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doremi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隨時隨地對家人表達愛意,讓他們感覺到,更要讓他們聽到!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學做市調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17

最近兄弟倆在玩的時候常聽哥哥問弟弟:"你要那一個?"或"Which one do you like?",突然讓我想到以前小時候在學校做市調統計的經驗。後來在一個英文教學網站上看到小學老師出的類似功課,我就把它稍微改良一下讓我們這些正在牙牙學語的孩子也可以體驗做市調的樂趣。 ∼和還不太會說話的baby玩的方式∼ <所需的東西有:兩樣認知教具,白紙一張,可愛小貼紙一大張> 媽咪要先選兩樣的認知教具(比方說要寶貝認識食物,就找兩種不同的食物圖案),然後在準備好的空白紙上,劃分兩個區。之後把教具放在畫分好的區域上,拿出準備好的可愛貼紙,就可以準備玩喽! 玩法: 媽咪請寶貝辨認指定的教具,寶貝選對了就讓寶貝自己在該區域上貼一張可愛小貼紙。為了有讓寶貝可以有比較的效果,請媽咪多指認其中一項教具,如果是十張小貼紙,就用3:7的比例這樣要教寶貝指認多和少目標就會比較明顯。另外如果貼紙可以只用兩個不同的顏色,那這個遊戲又多了顏色的認知教學。 這個遊戲的好處很多,可以訓練聽力(也可以用不同語言玩這個遊戲),學習各項認知,從貼小貼紙的動作訓練手眼協調,然後再從小貼紙的多寡接觸數量的概念,進而學習數數字。 另外,小貼紙本身的圖案和顏色也都可以是教學的一部份喔!媽咪可以先從兩樣教具開始玩,依寶貝的學習狀況再慢慢增加認知項目。項目越加越多,完成的圖表就會越來越像一個統計表喽! ∼和會說話的寶貝玩的方式∼ <所需的東西有:認知教具數樣,白紙一張,可愛小貼紙一大張> 比照上面的方式,有多少樣認知教具就在白紙上劃分幾個區域,然後把教具放頂端。開始玩之前教小朋友要怎麼採訪,例如:"你好,請問你喜歡那一個水果?",回答是"蘋果","謝謝你的回答",之後在蘋果下貼一張貼紙,然後就這樣一直玩到貼紙沒了。調查統計結束後,一張市調圖表也完成了,這時就可以看圖問問題,學認知喽!貼紙也可以換成色筆讓寶貝自己做記號,這樣又多了一項畫畫的學習。這個遊戲拿來盤點小朋友的玩具或家中的物品也很不錯呦! 透過這個遊戲過程,孩子可以練習說話,那如果讓親朋好友參與或是在團體活動裡玩這個遊戲的話,寶貝就可以訓練和他人互動的膽量和應對。在教小朋友看圖做比較的時候,依他們的成熟度而定可做不同的教學延伸。例如除了讓孩子指出那個比較多,那個比較少,或是那些較相近之外,還可以和寶貝一起想些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某樣東西較受歡迎,某樣東西較沒反應等等。這樣的延伸就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想像力,理解力,及語言上的表達能力。我覺得常玩類似這樣的遊戲很不錯,因為它可以讓孩子學習到一些科學研究的精神。推薦給大家玩玩看!^^

轉貼∼藝術養成半強迫 成效大打折扣

2008年01月06日
公開
9

蕭如涵 2008/01/04 交通大學95學年度實施藝文護照制度,新生必須在畢業前,修完零學分的藝文賞析教育。根據全國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紀錄,交大舉辦藝文活動的質量為全台第一,但學生對於藝文護照制度卻興趣缺缺,甚至衍生蓋章、收集票根的活動。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蕭如涵�新竹報導】 交通大學95學年度實施藝文護照制度,新生必須在畢業前,修完沒有學分的藝文賞析教育,一學期至少達到「三展一演」的要求(指三項藝文展覽,外加演講、導覽、座談、表演任選一者)。根據全國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紀錄,交大舉辦藝文活動的質量為全台第一,但學生對於藝文護照制度卻興趣缺缺,甚至衍生蓋章、收集票根的活動。 大二學生軒玉表示,「藝文護照」的制度不錯,不過常常忙東忙西就會忽略了這門課程;外文系鄧同學說,常常看到學生集體把藝文護照交給負責同學,代為幫忙蓋章,藝文賞析教育淪為蓋章、蒐集票根活動。他認為,有興趣的同學當然會去看表演,但對沒有興趣的同學來說,實質上也沒有太大幫助。 客家學院新生小綠說,同學真的很忙的時候,根本沒心思管展覽或是表演資訊,只是想辦法索取票根,再把藝文護照內的學習單胡亂寫。電物系張克勤同學也說,常常在會場看到,表演結束前五分鐘,才出現的一堆學生,忙著填寫規定的學習單,在藝文護照上蓋章紀錄,交差了事。 小綠與張克勤同學都建議,也許換成有學分的選修課,加上專業老師講解,可能會吸引喜歡藝術的同學,或是對藝文活動一知半解的學生有幫助。鄧同學則認為,他從小就有欣賞藝文活動的習慣,但有時卻覺得學校安排的展覽、表演吸引不了他,再加上有時看展覽,旁邊的解說標示不清,常常是有看沒有懂。 主辦單位也有話要說。交大藝文護照承辦人林見彥表示,藝文中心也了解學生對藝文護照的感覺,雖然交大藝文活動質量為全台第一,卻無法讓學生體會藝文之美,這個問題已經在通識教育評鑑反映。 林見彥說,藝文中心推動藝文賞析教育的初衷是用鼓勵的方式,而不是強迫的。他認為,未來藝文中心也許會調整藝文活動規劃,安排更貼近大眾文化的藝術美學,提高同學心走入表演展覽會場的意願。

轉貼∼義大利媽媽,餐桌上的女王

2008年01月05日
公開
14

康健 2008/01/03 文�朱芷君 世界知名的英國廚師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曾在2005年出走義大利進行美食之旅。除了義大利是人盡皆知的美味國度外,也因為他的廚藝啟蒙老師來自西西里。 總是在螢光幕前瀟灑玩創意的奧利佛,在重視傳統味的義大利一樣得戰戰兢兢。當他好不容易費盡心思、烹煮出自認道地的義大利菜時,義大利賓客雖不吝鼓勵,卻總會補上一句:「還是我媽媽做的最好吃!」令他為之氣結,無語問蒼天。 台灣外食興盛,生活形態忙碌緊湊,能開伙就算奢侈。許多孩子不但舉不出媽媽拿手菜,甚至覺得另一個M(麥當勞叔叔)還比較好吃。很難想像,為什麼義大利人這麼執著媽媽的味道?很幸運,我們有機會拜訪美食科學大學助教雷雅力(Corrado Leali)的家,探尋義大利餐桌的魔法。 雷雅力家位於小鎮蘇扎拉(Suzzara),是一棟樸素雅致的老房子。才進門就聞到食物誘人的香氣,保羅﹙Paolo﹚爸爸和寶拉﹙Paola﹚媽媽熱情歡迎我們。玄關右手邊就是餐廳兼廚房,餐桌上已擺好空盤子,翻譯林紋蔚解釋,不像台灣一次做好菜上桌,義大利的習慣是吃完一道後換盤子再上下一道。通常中餐比較簡單,晚餐則豐盛許多。 深秋的陽光從露台灑落,餐廳牆上滿是家庭成員的照片,平添溫馨安詳的氣氛,原本到陌生人家拜訪的緊張,也漸漸舒緩下來。 但一等到菜上桌,這股寧靜也迅速轉變成喧嘩,家人間的對話好像扭開水龍頭般不斷湧出,保羅爸爸也一直問問題,擔心我們太沈默,「他們平常就是這麼吵,」來作客不只一次的林紋蔚笑說,義大利餐桌是沒有電視機存在的餘地,光聊天就夠忙了。 在義大利,用餐從不會只為了填飽肚子草草結束,而是交流和親密的珍貴時刻,「我們常常在餐桌上吵架,也在桌上和好,」雷雅力解釋。話題除了交換一天生活的喜怒哀樂,也離不開食物,例如食材的滋味和做法,媽媽剛發明的食譜,甚至實驗新玩意(如削蘋果器),「透過家庭學習跟食物有關的一切,」保羅爸爸表示,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 寶拉媽媽是職業婦女,她晚餐一定自己做,有時連中午都回家煮,不假手於他人,「煮飯是很美好的事,」她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老公小孩就像她的子民,照顧他們是種驕傲的天職,「就像餐桌上的女王一樣,」林紋蔚形容。 料理日常三餐還不夠,她更喜歡週末假日邀親朋好友到家裡用餐,「義大利人花很多時間在餐桌上,」她笑說,聖誕節時最誇張,連續一個星期都在吃大餐,不管在自己家或去別人家,菜都是平常的3倍多。 寶拉媽媽並非特例。為了我們特地來雷雅力家桿麵條、已經身為祖母的米爾莉歐麗(Edda Miglioli),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甜點、果醬、醃菜、酒……多年累積的食譜厚厚一大本,好像沒有她不會做的菜,如果家裡就有這麼精彩的大廚,怎麼能習慣其他人的口味? 之前就已聽說,食物是義大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而當天我們從中午待到晚上10點,也的確沒有飢餓的空檔。尤其是豐盛的晚餐,更多親友、更多好菜、更多笑聲,保羅爸爸還拿來一本筆記本,原來自從雷雅力當助教後,這裡也變成異鄉學生感受家庭溫暖的場所,上面寫滿各種語文的感動留言,每個人都見識到義大利媽媽的真本領,更難忘餐桌上熱情的交流。 buono好吃,向義大利餐桌女王致敬 回想起那一晚,仍記得那種心與胃同時沈甸甸、暖呼呼的滿足。也才了解為什麼寶拉媽媽那麼在乎要自己煮、一起吃,只因這是傳遞愛意、關懷最直接的途徑。相信在這種經驗裡潛移默化的孩子,對媽媽、對家族的向心力,絕對是任何名廚都無法動搖的。 下次到義大利,如果有機會被邀請去作客,千萬別害羞,對餐桌女王來說,愛吃的臣民是愈多愈好,只要記得不斷說「buono(好吃,發音近似英文的bono)」就夠了! 義大利餐桌必備的3種液體 沒到義大利幾天,我就發現有3種液體是義大利人每天少不了的: 酒、咖啡、礦泉水。 家庭式的咖啡是用摩卡壺現煮現喝,每人小小一杯expresso。 但在義大利如果要點拿鐵咖啡,切記要說caffe latte, 不能只說latte,因為他會送上熱牛奶。 【康健雜誌110期 義大利 美食啟示錄】

