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顏色入詩情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3

《閒讀擷秀》顏色入詩情 2008/7/1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 ◎菲爾 色彩本身沒有生命,不過當它附上萬物之後,就會變化無窮。用色彩入詩詞,體現詩人、詞人們對環境的觀察入微。 柳宗元的〈漁翁〉寫: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讀者似乎看到雲消霧散,一片青山綠水現出原貌。大自然那神奇變化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 有時,綠色被用作動詞,比如王安石讓人傳頌千古的〈泊船瓜洲〉: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裡的「綠」字,是讓後人嘖嘖稱奇的動詞。 盛唐詩人儲光羲也在〈釣魚灣〉寫道: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小伙子借垂釣為由,在釣魚灣等待情人到來。「綠」字的使用,使這些詩詞看來更有生機,讓人如臨其境,可謂「詩情畫意兩相依」。 除了綠色,紅色也不少。比如宋祁寫的熱情奔放的紅色: 綠楊煙外曉寒輕, 紅杏枝頭春意鬧。 崔護寫的嬌美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李煜寫的落寞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除了使用單色,運用雙色或多色來渲染、襯托詩詞意境的作品也很多: 白居易的〈憶江南〉寫: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可說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紅日下怒放的春花,那些朝氣蓬勃的花朵,在碧綠的水光映襯下,令人心醉。 各種顏色互相襯托,讀來猶如看到一幅優美的圖畫。 蔣捷寫的〈一剪梅〉: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裡以櫻桃和芭蕉的顏色轉變來暗示春天轉為夏天。這裡的顏色不但相映成趣,而且還被當作動詞使用,顯示作者的巧心妙用。 杜甫在他的〈絕句〉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二句就用上四種鮮豔卻又和諧的顏色,詩人猶如在詩中繪畫。 在詩詞中使用搭配得當的顏色,可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因此許多古典詩詞都一再使用這種技巧。得益之人,當然就是對色彩敏感的讀者。

東坡詞故事擷趣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9

《名人軼事》 東坡詞故事擷趣 2008/7/1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薛吉辰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詞人,他創作的許多詞篇都膾炙人口,同時也伴隨著不少生動有趣的故事。 朝雲投荒伴東坡 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蘇軾被貶杭州通判,在一次宴飲時遇到輕盈曼舞的王朝雲,後娶她為妾。蘇軾曾指著自己的肚腹問侍妾:「你們誰知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 有答「文章」,有說「見識」。只有王朝雲說蘇軾「滿肚子不合時宜」,蘇軾歎為知音。 之後蘇軾多次被貶荒蕪之地,但無論生活怎樣艱難,王朝雲始終緊緊相隨,三十四歲時死在惠州。 為悼念朝雲,蘇軾作〈西江月〉詞:「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挂綠毛么鳳。 素面長嫌粉浣,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詞借詠梅讚美了朝雲的貌美心美,抒發了深重的哀傷之情。 因詞得福幾悲歡 熙寧九年,蘇軾任密州知州。時值中秋,蘇軾與客人在新築成的超然台上賞月飲酒。歡樂之餘,不免思念起同樣被貶在外的弟弟蘇澈,即興寫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以明月為線索,抒發了自己卓瑩孤高,而又曠達超然的情懷。 一天,宋神宗問宮外最近流行什麼曲子詞,太監便把這闕詞抄給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幾句,認為蘇軾還是愛戴君王的。於是,下詔把遠在黃州的蘇軾,調到離京師比較近的汝州,蘇軾因這闕詞得以遷往內地。 半夜三更歌一曲 元豐五年(一○八二)九月,蘇軾與友人聚飲,半夜時,友人把已帶醉意的蘇軾送回家。到家門口敲了敲,卻無人應答,只聽得看門小童鼾聲大作。於是蘇軾和友人信步走到江邊,看著平靜無波的江面,蘇軾心有感興,就吟了一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詞面上看似曠達,卻掩飾不住詞人內心的惆悵和失意。 乘著酒興,蘇軾與友人高歌數遍,然後各自分手。不想第二天眾口喧騰,說蘇軾寫了這闕詞後,把官帽、官服掛在江邊的樹上,駕著一葉扁舟,長嘯而去了。消息傳到州府,知州大吃一驚,立刻趕到蘇軾家中探看虛實,推門一看,蘇軾正躺在床上酣睡。有說此後相關的傳說輾轉流傳到京城,神宗皇帝也驚疑不已。 有情風捲萬里潮 元祐六年(一○九一),蘇軾離開杭州去汴京,好友參寥子相送,蘇軾作〈八聲甘州〉贈別:「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參寥子與蘇軾友情甚篤,蘇軾在徐州做官時,就專程從杭州前去拜訪。蘇軾貶謫黃州時,也不遠兩千里趕去,追隨數年。後來蘇軾南遷嶺海,參寥子還打算往訪,蘇軾去信力阻才罷。詞中抒寫了詞人出世的玄想,也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工作態度 決定您的未來

