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王志樑 黑膠唱片與君共享

2008年06月22日
公開
2

2008/6/22 | 作者:◎記者高燈立 綿延曲折的東海岸公路上,起伏的波濤聲中,傳來從黑膠片的音軌中,加農炮的炮擊聲,原來,這是偏愛黑膠唱片的發燒友王志樑,正望著東海起伏的浪濤,一邊欣賞「一八一二序曲」,感受到音樂和海洋融合的震撼。 為了延續父親的事業,王志樑放棄原本從事的印刷業,回到故鄉照顧年邁的雙親,並承續父親的觀光民宿,成了不折不扣的返鄉漂鳥。 由於獨鍾黑膠唱片,在台北工作多年的王志樑,曾經認真蒐羅,深入音響專業,甚至曾專程到仁愛路的音響專賣店打工,透過工作的磨練,深入音響知識領域。除了對音響硬體充分了解,王志樑為了尋求老唱片,除了花錢購買外,還到台北地區的垃圾場挖寶,果然獲得不少意外的驚喜。 王志樑說,在挖寶的過程中,看過各式各樣的老唱片,不但各種年代都有──從留聲機的硬膠片,到袖珍型的唱片,及錄音帶前後的唱片,幾乎可從兩千多張唱片中,編出有系統的唱片出版史。 王志樑不否認,找到唱片後,第一步不是放進唱盤聆聽,而是需要後續的清潔整理,甚至要修復,每每要花上很多時間,「每找到一張唱片,讓它從滿是塵垢,到最後光潔亮麗的復出,還能唱出思古之幽情,再辛苦,也值得!」 王志樑說,黑膠唱片的音色,呈現出特有的溫潤感,所以和CD很不一樣。「黑膠唱片一如陳年老酒,和硬板的碟片相較,音質大大有所區別。」回到故鄉的王志樑,將兩千多張音樂片帶進位於石梯坪的民宿空間,而且大方與遊客分享,真應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說法。 王志樑不諱言,東海岸原本被西部人當成「化外之地」,但2000年在「千禧年」第一道曙光的強力放送下,「日出」盛景成為東台灣的希望之地;為了延續校長父親退休後的事業,王志樑著手規畫石梯坪觀光產業,歷經四年的籌建,面向太平洋的「石梯緣」,在台十一線旁平地而起。 如今,每當王志樑和遊客分享黑膠唱片及國台語經典老歌唱片,主客雙方總是自在安詳的分享舊時情懷,此時手中再來一枝「光復糖廠」的特色冰品,讓停駐的旅人沐浴在古早味的人文情趣。

讓人猜不透的心思

2008年06月22日
公開
3

老公帶回一個乳液空罐,說是婆婆要我買一樣的給她。 那罐乳液從婆婆使用後就一直沒好評過,每次都被唸,說我買的東西不如誰誰誰買的合她心意,我都買便宜的,像這罐乳液裡面有顆粒,製作過程沒攪勻…等等。被批評得心灰意冷,不想再買東西給她,不料竟託老公要我再拿同款的回去。婆婆說雖然品質有問題,但是質地比較清爽,她用較習慣。我自己也用過同產品,並沒像她說的問題,自己覺得好用才會買給婆婆,若是連自己都嫌的產品,我不可能買,更不可能拿去送人,那是很不尊重對方的舉動。 婆婆以前常指定我買資生堂的百優(2000元)、SKⅡ的持久潤唇膏(980元),快用完還會提早告知,到後來我自動補齊,根本不用她交代。 或許是媳婦陸續進門,她常說我送的東西難登大雅之堂,明明是她指定的禮物,不是嫌口紅顏色不好看,就是沒誰買的好用。媽媽索性不買了,我自己都捨不得用的東西,屢次被邊用邊嫌,還很捧場的用完,本還想說既然被嫌到無一是處,那我拿回來自己用好了,哪知與我面對的是空空如也的罐子? 既然喜歡用我買的東西明說不就得了,何必每回都嫌呢?老佛爺的旨意小的哪有不遵從的道理?拐彎抹角要小的揣摩上意,這對天生駑鈍的小人而言,實是強人所難。

