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妹妹逛市場

2008年02月19日
公開
9

很難得單獨帶妹妹上市場,真是佩服自己的勇氣。 在書攤,妹妹看到家裡有的書,她都能一一列舉,是媽媽的、是阿晟的、是妹妹的。由此可見,她的觀察力合格。可惜的是,架上沒有世界地理一本通,只好買一幅中國地理拼圖,讓孩子們過過癮。 玩具鋪是妹妹最流連、最捨不得離開的攤位,老闆很會招呼小孩子,任妹妹自己玩,還會一一為她介紹,難怪她捨不得走。為哥哥買一盤棋盤,和一盒拼圖,兄妹倆對這玩意的興趣頗濃。 把妹妹騙出玩具攤,她索性要我抱,走了兩排攤位之遙,要她自己走,沒料到她竟欣然應允,咚咚咚!又跑到另一攤玩具鋪前,逕自蹲下玩起來。那家是賣衣服兼玩具,媽媽眼拙,沒看到擺在牆邊的一堆玩具,被妹妹擺了一道。 老闆娘擺著一張臉走出來,問有沒有要買什麼,見我們沒有購買的意願,她下逐客令:「沒有要買就不要玩,玩壞了就要買。一個才150元,很便宜,買回去玩。」媽媽聽了也很不高興,拖起妹妹就走,她還很不想走,於是強抱起她:「我們不買就不要給人家玩,媽媽再帶妳去阿伯店裡買玩具。」 那老闆娘還在後面碎碎唸,她不悅我們不買還玩免費的,如此狹小心態媽媽很想建議她,乾脆直接掛張標示牌,上面可寫道:凡店內所有商品,不買,勿碰!不小心摸到商品者,一律照原價購買。 如此應可有效嚇阻像媽媽這類只看不買的奧客吧!

讀書只為了考試?

2008年02月19日
公開
9

《收放之間Q&A》讀書只為了考試? 2008/2/14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功文奶奶 情境 曉梅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領悟力很高,學什麼都很快。為了好好栽培曉梅,曉梅的媽媽除了工作加班以外的時間,都用來陪伴曉梅寫功課,考試前也總是會幫曉梅一一複習。不過,媽媽發現,曉梅的考試成績不是很穩定,有時候考得很好,有時候又考得很差。如果考試前,媽媽因為工作因素無法幫曉梅複習,曉梅那一次的考試就會考得特別糟。 所以,媽媽在曉梅每次考試的前後,總是格外焦慮,努力撥出時間幫曉梅複習。 可是,這次期末考試時,曉梅的媽媽因為工作太過繁忙而沒空幫曉梅複習功課,結果曉梅的考試又考不好了。看到考卷,曉梅的媽媽嘆了口氣,對於曉梅的功課老是時好時壞,實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答:孩子功課時好時壞的原因,依個人情況,各有不同。但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讀書習慣尚未確立,導致想念書時就念,不想念時就隨便它,而若碰到來不及臨時抱佛腳時難免就考得不好。 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在平常考試時即替子女固定複習,造成子女過度依賴父母,若偶爾父母沒空幫子女複習,孩子考試成績就變糟了。所以,最重要 的應該是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這是最實際的做法。 1.首先,對孩子表明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很多家長會像上述的曉梅媽媽一樣,視學校考試成績為衡量小孩學習最適切的標準,而誤導了孩子,讓孩子努力念書只為提高成績,而忽略了日常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聰明的小孩, 更容易造成功課時好時壞的狀況;因為聰明嘛!只要考前稍微念一下就可以應付考試,其他時間就矇混過去,但若遇到不可控制的因素就慘了。所以,父母若能讓小孩知道他們重視的不只是月考或考試而已,或許會好一點。 2.建立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孩子訂出自己的作息表,父母審慎查核後,讓孩子實施,這樣可以讓孩子培養自我約束的習慣,同時父母必須處在一種監督的立場,幫助孩子持續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要孩子改變習慣需要很長的時間,父母絕不可要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對孩子及父母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女兒咬同學的鼻子