可愛的跨年

2008年01月03日
公開
19

第一次在歐洲跨年,當然就會有人問這裡的跨年氣氛如何? 可惜兩個寶貝還小,每天不到十點就熟睡了,加上晚上外面的氣溫都是零下的度數,我們實在沒那個興致出門和大家湊熱鬧,所以我就和大家分享我們在家的跨年趣事吧! 說也奇怪,我們人在國外,又是第一次在異鄉過新年,照理說我們應該會很好奇這裡是會有什麼跨年活動。只是我們看不懂當地的報紙,也很少看電視,而唯一的英文週報又沒有替這裡的跨年活動做宣傳,所以我們唯一想的就是上網看台灣的101煙火!不過我知道這裡一定會有跨年倒數的轉播,所以時間快到的時候我就開電視,和爸爸一起觀看這裡的倒數盛況。和台灣及美國相比,這裡的跨年氣氛比較低調。在台灣接近倒數的時候,幾乎每家新聞台都有煙火轉播。美國也是,只是因為時差關係有時看到的不是實況轉播而已。在這裡我差一點找不到戶外的跨年實況轉播,因為只有一台在播(這裡共有四台當地的電視台),然後另一台轉播一場室內跨年節目,其他兩台是播電視劇和現場談話節目。這裡戶外的跨年節目我們只從倒數看到煙火的開始,因為我家哥哥很湊巧的在這個時候和周公吵架了!我想應該是哥哥吵輸了,在大家互祝"新年快樂!"的時候,哥哥很大聲的哭了!我和爸爸馬上跑到小朋友的房間準備一人安撫一個小孩,結果哥哥完全沒有清醒,可能周公也不理他,自己哭一哭就停了,而弟弟是完全不受影響,繼續睡他的。剛好我們附近的鄰居,沒出門去人擠人的都一一出來放煙火,所以我和爸爸就乾脆窩在小朋友的房間欣賞鄰居們的煙火秀。 雖然沒有欣賞到本地最華麗的煙火秀,但是我們住家附近的煙火也很精彩呦!最好玩的是面對小朋友房間的這個鄰居,看到老夫婦一對和朋友出來陽台玩仙女棒。剛開始看到阿嬤一個人拿著仙女棒揮來揮去,身體有點微微搖擺,整個肢體語言讓我們在猜她可能邊玩邊唱歌,後來阿公也出來玩仙女棒,倆人很甜蜜的抱在一起,揮啊揮啊揮!我們看到阿公阿嬤同時把他們手上的仙女棒往我們這邊的草叢丟!還好仙女棒點完就自然熄火了,要不然就這樣亂丟好危險喔!第一次看他們這樣丟的時候,我和爸爸先是傻眼,緊接著就笑不停,因為我們第一次看到有人仙女棒是這樣玩的!這對夫婦和他們的朋友都是同樣的玩法,就像灰姑娘童話故事中的godmother,拿著魔棒在南瓜和小老鼠前面大揮幾圈,然後,咻~的通通把仙女棒往我們社區的草叢丟!還好他們沒有買很多,丟了約十多支就回到屋子裡取暖了。這時我就很慶幸草叢離小朋友的房間有一小段距離,外加社區管理員會按時整理草皮,要不然多了這些垃圾,小朋友就不方便到樓下的草皮上玩喽! 看完鄰居爆笑的演出之後,我們想起了電視沒關,就準備去關電視。結果爸爸開了cable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跨年節目,剛好看到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實況轉播,我們就一起欣賞片段的演出。今年是我第一次比較專心的欣賞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因為之前不是在友人家看的就是要忙小孩,根本喵不到幾眼。雖然今年也不是從頭看到尾,但能專注的觀賞片段已經很過癮了。這場音樂會能每年在世界各地實況轉播不是沒有原因的。耳熟能詳的曲目是首要條件,我個人認為樂團戲劇性的表演,完全擺脫古典音樂會刻板又容易打瞌睡的形象,才是讓人印象深刻,意猶未盡的主要因素。只是當爸爸轉到這個音樂會的時候,我還不確定是不是同一個樂團,因為今年樂團的人數很明顯的縮水了!真的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像這種知名樂團在這種重要場合還這麼精簡,我是邊看邊想以前大樂團的盛況呢!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推薦這場音樂會給喜歡古典音樂的媽咪們。如果下次出門逛街有看到在賣這場音樂會的DVD,可以考慮買來和寶貝一起欣賞。不管寶貝多大都適合看(或聽就好),因為樂團的每一個人都有趣味性的演出,寶貝可以學著演出的樂團一起搖擺和做動作,同時培養節奏感及古典音樂的喜好,一舉數得喔! 看了片段的音樂會我們就草草結束今年的跨年慶祝了,因為大人晚睡可是小朋友卻正常時間睡覺,所以我們想賴床補眠也不太可能。雖然沒有熱鬧的活動,但是這次的跨年很溫馨,希望2008一整年都是充滿這樣的甜甜回憶!

卡片分享(一)

2008年01月02日
公開
15

弟子規上有這麼一句~"事勿忙,忙多錯",我就是一次和小朋友做太多卡片(包括自己親友的約十多張),連續幾天做完趕著寄,結果忘了把他們做的卡片拍下來,所以只好和大家分享我們收到的卡片喽!還有要跟還沒收到我們的卡片的媽咪說抱歉,因為我不知道我們這裡過聖誕節像台灣過年,從12/24/2007-1/1/2008只有上三天班,12/27、12/28、12/31,而且剛好這幾天我又不方便出門,所以只好改寄春節賀卡啦!^^ 這是可愛的小竇媽代三歲多的小竇子哥哥精心製作的手工信封,內附的車輛卡片更是兄弟倆的最愛!他們一度為了搶看車車卡片而爭吵,但是貼心的小竇媽另外送的那張小猴子月曆卡片很快也被他們愛上了,因為除了小猴子可愛,兄弟倆對可以翻閱的月曆更是愛不釋手!而且真要感謝小竇媽的快動作,因為這是兄弟倆各自收到的第一張聖誕卡片,剛好媽咪還沒開始教小朋友認識卡片,就拿小竇媽漂亮的DIY當教材,讓他們有點概念可以如何自己DIY啦! 這是四歲多的Benjamin哥哥自己DIY的卡片(內&外頁),也是兄弟倆生平第一次收到的掛號信件喔!我和爸爸出國後都還沒收過掛號信呢!這也是他們收到最大的一張卡片,所以他們都把它叫成book!兄弟倆對Benjamin哥哥的創意好欣賞,他們更因為卡片裡的車車貼紙對這位素未謀面的Benjamin哥哥印象好的不得了!收到卡片的當天晚上開口閉口都是Benjamin哥哥,接連下來的一個星期也是想到就叫Benjamin哥哥的名字!Benjamin哥哥,不知道你最近有沒有耳朵癢癢的呢? 你可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邊有兩個小兄弟常常唸著你的名字喔! 這是兩歲多的哈雷在聖誕卡片後頁特地畫給哥哥和弟弟的人像畫,好棒喔!哥哥一看到就說"媽咪look!Happy face!"。感謝Iris媽咪用心挑選的聖誕卡片,讓小朋友數聖誕老公公數到不亦樂乎! 這是三歲多的Brian哥哥自己DIY的聖誕卡片,這麼清楚的呈現出聖誕節的氣氛,好厲害喔!兄弟倆很喜歡自己翻看這張卡片,把它當做認知書一樣的對卡片上的圖案邊講邊指認。也因為Brian媽咪和Brian一起寫的字,讓哥哥對認英文字母更有興趣! 這是三歲多的點點哥哥畫的車車,真的很逼真!哥哥一看到就興奮的說,"媽咪,有車車耶!",同時也很謝謝點點媽咪的註解,讓兄弟倆了解原來他們喜愛的車車可以這樣畫呢! 因為這裡過節的原因導致郵件大塞車,所以等我收到其他小筆友的信件時,我會再和大家分享喔!同時我要對這些小筆友的媽咪們說聲"感恩!",因為兄弟倆不只很喜歡每一張卡片,而且還因為每張卡片的內容而學到不少的新知識!不過我最感恩的一點就是兄弟倆對每張卡片的喜悅真的像是得到至寶一樣,雙眼發亮,笑的合不攏嘴,因為媽咪們的參與,讓哥哥和弟弟真的多了好多快樂的原因,所以我真的真的很感謝大家,願意和我們交筆友!希望這個活動能一直持續下去,讓我們一起看著這群孩子快樂的成長!

