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ll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Bonnie 媽傳授食物泥絕招 (好有效)

2007年11月14日
公開
15

餵Andy 近2個月半的食物泥, 今天第一次看到Andy正常的吃食物泥, 吃到一半還會想來抓湯匙和碗....天啊, 他忍受了媽咪餵不好吃的食物泥長達二個月多之久, 真是很對不起Andy。 至於, 怎麼會突然愛吃起來呢, 是因為前天打電話跟Bonnie媽咪訴苦, 細心的Bonnie 媽和小拎拎一樣十分的懂得觀察,給了媽咪一些建議。而媽咪粗線條, 對食物處理敏感度很低, 所以除了技巧上的改善之外, 很少去觀察不同比例的食物內容和Andy的喜好反應作比較。 今天打算停餵一天的食物泥, Andy可以一次喝完150c.c. 的ㄋㄟㄋㄟ,但是少了食物泥, 一餐的總量就沒辦法達到200以上,所以權宜的改成四小時喝奶一次。下午 Bonnie 媽咪突然來電, 告訴我一絕招,就是將隔水加熱後的食物泥與香蕉一起打, 讓食物泥更綿細, 承承本來在Bonnie 媽咪沒有二次處理前, 吃沒幾口就別開頭, 不願再吃, 但是Bonnie 媽咪二次處理後, 承承就像奐均的食物泥影片一樣, 一口接一口,一口氣吃掉了260c.c的食物泥!! 剛聽到這招時, 其實心裡沒有很被激勵, 因為總認為"厚工", 只是落到累了自己, 而Andy也不賞光的窘境。只是晚餐時間到了, 昨天就取出冷藏退冰的食物泥不吃也不行, 於是, 照 Bonnie 媽咪的作法, 二次處理了食物泥加香蕉蘋果和葡萄調味, 再加入一顆蛋黃重新再打一次, 打完後的食物泥比較不稠, 但是, 這碗200多的食物泥, Andy一口氣不到15分鐘就吃到200, 完全不嫌棄, 而且也不會別開頭,真是前所未有的的好餵....不過吃到200就停餵是因為, 他開始不太耐煩,而媽咪已暗自下決定, 只要Andy有點不愉快, 就停餵, 讓他吃食物泥時不要壓力太大。 (註一) 當然, 香蕉調味真的很有一套, 而打得綿密且不稠的食物泥, 真是baby的最愛。真是感謝Bonnie 媽咪的分享, 能認識這些百歲媽咪真是不錯。 註一: Andy吃過幾次200, 最多單次吃到220, 但都是在不是很愉快的狀況下吃完的...辛苦了Andy.

