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ichelle_小蜜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識字的閱讀歷程

2012年09月18日
公開
44

這兩天跟家長聊到使用「識字卡」到底好不好?有些這麼做的家長,看到孩子三、四歲就能自行閱讀,所以感覺成效良好。我個人不贊成,主要原因是因為童年時光「不識字的閱讀歷程」是非常珍貴的,孩子在此發展觀察力、猜測的勇氣、圖像理解、圖像記憶等等能力,會閱讀文字之後這些能力就幾乎沒有機會發展了(看看大人閱讀圖畫書的方法就知道,您會先讀圖還是字?會花多少時間觀察圖片?) 大家知道圖像理解力有多重要嗎?因為我們刻意保護Ryan,不讓他在小一之前識字(包括中英文),所以他可以看全英文的Tin Tin和任何英文卡通,不需要字幕、不需要大人解釋,自然就能瞭解八成以上的故事情節,因為這樣環環相扣,他的英文聽力也越來越好,目前小二已經可以聽Magic Tree House英文版了(說的能力比較弱,因為沒有環境,但這個部份只有身處英語環境一段時間就能改善了)。---> Ryan跟乾媽不住在同一個城市,平常沒有上英文課,只有聽讀累積語感,所以家長們不需擔心自己的英文不夠好。 我不能把不贊成識字卡教學的理由說得很好,因此我推薦有疑慮的家長閱讀這本書: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看完之後,如果您仍舊覺得識字卡成效良好,那麼,就選擇自己相信的道路走,也沒有關係的。 下週起,教室可以借閱這本書。 還有一些延伸討論在FB: 點此閱讀(限故事喵家長) *

[必讀喔] 老師的憂心和一個新要求

2012年09月16日
公開
52

[這篇文章我醞釀了一年。] 自從智慧型手機逐漸流行之後,老師注意到教室裡的一些變化,不禁憂心起來,在我談到我的憂心之前,我先話說從頭一下下。 *關於幼兒故事課程(1~3歲) 其實嚴格來說,我不是很贊成3歲以下幼兒「上課」這件事情,故事喵一開始只有三歲以上的故事課,後來之所以會開放Baby Time, Toddler Time和Pink Story這三個課程,設計的初心我想再次跟大家聊聊,因為現在有3歲以下幼兒的你們也許並沒有注意到以前曾分享過的文章。 1~3歲的課程設定的教育對象是「家長」,教學的本意是希望將我在溫哥華圖書館觀摩學習到的「幼兒故事時間」的進行方式,帶回台灣跟父母分享。由於溫哥華是一個外來移民非常多的地方,她們的兒童圖書館員對於不同文化的敏銳度、對於協助外來移民的父母做英文親子共讀的經驗相當豐富,所以他們在baby time, toddler time and preschool time這些活動中所進行的方式,是我認為最適合介紹給台灣家長的方式。 1~3歲課程,由主要照顧者帶著幼兒進到教室裡來,老師的角色是「示範的帶領人」,示範在家如何營造一個親子共同玩英文的環境,所以我帶大家唱唱跳跳,用很多生活中可以融入使用的童謠、手指謠來帶領,示範著「母親」不斷重複的唱誦這些韻文童謠對於孩子學習語言的正面影響,也同時示範著我為幼兒選書的方式、親子共讀的方式...,只要選擇適合幼兒的書,不需要透過翻譯也可以讓孩子瞭解另一種語言。 老師希望家長能經由這樣的課程,身體力行地在生活中加入更多的英文元素,在孩子的腦中存入較多的語言材料,因此,嚴格來說,三歲以前的課程教學對象是家長、不是孩子,孩子只是這整個教育歷程中的最終受益者。 因此,如果爸爸媽媽覺得只要把孩子每週兩小時地丟給老師教導,就可以讓他開始開口說英文,其實,可以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老師深深地期待3歲以前您可以為了孩子學唱更多英文韻文童謠,用母語傳承的方式合併著溫暖的母愛自然地傳給孩子哼唱,而不是只依賴機器(CD, 電腦)這種數位的聲音。還記得老師常常唱的Over in the meadow嗎?這首歌的精神正是我們三歲以前課程的主軸:媽媽會做的、會說的,孩子自然就跟著做和說了! Over in the meadow, in the sand in the sun Lived an old mother frog and her little froggy one "Jump," said the mother "I jump," said the one So they jumped and were happy in the sand in the sun Over in the meadow, in the pond so blue Lived an old mother duck and her little duckies two "Quack," said the mother "We quack," said the two So they quacked and were happy in the pond so blue Over in the meadow, in the hole in the tree Lived an old mother bluebird and her little birdies three "Sing," said the mother "We sing," said the three So they sang and were happy in the hole in the tree 你學到了動物媽媽的智慧了嗎? *關於故事課程(3~6歲) 然後,三歲∼六歲之間,我們進入親子故事課程,這段時間老師仍舊希望主要照顧者可以在教室裡陪孩子上課,一方面我希望家長可以看著老師的示範,同樣在家進行英文親子共讀(不然中文的也好!) 也可以知道老師如何為不同年齡孩子選書,如何運用說故事技巧讓孩子不透過翻譯來猜測學習,一方面我認為,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家長能這麼近距離地觀察身在教室裡的孩子的表現、反應和學習歷程的機會並不多了,我願意讓家長持續參與孩子在故事喵裡的成長。 (所有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家長不在場,教學現場會更單純、老師也比較輕鬆!但我願意為孩子這麼做,你呢?) 其實六歲以前,孩子的小臉還是依戀地跟隨著母親,這個階段還是身教重於言教的,爸爸媽媽會做的或說的,孩子也自然地會做會說。所以我希望3~6Y故事時間是親子一起參與的,孩子不時會把臉和眼神轉向母親,而這時候您對於「閱讀」、「圖畫書」、「韻文童謠」等等故事活動的熱情態度與眼神,絕對是孩子起身學習的對象,老師只是一個帶領所有人一起進入這個情境的人。 故事喵在六歲以前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孩子建立對英文和閱讀的興趣」,而不是「學會多少英文單字」或「可以開口說簡單的英文會話」,但是後兩者卻是可以稍稍期待的bonus!至於學會多少?就看親子間在生活中融入多少英文元素了,或者這麼說:親子在這六年間花了多少時間玩英文?爸爸媽媽讓孩子感受到的,對於「閱讀、圖畫書和童謠韻文」有多少熱情? (英文能力不好的爸媽別擔心,這時候有聲書和DVD就是你的好幫手,但是,親子一起閱讀有聲書、一起看DVD是很重要的,不是把孩子丟在電視前就算了,除非你的孩子「剛好」是語言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 *關於故事與閱讀課程(6歲以上) 然後,孩子們滿六歲,我們開始進入「教室學習」的階段,而這個時期的孩子也的確開始把小小的臉像向日葵一樣的慢慢轉向老師了。 這時候,英文學習也跟中文學習一樣,不再只是母語學習,而是「真正進入教室學習」了。我選擇在這個時候帶領孩子「正式進入英文學習」,如同我們的母語(中文)的學習,上小學後開始跟著老師學、而不只是跟著爸爸媽媽說話認字而已。 因為小蜜老師選擇從閱讀的角度切入,讓英文學習完全圍繞在閱讀活動打轉,所以聽說寫都由讀帶領著,而開始學習閱讀的前兩年是“Learn to read”,必須花大把時間重複練習閱讀技巧直到熟練,無論中文英文都是一樣的,而英文是一個外國語,孩子學習英文閱讀會比中文閱讀來得辛苦,是可以理解預期的,所以親師在這段時間要分工合作地幫助孩子,在三年級以前達成流暢閱讀的能力,以便進入“Read to learn”的階段,在學習閱讀技巧的前兩年,孩子的英文閱讀理解力跟六歲以前的聽故事、親子共讀、說唱韻文童謠等等經驗的累積成正比,在前兩個階段父母親身投入帶領得越多、孩子的英文理解力也會越強。 這個時期在教室裡,老師會帶領孩子建立良好正確的學習習慣,讓孩子的焦點放在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每個學習步驟,因此,我請家長在這個時期退出教室,讓孩子開始跟著老師學習。家長的角色在此時轉換成孩子學習的後盾,在孩子回家之後,陪他看看連絡簿,一件一件的事項「陪」著他完成,讓他知道該怎麼為自己負責任,一般來說,在低年級的兩年間,若能配合老師以正面鼓勵的態度讓孩子漸漸養成好習慣,三年級以後孩子的英文學習就可以不太需要讓家長操心了,他們可以完全理解並配合老師在學習上的領導和要求,也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之後再請家長在連絡簿上簽名。 (陪伴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人和心都陪著孩子,讓孩子清楚該怎麼面對自己的學習、並負起對自己的責任。陪伴不等於幫忙或糾正,所以爸媽不要幫忙孩子完成作業、不要幫忙糾正,只需要「陪他完成」、陪他「對自己負責」,請讓孩子帶著原始有錯誤的作業回到教室,老師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 好啦,如果您很有耐心地閱讀到此,接下來我就可以順利地談談我的憂心了! *關於老師的憂心(1~6歲) 在教室裡,除了英文圖畫書,老師也放了許多關於親子教養的書,方便爸媽可以借閱。過去上課的期間,當孩子漸漸不再黏著父母,許多媽媽也會不自覺地離開我們的故事圈圈,不再用那種熱烈眼神聽我說故事了(有點可惜),但,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大部份的媽媽都還是會去拿圖畫書或教養書,坐在角落閱讀,所以,當孩子的眼神從圖畫書或活動當中稍歇,轉頭去尋求母親身上才有的安全感時,他們看到的是「母親在閱讀」,然後他們安心的回過頭來,繼續跟隨我的聲音、肢體、表情進入下一個故事。 這每一次回頭的時刻,印入孩子小小腦袋的意象,就是身教,而過去在教室裡發生的身教多半圍繞在「閱讀」這件事情上。 但是,當智慧型手機開始流行之後,你猜孩子們回頭看到的意象是什麼? 「媽媽手中的小長方形,那電子產品的吸引力肯定是比閱讀有趣的!」每當我看著孩子的後腦勺,就不禁憂心地想,另一種意象正在一次一次地深深地印入孩子的腦中,這一切跟傳統的閱讀就逐漸地脫節了。(所以我個人到目前為止暫時不贊成電子書、電子白板或電子書包,除非有一天傳統的閱讀已然消失,所有學習都已是電子式的了,那也許我個人也無力回天吧!) 我當然清楚媽媽們可能有需要使用網路處理事情、跟朋友家人連絡、上傳孩子上課的影片跟親友分享,這些都很有趣,我知道!我也很感謝有的媽媽會在故事喵打卡,這也算是一種小小的宣傳,說真的,我都感激在心裡!!!(小小聲說:如果是下課後進行我會更感動的!!!) 但,在孩子的眼中和心裡,他們怎麼想?怎麼學? 我堅持在故事喵營造能令孩子愛上閱讀的氛圍,這初心從未改變,因此,我必須在此大聲疾呼這句在我心中早就狂喊許久的話: 為維護上課品質和維持適當的閱讀氛圍,手機請設定靜音,上課期間請不在教室內使用手機,包括通話、傳簡訊、上網、看影片、玩遊戲,如需通話請到走廊去,並請輕聲說話不影響鄰居。(例外:可以使用手機拍照,但請您稍候再處理上傳事宜。) *這包括自由遊戲時間,因為自由遊戲不是下課休息,是孩子自主選擇的重要時間、也是孩子留白內化的重要時間、更是孩子發展社會行為的重要關鍵,請爸媽靜靜觀察、靜靜陪伴。 *這也包括不在浴室講電話,因為我們其實都聽得到唷! 我真的希望在孩子六歲以前,爸爸媽媽不要把故事喵當成一個「孩子的教室」或「媽媽休息交流的場所」,我知道您需要這樣的空間,我也可以推薦幾個很適合進行這類活動的空間,例如Ryan小時候我們常去的Green House。我希望親師合作一起保護這塊小小的閱讀淨土,我不知道在電子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的這個世界,我們還能堅持多久?但因為您是認同小蜜老師的故事喵家長,我相信您可以瞭解我的用心,也會跟我一起努力,對嗎? Michelle

給從故事喵畢業的孩子滿滿的祝福!

