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電影原著 啟發「成功人」心靈

2008年08月15日
公開
28

高中新鮮書》電影原著 啟發「成功人」心靈 2008/08/15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專題報導】 「一公升的眼淚」、「喬家大院」、「佐賀的超級阿嬤」,台北市成功高中開給高一新生閱讀的書單充滿濃濃的「影劇味」。成功高中圖書館主任張義清表示,現在學生受電影、電視的影響很大,讓高一新生閱讀這些影片的原著,可以引起閱讀興趣之外,也能深入了解作者創作的原意,重新啟發一些想法。 成功高中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深耕閱讀」是校務發展的重點計畫,校長朱燦煌表示,閱讀可以讓學生奠定深厚的背景知識,日後不管求學、做事,「思維都會變得更廣闊」。所以成功高中的學生每學期至少要讀20本書並且寫心得筆記。這次高一新生在暑假須從20本書中選擇五本閱讀;成功高中的國文老師也很細心地對每一本書做了詳盡的導讀,放在學校「閱讀地圖」的網站中,供學生參考。 高一新生書單中,「一公升的眼淚」曾經被拍成電視劇和電影,成功高中國文老師李繼宗在導讀中提到,這本書雖然是罹病少女的日記,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深刻感受到「我想活下去」的渴望,「可以觸動學生內心深層最柔軟的角落,烙下生命中堅強細膩的印記」。 成功高中國文老師黃羨惠認為,「佐賀的超級阿嬤」書中阿嬤的謙卑樂觀態度,可以讓學生學會「遭受任何困境都能處之泰然」,也可以了解什麼叫「窮得有自信、活得有尊嚴」。 張義清說,高一新生書單的選材很廣,有不少文學的經典作品,包括魯迅的「阿Q正傳」、白先勇的「臺北人」,以及王禎和的鄉土文學作品「嫁妝一牛車」。朱燦煌表示,白先勇的「臺北人」描繪國共內戰後,一群因戰亂而從大陸遷台的人物,背負著對美好過去難以忘懷的歷史情懷;現在的學生可能因為年齡的關係以及時代背景的不同,無法體會書中人物的情感,希望學生能藉此與父母討論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增加對歷史的感觸。 張義清統計,書單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曾經搬上螢幕的「喬家大院」也頗受學生青睞;而魯迅的「阿Q正傳」有學生反應「看不太懂」,鹿橋的寓言故事「人子」最冷門,選讀的學生很少。 他表示,國文老師將「阿Q正傳」納入書單,是希望增加學生的時代感,體會清末民初魯迅所觀察到的中國民族特性。透過魯迅冷靜嘲諷的筆調、細膩的人物刻畫,可以用另一種角度學習、反思。

將親朋好友 放在最前面

2008年08月15日
公開
2

《黛媽咪新視界》將親朋好友 放在最前面 2008/8/13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汪詠黛 住台中的老同學打電話告知,我們的高中老師重病復發,問我:「這兩天有空嗎?要不要下來一趟,一起去探望老師。」嚇,這麼重要的事,無論如何都要排出時間跑一趟台中。性急的我,掛上電話,馬上打到老師家裡問候病情。 打定主意要見面 知道老師行動自如,聲音一如以往的爽朗,讓人放心不少。但又擔心她是故意隱瞞病情,好讓我安心;加上師丈客氣地勸阻,一再叮嚀不必大熱天特別從台北南下,就更讓我起疑心了。 眼看我這個學生執拗的不肯放棄,師丈笑著說:「畢業三十多年了,妳還有這個心,妳的老師就很高興了,真的不必麻煩。」那可不,我很認真地「耍賴」說:「師丈,不行啦,有心卻沒有行動,還是等於啥都沒有。」 後來知道老師過幾天會上來台北檢查,我忙追問看病的時間、地點,打定主意一定要在台北見面。 有心,也要有行動! 「ㄌㄨ」了半天,結果當然是「賴皮學生」贏囉!我約了另一位高中好友,在台北請老師吃了一頓中餐,又抱又摟的逗她開心;我們還拍了美美的合照,師生三人加起來超過一百五十歲,就屬老師最有造型、最神采奕奕,因為她接受化療,掉頭髮,戴了花不溜丟的頭巾,漂亮的很呢! 那天,老師笑得像朵花;能親眼看到老師勇敢、樂觀的抗癌,我和高中好友高興之餘更覺安心,因為,我們除了有心,還有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很多「有心」但沒有「行動」、「想做」卻「沒做」的事;常常不是優先順序排不定,就是被另一些事情羈絆住,或根本是懶惰、疏忽,沒有採取行動去做,事後再來後悔不已。其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後悔沒好好把握時機和親朋好友、師長相聚。其實,當我們把物慾降低,不必非得為一份薪水、為保住一份工作,讓錢或老闆來決定我們的行程、作息時,就可以做到將愛情│對親人及朋友的愛放在最前面。 很感恩我現在有能力做個自由工作者,許多事情可以彈性安排;譬如上述要探望罹病的老師,就被我列為當天第一優先的大事,其他啥事都得挪開、往後排。 約我傾吐心事 又如,日前一位好友A在工作上有個大轉變,正忙得不可開交,婆家、娘家突然發生一堆事情來湊熱鬧,能幹的她不斷奔波處理,出錢又出力,事情一一擺平後,沒料到家人的冷言打擊、狠心侵佔,讓A情緒陷入極度低潮,幾乎要撐不住。 她好不容易排出時間,想單獨約我傾吐心事,雖然當天我要採訪一位科技界大老,但權衡輕重,決定一定要為這位朋友打氣,遂立刻打電話找功力高強的好友B,千拜託、萬拜託她幫忙接下這項採訪重任。 臨危授命的B聽完事情原委和我的哀求,笑著說:「好啦,好啦,我答應妳,妳這個人啊,為了朋友可以……」 如果天平上一邊放著「採訪賺稿費、和大老建立關係」,一邊放著「聽朋友訴苦、為朋友打氣」,呵呵,我多麼幸運,可以選擇會讓我比較快樂的後者。 您呢?有想要關心的人嗎?只要「有心」,就算再怎麼沒空,只要打電話、傳簡訊、寫信、寄卡片,這麼簡單的「行動」,何困難之有? 汪詠黛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melodywang101/

