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明天別再來敲門

2017年05月04日
公開
8

影帝自殺5次死不了 《明天別再來敲門》瑞典大賣6億 紐約時間: 2016-08-12 08:49 AM 【新唐人2016年08月12日訊】今年票房打敗許多好萊塢大片的瑞典電影《明天別再來敲門》(A Man Called Ove),即將於9月9日在台上映。該片改編自瑞典作家菲特烈貝克曼(Fredrik Backman)熱賣30國的同名小說,爆紅小說登上大銀幕依然所向披靡,在人口僅950萬的瑞典,開出超過6億台幣的超高票房,平均每5人就有1人看過。該片劇情描述一名死意堅定的男子,一次次想尋短,奇事卻一件件發生,每每帶出他溫暖令人難忘的往事……。不僅劇情溫暖感人,絕佳的口碑與票房盛況,也使它被拿來與《狗臉的歲月》和《阿甘正傳》相提並論,還橫掃「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提名,叫好又叫座! 這部詩意感人、逗趣幽默的電影《明天別再來敲門》,劇情講述獨居的歐弗想告別世界,隔壁卻搬來惡鄰,意外激起了他的鬥志。但他死意堅定、依然想尋短,每次尋死時卻總會有事發生,不斷阻撓著他堅決的死意。有天,一隻遍體鱗傷的貓咪出現在他家門口,他只得為牠敷藥、悉心照料,竟奇蹟似的忘記對死亡的執著,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該片演員洛夫拉斯卡(Rolf Lassgard)因為演出劇中一直想自殺的「歐弗」而鹹魚翻身,他除相隔13年再度榮登「瑞典奧斯卡」金甲蟲獎影帝寶座,更跨洋奪下美國西雅圖國際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大獎。 洛夫拉斯卡自殺5次死不了 《明天別再來敲門》還原瑞典最美好年代 特別的是,這部故事曲折的電影,片中還以「人在死前,往事將歷歷重現」的奇特經驗,將「歐弗」的現實與回憶作完美交織:他曾受父母呵護,曾有恩愛妻子,曾有可愛孩子,一生曾經擁有過的美麗與遺憾,就像蒙太奇般地溫暖重現,十分生動感人。洛夫拉斯卡在片中總計自殺了5次,舉凡吊繩索、吸廢氣、跳火車,甚至舉槍吞彈,他全都試過,就是不會死。片中女主角芭哈爾帕爾斯(Bahar Pars)看他自殺多次都還活得好好的,還消遣他說「想死還真不容易啊」,讓人聽得莞爾。 《明天別再來敲門》是將「歐弗」一生歡笑與心碎都編織在一起的電影。個性古怪的他,卻有一顆慷慨、不輕易示人的好心腸。自小生活艱苦的他,從父親身上學到「人生就是勤奮工作」觀念,以及之於是非對錯的堅持。儘管這世界變得讓他越來越陌生,人性溫暖、生命價值等可貴情感,最後總會在某個時刻、某處角落綻放出來。 有趣的是,《明天別再來敲門》劇情雖發生在現代,卻將瑞典曾經傲世的SAAB、VOLVO精緻汽車工業美麗還原,引領觀眾重回那個令人難忘的美好年代。 這部詩意感人、逗趣幽默,又承襲原著高人氣的電影《明天別再來敲門》,將於9月9日在台上映。 責任編輯:葉萍

