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作者的意念

2010年01月29日
公開
32

【寫作小撇步】作者的意念 2010/1/22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文字蘊藏的力量真的很恐怖,就像司馬遷寫了一本《史記》強烈影響後代對漢武帝的看法一樣,歷史在作家意念的策動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即使講述的是同一段故事。 小說的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因為讀小說不但可以拓闊眼界,而且幫助我們整理各種情緒。它在文學裡是一種很特別的體裁,非常貼近現實,鉅細靡遺地敘述一件事情,讓人難辨其中人物、景象、感情的真假,很多作者藉著筆下的故事,向讀者解釋、傳達或留下他自己。 因此沒有一種文體能像小說這樣既寫實又虛幻,它可以混淆人物、感情與時空背景的虛實,不管發生過或不曾發生過的,都可以經由刻意的處理、掩飾而後再呈現。 一篇小說,可以看成一個作者的縮影。 從正面看,作者透過雷達般的敏覺,仔細搜尋身處環境所傳來的訊息,然後經過個人的主觀解讀,將訊息投射出去。如此產生的心血結晶,多半夾雜著他自身的意念、自白的呈現,或是他所希望的理想國度。 比如日本作家東野圭吾,他的小說都是描寫人性的推理之作,由他眾多的作品可發現,他對於人性到底有多了解,當他在面對那些黑暗的時候,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 但也可能剛好相反,作者不單單將自己的經驗移植上去,也有可能是現實中沒有達成的,藉由完全顛覆、叛逆的文筆宣洩他對生活的一種不滿,據說這類小說在文學創作中比例反而更高。 我們常說,人類的潛能是不可臆測的,的確,作品本身沒有對錯,只有隨性的表現與主觀的認定,藝術就是這樣,背後不一定有它的背景和發展脈絡。

靈感這種東西

2010年01月19日
公開
11

【寫作小撇步】靈感這種東西 2010/1/15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創作通常不會只是無病呻吟,因此,靈感這東西並非從天而降,而是與作者自身的認知、遭遇、喜好相結合而浮現。 人家說故事寫來寫去還不就那幾個套數,因為一個人的關係與際遇也不外是那幾套,故事中的元素雖能置換,但架構永遠不變,作者能寫的題材也絕不會離自己的生命太遠。 所以要把人物寫活,要不就是自己認識那角色,要不就是自己曾是那角色,除非天才洋溢,可以憑空想像,否則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必難脫關係,唯有把自己的切身經驗放入文章中,才更容易寫入感情,讓文章讀起來有一種「活」的感覺。 比如大家熟知的《鶯鶯傳》,很多人認為裡面的張生跟作者元稹有不尋常的關係,那些情節應該來自於元稹自己;又如曹雪芹寫《紅樓夢》,我們彷彿看到曹雪芹化身故事中的角色,把他一生的境遇融入或投射到這本小說裡面去了。 讀者很喜歡找一些所謂的「背後故事」,因為相信作家都會有「為創作而抒情」的情況,文字既是最能展現一個人內涵的媒介,因此他必須回頭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細節,透過作品,讓別人被他的故事給感動。 誠然作者與作品密不可分,創作必會受到作者的主導而讓人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說作者皆其中人物又過於牽強,創作終是創作,作者是作者,不能相提並論,靈感之謎終究難以苦苦求解。 有的作家在描述故事時,習慣繞個大圈子,把自己重重包裹之後再介紹給讀者;有的則是閃爍其詞,迂迴地表現自己;更有人以相反而且彌補的角度來對待作品,或許出於謹慎,或許擔心不被現實世界所接受,不管是哪一種,答案都藏在作品中。