2008年06月30日
公開
5

《腦與人生》 工作態度 決定您的未來 2008/6/30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洪蘭 又到了畢業的季節,今年經濟不景氣,工作不好找,報上登說大學畢業生願意降低薪資以求一個工作,他們對薪資的預期比去年低了百分之五,如果能找到兩萬五仟元的月薪就很高興,有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擔心畢業即失業,人海茫茫,對前途沒有信心。看了這個數字覺得很難過。其實,人生都是從磨練開始,沒有磨練就沒有長進,對於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同學,先不必氣餒,可以利用這段期間充實自己求職的條件,有能力不怕找不到工作,同時先了解職場的規矩,使自己一進去就會有好的表現。 在職場上,第一需要的是敬業,早到晚退,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完後,行有餘力要去幫助其他動作慢的同仁。年輕人不要太計較勞力,許多時候,人在做,老闆在看,他一旦覺得你勤奮、任勞任怨,他一定會提拔你,因為我們現在非常需要肯做事、不抱怨的人,只要忠厚、勤奮,即使學歷不足,老闆都願意破格錄用,因為技術不會可以教,人品不好不可改,所以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工作態度。 其次當然是工作能力,所以每個人必須不停的進修、充實自己,不可讓自己被社會所淘汰。我們在大腦中有看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人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細胞是可以再生的,人是可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現在資訊爆炸,每天湧出的新知不計其數,但是資訊不等於知識,只有經過消化、組織和整理,從自己嘴裡說的出來的才是自己的學問。李光耀說:「在二十一世紀,一個人必須要有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跟別人競爭。」目前許多年輕人可能是看慣了電腦語言方式,說話常常跳躍式、詞不達意,減低了很多面試的分數。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職場要件就是正向的人生觀。有一個主管不能決定升哪一個人做店長比較好,他就打電話去問:「請問你們的營業時間為何?」甲回答:「我們九點打烊」,乙回答:「我們開到九點」,結果他升了乙做店長。正向的看事情方式可以鼓勵人上進,減少很多無謂的人事煩惱,如果覺得人人都在找你麻煩、挑你毛病,工作自然不帶勁,升遷就慢了。 中國有句成語非常的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到山窮水盡,不要失志,危機如何變轉機全在你一念之間。台灣社會至少到現在為止還是公平的,只要肯做,不怕沒飯吃,機會是自己去建構出來的,有志者事竟成。

