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兩種人

2008年03月26日
公開
7

《人間萬事》兩種人 2008/3/26 | 作者: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界上有幾十億人口,形形色色,難以分類。不過,縮小範圍,可以把人分為「兩種人」,一種為名,一種為利。依此類推,世間上還有一些什麼樣的人呢? 一、好人與壞人:一些年幼無知的孩童,每天跟著大人看電視劇,雖然並不懂得劇情,但是隨著戲劇的發展,他也會看出「這是好人」、「這是壞人」。所以是好人、是壞人,連兒童都能分辨,我們還怕世間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好人、是壞人嗎? 二、智人與愚人:有的人,雖然自己沒有高深的學問,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聽了一些智者發表高論以後,也會由衷佩服,覺得這個人很有智慧。有的人說話無味,顛三倒四,大家聽他講話,覺得空洞沒有內容,所以紛紛藉故走避,不耐煩聽他說話,因為愚者講不出富含哲理的話。但儘管如此,有智慧的聰明人不一定是好人,沒有智慧的愚者也不一定是壞人。 三、富人與窮人:所謂富人,就是家財萬貫的人,所謂窮人,就是日食三餐困難的人。世間上,大家都羨慕有錢人,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的人能夠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但是有錢也不一定都是好人,反之被多數人看不起的窮人,雖然衣食不周,自己都照顧不到,並無能力利益社會大眾,但是財力、物質貧乏的窮人,一樣可以用勞力貢獻社會,尤其有的人「人窮志不窮」,他就是社會的好榜樣,所以窮人也不一定是壞人。 四、主人與僕人:主人,因為有錢有勢,可以雇用很多人為他做事,因此說起話來氣勢很大;僕人,因為家中拮据,日食艱難,只有默默的打工做事,賺取一些薪水養家活口。主人與僕人,地位懸殊,主人都是昂首闊步,僕人則是卑躬屈膝,只有做事的份,沒有發言的資格。但是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當主人的,不一定是好人,很多做僕人的,也不一定是壞人,假如主僕易位,情況就又有不同了。 五、能人與庸人:世間上有很多才能出眾的人,會寫、會說、會做,他能辦外交、能處理內政,他會領導,也會奉承。能幹的人確實出眾,但能幹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相對於能人,一些庸碌的人乏人欣賞,不受人重用,一生庸庸碌碌,平平凡凡過日子。因為自己庸碌無能,沒有發言的權力,凡事別人說了對,但庸才也不代表他就是壞人,庸才中也不乏好人。 六、家人與外人:每個人都有一個家,所以身邊就有家裡人,也有外邊的人。家裡的人,包括父系的家族與母系的親族,當中還有近親與遠親,都是一家人。一家人有男女老少、賢愚不等,我們都會保護自己的家人。但是家人也不一定都是好人;外人,有外鄉人,外國人,有跟我們完全不同宗、不同派的人。我們看外人,也不能認為他們都是壞人,外人當中也有很多好人。 總之,好人與壞人,不是看錢財、地位、聰明、才幹,在這些之外,還有好壞的條件。凡是對人有利,於人無害,才是好人;假如於人有害,苛薄他人、算計他人、藉勢欺人、恃財磨人,都算不得是好人。世界上幾十億人口當中,其實就以好人和壞人,差異最為明顯了。

