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妹台時:魔法酷阿嬤

2018年10月15日
公開
59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10月15日(一) 魔法酷阿嬤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品讀李煜這闋詞,讓我感嘆時光無情飛逝,尤其看到學校增添新一屆學弟妹,這種感受更是深刻。 初進國中時,小考次數增多,每科有不同老師讓我不能適應,花最長時間適應的是各科老師的教法,各種教法使我一天內要換好幾種聽課模式,忙得焦頭爛額,有時還來不及消化,老師就已經開始講下一段了。 公民老師的教法是帶我們畫課本重點,再補充整理和做筆記;歷史老師則是用投影片教我們課文內容,發學習單方便我們複習。 生物老師的教法最讓我覺得奇怪,之前完全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教法,同樣寫學習單,卻不先帶我們看課文,而是各組拿小白板一題題討論,可翻閱課本查答案,卻不能找講義或自修。剛開始真的很痛苦,根本不曉得內容的我一看到題目都傻了,什麼基因、什麼細胞的完全看不懂,我們這組的分數經常墊底。 那時不知老師用意的我們只覺老師很怪,教法跟別人不一樣,常跟別的老師反應生物聽不懂、生物完蛋……這類的話,但其他老師不這樣想,甚至跟我們說生物老師「走在時代尖端」,她一點都不落伍。當時我們聽到這句話莫不嗤之以鼻,不以為然,私下還為老師取了個外號叫「魔法阿嬤」。 漸漸的,我們的想法變了,老師的學習單雖要寫很多東西,有些答案課本還不一定有,但生物老師教我們的東西相對多了許多。課後複習時,思考邏輯非常清楚,準備段考很是輕鬆。我想老師的教法應是時下最流行的「學思達」,要我們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熟悉老師的教法以後,我們也喜歡上了這位幽默、另類、好玩的魔法阿嬤。 國二了,沒了生物課,在校園偶可看到老師的身影。像今天我看到老師在洗她的餐具,開心飛奔到她身邊撒嬌:「老師,好久不見了!」老師不改她的酷本色回我:「廢話,過了一個暑假,當然久。」你看,魔法阿嬤是不是很可愛?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2018年10月14日
公開
50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主編、繪者:潘家欣.黑眼睛文化 〈妳也+1,我也+1〉潘家欣 進入媽媽世界之後,我才驚覺母親原來被社會壓迫至此,幾近於現代奴隸,凡屬家庭育兒工作一律先找媽媽、孩童身心失序一律先怪媽媽,媽媽不但無給薪,還要背負所有罵名,甚至連我自己都對這種畸形現象視而不見,非要等到親身作了奴隸,才看見所有媽媽的心裡苦不能說。 網路上成千上萬個媽媽購物網站,這才發現媽媽們默默撐起了兇猛蓬勃的地下經濟規模,經濟成長都要感謝媽媽才對。但是從外人眼光來看,只會覺得媽媽們就是愛亂買,媽媽不但不被感謝,還要被鄙視。 母親身分為何如此矛盾?社會為何一邊謳歌母親的偉大、一邊又厭惡著母親?其實母親身分半是天生、半是再造,而她的病、她的惡形惡狀多是被環境塑造出來的──媽媽囉嗦是因為爸爸不幫忙、媽媽專制是因為爺爺寵孩子、媽媽保護過度緊箍著孩子不放手,是因為如果孩子怎樣了全世界就先罵媽媽……母親只能以自身的溫柔,以及內建的無限潛能去對抗這一切不友善,越絕望,越燃起希望,跌跌撞撞帶著孩子往前走。與其謳歌母親真偉大,我們對媽媽能不能多幾分實際的支持,多一些寬容?停下腳步來,好好傾聽她們說甚麼? 〈照相〉林婉瑜 漸漸的 不再為自己拍照了 相機裡全都是你: 高興的你 比yeah的你 吃糖果的你 畢業典禮的你 很久很久以後 你還會記得我嗎? 微笑的我 午睡的我 種花的我 開車的我 用你的眼睛 替我照相 〈沉思的人〉林婉瑜 不要打擾我 我正想些什麼 每當你要我抱的時候 我要旁人 抱你到外邊散步 漸漸的 你也變成 一個喜歡沉思的人 喜愛緬梔子、桂花、變葉木 勝過我的擁抱 你也會變成一個喜歡寫詩的人嗎 這世界 有許多詩的存在 許多人無視 使它們委頓、死亡、消散 你要寫它們嗎 先教你寫字 那些彎彎曲曲方方正正橫豎交錯或構成圍城的 沉思的字 顆粒:為維護夫妻彼此身心健康與家庭和樂,懶惰是必要的,閉嘴是必要的。