鳥仔劉克襄 用寫作守護森林

2008年06月28日
公開
5

丁文玲�專訪  (20080628) 中國時報藝文版  台灣的現代自然寫作從一九八○年代以後才漸漸形成,劉克襄正是掀起這股風潮的重要旗手之一。劉克襄寫作卅年來,嘗試以詩、散文、小說、遊記、童書等不同寫作形式關照生態,面向之廣、對議題投入之深,都屬文壇少見。  「我很有福氣,在一座擁有許多高山、位於海洋和大陸交界、緯度溫度適宜、自然環境允當的島嶼出生,並且平安地長大。」  更幸運的是,從青少年起,在雙親呵護鼓勵下,他擁有比一般人更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在島上長期進行自然觀察,認識各地山水,逐一見證台灣廣泛而多樣的地理風貌。  雖然年過五十,劉克襄看起來還是一副年輕模樣。總是一件大地色系T恤、工作褲、運動鞋加上鴨舌帽。他先後於多家報紙的副刊工作,幾十年來上班時間之外,他若不在山林原野、海湖河畔,就是在往這些自然地點的路上,行蹤像極了四處飛翔、棲息的鳥。  行蹤如鳥 沒事就往大自然裡鑽  說來耐人尋味,他的父親因為信奉社會主義、鄙夷資本主義,將剛出生的他命名為劉資愧,瀰漫著革命色彩。一直到兩、三歲時,才改為劉克襄。  國民政府來台後,社會主義思想受到壓抑,劉克襄的父親轉投身補習業,賺了不少錢。加上母親出身客運業世家,劉克襄從小就生活優渥。父母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讀書、思考、努力求學與探索世界。大學畢業後他進海軍服役,注意到港口的老鷹與離島的海鳥群,正式開啟他觀鳥、寫鳥的創作歷史。  自然寫作的領域,在劉克襄之前,有前輩如陳冠學、孟東籬、陳列、徐仁修,與他同儕有廖鴻基、凌拂也投入,比他年輕的則有王家祥、吳明益等人。不過少有人像像劉克襄這般,擁有卅年的完整不間斷的資歷。迄今仍一步一腳印的四處踏查,那份實踐的能量十分堅強。  十七年前,劉克襄以長篇小說《風鳥皮諾查》點燃了台灣社會對侯鳥的關心。二○○七年他的《野狗之丘》更是國內前所未見的流浪狗小說。他以一條尋常城市巷子裡流浪狗為主角,冷靜重塑「野狗」、「街狗」、「流浪狗」的習性,描寫牠們如何在城市求生、怎樣交朋友、繁殖下一代的過程,更詳述人類對牠們的殘忍捨棄與捕殺。《野狗之丘》成為輿論焦點,被認為是國內探討動物權的首要之作。  如今,劉克襄又推出第三部長篇動物小說《永遠的信天翁》。這本書他耗費了廿年構思,用五年時間寫出。他在小說中虛擬了一個愛鳥人進入日本鳥島觀察短尾信天翁的故事。愛鳥人與一隻名為「大鳥」的信天翁建立友誼,並且深信未來一定能成功復育牠們。  劉克襄說:「短尾信天翁曾經是台灣相當重要的夏候鳥,每年回來繁殖,孵育下一代。曾幾何時,鳥類圖鑑把牠列為稀有的迷鳥,好幾年才勉強發現一隻。牠們明明是返鄉,卻成了罕見的不速之客。」  《永遠的信天翁》 寫五年才問世  劉克襄翻閱早期文獻,發現一九○一年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就在《彭佳嶼調查報告書》中,描寫短尾信天翁特性。不過因為牠們的羽毛可以當作妝飾品材料、寢具、衣物的內容,信天翁被大量殺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彭佳嶼絕跡。同樣也因商業交易,一八八七至一九○二年的十五年之間,全球有多達五百萬隻信天翁被殺戮面臨絕跡。  為了寫信天翁,他不但遍讀相關記載,也走訪各地調查。他曾在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裡,與一隻短尾信天翁標本不期而遇受到很深的感動。他也曾在距離彭佳嶼不遠的日本屬地鳥島,見到日本成功復育了短尾信天翁達兩千隻,深感振奮。一次他遠赴紐西蘭南島走訪復育皇家信天翁成功的岬角:「親眼目睹牠們的容貌、壯觀的滑翔和繁殖場域,我產生一股更強烈的想像和憧憬。」  他說,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歐威爾的《動物農莊》、李查.巴哈的《天地一沙鷗》等經典,是他想要達到的自然書寫高度。  寫作,對他來說是有生命的事:「每次我寫下一些什麼的時候,喜悅與滿足無可言喻。彷彿自己因此成功地守護了一座森林,也像是透過文字,在讀者心裡悄悄滋生另一座森林。」  他心裡總是想像這些森林越來越蓊鬱,慢慢延伸,最後連成一片:「最後和地球上的每座森林、每座海洋,都親密的結合在一起。」

