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才絕、畫絕、癡絕」的顧愷之

2016年04月05日
公開
5

「才絕、畫絕、癡絕」的顧愷之�鄭行之 大紀元2016.4.4 顧愷之,字長康,出身士族家庭,多才多藝,善作詩詞、精於書法,尤其擅長繪畫。因為他的才華多元,當時的人稱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他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才絕」 顧愷之,從小就勤於讀書作詩,因此博學又多才。在文才方面,顧愷之頗有造詣,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可惜都已佚失。他還寫了不少詩篇,流傳於世的有《風賦》、《觀濤賦》、《箏賦》、《四時詩》、《虎丘山序》等。當劉裕(篡東晉,建南朝宋,中國因此進入南北朝時期)北伐南燕時,顧愷之為他作《祭牙(旗)文》。 另外,他還留下一些殘章斷句,歷經千年流傳至今。比如當他完成《箏賦》這一詩篇時,自認與嵇康的《琴賦》可有一比,因而在那一段時間裡,他連日常生活中與人交談也要雕琢字句。某天他去會稽旅遊,歸來後,人家問他會稽景色如何,他回答:「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蒸霞蔚」,特意說得既富動態感又充滿詩情畫意。 後來「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竟成了後世繪畫的主流(指山水畫),江南的秀麗景色因而一再被細緻生動地描繪。而與此同時,魏晉時期的審美觀由重「形」朝向重「意」蛻變,漸漸地開啟了中國特有的古典美學。 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相當大的成就,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讚(摹搨妙法)》和《畫雲台山記》等三本繪畫理論書籍。(以上三書的最早版本現今收錄在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著很深的影響。 「畫絕」 在繪畫方面,顧愷之師從衛協。但他不喜墨守成規,在畫之前,往往要先觀察、思考,然後才動筆。同樣的題材,顧愷之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畫出不同的風貌來。 據唐宋人的記載,顧愷之的人物畫中,以魏晉名士所佔比例最大,再來就是政治名人肖像,此外,因當時信仰佛教的風氣很盛,所以他也畫一些和佛教和神仙相關的圖像。他還畫飛禽走獸,這類主題比漢代繪畫在題材上要拓寬許多。 他曾說過:「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之中」。意思是說,把人的四肢畫得美不美(妍蚩)都沒關係,不影響畫面。要畫得傳神,全都在於眼睛畫得好不好。這種「阿堵」理論對當代的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成了他之所以備受推崇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時的人物畫因此出現了一個新導向,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特點的「傳神論」成為主流,而這一思潮也正是他周遭的名流、士人所秉持的審美觀念,最後造就了魏晉南北朝特有的美學理念。 後人論述他的畫作,「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唐代張懷瓘對他的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 按《世說新語·巧藝》記載,他在畫裴楷(兩晉名士,時任中書令)肖像時,故意在他臉頰上多畫了三根鬚毛。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顧愷之說:「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識,這樣才能表現他的才識。」看畫的人再仔細去看,覺得多了這三根鬚毛,畫像確實更栩栩如生了。 顧愷之在畫謝鯤(兩晉名士,「八達」之一)時,因為謝鯤喜好遊山涉水,就把謝鯤畫在岩石中間,這是他以背景因素來烘托人物性格的一個例子。 