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春節年俗

2008年02月08日
公開
10

2008/1/28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王濤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一首質樸的民謠讓人聽來無限親切,給剛進臘月的人們帶來了過年的氣息…… 過年是春節的俗稱,傳說在古代,夏朝時「年」叫「歲」,周朝起才叫「年」。穀子一年一度地熟了,最初「年」即是以農作物的生長成熟的時間為周期。《禮記.月令》上說「天子祈穀於上帝」,即天子率領公卿,做祈求五穀豐登的祈天活動。年,是穀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穫的象徵,這便是「五穀熟曰年」。 大人們常常說「吃了臘八飯,還有二十二天半」,也就是說從臘八開始「年味兒」便開始從每家每戶的「臘八飯」裡飄出來了。 過了「臘八」轉眼就到了小年了,也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舊時的農村,過年通常都是從這一天算起,算是過年的第一天。小年這天,也是祭灶的日子。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灶神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所以,人們祭灶時喃喃禱祝,求灶神上天講好話。 隨著「年」的一天天臨近,年味也一天比一天濃起來。大人們得忙著準備年貨,張羅一家老小要添置的新衣,盤算著正月要打發的壓歲錢……農家小院裡傳出最多的是女人的嘮叨聲,過年最辛苦的就是這些「煮」婦,總是在言不由衷的一聲聲埋怨中,享受著一年的收穫。 一直到了除夕這天,也就到了年的重頭戲了。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前,趕回家中祭祖、圍爐吃年夜「飯」。 而按照民俗,吃完年夜飯後要守歲的,家家戶戶都要在所有的屋子裡點上燈,一直點到初一早上東方發白,這意味家裡一年都是亮堂堂的。 正月初一這天,則燃放爆竹,挨家挨戶地開始拜年。 以前「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大人們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吃了元宵,鬧了花燈,年這才是過完了。如今,過年,在歲月的打磨中已失去了往日的莊嚴,人們正以一種遊戲的輕鬆的心情過年,原始的民俗對人們的約束力似乎愈來愈小,就連除夕的團圓飯,人們也不一定在家裡吃了,也不再祭灶祭祖了…… 過年的風俗是一種歷史、一種文化、一種濃濃的扯不斷的情愫,真怕多少年以後,過年的習俗只能停留在落滿塵埃的記憶中,那是怎樣一種民俗文化的憂傷啊!

何以會春寒料峭

2008年02月08日
公開
5

2008/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謝在永 古詩云:「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回大地,草木萌發,此時,人們總感到春比冬冷。正如農諺云:「春凍骨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從人體生理上說,人體皮膚表面上熱和冷的感受點呈塊狀分布,冷點多於熱點。所以,前額皮膚對冷敏感,而對熱卻不太敏感。面部皮膚對環境溫度變化有很大敏感性,每平方公分八~九個冷點,而熱點僅有一•七個。身體皮膚對冷的敏感性比四肢皮膚大。 環境溫度的刺激所產生的敏感度,直接取決於被刺激皮膚區域內感受點的分布情況,皮膚感受點密度愈大,對溫度變化則愈敏感。農曆立春節氣過後,人們對突然變化的溫度一時難以適應,氣溫雖呈上升趨勢,但是春季風比較大。據測試:當氣溫為攝氏一•一度,風速約相當於二級風時,體感溫度為攝氏零下二•八度;當氣溫不變,風速加大為五級風時,此時體感溫度可達零下攝氏十五•五度。可見,由於風速的變化,在同一氣溫下,體感溫度會有較大差異。故諺語云:「窮在債,冷在風。」 入春後,人們一時碰上「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的「倒春寒」天氣,則會感到更加寒冷,如諺語云:「反了春,凍斷筋」。 統計表明,中國江准流域及江南各地幾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春寒,較嚴重的春寒平均三~四年一遇。春寒又可分「早春寒」和「倒春寒」。氣象上將春分前發生的低溫陰雨冷害叫「早春寒」;春分後發生的則稱做「倒春寒」。由於倒春寒發生時間較晚,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種、育苗及栽插季節,因而對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同時,這時天氣又濕又冷,對人體的健康也非常不利。