安弟十一月食物泥大公開 - 二十全大補食物泥

2007年11月08日
公開
20

做食物泥入門  認真做食物泥至今已有近三個月的經驗,食材也漸漸增加到二十多種, 為均衡分配營養,將澱粉,蔬菜和蛋白質分別用儲存杯(AVENT 及樂扣)冰凍儲存起來。新食材或用量不多的配菜如牛肉,昆布則是做成冰磚。 依Andy的食量一餐食物泥需要150 ~200c.c., 因此為了預備食量增加彈性,通常都會準備220 ~240的食物泥,所以前天冷藏解凍的食物泥至少有三罐分別為澱粉,蛋白質及蔬菜各 160c.c.的食物泥,早上則目測將三類食物泥各均分成三餐的綜合食物泥(如左圖);右圖則是回娘家時,阿嬤幫Andy作食物泥時,為達精準比例,除了澱粉,把其它類別的食物都製成冰磚。   澱粉 蛋白質 蔬菜 現打水果(調味) 基本菜單 1. 糙米+地瓜 2. 糙米+馬鈴薯 + 地瓜(冰磚) 1. 米豆或紅豆 2. 蛋黃 (現做, 一天一顆) 高麗菜牛蒡高湯 + 洋葱 + 青花椰菜 +  紅蘿蔔 香蕉 (一天三到四根) 蘋果 (半粒) 配菜   1. 牛肉 (冰磚) 或 2. 昆布 (冰磚) 或 3. 魩仔魚 (冰磚) 1. 南瓜 (冰磚) 2. 葉菜類 (冰磚) 鳳梨, 葡萄 一天三餐總量 一杯 / 160c.c. 一杯 /160c.c. 一杯 / 160c.c. 現打一次約200c.c. (註二) 心得:入門做法是陸續有新食材的加入中,且為了精準分配比例,因此基本菜單會依類別各裝成單杯,每天早上除了要分裝解凍的食物泥,還要打當天的果汁,有點小忙。 每次食物泥只做一類如今天做澱粉類,幾天後做蔬菜類,幾天後做蛋白質類,可以輕鬆利用空下來的儲存杯,只是每種必須輪著做,因此約二,三天就要做一次一類的食物泥。 進階做食物泥的方法 前幾天電話詢問我心目中的食物泥專家,小拎拎,她建議在食材有一定的量之後,可以考慮一次把所有食物泥都做好,由於不同的食材用不同的煮法,如燜燒,電鍋,快鍋或瓦斯水煮,所以同時做食物泥還是很方便的,做好食物泥後,再全打在一起,作成一杯即一餐的食物泥,如此可省去每天早上分裝食物泥的工作。只是做一次可能要花上3 ~ 4小時, 但累積的經驗可以讓每一次做整週食物泥的的效率變好,辛苦一次,可以輕鬆一整個星期。於是,決定改變做法,特別請了我母親,Andy的阿嬤大廚南下新竹來幫忙。 第一鍋:燜燒鍋 ==> 糙米1.5杯 + 地瓜五小條 + 米豆1杯 (註一) + 肋骨高湯底6杯 第二鍋:水煮蔬菜 ==> 高麗菜(半顆) + 牛蒡(一條,切片) + 紅蘿蔔(半根) + 洋葱(一顆) 煮成高湯,關火之前加入青江菜(葉菜類) 第一鍋中含澱粉及蛋白質,由於食物泥還會加入牛肉,魩仔魚或昆布冰磚,因此米豆的比例並沒有比較高。 打成泥前,先自第二鍋撈水煮蔬菜到食物調理機內,再加入第一鍋的澱粉與蛋白質,比例約為 1:2, 然後分幾梯次打成泥後,分裝在 AVENT的儲存杯內。食物泥若太稠,亦是加入剛熬出來的肋骨高湯,以利調理機的攪拌轉速效率。用V牌打食物泥,噪音大,但省事許多。 未來努力的方向 相信做食物泥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因為baby要吃,大人也要吃,如何能簡化做食物泥的繁瑣並且依然能顧全均衡的營養,同時也調整大人食物類別的完整與品質是下一個階段要學習的功課。也許大人的食物還沒調味之前,分食一些給baby,然後再從飯鍋裡挖個二碗飯,再加個蔬菜高湯或肋骨高湯,全放進V牌食物調理機打一打,應該會更省事吧!嗯,好好想一想,求神給我智慧能同時做大人與小孩的料理高手。 ********************************安弟十一月份安全食材更新******************************** 澱粉:糙米,地瓜,馬鈴薯 蛋白質:蛋黃,牛肉,米豆(黑眼豆),魩仔魚,昆布,紅豆(新食材) 蔬菜:高麗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葱,地瓜葉,青江菜,青花椰菜,南瓜,木耳,牛蒡(新食材) 水果:香蕉,蘋果,鳳梨,木瓜,葡萄   註一:下回處理糙米時,應改用電鍋,因燜燒鍋讓糙米幾乎吸乾高湯,打泥的過程會較辛苦。比例上,這次的地瓜太多,糙米太少,下回要改進。 註二:水果多打的原因是,不容易控制量,且是調味用,所以可依每餐的口味酌量加入調味與降溫加熱食物泥用。 註三:製冰盒不用太多,因為製成冰磚後,就可以取出裝在大盒子裡,依顏色辨識食物,十分方便;但僅適用配菜或是新食材。

安弟的食物泥這條路...