勝利堂電影讀書會11

2017年05月02日
公開
8

勝利堂社區讀書會2017上半年 北歐風情 5/2 瑞典《明天別再來敲門》 平凡的不凡 明天別再來敲門 A Man Called Ove 這其實是個再平凡不過的生命故事,卻以最樸實的手法,試圖創造出它的不平凡。從故事本身到形式上的處理,《明天別再來敲門》都有著瑞典電影一貫的特殊氣味,帶點冷調的幽默,輔以不過度煽情的方式,呈現出人生中必然經歷的生老病死。 改編自暢銷小說,雖沒有太多新意,大部份發展都在意料之中,但電影有著條理分明的結構與敘事肌理,平易近人。整個故事場景幾乎都在同一個小社區,歐弗是獨居老人,對鄰居們總表現的憤世疾俗,甚至頑固堅持到令人討厭的地步,唯一的溫柔時刻是到墓前跟亡妻傾訴心事。他決心尋死,沒想到每每準備自殺的時刻,總有各種奇異人事打擾他的大計,這些意外卻逐漸打開他的封閉心房。 透過一次次尋死不成的鄰居瑣事,歐弗從身邊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鄰居身上,找到新的寄託,也回憶起他人生中許多關鍵的喜怒哀樂。我們一點一滴了解他為何決定自殺的原由,卻也感受到他如何重新活出喜樂的釋然過程。故事主角是歐弗,但周邊角色們隨故事進行而開展出一個個寬容大度的眾生相,包含了不同種族、性向、階級的衝突與和解,與其說是這個社區用愛接納感動了歐弗,倒不如說是創作者藉此象徵著對整個未來世界的樂觀想像。 導演漢斯霍姆拍攝手法雖然中規中矩,但在故事本身的扎實與演員稱職的演出之下,釋放出恰到好處的情感共鳴。生命並不完美,如何在跌跌撞撞中找回重生的力量,除了自己體認放下的道理,也需要來自別人的愛與關懷。《明天別再來敲門》努力在平凡中淬鍊不凡,看來簡單,其實是需要功力的。 撰文:塗翔文(電影工作者、影評人)

寫作主題三:人物速寫

2017年05月01日
公開
22

※※寫作主題三:人物速寫 ※引導 書中的人物角色,透過作者的巧手,彷彿就在我們眼前,像是我們的朋友。這些書中人物,哪一個讓你印象特別深刻?假如他們走出書本,你希望跟誰當好朋友?  這次的徵文,希望能邀集喜歡讀書的小朋友,為我們速寫書中人物。不是寫「我最喜歡的書中人物」介紹文字,而是設想你跟這個人變成朋友,運用書本已有的資料內容,你會怎樣速寫這個朋友的種種特色呢? ※寫作小提醒  這次的寫作,不要寫成介紹某個書中人物的作品,而是從想像自己眼前已經有這個人物,你會跟他有怎樣的對話,你從書中所觀察到的他,來到現實生活中,會是什麼樣子呢?舉《神筆馬良》這篇作品中的主角「馬良」為例,當他來到我們的身邊,你可以這樣開頭:馬良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從小一起長大,我們都愛玩,只是,他更愛畫畫……」  值得注意的是,你動筆寫這篇作品前,要先把跟這個角色有關的作品多讀幾次,這樣才能順利的把人物的特性添入你的作品當中。 ●徵稿期間:  民國民國106年5月1日至5月30日 ●文題建議:  低年級:以童話故事的角色為主  中年級:以寓言故事的角色為主  高年級:以歷史故事的角色為主 ※※寫作主題四:旅遊見聞 ※引導  許多人都說:「再忙,也要旅行。」透過旅行時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常常會讓我們有更多的靈感與體悟。  旅遊紀錄點點滴滴,有各種不同的書寫形式,現在各種社交網站、通訊軟體盛行,像是臉書、line等,可以拍攝照片,立即把旅遊見聞傳給親朋好友。  你嘗試過搭配照片寫的旅遊見聞嗎?選幾張有趣的旅遊照片,寫出你在哪,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想,這樣圖文並茂的旅遊見聞,一定能為你的旅遊寫下更難忘的記憶。 ※寫作小提醒  由於照片不是時時刻刻能帶在身邊,可以圖文並茂的講解給旁人聽。  因此,這次的主題要練習的是:如何描寫這張照片,以及說明這張照片所帶給你的意義。  