山水的聲音

2008年08月14日
公開
8

2008/8/12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苗四海 山水是永遠寧靜的,不寧靜的只是我們的心靈。也許,只有放緩步伐,打開心量,瑟瑟風雨中,無數難得的山水的真味就悄然而來。 走過了元寶潭,野鴨潭,鎮山神手,走過了杜鵑峽、搖曳的小橋和星散的紫荊花,乘船犁過山間小湖,在魯山畫眉谷山道上行走時,我忽然遇到了雨。 山間遇雨,是我最喜歡的事情。曾在桂林山水間漫遊,一路小雨,氤氳不斷,旅程浸在少女般空靈溫情的雨絲裡,格外愜意,彷彿此生的桂林記憶,都在雨中。 此時,起初也是小雨,細密地,漸漸蓬蓬作聲地打在頭頂的布篷上,從山民依溪搭建的篷頂滴答滑落,墮在石板上,綻開清涼的笑顏。腳下,溪流淙淙穿石而過,漫坡的松林和綠草散發出沁人心脾的碧綠的幽香。雨遮蓋了山和樹,四周惟於自然的清涼。「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不足以描摹此時的山姿水味,或許,只有「蕭蕭涼風生,加我林壑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才差強人意。 在棚下蟄伏多時,冒雨登高,發現蜿蜒如線的山道間,已斷了迢迢往來的遊人。人們或三兩避居在突起的岩石下,或稀疏萍集在依山傍溪搭建的星點的草棚裡,悠閒看雲,悄然聽雨,無喜亦無悲。雨點拉緩了時光匆匆步履的時候,滿谷風雨聲、蛙鳴聲,就動地而來,處處灑滿了自然的平和祥靜之氣和恬靜無爭的人生逸趣。 雨稍稍小了。撇了舊侶,獨行於山溪旁的小道上。少了侶人間的嬉笑玩鬧,隔絕了了無意義的攝影和話語,只身沉浸在自然的懷抱裡。 雨點擊落殘花,山風拂動松、草,枝柯間晶亮的雨珠帶著草木的芬芳瑟瑟而下,被打濕的竹節在不易覺察地拔節。遠處,濛濛的雨霧停泊在起伏的山巒間,如一幅寫意山水。 觸景生情,一闕相隔百餘年的詠歎忽然回蕩胸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這是元文宗天曆年間,關中大旱,詩人張養浩赴任陝西行台,在潼關山道間行走,所吟詠的散曲。依稀間,眼前這起伏的遠山,彷彿都成了凝固的波濤和歷史的感歎。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是詞人納蘭性德作為貼身侍衛,陪伴康熙從北京回鄉祭祖時,遙望陌生的山水風霰,雲霧般盤繞胸間的故園幽思。 順治皇帝因愛妃的凋零,拋棄王位,蒞臨五台山出家,一代帝王靜立滿山風雨,吐出了「吾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入帝王家?」的時光錯位的迷茫和喟歎。而今,在這風雨自任,彷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山路上,如螞蟻獨立,它就像一星隱逸的菊舟,落入了我不平靜的心湖。 或許,每幀人生黃卷,都是絢爛極至,瞬間就平淡而歸的。短暫的人生中,有多少光陰,都像這漫天的風雨裡,一個人走在寂寂山道上的滋味,苦樂憂惱,無處傾訴。面對寂寥的光陰,無論是傷感地慨歎「黃葉著風雨,青樓自管弦」, 還是瀟灑地輕吟「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風雨和人生都不會停下它匆匆的步履。 山水是永遠寧靜的,不寧靜的只是我們的心靈。也許,只有放緩步伐,打開心量,瑟瑟風雨中,無數難得的山水的真味就悄然而來。 紅塵裡,我們跋涉得已經太累。且讓我靜立山間,聽一聽這山水的聲音,獨自咀嚼風雨演說的無盡的禪意吧,它帶給我的是不盡的寧靜、智慧和生的勇氣,一如這畫眉谷裡滿壑走動的風雨,一縷清幽散淡,散入時光的底蘊,伴我無礙、自在地前行。

一杯春色韻味長

2008年08月14日
公開
7

2008/8/12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錢國宏 也許是多年養成的積習,總喜歡在寂靜的深夜亮盞小燈,憑桌小坐,品一杯翠色淡茗,聽窗外輕風絮語,吐一腔心緒於紙上。夜靜風清,一室茶香。這景況使品茶如坐春風,喜不自勝———生活如秋空,心境如流水,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我就在這縷縷茶香中成為「竹林八賢」、「江湖散仙」,清閒身心,淨化靈魂,放飛自己,眼前渾然現出「閑夢江南梅熟時,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濃淡相宜的山水畫境,真是陶然其中而不知魏晉! 我不諳茶道,後經一位茶師點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方才懵懵懂懂喜歡上了品茶。 品茶是一種精神的浣浴,是一種心境的澆灌。茶如人性,百茶百味。龍井聞香,毛尖看色,碧螺春則香色俱全。品茶需慢功,有如太極八卦,宜心靜神寧,寵辱不驚,色欲不惑,沉穩怡然。納百川驚濤駭浪於一泓靜水,聚千重狂風驟雨於一尊禪相,只要胸中有日月,清茶自然品到真。 青年人粗獷、豪放,故嗜酒者居多,以酒澆胸中之塊壘,亦謂快哉快哉;老年人沉穩、厚樸,是故嗜茶者居多,以茶參悟人生之凋盛,亦謂悠哉悠哉。其實,無論青年人還是老年人,生活中都少不了茶的滋養、茶的啟悟。 青年人品茶,看茶香繚繞,鵝黃清澄,淡雅素淨,恰似久藏琥珀,胸中自然生出「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淡定從容;老年人品茶,聞茶香馥鬱,湯明色綠,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自然會沉入「獨行獨坐無拘束,得寬懷處且寬懷」的佛心禪界。品茶不僅可以使心境如花,還可使胸襟豁達。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痛苦與歡樂,成功與挫折,偉大與平凡,貧窮與富貴,交融交錯方構成了多彩多味的人生。哪一味的缺失都會令人生黯然失色!探求人生之路如同品茶,苦,要得;甜,要得;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宜觀色處當觀色,宜聞香時當聞香。「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痛苦、歡樂,成功、挫折,偉大、平凡,貧窮、富貴,其實都是生活的饋贈,細細品一品,總會有一番收穫在心頭。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塵熙攘,人事倥傯,生活中不可能每個人都能達到「一覽眾山小」、「福壽與天齊」的地步和程度;那麼,權且坐下來,品一杯淡茶吧,看看自己的人生成色是多少;爾後以茶相邀,跟往事乾杯!