2012年06月22日
公開
43

跟著我六年的孩子,今天從故事喵畢業了! 回想起小一時,他們開心地聽著我說英文故事、然後小小個子唱著比著Eensy Weensy Spider;現在可以把我還來不及閱讀的英文小說,在課堂上每週兩章(two chapters)地用英文「說」給我聽,讓我每週都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最近還可以每週讀到他自己寫的英文科幻章節小說,裡面有許多我都很少使用、他從故事裡讀來的或從Discovery聽來的字,充滿想像力的劇情,讓我還想著下一週會有什麼故事發生呢? 今天他畢業了,要去讀中學了,因為時間和距離(還沒開學就有國一暑期輔導課了),不能繼續來一起閱讀了,我的心裡滿滿的感觸! 祝福這個可愛認真的孩子:能在下一個階段∼辛苦的中學時期,生活中還會有一點點空間,繼續他對英文閱讀的熱情,盡情徜徉在想像力的世界! 給故事喵小小孩的媽媽: 故事喵強調學齡前的活動目標是「建立對英語和閱讀的興趣」,但是六歲以後,學習英文就要當成一件正事來看待,雖然我不給孩子考試或背單字,但學齡兒童的學習其實是需要被「認真」看待的,絕不是只有「快樂學習」四個字可以涵蓋,而樂趣從被動地接收老師提供的歡樂點子,將慢慢轉變為主動學習之後的富含成就感的、自發性的快樂。 今天畢業的這個孩子,就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孩子! 真的,六年裡的每一堂故事與閱讀課、每一份書寫作業、說演作業,他都認真對待,甚至到小六時,他仍舊用跟小一時候一模一樣認真的眼神聽我為他說故事(對!即使他有能力讀小說,我還是會用圖畫書說故事給他聽)。 我這樣看著他長大,他從小一的時候,手指力量不夠,寫字寫得很辛苦,到今天,看起來有頗為豐碩的成果,一切都讓我心中有滿滿的驕傲和感動,看著孩子像是毛毛蟲變為蝴蝶般,朝向夢想飛去∼∼∼∼今夜,我的情緒滿盈! Michelle PS: 擔心孩子太慢開始的媽媽,這個孩子小一上學期才從Phonics(a~z的發音)開始學;還有一位小三才學發音的孩子,小四的時候就能跟他同班學習;小蜜老師自己,國一才開始學abcd! 所以,如果心中有濃厚的興趣,學習,何時開始都不晚!

I did it!

2012年05月25日
公開
44

" I did it! Yes!" Chip臉上的驕傲與努力之後的成就感,隨著笑容絲毫不掩飾地綻放∼ 六年級的Chip,小一開始在我以前任教的英語學校班上學習Phonics,從a~z開始學、然後拼讀、然後讀小書...,小三時因為我離開原來的英語學校而中斷一年。 升小四的暑假,Chip媽媽輾轉連絡到我,Chip又回到我的班上,加入了故事喵,繼續跟著我閱讀、寫作、討論,一開始上家教班,但後來兩個同伴分別出國和轉學,他只好改上個別班,他學會了獨立閱讀、學會了查字典來解決閱讀中的阻礙、學會了用英文介紹每個章節,他在家讀得更多,他是個很肯學、也很認真練習的孩子,他今年小六,即將升上國中。 在這小學階段的最後時光,我給了他一項「作業」,我讓他自己選了一套他很有興趣,而我沒有讀過的小說,請他每週讀兩個chapter,並且在課堂時間將小說的內容轉述給我聽,我說我絕對不去翻閱那套書,所以我必須藉由他說的故事來進入引人入勝的小說裡。 一開始他很惶恐,以前他讀的書都是我讀過的,我知道劇情,我知道重點,我們用英文討論的時候,他漏掉的重點,我可以提醒他;現在要挑戰的是老師沒讀過的書喔!「想起來很可怕,老師應該聽不懂我說的內容吧!」Chip知道這份作業的當下,臉上就是這表情,很為難。 然後一個星期後的今天,是他的第一次挑戰,他第一次知道原來沒看過小說的人,是需要很多細節來幫助理解和連貫劇情的,在一問一答中他也學到有些情節其實不可以省略,他也學會,有些後面才會解釋的重點,應該用適當的話來告訴聽眾「請期待接下來的劇情...」 當他說完第一、二章的故事,我也問完自己心中有疑問的部份,接著我用自己的話,把我理解的劇情重述一次給他聽,向他確認我的理解沒有錯誤。然後,我說:"You did it!" "I did it! Yes!" 他的臉上露出興奮的笑容,因為努力過而產生的成就感和驕傲也很自然的流露,我也為他的突破感到高興與驕傲。 這一次的挑戰在心裡留下的感受,一定能讓他在面對未來英文學習的挑戰時,增加了更多"I can do it!"的信心!學習到了某個階段,不再只是輕鬆快樂的學習,努力付出的過程才是令人記憶深刻的! 隨著孩子的進度來教學,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不一樣,而我除了陪伴他們一起努力爬這座學習的山,也一起分享途中的風景,今日的經驗,就像是爬到某個稜線,忽然可以眺望遠方的美景,我們便坐下來一起享受片刻,也許下個彎又會進入艱難的路途,但那留在心裡的美景,可以讓我們繼續尋找下一個值得駐足的地方!現在,我很期待下星期的劇情發展... 我是幸福的,因為每個孩子的山上,都有不同的景色,很美!如果你願意讓孩子照自己的步伐前進,並且在沿途不斷鼓勵他繼續努力,你也可以和我一樣幸福! PS: 看來,老師少讀幾套小說,也有不一樣的收穫∼ Michelle

[感覺統合]轉圓圈遊戲

2011年12月15日
公開
51

【本文發表於2010. 5. 10】 在遊戲空間和故事時間裡,我們有很多首轉圈圈的歌曲,比如說Ring around the rosies, Turn around, Looby Loo, Shoo Fly, 還有相當有名的Hocky Pocky。這種小團體牽起手來,一面唱歌、一面玩的遊戲,雖然很古老,卻有很多幫助感覺統合的益處在其中: 1. 跟著團體繞圈圈,和自己原地轉圈,都是能提供前停刺激的旋轉動作。 2. 前傾後仰時頭部位置的改變,也能提供前庭刺激。 3. 把身體各部位伸進(圓圈中)伸出,能強化力量、運動覺和跨中線。 4. 跟著歌曲內容的方向移動身體,能加強聽覺和語言技巧。 5. 輪流往左右轉圈,能強化視覺空間處理方向性的技巧。 6. 參加任何轉圈的遊戲,都能建立社交技巧。 如果孩子抗拒和其他人牽手,也可以試試看牽袖子或小布偶;玩轉圈圈遊戲時,一定要讓所有人往同一個方向移動,而且要試著保持圓圈。 其實很多古老的遊戲都蘊含了很多感覺刺激在裡面,現代的孩子常常很缺乏與他人適當的肢體接觸,過長的電視時間、太少與父母相處、太多人工玩具的遊樂場、太短的自由遊戲時間,沒有提重物的機會等等,都是很容易造成感覺統合發展較弱的原因。 因此,在故事喵裡,除了聽英文故事,老師希望提供較多的感覺刺激的機會,較多的自由遊戲時間,也希望父母能從旁觀察並協助孩子。無論是玩轉圈遊戲,或者教室裡的自由遊戲時間,大人可以先陪伴進行遊戲,再慢慢地放手讓孩子與同伴玩耍,大人千萬不要急著讓孩子"學會",孩子的學習是有自己的步調與速度的。在教室裡,盡量地鼓勵孩子跟其他孩子玩耍、互動,有時候我觀察到有些比較客氣的父母,會怕自己的孩子沒有禮貌,或者太活潑而影響了其他孩子,因而比較常說"不可以"這三個字,使孩子常處於孤獨的狀態,不敢主動找其他孩子玩,或者會常常黏在父母的身邊。 其實,在有固定玩伴的小團體裡,就算孩子一起分享玩具、或者遊戲中有了肢體接觸,可能比較容易起爭執,但整個過程只要好好地引導,對雙方的孩子都是一種學習,也都會很有幫助的,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面子問題,而阻礙了孩子發展社交技巧的機會唷∼ Michelle 註:以上部份內容參考The Out-of-Sync Child Has Fun,中譯:玩出優秀、玩出健康,by Carol Stock Kranowitz, M.A. 延伸閱讀:更多感統書單推薦

玩具與吃飯

2011年12月08日
公開
42

中午和幾位媽寶吃飯,一位小男孩拿出車子玩具,另一位也想玩,於是兩人一面吃飯、一面吵著關於玩具的分享;媽媽們如同八爪章魚般,一面忙著餵飯、一面處理想借玩具和不想分享玩具的兩個小男生的情緒,好辛苦! 老師看兩個小孩滿嘴的飯飯,於是,把兩台玩具車拿在手中,跟孩子們說:"吃飯時不可以玩玩具,吃飽飯才可以,老師先幫你們保管"。然後我把玩具車放在身後,兩個孩子也順從地不再吵著要玩具。 這當然是偷偷地運用了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力去"暫時"地解決飯桌上與"食"無關的一場紛爭。(孩子吃飽後,還對我說:"我吃飽了,我可以玩玩具了"!) 一般來說,關於教養,我總是用建議的方式,很少會直接"出手",中午的情形,是因為其中一位是老同學的小孩,所以我很直覺地就這樣處理了。(在這裡要先跟另一位媽媽道歉,如果我的行為看起來沒有尊重您的親權,真的很對不起!) 事後我好好地思考了一下,覺得可以和媽媽們分享"界限"的觀念。 雖然我贊成大人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他們的成長速度、盡量用說道理的方式來溝通,但在生活常規上我卻是堅持要界限清楚的人。 帶著孩子出門,我一向贊成應該盡量準備周全,包括玩具、圖畫書、蠟筆和紙這類隨時就可以拿出來抵擋小孩吵鬧的東西。比如說點餐後、上餐前的這段時間,以及孩子先吃飽(通常)換大人吃的時間裡,這些小物就十分好用,但是我有個很明確的界限:只要開始上餐,桌上除了食物,就不可以擺放玩具,更別說拿來玩了。 我認為孩子吃飯是應該全心全意的。Ryan小時候,我要求阿嬤不可以追著小孩餵飯,一定要他坐在椅子上用餐;吃飯時當然不可以看電視、玩玩具等等。在Ryan很小的時候,我帶他小店用餐,為了讓他專心吃飯,而去徵求老闆和隔桌客人的同意把店內的電視關掉!(當然也因為店內只有那位客人) 我一直相信在生活中建立清楚的界限,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時間久了孩子反而會有安全感,因為清楚的界限讓孩子知道自己該如何應對進退,這種安全感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穩定。所謂界限(尤其對幼齡的孩子來說)應該是簡單清楚的,千萬不要變成因時因地制宜,有時兇、有時鬆,那孩子不僅會無所適從,還會更加沒有安全感喔!(應該比完全沒有界限還糟吧?) 常有媽媽說:"小蜜老師真的好適合當媽媽!" 或者"老師,你應該寫書,把這些觀念寫出來!" 我常笑自己是"說"得一口好教養,畢竟我當"媽媽"的時間很短,每年只有幾週的時間,實在不敢說自己很會教小孩,但,就因為我沒有小孩,卻那麼關心孩子,那麼常花精神思考有關教養的種種,我願意提供我的觀察,做各位媽媽的精神支柱和智囊團,在教養的第一線上,你們才是最偉大、最辛苦的! 我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但我相信媽媽一定能找到適當地建立界限的方法!關於界限,你有什麼看法或經驗?歡迎分享喔! Michelle