建華讀書會2

2018年10月05日
公開
44

10/5(五)建華讀書會•曹之媛老師 讀本:陳志恆《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1.讓他去跌撞,需要時才拉他一把。 2.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 3.壞掉的大人製造一個受傷的孩子,壞掉的大人以前是一個受傷的孩子。 4.你不知不覺會複製媽媽教養的方式。 5.小孩子4∼5歲時是最可愛的時候,傾注我們的力量去教他人生中比較善、比較美的那一面。 6.是不是我們比較老的人能平和有耐心去對待一個孩子? 7.讀一些書跳脫出曾做過愚昧之事。 8.有時我安慰別人,我並不知是否有無安慰到他,會辭窮就硬拗,告訴自己我有安慰到他。 9.年紀大的人會記不住東西,因為他是一個白板,重覆用了好多次,之前記太多東西,擦了又擦,不如小孩一教就記住。 10.省察自己是否樂意去做,或是不得不做,卻逼自己去應對。 11.感受是從心發出,想法是從腦子發出。 感受:我不想去參加學生的喜宴。 想法:可是他媽媽一定要我去。 12.打完一場漂亮的仗,買一杯咖啡坐在路邊好好品嘗。 13.自我一旦慌亂,所有的應對都會亂掉。 14.為什麼失智、憂鬱症、精神失調的人會那麼害怕?因為他中心的那個我已經慌亂。 15.不要太過在意班導打來說什麼,那你會睡不好。 16.班導師和孩子投緣最好,反則也不必強求。 17.養孩子是藝術也是修行,陪伴是最好的禮物。遇到事情不會我們一插手就有所改變。 18.鼓勵孩子發展多一點的專長,讓他更有信心,會讓我們活得更快樂。 19.教養孩子用3分,對待長輩用3分,用3分對自己→即是善待自己。