憧憬春天

2008年02月07日
公開
18

2008/1/18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白雪 如果把四季看做是一首詩,那麼春季應該是其中最美妙動人的長句了。北宋王安石有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春宵》曰:「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還有「春天碧如天」,「春風如少年」,「春溪嫩水清無渣,春洲細草碧無瑕」,「紅杏枝頭春意鬧」,「春城無處不飛花」……這些令人心曠神怡的詩句,映照著生機盎然的圖畫! 雜花生樹,紅的如火如焰,白的如夢如幻,黃的如詩如畫,綠的如霧如煙,展開一個新的絢爛畫卷。在這裡,沒有枯藤老樹昏鴉,沒有古道西風瘦馬,沒有斷腸人在天涯……有的是色彩斑斕、雲蒸霞蔚,有的是風景旖旎、意氣風發!忙碌的農人趕著牛在翻耕新土,將希望與收穫種進去。光著腳丫的孩童踩著鬆散的泥土,迎著撲面而來的芬芳,笑容如花,笑聲如潮…… 在春天,心靈的琴弦奏響了最靈性的樂章。喧鬧的春天向人們昭示著什麼呢? 春天給我們鮮活的生命。她讓我們懂得,只有經歷春播的辛勤才能領悟秋收的喜悅。而昨日是怎樣的輝煌或者貧瘠,那都屬於過去。春天為我們帶來一個新的開始,更需要理想高燃地去奮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為了春天,我們去思索、去孕育;為了春天我們無展現、去開創、去蓬勃。春天昭示著新的衝刺、新的律動。讓我們敞開豪邁的胸懷去擁抱霞光萬道的春天!

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

2008年02月06日
公開
14

《春節民俗》 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 2008/1/29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古傲狂生 鼠年到了,一個十二生肖的輪回又再次開始。不熟悉典故的人,也許會有這個疑問:這十二生肖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實際上,十二生肖最早來源於十二地支。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最早的十二地支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這十二地支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還被用來代表不同的時辰,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像子時相當於晚十一點到淩晨一點,丑時則相當於淩晨一點到三點,依次類推。所以我們現在還有子夜、午時三刻的說法。 有了地支還不行,因為無法仔細加以區分,會造成時間記錄上的混亂。我們聰明的祖先就又立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文字學家考證,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表示太陽的運行變化及其對萬物的影響。據說殷商時期就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後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為天干,並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計年、月、日、時。數學上有最小公倍數,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恰好是六十,古人就用天干地支的第一位「甲子」來表示六十。 有了天干地支,似乎還不夠親切,古人又給它們配上了十二生肖,它們是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這裡面有什麼道理呢?據文獻記載,古人從十二地支的字面含義延伸出去,結合具體的動物搭配在一起。 還有一種說法,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比如,子時老鼠最為活躍,丑時牛正在反芻。有些史學家認為,這很可能跟我們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聯。 其實,生肖座次的排定,絕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種,也許只有四五個,也許曾有過超額的局面,後來優勝劣汰,定額定員並定位了,一直傳至今日。 關於十二生肖還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這類故事或似開心解悶的笑談,或似貶惡揚善的寓言,文學成分較濃。 有了十二生肖,古人又開始給它們配上五行。有人說二○○七年是金豬年,也有人說錯了,應該是土豬年。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五行的順序有兩種,一種是相生法,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另一種則是相剋法,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這樣就出現了上面的兩種說法。 中國有十二地支和生肖,西方則有個十二星座,兩者是否有什麼聯繫呢?郭沫若考證,兩者可能都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具體如何,史學界現在還沒有定論。 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還漂洋過海,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出口」產品。在亞洲及東歐、北非一些國家,普遍有十二生肖。我們的近鄰,越南,為了體現生態平衡,還特意用貓取代了兔,所以越南人是有屬貓,而沒有屬兔的。