聽雨悟道

2008年06月21日
公開
7

2008/6/20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文�錢國宏 無由地很喜歡聽雨,覺得那是一種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總喜歡找一個位置,以一種淡淡的心境去聽窗外的天籟,讓我乾涸的心池漸漸盈滿歡暢的漣漪。 古時的文人墨客聽雨講浪漫講情調講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滾滾紅塵中的一個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講究,於是就很隨意,時間、地點、空間、氛圍皆不拘,屋簷下可聽雨,弄堂裡可聽雨,瓜棚中可聽雨,臥室裡可聽雨,辦公室中可聽雨。聽雨的瀟灑,聽雨的狂驟,聽雨的沉思,聽雨的歡快。我覺得雨是自然界中的精靈,聽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靈們在一起做傾心的交流,於是我會很自然地把雨同社會、人生聯繫起來,自然,也就賦予了雨以一種生命和思想。 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靈,而鄉間的雨則是一位智者,總在我心靈最為煩躁的時候,悄然而來,潤物無聲,雖是點點滴滴,卻是如泣如訴,如琢如磨,讓我心智大開,醍醐灌頂。 春日聽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調,會使人想起孩提少年,雨絲繫住了潔白的童心。雨,絲絲柔柔,纏纏綿綿,如煙似夢,如歌如吟,整個世界都醉在這溫馨的氛圍裡。 秋日聽雨,如聽命運交響曲,會讓人想到壯年時光。雁陣排空,心如止水,憑案靜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時而如絲帛管弦,時而如群馬奮蹄,時而如玉珠銀盤,將過去、現在和未來串成了一段淡泊的旋律…… 夏日聽雨如聽一曲英雄交響樂,讓人想起豆蔻年華。日氣噴豪雨,雲陰送驚雷。夏雨中,湧動著蓬勃生機,滋養著生命和情感,孕育著激情和詩意。夏日裡的滂沱驟雨如毛伯溫手中的鼉鼓,激盪著我的心胸,催促我化為一隻雨燕直擊長空,傲視蒼穹!進入夏季就以比莊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夏日的酷熱使所有的聲音都隱遁起來,包括蟬鳴,包括雷鳴,包括鳥鳴,只有雨聲不管不顧地光臨,它是這個季節中唯一脾氣倔強的歌者。 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聽雨,聽雨的身軀跌落塵埃,聽雨劃過空氣,聽雨拍擊簷下青磚。又一場如約而至,我獨坐窗前,望簷前雨柱如簾,近處鱗次櫛比的黃瓜架,遠處如蒼如黛的倭瓜秧,高處搖曳的葡萄葉,低處攀爬的露水豆,都迷濛在一片雲霧之中。那連綿起伏的菜園,那被雨搓洗過的瓜地,那柴草垛旁蜿蜒急流的小溪,那大門口外翠綠的麻葉,那柵欄裡五彩繽紛的花朵,統統化做一個個躍動的音符。這些天籟之音,如萬馬奔騰,如狂飆落地,如纏綿琴瑟,如游絲一縷,在天地間飄過,在心靈中漫遊,空靈而幽怨。心靈與大自然之間只有在如詩的雨天才達到高度的和諧。 夏日的雨時緩時急。時而滂沱傾盆,時而疏滴稀聲。身居斗室,心中會泛起莫名的情緒來。推開一窗的雲霧,想放飛一下煩躁的心情,然而天也沉沉雨也綿綿,側耳傾聽,似有一種絕妙的聲音從窗外飄來,稀疏的雨滴打在窗櫺上,濺起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圓潤輕滑,不絕於縷。雨聲該是天生的歌者,如行雲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閒其中。又如驚濤駭浪,拍打著心底積澱的情緒。頃刻間,便覺得那雨聲宛如浪淘沙般地攫走緊緊扯在手裡的盈盈淺愁。細聽,那聲響中似有娓娓的低訴,一句三歎,如陽關三疊;似梁祝雞窗之下展卷夜讀,情絲傾吐不盡,纏綿綿延不絕;似飽學聖哲娓娓講述種種人生況味,博大而深沉。 夏天的雨,像人一樣也是秉性不一的,有快人快語的,如來去匆匆的雷陣雨;有慢聲細語的,如淅淅瀝瀝的小雨。但總的來說,還是纏綿的多。纏綿其實並不是柔弱,相反,倒是十分的剛烈,有一種「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性。記憶中,中學的一年暑假就經歷過這種纏綿。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覺它像一團棉花,揉來揉去的,就是弄不出一個定型來;更像一個性子很任性的戀人,纏上了你,就要你耳朵裡只有它,眼前只有它,腦子裡也只有它,別的一概都要抹掉。但是,這種纏綿卻沒有一絲的厭煩,相反,纏綿的背後卻是一份很鬆弛的感覺。傾聽這雨聲,我會忘記為衣食而奔波、為生存而應酬,我會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受不了這種感覺的挑逗,我竟一連數日,仰在土炕上,放軟身子,把卷展讀,與古今中外的先哲們進行著心靈的對話;倦了,便閉上眼睛,沉沉睡去。睡夢中,猶自聽到耳畔傳來的淅瀝雨聲…… 雨聲如禪,聽雨即在悟道。它使人浮躁的心境漸趨平靜,靜得像一泓無波無瀾、寵辱不驚的碧水。此時,你會感到雨打窗櫺的玉振之聲和生命的節律高度融合,前緣後塵,上譽下詬,坎坎坷坷,糾糾葛葛,一切都遠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個無牽無掛的自我,獨自品嘗那份難得的清閒。 生命不能承受太輕,也不能承受太重。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們一路風塵,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經承載了太多太多,不堪重負的漂泊時刻面臨著擱淺的沉淪。 雨天,我們應該做我們該做的事,把生命重新回顧一次,把生活再過濾一遍,把不堪回首的過去,散亂在遙遠的記憶裡,把世俗的煩惱托於過眼雲煙,留下一個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然後把它裝訂成冊,在孤獨的時候閱讀。 ———因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就像這纏綿的雨水。 鄉間聽雨,隨地參禪,此間快樂,何其悠哉!