總是仁慈的小女孩和實事求是的小男孩

2011年09月01日
公開
46

今天跟5-6歲的孩子一起讀Henny Penny ,這個有趣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至少我手邊就有兩三個,上一期我們讀了結局比較緩和的Chicken Little,今天我決定來挑戰結局很有爭議的Henny Penny,故事的最後,所有的動物都進了Foxy Loxy的洞裡,然後最後一頁,我們看見Henny Penny, Cocky Locky, Goosey Loosey, Turkey Lurkey, Ducky Lucky他們頭上的鍋子掉在地上、Foxy Loxy肚子大大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故事結尾說No one ever told the king the sky was falling。 讀完了故事,我問孩子們那些動物到哪裡去了? 讀過這本書中文版的小男生說:他們都被吃掉了,因為我看過了。 小女生小聲的說:應該沒有吧! 幾個小女生都說了她們的想法: 他們可能去探險了。 他們可能去找king了。 他們可能迷路了。 另一個小男生忽然發現:可是Foxy Loxy的肚子大大的,應該是吃飽了! 這時小女生有點小小的動搖,然後我們針對這個發現再翻回最後三頁,仔細地研究了圖畫。 她們還是一一確認自己的想法是:他們沒有被吃掉! 我再問第一個小男生(因為他的原因是他看過了),我們上次讀的Chicken Little結局不一樣對不對?那這本可能跟你讀過的那本結局也不一樣喔?那你覺得老師這本的結局是什麼?他很認真的想了一下,還是說:應該是被吃掉了,因為他們都進洞裡去。 很好,這次他是自己想過、觀察過再決定的。 小女生們總是很仁慈,就算看見了證據,也還是相信沒有畫出來、沒有說出來,就不會被吃掉;小男生們講求證據,看見了,就推理,然後相信。 跟孩子們討論,我用英文問,他們中文說,聽聽孩子的想法,很有趣,我沒有給孩子們標準答案,因為故事裡沒有寫,想像空間本來就很大啊! Michelle *補充:這是個經典的故事,老師今天說的這個版本因為有不斷重複的句型、相當可愛的插圖及簡化了的故事,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從幼稚園到小學

2011年05月26日
公開
59

【這篇文章我是以一位媽媽的心情來書寫】 最近又到了許多父母煩惱著幼稚園該怎麼選擇的季節,感謝大家看重我、來詢問我的建議,兩年前我 寫過這樣一篇文章,請大家有空參考看看。 選擇幼稚園 在那篇文章之後,兩年過去了,經歷了快樂的中班、大班生活,均均也從華德福幼稚園畢業了。在乾 媽的眼中,均均在這兩年幼稚園生活中學會了許多,他的身體動作能力發展得很好,小手小腳都有了 許多力氣,能夠相信自己的身體能力,能跟大自然和睦相處,很關心我們的地球與環境,也能很勇敢 地嘗試、挑戰各種活動。(已經會爬雞蛋花樹、也會像消防員一樣slide down the pole),生活自理能 力也相當不錯,已經會自己刷牙、洗澡、換衣服、樂意在廚房裡幫忙、外出時自己照顧backpack、 水壺袋、公車票和隨身玩具,除了吃飯速度需要稍微加強,老實說,我覺得生活自理這部份家庭教育 還是佔很大的比例,似乎不能全依賴幼稚園老師。 均均在混齡的環境中學會照顧幼小的孩子,他很喜歡照顧幼小的孩子,跟不同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 均均能樂於分享,也不停地從中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和朋友,兩年中,我們在這個話題上有很多的討 論。在社交能力方面,我們也能感受到華德福老師的正向引導力量,並且老師讓我們感到她很希望維 持孩子適應不同文化、不同個性的能力,她不願孩子逃避問題,希望幫助他們面對問題,想辦法解 決,這部份,老師的建議給了均均媽媽一些不同的經驗分享和討論。 創造力的發展一直是我們很看重的,因為均均的老師手工特別好,她班上的孩子因此有了更多美感的 經驗,加上我們在生活中鼓勵均均保有最純真的創造力,因此我能觀察到他對周遭事物、包括大自然 的觀察力、感受力都很好,他透過自由繪畫表達出來的東西又多、又細,常常令我們感動,就如同華 德福的理念一樣,這個孩子到了六歲,仍然保持很夢幻的童稚心,對於大自然和奇幻世界有許多相 信,所以他十分能接受正向的溝通方式,對於這個世界有許多的愛,他愛蟲、愛樹、愛花、愛風、愛 大海...,他是個非常惜物的孩子(有時候太愛了,以致於常常撿拾許多垃圾回家^^")。 唯獨在語言表達方面,可能居住地和學校位處郊區,不如都會區的孩子有較多的語言刺激,目前均均 在語言表達方面是量多、很勇於表達,但在選擇辭彙方面稍弱、速度也稍慢,這部份將會是未來發展 的重點。 這兩個星期,我近距離地觀察從幼稚園畢業的均均,是否已經準備好了上小一呢?他沒學過注音符 號,沒上英文課,只有我教過的簡單Phonics A-Z的發音,和一些些拼音基礎,他聽過一些英文故事 和英文童謠,因為他對圖像的理解和觀察力十分好,因此他能看全英文的迪士尼電影,或英文繪本 DVD,而且能把大意說給我們聽。但是在生活中,他幾乎沒有用英文溝通的能力,我想那些英文的輸 入都還沈潛收藏在腦子裡的某個部份吧?! 我們到了溫哥華後,我開始教均均注音符號,也繼續Phonics和閱讀的課程,因為每天都要花很多時 間在戶外玩耍,所以上課其實是有一搭、沒一搭地進行著。 均均對於學習中文有強烈的愛好,對於寫字也是,因此注音符號的課程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有趣極了, 這麼短的時間裡,我不可能讓均均把所有東西學會,但是我注意到他的學習興趣,我的想法是,在九 月以前把注音符號大概地介紹過,也開始帶領簡單的中文閱讀,不用學到精,讓他保留一些部份必須 在小一課堂上認真學習,這樣子銜接小一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我受過國語正音和作文老師的訓 練,也教過幾年的正音班和作文班,剛好在均均上小一前又派上用場。) 至於英文方面,沒有上過英文課的他,會說的句子真的十隻手指就能數完,這一次來到英語的環境, 均均在"聽"的理解能力變好了些,但仍舊不怎麼有自信,因為已經到了會害羞、不敢隨意開口的年紀 了,所以"說"的部份目前仍然是比較弱的。未來還有兩個月,希望在勇氣方面會有所進展。 英文閱讀方面還算是能夠跟上我設定的進度和目標,均均在書寫方面的發展和勇氣,跟英語世界的小 朋友挺類似的(大約是慢了一年的速度),這一點倒是很令我開心,均均和媽咪將會在溫哥華待到八月 中,九月以後回台中上小一,我對均均未來的英文計畫仍舊是每1-2週透過視訊教他一些Phonics, 平日由媽媽負責陪伴,繼續英文閱讀,每天看英文繪本DVD(一個故事),每週上一個小時外籍老師的 遊戲課(外籍老師和學伴都還沒找到),因為沒有住在一起,我能為均均做的其實很有限,培養基本 能力和維持英文興趣是主要的目標。 不知道是因為華德福的引導,還是天性使然,沒有上過任何自然、科學課程或活動的均均,在自然、 科學方面都抱有很大的興趣,一部份應該是爸爸的影響,加上媽媽常帶他到科學博物館玩吧?!我相 信中文閱讀能力進步之後,在這兩方面的學業一定不會有問題,我相信興趣可以推動學習;至於數學 方面就不是我的專長,我也就沒有特別觀察囉∼ 銜接小一還需要什麼能力呢?我沒有繼續多加研究,我比較重視的是他對於學習的態度和熱情,他對 於合理紀律的反應,他對於規律的學習生活的適應力,他對於世界、對於人的熱情,我想,我們當初 為孩子選擇的幼稚園生活算是還蠻趨近於我們希望均均能擁有的童年生活,所以我看見他對於新環境 的適應力,對於新認識的大人和小朋友的熱情,我相信他進入小一之後,應該能適應得不錯吧! 這個暑假,我們會跟均均聊聊小學的事情,聊聊一個七歲的孩子在學校要做些什麼(十月滿七歲),聊 聊小手小腳小腦袋有力氣之後,要開始怎麼樣用在學習上,聊聊將來想做什麼?聊聊要如何學習才能 朝自己的夢想前進,為了讓均均適應公立小學的生活,我也請媽咪要開始讓均均練習早起、練習每天 做一個小時的功課(閱讀和寫字)。 然後,接下來,關於均均的小學生活,我和Hazel有許多的討論,也有了初步的計畫,因為均均將在 台中市讀小學,周遭會有更多好用的公共資源,我們會希望找到幾個不想讀安親班的學伴,一起在下 午的時間裡,聽故事、說故事、完成學校功課、到playground玩、參觀各種展覽(博物館、美術 館)、到圖書館閱讀、在家玩手作、烘焙...,我們希望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自律的、開心的、沒有過 多壓力的國小生活。 Michelle

為什麼重視閱讀?

