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書房的鑰匙

2017年05月12日
公開
16

書房的鑰匙�喜多川泰.時報 1.讀了一本書,就體驗了一次只有自己一個人才知道的世界。 2.提出各式各樣的理由,阻礙自己成長的,正是自己。 3.「人生並不是取決於才能的。」能夠保證你有美滿人生的,不是才能,而是習慣。在我們的人生中,能獲得些什麼,是取決於習慣,並非才能。 不論在遺傳上,你生下來有多麼健康,只要生活習慣或思考習慣不良,很容易便會生病,再不改善還會致死。可以說,我們的人生是好還是壞,都是由我們自己的習慣所產生的產物。 所以,擁有好習慣的人,就能在人生中獲得許多偉大成就。我能有今天,靠的不是才能,靠的是習慣。 4.加藤:「跟人用餐時,我都會點跟對方同樣的飲料。在那個當下的對方會想喝什麼、喝下去後會是什麼感覺,一清楚這些事,總覺得能多少體會對方的心情。」 5.志賀:「透過習慣,你應該要形成的,是思考。也可以說是心靈。人類的思考,具有習慣性。也就是說,只要放著不管,便總是會想著同樣的事。」 6.他發覺這種逃避,正是自己的思考習慣。不,或許應該說,他分明已經發覺到了,卻只是沒有正面接受的勇氣。 7.因閱讀而進化了的你,將會不同於現在、像變了個人般地發光發熱。 8.遇到一本好書,讀了之後恍如生在一個與讀前不同的世界。世界本身並沒有變,但自己看世界的方法、角度以及自己的價值觀卻會有所改變。 9.所有的書,都是所有有關的人們,綜合他們的經驗,死命地思考最適合閱讀的紙質、字體、留白、設計……集結而成的結晶。 不去細細品嚐一本書背後許多專業人士的堅持,只認為「反正文字內容是一樣的」,這樣的閱讀方式實在是讓他人的心血付諸流水。 10.感受的方式不同,平凡無奇的一天,也會搖身一變為如夢似幻的一天。 11.有經驗的人,就在書中。 只要伸出手翻翻書,別連遇到那樣的人的力氣都吝惜,你現在就能立刻遇到他們。 12.許多為你加油打氣的人,就在書中。 13.讀過的書,不論是怎樣的書,只要有助於琢磨自己心靈的就是好書。 書的看家本領就是「琢磨內心」。 14.了解越多詞語,增添人生的深度與韻味。

走在,台灣的路上

2017年05月10日
公開
12

走在,台灣的路上�路寒袖.遠景 〈九份•通往記憶的幽徑〉 那時的九份、金瓜石彷彿被掏空一般,即使是假日也人蹤杳然。盛極一時的黃金山城,當山頭金盡,淘金客紛紛飛回尋常百姓家,人去,空樓當然只能獨自向黃昏了,這是產業沒落的典型荒涼。 走在沿山坡而建的聚落巷弄,地勢低的一邊的屋頂幾與路面同高,一伸腳就可踩了上去,屋頂不是鋪著一般平房的瓦片,而是漆塗一層厚厚柏油的氊布,墨黑低抑,十足沉鬱的山城調性,適合任何的愛恨情仇在此搬演。 〈灣潭•山水的誘惑〉 只要得閒,我就愜意的漫遊於山間溪邊的小徑,讓世俗塵囂被隔於綠蔭水聲之外,黃昏斜日,特別喜歡到直潭轉灣潭的溪邊獨坐,這裡的靜謐像是被山水濾過一般,無聲裡含蘊著清澈空靈的祥和。對岸是香火鼎盛的海會寺,寺廟的金黃琉璃屋瓦從綠蔭之中探出頭來,凝觀著平和無波的水流,雖然一切無言,卻像是佛者說法,只能意會,知或不知,端視因緣。 〈大甲•吃在故鄉〉 〈約會春天〉 春,來了 帶著我寄給她的邀請卡 我們將坐在這預定的座位 直到滿園的花 老去 〈溪頭•隱士與仕女〉 〈竹拱橋〉 我挺直,卻身段柔軟 從此岸到彼岸 為求圓滿 無怨的委屈自己 弓成優美的弧線 〈台南•聽得到歷史的呼吸〉 講到校園,成功大學尤令我著迷。某次演講結束,一走出中文系館赫然發現一群霹靂布袋戲迷,他們有的身著戲服裝扮成劇中角色,有的擎著三尺高的電視布袋戲偶,既拍照也即興走台步表演,優美雅致又具歷史色澤的校園一時成了調性和諧的環境劇場,這觸發了我日後的靈感。

《交談》林文月

2017年04月19日
公開
13

交談�林文月.九歌 〈無聲的交談〉 寫文章,其實是在跟自己交談。執筆寫文章的時候,作者並沒有唯阿作聲,但心中實不斷宣洩著喜怒哀樂愛惡慾各種不同表情的聲音。那種聲音,只有自己聽得見,時則纏綿微弱,時則震耳欲聾,儘管音量小大有別,情緒抑揚或異,而外表一若玄默,那種聲音卻是迴盪在作者自己的心壑中。 白日裡,屋外眾聲喧囂,獨坐書房一隅專心寫作,透過筆下逐一出現的文字,靜靜與自己交談,可以無聞於人境車馬擾攘、沈澱在溫馨寧靜的往事回憶之中;夜深人靜時分,遇著胸中萬馬奔馳,有話不吐不快,則又難免於景響叩彈,遂覺有聲響隆隆然,且又繽繽紛紛光彩耀目,髣髴置身於另一個神祕的聲光世界,須待寫完最後一個字,中止與自己的交談,才光芒斂收,眾音歸寂,回到漆黑靜謐的現實。此或可以解釋,為何每寫完一篇文章之後,往往會覺得心力交瘁,又躊躇滿志的原故吧。因為表面似乎風平浪靜,實則作者方完成了一場與自己的熱烈交談。 與自己的交談一旦完成而定型於文字以後,則無論纏綿微弱,或震耳欲聾的聲音,都暫時復歸於沈寂,直到另一個人在另一個時空看到那些文字,才會又經由一字一句還原為充滿各種情緒思想的聲音。於是,先時作者跟自己的交談,便極自然地轉變為與另一個陌生人的交談了。 寫文章,本是寂寞事,除非文字因緣結交到陌生的知音,作者也許生性羞澀內斂,膽怯矜持,卻也忽然奇妙地轉變成滔滔的雄辯者,而向無數陌生人進行無限的交談;雖然無需發出些微音聲,交談卻可以無遠弗屆。讀古人的文章,透過抄本或鉛字而領略他們的經驗,為其悲歡哀樂而悲歡哀樂,化古昔的感動為今日之感動,豈不也是因得與古人進行無聲的交談之故嗎?那些曾經執筆疾書的人,雖然早已肉腐骨寒,他們的聲音卻永遠活在字裡行間,繼續與後世無數的陌生人交談,甚而結交為知己,所謂「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蓋即是這個道理。 〈再會〉 相對而坐,更看得清楚她的眉目五官,但我反而對她更陌生起來。坐在我對面的人是田邊弘子,已非我期待的大山弘子了,我想。於是,對於這樣冷靜觀察的自己,也有一些厭惡和悲傷的感覺產生。 她娓娓而談,不自覺地流露一種屬於中年人的成熟和世故,又不時加入一些對我過分恭維之詞,使我愈發感覺不安,不知如何應對,便只好逕自喝著杯中的紅茶。 我忽然發現,我們所珍惜的記憶,與其後各自成長的背景相比,實在是分量太少;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遂變得並不是那麼珍貴無比了。斷了線的風箏在遠空中飄浮,努力尋覓回來,卻看見那上面的彩色其實已經消褪,而且破弊不堪了。 記憶裡的風箏不是這個樣子。有一些微微的失望,也有一些微微的倦怠,便推說另外約會的時間已到,去櫃檯付清茶資。 雨還是濛濛地下著。走出咖啡館,我們都說著許多珍重再會一類的話,也再三地鞠躬。然後各自打開自己的傘,分別向左右不同的方向走去。雖然是白晝,東京的天空是灰黯的。 〈臉──外一章•腳〉 對面屋舍之外,是起伏的山巒。雨後的山色,蒼翠欲滴,而除了淡淡的硫磺味之外,我們又呼吸到屬於鄉野的純淨空氣。 老式的旅館,沒有空調設備,但是完全敞開的窗子,卻一任山間的清風吹入,清風吹散了我們的髮絲和衣襟。 〈因百師側記〉 鄭先生具有文人特有的敏感稟質,他看來倒是不像一位膽量特別大的人,但我又記得在講解詩鬼李賀的作品時,因話題及於鬼而告訴過我們:「你們不必怕鬼。若真遇著鬼時,只要想一想:我頂多變成跟他一樣!」這雖是說笑的話,但對於膽小的我,一直是很好的信條。其實,凡事只要有最壞的打算,也就沒有什麼得失的計較。這一點,也是我後來才逐漸明白的道理。 〈雨的回憶〉 支頤窗前,看雨絲綿密地落在院子裡的綠草叢樹上,我不禁想起兩個月前在另一個遙遠的地方經驗過的雨中情景。人生有時候真不可思議,在這個窗前支頤,已不知幾多回了,看雨的次數,更是無法數計;可是同樣的窗前支頤看雨,此刻我卻不能像無數次的從前一樣漠然,六月間在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的雨中景象,和一位老人的落寞影像,拂不去地盤旋在腦際。 〈我的三種文筆〉 這世界人生、驚天動地之大事並不多,生活周遭日日之凡事,也頗值得深思珍惜。平凡事物,若能寫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這些道理,古人雖已有過明示,但文章之道則又與人生之道近似,往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過,方能實際體悟。 〈臺北車站最後一瞥〉 臺北的夜空無月也無星,是陰雨後黯淡乏味的夜空。

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

2017年04月09日
公開
10

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蔡詩萍.聯經 〈回不去了。以前的日夜嘆息,原來可以開花結果呢!〉 難怪,他們嗓門大。難怪,他們也要不時彼此吵架。相互嘔氣。不然,生活的擔子,怎麼扛下去呢? 生活本身就不是看連續劇,今天演完可以關機休息明天再看續集。他們若不嗓門大,我們四個小孩誰理會!他們若不嗓門大,又如何宣洩日日重複的壓力,月月必繳的帳單呢? 這陣子,幫她添購了新的裙子,新的襪子,新的襯衫。處於「成長進行式」的她,買起衣服來,真是尷尬。剛剛好的尺寸,不出半年左右,必定捉襟見肘。若買大一點,勢必有段時間,她會像演默片的卓別林,或馬戲團裡衣服大一號的小丑,成天為衣服過大鬧彆扭。總之,女兒漸漸到了新的階段,說她是兒童嘛又彷彿多了一些女孩味,說她是少女嘛又還嫌早,真是一段尷尬期。 〈回不去了。我晾起了衣服,幫老媽、幫老婆女兒〉 我一件一件掛在衣架上。風輕輕拂動未乾的衣物。下午了,還未到傍晚,日頭傾斜,威力尚在,很典型的鄉下的下午,安靜、祥和,如便利店一杯淡淡的卡布奇諾咖啡。偶爾狗吠,偶爾車過,偶爾有人探頭望望外面,日子太平淡了。 外頭走動的人不多,我在頂樓站了好一會。彷彿在享受這樣的午後的淡淡的卡布奇諾。 但我是誠心誠意喜歡洗衣服,晾衣服的。 把洗好的衣物,一件一件掛在衣架上。晾在竹竿上。看它們迎風搖蕩,看它們晚霞中飄搖,一家人的衣物都靜靜的晾在那,告訴世人:這是一家人健在的證明。 這是一個家庭以另外一種形式的宣告:我們,雖是衣物,但我們也很幸福呢! 回不去了。眷村拆了,院子沒了,老媽老了,兄妹散居四處。但我幫老媽晾了衣服。我幫太太女兒晾了衣服。清風徐徐。衣香輕蕩。歲月悠悠。我們都在。 〈回不去了。那段孤獨、孤僻、孤單的日子〉 我有時會想,國中時,國文老師讚美我文靜如我的文字,我的文字如我的文靜時,也許便已經點出了,因為我不會表達的某一些親密感覺,往往遂幻化成一顆一顆的方塊字,彼此堆疊,互相滲透,傳遞了我難以言喻的感情,難以言喻的孤單。可是那也只是一座文字的城堡,一座脫離實際的孤獨的城。 我太太很不一樣。她認為愛要直接,親密要行動。她喜歡我的文字,卻拉我走出文字的迷障,直向語言與肢體的碰觸。很像一部電影畫面吧,她不要我用優美的文字,僅僅要我把手放在她心口,「愛在這裡,不在腦裡。」她這樣比劃著。 〈回不去了。那包裹著麵團的保鮮膜,那包裹著麵團的小冰袋〉 老媽跟老爸個性很不一樣。老爸這些年,稍有病痛,便唉聲嘆氣,讓家人知道他有多難受。老媽則維持她年輕至今的習慣,總是雲淡風輕,不溫不火的,彷彿一切跟她有關的病痛,都像描述別人的病情,即使關切,也終究有一段距離似的。 我很清楚。老爸的誇張,是想博得子女的關注。老媽的淡然,是不想麻煩子女為她操心。但我們做子女的,怎麼可能不關心我們的父母呢?他們即使不說,我們也不可能不聞不問啊! 〈回不去了。那一張張帳單堆疊的愛〉 再苦的日子,總是可以熬過的。老媽很多年後,喝著我買給她的茶葉,啜飲著,還吐出兩三片葉渣。 熬是一定可以熬過的。我也相信。不然,我們家四個小孩,是怎樣長大的呢? 我望著女兒,在公園裡跑跳著。她的確幸運多了。我跟她媽咪,盡心盡力的在照顧她。 「家」很累嗎?當然。一張張的帳單,一份份的責任,一日日的關懷,一夜夜的揪心。我們若不真心去愛,就不會想全力以赴的付出! 沒有全力以赴的付出,我們又如何知曉「家的意義」呢? 我收拾好繳費的收據,喝完最後一口熱拿鐵。該去工作了。 我太太曾問:不嫌麻煩啊,為什麼不辦個直接轉帳繳費,省事多了! 我當然知道,那樣可以省事。 〈回不去了。有些人是你生命中的一筆淡墨〉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我們生命裡有些經歷,有些擦肩而過的人,往往是大時代的見證,可惜我們當時未必理解。但沒關係,他們在你生命裡的痕跡,雖是一筆淡墨,卻幽幽香香,餘韻悠遠。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有些人,是你生命中的一筆淡墨,卻悠悠遠遠,揮之不去。你一輩子,會記住。像夏日悠悠的蟬鳴,像秋日緩緩的涼風,我們的生命如此之幽香,如此之深沉。 〈回不去了。那些擦肩走過的人啊〉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我突然想到「擦肩走過」這詞彙。有點沒來由的。是啊,我就這樣,與許多人擦肩,走過。有時,停下來感嘆一會。有時,毅然決然的,往前走了。 院子的竹籬笆,還種一棵大大的茶樹,夏季時,夜夜清幽清幽的。 很單純的一年,我大學,研究所時期,約莫三十歲之前吧,還不時會想起那一年的某些記憶。但後來,就淡了,淡得如同沁了水的白紙,久了,乾了,徒留一點點的水痕而已,見證了白紙曾經遇上了一杯傾倒了的茶水。 若非他提起來,我也不會再想起擦肩走過這感受。 是啊,我都已經中年大叔了。人生路上,肯定有很多擦肩而過,擦肩走過的人啊。 有些,我們佇足停留。有些,我們回首眺望。有些,我們不只擦肩,甚或傷心流淚過。 但我們只要一路向前,這些人都會成為擦肩走過的往事。 還好,有這些記憶吧,漫漫人生,有了光,有了熱。 回不去了。我們終將守著自己,守著家人,守著記憶,守著餘暉,守著生命之美好,往前走。 〈有一種愛,強壯我的臂彎如港〉 有一種愛,強壯我的臂彎如港,溫柔我的脾氣如星月。 雖然我知道,我的體力總是要逐步下滑,我偶爾,偶爾也會被妳,被妳媽咪嗆到暴跳如火山。 但十歲的妳,應該也了解了,火山也難得爆它一次啊!何況,我也差不多形同休眠已久的火山了。 那天,氣壓沉滯,我靜靜讀完為妳寫過的這篇文章,窗外開始敲起急驟的雨點,先是滴答滴答,接著一陣急鼓猛敲,再來便是轟然傾倒的暴雨了。 我起身,拉上窗戶,站在落地窗前,望向灰濛濛的遠處。 媽咪去工作了,妳在學校上課,我還沒到該出門的時刻,真像一座船舶出航的港灣啊!空空蕩蕩的灣內,安安靜靜的港區,除了當下這一陣子的暴雨。 往事,雖不如煙,但也會淡淡稀釋。我已經無法再具體的感受到,妳騎坐在我肩頭的那股騷動感了。 妳畢竟長大、長高、長成一位小少女,長出人前不願意表現出還黏膩爸比的的準青少年意識。 我能怎樣抵拒這樣的變化呢?妳是我疼愛的女兒啊!我只能跟著妳,一步步的,跟著妳的變化走。 但還好,我是那樣的疼過妳,抱過妳,以肩膀,以臂彎,以我心如港灣的自許,去愛妳。 有一種愛,強壯我的臂彎如港,溫柔我的脾氣如星月。還好,我一直以當妳的好爸爸,來要求我自己。 〈有一種愛,行蹤飄得再遠,心思總懸著〉 有一種愛,行蹤飄得再遠,心思總懸著那個固定座標的家,家裡的人,家裡的記憶。 雖然,也不過是柴米油鹽,吃飯睡覺,聊天吵架之類的,瑣瑣碎碎的家常小事而已。 〈有一種愛,在病與痛的體會中,不斷行進〉 她跟所有的孩子都一樣吧,即使有病有痛,若能不看醫師,最好別看。就算非看不可,須打針的最好換成吃藥,吃藥粉的最好換成藥丸,若都成定局,一項都跑不了,那也得啜泣哀號一陣,好換來爸媽的不捨,好換來之後可以跟老爸老媽討得的小禮物!我太了解我女兒了,即使生病,她也精打細算! 我太了解我女兒了。雖然小時候,我處的環境比起我女兒差得很多,可是,一旦生病,一旦哀哀痛痛的生起病來,爸媽的憂戚,是完全寫在臉上的。 可是我跟女兒不同。我不怕打針,卻嫌惡吃藥。挨一針,不過痛一下子。吃藥卻往往連續好多天。大概我不怕打針在村子的診所出了名吧,每次去,那位白髮大夫一定幫我打針。我弟弟挨針,挨久了,屁股上常常一股烏青,要靠我老媽用熱毛巾敷。我則無事,天生一副愛打針的屁股。 〈有一種愛,我疼妳如命,但我豈能保護妳一輩子呢?〉 小學生都差不多吧,學校規定的都是絕對值,老師交代的都是唯一答案。家長不必太計較。 〈有一種愛,我沉默了幾天還是要對妳說〉 女兒一天天大了。我當然知道,她自會有一天,就像個分水嶺一樣的,分別出今天之前的她,以及,今天之後的她。之前的她,還是依偎於我身旁,撒嬌的小女生。之後的她,便一日日的,長高,長大,長成一個大女孩的獨立。 這都不是一夕之間的突變,而是一天天的累積。像是水慢慢漫過了堤防,樹漸漸越過了牆頭,我們突然之間便發現了,一切都改變了。 每個有孩子的朋友都說,差不多吧,就五六年級,孩子就會像個大孩子了。有主見,有個性,有的還開始會輕輕的叛逆。但,最讓你心碎的還是國中以後吧!他們會以凡事嗆你,作為構築自己有主見的城堡。那才是你辛苦的起步,大概也要經歷個五六年、六七年吧! 我怔怔的聽著。 知性上,我全懂。感性上,我茫然。 該來的,當然是要來。可是,我們心底不都是妄想著最好不要來,最好晚點來嗎? 但,漸漸的,我的理性是提醒我,要注意女兒的蛻變了。也許,不,就是最近,慢慢的蛻變了。 因此,我們都知道,妳是我們的愛,我們不能縱容妳由於我們的愛而讓妳失去自律,失去自持,有一天,妳會飛出去,飛出去的孩子,是要靠自律自持的翅膀,去摸索未來的。 我們能給妳的不多,不過是要妳有一對承擔得起自己重量的翅膀而已! 〈有一種愛,回不去了,但我要妳以後慢慢咀嚼〉 那些長輩的房間,宛如魔術師的密室,不大且狹窄、擁擠,卻總藏著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外婆阿祖們似乎隨手一翻,都可以掏出一包餅乾,一盒蛋捲,幾封壓縐了的紅包,妳或許覺得很稀鬆平常的零食啊!紅包裡的金額亦不算多啊! 可是對已經七十、八十的老奶奶、老阿祖來說,這已經是她們想方設法,張羅出的零食想像力了,她們牙已缺,胃口忌甜,零嘴只是她們一心想討好孫兒們來訪時,精心擺設的一道門面而已。至於紅包,更是我們這些晚輩平日給她們的零用金,一點一點攢下來的。她們省吃儉用,卻不吝於給孫兒輩曾孫輩。 我當然要活得更久、更健康。我要一路看著她長大。我要讓她知道人生路上,她是一代接一代的關愛,所疼惜出的花朵、所栽植出的果實。像我的外公外婆、像我的爸媽、像她的阿祖、像她的外公外婆、像她的爸媽我們,都是一路上,以愛護持的親人。為了愛,我們努力活得更久、更好。 我握握女兒的手,對她說:「妳不是要我活到一百歲,抱妳進禮堂嗎?我會的。」