你可以先找兩三張照片,每張照片寫出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解說。  解說的方式不拘,可以附上簡單的時間、地點,也可以在敘述中帶過,再試著將這些照片解說,串成一篇饒富趣味,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的遊記文。 ●徵稿期間:  民國106年6月1日至6月30日 ●文題建議:  低年級:某個國內的旅遊地點  中年級:某個國外的旅遊地點  高年級:某個國內或國外的旅遊地點 ※※寫作主題五:事物摹寫 ※引導  臺灣號稱美食天堂,無論是大飯店精緻的餐點,或是小攤子上滋味可口的點心,都讓人念念不忘。  想一想,你曾品嘗過哪些美食,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呢?先在腦中想個三四種。接著,閉上眼睛,想想這種食物呈現在你面前時,是怎樣的模樣、擁有怎樣的光澤、氣味,或是形態呢?  一篇作品可以寫三到五種食物,再替這幾種食物訂個有趣的題目。 ※寫作小提醒  這次的作品,重點在食物的「素描」,不用寫跟這個美食的相關經驗,就單純從視覺、嗅覺等感官,描述食物的模樣。  例如,假如寫的是讓人又愛又怕的「臭豆腐」,不用寫在什麼地方、因為什麼原因吃到這道菜,只要直接描述食物的模樣,像是:「一塊塊方方正正、厚厚實實的豆腐,彷彿乳酪一樣。當它在油鍋裡炸過之後,外層披上金黃酥脆的皮,內層依舊是柔軟潔白的模樣……」 ●徵稿期間:  民國106年7月1日至7月30日 ●文題建議:  低年級:家人的拿手菜  中年級:夜市美食大賞  高年級:難忘好味道 ※※寫作主題六:時事議論 ※引導  最近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新聞是什麼?為什麼你會特別關心這類新聞呢?  身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們應該養成時時關注周遭大事小事的習慣,多元的媒體傳播,如電視、報章雜誌、網路媒體等,讓我們總是能接收很多訊息。  同樣的訊息,不同的媒體也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在這種資訊豐富的時候,能有自己的觀點顯得特別可貴。  這次的徵文,希望小朋友像談話節目的名嘴一樣,透過「相聲」一搭一唱的方式,表現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看法。 ※寫作小提醒  作品要用「相聲」的格式來寫,相聲需要的詼諧幽默、故作玄虛、誇張巧辯等,都是這篇文章要注意到的重點。  首先,要選定一則你感興趣的新聞內容,這則新聞必定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這些「不同的聲音」都可以當作相聲的書寫材料。文章最後,也要點出你對事件的真正看法。 ●徵稿期間:  民國106年8月1日至8月30日 ●文題建議:  低年級:跟校園生活有關的新聞  中年級:跟社會發生的事情有關的新聞  高年級:跟國際重大事件有關的新聞 ※※投稿須知 一、填齊個人基本資料   •姓名:   •身分證字號:   •學校:   •年級:   •班級:   •居住地址:   •戶籍地址(含鄰里):   •聯絡電話:   •電子信箱:   •領稿費方式,擇一即可:    口郵政匯票(請確認居住地址是否正確)    口銀行匯款(請附上匯款帳號及存摺封面影本) 二、寄至[email protected] 或 郵寄至100臺北市福州街2號國語日報「引導式徵文 第○主題」 三、投稿文章請勿一稿多投,內文須為原創,如有侵權行為,由創作者自負法律責任),及一稿多投。本報得對來稿有刪修權。投稿三週內若未通知採用,請自行處理。