老師生日 校長送書 鼓勵閱讀

2008年06月27日
公開
8

《校園巡禮》老師生日 校長送書 鼓勵閱讀 2008/6/27 人間福報教育版| 作者:廖雅欣 【本報羅東訊】宜蘭縣羅東國中不只學生愛閱讀,作文成績一流,老師也愛看書,只要學校老師生日,校長陳正吉都會自掏腰包送書,鼓勵老師多閱讀。 羅東國中的學生作文能力很不錯,一直是「蘭陽少年文學獎」的常勝軍,今年基測作文成績也不差,得到滿級分的有十一人,五級分有一百四十一人。學校如何培養作文能力?令人好奇。 該校國文老師黃睿強表示,強化學生作文能力,要從閱讀習慣開始培養。像該校國文老師,依各年級需求自編閱讀教材,教材有圖畫等閱讀測驗,開創想像力;每天寫日記,每周寫周記,都是訓練學生的方法。 陳正吉也認為,閱讀習慣也要從老師做起,只要有老師生日,他就送一本好書,鼓勵老師讀書。 「只不過是花點錢,鼓勵老師看好書,對老師一定有幫助」,陳正吉表示,買書的錢其實並不多,但他覺得可以發揮的效力很大,利用課餘閱讀宜蘭相關史地書籍,還可以應用在教學上,可說是一舉數得。 每回拿到校長贈送的書,老師都很高興,還會相互討論心得。 國文老師黃睿弘說,校長有這份心意,老師都很感謝,且校長選的都是好書,閱讀後收獲特別多。

大小愛情花---百子蓮和紫嬌花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35

《花草世界》大小愛情花---百子蓮和紫嬌花 2008/6/25 人間福報少年天地| 作者:◎妞妞 一般人認為,玫瑰是最能代表愛情的花卉,其實還有許多花兒也能贏得情人的芳心呢!像是開美麗紫花的百子蓮和紫嬌花,別名就叫愛情花。 百子蓮結籽眾多 百子蓮為石蒜科的多年生球根花卉,屬名Agapanthus是由希臘文agapa愛和anthos花結合,意指「愛情花」,中文「百子蓮」是因為結籽多而得名。又因原產於南非和尼羅河沿岸,別名非洲百合、尼羅河百合。 百子蓮成株可達一百公分,葉子叢生,帶狀披針形,又厚又長。開花時,花梗直接由基部抽出,頂端數十朵漏斗形小花,花朵齊開時,有如一顆巨大的繡球,十分特別。 百子蓮花期從夏天直至秋季,常見的花色有淺紫與藍色,也有白色品種。因為花型優雅,花色迷人,是很受歡迎的切花、盆花及庭園花卉。近年的情人節,有很多人改送百子蓮給情人呢。 紫嬌花氣味特殊 美麗的紫嬌花和百子蓮有點像,也是石蒜科,原產於南非,又稱為非洲小百合,別名小愛情花。最特別的是,它的莖和葉會散發韭蒜味,所以也叫「野蒜」。 紫嬌花株高三十至五十公分,成株叢生狀。葉狹長線形,幾乎全年都會開花,但以夏、秋季最盛開。開花時,細長直立的花莖自葉叢中抽出,頂端十數朵星形小花,像迷你煙火一樣綻放,也像點點繁星,隨風搖曳時特別搶眼。 紫嬌花以粉紫色最常見,也有白色,很適合花壇、庭園、盆栽或切花。雖然莖葉有特殊氣味,但花朵柔美可愛,推薦大家種植欣賞喔!