把自己愛回來

2017年04月08日
公開
12

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周志建.方智 把自己愛回來,找到自己──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的另一個故事�李宜靜 我一個人來到這個小島,一個處於旅遊淡季,全部的商店可能只有五家的安靜海邊。 我哪裡都不去,十五天就在飯店裡與海裡,或游泳池裡泡水游泳,或是做瑜伽、靜坐、看夕陽、看下雨、看風起水湧,同時,盡量不上網,讓自己跟自己在一起。 〈多麼痛的禮物〉 在每天的自由書寫裡,我覺知著自己、感受一種單純的存在。書寫,讓生命裡「不可說」的幽微經驗,被看見、被理解,於是生命慢慢給出某種「透光的明白」。通過語言,我詮釋著自己的存有,同時也在理解自己、感受自己。 〈學會好好陪伴自己〉 我們不能給別人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如果我無法欣賞自己,那麼,我也無法真正去欣賞別人。 〈不要害怕你所擔心的事〉 1.書寫(說故事)讓人找到自我,讓生命恰如其分。 2.當你的眼睛不再專注在別人或問題上,而是開始轉向自己時,你的世界,就變了。 〈做自己開心的事,就是天命〉 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是自私,而是自愛。 〈所有的美好,都發生在離開之後〉 1.唯有「放手」,勇敢離開讓你受苦的人與環境,不然,屬於你美好的日子,永遠不會到來。 2.人經常被困在一段折磨的關係或工作裡,出不來,讓自己痛苦,殊不知,困住你的,其實是你自己。因為你不敢離開、不敢放手。 3.怪罪別人容易,卻無助於生命的成長。 4.所有的美好,都發生在離開之後。 〈這一生,你最想修的功課是什麼?〉 1.人如果無法做自己,無法先滿足自己,是絕對不可能對他人及社會有貢獻的。如果做自己就等於自私,人當然應該自私了,不是嗎? 2.如果你想幫助一個人,再也沒有什麼比「聆聽」來得更重要的了。 〈定位自己,重新命名〉 所有的外在,都是你內在的真實呈現。 〈放掉角色,做你自己〉 1.稱呼是一種「認同」,更是一種「自我定位」。因此,小心你的稱呼。 2.把自己搞得這麼累的人,其實就是自己。 〈不藥而癒的秘訣〉 原來生病不是壞事,痛只是一種訊息,它在告訴我們:「你該改變了。」 〈多出來的一天,意外卻美好〉 坐上高鐵,我選了最少人的車廂,再找一個靠窗的位置,一坐下,大大鬆一口氣,身心安定了。此刻,我的身與心都像棉花一般,鬆鬆的、軟綿綿。 高鐵窗外,佈滿著厚厚的雲,灰濛濛的天空裡,偶而幾隻白鷺鷥飛翔著。突然一陣強雨打在車窗的玻璃上,發出「啪啪」的巨響。我喜歡這種感覺,很動盪卻又寧靜,很突兀的畫面,彷彿置身電影中。漫無目的地望著窗外綠油油的稻田及無人的街道,強風吹走了酷熱,也吹走了世界的紛亂。寧靜!在動盪中,有一種純粹的寧靜。 〈連土地都要休耕,何況是人〉 1.這個夢,真真實實地在提醒我:我該好好享受秋收的果實、好好過一個溫暖的秋冬了。 如果不提醒,我會繼續把「秋冬」當「春夏」在過,我會繼續趕路,忘了漫步在秋天的美好與浪漫。 2.連土地都需要休耕,何況是人。年過半百,該是放慢腳步的時候了。 3.停下來,好好吃一頓飯,停下來,好好欣賞一下美景,如此你的努力方才值得。「停」,原來是一種能力,也是智慧。停,才能看見。 〈當自己的好父母,把自己愛回來〉 過去或許不是你可以選擇的,但注意,人生的後半場,下棋的人,是你。你不是棋子,你得把生命的主導權給要回來。 〈看見,是救贖的開始〉 1.看見自己的模式(style),了解這個模式是怎麼來的,於是,我們就可以不再受制於這個模式,甚至超越這個模式。自覺是治療的開始,這就是修行。 2.如果沒有覺察,很多人都是這樣:「用自己媽媽的方式在當媽媽。」 〈最難爬的那一座山,是自己生命這座山〉 當人可以「擁抱」自己生命的陷落與不堪時,也才能去「超越」生命的陷落與苦難。 每個生命的不堪經驗,都值得被你如實地接納,當你擁抱它時,就不會繼續被它所束縛、綑綁,你就解脫、自由了。 「無法接受生命,就無法超越生命。」生命之道,就是如此。 謝智謀教授:「生命最難爬的山,不是四千、五千、六千公尺的高山,而是你自己生命這座山。」 逃避比面對容易。如果不去面對自己生命這座大山,你將一輩子被困在山裡(那個苦痛經驗),出不來。 〈連試都沒試過就放棄,那才是失敗〉 1.只要父母不要急著給,有時匱乏就是最好的老師,它會讓孩子長出自食其力的能力。 2.《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上一句話:「當你真心渴望一件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牢牢記住這句話,這是真的。 3.一個人敢去要他自己想要的東西,勇於自我推薦,這就是膽識、就是自信。 4.「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成為什麼。」切記啊。 〈勇敢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荷花的美是動態的。」他告訴我們:每一天、每個時辰(清晨、中午、下午)蓮花開得都不一樣。不只如此,賞蓮除了看時辰,還要配合氣候,晴天、陰天、雨天、有風、沒風,蓮花都有不同的風情與韻味。真的很專業。 「美,是有它的節奏的。」他接著說。 「節奏?什麼是節奏?」我好奇地問。 然後,說時遲那時快,突然間,下起了一陣急雨,當下,雨水打在荷葉上,滴答滴答,發出聲響,雨水滴在翠綠的荷葉上,一顆顆圓潤滾滾、晶瑩剔透。當下,他邀請我們安靜,聆聽雨聲、賞荷葉上的滾滾水滴、及在雨中綻放的蓮花。一切渾然天成,哇,美極了。然後,他轉頭跟我說:「這就是節奏。」 厲害,當下領悟。他是好老師。 「今天,我只要散步過一次,就沒白活了。」這句話提醒了我:可以再慢一點,再少一點,再簡單一點。簡單,就是幸福。 〈不適合自己的,就勇敢放下〉 1.張曼娟說:「人生走到五十歲,正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階段,水窮不是到絕境,而是看清了生命的源頭和本質。」 2.張曼娟說:「不適合自己的,就勇敢放下。快樂,其實比工作、名利更重要。」 3.人活著,如果不順應自己的本性,背叛自己的初衷,是絕不可能過得快樂的。 〈去做你真心渴望的事〉 1.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永遠事倍功半。就算你再努力,也很難成功。就算成功,也不會快樂。如果不快樂,你的成功還算成功嗎? 2.永遠恐懼未來,永遠只活在未來的焦慮中。焦慮,是很耗能量的。 恐懼、焦慮,是讓人無法做自己的原因。 3.勇氣要從哪裡來?從實踐中來,從行動中產生。 4.離開「舒適圈」需要勇氣,放棄「習慣擁有的東西」更需要勇氣。放棄,是一種力量。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1.人活著,其實不需要那麼用力的。「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出自性,人生自然圓滿歡喜。 2.「心在哪裡,道就在哪裡」,聆聽內心召喚,跟著心走,就對了。

溶進水裡的光�廖鴻基

2017年03月04日
公開
7

鄉間小路104.7 溶進水裡的光�廖鴻基 這輩子見過不少光,夜景、煙火、晨曦或晚霞,還是要說:「再也沒有比溶進海水更美的光。」 我曉得這只是海面所見,誘魚燈沉下的可是三度空間,那燈火沉溶的深深水下,不知已聚集多少受光影誘惑的魚群。 日式圍網船駕駛艙裡的漁撈長看了看漁探儀一眼,一臉微笑轉頭跟我說:「我們船下少說聚集了五、六十噸魚。」 多年漁撈經驗,我總是訝異於魚的趨光性,明明是陷阱,他們還是一大群一大群勇往直前的受光吸引,癡癡呆呆的聚在燈影下等著圍網過來將他們一網打盡。 對魚來說,光不是食物,也不是樹葉行光合作用般必要,為何他們如此受光吸引? 可是跟我一樣,為的是觀賞讚嘆這溶進水裡極美的光,或者為的是清冷大海中如一盞燭光散逸的微微暖意,或者,這溶於水的光含帶著我們人眼無法辨識的致命誘惑。 人是越了界,在黑暗裡點燈。 我設想,若有天夜裡,鄰近天際忽然垂下一盞如此巨大且極美的光,而且從來不曾見過,我應該會好奇的過去瞧瞧,即使明知這光可能是個陷阱或潛藏著致命的危險,我還是會試著小心翼翼的接近,隨後,我發現好奇的人越聚越多,人越多就越安心,大家擁擠在一起取暖般安心的仰望這盞龐碩且極美的光,完全忘了潛藏的危險,完全失去警覺。 許多年以後,我才彷彿明白了這溶進水裡的光如何誘惑魚群。