戀戀銅鑼燒

2018年10月03日
公開
43

戀戀銅鑼燒�多利安助川.博識圖書 1.德江的紅豆餡和桶裝的現成紅豆餡截然不同,不論香氣或甜味都饒富層次,在他口中擴散開來。 2.越過柊樹圍籬吹來的風,似乎正不平靜地向我細訴著什麼……就像是一種預感,讓我覺得應該要向店長說明比較好。 3.有時即使我們以為沒做錯什麼、理直氣壯地活下去,還是會被社會的偏見擊垮,需要用智慧去面對。 不過,現在不論是我或是店長,都必須跨越這個難關,長吁短嘆也無濟於事。你身為日式點心的師傅,請務必突破這個困境。 4.說實話,關於紅豆餡,我已經沒有能夠教你的事情了。所以,接下來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帶著自信去做就好了。 5.人的一生絕不會只有一種色彩,有時會突然變成全然不同的顏色。 書評: 《戀戀銅鑼燒》是一本輕鬆易讀的心靈成長小說,透過銅鑼燒的紅豆內餡來側寫出一名歷經滄桑的七十來歲老婦人和負債的銅鑼燒店長以及一名女高中生的生命故事,而人生動盪起伏與人性的善與惡面向也在他們交集的那瞬間,激出美麗的夢想與努力想要突破困境的決心。 人與人的緣份是一件很妙的事,每天都有那麼多的人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是能夠與我們的生命擦出交集的人卻不多,有時候總有人必須付出點行動,才能讓彼此的生命產生交集,像書中三名主角相識之前,他們都各自背負著人生重擔,老婦人吉井德江只想要在人潮聚集的地方工作、小春銅鑼燒店長千太郎全年無休地工作就為了償還債務、女高中生若菜為了無法養寵物離家出走,原本他們該是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因為老婦人鍥而不捨地要求在銅鑼燒店裡工作,才用美味的紅豆內餡牽起了彼此的緣份,千太郎從吉井德江身上看到了對於手工紅豆餡的執著、若葉從吉井德江得到了在複雜的家庭環境裡無法獲得的溫暖,而吉井德江得到融入人群的滿足感。 前半段的故事充滿了溫馨感,一名來歷不明的老婦人用自製的紅豆餡帶來了小春銅鑼燒源源不絕的客源,也讓千太郎很慶幸自己用二百日圓就請到一名出色的廚工,後來在千太郎工作過度累倒後,吉井德江成了一天店長,就此她成為了店內的鎮店之寶,不需要再獨自待在廚房裡,躲避來自人群的視線,直到漢生病的傳聞出現,銅鑼燒的老板娘找上門,才讓千太郎不得不忍痛辭退吉井德江,讓彼此的緣份就此斷開,但後來再見面的契機卻是由一隻金絲雀帶來,就此故事進入了動人溫馨的片段,同時也帶點與生命告別的苦澀。 吉井德江:「有時即將我們以為沒做錯事地活下去,還是會被社會偏見擊垮,需要以智慧去面對。」 傾聽生命的聲音,談來容易,做來可是大大不容易,但對於從生了漢生病以來就被迫長住在療養院內的吉井德江奶奶來說,傾聽生命可是一堂大學問,她曾在書中說過:「我們是為了觀察這個世界、為了傾聽這個世界而生。這個世界期待的只有這樣。既然如此,就算無法成為教師、無法在社會上工作,我們仍有出生在這個世界的意義」,說出的體悟是以她的人生做為代價才得來的,她從生病以來,就在政府的法令之下和另一群有同樣病情的人被囚禁在療養院內不得離開,雖然她在這裡遇見了丈夫、遇見了生命是值得活下去的意義,可是長久失去了自由與被迫隔離於人群之外,還是讓她不時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到質疑。 走筆至此,我想說《戀戀銅鑼燒》是一本很棒的小說,閱讀它的時間就像是聆聽生命的聲音,並從中獲得一種近似於寧靜的生命意念,最後再摘錄一小段在書中,我很喜歡吉井德江奶奶說的一段話:「不論是什麼樣的夢想,總有一天都會看見你祈求的東西,我認為其中的契機就是你聽見的聲音。人的一生絕不會只有一種色彩,驟然變色的時期有一天終會來臨。我人生這盤棋已接近尾聲,有些事也因為這樣我才明白…不論我們失去了多少、遭到多麼殘忍的對待,都改變不了我們都是人的這個事實…在黑暗的深淵中,持續在沒有勝算的困境中掙扎,緊緊抓住我們是人的這一點不放,而以此為傲。