南一中扎根文學 南女中書單廣

2008年08月14日
公開
33

高中新鮮書》南一中扎根文學 南女中書單廣 2008/08/14 【聯合報╱記者蔡宗明�專題報導】 台南一中以數理科強項聞名,開出的暑期書單不再強調科普讀物,而是扎根地閱讀傳統與現代文學,補強學生人文涵養。自然組與社會組並重的台南女中開出的書單則兼顧文學、數學、英文的基礎,讓新生有更寬廣的選擇空間。 台南一中負責匯整書單的教學組長林皇德是國文教師,他說,這些書由學生自行選讀,「有食有行氣」只要用心涉獵,未來應有收穫。 國文老師張敬川主張新文學應當挑選合輯,廣嘗各家之長,不須獨沽一味,而古典小說則選擇與高中男生習氣相投的經典,所以三國演義、水滸傳雀屏中選。 國文科教學團主席林葳葳強調要與高中課程所學相關,她推荐紅樓夢、儒林外史、老殘遊記等古典小說。而張力中老師力主「對抗中文西化之弊」,特別鼓舞學生閱讀古典小說與聯合文學出版的「閱讀文學地景」小說、散文、新詩等卷。 李育彥老師教學喜歡強調詞章之美,推薦台灣文學及唐詩三百首、宋詩三百首,指明開學後要驗收讀詩成果。林葳葳說,眾老師集思廣益開出的書單,希望學生不偏廢,要全方位閱讀。 台南一中英文推薦White Fang、The Magic Faraway Tree等12本小說,基礎、初級、中級、高級各三本,學生可從書單中挑喜歡的來讀。 英文科主席黃淑凰說,讓新生試著閱讀原文小說,提升學習興趣,增加語彙能力,開學後辦理讀書心得寫作比賽,投稿5篇以上,就有300元獎勵。 台南女中教務主任胡瑞源表示,國文推荐古今中外兼具的書,如小王子、小蝴蝶小披風等書。而金庸全套小說集也列為推荐書,他說,金庸武俠集是小說,更是文學,仔細閱讀可以幫助創造力,增進多元學習效果。 數學老師黃哲男推荐「幹嘛學數學」,他說書中每個章節都不長,全書涉及數學中的許多領域,包含許多有趣、實用的例子,大部分內容對國中畢業的學生都可以理解,部分會在高中數學中學到,新生在暑假閱讀,可以領略數學的力量與美感。 他建議可以再閱讀「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所寫的「數位密碼」,除了能享受故事中懸疑緊張的氣氛之外,更能理解書中相關的密碼術語以及密碼學本身對於資訊安全的重要性。

祝福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8

《光點》祝福 2008/8/12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凌性傑 在我的窗外,樹影深深,蟬聲愈來愈嘹亮。我常常不耐現實的高溫、過強的光線,時常渴望一片清涼靜謐的海洋。夏天在我的印象中,總是充滿汗水,以及深淺不一的感傷。這陽光金黃燦亮的一季,偶有低氣壓形成颱風,侵襲我們的島嶼與日常生活。置身於校園之中,我很早就發覺,每個夏天都寫著和告別、出發有關的故事。 我執導的班級換了教室,開始真切的面對所謂水深火熱。我的學生繼續接受體制的磨練,忍著溽暑埋首苦讀,期盼可以換取一張入學許可,那也許意味著更可估算的人生。幾次悄悄走過教室,因為不想打擾他們自習而沒有推門進去。可以這麼自制的唸書,心無旁騖,背後一定有巨大的信念作為支撐。對美好人生的設想,也許在他們的腦海裡不斷閃耀,於是千里跋涉於知識世界怎麼也不覺累。我喜歡這種堅定、美好、自足,這種簡單的信仰。唯有不再問何所為而來、何所為而去的時候,過程本身就是目的,純粹得令人驚喜。 為了記得這一切,我與同事計畫在暑假輔導課最後一週進行寫作教學活動,讓學生寫下一段話給一年後的自己。我們會準備一個美麗的玻璃瓶,貯存他們向未來訴說的話語,在畢業典禮那天開封,交還給他們作為畢業祝福。這個發想來自白石一文的小說《愛有多少•致二十年後的我》。書中的岬因為丈夫外遇而離婚,恢復單身的她只能將心力都投注於工作,寂寞度日。直到生日前夕,岬收到大學教授寄來學生時代的作文〈致二十年後的我〉,她一時百感交集,似乎對未來的人生有新的看法……。因為這篇十九歲時寫的作文,岬更清晰的理出了人生與記憶的脈絡,漸漸可以超越憂樂中年的現實,重拾面對未知的勇氣。我對同事說,二十年太遙遠,就讓學生先寫給一年後的自己吧。我揣想著一年以後,步出高中校園的他們,會是帶著怎樣的自己、怎樣的命運? 在我的窗外,還有鳥聲啁啾,枝葉迎風搖曳,微微篩落時光。不管將要面對怎樣的未來,這當下的靜好,就足堪成為一種信仰,一種帶有祝福的信仰。因為我想起,同事跟我說的:「你永遠不知道,明天與無常哪一個會先到。」

雄中 理工人需有人文素養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6

高中新鮮書》雄中 理工人需有人文素養 2008/08/13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專題報導】 高雄中學是以理工專長的學校,不過在新生入學前都希望能先接受文學洗禮,國文老師呂兆益說,等開學後就得全力衝學科,因此趁暑假先加強人文素養。 呂兆益說,雄中學生都很聰明,但也許太過專注理工學科,往往人文素養不夠,現在距開學不到一個月,學校不想給學生太大的負擔,開的書目不多,只要求「中國文學史演義」必讀的,開學後,不會考試,但必須書面及電子檔的作業。 呂兆益說,為讓學生思緒更完整,要求文章內容,必須有相關書訊,也就是所閱讀的書籍的一些相關資訊,約200字。內容摘要是要摘錄書中有意義的文字100字以上,300字以內,還要再註明摘錄文字出處的頁碼。 最重要的是要有「我的觀點」,這個部分是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至少要1000字,最後是要討論議題,針對書籍內容至少提出一個相關的討論議題。 呂兆益規定得如此精細,主要是讓學生在閱讀後,能提出自己的論點及看法,學習歸納、統整。 必讀的中國文學史演義,主要是國中階段讀過中國文學家的文章或歷史,都是片段式的,文學史演義一套三冊,正好給高中新生連貫性的歷史發展,尤其演義方式就像三個演義般,融入故事性的文學作品,學生看起來不會覺得太枯燥,開學後,對作者的成長的背景會有較完整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高雄市是海港城市,擁有高雄港及愛河,雄中特別選定「鯨生鯨世」,屬於海洋文學的創作。 雄中認為,台灣四面環海,但長久以來,都不太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也忽視了這些生活在周遭的鯨豚;透過這本書,能讓學生把關懷伸向海洋。 在翻譯作品中,「曠野的聲音」是很多中學生必讀的作品,這是一名美國婦人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受到「真人部落」的召喚,瑪洛•魔根加入了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陸的曠野漫遊。 書中想要傳達的訊息是對大自然的尊重,雄中認為,如果能意識到並尊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對未來人生會有更多的關懷,作者想要引領讀者回歸自然,反璞歸真。 雄中也選了台灣本土的原住民創作者「亞榮隆.撒可努」的「山豬.飛鼠.撒可努」,透過作者風趣、自然的筆觸,帶領讀者回到與大自然共存的純真年代。 另外,還有台灣早期的文學作品白先勇的「台北人」、女性作家簡媜的「水問」,還有琦君的「橘子紅了」,提供學生多元的閱讀選擇。