快樂當宅夫

2008年06月20日
公開
7

私主張》快樂當宅夫 自由時報2008.6.20◎王新偉 現在「宅男」、「宅女」滿天飛,我則是個名副其實的「宅夫」! 我是兩岸婚姻中為數不多的中國新郎,來台之初,因為沒有工作權,所以當了好幾年「相妻教子」的「家庭主夫」,而我也樂在其中,不但養兒育女、打理家務一肩挑,還利用這難得的居家歲月,讀空大、學電腦、寫文章,把家庭生活變成另一個人生的桃花源,自得其樂也收穫滿滿。 來台之初,兩人世界就變成三口之家,由於我和妻都沒有跟家人同住,所以「全職保母」的重責就落在我的頭上,妻外出工作,我就主內,奶爸兼「煮夫」,家庭生活倒也打點得有條不紊,而小貝比的哺育,更是不假手於人,看著他在我的照護下茁壯成長,那種成就感至今仍津津樂道。 持家的經驗累積,也讓我在廚房內遊刃有餘,到市場去跟婆婆媽媽們一起討價還價,從最市井的接觸貼近台灣生活,熟悉點點滴滴的民情世故,當小視角變成大世面,濃濃的人情味就這樣在心底鮮活起來。 居家之餘,我也不甘於寂寞,不但重拾書本再充電,更在電腦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在格子裡發現靈感,在滑鼠間施展創意,把生活中的感受化成細細咀嚼的文字,讓生命更充滿想像力。 就算是「宅夫」,只要知足常樂,充實自我,平淡瑣碎的居家生活也能成為一種燦爛精采的幸福人生。

重新認識腸病毒

2008年06月20日
公開
30

更新日期:2008/06/20 11:16 uho編輯 腸病毒是近三、四十年才被發現的病毒,其實,早在中古世紀就記載過與小兒麻痺病兆相關的資料,1908年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1949年組織培養成功。1948年在紐約市科沙奇鎮(Coxsackie)的一位罹患“麻庳”病兆的病人身上分離出科沙奇病毒(因發現地得名)。伊科病毒(Echoviruses)則是指一些沒有特異性症狀,不明顯的感染之病毒群,echo是四個字的字頭語:E, enteric; C, cytopathic; H, human; O, orphan.。自1969年後發現之腸病毒不再特別命名,只以發現的次序以數字呈現,稱腸病毒68-71型。最近,又把A型肝炎歸列為腸病毒72型。時下所稱的腸病毒其實就是包括上述的病毒。 腸病毒感染一般來說它是屬於比較良性的病毒性感染,讓大家色變的是71型病毒,因為這一型的腸病毒容易併發腦膜炎類之神經病變,威脅生命。 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 賴秀澤醫師指出,腸病毒是由口糞或呼吸飛沫傳染。先在口咽部及部分腸道增生,經淋巴系統入血液,再漫延全身,包括皮膚,黏膜,心肌,肝臟,肺臟以及中樞神經。潛伏期約一至五天,在腸道增生的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當病毒漫延並侵犯全身標的器官時,明顯的臨床症狀才會顯現出來。腸病毒在口咽腔黏膜可停留一至兩週,腸道中可停留6-8週,此期間內其飛沫或糞便都仍有感染力。 賴秀澤醫師進一步詳細解釋:腸病毒的發燒症狀多呈雙峰式型態,先發燒1-2天,退燒2-3天後,再又發燒3-4天。因此,在退燒的2-3天中常被家長或醫師誤認病癒而疏於照顧,增加併發症機率。腸病毒患兒的家長應該不必慌張,要提高覺性,早期篩檢出重症傾向者,俾使獲適當處置,不擔誤治療才是要緊。簡單地說,當一個兒童罹患腸病毒感染,應隨時注意患兒的臨床表徵,如若出現驚嚇,顫抖或嘔吐;嗜睡或哭鬧不安;手腳鬆弛無力;意識木訥,呼吸急促,抽搐;諸徵狀就是表示病情惡化即將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期,必需緊急送醫治療。 腸病毒的診斷通常是臨床診斷,不需做病毒培養。治療方面也只能採支持性療法,補充水分,足夠休息,密切監控病情變化。重症患兒採維持生命跡象策略,插管使用呼吸器,甚至可使愛克膜體外循環,幫助患兒度過生命的難關,等待恢復。 預防腸病毒感染,勤洗手是不二法門。由於腸病毒血清分型多,其特異性抗體只能維持數月至數年,沒有辦法獲得終身免疫,除小兒麻痺外,目前尚無疫苗呈現。 賴醫師特別提供民眾一般之防範方法: 1、增強個人免疫力;起居衣著,營養夠睡眠足。 2、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 3、注意環境衛生;通風清潔,家長下班回家時,宜換妥居家服裝,洗手後才接觸孩子。 4、避免進入公共場所或擁擠的地方。游泳池,公共浴池,擁擠且衛生差,環境污染處是容易傳染的場所。 5、高危險群:3歲以下,要特別注意。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6、一旦被診斷是腸病毒感染,必須在家休息7天以上,避免疫情擴大。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619

寄宿學校比較好?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2

《孩子教育》寄宿學校比較好? 【聯合報╱艾莉卡(台北市)】 大學好友小芸在當了幾年助教後,如願地做起家庭主婦,當家庭主婦是她大學時最大的心願。 後來因為不小心懷了第三胎,新生兒的報到,讓原本平順的主婦生活起了波浪,小芸除忙著餵母乳,又要照料才三歲的兒子,同時得接送上小學的大女兒,她心力交瘁,原本秀麗的外貌頓失。 近日她跟我說,在幫女兒物色寄宿學校,原因是「女兒最近很愛頂嘴,都管不動了」,接著又說,「這家寄宿小學收費很貴,註冊費加上月費,每月平均要三萬元,但很多人排隊等著讀。」學費對她而言不是問題,她老公在外商公司,薪水頗豐,然而,我卻想起當時她懷抱新生大女兒、坐月子時滿足的笑容,心中疑問著,「她怎麼捨得呢?」 這不是我周邊唯一的例子,辦公室中也有同事的親人將小孩送到類似的寄宿學校,因為父母認為小孩在家中只會看電視,沒有認真學習。我回想起大學時修習的心理學,心理學上認為小學是孩子與父母建立信賴感、與手足培養良好互動的重要時候,我很不能理解,現代人大都晚婚、晚生育,很多人苦求一兒半女不得,但目前社會卻有某種潮流,認為集體式的住宿教學比父母的親自教育重要。 美國詩人吉利蘭說過:「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滿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2008/06/19 聯合報】@ http://udn.com/