新年新課表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12

新年新計畫,兄弟倆的學習慢慢的增加,從幾個月前的入門認知到現在要開始比較深入的學習,我們的生活課表當然就要再度調整喽! 7:30am-起床喝ㄋㄟ ㄋㄟ 7:35am~9:00am-兄弟倆先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洗,再來才是遊戲時間。雖然是遊戲時間,但是耳朵可以邊玩邊聽,所以我都會放古典音樂/弟子規/台灣童謠/唐詩的CD當背景音樂。如果我有空就會一邊做家事一邊做重點講解及舉例來加深印象。 9:00am-家政課(一)親子烹飪:早餐~目前菜單有:煎鬆餅,鬆餅水果捲,法式吐司,因為這幾樣早餐做好溫溫的最好吃,所以我們都是邊做邊吃。不過也只有這個時候可以把餐桌禮儀暫時拋開,不顧形象的站在電爐旁邊大口吃!^^ 10:30am-家政課(二)晾衣物~兄弟倆分工合作晾自己的衣物,媽咪現在只負責晾大人的衣褲/大毛巾/床單喽! 10:45am-Project time(內容請看每週一的Project分享日記)/背弟子規&唐詩/其他認知/音樂課~為了讓小朋友接觸更多面的音樂學習,我們的音樂課活動現在包括律動,聽故事(認識古典音樂的歷史背景),和樂器時間(彈彈玩具琴鍵,敲敲鐵琴,拉拉媽咪的小提琴,及學唱歌練音準) 12:00pm-午餐配音樂欣賞or外語CD 1:30pm-午睡 3:00pm-點心時間配音樂欣賞or語外CD 3:30pm-演故事時間 4:30pm-外語課(目前學習的語言有台語,捷克語,日語,西班牙語,法語)~因為現在兄弟倆的外語詞彙漸漸的開始累積起來了,為了更有效率的學習,就乾脆規劃一段時間,每天對不同的語言做重點學習。我會用簡單的外語詞句和他們玩他們喜歡的車車遊戲或扮家家酒,兄弟倆就會很配合的跟著我講這些詞句(因為只要媽咪陪玩,要他們做什麼都沒問題!),然後有時會聽線上故事但不看螢幕,再來就是唱童謠或看外語繪本來添加新詞彙,最後再把新的詞句融入日常生活的會話,學以致用。 5:00pm-親子烹飪:晚餐~兄弟倆會幫我洗米,挑菜,洗菜,切菜,炒菜,擺餐具,放餐巾,和大家的桌墊(placemats)。現在因為這些動作他們都還不太熟練,所以我準備晚餐的時間就會比較久一點。不過我會把握時間邊做事邊和他們背背弟子規或唐詩,不然就是順便練習講不同的外語,或者講解其他學習過的知識。 6:30pm-晚餐配音樂欣賞 8:30pm-水果時間(陪爸爸看新聞) 8:45pm-弟弟先洗澡,然後哥哥收拾還沒歸位的玩具 9:30pm-睡著了!

轉貼∼自行車 德國人發明的

2007年12月30日
公開
11

陳玉慧 2007/12/28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80年代起,由於環保意識抬頭,自行車開始在歐洲風行,許多國家紛紛仿效過去荷蘭政府的做法,在各大城市馬路上規畫自行車專用道,騎自行車代步大為便利安全,這股潮流至今不衰,而且愈來愈熱門。 自行車 德國人發明的 自行車是德國人發明的,德國也是目前歐洲最大的鐵馬樂園。 德國人喜歡騎自行車,就算雨天或下雪的日子不騎,在家也會踩健身腳踏車。德國人愛自行車,根據早年德國大作家褚格麥雅的看法,和民族性有關,因為德國人習於低頭彎腰(聽令)及踐踏別人。但褚格麥雅在大戰後點出這傳神但嘲弄德國人的譬喻,霎時把騎自行車打入冷宮。加上大戰前後,因為摩托車和汽車問世,自行車變成窮苦的象徵,只有窮人和外勞才會騎自行車,這點,在義大利當時的寫實主義大導演狄西嘉名片「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中可一窺端倪。 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自行車逐漸洗刷悲苦的形象,成為歐洲人時尚的健身和代步工具,尤其油價不斷上漲,很多綠色環保和反全球化人士開始主張回到從前,大家騎自行車,既環保又健身,這是政治正確的交通工具。 環法賽 帶動騎鐵馬熱潮 由於每年環法自行車賽熱鬧轟動,歐洲人也開始重視自行車運動,德、義、法幾位歐洲選手也相對受歡迎,他們的頭盔、手套及印有名字的衣褲裝備也成為該國喜歡越野騎車者的最愛。雖然這些年來,美國人阿姆斯壯已連續7年獲得冠軍,但大部分美國人對環法自行車賽毫不熱中,美國地廣人稀,很多城市也不適合騎自行車,因此自行車文化尚不普及,熱潮自不如歐洲。 目前德國自行車人口約6,500萬,平均每年共騎280億公里以上,這個趨勢仍方興未艾,為人父母的自行車騎士不再把孩子放在後座兒童椅架,而是加裝有帳篷的小車;而愛狗人士則騎自行車遛狗,順便讓狗狗跑步健身。 過去10年,德國每年平均賣100萬輛自行車,全國約7,000萬輛自行車,4,000家自行車行。車行除了賣車,也像早年台灣修自行車的地方為人修理和保養自行車。 新一代德國人喜歡騎鐵馬,都帶著那麼一點印地安牛仔的精神,也有族群意識和道義責任,他們在轉彎繞道時會打手勢,讓後面的人知道他們要往左或往右行駛,夜晚有人忘了開燈,也有人會大聲提醒。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對地球做了功德。 穆斯特 推動騎車的模範城 德國是自行車騎士樂園,小鎮尤其是其中佼佼者。穆斯特的右派市長豪瑟上任以來,全力推動綠色交通政策,他要市民老老少少都騎自行車,官員全部以身作則,市政府只有兩輛公務車,用來接送外賓或運貨,他自己則騎單車上下班。 不僅如此,豪瑟在火車總站旁蓋了一棟大型停車場,當然是自行車停車場,有3,300個位置,還有私人車位出租(一些昂貴的自行車甚至要價台幣幾百萬,當然擔心被偷);不但如此,停車場還附設洗車設備及維修站。豪瑟並規定所有大樓和公寓都得設單車停車場,他在穆斯特這樣的小城闢建了4,000公里的自行車道,未來3年還要加築255公里。 每個人 平均日騎15分鐘 現在穆斯特自行車道四通八達,單車人口比汽車人口多,平均每人每天騎自行車15分鐘,35%的人平日都以自行車代步。 在歐洲一些大城如維也納,只有5%,巴黎更低,豪瑟的做法使穆斯特立刻登上德國自行車城市第一名,目前有很多城市起而效法,像維也納也開始大舉規畫自行車道,及鼓勵民眾騎自行車。豪瑟因為政治正確,也使他贏得不少中產階級的選票。 德國鐵路局幾年前起提供手機租單車的call a bike服務。早期,德國多數火車站都有自行車出租服務,現在自行車散置各火車站及地鐵站,任何人使用前只要以手機打通電話,便可自動開鎖,租金也直接記在手機帳單上。 一些旅行社看到德國人喜歡騎鐵馬,相繼推出外地鐵馬遊,最熱門的團是到紐西蘭、義大利或法國,飛抵當地後,主要行程以自行車為主,既能健身又走遍天下。 德產品 最輕只有3公斤 八○年代起,台灣自行車廠商如捷安特等曾在歐洲締造銷售佳績,但這些年來,歐洲品牌又奪回市場,以德國最著名的品牌Hercules為例,共生產八百種以上自行車種,每年光是這家公司便在德國境內賣出20萬輛。 在歐洲,自行車騎士相當注重個人品味,尤其很多人騎車上班,常要搬運自行車到捷運或辦公室,就斤斤計較起自行車的重量,目前最輕的自行車只有3公斤。 慕尼黑由於湖濱田園離市區不遠,且夏季各處啤酒園盛行,加上早在80年代便開始規畫自行車道,目前市區已有700公里自行車道,有22,000處自行車停車站,自行車也可上地鐵和捷運,因此慕尼黑的自行車人口眾多,一般在5公里內的行程,多數人都以自行車代步。 尤其南德人酷愛啤酒莊,許多啤酒莊位於城郊,適合騎自行車前往,因此在啤酒莊最熱賣的啤酒叫鐵馬仔(Radler),專門賣給單車騎士,因在啤酒中加了檸檬蘇打,降低酒精成分,就算一杯1公升,單車騎士一杯下肚,還是可以安全騎回家。 【2005-08-07 聯合報】

轉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來了!