2008年02月18日
公開
9

《功文式教育親職專欄》女兒咬同學的鼻子 2008/2/19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沒有辦法用語言或是比較理性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當下的情感,於是情急之下,他們就可能會訴諸於肢體動作。面對自己的孩子成為「施暴」者時,任何一個父母都會覺得難堪。 但是,我們應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使用暴力的原因,再教會孩子處理的方式,才能避免孩子下一次又發生同樣的情形。 在辦公室裡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原來是女兒學校老師打來的,說是女兒在學校咬了同學的鼻子,要我馬上到學校去一趟。不管桌上待辦的公文有多少,我拿起包包就往學校衝去。一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懂女兒怎麼會去咬同學的鼻子呢? 向孩子的母親道歉 到了學校,我沒有一看到女兒就責備她。我先帶著女兒一起看看同學的傷勢。幸好,那孩子沒有任何的皮外傷,但的確受到了驚嚇。我們一起跟那孩子道歉,再向孩子的母親道歉,並平靜的接受老師的處理。 回到家後,我也沒有責罵女兒,我只是靜靜的坐在女兒身邊聽她解釋。她告訴我,當時,她正跟另一個要好的同學在擁抱,這個孩子跑過來想要加入她們。可是,女兒並不想讓她加入。因為這孩子比較高,她的鼻子正好和女兒的嘴巴一般的高度,因此,當這孩子靠過來的時候,女兒因為雙手還抱著另一個同學,就用嘴巴往人家的鼻子咬上去了! 我一邊聽,一邊想像當時的畫面,實在是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拿禮物送同學 可是不管怎麼說,女兒的行為總是不對的。於是,我開始對女兒說明她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包括同學的鼻子可能留下疤痕,以及傷口、血液、細菌可能會對兩人所造成的傷害。然後,我當然也告訴女兒,同學想要加入她們的擁抱,是因為她很喜歡她們兩個人,想要和她們兩個人成為好朋友。 接著,我向女兒解釋,她不想要別人加入擁抱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她應該告訴對方就好,而不是採用咬人的方式。最後,我問了女兒,她在學校有哪些好朋友。我仔細的聽女兒一一唱名,很高興的是,女兒最後念出了那個被她咬鼻子的女孩的名字。那天晚上,女兒拿了一件小東西,說是隔天要帶去學校的禮物,她想送給那個被她咬了鼻子的女孩,並再次向她道歉。 運用肢體語言 這件事情發生過後不久,我和基金會裡一位優秀的親職教育志工分享經驗時她也提到,在她的輔導室裡有一個小男孩,因為不希望正在跟他玩耍的另一個孩子先回家,就用他的指甲劃破了對方手臂上的皮膚。所幸只有傷到表皮,紅色的爪印沒多久就消退了。 這兩個例子讓我想到,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沒有辦法用語言或是比較理性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當下的情感,於是情急之下,他們就可能會訴諸於肢體動作。 但是,傷害別人並不是孩子的本意,他們在當時根本沒有想到他們的行為會對對方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如果這時父母親的做法是責怪孩子,而沒有教孩子比較好的、理性的處理方式的話,也許下一次面對類似的情形時,孩子還是只會運用他的肢體語言。面對自己的孩子成為「施暴」者時,任何一個父母都會覺得難堪。但是,我們應先同 理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使用暴力的原因,再教會孩子處理的方式,才能避免孩子下一次又發生同樣的情形。

