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11月19日
公開
16

最是橙黃橘綠時

《談古說今》最是橙黃橘綠時 摘錄自人間福報 2007/11/19 | 作者:薛吉辰 又是橘子盛產時節,今天就來談一談橘。橘,俗稱桔,在中國栽培的歷史十分悠久。《尚書•禹貢》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酘酘」可見在夏禹時代就有人種植橘柚了。 秦漢時,橘的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史記.貨殖列傳》中「蜀漢江陵千樹橘」的記載,說明當時四川、湖南、湖北一帶,柑橘已有成片栽培。據《三國志》載,吳國丹陽太守李衡因妻子不聽從他治理家產的打算,就偷偷地買地種植了千株柑橘。臨死的時候告訴兒子,說給他們留下了「千頭木奴」,足夠他們使用了。後來,「木奴」就成了橘的代稱。 漢末吳國陸績「懷橘」的故事,也證明了當時柑橘已是廣泛種植。小小的陸績六歲時到九江拜見袁術,偷偷地拿了三個招待他的橘子放在懷裡。辭別時,懷裡的橘子不小心落在地上,袁術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陸績說想把橘子帶回去送給母親。後來「懷橘」就成了孝敬雙親的典故。 到了唐宋時代,柑橘栽培進一步發展,南方各省均有大面積的柑橘園。唐宋詩詞中也有不少是寫柑橘的,都反映了當時廣植柑橘的盛況。如: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歐陽修〈戲答元珍〉:「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蘇軾〈贈劉景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橘是人們所喜愛的水果之一,品種多,夏開白花,秋天結果,呈橘紅色,有香味,入口酸甜。不少古詩文可以為證,如:《韓非子》:「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隋朝李孝貞〈園中雜詠橘樹詩〉:「白花如散雪,朱實似懸金。」宋朝李綱〈食橘〉:「黃金為膚白玉瓤,沆瀣深貯甘且芳。」 橘還可作藥用。《本草綱目》載:「橘實小,其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神本草經》及歷代醫書也記載了柑橘治病的療效。《神仙傳.蘇仙公》載,西漢人蘇耽修道成仙,臨行前告訴母親,明年天下有疾疫,用院中的井水和橘葉可醫治。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治一人。傳說雖不可全信,但橘樹的根、葉、果實、果皮都可入藥確為真。民間也有「枇杷黃,醫生忙;橘子黃,醫生藏」的諺語,意思是橘子上市時病人少了,醫生就可藏在家享清閒了。 著名學者朱自清〈背影〉上的一段話:「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平淡的敘述中涵蘊了深切感人的父子感情。 文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他買橘子,這是江浙一帶為人送行的一種習俗,橘諧音「吉」。在送別時買橘子,是祝福遠行人一路平安,人們又賦予了橘子吉祥色彩。 在文苑中,也有不少歌頌橘樹的篇章,例如:南朝蕭綱〈詠橘〉:「葳蕤映庭樹,枝葉淩秋芳。故條雜新實,金翠共含霜。」清朝陳燦霖〈詠橘〉:「但得貞心能不改,縱令移植又何妨。」 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橘頌〉:「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兮,紛其可喜兮。」全篇歌頌了橘的堅貞和高潔,同時詩人還以橘自喻自勵,表明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周禮•冬官考工記》載:「橘逾淮而北為枳。」而在《宴子春秋•內篇》中,也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記載。 千百年來,從《周禮》和宴子出使楚國留下的這條古訓,到明代的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中「橘逾淮北則化為枳,此地氣使然也」的記載,頗似「金口玉言」,而現在「南橘北移」早已成了現實。