2007年12月29日
公開
7

深受全球樂迷喜愛的年度音樂盛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又要來了! 台視連續第七年實況轉播。元旦晚上6時,台視財經台將實況轉播,晚上10時則在台視主頻道播出。另外,台視今年也與台中市政府以及故宮合作,元旦晚上6時將在台中文心圓滿戶外劇場與故宮戶外廣場進行戶外轉播,讓國內樂迷與全球樂迷同步聆聽這場饗宴。 從1939年維也納愛樂於知名的黃金音樂廳推出第一場新年音樂會後,每一年的這場音樂盛會就吸引了全球影迷的目光。而即將邁入七十年光榮歷史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今年透過衛星轉播,全球有九十多個國家,超過十億樂迷同步欣賞,當然也包括了國內的愛樂者。 今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將由法國重量級首席指揮大師喬治.普烈特擔任指揮,這位83歲高齡的指揮家,將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有史以來聘請的第一位法國指揮家,對此,這位老先生高興的說,這將是他音樂生涯中引以為傲的事情。今年演奏的樂曲,將包括樂迷耳熟能詳的史特勞斯家族圓舞曲、波卡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等。 已完全民營化的台視,今年除續與台中市政府合作戶外轉播外,還將首次與故宮合作,讓台北與台中的樂迷共享盛宴。台中的戶外轉播將由大提琴家張正傑與台視主播林益如共同主持,台北故宮則由台視資深主播李偉國以及愛樂電台主持人高劭宜共同帶領樂迷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2007/12/28 聯合晚報】

到底有沒有聖誕老公公?

2007年12月27日
公開
10

學前教育雜誌 2007/12/24 聖誕節的喜樂氣氛總是讓人期待。它不僅讓孩子有了等待聖誕老人送禮物的驚喜,對童年成長的正面價值更是不勝枚舉。爸比媽咪請準備囉!聖誕老人的心靈SPA,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有辦法開懷享用。 【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美國孩子的童年是個童話的世界,有聖誕老人、牙齒仙女,復活節還會有兔子送禮物到門口!長年旅居美國的親職作家江秀雪說:「等到哪天孩子都不信了,童年就算結束了吧!」。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說,聖誕老人是全世界孩子的夢想,有些爸媽希望孩子早日認清真實,或是不小心說溜了嘴,告訴孩子根本沒有聖誕老人,但她並沒有這麼做。她深信:「為孩子保住這一片夢想空間,無論現在或未來,都會讓孩子覺得幸福洋溢。」 孩子從星星、拐杖糖、聖誕帽等用品與服飾,建構起對聖誕的認知。 親子對話,發現認知歷程 林佩蓉回憶,孩子大約是3歲多開始有了第一次的聖誕經驗,她為了好玩,每一年都記錄孩子對過聖誕節等待禮物的反應,沒想到在點點滴滴的記錄裡,竟然幫助她看到孩子在不同年齡對「聖誕老公公」了解的歷程,以及相關概念是如何建構的,鮮活地應證了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我3歲,我最喜歡有禮物了! 經驗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3歲多的時候,因為生活經驗有限,當孩子收到禮物時是既開心又驚訝,但關注焦點比較會放在禮物本身。從爸媽的口中得知是聖誕老人送的,也會好奇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時,多半會經由故事、百貨店裡的形象,開始對紅色的服裝、渾圓的身體、滿臉白鬍鬚、大背袋等整體的外觀有個粗淺的認識,建立起「聖誕老人」的概念。 .我4歲,我都乖乖表現好喔! 4歲的孩子時間、空間概念增強,所以會在節日來到前早早開始期待,並且喜歡討論。孩子曾經為了得到禮物,問到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會得到?還說:「媽媽,你覺得我最近很乖嗎?聖誕老公公會看見嗎?」她還叮嚀媽咪打電話提醒美國的婆婆幫忙準備一隻聖誕襪。原來,她從故事中得知「聖誕老公公住在下雪的地方」,所以她把這些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組織起來,得到的邏輯是,「只有住在會下雪的美國,才會收到聖誕老公公的禮物。」林佩蓉反問孩子:「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公公呢?」她竟說:「那些都是大人裝的!」理由是:聖誕老公公是外國人,他們的臉都不是。 .我5歲,好想看到聖誕老人! 將近5歲的時候,孩子已經對於「聖誕老公公是怎麼進來我們家?」產生懷疑,並且會展開一連串的推理思考,譬如:「我們家沒有煙囪,聖誕老公公沒辦法從煙囪溜下來。」「他會不會有我們家的鑰匙呢?」孩子針對問題,首先提出一個假設:「聖誕老公公可能會從煙囪進來」,然後檢驗現況、評估假設是否可能為真,這樣的推理歷程一直循環,直到得到結論為止。如果還是無法找到合理解釋,通常都會以「魔法」、「萬能鑰匙」之類的答案說服自己,充分表現出學前階段孩子的特性。 滿5歲以後更是表現出「柯南精神」,直接討論存不存在。聖誕節過後會觀察有沒有腳印痕跡,甚至從禮物的包裝紙、小卡片上熟悉的字跡,開始追問:「聖誕禮物是你放的嗎?」 支持孩子,建構豐富心靈 孩子從相信到思考、找線索,從想像到現實,從假設到推論,是一連串寶貴的學習歷程,台灣孩子大約5∼6歲就知道聖誕老人不是「本尊」,國外孩子大約是9∼10歲左右。孩子從「想像」出發,主動思考他所獲得的訊息、知識、經驗之間的關係,逐步調整、建構出他所認為的「真實」,爸媽要做的,正是在一旁支持及回應。

轉貼∼教孩子做家事

2007年12月26日
公開
7

採訪�王紹媛 諮詢�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教育即是生活」,父母可以藉由日常生活機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事,如挑菜、擦桌子、摺衣服……,從做家事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及自信心,建立他的成就感、參與感和榮譽感,除此之外,更可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星期天的中午,有很多客人到華華家中做客,媽媽在廚房忙著做菜,爸爸在客廳招呼朋友,兩歲的華華在一旁向媽媽嚷著:「好無聊哦!妳陪我玩好不好?」 「媽媽現在要忙著做飯,怎麼有時間陪妳玩呢?」華華低著頭沒有說話。 媽媽看到華華失望的表情,就對他說:「那你幫媽媽挑菜好了,這樣就不會無聊啦!」 華華高興的點點頭,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裡幫媽媽挑菜。 「華華好乖呦!會幫媽媽挑菜,華華也可以看客廳一共有幾個人,然後幫媽媽擺好筷子嗎?」 華華興奮的到客廳開始唸:「1、2、3、4……」 此時,所有的人都拍手稱讚華華:「好棒,數得真好,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培養對家庭責任心 從前孩子幫忙做家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隨著時代改變,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全心用功讀書,不必分擔家事;有的則希望藉此機會教育,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做家事呢?」「應該做多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幫忙?」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老師表示,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幫忙做家事,只做了十分鐘,而大人必須花二倍的時間和精神去善後;前一分鐘還興高采烈拍胸脯保證,會幫忙打掃家庭環境,結果卻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孩子的幫忙,令父母感到礙手礙腳、越幫越忙,難怪父母再忙、再累之餘,還是謝絕孩子的好意,自己來忙,才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其實,做家事應當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活動之一。孩子協助做家事,可發展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力及體能。孩子每學會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而藉由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分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父母要求孩子一同分擔家事,也可減輕自己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教孩子做家事要有耐心且不厭其煩,永遠承認其努力的成果。雖然孩子的熱心參與,可能往往是越幫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濺得到處都是水,父母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一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個三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會使他茫茫然,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一面指導、一面監督,上了軌道後,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引導技巧及原則 一個三歲的孩子所能做的家事,想必就只有抹抹桌椅、收拾玩具而已,但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便可參與打掃家庭環境、洗碗筷或是擦地板了。然而,並非每個孩子一教就能馬上學會,還須有賴父母嫻熟的引導「技巧」和「原則」。 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享受做家事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呢?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參考: (一) 把握時機 每個小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小時候,看見父母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事,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 (二) 視年齡交托加事 哪些家事可以交由孩子幫忙,得視年齡而定。當孩子牙牙學語、懂得大人意思時,可以叫他收拾玩具,此為奠定日後做家事的基礎。三、四歲左右,可以開始訓練做簡單家事,如開飯前,幫忙排椅子、分筷子,爾後可以教他幫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摺剛收進來的乾淨衣服,他一定會很高興,因為這些事對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遊戲。 (三) 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此時,可以拜託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四) 視能力定目標 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有時反而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其原因多半來自於不當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因此,視孩子的能力而可適切的目標,才能收到效果,更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五)肯定他的努力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以身為一份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六)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站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家事,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我要吃這種菜?」「那種菜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可以讓孩子注意看蝦子煮熟前和煮熟後的變化、什麼菜可以讓寶寶長得健又壯、什麼菜會讓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時間,來個機會教育,讓做家事也能成為經驗分享的好場所。 (七)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父母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的家事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暸解父母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增進你對他小小心靈的了解。 享受分工的樂趣 此外,交代孩子家事時,對較小的孩子,父母應小心不要讓他碰觸刀鋒銳利的水果刀或菜刀;當瓦斯爐上正燉著一鍋熱騰騰的湯,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時,不要讓孩子靠近爐邊;當菜刀等鋒利工具不用時,應該養成隨手收到櫃子的好習慣;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正是提供他參與親子分工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你身邊當幫手,不僅可以讓他學到獨立自主,同時也能讓親子間一起享受工作的樂趣。別忘了,孩子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成就的滿足,及對自我的信心。所以,不要從小就把孩子趕出家事外,如此一來,你和孩子都將失掉許多值得學習及享受樂趣的機會!