香濃情緣薄

2008年02月06日
公開
12

2008/1/29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許冬林  屋子裡兩盆菊花,一盆白的,一盆紫的。買來時含苞待放,碩大的花苞讓我暗喜她的花期一定很長。  前些時候,她們的花瓣像羞澀的觸角,慢慢伸展開去,花香日漸濃烈,屋子裡的秋天被她們不動聲色地醞釀到極致,我的心裡也開滿了秋天的菊香,濃烈醉人。  可是慢慢發現,她們開不動了。周圍的花瓣已經開始變色枯萎,而中心的花瓣還遲遲不見動靜,紫菊的瓣心,依然陰著一張深色的臉,白菊的瓣心是青澀的淡綠。我想,大概是她們因為開放已經耗盡了心力,我的營養又沒有及時跟上,再追回已經來不及了。兩盆菊花如出一轍地開到一半,敗了,孤獨地守在牆角,再也不肯為我撐起一張生動的臉,把秋天走完。雖然曾經開得熱烈,我和她們,相看兩不厭的時光卻短得可憐。  像商量好似的,我的花瓶裡清水養的幾根富貴竹也淹了。富貴竹本是生長在土壤裡的,朋友和我一樣都是喜歡簡單的人,她告訴我,富貴竹也可以養在清水裡的。我也覺得清水乾淨,清水滋養的綠色一定水靈,會讓我在內心裡也撐起綠色的希望,那知離開土壤的綠色終不長久。  初夏養的茉莉,曾經星星點點地開滿枝頭,一屋子鎖不住的清香,覺得摻了花香的空氣和時光真是美好。後來花期過了,我不忍心丟了她們,仍然放在屋子裡,偶爾幾尺陽光幾滴清水伺候,像君子之交。冬天的時候,她們早枯死得不成樣子。總是這樣,我的愛,放棄了我和我的塵世。  在網路上和一女友聊天,我說:「這世上還有沒有一種男人值得我們去為他一死?」女友笑我幼稚,說:「我才不問呢,我首先要看他肯不肯為我一死!」我說:「死亡並不可怕,沒有比活著更勇敢的事了,情急之下,為紅顏跳樓跳海的也有,只是肯為我好好活著的男人有沒有?只是為了我,選擇好好活著!」  假如和某個男人歡歡喜喜地愛一場,臨別之時,沒有什麼願望,只希望他好好地活著。無論思念綿長還是忘個乾淨,知道在塵世的一角,還有個人和自己一樣,在勇敢地,活著。多好!可是他給你一個冷面孔,再轉過身去,說:「這是我的事!」愛情山河破碎之後,只剩下從此生死貴賤,概不相干。那多麼悲哀!  像我清水養的那些花和葉,一半芳香為我濃烈地釋放,一半芳香浸在冰涼的軀體內,再也不肯為我走完一個完整的花期,為我把一片綠蔭撐到老死。  我養的花兒,我記得她們濃烈地開過,但是我和她們的緣分,薄得從來度不過一個冬天。