2007年11月08日
公開
11

2007.11.08 Andy 自從改吃三餐後,雖然食物泥吃得比往常都好,但是沒有什麼突破(註一)也令人困擾。目前每餐約 250c.c.上下 (150- 200c.c.的食物泥 + 80 - 120c.c.的配方奶)(註二)。說是不介意那數字, 但總希望食物泥能有所突破,至少能在一歲之前或更早的時間斷奶。 食物泥持平,喝ㄋㄟㄋㄟ進步了 說是朝斷奶的目標前進,但Andy喝ㄋㄟ卻進步很多。每餐一定是食物泥加配方奶,凡在費雪餐椅吃食物泥的奮戰後,緊接著喝ㄋㄟ似乎可以讓他享受那前所未有的平靜。躺在媽咪盤腿的腳上,揮手舞腳的和媽咪玩,同時享受那美味又毫不費力的奶瓶,是過去只喝ㄋㄟㄋㄟ所未曾有過舒服。照片上的Andy常扭著身體,嘴巴仍不放棄奶瓶的姿勢,非常精典,這可不是痛苦的掙脫哦。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三餐裡,Andy的早餐算是戰鬥力較差的,不知是一種特異功能還是真的想吐,總覺得Andy是故意的,吃飽了也不表達,只是會別開頭後,偷偷把食物泥吐出來,但媽咪硬是要餵,在Andy也不是很明顯的反對下,就真的餵到噁心,然後反胃吐出來。遇到這種早晨,真是讓我十分沮喪,但也只是冷冷的收拾殘局,強顏歡笑的抱起Andy繼續再餵下半場的配方奶。 一早起來分裝一天的食物泥並打調味的水果總要花上個30分鐘,因早起而顯得辛苦,因此心情常因Andy 吃食物泥的效率,而受影響。雖然也不至失落或驚喜,總是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 到底好吃不好吃 食物泥的品質不是工廠出來的,無法維持一致的品質,有時打不細,有時加熱不夠,有時水果甜度不同,有時缺東缺西,讓食物泥的口味不是那麼一致。曾經在水果調味食物泥的部分,以香蕉為主,其它當季水果為輔,但比例不均,是影響食物泥好不好吃的指標,有時媽咪主觀的減少香蕉太過濃郁的口感,而加入其它的水果,只是最終香蕉的口感還是Andy的最愛。所以好不好吃是Andy決定不是媽咪決定。 11/17 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作者,奐均辦一場如何作食物泥與教孩子聽話的親職講座,不到二個星期就額滿了。 還好,即早報名,希望參與講座後,功力能大增。 註一:曾經分享食物泥作法和經驗給一些媽咪(青青娘, 承承娘),結果,幾星期的時間,五個月的寶寶都可衝上吃2,300c.c. 的紀錄了。 註二:要非常的難得才會在三五天之間吃上個一餐200c.c紀錄.的食物泥。

全職媽媽,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2007年11月07日
公開
10

馬太福音6:26「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2007.11.07. 每週三是令人期待的日子! 因為有飛鳥小組的聚會。參加飛鳥小組是因為認識了青青娘,她在新竹的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網聚後出現,後悔太晚看到家族網聚通知,但也因為在blog內留言而彼此熱烈的聯絡了起來,由於理念和背景相近,進而邀請我參加每週三固定的聚會。9/12第一次踏入位於新竹北大路上的北門聖教會。 後來,拉媽,新竹網聚認識的她,也一同加入了飛鳥小組,在這小組裡,我,青青娘,拉媽,還有個豆豆娘,都是"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愛用者,baby也差不多大,所以特別投緣。聚會的其他全職媽媽,小朋友多半是1~3歲的年紀,也幾乎都是用"從零歲開始"及"百歲"這二本書帶孩子,所以在這聚會環境裡,除了有生活上相關婚姻,親子的話題分享外,還有相同理念的育兒法,讓聚會對我和家庭有更深更正向的影響力。 今天聚會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話題,突然插話問小組長千津,為什麼小組取名為"飛鳥"?千津回答說:馬太福音書裡,「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全職媽媽在家裡帶孩子照顧家庭是沒有出外賺錢,天父尚具看顧保護我們,讓我們經歷許多的恩典...。(註一) 聚會還沒開始,這句話就直接深深的印在心裡,感覺到天父在對我說話,這是天父對我目前工作的一個最直接的肯定,我就像天父所雇來照顧祂的產業(註二),得到老板的讚賞和認同,並且明白的告訴我,"不要為明日擔憂",因為祂看我極為貴重,當然是心滿意足。千津解釋完後,不禁讚嘆,這個早晨得到的智慧,足以讓我飽足一個早上,然而,我在今天午夜之前,也有極大的感動,急想把飛鳥介紹給許多看到這篇文章的全職媽媽,深怕我忘了把天父給我大大的鼓勵,也給其他的媽媽。  *** 聚會感言 *** 今天亦從聚會主題是"為婚姻立界線 - 三人同行好不好"。這裡的三人同行並不單指外遇,而是婚姻生活當中有什麼人事物吸引自己過於配偶,可能是工作,可能是朋友,也有可能是上網迫害症...。 在彼此的分享當中,多數都承認婚姻生活當中,由於關係昇華了(呈現感性的戀情已變成穩定且恆久的親情),家庭重心變了,(孩子的加入是否改變了看重孩子更甚婚姻的平衡)或是外面的吸引力增加了(雖平淡但穩定的生活中有更多不平凡的渴望或比較),婚姻必須經歷許多的試探。 會中讓我感動的是,常常我們口中要先生賺足奶粉錢(既便只是玩笑話),讓先生成了家庭需要上供給的主要與必要管道,而在今天領受了上帝來的智慧,我開始明白如何檢視我的婚姻健康狀況,同時也體認那美好關係的經營,還有看重上帝。 那智慧的白話文便是:讓天父擺在家庭的中心與最高的位置,其次是先生,再其次才是孩子。時時看重先生,將看重換算成實質的東西,應該是時間,是美好的關係的經營,而不是先生賺多少錢或是提供多少物質上的好處,因為需要是從天父而來,不是從先生來。有了如此的體認,我開始調整步伐為美好關係的經營開始加油。