台時通知刊文

2017年04月27日
公開
9

您的大作 會在四月三十日 星期日 刊登 謝謝陽光教我的事 2017/4/27(四) 下午10:50 您的大作 會在四月三十日 星期日 刊登 謝謝 姓名:林如意 學校:陽光國小 陽光教我的事 小學六年,陽光給我許許多多的美好回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樂樂足球賽,那是我 們班用汗淚交織而成的共同記憶。 體育老師和班導叫我們要多練習踢樂樂足球,聽到這個消息,我們一開始並沒有放在 心上,頂多隨意踢踢,交差了事,沒想到一場練習賽使我們想摘下樂樂足球的冠軍獎 座。比賽對手讓我們見識到原來不光靠技巧贏得勝利,就連團隊合作也很重要。全國賽 時,一顆黃藍相間的球在球場上穿梭,場外的加油聲無法改變我們輸給對手的事實。 陽光教會我要學習與人合作,光靠個人努力是不夠的,眾人全力以赴才能將事情做到 最完美。陽光還教會我要積極,光有想法是不夠的,要把理想付諸行動並做到最好的積 極度。陽光不只教了這些,更教我從草木榮枯中領略到四季的流轉。陽光校園有如一座 小型植物園,內有豐富的植物生態,一年四季不同的植物風情,在陽光學習何其幸福! 陽光為我的小學生涯增添許多樂趣,沒有這些讓我印象深刻的事,就不會懂陽光教我 的道理,自然也就沒有現在自信成熟的我。謝謝陽光一路相伴,有你同行真好。

