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ll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威信型管教-改變談何容易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13

因為雙贏是能夠照顧自已也能照顧他人的需要,所以認識自己的多元性就顯得很重要 也就是說,除了我們可以做的,會做的,我們知道自己的極限(地雷區)諸如, 什麼事讓自已可以很開心,體力耐力的極限,有時候, 認識自已不能做什麼比會做什麼更重要。 全職媽媽常耗盡一天的心力後,晚上的情緒可能較不穩定,那時候可能要提醒自己與孩子或先生避免衝突,如收玩具,避免討論嚴肅的話題。 其 次是管理、認識、接納自已,那是我們成長的關鍵。想想,我可以與自已和睦相處嗎? 我們享受與自已獨處嗎?老師說, 自已一個人能愈和睦愈能成為健康的教養者。如果我們知道明天就是末日了, 今天我們仍願意為自已喜歡做的事付出時間。(禱告主,讓我們可以天天心意更新而變化。) 有時候,我們也會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自己責備自己,懊悔不已;然而,控訴自己使我們沒有智慧的作為,適時的接納自己,適時的改變,讓人際關係更好,才是雙鸁的關鍵。 雙贏的代價是改變自己改變必須對付安逸,放棄安全,對付老我(無法改變的行為模式)。 開心的時候,我們喜歡分享,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最佳狀態就成了「自已好就好了」,在困境中需要改變的通常是別人,不是自己。我們覺得換總統就會好,我們責備美國,中國,甚至改變的標準也常常不一樣。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功課好,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健康就好.... 原來是我們習慣要求對方來滿足我的期待,別人要來為「我的期待」負責任,我的期待不能變,變的是別人或是環境。其實,一個健康期待應該要包含自我照顧,也照顧到別人的需要,這就是雙贏。 回到親子關係,我可以要求孩子來學習我心目中好寶寶的形象,也可以一味的滿足孩子的需要,當成人與孩子間要平衡,彼此的期待都要被滿足,那真的是”談何容易”!? 上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看一段MV,她形容當中的親子掙扎真是一種”人際哀歌”。 <我想更懂你, 蘇芮, 潘瑋柏> 想要更懂你, 卻更有距離 是否弄錯語言, 弄錯了表情 想要更懂你, 不是為了抓住你 怕你忘記, 有人永遠愛著你... 非洲有一句諺語:要走得快,自已走,要走得好,要學習大家一起走。 人是充滿矛盾的: 每個人都需要也想要更好的生活,但實際並非如此 很少人承認需要改變的是自已 即使知道了, 很少人真正願意改變自已 看看我們的孩子,他們是真正最容易被改變的一群,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想想我們自已,是否很享受成為父母” YouTube影片 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威信型管教-為孩子的最大利益擺上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21

上課中,下面的這兩個陳述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天天都在發生,它是一種無解的人際關係困境。 - 無效的互動不斷的循環 - 無效的互動無法消失 接著,老師帶我們進入了知識和技巧的內容: 了解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幫助親子互動,減少無效的互動。 愛, 自信, 價值, 建設性活動, 有信任的客體這五項是兒童的真正需求 (天賦需求)。有些年幼的孩子加入幫派,或是特別的同儕團體,多半是因為以上這些需求都被滿足,被接納(愛),可以表現,被肯定,有特定共識下的活動�行動,並且他們被信任;然而應透過家庭或學校得到的這些天賦需求,反而是缺乏。 需求沒有被滿足的孩子會有一些表象問題,例如: 1. 缺乏愛的孩子: 吵鬧惹事, 他心裡其實是需要愛的連結。 2. 缺乏自信的孩子: 沒自信的人越想要控制東西。 3. 缺乏價值感的孩子: 喜歡以外在的表現來看自已, 相對的, 這樣的孩子內在價值感要增加, 需要無條件的肯定。 5. 建設性活動: 一味的對孩子說不, 不能給孩子相對建設性活動, 使得孩子沒有被正確引導, 容易受挫。(參考繪本:NO, David) 6. 有信任的客體: 孩子必須有一個願意相信他的對象(成人), 取得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然而在親子的無效的互動模式中, 如何反敗為勝, 簡而言之就是 第一, 滿足孩子的需求 (五大天賦需求); 其次是, 若五大天賦需求都被滿足, 仍有不良行為, 則要以適當的正向訓練, 如禱告, 權柄的善用 (避免 spiritual abuse),因為父母是不完美的,甚至在生命當中仍有罪性或是軟弱要對付。 正確的管教原則 - 威信型管教是一種恩威並施,高情感支持的管教方法,它應從內在的自信出發,明白教養的基準點以及目標是什麼: 1. 溫和堅定 - 不用嚴厲,溫和表達接納,尊重;堅定表達一定要順服。 2. 以身作則 - 其實孩子最容易改變,成人最不易改變也不願改變。 3. 前後一致 - 家規、界線清楚, 一致、簡單、清楚。但也不要輕易作出約定, 約定應該是對對方有益處,及雙方最大的益處, 並且有信任關係的約定。(不是利誘更也不是威脅) 4. 具體明確 - 例如要孩子乖, 但乖的定義不具體, 大人小孩認為的「乖」定義不一樣。愈小的孩子更要具體明確。 5. 不卑不亢 - 順服正確的權柄(父母,老師)。 6. 恩威一並重 - 恩在前, 威在後 (恩就是,原本不配,卻得到) 7. 選擇正向 - 用增能的立場, 就是正向。我們期待的不單是問題消失, 作滅火隊, 孩子的能力還要被提升。(如芬蘭的技能教養)。使行為消失是負向管教,當父母監控負向行為, 只會喪失能量, 只會挫敗自已。 正確的管教原則使彼此的挫折感變少, 親子關係更好, 管教者不易喪志, 因為管教的目標會在建立能力的目標建立上。 總之, 我們當為孩子的最大利益擺上。(待續)

