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家有小猴佛

2018年01月09日
公開
26

中國時報  2007.08.04 生活雜記---家有小猴佛 梧桐 孩子的外婆給他三個計數器,這是孩子夢寐已久的玩具。之前,每當孩子看到外婆口念佛號、手按計數器,便躍躍欲試,直央求外婆給他玩玩看。 禁不住金孫百般央求,外婆一口氣給他三個,二個是白鐵外殼,其中一個有黑點,另一個是咖啡色的計數器,孩子管它們叫巧克力、棒棒糖和黑糖。 東西到手可寶貝得很,他一副肩負著偉大使命般,整天計數器按個不停,「猴」不絕口——人家是阿彌陀「佛」,他懶得念那多,直接就「猴∼」了起來。 有時找不到計數器放哪,便哭喪著臉跑來找我:「媽媽,我的黑糖不見了。」或者質疑我:「媽媽,妳把我的棒棒糖藏起來了,對不對?」我常會搞不清楚地問:「棒棒糖剛不是被你吃掉了?」這一來可不得了,他哭得更大聲:「我才沒有把棒棒糖吃掉……」 某天,孩子拿著巧克力敲黑糖,氣急敗壞跟我說:「媽媽,黑糖不乖,我按到952就沒有953,它跳到980去了,所以巧克力要打它。」跟媽媽提起計數器被孩子玩壞,只見媽媽一抹賊笑:「那些都是故障的,不然妳以為我有可能拿好的給孩子玩嗎?」幸好孩子不知道外婆的心思,仍舊玩得不亦樂乎。 也曾糾正孩子,要每念一句阿彌陀佛才按一下計數器,但他依舊我行我素,猴得歡喜,更難得他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胸,隨時邀請他老爸:「我們一起來猴吧!猴∼猴∼」

溫一壺月光下酒

2018年01月08日
公開
17

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的名言佳句、經典語錄 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則大歌東坡詞。其他如辛棄疾,應飲高梁小口;讀放翁,應大口喝大曲;讀李後主,要用馬祖老酒煮薑汁到出怨苦味時最好;至於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 喝酒是有哲學的,準備許多下酒菜,喝得杯盤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幾粒花生米和盤豆腐乾,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個人獨斟自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關於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時候可以面對滿園怒放的杜鵑細飲五加皮;夏天的時候,在滿樹狂花中痛飲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與海棠俱醉;冬寒時節則面對籬笆間的忍冬花,用臘梅溫一壺大曲。這種種,就到了無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別的東西也可以留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裝起來,等桂花謝了,秋天過去,再打開瓶蓋,細細品嚐。 把初戀的溫馨用一個精緻的琉璃盒子盛裝,等到青春過盡垂垂老矣的時候,掀開盒蓋,撲面一股熱流,足以使我們老懷堪慰。 有時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讓我們感知,有時候實體的事物也能轉眼化為無形,歲月當是明證,我們活的時候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歲月的腳步一走過,轉眼便如雲煙無形。但是,這些消逝於無形的往事,卻可以拿來下酒,酒後便會浮現出來。 傳說在北極的人因為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結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地烤來聽……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2018年01月05日
公開
54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我的母親,在她心裡有一匹母狼盤踞。有時,母狼讓她萌生念頭,去一座座黑暗的森林裡,唱歌跳舞。我等待著,且無法阻止自己發抖打顫,一邊想著,她可能永遠不會回來。」 不完美的母親以及療傷的力量�周怜芝 在典型的童話故事中,孩子的成長儀式往往建基在離家出走後的挑戰和自我發現。母性通常容易成為孩子長大的羈絆,只有當脫離父母保護的羽翼,孩子才有挖掘自己的機會。 愛,永不迷航�潘家欣 現代母親同時在職場衝鋒陷陣,仍想保有自己的靈魂,維持生活情趣,於是在事業、家庭之中自我分裂,過程不完美是必然的。我們總是太過謳歌母親的完美形象,其實親子關係並非時時美好。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母親身上總是充滿武器、工具,總是在行動,而孩子的眼睛等待著、追隨著母親──我們依賴她、駕馭她、囚禁她卻又鼓勵著她,為她澆水、幫她施肥,在被她刺傷時為她修剪傷人的枝葉。在母親離去時,孩子的心宛如坐在冰封的荊棘上,當母親回頭擁抱孩子時,就算全世界都被冰封住了也無所謂。 春雨般如詩的生命�周瑞萍 四月春末的雨,已經醞釀了梅雨的氣勢,我母親離開地球前給了我──她「有時自己」的全部力量。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意味著為人母的同時,也能自在的做自己,這是現代女性令上一代稱羨之處吧。 植物之於人類一向富有療癒力。舉凡小草、雜草、野花、樹叢,就連腐木上的菇菌都充滿著安撫人心的力量。伍達赫筆下的每一個畫面植滿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每一頁都能感受到她眼中的世界帶給人類的美好。身為母親的我們,儘管大部分時間得隱藏自我,這本書卻提示著,我們都該適時將矛盾的心情釋放,有正向的表達和紓解。

