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ll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玩積木的精神 - 沒關係可以重來

2009年02月15日
公開
16

好一陣子,Andy愛上積木蓋房子。愛上積木的理由只是為了幫Hello Kitty蓋一個房子,或是幫小火車蓋月台。比起過去,大人試著陪玩積木的時候,Andy總是搞破壞,已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面對倒掉的積木,Andy還是會伸手摧毀掉沒倒的部分,實在有點讓媽咪惱怒,不過沒有表現出來。 我試著在每一次有積木不穩掉下來的時候,說:沒關係,再來一次就好了。還是好幾次,Andy會隨手把積木弄得亂七八糟。今天,媽咪很嚴肅的跟Andy說,"玩積木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倒掉的樍木,還可以再來一次。"所以要求Andy 在玩積木遇到不順的時候開口說:"沒關係,可以再來一次。" 晚上睡覺前時,我們聊今天的活動,還提醒一次Andy,現積木最有趣的是什麼,Andy很有自信的回答:"可以再玩一次。" 為了讓話題更具象,我接著告訴Andy:"打破的杯子不能重來,不能修理,因為破了,碎了,而且要吸塵器處理破的杯子(這是Andy打破杯子的經驗。)但是積木倒了,卻可以再來一次!你看,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所以,玩積木的樂趣,就是倒了,還可以再玩一次!" 後來Andy睡著了,對於以上這段話,自己覺得很滿意,想必是我在教會裡上了六堂(共七堂) - "對孩子的鼓勵,在關係中存款"課程有關,也就是學習用"具象的事實"與孩子溝通,並在過程中為孩子鼓勵與肯定的過程中,同時也為孩子"賦能"(增加能力);我只是嘗試用玩積木的過程,教孩子增加了解抽象"忍受挫折"的能力。

安弟把媽咪鎖在後陽台

2009年02月13日
公開
11

媽咪在後陽台晒衣服,Andy想要出來,只是沒剩下幾件要晾,就暫時沒有答應他,而他也沒有特別吵,所以就把晒衣工作完成。等我想進屋內了,發現Andy把喇叭鎖給鎖住了...。當下我也很鎮靜,因為外面有藏一把鎖匙,只是還要找一下。 因為通後陽台的門是家裡唯一的一個圓頭喇叭鎖,他也沒轉過喇叭鎖,當下沒想到Andy是否能把門打開。我告訴Andy說:"你把媽咪鎖在外面了。"我沒有恐嚇他,也沒試探他,怎麼樣也沒想到他一聽,馬上大哭,從沒看到反應這麼激烈的狀況,隔著玻璃,看了也很心疼,於是馬上轉頭去找 key,結果他哭叫得更厲害,只好回頭安慰他。 我在外面一直叫他不要哭,請他轉一轉喇叭鎖就可以了,但他不僅沒有試,還望著我大哭,滿臉漲紅,淚眼汪汪的....。 後來,我告訴Andy要禱告,因為每每Andy受傷,跌倒驚嚇,我們都會作簡單的禱告:"求主幫助我們把害怕和痛拿掉,醫治我們的身,心和靈。"這時他還是眼淚鼻涕爬滿臉。於是,我跟Andy說:"Andy,Andy 你禱告,上帝會幫助你把門轉開,上帝一定會幫助你,幫助媽媽。"這時,他只剩一點涰泣,幾乎要安靜下來,並伸手去開喇叭鎖。感謝主,才二,三秒的功夫,Andy就把門轉開了。 一入門,我們母子抱在一起,一起感謝主,幫助我們渡過困難。