2007年11月19日
公開
7

名茶名詩

《閒讀擷秀》名茶名詩 摘錄自人間福報 2007/11/19 | 作者:菲爾 中國十大名茶,雖有各種說法,但杭州龍井和蘇州碧螺春,總是排在前兩名。其他包括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銀針、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普洱茶等等。 中國茶歷史悠久,包羅萬有,不過杭州龍井一直是排名第一,當然有它的獨特之處。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龍井村,以「色綠、香鬱、味醇、形美」聞名於世。 杭州產茶,自古聞名。唐代陸羽《茶經》、宋代吳自牧《夢粱錄》都記載過杭州生產的茶,但一直到「元四大家」之一的虞集在〈次鄧文原遊龍井〉詩中才見「龍井茶」的名字:「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晝。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葡下,餘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碧峟。烹煎黃金芽,不取雨穀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他說過西湖龍井質地最好,「淡而遠」、「香而清」。他詩文中提到的雨前龍井,到今天還是非常珍貴的。 乾隆皇與龍井茶關係密切,是史載中最喜歡龍井茶的皇帝。他六次下江南,從第一次接觸龍井茶,便對其讚不絕口。他寫過很多詩,為龍井茶打響招牌,比如〈觀採茶作歌〉詩,詳細寫了龍井茶的製作過程:「火前嫩,火後老,唯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地爐文火續續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妙。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防微猶恐開奇巧,採茶謁覽民艱曉。」 中國以農立國,深宮中的皇帝,對農事自然一竅不通。然乾隆自己卻能對農民採茶製茶的艱辛有所體會,算是難得。 之後南巡,又作一首〈觀採茶作歌〉說自己親自走山路感受採茶之辛苦體驗;還有〈坐龍井上烹茶偶成〉、〈再遊龍井作〉等等。由於皇帝的高度推崇,所以清朝文人表達對龍井茶的讚譽的詩詞作品,也可說多不勝數。 喝茶之餘,再感受茶文化中的詩詞,滋味更雋永!