天才的禮物

2018年01月04日
公開
12

天才的禮物:影評與劇情解析──沒有童年,你也是天才 Screenwriterleo 編劇人生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天才的生活?看完《天才的禮物》(Gifted)我想我大概知道天才的出現已不同於我們所想,雖然現在全世界有許多機構正在挖掘天才,使他們能夠受到更優渥的教育,然而這些天才是否因為外在的壓力導致他們被迫成為天才?這個部份在電影中有提到:『如果愛因斯坦有童年,那她應該也要有!』現今,許多科技與學術的發展大多來自天才,他們造福了人類,我們也秉持挖掘的初衷尋找天才,但是天才就不能有童年嗎?天才不能與同儕一樣在公園裡歡笑?玩耍?《天才的禮物》對這點做出了解答,同時也諷刺了虛榮父母的心態,這不僅是一部後勁強大的故事,也相當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應該讓下一代成為天才,還是擁有童年? 編劇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編劇湯姆•弗林(Tom Flynn)在故事的開端便拋出了教育問題,當我們看到故事的全貌時,也就能理解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假設,你現在可以用你的童年換取優異的成績與學歷以及在十五歲時取得博士學位,你是否會願意? 如果你願意,將會回到人生中三歲的時候,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學英文、練習數學,接下來是第二外語法文,課程排得相當滿直到晚上十點結束,就寢。每天接受十四個小時的高壓學習,直到你取得博士。或許會覺得這一點不太可能,英才教育就是要使其可能,加上嚴格的教鞭,十五歲獲得博士學位絕不會是想像。這樣來說,天才可以被塑造,但這樣的天才只存在壓力,也很難為人類增進福祉。 故事中,伊芙琳(琳賽•鄧肯飾)逼迫瑪莉的媽媽活在龐大的學習壓力,她的目標不是考上好大學,也不是找到一個好工作,而是讓她解開世上相當困難的數學難題。伊芙琳似乎被虛榮與成就沖昏頭,眼裡只有得獎,不在乎女兒是否活得開心,一昧的壓榨與逼迫。當瑪莉來到舅舅法蘭克(克里斯•伊凡飾),承諾妹妹要給瑪麗一個快樂的童年,不用活在高壓底下,而法蘭克貫徹一切死守諾言,他不曾毀約,也不願妥協。 瑪莉繼承了母親的數學天賦,在學校受教時,她的天賦震驚了老師,而伊芙琳知道自己的孫女是天才,她再次對獎項然起野心,但這也會傷害一位還相當年輕的天才。故事也就從這裡開始了一場孩子是否應完全掌握教育自主權,進行了一場激烈又精彩的辯論,而這點在法庭的各項橋段中更是無比精彩。 當法蘭克發現一切都是伊芙琳的計謀,他用了最後的方法來換取瑪麗的童年──解開數學難題的論文!這時法蘭克才說出,這篇論文在伊芙琳死後才會發表,她活著時將看不到這篇論文的出現,也就意味著這是瑪莉的媽媽,對伊芙琳最無情的復仇。 伊芙琳從論文看見了自己的虛榮與暴行,我們可以看到她得到她想要的了,但是她一點都不開心。而法蘭克同意她到天才學校受教,放學時,瑪莉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在公園裡找到歡樂的笑聲。故事中有許多情節都顯示出兒童的心理問題,例如:瑪莉判給寄養家庭,被迫與法蘭克分開的分離焦慮症、受到大人糾正時的憂鬱情緒。 《天才的禮物》拍出了相當重要的家庭教育問題,我深信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能在無形之中傷害到孩子們,他們可能不會成長,甚至也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然而完善的家庭教育是什麼?這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避免並一定要避免的就是不要成為伊芙琳這種父母,把教育自主權還給孩子,讓他去活出自我;或者,剝奪他的童年,進行高壓英才教育,如此他也可能成為天才。 導演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導演馬克•偉柏(Marc Webb)注重了情感的層面,其中不僅有溫馨也有衝突,並使用特寫鏡頭說出故事的韻味,他會將鏡頭聚焦在伊芙琳的臉上,使我們覺得她是故事裡的反派。雖然她不是真正的壞人,但偉柏希望我們不要成為這種父母,因此才將鏡頭貼得很近,當然這點也仰賴琳賽•鄧肯(Lindsay Duncan)的演技。而在這對宛若父女的相處上,則是以夕陽強調兩人的情感,法蘭克將瑪莉扛在肩上,夕陽的光輝映耀出兩人光影,這是導演希望我們看到情懷,一種祥和的景象,細細體會溫暖的影像。 演員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麥凱恩•葛瑞斯(Mckenna Grace)這位童星,她的演技可能已經比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還要精彩!她演出一位天才所需要的天賦,以及兒童面對被迫與父母分開時的焦慮,當她知道自己必須離開法蘭克時的憤怒,就像麥凱恩•葛瑞斯引導著克里斯•伊凡向前走,葛瑞斯著實展現了表演的爆發力。而琳賽•鄧肯(Lindsay Duncan)則是將一個嚴肅又虛榮的母親演得相當好,她就像反派,如果一個故事裡有反派,觀眾能快速地看到故事的全貌與核心,而這個反派必須是一個被虛榮與野心衝昏頭的控制狂,琳賽•鄧肯將這個角色演得面面俱到,並渾然天成。 總體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天才的禮物》拍出了家庭教育大過於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我們雖然不是天才,然而英才教育則可以使你的孩子逼近天才,只要不顧一切地犧牲他的童年──但是,我想給他一個歡樂的童年。