與仲介過招 別被耍了!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0

〈徵文大拼盤〉與仲介過招 別被耍了! 2008.6.19自由時報 你以為買賣房子全交給仲介業就沒事了嗎?為了成交,其實仲介業總會玩弄些買賣技巧,如果不想吃虧,切記今天的各個讀者的過招法,記取經驗,贏家就是你。 〈悲情牌技倆〉博取同情 玩兩面手法 文�獨獨(台中市) 身為黑心仲介的受害者,讓我深刻了解:同情,是買賣時最不該抱持的情緒。 首次接觸房仲,是因為債務壓力,出售父親自建的四樓半透天厝。原本家人決定售予出價高出20萬的B買家,但父親因欣賞A買方經紀的熱情,遲遲不首肯。最後,因仲介下跪與眼淚悲情攻勢,父親瞞著我們與A買家簽約。 但同情心氾濫的他,怎麼也沒想到,簽約前稱兄道弟的忘年之交,事後竟罔顧與父親約好,一個月搬走的口頭協定,要求我們一星期離開,否則收取一日數千元的違約金。 第二次交手,是在成為房地產企劃數月後,主管預備出售大樓新成屋,委託我幫忙打理。原與仲介約定520萬的賣價,成功收取4%佣金。過沒幾天,我接到仲介希望降至500萬,並自降佣金至3%的訊息。當他對我打悲情牌,請我遊說主管,幫他達成本月業績後不久,我從同業旁敲側擊,才知他收了買家10萬元斡旋金,若真以500萬成交,總收佣金將較原定高出約5萬元。 許多房仲業公司都以幸福或服務為口號,聽來頗動人,但大家一定要回歸理性面,以自我最大利益為出發點,才能讓這些玩弄兩面手法的惡質仲介,從此不再有可趁之機。 〈裝神弄鬼法〉纏功逼降價 獲利他最多 文�弱翰(台北縣) 一間公寓租給大學生,學生時常呼朋引伴開轟趴,吵得鄰居不得安寧,頻來電抱怨,跟學生幾番溝通無法改善,決定把房子賣掉。馬上就接到房仲的電話。 此家房仲前所未聞,但房仲卻展開黏功和不爛舌功,便與他訂立契約,明訂售屋價錢、服務費及時間。 過了一個星期的晚上,房仲突然造訪,一到就說:「售價太高不好賣。」要求降價,我不答應。房仲再度使出纏功,我一再表示請他們回去,契約絕不改。最後他使出裝神弄鬼功,故弄玄虛的說:「我們晚上在屋裡休息,都不敢進某一房間。」房子買的是預售屋,完工後自己住了兩年,就租給學生,明知不可能有什麼,卻起了莫名的不舒服,當時內人又有身孕,我工作又繁忙,只想快快解決這件事。改成實收價錢,降價25萬,多賣的就歸房仲。 出乎意料,沒幾天就成交了,售價居然比原訂的還高,令人氣結,更領教房仲賺價差的手法。 〈被他耍了〉一買一賣 仲介轉手賺價差 文�趙子棋(台北市) 婚後跟老公訂了一間預售屋,交屋後不滿意,便找上房仲公司來幫我們賣屋! 等雙方簽好合同後,兩個月後,業務突然天天上門,很積極的勸我們降價求售,因為無人問津,我們本不打算再把價錢調低,可是他天天上門,不死心的勸說,後來竟說,我們的屋子格局不佳、空間設計也不良……等,以他專業的眼光來看,可能賣個二∼四年都有可能。 由於他天天登門勸說,我跟老公也跟著緊張起來,所以就在業務的建議下把價錢調低,沒多久,就有買家洽詢,並在一週內順利售出。後來我在回去搬一些東西時,遇到了舊鄰居,沒想到竟聽到一件青天霹靂的消息! 原來,舊鄰居有回遇到買家,問她買多少錢?沒想到她說她花了五百多萬買,但是,我的賣價明明就只有三百多萬,而且,我們之前價錢訂四百萬而已,所以,真相大白了,沒良心的業務早就找到買主,但想多削一手,所以一方便叫我們降價,一方面又找人充當買家跟我們簽約,事後我跟老公只好怪自己當初耳根子太軟! 〈兩面話術〉買賣兩種說法 讓人傻眼 文�PP(台北縣) 最近有間預售屋想脫手。此番初次扮演賣方角色,卻被仲介人員搞得心情沮喪,原因是他們為了壓低開價,好讓自己賣屋時比較容易成交,竟將房子貶得一文不值。 我先是以賣方身分一連問了三家房仲公司的仲介人員。A女說:「你們那個建商不老實,當初說有步道,我看是假的。妳還是趕快脫手比較好。」B男說:「那裡號稱有景觀,我看是什麼都看不到!妳被騙了。妳還是趕快賣掉算了。」C男說:「這建案我手上有三間,可是很難賣。建商還有好多餘屋,他們降價賣我姊一坪22萬,我姊都不要。我相信建商還會再降價。只要不賠,我建議妳現在就賣。」 見我信心幾乎被擊潰,老公遂改以買方身分詢問第四間仲介公司。「這個案子搶手的很,很多名人都買這兒。現在一坪至少要28萬才買得到,」D女說:「你要的格局全賣光了,屋主也很惜售,想買到恐怕還得看緣分。不如先留個資料,等有人拿出來賣,我再通知你?」短短半小時內,仲介人員對買賣雙方的說法竟有如此差異,未免教人瞠目結舌。 〈理性談判〉 自己先做好功課 就不怕被騙 文�貓漱(花蓮縣) 在去年,因有感於通貨膨脹嚴重,開始與仲介密切接觸,持續看了約半年之久。在交易的過程中,並沒有不愉快,但是我們因為這一次的買賣而獲得了許多的知識。 在接到業務員名片的那一刻,我立即到內政部地政司轄下管理的「不動產經紀業資訊系統」中,查詢該公司是否為合法的仲介公司,其營業員是否為該公司成員,而不是所謂的跑單幫,俗稱的中人或是投資客。 其次在斡旋方面,我們要求營業員出示三樣東西,以確保權益: 一、屋主的「專任委託書」其在委託期間的委託售價,讓我們過目,而不是只聽營業員的片面之詞。 二、不動產標的現況說明書:明瞭屋況是否為兇宅、有無漏水、有無幅射、海砂屋,是否為違樓……等情況。 三、當日期的房子土地、建物電子謄本:以確保其產權標示,所有權人的正確性,防止一屋二賣的情形。 其實只要在簽約前多與營業員、或是屋主溝通,我想很多的誤解就能夠避免,切記勿空口白話,對於任何的承諾,需改善之處,均須付諸於書面文字,以防事後對方規避責任,那就不好了。