緩慢

2008年02月06日
公開
18

【文�隱地】 日子飛逝,記得一九九九年以前,每天都在談千禧年,好像二○○○年遙不可及,不知要等多久才能跨入一個全新的世紀,也不過一眨眼,如今已經是二○○七年,而且○七年又過了一半,眼看二○○八年就從眼前飄來。 時代的節奏愈快,我們更要設法以緩慢的態度過生活。 周休二日之後,更是一周追著一周,一到禮拜五,我就會說:「天啊,一個星期又過去了。」 周五特別忙碌,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但下班時間一到,做不完的事情,也只好往桌前一推,以快樂的心情迎接周休二日。 通常,周五晚餐會吃得特別晚。回到家,先脫去外套長褲,以最輕鬆的心情坐在電視機前看些新聞,然後開一瓶紅酒,找一些下酒菜輕酌細飲起來。飲酒的同時會放些音樂,我最愛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演奏,酒和琴聲讓我整個人都舒緩下來。 有時貴真不想煮飯,我們就會到離家不遠的「吊帶褲」或「愛上玫瑰」吃頓西餐;餐後或到長春戲院看場電影,不看電影回家看書,周五晚上總是睡得晚,不到眼皮下垂不肯上床。 最愉快的是禮拜六早晨。知道不要上班,比平常晚起約一小時。平時我每天清晨五時半就起床,做運動、看報、吃早餐……八時三十分就要出門上班,禮拜六的早餐不必趕,優哉游哉,我讓每一個動作儘可能緩慢,緩慢真是一種享受。慢慢地煎蛋,慢慢地煮咖啡,一個禮拜研磨的咖啡已經所剩不多,所以禮拜六早晨也是我研磨咖啡的時間。把咖啡豆磨成粉,所有的香氣全飄散開來,瀰漫在我這間「突尼西亞撞頭咖啡屋」。我一面喝著咖啡,一面聽著歌劇。 平時的早餐,由於趕著上班,通常是一杯咖啡一片全麥麵包,但星期六的早餐特別豐富,煎蛋、培根或煎香腸以及凱撒沙拉,吃著早餐、聽著音樂再看些書,完全像到國外早晨在旅館裏吃早餐的感覺。 早餐後,如果有靈感,就寫作,如能順利完成一篇「三少四壯」的專欄,心情會更加愉悅,下午就可以無所事事地在家裏東摸摸西弄弄,過著「沒什麼事,最好」的生活。 年歲大了,愈來愈不喜歡擔負或承擔什麼責任,但寫作仍是我的最愛,對我來說,我已寫作上癮,像愛賭的人離不開牌桌,像菸癮犯丟不掉手上的菸,我離不開紙和筆。從二○○二年起,我寫作每年都有重點,繼一整年寫了將近四十萬字的日記出版之後,二○○三年和○四年,為中央副刊寫了兩年方塊,集結成兩本書——《自從有了書以後……》和《人生十感》。二○○五年開始整理自己的作品,出版了《十年詩選》和四十年散文選《草的天堂》。二○○五年,我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中華副刊寫了一整年的極短篇,以《隱地二百擊》的書名出版。二○○六年,是我的長篇小說年,《風中陀螺》的出版,讓我終於面對「作家」的身分再無愧色。二○○七年,接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三少四壯」專欄,每周一篇,為期一年,我要交出五十二篇一千兩百字左右的短文。對我來說,等待跳上這座寫作擂台已有好多年了,等啊等的,等到七十歲終於接到了楊澤的電話,這是我七十歲收到的一件最快樂的生日禮物。一向我以「七十歲少年」自許,如今七十歲仍被列為「壯」,當然「欣然接受」。 星期六下午還有一件讓我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安然地睡一個午覺——把一星期不足的睡眠補回來。人只要睡足了就會神清氣爽。睡眠是老天送給普天下眾生的一件最寶貴的禮物。窮人有時對人生完全絕望,但偶爾忘記痛苦得到一個充實的睡眠,在醒來的早晨,喪氣的窮人突然也會奮發向上,心甘情願地去打工,用勞力換來一些過日子的錢,他眼前也就不覺得那麼悲觀了。 午睡後的我,又開始在家裏東坐坐西走走,偶爾看看電視翻翻報紙,接著又要放音樂給自己聽了,巴哈之外,舒曼、舒伯特、孟德爾頌,都有我喜歡的作品,有時換幾張爵士樂聽聽,心情更輕快,彷彿踏上一片青草地,又好像走進有著竹林的院子裏,扭動身軀,感覺自己像風,輕輕地穿過樹林,當然此時一杯咖啡是不能少的,喝咖啡的同時,我已經在想著晚上該吃些什麼。 喝紅酒前,通常我會先敲碎幾顆胡桃。核桃配酒,再從冰箱裏找幾片起司,真是至高享受。 晚餐只要冰箱裏還有鮭魚或蘿蔓,我就不太願意上街了,鮭魚以鋁箔紙包住往烤箱一送,至為簡便,而蘿蔓只要醬料不錯,就是一道美味沙拉。不管到外面吃或家裏吃,周末我儘量不排節目。周末就是要放鬆,把時間完全交給自己,聽音樂,讀一些自己想看的書,讓腦子淨空,什麼煩惱也不想。無事,什麼事也沒有。人生再沒有比這一刻更讓自己覺得滿意了。 星期天早晨仍然讓自己自然醒。醒來之後,當然又是一次快樂的早餐,但接下來的時間可就要「計畫」了,計畫下周一要展開以及完成的事。周日的生活,行動仍可緩慢,腦子卻不能像周六那麼鬆散——周一要像一頭重新出擊的豹——可以仍然喝咖啡、聽音樂,但腦中卻要開始清理、盤算,盤算著往後的健康和事業。於是一個健身的下午開始了。所有室內運動該做的全要溫習一遍,讓自己出一身汗,然後洗個澡,接著參加家族的聚餐或和朋友的約會,在放鬆裏逐漸讓自己收心,準備第二天一早周而復始的「辦公室生活」。 【講義雜誌 2007年8月號】