戀戀銅鑼燒

2018年09月30日
公開
43

【電影】《戀戀銅鑼燒》~不只是活下去這麼簡單 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一個平凡不起眼的少女、一個和藹卻又神祕的老婆婆,這三個人在小小的銅鑼燒店相遇,為彼此的生命泛起幾不可見小小漣漪… (下文劇透) 光有外皮是不夠的,內餡才是銅鑼燒的靈魂所在 總是不發一語的銅鑼燒店店長千太郎把自己鎖在那四四方方的小店面,日覆一日煎著那銷路不太好的銅鑼燒;千太郎會把煎壞的餅皮給國中女孩若菜,若菜回到四四方方的公寓中,一個人從冷凍庫把餅皮拿出來吃。千太郎與若菜都用沉默阻隔外界的情感,直到一個怪怪的老婆婆走進他們的視線。 這位自稱名為德江的老婆婆,臉皮挺厚的想要應徵銅鑼燒店職員的工作,不在乎自己髮茫茫齒牙動搖的年紀以及變形的雙手。 一開始千太郎當然拒絕這個荒謬的應徵者,直到吃到了德江奶奶的紅豆餡驚為天人,才決定讓德江奶奶來幫忙準備紅豆餡。奶奶說,千太郎的銅鑼燒餅皮還差強人意,但餡料卻完全不行。當她看到千太郎原來是用現成的批發桶裝原料當內餡的時候,非常的驚訝,因為內餡才是關鍵所在。 一如千太郎或者若菜,他們的外表跟一般人無異,甚至酷酷的千太郎還有小小的女高中生粉絲團,但是他們沒有用心熬出來的內餡,他們沒有靈魂。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絕望,當我放棄走出竹籬笆外的那一刻 在德江奶奶的幫忙下,千太郎的銅鑼燒店竟然成了排隊名店,就連千太郎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有一天,客人突然不來了,原來奶奶曾是痲瘋病患者的事情已經在小鎮傳開來。為了店的聲譽,奶奶辭職了。千太郎與若菜相約來到奶奶居住的痲瘋病患療養院探視奶奶。 以前痲瘋病被認為是骯髒、會傳染而且無藥可治的疾病,所以得到痲瘋病的人,全部被強制隔離到療養院所,說穿了就是要他們去那裡等死,不要破壞正常人的生活,德江奶奶也是這樣。她在17、8歲的時候被哥哥帶來這家療養院,燒掉了臨行前母親織給她的白色新衣,從此天涯一方。(註1) 為什麼奶奶會走出療養院,來到千太郎的店幫忙。奶奶說,因為她看到了千太郎傷心絕望眼神跟當年她放棄走出竹籬笆外的時候一樣(早年痲瘋病患除非群體行動,否則不能自己擅自離院)。(註2) 而千太郎的絕望呢?原來千太郎曾經犯下重傷害罪,不僅蹲過苦勞,還為了賠償被自己打到重殘的受害者,借了一大筆錢,為了還債才在債主的銅鑼燒店工作。他對過去是如此的悔恨,對現在是如此的絕望。奶奶就是看到他這樣的眼神,才想要接近他,來這裡工作。 我們是為了觀察這個世界、傾聽這個世界而生 被眾人歧視的眼光逼回到院內不久,德江奶奶就因病過世了。她留下一捲錄音帶,告訴千太郎以及若菜,她熬煮紅豆的時候,想像那一顆顆小小的豆子從種植、生長、採收….被多少陽光俯照過、吹過多少微風、喝過多少溪水…所以即便曾經被隔離、被歧視、被遺棄,德江奶奶依然不願意放棄曾有的夢想:走出院外製作甜點。德江奶奶說「我們是為了觀看這個世界、為了傾聽這個世界而生。當我們感受到世界時,世界就誕生了……每一個人一定都有他誕生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 最後,若菜走出那個沒有溫暖的家,當起了高中生,而千太郎離開債主太太一再仗勢欺人的銅鑼燒店,自己擺攤。 千太郎與德江奶奶相遇是在櫻花盛開的時候,經歷酷暑與寒冬,時光又來到賞櫻的季節。千太郎擺著小小的銅鑼燒攤,很有自信的對樹下一群群賞櫻的人們大喊「好吃的銅鑼燒,快點來買喔~」 (下文心得) 雖然《戀戀銅鑼燒》劇情與多數的勵志或心靈成長電影無太大的差異,但在導演河瀨直美的詮釋下,卻成了一部不凡的電影(難怪可以成為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開幕片) 春天,滿街飄落的櫻花,甚至飄進了銅鑼燒裡,接著夏天、秋天、冬天,街道與路樹也有所不同,導演沒有刻意提醒我們,但他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輕易查覺的四季變化。德江奶奶熬煮紅豆餡的過程固然樸直誠摯,但如若沒有奶奶想像紅豆乘著風越過河水穿過陽光再成為盤中飧獻禮的旅程畫面,則那對紅豆餡恭敬的姿態,就會變成"一步一腳印"般的勵志故事。一開始奶奶常常對著那好幾層樓高的蔥鬱樹枝打招呼,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在療養院死去的人是不能有墓碑的,所以其他患者會為死者種下一棵樹,因而在奶奶的眼中,樹都是她朋友的化身。 或許你不相信,上述我說的許多劇情根本都沒有確實的"演"出來,但這不影響觀眾感受這三個人物的真實性。真的有一個不快樂的銅鑼燒店長、一個不快樂的國中生以及一個奇怪的老奶奶。原來,在拍攝期之前,河瀨直美導演就開始運用各種方式讓演員進入他們的角色。例如雖然電影沒有演到千太郎坐牢,導演卻真的把永瀨叫進一座牢房關起來,讓永瀨一個人蹲在裡面,更安排了工作人員身穿獄卒的制服在那邊走來走去,以及無預警的告訴正在"坐牢"的永瀨說「有面會」。又或者在拍攝現場,永瀨不叫做永瀨,而是叫做千太郎,即便沒有在拍攝,大家還是會叫他千太郎。我相信導演以及演員已經為他們的角色做了萬全的背景準備,所以即便沒有演,我們還是可以完整的看到一個角色背後的故事。這背後的故事是年紀輕輕就染上痲瘋病被歧視一輩子的德江奶奶、差點背上人命的千太郎以及在成長於單親家庭但母親不可靠的若菜。 河瀨直美是在奈良鄉下長大的,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異,因為祖父母也離婚了,所以她是被祖母的妹妹、妹夫收養長大的。這位拍紀錄片起家的傳奇導演,據說(因為我沒看過)早期她的紀錄片都緊扣住她被父母遺棄的童年記憶,而劇情片則是探討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人物家庭關係(應該吧?因為我也只有看過《沙羅雙樹》以及《七夜侍》)。《戀戀銅鑼燒》當然也有這樣的觀點在裡面,德江婆婆憶起帶她來療養院的哥哥以及織新衣給她的媽媽;千太郎後悔不肯好好聽媽媽的話,最後因為坐牢連媽媽的最後一面都沒看到;若菜的媽媽則是只會叫她不要去念高中以及跟個少女一樣蹲在陽台講電話…但德江婆婆有她的樹朋友、千太郎有他的銅鑼燒,若菜也有她的金絲雀,雖然最後德江婆婆也變成了一棵樹、千太郎離開了安穩的銅鑼燒店、金絲雀也被放生了,但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不只是"活下去"這麼簡單,要有尊嚴的活、有靈魂的活,我個人認為這是《戀戀銅鑼燒》最好看的的部分。 註1:當時任為痲瘋病是高度傳染的疾病,所以一但確認罹患該疾病,患者所有的東西都要被燒掉。日後如有與外界流通的物品,也一律要清潔消毒,所以有些療養院有自己的交易貨幣,那是因為當時相信如果流通痲瘋病人曾持有的金錢,會造成疾病傳染。 註2:即便是集體行動,只要是病人經過的地方都要消毒清潔,甚至必須要佩戴搖鈴以提醒一般人避開。