詩中之舞

2008年03月25日
公開
12

《閒讀擷秀》詩中之舞 2008/3/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 ◎菲爾 在詩裡描寫舞蹈的其實不少,比如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李賀的〈公莫舞歌〉、白居易的〈胡旋女〉等等。由於古代文人的宴會,時常有歌女伴酒、起舞助興,所以詩人在席上即席吟詩,描述宴會狀況,常是普通之事。 顧況的〈王郎中妓席五詠舞〉:「汗浥新裝畫不成,絲催急節舞衣輕。落花繞樹疑無影,回雪從風暗有情」,寫到了舞蹈動作的快速,讀過此詩,不禁讓人想起了岑參的〈田使君美人如蓮花舞北旋歌〉。 它是一首欣賞胡旋舞曲的詩歌,描繪詩人自己的對舞蹈和音樂美的讚歎,甚至連舞蹈者的美貌和舞衣上的花紋,也做了描寫:「如蓮花,舞北旋,世人有眼應未見。高堂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此曲胡人傳入漢,諸客見之驚且歎。曼臉嬌娥纖復穠,輕羅金縷花蔥籠。回裾轉袖若飛雪,左旋右旋生旋風。琵琶橫笛和末匝,花門山頭黃雲合。忽作出塞入塞聲,白草胡沙寒颯颯。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見後見回回新。始知諸曲不可比,〈採蓮〉、〈落梅〉徒聒耳!世人學舞只是舞,姿態豈能得如此!」 唐代之前雖也有描寫舞蹈的詩,但描寫急速旋轉的舞姿,卻十分罕見。當時唐人對西域舞蹈,尤其是那別具一格的快速旋轉技巧非常喜愛。它曾經風行一時,白居易的〈胡旋女〉寫:「臣妾人人學圈轉」,就是一例。 西域舞蹈在唐代民間大受歡迎,不過,唐代歷史學家杜佑卻對這種現象不滿。他在自己所著的《通典.樂》中,對西域的舞姿樂曲有生動的描寫:「胡舞鏗鏘鏜鎝,洪心駭耳,撫箏新靡絕麗」,「初聲頗複閒緩,度曲轉急躁……感其聲者莫不奢淫躁竟、舉止輕飆,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蹺腳彈指,撼頭弄目……」甚至讓杜佑發出「胡聲足敗華俗」的警告。 但大概就是太過於反對而作出的細膩描述,反而讓今人在千年後還能想像出當時「胡舞」的風韻!

入學早晚不是問題

2008年03月25日
公開
43

《收放之間Q&A》入學早晚不是問題 2008/3/20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功文奶奶 問:我的孩子小鈴目前就讀混齡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她的學習、語言、理解……等各項能力都比同齡的孩子來得好,連幼兒園老師都覺得小鈴是個超齡學習的好孩子。最近聽朋友說,有的小學願意開放讓未足齡的孩子提早入學,請問,提早入學是否對小鈴未來的學習比較有益處呢? 答:我國的義務教育本是從七歲開始,近幾年來提早入學的孩子卻逐漸增加,儼然蔚為潮流,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甚至將入學年齡放寬至五歲八個月,但這樣究竟是利或弊呢? 家長想讓孩子提早入學,多數是看在孩子資質優,學習能力優於同齡孩子,若不早入學可能造成浪費。有些家長替孩子多爭取一年,是為了將來的重考或重讀預留空間。事實上,這些考慮看來很有道理,卻不見得全然正確。 父母愛子心切,當然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但起步早,卻不見得能先到達目標。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在○到八歲的學習力最強,之後則趨於和緩,提早入學對學習效果影響不大。 再者,孩子的智能發展、人格成長、社會性發展、情緒發展有其個別差異,父母要客觀且深入了解後再作決定,避免一廂情願而弄巧成拙。 以下幾點判斷方式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一、孩子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獨立自主性:良好的習慣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包括專心、持續學習、正常規律的生活、願意分擔家事、對自己負責……等。由於學校老師需同時教導數十名程度、個性不同的學生,不能照顧到所有細節,除了學科能力,孩子還必須有相當的獨立性及適應力。 二、是否有好奇心及認知能力:有好奇心才會主動探索,也能從中體會出學習的樂趣。而認知能力包括持續聽課的耐力、集中力;可以輕鬆握筆、畫圖、寫字,以及跟著老師、同學進行各種課外活動的肢體能力,這些能力都和孩子的人格、學習相關連。 三、社會性發展、情緒發展是否成熟到足以適應小學團體生活: 孩子能否與人快樂相處,如何處理爭執,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等,也是評估條件。 根據了解,在提早入學的案例中,約有六成左右的學童在三年級前都能表現優異,但四年級起,便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成績下滑,家長在考慮是否讓孩子提早入學時,請務必客觀、審慎地判斷。