顧愷之曾揣摩嵇康(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贈秀才入軍》中的詩句「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嵇康這首詩是描述內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顧愷之想畫,卻先拿來演繹自己的畫論:要畫「手揮五弦」,易,因為彈琴的手部動作,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具體,所以容易。 但要畫「目送飛鴻」,難,想憑目光的微妙變化來傳達那種捉摸不定的迷惘心緒,這一點則是比較難的。顧愷之很精確地把他畫人物的實際操作心得給?述出來,正因為「難」,所以能把握好才是最可貴的,藉此闡明了虛實、難易之間的互為關係,給後人留下了「傳神論」的又一精闢註解。 顧愷之作品真跡大多散失了,只留下少數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圖》(隋代摹本,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和《洛神賦圖》(宋代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兩者都很能說明顧愷之時代的畫風和藝術水準。 《維摩詰像》 東晉興寧年間(西元363∼365年),顧愷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畫的《維摩詰像》,有「清羸示病之容,憑幾忘言之狀」,畫出了維摩詰的病容及病中與人應對的特殊神色。這幅《維摩詰像》在當時引起極大的轟動。 《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是按照《女史箴》一文而畫的。《女史箴》是西晉張華所作,內容是教育當時的宮廷婦女如何做人的一些道德箴條。在《女史箴圖》中,顧愷之描繪了一系列人物,不但身姿儀態十分優雅動人,也讓後人了解當時宮廷婦女的穿戴服飾及威儀丰采。 古人稱許顧愷之的用筆、勾勒人物輪廓和衣褶的線條「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線條是連綿不斷、悠緩自在的,蘊含著極其勻和的節奏感。這都是《女史箴圖》的名氣和重要性之所以能歷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洛神賦圖》是根據古代名詩人曹植以神話隱喻失落愛的感傷詩篇──《洛神賦》而繪成的傑出作品。 《洛神賦》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可說是極為重要的作品。其內容是描述曹植所愛的女子甄氏被他的哥哥曹丕奪去,後來甄氏死了,曹丕把甄氏遺留的玉鏤金帶枕給了曹植。曹植在回他自己封地的歸程中,經過洛水,夜晚夢見甄氏來會,悲痛之餘作了一篇《感甄賦》,塑造出洛神(傳說伏羲的女兒,在洛水溺死後為神)的動人形象。之後,甄氏的兒子曹叡將它改名為《洛神賦》。 《洛神賦圖》在古代曾被很多畫家摹繪過,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認為是原作的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了兩卷,保留了更多的六朝時代的特點。 畫卷一開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從在洛水之濱遙望,而他愛戀著的美麗的洛水女神則出現在平靜的水面上,含情脈脈,似來又去。洛神的身影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感。曹植在詩篇中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來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飄忽往復。這兩句充滿情思和微妙感受的詩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而這一極富文學意味的作品,細膩地描繪了人的感情活動,在古代繪畫發展史上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列女圖》 《列女圖》又稱《列女仁智圖》, 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漢代著名學者劉向《列女傳·仁智卷》中列女的故事。現存是宋人摹本,僅餘二十八個人物,使用漢代通行的畫法——「平列布局法」。 顧愷之畫這幅畫時,特地以衣裾曳地來烘托列女的曼妙身姿,塑造出一種沈靚大方的動態感;又以衣帶翻飛來顯現女性那種款款行止的雍容氣度。 