好習慣快速養成- 教安弟穿脫鞋

2009年02月08日
公開
10

關於日常生活能力,前陣子教Andy如何輕鬆脫襪子,這陣子則是教孩子自己穿,脫鞋子。從小我們在幫Andy穿脫褲子和衣服時都會刻意告訴他左腳還是右腳,左手還是右手,所以現在穿脫鞋子有個方便就是他可以聽指令知道我們要他動左還是右,並且讓他在實際的經驗裡認識左右的方向;另外,還包括認識魔鬼沾(鞋子),腳指腳根等詞彙,都可以教孩子。 這過程中,我們最驚訝的發現是收鞋子。其實"收鞋子"並沒有教他,因為他第一次就做很好,只因他看(模仿)我們大人都是這樣。脫掉鞋子之後,把二隻鞋靠攏後,單手把鞋子放入鞋櫃。如果還記得脫襪子,他會塞到鞋子裡,一隻一邊。 孩子有些"技術性"的學習要靠發展階段的手用力的成熟度,知道哪裡施力,借力使力,但是"習慣"則是日常生活裡學來的。從孩子的映鏡,我們很慶幸自己有好的習慣。因為我們把鞋櫃設計在室內玄關處,所以都是進屋裡才脫鞋,再把鞋子收入鞋櫃的習慣動作,才然Andy有模仿收鞋的動作。既便回台北婆家,鞋子是擺放在牆下,Andy還是會習慣把鞋子相互靠攏,並把襪子塞在鞋子裡。 當然,這不是要吹捧Andy的好習慣,而是作一個大人從孩子身上無意間發現自己的優點的安慰。有時候我們看一些書總是說,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感覺像是暗指"壞習慣要避免",但是,其實大人也可以有很美好的一面,讓孩子模仿內化成為他的習慣的。所以我覺得有孩子最大的成就是,讓自己有動力把自己變得更好,這樣的管教想必可以事半功倍。

[語言]操練記憶 - 帶Andy吟詩讀聖經

2009年02月04日
公開
8

小小孩要能說話需要大量的詞彙,所以從嬰兒到現在,總是不斷的和Andy對話,管他懂不懂,就是當一個朋友聊天,當然得儘量用清楚的有文法句型,正向的話語,囉嗦的抱怨的哈啦多餘的話幾乎不用,不用兒語。 孩子開始說話之後,就用驚人的速度進步中,記憶對他們來說是掛保證的,例如,Andy 發現ABC song 和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星星歌是同樣的旋律;當他晚上開口唱早上才唱過的兒歌;從教會回家後高唱,"讚美主,哈利路亞";幾週後唱出幾週前常聽的歌;連一天在喜樂媽媽家玩,Andrew哥哥多放幾次他的影片後,回家也唱了一句國境之南的副歌.... 於是開始趁勢而為,透過詩歌教Andy背愛的真諦,約翰福音3:16 ,背王約的相思(紅豆生南國...),這時的孩子背東西是輕而易舉的,愈大的孩子反而愈弱;現在的努力,可以幫助孩子操練記憶,對將來的學齡需要的記憶背頌會有很顯著的幫助。這絕不是Andy的獨門功夫,而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只是內容因家庭環境接觸的內容而有所不一樣。有的小朋友說出的話是巧虎的內容,有的小朋友把電視廣告當練習說話的內容,或是故事CD等。 不過回頭過來看,這是一個不錯的活動,但千萬不要考試,孩子將來要考的試很多,不用急著給孩子打分數,讓記憶的操練變成一種學習和互動過程,不要讓它變成壓力,破壞孩子的胃口,不要辜負上帝賜給我們超大能力腦袋的設計,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安弟一歲十個月記錄