讀者10問李建復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15

【採訪�張春芳】 你年輕時為了夢想,曾和多位民歌手組成「天水樂集」,如今夢想是否依舊? 大學四年級時,我和李壽全、蘇來、蔡琴合組了「天水樂集」,希望能主導唱片走向,而不是跟著流行,並建立健全的版權制度,鼓勵原創精神。 就某方面來說,當日的夢想至今依然持續著。今天華語流行歌曲的產業發展,與當年校園民歌的精神有關。台灣在民歌時期就鼓勵創新,這種原創精神與我們當初組「天水樂集」相當接近。 早年你是家喻戶曉的民歌手,並曾出版著作、擔任電台主持人,之後轉入科技與網路產業,生涯經驗豐富。年輕成名的經歷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十八歲參加電視歌唱節目「六燈獎」比賽,那個節目就像現在的「超級星光大道」一樣,很受注目。當時,我抱著好玩的心理,到傳播公司報名、試唱。我的父親李模是律師出身,他雖然緊張,但仍鼓勵我勇於嘗試,還親自陪我前往。他對孩子的未來抱持開放態度,給我意見、關心我,但不會勉強我。 我二十歲就成名,但卻不曾從「名」的角度去觀看這些經歷,只把它當做自我實踐的過程。我認為能有這想法,是一種福報。 一九七八年,你唱紅「龍的傳人」,為何現在不唱了? 這首歌是侯德健創作的,有它的時代背景。當時,台灣和美國斷交,民族情緒非常高漲,而我們那時受的教育,對中國大陸也有深厚情懷,因此這首歌在當時相當走紅。 後來,侯德健到中國大陸,在台灣較少人提起。再後來,歌不紅了,我也很少唱,主因是我認為,現在不需要再去鼓動一個虛無的民族情緒。無論是台灣或大陸,此刻都需要價值的提昇,社會需要一個走向高尚、奉獻及務實的價值觀。 除了網路企業,你又成立「愛播吧」,何以會有發展聲音部落格的想法? 我喜歡嘗試新東西,嘗試創意發想的過程。我曾主持廣播節目,知道聲音的影響力,成立聲音部落格,是為鼓勵大家發展有聲的內容。 我在中國上海開發經營網路音頻部落格「愛播吧」,每天有數萬人上網。很多網友以談話方式抒發他們的失戀過程、心情故事,還有人把收藏的相聲、戲曲、評書放在網路上分享,這種新、舊聲音內容同時存在的情況,是過去較不容易見到的。 「中子創新」公司的經營概念為何?這是你夢想的延伸嗎? 我是中子公司的董事,當初參與創立這家公司,主要是為建立一個平台,鼓勵更多原創的內容製造者,例如歌曲、設計、影像,進而培養國內的文化環境。網路技術的發展造成音樂市場完全改變,產業正在解構中,但原創者的慾望和產品仍在,只是後面的配銷體系瓦解,需要一個新的產業平台和秩序,讓原創者獲得應得的報酬。所以,我的夢想還在,只是轉換不同的舞台進行。 父親對你有何影響? 家父曾擔任政務委員、教育部次長、經濟部次長,他讓我了解到「隨時要有自知之明」。家父常和人分享〈麥帥為子祈禱文〉,其中有一句話:「認識自己是認識一切知識的基石」,我深受啟發。在任何環境下,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是人生學習的過程。我們應隨時檢視自己人生的追求,了解自己現階段擁有哪些資源,還欠缺什麼。家父在二○○○年逝世,但永遠活在我的記憶裏。 請分享你現在的生活。 二○○三年我和家人搬到溫哥華,希望孩子能有更多元的選擇,學習獨立,懂得追尋自己的人生。 那時,我剛從雅虎離開,希望花更多時間和孩子相處,有點半退休的想法,卻捨不得一些創意發想的事。所以,我參與「中子」公司,又在上海開設網路公司。 現在我是台北、溫哥華、上海,三個地方跑。溫哥華是家,是我和妻子、孩子相聚的地方;台北是根,是創意發想的地方;大陸則是實踐思考的戰場,是一個市場。 維持幸福家庭的祕訣為何? 我在溫哥華的時候,大多數時間是陪老婆喝咖啡、談心,還有接送孩子和買菜。陪老婆喝咖啡是很重要的,這段時間我會談我的事業,她幫我分析,並分享她的想法,有時,我們會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總之有很多聊不完的話題。偶爾我也會看食譜做菜給家人吃。 其實我剛結婚時,因為年輕,夫妻間常有些不愉快。那時神經比較敏感,一吵架就睡不著覺。後來,我們訂了一個規則:如果吵架,一定要在睡前把架吵完,達到一個共識,以便安心睡覺。設立原則後,我們卻發現沒必要吵這麼久,夫妻間沒有什麼不能妥協的事。 你對孩子的教養原則? 我兩個孩子在念高中,其中一個要讀大學了。他們也很忙,可是我們會盡可能地一起用餐。 在溫哥華時,我家有個大書房,孩子在裏頭做他們的事,我就忙自己的公事。得空時,我會和孩子交換意見,或者「嘮叨」他們。若是孩子不聽話,我會生氣,小孩還小的時候,我還曾打過他們。可是,家父卻不曾打過我,總是循循善誘,跟我講道理。有時我會自省,為何不能像家父一樣?這是我一生的功課。 你幸福嗎? 我很幸福,除了遺憾父親離開我們早了一些。但人生當然不可能一直順遂,以我的歷程及家庭來說,我沒有什麼可抱怨,我當然是幸福的。 【講義雜誌 2007年8月號】