轉貼∼培養親密手足關係

2007年12月25日
公開
15

bobo小天才 2007/11/30 手足,是bobo學習人際互動最初的對象,也是人生最長的親密關係。協助孩子建立親密手足關係,不僅使家庭氣氛和樂,也有助於他日後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撰文�張瀞文】 家有2個以上小寶貝的你,是不是發現情況並不如傳說的:「兩個人會自己玩,那時候你會輕鬆多了!」有了老二之後,要面對的問題並未減輕,因為除了要個別照顧兩個小孩,還要處理他們衍生的相處問題,常常讓爸媽忙得不可開交。 Part1專家說》 手足關係•受多方因素影響 擁有2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爸媽可能面對的手足問題大同小異,可是有更多爸媽在談及子女的手足關係時,發現同樣是有一大一小的bobo,卻面對不一樣的問題? 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表示,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差距、性別、出生序、父母的態度等。但是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很不一樣的個體,每個孩子對爸媽的行為會有不同的解讀,她認為,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處理他們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有能力找到與手足互動的「最佳解決方式」。 通常手足間有嚴重的問題產生,多半因為爸媽太求好心切,介入太多,並且在介入過程中摻入太多的情緒。所以,許多家庭看似有嚴重的手足問題,追本溯源,其實都是爸媽的情緒造成的。 對父母的6個提醒 手足,有著類似的文化、成長背景與價值信念;手足關係,比友誼關係時間更長,又不像親子關係充滿長幼位階和權力。面對當前社會趨勢:家庭規模愈來愈小、人類愈來愈長壽、愈來愈多母親外出工作、年輕者的壓力愈來愈大,手足關係益形重要。 父母的教養態度,在手足關係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王貺懿認為,若能在早期就建立良好的手足互動,就是給予孩子陪伴他成長最好的禮物。在培養bobo的手足關係時,她提醒家長有6點要注意。 Tips 1 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 養育子女不是件容易的事,爸媽常賦予自己太多的期待與責任,以至於每當孩子發生爭吵,就跳出來當仲裁者,甚至希望藉此給予機會教育。但是,在不清楚前因後果的情況下,爸媽慣以成見(例如:弟弟就是比較霸道!)或是一些似是而非教養迷思(例如:哥哥那麼大了,怎麼還跟弟弟計較這些?)做為仲裁標準,就貿然決定誰對誰錯,誰該讓誰。 王貺懿指出,這種情況久了,孩子會累積不服爸媽仲裁的情緒,認為爸媽偏心對方,也使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會使手足的爭吵變得不單純,他們爭執的不再是原來的事件,反而會不自覺的「演」給大人看,希望得到仲裁者的支持。長久下來,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喪失與同儕積極溝通的練習。 所以她建議,孩子的問題就還給他們,爸媽的介入愈少愈好,孩子會因為沒有人幫忙,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爸媽要做的就是等待,不要急著處理問題,因為手足衝突的過程,往往會比結果更能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Tips 2 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可是,要爸媽完全不理會手足間的衝突也很難,他們會擔心,埋下的情結萬一延續終生,累積成為往後更大的衝突又該怎麼辦?至於如何判斷要不要介入呢?王貺懿認為,如果手足的衝突很大,甚至形成肢體傷害,爸媽的確有必要介入。 需要處理的狀況不勝枚舉,爸媽必須視家庭氣氛、對bobo的了解和自己的教養風格而定,最大的原則是「不要帶情緒」。王貺懿強調,爸媽都有處理bobo問題的能力,通常問題無法處理,都是因為爸媽在第一時間很憤怒,用大罵、大叫的方式威嚇bobo,或許在第一時間將眼前的問題壓下來,但孩子的委屈還在,因積壓成更難解的情緒。 當孩子們有衝突讓你想介入時,不妨先深吸一口氣,平緩一下的情緒,問問自己:「我要介入,是因為我覺得很煩?還是不介入,怕有人會受傷?」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被情緒所駕馭,不妨請求家中其他成員的幫忙,千萬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Tips 3 不要忘記他還是孩子 王貺懿指出,許多家長會有迷思,認為哥哥姊姊長大了,應該懂事,有時甚至會希望他照顧弟弟妹妹,她提醒爸媽,孩子無論再怎麼大,都還是個孩子,如果每一次手足的衝突都要求大的要讓小的,而使大的無形中承擔許多責任,為了當爸媽心中的「乖小孩」,導致小小年紀必須「很懂事」,不能在情感上、能力上示弱,也就不願意表達心中的委屈。 王貺懿強調,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他仍是個孩子,必須把屬於孩子的生活還給他,不要因為弟妹的到來而要求他一夕長大。她也指出,在教養bobo過程中,爸媽會希望藉由手足互動學習分享,但是在bobo心裡有許多委屈的時候,要求他分享有如緣木求魚。 Tips 4 培養需要時間 手足間的紛爭,幫助bobo學習妥協、學習處理不同意見和憤怒、學習幽默和折衷之道,以及在必要時堅持己見等,這有助於日後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彈性,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 王貺懿提醒,健康的手足關係,應該是衝突與合諧交錯發生,手足感情的培養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看見效果。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爭吵,就認定他們感情不好,而急著介入。她建議,爸媽不要拘泥於爭吵的對錯細節,反而藉此觀察他們常常為什麼事吵?吵架時的互動模式?什麼時候最容易吵架?留意這是不是其他問題的表象,待日後他們相處真的出現狀況時,也比較知道如何處理。 Tips 5 讓他們感受你的愛 無論有多少兄弟姐妹,也無論和手足間的感情有多好,bobo對爸媽的愛的渴望是不會減少的。許多時候,bobo挨到身邊來告狀,其實不是要你仲裁,而是想得到爸媽的安慰,感受你的愛。王貺懿說,所有的手足發生衝突,第一要處理的都是他的情緒,用同理心聆聽他的感受,很多時候,當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原先的爭執點就會消弭了。 Tips 6 相信孩子會長大 王貺懿強調,面對任何手足的爭執,爸媽都要抱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來面對。競爭與不公平本來就是世界的常態,爸媽用不著希望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給他,bobo會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成長,爸媽若願意營造一個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能力的環境,他會以令你驚喜的方式長大。