靜下心去愛

2017年03月03日
公開
4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 也圓滿身邊的關係�洪仲清.遠流 〈對痛苦很厭煩〉 我處理了自己的煩躁,悠悠長長地呼吸,瞬間又覺得她可憐。她不喜歡自己的樣子,又走不出她自己寫就的悲劇,然後她又不想承認,或者過於懼怕面對,這一切不過就是她內心幻化的造就。 〈我擔心你就是愛你〉 這是很常見的迷思與合理化的方式。擔心不等於愛,這放在其他功利一點的關係,可以看得更清楚。像是,老闆擔心我們業績不好,一直干涉我們的做事方式,這是愛嗎? 愛本身包含不少正面的情感,可是擔心又干涉,那常給人壓力。如果今天男女朋友談戀愛,互動過程中,不管哪一方一直只表現出擔心,又干涉對方的生活,我不知道這段關係可以持續多久? 愛一個人,會怕失去,所以擔心,這很自然。可是,懂得愛自己,愛起家人親友來,才能給人更多的空間與自在,而不是無所不在的壓迫感。 擔心對方,不代表我們愛著對方,因為愛常包含正向的感受。如果傳達不出正向的感受,擔心、干涉又沒有用。那麼,我們很可能只是繞個彎,要對方幫我們承擔情緒而已。 有時候,過度為別人擔心,是一種逃避。像是不想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所以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是,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巧妙地藉著要對方順著我們的意,來回頭安撫我們的情緒。這種情況下,通常雙方都過得不會太如意。 真的愛別人,還是要從愛自己開始。 〈要把人做好,靜心不能少〉 心不靜,常自己盲衝亂撞地種了因,又不想承受那個結果。自己抓住自己的腳,又怪別人把他絆倒。 關係裡的衝突本質,不見得都解得開。示好並不容易,需要珍惜。那可能鼓起勇氣表達了自己的善意,卻又冒著自尊受傷的風險。一個人願意先低下頭,有時候不代表他錯,而是他更珍惜這段關係。 大丈夫能屈能伸,圓融的關係,可以進,也可以退。進的時候,照顧到對方的感受。但是退的時候,不委屈求全,不失去自我地討好,這樣就好。不是人一退,什麼都要棄守,而是讓出了一個轉圜的空間,確保關係有更長遠的未來。 心足夠沉靜,就能體會到,對方的每句話,不是都得跟我們的自尊綁在一起。也不是踩踏了他人的自尊,就能提升我們的自尊,這是虛妄假象。通常是有好的關係,那麼關係中的雙方,更容易對自己有好的看法。 心靜不下來,就算自己犯了跟他人無關的錯,也更不容易原諒自己,這就把生命給卡住了。 〈講清楚說明白,心靜自然來〉 用最自然的方式說話就好,聲音的高低、尖細,也許跟天生有關。但是說話的態度可以改變,會影響聲音的質地,柔軟一點、輕鬆一點,就比較能被人接受。 說話要有重點、節奏,雖然跟家人互動,不是要當業務銷售,可是,基本的功夫也要做到。說過很多遍的事,家人提醒了,就要收。自己的情緒收不起來,要學著自己調整,而不是一直強迫別人聽。 〈你有多久沒找人聊過心底話〉 這位阿嬤的情緒,沒被尊重到,她明明是被硬拉上來的,對我表達她的害怕,還會被阿公嗤之以鼻。這其實是個具體而微的縮影,在家庭或家族裡面,常常是有權力的人才被容許表達情緒。 太太表達自己的擔憂,就會被先生罵:「不要想太多!」 或許,有些先生不是不想聽而已,根本就是「不允許」其他家庭成員有情緒。 我相信,還是有不少人,不管是哪種性別、哪個年齡層,他們的心底話沒人可以講。或者是不知道該怎麼講,或者是真的相信自己的情緒不應該,所以噤聲不語。 真的都不想找人講,那坊間有些日記書可以用,也可以幫自己一點忙,可以練練覺察與紓壓。 如果您常有機會跟無關利益的人聊聊自己的心情,請珍惜。這種社會支持,非常寶貴,讓我們心情有些緩衝,不至於被一擊就墜落。 〈什麼在我這邊都是不好的〉 我們自己的孩子,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別人的孩子,也不一定那麼好。有陽光常有陰影,但是別讓我們的孩子只活在陰影裡,用正向的話,讓孩子偶爾也曬曬太陽,也讓我們自己曬曬太陽。 〈接納從寬,抗拒從嚴〉 如果是我們自己,要幫助已經長大的自己。可以在有情緒出現的時候,記錄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如何評論,覺察我們自己加在情緒上的想法,把心靜下來。如果這樣的紛飛想法讓自己心亂,學著使用呼吸放鬆,或者做伸展運動,或者漫步行走,讓自己在想法上的延伸,像浮雲一樣飄盪自在。 體驗眾多想法浮現的燥熱,也享受它們遠走的寧靜。 〈付出的人可不可以表達感恩〉 我們付出的時候,心中就充滿了愛,這不就是一種很棒、很難得的回報嗎? 這種心態,會很像志工,或很像某些懷著大愛的宗教人士。付出的當下就獲得,很甘願付出,付出就會源源不斷。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量力而為的付出很重要。要避免透支自己的情緒,時時覺察自己心理的狀態,認清自己的喜好與能力,就變得很重要。 〈妳不是說妳愛我嗎〉 愛一個人,不是要任人欺負的意思。很多偶像劇、歌詞、小說,強調愛一個人,就要為他付出所有的概念,是很感人,但是不長久。真正愛一個人,如果是這麼短暫,那就會像煙火,燦爛而虛幻。 我愛你,我就要請你珍惜我們彼此的關係。你沒有適當的情感回應,那我就要擔心,這樣下去我們的關係能不能長久,或者我是不是愛得讓對方很有壓力,就要退到距離更遠一點的位置,邊互動邊觀察。 經營愛的關係,裡面要放進適當的彼此尊重與體諒。如果一直被單向要求,關係失衡,愛容易落空。 〈負面情緒銀行〉 負面情緒銀行是世界上唯一不會倒的銀行,裡面可以存的負面情緒,有委屈、難過、生氣、失落、罪惡感……等,商品多元。不但定時生利息,負面情緒本身會不斷強化與膨脹,引來更多負面情緒。而且,這個銀行很厲害的是,它會自動在我們無法預知的時間,連本帶利一次還給我們,保證還本,不領錢都不行。 什麼人能在這個負面情緒銀行裡有最多的存款呢?就是很能忍,很會欺騙自己,告訴自己,其實一直以來的勉強理所當然,怎麼可能會有負面情緒?! 當第一次連本帶利領回來的時候,可能造成身心疾病,也可能造成關係破裂。 有一位朋友說,她最後都弄到自己有憂鬱症了,結果她才發現,根本沒人在乎。旁人只要她繼續吃藥,別發作就好,然後別忘記繼續犧牲,讓大家的生活都能「回到正軌」。 〈她給的愛藏著大量的焦慮〉 這段親子關係,是她有生以來最緊密的關係。她隱隱然覺得,這一段關係能夠永恆,她永遠會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 不過,孩子會長大,世界會變化。不是說她不再重要了,而是對孩子來說,他遇到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重要性,他也想發展不同的關係,然後在不同的關係裡開心。 只可惜,有些讓孩子快樂的關係,媽媽沒辦法參與。媽媽終究躲不過對自己的評價與懷疑,或許是她覺得自己不夠好,已經不是孩子的唯一。 這段親子關係是媽媽滿足自己的最重要來源,可是對孩子來說,慢慢已經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如果媽媽沒認清,又不想建設自己,發展與維護其他關係,學習讓自己開心,那麼,媽媽就會開始折磨自己,也自然而然折磨到她身邊的人。 這媽媽給的愛,裡面藏著大量的焦慮。 〈攻擊是最佳的防禦〉 不要誇、不給肯定,只要表現,怎麼樣都不夠好,通常這樣的操作,容易讓人挫折。 如果只是單方面要求其他家人,自己不用,那等於沒有身教,或者只想接收不想給予,被要求的人容易氣餒,效果不長久。 我們透過關係去要求對方,對方如果願意配合,常常都是還重視這份關係才願意努力。有任何表現,通常都是付出了某些心力、體力、腦力,才換來的,不是理所當然。努力被視為應該,關係就容易受到傷害。 〈肚大能容〉 為了個人私慾,就拿關係出來對賭的人,真的有機會滿足私慾,也不見得會真的多珍惜關係。連孩子都煽動,那很可能是把私慾,看得比孩子跟爸爸的關係更重了。 常讓我們為難的人,通常不會是很為我們著想的人。 〈慢一點回應我們的情緒〉 情緒起起伏伏,其實不稀奇,但是我們人有能力喊暫停,慢一點回應我們的情緒,甚至不回應。這個能力不練習,那就是允許情緒佔領我們所有心智,讓我們高高低低,容易踉蹌跌倒。 〈不一定要害怕我們的害怕〉 這段時間,面對哀傷的人,就是陪著、尊重。「看開一點!」這種安慰,就不用了。好像發生這種事,能這麼輕易就看開一樣。 哀傷沒有一定的樣子,別用公式套住它。 陪著,一起懷念也好、一起流淚也好,有什麼事,徵詢當事人同意,能幫上忙都好。不用叫哀傷在很短的時間離開,那只是把它壓著,然後它會趁我們不注意再冒出頭來。 我們不一定要害怕我們的害怕,讓害怕來、讓害怕停留。我們不是非得要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想那些「如果孩子不在了,我該怎麼辦」的想法。想法就是會出現,跟它對話,有時候會想清楚一些事的意義。如果越想越痛苦,就試著放鬆,活在當下,把注意力放在感官,體驗此時此刻身心的細微變化。 別我們的痛苦焦慮,無意中傳遞到孩子身上,想緊緊抓牢孩子。這樣做,讓孩子也焦慮了,年紀小一點的孩子,還會不知道自己被父母引發了焦慮。 〈哀悼是一件私密的事〉 「為什麼她會那麼冷靜?」 在公共場合聽到旁人講了這句話,還引起了一番對話,我心裡有些不是滋味。我心想,「為什麼她喪失至親的苦痛,一定要『表演』到位,讓大家都知道?」 她可以默默難過啊!她也可以先把事情處理到一個段落,再容許自己難過啊!她可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包括用冷靜,表現自己的哀悼啊!為什麼一定要在大眾面前公開自己的情緒,好像要讓大家「滿意」一樣? 這種消費他人的心態,即使是過世的人,也不放過。不要說是他媽,現在的媒體,不是常帶頭這樣做嗎? 他從小在這種環境長大,他的情緒如果沒表現到讓他媽滿意,他媽就會罵他、損他。像是說他冷漠,說他都不關心,說他自命清高…… 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同理心」。 情緒沒有公式,對很多人來說,情緒是隱私。 情緒很需要被尊重,即使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我也尊重。我很少逼問什麼,逼問是一種不是那麼尊重對方的態度。

藏地密碼第一部

2017年02月17日
公開
7

藏地密碼 之2 帕巴拉神廟�何馬.普天 1.通觀西藏史,無非就是一部苯教與密教的發展史和鬥爭史,以吐蕃王朝的終結和沙加王朝崛起為中點,前半部藏史是苯教由建立到繁盛最終走向沒落,後半部藏史則是密教不同教派的興衰更替。 2.此刻再看那冰鑄奇觀,依然覺得它的魅力無限,可是方才置身其中時,竟然沒有感覺到絲毫美麗,胡楊說得沒錯,那動人心魄的美麗所伴隨著的,處處都是死亡的陷阱。 3.現在人們所發現的馬雅文明遺跡,主要分佈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巴西、貝里斯以及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最遠便止於安第斯山脈。而在平均高度六千米的安第斯山脈以東,就該是古印加文明的地域範圍了。 藏地密碼 之3 亞馬遜叢林�何馬.普天 1.帕巴拉神廟:多如大海般、聖潔而至高無上的珍寶,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個魔咒,它會驅使所有良心,扭曲的人忘記身份和尊嚴,在貪婪中迷失本性。 2.沒有親身經歷過,只有理論知識,哪怕你能把那些知識熟讀萬遍,倒背如流,也不如實際運用它們一次。 藏地密碼 之4 馬雅的聖城�何馬.普天 1.滾滾烏雲,沉沉壓頂地翻湧而來,可以清晰地看見它們正在旋轉翻騰,就好似那大海上波濤洶湧、暗流澎湃,而且還在不住增加,灰濛濛的天空,給人壓抑、煩悶、憋氣的感覺。 2.洪荒:上帝之手 遠遠地,在閃電的光芒映照下,一條紅線逼近,途經的地方,那些銅牆鐵壁似的雨林灌木就像掉進強酸池,眨眼就沒影了。自遠古就被視作最兇殘、最可怕的怪獸──洪荒,所過之處,寸草不生,萬劫不復。 藏地密碼 之6 地獄之門�何馬.普天 1.山勢陡峭,雨後山路極滑,就算穿著登山專用釘鞋,依然是前進一步,滑退半步,越往深處去,越是杳無人煙,不過天青氣爽,雨後的植物煥發出熠熠新綠,飛鳥繞林,憑增添許多生趣,一行人走得艱難,卻不感痛苦。 2.卓木強等人踏著礫石一般的地面,拾起地上的碎瓷片,拭去上面的塵埃和灰燼,露出流光溢彩的彩繪、青花,從瓷片的弧度看,這些瓷片完整時,一定非常的巨大。卓木強四處眺望,如今這裡,就好像火燒後的老宅,他不由想起了圓明園,搬得走的就搬、搬不走的就砸,砸完之後一把火,除了灰燼,什麼也不給這些器物的世代守護者留下。從這些器物殘片上遺留的痕跡看,這裡少說也被毀了近百年了,如今只留下碎片和光禿禿的四壁,無聲地訴說著悲痛。 藏地密碼 之8 死亡西風帶�何馬.普天 這一夜,微風習習,蟲草低吟…… 藏地密碼 之9 光照下的城堡�何馬.普天 1.半生浮雲,一杯清酒,酸甜苦辣,皆在杯中。人生就如這酒水一般,年輕時是青壯的高粱,渴望擁抱那碧藍的參天,長得愈發高挺;步入社會中,便如進了蒸酒作坊,五穀雜糧、各種細菌,攪和在一起,反覆地翻炒,所謂命運,便是一次次在那跌宕起伏中掙扎著欲要跳出來。直到老了,也就知道了隨波逐流,命運是不可抗爭的,所有的色彩,最終都變得透明無色的了,那濃郁的清香卻已內斂,放得越久,便越甘醇,但至外觀而言,卻同清水無異。 2.孤鷹不褪羽,哪能得高飛?蛟龍不脫皮,何以翱雲霄?尋找帕巴拉神廟和紫麒麟,已經不是你一個人的夢想,它是這群人的夢想,一個人的力量或許並不強大,可是,當一群人聚在一起時,他們的力量,就能夠改天換地! 3.要想成為大智者,就必須透過事情的表面,發現裡面暗藏的玄機,有很多事情看似無關,其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方新教授的話猶如黑夜中一道閃電,卓木強彷彿從夢中被驚醒。 藏地密碼 之10 聖地香巴拉�何馬.普天 待到這幅光影畫卷完全展開,但見白雪皚皚、綠樹纖纖,雲蒸霞蔚、飛澗高懸,遠觀仙山林立、峰巒比肩,翠裙銀綢、青山玉泉;雪峰為眉,氣宇軒昂、重樓依山,若隱若現,便宛如那天宮神苑,恢宏磅?、氣象萬千。走至近處,更是能見琉璃耀金、麋鹿潛行、千岩競秀、奇石爭景,水不流卻聞潺潺聲起,鳥不飛卻有啼鳴入耳,人無影但見青煙繚繞,花不開偏有暗香幽然。 藏地密碼 之11 冥河之路�何馬.普天 德仁老爺:「強巴,你完全沒有理解呢!你很努力在尋找一個結果,卻忽略了尋找本身的重要性,事實上,當年我問你這個問題,並不是期望你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要知道,人類文明超過了一萬年,知識包羅萬象,一個人的生命卻很難超過一百年,以短暫的生命企圖掌握極多的知識,那是不可能的。當年問你這個問題,只是希望你學會思考。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容易,或許困難,那些都不重要,你需要明白的,只是為什麼要去找那個答案,以及隱藏在問題和答案之中的東西。」 藏地密碼 之12 香巴拉之夜�何馬.普天 密林深處,到處是看不見的陷阱,每時每刻都上演著人間蒸發。只有千年不變的風,依舊吹得樹林沙沙作響,平靜地看著每天發生的一切。 ★愛你的人絕對不會讓你不好過,不愛你的人肯定不給你好日子過。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

