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uli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閱讀] 最好的妳

2015年01月17日
公開
32

最好的妳 最好的妳 Firefly Lane 作者:克莉絲汀.漢娜 譯者:康學慧 出版社:春光 出版日:2014/8/28 ISBN:9789865922504 語言:中文繁體 《最好的妳》Firefly Lane 全美近100萬人同時被感動! 美國網站選為歷年來最賺人熱淚的14本書之1(含《偷書賊》、《One Day》等) Goodreads書評網站、Amazon書店近10萬個讀者好評 作品被書評譽為「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深、最溫柔的那個角落」 《紐約時報》、《書單》、《圖書館期刊》等媒體一致盛讚推薦 這是一份妳應該送給自己, 並與生命中所有女性朋友分享的禮物 知名藝人Ivy(許嘉凌)、台灣暢銷作家大S 、名作家女王、《双河灣》總編輯王郁燕、廣播主持人朱家綺、 知名作家/主持人余秀芷、《魅麗雜誌》社長徐瑞娟、歌手范瑋琪、演員/作家胡婷婷、 三立新聞總編輯/主播陳雅琳、知名主播/主持人夏嘉璐、小說家倪采青、《bella儂儂》雜誌總編輯張倞菱、名作家彭樹君、城邦文化第一事業群總經理黃淑貞 等姐妹攜手感動推薦 螢火蟲巷裡沒有螢火蟲,只有閃亮亮的夢想,還有我們瘋狂、笑淚交織卻比星星永恆的友誼──鬧彆扭時除外。 她知道,只要說「我需要妳」,姐妹就永遠會在 塔莉,美麗聰明,總是人們目光的焦點, 但在自信的外表下,她一直活在被母親拋棄的陰影中, 更害怕一直照顧她的外婆撒手人寰,讓她徹底孤單, 她渴望歸屬感、渴望有人能無條件愛她── 直到,十四歲那年她在沒有螢火蟲的「螢火蟲巷」遇上溫暖的凱蒂。 她開始懂得付出,瞭解「家」是什麼感覺, 更重要的是,她交到了真正的朋友,並發誓永遠不離不棄…… 我們發誓要當永遠的好朋友,永遠,誰都不能將我們分開? 從十四歲到四十多歲,她和凱蒂互相依靠走過人生路, 也歷經了嫉妒、憤怒、傷害、憎恨,又重歸舊好, 原以為她們的友誼無堅不摧, 但她一次真心為對方好的舉動卻使兩人從此決裂──到現在她還是不明白為什麼, 可老天爺沒有放過她們,最後的重大考驗緊接著而來…… 這是個關於愛、成長與忠誠的故事, 也讓你不禁開始檢視人生最重要的事物:一個無條件愛你的人…… 作者介紹 克莉絲汀•漢娜 一九六O年九月出生於南加州,在海邊堆沙堡和玩衝浪長大,曾在廣告公司工作,也當過律師,而在她決定要去讀法律之時,她母親曾說:「但妳將來注定要當作家的。」事實也證明母親的話永遠是真理。 她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已創作二十本書。其風格清新溫暖,筆觸清淡而不灑狗血,能細膩刻劃故事人物的內心情緒而感動無數讀者。 她的作品常融入親情、手足、愛情與家庭價值等重要的情感,跨越不同的讀者年齡層,不只常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也被書評譽為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深、最溫柔的那個角落」。 與丈夫、兒子居住於美國西北地區與夏威夷。