威信型管教-孩子真的很弱勢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11

威信型管教,和我管教的理念很接近,只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去落實,其實我也看了不少教養的書籍,作者無私的分享如何成功的用在他們的孩子身上,但是,作父母的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落實對孩子的管教,換言之,需要成長的是父母,願意成長或適時作改變的父母,是親子雙贏的關係,是為孩子的最大利益擺上關鍵。 好比,林書豪,好像很多人會問,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NBA籃球明星,不過,看過他和母親在真情部落格的訪問見證後,我反而看到了一個同時支持孩子的夢想,並且也滿足到父母對孩子期待的平衡,這真是親子雙贏的理想見證;同時我也看到林書豪的表現,也看見神的名被高舉,哇,真是何等的榮耀。 回到威信型管教,上過課的我,好像開始有點”病識感”,我發現其實自己也不是多有原則或是紀律,但我卻在自己的認知上命令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好像我們父母就是模範,榜樣,然而我們總是有好理由來對孩子說明父母話的可信度。 我和安弟最容易起衝突的點就是出門的時候,還有睡前收玩具的時候,若是回到老師說的無效的互動,這在我們家真是經典啊!不過,我有留意到老師提醒我們的,就是孩子其實沒有時間觀念,所以在這樣的事情上, - 我們首先要接納他,接納他沒有時間觀念,不要言語暴力,如:再不快點,就把你關在家裡... - 並建立寬容的感受,不要立刻給孩子貼標籤,如,怎麼老是這麼慢,脫脫拉拉的... - 敏覺並反應兒童的情緒,或許孩子的遊戲真好玩,父母有時候天外飛來一筆的指令相當殺風景。 - 尊重兒童的能力,不要因為孩子能力不足而處罰他。(這句是格連杜曼書中針對腦傷孩子寫的,不過對健康的孩子,我們也常以成人的期待去處罰尚未跟上程度的孩子) - 設定必要的限制,例如,換了衣服就要準備出門了;言語溫和的提醒等。 老師在教義上有寫到在威信型管教中用到遊戲治療的重要原則之一,不催促,不知道大家是否經驗到催促反而慢,不催促反而快的道理? 忍不住要寫點自己的觀察: 記得大年初四走5號國道從宜蘭回台北的路上,在頭份交流道超級擁塞,許多車子搶道、變換車道為了早點擠上國道;變換車道,就是搶先較慢行車前的buffer 空位,展現相當的aggresive,導至在車陣後的車子幾乎動彈不得,對較aggresive 的車輛,或許搶快了,完成了他想早點回家的期待,但對整個國道的交通狀況反而是一種拖累。我們的繁忙交通,好像是沒有雙贏的空間。這就好像是”快反而慢,慢反而快。” 快反而慢,慢反而快用在親子關係上也很貼切,我們急著要改變孩子,使他們能配合我們的習慣和節奏,而說實在的,造成無效互動的結果,反而拖累了親子關係,成長的過程中,勢必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孩子比大人更容易被改變,所以孩子在大人領路的生活下,他們其實很願意改變,例如被要求下,馬上說對不起、被父母責罰,仍愛著父母,換成成人,那就不太可能了,孩子其實有自己的語言,但在大人主導的環境裡,漸漸失去了他們原本可反應的空間,失去了他們的真實。 孩子愈小的時候,或許不是那麼明顯,因為我們很容易就看到我們期待中的乖寶寶,但不知道他們內在的變化,但看看現在的社會風氣,我們已經在付出代價。想快,快不起來了⋯ ~待續.下篇會把老師介紹的遊戲治療的概念用在威信型管教中。(筆記能表達的相當有限,儘量消化分享給大家。謝謝指教。)