「快樂」從心打造

2008年03月24日
公開
4

《腦與人生》「快樂」從心打造 2008/3/24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洪蘭 開學了,學生陸續回來了,我問學生年過的怎麼樣?一個女生告訴我:過年沒有回家,自己一個人留在宿舍裡。問她留在宿舍裡做什麼?她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想自殺的方式」。我聽了真是嚇一跳,問她有無什麼困難?她說「也沒有,只是每天過同樣的日子過煩了,如果往後的五十年都得這樣過日子,不如現在就結束掉,多活無益」。後來跟精神科的幾位老師談起來,才發現現在年輕人自殺不必有原因,不爽就退場。聽得讓我心驚肉跳。 達文西說「快樂與痛苦是連體嬰,背連背,誰也少不了誰。快樂的基礎是痛苦的勞動;痛苦的基礎是虛榮的快樂」。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沒有流過汗就不會體會到豐收的甘美。最主要是,在辛苦流汗付出的同時,也帶來了生命的意義。我小時候,所有同學的父母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同學放學都要回家幫忙,不能流連學校,因為家裡需要你的那一雙手。那種被需要的感覺,常讓自己恨不得快快長大,分擔父母肩上的擔子。每過一日,自己又長高一點,離幫助父母的日子又近一點,心中是期待的,不是絕望的;父母也是一樣,日子過去,孩子長大,成家立業,卸下擔子完成祖先傳宗接代的使命。或許現在生活太優渥,反而使孩子失去奮鬥的目的。 中國人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比較悲觀,常喜歡不斷的檢討,想自己的缺點,其實,古人老早就說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已經發生的事就不要再浪費力氣去說它,要將注意力放到未來。如果牛奶已經打翻了,花很多力氣去找出是誰害你的,或是每天去哭已打翻的牛奶都是白浪費力氣的事。在神經迴路上,我們看到每天活化的迴路會愈來愈大條,而它週遭的其他的小路會因為太久不用,「被修剪掉了」,牛角尖就愈鑽愈深,最後不可自拔了。所以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有句非常好的話:「生命只有走過才能了解,但是必須往前看才活的下去」。 思想也是一種習慣,習慣了往前看,自然就沒有時間去煩惱那些已經成歷史的事。從研究上,我們知道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我們可以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米爾敦在失樂園中寫到:心情可以使在天堂過的像地獄,或是在地獄中過的像天堂。孔子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指的正是這個。 從自己的心打造起,快樂就在身邊。老子道德經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新的一年,不妨就從這句話做起,替自己找到生存的目的。 (本專欄隔周一刊出)

何謂八音?

2008年03月24日
公開
7

《文化大觀園》何謂八音? 2008/3/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孫燁 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記有:「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那麼「八音」指什麼?「八音」是指中國古代樂器的總稱,古人根據製造樂器的材料不同,將樂器分為匏、土、革、木、石、金、絲、竹八類,用這八種材料製成的八大類樂器稱「八音」。 1.匏類。匏是葫蘆的一種。成熟的葫蘆已木質化,可做容器和樂器。此類樂器利用匏的自然形狀做音斗,如笙、葫蘆笙、葫蘆絲等均屬匏類樂器。 2.土類。指瓦器、陶器製成的樂器,如塤屬土類樂器,用陶土燒成,形狀像雞蛋,有六孔。 3.革類。指皮革,用獸皮畜皮製成的樂器,如鼓類等。 4.木類。指用木材製成的樂器。如板、木魚、梆子、柷(古樂器、木製、像方匣子)、敔(古樂器,奏樂將終,擊敔使演奏停止)等。 5.石類。指用石頭和玉製成的樂器,如磬、玉笛等。 6.金類。用金屬銅、鐵等製成的樂器,如銅鑼、銅鼓、鐃、鈸等。 7.絲類。古時候不少樂器用絲做弦,如「江南絲竹」。現代弦樂已有一部分用金屬弦代替。絲類樂器有琵琶、琴瑟、箏、二胡等。 8.竹類。用竹製的樂器,以紫竹、香妃竹最佳,如管、簫、笛、籥(古代樂器,形狀像像笛)等。