2011年03月13日
公開
66

為什麼我重視閱讀? 最近想推薦大家閱讀的書是洪蘭教授的"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這本書我擺在教室裡,每天利用一點點空檔讀個一兩篇,閱讀速度很慢,但每一天我都有很多感動。 整本書是一篇篇短文集合而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洪蘭教授提到,曾有學生問她為何只推動閱讀,不推多媒體?眼睛和耳朵都是接收外界訊息的管道,為何只看重視覺管道? 洪教授說: 因為視覺和聽覺的效率不一樣,眼快耳慢,腦部處理的歷程也不一樣。眼睛是平行處理,一個大人一分鐘可以看四百字以上;耳朵是序列性處理,聲音依進來的順序組合成不同的意義。 多媒體的優點是生動,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缺點是鎖住孩子的想像力;閱讀不像說話,如果沒人教,一個孩子是不會自己學會閱讀的。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習慣要從小培養,尤其是以身教來實施效果最好,如果父母隨時身上帶本書,有空就閱讀,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 還有個好方法可以讓孩子喜歡閱讀,洗澡的時間就可以說個故事給他聽,洗完澡就把書給孩子看,請他利用剛剛講的故事做基礎,發揮想像力,也編個故事給媽媽聽,洗過澡抱著孩子唸書,是讓母子都留下良好回憶的最佳方法。 在故事喵裡,二到六歲主要活動就是聽故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想像力,六到八歲開始訓練閱讀技巧,學習閱讀的方法,九歲以上就要開始閱讀文字,從閱讀裡學習。這與洪蘭教授說的,小三以上應該開始閱讀文字的主張相同,雖然我們學習的是外語,但在故事喵裡,老師希望用足夠的時間來營造一個接近母語學習的歷程,讓孩子從聽故事到閱讀到創作故事,讓孩子愛上英文閱讀,體會英文閱讀的樂趣,在不用考試、不用背單字的教學下,累積足夠的語言材料。 到了中學階段,雖然課業壓力重,但是孩子腦袋裡累積的快樂自信和語言材料,絕對足夠他應付中學開始沈重的英文課業與考試。我不想帶著孩子提早開跑、贏在起跑點,我只想帶著孩子穩穩地踏著每一階,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習裡優游自在,保有高度的好奇、想像與樂趣,這種成就感,並非分數可以取代的,我也相信這樣的成就感可以支持一個人在離開學校後仍然願意繼續閱讀。 "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將會在近期加入教室裡的父母書區,歡迎借閱,不過,好書應該放在身邊,有空就回味一番的喔! *藍字的部份節錄自通情達理一書。 Michelle

與孩子談同儕相處

2010年12月12日
公開
68

我一直覺得幼齡的孩子並不適合"上課",我之所以把2-3歲的課程稱為遊戲空間(對不起,我還是使用課程二字,因為想不到更好的詞),只是希望為多數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創造一個穩定的互動小團體,課程的目標並不在"學習英文",只是提供一個有英文故事、英文童謠、可以自由遊戲的地方,讓孩子在小團體中一起玩,學習現代家庭缺乏的同儕相處的練習,假如他們順便喜歡上英文,那便是這個課程的bonus。 當孩子發生衝突,一個孩子哭了,媽媽究竟該不該馬上處理? 我的孩子被欺負了,我該不該介入? 我的孩子欺負了別人,我該怎麼辦? 在教學現場,我觀察到一些認真的家長,心中總是充滿太多憂慮,害怕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讓孩子不小心變成沒有禮貌、或者不體貼的人,結果孩子太過纖細敏感,或者變得害怕犯錯;也有過度敏感的家長,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負,而使孩子一直處在依賴父母的階段,讓他們在不怕犯錯的年齡,沒有開始發展融入團體的能力。其實,做為一個人,本來就沒辦法取悅所有的人。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基本的禮節之外,如果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那麼孩子學會的是"我們得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太在乎別人的眼光,生活也會變得辛苦起來。我們當然也不能極端地變成放任孩子的父母,但現代的孩子已經在一種受到過多關注的環境下長大,有時候觀察他們與同儕之間的互動,不一定需要急急地介入,先仔細觀察、不立即採取行動、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事後再討論,也是一種蠻好的方法。 我們對孩子的引導與教育,絕對急不得,認真觀察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課,耐心地等待則是一份更難的功課。有時候我們會被自己成長的經驗影響,而產生一些教養的焦慮,放任自己的焦慮去指導孩子處理人際問題,孩子很快就會感受到那樣的焦慮,當他們不知道如何排解,就會產生沒來由的哭鬧,或者個性變得退縮。 人唯有了解自己,才能決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並且引導她去思考"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應該是什麼形式的"。與其為孩子做決定,時時告訴她下一步該怎麼做,不如與孩子多談談心裡的想法,做決定的過程,然後讓孩子練習實踐自己的決定,就算孩子選擇的做法會失敗、會跌倒,也要讓他嘗試看看(有立即人身安全的顧慮時除外),能忍住看孩子跌倒,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挫折的能力,孩子也會經由一次次的討論、決定、實踐、失敗、修正、實踐、成功的過程,學著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下,該怎麼判斷事情或面對同儕。 父母親個性裡的急躁或焦慮對孩子來說,是生命中衝擊很大的事件,所以有些孩子學會觀察媽媽的臉,擔心媽媽的臉不快樂,因而成了比較敏感的孩子。如果您希望孩子不那麼敏感,每一天都讓自己試著緩步前進吧!步伐變慢了,才有閒情逸致觀察孩子,步伐慢了,也能讓爸爸媽媽面對教養挑戰的時候,用比較冷靜的方式去處理。 當孩子在社交上犯了錯誤,請讓他承擔自己動作的後果,不要急著保護他,也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過分地責備他;當孩子在同儕間處於弱勢,常常被欺負時,請教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要急著保護他,也不要急著為他出頭去責備對方,代替他說出感受和需求。 舉個例子來說,在遊戲的時間崙崙不小心撞到了婷婷,或者崙崙搶了婷婷手上的玩具,婷婷大哭起來,最常看到的是崙崙的媽媽急著要崙崙道歉,而婷婷的媽媽急著安慰婷婷,瀰漫在家長間的是一種尷尬的氣氛,您可知道,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兩個孩子可能一下下就好了,但因為媽媽們急著安慰,崙崙生氣地堅決不道歉,而婷婷變得哭鬧不休。 我的建議是,崙崙的媽媽可以先請崙崙觀察婷婷,婷婷為什麼哭了?我觀察過不小心犯錯的孩子,他們會仔細觀察其他孩子哭泣的臉,我想這樣的觀察能激起孩子的同理心,進而在自我控制力較成熟時,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犯錯的機會。如果崙崙被心急的父母催促著道歉,他就失去了同理弱者的機會,將來也不一定能改變自己的行為。觀察之後,父母再請崙崙想一想,該怎麼辦?讓他決定自己應該去道歉?還是願意接受處罰? 如果孩子自動地願意道歉了,就讓孩子們道歉後繼續一起玩;如果孩子脾氣倔,不願意道歉,那麼可以處罰他不准玩那個遊戲,或暫停玩樂的權利。千萬不能道歉了又處罰他不可以玩、或是處罰了之後又要再去道歉,這就便成了雙重處罰。如果孩子選擇接受處罰,媽媽可以私下代替孩子去跟對方的媽媽致意道歉,並說明自己的處理方式,但不要在孩子面前處理,讓孩子覺得只要媽媽去道歉就好了。而事後,崙崙媽媽應該和崙崙針對這件事情討論,媽媽可以把自己希望崙崙做到的告訴他,並鼓勵他下次試試看,對於倔強的孩子,當著別人的面強迫道歉,其實沒有好處。 至於婷婷媽媽當場可以抱著婷婷,告訴她"我知道你很傷心",讓他感覺自己的受傷心情有人了解。假如對方是不認識的孩子,或者是常常欺負人的強勢孩子,如果擔心孩子總是被欺負,在婷婷安靜下來的事後,可以教導婷婷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是我在玩的玩具,請你不要搶!"或者"你撞到我了,我很痛!請你下次小心一點!" 讓孩子具備與人溝通的能力,而不是一受傷就只能自憐地往媽媽懷裡鑽。 這幾年在故事喵教室裡觀察孩子,我發現孩子們在兩歲的時候自我概念很強,他們總是自己玩,就算在團體裡常常也是一起"自己玩",不怎麼交談;三歲以上的孩子會開始跟同伴交流玩具,會有一點"一起玩"的氛圍形成,會有一點交談,但有時還是自己玩;四歲的孩子就已經很會跟同伴玩了,他們總是玩著各種不同主題的"辦家家酒",玩樂中有不斷的對話和討論。如果你能靜靜觀察四歲以上孩子的遊戲,你會發現孩子的世界已經發展得精彩無比了。假如孩子四歲了都沒有開始跟同伴建立關係,大人應該多鼓勵孩子去嘗試,身為父母親,心情上總想保護孩子永遠不受欺負,但是過度保護會使孩子無法獨立處理同儕之間的衝突,給孩子一條魚,不如教他如何釣魚,未來的世界,"獨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社交技巧"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這些就從小小的事件、從日常生活中就開始培養起。 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去承擔大人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焦慮! 大穎文化總編輯Carol的書裡,她引用紀伯倫《先知》(The Prophet)裡的一篇"論孩子",我看了很有感受,節錄在下面跟爸爸媽媽分享: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你們可努力倣傚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 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 以下是原文──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r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s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Michelle

我就是要!

2010年04月02日
公開
42

在教室裡不時就會發生,孩子執著於自己喜歡的顏色或物品,因為在團體中無法每次都分配到自己喜歡的而大聲哭泣。 我很認真思考著孩子的堅持,如果我是媽媽,我會怎麼做? 2-3歲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是很自我的,要懂得分享的確不容易,如果我是媽媽,可能就是讓孩子在團體課程裡去面對一切會發生的狀況,在孩子沒拿到喜歡的顏色/物品而傷心時,靜靜陪伴她、安慰她的心情就好了,千萬不要為她把那個顏色/物品拿來,老師當然也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會讓孩子學會用哭泣來威脅,而當下媽媽也不要企圖用道理說服她,或要求她馬上停止哭泣。 仔細回想,我們自己有不如意的事情時,有時候也會想發洩一下情緒的,有時候也沒辦法馬上平復心情的,但是也不表示情緒發洩完後(哭完了)自己不能接受那個不如意的結果啊!我們不希望孩子當眾哭泣,除了怕孩子錯過了十分鐘的課程,可能還有一部份是因為自己面子掛不住,但是,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面子而犧牲了孩子啊∼ 試試看用同理心去看待孩子的挫折,告訴他們,你能了解沒選到自己喜歡的顏色/動物的感覺,一定很傷心: "沒拿到綠色很難過喔!如果是我一定也很難過,可是老師說過要輪流選,所以沒選到也沒辦法喔!你很傷心,要哭哭一下嗎?媽媽抱抱好嗎?哭完了,我們再去玩。" 道理倒是不需要馬上拿出來講,可以在稍晚或隔天選一個適當的時間,跟孩子聊聊,討論一下將來在課堂上發生同樣事情的時候,還可以怎麼做?直接給孩子一些建議;或者用一個自編的故事,把你建議的處理方式,用主角的表現說給孩子聽。 幼兒的團體課程其實重點不在學到什麼(結果),而是發生了哪些事(整個過程)。有時候,不必堅持每一個教室的活動都一定要跟上,有時候,給孩子一點點空間處理情緒,也許錯過了一個遊戲,但對孩子來說,學習到面對挫折的態度才是最大的收穫,而孩子越大越穩定的情緒,也絕對是媽媽帶孩子上團體課程的最大收穫。 我相信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是天生的,如果我們不塞太多東西、不揠苗助長、多給孩子空白,孩子就會把那樣的熱情表現出來的。 Michelle

孩子如何理解繪本,你永遠猜不到!