信心就是力量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13

【撰文�張青】 「三年前的我,個性和態度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戴着墨鏡、靠手杖慢慢進來的陳奕達侃侃而談,思路清晰,態度熱忱,和他所說的三年前的自己──木訥封閉,絕少理人,很難聯想在一起。三十歲的陳奕達曾經是台灣知名科技大廠的電腦工程師,一天工作十七、十八個小時,三餐暴飲暴食, 罹患了糖尿病而不自知, 加上用眼力過度,最終喪失視力,但他只花了四天就停止自怨自艾。現在,他是伊甸基金會的按摩師,樂觀開朗,懷抱夢想。 陳奕達回憶三年前有天寫程式的時候,眼前突然一黑,但一眨眼,又恢復正常。他以為自己太過勞累,多休息就好,並不以為意。但沒多久,他發覺自己的臉快貼到螢幕上了,視力模糊的狀況戴不戴眼鏡都一樣,才趕到林口長庚醫院檢查。抽血檢驗後,醫生宣佈他得了糖尿病,須吃藥控制,但工作滿檔的他沒再回醫院拿藥。 終於有天在忙碌的情況下,他的眼前出現黑點,他心知不妙,趕忙回長庚複診。結果眼睛出血,血糖飆到四百多,轉診眼科後,醫生發現他眼晴血管堵塞,將來恐有失明之虞。他不信邪,跑到三總、台北馬偕,醫生的說法都相同。 「我非常難過,決心開始好好控制血糖,於是辭掉工作,搬回家和母親同住。」陳奕達說,接下來他的飲食、藥物都控制得很好,每天勤運動,結果體力變好,人變瘦,視力也沒那麼快下降。但好景只維持了三個月,一次眼睛血管爆裂,讓他近乎失明。 陳奕達難過極了,但內心深處,並不相信自己終將失明,「當時我的視力只有一個手臂的距離,但我不拿手杖照樣走去搭捷運。過馬路時,我緊挨着前面的人走,他停,我就停。」 但這樣的「好景」也不長,他終於完全看不見。「有天早上起床後,只剩下一片漆黑,我努力睜大眼睛,卻什麼都看不到。我崩潰了……整整三天,我沒辦法起床,就是哭,拚命地哭。」 哭累了,心想不如一死了之,想拿刀子割腕,但不知家裏刀子放哪;想跳樓,找不到門。好不容易走到六樓,通往頂樓的門卻鎖着。「為什麼?」他內心痛苦吶喊,沒想到自己連自殺都做不到! 三天滴水未進,第四天醒來後,陳奕達餓了。「當時爸爸為了我把工作停掉,每天早上都為我準備了早餐,但我並不知道,還以為家中沒人。」當他摸索着餐桌,發現父母為他準備的火腿蛋和水時,一不小心,水杯被他的手撞飛出去,玻璃碎裂聲嚇得他不知所措。這時,爸爸飛奔過來緊張地問怎麼了,還說沒關係,他來打掃就好。「我不知道怎麼形容,爸爸的聲音帶着哭腔,我明白他內心非常難過。整個晚上,爸爸的聲音縈繞不去。」 他感受到家人深刻的愛,決心不讓情況繼續下去。「以前在公司遇到問題,我都會想辦法面對解決。我要像正常人一樣,我不要家人為我操心。」他說。隔天早上,他像平常一樣和家人打招呼。「爸爸的回答聲中有着哽咽,是開心吧。」陳奕達說,從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我的轉變是因為愛家人;保護你所愛的人,內心其實自會有答案。」 陳奕達開始和家人談笑、噓寒問暖,「這些都是我以前不會做的。」他同時開始與朋友連絡,透過介紹認識了兩位視障朋友,當天就跑去拜訪。「與他們聊天,發覺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他說,那次除了得知很多支援團體及失明人士就業資訊外,他還見識了一位全盲媽媽下班後,煮出一桌美味豐盛的晚餐。 當天伊甸基金會廣播主任李繼吾恰巧來訪,告訴他更多有關伊甸照顧盲人的詳細資訊。陳奕達心中好奇,詢問盲人如何分辨白天、黑夜?李繼吾展示盲用手錶,一按就聽到:「嗶嗶,現在時間X點X分。」當場脫下送他。陳奕達說:「我好想哭喲!當了二十幾年的正常人,處在你爭我奪的社會裏,突然有一個第一天見面的朋友,可以對你這樣敞開心房、幫助你、送你東西⋯⋯我很感動。」李繼吾臨走時對他說:「我知道你看不到,心中徬徨,有需要打電話給我。」 那天陳奕達很快樂。透過李主任幫忙,他陸續上了許多有關歌唱、錄音和廣播的課程,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家人知道也跟着感到開心。他利用午休時間,帶着錄音機,向周邊朋友介紹自己,很快贏得許多友誼。他甚至參加演講比賽,入圍兩次;還參加視障保齡球比賽,得到季軍。他說:「很多事都是以前想做,但因工作太忙或沒信心而沒做,既然像失明這種大風大浪都發生了,這種小事更應該勇敢嘗試。」 他心中排斥按摩,只想考個執照。但有次幫朋友按摩,不舒服的症狀立刻消失,他才發現按摩有治療功效,和原先想的不同,才比較專心學習。 考上執照後,由於工作不好找,他先在伊甸按摩小站擔任按摩師。 「一開始可能技術爛,常被客人罵,興趣不是很大,十分灰心,但因簽約一年,我要求自己至少做完一年。久而久之,從工作中學習,知道哪一類的客人可能有哪些問題,不但能幫助他們解決痠痛,而且和家庭主婦聊媽媽經,還蠻開心的,也感到自己的工作很神聖。」他開心地說。 他開始研究按摩的書,利用網路搜尋有關穴道的知識,應用到客人身上。不到一年,他的客人就絡繹不絕。 現在他對按摩的工作欲罷不能,白天除在醫院提供專業按摩服務外,晚上忙於建置網站和網拍,例如「無線電鈴」、「電子尋物器」能夠幫助視障者聽聲辨位,改善生活不便。他希望提供身心障礙者有關網拍的資訊和經驗交流,讓他們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陳奕達在參加廣播學習課時,認識了女友冠如。冠如是位小兒麻痺肢障者,陳奕達在自我介紹時說會寄電子郵件、寫軟體傳檔案、MSN,引發冠如的好奇。就這樣,靠着每天上網傳一則笑話給她,兩人逐漸培養出感情。 現在他很開心,覺得人生有希望,「以前我以為只要有錢,什麼都辦得到,於是拚命工作,變成工作機器,忽略了生活品質。但失明後,我什麼都不是,就像水杯裏的水倒光了,反而可以重新裝滿。」 【讀者文摘2008年1月號】