2017年02月07日
公開
9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周志建.方智 推薦序: 〈讓故事,超渡你心靈的幽魂;讓愛,擁抱回完整的自己〉蘇絢慧 心理工作者在某些層面,也在進行超渡的工作,但超渡的不是亡靈,而是每個人過往生命的陰影,藏在內心的幽靈鬼魂。 早年生命的傷痛,會讓我們投射出許多的情結、情緒,在我們後來的人際關係中、生活中,讓我們時時憂傷、處處失衡,我們以為「問題」是在外面,老想解決、處理掉外在的人事物,以為這樣就能清心、就能清明,不再與之痛苦糾纏。但其實,那些無名無影卡住我們心靈的幽魂,不在外頭,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裡面,讓我們無從解脫,難以真正的善了此生的苦厄輪迴。 任何建議可以不用。受苦的靈魂,其實不是自罪自受,而是承受了很大的苦難,好不容易才能扛住龐大的情緒痛苦,即使堅強度日,但內在的心靈幽魂,仍渴望一份從他人來的善解人意和寬允接納。即使身旁尚無這樣的人,能夠撫慰暗黑中哭泣的心靈幽魂,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是自己的救贖。能為自己的人生療傷止痛,讓內在的幽魂真正得到解脫、獲得安息的人,就是你。 自序: 〈真正的慈悲,是悅納自己的陰影〉 1.所謂的超渡,是走完你這一輩子所有的情緒。 你之所以坐在這兒不安心,是因為你的內心還在不平衡、還在仇恨、還在恐懼,所以首先要先學會超渡這輩子的你,而不是到佛寺辦法會超渡…… 唯有你超渡了、安撫了你內心的那個悲傷的、緊張的、還在擔心明年沒有錢的那個自己,唯有安了他的心,你才在這兒坐得很安心…… 所謂超渡你自己,是深入你的內心,用你當下的愛和智慧,化解你內心有種種負面情緒的自己。(摘自「遇見賽斯部落格」) 2.人之所以活得痛苦不堪,都是因為你不敢面對痛苦與傷口。當你否定痛苦、否定過去時,你就是在否定生命。 3.當你徹徹底底地認回了那個受傷的自己、焦慮的自己、悲傷的自己、憤怒的自己時,我們才能為那個自己,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 4.真正的慈悲,就是接納自己生命的陰影,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5.我們最該超渡的人,其實就是我自己。我們最該慈悲相待的人,也是我們自己。 6.自我療癒的終極之道,無非就是「轉身」罷了──轉身面對自己的陰影,如實接納自己。 轉身,是一種勇氣、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慈悲」。 「超渡」不完美,不是要「超越」不完美、讓自己更完美,而是要與不完美「共存」。共存是一種智慧,共存就是慈悲。 7.「請對自己寬容一點」,請別再自我批判或逃避內在靈魂的聲音。請好好撫慰自己的傷口,安放每個受傷的自己。 8.別讓過去的傷痛,阻礙你的現在與未來。別讓過去的不幸,阻止你現在的快樂與幸福。現在,該是你超渡自己的時刻了。 第一章 擁抱自己,認回每一個部分的自己 〈不要白白糟蹋你的受苦經驗〉 親愛的,請不要白白糟蹋你的受苦經驗。 每個經驗,都是獨一無二、都是生命召喚來的。不管你要不要。 「不要白白糟蹋你的受苦經驗」的意思是: 不要忽略它、否定它,假裝它不存在。 有些人怕痛、怕丟臉,極力想掩蓋生命中的不完美與不堪, 但是,發生過的事,不會因為你否認它、不理它,它就消失、不見。 它依然會躲在你生命某個角落裡,伺機而動。 等到某個時機、你遇到某一個人時,它會跑出來,阻止你的幸福與快樂。 當然,還有一種人,剛好相反, 他不是漠視經驗,而是無時無刻讓自己活在「過去的經驗」裡,每天怨天尤人,宣告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這種人,也是在糟蹋自己的受苦經驗。 過度誇大受苦經驗,霸佔著「受害者」的位置不放,或許只是想要博取他人的同情、憐憫與注意罷了,其實他根本就不想改變。 〈慈悲,是在每個經驗裡學會愛自己〉 如拜倫凱蒂說的: 如果我遇到了困難,你幫我,我從中學到很多。 如果我遇到困難,你沒幫我,我從中也學到很多。 謝謝你幫我,謝謝你沒幫我。 如果有人可以這樣想,煩惱自然就得到轉化。 這就是對自己的慈悲,也是對他人的慈悲。 慈悲就是:以良善出發,重新去詮釋發生在你身上的每個「經驗」。 讓每個經驗,為你生命的「養分」,而不是變成生命的「垃圾與悲哀」。 慈悲,就是善待自己 請不要把自己當作是「全天下最可憐的人」,一直拿過去負向經驗、不斷折磨自己,這是自我虐待。 慈悲是:在每個經驗裡學愛,並心懷感激。 慈悲是:讓自己即使處在苦難中,卻依然可以活出生命的喜悅與光。 不管發生什麼事,統統「坦然接受」,這是一種氣度、一種人格,更是一種修為。 善待自己,是學來的。這是智慧。 這份智慧來自於「慈悲」,來自於你對自己的慈悲。 第二章 擺脫暴力陰影,拯救自己的內在小孩 暴力從來沒有真正的過去。如果無法把家暴經驗認回來,你將繼續活在暴力的陰影裡,一輩子惶恐不安。 〈真的可以跟父母實話實說嗎?〉 說真話不是為了改變父母,說真話,其實是為了改變自己。 一旦我們開始「實話實說」時,我們就改變了「家庭動力」。 當你打破了長久以來僵化固定的家庭溝通模式,這對權威者而言,是極大的威脅。他們也會恐懼的。 他們怕無法繼續控制你,所以可能會用更大的情緒來反擊。但那又怎樣?別忘了,你已長大了,你有力量了。 當然,不是每個父母都會生氣反擊,這只是做最壞的打算。有些父母,會生氣可能是因為他們愛面子,也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回應你的實話實說」,一時接不住你的話罷了。但不管他們如何反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改變了,你敢說心裡話了。這才是重要的。 「請不要害怕讓父母生氣。」我經常這樣鼓勵想說真話的人。 如果你想脫離家庭暴力,你就不能猶豫退縮、繼續去討好那個讓你受傷的人。委屈絕對無法求全,請相信我。 請正視自己受傷的心情、勇敢面對自己的痛,老老實實接受:「是的,我受傷了,我很生氣。而且,我當然可以生氣。」(請大聲說三遍) 〈「放棄」是個好用的人生智慧〉 日子越過越覺得「放棄」是一個很好用的人生智慧。 沒錯,放棄很難。因為我們都執著。 但過多的期待,只會天天折磨自己。 痛苦,其實都是自找的。 放棄,讓你的生命不再僵化、執著於「某一點」。 放棄,讓你的生命重獲自由。 第三章 超渡自己,療癒家庭創傷經驗 別讓過去的傷痛,阻礙你的現在與未來;別讓過去的不幸,阻擋你的幸福與快樂。現在該是你超渡自己的時刻了。 〈做不到孝順,這不是你的錯〉 1.孝順父母,不是「應然」,更不是道德、規範。當有一天,孝順父母成了一種規範時,這種孝順不叫愛,而叫「壓榨」、叫「控制」,這是扭曲的愛。 偏偏,在我們文化裡,多數家庭都是這種「扭曲的愛」。 2.有條件的愛,其實也是「交易」,它不是愛。 3.「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這是許多家庭常見的戲碼。所以,待在家裡,人人感到窒息、個個都想逃家。這就是「家」之所以成為「枷」的原因。 4.《身體不說謊》的作者愛麗絲•米勒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大師,她根據自己的經驗及案例研究,深切的發現: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有時就算內心否認,身體依然會洩露出祕密來。 5.在《身體不說謊》這本書裡,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的壓抑及虐待,對我們身心的戕害最深,叫人一輩子痛苦不堪。 6.對一個從小被虐待、缺乏愛、身心受創的孩子,長大以後卻依然要背負著「我應該孝順父母」,不然不孝的罪名,她稱之為「黑色教育」。這絕對是「二次虐待」。 7.我們都被套在「孝順父母」的觀念上、無法掙脫。 8.是的,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請不要輕言寬恕。「請原諒自己的不能原諒」,「原來,我可以不喜歡自己的母親」,請不要再強迫自己去做違背心意的事了。 9.一切救贖,都來自於打破自己。打破舊思維、舊模式,打破從小被深深建構──應該要孝順父母──的觀念。孝順,不是應該的事,而是自然的事,我們的教育都搞錯了。 如果你目前做不到孝順,請不要自責,這真的不是你的錯。 〈超渡恐懼,安撫自己內在那隻黑狗〉 1.如果我們沒有把自己從當年母親的情緒暴力中解救出來的話,就會不自覺地去「複製」母親的情緒模式,最後,甚至還會重蹈覆轍母親的生命腳本。 2.下次,當內心那隻黑狗又跑出來狂吠時,你只要去抱抱安撫牠就好,然後,溫柔地問牠:「你怎麼了?」千萬別讓那隻黑狗毀了你的幸福。 〈家人生病,我一定要跟著一起受苦嗎?〉 1.為了對家人表現「忠誠」,與家人「同在」、不能背叛家人,於是我們會不自覺地選擇:「不讓自己過好日子」。這是潛意識裡的東西,跟我們的文化有關。我們的文化,總叫家人的情感糾纏不清,這絕對可以理解。 2.其實,家人生病不是你的錯,沒有人會希望發生這種事,擔心家人是正常的,但也要適可而止。你可以「關心」家人,但請不要「擔心」家人。請分辨這兩件事是不一樣的。 過分擔心,對家人的病情無益,擔心只會讓你更加焦慮,你的焦慮就會影響到周遭的人(尤其是家人),叫全家都陷入更深的絕望與沮喪中。這個事實,我們得明白。 面對家人的病痛,有時適當的冷靜與理性是必要的。 〈為家人犧牲,請適可而止〉 1.關於病人家屬的議題,一直被忽略,我們所關注的焦點,通常在「生病的人」身上,卻忽略了「照顧的人」或家屬其實也需要被關心的。 2.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與情緒負責。當家人過得不好,我們是該關心,但適切就好。關心不代表你得犧牲自己的快樂與生活,如果這麼做,這不是「義氣」,更不是「孝順」。請理性一點。 3.不是不能幫,但得看情況,而且必須適可而止,不然會變成「無底洞」。那個闖禍的人會永遠得不到教訓,他會繼續捅簍子、出紕漏給你看,「反正有人會幫我」,所以他根本不用為自己負責,不是嗎? 4.一直在家裡當「救火隊」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你有沒有想過? 〈放下罪惡感,好好道別〉 不管是家人生病或死亡,這都不是你的錯,我們只能盡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就好,自責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更不會讓死者復活的,不是嗎? 〈沒有情分的親子關係,不是你的錯〉 1.她這樣對待我,其實她是在投射「她對她自己的厭惡」吧?但無論如何,現在的我,一點都不想要跟她有任何瓜葛,我不想再去討好她,也不需要她的認同,咱們以後,就各過自己的人生吧。 2.這樣看似無情的話,其實背後是歷經了多少折磨與痛苦的領悟,我理解的。當你接納了「我的母親不愛我」這個事實時,有一部分的心,是死了。 3.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被愛過、關注過,請問你還會指望她跟父母之間要有溫情、要有情分嗎? 唉,別傻了。這是過分的要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互相的,既然無緣,我們又何苦為難自己呢?先愛自己吧。 〈療癒沒有捷徑,不要輕言寬恕〉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這句話說的沒有錯,唯一的錯就在於,它並沒有提醒我們:如果沒有先把自己受傷的情緒(內在小孩)認回來,恐怕,你根本無法做到寬恕。 除非是發自內心、心甘情願,否則,你的寬恕,永遠都不是寬恕。真正的寬恕,來自於「慈悲」。當你,真正走過自己的痛與傷時,真正的慈悲,才會油然而生。 〈誰在乎你,誰就是你的家人〉 不是你努力、堅持、忍耐,就能換來別人對你的善待與關心。選對人很重要。記得要選擇「真正對你好的人」。 現在起,誰在乎你,誰就是你的家人。能帶給你幸福的人,就是你的親人。請不要再執著了。如果家人不愛我,沒關係,就接受這個事實吧。 第四章 打破家庭祕密,把自己拯救出來 〈不敢說出的祕密,最需要被聽見〉 故事的救贖之道,就是於你可以真誠地面對自己。 請不要害怕真相。對真相的恐懼,比真相本身更叫人受傷。當你勇敢發聲,你會發現:其實別人不會「如你所想像的」──因此看不起你。 不用擔心。如果真有這樣的人,可見,那個人根本不關心你、不在乎你。 對於一個「沒把你放在心上」的人,你又何必在乎他呢?不是嗎? 〈讓自己從「受害者」轉身變成「拯救者」〉 榮格:「當我們將真實排拒在生命之外,它就會以命運的姿態,回到你的生命裡。」 救贖之道,其實就是「轉身」,把自己的秘密給認回來。 說故事,就是一種「轉身」。故事,給出強大的生命療癒力量。 在故事裡,原來我們都一樣。 在故事裡,讓我們不再感到孤單、寂寞、無人懂。 在故事裡,讓我們的靈魂相通、生命相互取暖。 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量。 〈離婚不是一件丟臉的事〉 1.親愛的,生命很可貴。請不要再浪費生命了,跟一個不愛你的人惡鬥、消耗能量,不值得的。 2.人不快樂,都是因為:我們永遠「以別人的需要為優先」,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後。人不看重自己,自然不容易快樂。 一直以來,我們都活在一個重視「表面形式」的社會,一天到晚演戲給別人看,扭曲自己,活得虛偽、不真實,這就是叫人生病的原因。 我們都被體制給綁架了。這個社會總是「形式」大過於「實質內涵」,面子比快樂更重要,我們經常被要求忍耐「配合演出」,不是嗎? 3.我知道,要解構社會文化給我們的「枷鎖」是需要時間的。不急。每一個生命都有它自己的速度,我們得尊重。 但我也不擔心,因為我知道:一旦這位婦人願意走出來上課、願意開始說自己的故事,生命就開始「不一樣」了。她已踏出最重要的一步了。 〈當祕密不再是祕密時,你就自由了〉 1.事件本身雖然叫人痛苦,但堅守祕密、不能說,怕被人家知道、怕丟臉的這份「壓抑」,恐怕更叫人痛苦。 2.不是每個人都「接得住」你的祕密,如果接不住,隨口批評、論斷、給建議,這是二次傷害,更叫人痛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噤口不提的原因。 說故事、給出祕密,確實要看人的,這很重要。 有些人,不值得你對他說,因為他不是真正關心你這個人。有些人雖關心你,卻缺乏同理心及包容力,這樣的人,不說也罷。 〈說出被家暴的祕密,拯救自己〉 我想,療癒之道無他,除非我們好好的跟這個經驗說聲Hello,「說出來」,重新理解它、擁抱它,如此,你才能好好跟它道別(Say goodbye)。 〈不急著跟父母和解,我們得先跟自己和解〉 1.跟父母和解,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如果用「討好」的方式去和解,恐怕這樣的和解,只會造成自己內心更大的扭曲傷害罷了。 2.請別搞錯順序,你最先要和解的人,不是父母,是自己。 如果無法跟自己和解,你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去跟任何人和解。就如同你不愛自己,自然你也無法去愛別人,一樣的道理。 3.跟自己和解的意思:接受自己目前的狀態,原諒自己的「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進而去接受人生就是不完美。 說白了,和解就是接受。接受所有的自己。 如果,你還在生父母的氣,還做不到所謂的「孝順父母」,沒關係,不用自責,請接受:「我目前就是這樣」吧。 先接受,不用急於改變,於是你就跟自己和解了。 4.接受,就是一種「放棄」。放棄要去改變他人「變成你希望的樣子」,放棄「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不再苦苦追求。如此,我們便放過了自己。接受,其實就是愛自己。 第五章 寵愛自己,重新把自己愛回來 〈改寫你的生命腳本〉 請不要顧影自憐,也不用哀天怨地, 更不要再去「戳」自己的傷口。 自我批評、自我否定,就是在「戳自己的傷口」。 以前的傷,或許是別人造成的; 但後來的傷,卻幾乎都是自己造成的。 請放過自己。 現在你唯一要做的是: 勇敢面對傷痛,為自己包紮傷口, 進而,學會「保護自己」。 保護自己就是: 不要讓自己或別人的負向語言及情緒,繼續攻擊你。 不要繼續活在「過去被傷害的記憶裡」,自哀自憐。 請你: 勇敢站起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 勇敢面對生命的不完美、改寫你的生命腳本, 這將是你一生中所做最了不起的一件事。 〈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1.當一個人開始愛自己以後,自然就會「吸引」別人也用同樣的方式來愛她。 2.「愛無法外求,愛是從自己內在發生的一件事」,這個宇宙法則,我深信不移。 〈父母給不了的,我們就自己給自己〉 很多孩子都會因為這輩子我們的父親(或母親)不愛我們,而感到終生遺憾,甚至充滿自責:「一定是我哪裡做的不夠好,所以他們才不愛我。」你也這樣想嗎? 我認為這件事確實遺憾,但請你不要自責。 人生本來就充滿遺憾。生命中遺憾的事,又何止這一樁呢,不是嗎?很多時候,父母不愛你,不見得是你的錯。 父母無法愛我,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也無法愛他們自己。換言之,不是他們不愛我,是他們「給不出」愛來,因為他們「口袋空空」的,身上沒有愛啊。 放過自己,不要再強人所難吧。不要為難父母,也不要再為難自己了。 唯今之計,就是自己愛自己。父母給不了你的,我們就自己給自己,「學習自己當自己的好父母」,就是這個意思。 〈一筆歸一筆,功過不能相抵〉 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是善良的,我們不太會記恨父母,要不是被傷得很深、很重的話,小時候那些偶而不聽話被打、被罵的小事,誰還會記得啊,不是嗎? 因此,如果你曾有個受暴經驗,讓你至今依然無法釋懷,甚至想起都還會隱隱作痛,那就請你不要忽視它。你騙不了自己的,壓抑它也沒有用。它是一隻黑狗、一個幽靈,永遠躲在心靈某個角落裡,伺機而動,在冷不防之下,會衝出來咬你一口。 〈給自己一個家,讓自己願意回家〉 一旦舊傷沒有處理好,我們就很自然地就會在後來的關係裡去「投射」過去的陰影。 〈當你已經沒什麼好再失去時〉 你可以認命,但請不要認輸。當你一無所有時,生命反而給出強大的力量,叫你義無反顧、勇敢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反正,你已經沒什麼好再失去的了,不是嗎? 第六章 療癒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修補生命的洞〉 如果你生命裡有一個洞, 請你好好修補它。 不管這個洞是誰造成的,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 你得好好把那個洞補起來。 不然,別人給你再多的愛與善意都沒用,你統統收不進來。 所有的愛與美好,都會從那個「破洞」流失掉。 如果你生命裡有個傷口,請你去療癒它、為它上藥。 不管這個傷是誰造成的,那已經不重要了。 現在最重要的是: 你得學會、 好好為自己療傷,好好愛自己。 〈請站回母親的位置,讓孩子的生命安穩〉 1.其實我需要的,只是一個快樂的母親、能夠傾聽的母親,還有對我的生命全然信任與尊重的母親,那就夠了。 2.人生,盡力就好。我喜歡客體分析學派說的:「你只要當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就好。」用我的語言會說:「你不用當一個完美的母親,但請你當一個會反思的母親就好。」 3.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在鏡子面前,你無所遁形的。那個隱藏在內心真實的你,絕對會「原形畢露」。如果你有勇氣照鏡子的話。 〈爸媽不快樂,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 《與神對話》作者尼爾•唐納•沃許所說:「你若想得到這個世界最好的東西,先提供這個世界最好的你。」 療癒自己,讓自己快樂,這就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了。 〈學會放棄,讓生命解脫〉 放棄完美, 放棄控制, 放棄「我應該有一個好父母」, 放棄「我的人生應該完美」, 當你不再執著時,你的日子就快活。 放棄你「沒有的東西」, 不要執著,於是你就可以擁有「你想要的人生」。 學會放棄,讓生命解脫。 放棄,是一門不錯的生命功課,值得我們一生修煉。 〈當「快樂的爸媽」比當「模範父母」更重要〉 1.真的,犧牲奉獻如果不是出於愛、出於「心甘情願」,我寧可不要。因為這樣的犧牲是有條件的,如果沒得到回報,一定怨天尤人,最後搞得全家雞犬不寧。 2.犧牲是你自己願意的,請不要去「勒索」孩子。 3.就算你是出於愛為家庭犧牲,麻煩你,千萬也要有個「底線」。 4.父母,永遠是孩子生活上的榜樣,如果你不愛自己,你的孩子就會從你身上學到這件事。而且,當你不愛自己,你就不會真正快樂,你不快樂,你的孩子也不會快樂。 5.親愛的爸媽們,如果真的愛孩子,請你不要光犧牲奉獻,請學會先「愛自己」,讓自己快樂吧,這其實也是所有孩子最樂見的一件事。 〈你敢不敢跟孩子這樣說〉 每個孩子本來就是「不一樣」,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孩子是天使,他們是來陪我們一起做「愛的功課」的天使。 如果可以,請跟你的孩子說:「你什麼時候開花都可以」,甚至「就算你不開花也沒關係」。 如此話語,給出了極大的允許與接納。如此話語,將使你的孩子一輩子感到安穩與被愛。 愛,其實就這麼簡單。 〈或許你唯一虧欠的人,就是你自己〉 現在請跟自己說:「我夠好了。而且,我不需要讓每個人都滿意。」事實上,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你永遠都不可能讓周遭每一個人滿意的,不是嗎? 請認清這個「事實」,覺醒吧。 是的,我是不完美的,但我「夠好」了。 請繼續保有你的「善良」,善良是好的。 善良讓你不會去「傷害」他人。 (請分辨:不能滿足別人,並不等於你傷害別人,這是兩碼事。) 現在,你最該善待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因為不完美,生命才精采〉 心甘情願地、感謝生命中的不完美, 感謝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都完美,那你也就沒戲唱了,不是嗎?