童話與文學之關聯

2018年01月03日
公開
27

童話與文學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呢? 上周五《公主走進黑森林》作者呂旭亞和文學作家郝譽翔分別針對各自的心理、文學專長領域與大家分享兩者之間的相應性。 呂旭亞老師很久以前就知道自己有個習慣,不相信表面上看到或聽到的東西,會好奇背後深藏的意涵,從中年接觸榮格分析師後,才大量接觸故事,這也和成為終身的心理分析師有關,因為可以和講故事的人,深刻發掘故事後面的原型。 童話可以越洋過海的傳播出來,是因為人類心靈集體心靈的連結,有跨時空、跨國際的特點,在這本書中挑選了七個女性心靈故事,組合而成《公主走進黑森林》。裡面分析大量使用故典榮格分析師的觀點來解析。最喜歡的故事是【美麗的瓦希麗莎】。故事裡有很美麗的女孩,又有一個非常疼愛她的母親,母親會過世,接著會有一個壞媽媽、二個壞姊姊進入生活中,讓女孩經歷苦命的生活。 和文學相比,童話是骨、文學是肉,童話提供了簡單的原型,而文學則填補了其中的豐富性,文學代表的是個人潛意識,童話則是集體潛意識。 認為電視偶像劇是現代的童話,每年都有男神與女神,都完全可以被取代,情歌也算是現代童話的一種,不斷的被人反覆唱頌,就好像有個點和潛意識連結到。 中國神話比西方文化更能夠接受黑暗,強調的是流動和阻塞。年輕時比較不喜歡儒家強調的中國女性的犧牲奉獻,希望從童話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詮釋女性的艱辛,而不是用道德感來壓制女性。 郝譽翔老師從小時侯讀的二十四孝其中的「郭巨埋兒奉母」、「老萊子彩衣娛親」談起,現在看這些故事,都覺得與常情不符,認為在不同的文化下會有不同脈絡。例如:童話故事裡「美女與野獸」原本寫的是美女愛珠寶,後來改寫成女主角Bella很愛讀書,發現野獸很愛讀書,有知識性,才選擇了野獸。童話故事不可理喻,跳躍與不可理解,而文學作品較切合人性,沒有正義與是非可言。《西遊記》沒有正常的女人,女性的面貌都是模糊的,除了王母娘娘,其他都是妖精。《聊齋誌異》中女性絕大部份都是以妖精原型出現。反觀童話,西方的女性面貌都比較有個性,例如:白雪公主裡的女性也有正、反兩派。最喜歡《公主走進黑森林》的「萵苣姑娘」故事。牆內(有生殖能力)與牆內的女人(沒有生殖能力)點出了牆面性,高塔是幽暗的空間,頭髮是情慾的象徵,懲罰是啟蒙的開始,公主在剪髮之後,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 目前郝譽翔老師最近常常唸童話給女兒聽,正由於童話情節普遍較為誇張,並突顯了人性的邪惡面,旭亞老師提及若念給女兒聽「萵苣姑娘」會不會害怕小孩受影響?郝譽翔認為應該讓小孩提早知道人性的複雜面,才不會長大吃虧後才明瞭這些事。