[JULIA 閱讀] 愛情答非所問 by 許常德

2014年09月13日
公開
28

愛情答非所問 刀刀見骨的療癒作家 「我這次轉型了,我要當療癒作家!」阿德老師在電話裡興奮的說。 老師說,《愛情答非所問》是一本療癒之書,他不要再言語犀利、一針見血,因為講話太真切太直接而傷了許多人的心。不過,老師可能沒有意識到,《愛情答非所問》其實一樣是句句穿心、刀刀見骨,只不過這一次,他的確把過去放在心裡沒說出口的關切與溫暖,全都跟著坦然表達出來了。 你必然會驚訝於他看待那些痛苦愛情與殘酷生命的角度。很多時候,我看著那些讀者投書,那些情感流露的問題,滿是無解的酸楚與苦澀,忍不住懷疑就算是許常德是否也束手無策。然而,一看到老師的回答往往又大吃一驚, 從沒想過還有這一招可解。 當然,比起回答,承擔那些雪片般的祕密本身是更不容易的事。 每一封毫無保留的信、每一個窘迫露骨的問題,許多內容我相信提問者連身邊最親近的人也難以啟齒。是什麼樣的人能讓這些讀者掏心掏肺?是什麼樣的人能承載如此龐大的私密能量?是什麼樣無可替代的信任,能堅定的聯結著作家與讀者,讓所有人能藉由提問、答題與旁觀,同時被療癒、被鬆綁、被撫慰? 那果然是,許常德。許氏箴言第一次全心療癒力作《愛情答非所問》會告訴你,人生,原來沒有解不開的難。(文�時報文化資深編輯葉靜倫)

[JULIA 閱讀] 一日.一生 Labor day

2014年03月25日
公開
32

一日.一生(電影書衣版) 因為凱特.溫斯蕾,所以想看這本書。 也因為《姐姐的守護者》作者茱迪.皮考特的介紹-- 「喬依斯.梅納德是當今數一數二的作家...這本小說,大家千萬不能錯過。」 喜歡書中透過13歲孩子的敘述;喜歡事過境遷,相愛的感覺一直沒有變。 意外的六天五夜,他們以生命緊守彼此,而忌妒與背叛,卻讓他們等了十九年才重逢...奧斯卡金獎影后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領銜主演,3/21在台上映 人生最大的危險,往往不是那些顯而易見的事故,而是自己... 我選擇相信,生命裡真正的毒藥是愛情──難得一見的愛情,難以解釋的愛情。 在長假來臨前的一個星期四,相依為命的單親媽媽愛戴兒與十三歲的兒子亨利外出購物,邂逅一位流著血的男人法蘭克。這對母子接受了陌生人的請求,讓他搭上便車回家,他們原本孤單封閉的世界,也因此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愛戴兒曾經熱愛跳舞、渴望成為眾人的注目焦點。她嫁給了一個會跳舞的男人,但男人認為她愛過的,只不過是愛情本身,最後離開了這個家。在接連的心碎之後,鬱鬱寡歡的愛戴兒完全不願意與外界有任何交流,但那個星期四,她憑著本能判斷,可以信任法蘭克... 法蘭克是警方正在追捕的殺人犯,也是一個擁有神祕過往的男人。法蘭克在愛戴兒與亨利家中挾持了他們,只因他想要成為不一樣的人。在酷熱的五天長假內,外表危險、行為卻格外溫柔的法蘭克,不僅教會亨利打棒球、做派皮,也與愛戴兒陷入愛河,甚至計畫遠走高飛。到底誰是綁匪,誰是人質?各懷心事的他們能因此破繭而出,甚至成為一家人嗎? 呼應了伊恩.麥克尤恩的《贖罪》及尼克.宏比的《非關男孩》,美國作家喬依斯.梅納德透過一位十三歲少年的雙眼,描述這一段愛慾糾結、苦澀輕狂的故事,而最終的背叛改寫了所有人的人生。