親子探戈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1

《功文式教育親職專欄》親子探戈 2008/8/12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 最近聽到一個很令人傷心的故事。一位男性友人前幾年開始自己創業,因為事業不穩固,自己又「校長兼撞鐘」,以至於經常早出晚歸。三、五年下來,家庭生活不完滿,身體也垮了一半。所以,最近他把自創的事業結束掉了,準備休息一陣子後,重新再出發。 父親的不知所措 他回歸到家庭。當妻子上班的時候,他就在家裡帶小孩,陪孩子遊戲、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四歲的孩子當然很高興不用再到保母家,而是可以和那個會把他舉到肩膀上的爸爸一起在家裡。但是父子倆突然有機會整天相處,一切就好像跟平常、也跟想像的不一樣了。爸爸以為,可以趁著這段時間修補父子關係;孩子以為,有爸爸的陪伴可以盡情的玩耍。沒想到的是,幾天下來,爸爸覺得孩子總是不聽話,吃飯也慢吞吞的;孩子認為爸爸老是打斷他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的時間,而且變得囉唆又霸道。於是,零零星星的衝突不斷在父子之間上演。 有一天下午,父子倆又為了看卡通節目而吵起來。爸爸氣得把電視插頭拔掉,兒子看到爸爸的行為,一邊哭一邊喊著:「你一定不是我爸爸!」這句話如青天霹靂的打在朋友頭上。他不明白過去幾年這麼辛苦,怎麼換來的竟是兒子不認他這個父親。他不知所措的慢慢在牆角坐下,看著還在哭泣的兒子,自己也哭了起來。 孩子發出怒吼 我從朋友妻子的口中知道這個故事。當下,我的心糾成了一結。我自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當然能夠體會朋友和他妻子的錐心之痛。可是,換個角度,其實,我也可以體會孩子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怒吼。 當然,站在父母的角度總是會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因為經濟因素而有所損失,甚至可以讓孩子長大後輕鬆一點、少奮鬥幾年。所以父母努力工作,用精神、時間、體力來換取金錢。 但是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親的陪伴、疼愛和家庭的溫暖,特別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房子是租的還是自己的、穿的衣服是名牌專櫃還是地攤貨、上的學校是公立還是私立……這些事情對孩子來說,根本沒有太大的差別,至少不會在孩子的心裡造成陰影。孩子心裡最在乎的是,自己是不是學校裡最後一個被父母接走的、爸爸有沒有時間陪他打球、媽媽能不能陪他去校外教學、中午有沒有愛心便當可以吃……。 日積月累的試探 就是因為親子之間對對方、對家庭的期待不同,所以就會有許多的衝突。 雖然是濃於水的血緣關係,但是,相處起來也一樣需要彼此適應和協調,「他是我兒子,所以他會了解」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著後天日積月累的相處和試探、點點滴滴的了解和衝突協調才能培養出的默契。 好像是在跳一曲探戈,一方進一步,另一方就要退一步;有時候跳基本舞步,有時候又要旋轉或耍個小花招。就是兩個人不斷不斷的練習,最後,才能跳出讓觀者鼓掌讚嘆、讓舞者沉醉其中的完美探戈。

慷慨的農夫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11

《職場充電》慷慨的農夫 2008/8/12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陳惠雲 美國南部的一個州,每年都舉辦南瓜品種大賽。有一個農夫的成績相當優異,經常是頭獎及優等獎的得主。他在得獎之後,毫不吝惜地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街坊鄰居。 有一位鄰居就很詫異地問他︰「你的獎項得來不易,每次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品種改良,為什麼還這麼慷慨地將種子送給我們呢?難道你不怕我們的南瓜品種因而超越你的嗎?」 這位農夫回答︰「我將種子分送給大家,幫助大家,其實也就是幫助我自己!」 原來,這位農夫所居住的城鎮,是典型的農村形態,家家戶戶的田地都毗鄰相連。如果農夫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鄰居,鄰居們就能改良他們南瓜的品種,也可以避免蜜蜂在採蜜的過程中,將鄰近的較差品種的花粉傳播到自己的南瓜上,這位農夫才能夠專心致力於品種的改良。相反地,若農夫將得獎的種子私藏,則鄰居們在南瓜品種的改良方面勢必無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將那些較差的品種的花粉傳播到自己的南瓜上,這樣他必須在防範外來花粉方面大費周折。 就某方面來看,這位農夫和他的鄰居們是處於互相競爭的情勢;然而在另一方面,雙方卻又處於微妙的合作狀態。 事實上,在當今世界,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是日益明顯,「地盤經濟」就是實例。 日本廠商依循「地盤經濟」的策略,最初採取本國人相互合作的基本態度,共同將他國公司排擠出市場之外,然後才開始瓜分市場,展開彼此的競爭。 此外,日本公司在研發技術上,也發展出不同層次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因為基礎科學的研究費用龐大,非一家公司所能單獨負擔,所以採取在「基礎合作,應用競爭」的模式,許多大廠合作開發某項技術,再站在共同的基礎上相互競逐產品的研發速率和成績。如此一來,對大家都是利大於弊。