從顧愷之這種流暢連綿的線條及其內蘊的律動及凝重感,可看出他是受到篆書的影響,乍看甚為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他運用勁挺而柔靭的細線勾勒人物輪廓,給人的感覺是圓潤勻稱,氣味古樸,後人稱之為「春蠶吐絲」,又叫「鐵線描」、「高古游絲描」。 而在設色方面,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染渲飾,再輔以微妙的面部表情,所創作出來的人物無不神采飄然、出塵。 此卷另一個特點是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形制,如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曲線大袖袍,腰結綬帶並配掛長劍;女子梳著垂髾髻,身著深衣,眉毛塗以朱色,體態輕盈,婀娜多姿,這些都表現了特定時期的風俗和時尚,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魏晉之際(或漢魏之間)的繪畫藝術的部份面貌及南北朝繪畫的淵源走向。 《斫琴圖》 在古代的長卷人物畫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舖陳演化,《斫琴圖》恰在這一點上有所不同。這幅畫描繪的是製作古琴的場景,製琴人都是些氣宇軒昂、儒雅的文士,他們或挖刨琴板,或調弦聽音,或製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旁觀指揮,還有幾位侍者執扇。畫面寫實而生動。 畫中琴面與琴底兩板清楚分明,琴底開有龍池、鳳沼。說明當時古琴的構造形制,已是由挖薄中空的兩塊長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這是迄今僅見的一幅記錄製琴方法的古畫,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樂器製造為題材的作品,在古琴史上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畫的右上角有一文士獨坐於長方蓆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絲線的中部輕輕地撥動,其目光下注卻又不定於何物,整個臉部呈全神傾聽狀,這正是調定音律時所特有的表情神態,《斫琴圖》在這一點上可謂極其傳神矣。 顧愷之這件《斫琴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宋代(960-1279)的摹本。此圖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也不及《洛神賦圖》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徵上仍凸顯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 「癡絕」 顧愷之的生平及經歷,世人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最初曾在將軍桓溫和殷仲堪的幕下任過官職,很受桓溫和謝安的賞識,和桓溫的兒子桓玄頗有來往。晚年任散騎常侍,六十二歲去世。 從顧愷之的軼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率真、單純、樂觀,充滿真性情,由於他把一些世俗事物看得很淡,在若干傳說中就被形容為「癡」,以下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幾個很具代表性的事例: 妙畫有靈 變化而去 相傳有一年春天,顧愷之要出遠門,於是把自己滿意的畫作集中放在一個櫃子裡,用紙封好,題上字,交給桓玄(東晉名將桓溫之子)代為保管。桓玄收到櫃子後,竟偷偷地把櫃子打開,一看都是精彩的畫作,就把畫全部取出,又把空櫃子封好。兩個月後,愷之回來了,桓玄把櫃子還給愷之,並說,櫃子還給你,我可未動。等把櫃子拿回家,打開一看,一張畫也沒有了。顧愷之驚嘆道:「妙畫有靈,變化而去,猶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晉書.文苑.顧愷之傳》) 可隱身的寶物 有一次,桓玄將一片柳葉說成是可以隱身的寶物,是蟬用來藏身的,人拿了它,貼在自己的額上,別人就看不見你了,他要顧愷之試一下。顧愷之接到手裏,往自己的額上一貼,不一會兒,桓玄便在顧愷之面前撒尿,還口口聲聲說這寶物很靈,使他看不見顧愷之。顧愷之不以為怪,反而相信桓玄真的看不見他,所以就把柳葉當成了寶物。顧愷之的這種性格極具喜劇性,「人多愛狎之」,朋友都樂於和他相處,樂於和他交往。 