[閱讀] 九命少女 All these lives

2014年01月13日
公開
23

九命少女 作者:莎拉.威利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博識出版 出版日:2013/10/25 內容: 《九命少女》All these lives 我能為妳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好好活下去! 比《姊姊的守護者》更揪心 給正處在靑春風暴,心中吶喊「不公平」、「為什麼是我」的你! 一則九命貓的傳說,一個多次和死神擦身而過的少女, 一段姐妹深沉的感情。只有痛過,才知道什麼是愛。 小丹的雙胞胎妹妹吉娜罹患血癌,被迫休學在家。醫院、化療、放療、吃不完的各種藥……十六歲的花樣年華蒙上陰影,深深的擔憂與不安全感籠罩全家。 看著妹妹飽受折騰,小丹心如刀割,卻連「骨髓捐贈」的資格都不符合,讓她懊惱又自責。 嬰兒時期的小丹曾和媽媽有過一次「驚魂記」:媽媽帶小丹去採買,才剛離開雜貨店,抱著小丹坐上車,一輛小貨車就迎面急駛而來,撞爛他們的車。 媽媽不時向親朋好友提起這段往事,末了總是打趣道:「小丹和我一樣有九條命來著!」 有一次她聽到叔叔說:「貓每損失一條命,那條命會被另一隻貓接收。」當一條命變短,其他的命會變長。 她開始希望這個傳說是真的,也寧願相信自己真的有九條命,因為她想把多出來的命分給妹妹…… 加拿大作家莎拉.威利以赤裸誠實和出奇幽默的筆觸,道出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姊妹所代表的意義。全書以小丹的視角敘述,她的口吻活潑、犀利且真實,讀者彷彿進入她的內心,看見一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如何面對妹妹罹癌,陪著她一同走過生命的傷痛與迷惘。

[轉錄] 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2013年06月11日
公開
30

[轉錄] 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轉錄自人人網) 原發表者:田軍   有一次在北大講座,遇到一位學生問我,"老師,你說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後告訴他說,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然後給了他我的博客位址 。而後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讓我們細說從頭。先動腦思考一下,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從幼稚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佈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稚園裏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麼?答案並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麼?" 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裏的玩具是誰的?" 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裏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裏,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概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裏,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o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像,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品質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事實上,生活裏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裏,"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裏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間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   當15歲的沈南鵬和14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不會意識到17年後他倆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跡。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電腦競賽上,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 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後命運的碰撞產生絢麗的火花。 而反過來,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事實上往往並不"低調",也並不"平易近人"。這並不是他們故意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無形中他們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這些人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因為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於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於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抵觸,卻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於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並不是來自於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餘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後來,我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癡,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與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因為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1)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3) 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品質,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品質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索取者"--惡性循環,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並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於這樣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的。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夠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越是襯得他的欲望無比強烈。這樣的人特徵非常明顯,其中一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裏,他們就會只說名字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復",在他們嘴裏是"開復";李彥巨集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裏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裏就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另人毛髮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理想)……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裏。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一個人心智慧力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世界裏,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艱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六個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像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五年,長則二十年" 。 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預想到的事情(當然我現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 如果,終於有一天,你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于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自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你是被找來提供幫助的呢。   甚至,你會獲得意外的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那麼就會有很多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為你提供幫助。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幫助往往確實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做到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的一樣,那些品質優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經比什麼都重要,並且可以令他們身心愉悅。然而真正有趣的現象是,被幫助的你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皆大歡喜,只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同時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迴圈。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如果人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重要的話。事實上,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其實非常虛幻,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我並不是說,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需與任何人打交道了。善於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那麼多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你與你身邊所有人的關係。流覽一下你的手機通訊錄裏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經很久沒有聯繫過了?這麼多年,我只見過兩三個人回答我說,"最長時間沒聯繫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其中一個還是特別固執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錄裏,總計才有22個名字。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的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寫兩本書都可以的話題。以下是我的幾個簡單的,但實踐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建議: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儘量回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 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回避了--儘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資料來源:[轉錄] 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 網路創業交流 - Inside 論壇

[分享] 月薪不到五萬千萬別儲蓄?