2007年11月19日
公開
6

逛小菜場

《十一月駐站作家》逛小菜場 摘錄自人間福報 2007/11/19 | 作者:愛亞 好吃,所以愛逛小菜場。 不管愛不愛燒菜,小菜場都充滿了讓人「想吃」的感覺。 菜市場就菜市場嘛,加上個「小」字什麼意思?小菜場的說法並非有別於超級市場的大,這名稱由來已久,是上海話嗎?家常吃的菜叫小菜,要燒飯便得去小菜場買菜,回家才能燒小菜。 我家住的社區大,頂好、松青、全聯、家樂福都有,過了家旁的民權大橋更有大潤發、COSCO,買菜這件事真是好方便好方便!但我習慣了非要去的是出了家門往左走的露天小菜場。 小菜場原先只是有挑擔、小攤隨便在路邊賣點青菜、賣點水果,後來就變成了半條街市場,再後來,賣衣裳的來了,賣文具的來了,糖果、糕點、碗盤、魚蝦全來了,於是年輕警察凸肚警察也都來了,他們其實頗合情理,先是在攤街上漫步巡行,口中小聲嚷嚷:「收了收了,收一收回家了。」 兩巡之後才找那漫不經心不給面子的攤商開單抓違法。小販們呢,有人想出了令人詫訝的法子;一人被開紅單就大家攤份子,一人攤一百元,每一攤都可能被開紅單,罰款少則六百元多則一二千,每一攤也都輪得到付那一百元,我見到負責收垃圾的「市場晃晃」(別誤會,他是很好的人,是「晃晃」不是「混混」)也多了新工作,他一手拿小本子一手拿紅單,挨攤去收前次未曾輪到繳交一百元的攤家,攤家與攤家之間的倫理在這事上看得清楚,大家都相信那清潔工,而孤、老、小設的小小攤是當然不必交清潔費或紅單費的。 這樣的情形或說這樣的智慧,這樣的眾志成城官府沒有想到,這種狀況也幾乎變成台灣露天菜場、夜市、野市的經典模式。因為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昇,愈來愈長的市場街或愈來愈大面積的小吃夜市愈做生意愈旺,加上官府好心設計的一些地下市場或樓房市場設計錯誤無攤能賺到客人,日久都變成「蚊子住家」。而小攤違規做生意也都變成「最牛釘子戶」,說不搬離就不搬離,日裡夜裡的警察來或躲警察。 於是再過了若干年,非法變成合法,像我家附近這小菜場就是這樣,規模不大但名聲大,許多外地人駛了汽車來做「星期採購」,從前還有朋友約了大日子去南門市場或東門市場買菜,現在都說:「去妳家的菜市場」,還真有趣。 我家這邊的「大」小菜場幾乎已是「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我因為比較在意農葯化肥的問題,買菜儘挑有機菜和鄉下阿婆阿桑賣的瘦小黑歪的蔬菜,買肉買魚也注意,這邊全方便,以豆腐來說,一般傳統豆腐、非基因黃豆豆腐、鹽水點滷豆腐、三角錐形深坑豆腐都有,其他的菜也紅橙黃綠藍靛紫都有。 但逛小菜場並非只為吃飯,樂趣兩字占很大比例哩!譬如到菜場想買一斤小土雞蛋,結果買了一揹袋少見的西施柚、彎曲細瘦如女子手指的香蕉、兩顆紅心土芭、一包油茶,手上還提拎了一個室內門搭掛衣臂、十個A4透明塑膠資料夾、一件披巾、一雙人字拖、一隻花鏟、一只貓形鏡。 有次人還未走到菜場,濃濃芝麻香傳來,竟有人把電磨載到市場,馬達一開,噠噠磨起芝麻醬了!除了當街可見濃黏滑腴的香芝麻醬由電磨中緩緩湧出,當街用機器轉筒炒花生米,當街手掌大黑鐵鏟用烏細石炒栗子,當街手擠魚漿成丸入水煮,當街大←烹蒜苗辣椒花枝,不是立刻吃,是裝在塑膠碗裡一碗又一碗賣帶走,還有……我在小菜場買買買,所費不多,但如果不克制,該買的和不該買的都會買了! 我生活其實簡單,只是自己的原則不少,譬如不試飲,那一口飲料就占用一只小紙杯,不環保。譬如太便宜的東西不買,十元一個的蛋糕會使用什麼糖?什麼原料?我不放心。譬如塑膠碗塑膠袋裝的熱燙油炸、湯食我不踫,會釋出毒毒的環境荷爾蒙!譬如沒有加蓋的熟食不敢要,來來回回的買菜人走過帶著的看不見的灰塵、問話的買客答話的小販一次次噴出的口水……那大簍的蜜餞、大缸的醬料、堆成小山的肉鬆……哇咧! 柯羅莎颱風之後,我踏著滿地碎樹葉去小菜場,賣攤不多,電視報了又報說葉菜類大漲,可葉菜是得每天吃的呀,我問青江菜一斤多少?賣菜人告以:一斤三十,我一時愣住,那不是半斤才十五元,我問:那不是沒漲?賣菜人吃過檳榔的唇紅咧咧地,竟答:這是颱風之前進的菜,當然沒漲,颱風之後還沒進菜,明天來就會漲了!會漲很多喔! 這樣的心腸,這樣的人。 小菜場裡有許多這樣的心腸和這樣的善意。 賣醬料、溼菜的攤前突然多了一個老先生,鄉氣地穿著僵硬硬新衫,杵坐在狹窄攤邊,我問忙碌的老闆,他答:「我爸爸。」他說老人家想來幫忙,但一生務農已經八十歲的老爹那裡懂得稱秤找錢的事,在鄉下也從未見過這樣多人,嚇也嚇傻了,但又堅持每日跟兒子出來「做生意」,就這樣呆坐在攤邊,已經快一周了,我看著攤老闆特別為老父在頭頂用鐵柱固定一把撐開的黑傘遮陽,又看到老先生身前別家攤送的水果、花生、飲料、糕餅,老先生的秋季遠足還真讓人羨。 另有一次,我去買了一盆花,打瞌睡的老闆娘老大不願地由夢裡回轉現世,將好看的香香梔子裝袋、遞給我、收我的錢,然後找給我八百五十元,一盆一百五,問題是我給她的不是一千元,她找三百五十元給我就夠了,我跟她講清楚了,她傻傻地與我面對,不理我,不,是還沒有醒過來,我說第二遍:我給妳五百,妳找我三百五就好了,她終於恍然大悟,口中稱謝。我走離小店已遠,忽然看那老闆娘速奔而來,她大概是更醒之後愈想錢事愈嚴重,塑袋裝了兩盆迷你小金盞花非要贈我不可,怎樣推辭都不應,這不打緊,後來每買花必折價,不然就加送。 小菜場儘是些寫著情義的字,在人們臉上看到的或是卑微,但他們的心上許多人都寫了情義的字呢! 我就是這樣,冰箱裡或許有菜,但我仍揹了大環保袋去小菜場,用我的自備筷匙去善女子美鳳的小餐店吃素菜早午餐,用大環保袋將裸著的青蔬水果裝進來,儘量少用塑膠袋,偶時也做點壞事,亂買些碟碗雜物回家,讓自己開心,再自己燒簡單的家常小菜,快樂地吃。