安弟, 站起來! (矯正年齡七個月)

2007年11月05日
公開
14

Andy才剛學會爬不久, 其技巧姿勢仍有待加強中, 現在竟然變成了一個愛站的baby。一個月前看到Andy扶起沙發扶手站起來, 短短一個月, 只要高度OK, 手能扶著東西, 就一定要站起來, 偶然還會開步游移個幾步, 真是讓為娘的壓力又更大, 雖然還不曾從床上跌下來, 但是光站起來, 往後倒下就不下數次了。本來很擔心他跌倒, 撞到的, 現在只能讓他經驗並學習什麼是危險, 什麼是小心了....。 站起來示威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扶東西站了, 不管是放遊戲床, 還是小床, 他都不會哎叫了, 頂多叫幾聲抗議一下, 然後就站起來了, 站起來不打緊, 還一直發出咳嗽的聲音或尖叫, 好像在對媽咪示威, 就算被關著, 他仍有高度,和一片開闊的天空,。 想站, 可以不要睡覺 昨天更是誇張, 早上7點多才起來, 媽咪想這麼冷的天氣, 晚點起床真是太好了 (平常是6點), 只是吃過早餐後, 就沒有小睡的跡象, 晚起的Andy 自己就在遊戲墊上一直玩抓東西站, 到快11點了, 突然要媽咪抱, 一抱到肩上, 三秒鐘又睡著了...累了一個早上都還沒刷牙洗臉, 這時才趕緊跑去潔淨一番。哎, 一天上下午的小睡, 加起來大概只有1.5hrs。 由於改三餐後, 小睡的作息一直無法固定, 但最近似乎早上小睡的模式出來了, 約略在9:30- - 10:00 之間會打哈欠, 想要人家抱, 然後就可以突然在三秒鐘就睡著了, 直接放小床就可以了。 但是不過晚起一個小時的Andy, 反而精力更充沛!! 不想睡, 不再躺著掙扎, 可以站著哭 昨天小睡睡得很差, 下午乾脆把Andy帶去大遠百週年慶, 讓他累個夠!! 但總不能每天都外出吧, 今天依約6點起床的Andy, 準時在9:30 開始打哈欠, 於是媽咪把Andy直接放小床, 然後就關上房門去做自己的事, Andy很爭氣的站了起來, 然後又開始鬼叫...叫了約五鐘吧, 開始狂哭, 媽咪一方面不想去打擾他, 一方面又擔心他不小心往後倒撞了頭, 就在那兒猶豫了快20分鐘, 只好進去房裡安慰一下這個不想睡的baby。看他的樣子是又餓又累, 因為早餐, 不知怎麼了, 才餵不到100的食物泥, Andy就吐了, 所以早上幾乎算沒吃... 通常還算堅持定時餵餐的媽咪, 最後投降了, 決定把今天的作息作一次彈性的調整, 並且午餐要停餵食物泥, 休息一餐。這時手邊趕緊拿出 "從零歲開始"第二集和"訓練兒女"二本書, 決定好好的把白天作息拉長的挑戰拜讀一遍, 可能得把上, 下午的小睡再好好訓練一番。                