病的價值

2008年08月11日
公開
7

《人間萬事》病的價值 2008/8/11 人間福報| 作者: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會生病,病了就需要醫治,所以因病發展出醫藥、醫師、醫院、護理站,以及各種醫療儀器等。全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生病,也有很多人在為病人而忙。 人病了,經過醫治之後可能會康復,但也有人一病不起,一命嗚呼。病雖然帶給人負面的痛苦,但也有正面的啟示功用,例如: 一、病能讓人知道保健:一個健康的人,平時不太感覺保健的重要,如果偶爾生個病,就會知道人需要保健。保健之道包括:生活作息正常、三餐飲食均衡、工作忙閒有度、心裡情緒正常,都是保健之道。因為一次小病,讓人知道保健之重要,生病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二、病能讓人忍耐勇敢:病像個枷鎖,束縛人的身體,病使人無力、使人萎靡、使人生活不便;但是病也讓人生起了忍耐的勇氣。病了,你必須忍受病的折磨,必須放下沉重的工作,必須相信醫生的治療。病了,就由不得你自己,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都由不得你,必須要忍耐。甚至生活作息,也要聽從醫師囑咐,不能隨心所欲。一場小病,不但養成自己忍耐的力量,也會增加自己的勇氣,因為生病了,就要勇敢地面對病魔的要脅,往後才能擁有更健康的人生。 三、病能讓人生起道心:佛經說,修行的宗教人士,生了病之後,更知道要發道心。因為人一旦病了,他會體會世間無常、人命脆弱,想做的事,應該趕快完成。人不但為現在的生活而忙,更要為未來做一些安排、打算。所以,病了反而容易激發人精進向善、向道的思惟、看法。 四、病能讓人看透人生:人在健康的時候,看到的是金錢重要、愛情重要、名位重要、權勢重要,眼裡所看的都是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一旦病了,看法就會有所不同。病了看到的是人生何去何從?看到的是人生的過去和未來。病了之後,不但看到自己,而且看到所有的親朋好友,看到一切的因緣。病也能讓人參透人生的種種。 五、病能讓人珍惜生命:一般人平時不知道身體健康的重要,病了不但知道珍惜身體,更珍惜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所謂「寧在世上捱,也不在土裡埋」。人可以維護自己的生命,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就是對生命的慈悲,就是對生命的珍惜,那是有益於人間社會的大事。 六、病能讓人省思未來:病了的人,經常讓他掛念的問題,就是我的病會不會好?病,只要有適當的醫療,當然會好。但是病了又會想到,假如不好,我的未來怎麼辦呢?遺產、遺願,各種的問題如何善了?甚至人生未來到那裡去呢?人能省思未來,就必須珍惜現在,能把「當下」完成,又何懼於沒有「未來」呢!

悲歡同唱鷓鴣詞

2008年08月11日
公開
2

《人間詞話》 悲歡同唱鷓鴣詞 2008/8/11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王燕 鷓鴣是產於中國南方的一種珍禽,形似母雞,頭如鵪鶉,背腹部有黑白兩色相雜,腳黃色。其鳴為「鉤輈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成為遷客騷人所歌詠的物件。 鷓鴣作為一種意象,在送別詩中經常見到,藉以渲染和烘托離愁別緒。如唐代張籍的《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末句寫茫茫的白蘋遮住了遠去的征帆,和鷓鴣的啼鳴靜動相應,深深傳達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和悵惘,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鷓鴣叫聲悲婉淒切,後多用「鷓鴣啼」、「聞鷓鴣」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清代尤侗的《聞鷓鴣》:「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詩中寫困頓不堪的征人在夕陽西下時,偏又聽到了鷓鴣的啼鳴聲。最難以忍受的還是前路的重重關隘,使人無法前行,而鷓鴣不知疲倦地啼鳴,更增添了征人的淒苦與悵惘。 鷓鴣喜愛雌雄對啼,也有詩人借鷓鴣來描寫青年男女的情愛,象徵愛情和美。溫庭筠《菩薩蠻》中的「雙雙金鷓鴣」,李珣《菩薩蠻》中的「雙雙飛鷓鴣」,顧←《河傳》中的「鷓鴣相逐飛」是男歡女愛的象徵。 古詩詞中的鷓鴣有時是樂曲的名稱,有兩種情況。一種指當時流行的樂曲《鷓鴣曲》,曲調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寫的詞,大多抒發相思別恨。如唐代鄭谷的《席上貽歌者》:「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詩人的思鄉之心早已被歌聲撩動,如果歌者再唱《鷓鴣曲》,詩人會更加不能自已,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另一種指歌唱男女愛情的《鷓鴣詞》,如宋代周紫芝的《鷓鴣天》(下闋):「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昔日歡聚的回憶,一個調弦撫瑟,一個撥動爐香。在這無限溫馨的情境中,又同唱歡快的鷓鴣詞。可是這個和諧的生活場景已成為過去,更加襯托出今日的孤棲寂寞。晚唐詩人鄭穀嘗賦鷓鴣,原詩是「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時,花落黃陵廟裏啼。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首聯概寫鷓鴣的形貌流品習性。頷聯是詩眼所在,「雨昏」、「花落」的春暮,鷓鴣聲繁而淒切,這樣的氣氛描寫為後面遊子佳人的心理感受作了烘托。頸聯寫遊子聞鷓鴣之啼而傷心落淚,並由此而想象佳人獨居,也會因唱罷鷓鴣曲而愁眉不展。尾聯又進一步從環境上加以渲染,在那遼闊的湘江邊、寂寞的苦竹叢中、日暮黃昏之時,令人不堪再聽的鷓鴣聲偏是你一聲我一聲相呼相應,這就更加重悲涼情緒。鄭穀這首詩善於運用氣氛渲染和環境烘托,創造了一個鷓鴣聲啼客子愁的迷茫境界。他也以此詩而聞名,並被譽為「鄭鷓鴣」。 樂府詩中有「鷓鴣詞」的題目,在內容上主要是表現愁苦之情,而且都須用「鷓鴣」的飛鳴來托物起興。如唐代李益的《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斑竹與鷓鴣構成了一幅有靜有動的畫面,烘托了女主人公思念遠方情郎的愁緒,含蓄而有韻致。宋詞中有「鷓鴣天」詞牌,首見於宋祁的詞集中,抒寫的是哀怨愁苦的情感。後來的詞人們在創作時把範圍擴展到很多方面。

旅行是種子的信仰

2008年08月11日
公開
3

《幸福筆記》旅行是種子的信仰 2008/8/8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李偉文 暑假期間有許多朋友離開工作崗位去旅行,其實想離開城市,離開人群,這種念頭相信常常浮現在整天處在過度喧囂的都市人的腦海中。 一直記得蔣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不知道為什麼,許多朋友到了中年,會忽然懷想起青年時候讀過的《流浪者之歌》,也許是再一次出走吧?從叫囂的聲音中出現,從憤怒的人群中出走,從極端的愛恨中出走,從扭曲變形的臉孔中出走,走向一片寬和平坦的心境中去。」 也有人說這個世界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流浪。 是的,流浪,流浪的感覺就是好奇、喜悅,與恐懼、哀傷之間的情緒。 行走是流浪的起點。 說走就走,是人生中最華麗的奢侈,也是最耀眼的自由。現代人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壓力太大了,因此內心中不時會浮現出走的欲望,會響起流浪的呼喚。 我們知道,逃離現實,走向未知和不確定的冒險之旅,等在我們前面的,雖然有著無限的可能,但是同樣有著粉身碎骨的危險,或許我們唯一可以確信的是,我們不會在城市中灰暗沉寂地老去。 我們或許無法像哲學家桑塔耶納,據說有一天他正在哈佛大學教課,見到夕陽照入課堂內,突有所感,一手扔掉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隨即步出課堂,放棄人人稱羨的工作,悠遊於世。 這種出走,我們沒有勇氣,但是休長假,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你的地方,短暫脫離城市生活,也多少能滿足一點心中的夢想。 我想,出走真正的意義是為了找到心靈歸宿,因此,一切的追尋,其實是為了在過程中體驗到自己,所以,眼中的風景,常常是自己的一種心情。 或許,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世界,而是用新的視野看世界。 因此,旅行不只是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的活動,更是一個人尋找自己內在心靈的過程吧?在旅途中,我們可以安靜的面對自已和這個世界。 達爾文曾講過一句名言:「旅行是種子的信仰」,透過旅行而傳播生命,這是有形的生命繁衍,在無形的概念上,荒野人向來都以種子來象徵著我們的信仰,就如同梭羅所說的:「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是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是的,只要人在路上,不斷行走,我就相信奇蹟的存在。