太平山情事

2018年01月02日
公開
52

太平山情事�李潼.四也 1.深秋的晴空,湛藍如水洗一般。明亮的秋陽暖暖的烘得山風乾爽。柿葉在枯黃之前,趁秋風送爽,趁滿樹的紅柿還在,奮力的在枝枒間搖晃,它們的姿態很隨意,磨搓的聲響卻有強弱快慢,自成一種動聽的節奏。 2.一顆小小的種子種在心田,總有發芽成苗,茁長成樹和孕育成林的機會,若連一顆種子都沒有,隨遇而生,可能也是一種悲哀吧! 3.神社後的山櫻花林,粉紅的、雪白的花苞,含苞待放,或搶先開放,讓神社被一片花海襯托著。阿惠在漫天的花樹下,每每仰天讚嘆,若有所思。 4.山櫻在枝枒上開花、墜落,也是它美麗的一部分,沒有落花,哪見得花開的美? 5.枝枒瘦長的山櫻樹林,不見一片綠葉,粉嫩花朵黏生在枝枒各處,美,甚至美得有些不真實;尤其在太平山脈的壯闊和蒼老巨大原始林木間,一身鮮豔的山櫻,更讓乍見的人,雙眼為之一亮。 6.給自己說好不下山,卻不禁還是想家的。 在招待所大廳聽人談天說地,在熱鬧與熱鬧的空隙。 在來來往往的蹦蹦車上,在汽笛與汽笛的聲響之間。 在攀登太平山脈的各個峰頭,在看得見和看不清的遠方。 在新朋友即將成為熟朋友,在陌生和親切的交界。 黑豆總在這種時刻,想起羅東老家的媽媽和小妹,想起老朋友們,想起睜一眼也能走得通的繁華街道。 7.天色灰亮,並不特別冷,就在一點二十三分,沒想到雪花就這樣一小片、一小群、一大片、一大群的從火車迎面飄來。 不曾見過雪花飄落的黑豆,睜眼、開口、傻笑,不禁探出駕駛臺,伸手去接捕! 8.年年在相同季節來臨的雪花,年年差異不多的型態,因為一齊觀看的人不同,居然變得格外新奇而美麗。黑豆的歡喜感染了彩雲和阿惠,讓她們觀看今年的初雪,彷彿也是生平的第一次。 9.石階護壁頂上,一棵盛開的櫻花樹,風吹來,綻放的花瓣飄落,一片片粉紅、豔紅和淺紅,它們無聲的飄落,正像它們沒預告的開放。花瓣脫離枝頭的剎那,該是痛楚和喜悅都有;否則它們不會墜落得這般輕盈,落在石階,又翩翩飛舞。