從前衛到學院 看見時代更迭

2017年04月26日
公開
11

2017年04月08日 04:10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6年12月,巴黎奧塞美術館歡慶開館30年,館內策畫特展從世界各國網羅並結合館內典藏展品,同時也從館藏精選策畫亞洲巡迴展,先後在韓國首爾、台灣故宮展出。在「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品中,今日大眾耳熟能詳、廣受喜愛的印象派名作,在100多年前卻可能是有爭議性或不被官方認同的作品。 前奧塞美術館藝術典藏及繪畫部總監Xavier Rey為「印象.左岸」策展人,現任法國馬賽市立美術館館長的他,為此特別來台。Rey指出,奧塞美術館的特殊性,一是美術館原本是火車站,為南北交通的熱點,二是只收藏1848年至1914年這段時期的作品,質量均豐,世界有目共睹,「這短短70年裡的藝術創作對法國相當重要,是打開藝術新世紀的重要階段。」 Rey表示,法國政府之所以在19世紀的收藏中質量首屈一指,歸功於該時期藝術家的支持,收藏家的慷慨捐贈,藝術品未全數被私人收藏和政府的採購計畫,無論是當時受肯定的學院派,或有爭議被排斥的前衛藝術。對前衛藝術家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因此,30年前開幕的奧塞更為那個時代下了新的註腳,「你可以在奧塞看到傳統與創新,折衷與磨合。」 相隔100年,印象派在台灣、法國也儼然成了「學院派」,然而透過印象派與古典主義風格的展品,便可清晰對照出,「當時印象派畫家經歷了如何被世界看見、接受的掙扎」,他們同時還面臨攝影技術發明的衝擊,也受到影像的影響,在繪畫上描繪日常生活,也反映工業革命後,科技發展的社會變化。 以「學院派與寫實主義」展品為例,以歷史畫和肖像畫聞名的亞歷山大.卡巴內爾的《克雷伯爵夫人》1909年就已成為國家藏品至今,而《彈鋼琴的少女》卻是雷諾瓦中晚期之後才被官方肯定的指標性作品,兩者表現方式截然不同,透過「印象.左岸」展示不同的繪畫流派,給觀眾重新觀看該時期豐富多元的藝術火花。 (中國時報)

奧塞美術館

2017年04月25日
公開
6

19世紀的藝術背景: 19世紀是歐洲文明邁入現代化的時代,也是歐洲霸權最強盛的時代,歐洲文明承襲古拉丁文明,經過文藝復興, 到17世紀的實證哲學思潮,在18世紀民主自由思想的啟蒙運動影響下,引發法國大革命,建立了初步的民主社會制度, 更由於產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使19世紀工業革命的成果,進入現代主義的建設過程中,讓歐洲整個時代都充滿樂觀,也對未來充滿信心。 隨著文明發展過程中,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全面性的改變,而影響到人文社會各種思潮及價值觀念。 在新的社會結構和新的產業制度裡,中產階級於焉誕生。藝術也不例外,漸漸從神權及君權中解放出來,開始世俗化。 然而,藝術家由於市民社會的發達,也開始以自由人的身份來服務藝術市場 - 新興的中產階級。 而且在市場多元展現下,藝術也變的更多元,尤其是在沒有傳統劃一的封建和宗教文化支配下,藝術家個人風格得以盡情發揮, 也因為如此,藝術強調的不再是工藝和技術,而是個人的創作及才華;藝術不在服務一些既定的目的;個人風格及自主的藝術,才是最高的準則。 從奧塞火車站到奧塞美術館: 奧塞美術館的前身原是為了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所興建的火車站,它和大小皇宮是同時代的產物,而且具有同樣的風格,他們強調鋼筋力學的結構,採自然光以突顯室內本身的寬廣空間…英國人稱之為「美術風格」。 這座火車站一直到第二次大戰才遷移別處,1974年,法國政府決定在此成立一座19世紀的美術館,尤其奧塞這棟建築物面對塞納河對岸的羅浮宮, 因此更於1978年將其列為古蹟,經過建築師歐龍第(Gae Aulenti)十幾年的規劃,奧塞火車站才成為奧塞美術館,並於1986年12月21開幕。 奧塞美術館的作品主要來自於羅浮宮(如安格爾、德拉克洛瓦及庫爾貝的作品)及印象派美術館,(Jeu de Paume印象派美術館則於1946年接收來自羅浮宮之印象派畫作, 於1947年成立,至1986年全部遷入奧塞19世紀的藝術殿堂裡),和間接繼承以前盧森堡美術館的典藏(這座美術館創立於路易18,專門收藏當時現代派的藝術作品,直到19世紀中期才典藏各沙龍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學院派的作品)。 奧塞美術館繪畫作品的收藏對象,是從安格爾的新古典主義到後期印象派(1904年馬諦斯入野獸派前的點描作品);雕塑則從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帝國)至20世紀初麥約的作品。此外還有實用功能的新藝術,這個運動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才結束。另外的典藏還有建築及相片等等。