古典小說中的排列組合學

2008年03月24日
公開
7

《天南地北》古典小說中的排列組合學 2008/3/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 ◎古傲狂生 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科學發達,自然科學和數學則相對落後。不過說中國古代數學落後,也不盡然,像數學中的「排列組合學」就發達得很,甚至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 譬如,古人很早就總結出「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生肖」等等,沒有高明的排列組合知識,怎能將這些東西安排在一起?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飯局上,「主座、客座、主陪、副陪」等的座位都是不能亂坐一氣的,這些安排,也讓那些習慣了圓桌會議的外國友人頭疼不已。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這種排列組合學便隨處可見。《三國演義》中,這種數學還算不很發達,只說劉備陣營有五虎大將,曹營有四大謀士等等。不過民間倒是對演義裡的戰將武功有一個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許八夏九姜維。」沒辦法,國人就是對這種排列組合異常地著迷。 在許多歷史和公案小說中,這種組合排列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小說《隋唐演義》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由於版本眾多,各種說法也是熱鬧紛紜得很,大致有「一王三絕四猛十三傑十八條好漢」這樣一個「超強戰鬥序列」。 除了這樣的武功排名的排列組合,在古典小說中還有其他的樣式。像《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中,姜子牙一下子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計有「三山五嶽、雷火瘟三部、五鬥星惡煞、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四聖元帥、四大天王」等等,將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給安排得恰如其分、井井有條;不過百密必有一疏,獨獨忘了給自己留個位置。 《西遊記》中也有「七十二般變化、三十六般變化、九九八十一難」等,看來吳承恩的乘法表學得不錯,值得表揚;《紅樓夢》裡則有「四大家族、金陵十二釵正、副冊、又副冊」等等,也是洋洋大觀。所以,曹雪芹的數學功底也很扎實! 要說中國古典小說中排列組合的集大成者,還非得《水滸傳》莫屬。在《水滸》中,不僅有「四大奸臣、四大寇」之說,最特別的是有幾次的英雄排座次。 最體現精髓的是第七十一回的「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座次,不光分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還按各人資歷、功勞、技能,畫分了「總參、軍政、間諜、後勤」等部門,連安排筵席、供應酒醋、捧帥字旗這些都有專門的「人才」掌管負責,真個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啊! 像軍政這個大部門裡,又分「馬軍、步軍、水軍」,馬軍裡又有「五虎將、八驃騎、小彪將」,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我們不得不佩服施耐庵老先生的排列組合學功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給人家一個滿分或者甲上,人民群眾會一萬個不答應,哈哈!

冒犯天威

2008年03月23日
公開
4

早上趕回豐原掃墓,孩子尚未起床,加上妹妹為尿布疹所苦,索性不叫醒他們,把他們託給奶奶照顧,媽媽也比較放心。 車行至彰化,婆婆打電話追問行蹤,原本和我有說有笑的爸爸噤若寒蟬,聽得出電話那頭已暴跳如雷。收線後,爸爸凝重的責備我,大家都上山,老佛爺叫我們不用上去了,待會她若沒看到孩子,肯定又會大動肝火,為何我就不能遵照她的旨意行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 今天不是單純的遲到事件,爸爸自己說婆婆沒說時間,早在昨天婆婆知道我要回娘家她就極度不悅,她很不喜歡我和娘家有牽扯,加上綠營敗選,她便一股腦兒把怨氣出在我們身上。 抵家看到婆婆帶著琁琁在後院玩,她沒看到孩子,於是強拉琁琁進屋,氣憤的說哥哥沒有要回來陪她玩,叫她死心。我們還來不及進屋,她命令爸爸送二叔上山掃墓,也罷,先遠離現場再說。 爸爸眼淚快掉下來,他從不敢拂逆自己的媽媽,婆婆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從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為的也是讓婆婆高興,但他自己的痛苦全都發洩在妻兒身上。 心疼他被婆婆誤解,我自己又何嘗好受?若離婚能換得婆婆對先生的信任,我隨時候傳,害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孩子也會妥善安排,不致成為他們父親的拖油瓶。 婆婆的委屈和怒氣無從抒發,不讓她盡情發洩又能如何?她和公公只要能身體康健,我們才能無後顧之憂在外工作,對誰都好。