台北捌玖零

2017年01月25日
公開
10

台北捌玖零�米果.啟動文化 二、回不去的淡水小鎮 當時的青春,究竟內裝何種老派的耐心啊,沒有手機沒有BB Call,約好在車站碰面就有義務等到天荒地老。等不到人也一定要在候車室小黑板寫下留言,留言擠滿黑板,誰也沒有怨恨誰,只擔心失約的人是不是出了事。那個年代的友情愛情都擅於等待,真是深情稀有的死心眼。 而我記憶裡的淡水小鎮,是再也回不去的靜夜星空一抹河岸漁火,當時多麼容易滿足,現在又如何不易討好,英專路上的大順合菜就是頂級美食,一起吃過海風樓的炒螃蟹就是此生了不起的交情。約在淡水火車站互放鴿子的經歷,成為往後手機找不到人或LINE已讀不回也成就不了的美好夙昔。 已經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去,就留在記憶裡,畢竟,淡水鎮都變成淡水區了,聽起來毫無風情,失去小鎮原有的氣味。只好跟舞台劇裡的艾茉莉一起到山腰,一邊俯瞰小鎮一邊嘆息了。 三、士林啊∼曾經的新天堂樂園 一邊忍住看完電影的萬千情緒,一邊掛念著究竟趕不趕得上也許是當天最後一班開往淡水的火車,但猛然想起,北淡線已經拆了,步出電影院之後,錯亂了時光序列,好像走入平行空間裡,遇見往昔的自己。 青春啊,在鐵道奔馳的哐鏘哐鏘聲中,碾碎一些勢必要代謝掉的逞強與尖銳,我對士林的記憶也就鎖在新天堂樂園那間戲院二樓小小放映室裡。 我不是反對新的建築抹去落後凋零的美意,只是害怕舊的風景不斷消失,連帶的記憶也就模糊了,如何回想都覺得吃力,那可就寂寞了。 五、那年坐在淡水長堤一起讀的詩 文青類的學生喜歡下山去河邊看夕陽,朝著對岸的觀音山朗讀那些明明寫入青春卻有點蒼老的詩。 那時,娛樂選項太少,讀詩,讀散文,讀小說,把絕美詞句抄下來,寫在香水味的信紙上,折成有翅膀的鳥,再塞進粉彩印刷的信封裡,成為示愛的小手段。 那時,淡水河邊從渡船頭往出口延伸的堤岸是可坐可臥可發呆冥想的靜謐處所,河水退去,露出一整片濕地,白鷺鷥或叫不出名稱的鳥類就那樣低頭沉思或仰頭遠望,如一尊尊藝術雕像。 往淡海方向,有一處看夕陽絕景的長堤,一夥人排排坐,已經公開的情侶就肩併肩,還在曖昧階段的會刻意坐遠遠,什麼戀情都沒有的人就隨意穿插其中,好個友情萬歲。 黑店排骨早已是學生之間的傳說,店內沒有冷氣,夏日熱呼呼吃著排骨飯,不曉得當時為何那麼耐熱。幾年之後重新來到黑店,店面整修又安裝冷氣,但是那排骨的滋味不同了,不曉得是以前太容易滿足,還是現在不容易討好。 至於沙崙海水浴場的記憶,彷彿褪去鮮明,一整個灰階色澤,還飄散著烤魷魚的焦味。 返程又在長堤坐成一排,吹風,吟詩,比拼各自的記憶力,沒有KTV字幕照樣唱完一整首歌。直到日落,直到夜色裡的漁火點點,遠方的觀音山,倒臥仰躺,夜空變成漂亮還透著光的藍。不知誰開始唱起李泰祥的曲子,羅智成的詩,「柔美的觀音�已沉睡�稀落的燭群裡�她的睡姿是夢的黑屏風�我偷偷到她髮下垂釣�每顆遠方的星上�都大雪紛飛」。 畢業那年,社團伙伴瘋狂愛著「夏宇」那首〈甜蜜的復仇〉,「把你的影子�撒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簡短幾字,在那驪歌之後各自紛飛的夏天,讀起來卻沒有復仇的惡意,誰不是信誓旦旦要把友情風乾醃漬之後,老的時候再來下酒。而今我們來到中年,歲月就算沒有加鹽也已經風乾了,偶爾想起那些年坐在長堤看落日的往事,也還有興致嘲笑彼此早就成為醃漬物了。 那時,一起坐在長堤看夕陽,一同讀詩的肉麻青春真是回頭也追不到車尾燈的遙遠過往,而今或許連爬上長堤的力氣都沒了,真是抱歉啊! 七、公車票亭,曾經的路旁魔法屋 公車票亭靠著販售票卡跟公用電話卡,又撐了一陣子,等到儲值卡跟悠遊卡陸續出現,公車票亭的命運,也就走入黃昏暮色,無法挽回了。 跟這個城市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中,票亭猶如一起經歷街景更迭的革命伙伴,我倚賴票亭販售的零嘴點心或飲料,有了流浪途中被療癒撫慰的溫暖。或一顆茶葉蛋,或那種紅色塑膠紙包起來的四方薄片豆干,或搶到當期似乎很熱門的《時報週刊》,或靠著票亭小小屋簷躲雨,或歲末寒冷的冬夜,買了隔年全新的日曆掛軸…… 路旁的公車票亭,全面引退,至底是哪一年的事情啊…… 後來行經台北車站前方,約莫是昔日「綠灣」的位置,或走過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口,大概在捷運出口的地方,盯著人行道殘留的歲月軌跡,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在票亭四周張望的模樣。 曾經,那是一座一座路旁的魔法屋啊! 九、忠孝東路走九年 有些記憶像沾黏力道超強的膠水,一旦黏上來,就不會鬆脫,譬如小學一、二年級時,跟母親到台北參加小舅的婚禮,那段從忠孝西路到忠孝東路的計程車街景,就此黏在腦海裡,不曾有過撕裂的缺口,雖有些褪色,但畫面鮮明,彷彿昨日。 喜宴結束後,親戚們叫了幾部計程車,前去小舅位在忠孝東路的新居,那時,我趴在計程車窗邊,看著燈火寂寥的街景,對於忠孝東路,只留下外婆一路嘮叨小舅為何買房買在「田中央」的印象。 長輩們很愛用「田中央」這說法來譬喻環境偏僻,但事實並不是在田中央,只是當時從台北車站一路往東,確實沒什麼街市熱鬧的感覺,偶爾出現新建的連棟公寓,已經算前衛了。 往後幾年,那一大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冒出一棟棟往天空攀爬的大樓,遮住遠方的山,看不到盆地的邊。 我在忠孝東路來來去去,穿著套裝絲襪和高跟鞋,想像日常移動是多麼了不起的漂泊,連午休到國父紀念館看衛兵交接,都自以為是旅行。 那時的大安路口還是一棟有圍牆有庭院的平房,捷運還沒出現,一旦來到下班尖峰時段,忠孝東路擁塞的車陣燈火,將馬路擠成一條歸心似箭的黃金河。 衣服晾在外面越晾越濕冷越惆悵,哪來浪漫? 十、擠在公車裡的紅燈倒數歲月 一定要在六點半之前出門,雖然門前就有266與288站牌,但是那站牌經常被呼嘯而過的公車「無視」,畢竟從士林一路行駛過來,車內早就塞滿人,過站不停是常態,如果幸運擠上車,也都是貼著車門,一腳踩在階梯邊緣,另一腳懸空的狀態。往往等了半小時,沒有公車願意停下來,只好一群人衝到快車道攔車,再想辦法擠上去。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塞車,以及時間與體力和耐性的消耗戰。 十三、在台北相遇又離別的誠品與金石堂 兄弟飯店附近曾有過一間獨棟樓的誠品,從南京東路走進巷內,不遠,幾步路而已。建築造型奇特,好像積木之中,挑選狹長而尖的那幾塊堆砌出來的樓,夜裡透出鵝黃色燈光。附近公司行號多,以上班族為目標的企管勵志類書籍比例多到讓我這個OL也覺得「夠了」「饒過我吧」……那樣的程度。 這麼回想起來,最懷念的恐怕是書店凋零的重慶南路,當時我站在對街看著「東方出版社」招牌時,童年閱讀亞森羅蘋的記憶翻山越嶺往我那幾乎要熱淚盈眶的眼前撲了上來。而今東方出版社也離開了,那幾年在重慶南路尋找研究所和高考用書的我,後來竟走向完全不同的路。 至於民生東路,約莫在現今西華飯店對面的小坪數誠品,可能是那個集團少數短命的展店失敗案例,可是留在我腦海的記憶,竟是當初幾乎要窒息的職場生涯,唯一可以在靜謐店內稍作喘息的天堂。翻著書頁,指尖接觸紙纖維發出沙沙聲,僅僅是那麼微弱的聲音,都讓我覺得是多麼了不起的陪伴。 十四、民生社區的小小時光碎片 公寓雖然可以開伙,但煮食興致並不大,通常都是下班之後拎著便當回來,坐在房內,看著公寓後巷的鐵窗,聽著後陽台另一側傳來鄰居罵小孩的聲音,也有洗衣機脫水的轟轟聲,有各戶人家抽油煙機風管排放出來的晚餐氣味。 對那幾個月的記憶,似乎只剩下在附近街路遊走散步的種種閒暇,那時富錦街尚未有密集開店的咖啡館或餐廳,仍是老舊台北的模樣,綠樹尤其多,安安靜靜。 週日傍晚,或任何收假的前一天,如果沒有出遊或返鄉,不想留在租屋處的小房間內,總會出門走一走。沿著民生東路來來回回,麵包店出爐的香氣,小館子用餐滿座的喧鬧,三民路圓環邊賣衣服飾品的流動攤販,巷子裡的香港大排檔和小店面的咖哩飯,深夜的立體停車場外紅磚道上的熱炒海產攤……我一個人,小心不去介意那些全家相偕用餐逛街的幸福,免得想家。 幾年前在報紙副刊,讀到作家愛亞書寫她住了很久的民生社區,讀著讀著,內心浮現一般回憶的甜味。雖然我只參與之中短短的時光碎片,最常看見的風景也只是租屋小房窗口窺見的公寓後巷,可是那時民生社區安安靜靜,走在小巷,幾乎可以聽到樹葉在午後微風之中婆娑摩擦的聲音。我喜歡那時的民生社區,日常又平淡的居家氣味,老派之中又有摩登的小雅致。 前些日子,又去那附近走了一圈,有些店關了,有些店重新裝潢過,塔悠路的大樓林立,看起來很氣派,想起昔日曾沿著高聳堤岸步行到饒河夜市,再走基隆路去上班,那時,三十歲未滿,真能走,想必是以跋涉或流浪的概念在台北過日子吧。 十五、方展博和莉香、完治相遇的信義路尾 有幾次惺松未醒,睡意頂著後腦杓,剛看過張曼玉主演的電影《阮玲玉》,因為「人言可畏」,最後拿湯匙舀了什麼毒藥粉攪拌在米粥裡,一口一口吃進嘴裡,就這樣去死。我想到那個情節剎那就清醒,只是起個大早去上日文課,千萬不要太入戲。 還是想不起來,到底在信義路底的公寓住了多久,起碼經歷過酷熱如蒸籠的盛夏以及濕冷細雨不歇的寒冬,最後我將窗型冷氣打折賣給即將結婚的室友。 松山路口那通達四面的人行陸橋之後也拆掉了,至於青春啊,回頭也只是過站不停了。 十六、艋舺是一盞昏黃的燈 年輕人之間作為互相攻擊的玩笑話,漸漸在我心裡築下成見,因為不熟悉與無知而有了莫名恐懼的排斥。即使在地圖方位上,離西門町不太遠的萬華,卻有著相對遙遠的路途,在心境座標上,屬於不可能抵達的地方。 幾個台北長大的男同學帶頭,十人左右的小型進香團,搭公車在龍山寺下車時,已經是街燈亮起的黃昏,於是我對萬華的最初印象,就是黃昏暮色裡的街景,彷彿罩一層夕陽的紗,空氣之中有焚香氣味,寺廟前方來往的路人神情似乎各有心事盤算,跟西門町的時代感比較起來,好像倒退一甲子。 比起萬華,舊名「艋舺」更美,那些在龍山寺任何一個小角落,捧著經書低頭誦經的人,究竟是參透或仍在迷惘之中,似乎沒必要追究了,反正已經崁入寺廟風景裡。而那些在廣場或蹲或臥或坐著直視遠方的都市浪人,好像在這城市河裡撐起船帆的小舟,漂泊浮浪,各有苦衷,各有無法靠岸的理由,各有回不去的人生,被嫌棄與放逐的同時,卻又在這個地方流連不去。他們成為艋舺街景的一抹色澤,我有時會懷疑,那或許是龍山寺眾神明給這地方的功課。 我對剝皮寮仍有居民和小生意作息的街景太過思念,也就對修復後的模樣感覺殘忍,像去了一趟前世又返回今生一樣,內心有種淡淡卻無法明講的哀傷。 艋舺啊,是我心頭一盞昏黃的燈,昏昏黃黃,也才有了親近的暖意。往後倘若離開這城市,應該會不斷思念吧! 十八、悲情城市與九份金瓜石的些許舊事 當晚就那樣,男男女女,不知以哪種隊形在老房子的木頭床鋪安睡,也無冷氣也無風扇,窗外的風,山城的霧,美好的夜。 翌日醒來,蹲在水井旁邊刷牙時,阿嬤又拿著牙刷過來,問我要不要。同事說,那是阿嬤款待客人最豪華的心意。 九份與金瓜石熱鬧之前,大約每年都要去個兩、三回,在鄰近時雨中學的巴士站等待久久一班的客運,在不知是霧還是細雨或是山嵐的空氣裡散步,撐傘嫌多餘,不撐傘也可以淋一身,就那樣邊走邊回想,關於電影《悲情城市》的哪個場景哪段對話,應該是從哪裡拍往何處,想像梁朝偉是不是也這樣默默凝望遠方,等待漁火點點,默默浮出海面。 有一堆小黃計程車車窗貼著金瓜石九份一日遊,只要花錢包車也不是太困難,但是心境上的距離卻變得遙遠,成為很難抵達的地方。 十九、陸橋窗邊的南京東路可安好 留職停薪在日本生活一年之後,回到台北倉促找屋、倉促復職的那個時節,剛好是春雨紛飛的四月,台北盆地像潮濕的霉菌培養皿,濕度使然,我的手腳肌膚好像隨時都會長出青苔。 臨時接收同學搬家後的出租小房間,就在南京東路尾端,陸橋旁的大樓,房間只有一扇窗,窗戶打開,恰好對著陸橋車道,整日整夜,爆炸般的引擎聲像天空四處奔竄的野獸嘶吼。尤其夜裡,汽機車高速行駛的催油門或踩剎車,往往讓我從淺眠狀態之中嚇醒,也就輾轉難眠,索性起身,趴在窗口,吹著夜風,跟夜行的車輛與城市孤寂的月光,一起在夜裡逞強不睡。

外國孩子從小是怎麼練習批判性思維的?