《交談》林文月

2017年04月19日
公開
16

交談�林文月.九歌 〈無聲的交談〉 寫文章,其實是在跟自己交談。執筆寫文章的時候,作者並沒有唯阿作聲,但心中實不斷宣洩著喜怒哀樂愛惡慾各種不同表情的聲音。那種聲音,只有自己聽得見,時則纏綿微弱,時則震耳欲聾,儘管音量小大有別,情緒抑揚或異,而外表一若玄默,那種聲音卻是迴盪在作者自己的心壑中。 白日裡,屋外眾聲喧囂,獨坐書房一隅專心寫作,透過筆下逐一出現的文字,靜靜與自己交談,可以無聞於人境車馬擾攘、沈澱在溫馨寧靜的往事回憶之中;夜深人靜時分,遇著胸中萬馬奔馳,有話不吐不快,則又難免於景響叩彈,遂覺有聲響隆隆然,且又繽繽紛紛光彩耀目,髣髴置身於另一個神祕的聲光世界,須待寫完最後一個字,中止與自己的交談,才光芒斂收,眾音歸寂,回到漆黑靜謐的現實。此或可以解釋,為何每寫完一篇文章之後,往往會覺得心力交瘁,又躊躇滿志的原故吧。因為表面似乎風平浪靜,實則作者方完成了一場與自己的熱烈交談。 與自己的交談一旦完成而定型於文字以後,則無論纏綿微弱,或震耳欲聾的聲音,都暫時復歸於沈寂,直到另一個人在另一個時空看到那些文字,才會又經由一字一句還原為充滿各種情緒思想的聲音。於是,先時作者跟自己的交談,便極自然地轉變為與另一個陌生人的交談了。 寫文章,本是寂寞事,除非文字因緣結交到陌生的知音,作者也許生性羞澀內斂,膽怯矜持,卻也忽然奇妙地轉變成滔滔的雄辯者,而向無數陌生人進行無限的交談;雖然無需發出些微音聲,交談卻可以無遠弗屆。讀古人的文章,透過抄本或鉛字而領略他們的經驗,為其悲歡哀樂而悲歡哀樂,化古昔的感動為今日之感動,豈不也是因得與古人進行無聲的交談之故嗎?那些曾經執筆疾書的人,雖然早已肉腐骨寒,他們的聲音卻永遠活在字裡行間,繼續與後世無數的陌生人交談,甚而結交為知己,所謂「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蓋即是這個道理。 〈再會〉 相對而坐,更看得清楚她的眉目五官,但我反而對她更陌生起來。坐在我對面的人是田邊弘子,已非我期待的大山弘子了,我想。於是,對於這樣冷靜觀察的自己,也有一些厭惡和悲傷的感覺產生。 她娓娓而談,不自覺地流露一種屬於中年人的成熟和世故,又不時加入一些對我過分恭維之詞,使我愈發感覺不安,不知如何應對,便只好逕自喝著杯中的紅茶。 我忽然發現,我們所珍惜的記憶,與其後各自成長的背景相比,實在是分量太少;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遂變得並不是那麼珍貴無比了。斷了線的風箏在遠空中飄浮,努力尋覓回來,卻看見那上面的彩色其實已經消褪,而且破弊不堪了。 記憶裡的風箏不是這個樣子。有一些微微的失望,也有一些微微的倦怠,便推說另外約會的時間已到,去櫃檯付清茶資。 雨還是濛濛地下著。走出咖啡館,我們都說著許多珍重再會一類的話,也再三地鞠躬。然後各自打開自己的傘,分別向左右不同的方向走去。雖然是白晝,東京的天空是灰黯的。 〈臉──外一章•腳〉 對面屋舍之外,是起伏的山巒。雨後的山色,蒼翠欲滴,而除了淡淡的硫磺味之外,我們又呼吸到屬於鄉野的純淨空氣。 老式的旅館,沒有空調設備,但是完全敞開的窗子,卻一任山間的清風吹入,清風吹散了我們的髮絲和衣襟。 〈因百師側記〉 鄭先生具有文人特有的敏感稟質,他看來倒是不像一位膽量特別大的人,但我又記得在講解詩鬼李賀的作品時,因話題及於鬼而告訴過我們:「你們不必怕鬼。若真遇著鬼時,只要想一想:我頂多變成跟他一樣!」這雖是說笑的話,但對於膽小的我,一直是很好的信條。其實,凡事只要有最壞的打算,也就沒有什麼得失的計較。這一點,也是我後來才逐漸明白的道理。 〈雨的回憶〉 支頤窗前,看雨絲綿密地落在院子裡的綠草叢樹上,我不禁想起兩個月前在另一個遙遠的地方經驗過的雨中情景。人生有時候真不可思議,在這個窗前支頤,已不知幾多回了,看雨的次數,更是無法數計;可是同樣的窗前支頤看雨,此刻我卻不能像無數次的從前一樣漠然,六月間在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的雨中景象,和一位老人的落寞影像,拂不去地盤旋在腦際。 〈我的三種文筆〉 這世界人生、驚天動地之大事並不多,生活周遭日日之凡事,也頗值得深思珍惜。平凡事物,若能寫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這些道理,古人雖已有過明示,但文章之道則又與人生之道近似,往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過,方能實際體悟。 〈臺北車站最後一瞥〉 臺北的夜空無月也無星,是陰雨後黯淡乏味的夜空。