五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2008年03月21日
公開
10

來源:朋友轉寄 雖說近幾年來,國人的家庭教育意識增強了,可是依然有許多父母不重視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圍的人來說吧,和他們談到孩子時,可以瞭解到他們要麼不重視家庭教育或重視不夠;要麼沒有現代家教觀或是錯誤的、陳舊的家教觀;要麼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實施家庭教育。他們的觀念往往表現為以下幾種: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後的事。   認為剛生下來的嬰兒什麼也不懂,教育為時過早,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識。其實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認知能力,0~3歲是許多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印度狼孩的啟示說明了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如果這個時候不給他適當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環境,孩子的智力將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如果以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水平為100,那麼他4歲時智力水平已達到50,在4~8歲可以發展30,在8~17歲之間只能發展20了。可見,嬰幼兒期是智力發展的高速階段。而沒有早期教育意識的父母,由於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腦潛能,將白白錯過孩子的智力開發黃金期,實在是一種大腦資源的浪費。   二、樹大自然直。   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許多父母往往對孩子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任其發展,放任自流,結果等小樹苗長歪時,要糾正也難了,那時父母再怎麼反省都遲了,教育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因為,幼兒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健康人格的重要時期,幼兒沒有生活經歷,分辯是非能力較差,行為自控能力較弱,行為控制力也極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約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靈,培養孩子的健康情感。許多孩子長大後日漸暴露出的許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堅,害怕失敗,經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這種思想造成的惡果。   三、教育孩子,無師自通。   不少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無師自通的事,投資和花精力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沒必要的,加之多少從父輩那兒傳承下來的一些傳統教育觀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煩惱時,既不虛心向別人咨詢,也不通過書本或媒體去尋找答案,更不主動尋找學習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課的「培訓」,結果由於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沒有及時進行亡羊補牢或正確地疏導,阻礙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劇。   四、教育是學校的事。   這是在推卸責任。美國教育家M·S·斯特娜說:「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裡由母親開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營,學校不是培養孩子的唯一場地,學校是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開發,培養興趣點、引發求知慾,培養良好行為道德習慣、健康人格等的場所,具有開啟鴻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給幼兒園和學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家庭教育的緊迫感,是極不明智的做法,也為時太晚。學齡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師,我不懂教。   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於知識,以為教育就是教知識,而知識只有老師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小到一個話題的交談,大到意志力的培養,攘括了智商和情商兩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無意識到,你都在當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師,你隨時隨地都在給孩子提供著榜樣,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範本,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幼兒期的孩子與你朝夕相處的時間最多,你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土壤,就將有什麼樣的苗苗在生長,與其推卸責任說不懂教,不如拿起書本來多學點家庭教育知識,多去家長學校聽聽課,多給自己灌輸點正確的現代的、科學的家教觀。   六、讓老人帶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養育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觀念多陳舊、傳統、故步自封,他們大都無法承擔早期智力開發的任務。而且,從非智力方面來說,由於祖輩容易嬌慣、溺愛孫兒,易使孩子養成許多不健康諸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和品行。同時,祖輩撫養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於得不到滿足,易產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導致產生諸如心理和行為障礙、對人對物缺乏愛心、易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等問題,這樣既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和關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種不正確的教育觀的父母不在少數。看來,教育孩子還是要先從教育父母開始,及早樹立正確的家教觀,才能不誤己子孫。

葡萄珍貴 如珠寶

2008年03月20日
公開
53

《閒讀擷秀》 葡萄珍貴 如珠寶 2008/3/17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菲爾 葡萄被譽為「水果皇后」,因為它富含營養,一顆小小的葡萄,含有游離水、膠體結合水、化合水、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單寧酸、礦物質、以及多種維生素等成份,而且它大部分有益物質可被人體直接吸收。宋代醫書《備用本草》記葡萄的作用為:「主筋骨,溫脾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狀如珠寶的葡萄,對人體的好處也一樣可貴。 劉禹錫寫〈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蒿。移來碧墀下,張王日日高。分岐浩繁褥,修蔓蟠詰曲。揚翹向庭柯,意思如有屬。為之立長檠,布濩當軒綠。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滲漉。繁葩組綬結,懸實珠璣蹙。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有客汾陰至,臨堂瞠雙目。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全詩前十六句寫作者如何將野葡萄移植到庭院裡的過程,非常生動。 據說葡萄是於一千多年前傳入中國的,中國人對它的果實及所製作出來的美酒愛不釋手。有考古資料證明,葡萄酒由古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最早釀造,但自從傳入中國以後,也成為愛飲美酒的中國人心頭所好。 在古代的中國,由於產地遙遠,在中原一帶,葡萄酒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享用的,它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李白寫:「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說明葡萄酒像金叵羅一樣貴重。劉禹錫的〈葡萄歌〉後段還說,若是用這樣的葡萄釀成美酒,送一斗給當權者,就可討個涼州刺史的官職來當當。 這個送酒的典故,寫的是漢代時,一個名叫孟佗字伯良的富人,他送了一斛葡萄酒給宦官張讓,就獲得涼州刺史的官職。對於這件事,蘇軾曾以詩諷譏:「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一斛大概是現在的二十升,這麼一點就得到涼州刺史的官職,可見葡萄酒珍貴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