勇敢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2008年08月11日
公開
9

《腦與人生》勇敢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2008/8/11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洪蘭  報上登載美國有個四十八歲的男子,在今年七月五日坐在綁著一大捆氣球的躺椅上,升空去圓他小時候的夢。他飛越了奧瑞崗州的內陸,在九小時之內飛了三百七十八公里。他說「從上面往下看,一切是這麼祥和和寧靜,因為飛的慢,你有時間可以慢慢欣賞地球之美,光是這美景就值得所有的冒險」。我看了非常羨慕,我小時候也做過飛翔的夢,尤其看了西遊記以後,更是連做夢都想飛,有一次真的在夢中飛了起來,只是盡管很努力的飛,仍然飛的不高,眼看著要撞樹了,便嚇醒了。這個夢,過了五十年,仍然記的很清楚。想飛是每個孩子的夢,只是很少人能像這位先生一樣,勇敢的把夢想實現出來。 最近去參加了一次同學會,在聚餐時,有人談到唸書時的夢想,大家都很感嘆匆匆過掉大半生,年輕的夢雖然還記得,卻已無力完成。有人問我怎麼有勇氣放棄一定有飯吃的法律系去唸不一定有飯吃的心理系。我會有勇氣轉行,主要是大三時碰到一位好老師。那時班上有個班對,感情很好,但是女方家長極力反對,在民國五十年代,很少人敢反抗家庭,所以她極為痛苦,正好教我們心理學的老師是剛從哥倫比亞大學回國的,於是她拉了我一起去找老師指點迷津。老師聽說後,便拿了兩根火柴,把一根折一半,然後把兩根齊頭並排說:父母好比是短的火柴棒,我們是長的,假如我們現在順從了父母的意思去嫁了我們不喜歡的人,去做了我們不喜歡的工作,將來父母仙逝後,我們還有一半的人生要走,那時我們要取悅的人不在了,我們該怎麼過日子呢?他說: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只有孩子快樂,父母才會快樂。孩子盡孝之道便是使自己快樂,父母看你活的快樂後,他們就放心了。短短幾句話,當頭棒喝,把我喝醒。因此,我出國後,便去追求我的興趣,果然,後來父母接受了我的選擇。很可惜的是我的同學還是沒有勇氣扺抗母親的眼淚,她沒有跟那個同學結婚,一直拖到四十多歲才嫁。她父母果然為了她的晚婚煩惱不已。現在回想起來,很感謝那位老師的比喻,使我有勇氣去走自己的路。 最近在人間福報上看到竹科有對夫婦放棄高薪去做生態保育,從大自然中去體會人生的目的。看了很感動,但願有更多人能有勇氣去追求心中的夢想,大膽的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報本反始 關懷弱勢 中元普度真義

2008年08月10日
公開
33

2008/8/6 人間福報投書| 作者:謝貴文(高雄市�助理教授) 時序進入民間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家家戶戶都準備豐盛祭品普度「好兄弟」,各廟宇也有開鬼門、搶孤、放水燈等祭典活動,但民眾須認清普度的意義。 中元節源於道教的三元信仰,以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為上、中、下元,分別配天、地、水三官為三元節日,中元節乃在祈求地官對生者赦罪,也對孤魂滯魄解罪。 據《盂蘭盆經》記載,佛陀弟子目蓮為解救淪落鬼道的母親,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供養十方僧眾,形成「盂蘭盆法會」;由於佛、道兩教在七月十五日都有祭祀亡者的活動,後來逐漸結合成為中元普度的習俗。 因此,中元普度的核心精神為孝親,如《盂蘭盆經》所云:「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之恩。」目的在感恩父母辛勞養育,藉此儀式為雙親祈福,並擴至歷代祖先,具有慎終追遠、報本反始的意義。 除了感恩父母、祭祀祖先外,現今的中元普度則強調祭拜無主孤魂。《左傳》:「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先民相信沒有子孫祭拜的孤魂野鬼,會危害人間,因此需要藉普度來安撫。 其實無主孤魂也是鬼道的「弱勢族群」,民眾如能以關懷取代恐懼,則普度不應是以供品換取平安的賄賂行為,而是「汎愛萬物,天地一體」的仁愛表現;更重要的是,應該將這份關懷擴至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唯有每一個人都得到妥適的安置與照顧,社會才能平安和諧。 總之,中元普度絕非滿足口腹之欲的「普肚」,也非讓孤魂野鬼飽餐一頓的討好行為,而是透過祭祀儀式讓父母、祖先及人鬼眾生都得到關懷與照顧,這才是普度真正的意義。 謝貴文(高雄市�助理教授)