走出好女人禁錮

2008年02月06日
公開
17

【文�張瑜】 女人應誠實反映心情,並適度釋放壓力 婆婆往生後,照顧公公的責任,理所當然地落在我這個剛自教職退休的長媳身上。 公公牙齒不好,卻特別講究口味,例如吃餃子一定要手工擀皮,餡非要韭菜拌豬肉、雞蛋。韭菜多了,嫌咀嚼費力;少了又歎味道不香。每當公公抱怨飯菜不可口時,外子就怪我烹煮不夠用心。 近年公公尿失禁,為緩和他老人家的心理焦慮,我們特別準備了好幾個尿壺。但公公卻常隨手將尿壺放在茶几、書桌,甚至餐桌上。外子對老人家百般容忍,總怪我沒提醒他如廁、未及時收拾殘局。地板上常出現尿漬,雖然一天擦拭無數遍,還是不免有怪味,外子便會給我臉色看。 來自兩個老男人的壓力,讓我變得憤怒、沮喪。從小家庭禮教、多年教師生涯,讓我慣於「不將憤懣形之於色」,以保持「好媳婦」、「好妻子」、「淑女」的形象。但我的身體卻不肯配合:胃潰瘍、帶狀疱疹、蜂窩性組織炎接踵而至,最後是夜間咳嗽、喉頭異物感。看訪多位醫師,做遍各種檢驗,結論都是「壓力症候群」。 醫師建議我誠實對家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你自己有些改變,即使只是一點點改變,也可以釋放一些壓力;至少讓自己知道如何與壓力相處,健康狀況就會好轉。」 某天,外子又為公公的口味問題嘮叨。我當場發火,不是哭鬧摔東西,只是扯開嗓門告訴他:「他是你父親,你也有照顧他的責任,你可以嘗試自己煮,或買外食。」說完我大步走出廚房,拿本最愛的推理小說,到街角咖啡店,叫杯卡布其諾,享受久違的閱讀之樂。 那個奇妙午後,我走出「好女人」的傳統禁錮,將堆疊已久的壓力完全釋放,那夜我沒有咳嗽。從那天開始,外子的態度也不再跋扈。 【講義雜誌2007年6月號】

祭灶舊俗

2008年02月05日
公開
22

《春節民俗》 祭灶舊俗 2008/1/30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沈利華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爺」、「灶王菩薩」。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很早,周天子的「七祀」中就有「灶」,當時平民百姓,也允許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遠在周代,上自天子,下到庶民,對灶神都非常崇祀。 雖然灶神的信仰早就產生,但灶神是誰卻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禮記•月令》把炎帝、祝融說成是祭灶的主神;《淮南子•微旨》則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說法雖然各異,但祭灶源於對火的原始自然崇拜是無疑的。 魏晉以後灶神逐漸成為與百姓朝夕相處的家神,監察著下界的一舉一動。民間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們擔心灶神向天帝打小報告,於是就跟灶神套親近,俗稱「媚灶」。請灶君吃吃喝喝,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錢來分分,因此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 民間祭灶的時間各地不一,北方為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南方為臘月二十四日。民間還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祀。 民間祭灶又稱「送灶」,如前述,為使灶神上天界「白一歲事」時多說好話,人們多供奉果糖和各類食物。明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載曰:「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沙豆奉灶君。以槽草秣君馬,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不僅要向灶君供奉各類食物,還要以草秣其馬,以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蘇南地區,人們多用膠牙糖和用米粉裹豆沙餡謝團祭祀,讓灶神塞著喉嚨,甜住嘴巴,粘住牙齒,上天以後不便亂揭人間短處。 到臘月三十日,買了新灶神貼於灶上便算接灶了。