2009年02月02日
公開
15

今年過年完全沒有幫Andy買新衣新鞋,但是從之前朋友送的買還有美國阿姨買的大兒童鞋子和衣服庫存裡,意外的讓Andy有新衣服新鞋子可以穿。 要回台北過年前一天,媽咪翻了一下Andy的庫存鞋和一些去年夏天在Mothercare 買的特價冬天套裝,當下怎麼看都覺得還太大不能穿,而只是心血來潮找來Andy試穿一下,竟發現有一雙龐家送的超帥氣Nike黑色球鞋穿起來剛剛好,另外還有二雙Baby GAP球鞋。媽咪高興又安慰的對Andy說:"孩子!你長大了"。幾件卡其褲子和牛仔褲也都剛好,長一點的小摺一下就可以了,今年過年可以不用再混搭了。 1月26日,Andy就滿矯正年齡一歲十個月了,等到3月26日(原來的預產期),滿矯正年齡二歲,同時也開始要算實際年齡了,換句話說,在3月26日的時候,Andy就會變成二歲三個月,一下就會晋級加三個月,其實年齡是沒什麼好計較的啦,只是做個交待而已。 今年過年Andy終於有10.2公斤了,身高約83cm,雖然偏低百分位,但很健康,是個很快樂,勇敢,遇到一些狀況都還算節制的孩子。 現在的作息 睡眠包括午睡,一天都至少有12小時,冬天的緣故可以睡到10 ~ 11個小時,午覺也幾乎有2小時。因為冬天的關係,我們家都不再是晨型人了,但生理時鐘總是讓我們早上7點醒來,然後"賴床的行為"再讓我們再小睡到8:30才正式起床。當然我們也立志,在天氣變暖的時候可以再成為晨型人。 精彩的睡前儀式 現在晚上的睡前儀式很長,要一小時的準備,大約8:30pm就要開始,睡前奶喝完後,要刷牙,光刷牙就要用掉15 分鐘,刷牙,潄口(加鹽溫水)。然後是繪本時間,繪本一讀下來,有時要三遍,中間還要聊繪本,關燈前還有睡前祝福禱告。關燈後,還會聊一下一天的活動,操練記憶,會唱的歌也會稍唱一下,有時媽咪自己都先睡著。Andy已漸習慣,還會體諒媽咪說:媽咪睡著了。 補充讓Andy作潄口動作,是因為發現他喝水後不吞進去,找到地方就亂吐包括床,地板和桌子,還好我腦筋動得快,就規定他只能在洗手台上吐水,果然有個發洩的出口,從此就不再亂吐水了,只是調皮的Andy會故意把水留在嘴巴裡,看媽咪緊張的樣子覺得很有趣。 認知的進展 Andy的語言發展很好,溝通上可以注益正向的發展。歌曲簡單的,副歌處很快就會唱了,較複雜的,聽個幾天,就可以接唱了。例如,聖誕詩歌,幫Andy記憶歌詞摘自聖經的原文: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相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現在在學愛的真諦,士林靈糧堂出版一首重新編曲:愛的真諦,非常好聽,聽了一二個禮拜,Andy已可記憶八九成愛的真諦(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的內容。 對於物體大小和左右已有確切的概念,顏色也在學習當中,用指令請Andy拿對顏色的機率有有較高了,表現出有其概念,但仍無法精確辨識。形狀也可以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croissant月彎型。 最愛玩 這陣子 Andy很愛玩積木,蓋房子。玩積木的時候,念念有詞,剎有其事的模樣,很像電視作菜節目主持人,而他最愛說一些 : 這個放這裡,隔壁放這個,如果!~%& 所以 $#@ 但是 @#$* 然後 %$#*& 。每天都要玩上二到三場。 他也會帶著積木在家旅行,不管塞在哪裡都可以再去挖出來(很像小狗到處藏食物),或是把積木排排站好,像右下圖一般,看似整齊的擺放。 最愛唱歌和看書 天天都要創作並高歌幾曲,只要手上有麥克風樣的東西,就可以化身為歌,內容都是他學來拼湊出來的怪句子,有時很雄厚,有時很激昂,也可以抒情。 這幾個月以來,累積許多歌庫,一些簡單兒歌,詩歌,連常聽的曲目都可以接唱了,比較難的如,"發光如星"(馬兆駿曲),"愛的真諦",都可以記憶八九成哦,而且是很快的時間內。這一點都不誇張,記憶都孩子來說是piece of cake 都可以做得到,只是要"自然",不要逼小孩。就記憶而言,是借力使力的觀念,當然還是選擇記有用的,實用的,實際的,等學齡時,以前記憶的能耐和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學習。 Andy也很喜歡看故事書,我已經把客廳一個櫃子整理成二層,一層中文,一層英文書,讓他可以自由取閱,再依他拿的書,只要有空,就會陪孩子一起看。

饒恕的功課 - 媽咪! Sorry!