筆記:離開後留下的東西

2017年04月17日
公開
45

《離開後留下的東西:遺物整理師從逝者背影領悟到的生命意義》金璽別.商周出版 第一章 如果當時能懂得多愛彼此 〈不忍寄出的一封信〉 孩子是怎樣揣測父母的心意?身為一名禮儀師,工作上見到過無數的死亡場面,在現場我幾乎不曾看過孩子抱著往生的父母哭,但是父母一定都會把過世的孩子抱在懷裡哭泣。 〈在廁所獻上一朵菊花〉 花是花,蟲是蟲,它們只是單純的存在。玫瑰花漂亮,毛毛蟲噁心,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其實世間萬物並沒有美與醜,生與死也一樣。 〈思念引發的「中毒」〉 回想一下,有時我也會這樣。在現場聽到亡者的故事時,可以充分理解他的生活有多苦悶,等真的工作結束回家之後,一聽到太太喊累,卻又經常對她冒出「吃飽太閒」這種話。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家中每個成員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但是卻無法理解彼此的痛苦。 〈把孤獨當做朋友〉 亡者就只是招待朋友吃飯而已,不是嗎?有客人來家裡時,我們會燒開水泡茶,會削水果、煮新飯、煮湯,請客人吃飯,每個人都會這麼做,亡者也是一樣吧。街友就是來到家中拜訪、歡喜相遇的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分享生命中的孤獨。 在愛情和友情當中,如果只計較對自己是得抑或是失,然後只打電話對有出息的朋友噓寒問暖,對生活困頓的朋友則不再聯絡,也不把對自己毫無助益的人當朋友,在這種人際關係之下,我們當然就無從了解亡者與街頭遊民之間的友情。 有人說過,所謂「友情」是一種「可以分攤彼此重擔的關係」。我們不正是為了可以相互依靠、共同經歷這險惡的世界而存在的嗎? 第二章 不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都是重要而珍貴的人 〈不見人影的兒子〉 兒子眼中看到的就只有錢。他的眼裡、腦海裡、心裡沒有孤單面對死亡的父親,對於長時間睡在發燙電毯上的父親沒有罪惡感,也看不到父親把紙鈔鋪在棉被下方因而感到滿足的心情。如果不是為了兒子,亡者為什麼要把五萬元的紙鈔當成寶物一樣,藏得如此隱密。 〈所謂生命,是戰勝命運之沉重〉 在人生中有許多條路,所有的路也都有它的意義。 〈思考過身後事才離開〉 老奶奶就這樣為明天做好了準備。她沒有因為失去聯絡的子女及困窘的生活而失意,也沒有懊悔昨日的種種。她不僅認真過著今天,同時也毫不眷戀地為明天準備。這正好映照出我「為了明天」卻浪費今日、後悔昨日的面貌。 〈幫忙搬家到天國的助手們〉 由他人來整理反而比較容易吧!如果由家人動手整理親人獨居死亡或自殺身亡、甚至遭犯罪殺害的現場,就會一直想起亡者的過去,整理的工作將更為艱難。所以由我們來代為清洗血痕,抹去痛苦的記憶。我們是一群幫忙搬家到天國的助手。 〈把一切都給了他〉 有垃圾要倒垃圾,吃完飯要洗碗,傢俱蒙上灰塵要擦拭,地板髒了要拖地,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然而支撐我們日常生活的就是這些小事。當生活的意志逐漸轉為消沉時,最先放棄的也正是這些小事。 〈失去生命意志的時候〉 生活品質受能力所支配,跟不上的人將逐漸落伍,進而被周遭的人及家人所遺忘,與社會脫節。這樣的人慢慢成為失去自我、喪失生命意志的隱居型孤立者,最後終至凋零,這就是所謂的「孤獨死」。 由於強烈的自尊心作祟,讓他難以忍受自己跟不上世界變化的事實,就兒子的立場而言,要卸下對失去能力的父親的扶養責任又會有罪惡感。但是兒子還要扶養其他家人,兒子未來的路也還很長。或許亡者心裡是這樣想的吧:自己早點死對大家都是一種解脫。 與外界斷絕往來,終至孤獨死亡的人愈來愈多。 第三章 希望,盛開在谷深之處 〈世界上最糟的選擇〉 孩子的生命並非屬於他人所有。認為沒有父母的小孩就一定會不幸,而且只能過著悲慘的生活,這是缺乏根據的錯誤想法。並非生他、養他,就是孩子生命的主人,但父母們通常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希望,盛開在谷深之處〉 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一場任何人都可能遭遇的悲傷及痛苦,是如何地改變一家人的生活,也體認到從父母呈現的樣貌即可看出子女未來是什麼樣子的事實。想讓兒女耳濡目染過上正向的生活型態,父母應當率先以身作則。 〈痛苦,是按月支付的人生租金〉 「痛苦」,要活著才能體驗,「幸福」也必須活著才能品嚐,因此無論是痛苦還是幸福,都是我活著未死的見證。人生不可能沒有幸福,也不可能沒有痛苦,但是我們卻只想取其中一個。 幸福來臨時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感受不到那是「幸福」;痛苦卻被視為不存在於原本的生命裡,所以碰到時會抱怨「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甚至悲觀地殘害自己。 借用一段不知在哪裡看過曾深受感動的話,想傳達給那些有尋死念頭的年輕人。 