聽聲辨人 廁所眾生相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4

文�Jenny 辦公室裡同事形形色色,但若說到廁所的眾生相,倒也和其人相去不遠。 總務副理是個慓悍的女強人,她自認辦事能力一流,其抹黑、栽贓、愛邀功的種種小動作堪稱一絕,公司無人能及。所有人遠遠看見她,皆紛紛走避為上策,而她之於眾人對她敬而遠之的態度,倒也樂在其中。當然,在廁所裡的她,一如其人,亦是大鳴大放,來去不超過2分鐘。 財務副理外表柔弱,骨子裡卻十足的陰狠,宋朝的秦檜、明朝的東廠太監可說是其最佳代言人。當你看到陰暗角落裡發出的凶光,沒錯,就是那道光,足以讓人嘗到永世不得超生的痛!就在眾人議論是誰踩髒了馬桶座,打掃歐巴桑開口了:「就是那個財務副理啦!每次都得蹲上去,這樣有比較好解嗎?也不怕摔下來哦?把馬桶座踩得髒兮兮又對不準,我很難清耶!」 品保經理是個上年紀的歐吉桑,講話上氣不接下氣,每當他上個廁所,眾人都深怕他會跌跤。助理小妹的位置剛好在男廁門口,聽力已被訓練成異於常人,她常說品保經理真像個未關好的水龍頭,滴滴答答,只要他老人家欲如廁,助理小妹就會用一種饒富同情的眼神目送他進去。 其實在辦公室爾虞我詐的生態裡討生活,也不是全然無趣。看看這些廁所眾生相,撇開衛生問題不談,倒也能聽出一番況味。 發表於自由時報2007.6.26(二)

志工團三義行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4

文媽找我參加學校志工團的三義行,爸爸一口應允。 原本心裡有點忐忑,但轉而想想太陽那麼大,病毒早被蒸發,所以就成行囉! 今天參觀春田窯和木雕博物館,在春田窯入口處看到成排的澳洲茶樹列隊歡迎,青綠的針狀葉趨散不少暑氣。紅磚牆裡嵌入荷葉造型陶盆,陶盆裡植滿金錢草,挺出水面的金錢草株株生氣蓬勃,毫不畏懼炙熱的烈陽,愈看愈可愛。 我們沒有第六感生死戀的浪漫情懷,故當解說告一段落,大夥一窩蜂到隔壁茶棚喝茶避暑去了,只剩零星幾人報名捏陶。這就是當媽媽的悲哀,浪漫細胞早在八百年前全死光啦!剩下的除了實際還是實際。 妹妹叫我把一隻穿簑衣的鬼面照回去嚇哥哥,基本上她怕那隻鬼,每次經過都把我牽得緊緊的,口中喃喃唸著:「走開!走開!你走開!」似乎這樣唸出來和做趨趕的手勢就能把鬼趕跑,這可愛的小傢伙。 木雕博物館最讓媽媽悲從中來,從進館等待購票起,妹妹一直吵要喝水,嚴重影響到團體秩序,其他媽媽和如意老師建議說到外面商家要點水喝,不得已趕緊抱她出去。商家原本要妹妹喝她家的飲料,我說她不喝飲料只要水,當然就由我試喝,喝後還被推銷兩瓶濃縮果汁,老闆娘鍥而不捨要我帶三瓶,我說兩瓶就夠了,東西先放她那裡,參觀完再出來拿。 匆忙進館只見文媽在等我們,真是不好意思。全程就抱著妹妹無法清楚的聽解說,只好在後頭四處看看,生怕妹妹碰觸作品,不敢放她下來。這時才知道爸爸的好,爸爸會盡責的帶妹妹,媽媽在前頭盡興看展覽,完全不被打擾,多希望爸爸能同行。 出館和四位阿姨同行逛商家,買幾塊茉草皂,這夏天洗最讚了。 和阿姨去吃粄條,湯頭很順口,妹妹吃得很高興。 實在太熱了,和阿姨們在車子附近納涼,等到兩點半大夥陸續回來才踏上歸程。