台大早產兒回娘家

2007年11月03日
公開
19

安弟的第一張邀請函 滿矯正年齡五個月時Andy收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張邀請函, 是一個完全屬於他的活動, 96年台大早產兒回娘家, 現場好多小朋友, 聽說有二百多個家庭帶baby回娘家! Andy 雖然晚點到, 現場還是熱鬧滾滾, 看到昔日照顧Andy的護士阿姨, 醫生, 治療師等, 大伙都好興奮, 護士阿姨還特別幫Andy製作名牌, 上頭花樣還真是可愛哦! 不過現場環境有Andy無法適應的音量和太多陌生臉孔, 讓Andy來不急吸收這些突如其來的刺激, 最後還扁嘴, 眼眶都泛著淚光....小小年紀的Andy還無法體會了解, 他那起初脆弱的小生命, 正是這些護士阿姨, 醫生叔叔細心呵護出來的, 等他長大一點, 這些故事要慢慢跟他說。 承宇承妍是安弟的同班同學 今天是Andy的台大早產兒回娘家的日子, 從新竹到台北的路上, 媽咪一直碎碎念, Andy的同班同學, 同一天出生, 媽咪們住同一間病房, 而baby 則是隔壁保溫箱的雙胞胎兄妹是否也來參加回娘家的活動!! 一到會場, 就有護士阿姨告訴我們, 承宇, 承姸的爸爸媽媽在找安弟, 還有熱情的護士阿姨帶我們去找承宇, 承姸。 承宇和承姸是安弟的同班同學, 只是承宇和承姸週數較大 (28週), 十分優秀, 住大約不到二個月吧, 就相繼出院了, 那時候, 讓媽咪和爸嗶好羨慕, 但是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很鼓勵媽咪! 為安弟打氣加油。同時, 承宇承姸的媽咪和安弟的媽咪是住同一間病房的, 隔我們二床中間是一個足月兒的媽媽, 喝奶時間到, 足月兒媽媽就有baby相伴, 而我們二個則是時間到, 就往NICU報到看baby, 有個伴, 心理壓力較少, 所以囉, 當時能認識他們全家真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

安弟用吸管喝到水

2007年11月03日
公開
14

早在一個月前看到網友 Sam 在六個月時就會用養樂多吸管喝水, 媽咪也很心急的試著讓Andy用學習杯的吸管功能喝水, 但總是十分抗拒, 或是吸不到... 一個多禮拜前看到網友 Bonnie的承承弟弟五個月就用一樣的方法讓承承喝水, 也成功了...媽咪再度拿出學習杯的吸管功能讓Andy試喝, Andy 依舊抗拒也吸不到... 想到佳吟傳道的津津哥哥是在她馬麻閑來沒事, 讓津津哥哥用吸管喝馬麻的茉莉綠茶, 意外發現津津哥哥可以用吸管喝水(六個月就偷喝到飲料, 真是厲害厲害) 只是媽咪覺得這些吸管小小短短很神奇, 可以讓baby這麼快學喝水, 但爸嗶嫌養樂多吸管太硬了有點危險, 所以遲遲不敢讓Andy試... 直到今天, 媽咪心血來潮, 發現學習杯內的軟吸管是可以單獨取下來的, 於是也讓Andy 吸看看, 結果...就吸到了, 還嗆到吔...媽咪真是開心極了.... 哈, 這麼寶貴的經驗, 一定要與各位媽咪們分享!! 訓練baby用吸管, 不用大費周章,就用單隻吸管訓練, 不一定要買什麼學習杯...! 像Andy用水杯喝杯, 本來用Combi的, 後來用馬克杯, 只要爸嗶媽咪小心控制喝水斜度, 其實也可以, 因為不管怎麼喝, 多少都會嗆到...若沒嗆到的經驗, 怎麼累積控制喝水的力道呢!! 所以說, 要不要學習杯, 就看個人囉, 若一定要買, 倒是可以選擇貝親鴨嘴杯很適合訓練拿握喝水!!(註一) 註一: 貝親鴨嘴大小較Combi的適合, 此外, 貝親的系列不會側漏水, 但Combi的會漏水(我二種都有買, 其它品牌沒有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