吟詠到天亮 義熙三年(407),顧愷之做了散騎常侍。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裏,看著明月當空,詩興大發,於是便高聲吟起詩來,他的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聽到他的吟詠,就隔著牆讚美他幾句。顧愷之一時興奮,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沒完沒了地吟起來。謝瞻隔著牆陪著折騰了一會兒感到累了,就找了一個下人代替他和隔牆的顧愷之繼續折騰。人換了,調變了,顧愷之不知有變,就這樣,一直吟詠到天亮才罷休。 倒吃甘蔗 漸入佳境 《世說新語》記載顧愷之吃甘蔗的事。有一天,顧愷之跟著桓溫去江陵,當地的官員來拜見桓溫,帶來了當地特產甘蔗。桓溫見了十分開心,要大家都嘗一嘗。當大家開始吃甘蔗時,唯獨只有顧愷之一人出神地望著江面,沒有拿甘蔗吃。桓溫見他出神,就故意挑了一個很長的甘蔗,把甘蔗尖頭給了顧愷之,顧愷之也沒注意,拿起來就啃。桓溫看到顧愷之一付心不在焉的樣子,笑著說:「甘蔗甜嗎?」這時,顧愷之才回過神來,舉起甘蔗,說:「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講究的。」大夥問:「怎麼個講究法?」顧愷之說:「如果一開始就吃甜的部分,會越吃越不甜。而我從尖子開始吃起,到最後越來越甜,這就叫做『漸入佳境』。」顧愷之倒吃甘蔗節節甜,蘊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說是人生的大智慧。 母親的畫像 據說,顧愷之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後就去世了,因此顧愷之從來沒見過母親。當顧愷之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察覺到別人都有母親,為甚麼自己卻沒有,他傷心地問父親,父親只是含糊其詞地顧左右而言他。 從那天以後,顧愷之便經常在門口呆坐等母親回來,後來,父親不忍心再欺騙兒子,便將實情告訴他。顧愷之心中難過,就常常要爸爸跟他講母親的樣子,他仔細地問了母親的長相、五官、身材,包括她常穿的衣裳布料及顏色。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要把母親的模樣畫出來。 顧愷之憑藉父親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給母親畫像。每次畫好之後,他都會去問父親,畫得像不像,父親總是露出遺憾的表情。顧愷之不氣餒,仍然畫筆不輟,他一定要將母親的樣子分毫不差地畫下來。因此他又花了很長的時間一次次去畫母親的畫像。終於……最後一次,他看見父親兩眼放光,拿著母親的畫像捨不得放下,說:「像,像極了」,他才滿意地停筆。 小名「虎頭」 顧愷之有個外號叫「虎頭」,也有稱他「虎頭將軍、顧虎頭」的。這裡邊有個神奇的故事。據說從前江南的湖邊經常有許多老虎出沒。有一天,顧愷之正在江邊準備畫一幅巨作《洛神圖》,洛神是個水神,經常來去江河湖泊之間,顧愷之因而天天到湖邊來作畫。有一天,當太陽下山,天際水面都是五彩繽紛的彩霞,顧愷之正要收拾畫具準備回家時,突然水面上湧起陣陣漣漪,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帶著微笑站在水面上。 她看了顧愷之一眼,轉身就要走入彩霞之中,顧愷之連忙展開畫具,開始作畫。畫著畫著,畫筆卻禿了,他一心只想捕捉這動人的畫面,隨手一摸,卻摸到了一個毛茸茸的東西,顧愷之伸手一拔,抓到的卻是一把毛質鋒挺,軟硬適中的金黃色的毛。顧愷之從衣衫中抽出一段線頭,將這撮毛紮成一個筆頭,用手指捏著,就又開始作畫了。顧愷之專心地作畫,不知不覺又把筆畫禿了,他再次隨手一抓,又是一撮黃毛,紮成筆頭繼續作畫,直到天色暗了,才不得已回家。 第二天,他又到原來的地方,只見湖邊多了一塊模樣似老虎蹲著的黃石,他也不在意,一屁股坐了上去就開始畫了起來。就這樣,每天湖邊都多了一塊黃石,等到顧愷之畫完時,湖邊也蹲滿了老虎般的黃石,奇怪的是,原來湖邊常見的老虎卻也快沒了。當地人經常看顧愷之作畫時,旁邊總有幾隻老虎乖乖地蹲在一旁,而每天畫完時,地上滿是金黃色的虎毛,大家都說顧愷之是老虎的頭頭,因此「虎頭」這個綽號就這樣傳開來了。(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 為神像點睛 募款一百萬兩 據說,顧愷之二十歲那年,京城要擴建一座大寺廟,請地方士紳捐錢。當時,一般最多都只捐個五千、一萬兩,沒想到顧愷之卻大筆一揮,捐了一百萬兩。很多人覺得顧愷之一定是在開玩笑,顧愷之也不在意,只是默默在寺廟內的牆上畫了一幅女神像,但卻沒有畫上眼睛,他交待寺內的住持說:「五天後我要為女神像點睛,想要看的人必須認捐一萬兩。」 