別要求孩子走特別的路

2008年02月14日
公開
27

【文�黃榮村;整理�張傑】 父母教育小孩,最重要是提供機會,協助小孩子發掘興趣,找到目標,小孩若不符父母期望,可以適度督促,但他若極力反抗,代表一點興趣也沒有,勉強去做,也不會成功。只有順其自然,做有興趣的事,才能闖出一番天地。 以我的獨生子少雍為例,上國小前,我太太帶他去山葉音樂班學彈琴,本來學得好好的,第二年發現全班只剩他一個男生,他可能覺得不好意思,有天就嚷嚷:「哎呀,何必學這個。」就沒再去了。 進小學後,他在學校學吹笛子、打鼓。笛子尤其學得快,還當起助教,音樂老師上完課,有時就會說,「換你教他們一下」,要他示範怎麼吹。我們這一代沒機會學音樂,有了孩子後總覺得,讓孩子有點音樂訓練是應該的。少雍小學時代,我還請了一位台藝大女生教他彈鋼琴,他邊彈邊混,但我也沒逼他。 他小時候也學畫,還有點天分,編起圖文並茂的班報,手寫影印賣給同學。他還畫過主題漫畫,自己敲鍋碗當配音,錄製有聲書,還滿好玩的。 升上國一,還沒升學壓力,我改讓少雍學小提琴,他來者不拒,拉得有模有樣。到了國三,面臨升學壓力,不必我提醒,他也想收心,就問我:「你看看,我要不要考高中?再拉下去,恐怕考不上,我就不要學了吧。」我說,好啊,就來準備考試。 少雍讀國中時,我曾問他要不要補習,他試聽一兩次,發現沒興趣,就打消念頭,我也沒逼他。「老頭從沒逼我讀書」,是他認為我最可取之處。結果第一次模擬考,他分數只能上第六志願,自己也有點緊張,就開始奮發圖強。 我兒子的一大優點,是一旦他想讀書,就真的很拚。我家在台大旁邊,我又在台大心理系教書,他小時候放學,喜歡找人到台大打棒球,常到我研究室和助理鬼混。升高中前夕,他每晚在我研究室讀到十一點多,最後一次模擬考可上建中,沒想到放榜只上成功高中,我太太安慰他:「成功也是明星高中啊。」他就說:「這樣喔,也好呀。」並未耿耿於懷。 升上高中,他當了校刊「成功青年」社長,自己寫文章、畫插畫、弄版面,還買了「如何領導」這種書來看,只見他從早忙到晚,自嘲是「蠟燭兩頭燒」。我兒子興趣多,做起事來很認真,能同時做好幾件事,仍活得很快樂,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 可能因為家住得近,從小在台大混,比較有感情,加上對化學有興趣,他選擇就讀台大農化系。入學後照樣搞社團,當了系學會會長,又進了台大棒球隊當游擊手,但有次滑壘撲太猛,肩膀脫臼無法繼續打球。他總要有個「副業」,於是改參加椰風社彈低音吉他,發現熱門音樂比較對他的口味,全盛時期曾參加三個樂團,還曾把頭髮染成金色。有個禮拜天,他甚至帶三個女同學來家裏,我問做什麼,她們回答:「我們排隊等『雍雍』幫我們染頭髮。」 很多家長和老師,把孩子染髮當成天大的事,我比較開明,小鬼頭追求時髦,染一下頭髮,自覺很爽,不代表行為偏差;頭髮中規中矩,也不見得守規矩,以前中學生理平頭,還不是有人亂七八糟,行為和頭髮,沒有必然關係。在我的觀念裏,小孩子的儀表,不見得要很「端莊」,但行為一定要正常,知道應對進退、不騙人、不違法、會關心幫助別人,我兒子都聽進去了,管他頭髮是什麼顏色。我們家不是很特別,沒要他走特別的路,一切都順其發展,他雖然興趣很多,但態度一貫,認真生活。 像他決定考研究所,最後三個月全心讀書,晚上幾乎都睡在圖書館,早上回家洗個澡又出去。結果考上台大、陽明等四校生化所,陽明還是榜首,但他最後仍選台大,跟著張明富教授做C型肝炎研究,做實驗做出興趣。有次張明富遇到我,還誇說:「你兒子很不錯喔,不只有想法,還能做出來。」我笑稱:「我只是不管他,並非對他沒信心。」讀書其實不必逼,得看老師怎麼帶,能帶出興趣,學生比老師還拚命,整天泡在實驗室。孩子的興趣可能改變,但只要專注,興趣愈來愈深,就不會變了。 少雍研究所畢業後,我希望他當預官,兩年後出國讀博士,但他還想玩,聽學長建議,到中研院服國防役,他認為,當兵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整天做實驗,也沒什麼不好,且對將來申請博士班也有幫助,他這麼說,我也只好任由他發展。 讓我較窩心的是,我這孩子雖然平時講話愛理不理的,但和家裏的關係還是很密切,經常待在家。他喜歡養寵物,鳥、狗、貓、蜥蜴都養過,我老婆以前嫌髒,但有天晚上我回到家,發現他們母子倆在談寵物經,還滿溫馨的。其實只要放手讓孩子適性發展,親子關係絕不會差到哪裏去。 【講義雜誌2007年11月號】