最浪漫的城市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8

《世界之心─看歐洲》最浪漫的城市 2008/6/24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文�滿謙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提到,英國《衛報》十三日報導,由英國旅行顧問公司進行一項對全球範圍內一千多名旅遊者的最新網上調查顯示,巴黎被評為「最浪漫的城市」,隨後是威尼斯和羅馬。巴黎名列歐洲生活成本第二高的城市,但在其他方面情況好很多,被評為「夜生活和公園最佳城市」。倫敦獲得「最髒城市」稱號,巴黎名列第二,羅馬和雅典並列第三。 談到巴黎被評為「最浪漫的城市」,住在巴黎的許多人給我類似的回應,「何謂浪漫?」,「那就是又浪費又慢!」因為法國餐花費高又要花三個小時以上來品嘗,所以「又浪費又慢」。 在法國巴黎要辦個延期簽證,在冬天清晨五時就要去排隊,幾百個人在戶外站著等候辦理,等了幾個小時後告訴妳「下次請早。」妳的手腳已經快凍成了冰棒,再淋上一盆冰水,真是夠「浪漫」吧!這是到巴黎和歐洲地區弘法佈教的法師所必須要享受的第一種清涼的「浪漫」。 午休時間,千萬別洽公,妳去排隊辦公,等了半天終於輪到妳了,辦事人員要妳下午或明日再來,因為要午休了,天塌下來也不能不讓他去午休。也千萬別帶人去小鄉鎮的觀光景點,時間一到辦事人員要吃飯午休,就會讓妳吃閉門羹的「浪漫」。 在法國我發現辦事或是裝修工程總要等上亞洲或德國地區三倍到四倍的時間才能完成,我最後領悟出一個道理,凡是拉丁語系的國家都很浪漫,都是慢吞吞地,最好是你要活得長壽些才等得到,法國人常常掛在口邊的「急什麼?」你急他不急,真是急死人也! 「法國式的浪漫」讓我領教「凡事急不得也,relax!」光是在法國要辦理登記一塊土地能夠建設成佛教道場,從前面歷任服務的法師忙碌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還沒有完成。目前的土地案子經多人努力也已花費六年以上時光,還在進行中,唉!可把人給急壞了。磨練到今天也培養出我的歐洲個性「嗨!急什麼?巴塞隆納的五指教堂蓋了一百八十三年還在蓋耶!還沒完成呢?」 說的也是,義大利的教堂不也蓋了兩百多年嗎?捷克布拉格的城堡不也修建了一千多年嗎?就是這種「急什麼?」的態度,醞釀了歐洲的悠閒態度,凡是都要有計畫性,大至國家政策和行政公務,小的老百姓要度假,都要在前一年就計畫好,事先拿假期,大家都按照計畫行事,雖然有些地方慢,但是自有其道理在,工程和行政的品質來說卻非常好,這是「浪漫」的優點,也就是說有一定的進度,但是千萬要能享受忍耐,「relax,享受浪漫」。 有許多人羨慕花都巴黎的「浪漫」,我卻不敢領教,有一回陪著建築師要回日內瓦看道場工程,想不到半夜裡麗珠來電告知,因為大罷工,火車的纜線被剪掉,明早高鐵火車無法搭乘,被迫於只好開車回去,一大早開車出門由道場到高速公路十五分鐘的車程,硬是開了將近兩個小時才上高速公路,回到日內瓦已經是下午四點半鐘,足足花了八個小時才回到,果真浪漫吆!不過這回學聰明了,嘿嘿!我在車上一路閉眼聆聽演講帶,「非常relax又浪漫吧!」 我想巴黎的浪漫是在夜景非常地美麗,讓人無限的放鬆和享受美景,但是千萬別低頭看地上的髒亂,心情也要放輕鬆,很悠閒地度假,千萬別遇上大罷工,果真遇上,那時就放鬆心情享受一下巴黎交通的「浪漫」吧!

