如果不能完全地擁抱現在,要怎麼擁抱更好的將來? 如果覺得有困難,Bradberry指出,有2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活在當下: 1)接受你的過去。如果不和過去妥協,它會一直糾纏著你,甚至改變你的明天。 2)未來本來就是未知的,接受這個觀點,不要整天胡思亂想,憂慮不會有任何幫助。就像馬克·吐溫說的:「憂慮就是還一個你根本不欠的債。」 7、成功的人不在乎主流媒體怎麼看這個世界 打開電視就會看見新聞台每天充斥著負面消息:戰爭、災難、恐怖攻擊、政治經濟動蕩……我們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認為「現在經濟好像真的非常不景氣」或「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可能吧。誰知道?但是與其擔心這些,不如好好完成自己分內的事。成功的人就很明白,不要去憂慮那些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能控制的、更有用的事情上吧。努力提升自己,改變身邊的人、事、物,或許有一天,這個世界也能被我們一點一點的努力變得更美好? 請記住:成功取決於你的想法和心態。別在乎不該在乎的,別讓看起來可怕的阻礙拖住你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