摳門省錢 日本主婦最在行

2008年06月18日
公開
40

〈國際觀測站〉摳門省錢 日本主婦最在行 文�阿潼 (2008.6.18自由時報家庭親子) 日本家庭主婦喜歡用《家計簿》記帳,好用來記錄並計算每個月的家用。她們多半領老公辛苦攢來的薪水,將每月家用分裝在幾個信封袋內,盡量撙節開支在預算裡過活;如果到月底還有餘錢,則偷偷存起來成了自己的私房錢。 因此家庭主婦最愛研究各式各樣的節約妙方,而且毫不猶豫地在日常中落實,除了確實留在荷包裡的銀兩之外,更展露了她們對於生活的智慧。 <Check Point 1>世間沒有廢物 一物好幾用 出門旅行住飯店,多半都會提供備品供客人使用,日本主婦可不會輕易浪費這些免費又好用的物品。像是用過的浴帽,帶回家去可用來代替保鮮膜保存蔬果。這是因為浴帽的周邊都有鬆緊帶,蔬果放入之後也不至於密封,正好可以達到透氣保鮮的功效,原本鬆掉就不堪使用的浴帽,又獲得重生的機會。 此外,喝完的牛奶盒在日本主婦的心目中也是夢幻逸品。比方說,將紙盒拆解開來,切肉時可拿來鋪在砧板上,減少砧板磨損又衛生。若將盒子從中間、或是從側面剪開,可以用來當作冰箱的置物盒,或是拿來當作蛋糕模型。 天氣轉暖,冬天常穿的長靴也該換季了,但在收起來之前,得先整理除臭才行,擅長廢物利用的主婦找來不要的舊襪子,或是待丟棄的衣服袖子,置入曬乾的咖啡渣或用過的茶包,再用緞帶綁個蝴蝶結塞進鞋裡,好看除臭之餘,又不花半毛錢。 精打細算的主婦們每週還會挑「對的時間」去買菜。日本許多社區內的大賣場或超市為了鞏固客源,多半會在特定日子,加倍贈送會員點數,因此許多主婦會挑這類日子將當週的食材家用品一次採購齊全,賺得更多點數好用來兌換其他商品,一舉數得。 <Check Point 2>節約能源 救地球也省錢 日本人特別重視節約能源,乃因全民都認知到日本的天然資源不足,付出的代價特別昂貴。在日本的電力、瓦斯公司或是水公司的網站上,都設有教導消費者如何節能的專欄。 家電的說明書也是教育消費者節能的絕佳途徑。由於主婦們都有很強烈的節約意識,家電廠商遂投其所好,在各類家電的使用說明書上,趁機灌輸消費者更多節約能源的好方法。 有些主婦還會將冰箱內的物品整理成清單貼在冰箱門上,每次拿出一樣東西,就在上頭做記號。比方說如果拿了豆腐、青菜,就把清單上這兩樣物品劃掉,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減少打開冰箱的次數,也能縮短每次開冰箱門的時間,不失為省電妙方。 微波爐在日本主婦的生活中可不只有熱菜的功能而已,它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好幫手。在小毛巾上灑上一點酒,用微波爐加熱30秒,可拿來熱敷紓解肌肉痠痛。受潮結塊的鹽和砂糖,取一些倒在紙巾上放入微波爐稍稍加熱,再用手搓揉一下就可以輕鬆恢復原狀。蘿蔔、南瓜等根莖類蔬菜要熬煮到爛,既費時又浪費瓦斯,如果先包上保鮮膜,先用微波爐加熱幾分鐘之後再煮,可以省時也省瓦斯。 在北海道這類氣候特別寒冷的地方,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時間都會下雪,必須長時間開著暖氣保暖;然而暖氣所耗費的電力相當驚人,許多主婦為了節省電費,便在窗戶上貼上包裝商品的氣泡紙,既可保暖,還能防止窗戶結冰;更何況購物時經常附帶大量的氣泡紙,就這樣丟棄也很可惜。至於這種免錢的取暖法成效也令人相當滿意,可讓室內溫度提高兩至三度。 <Check Point 3>節約流行話題 全民都瘋狂 媒體也致力於鼓吹全民節約運動。綜藝節目「黃金傳奇」中有個「藝人用一萬日幣過一個月」的單元相當受歡迎,多年來一直都在黃金時段播出,在日本颳起節約風。眾所周知日本物價甚為昂貴,要用一萬日幣(相當於台幣3000元左右)生活一個月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這個節目卻請來兩組知名藝人,向節約的極限挑戰。為了省錢,這些藝人有的自己種菜,有的出海打魚;有的嘗試用便宜的食材料理看來華麗的三餐。該節目提倡的節約法引起不少人爭相仿效,收視率居高不下。 許多電視台等媒體眼見節約生活漸蔚為風潮,開始舉辦各式各樣的「省錢大賽」,吸引大眾參加並從而得到更多生活中節約的小祕方。被喻為「小氣女王」的小幡玻矢子就是從這類比賽中脫穎而出,成為新時代的另類偶像。她的節約之道包括肥皂不要橫放要豎立,減少肥皂和水接觸的面積,便能延長肥皂的壽命;用米糠當清潔劑不傷玉手;只要用毛巾吸去汗漬,一件上衣可以穿上50年等。別小看這樣摳下來的小錢,可是為她換得價值高達一億五千萬日幣的豪宅哩。