2009年01月30日
公開
10

2009.01.31.教孩子謝謝不會太難,講對不起也很容易,但饒恕的功課卻不簡單。 面對一歲半後的Andy,管教的功課又不一樣了,尤其是看了過猶不及一書,我試著節錄並記錄成心得分享給家有0-3歲兒的父母(上下二篇),可以參考孩子的成長歷程,認識並接納"這階段"的孩子,便知道要如何作管教的功課。 Andy在十個月到一歲間,我們的簡單家規是不准碰電線和垃圾桶,我們的家法是輕打手背,但是這當中卻曾有二到三次是Andy在用餐當中,媽咪自己脫稿演出母老虎記,日記都有記載,沒有隱埋事實。感謝神,我個人的學習是用很快的速度走過那孩子吃飯以及低百分位的混亂心情。至少在一歲到十八個月之前,處罰手背的次數減少,並且找機會讓孩子靠近垃圾筒,如自己丟尿布,丟包裝紙屑等;另外也讓Andy"觀看"各樣電池充電燈號的實際變化,合理化危險禁忌,讓Andy明白危險與安全的界線。 ***讓體驗變成他的經驗*** 有一次Andy"偷"拿電蚊拍,因為累犯了,我心裡一橫,決定讓Andy自己不小心電到,果真第二次把玩電蚊拍時就電到了,他非常的震驚,從此,不敢亂拿電蚊拍,並且我們也把"觸電"經驗copy到使用插座或插電的行為上。 ***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 *** 一個月前,Andy小手一揮把快吃完的碗從餐椅上直接砸到地上。我很驁訝,也忘了生氣,只想說,我要用那一招??從來沒遇過這狀況。我呆坐了一會兒,然後回頭找抹布,還把Andy抱下餐椅,很溫和的告訴Andy狀況,並且要求他一起善後。有時候,他一不高興,亂丟東西,我絕不發脾氣,只說,你把他丟掉了,請再撿起來。 現在,我只把搞砸的事當成可學習的機會,如打翻牛奶,食物,亂丟衣物玩具時,都在讓Andy學習解決問題,而不是發脾氣。這時候,他們也是無辜的,他們在學習階段,雖然有自私的罪性,但作父母的可以把這些問題的化作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儘管只是"撿起來""抹地板,桌子等",一點一滴都可以讓Andy 學習責任並給孩子賦能-讓他有能力解決問題。 ***讓饒恕的功課成為我們家的美德*** 一歲半後的Andy,似乎變成了另一個Andy,雖然他還是有穩定的性情,但是遇到不爽的事情,尤其是當大人變成讓他掃興的對象時;有一次孩子的睡覺時間到了,還在和爸嗶在床上玩,媽咪講了一句"快九點半了!"Andy回頭過來,冷冷的賞我眼睛一拳,當下,我火冒三丈,但是我沒有怒氣衝天,我只是冷冷的說了一句,不可以打人,然後就離開房間了,腦袋瓜還在想,這要怎麼處理???聰明的爸嗶,要Andy跟我道歉,等我回房間,Andy 就開口說"對不起!Sorry!" 類似狀況已發生過幾次,包括今天晚上,Andy咬痛了二次我幫他刷牙的手指。第一次當然原諒他,第二次,我告訴Andy我的手受傷了,而且我覺得很痛,然後就離開現場(心裡還是會生氣),跑去找爸嗶,請他演下半場戲(勸說Andy,或與Andy溝通);本來我要先進去找他,等他說Sorry的,結果今天他很快的且主動跑出來,連說了二聲的"Sorry!",我馬上蹲下,張開手要抱他,他就飛奔跑來讓我抱抱(像是電影經典溫馨的畫面) 媽咪:"我們還是好朋友!" Andy:是! 然後,我們就開心的回房間睡覺了

家有0-3歲兒 - 為孩子立界線 (上)