到了那天,果然許多達官貴人都前來看顧愷之點睛。只見顧愷之輕輕揮筆一點,女神像立刻發出動人的靈光,所有來觀看點睛的人見此光景,紛紛跪拜在地,一下子就認捐了一百多萬兩,對於顧愷之的點睛功力,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晉書.顧愷之本傳) 從此,顧愷之畫人像的技術,尤其是「點睛」的功夫就出名了。 傳說顧愷之到了年老的時候,畫人像就不再點睛了,人家問他為甚麼時,他總會說:「不能點!不能點!這人像要一點睛,馬上就會動起來開口說話了!」(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

張輝誠「從受害者到實踐改變者」

2016年04月03日
公開
15

曾有痛苦的學習經驗嗎?側寫中山女中張輝誠老師「從受害者到實踐改變者」 作者:青醒 │ 發表日期:2016-03-30 主持人�常玉慧、高瑋呈 來賓�張輝誠 撰文者�林郁嘉 提起學習,你想起什麼樣的經驗?在臺灣的教育現場中,我們面臨著龐大的升學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又得到了什麼樣的能力?教育只能夠是這樣子嗎? 張輝誠老師的中學生涯是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但卻選擇投入教職,從受害者,變成實踐改變者,透過學思達教學法,嘗試翻轉單一的教學方式,讓教育有更多可能性! 當教室成為監獄 輝誠老師娓娓道來自己的求學經驗,老師來自雲林鄉下,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讀書,直到國中的教育環境,開始有許多的考試,在學校被禁止上課討論、甚至會因此被打嘴巴。於是意識到「學校好像監獄,每天八點入監服刑,五十分鐘放風十分鐘,好不容易熬到四、五點,以為出獄了,結果只是假釋,隔天還要繼續回監獄服刑。」當學校成了監獄,一個個的學生被困在教育體制內,我們該何去何從? 老師說「我唸書的時候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所以國中和高中是我最痛苦的六年,後來當了老師。我以前是受害者,現在變成加害人,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加害以前的自己。」這是輝誠老師創立「學思達教學法」的動機。 學思達為何而來 於是老師嘗試理解傳統填鴨教育的起源,認為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工業革命後,西方突飛猛進、東方亞洲開始落後,為了追趕西方的知識,我們的教育選擇填鴨,因為填鴨可以加速學習、濃縮知識。 然而這樣的填鴨教育,培養的不是基本的學習、思考、表達的能力,而是學生的忍耐力、定力、專注力、筆記力,因為需要在學校忍耐並安定自己,還不能分心,需要持續在課堂上專注的聆聽與抄筆記,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被批評。 填鴨的高密度教學,使得老師們需要透過考試來確認學生學習狀況,而可怕的後果,是習慣為了考試而讀書,沒有考試就不讀書,甚至在考試後把知識毫不珍惜地、無情地刪除。 而且老師憂慮地說「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最高效益,我們可能犧牲掉了80-90%的孩子,因為他們填不進去。」 可是,這是我們期待的理想教育的樣子嗎? 學思達的誕生 輝誠老師認為,20年的教育改革經過了,但教育沒有鬆綁、學生沒有變的快樂學習,因為考試文化依舊,而考試文化的關鍵在於老師教學技術的單一。 因此老師發想出學思達教學法,改變體制內的教育方式,期待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翻轉單一、單向的傳統口述教學、填鴨教育的方式。 學思達教學法背後有著嚴謹的理論、技術以及實驗,學生的成績甚至可以超越傳統單向教學的成績,讓學生、家長、老師們認同。老師也相信,學思達不是工具,而是能力。 老師認為,我們以前得為了成績犧牲掉學習、思考、表達的能力,但相信學思達教學法是用能力包裹成績,成績只是副產品,這才是教育的本質。而且老師堅信,如果只有20%的學生能夠進入菁英學校,另外80%的學生不應該因為為了爭奪資源的考試而被犧牲,他們應該得到很好的能力驕傲的離開學校。 學思達的漫漫長路 輝誠老師淡淡地說,學思達並非一直如此順遂,人們常常看的見學思達的成功,而看不見背後的辛酸,老師一直孤身地與填鴨教育對抗。