退休金保險費 離婚前搞清楚

2008年06月18日
公開
55

〈女人法律專線〉退休金保險費 離婚前搞清楚 提供�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 (2008.6.18自由時報家庭親子) 蓁禮因為這幾年跟先生的感情不太好,先生甚至會動手打她,她有離婚的打算,可是她自己做學校職員20幾年,將來只有退休金及公保老年給付可領;而她先生最近打算把自己較多的現金,為規避免贈與稅或遺產稅想買投資型保險,或者躉繳型年金保險,讓孩子將來取得保險給付,蓁禮想了解自己的退休金等,及給孩子的保險部分究竟會不會列入剩餘財產分配呢? 桂梅君律師詳解: 一、夫妻離婚時或夫妻法定財產關係消滅時(例如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被法院裁定准清算開始時),夫妻對他造有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產生,而夫妻婚姻存續中兩人共努力取得之財產都應計入「可受分配的財產」,而民法1030條之一規定「因繼承或無償取得財產、慰撫金」不列入分配;因為該等財產均非婚姻間兩人協力努力而得。 二、有關離婚時「已」取得之退休金及勞公保老年給付,法院實務上有認為係「無償取得之財產」,不列入「可受分配的財產」。但若將兩者認為「係工資的遞延幾付」,則工資本係婚姻間兩人努力賺得者,亦有法院認為應列入可受分配的財產。 三、有關投資型保單或躉繳型年金保險,固然有指定受益人非被保人,但因為無保險利益,且係規避遺產稅等,蓁禮的孩子取得保險給付金時,稅捐稽徵機關有可能仍稽徵贈與稅或遺產稅;而此種財產轉移,雖透過「保險」之名,實質上比較像父親直接贈與小孩,因此解釋上,應將蓁禮先生繳付之保險費列入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可受分配的財產」計算。 (婦女朋友有任何法律上的問題,可撥打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心情協談專線」:02-33933575。專線服務時間:10:00-12:00;13:00-17:00)

清涼冰冷詩

2008年06月17日
公開
2

《閒讀擷秀》清涼冰冷詩 2008/6/17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菲爾 究竟在大熱天裡我們可以用些什麼東西來取涼呢?扇子曾是老祖宗的首選。明代瞿佑作了一首詠扇詩:「開合清風紙半張,隨之舒卷豈尋常。花前月下團圓坐,一道清風共自涼。」記錄了一家大小同在花前月下,圍坐在一塊消暑的情景,場面溫馨。 《千家詩》中有:「宮紗蜂趕梅,寶扇鸞開翅;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彷彿看見宮中王公貴妃用手搖著扇子,而後面兩句則使得讀者涼意頓生。 在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的確可以激發人類頭腦的巧思。就如大馬檳城的張弼士(中國最古老的葡萄酒「張裕葡萄紅酒」的創辦人)故居,也就是著名的藍色大屋(The Blue Mansion)裡就有取涼設施:天井四周的牆壁內設通道,用外力將冷水送向屋頂,並沿簷而下,這樣一來,四周圍都會感覺到森森涼意。 其實,古早年代就有類似的降溫設備酖酖人造水簾的涼殿。唐代張仲素曾經寫詩讚賞它:「甘泉將避暑,台殿水光凝。」劉禹錫也寫了:「琥珀盞紅疑漏雨,水精簾瑩更通風」,來讚歎這個設計。 當然,大熱天若能來一客冷品,最是及時樂了。冷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屈原《楚辭》中所寫的:「挫糟凍飲耐清涼兮」。詩聖杜甫也寫了「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他描繪的是達人顯貴之家吃冷飲的情景。宋代楊萬里有:「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讀著,撲面來的竟是一股清涼意! 不過,沒有電冰箱的幫助,古人究竟如何製作這些冷飲呢?冰從那裡來?原來他們在地下挖一個大冰庫,冬天結的大冰塊就放在冰庫內保存使用,古代冷飲也許就是這樣製作的,也難怪冷飲「價等金壁」,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用了!

工字能否出頭?