兒童書店

2008年02月14日
公開
34

【文�林良】 在我上小學六年級那一年,有一天父親招手把我叫過去,拿著報紙,指著上面的一則廣告,告訴我上海的那家兒童書局正在辦理增資募股。接著又說,他已經為我們兄弟各買了一股,從此我和弟弟就都是兒童書局的小股東了。我聽了很得意。兒童書局我很熟悉,因為我家常常辦郵購,買兒童書局出版的書來看。 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日子,我們接到兒童書局寄來的一個大信封,信封裏裝的是兩張股票。那是少見的彩色股票,股票的四邊畫滿了童話人物,例如美人魚、賣火柴的女孩、醜小鴨等。我想拿去珍藏,父親說,還是由他保管比較好。聽父親這麼說,我只好把那兩張「圖畫股票」交還給他。 我要走開的時候,父親又把我叫回去,告訴我一個好消息。上海的兒童書局不久就要來廈門開分店。「到時候你們買書就方便多了。」他說。 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心中充滿了期待。每次獨自上街,總會東張西望,看看有什麼新開張的商店沒有。我的期待並沒有落空。有一天,我來到中華路,看到中華戲院的隔壁出現的一家新商店,掛著店號就是「兒童書局」。店面的牆粉刷得雪白雪白,向街的那一邊有全新的玻璃櫃,靠牆有全新的玻璃書櫥。 我在店門前收住腳步,看看陳列在玻璃裏的書,是一系列的歷史偉人傳記,有岳飛、文天祥、馬援、戚繼光……一人一本,每本都是薄薄的。這一套書我已經買過。靠牆的玻璃書櫥裏,有兩本厚厚的新書《苦兒流浪記》,那是我從沒讀過的。我獨自逛書店不止一次,有了些經驗,大方地走過去推開書櫥的玻璃拉門,把《苦兒流浪記》拿出來翻一翻,才讀了幾頁,覺得很好看,就想繼續往下看。 一個身材高大、長得很體面的男人走了過來。他穿的是全套西服,除了長褲和上衣以外,還要加上一件緊身的背心,是那個年代的「盛裝」,很正式的。他的襯衫領子很白,領帶上還別著領帶夾;襯衫的袖口也雪白雪白的,還有戴著袖釦。 他自我介紹是店裏的經理,我成為店裏的唯一顧客。店裏的兩個店員,呆呆地看著經理為他們示範怎樣接待一個小孩子。 經理表達了對我的歡迎,又問我是不是很喜歡讀《苦兒流浪記》,然後伸手做了一個「請」的姿勢,對我說 :「小朋友,你跟我來。」 他把我帶到書店的後院,那裏有一個很安靜也很乾淨的房間,擺了四張桌子、四把椅子。靠牆有一個小茶几,上面放了一個有水龍頭的茶桶和幾個乾淨的玻璃杯。房間裏採光很好,有一片大大的落地窗。落地窗外有一塊小荒地,長了些雜草,堆了些瓦礫,是天井的位置。經理指著那一塊小荒地說:「將來這裏是個小花園,會很好看。」又指著靠牆的一座書櫥說:「我們出版的書都在這裏,每樣一本。」 他替我倒了一杯茶,又打開書櫥幫我拿出《苦兒流浪記》的上冊,對我說:「你就在這裏好好看吧。」又用對待大人的口吻對我說:「不打擾了,」說完,就轉身走回店面去了。 我在這寂靜的房間裏一頁接一頁地讀我的《苦兒流浪記》,在這種受尊重的氣氛中進行專注的閱讀,真是無比享受。我偶然轉頭,發覺落地窗外的天色暗下來了,看看牆上的時鐘,我竟在這安靜的房間一待就是兩個小時。 經理走了進來,要為我開燈。我趕緊說:「不用了,我要回家了。」我把書放回書櫥,想著應該怎樣向經理告辭,想出來的一句話是:「我明天再來。」 經理說:「來來來,一定要來,這裏隨時都歡迎你來。」他送我到店門外,熱情地說:「小朋友再見,記得明天一定要來。」 兩個店員也齊聲對我說:「小朋友再見。」 回到家裏,父親問我怎麼這麼晚才回家。我告訴父親兒童書店的廈門分店已經開張了,然後再詳詳細細地把我受到的「禮遇」一五一十地說給父親聽。父親聽得很不專心,最後竟舉手阻止我再說下去。他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告訴我中日戰爭已經爆發的消息。日本軍隊揚言要炮轟廈門,我們不得不逃難。父親要我收拾必須帶走的東西,我們準備要棄家。我自己也要開始寫我的「流浪記」了。 我對那位經理的許諾,「明天再來」,已經沒法子實現了,我跟隨父親流浪海外,再也沒有走過那家書店。一間純粹把孩子當顧客接待的書店,就這樣在戰亂中消失了。那位身材高大、彎腰跟我說過話的經理,大概也拋棄一切,逃難了吧。 【講義雜誌2007年12月號】