2009年01月29日
公開
17

家有0-3歲兒(下) 前言:以下內容仍節取自Dr. Henry Cloud與 Dr. John Townsend合著之「過猶不及」一書之第一部第四章,界線是如何發展的。同時也是為孩子立界線,為婚姻立界線之系列出版品。 *   *   * 家有小小嬰兒嗎?是否很快的發現那嬌柔的娃兒,在出生四,五個月後,就開始"離開"母親走入世界,或許速度不快,但這是一條堅定的方向;而母親的角色,要花十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讓孩子離開我們。 孵化期Hatching / 區分期(Differentiation)嬰兒在最開始五個月到十個月的生命有個主要的改變:從「媽咪和我是相同的(一體的)」,「變成媽咪和我是不同的」。這個時期,嬰兒從與母親被動的結合,變成了對外面世界主動地 感到興趣。他們發現外面竟然還有一個更廣闊更有趣的世界,他們想要涉足,想分杯羮。  嬰兒的行為開始聚焦在探險、觸摸、品嚐(口腔期)的時期。雖然小孩在這階段仍需要母親,但他們不像以前那樣只繞著母親轉;母親先前滋潤與餵養他們的苦心終於開花結果--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安全得可以開始去冒險。看看那些到處爬行,到處用口腔探索周遭環境的幼兒,正全力前進,正在將自己地理上的界線付諸行動--離開母親。 新手媽媽們渴望來自嬰兒的親密、需求、依賴,或許想盡辦法跟年幼的嬰兒黏在一起,但對母親來說,這是一條痛苦的界線,而對孩子來說,卻是必須的。 練習期 Derek快五十歲了,衣著像大學生,喜歡日光浴,把臉曬成古銅色,且一點皺紋都沒有;對一個中年人來說,實在很不自然。他渴望親近更年輕的人,想過夜生活,換工作,只想做保持年輕有活力的事情。Derek這種生活型態表示出他仍停留在「分離與個體」的第二階段:練習。 這階段大概是小孩十個月到十八個月,學走路、學說話的階段。孵化期與練習期之間的轉變很大。孵化期的嬰兒雖大大的被外面新奇世界吸引,至少還依賴母親。而練習期的小孩卻要把大人丟在後頭。光是走路的能力,就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全能的,看那會爬又會走的幼兒真是感到興奮無比,全身充滿活力,想要嘗試一切,包括走高陡的樓梯,拿叉子塞插座,翻垃圾桶等。 回到Derek身上,他正是停滞在練習期的大小孩,他滿意自己的現狀並享受當中的樂趣,然後,如果旁人把Derek不實際、浮誇、不負責任的泡泡戳破時,馬上變成一個「很掃興」的人。十個月到十八個月大的孩子就是發展到「練習期」的階段,對大人小孩是一回事,但若停滞在「學習期」就不能不當一回事了。 正值「練習期」的嬰兒最需要從父母身上得到:與父母同歡樂;但必須給予他們一些安全的限制,讓他們有安全的環境好好地練習。在練習期階段的孩子,學習積極與正面主動是好的,然父母在這個階段必須明確跟孩子設下前後一致與符合實際的界線,卻不會破壞小孩的興緻(成為那掃興的父母),以協助他們度過這轉接時期,換句話說,小孩跳到父母手上的咖啡果汁,濺得到處都是,也沒有關係(當你能把這篇文章讀完時,就會同意為什麼可以忍受孩子的調皮,而能"釋懷,沒關係"了。) 練習期提供小孩精力、動力,來進入他成為「個人」的最後階段。全速在練習期衝刺的孩子,不可能一路衝到底,練習期的小孩必須進入下個階段:重歸舊好(Raprochement )。 重歸舊好 Raprochement 這階段發生在十八個月到三歲的時期。重歸舊好,源自法文 Rapprochement,意思是「恢復原先和諧的關係」,換句話說,在練習期中的跌跌撞撞累積成為他的生活經驗或教訓,讓孩子回歸現實,他們那超人,無所不能漸漸變成「我並不是什麼都能做」,甚至會焦慮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危險的、並且他們仍然需要媽咪。(也有人說是又回到幼稚期) 重歸舊好是孩子重回與母親的親密關係,只是這樣的關係又不太一樣,孩子將帶進「自我」(Self),這樣的關係是兩個人,且帶不同的想法和感情。孩子已經有能力與外界產生互動關係,卻不會失去自我感了。 這個階段對父母和對孩子,通常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他們常常惹人討厭、唱反調、易怒等。以下逐項來看幼兒會用那些「工具」來為他們設立界線。 ∼待續

家有0-3歲兒 - 恢復原先的和諧關係 (幼兒18 ~36個月) (下)