花蓮詩與歌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5

《光點》花蓮詩與歌 2008/6/24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凌性傑 走在雨中,此際花蓮的空氣溫暖而潮濕。我走進一條未曾親歷的小徑,曲折的抵達松園別館。此館大約興建於一九四二、一九四三年前後,為日軍兵事部辦公室,也是日據時期高級軍官休憩之所。又曾經傳說,日本天皇在神風特攻隊出征前往往設宴於此,賜予御前酒。清雅幽靜的園子裡,主建築是一棟灰色的二層樓房,周遭遍植松樹,蓊鬱成林,因以名之。面朝遼闊的太平洋,背對著中央山脈,俯瞰即是美崙溪滔滔而去。若是在晴朗的夏日午後來到這裡,就可聽取一片松濤,享受好風迎面吹起。美中不足的是,蛇虺蚊蚋亦喜歡聚居此處,我總是遭到小黑蚊的毒吻。 近年來,在詩人陳黎的熱心企畫下,文化局每年六月定期舉辦詩歌月活動,用吟誦唸唱的方式,與民眾同樂。松園新建的小木屋中,最多可容納四、五十人。空間或許不夠氣派,然而作為心靈交會之所卻已經綽綽有餘。花蓮的詩歌月活動,在台灣可說是絕無僅有。從我移居花蓮那年起,便年年參與這夏天的盛會,唸自己的詩,也唸別人的詩。陳黎這回將新世代詩人排在最後一場,或者別有用意──花蓮的詩歌會這麼一代一代的傳唱下去吧。阿美族歌手阿洛用她圓潤的嗓音開場,搖籃曲古調像溫柔的浪潮來回,輕輕搖盪出一個安靜的睡眠。從遠古回到現代,她也用自己的創作見證族群文化的變遷。我很感動,在這片土地上,各個族群相互交流、融合,試圖為自身的存在找一個美麗的說法。雖然其中也有衝突與鬥爭,誤解與流血,但是在詩歌之中,一切都變得穩定而可信了。 然後是何亭慧、吳岱穎與我,輪流唸著自己的創作。每年在這兒相聚,我們總會繳出新的作品,也分享別人心血的結晶。我一直覺得,我是要在花東生活以後,才知道怎麼寫詩的。半年前把花蓮濱海的屋子賣掉,回到花蓮只能投宿友人家中或是旅館,總有無家可歸之感。花蓮高中的昔日同事最近規劃要一同購地,興建農舍、住宅,邀我一起參與。我腦海頓時浮現極其美好的想像:或許不久之後,我會在此地擁有另一個家。這裡是我靈魂的籍貫,詩歌是我情感的原鄉。我作品中的每一片海浪,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我一邊唸詩,一邊訴說這樣的心情,雨水不斷落下最後又停歇了。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

生薑--菜中佛士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5

《閒讀擷秀》生薑--菜中佛士 2008/6/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菲爾 生薑,產自印度,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為人普遍食用。《論語•鄉黨》中有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酘酘不撤薑食,不多食。」朱熹注《論語》:「薑,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薑常被作為佐料,有「薑佐百味」之說。王安石說:「薑能強禦百邪,故謂之薑。」 生薑分為嫩薑和老薑,前者是剛出土的薑,味道不那麼辛辣;後者是待風乾後,水分少了,辣味較重,所以有「薑是老的辣」的說法。 王禎在《農桑通訣》有詳細記載:「秋社前,新芽頓長,分采之,即紫薑。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白露後,則帶絲,漸老,為老薑。味極辛,可以和烹飪,蓋愈老而愈辣者也。曝乾則為乾薑,醫師資之……九月中掘出,置屋中,宜作窖,穀稈合埋之……至小雪前,以不經霜為上。拔去日,就土曬過,用篛篰盛貯,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濕氣出盡,卻掩篰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凍損。至春,擇其芽之深者,如前法種之,為效速而利益倍。」 李時珍也在他的《本草綱目》中記錄過薑的種植過程。 詩人們寫了不少跟薑有關的作品: 唐代詩人薛逢在〈題獨孤處士村居〉描寫田園風光:「林巒當戶蔦蘿暗,桑柘繞村薑芋肥。幾畝稻田還謂業,兩間茆舍亦言歸……」 李商隱寫:「越桂留烹張翰魚,蜀薑供煮陸機蓴」,也是讚頌農家生活的詩。 宋代蘇東坡則寫:「後春蓴茁滑如酥,先社薑芽肥勝肉」。 同是宋代詩人的劉屏山有〈詠薑詩〉:「新芽肌理細,映日瑩如空;恰似勻妝指,柔尖帶淺紅。」把嫩薑芽比作女子的纖纖手指。 薑有很好的食療藥效,中國人很早以前已體會生薑能強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民間自古有「常吃薑,壽而康」、「朝含三片薑,不用開藥方」、「冬有生薑,不怕風霜 」、「早晨一片薑,勝似服參湯」等等諺語。難怪在果菜中,薑的外表雖然粗糙平凡,民間卻認為薑有佛心,是「還魂草」,被譽為「菜中佛士」。