2009年12月09日
公開
63

與孩子共讀繪本,有時候,大人總懷疑,孩子到底懂不懂? 有些媽媽在回家的路上,忍不住,還是用各種方式試探。懂了沒?我還是希望大人們多留一點空間給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觀察,不要急著知道孩子懂了沒?也不要急著告訴孩子你的"大人觀點"... 每一次我講My friend rabbit這個故事,都會問孩子,Rabbit 和mouse最後要用什麼辦法下來?每一次,孩子的方法和答案都不一樣。每一次,我都會說: Good idea! 因為,你沒試過,怎麼知道他們天馬行空的辦法不能幫助書裡的這對好朋友呢? 還有像Rosie's walk, I'm the biggest thing in the ocean, Look what I can do,這些圖畫比字有意思的繪本,都不適合太清楚地點破那圖畫裡的幽默,留待孩子每年拿出來讀的時候,觀察他們會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吧!就我的經驗,5歲,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隱含的幽默的年紀了,在這之前,就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去解讀繪本裡的"不合理"吧! 希望大家來到故事喵聽故事,可以把多一點的注意力放在故事本身,不要將主要目標設定為英語學習,思考、觀察的能力需要小心呵護、培養,至於知識與技巧,上了國小再學也不遲唷∼也就是說,小蜜老師會從孩子進入小一那年開始引導獨立閱讀的技巧喔∼! 今天讀到這篇文章,蠻喜歡的,推薦您閱讀(請按標題,連結至原網站閱讀): 孩子如何理解繪本,你永遠猜不到! 如何從小一開始?您也許對我之前的這幾篇文章會有興趣: 小學孩子的閱讀課 故事喵的英文學習規劃 Michelle

故事喵的英文學習規劃

2009年10月16日
公開
60

******************************************** 媽媽留言: 我想了解你對孩子英文學習的規劃方向 她慢慢對英文有了興趣 也有想說的意願 接下來 該給他甚麼? 就像學母語一樣 我想要給他的就像中文一樣 不但是個溝通的工具 更重要的可以喜愛中國的文文化 藉著閱讀了解文字的優美 你希望孩子們學英文的目的是甚麼? 我也想藉此更抓準自己要他學語言的目的 為了應付考試學英文真得很辛苦 我跟他爸兩個人實在沒法給他很好的環境 最後都要靠他自己自發性的喜愛英文才行 現在有些萌芽了 課程的方向我想先弄清楚 包括對英文生涯的規劃 我這門外漢光是想到英文就怕了 根本不知道接下來要給他甚麼 但是我會維持他一直持續接觸英文的學習 我想還沒學到一個成熟的程度就斷掉了 好像前功盡棄一樣! ********************************************** 小蜜老師回覆: 簡單地說,您可以參考課程內容的規劃,那大概就是我的教學方向和我一直努力做著的事。不過,說好要寫一篇文章來說明我心中的規劃,請準備好,這會是篇很長的文章!^^ 首先,我不會跟父母保證孩子能在什麼時間學到哪種程度,或者能背多少單字,或者會考幾分,我也不為考試做準備。學習是孩子自己的功課,,大人無法替孩子做功課,對我來說,老師就是給予適當的引導、提供她必要的協助,並且耐心等待她慢慢成長、茁壯,如果孩子自己抗拒、不願意學習,那就算是再厲害的老師也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說明白一點,我完全不管孩子在學校的分數、也不會幫孩子複習學校功課、"應付"學校的考試,因為我希望孩子對英語學習的熱忱是可以超越考試的。 先談談我自己準備英檢考試的經驗好了,我自己不喜歡為英文考試準備,平常只為了喜好而讀小說、看電影、看影集,平日最難練習到的部份是口說(speaking),在台灣,除了上課使用的簡單英文之外,生活中幾乎沒有機會使用英文,所以趁著一次去加拿大,因為有了一個月使用英文生活的好機會,在沒有特別準備、沒有寫模擬題,只大概了解考試形態的情況下,就去報名劍橋英檢,且順利通過相當於全民英檢中高級的FCE(*備註),而我之所以去參加英檢也不是工作需要,只是想知道在沒有壓力、也不特別加強的情況下,自己真正的英語實力。(本來還想繼續挑戰高級的CAE,但人有惰性,就這麼拖延下來,因為要挑戰CAE,得多閱讀不同主題的文章,有些比較嚴肅,對於只愛看文學作品的我是很大的挑戰,還需要具備用英文進行討論、申辯的能力,在台灣真的很忙,也很難有這種練習機會,的確,要輕鬆達到這一級是不容易的,不過那仍然是個目標,有時間我就會努力累積,改天感覺對的時候,就會來挑戰了。) 回到正題,我主要的教學方向就是提供孩子基本的語言技巧,把那些枯燥的文法、單字包裝在美味的故事書裡頭,讓孩子像吃糖果一樣開心地吃下去。但裡面的養分會讓他們順利渡過在正規教育體制裡會遇到的學習問題,因為文法和單字不是不重要,只是我們不需要去死背它,而是要透過大量使用來學習,透過閱讀故事、討論、創作這類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才能把這些非母語的文法單字內化。 為什麼要帶孩子閱讀?將來還要帶他們看電影?因為文化就是透過語言文字去了解的。閱讀翻譯成中文的小說,會讓我有隔一層玻璃看風景的感覺,每每讀著,就會去找原文版來看,雖然閱讀的速度不如中文,但用作者原來的文字去了解她想表達的,直接了解英文文學之美,才能真正享受它。所以我希望孩子的英文能力是真的能使用於生活中,而非僅僅應付考試,從另一個角度看,能喜歡用英文做這些事,就算在學校遇到困難也會有勇氣渡過,不是嗎? 語言,就是拿來溝通的。在我這裡,孩子可以學習到的就是對英語的熱情和使用它的勇氣,那才是真實世界裡需要的,考試100分不會給你這些,就算只考60分,有了學習熱情和使用的勇氣,也能順利地與人溝通。除非希望孩子變成英文老師、語言學家、或者您有移居國外的打算,否則能與人溝通、能因為欣賞文字、文學之美而自發地閱讀就很實用了。 記得我另一篇文章曾說過,沒有一種學習是永遠輕鬆、自然、好玩的,學到了某個階段,一定要經歷困難的挑戰,才能獲得成就感,就像登山一樣,過程中的辛苦會更突顯站在頂峰時的感動與快樂。有了興趣和勇氣,再難都能接受挑戰,如果有機會認識在故事喵學習的國小孩子,您就會看見那種勇敢接受挑戰時眼中散發的光采,我常常為這個而感動。 再實際一點地談到未來的學習方向,這幾年他們聽過的故事將來還會重覆聽好幾遍,就像在家裡共讀一樣,最後可能是孩子直接說給我們聽,這些故事裡優美的文字,會在這個過程中像種子一樣種在孩子的心裡,有一天就會用上,有時候,我會看見讀過的故事不經意地出現在他們創作裡的痕跡,然後會心一笑。 至於聽說能力,我不喜歡就著一段設計好的對話來傻傻地練習,但是在閱讀之後的討論就能真實地使用英文來對話,如果我有機會一直陪伴她到中高年級,那麼我們就會透過電影、影集來加強聽力,和現代口語英語(colloquial English)的能力。 抱歉,說了很多,好像依然很抽象。實際一點地說: 學齡前,我用故事和童謠來引發孩子對英語的興趣,這是建立音韻識覺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童謠特別特別地重要,當然適當的聲音遊戲 也可以幫助他們,這些語音基礎會使6歲以後的英語學習事半功倍,很高興地,我們都看見您的孩子出現了學習動機,兩年多的故事童謠加上幾堂的聲音遊戲之後,對於語音的敏感度也提高許多。接下來,我會持續地玩聲音遊戲,同時培養獨立閱讀所需要的技巧,這個階段急不得,但走過之後就會開始一路往前奔跑。 小學階段,仍舊以故事為主軸來帶領他們,直到他們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甚至會自發地想用英文閱讀更多作品,過程中也會培養孩子用英文創作的勇氣,故事喵的牆上有一些孩子的共同創作,書架上的剪貼簿裡也有一些,有機會可以看看這些幾乎不修改的原創作品,它們不完美,都有文法、拼字的錯誤,但是他們有勇氣寫,就會越寫越好,最重要的是,這些短短的故事都不"制式",每個故事都那麼獨特。 談到更實際的問題,孩子在故事喵學習,除了學費之外,媽媽一定要有心裡準備,讀本、繪本、CD的花費絕對比讀一般英語班多很多,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孩子的學習動機也會高很多。我常建議家長每個月要為孩子準備至少500元的購書預算,把購書預算單獨存起來,積少成多,一定夠用,想想看,每個月少一、兩次外出用餐,少買一些零食,就可以省下這500元,只要願意持續地做,慢慢累積,幾年下來,孩子的房間就可以變成小小圖書館。 無論哪一個階段,聽老師說故事、和一起唱童謠都會是很重要的活動,通常也是一堂課裡面,最精彩的句點。 然後,當孩子比較大了,腦袋裡也準備好了足夠的語言材料,我會希望他們有更真實的英語情境去練習用英文溝通,假如家長沒有自己營造英文情境的能力,我會建議孩子一週上一堂外國老師的課,營造一個英文的情境,不用特別學什麼,只需要一位有耐心、喜歡孩子的老師陪孩子玩、聊天、天南地北地說話,畢竟兩個台灣人說著英語實在不夠自然,而我們使用英語就是要跟不會中文的其他國籍人士溝通時使用的啊! 我常覺得,人生無不散的筵席,孩子不會一輩子跟著我學英文,但無論哪一個階段在我身邊,都能學到一輩子用得上的勇氣、熱情和技巧,可惜這些都沒有量表,也不一定能讓您短時間地看見成效,不過,我相信您有這樣的耐心,也一定能慢慢看見成果。今晚剛好在電視上看見一個"樂趣理論"的實驗,結果是人們會為了樂趣而做些平常較少做的事情,比如說放棄一旁的電梯而選擇爬樓梯,因為那樓梯變成鋼琴琴鍵,增加了樂趣,而樂趣可以超越爬樓梯的辛苦。我帶領孩子接觸英文的方式就是符合樂趣理論,每當我做自我教學檢視的時候,這就是最明確的目標,在過去的多年經驗裡,從家長的回饋中,我想,我沒有愧對自己的目標,希望這樣也算是一個很棒的承諾。 Michelle ****************************************************************** *備註 特別強調,我不贊成12歲以下的孩子參加英檢測驗!我參加過的這個劍橋主流英檢是為成人設計的! 劍橋主流英檢的級數簡介: 初級KET (Key English Test):相當於國中中上程度、外貿(商)公司基本人員程度。 中級PET (Preliminary English Test):相當於高中及大學非英語主修中上程度、外貿(商)公司業務助理程度。 中高級FCE (First Certificate in English):相當於大學英語主修資優程度、外貿(商)公司高級主管、祕書程度及英語系國家研究所入學英語能力需求。 高級CAE (Certificate in Advanced English) : CAE的考生可以輕鬆地掌握語言的流利度。考生能體會語言和其文化的相關性, 換句話說, 考生可以運用其語言能力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上, 並在其文化容許的範圍內, 表達己見並予以申辯。考生也能表達出不同程度的語言性, 並且有能力且適當地處理未看過或可預知的情況。 優級CPE (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CPE考生的語言程度已接近以英語為母語的高等教育人士, 並且能在文化規範下適當並廣泛地使用其語言,這個階段的考生可以藉由擴充其字彙和修辭提昇對語言的掌握能力,而不必要學習新的文法,這階段的考生也可藉由新聞媒體,戲劇,電影或文學了解其文化,通過這項考試的考生證明他們有能力處理高等學術研究的內容。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2009年07月21日
公開
61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不要在他很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輕易地打擾他。 那麼如果急著要出門了,孩子剛好在拼圖該怎麼辦? 很多爸媽要孩子馬上起身準備出門,其實爸爸媽媽可以提早五分鐘提醒孩子,讓他有心裡準備,並且將手邊的工作做結束,雖然孩子不會馬上就能順利的在時間內完成,但如果持續這麼做就可以鍛鍊孩子安排自己時間的能力,不過,前提是如果你說再過五分鐘就要起身換衣服準備出門時,就一定要嚴守五分鐘的約定,不要變成十分鐘,也不要縮短為兩分鐘,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內心對時間的感知。 其實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春季班的遊戲空間後半段課程,暫時取消了個別的故事,因為我實在不願意因為"我有空"說故事了,就要孩子中止手邊的工作來配合我,長期來說這樣做是缺點多於優點的。 秋季班開始,我又會在有彈性的情況下為孩子說個別故事,但請參加英語遊戲空間的媽媽,務必配合一件事情!請仔細觀察您的孩子和老師正在進行的活動的進度,在孩子剛進教室洗完手,或者在自由遊戲時間當孩子差不多完成某一個活動時,順便瞄一下老師是否有空或手邊的工作是否即將結束?如果是,那麼便可以引導孩子把玩具收好,去選一本故事,到老師身邊稍等/或直接詢問老師,老師會為孩子說故事的。 這個過程,請以孩子為中心,請不要強迫孩子,如果當天孩子真的不想聽個別故事,那麼就暫停一次也沒關係,另外,在其他孩子的個別故事時間,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因為被故事吸引而隨時過來參加、一起聽故事,千萬別在孩子有興趣時告訴他,"等一下"或"不可以過去"唷!^^ 自由遊戲時間結束前,老師也會提醒孩子還有幾分鐘要說故事或唱歌,媽媽也不必急著一直催促孩子"快一點!"在老師繼續進行下面活動的時候,如果孩子想先完成手邊的工作,就讓他用自己的速度完成吧!他被團體活動吸引的時候,就會過來加入的! 畢竟2-3歲的孩子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太多的成人干預並沒有好處,但也不應該完全放任,適當的引導才是比較好的方法。 Michelle