面對

2008年08月10日
公開
41

【人間萬事】面對 2008/8/10 人間福報| 作者: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在世,需要面對的事情很多,包括每天早上醒來,從走出房門的那一刻開始,就要面對這一天的生活,面對很多的人與事。尤其在一生的歲月裡,需要面對的人情冷暖、艱難困苦,在在都由不得你畏縮。人生面對各種問題時,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呢? 一、面對憂患要能改進:走路時,路上有一塊石頭,我們要把他搬開;前面即將碰壁了,要懂得轉彎。人生有許多的憂患險阻,遇到種種橫逆阻礙,要想辦法改進。是人事上的困難,應該講究人和;是經濟上的困難,需要儲蓄資源;是自然的災害,必須休養生息。總之,遇到困難,都需要改進因緣,尤其要調整自己的步伐與心態。 二、面對煩惱要懂放下:人生每天所面對的,當然有許多值得歡欣鼓舞的事,但不容否認的,人生的煩惱也是如影隨形,不斷跟隨在旁,真是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煩惱綿綿無盡期」。人生的煩惱,有時來自對欲望的不能滿足、對厭惡之人的懷恨,有時則因為工作的繁重、身體的疾病等。面對重重疊疊的煩惱,我們能不放下嗎?人生唯有放下煩惱,才能解脫自在。 三、面對事業要肯承擔:人都希望能創造一番事業,但對於所開創的事業要能承擔。務農的人,在炎炎夏日能不到田裡插秧播種嗎?工廠裡的工人,能不每天到工廠裡聽著隆隆的機器聲嗎?你開一家小飯店,也要有烹調的專長;你擺個小地攤,能不蹲身賣貨嗎?事業不但是責任,而且是個擔子,人生就看你能負擔多少重量。你負擔得重,當然可以多挑擔一些;你負擔得輕,當然就減少一些。總之,事業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能承擔。 四、面對打擊要有勇氣:世界上,萬物的生存都脫離不了「物競天擇」的定律。當一個人在做事、創業的階段,外來的打擊是難免的。面對打擊,是退縮呢?還是加以回擊呢?極端都不好,面對打擊,要能忍耐,不過忍耐最重要的力量,就是要有勇氣。勇氣也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要能承受得了打擊,要能不計較別人的打擊,要能減輕外來的打擊,而且內心要有認識、有智慧、有勇氣來承擔打擊,而不致於招架不住,這才是勇者。 五、面對名利要知取捨:人的一生,不管面對金錢、名位、情愛等,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取捨的能力。不當吃的東西,一口都不能吃,可能杯碗裡有比毒藥更厲害的東西;不當擁有的東西,不可貪取,「匹夫無罪,懷璧有罪」;不當愛戀的對象,不要輕易招惹,否則後患無窮。名利不全然是好東西,所以要知道取捨,才不會得不償失。 六、面對毀譽要能平靜:人生,所謂「譽之所至,謗亦隨之」,世間上再偉大的人,難免不受批評、毀謗。當你譽滿社會團體的時候,你會洋洋得意嗎?當毀謗紛至沓來的時候,你會憤慨生氣嗎?面對毀譽,不但要能喜怒不形於色,尤其要能心平靜氣。弘一大師到一個寺院掛單,因為他是大學教授出家,不懂寺院規矩,客堂不允許他掛單。當他離開後,外出弘法的住持回山,得知是弘一大師來掛單,趕快上賓留客,撞鐘擂鼓接待。你迎接他,他沒有歡喜;你拒絕他,他沒有生氣。平靜的人生,多麼自在。

孤獨

2008年08月10日
公開
41

【人間萬事】孤獨 2008/8/9 人間福報| 作者: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現代「獨居老人」問題愈來愈嚴重。加上「少子化」社會的發展趨勢,尤其中國在「一胎化」政策下,未來每個家庭裡,一個孩子要獨力孝養雙親,結婚以後,一對夫妻要照顧四個老人,還要扶養自己的兒女,看起來社會的問題真是愈來愈複雜了。 唐朝詩人杜甫說:「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首詩不但道盡了詩人晚年孤獨的心境,也說明孤獨人生是多麼難堪。難怪佛經裡說的「十八地獄」,除了「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以外,還有「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原來「孤獨」也是地獄。 其實,也不只有「獨居老人」才孤獨,所謂「青山我獨行」,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人生有些什麼孤獨呢? 一、做學問是孤獨的:過去形容讀書人「十載寒窗無人問」,可見讀書生活的寂寞、孤獨。爬格子的文人,孤燈獨影,一字一句,當然著作出版,可以揚名立萬,但是寫作過程的孤獨歲月,也不是容易捱過的。一些從事教育,為學術研究而埋首書堆的人,他們所過的孤獨生活,說得好聽一點,只有以書為伴侶了。 二、為理想是孤獨的:人的思想會引起共鳴,但理想有時難免「曲高和寡」。多少仁人義士,空負滿懷的理想,徒有一腔的熱血,到最後事與願違,為理想窮困,為理想憔悴,為理想而孤獨。避居深山的隱士,可能都是空懷理想,為理想而生活在孤獨的歲月裡。但是儘管如此,他們仍為救國的理想,為益世的理想,為做正人君子的理想,為道德人格的理想而堅持。只是理想也要有因緣,沒有因緣,只有空負理想了。 三、居高處是孤獨的:藥山禪師的「高高山頂立」,陶淵明的「登東皋以舒嘯」,這種境界究竟有多少人能跟隨呢?自古以來,一個人學問到了高峰,就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品格到了頂點,也會感到自己孤獨。甚至政治上的帝王,也自稱「孤家」、「寡人」,表示他也是孤獨的人。所謂「高貴」,高人才貴,貴表示少。世間上「物以稀為貴」,少才貴;高人很少,因此高人是孤獨的。一個人希望自己成為「人上人」,希望能「高人一等」,這是可以達到的目標,只是要能經得起孤獨的生活熬練,才能高人一等。 四、真修行是孤獨的:宗教界,釋迦牟尼佛雖有二千五百位弟子,他的世界應該是孤獨的;耶穌雖有十二門徒,但最後為猶大所出賣,也不禁慨嘆上帝捨棄他,備感自己孤獨。中國的孔子有七十二賢人,龜茲國的鳩摩羅什有四大弟子,他們也慨嘆自己的懷胸沒有人了解,故而有孤獨之感。 宗教裡的聖傑,凡有真修行,應該都是孤獨的。從禪宗的達摩祖師,在少室峰獨居,一住十九年,他能不孤獨嗎?六祖惠能在獵人群中,一住十幾年,在那種生活裡,他能不孤獨嗎?智者大師在天台山,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他們不孤獨嗎?所以要做一個真修行的人,就必須要能耐得住孤獨!