桃花紅,李花白

2008年06月23日
公開
3

2008/6/23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鹿憶鹿 當春天開始,每日自臨溪路轉入校園,在大門口就見到新栽的桃樹有幾點含苞,再幾步路,更見到滿樹白花在和煦春陽中綻放。原來,新拓寬的道路旁有了桃花也有了李花。 桃花紅,李花白。花開花落,問了所有人,沒人見到花開,也沒人見到花落。問學生,校門口新種了什麼樹?開了什麼花?學生不是說騎車進校園未注意,就是說走臨溪的一邊只看溪裡的吳郭魚。又問了一起搭電梯的同事,她說開車時只專心路況,不會去看窗外的樹木花草。 不是有句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嗎?桃花開過李花開。桃李不言,成蹊很難。所有的人都關心,劉兆玄校長要去當閣揆了,還有人忙著寫詩歌功頌德,不願意浪費筆墨書寫春天。沒人注意,春天來了,走了。 也許是一種職業敏感,看到校門口有桃花李花,第一個直接反應就是學校刻意選擇栽種這兩種樹,桃花紅李花白,春風桃李,不就是代表教育嗎?在春天來臨時,桃李滿園。 打電話給有關單位,詢問種桃種李是經過哪位高人指點?沒想到有關單位答覆,並非學校的意思,當初完全是台北市政府的安排,桃樹李樹,都是市政府種的,學校沒有意見。 不知為什麼?突然感到自己的可笑,原本以為種桃種李是學校的用心良苦,不料竟是大夥都未發現門口已是桃李爭春,每天只關心校長要去接任閣揆。而說到校長的接任閣揆,又是另個自作多情。 小學生問我,什麼是閣揆?行政院長囉。行政院長比校長大嗎?大一點吧,我並不太能確定。那麼,行政院長就跟督學差不多了。督學來時,我們校長都很緊張。 也許,大家都不解,當校長真比不上閣揆?一百年來,我們不記得誰當過行政院長,我們只記得,蔡元培當過北大校長,蔡元培三個字與未名湖成了北大不能分割的象徵。 何須要一百年,八年來,我們不記得誰當過行政院長。 我一直以為,劉校長與其他人不同,他應該無意於官職,他會比較喜歡東吳大學的校園。畢竟,他曾經醉心於武俠小說的世界,他的文學造詣比較好,可能會懂得欣賞,桃花紅李花白的春天。 不知為什麼?突兀地想起司馬遷。司馬遷也是一個自作多情的人,他自作多情地以為,當皇帝的人像他一樣,會欣賞李廣或李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在寫《李將軍列傳》中拿來形容李廣功業的句子,他言明這是當時的諺語。書中記載李廣「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書上進一步註解:「桃李本不能言,但以華實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徑也。以喻廣雖不能出辭,能有所感,而忠心信物故也。」桃樹、李樹並不會說話,但因其花美果甜,人們自然去摘取,就會在樹下踩出一條路。然而,命運畢竟難違,李廣的兒子死於非命,孫子李陵被滿門抄斬,終於被迫老死匈奴。日本早夭的小說家中島敦《李陵》一書,寫了李陵的悲劇,也寫了司馬遷的悲劇。或許,歷史給了司馬遷公道,也給了李陵公道,二千年後,有人理解司馬遷的寂寞,也理解李陵的委屈。 桃李有那麼豐富而深刻的文學意涵。《韓詩外傳》中有一段話: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在臨溪路上走著,左岸一彎清溪,右側幾株桃李,春日的微風中,我想像秋日的甜美果實,在枝頭綠蔭與青春學子打照面。我們也不得不想起李白在春夜的桃李芳園宴飲,羽觴醉月。 在桃花紅李花白的臨溪路上,我們可以建造一座蘇州式的石橋,我們可以認養這段溪流,環保容許的話,可以做個攔水堰,兩岸遍植楊柳。劉兆玄校長離開東吳前,就想好了那座橋的名字,名字寫在橋旁的一塊石頭上,石頭上鐫刻三個字—春尚好,這是李清照的詞「聞說雙溪春尚好」。 春尚好的石頭還未出現,校長接了閣揆,他原先不想任命的系主任繼續當主任,而且,還寫了一首詩歌頌校長。無人非難校長,卻以為教授應該知所進退,應該展現知識分子的風骨,不應戀棧位置。人事依舊,景物全非,學術圈透露出生命的荒蕪。 在春天即將結束的桃李園中,偶爾,見到天空薄雲飄著,心裏總有一絲絲好奇。不知,年少時寫武俠小說的閣揆可欣賞別人對他歌頌的詩?