轉貼∼節儉財神 開15年車坐經濟艙

2007年12月22日
公開
14

【聯合報╱編譯呂理甡�報導】 2007.11.28 03:41 am 華府名流不再奢華,流行到大賣場買現成食物開派對,其實許多世界級富豪也不像外界印象中那麼騷包,至少以有錢人的標準而言,他們相當節儉。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以開修車廠起家的美國富豪高德威爾,目前財產淨值雖然高達廿二億美元(約台幣七百一十億元),卻每天騎腳踏車廿二公里上班,還認為到理髮廳浪費時間而自己理髮,並且自己在英資馬莎百貨公司買衣服。 他告訴富比世雜誌:「我不需要名牌時裝。」昂貴的葡萄酒也是浪費,「我不需要花錢來支撐自尊。」當然高德威爾也有鍾愛的東西:他有兩輛名車,一輛法拉利和一輛賓利,因為這是他的興趣。 擁有沃爾瑪百貨的華頓家族成員吉姆.華頓,坐擁一百六十四億美元(約台幣五千三百億元)資產,卻喜歡敞篷卡車而非跑車,平常開的是用了十五年的道奇Dakota。 宜家家居公司(Ikea)創辦人康普拉德自手起家,創造了三百卅億美元(約台幣一兆零六百七十億元)家財,開的卻是車齡十五年的富豪車,搭機坐經濟艙,常在二流餐館吃飯。 印度軟體巨擘Wipro董事長普蘭吉有一百七十一億美元(約台幣五千五百億元)資產,是亞洲巨富之一,也只開豐田Corolla,出差時坐二等艙,住公司賓館而非五星飯店。在兒子的婚宴上,他甚至用紙盤盛食物招待親友。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資產淨值高達五百七十億美元(約台幣一兆八千億元),卻仍住在大約五十年前以三萬一千五百美元(約台幣一百萬元)買的老房子裡。 【2007/11/28 聯合報】

轉貼∼楊定一、王瑞華談子女教育:自由發展前,先給孩子大嚴格

2007年12月17日
公開
10

•遠見 2007/09/21 楊家三姐弟,在楊定一和王瑞華身教下耳濡目染,養成行善助人的習慣,不但沒有豪門小孩的驕氣與奢侈,非常節儉的他們,連用零用錢買個禮物送人,也要向爸媽報備。養成小孩正常規律的生活,正是楊定一認為的大嚴格規範教育。 【作者�王一芝】 楊家三姐弟,在楊定一和王瑞華身教下耳濡目染,養成行善助人的習慣,不但沒有豪門小孩的驕氣與奢侈,非常節儉的他們,連用零用錢買個禮物送人,也要向爸媽報備。 養成小孩正常規律的生活,正是楊定一認為的大嚴格規範教育。 兩個小時的訪談中,楊元寧、楊元平及楊元培這三個年紀加起來才不過50歲的姐弟,總共說了20次的「幫助人」。 算起來,平均每六分鐘,「幫助人」這四個字就會從他們口中冒出來。 「從小看到爸爸、媽媽和外公幫助很多人,覺得活在世界上,本來就應該幫助人,因為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快樂,」19歲的大姐楊元寧說。 楊元寧口中喜歡幫助人的父母親,就是21歲即拿下雙博士的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以及去年才接下台塑集團副總裁的王瑞華。不用說,她外公就是全台灣無人不曉的經營之神王永慶。 這樣顯赫的家世,讓楊元寧和兩個弟弟一出生就坐擁百億身價,但在他們身上卻看不出一絲豪門第三代的驕氣,舉手投足之間謙遜又沉穩。 集父母身形高眺、五官細緻優點於一身的楊元寧,去年考上比哈佛研究所還難進的哈佛大學,主修生物及東方哲學,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出版了好幾本童書。 目前分別在美國就讀高中和初中的元平和元培,也和姐姐一樣,擁有自己的創作,最重要的是,行善助人的念頭始終深植於他們姐弟心中。 大嚴格》規律生活自由發展 很多人都想知道,楊定一和王瑞華夫婦如何培養出這麼優秀、而且有教養的孩子? 身形高大、語調卻意外輕柔的楊定一笑著說,「沒有刻意培養,就是任由他們自由發展。」 楊定一觀察,一般父母很容易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全寄託在孩子身上,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不同專長,只要稍微指引他們方向即可。 就像是從小對藝術、寫作感興趣的楊元寧,高中時,身邊好友覺得有著東方臉孔、西方身材的她,很適合走上伸展台,經過幾百人的選角,楊元寧脫穎而出,擔任《VOGUE》等雜誌的業餘模特兒。 「坦白說,我們沒有鼓勵,而是不在意,給孩子多元發展以及嘗試不同經驗的機會,」楊定一眼神溫柔地看著女兒。 但是,讓孩子自由發展之前,楊定一認為必須先用「大嚴格」來規範孩子。 曾在巴西利亞大學教授生物電子學的父親楊正民,對孩子的嚴格眾所皆知,這也使得包括楊定一在內的四個子女,年紀輕輕就獲得美國一流大學的雙博士學位。 楊定一覺得,真正的嚴格不是言語及動作表達的小嚴格,而是養成孩子正常規律生活的大嚴格,「像元寧現在出去,我和瑞華希望她做什麼,她都很清楚。」 如同五年前楊定一結合最古老的醫學,以及最先進的科技,發展出身心靈調合的預防醫學,他對子女的教育,也在東方的嚴格與西方的任其發展中找到平衡。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部分內容】

Project 7~準備過聖誕

2007年12月17日
公開
6

∼所需材料∼ 聖誕節的裝飾,應景的聖誕CD,聖誕卡片 ∼活動步驟∼ 1.約在十二月初就可在家放應景的聖誕CD,開始營造聖誕氣氛,順便學會唱唱聖誕節的歌曲。 2.把家中原有的聖誕裝飾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擺設,若是家有聖誕樹那就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佈置喽!當然,若是媽咪手巧,和寶貝一起做聖誕小飾品會更棒喔! 3.和小朋友一起DIY聖誕卡片或挑選現成的應景卡片給親朋好友,借此機會開始為孩子們編織聖誕夢! 4.和寶貝一起外出欣賞各式不同的應景聖誕擺設,盡情享受聖誕節的繽紛色彩! ∼我們的活動過程∼ 這是兄弟倆第一次真正開始認識聖誕節,所以我就從最簡單的教起,先讓他們初步的認識Christmas,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入其他有關聖誕節的知識。好玩的是我們家先開始準備過聖誕的是爸爸喔!首先,他就把所有應景的聖誕CD都挖出來,兄弟倆就看封面,挑CD,開始聽聖誕節的歌曲。聖誕節會這麼喜氣又熱鬧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光是聽這些聖誕節的歌曲心情就會很快樂,加上很多聖誕節的歌詞都很簡單,小朋友聽了幾次就自己會唱了!哥哥因為自己會唱,就會問我他在唱的歌詞是什麼意思,我就簡單的解釋歌詞的涵義讓他開始認識聖誕節。像哥哥最會唱的是"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我告訴他這是在聖誕節祝福人家的話,然後我還教兄弟倆在唱這首歌的時候可以把"wish"當重點來唱,身體可以往一邊倒或整個人就地轉個圈,都很好玩,結果他們就喜歡把自己轉到頭昏倒在地上。另外一首"Santa Clause is coming to town"兩個小朋友也很喜歡,因為曲調輕快,演唱者的唱法又很俏皮,加上活潑的配樂,要他們不被這首歌吸引都很難呢!哥哥因為這首歌多學了幾句英文,也從歌詞中大概的知道聖誕老公公是個只送乖寶貝禮物的好uncle,所以他又多了一個理由督促自己要be good。 除了愛上爸爸的聖誕CD之外,家裡簡單的聖誕裝飾也讓小朋友興奮不已。弟弟更是和一隻絨毛的小聖誕泰迪熊一見鐘情,到那兒都要聖誕泰迪陪他,如果有什麼事情叫不動弟弟,只要把這隻小熊搬出來,馬上見效!哥哥看弟弟整天都黏著小熊,終於不再對絨毛玩具感到害怕了。不過還是只限中等size以下的絨毛玩具,如果size太大,哥哥還是會敬而遠之,瞪著看。當我們一起為家裡的小聖誕樹點燈的時候,兄弟倆喜悅的表情真的讓我感受到孩子的純真。看著小聖誕樹,亮著五彩繽紛的小燈,就像之前在購物中心看到的聖誕大樹一樣,他們高興的對它指指點點的,細述著這棵小聖誕樹和外面的大樹有多少相像的地方。 當我們佈置好家裡之後,小筆友們的聖誕卡片就陸陸續續的寄來了。借著這些卡片和我們在大賣場看到的一些當地的聖誕卡片,寶貝們知道聖誕老公公都用大袋子扛禮物,如果外面有下雪就可以堆雪人或坐雪橇玩,聖誕樹的頂端通常都會有顆星星等。其實我可以再告訴他們更多精彩的聖誕故事,但是我還是維持一切從簡的原則。原因很簡單,多接觸和少接觸他們都一樣高興,那與其每次都給很多而養成習慣,一次給一點同樣可以讓小朋友很滿足。這樣他們就不會認為每次過節一定要很豐富才是精彩,對活動較少的慶祝也不會有太大的失落感了。 在家做足了功課,外出看到五花八門的應景擺設對兄弟倆來說就更有過聖誕的感覺了。不管飾品的大小,我都會指給小朋友看,而且都用驚嘆不已的口氣介紹,讓他們覺得每樣擺設都很漂亮,很特別(這樣他們才不會對東西的大小或精緻程度有大小眼的心態)。當然歐洲最特別的聖誕市集我們也要去參觀體驗,小朋友最喜歡的就是自己親手做的聖誕面具! 聖誕市集 小朋友們做聖誕面具和穿聖誕項鍊 哥哥的聖人面具 弟弟的惡魔面具