威信型管教-同理心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11

威信型管教是一個系統也是概念, 它有一個技巧就是運用遊戲治療(Child-centric play therapy)的精神。(不過, 遊戲治療相當專業, 我不試圖說明它是什麼, 只就我了解的, 可應用的部分作分享。)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 而玩具就是語言的載具, 透過遊戲, 在專業領域上可以了解孩子的語言或表達, 並給予適當的情緒治療或處理, 但平時我們可以利用遊戲治療的特定"技巧"來幫助自己與孩子相處。 遊戲治療的過程中, 主角是孩子, 治療師是作跟隨者的角色, 想像我們常在孩子的生活中, 我們作領路的人, 孩子是跟隨者, 但是我們其實可以試著將領路的角色換成是孩子, 我們跟著他的節奏和邏輯。當然這目的並不是要挖到什麼孩子的秘密或是解決孩子什麼情緒問題, 因為想要單單的在遊戲中作孩子的跟隨者本身就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 然而我們練習這麼做, 只是讓孩子作孩子, 讓孩子自由的在他的遊戲世界裡, 不需要硬逼他作大人, 光是願意作這樣的改變, 就可以增進有效的親子關係。 目前, 這課程我學習到, 且也做得到的兩件事, 試著以孩子為中心和同理, 同理就是, 和孩子相處的時候, 我們可以重覆他的話, 一方面可確認話語的意思, 一方面可以讓孩子覺得我們接納也的話, 甚至試圖把他的話語的情緒標明出來。孩子的語彙很少, 尤其情緒字眼更少, 我們透過語作到同理他們的感受會很有果效。 例如:孩子為心愛的玩具壞了而難過。大人習慣反應就是, 壞了就壞了, 或是再買一個, 或是給予大驚小怪的眼神/語氣, 總之, 大人習慣用自己的方式, 試圖說服孩子作熊度或是行為上的改變。 而同理的意思就是說, 感同身受, 我們可以說: 你一定很難過對不對....我小時候也曾經有個心愛的玩具不見了或是壞了....描述一下心情, 讓孩子明白, 我們經歷過一樣的事。通常情緒被同理, 是讓幫助孩子有健康情緒的第一步。現代人有很多情緒問題, 較多可能是沒有被處理, 不是單純精神問題, 久而久之, 被壓抑後的結果, 就是使得我們甚至發脾氣, 都不知道原因。 例一: 上課時, 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母親利用遊療的精神陪孩子玩遊戲的自拍影片, 母親跟在孩子旁, 因為孩子要教母親摺紙, 當中她跟隨孩子要教母親摺紙的計劃走, 她運用了重覆對方的話語, 還有孩子表現自信時, 給予鼓勵....其中有二段印象深刻的, 就是即便孩子摺紙摺得很慢, 大人要動作更慢孩子一步;還有影片中摺的紙明明是黃色的, 孩子說是綠色的, 她的母親在影片中忍不住的表達要更正它的顏色.....(後來才知道孩子試圖表達花托是綠的, 總之還真是"言之有悟"哦) 其實, 若換成我, 可能會急著伸手去幫孩子把紙摺好,甚至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 正確的色紙顏色。 孩子透過練習, 增強他的技能, 例如摺紙, 大人總是忍不住的介入...記得安弟在三歲上親子 捏塑課時, 成品真的都很漂亮, 原因是媽媽忍不住的介入, 而我們的介入其實也是在削減孩子學習技能的機會。 例二: 還 有, 最重要的, 就是在乎他的遊戲。幾天前, 安弟把angry birds絨毛筆塞在待洗的床單中, 我馬上說這筆怎麼可以塞在這裡呢? 結果他說這些angry birds怕冷;我沒有回應他, 就直接把 angry birds拉出床單, 然後帶走床單, 拿走的當下我就後悔了, 於是我馬上從後陽台再進來, 拿著乾淨的小毛巾給他的鳥蓋, 解釋說: 床單髒了給鳥蓋不好, 換個乾淨的好了, 不過他已經把鳥放在抱枕下, 他說抱枕就可以了, 我還說抱枕太大了, 會不會壓扁鳥呢? 他覺得抱枕比較軟, 比較溫暖。 例三: 有一次, 我要安弟順服爸爸的一項決定, 我告訴他理由是, 爸爸是家裡的頭, 他做的決定對我們有保護。但 沒一會兒, 他跑來跟我說: 媽媽, 我是眼睛.... 我試圖了解他, 說: 哦, 你是眼睛哦! 那你看見什麼? 安弟: 頭如果沒有眼睛, 就會看不到路.... 言下之意, 原來是他不想順服爸爸的決定(其實就是暑假後要去讀幼稚園大班的決定)。 若是以前,我大概就會聽到他說他的眼睛, 然後就會直接想像是無厘頭的對話....沒想到, 當我們有耐心多去跟隨孩子的語言, 其實是有意思, 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