吃什麼

2008年08月09日
公開
50

《人間萬事》吃什麼 2008/8/6 人間福報| 作者: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吃」是萬物生存的要件,樹木花草要喝水,蝴蝶蜜蜂要採蜜,乃至蚯蚓吃泥土,魚蝦吃水藻,飛鳥吃昆蟲,牛馬吃牧草等。可以說,萬物都要吃,才能存在。尤其陽光、空氣、水,更是人生三件寶,也是萬物生存的共同條件。除此之外,鬼神、仙人等各類眾生,他們又是吃什麼呢? 一、鬼神吃祭品:世間上,胎卵濕化等有情眾生都要吃,其中化生的神鬼就是吃祭品。台灣拜神祭鬼的風氣很盛,不但神廟到處林立,香火鼎盛,一般民眾每年農曆七月,更以三牲祭品來拜好兄弟,也就是祭鬼。人類以為自己的一切,不是被神操縱,就是給鬼挾制,因此人人敬神怕鬼,每隔一段時日都要以祭品來跟神鬼溝通,於是神鬼就與祭品分不開了。 二、仙人吃靈氣:神鬼之外,還有一種被人稱為「神仙」的精靈,如道家崇拜的「仙道」,除了八仙之外,還有很多活神仙。他們或居天上,或居雲端,他們吃世間的靈氣,所以道家講究煉丹。仙丹一粒,可以維持百千萬年的壽命;南極仙翁等仙人,就這樣道骨仙風的流傳在人間。 三、凡夫吃五穀:凡夫就是人類,人類大都以五穀為食,有的吃稻米,有的吃麥麵,甚至大豆、高梁及各種菜類,所以一般務農之家,都希望五穀豐登,能讓人類豐衣足食。人類要靠五穀維持生命,但是生病時,又說:「人吃五穀,怎能不生病?」可見「吃」讓人生存,也給人帶來麻煩。其實,人類也不只是吃五穀,遇到災荒時,樹皮草根也有人吃,平時更是天上的飛鳥、河裡的游魚、地上的豬牛雞鴨都吃,甚至還要到森林裡打獵,捕殺一些山羊野兔。人類之好吃,千方百計,無所不吃,怎能不吃出災禍來呢? 四、動物吃同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動物就靠互相殘殺,互相掠食維生。動物的世界,弱肉強食,美其名曰「生態平衡」,但實際上是「生命要靠殘殺,才能生存」,良可慨嘆! 五、貪官吃民財:貪官當然是人,也是動物,他們除了什麼食物都吃以外,還吃錢財。所謂「民脂民膏」,貪官壓榨人民,可以說無所不貪,無所不吃。一些升斗小民,三餐困難,但遇到貪官,即使節衣縮食,也要孝敬。我們看一些野獸吃了同類,還將骨頭吐出來,但是貪官吃下的民脂民膏,連渣滓都不吐一點。當然,好官主政,勤政愛民,自能增加人間的善美;但是萬一貪官當道,人民生活暗無天日,那就是無盡的夢魘了。 六、禪者吃法味:「民以食為天」,非但世間人類要吃三餐,就是一切有情眾生也要靠飲食活命。但是一些修行的禪者,除了用飲食維持色身以外,實際上他們「禪悅為食」,所以真正吃的是「法味」。就等於喜愛讀書的人,一天不讀書,日子就會難過,三日不讀書,口中就沒有味道。因此,讀書人講究的是書香味,參禪的行者,就靠「禪悅」以為食了。

米的聯想

2008年08月09日
公開
33

《窗下思潮》米的聯想 2008/8/6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岑逸飛 米像珍珠,柴像桂木,這樣的日子又重臨了,生活日益艱難啊! 一個「米」字,令人有很多聯想。我首先想到這是一個長度單位。一米(一公尺)相當於三市尺或大約三點二八呎。但區區一個長度單位,也有學問。 「米制」始於何時?始於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兩年後,當時的法國科學家拉格朗日(J. Louis Lagrange)當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將經過巴黎的子午線周長一象限的一千萬分之一定為「一米」。只是如何測量地球子午線的長度,就大費周章了。當時法國天文學家德朗布爾(J.B.Joseph Delambre)和梅尚(P.F.Andre Mechain),決定接受此一艱苦任務,約定從巴黎出發,背向而行,德朗布爾向北走,到達巴黎東北的敦克爾克(Dunkerque);而梅尚則向南走,前往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兩人在六年後才抵達目的地,然後開始測量彼此間距離,最後通過測量數據進行計算,才得出一米長度有多少。雖然這次測量,日後仍有修正,但已足以說明一米長度得來不易。「米」作為長度單位,是英文meter的翻譯,而真正中文的「米」,作為量詞,只是喻極少的量,猶如點滴。 杜甫《秋興八首》之七有「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之句,「菰」是淺水沼澤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便是「菰米」。詩人以大量菰米漂浮如陰雲密佈;以蓮房花蒂褪落如墜粉紅,描述荒涼冷落的喟嘆。而這菰米大小,長約一至一點五厘米(公分),直徑一至二毫米。 「米」作為量詞,又令人想起「米粒之珠」這句成語,比喻弱小細微的東西。金庸武俠小說便常提到:「米粒之珠,也放光華」,指江湖大俠譏笑無名小卒不自量力,有如米粒大小的珠子竟在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前班門弄斧。 究竟米粒有多大?在書法上,也有「米粒之珠」,以俗稱的「龜筆」寫成,稱為「微書」。台灣苗栗縣的書法家章厚倫,去年七月,便曾展出其「現代章體字」,以三個多月時間抄錄《古文觀止》全本共十一萬六千字,字字都是零點三厘米見方的正楷,寫成十點五米長軸,據說會登錄入金氏世界紀錄(又譯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 由「米粒之珠」說到更小的「奈米」,那是「毫微米」,英文nanometer(nm)的音譯,字首的nano在希臘文原意是「侏儒」,其長度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將一奈米的物體放在乒乓球上,有如把一個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將nanometer譯為「奈米」,確是神來之筆。納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米者,米粒之珠。米粒之珠,光華雖然微小,但匯集一起,也形成耀眼星空。 再看「米」這個中文字。它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米」的字,例如粕、粟、粱、粳、粺、糟、糠等,都與稻穀或糧食有關。「米」的本義是穀物和其他植物子實去殼後的子實,是個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字形有如米粒瑣碎縱橫之狀。《說文》解釋「米」是粟實,象禾實之形。稻子、黍子、高粱等去了皮的都叫米,如大米、小米,即使如米粒大小的東西都叫米,如花生米、蝦米等。 與米相連的詞可多呢,經營糧食買賣的商店叫米行或米舖,用大米磨製成漿並製成薄片狀的粉叫米粉,製成線狀的叫米線,用米煮成的飯叫米飯,淘米水是米泔,米的細糠是米糠,用米釀製的酒是米酒,用米製成的醋叫米醋。 「米」字最好的涵義,恐怕是將「米」字拆開像「八十八」,中國傳統形容長壽,七十七歲是喜壽,八十八歲是米壽,九十九歲是白壽,一百零八歲是茶壽。人能活到米壽,也該心滿意足了,不用再期待白壽、茶壽吧。 總而言之,「米」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有很多與米相關的食品,如米飯、飯糰、壽司、湯圓、粽子、蘿蔔糕以至香港人俗稱的「米黃」,指白粥。然而品嘗米的食品,可不要忘記小時候讀唐詩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此詩寫炎炎烈日下農民的田間勞動,當人們端起飯碗,有誰珍惜碗裡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辛勤工作換回的果實?由此詩又令人想到朱柏廬《治家格言》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小時候長輩教導,吃飯時碗內飯粒要吃得乾乾淨淨,才懂得惜福。 如今米價越來越貴,「粒粒皆辛苦」變成「粒粒皆是錢」。隨著越南和印度相繼限制大米出口,令泰國米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持續攀升,而香港大米入口,泰國米占九成以上,港人都要吃貴米。香港俗語說有「米」即是有錢,名副其實了。成語「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這樣的日子又重臨了,生活日益艱難啊! (《讀者文摘》八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