披薩幾何學

2008年02月13日
公開
15

【撰文�ROBERT MATTHEWS】 用科學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很多優秀科學家投放畢生心力於解開宇宙之謎,諸如生命的起源或宇宙大爆炸如何發生。即使他們找到答案,對我們凡夫俗子又有什麼影響?我們畢竟還是得活在這樣的世界──耳機線常打結,上餐館可能碰到桌子搖晃,飯店浴簾老是濕答答黏上腿。所幸,科學家雖然還未能解開宇宙大謎題,卻能幫你解決生活上的小困擾。 避免浴室鏡面起霧 很多人用手或毛巾擦拭,但那只能維持幾秒鐘的效果。因為濕空氣很快又在較冷的鏡面留下更多小水滴,導致鏡中影像扭曲。解決方法是用手指沾點肥皂或清潔劑,在鏡面薄薄抹上一層。肥皂分子會破壞水滴的凝聚力,因此只形成平滑的膜面。這樣光線通過便不受扭曲,影像自然很清楚。 尋找走失的小孩 在商店或遊樂園尋找走失的小孩,一起找的人越多,找到的機率當然越大。但可能出現一種情形︰其中一人找到小孩了,其他人不知情仍繼續找。所幸數學家研究出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讓尋找者回報的間隔逐漸縮短。例如先請大家十五分鐘後向同一地點回報;若小孩仍未找到,再出去找一次,這次十二分鐘後回報。依此類推,每次遞減。 平分蛋糕 誰都不希望分到的比別人少。如果你曾在小朋友的派對中分切披薩或蛋糕,一定很清楚這種心理。要分給四人或八人很容易,只消從中間對切再對切,必要時再將每一份一分為二即可。但如果是三人或六人呢?光憑肉眼可不容易分辨,這要靠幾何學來幫忙:先從中心到邊緣切一刀,用刀子量出半徑。沿着邊緣,每隔半徑之長就切一片,總共可切出六片;若隔兩個半徑之長切一次,則可切成三等份。 避免濕浴簾黏上身 旅館的塑膠浴簾老是往內鼓動,黏答答地裹住洗澡的人,那是因為洗澡水導致簾內的氣壓稍低於簾外,空氣將簾子往內推。避免浴簾上身的方法,是在浴缸邊灑點水,表面張力令浴簾底部黏住浴缸邊。然後就可以放心洗澡了。 避免電線與項鏈糾結 耳機線、電線、項鏈等有一種自我糾纏的奇特本能,科學家從數學角度研究了許多年,最近找到一個解決方法:將線頭線尾兩端用髮夾之類的東西夾在一起。由於交纏其他線環機會大減,即使整團丟在抽屜或口袋裏,也不容易打結。 避免被靜電電擊 逛街或下車的時候,或只是開個門,都可能突然產生靜電而感到刺痛。天氣較乾燥時,某些材質的衣物、鞋子摩擦會導致身體累積大量電荷。這時你的手若碰到門把等金屬物,便可能引發靜電。其實電荷多集中在手指之類的尖端,碰到金屬物時不妨先用掌心碰觸;手掌因相對面積較大,產生電擊機會較小。 讓餐桌不再搖晃 完美的飯局可能因餐桌搖晃而破壞氣氛。向服務生抱怨或拿紙片墊在桌腳下之前,可以先試試這個簡單的方法:將桌子抬起來轉動一點點再放下。一九六○年代的一項數學理論已證明:只要將桌子在原地轉動一點點,通常就能讓四隻腳在不平坦的地面站穩。 避免暈車 暈車的主因,其實是眼睛所見與身體感知不符。研究發現︰最好坐在可看到前方路面的位置,不要看車內的東西。 【讀者文摘 2008年2月號】