轉貼∼幫女兒坐月子

2007年12月16日
公開
9

女兒終於生了,是個七磅半的女嬰,取名Lily。我和老公立刻將早已準備好的坐月子必需品搬上車,趕去幫她坐月子。女兒從小在美國長大,嫁的又是老外,思想、言行都傾向西化,所以,老公特別提醒,不必帶中藥材去做燉補,她不會吃的。我也同意。其實,早在數年前,我主持月子中心的時候,女兒就這樣表示過。 我們由洛杉磯開車,直奔鳳凰城。一路上興奮莫名,六十六歲才有孫輩。尤其是,我終於可以下廚大顯身手了。我這「加州馬大廚」可不是浪得虛名啊! 終於看到了駱駝山峰,這是鳳凰城的地標,女兒家離山下不遠。駛進住宅區,一路上,看到灰色小兔子、金花鼠、長了頭冠的小鳥等,各自忙著玩耍,還有不知名的小鳥,在巨大的仙人掌體內穿梭,真是令人驚嘆!不一會兒,到女兒家了。只見為了生產吃盡苦頭、最後還是剖腹產的女兒,抱著未滿一周的小嬰兒迎來。這小東西是我們的外孫女嗎?肥肥圓圓的小臉,配上一對大黑眼睛,深棕色的頭髮。我趕緊抱住這不中不西的小傢伙,很想親她,卻止住了,我擔心有細菌沾在這小嫩臉上。 第二天,馬大廚開始要顯身手了。想當年開月子中心的時候,飲食絕不假手於外人,都是我親自採購、掌廚;直到現在,還有人要向我訂月子餐,我都一一謝絕了。當年的加州馬大廚,現在只替自己的女兒下廚。 原則上,剛開始坐月子,不適合太補,應採取漸進的方式,最後一周才是大補。於是,我第一步先做幾乎人人都讚不絕口的紫米紅豆飯和紅棗桂圓蒸蛋,上面再灑上幾粒松子,嗯,真是太棒了,女兒一定會吃得眉飛舞。可是女兒居然放在冰箱三天都不動,到了第四天,我只好丟進垃圾桶(食物放在冰箱不要超過三天)。 想想給她做鱸魚燉湯吧,不但補身,對傷口也有益,偏偏當地沒有活鱸魚,只好第一周就開始喝雞湯了。喝完兩隻雞,準備做第三隻時,女兒瞪大了眼睛,驚奇的問:「還要喝?我已經喝了兩隻了,還吃了雞肉。」唉!我這所謂的月子專家,只好長嘆一聲,無可奈何。 至於什麼豬肝湯、花生豬腳湯、青木瓜燉排骨等等華人心中的補血、發奶補品,更別想進她家大門。於是,我只好做一些平時常吃的中國菜,她最喜歡的是紅燒獅子頭、苦瓜炒肉絲、炒雪裡紅、醬爆茄子,我的洋女婿也跟著吃得津津有味。我忍不住抗議:這哪像坐月子?她理直氣壯的回嘴:「我要您們來,只是想看到您們,順便幫忙做點家務事、抱抱Lily。我根本不信坐月子那一套。」 我只好眼睜睜的看著她邊餵嬰兒母乳,邊喝著放了冰塊的果汁,還邊吹著冷氣(鳳凰城幾乎全年都要開冷氣),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終於滿月,她洋婆婆來接班了,我趕緊灰頭土臉的打道回府。洋親家會給女兒吃什麼,我不敢想,也不敢問。 在回家路上,回憶起自己當年三個孩子都是剖腹產,既沒有現代所謂的「坐月子」,還和常人一樣洗頭洗澡,三個孩子不都長得好好的嗎?自己也很健康,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腰痠背痛過。這樣一想,內心舒服多了。 一個月後,女兒「伊媚兒」她和Lily的照片來。女兒的氣色和體型都很正常,而小東西瞪著兩隻大眼睛,神采飛揚,體重已增加將近一磅。看來所謂的「坐月子」,對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親人的愛和關懷。(馬大廚)

轉貼∼幼教類產品選擇重點~童書

2007年12月14日
公開
10

採訪撰文�陳華櫻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親親寶貝,除了希望自己的寶貝健康成長之外,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裡,家長們無不卯足了勁栽培孩子,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 幼兒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與可塑性,特別是現在許多教育學家與科學家都證實,0∼3歲是大腦成長最快速時期,亦是身心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期,家長的最主要任務就是提供幼兒多元的刺激與豐富的學習環境;除了家長自身的陪伴引導之外,若能善用輔助工具,必能使學習效果加乘。 0∼3歲的幼兒是以身體感官在認識世界,因此可以提供視覺、聽覺與觸覺等方面的各種玩具、圖書或是視聽教材,就成了最佳學習媒介,只要運用得當,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都是幫助孩子贏在起跑點的最佳「助跑器」。 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幼教產品,你是否無所適從,不知該從何選起?本篇除彙整了許多幼教專家的看法,提供家長選購重點與原則之外,並針對需要提前讓孩子上幼兒園的一些上班族家長們,提出如何選擇理想幼兒園的建議,好的幼教產品及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創造孩子的成長優勢,家長們可得睜大你們的眼睛了! 童書 童書對幼兒的重要性 「知識就是力量」,而「書」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亦是開啟智慧的一把鑰匙,從0歲起的玩具書到3歲進入童話繪本書,孩子在書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探索自我,認識世界;藉由「閱讀」,豐富人生視野,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從聽故事中更可以同時培養語文能力與專注力。 家長應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各階段需求,並尊重孩子的喜好與意願,為他們選擇適齡適性的童書,以下列舉各種童書分類及選購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 童書種類 一般繪本 3歲以下幼兒的童書以刺激視覺的圖像為主,文字只是配角,須配合家長的解說,內容則可分故事類、生活學習類及社會認知類等。 玩具書 材質多元,包括布製、塑膠或泡棉等,耐髒耐洗,用途廣,可玩、可看、可學習,亦有洗澡時專用的洗澡玩具書。 特殊童書 如音樂書、拉頁書或洞洞書、毛毛書等,但家中幼兒若屬過敏體質,家長最好在童書的材質上多加留意。 ※0∼1歲寶寶適合:玩具書、洗澡書、認字�圖卡、童謠�兒歌等。 ※1∼2歲寶寶適合:翻翻書、紙頁書、感官書�觸覺書、遊戲書、生活故事書、圖畫書�繪本、有聲書等。 ※2∼3歲寶寶適合:生活故事書、認字�圖卡�百科�字典、數學遊戲書、遊戲書、童謠�兒歌、圖畫書/繪本等。 童書選購建議 美觀的「外在」 a.印刷是否清楚、精美? b.書的大小、厚度是否適中,好不好拿或翻閱? c.紙張會不會太厚或太薄?裁切邊是否會弄傷小手? d.有沒有反光或看起來刺眼? 充實的「內在」 a.文字(字型大小是否適中清楚?文字流暢度?圖文契合嗎?難易適中嗎?) b.色彩與圖案(鮮明清楚、視覺舒適度等) c.內容材質操作方式多樣化(可說又可玩等) 安全性 a.裝訂是否牢固? b.書中的小配飾是否黏緊,不會脫落? c.裁切邊是否會刮傷小手? d.材質是否安全?泡棉或塑膠類玩具書可否清洗?� ※0-1歲適齡書要件: 1.材質堅韌耐磨,滿足感官探索(可咬可玩,經得起撕、拉、丟)。 2.小型而質材輕的書(好拿好翻)。 3.質材安全的書(裝訂牢固、耐清洗可常保衛生、圓弧書角)。 4.色彩明亮,對比強。 5.可以指物命名。 6.文字具流暢的音樂性(由家長朗讀給孩子聽)。 ※1-2歲適齡書要件: 1.與生活經驗有所連結。 2.可學習簡單的語文(含外語單字書)。 3.圖文充份配合。 4.語句重複、文字押韻。 5可練習心象(如翻翻書,練習物體恆存概念)。 ※2-3歲適齡書要件: 1.有明確主題、與生活經驗相關(上學、看醫生等)。 2. 故事情節簡單而重複。 3.介紹簡單的顏色、形狀、空間、數字等概念。 (取材自2002婦幼年鑑)