多偶婚制問題多多

2008年02月05日
公開
50

《婚俗探源》多偶婚制問題多多 2008/1/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 ◎姚儀敏 宋人羅燁的《醉翁談錄》書中有則故事說楊郎中的妻子性好嫉妒,家裡的婢妾都不敢接近楊郎中。一天,楊郎中拿起了《毛詩 •周南》故意誇說:「這一篇是講后妃不嫉妒的美德」、「這一篇宣揚后妃怎樣對待婢妾,所以子孫滿堂。」又說:「不嫉忌,男尊女卑的秩序才會端正。」 郎中的妻子聽到丈夫這些話無一不在諷刺自己,於是便問丈夫讀的是什麼書?郎中告訴她是《毛詩》!妻子又問:「這些詩是誰作的?」郎中說:「周公。」趙氏冷笑說:「怪不得,周公是男子,所以這麼寫;如果換作是周婆,肯定不會這樣說!」 後來人們常把這段故事當作笑料,用來嘲笑那些嫉妒成性、不准丈夫買妾的女子。其實楊郎中夫人說的是至理名言,它觸及了婚姻的真正本質:古來男人利用所掌握的權力,為社會訂定了雙重的道德規範,男人可以同時佔有許多女人,女人卻只能擁有一個丈夫,即使不必然「從一而終」,也得等到自己被休或者丈夫死後才能再嫁;像這樣極為明顯的不平等,由於在父系社會中盛行,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也有一些女人自己無子,又怕擔負妒婦的名聲,名為替老公覓妾,實則找些粗蠢不堪的丫環強迫老公敘人倫之禮,以杜眾人之口,這些做老公的,其實是有苦說不出的。 婚姻不是個人的事,而是人對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而是雙方面的事;所以當事者除了考慮本身的需要之外,還得兼顧配偶、子女以及自己的行為將帶給所有相關者的影響,唯有夫妻彼此尊重,心思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是可長可久的相處之道。 而當女人必須依附於男人,命運也取決於丈夫的時候,妻與妾、妾與妻之間為奪寵而明爭暗鬥是不可避免的,嫉妒不一定源出於愛情,嫉妒往往是基於保護或爭取自身的利益,過去因嫉妒而造成的婚姻悲劇史不絕書,這是周代男性多偶婚制留給我們深思的地方;反之,目前開放的社會給婚姻帶來的有益改變,應該涵括更公開而廣泛的承認夫妻平等對待的需要!

「 壓」力大 新年易生躁鬱症

2008年02月05日
公開
84

2008/1/29 人間福報醫藥版 借錢發紅包、媳婦怕與婆婆同住、怕做年夜飯增加負擔 疾病易纏身 溝通能舒壓 【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當多數人開心迎新年時,卻有一些人害怕年節到來,尤其是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還需發紅包與人比多少,壓力一來就爆發躁鬱症。醫師指出,歷年都有因承受不了年節壓力而就醫的個案。 一名四十五歲的計程車司機,原本就有躁鬱症病史,狀況一直很穩定,但是每到過年之前,他都會向醫師抱怨,陪太太回娘家壓力大,因為太太娘家的其他女婿,個個事業有成經濟優渥,他們包給孩子的紅包金額都相當大,但是他經濟狀況不佳,根本無法同等包回禮。 去年年節前他又來就診,也提出相同的抱怨,二周後回診時,患者竟到處發紅包,醫護人員及患者都收到紅包,原來是他向銀行借錢擺闊。醫師診斷,由於患者壓力太大,引發躁症發作,所以才會做出這些事情。由於他狀況嚴重,醫師要求他住院,春節就在醫院度過,整整住院一個多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劉宗憲指出,原本就有焦慮、憂鬱或躁鬱等精神疾病患者,多數會有年節壓力,包括發紅包的壓力,或是媳婦擔心回鄉與婆婆同住的壓力,也有做年夜飯的壓力等。 劉宗憲表示,若家中有這類患者,年節期間要特別注意,年節前就診,可要求醫師先開備用藥物,若剛好到了減藥階段,也可以過年後再減少。 家人也應多關心患者的壓力來源,若媳婦擔心與婆婆同住壓力,可協調吃完年夜飯後就回家;若擔心紅包問題,可先與孩子溝通,收到紅包後交給父母。 劉宗憲也提醒,年節過度玩樂,打亂生活作息也很容易誘發焦慮或憂鬱症,往往在年後爆發,也就是一般常講的收假症候群,建議大眾年節之前做好假期規劃,避免年後失落感,收假前也應提前調整生活作息。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易疲勞、鬱鬱寡歡,建議多與親友聊天、戶外散心,或向專業人員諮詢。

