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台時刊文通知

2018年02月25日
公開
23

台灣時報副刊 收件者 Jenny 2月 25 日於 11:00 PM 您的大作 會在二月二十六日 星期一 刊登 謝謝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Jenny To: 台灣時報副刊 Sent: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18 9:43 PM Subject: 投稿:哪啊哪啊神去村 新竹市育賢國中 林如意 哪啊哪啊神去村 平野勇氣在畢業典禮結束當天,被老媽及導師送到手機收不到訊號、一天只有一班聯外電車的深山裡,展開他的伐木生活。山居生活很淳樸,習慣都市繁華緊湊步調的勇氣,從一開始整天想逃離這個鬼林業的村子,到漸漸喜歡上這群樂天知命的村民與平靜山居,他再也離不開哪啊哪啊神去村。 有人說:只有真正生活其中,才能體會「慢活」真義。 山居的步調緩慢,生活在其中的人幾乎與世無爭,爾虞我詐這個字眼對他們來說很陌生,你能說他們消極嗎?不然。他們最可貴的是一般人沒有的樂天知命,對未來懷抱著希望。 勇氣對繁奶奶的形容相當有趣,「繁奶奶縮成一團坐在飯廳,就像是顆皺巴巴的饅頭。一開始,我還以為她是木乃伊一樣的擺設呢。」勇氣把繁奶奶形容成皺巴巴的饅頭、木乃伊擺設,好有畫面感,也太令人噴飯。人老了,行動變得緩慢,但老人的智慧是我等需要學習的,不容小覷。 林業工作這輩子可能看不出來,要到下輩子才知道;好好培育一棵樹,為子孫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這輩子看不到沒關係,至少「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要為下一代著想。面對山林要心存敬畏,重視與愛護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和平共處真的很重要,環境感受到人類的善意,也會回饋我們的知遇之恩。 現在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林業的辛苦,就算父母親從事林業工作,孩子也不一定想做,因此從事林業的人愈來愈少。這種現象應該不只是林業,各行各業都一樣,下一代有自己的想法,要他們繼承衣缽是勉強不來的。讀完這本書讓我發現社會上還是有親近自然與溫暖人心的地方,我還蠻羨慕神去村的生活呢。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2018年02月05日
公開
18