2017年01月22日
公開
5

小學以後,孩子們鍛鍊 Critical Thinking 的一個主要渠道是閱讀,無論是讀完文章、還是小說,或者是科普知識類書籍,孩子們都要做一些思辨性的 Reading Response (讀後感) 這三類文體所對應的 Critical Thinking 問題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但大同小異。一般來說,老師讓孩子讀完文章或書後,會引導他們去思考這些問題: What issue did this article address?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說了什麼? What goal did the author have when writing this article? Did the author meet this goal? Explain your thinking. 作者寫這篇文章或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他達到目的了嗎?你怎麼看?為什麼? What points of view did the author present in this article? How are these points of view biased?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什麼?你覺得他的觀點有偏頗麼,在哪裡? What evidence suppor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What assumptions did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 作者用了什麼事例來證明他的觀點?他的論證充分麼?他的假設靠譜麼? What big concepts or ideas are covered in this article?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里有什麼重要的概念或主張麼? What inferences does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 What inference can you make from this evidence in this article? 作者的推斷是什麼?基於作者給的論據,你會得出什麼樣的推斷? What significance does this piece have for you, why?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按照美國一個研究機構的總結,小孩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發展,分幾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能回答問題,能說出同意或不同意,但不太能充分說出理由。在表達上,還不能書寫完整的句子。 2、第二個階段,能說出一些理由了,而且也能用完整的句子在口頭上和書面上表達自己。 3、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不光能給出理由,而且能給出具體的例子和證據,問出有意義的問題。 4、在第三階段的基礎上,能在各種場景下進行 Critical Thinking,並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 在國內,Critical Thinking 被翻譯成批判性思維,感覺好像有這種思維習慣的人一天到晚在批評人,很負能量似的,但Critical Thinking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 Critical Thinking,總結下來,是一種這樣的思維習慣: 1、The inquiring mind – don』t take everything at face value 有探究精神,不只看表面,不輕信盲從 2、Be open-minded – open to views other than their own 心態開放,不輕易否決和自己不同的觀點 3、Independant-minded – will judge ideas on their merits 能獨立思考,理性客觀,不太受外界影響 4、Circumspect - Tentative in their beliefs until their is sufficient evidence to choose a more definite position. 言行謹慎,不盲目自信,沒有足夠根據不輕易下結論 而表現在具體的行為習慣上,是這樣的: 1、Analyze – think deeply 善於分析,思慮深沉 2、Critique – evaluate 善於評估、評價 3、Ask questions & Investigate – look for answers 善於問問題,研究調查,積極尋找解答 4、Develop / Design – come up with and revise new Ways to Solve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善於拓展、設計,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所具有的特徵。這跟愛批評、發牢騷完全不是一碼事兒。 來看看國外孩子的一些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非常簡單的 Critical Thinking 練習,感受一下: 1、兩條街上各有一個超市,同一種麵包在這兩家超市的價格差1美金,請問你需要考慮哪些因素才會決定去哪個超市買麵包?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也許會考慮到這些因素,比如:距離、路上時間、麵包保質期、店裡其它商品的價格、每家店的聲譽,還有自己的個人偏好等 … 2、你的朋友戴比上學老是遲到,她想改變這個糟糕的情況,請你提建議。你需要從戴比那兒獲得哪些信息才能給她一個好的建議?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會重點考慮:為什麼戴比會經常遲到?或者說,讓她遲到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哪些能有改變,哪些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因素,改進方法有哪些?等等。 3、除了價格上的差別,一件100美元的襯衣和意見10美元的襯衣,你覺得會有哪些不同?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會重點考慮:決定衣服價格的有哪些因素?材料質量,工廠位置,生產方法,門店位置,設計師聲譽,目標市場,產品本身的舒適度、質量、耐穿性、時尚性,等等 … 4、你打算去大峽谷旅行,但只能帶一雙鞋子,一條褲子,一件襯衣,你覺得帶什麼樣的鞋子、褲子、襯衣比較合適?為什麼?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會考慮:大峽谷的氣候條件、晝夜溫差、地貌地形、是否要翻山越嶺等各種複雜因素,綜合分析和判斷。說實話,這還真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 怎麼樣? Critical Thinking 並不抽象吧?多問些為什麼,從多一些角度去考慮問題,說話要有根據,對待世界上大多數人和事情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不輕信,不盲從,不武斷,就是這種思維能力最基本的一些表現。 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完全可以有意識地去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 相信不少老師內心裡也希望孩子們不要只看標準答案,學會思考。 學校以外,爸爸媽媽們更可以在生活中處處找到和孩子一起鍛鍊這種思維能力的機會。 說實話,思考能力比乾貨知識的「升值」潛力大多了,你覺得呢? 本文來源:優教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76xBP.html

小青

2017年01月12日
公開
6

小青�施養慧.國語日報 2.夢蛟 小青真的走了,辭了夢蛟和許仙後,便不顧一切的往北飛,飛得很猛、很用力,像隻隆冬前夕急著南飛的雁鳥,不同的是,她要把自己扔在一個遙遠又寒冷的地方。任由秋老虎的利爪,刮傷她的面容;無情的秋霜覆蓋她的眉尖;凜冽的北風竄入她的心肺。最後,一場漫天大雪撲天蓋地而來,一掌將她擊落。 小青像片不願跟寒冬妥協的綠葉,墜落在蒼茫的雪地,最後進了一個隱密的山洞。 自從夢蛟出生,小青就不再冬眠了。經過多年的訓練,冬天的小青,除了偶爾打打瞌睡,不過就是動作遲緩些。 現在,她決定好好的睡一覺。 小青現出原形,沒有駭人的巨大身形,也沒有狠毒的目光,只是一條平凡而翠綠的青蛇,就這麼安靜的躺在山洞裡,開始冬眠。 5.回家 小青忍不住跟許仙抱怨:「姐夫,蛟兒太嚴格了,逼著我寫大字,我寧願每天掃地。我的字像蛇一樣歪七扭八的,就差沒在紙上游走了,你幫我說說話吧!」 「我早勸過了,他說這對你很重要,沒有商量的餘地。反正讀書也不是壞事,既然他有心,你就乖乖的當個好學生!」 小青的惰性還是敵不過夢蛟的耐性,在夢蛟日積月累、軟硬兼施的調教下,終於擺脫文盲的行列,熟讀四書五經,還有唐詩三百首。 6.局外人 小青孤零零望著天上的月芽兒,心疼夢蛟再也無法感受四季的變化、無法參與人世的種種慶典,甚至連觀看日出月落的資格都沒有,被整個世界排除在外。 「呵!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世間的局外人?」 小青想起自己跟人類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會老也不會死,時間對她來說是不會流逝的。那種感覺就像全世界的人都排隊準備做一件大事,自己卻連排隊的資格都沒有。 「局外人」三個字,讓小青為自己感到悲傷,「我永遠是個局外人……」 7.想念的滋味 小青從沒想過要如何做人,或是做個什麼樣的人,總是白素貞說東,她往東;說西,她就往西。 「這回,我可要做我自己。」小青重返自然的懷抱,現出原形,餓了就吃,累了就睡,專心做一條小青蛇。 「不用工作、不跟人鬥法,也不用和人講話……多輕鬆啊!」 小青在深山裡自在的遊走,遊著遊著,遊過了數十個寒暑。 「淅瀝、淅瀝……」某個夏日的午後,小青趴在洞口聽著雨聲,望著蓊鬱的林木說:「好美呀!」 「轟隆!」小青的心裡突然打了聲響雷,「以前我只想著吃飯、睡覺,哪懂得聽雨?哪知道什麼是美?」 對於做人這件事,小青向來有點質疑,總覺得「有必要嗎?做人也不會比較輕鬆。」直到她扛起照顧夢蛟的責任,才不得不正視問題,「無論如何,我手上有個小人兒,總不能耽誤他,把他教壞了,怎麼對得起姐姐?」 小青四處向人討教育兒方法,為了哄夢蛟入睡,她學會了唱歌;為了讓夢蛟吃飽喝足,她煮得一手好菜;為了安全起見,自己也改吃熟食;甚至還學人類附庸風雅,只為了引導夢蛟去看花、賞月、聽雨跟望虹。 小青學得認真、做得澈底,最後竟然在不知不覺中都成了她的習慣。多年後在深山裡,可以見到這條小青蛇,在清晨尋找花瓣上的露珠、在夜裡抬頭仰望星辰;在雨天聽雨,雨停又等著看虹。 「想不到我竟然學會這麼多人類的把戲……」小青吐了口氣,「那又怎樣?」她還是寧願做條小青蛇,優遊於天地間。 一個沁涼如水的夜晚,小青眼角一瞥,看到自己的影子被投射在一面巨大光滑的岩壁上,「嘿嘿!」她誇張的扭了扭頭,再搖搖尾巴,舌頭一伸一吐的,有節奏的舞了起來。 舞著舞著,她脫口而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啊,李白!」小青停了下來,投降似的說,「怎麼捨得忘了李白呢?」 小青只知道夢蛟讓自己學會了許多人類的把戲,卻不知道夢蛟還給了她一個最重要的東西── 接下來的日子,小青想起了虬髯客、紅拂女、南柯太守、柳毅跟小龍女……那些模糊的故事,還有片段的詩句,逼得她坐立難安。 「咻!」小青終於從地上竄起,化為人形:「曾經當過人,怎麼回去當動物?」 16.五星級別墅 她見到大安森林公園,就像孫悟空見到水濂洞一樣,忍不住直呼:「大造化!大造化!真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 整座公園好像是特地為小青準備的五星級別墅,鬧中取靜、四通八達,出門有捷運、公車,想練腿力,還有Ubike。 「大小剛剛好!」小青想起住在山裡的時候,若不用飛行術也不現出原形,光從山上走到山下,就已經腿軟。更貼心的是,還有一班人員為她修剪花木、整理環境與修理水電,甚至有專人安排藝文活動,她若想看表演,就到露天音樂臺;想看溜冰,就去溜冰場;聞花香,有梔子、含笑、桂花跟玉蘭;觀魚,去生態池;賞鳥,有蒼鷹、夜鷺、伯勞、喜鵲、白頭翁……看人,多的是紅男綠女;人看膩了,去木柵動物園看動物也很便利。 小青隨心所欲的過日子,渴了,有飲水機;餓了,有超商;累了,就依心情挑棵樹棲息。 「我實在太幸福了!」小青笑著說:「如果我是孫悟空,臺北市就是我的花果山,大安森林公園就是我的水濂洞。」 17.禁區 「起來吧!」菩薩說,「不用怕。這裡是大家的,人類可以來,螞蟻也可以來;我在這裡,你也可以在這裡,不需要感到抱歉或心虛。最重要的是,別老想著自己是妖,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有妖性,有些妖有人性,只要是善良的,都有資格活下去。」 小青胸口一熱,說不出話來。 「起來吧!隨時歡迎你來坐坐,別再繞道了!」 「是!我每天都會來磕頭!」 「我可沒這麼喜歡看人磕頭!」菩薩身影慢慢消失在光暈中,留下一句話,迴盪在小青耳邊,「好自為之!」 24.選擇 她伸了個懶腰問自己:「小青啊!你要當什麼樣的人哪?姐姐是個敢愛敢恨的人、姐夫是個爛好人、蛟兒聰明果斷、小鳳是個傳統的女性人、莊老板是個精明的生意人……我呢?」 「……我只想做個自在的人,在人群中不再到自卑與心虛,可以抬頭挺胸、泰然處之,還要……上進。對!就是上進!」小青高興的盤起來,「這才是做人最吸引我的地方。做人除了姐姐說的有更多選擇外;做人比動物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自從小青上圖書館,發現人類的確比其他動物厲害,所有的生物都在演化,只有人類的進步是全面的,無論是思想或是文明藝術的演變,都令她刮目相看。尤其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里,而且永不滿足,每分每秒都在進步。 小青回頭想著當年的自己,對於那個曾經在地上爬、懵懂無知的自己,總是感到憐憫。 她真的愛上當人了!而且,這一回是吃了秤鉈鐵了心,要好好的做人。夢蛟給她的求知能力,讓她趕上了人類的腳步,加上他們的行列,「我不再是局外人。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不斷的精進。」 ……太多太多了,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進步到什麼地步,這也是做人才有的期待。 小青點了點頭,默念她的座右銘:「無論是做人或是做蛇,都要努力往上爬。」

黃雅淳.自己的樣子

2017年01月03日
公開
10

【自己的樣子】黃雅淳 在走廊上遇到情緒低落的學生。 「怎麼了?還好嗎?」 「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什麼都不會。」她苦笑。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不知道,覺得同學們都好優秀,我什麼都比不上。」 ...... 啊,這是我多麼熟悉的自我貶抑,拿他人的優點來對比自己的缺點?! 幼年時,一位長輩告誡我: 「妳要小心不要吸進去別人吐出來的氣;當別人站起來時,椅子上若還留有體溫也不要馬上坐下去,要先拍三下。」 「為什麼?」 「會和對方交換靈魂的一部份!」她瞪大了眼睛很嚴肅的說。 交換靈魂?!我以為得到一個秘密魔法,心中竊喜不已。 於是,當活潑甜美又能言善道、倍受長輩疼愛的大姊午睡時,我總是悄悄地靠近她的臉,用力吸進她吐出的氣息。 當聰慧可愛又多才多藝的妹妹站起來時,我就不動聲色地移過去,趁著仍有餘溫時趕緊坐下。 整個少女的成長階段,我是如此自卑地看不見自己,羨慕著別人、努力想成為他人。處在群體之中,總是一面虛張聲勢,一面又自我貶抑,活得很辛苦。 於是,我跟學生分享至今仍在學習的生命課題---「成為自己」。我但願能學會活出真正的自己、接受自己的所有經驗,學會平心靜氣地對待自己的軟弱與不完美。我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看見別人、也接受別人真實的樣貌與現況,重獲內心的平安。 親愛的,願和妳分享這首短詩 〈樹的樣子〉 我想和你一樣 有扎地的深根 還想和你一樣 有偉岸的驅幹 更想和你一樣 有威儀的高度 但或許 我只想和你一樣 在堅持的位置上 長成自己的樣子 yagisu:我不要和別人交換靈魂,一丁點都不行!我喜歡自己的樣子──怯懦、退縮、沉思、愛笑、漸漸重拾自信,都是我的面向,缺一不可。謝謝雅淳老師,很適合與孩子分享的好文。 黃雅淳:謝謝妳的鼓勵。是啊,每個孩子都該勇敢長成自己的樣子!