2008年06月17日
公開
5

《窗下思潮》 工字能否出頭? 2008/6/17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岑逸飛 「工」字出頭是「土」,「土」字進一步便成「王」了。 中國傳統的「四民」,所謂「士農工商」,「工」是排於第三位。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民遠比工人重要。農業是國家之「本」,工商業只是其「末」。 什麼是「工」?「工」的種類很多。成書於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的《考工記》,描述古代各種手工業技術,指出「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古人總稱各種工為「百工」,這一名稱早在殷墟的甲骨文卜辭中出現。另外古代的工官,也往往被稱為「工」或「百工」;「百工」就是「百官」,當時官員都有專業執掌。 春秋時期,《論語.子張》提及子夏所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肆」是作坊,而百工則是個體手工業者。這裡說的是工匠在作坊裡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君子則通過學習來領悟道理。春秋時代的「百工」,應是手工業者的通稱。當時的百工,一般仍是聚族而居。而統治者原則上要求百工全力為官府服役,百工則可向公家的倉廩領取口糧。 《禮記.中庸》便提到:「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意思是每月每日都會為百工考察,要能及時考查業績,合理調整報酬,說明中國古代按勞力分配取酬的理財原則。 總之春秋戰國時民間手工業的大量湧現,並不意味官家手工業的衰落。官家手工業的勞動力主要有二,其一是隸屬官府的長期勞工,其二是刑徒等官家奴隸。此外還有要服徭役的以及較高技術的雇工。至於「工師」,不是工程師,而是管理工人生產的官吏。 百工的工匠,到西漢時仍屬低下階層,官府手工業作坊的工匠,也不外乎奴婢或刑徒。 魏晉南北朝時代,各類手工業者,各有專門技能,主要從事金、石、竹、漆、土、木和紡織等行業,都在官府管治的手工業作坊中工作,他們當中除了原有的奴婢和刑徒外,又加上戰爭的俘虜。 這些人各有自己的家庭,有獨立戶籍,但其身分低下,與士卒相等,不能自由被人雇用,或自由出售自己的產品。他們不僅身分卑賤,所承擔的義務更是世襲,可說是延續至後代也永遠不能翻身。 再看這個「工」字,也真有意思,其結構從不同方面看,意義不同。「工」字可用於表示細緻、精巧,故說工巧、工整;也可表示擅長,例如工書善畫、攻於心計。 如今一般說「工」是工人,是來自西方的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古代是工匠、百工,而今天「工」的涵義是「打工」,不管白領藍領,都是「打工仔」,屬弱勢社群。 古代「工」在「農」後,俗語說「工字不出頭」,從前「士農工商」的「工」,多是指粗重工作,不僅做得吃力,收入也不好,因而不受重視。農民種田,怎樣也餓不死,打工的,即使在今日,手停便要口停。 「工」字若能出頭,便是「土」字。《大學》上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今天的「土」,應相當於房地產了,打工仔能自置樓宇,兼有樓房收租,也算是「工」字出頭吧。不過也有人自嘲,「工」字出頭成「土」,不過是「入土為安」罷了。 「工」字不出頭,因為無論是工人或打工一族,其悲哀在於所拿的是固定工資,而工資的增長有限,即使有微薄儲蓄,若理財不善反會被通脹吞噬。不少人打工一生,潦倒一世,剩下的錢也買不起房子,或退休金太少,不足以養家餬口。難怪工人或打工一族的形象,是社會地位低,收入少,沒前途,沒出息。 當然,「工」字中若是工程師,是專業人士,收入應該不菲,過小康生活毫無問題。 此外,現今不少企業領袖,都是由「打工仔」拼出頭的。再說,古人說「百工」,今人則說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種行業,行行出狀元,打工也可成為「打工皇帝」。 「工」字出頭是「土」,「土」字進一步便成「王」了。二○○六年,香港排名第一的打工皇帝納稅超過一億港元,依此推算其年薪應是超過六億三千萬港元,絕對是個富豪。 「工」字要出頭,比「打工皇帝」更上層樓的,便是選擇創業。只是創業難,難於上青天,有所謂「九千男兒要創業,笑到最後有幾人」。創業難,有的是選擇了錯誤行業,有的是未能貫徹始終,有的是根本欠缺第一桶金,無錢如何創業?可是若有廣泛的社會關係,或有一定的融資能力、商業信息和銷貨管道等,在創業上或會占有較大優勢。 為了想「工」字出頭而創業,舉凡急功近利的投資衝動,或流於個人英雄主義,又或者是墨守成規,未能勇於接受新的想法,對創業都是不利的。 (《讀者文摘》六月號)

被子趣話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2

《天南地北》被子趣話 2008/6/16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競文 在古代,「被」是個總稱,大被叫「衾」(音親),單被叫「禂」(音綢)。被的大小,以幅的多少為計,幅是布帛、呢絨的寬度。兩幅的被最小,三四幅被最為普通,也有更大的被。三國時江夏人孟宗遊學,親娘為他做了一床十二幅的被,並向別人解釋說,小兒沒有什麼本事,怕朋友不理他,做個大被,可請清貧的書友同用,多受些教益。 先秦時代的婦女流行一種背負小兒用的東西,名叫「襁褓」,大約寬一尺,長丈二。襁,指布幅;褓,即被子。用「襁褓」帶孩子的風俗,在中國一些地區至今還可以看到。例如,壯族傳統襁褓用多塊異色緞子拼接鑲納而成,上用彩色絲絨繡以花卉鳥獸圖案,並以幾何紋做邊飾。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紙被」。南宋哲學家朱熹曾送給詩人陸游一床紙被。陸游收後,寫了一首謝詩:「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棉。」看來質地很好。 明代龔詡的詠〈紙被〉詩道:「紙衾方幅六七尺,厚軟輕溫膩如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獨眠客。」從文中可以看到其保暖的性能還相當高。 外國也有「紙被」,瑞典一學者發明的衛生紙棉被,有十五層,其保暖性和柔軟性,實不亞於普通棉被;尤其適用於醫院和旅館,因為用後可作廢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