忘年之交

2008年02月04日
公開
11

《原來如此講典故》 忘年之交 2008/1/30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字解文說工作室 忘年交,是指不拘年齡、職業、輩份,彼此推心置腹而結交為無話不談的摯友。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史不絕書,像唐代的文人韓愈與孟郊、現代億萬富翁比爾•蓋茲與年長二十五歲的巴菲特;乃至金庸筆下的楊過與老頑童、郭靖與周伯通,都可說是「忘年交」的例證。但是,這三個字的典故,又是語出何處呢? 原來如此: 當東漢末年(約西元一九六 ———二二○年)天下紛爭,群雄四起。孔融、禰衡具有文才,孔融年已五十,而禰衡年末二十,仍能相交為友。孔融將禰衡推薦給漢獻帝,讚美他:「資質美善異於常人,見善若驚,嫉惡如仇,如使立於朝廷百官之中,必可見其正直廉能。」 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禰衡性情剛傲,不肯事曹。曹操懷忿召為鼓吏,禰衡演出史上有名的「擊鼓罵曹」。曹操以借刀殺人之計,將禰衡遣送劉表處,後被江夏太守黃祖所殺,年僅二十六歲。 孔融秉性剛直,因諫阻曹操南征劉備、劉表、孫權之事拂逆曹操之意。御史大夫郗慮向來與他有嫌隙,便趁機對曹操進讒說:「孔融平日每每輕侮丞相,又與禰衡相友善,禰衡稱讚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讚美禰衡是『顏回復生』。以前禰衡侮辱丞相,都是孔融指使的啊!」曹操大怒,將孔融併其二子殺害棄市,年五十六歲。 這兩個忘年交,真是亂世中的悲劇英雄啊! 再創經典: 忘年之交,因年長者閱歷較深、經驗豐富,能拓寬年輕人的眼界和胸襟;而年輕人朝氣蓬勃、進取心強的特點,也往往能夠激發年長者充滿活力的感覺。 正如梁實秋在〈談友誼〉中說:「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賴興趣之相近與互相之器賞,但年長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點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顯著幾分老成。老氣橫秋則令人望而生畏,輕薄儇佻則人且避之若浼。」 講古: 晉代張隱《文士傳》:「禰衡有逸才,少與孔融交。時衡未滿二十,而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忘年殷勤。」 (商周出版社)

咬春和打春

2008年02月04日
公開
12

《春節民俗》 咬春和打春 2008/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肖復興 今天是立春,表示春天來了,也意謂著農人和耕牛要開始忙碌了。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之說。 立春這一日,民間是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的,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另外,也包括吃「春餅」。如清人專有〈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乙筴,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髮新。」 可以想像,那時咬春的風俗還是非常濃鬱,也是非常時尚的。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打春的「打」字最搶眼,最生動。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樣,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的。最早的立春之日有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這裡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這在《禮記》和《左傳》裡都有記載。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裡,都賣有春牛圖,春牛圖上前面牽牛的那個男子,畫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不是農民,也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祈禱保佑。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還有裝扮成春官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已經很悠久了,最早都是宮裡親自出馬,操辦這一切,而且是要在宮內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 後來有了改變,把芒神和春牛改設在郊外,明崇禎年間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石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鞭打春牛,意謂勸耕。之後,退朝時,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泥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為的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