轉貼∼捷克戲偶 走進台博館

2007年12月13日
公開
8

【聯合報╱本報訊】 2007.12.11 03:03 am 西方珍藏來到東方 「今天付錢,明天免費!」一座捷克式的小酒吧,最近現身國立台灣博物館,不明就裡的人好奇,難道博物館改賣酒? 這其實是「波西米亞偶的家帾捷克懸絲偶戲展」裡的一個場景。由文建會及捷克文化部指導、國立台灣博物館主辦的捷克懸絲偶戲展,展出借自捷克國家博物館的珍貴收藏,是捷克偶戲史具體而微的展現。 此展的主要策展人捷克國家博物館劇場部門研究員Lenka Saldova指出,捷克自十六世紀中葉起,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四百多年,德奧通用的德語也曾是捷克的官方語言,捷克人想用母語高談闊論政治、聊八卦,甚至是看偶戲表演,就會來到酒吧。 亂世中的黑色幽默 位於歐洲中心位置,但長年飽受列強環伺、統治的捷克人,在亂世中保有一股黑色幽默,這從台博館展出的以酒吧為背景的劇場布幕可以見之一般,例如:其中一座酒吧的布景寫著「走遍千山萬水,只有家最好」的標語,但酒客卻永遠流連在酒吧裡!另一面寫「今天付錢,明天免費」,但客人走進酒吧時永遠都是「今天」,所謂明天免費根本是公開的騙局。 Lenka Saldova說,十七世紀中葉起,來自英國、荷蘭、德國的偶戲團開始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也將懸絲戲偶帶到了捷克,日後成為捷克傳統藝術的精華。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捷克偶戲逐漸蔚為風潮,偶戲師口操捷克母語巡迴在鄉間及小鎮演出,成為保存捷克傳統文化和母語的要角,許多優美純樸的詩作也在演出中誕生。 然而,在當時,這些餐風宿露的偶戲師能夠勉強餬口已經很不容易,部分偶戲師甚至被註記成「乞丐」。 從小酒館走進家庭 在十九世紀與廿世紀交替之際,偶戲劇場從鄉村廣場及酒館旅店,逐漸轉移到郊區別墅以及都市的室內聚會場所,著名的捷克作家、演員、藝術家及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開始利用家中的小型劇院,替自己及朋友的小孩演出偶戲,也使得偶戲因此更加普及化。 此次特展涵蓋兩大部分,其一是民間偶戲,其次則為家庭偶戲劇場。前者將透過傑出的捷克藝術家的手與眼,幫助我們認識捷克人經常聚集的鄉村廣場、教堂和酒吧等,藉由波西米亞民族的浪漫觀點來體現他們的古老歷史文化。家庭偶戲以童話故事為主,童話故事裡的王子、公主、巫婆和仙女等將一一上場、各顯神通。 長竹竿、寬木桶 救公主 【聯合報╱本報訊】 2007.12.11 03:03 am 台灣民間傳說有千里眼、七爺、八爺…捷克懸絲偶戲也有哦! 捷克偶戲裡的千里眼,眼大如柿餅;身長如七爺者直接名之為「長竹竿」、又矮又胖的八爺則叫做「寬木桶」啦,夠寫實了吧。那麼這三個人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 話說,童話故事裡的王子愛上了被囚禁在一座鐵製城堡裡的公主,王子決定英雄救美,長竹竿、寬木桶和千里眼就成了陪伴、幫助王子的要角,他們發揮自己外型的特色,長竹竿可以隨心所欲長高、寬木桶能變得跟座山一樣巨大、千里眼能眼觀八方…不用說,他們最後輕鬆完成重任。 潘趣則是捷克偶戲(其實也是歐式偶戲)裡不可或缺的甘草人物,長得像小丑的潘趣,不務正業,他從來沒有正式的工作,滿腦子美酒佳餚、還時常鬧笑話,但觀眾卻愛死他了。 此外,龍、水精靈、巫婆和仙女都是捷克童話故事裡的典型角色。然而,相較於象徵吉祥尊貴的中國龍,捷克偶戲裡的龍既邪惡又愚笨,牠時常降災給人類,還會吃掉無辜少女! 仙女和水精靈,是一群害羞且纖細的超自然精靈,她們身著薄紗、長髮飄逸,外表相當誘人。巫婆的造型則是嘴歪眼斜、尖嘴猴腮,讓人不寒而慄。 透過這些造型豐富的人物和精靈,捷克戲偶帶領觀眾進入多采多姿的童話世界,且讓我們神遊在奇想的王國吧。

轉貼∼幼兒品德培養法

2007年12月12日
公開
8

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兼任三民托兒所所長 歐姿秀 「品德」包括品格與道德,屬於文化社會中多數人讚許認同的正向人格、觀念與行為。在教養上,成人對嬰幼兒有許許多多的期待與盼望,如樂觀、獨立、自信……等,是我們希望孩子建立的人格特質;而誠實、惜物、禮貌……等,則是我們想要培育的良好習慣。 在發展上,品德是指嬰幼兒從天生自然人,經由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而逐漸在社會中學習到認識自己、了解別人、並進而在人際關係中,學習如何待人、律己、循規、守紀等,合於社會規範的一切態度、觀念與行為(註)。 由外塑進而內化 由上可知:品德的培養是一種外塑(外在成人社會的期望)與內化(內在個人心理的學習成長)的過程。過去的品德教育著重於外塑,靠著不斷的耳提面命、說明教導、示範演練、甚至要求獎懲,希望孩子們知道如何做個好孩子、好國民。然而我們發現:大家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但是闖紅燈的人車依然不少,孩子都知道「不可以打人」,但是動手不動口仍然是孩子間解決紛爭常見的行為。 因此,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還應注意如何內化,我們對孩子的品德教養除了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及「如何做」之外,如果還能夠使孩子「願意做」、「習慣做」、「喜歡做」則品德教育便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身體力行,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引導自覺與實踐情意 有人說品德是知易行難的事,除了認知層面的了解之外,還要有情感與意思的配合才會有實踐的行為出現。例如:孩子「知道」不可以說謊,但是打翻牛奶如果沒有人看見,需要他「覺得」自己不應該邊喝牛奶邊玩耍,同時「勇敢」冒著可能被責備處罰的危險,才能表現誠實的行為告訴大人事情的真相。所以,在培養孩子品德的行為習慣時,在「告戒」(不該做的事)與「告知」(該做的事)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引導孩子產生「自覺」與「實踐」的情意(情感意志),才能促使孩子將品德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 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兼任三民托兒所所長 歐姿秀 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還應注意如何內化,我們對孩子的品德教養,除了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及「如何做」之外,如果還能夠使孩子「願意做」、「習慣做」,則品德教育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至於如何培養品德的情感意志,建議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來努力: 一、示範與模仿 示範與模仿是社會行為發展學習的重要管道,雖然「示範」屬於「告知」品德行為內容的認知層次,但是透過示範「營造品德環境」卻是引發品德行為情感意思,因為大多數人自己不讓位,還會盯著讓位的人看。我們在「缺乏讓位美德的環境」中,要自覺有讓位的必要及積極實踐讓位行為是比較困難的。同樣,大人如果希望培養孩子樂觀、獨立、自信、誠實、惜物、禮貌……等品德,自己便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時時表現這些行為,如此孩子自然可以在這樣的品德環境中模仿學習、同時培養「大家都是這樣」、「本來就是應該這樣」的品德情意。 二、積極回饋 社會行為在外塑的過程中,不免要經歷外在回饋的增強、鼓勵效果。好的品德表現,透過讚美、認可或好心有好報等正向回饋,會強化品德行為的持續表現意願。小孩子剛學會自己穿衣、穿鞋,每次完成動作一定會看看大人、甚至跑到你面前,只為了要看你對他點點頭、或是說一聲「好棒」;小孩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問好,如果獲得稱讚一定會繼續表現禮貌。可見積極回饋對品德行為的鼓舞作用。不過,為了避免過度依賴外在的回饋而減少主動的行為表現,大人在給予回饋時要把握「具體」及「付予信心」兩個原則。例如:「我就知道!你長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鼓勵獨立)、「你看!你能夠自己把玩具收好、把書排好,真能幹!」(讚美愛物)、「我相信你會告訴媽媽(爸爸),弟弟為什麼會哭這麼大聲?」(期勉誠實)。 三、習慣成自然 由外塑而內化、從他律到自律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所有的良行美德唯有在大人教導鼓勵後,能夠轉化為孩子自發的行為表現才有意義。大人無法時時刻刻留在孩子身邊叮嚀、鼓舞,我們希望孩子能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樂意表現好的行為、而最後終於能夠習慣成自然,使品德成為孩子自己修養的一部份,真正落實在孩子自己的生活中。於是大人除了不厭其煩的示範、提醒及回饋之外,不妨也將我們希望孩子建立的品德,視為孩子該有的自然習慣。例如:「哇!你忘記說『請』。」(你本來會表現禮貌的,只是忘記了)、「沒有關係,你已經可以自己做的。來!再試試看。」(把獨立視為當然)。 總之,為了避免孩子的品德教育流於形式、光說不練、知而不行,除了教孩子認識了解品德之外,還應該培養孩子實踐品德的情感與意志。而前面所述:提供模仿學習的環境、不斷演練、累積經驗、進而從外塑到內化、形成習慣,是身體力行培養幼兒品德情意的不二法門,有意者不妨試試看! 註:摘自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東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