難得的恩賜

2008年06月23日
公開
7

有問題,一定有問題! 昨天爸爸帶回來的食物是婆婆從來不會給我們的好貨。 蘋果是4131而非以往又酸又小粒的4129,婆婆這次好大方給我們5顆,沒任何撞傷或乾癟情形。梨子一顆外觀沒絲毫異狀。奇異果有4顆,摸起來觸感不錯,和之前婆婆放到過熟清倉給我的完全不同,剖了兩粒來吃,刀下破果的感覺太爽快了,新鮮水果就是好吃。 最令媽媽傻眼的竟還有四分之一片西瓜,爸爸說這是小嬸家的,婆婆怎捨得給我們呢?百思不解。小威媽今天送好多食材來,沒啥好回贈,媽媽就投之以肉,報之以瓜吧。 婆婆特地交代兩隻中巻是哥哥愛吃的,叫我要趕緊放冷凍;她也準備爸爸愛吃的冷凍花生和滷肉排。 結婚至今第一次感受到婆婆對我們也是有慈愛的一面,是我想太多了嗎?恐怕妹妹才最受寵若驚吧,她看到婆婆給爸爸的鞋子裡有她的小涼鞋,雖是買鞋送的,妹妹也如獲至寶,捧著鞋子高興的唱著:「阿嬤給我的、阿嬤買給我的鞋鞋…」唱到哥哥受不了叫她閉嘴。阿嬤很難得會給她東西,尤其是新的、買的,每次妹妹都只能眼巴巴的看著阿嬤買東西哥哥、堂姐、堂弟,就只跳過她,因為阿嬤說妹妹不需要,她撿二手就夠了。 所以妹妹今天對於阿嬤賜給她的新鞋,眼淚簡直快奪眶而出,高呼萬歲、萬歲!難得看她如此又喜又狂,電話那頭的阿嬤頻說:「不過是買鞋送的鞋子,有那麼高興嗎?」雖是贈品,對她小小心靈而言已是大大的滿足,因為這是阿嬤給她的,意義不同,奶奶常買東西給她,也不見她欣喜欲狂。 以後阿嬤不會只說我容易滿足,我女兒也很好騙,兩隻蠢驢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