用筆思考

2010年01月15日
公開
2

【寫作小撇步】用筆思考 2010/1/8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蓋兒.卡森.樂文在她很受歡迎的作品《故事可以這樣寫》一書中,跟大家分享她的寫作秘密,她說自己尋找靈感的方法就是「永遠寫不停」和「享受寫作的樂趣」。 「與其坐在那裏發呆,不如拿出紙筆來隨手塗鴉。」她這話聽起來,就好像農人在說:「與其把田地荒在那裡,不如灑一些種子下去,把它充分利用起來。」 她建議大家放鬆心情,在紙上一句接一句寫下「任何東西」,揮筆沙沙地寫出當下的心情或是一段回憶、隨興而無聊的蠢話,甚至是一堆垃圾,只要不停止。直到紙上出現信筆寫出的某幾個字令我們眼睛一亮,就會找到所要的靈感,知道自己該寫什麼了! 這是一種「用筆思考」的妙招,雖然大部分的醫生並不贊成事事都用筆抄錄下來,因為這會讓大腦偷懶養成依賴性,不肯好好的記東西。不過要是能把「用筆思考」套用於學習或寫作上,的確可以讓我們找到自己的思考路線和意念的焦點,把抽象的感覺具體化。 所謂「用筆思考」,就是用筆替代嘴巴,白紙黑字,把思考的內容寫下來。 這樣有什?好處呢?根據一些中小學老師把這個理論拿到課堂上實驗,發現相對於「用口語來表達」而言,「用筆思考」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實實在在地經歷思考的過程,擁有屬於自己的見解和話語,並產生讓思維縝密的效果,在遣詞造句上也會更加講究,因?,為了選擇一個恰當的詞語而作的冥思苦想,就是一種更深入的學習。 同時「用筆思考」便於溝通、交流、修改和補充,讓寫作的人“透明”起來,每個人腦瓜裡閃現的火花、靈感和思考軌?都可以輕易被檢查到。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010年01月05日
公開
1

【寫作小撇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010/1/1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似乎否定了記憶對寫作的重要性,記憶對寫作究竟有沒有幫助? 不但有,而且還很大。 很多人對寫作感到力不從心,就是因為詞彙不夠、掌握的材料有限,大腦記憶庫的儲存量,成了能否在寫作天地游刃有餘的關鍵。 所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是提醒我們就算記性再好,重要的東西還是用筆寫下來最好,因為腦袋瓜有時靠不住,我們需要「爛筆頭」來預防萬一大腦存檔遺失。 雖然經過書寫的東西不容易忘記,不過好記憶仍是大家求之不得的,我們所有的經驗、思想和情感都存放在大腦裡,記憶不只是一種知性的「了解」,還包含了對所有事物的「感覺」,比如說,一般人在記得結婚紀念日的同時,通常也會把求婚時的甜蜜滋味儲存起來。 所以記憶好的人,不僅擁有更多的寫作題材,也能在情緒上作豐富的連結。 也許你會說:「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成績不好,敗就敗在記憶力太差,現在連寫作也要靠記憶,那我是不是沒指望了?」 不,不,先別氣餒。 心理學家把正式學習的記憶稱為「語義記憶」,而生活事件的記憶稱為「情景記憶」,這兩種記憶存在著相反的關係,一種強,另一種就弱。 也就是說,假如你對很多知識性的語義都記不牢,恰恰說明你的情景記憶比較強。 所以你大可放心,考試成績差,不代表無法成為好作家,因為要成為作家,不必記得太多空洞式的知識,寫作需要來自生活本身的真情實感,根據這個方向去儲存記憶即可。坐在書桌前想一百次,倒不如親自一試,親身體驗所獲得的記憶,不容易被時間沖淡模糊掉。

高智商等於創造力

2010年01月04日
公開
18

【寫作小撇步】高智商等於創造力 2009/12/25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從本質上講,寫作離不開創造。 偉大的作家通常要不是人生閱歷卓然超眾,就是能夠觀察、發現到大家看不透的道理。 這樣才能有推陳出新的題材,並不斷開發看事情的新角度,除了寫出一般人看得到的現象,還能點到別的層面,甚至進一步抓住核心,揭示問題的根源。 文章若要精采,作者本身應該也不會太平凡,要不然怎能藉由想像創造出根本不存在的事實,或是透過觀察找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則? 在某種程度上,創作上的成就與作家的智慧有著「此消彼消,此長彼長」的因果關係。 不過,創造的智慧,不等同於一般人所謂的高智商,絕頂聰明也不是作家的必要條件。 當然,太笨的人不會有敏感的觸覺去對細微的刺激產生反應,也不可能擁有超強的想像來吸引別人進入他所構思的世界,反應差,即很難有效地駕馭文字,或有組織、有條理地對事物進行描繪與摹寫。 文字的敏捷和機靈,的確需要高IQ作為後盾,至少當別人看到磚塊只會想到蓋房子時,他能夠多方面聯想到萬里長城、攻擊武器等等。 然而,寫作不只是反應速度的大比拚,能不能將才華發揮到極限才是重點,聰明人的問題往往是「能者求逸」、「知而不行」,偏偏在這方面想獲得成功,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毅力(比如在遣詞造句上精益求精),還有努力奮鬥的決心(創作時不偷閒躲懶),所以智力是一項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 寫作就跟其他事業一樣,如果只有浪漫的情懷,沒有認真嚴謹的態度;只有苟且敷衍、不求甚解,沒有專心持續的努力,是絕對行不通的。