黃小琥 滅絕大反攻

2008年02月03日
公開
11

【otis 娛樂通】黃小琥 滅絕大反攻 2008/2/2 | 作者:奧的斯 黃小琥出道26年,去年底因擔任超級星光大道評審,被網友封為「滅絕師太」後爆紅,但在這之前,她歌路、情路走得很坎坷,卻鮮少人注意。 黃小琥出道之路其實與星光幫雷同。她曾在1989年參加亞洲區歌唱比賽與香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的選手競賽,最後獲得第四名,一舉拿下發片的機會。隔年,她便以「不只是朋友」一曲踏入歌壇,具渲染力與爆發力的歌聲使其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肯定。 但「金曲魔咒」旋即上身,兩年內,她的歌唱事業摔落谷底,這一跌竟是25年,她也被視為「歌紅人不紅」的演藝代表人物,前幾年落得多以翻唱歌發行專輯。25年中,她失去了婚姻、女兒,連買個房子也被建商騙,寫來我都覺得痛。 黃小琥除了渾厚的歌唱實力,短髮也是她的註冊商標,但中性特質讓她甫出道就吃悶虧,包括上節目總被主持人忽視,損她是「女趙傳」;電台DJ當面問她:「你到底是男是女啊?」,甚至問:「妳是不是同性戀?」大家都承認她唱歌厲害,但容貌卻成了她的事業的絆腳石,時也運也? 少有人知道黃小琥在23歲時曾不顧家人反對,和樂手閃電結婚,不諒解的黃母四年不和她說話。這段婚姻僅維持了五年,當時唯一的女兒才一歲半,前夫離婚後,還無情地拒絕她探視女兒。 時也運也,她在超級星光大道直爽犀利但不毒蛇的評審風格,讓她重新被觀眾喜愛,偶爾現場指導選手,也讓人再次見識她的實力,這個評審當之無愧。金曲魔咒至此消除,鹹魚大翻生。從前黃小琥的好,只有小眾欣賞,現在誰不知道「滅絕師太」!話說「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但誰能像黃小琥一樣等這麼久。 時來運轉的黃小琥,今年5月將在北中南展開4場大型巡迴演唱會,現在一票難求。但更好的是,現在她女兒上大學,為了就近上課,已搬去和她同住,這對黃小琥來說,大概是最好的禮物了。

讀書人的心事

2008年02月03日
公開
9

《天南地北》 讀書人的心事 2008/1/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楊光治 愛書是讀書人的本性。魯迅先生在創造孔乙己的形象時,加進了他偷書而被人吊著打的情節,不是為了表明孔乙己的道德敗壞,並給小說增添一點可笑的調節,而是為了更深刻地展現這個落魄讀書人,愛書愛得忘乎所以的糊塗景況。 著名作家郁達夫先生也極愛書。他曾撰稿云:「絕交流俗因耽懶,出賣文章為買書。」還在《濃春日記》中寫道:「經濟不充裕,想買的書不能買,所感受的痛苦,比肉體上的飢寒還要難受。」 因此他也做過一件「忘乎所以」的事:上世紀三十年代他的夫人王映霞客居杭州。一天,王映霞拿四十元錢囑他去買米,半途他卻習慣地走進了書店,發現一套心愛的書就買了下來。他喜滋滋地走出店門不久,才忽然記起那是買米的錢。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孔乙己和郁達夫那樣的故事極少發生,可是為了買書而節衣縮食的讀書人卻多得很,因無力買書而長嗟短嘆的讀書人也多的是。清代的秀才徐雲路曾賦詩來抒發這種情懷: 生成書癖更成貧, 賈客徒勞過我頻; 聊借讀書佯問價, 知非售處已回身。 乞兒眼裡來鶚炙, 病叟床前對美人; 始嘆百城難坐擁, 從今先要拜財神。 詩的一至四句敘述與書商的交道。五至八句抒發了無錢買書的嘆息。 「鶚炙」即烤鶚(貓頭鷹)。「乞兒眼裡來鶚炙」,自然高興至極;「病叟床前對美人」,可惜有心而無力。用這兩個句子來比喻面對心愛書籍的興奮和無錢購買的苦惱,很鮮明。 「百城」的典故出自《北史.李謐傳》。李謐很愛書,常對人說:「大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意是擁有萬卷圖書,就像當了管轄廣闊地區的大官那樣得意),後來「擁百城」就成為藏書眾多之喻。 所以最後兩句詩,是慨嘆由於自己沒有錢,難以實現藏書豐富的理想。 這首詩真切地展現出眾多真正讀書人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