選擇幼稚園

2009年07月02日
公開
96

【因為與一位媽媽筆談幼稚園選擇的事,寫著、寫著便超過了留言的限制,所以就把它變成一篇文章,貼出來純粹分享。】 那位媽媽的留言節錄如下,我把較為隱私的部份稍作隱藏了: …(前略) 對於公幼老師教學上的用心,我很稱讚也很感動,這真的打破了我對公幼的印象,公幼老師的素質我大大肯定,但是針對很多常規或是同學間的問題,老師常用處罰或恐嚇的方式,我比較不贊成。很多公幼的媽媽都覺得老師的引導方式很ok,本來就該這樣,但我總覺得應該有更多更正面的方式。我很希望孩子遵守規矩是發自內心的,是尊重體貼別人的,而不是基於怕被處罰的。…(中略)… 很多人跟我說,以後她們出社會一樣要面對很多人,所以應該讓他學習適應,而不是替他選擇好環境。是這樣嗎? 你認為呢? 我總覺得如果要這樣何必要需要受教育?教育的基本理念不是要啟發孩子的良心、善心,次而才是學習知識?我想一個心理健全充滿愛的孩子,應該足以面對各種環境、各式各樣的人。…(中略) 要上整天我也很猶豫,主要是**(幼稚園名)真的有點遠,沒有交通車,要親自接送,只念半天對弟弟的作息似乎影響很大…(後略) 下面是我想回覆這位媽媽的話: 也許我不是一個真的媽媽,所以當我這樣假設的時候,似乎不夠客觀,不過我有一個視如己出的乾兒子均均(Ryan),我與妹妹為了選擇他的幼稚園,不知道花了多少晚上徹夜討論,我們也到處參觀幼稚園(當然主要是她去看,再告訴我細節),因此這件事情我個人已經放在心中考慮超過一年以上了,假如下面的話有那麼一點值得參考的話,我會很高興能給你一點幫助。 如果我是一位媽媽,我會為我的孩子選擇和自己教育理念相同的老師。的確,這個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人,孩子的確該學習面對,不過,為孩子選擇適當的環境並不表示要給孩子過度的保護。事實上,就算是在教育理念與自己相同的園所,還是會有來自各種不同家庭的孩子,我會希望我的孩子去學習跟各種不同個性的孩子做朋友,我們本來就生活在這樣多元的環境裡,不管如何,他們都必須要學習適應的。 所以,我想,我為孩子選擇的"好環境",不是一個受保護、受到控制的純淨環境,而是一個除了我(媽媽)之外還能好好引導他如何用正面的力量去面對不完美世界的教育體系,幼稚園的老師與孩子每日相處時間超過三分之一,不重要嗎?當然很重要!一定要好好選擇的。 所以,老師的教育理念,會是我第一個考慮的重點,因為面對複雜的世界就是需要一顆善良正向的心才能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處理各種狀況。身為老師,我對自己的期許便是如此,雖然老師也是個平凡人,也不是一直都能保持著高度的智慧,但心裡有個目標,就會做趨近於目標的努力。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身教比言教的影響力大,跟孩子密切相處的幼稚園老師因此非常重要。我常覺得幼稚園老師比大學老師更需要我們的社會與政府重視,要好好地花時間培養,因為他們對孩子而言,就像一棵種子剛種在泥土裡所需要的水、養分與陽光一樣,一開始沒有足夠的養分和水、沒有充足的陽光,種子可能營養不良或者發芽時就長歪了。 如果我是一個媽媽,我選幼稚園的第二個考量是大自然的環境。每每想起自己的童年,就會深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在大自然當中長大,我自己在每天玩沙、看昆蟲、植物、花與蝴蝶的環境中長大,我很清楚那樣的生活給我的養分,能支持我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仍然堅持著要盡力帶給孩子們正面的引導,而不是只有知識的追求。 我十分贊成你說的“一個心理健全充滿愛的孩子,應該足以面對各種環境、各式各樣的人。”這也是我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至於強調自然環境的幼稚園常常有許多令現代父母擔心的問題:校園太大有老師照顧不到的死角、有樹有草蚊蟲多、爬上爬下容易受傷……,我還是舉均均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想法。 均均讀的學校是中學的附幼,平時吹自然風不開冷氣,只有午睡時才開,校園比較大,有很多樹與植物,有一個大操場。我與妹妹的做法是,請老師在孩子到戶外活動前幫孩子噴上天然的防蚊液(我們買了很方便使用的有機防蚊液放在學校),給孩子放幾件衣服在學校方便流汗溼透時替換,時時教導孩子保護自己不受傷的方法。(不常吹冷氣的環境讓孩子們在學校不會一直交叉傳染感冒。) 均均剛開始上幼稚園的時候,常常跌倒、撞到頭…阿嬤很不能諒解為何孩子常受傷,覺得一定是老師沒有把孩子看顧好,甚至吵著要把金孫轉到別的學校,妹妹總堅持轉到哪裡都一樣,不能總把責任推給老師,就算老師真的有不周到的地方,如果孩子學不會保護自己,到哪裡都還是有受傷的可能,不如與孩子好好談談,讓他學會保護自己。 每次受傷,均均媽媽便跟均均討論,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有哪些,自己該怎麼注意才不會受傷,受傷後媽媽雖然會給予愛的親親和抱抱,但因為均均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所以媽媽也會取消均均的權利,比如說:三天不可以到遊戲場玩。 經過好幾個月不斷的受傷、討論、受傷、討論,均均受傷的頻率慢慢地降低了。其中當然也數次跟老師討論,從老師的角度該怎樣協助活潑好動的均均降低受傷的機會,像上述媽媽處罰均均三天不可以到遊戲場玩的時候,均均自己也願意接受處罰,老師也答應在這三天的自由遊戲時間都把均均帶在身邊,沒想到均均反而自己利用時間翻閱了很多書呢! 這個例子的重點在,沒有一個環境是絕對安全的,也沒有一個老師能三頭六臂地、每分每秒地盯著每一個孩子(老實說,媽媽自己都不一定做得到!)孩子在學校活動萬一發生了狀況,先不第一時間怪罪老師,想想有什麼是自己從家庭教育上著手改善的,先做好份內能努力的,然後再想想該怎麼跟老師溝通,在老師能力範圍內的要求,相信老師都能盡量配合的。既然沒有一個幼稚園的環境是"絕對"的完美,那麼我們也只能選擇儘可能接近自己理想的環境,然後針對有缺點的部份想想能怎麼解決? 如果我是一個媽媽,我的第三個考量是不希望有太多知識性的課程。老實說,我不覺得在幼稚園階段沒有學到太多知識就一定會輸在起跑點,而且就算輸在起跑點,也不見得會輸在終點。重點是在爸爸媽媽的心中:什麼是輸?什麼是贏?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贏"的人生,還是一個"快樂"的人生,抑或是一個"知足"的人生? 我不認為考試第一名、將來賺很多錢,或當醫師、律師…...就是贏,我認為一個人能非常了解自己,也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能快樂知足的過日子,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我和妹妹對均均的希望就只是這樣而已。所以,我會希望學齡前的階段能給孩子一段快樂的時光。玩,應該是學齡前最重要的事! 但我並不是堅持幼稚園不可以有任何知識性的內容,或者僅是採取放任的態度。老師的教學方式、引導方式和態度很重要,引發孩子的興趣,帶領孩子了解世界,給予孩子一些不同的經驗,這些都很重要;讓孩子適性發展,而非硬塞填鴨;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當然會比以老師為中心的教育容易獲得我的認同,不過,這樣的環境在台灣真的不容易找到,我與妹妹也吃足了苦頭。(畢竟要找到環境、師資都很優良的平價幼稚園真的不容易,何況如你所說,距離也會是一大問題。) 幼稚園各種不同的教學形態其實各有利弊,親子天下有一篇文章談到幼兒教育重點:「五力」開發,蠻值得身為父母的您好好參考,為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最後談到讀全天還是讀半天?很多媽媽都知道,在可能的狀況下,我覺得理想的入學時間應該是大班,而且最好讓孩子讀半天就好。但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每個家庭還有不同的需要考慮的因素,我只能說,請媽媽都考量看看,如果真的得讓孩子讀全天,也不要太自責(就您的狀況來說,的確必須考慮弟弟的作息)。 這篇文章花了我兩個晚上熬夜寫出來,可能不是很流暢,想到什麼便寫什麼。其實我真正參觀過的幼稚園並不多,我自己任教的幼稚園也是一隻手的手指頭數得出來,我也不覺得有哪一個幼稚園,或哪一種教學方式是絕對的好,所以我把我自己選擇幼稚園的想法寫出來,也許能為您澄清一些自己的想法? 更多的資源可以看看親子天下的文章,多看多想,然後做個比較趨近於理想的決定,至於那些不完美的部份,就在往後的日子裡靠我們的智慧一一地解決囉∼ **這篇我也蠻喜歡的: 幼稚園學注音,不見得先學先贏 Michelle ******************** 2009. 8. 30補充: 住在台北的媽媽請不必問我均均讀的是哪一間幼稚園,因為他過去的一年住在台南,我們只是選擇一間跟上述的大原則盡量配合、而我們的家庭又能負擔得起的學校(我們實在無法負擔貴族學校的學費),但那真的不是我們心目中最最理想的學校,所以請恕我不公開推薦了! 目前均均已經搬到中部(因為爸爸的工作搬遷),均的爸媽為他選擇了一間華德福系統的幼稚園,這裡的環境又更接近我們心目中的理想,那是一間位居郊區、可以爬樹、可以玩沙、不把智育當作唯一發展目標的學校,不過,有很多細節我們還在觀察中...(8月中才開始...) 在很多現實的考量下,在我們有限的能力中,如果一定得取捨,我們(爸爸媽媽、乾爹乾媽)只能為均均做到,給他一個比較接近大自然的環境,希望能呵護他的快樂童年。如此而已。 ******************** 2011年補充: 延伸閱讀:兩年後的檢視-從幼稚園到小學 Michelle