妹台時:轉角時光

2018年09月30日
公開
53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9月30日(日) 轉角食光 沒考上大學的沈琛喪失了對事物的熱情,什麼事他都提不起勁,沒上學也沒工作,只能當個家庭主「婦」,再也想不起之前在高中時跟同學一起玩樂的心情,連看手機都覺得沒趣。直到那位酷酷的、長年飄泊在外的二叔來找他,才重拾那份想做事的熱情。 老實說,我覺得一開始沈琛的生活有點可怕,成天待在家沒事做,無聊又痛苦。若是換成我,別說一年,一個星期我就舉白旗想離家,至少找份兼差工作吧!可是對於一個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又另當別論了。順應眾人期待去考大學,卻不幸跌落萬丈深淵,沒人懂你,沒人拉你一把,使你重回社會軌道。所有人只會認為你是個不認真念書,只靠父母養的靠邊族。有人從此一蹶不振;有人會努力準備重考;有人像沈琛,不想死也沒心情重考,荒廢課業與人生,渾渾噩噩過日子。這樣的人除非有人幫,否則真的一事無成。 沈琛的二叔是個反對死板爸爸,離家出走自己闖蕩的特別男子。他有個觀點我很認同──「人活著要學會接受」,世上有太多遺憾的事,有你所看到的,也有你所看不到的;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有發生在周遭人身上。有些事不是我們可以改變就別干涉,讓別人去處理;遺憾事天天發生,管也管不完,熬過一段時間,心境上自然就不同了。 《轉角食光》的作者千川用他的生花妙筆寫出一部流浪餐車滿足不同形色客人的故事。「一個轉角,就是一道風景;一次巡迴,就是一段食光。」食物總能帶出人們難以言說的心事,一個又一個故事在不同轉角處上演,因著食物而受撫慰的心靈有著被理解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