在二十年的期間,老師曾經被家長羞辱、被同事質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當個老師。 從教書第一天起老師就想要嘗試個人式的教育改革,然而熱情有餘、經驗不足,才教半年班上的第一名就轉學了。之後當兵沉靜了兩年,回到教育現場後,老師漸漸從問題老師變成主流老師,慢慢有了信心,進了中山女高後,遇到包容並支持他的貴人丁亞雯校長,之後念了碩士、博士,在大學實驗成功,嘗試複製回高中,從一開始把成績穩定、減少考卷、不訂複習卷、到完全沒有小考,之後班上的成績甚至比傳統教學法好,使得學思達教學法成功並且得到了學生、家長、老師的肯定。 學思達的十年實踐計畫  在學思達教學法成功後,輝誠老師訂了十年的計畫,期待向外推展學思達教學法:前三年針對臺灣教書十年的老師,因為他們教學技術成熟、但熱忱開始消失、開始質疑自己想教的到底是什麼;後兩年針對校長,因為老師改變後、校長也需跟著改變,但也不能與老師同時,因為校長的焦慮會造成老師的壓力;後五年針對家長,讓家長知道全新的教學法,家長不適合與校方同步推廣的原因在於,若在家長了解時,老師們還沒準備好,會造成老師的壓力。 因此,老師在臺灣努力做了兩件事,隨時開放教室給老師們觀課,並主動到全臺各地演講、舉辦工作坊。驚人的是,第一次在高雄舉辦的兩天工作坊,來了1200位老師,前年教師節的研習,更來了2236位老師,可見臺灣老師不是不想改變,而是想要改變卻沒有方法。 學思達的展望-期待成為教育現場的選擇權 老師慢慢嘗試影響週遭的老師,從一兩個人開始努力,一開始沒有人看好,堅持做了十年,到現在,在臉書的學思達社群有了三萬多位老師。 老師最深的展望,是希望能夠大量複製學思達教學法,期待讓家長、學生可以在教育現場中,有機會選擇跟傳統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其實,在成長環境中奮鬥的你我,都不曾孤單過。 張輝誠老師曾在學生時代經歷折磨,成長後選擇投入第一線教育現場創造更多學習的可能性。期待更多人的參與,讓人們都能更自由地學習、成長,讓教育成為快樂、而非痛苦的根源。 本文內容編輯自教育廣播電臺節目「教育行動家」。 ◆ 更了解張輝誠老師 現任中山女中國文老師、作家,為學思達教學法發起人。 著有《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離別賦》、《相忘於江湖》等書。 學思達教學法延伸資料 https://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 ◆ 線上收聽教育廣播電臺節目「教育行動家」 3/29 張輝誠 中山女高老師「翻轉教育的學思達教學法」http://eradio.ner.gov.tw/program/?recordId=400&_sp=detail ◆ 本文作者:林郁嘉 相信人的可能性,能透過實踐產生漣漪去影響社會。喜歡感受、書寫、傾聽、分享、閱讀。想成為真誠、溫柔而堅強的人,希望能成為溫暖的避風港,守護和陪伴認真生活的人。([email protected] / FB 林郁嘉

導讀《后宮.如懿傳》

2016年03月20日
公開
10

序/導讀 《后宮.如懿傳》 作者序 如懿、如懿,緣起甄嬛卻非甄嬛 ——致臺灣讀者序  二O一二年,電視劇《後宮甄嬛傳》在臺灣地區播出,這是一部由我原著改編並擔任編劇的第一部電視劇作品,播出之前不可謂不忐忑;但到了年底,從海峽那邊不斷傳來消息說,這個劇在臺灣播得很不錯,並引發了諸多話題。這確實是一件令人欣慰非常的事情,對我而言,這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在此由衷感謝臺灣讀者和觀眾對我作品一直以來的支援。 回想二OO九年,寫完《後宮甄嬛傳》之後,我便著手《甄嬛傳》電視劇劇本的創作,第一次當編劇是在鄭曉龍導演的指導下邊學邊做的,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身心俱疲卻有收穫滿滿。許多喜愛我文字的讀者一直希望我能在《甄嬛傳》之後開啟新的故事篇章,然而抱歉的是:那時,一直埋首於艱苦的劇本創作,費思費力、勞心勞神,實在沒有餘力開寫新的故事。但自己的內心,其實一直是在期待那一個觸動心靈深處、激發寫作衝動的人或事。 彼時,《後宮甄嬛傳》劇組在橫店拍攝時,我去探班。當時恰好遇見甄嬛去探望深陷於絕望的烏拉那拉氏皇后那場戲,蔡少芬演繹出的那種被深愛的人厭棄至死的絕望,深深打動了我。於是想寫一個故事,無關成功、無關真愛,而是一個人在末路窮途上煢煢獨行,以為走得更遠更好,卻不知早已走到走無可走的地步,就此墜落。並希望以此將烏拉那拉氏的血脈延續下去,希冀或許還有機會由我喜歡的蔡少芬來主演,繼續下一代的悲歡離合。這個故事,便是《後宮如懿傳》。 與甄嬛不同,如懿一早便深陷在權謀鬥爭中,她是在經歷世事波折後,希望保有自己性格中僅有的屬於自我的東西,卻最後失敗的女人。