2007年11月16日
公開
36

親子閱讀

衣裳小公主

2007年11月15日
公開
21

古代問答詩

摘錄自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2007/11/13 《趣聯妙對》古代問答詩 一些古詩詞中常有問句,或以問代答,讀來引人入勝,極富情趣。 古時寡婦再嫁是被人瞧不起的,如想再嫁,須經衙門許可。因此,有許多年輕寡婦只得活活守寡到老。有一少年寡婦,托人寫了狀子要求改嫁,但縣太爺一直久拖不准。後來,她求助於一位學者,學者幫她寫一狀子呈於縣官,上面寫著:「十五嫁,十六寡,公鰥,叔大。花少葉,葉缺花,嫁乎?不嫁?」 縣官看罷,無話可說,提筆批道:「嫁,嫁,嫁!」 舊時,有對老夫妻的獨生子新婚之期即被官府押去當兵。一日清晨,老頭子說:「昨夜夢見我兒。」 老太婆也說:「我也夢見了。」 問新媳婦則說:「沒夢見 !」 老夫妻感嘆道:「夫妻之情到底不如骨肉之情啊!」 新媳婦聽了,也不解釋,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呈上,詩云:「郎君戍邊去,愁思復悲哀,一夜難合眼,夢從何處來?」以問代答,表白了心境,且對公婆的指責作了最好的解釋。 清代一位富翁,在一個面積數十畝的湖圍築堤遍栽芙蓉,一到秋天,芙蓉盛開,滿地花影,賞花的文人墨客,都賦詩誇讚芙蓉之美勝於美女,連西施都比不上。有一女子聽了不服,就在賞花亭上題詩一首:「芙蓉花開滿塘紅,盡道芙蓉勝妾容。昨日妾從堤上過,如何人不看芙蓉?」詩句看來平常,但這最後一個問句問得絕妙,正是畫龍點睛之筆。

2007年11月15日
公開
8

曇花一現

摘錄自人間福報副刊 2007/11/13 曇花一現 作者:紀廣洋 慧光禪寺有一棵培植了近二百年的曇花,生長在一個深半米、直徑一米的特大的銅質花盆裡。每到秋末,為了不把它凍壞,要四個僧人合力才能把它抬進僧房裡,開春的季節,再把它抬出來。 到了慧雲禪師住持寺院時,這棵嫡傳幾代的曇花,高達兩米、株壯葉茂,每逢農曆的六、七月份,它就在星月之下悄然怒放,少則幾十朵,多則幾百朵,綻放時間長達三、四個小時。 每到那個曇花一現的夜晚,一種酷似睡蓮的略帶黃暈的粉白色花朵,在夜風中醒來,清幽的芳香飄滿整個寺院。 每到曇花盛開的夜晚,慧雲禪師就召集眾僧圍攏在曇花的四周,讓眾僧談談各自對曇花的看法和感悟。 有的說,曇花的花期太短,而且在夜晚開放,未免太自私太憂鬱;有的說,曇花是一種陰柔的花卉,見不得人,逃避現實,不光明磊落;有的說曇花是短命的,儘管美麗,但太短暫,可悲可嘆...... 慧雲禪師卻說:「曇花的花期儘管短暫,卻真實、靚麗地開放過,它的花不是為了張揚和宣洩,而是一種天然的生機和因果。生命的真實和意義不在長短,頓悟和昇華往往產生於曇花一現的瞬間......而夜晚恰恰是夢幻和感念的美妙花期。」 曇花儘管一現,可是,在人們的口碑和語境裡,曇花的影響比一般的花卉更大更美妙;而且,在字典、在網路的搜索中,曇花的名目並不比別的花少,還留有「曇花一現」的成語。長期與短暫、瞬間和永恒,在生命的量化得失中蘊涵著玄妙的禪機和哲辯。

2007年11月15日
公開
10

喜雨

摘錄自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2007/11/12 《閒讀擷秀》 喜雨 作者:菲爾 細雨、豪雨,都帶來一股涼意,洗去大地塵埃,為文人雅士帶來詩情畫意的情懷。 詩豪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此詩第三句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這一「奇景」,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實在此詩中,「晴」和「情」是諧音,「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指少女初戀時乍疑乍喜的矛盾心態、對愛情的不定。他採用的是「諧聲雙關、重疊回環」的修辭法。因為「晴」與「情」諧音,其實詩人要表達的是「道是無情還有情」。 純粹描寫雨天、雨後景色的詩歌也很多,比如王維〈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在這裡用他細膩的筆觸來描寫大自然景色,表達雨後那種清涼、蒼翠、優美的意象,給人帶來一種清新而又寧靜的氣氛。 王維另外最出名的雨詩,就是他的〈送元二使西安〉(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蘇軾也寫雨,〈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他為西湖寫的詩歌被評為:「隨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可謂天才。」曾至西湖遊覽的人,肯定會贊成蘇大學士的詩中之意。 而憂國憂民的杜甫所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他用描繪春夜雨景來表達喜悅之心的名作。 其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二句,寫了隨風而來的細雨,用「潛入夜」和「細無聲」來表達潤物的雨水,讓人無法不愛這場好雨! 題目中的「喜」字雖沒在詩裡,但浦起龍的〈讀杜心解〉寫得好:「『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 雨天滋潤詩人們的心靈,寫出無數美妙的詩篇,為後人留下許多回憶。

2007年11月13日
公開
11

親子閱讀

1.好乖的PAW 2.蝸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