2009年01月29日
公開
10

家有0-3歲兒(上) 重歸舊好 Raprochement 這階段發生在十八個月到三歲的時期。重歸舊好,源自法文 Rapprochement,意思是「恢復原先和諧的關係」,換句話說,在練習期中的跌跌撞撞累積成為他的生活經驗或教訓,讓孩子回歸現實,他們那超人,無所不能漸漸變成「我並不是什麼都能做」,甚至會焦慮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危險的、並且他們仍然需要媽咪。(也有人說是又回到幼稚期) 重歸舊好是孩子重回與母親的親密關係,只是這樣的關係又不太一樣,孩子將帶進「自我」(Self),這樣的關係是兩個人,且帶不同的想法和感情。孩子已經有能力與外界產生互動關係,卻不會失去自我感了。 這個階段對父母和對孩子,通常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他們常常惹人討厭、唱反調、易怒等。以下逐項來看幼兒會用那些「工具」來為他們設立界線。(待續) 如果家有十八個月左右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有共同的"狀況":生氣、不要、打人。 生氣 生氣,是一個朋友。生氣告訴我們有問題發生了,要我們去面對那個問題。生氣,讓自己知道與體驗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能用生氣區分自己與別人不同的能力就是一種界線。能適度表現自己怒氣的小孩,在他們以後的生活裡,將可以了解別人是否想控制或傷害他們。 這是我的(主權) 這時候的孩子,開始使用新的字彙,最愛說,「這是XX的」,「這是我的」;玩具也不讓別人碰,因此常被誤以為是一個「自私」的個性或行為。這種自我很重要的自我中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罪或敗壞。但是聖經不是如此教導我們,我們被神所造,有神的形像,同時神也授予征服與治理這世界的主權一樣(當然也包括享受),是「管家」。 我們也擁有管理自己時間、精力、天分、價值、感情、行為、金錢,以及其他種種權利或青任。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屬於我的」觀念,就沒有責任感要去發展、滋養、保護這些寶貴資源。 當我們明白主權的意義時,就可以明白孩子絕對需要明白「這是我的」「我的」「我」不是壞字眼。孩子若擁有足夠的愛,他們就會有愛人的性格,而不是聽停在宣告自己主權的行為而已。 不,一字界線 「不」是人類使用語言中最重要的一個字。「不」在孵化期會出現,卻在重歸舊好時期(Rapproachement)臻於完美,也最恰當。這是孩子學習到第一個語言上的界線。 「不」這個字幫助孩子與不喜歡的事物分開,給予他們選擇的力量,保護他們。學習去處理小孩說的不,對小孩的身心發展是很重要的。小孩在這年歲常會說NO說上了癮,拒絕吃某種東西,不午睡,不洗澡...,可是,絕對值得讓他們說不,這樣他們才不會產生完全無助或無力的感覺。 這時父母的任務就是第一,需要讓孩子有說NO的安全感,鼓勵他們建立起自己的界線。即使小孩不可能如願地做所有的選擇,大人仍需要傾聽小孩的NO;有智慧的父母不會被小孩的抗拒所侮辱或感到憤怒,會讓小孩覺得不管他們的NO或他們的YES,都一樣重要。他們不會因為孩子對他們說不,就很情緒化地讓自己的感情內縮,他們依舊會與小孩有密切的親子關係。如果父母中的一方被小孩所說的NO搞得精疲力竭,另一方面必須出手援助。整個過程必須付出很多的心血。 第二個任務是幫助小孩尊重別人的界線。小孩除了要對人說NO以外,也要能夠接受別人向他們說NO,舉例來說,不能因為在玩具店裡,小孩耍脾氣了,怕大人出糗,就放棄作父母的原則,而放任小孩為所欲為,甚至必須暫停手邊正在做的事,適當和小孩當面好好處理問題;必要時,可以體罰一下都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在一切都太遲以前,幫助小孩接受一些限制。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十九:18)   界線建立在三歲小孩身上最為明顯。這個年紀,他們應該可以很熟練地做好下列幾件事: 可以和別人感情很親密,欲仍擁有自我感與跟人分開的自由。 可以適當地對別人說不,卻不怕因此失去對方的愛。 可以接受別人適度的拒絕,卻不會因此在感情上內遁或畏縮起來。   孩子愈早學習一些好的界線,以後他的人際關係上經歷的混亂就會愈少。三歲以前若能先打好根基,青春期會過得"比較"順利。(注意,不是"很"順利。)而且也"比較"容易轉換到成年期。如果幼兒期未能紥好基礎,青春期多下點工夫依然會助益良多。若二個時期都有嚴重的界線問題,成年以後的歲月就很難過了。 界線問題來自我們和別人那些難以數計的接觸,以及我們自己的本質和性格。但最重要的界線衝突發生在我們的幼兒時期,在「分離與個體」的三階段:孵化、練習、重歸舊好其中之一,或三個階段都有。一般來說,發生得越早,創傷越深,界線問題也就會越嚴重。 註:全文百分之九十摘自"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一書之第四章,界線是如何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