能夠讀書真好

2008年02月12日
公開
9

【文�陳宏】 你是否知道,以二○○四年為例,台灣的新書出版量,超過四萬三千種,以兩千三百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一萬人,每年可獲得十八點七冊新書,僅少於英國的二十一點六冊,排名全球第二,即使嗜愛讀書的日本人,每萬人也只能分配到新書五點八冊,瞠乎台灣之後。然而高出版量的背後,卻是高達百分之四十二的退書率。 這是文化工作者劉智惠老師,在碩士論文中的一段話。 重要原因之一,是低閱讀率。台灣每人每年讀書量,平均只有八本,是日本的十分之一。 對出版業而言,閱讀是個根本的問題,是發展的原動力,沒有閱讀,就沒有出版業;沒有閱讀的增長,就沒有出版業的發展。 不過,台灣社會卻悄然興起一種自主性的小眾學習團體,逐漸在企業、社區、學校、民間組織、圖書館及其他社教機構成立「讀書會」。 依照《成人教育辭典》的解釋,讀書會(或稱學習圈,Study Circle),係指由一群人定期聚會,針對一個主題或問題,進行有計畫的學習。其性質是自願、非正式、民主及高度參與性的。 據劉智惠老師調查,目前台灣約有一萬個讀書會,若每會以十五至二十個成員計算,則此族群約有十五萬至二十萬人。而這種以閱讀為主要目的的團體,常有助提昇閱讀率。 經設計問卷分析結果: 一、讀書會成員約有七成為女性,年齡集中於三十至五十歲,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與大專居多,職業多為公教、工商服務、自由業或家管,收入中等,每人約參加一至二個讀書會,時間多在五年以內,參加讀書會以後,平均每人每年增購三點六本書。 二、參加動機,大多是為有助於個人閱讀與學習,最常討論的主題是知識類書籍,大多每周舉行一次,每次時間約在一至三小時,每年大約討論四至六本書,讀書會的帶領人,大多是成員互相推派,資料也大多由成員共同決定。 三、在成員個人閱讀行為方面,男性喜歡知識類圖書,女性則喜歡文學藝術類,大多是為增廣知識見聞而閱讀,書籍來源則以書店購買最多。 四、在成員圖書消費習慣方面,大多是在書店購買知識類圖書,每年購書金額,多在五千元以下。購書最大誘因是內容是否豐富、合乎需要,男性重視價格是否合理,女性則較受大眾媒體的影響。 五、教育程度與收入愈高,參加讀書會的數量愈多、時間愈久、討論書籍數量愈多。 六、成員買書最多的是退休人員、教育程度與收入較高者。 七、沒買書的成員,以自由業最多,而外聘專家帶領的讀書會,甚至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沒買書。 八、讀書會成員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是看書,但多數成員幾乎不使用圖書館。 九、大約六成成員常使用網路,且每天上網時間在一小時內。 看過劉智惠老師的論文,非常羨慕能參與讀書會的人們。奉告朋友們,該讀書時就要趁早,像我本是愛書人,一旦癱瘓,只有徒歎奈何。 【講義雜誌 2007年10月號】

學習管理自己

2008年02月12日
公開
9

【文�李翊菱】 前陣子讀了一則既令人感動又為之氣結的新聞。一群攀岩專家組了義工隊,登上合歡山,撿拾少數沒公德心的登山客胡亂棄置的垃圾。感動的是環保義工的使命感,氣憤的是有一群缺乏教養的人,不顧他人感受而為所欲為。我相信這些習慣的養成,是在他們小時候,教養者長期忽略生活教育所導致。 日前陪同友人到上海,她的第二個孩子聰明伶俐又大方,由外公、外婆帶著在大陸居住。某天到一家知名餐館用餐,吃飯時我們習慣多要一個盤子,用來擱放菜渣。正當大夥津津有味品嘗佳肴時,忽然傳來一個尖細的聲音:「應該丟到地上的。」原來小男孩在修正他的媽媽,不要把菜渣放在盤裏。媽媽長時間在台灣生活,早已去除家鄉的生活習慣;而她的孩子,一出生就在外公、外婆身旁長大,理所當然地接受環境的養成。 俗話說:「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隨著文化教育的重視、生活美感經驗的提昇,早期台灣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的現象幾乎不見了,只是曾幾何時,又嚴重了起來?我認為是整個社會忽略了「遵守規範」的認知。規範,就是要用個人能夠心安理得的真性情,來配合社會大眾所制定的生活條件。而這樣的基礎,必須在平日的生活習慣中建立。 我們一起來想一想,許多生活中的小事,例如:公車讓座、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或講行動電話、在人潮中碰撞他人要說聲對不起……等,是否讓孩子從小參與,並提醒他們省察內心的變化?走筆至此,想起某次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車位,倒車時朝後視鏡看,見一位陌生太太以誇張手勢罵人。我下車問清楚原委,原來屋牆外的公用地,是他們的固定停車位置。我面帶微笑地反問:「太太,我們認識嗎?」她說:「不認識。」「那你怎麼可以罵一個陌生人呢?有話好好說嘛。」她總算表現出羞愧的樣子。 「學習管理自己」是台灣目前社會教育的當務之急。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首要條件。」當我們還無法在生活中學會秩序時,不能談自由。 【講義雜誌 200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