她的歷史原型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其在乾隆未登基前便是乾隆的側福晉。乾隆三十年,這位烏拉那拉氏皇后在陪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至杭州時,與乾隆帝突然決裂,被秘密送回京城並收回了手中的四份冊寶,留下了一個千古疑團。第二年,她默默離開人世,終年四十九歲。她死後,乾隆命喪葬儀式下降一級依皇貴妃儀,入裕陵妃園寢,無享祭。悲涼如此! 常居杭州,偶去西湖探訪。當年見證這位烏拉那拉氏皇后命運急轉直下的「蕉石鳴琴」遺跡猶在,而烏拉那拉氏被棄的千古謎團,卻如同西湖激蕩千年的煙波,流傳至今、眾說紛紜;於是,在「蕉石鳴琴」旁,我想憑藉自己的一點綺想,讓筆下的「如懿」去演繹、去重構她寂寥落寞的一生。當然,小說不是重現歷史,也不可能重現歷史,而僅僅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想像和感懷,試圖去捕捉、去聆聽並努力靠近那個站在獨特歷史時代和迷霧之中的女人的內心世界。 其實,《如懿傳》不是小說版《甄嬛傳》的延續,更似我的另一部作品——劇本版《甄嬛傳》的延伸。時代背景從雍正至乾隆,具有明顯的連續性,且主要人物青櫻(後賜名「如懿」)、富察氏等也曾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出現。但請忘了電視劇中的他們吧,因為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性格設定與電視劇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請將劇中他們留給你的影子揮去,請讓他們在我的文字、您的想像中獲得新生吧。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如懿傳》將是一部採用第三人稱書寫的小說,它不僅僅是從女主人一個人的視角和內心出發來敘述,視角將會更廣闊,涉及的人物也將會更加的豐滿和立體,將會一副後宮群像圖;並以真實的歷史背景為依靠,不同於架空時代的天馬行空,創作時會有戴著鐐銬跳舞之感,相信會帶給我自己全新的創作體驗,也希望能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並誠摯希望我親愛的臺灣讀者們能夠喜歡這部作品。謝謝! 流瀲紫 2013年3月3日於中國杭州

四句偈

2016年03月17日
公開
4

星雲說偈──四句偈 2012/8/25 | 作者:星雲大師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這是《金剛經》當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 我們居住的娑婆世間,是一個有為、有漏的世間,佛教對這個世間,有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等種種譬喻,主要都是說明人生如夢,幻化無常,如水泡須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電光石火般剎那即逝。 大陸湖北的武當山,山勢崇峻雄偉,要走上很長的一段路程才能到達。有時候武當山在雲霧裡,有時武當山在綿綿細雨裡;清晨才看到花木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剎那間就消失無蹤。武當山的景致氣象萬千,置身其中,如夢如幻,因此在武當山上,有一塊牌匾寫著「黃粱夢覺」,就是希望藉由「黃粱一夢」的故事,來警悟世人世間如夢,應及時醒覺。 唐代一位盧姓書生,經常夢想升官發財。有一次外出夜宿客棧,睡夢中升官發財、生兒育女,一路平步青雲,最後福壽全歸。忽然夢醒,什麼都沒有了。頃刻時間,書生歷盡了一生的富貴榮華,而方才爐灶上的黃粱,依然還在烹煮著呢!後來的人便以「黃粱一夢」這句成語,比喻人生短暫無常,縱然有種種的興盛顯達、財多位尊,終究像做了一場夢一般虛幻不實。 《金剛經》把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告訴我們,要我們不要被世間的有為法所矇騙。「夢」豈能當真?「幻化」又何必計較!「泡沫」剎那即滅,「影像」虛幻不實。當我們看清了這個道理,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能如實見到世間萬法,就如同朝露、電光般快速,如夢幻般虛假,就能體會到真實永恆的法性,進而好好珍惜這電光石火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