「想死」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不想活得那麼痛苦」,換句話說也就是「希望好好地活」,所以我們應該把「想死」這句話用「希望好好地活」來取代。不要說死亡,因為所謂「生命」的涵義,就是「活下去」的指令。 〈大家所喜歡的告別方式〉 「孤獨死」要凸顯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孤獨死」告訴我們不是他死得多孤獨,而是告訴我們他活得有多孤獨。不管是因為生病還是自行結束生命,「孤獨死」都是由寂寥落寞的生命所召喚來的。一旁的空酒瓶,高聳的垃圾堆,空無一物的冰箱,滿布灰塵的地板,偶爾則是名牌服飾與閃亮的寶石,這些都是孤獨留下的證據,顯示亡者已經喪失生存意志。它們不正是顯示著,「死亡」是因為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我也祈禱,自己能有這樣平和安寧迎接死亡的幸運,在最後一刻能夠一一擁抱我所愛的人,然後安靜地像睡著一般。大家應該也都喜歡這種與世界告別的方式吧。 〈這家人的生活方式〉 老奶奶變得奢侈,難道不正是家人所造成的?這裡就像是有人住、寫著「此處僅供睡覺」的家,雖然因有暖爐而不至於受凍,但卻是一個毫無溫度、冷清的家。長期以來,老奶奶就像獨自一人生活在孤島中一般。 第四章 我們真正留下的東西 〈更加熱愛生命及愛人的方法〉 要經營一種屬於人的生活時,金錢雖然是必需不可或缺的東西,但因為金錢而去毀損愛情,這個代價未免太大了。如果能稍微放下對物質的崇拜和執著,我們也許就能愛得更多,也能得到更多的快樂。生活也將因此變得更為豐富、更幸福。 〈無法表達悲傷之時〉 對一個哭泣卻不想被發現的孩子來說,又不能輕率靠近她。難道這代表她對母親最後的一絲期待嗎?如果哭出聲音,會感覺像是已經變成孤單一人,是這種恐懼讓孩子屏息哭泣的嗎? 即使面對難以承受的苦難,最後還是要重新站起來活下去,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生。 〈誰是真正的家人?〉 這個世界的人情日漸淡薄,不會毫無來由地對人親切,也不會沒有目的來接近你。帶著微笑和善的臉孔,已經不能完全相信,這就是我們現實中身處的社會真相。我們在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所受的傷害就有這麼多。 〈負擔不曾稍減的愛〉 為什麼爸爸總是想獨自扛起所有的責任?其實可以讓子女一同分攤身上的擔子。同時身為子女及父母的我,無論站在哪一方的立場去想,都感覺為難。不過我很清楚一件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悲傷與自責將會慢慢模糊,但是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卻是永遠清晰。 〈沒有人傷心的死別〉 即使是孤獨死,總有家人處理後事。沒有人處理的後事,才是真正孤獨地死亡。我們應該深刻思考的是我們的鄰居為什麼必須孤獨地面對死亡。活的時候就付出關心吧! 【後記】除了愛,還是愛 我們的簡短問候,或是一句溫暖的話語,都可能使我們珍愛的人選擇求生而非尋死。其實對我們來說,真正能留下來的,是曾經全心愛過誰以及被愛的記憶,僅此而已。 【附錄】遺物整理師的叮嚀:美麗完結之七大守則 一、 請養成整理的習慣,建立生活秩序 當我們感覺受到傷害,開始對人們失望,以及困於生計而使生活意志消磨時,懶散也會跟著上身。支撐我們日常生活的力量,正是從吃完飯要洗碗,傢俱蒙上灰塵要擦拭,地板髒了要拖地之類的小事開始。請將用不著的東西果決地丟棄吧!或是送給身邊的人也可以。總之最重要的是維持我們生活空間的單純與清潔。我離開後的位置愈清爽,愈能減輕生者的悲傷。 二、如果有話難以說出口,請用文字寫下來 請記得要將筆記本保管在顯眼的地方,好讓生者容易發現。對於那些因為你的離開而陷入失去親人痛苦的人來說,這是一點小小的體貼。 三、重要的物品請保管在容易找到的地方 在你離開後,如果存在可能造成家人間糾紛的金錢問題,千萬別忘記一定要事先把問題解決。 四、不要對家人隱瞞病情 對家人隱瞞病情,雖然暫時不會成為家人的包袱,但日後卻會讓家人自責一輩子。請記得一件事,就算公開病情可能會帶來一時的負擔,但是如果隱瞞不公開的話,卻反而讓孩子一輩子感到愧疚。有時還是需要有明智之舉,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家人共同分擔。 五、充分使用所擁有的物品! 不要捨不得,趁身體還健康的時候好好地利用這些東西,然後把不需要的東西果斷地丟棄。不知何時用得到、只使用過幾次的新東西,還有花大錢買回來的物品,都是一些不需要、但卻一直保留著的東西,這樣只會讓生活變得複雜。為了此刻還活著的自己,請不要捨不得使用自己擁有的物品。 六、請為自己而活,不要為別人 與其對他人有所抱怨,當初就應該寧可被罵自私,也要為自己好好活著才對。因為別人,因為想幫別人,導致自己活不下去,這種行為有如傻瓜一樣。自己要先好好活著,才能夠幫助別人。 七、最後留下的,是與所愛之人的共同回憶。請多留下美好的回憶 愛與被愛的記憶會一直保存很久,即使在我離開人世後,它也會溫暖地覆蓋著世界的某個角落。請與心愛的人多留下美好回憶,它會在你人生的最後一刻,溫暖地包圍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