讓孩子內心強大的方法,只需要「看見自己 感受美好」 作者:書摘 未來Family 2018-01-12 「跟你在一起的時光都很耀眼,因為天氣好,因為天氣不好,因為天氣剛剛好。每一天,都很美好。」──《鬼怪》 寫這篇序的當下,天氣不那麼好,潮濕陰雨。可是冷風吹過臉頰的時候,內在正醞釀著喜悅的事,所以感覺美好。我把這段心境,在我的臉書線上讀書社團記錄下來,跟社團裡的朋友分享。 美好,或許跟外境有關。但存在的美好,跟內在的關連更強。 有一次,有位朋友很傷心,我也受到牽動。正感覺陰鬱的時候,看到一首作者標註為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的詩。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我體會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防衛 所有力量在我們之間自由流動 委屈,沮喪,內疚,悲傷,憤怒,痛苦 當他們自由流淌 我在悲傷裡感到溫暖 在憤怒裡發現力量 在痛苦裡看到希望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 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敞開心 當我的心,柔軟起來 便在愛和慈悲裡 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這首詩我放在臉書上,跟朋友們分享,自己也反覆再三閱讀。我感覺到了力量,像借力使力,跟我的陰鬱拉開了距離,去感覺我胸口隱隱然的悶,然後短暫地把一切放下。 存在本然的美好,便悄悄現身。 我對於這首詩出自於薩提爾的哪一本書感到好奇,加上有些朋友想知道原文,所以我不斷查找網路上的資料,也詢問網路上的朋友。可惜,雖然看來很像薩提爾理論的精神,卻找不到確切的出處。 我在網路上看到了薩提爾以一位老奶奶的樣子出現,似乎一邊跟聽眾演講,一邊請人上台示範治療技巧的使用。她講話慢慢的,但很親切、很慈祥。理解她理論的同時,我也觀照著我的內心,藉著她的幫助,把我自己整理一遍,這也美好。 日子不斷往前走,雖然偶爾能進入靜定,但喜怒哀樂依然在我身邊流轉。我的內心還沒強大到,能全然活在愛與慈悲裡。在尋找詩的出處的時候,薩提爾的一篇文章,談,又拉了我一把。我試著自己翻譯,有些地方沒有直翻,但盡可能符合原意。 自我肯定 ❶ 我不必因為別人不喜歡我做的事、說的話,以及我的思考與感受,就感覺罪惡。 ❷ 我可以感覺生氣,也可以以負責任的方式表達出來。 ❸ 我未必要負起決策的所有責任,特別是別人也要一起承擔決策責任的時候。 ❹ 我有權說「我不知道」。 ❺ 我有權說「不」,而不感覺到罪惡。 ❻ 我有權說「我不了解」,而不感覺到愚笨。 ❼ 當我說「不」的時候,我不一定要道歉或解釋。 ❽ 我有權要他人為我做事。 ❾ 我有權拒絕他人對我的要求。 ❿ 當他人在操弄、詐騙,或不公平地對待我時,我有權去告訴他們。 ⓫ 我有權去拒絕額外的責任,而不感覺到罪惡。 ⓬ 當他人惹怒我的時候,我有權去告訴他們。 ⓭ 我不必為我的個人完整性妥協。 ⓮ 我有權犯錯並為它們負責;我有權嘗試錯誤。 ⓯ 我所做的一切,不必都被大家喜歡、欽佩、敬重。 我慢慢明白,內在強大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允許各種感覺流動,然後,主張我們的界線,不受侵犯。我們得先停止自我打壓,才有所謂強大,才能進一步向外,在關係裡展現自我。 然而,我特別關心,如果我們持續往內走,會走到什麼地方? 很自然的,除了那些起落洶湧的情感之外,我們會走到小時候,看到我們在原生家庭裡的樣子。看到父母如何對待我們,父母背後的價值觀是什麼,什麼價值觀在目前已經開始轉變,而我們又內化了什麼、複製了什麼…… 沒有人是家庭的局外人,那些過去曾經經歷的、現在正在經歷的,慢慢延伸出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於是我們的未來,被過去緊緊綑綁著,我們的現在,則掙扎著想要在無助無力的狀態下甦醒。 如果我們給足時間,把我們所說的、所做的,追到我們怎麼想、怎麼感受,把我們所感知到的他人的樣貌,跟我們自己心裡的想像疊在一起,會有巧妙的、意外的相似性。即便我們孤身一人,依然在心理上,跟外界牽扯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寧不靜。 那些洶湧而起的、吵吵嚷嚷的,以為永無休止的自言自語,只要我們以愛、以肯定、以感謝去接納,終將各自尋著歸處,讓我們得到片刻靜默,在靜默中能看見美好。 我們看著書,那些囉囉嗦嗦、那些似乎與我們無關的說教與特殊的視角,有一剎那之間,會觸及到我們沒看見或沒看清的自己。或許,那366篇的嘮嘮叨叨,都照見了自我的碎片,再次又再次地與自己相遇。 祝福您,看見自己,感受到美好! 摘自 洪仲清《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遠流出版

完美與破碎

2018年01月31日
公開
17

《青春》 人對於手中所擁有的東西 向來有著說不明白的自信 但也不得不承認 我們對待擁有的 總沒有未得到之前那麼珍惜 所以總有一些東西 直到消失後 我們才會突然意識到 它原來如此珍貴 對於人 同理 1. 完美與破碎,沒有一定的界限,全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 ——劉墉《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 2. 始知曉成人世界背後的遊戲規則有著最冕堂皇的嘴臉。 而這種所謂的遊戲規則,不過是同人性的全部慾望周旋,踏著善的骨灰和惡的陪葬。 ——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 3. 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們走,否則哪天你打開籠子餵牠們時,它們也會揚長而去。 ——史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贖》 4. 總有一些東西,要用消失來證明它的珍貴。——丁丁張《世界與你無關》 5. 我躺下來,用一張報紙做枕頭。 高高在我上方的,是眨眼的星星,而當火車彎曲而行,這些群星便像在上上下下的畫著弧形,望著它們,我睡著了。 這天過去了--我生命中所有天中的一天。 明天又會是另外一天,而我依然年輕。——傑克·倫敦《大路》 6. 你怎麼就不懂得人們都是只會揀軟柿子來捏呢? 你怎麼就不懂得從來都是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呢?——笛安《西決》 7. 人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但這歷史缺乏細心的讀者。 我們沒有工夫讀自己的歷史,即使讀,也是讀得何其草率。——周國平《人與永恆》 8. 有一天你會知道,人生沒有我並不會不同——李宗盛《當愛已成往事》 9. 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應該失落自己。——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10. 我認為,至深的平和,一定經過命運浮沉的洗禮,一定經過生離死別的考驗,一定經過愛與恨的煎熬。 一切都經過了,一切都走過了,一切都熬過了,生命的底色裡,增了韌,添了柔。 這時候平和下來的生命,已經沉靜到擾不亂,已經穩健到動不搖,已經淡定到風打不動。——馬德《平和》 你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 你心裡的每一個感受 都有一句話恰如其分直擊你心 (文字來源“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