該另取英文名字嗎?

2009年05月28日
公開
68

在網路上看見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這位格主的文字與想法,轉貼部份如下,請大家連結回原部落格看看全文,並在為孩子另外取一個不相干英文名字之前,想一想為什麼?需不需要? *************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 在台灣,從五、六年級生開始到最年輕的一輩幾乎每個人都有個英文名字。 如果不是到國外留學幾年,我不會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會為自己特別取一個英文名字。的確,這是一個特殊的案例,一個台灣、中國大陸、韓國、香港、新加坡特有的現象。為什麼這些地方的人要有個英文名字呢?頭一次碰到這個問題是1995年到英國遊學時遇到的,一個義大利同學這樣問我,我簡單地回答說:因為我們擔心別人不容易發中文音,會不知道怎麼唸我們的名字啊! 可是這個回答在說出口的當下,立即覺得名不正言不順了,因為他的義大利名字比我的中文名字還難發音,他剛介紹完他的名字,我馬上就忘記他的名字怎麼發音了!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另外取一個英文名字,好讓別人能夠叫他!......(中間略) 在網路上搜尋了好一會兒,發現有人甚至將這個問題做成社會語言學研究,並發表成書,我非常好奇,要找時間來閱讀看看,我和老公也討論良久,不難發現,這種現象應該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盛行的,很明顯的,它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華人社會曾經一度掦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這其中是否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self-abandon)或自我厭惡(self-hate)呢?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中文名字感到很自豪的話,那麼為什麼我們在面對外國人時,不能大大方方地在自我介紹時用自己的名字?為什麼很多外國人並不在乎他們的名字難不難唸,難不難記,而硬要我們記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卻反其道而行要去牽就他們呢?更何況並不是所有有英文名字的人都有機會出國留學�移民�認識外國人�出國旅遊,那這些人取英文名字顯然不是為了讓外國人容易唸或記得他們的名字而取的,那取英文名字的用意在哪呢?......(中間略) 關於這些因為英文名字在外國人圈子裡所鬧出的笑話,還不只這一遭。自從當了英國媳婦之後,對西方人如何命名的文化開始有些了解,也開始意識到華人的這種取英文名字的現象,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件多麼可笑與不可思議的事情。在華人圈子裡教過書的老外們,透過網路上不同的部落格�留言版中列舉了一長串讓他們捧腹大笑的名字。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六類: 第一類:不應該是名字的字被用來當名字用。 第二類:把西方人的姓,拿來當名用。 第三類:自己創造英文名字。 第四類:取的名字不符合自己的年紀。 第五類:取了不雅的名字。 第六類:用非英語系國家人的名字或希臘羅馬神祇名當作是英文名字來使用。 ......(未完) 以上摘錄自Kai-Ti在"月河"裡發表的文章。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 (附有一段有意思的短片。) ***************看完了再繼續看我碎碎念喔∼**************************** 很認真的看完了這篇文章,心裡有很多贊成和感慨。 使用Michelle為英文名字是從國中開始的,當然是老師要我們另取一個英文名字,用了廿幾年了,以前也沒想過為什麼... 第一次到加拿大時,剛開始還是使用護照裡的中文譯音,後來因為受不了外國人把自己的中文名字Jia-Ling念得怪腔怪調Cha~Lin~(變成掐吝∼重音還放在第二音節),所以,決定還是使用Michelle比較簡單,至少不必在他們很努力地用怪腔怪調叫著一個不像自己的奇怪名字時,還得壓抑自己想糾正發音的心情,裝出笑容來回應。 後來在溫哥華認識一位非常棒的老師Jason,讓我開始認真思考使用英文名字這件事,他總是很認真地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無論是什麼語言、多麼難念,他都很努力地練習將發音讀得趨近於正確,他很少使用我們另取的英文名字,他沒有明講,沒有像Kai-Ti遇到的外國人一樣問些尖銳的問題,卻讓我感到自己的名字十分受到重視,我們在他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的文化被認同、被重視的驕傲,這是從來沒有的。 我十分感動,因此從那時起,我認真地考慮起使用英文名字這件事,我難道非得使用一個另取的英文名字嗎?雖然它跟著我超過了二十年,也彷彿是屬於自己了,但不知道為何,當別人說著Michelle的時候,我還是會有"是哪個Michelle?"的感覺,彷彿我的下意識還是無法認同這"就是"我。 於是,我做了第一個改變,在需要"英文簽名"的時候簽上自己的中文譯名Jialing,而非過去習慣的Michelle,哇!仔細想想,習慣簽Michelle也十幾年了耶!我很愛練習簽名,Michelle其實不是個很容易簽得好看又流利的名字,後來習慣簽Jialing後,深深地感覺到:好愚蠢呀!當初竟然從沒想到Jialing比Michelle還要適合當成簽名喔! 本想昭告諸親友,我的英文名字將改回自己的中文名的英文譯音Jia-Ling,並將捨棄那個另取的Michelle(有時感覺Michelle好像只是一個代號喔!可惜,因為使用Michelle太久,要改實在很困難: \要通知外國朋友們,要他們記得Jia-Ling就是Michelle嗎?(他們知道,但要改口又是另一回事) \要通知所有的學生和學生家長,請他們改口嗎?(對孩子的認知應該是一大挑戰吧!) \要通知朋友嗎?(我試過在與朋友通email的時候署名改為嘉玲,並曾解釋原因,但好像沒人理我?大家還是回覆Dear Michelle...) \要在網路上貼公告?(嗯...有那麼嚴重嗎?) 真的,我覺得這麼做實在太強人所難了!也許我意識到這件事的時間太晚了...太多人是以Michelle認識我,而非嘉玲或Jia-Ling...對他們來說,Michelle就是我。 退而求其次地,我在工作和網路上的使用,還是繼續使用Michelle,但在不當"老師"的時候,我的英文名字都逐步地改為Jia-Ling了(比如說信用卡)。 尤其是在正式發表文章 的時候就一定使用中文姓名,像我去年幫麥克書店寫了幾篇書評,他們以我的英文名字Michelle來發表,我便去函要求改為中文姓名。這種感覺很難解釋,但對於自己產出的文字在正式發表的時候,還是希望能使用"真正"屬於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不知道是哪一個人的Michelle。 發表與專業領域相關的文字時是上述這個原則,發表創作文章時還是會用自己的筆名,後者是中學以後就有的習慣。(唯一的例外是我家小貓出書的時候,因為是部落格主彙整的一本書,就只好使用當時部落格的暱稱) 至於小蜜老師,那其實是一群可愛的小天使為我取的(因為覺得Michelle=蜜雪兒吧!)後來就被我視為是工作上的暱稱,專給孩子使用的。 老實說,我曾想過在工作上全面地改為自己的中文姓名,請孩子們稱呼我嘉玲老師,或比較符合美式學校對老師稱呼的方式Ms. Yi,但怎麼想就覺得這兩者都好僵硬、生疏、嚴肅,跟我的工作性質很不搭的感覺,Ms. JiaLing也似乎有哪裡不對勁,於是就放棄改變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孩子們第一次來到故事喵的時候,我不希望用英文名字稱呼他們,而希望用他們的中文名字(或家裡暱稱的小名),因為對幼兒而言,這從小就跟著他的名字才有意義,而不是一個另外取來上課用的奇怪英文名字。熟悉的稱呼對於關係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對2歲小兒來說更是如此。 等到孩子們大一點了,我會詢問家長是否想另取個英文名字,因為開始學習Phonics,我希望他們會對英文名字的開頭字母有興趣,或者在說英語時如果提到名字時,語音能銜接得比較流利,畢竟勉強把中英文放在同一個句子裡,語調、語音都會不順且怪怪的。 不過,現在想來似乎也不見得有其必要(尤其看完Kai-Ti這篇文章後),因此將來的日子裡我將不再強迫孩子們使用一個新的英文名字,假如您也不想幫孩子另取一個英文名字,老師可以協助大家找出正確的譯音(因為有時候還是需要使用英文名字來做一些語言的練習)。 *後記: 那麼Ryan從還在媽媽肚子裡還沒有取中文名的時候就被我們稱為Ryan,應該可以視為是家庭暱稱的英文小名吧! 畢竟他在胚胎時期就熟悉這個名字了呀!勉強地說,乾媽是英文老師也算是有使用英文名字的必要性嗎?(嗯∼已經做了的事情,為自己找點藉口... 這跟我無法與Michelle完全脫離一樣,已騎虎難下了呀!) Michelle (Jialing/嘉玲)^^