2013年06月11日
公開
27

資料來源:月薪不到五萬千萬別儲蓄?|李偉文部落格|公益部落格|中時部落格|中時電子報 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姊姊A寶一邊看著報紙的新聞,一邊大聲地問我:「爸爸,你有沒有看到這篇報導,王品集團的老闆戴盛益說,月薪若低於五萬元,千千萬萬不要儲蓄,甚至還要跟父母伸手再多要些錢呢!」 妹妹B寶湊過去看:「他還強調理財書建議年輕人無論要存款,其實都是錯的。」 我拉了張椅子坐到她們旁邊:「你說戴董事長的意見是對還是錯?」 AB寶猶豫了一下,B寶取巧地說:「看情況,不一定是對或錯。」 A寶也跟著說:「不能斷章取義來下結論,要看錢怎麼用。」 我贊許地點點頭,再問她們:「同樣的一筆錢,對於不同年齡的人來說價值一不一樣?」 AB寶知道我這麼問,答案一定是不一樣,雙雙搖頭。不過我再追問:「那裏不一樣?」她們就一臉茫然。 我告訴她們:「很多年前,曾經擔任過台大校長與國防部長的經濟學家孫震先生,就曾經講過跟戴董事長類似的話,他感慨許多人總是在錢的效用與價值最高的時候存下來,然後在價值最低的時候才使用。比如說,假使給一個大學生十萬元的獎金,隨意讓他使用,相信他創意出來的價值或對他往後人生的影響,一定大於將十萬元給一個五十歲或六十歲的人。或者我們更極端一點的講,若給一個大學生八十萬元,若他能善加用在學習上,一定比一個七十歲的人存款裏多了八十萬,來得有價值多了!」 A寶沈吟著:「沒錯,戴老闆是用比較通俗簡單的方法來說,的確他強調月收入不足時,應該拿來拓展人際關係,累積資源。」 B寶插話問:「拓展人際關係有那麼重要嗎?」 我笑笑回答:「我想這是善加利用錢的方法之一吧,戴董事長他在演講中也另外提到,用筷子作的比喻他強調,無論自己多厲害,若別人不跟你配合,家世學歷再好都沒有用,只剩一根筷子什麼都做不好,同時他也是藉此想提醒,年輕人不要宅在家裏,每天掛在網路,要多出門到真實的世界體會與歷練。」 A寶故意找毛病:「在網路上也可以認識很多朋友啊,搞不好更有效率,可以認識更多朋友!」 我不禁哈哈大笑:「你說的對,但是網路上的朋友跟你在真實世界認識的人,一個你可以看得到有溫度的人,的確是大不相同的,因為人這個物種,還是必須透過真實的接觸來建立關係與合作。記得二十來年前,資訊通訊科技發展的初期,剛剛有了視訊會議的技術時,很多公司推動在家工作的制度,不過沒多少年,絕大部份又恢復到公司上班,每個人可以直接面對面,聊天講笑話,而且人類的溝通,還藉助於許多非語言的互動,這些都是在虛擬的網路空間做不到的。」 B寶繼續追問:「人際關係這麼重要嗎?」 我歎口氣:「我不太喜歡用人際關係這個名詞,因為這好像是鼓勵你跟別人交換名片,比賽認識了多少人,其實真正有用的人際關係是你有好的人緣,也就是大家都喜歡你,信任你或敬重你,當他們有困難或有需要時,知道你願意幫忙,也幫得上忙,這種人際關係才是真正有用的人脈。」 AB寶靜下來,似乎在思索著我的話,我最後結論:「一定要趁年輕多充實自己,有許多學習的機會不一定要花到錢,就像結交好朋友也不一定要去餐廳吃大餐花錢一樣,不過,若真的有一些我們很想參與,而且也很有用的活動,也不要因為要花錢而排斥了。孫震教授說的話很有道理,錢的價值來自於我們好好的善加利用,否則,錢不但不能使我們幸福快樂,反而會帶來災難與痛苦。」 JULIA:年輕人會不會把擴大人脈和結交損友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