鋼索上的家庭

2017年01月02日
公開
24

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陳鴻彬.寶瓶文化 《諮商手札:別讓抱怨一下子,變成抱怨一輩子》 「你可以將自己的生命困境歸咎於你的父母、你的家庭,只是他們無法為你的人生負責。 因為,即使他們再怎麼愧咎,怎麼補償,又如何願意幫你承受一切辛苦,終究無法代你過你的人生。而他們,也有自己無可逃離的生命課題得面對,與你我無異。」 《憂鬱症:你並不孤單,你需要的也不是「加油」》 「生命,真正的強大,不在『無所不能』,而是在『看見自己的無能為力時,有勇氣承認、允許這樣的自己存在』,並與之共處,甚至擁抱他。」 這是我這些年來,越來越深刻的體會。 《讓孩子口中「別人的事」與他的生活產生連結》 【讓孩子學習感受「那不只是別人的事」】 在各種主題的演講、各種場合中,我總不斷不斷地跟家長們分享:一個對生命有溫度、會關懷人、關懷周遭事物與環境的孩子,是教出來的!我們絕不能期待孩子自動長成那樣,而是需要透過很多的對話引導。 生活中無數個「那是別人的事」的微小念頭,堆砌起來就成了「冷漠」,唯有幫助孩子把那些他本來認為「別人的事」與他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才有可能讓孩子對生活、對生命保有溫度。家庭裡的生命教育並不難、也不用多偉大,這就是了! 〈婆媳問題,是丈夫在原生家庭親子問題的延伸──心有不平的孩子〉 1.很多人說:「婆媳問題」,本質上是「親子問題」。大部分的婆媳問題,是因為丈夫與原生家庭父母間的界限原本就過度模糊與糾結不清,以至於婚後母親仍習慣插手干預兒子自組家庭的事務,包含婚姻、經濟、育兒教養……等,忽略了這是兒子的家,而且這個家的女主人是那個叫做媳婦的女性,而非自己。 2.檯面上看似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但骨子裡其實是丈夫在原生家庭裡親子關係議題的延伸。 3.當他看到太太為其發聲,說出他自己長久以來的心聲,當下的反應卻是急忙否認,甚至斥責太太,以掩飾內心的罪惡、擔心與害怕。 4.甚至,當老婆一語中的,說出他內心底層最真實的聲音時,不只連忙否認,還升起防衛,數落老婆一頓,彷彿深怕自己的怒氣被發現。 5.在婚姻裡出現的衝突,如果能經過覺察以辨別其源頭,就不難發現有很多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 〈反正他們也不在乎我──拒絕接受繼親的孩子〉 1.孩子要的不多,他們需要的是失落能被理解,對「不再被愛」的焦慮能有人接納,以及「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從互動中去建立心理連結」,而非「催促」。 2.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與孩子「離婚」或「死亡」。對於原生家庭父母之間的互動與關係,孩子看在眼裡,不是沒感覺,只是還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他們的失落、難過,甚至是憤怒。 刻意迴避談論這件事,他們容易在成長過程裡衍生過多的想像,並影響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 3.孩子需要更多時間來接納家庭裡的新成員。對孩子而言,由於是被動接受決定,心裡的準備度不若成人來得高,端賴更多的耐心與等待,請避免「催促」、「勉強」。 ★我們常常一邊抱怨著父母,一邊保護著父母,但心裡面真正希望被貼近與被理解的,是我們對父母糾結的愛,而非那些抱怨。 〈「如果不是因為妳,我早就離開那個男人。」──目睹施暴的孩子〉 1.那是種既牽掛,又怕再度被捲進情緒漩渦裡的掙扎。 2.又是個玻璃自尊心的男人……自己的尊嚴,為什麼不是自己救? 3.家有施暴父母的孩子,對於愛的感受,往往是匱乏與扭曲的。無論是直接受到暴力傷害,或是目睹施暴,皆然。 4.是真的「沒得選擇」嗎?還是,其實是成人不想面對「選擇後的結果與責任」,而急於轉移到他人身上,以讓自己好過些?而我們,只是因為與他們最靠近,最愛他們而無設限,所以最受傷,而且因著年幼,還不懂拒絕,也還沒能力分辨,照單全收,如此而已。 5.漸漸找回生命的主控權,重新擁抱不同選擇,而非像我們的父母所說:我沒得選擇。 6.如果在成年以後,依然常問自己「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否則為什麼害大人這麼難過?」「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要不然爸媽當時為什麼這樣對我?」很多時候,是感受到來自大人的責備或情緒勒索,而讓你感到自責卻不自覺。 7.而你需要做的,是開始練習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負責,以避免在未經覺察的情況下,複製他們對你所做的「那些令你辛苦的作為」,再度加諸在我們所摯愛的孩子身上。 〈嫁人後,連原本的家都失去了──浮萍般的女兒〉 1.其實他們最愛的不是兒子,而是他們自己。 2.出嫁之後,遭逢婚姻中的種種委屈,想回家討個安撫與支持,卻總換來「妳要多忍耐」的回應。 3.為什麼嫁人後,卻連原本的家都失去了? 4.初為人媳,被壓迫時需要合理化自己的處境,以降低焦慮,所以容易不自覺扭曲自己的認同,內化成「我會被這樣對待,是因為這才是對的、好的媳婦形象,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以後我也要這樣要求我的媳婦」,等到有一天媳婦終於熬成婆,真的上演「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劇碼,但這劇碼背後的導演與編劇,其實不是女性,而是父權文化。 5.療心練習的第一步,就是洞察「藏身於我們身後的文化」。 6.建立「支持系統」。對抗文化,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都需要有人願意理解、傾聽、討論,絕非孤伶伶地一個人走在這條路上。 ★長大後的我們,其實有能力,把自己愛回來 〈既渴望父母關心,又擔心他們太憂慮──報喜不報憂的孩子〉 1.「我只要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就好,不一定要讓他們知道。」是這一類孩子最常出現的信念。 2.透過這歷程,孩子雖然間接照顧了父母的「心理需求」,卻在無形中把父母排拒在自己的生活之外。 3.告訴孩子:「雖然我會擔心,但我的擔心毋須你來照顧!你不用為了怕我擔心而不去做,只要確實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即可。」 〈無論我怎麼努力,媽媽就是不看我一眼──追求卓越的孩子〉 1.若幼時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在心理與情緒上並非是個夠成熟、夠穩定的成人,或是吝於給予孩子肯定,那麼,許多孩子會形成混淆的認同或是愛的匱乏。 2.「愛的匱乏」要用愛來填補,而非用「成就」,因為那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 更令人心疼的是,有些人就像本篇故事中的母親,未經覺察與療癒,在自己成為父母以後,將生命腳本複製、貼在孩子身上,也將「匱乏與不足」的焦慮,投射在孩子的生命裡。 3.「老母倒,後頭(娘家之意)遠;老父倒,後頭斷。」 對閩南家庭裡出嫁的女兒來說,母親的過世,往往會讓自己與娘家變得疏遠;如果連父親都過世了,女兒與娘家的連結通常也跟著斷了! 然而,決定女兒與娘家關係是否疏遠與斷裂的關鍵,豈只是父母親?當長輩終隨歲月凋零,或許,娘家大門敞開與否,端看坐守基業的手足胸襟有多開闊。 ★我們時常忘記自己已經長大,也許二十六歲,或是三十六歲,不再只是過去那個只能默默承受、照單全收的年幼孩子。我們有能力與權力決定收下什麼,不收什麼。 讓我們漸漸找回生命的主控權,重新擁抱不同選擇,而非像我們的父母所說:我沒得選擇。 〈完全接受父母的安排,就是孝順?──不違抗的孩子〉 1.潛藏著兩個華人家庭常見的重要議題:第一個是父權文化下「重男輕女」的現象;第二個則是親代與子代間的「界限」過於模糊。 2.伴侶不聞不問,不挺、不支持的態度,成了「二度創傷」。 3.真正讓妻子心寒與失望的,是丈夫的軟弱與漠視,讓她在這個家裡看不見希望及未來。 4.高控制的父母時常打著「孝順」的旗幟且無限上綱,讓孩子以為「無條件接受一切安排,就是服膺孝道」,卻忽略了從「原生家庭」到「自組家庭」,孝順需得有適度的界限。 5.很多人自小習慣將「孝順」與「凡事依從父母」劃上等號,在做決定時,也以父母的意見為依歸,以為這就是孝順。 當自己進入婚姻,組成家庭之後,卻沒有覺察並隨之調整與修正,忽略了自己新組成的家庭也需要被考量、伴侶的聲音需要被聽見,導致失衡,引起伴侶與家人的不平。 如果因為「擔心讓父母不開心」,以至於連自組家庭裡的各種大小決定(例如:買車、買房、小孩的就學選擇、週末時間規劃)都優先考量原生家庭父母的感受,罔顧自己伴侶的意見,這樣的「孝順」是值得被挑戰的。 〈她永遠都是那個等不到母愛的小女孩──不被期待到來的孩子〉 1.那孩子值得更多的愛,更好的父母,那妳自己呢?妳願意當妳內心深處那個受傷小女孩的「好父母」,好好地愛她嗎? 2.我們,都沒法選擇我們的父母;可以做的,是重新找回愛的能力,好好地當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然後愛回自己。 3.身體上的暴力,容易受到關注。但有一種痛,不會留下任何身體上的傷疤,沒有明顯可見的傷口,難以被看見與覺察。 它叫「拒絕」、「冷漠」與「忽略」。 4.這些來自父母對自己或伴侶的負向情緒,在孩子降臨家庭以後,也順勢移轉成對孩子的情緒。 5.我想告訴你「那不是你的錯」,那是父母的不成熟,與你無關。 親愛的孩子,辛苦了!(抱)謝謝你這些年來的堅持,沒有放棄自己,現在的我,才得以有機會回過頭去把這一切給看清楚,並開始有力量回頭去愛你、陪伴你。 最後,我想讓你知道: 你不孤單,因為有我在,不會離開。 〈他的懂事,卻成為對父母矛盾情緒的來源──感到羞恥的孩子〉 與自己和好:無論是與父母或與過去的好友和解,看似皆為「向外尋求」和解的可能,但是其實真正療癒的,卻是我們自己。 之一 面對父母,我們都曾經傷痕累累…… 28父母愛我?還是愛我的成績?──生涯被決定的孩子 38媽媽過世後,我很難過,卻又「鬆了一口氣」……──被情緒勒索的孩子 50一個月都不開口說話──捍衛生命主權的孩子 59我不值得被愛,不然父母為什麼丟下我?──不惜一切討愛的孩子 67媽媽對我說:「妳再不聽話,我就不要妳了!」──逃避親密承諾的孩子 75情緒崩潰時,母親伸出手臂,讓她咬──繭居的孩子 85一心想讓名醫爸爸難堪──報復的孩子 94總是生病,只為不讓爸媽離婚──代罪羔羊的孩子 101乖孩子受的傷,最重──正直乖巧的孩子 110許多父母,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情緒伴侶」──陷溺仇恨情緒的孩子 之二 原生家庭的傷害,像生命裡的黑洞…… 122懂事的孩子≠不需要愛──影子般存在的孩子 131父母辛苦大半輩子,我怎麼可以如此自私?──被剝奪選擇權的孩子 138是爸媽對不起我,害我變這樣?──失能的孩子 145他始終用「那個男人」稱呼爸爸──守護家人的孩子 153尋求父親肯定,卻不斷失落、受傷──渴求認同的孩子 160婆媳問題,是丈夫在原生家庭親子問題的延伸──心有不平的孩子 169反正他們也不在乎我──拒絕接受繼親的孩子 180「如果不是因為妳,我早就離開那個男人。」──目睹施暴的孩子 189嫁人後,連原本的家都失去了──浮萍般的女兒 之三 長大後的我們,其實有能力,把自己愛回來 200既渴望父母關心,又擔心他們太憂慮──報喜不報憂的孩子 208無論我怎麼努力,媽媽就是不看我一眼──追求卓越的孩子 217那麼年輕就步入婚姻,只因想逃離家人──「我不重要」的女兒 226因為我不乖,才會遇到這種事──二度受傷的孩子 236完全接受父母的安排,就是孝順?──不違抗的孩子 245她永遠都是那個等不到母愛的小女孩──不被期待的孩子 254他的懂事,卻成為對父母矛盾情緒的來源──感到羞恥的孩子 262沒說出口的傷痛,成了「家庭禁忌」──對死亡焦慮的孩子 270孩子取代父母在家庭的功能──不得不強悍的孩子 278深陷「悲傷的生命腳本」,無法抽身──抱怨的孩子

沒有一種美不來自於醜怪──《怪物來敲門》的男孩康納

2016年11月30日
公開
10

【馬欣專欄|人性顯相室】沒有一種美不來自於醜怪──《怪物來敲門》的男孩康納 作者: 馬欣 / 2016-11-29 瀏覽次數(5203) 打開人性顯相室,我們可以看到似曾相識的自己, 解開只封存在記憶中的世界殘影, 讀取種種人們暗示的訊號回聲,劃下尚未結疤的傷痕, 拍打起角落裡累積的記憶塵灰, 這是我們身處的大世界,也是我們受困的小房間, 眾生內心在這裡顯相,紀錄妖魔天使齊聚一堂的人類樣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聰明善感的人啊,內心的脆弱也是你我難以想像的,歲月一揉搓,就碎如塵沙,儘管是能見證到那麼美之永恆的人,也會羨慕他人年少時,一轉身便能信心滿滿於日常不變的再見聲。一如《怪物來敲門》的康納,在獨自面對心頭怪物的敲門時,不准自己發出任何聲響,深怕完整的自己一現身,就將微顫於這世間,如同摩天樓上那頭張惶無助的金剛。 通常,你從小就會知道自己感受過多,你知道那些周而復始的無聊不屬於自己,別人的日出日落跟你不同,你羨慕到想把自己心頭那隻怪獸關起來,不要讓它像金剛一樣現身在周遭人面前,因為知道純粹的天真將會遭受槍林彈雨。 怪物來敲門原著小說 一如往常,你早上睜開眼,又是一個看似美好的清晨,然後你若無其事地吃喝著塗滿新鮮果醬的麵包與牛奶,試圖坐定好,讓食物的溫熱氣息緩緩上升,你此刻終於有了點真實感,開始演練著以往你母親仍能起身時,在早餐桌上的風景,告訴自己,在生活的空襲警報來臨前,此刻很安全,完成早餐就是這樣的一個儀式。 身處的廚房是跟家庭的安定感最有關的地方,你若無其事地在這裡,演練「今天」的正常運行,試圖看看窗外風景,遠看微風徐徐,像多年前一樣美好,這片刻,你幾乎以為自己過著的是正常小孩的人生,就在幾乎就快要說服自己的時候,聽到媽媽虛弱的咳嗽聲從隔壁響起,是否是這次癌症療程又開始失效? 然而僅僅是這一秒的念頭,剛剛你建立的「正常生活」就喀嚓地出現碎裂聲,一如你的任何一天,昨日的噩夢又追上來了,沒有哪一天是嶄新的一天,就算你如此盡了全力往時間格上爬。 我是這樣旁觀著你,因為我是你心裡的怪物。 你每天,總會到某一刻才驚覺,自己其實沒有從任何一個「昨天」倖存過來。 無法進入任何「今天」時序的你,出現在青春洋溢的校園裡時,必須把那些卡在「昨天」裡那些扭曲不全的自己都塞進時間差的細縫裡,沒有所謂的「昨日」與「明天」,我瞧見你無法跟任何老師與同學明說,自己無法跟上他們的「哪一天」,你獨自墜落在某個停格時間的洞穴裡,一個人形同在無人的教室裡上課,日復一日。 然而這樣疲倦的你仍不肯望向我,我是你內心最畏懼的部分,同時是你的情感,因此被你視為最殘忍的刀鋒,你不知哪一次的情感奔湧將會是最後一擊。 「誰來救救我啊?」,那個潛意識的你在呼喊,其實你都聽到了,只是你此時會更裝作若無其事,沒人聽到就好。「救命啊!」忽遠忽近,「你這懦弱鬼!」你低吼:「再喊別人就發現了。」 發現什麼?發現你這薄影已日漸支撐不了日常生活的重量?只剩影子偷跑進現實。就算曾經喊疼,日子這輾碎機還是會筆直往你的心輾過去,那乾裂的聲音,成碎石渣後又揉進你的魂魄裡,該死的是,如此這般,心也沒死。你不想呼救,你以為這是對絕望的最後抵抗。那些求救聲遂逐漸變悶壓聲,你的影子無謂的東飄西盪,想考驗下一波風沙捲石時,自己的最後一點抓地力,卻一心指望就此鬆手飄走。 你甚至不太記得,母親是什麼時候開始生病?你爸爸什麼時候去了美國就沒再回來?外婆出現的時候,是否都意味著媽媽的病情又惡化?你外婆總正色地要重整你們支離破碎的生活現狀,不知道那是你僅殘存的一點的「日常」線索,回憶它必須紛亂雜陳在你四周,像安全網一樣,支撐你的搖搖欲墜。 同學與師長表面寬容地不敢打擾你,與你保持距離,只有哈利這夥人會過來霸凌你,你狠瞪哈利,是你覺得跟這世界最安全的溝通方式,讓自己被他們莫名地揍了,用皮肉的痛楚換得一點生活的真實,你不知道前者的群體漠視比較惡意,還是後者不耐煩的拳腳相向比較坦率。 支撐你的是這世界仍然天真而恣意昂然的美感,如同我這棵紫杉樹,這世界好壞並陳地這樣坦然,你恨不得撞進它的懷裡,讓你的自我嫌惡全融化在裡面,你願意被同學揍,因你想自我懲罰,想藉由這樣測試自己是否就能不這麼害怕了,這般討痛,是否就可以跟自己更疏遠一點?連自己都不親了,也就沒什麼好失去了。 你是這樣對待自己,以為如此就可以快速長大一些,跳過這場殘酷的成年禮。 你們母子喜歡一起看老電影《金剛》,電影裡沒人知道這雄壯的動物很脆弱,只有你們母子留神金剛在摩天樓上的無助,這個純粹沒有包裝後的野生美,總會讓自大的人類畏懼,人類總幻想自己物種偉大到別人會來侵略它,這樣缺乏公信力的地球主角,自封為國王的物種,將現代城市蓋為大城池,人把自己關在裡面想像著外界洪水猛獸,但你們母子專愛畫那些野生醜怪的東西,用失控的線條,來畫這世界原本無美也無醜的真貌,帶著純真的野生,不解地看著這上億人齊聚成為的小國王樣貌,如同金剛好奇著俯瞰,瞬間就被轟死,人類向來害怕單純無所求的東西,最後自己終究膽怯著互相懷疑看守。 然你如此知悉醜怪自然之於人類的善意,於是我想跟你講三個故事,身為一棵樹,我想因你的善意來救贖你,第一個故事是深得人心的王子,因為覬覦繼母承接的王位,於是暗夜裡殺了自己的情人,誣陷給原本就被汙名化的繼母,王子輕鬆讓自己成為世人眼中偉大的受害者,當人們以為自己可以主持正義時,邪惡就可以反串上位。善惡同時存在,自認好人的立基點常在於無知。 我又講了一個丹醫與牧師的故事給你聽,草藥因環境破壞日益昂貴,被視為斂財的丹醫,牧師在清高之處對他比手畫腳,輕易以神的名義論斷他,來提高自己名聲,最後牧師的女兒生病,牧師放棄自己之前的講道,求丹醫幫忙。我要跟你講的是,活在自己假象中的你,有可能跟這牧師一樣再也出不來。但假象的破壞往往需要狠心砸毀後的重建。 第三個故事是隱形人,講的就是你,正面臨考驗的你,討厭被人看到脆弱面,但又忍不住伸出手來求救,求救的方式是寧可人家霸凌你,也不願別人忘記你。一個人長大有多辛苦,每個人都會害怕被遺忘,但不會是你,你有太多的不同之處,每個人原本都是怪物,只有想掩蓋掉這一面的人,別人才會忘記你,那是你自己先背叛了自己。 我要跟你講的第四個故事很殘忍,因為要講出你的實話,為了避免之後的劇痛,你在內心一再預演著母親告別的那一剎那,你為此自責不已,你母親都知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憶此刻,因為太生氣而不願跟我說話,我希望你不要感到內疚,你不必說,我完全明白你的心情,我要你知道,沒有關係的。」沒有人的成長是白白得來的,沒有撕裂的痛楚,誰都不可能從虛無的大人階段,再回歸到小孩,所以你看那麼多人都再也回不去了。 孩子啊,我原本是你家附近的一棵紫杉樹,被你母親年輕時畫成一個故事,於是我走進了你們家裡,守護著你長大,見你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對所有生靈如此纖細,善感如你母親,像多年前在樹下棲息並曾跟我聊天的旅人,當你會看向天地,天地就會跟著看著你,心頭有野生怪物棲息的你,從來不會失去過我們的關愛。 成長期時只有一條筆直的路,就是讓你害怕的那頭怪獸進來吃掉你,你從而才能由一個容易畏怯的大人,保有點小孩的生命力。請你要記得很久以前,有一棵你記憶中的大樹、以及有一個即使不被接受但不抱仇恨的金剛,把那些愛都帶在身上,你就是這世界美的一部分,從來美,都不是他們說的那樣,世界上沒有一種美不是從內心的醜怪而來,記得啊,康納,守住你的怪物,有一天,它終還會再上門來治癒你。 心頭有野生怪物棲息的你,從來不會失去過我們的關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怪物來敲門》(A Monster Calls)是一部2016年由西班牙、英國和美國合拍的奇幻劇情片,由胡恩•安東尼奧•巴亞納執導,派翠克•奈斯負責編劇。電影改編自奈斯的2011年知名童書《怪物來敲門》,這本原著曾獲得世界童書界最高榮譽的英國卡內基文學獎。由雪歌妮•薇佛、費莉絲蒂•瓊斯、托比•凱貝爾、路易士•麥克杜格爾和連恩•尼遜主演。故事敘述一名小男孩得面對學校同學的霸凌,以及媽媽因癌症做化療所產生的苦痛,只能在夜裡因為怪物們的帶領,進入到神奇魔幻的世界當中,短暫的逃離那些紛擾,從而獲得自救的力量。本片美術上效果十足,真實與虛幻融於一爐,進而刺激大人對僵化世道的反思,上映後獲得相當不錯的評價,爛蕃茄指數達83。