人生複本

2017年12月20日
公開
51

人生複本�布萊克•克勞奇─寂寞 什麼都不存在。 一切都是夢。 上帝─人類─世界─太陽、月亮、荒蕪的星空─夢,全都是夢:這些並不存在。除了虛空之外,一切都不存在─而你……你不是你──你沒有身軀、沒有血液、沒有骨骼,你只是一個念頭。 ──馬克•吐溫 1.落單後,此刻的平凡無奇幾乎令我難以承受。我環顧餐廳,留意著一張張侍者與顧客的臉。二十多段嘈雜對話融合成一種沒有意義的喧鬧聲。 2.在某個世界裡如此強烈的情感,怎麼可能不滲透到這個世界來呢? 3.又或許我們在一個沒有愛又破碎的狀態中痛苦掙扎,為了兒子勉強撐著。 4.當初沒有走哪條路而產生的刺痛憤恨,也許可以放下了,因為沒有走的路並不只是我的現狀的反面,而是無數的分支系統,象徵著我和傑森2號這兩個極端之間,各種人生的排列。 5.每天回家時有人在家等著,那是多麼神奇的事。 能被人愛、被人期待。 我原以為我珍惜每一刻,但坐在這寒風中,我才知道自己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怎麼可能不呢?在一切事物天翻地覆之前,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擁有些什麼,也不知道這一切是多麼不穩固卻又完美地拼湊在一起。 6.這個世界裡沒有丹妮樂。 沒有她的芝加哥,感覺不對。 一切都令我厭惡。 天空的顏色怪怪的。 熟悉的建築物在嘲弄我。 就連空氣的味道都像謊言。 因為這城市不是我的,是我們的才對。 7.我想到那無數個夜晚,自己躺在床上想像:如果情勢有所不同,如果我選擇的岔路不是當父親與平凡的物理教授,而是在我的領域中發光發熱,會是什麼樣子?我想總歸一句話,就是人都想要得到自己沒得到的東西,認為只要作了不同選擇就能得到那些東西。 但事實上,我作了許多不同的選擇。 因為我不單只是我。 我對於自身認知的理解被完全粉碎了──有一個名叫傑森•戴申的人曾經作過每一種可能的選擇,也過了每一種可以想像得到的生活,而我只是這個具有無限多面向的人其中一面。 我不由得認為我們其實是自己所有選擇的總合,就連我們原本可能選擇的路,多少都應該要納入身分計算的考量當中。 不過其他的傑森都不重要。 我不想要他們的生活。我想要我的。 因為儘管一切都一塌糊塗,我還是哪裡都不想去,只想和這個丹妮樂、這個查理在一起。只要有一丁點不一樣,他們便不是我愛的人。 ********************************************************************* 到底是什麼構成了你,不就是人生一連串不同的選擇嗎?即便是相同的你,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經歷,也會造成不同的樣子。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作者竟能運用量子力學讓人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間移動,非常有趣! 故事簡單來說:主角傑森•戴申,我們在此簡稱傑森1,是一個放棄研究事業,而選擇和丹妮樂共組家庭的「略帶點遺憾」的男人,但家庭生活幸福美滿。而傑森2正是那個選擇事業而非家庭的那個分支,只不過15年後,身為物理學專家的傑森2透過科技讓在平行世界移動可行,企圖奪取傑森1的一切,交換並取而代之。當然,美國英雄主義情節使然、愛使然,傑森1在平行世界間穿梭,為的便是奪回他的人生。 從這個故事基礎來看,「人之所以為人,便是由人生中一連串的選擇而造就的」,這本書一邊讀遍一邊會產生許多自省式問題,像是: *現在的你快樂嗎?如果人生能在某一個時間點重來,你會怎麼選擇? *如果生命裡的某個關鍵點,你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人生會走向何方?而做出不同的選擇的你會快樂嗎? *如果你的人生被偷天換日,你願不願意成為另一個人?還是如同傑森1要奪回自己的人生? *當你只是眾多人生複本裡的其中之一,你還是你嗎?還是綜合起所有面向的複本,才能組成完整的你? *因為眾多選擇而形成今天的你,和其他無數可能的你,又有什麼關鍵性的不同? 撇除好萊塢式高潮迭起的劇情,這本書倒是傳達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遺憾,也都曾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到底對不對,但能真正做「幸或不幸」的判斷的,也只有你自己。」這樣的思想。想想,如果讓你為自己現在人生評分,你會打幾分呢?如果不甚滿意,又該何去何從呢? 這可以說是一本「裹著科幻小說的皮,卻長著哲學的骨,生著愛情的肉」的作品呢,期待索尼影業能成功的拍成電影,故事尾聲的畫面應該會相當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