【寫作小撇步】不按牌理出牌

2009年12月19日
公開
1

2009/12/11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生活中,所謂的創造力,是指不因循守舊、不按牌理出牌、以非常之道、行非常之事的一種能力。 唯有採取跟別人不一樣的做法,才顯得與眾不同。 比如切蘋果,一般人總是先從莖部直切到底部窩凹處,以方便把籽去掉;可是碰到那些不怕給自己找麻煩的人,說不定就把蘋果橫著放,攔腰切下去,這樣不利於去籽,但是會看到果核呈現一個清晰的五角狀,像一顆星星。 中規中矩、太講道理的東西,也許不差,不會出大錯,但無法給人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唯有拋開慣性,才能變得非同尋常。 不論在商場、情場或任何領域裡,那些競爭的勝利者,往往是能給別人帶來預期以外收穫的人。 寫作不也一樣?所有的讀者都在尋找差異性,包括新穎的觀點、不同的布局,他們希望作家腦海裡湧現源源不斷的點子,想像力最好如泡沫般一直發酵。靈感永遠不嫌多,可是從哪裡抽出頭緒來?作家也是普通人,有每天要面對的現實,怎樣從平凡的生活中,擠出好的創意? 我們得承認,「創意」不是從無到有、憑空得來,創意是將本來就有的東西重新排列組合,就像工程師和搞發明的都喜歡拆解產品,透過拆解獲得創新的想法一樣。 也許在寫作的第一個層次,允許合理的借助範文,把別人的東西做些許組合、延伸及修改,讓原有的架構更上一個台階,就像小孩子寫作文,大綱可以模仿,但內容各憑本事,這是俗稱的「舊瓶新酒」。 到了第二個層次,就須把目標設立在眾人水準之上,擺脫舊有的框架,跳離思維定式的束縛,注入更多熱情與才華,蛻變出自己的風格來。

異想天開的魅力

2009年12月04日
公開
1

【寫作小撇步】異想天開的魅力 2009/11/27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大概所有人都會同意「一個作家最難做到的一點,就是維持熱烈而又豐富的想像力」這句話。 愛因斯坦也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想像力卻是無限的。 善於想像的人,有一種浪漫的渴望,在現實裡,這樣的能力是冒險犯難、發明發現不可或缺的元素(雖然沉迷其中,有可能出乎意料地成功,不過不切實際的下場,多半落得唐吉訶德式的幻想,把風車當巨龍打,只帶來夢碎的泡影)。 而這種傻勁不正是文學藝術的泉源?想像力的可貴,在於它不必遵循固定的思考模式,也不以既有的知識為範圍,比如沈復〈兒時記趣〉把蚊子想成白鶴,又如〈西廂記〉把牆邊被風吹動的花影,比擬為翻牆偷著約會的人。 至於,想像力從何而來?頭腦靈活、多動腦筋,就能多開發一點嗎? 我們常稱不符實際、不合事理的奇特想法為「異想天開」,其實這就是想像力的源頭,「異想天開」使我們超越現實的困縛,避免陷入一種彼此模仿的重複,也使我們增添了緊張與新鮮感,所以勇於「異想天開」的人其實更富有魅力。 我們小時候懂得圈起指頭假裝喝水,懂得拿掃把假裝騎馬,可是長大成年後卻不再夢想到遙遠國度去探險,很多人甚至放棄了開創豐功偉業的憧憬。 縱使軀殼和環境不能任意改換,但是心靈和精神的領域可以呀,透過神奇的大腦轉化,我們依然能夠達到真正的解脫。 所以說,想像力需要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誘發,當我們開始接受或適應社會的秩序時,想像力其實已一點一滴被抹殺掉,因為紀律不允許我們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