與作家有約

2016年10月27日
公開
15

與作家有約�宋裕 策劃.幼獅 〈文學,非常──余光中〉 他左手寫下的散文,同樣古趣今意並包,讓讀者如臨現場,伴他一同〈聽聽那冷雨〉: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有把傘撐著。 〈亦秀亦豪一健筆──張曉風〉 1.只要保有強烈求知欲與清晰思路,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自我充實! 2.由於多數人寫作時無法顧慮讀者思維,因此張曉風建議學生下筆前可先設想一名敵人,當他不同意你的見解時,你要條理分明、井然有序的說服他,如此一來,文章才能生動有力。 3.她更強調閱讀是寫作的支點,唯有大量閱讀、勤加思考,才能充實寫作養分;有了源頭活水,下筆方能如長河巨川流轉千里! 〈親像土地一樣憨的人──吳晟〉 1.他是臺灣現代詩詩壇的異數,選擇的方向永遠彌漫泥土芳香。 2.吳晟的作品大多書寫「生於斯,長於斯」的生活經驗,能如此專注的用大量詩歌及散文完整記錄農村,臺灣文壇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文學國度裡的托缽人──簡媜〉 她也在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歌賦)裡,找到突破困局的新視野。她察覺,古往今來的情感皆為相通,即使讀的是元代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語出〈天淨沙〉),感情照樣可以投射進去;而王維深具禪意的詩作,營造了空靈氛圍,也撩動閱讀者最細微的心弦。原來,文言文是文字的「塑身器」,不但讓你擁有結實的文字,亦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只要念多了,文字曲線自然顯現。 其實早在中學時代,簡媜就常常利用在圖書館和書店大量閱讀的機會,探索多元生活觸角;待閱讀廣度擴大,下筆深度自然隨著她對生命的觀察與體悟而產生變化。 《午後書房──林文月女士作品目錄》文化部 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陳芳明 她的作品很少看到綺麗華美的文字,而大多是訴諸於平淡、紮實的素描。

基隆的氣味

2016年10月13日
公開
30

基隆的氣味�鄭栗兒、鄭順聰.有鹿文化 基隆的退步,意外成為一種歸屬與自在,就像你在家裡就是放鬆,就是會亂丟東西,就是搞髒搞亂也沒關係,這反而是一種心的自由與解放。 基隆人的特色也是特別能聊,不管是不是和陌生人,這是基隆人的人情味。此外,基隆人逆來順受、自我感覺良好的樂觀天性,即使是髒破舊,也還能在其間找到生活的樂趣。基隆人絕對不會因為下雨天而不出門的,而且撐傘的技術超好,可以隨著雨勢、風向而隨時調整角度。有了一把傘,對基隆人而言,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撐起了一片傘天,一切安逸,只是雨傘要經常換而已。 〈老鷹的家──大武崙砲台與情人湖〉鄭栗兒 我特別喜歡夏天時,驅車或漫走在這條產業道路上,蟲鳴的聲音、鳥叫的聲音、風的聲音、樹林的聲音、安靜的聲音……,空氣清新如洗,像一首夏天的詩歌。 〈雨落〉鄭栗兒 去舊金山別忘了戴一朵花,來基隆也請別忘了帶一把傘。特別是夏天結束後,到隔年梅雨字節結束時,漫天漫地的雨一下起來可是沒完沒了。 本來前幾年下雨的日子,也稍微減少了些,這幾年來歷經全球暖化潮,似乎呈現絕對的態勢,不是雨季,就是非雨季,已經沒有春夏秋冬不同的鮮明氣候了! 但下雨也不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基隆孩子對於下雨必須外出這種事,已經稀鬆平常,儘管嘴裡說著:「啊!又下雨了!」撐著一片傘天,該去喝豆漿,吃早粥,買蔥餅,外加一碗大餛飩湯的,還是如常進行著,走進了騎樓亭仔腳,那傘也可以收起了。 只是風不要太大,則去港邊星巴克喝咖啡的路上,偌大雨陣就順著強風從海上直撲而來,但這也是一種濕雨中的風情吧! 我記得很早以前有一位前輩女作家,一聽到基隆,就很興奮地說:「哇!好浪漫喔!下雨天撐著傘走在路上真的好詩意喔!」 前輩女作家必然有著瓊瑤式亙古不逝的少女心,所以一聽起下雨就滿心嚮往,她可是住在終年陽光照耀的中部台灣,似乎不明白面對連續兩個月一直下雨的那種「爛漫濕意」心情。 但無論如何,總還是要以天真的樂觀去面對下雨的日子。如果你來基隆,下起雨了,也沒關係,雨天也有雨天的玩耍方式。 〈基隆港的第一扇窗──咖啡護照〉鄭順聰 氣候往往不那麼理想,黏膩雨絲蒙以東北季風,讓人想找個地方安頓。某回同一群朋友到基隆走走,竟日大雨,作家高翊峰絲毫不顯窘迫,反一派優雅地說:「這樣很好啊……若有個咖啡廳可以待,看看雨、寫寫作……這樣很文學啊……。」 群山繞圍、細雨罩籠的基隆港,讓人快不得急不得,可以騰出時間沉澱、思考。安坐咖啡護照角落,隔去外頭的濕冷與喧囂,這裡開窗的幅度剛好,恰可展望海洋廣場,有時還有華麗郵輪可賞。

迷路原為看花開

2016年09月15日
公開
9

迷路原為看花開�李偉文.時報105.9.15(四) 1.享受孤獨 拜倫:「在孤獨中,激起感情萬千,在孤獨中,我們最不孤單。」 康德:「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孤獨是必要的,因為孤獨可以使生命恢復完整,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頓。 梭羅:「若是一天裡有幾個時段可待在自己的空間裡,完全忠實的面對自己,真是一大釋放,它們可以讓一天的其他時間變得活躍起來!」 但孤獨與寂寞不同。 孤獨是物理狀態,寂寞是心理狀態;孤獨是分離的個體,寂寞是意識的孤島。 2.怕死的人往前坐! 生命的可愛,就是它的有限;自由的可貴,就是生命本然中的種種限制。 中國的律詩絕句詞賦對子,是在多麼嚴苛的限制下創作,在如此窒礙的限制下卻有多少奔放意境的超卓作品產生,可是一旦所有限制取消之後的新詩,卻常常喪失掉文字的魅力。 3.繼續玩耍到地老天荒 喜歡朱敦儒的詞,也被收在《七俠五義》卷頭: 日日深杯酒滿 朝朝小圃花開 自歌自舞自開懷 且喜無拘無礙 青史幾翻春夢,紅塵多少奇才 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並不只是那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頹廢,那是有種看透人生、積極努力卻又不執著的心境。 余秋雨:「一過中年,人在活著很大程度上是為朋友們活著了,各種宏大的目標也許會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標則愈來愈強硬。報答朋友、安慰朋友,讓他們高興,使他們不後悔與自己朋友一場。所謂成功,不是別的,是朋友們首肯的眼神和笑聲。」 總是覺得,人生最真實快樂的事,無非是好友相聚,沒有目的,沒有顧忌,可以忘我的說話,胡亂的發表意見,盡情傾訴心聲。可是,往往年紀愈大,朋友愈少,能分享內心最隱密想法和感覺的朋友愈少,這也是人生的蒼涼之一吧! 4.迎春 在夕陽中駛向高速公路回臺北,想起徐仁修老師所寫的:「我回頭向季節道別,沒有多少傷心,因為我知道,明年,春天依舊來臨,但是福爾摩沙啊,和你道別令我心碎,因為我知道,你美麗的容顏,將此一去不還……福爾摩沙啊,我不願跟你說再見,請給我們贖罪的機會,再讓溪水清澈,再讓天空湛藍,福爾摩沙啊,請不要跟我說再見。」 5.把缺憾還諸天地 很能體會宋朝詞人寫的: 少年不管,流光似箭,因循不覺韶光換。 到如今始惜──月滿、花滿、酒滿。 於是,常常提醒自己要有閒適的心情,外形可以趕,但心情不要急。一急,就會失去「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生活。一急,就會失去浪漫的心情。 在塵世間所有虛妄的追求都過去之後,我們能夠滿面皺紋,恬然相對,喝一壺粗茶,談一些閒話,享受經過沉澱後的人生醇味。 和老朋友見一次面是一次。次次機會都要把握,都要珍惜,都要感恩! 6.享受吧!溫泉、溪瀑與森林浴 溪谷四周群山環繞,青翠山巒層層相疊,山鳥在枝間鳴唱,蝴蝶穿梭在花叢間,偶爾青蛙還會跳出來嚇你一跳呢! 7.重回思源埡口 徐仁修:「多少時候,大自然把一整條優美的野溪、山澗分享予我,我卻常因為趕著匆促的腳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法深入領會大自然表相裡更深層的靈性與優美,一直到我走過半生急急忙忙的歲月,才學會了懷著感激與喜悅的心情,悠閒的度過與大自然相處的時光,享受那不可言喻的愉悅。而這正是我從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大自然給我最大、最珍貴的回憶。」 8.重新看見新店溪畔 黃春明:「車子從一個城鎮上高速公路,或進入隧道,然後鑽出隧道,下了高架的道路後就抵達另一個城市,只有點與點的接觸,完全無法感受到人類文化演進隨著地理環境與條件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樣貌。」的確,追求快速就只能以點對點的方式而不是沿線隨時可停、可看,甚至可以在精神上感受到各種起伏變化的豐富。 9.媽祖與眾生 上萬的信眾,包括年長的阿公阿嬤、年輕的大學生,甚至有不少外國遊客,一同共襄盛舉。鑾轎起駕,四起的鞭炮、煙火,「靂霹啪啦」的震耳欲聾;香煙裊裊中,我看見信眾虔誠的臉,讓我想起奚淞的演講稿: 等到走出大甲鎮,進入黑夜田間的路上,沒有火光,四周靜悄悄的,然而兩萬個人,每人拿著一支香,就好像是夏夜裡無以數計的螢火蟲一樣從路上走過來,我又看呆了。……這件事除了宗教信仰之外,我覺得還是一個了不得的活動。如果各位當過老師,有沒有帶過五、六十人出去郊遊?或是你們一個團體、一群朋友的一、二十人出去玩過?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語的弄得不太好,或是出了點什麼意外。可是這兩萬人沒出一點意外,而且不只是這兩萬人的事情哦!他們每到一站,比如是吃午飯的時候,到了一個打穀場或某一地點,當地的百姓已經把宴席擺好,或用竹籃子、竹簍子等把飯菜裝好,或是一缸缸冰凍的汽水,就擺在路邊隨便你吃,大家也都吃得非常高興。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村鎮聯誼活動,而且是一路走,一路在聯誼中。我忽然覺得:這些人可以組織得這麼好,可以情感交流在一個目標下,是誰使他們做到的?在傳統觀念裡,這些阿公阿婆都是農夫農婦,是拿著鋤頭在田裡耕種的,他們的生活一定很狹隘,一定沒有太多的娛樂,可是他們一組成進香團時,就可以是如此偉大的郊遊。其中很可能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不論是宗教的、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的……,都值得研究。我也第一次感覺到人原來不是那麼孤絕,也不是那麼虛無,更不是空白,而是充滿了聲光顏色。 媽祖進香經過數十年的演變,再加上逐漸混雜地方派系及政治的影響,以及媒體宣傳的因素,似乎已不再單純。 我的感觸如同奚淞,覺得臺灣有很多民俗是我們所不瞭解的,也難免感慨,即便我們共同在臺灣這一塊休戚與共的土地上生活,但是事實上,我們與許多人卻好像住在不同星球上一樣,彼此的生活與思考,幾乎是完全沒有交集。有這樣的體認,會讓我們更謙虛,並且嘗試開放自己試著從不同角度看世界,即便做不到,也要提醒自己尊重不同的想法。 畢竟就是眾生不同,世界才顯得多采多姿啊! 10.在天涯的盡頭尋找夢田 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學習放棄」、「學會歸零」,拋掉過去所學的知識、拋棄舊習慣,反而是形成有意義的改變的最重要關鍵,誠如褚士瑩所說:「只有一雙願意傾聽的耳朵,願意放棄所學所知,才可以『剛剛好』給了別人最需要的東西。」

愛上寫作的11種方法

2016年09月14日
公開
5

愛上寫作的11種方法�林德俊(小熊老師).幼獅 現代人寫文章常犯的毛病,至少有以下十項: 1.贅字贅詞 2.錯字連篇 3.詞不達意 4.濫用成語 5.引據過多 6.不會分段 7.標題隨意 8.無法善用標點 9.語法邏輯不通 10.忽略讀者設定 02不勉強讀書心得 逛圖書館的好處是,它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你不怕找不到「看對眼」的書,而且,收納在圖書館的書都經過圖書館員的精心挑選,在裡頭,你是挑不到「壞書」的。P.35 如果你的閱讀經驗還不算豐富,建議先讀華文作家的書,因為以中文為母語的書寫者,其展現出來的文筆是未經過翻譯的「本尊」,會比外文翻譯成中文的作品來得更精準,如此一來,你在吸收內容之餘,也能欣賞作家遣詞用字的功夫。P35-36 讀一本書就像交一個朋友,聽完對方說故事,你也可以拿自己的故事回報,把讀書心得當成一段「交換故事」的紀錄。這樣,寫讀書心得便不會是一件痛苦的功課。心得寫完,記得下一個漂亮的標題,文中除了提到書名,不該忽略作者名,因為,他或她可是跟你交換故事的超級朋友啊。P.41 04我的座右銘 林貴真〈擺盪〉中說:「人生一場,真像在鞦韆架上『擺盪』而已。」她用生活中俯拾即是的例子印證這個「人生擺盪」的道理,後頭更引用了隱地的一首詩〈歷程〉來「翻譯」她的金句: 身體一艘船 生是它的初航 睡是死的練習 死是睡的完成 生與死 在睡夢中談著戀愛 隱地說的是:人來到世上,就是在醒與睡、生與死之間擺盪而已。一首詩對應林貴真的一句話「人生一場,真像在鞦韆架上『擺盪』而已。」好像在照鏡子,互相輝映著彼此。P67-68 林德俊〈時間進行式〉p.71-72 童年跳投 用力過猛 一投 把自己投進七老八十的棺槨 另一版本〈時間進行式〉: 發呆,一種 出軌的方式 07當萬物的命名者 戴望舒用「翻開了空白之頁」和「合上了空白之頁」來狀寫「白蝴蝶」翅膀的開合。 〈白蝴蝶〉 翻開的書頁: 寂寞; 合上的書頁: 寂寞。 從那白色「書頁」的開合之中,戴望舒讀到了「寂寞」。詩人生動的筆何止賦予事物形象,簡直是注入了靈魂。 08簡訊傳情意 隱地〈微笑雲燈〉 在天空寫詩 燈在書上寫詩 微笑在你臉上寫詩 10迴響式寫作 「迴響式寫作」也是「回想式寫作」,從一個親眼所見或資料記載的案例,回想自己的過往經驗,娓娓道來、細細訴說,這是一個從A到B的連結──從「眼前」跳躍到「從前」,一種時空的跳躍。從這件事到那件事,兩件事有類同之處,因此有建立連結的基礎;兩件事必也「同中有異」,因此可以拿來比較。每個人身上,大大小小的經驗何其多,一定有一個,可以拿來與眼前的事物「連連看」。 11文學版名詞解釋 每一位作家一定要讀過的一本書,是哪一本?答案是:字(辭)典。 寫作,之所以能夠精準的表情達意,文筆如行雲流水般通暢,是因為作者掌握了每一個語詞的意義。「這個詞,什麼意思?」答案當然在字典裡。不過字典裡僅提供你最基本、簡單、制式的解釋。即便加上百科全書助拳,也無法窮盡一切詞義。 現存的字典無法涵蓋所有被使用的語詞,也無法涵蓋一個既存語詞的所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參考字典,而非被字典綑綁,我們要善用語言,而非被語言所用。 〈太陽〉辛牧 他是一個癡情漢 他就是不相信 這輩子追不上月娘 〈墓〉方群 回到起點 就是我們的 家 辛牧對於「太陽」的名詞解釋,加了不少想像力,把太陽想像成一位追求月亮的癡情漢,無奈,日落月升,日出月隱,你永遠追不上啊!用這樣的角度看太陽,嗯,太陽顯得很有人味,而且引人同情。 方群對於「墓」的名詞解釋,夾帶一種塵歸塵土歸土的淡然。嬰兒兩手空空呱呱墜地,老人也兩手空空撒手歸去,來到世上走一遭,不就像畫一個圓,最後回到了原點。所以那個象徵死亡的「墓」,是終點,也是起點,死亡,也是回家啊。 學生懶人球寫道:「我的書包是一座祕密花園,開了一朵名為革命的塗鴉,拒絕老師的檢查,還有一本潦草的日記,不想說的、說不出的,全在裡頭生了根,長出結實累累的心事……」 名詞解釋,應該簡明扼要的幫助讀者掌握該詞的意涵,精短為上;文學版的名詞解釋,歡迎更躍動、更活潑的表現,新鮮之餘也不能忽略精華。讓我們以此模式來「試」說新語,不知不覺,你就完成一首詩了。 ★補充包 無比壓抑的高中時期卻也躍動著難以言詮的魅惑,引你頻頻回首,高中年代真是個春天一般詩意的人生季節啊。如果哪天班上辦一場高中書包大會,應該會很繽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