小學孩子的閱讀課

2009年04月14日
公開
50

英文閱讀究竟該怎麼讀才好? 很多強調用繪本做英語教學的課程,從繪本、讀本裡挑出單字,要孩子背誦、造句、考試...,這是把繪本、讀本拿來取代教材,閱讀的樂趣被抹煞不少,在故事喵成立之前,我也曾在坊間的美語學校教書,當時我也只得這麼做,因為補習班要求要看見"成果"。 我總是偷偷在課堂上塞幾個故事,那種"只聽不考"的故事。^^" 因為我自己也好討厭背單字,我的單字都是從大量閱讀來的,不斷地閱讀就能自然地累積字彙量。因此,現在來到故事喵的國小孩子,他們的閱讀故事課都做些什麼呢?他們不需要"背"單字,不用考試,但是他們花很多時間學習"閱讀"。 我們在第一階段花很多很多時間練習閱讀技巧,包括Phonics、Sight words...,當然這些技巧的磨練也都是透過閱讀。(6-7歲) 接下來就進入累積字彙量和學習閱讀技巧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大量閱讀讀本,練習重述故事、抓出故事重點、改寫故事...,因為簡易讀本裡的字彙其實重複性很高,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把許多單字記起來了。(7-9歲) 以上這兩個階段,都包括每次三本以上的繪本故事時間,老師一樣說故事給孩子聽,我們一樣唱歌、律動。 然後我們便可以進入Chapter Readers,以流暢的閱讀速度,接觸許多不同主題的讀本,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具備很好的閱讀能力了,他們還需要聽故事嗎?聽!老師還是說故事,不同的是老師說故事的方法不再強調肢體的輔助,而是以英文與孩子討論故事、插畫、預測發展...,我們沒有"會話"教材,聽說練習就隱藏在閱讀裡。繪本故事說完了,孩子也有能力再獨自閱讀一遍,重述故事、抓出故事重點、改寫故事...也都仍在進行著。(9歲以上) 同時,老師也開始讀小說給孩子聽,每次讀幾頁,剛聽的時候孩子會說聽不懂,因為我讀的小說裡有很大量的美語口語表達,聽了幾十頁後,那種害怕聽不懂的情緒就被克服了。 我開始把教學重心放在閱讀上,是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美語補習班都很認真地教文法、教句型、教設計好的一段一段的對話...,很多老師都能教得不錯,孩子們不一定需要在我這裡學(雖然我也能教得不錯,呵!),就算孩子不補習,國小、國中一年一年地也慢慢能教會孩子單字、文法、句型...,能單純陪孩子大量閱讀的課程不多,我喜歡為孩子做這樣的事。 我相信,喜歡上英文閱讀的孩子就算暫時在文法、單字考試成績不一定必然勝過其他同學,但在未來真正需要使用英語的時候,他們絕對有更好的能力去聽說讀寫,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定能愉快地面對學習英文的挑戰。畢竟學習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 當我們建議父母為孩子選英文讀物時,我的建議有兩個重點: 1. 選擇孩子喜歡的主題。 2. 每頁孩子不懂的單字在5個以下。 這麼一來,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的閱讀似乎比他的英文程度簡單,但閱讀的時候不停下來查字典,孩子才能享受閱讀的樂趣,等閱讀的興趣建立起來後,再難的內容孩子都願意接受挑戰。上述這兩個準則也是我為自己選小說的標準,我很享受這樣的閱讀,所以我這麼帶領孩子。(如果您的孩子不在故事喵,請您也可以參考這個準則來為孩子選擇閱讀的材料。) 孩子們似乎很喜歡我的閱讀課,剛開始我的閱讀課是好玩的居多,但是,幾個月過去,我給孩子的東西總是偷偷地加深難度,挑戰他們在學習上的耐受力(雖然我還是沒有考試),我發現他們在課堂上展現出來面對挑戰的耐性常常讓我感到驚訝。 有時我會想著,為什麼孩子們從來到故事喵之前的害怕英文課,到現在喜歡上英文課,甚至還能接受難度的挑戰呢? 今天,我剛好看見洪蘭教授寫的一篇文章(*),她提到: "從大腦和記憶的研究來看,廣泛閱讀的效果較好,因為記憶是個熟悉度,常用字的神經迴路連接得比較緊密,記憶比較好,同時,因為它反覆在不同情境下出現,這個生字的正確用法可以透過內隱的學習而得之,就不會發生「天黑了,爸爸陸陸續續回來了」這樣的造句。 大腦神經迴路連接的強弱有兩個因素,一是出現的頻率,二是活化的強弱。廣泛閱讀除了讓生字因多次出現,增加它神經迴路活化的頻率,也因每次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現,增加了活化的強度。一個單獨出現的生字不及在文章中出現時記得牢,因為故事內容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線索。"∼節錄自洪蘭教授的文章【精學修辭不如讓孩子廣泛閱讀】。 看到這裡,我感到篤定、踏實了。 "其實學英文也是一樣,不要一直查生字,它會中斷文意的了解,要先看過一段,把書本蓋下,試著把剛剛那一段的大意寫出來,如果寫不出來,就再看一遍,若其中有生字,先猜這個生字可能的意思,寫在一張紙上,再繼續看下去,把這一章看完時,如果某一個字一直出現,這個字就是key word,就需要翻字典查,若是查出來的意思跟紙頭上寫的類似,你就有看懂這段文章,這樣認識的生字也不易忘掉。"∼節錄自洪蘭教授的文章【精學修辭不如讓孩子廣泛閱讀】。 哈!這不就是我在國小孩子的閱讀課裡進行的方式嗎?只不過我們不一定寫文意,有時候是孩子說,我寫。 讀完了洪蘭教授這篇文章讓我更加確定我為孩子做的事是正確的,真高興!我也會努力地堅持下去。說到這兒,想起該記錄最近與一位家長的留言對話: 媽媽:我覺得他們好享受喔~ 學習可以如此快樂~^^ (附上照片) 小蜜老師:我收到你寄的照片了,謝謝!就是他們的笑容和專注的表情支持著我,要堅持著理想前進呢! 媽媽:堅持著理想前進...說起來容易跟好聽~ 但我相信一定是很辛苦很辛苦的~ 教學中看的見你的用心~ 我也很高興可以遇見好老師~ 而且是用心的老師^^ 真的很謝謝大家不時地捎來鼓勵,謝謝你們看見我的用心和辛苦(有一部份是用健康換來的),我會為孩子們一直加油的! Michelle *上面提到洪蘭教授的文章在這兒,請閱讀:精學修辭不如讓孩子廣泛閱讀

爸爸媽媽書區(兼談專注力)

2009年04月06日
公開
54

這一學期教室裡的爸爸媽媽書區相當熱鬧,借閱率提高許多,一直忘了告訴大家,考慮到大家都是在照顧孩子的空檔才能閱讀,借閱的期限已由原本的一週改為兩週,不能再加長是因為希望增加書的流動率,如有特殊需求,請跟老師商量。也謝謝這些用功的父母,願意為孩子多做功課、多閱讀,有用功的家長,才有幸福的孩子! 最近和幾位家長聊到孩子的專注力問題,爸爸媽媽書區有幾本與專注力有關的雜誌或書可供參考,我也鼓勵大家多多閱讀"感覺統合"相關書籍(下面會列出幾本建議書籍),看看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活潑好動?還是真有專注力不足的情形?家長們不用太過焦慮,但我仍希望您注意孩子的感統發展。 大部分輕微專注力不足的兒童,在將來進入正式學習的時候,仍有可能影響學習,甚至影響孩子的自信心(遑論情況較為嚴重的...),在幼兒時期如果可以靠適當的遊戲來改善,那是最好不過了,有很多遊戲都是在家就可以完成。媽媽們有需要的話,歡迎跟老師討論,雖然我不是感統的專家,但我會儘可能地將我的觀察心得與您分享。(如有能力不足之處,我也會給您適當的建議,或協助您尋找可諮詢的專家。) 感統方面的書籍(連結僅是老師慣用的搜尋,請大家自行比價): 感覺統合(上中下)新版--發現大腦+全腦開發+因材施教 這一套也可以分開買,是我通常推薦新手媽媽閱讀的第一套感覺統合書。 別錯過天才小孩:感覺統合 遊戲復健在家做 這是我一位朋友寫的書(以前的學生家長)。 黃謙瑄,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治醫師。 玩出優秀,玩出健康《115個促進感覺統合的簡單遊戲》 這本是我大姑翻譯的書,不過她沒有掛名。教室有一本,可讓您在教室翻閱,但無法外借,原因請洽小蜜老師。 分心不是我的錯:正確診療注意力缺失症,重建有計畫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的譯者是我很欣賞的丁凡,我正準備找時間閱讀。 分心也有好成績-克服注意力缺陷,追求成功的人生 這本書的譯者是我很欣賞的丁凡,我正準備找時間閱讀。 掌握學習的勝算 這本書同樣是朋友黃謙諠醫師的著作,避免孩子握筆錯誤而造成將來書寫的辛苦∼ 另外,也許您的孩子在熟悉與陌生的環境裡,表現如天壤之別? 那也許您適合參考下面這本書: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這本書的譯者是我很欣賞的丁凡,書裡的後半部,有許多很棒的建議,推薦給所有的父母。 Oops! 寫了上一篇要暫時停筆的文章後,才想到還有這篇很重要的分享要寫,只好趕快撐著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老實說,就小蜜老師自己多年來在教室裡的觀察,感覺統合發展不良的孩子的比例逐年升高,許多情況較為嚴重的孩子真的迫切地需要專家的協助,卻常礙於大人的面子,而白白地被犧牲了。我常為孩子感到難過。 我常因為害怕上述的狀況發生,而不敢太過明白地和父母們談到我對孩子的觀察,我怕萬一我跟父母談了,他們反而更想把問題深埋,那怎麼辦?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問題都不算嚴重,是透過遊戲就能改善的。感統發展良好對於孩子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即使是感覺統合沒有問題的孩子,父母參考書籍,跟孩子玩玩遊戲,都能促進感統的發展(很多都是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古早的簡單遊戲,效果真大!)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增進親子互動,不但能促進感統發展,也促進親子關係,比去上感統課來得好。 我在妹妹或朋友懷孕時,就建議他們開始閱讀這類的書籍,在這幾年當中,有幾位朋友的孩子因此得到早期的注意,而很快地改善了觸覺、前庭覺發展不足的問題。 也許這篇文章早就該寫出來,我也不必總是掙扎於是否該跟家長說說我的觀察,我想再次強調,寫這篇文章僅是希望提醒大家,請家長們不必過度放大自己孩子的問題,但也不要因為自己的面子而犧牲了孩子能早期接受幫助的寶貴機會! 有可能的話,請多閱讀、多觀察,覺得懷疑或擔心時可以與孩子的老師們談談,或者到有"感覺統合"專科的醫院接受評估(應是健保給付的),我不建議大家到坊間的私立機構去評估,因為私立機構有可能將孩子的問題放大,並鼓勵您趕快繳錢上課,雖說坊間也有良心機構,但我沒接觸過不能推薦給大家。 乾兒子Ryan三歲多就接受過這樣的評估,當時評估的結果讓我們很安心,知道我家這隻小小牛(小牛是舅舅)是個性活潑而非過動(該專注時能專注),但也多虧當時的評估,讓我們很早就發現Ryan左右腿的大肌肉訓練不足(其中一隻單腳站立的時間不夠長),經過在家遊戲的訓練,現在已經改善許多。 好了,我今天過度使用右手了,該去休息囉∼^^ **********4/8補充網路查到的資訊*********** 大醫院或復健科診所都有感覺統合的評估門診(台大、榮總、馬偕、長庚、三總....),各醫院科別不同,如:台大、榮總、三總要掛復建科;馬偕掛兒童心智科;長庚掛兒童復建科...,去做評估之前先打電話問一問醫院就可以知道。 Mich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