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閱讀有竅門 勤寫日記多「對話」

2008年08月08日
公開
7

2008/08/05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專題報導】 閱讀是有方法的,北一女老師鼓勵學生進階閱讀,不但要咀嚼和消化,還要分析比較,可訓練自己寫「閱讀日記」,摘錄菁華、提出問題和作者對話,更有收穫。 北一女國文老師陳美桂說,她開給新生的暑假書單後面,引用美國教育家阿德勒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析,把閱讀分為初級、檢視、分析、綜合四種層次,希望高中生至少進入第三級的分析閱讀。 所謂「初級閱讀」,表示脫離文盲階段,有初步讀、寫能力,只要求了解字句的意義,通常在小學就能學會;「檢視閱讀」又稱為「略讀」,適合國中程度,要了解這本書談的是什麼?內容結構如何?一共分成哪些部分? 至於「分析閱讀」,是徹底而完整地閱讀,用分析、研討的方式讀一本書。最高層次的「綜合閱讀」,對讀者要求最多,最花功夫。 陳美桂說,北一女的新生閱讀作業,屬於分析閱讀的層次,從不了解的階段慢慢摸索,直到稍有概念,甚至能讀懂七、八分為止,是一種精神的自我提升,向自己知識挑戰。 她要求學生針對同一本或同一篇小說寫6篇閱讀日記,包括為何選讀此書、記錄不同時間的閱讀實況、摘錄文中精采段落並寫心得、提出問題或與作者對話,並落實到生活,分享自我成長經驗。 陳美桂指出,以往她導讀朱天文的小說「童年往事」,不但請作者現身說法,也讓學生看改編電影及劇本,更能激發想像。

電子郵件的基本禮貌

2008年08月08日
公開
7

2008/8/6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侯吉諒 科技的進步,可以增進生活的便利,但喜歡使用電子郵件的人,還是得非常留意自己寫信的必要禮儀,否則,失去什麼寶貴的機會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也不過就是二十年前,人們還在用書信談戀愛,所以可以在數十年後重新回憶曾經有過的青春歲月與情感。 現在的人習慣了電話、手機、msn、電子郵件的立即互動,所有的感情互動都是即時的,即時發生也即時消失,什麼都沒留下來。 這十多年來的數位科技突飛猛進,幾乎顛覆了傳統的記錄方式,手機、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數位相機、錄影,完全改變了人與人遠距通訊的方法。 沒有電話之前,遠方的人們必須寫信聯絡,於是書寫成為「遠端聯絡」的重要方法,不管是在時間的遠端或距離的遠端,書寫都是需要的。許多因為距離遙遠而產生的書寫,後來成為時間遠端的書寫,最後並累積成為所謂的文化。 電話的發明,使保留了大量重要文明的方法──寫信,忽然集體消失。如果沒有書信,至少中國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組成不可能出現。王羲之、蘇東坡、趙孟頫,還有歷代數不盡的文人墨客,他們那些優美的詞藻、儒雅蕭灑的「書法」,其實只是他們寫的信而已。 文人寫信,通常又不只是寫信而已,因為在那樣的信裡,表現的其實是作者的「書面化身」,因而有許多講究。 小時候,在嘉義鄉下,每年過年的時候總是會收到「六腳」這個地方寄來的信,那是六腳舅公寄來的拜年信,並不成熟的字跡,恭恭敬敬的滿滿的書寫在雪白的信紙上。 這樣的信一般分三段,最後是問候祝福,中間是拜年,都很短。最長的是第一段,很長,文字很華麗,是六四體的駢文,記得一般是從「春天到了」談起,當然,一定是「風迴日暖,寒枝初綻嫩蕊」之類。六腳舅公是個樸素的鄉下農人,當然不可能寫得出來花俏的句子,一定是從書上抄來的文字。 但即使是抄,也是非常的敬重,而且文意一定配合當年的氣候特色,絕非千篇一律。 後來書念得多了,才知道中國人在書信上是非常講究的,對長輩、平輩、晚輩要怎麼稱呼、問候、祝福,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大學時修的「應用文」,其實就是教各種場合的書寫格式,不但內容有一定的寫法,即便是信封,也是有講究的。 數年前經營出版社,常常收到許多讀者的信,其中有一封非常特別。 那是一位還滿有名的書法家寫來的信,信是用書法寫的,字大墨濃,信中非常不滿的說,他收到我們公司寄去的書,信封上的字不但非常醜陋幼稚,而且很沒有禮貌的只寫「xxx收」,連個「先生、小姐」都沒有稱呼,他說,出版社是文化事業,怎麼可以這麼不講究寄信的規矩? 我把信拿給公司負責寄出的人員,問他知不知道對方會生氣?他一臉茫然,完全不知道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我告訴他原因,但不確定他了解了。 我除了立刻用毛筆寫了一封鄭重的道歉函,並且規定,以後所有寄出去的東西,一律用列印的標籤,標籤上的格式,當然是設定好的,有「先生�小姐」這樣的字。 這種情況,大概是習慣使用電子郵件的人無法想像的了。 電子郵件普及以後,常常收到一些令人不知如何反應的信,這些信不是什麼垃圾郵件,垃圾郵件很煩,但不會很難處理。 雖然說語言的習慣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我總是覺得,信件不論以何種形式存在,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有親疏遠近之分,寫信的時候如果不注意該有的分寸,那就不對。 電子郵件的「白目狀況」,可以分類為幾種。 常見的情形是,來信不寫收信人姓名,信後亦不打上自己的名字。 如果是熟悉的朋友,而且是在一連串的信件來往時,偶爾這樣做,還不覺得不妥,但這種「沒頭沒尾」的信,可能是受到「即時通訊」的影響,漸漸成為常態了,甚至是不熟悉的人寫信來也是這個樣子,這就好像小時候鄉下剛剛有電話的時候,電話鈴響,拿起來喂了一聲,對方劈頭就說:「啊你是誰?你爸爸在不在?」 最好笑的是,這種電話還經常是打錯的。 這種電話非常沒禮貌,「沒頭沒尾」的信也差不多。 由於電子郵件有一件多寄的功能,「沒頭沒尾」的信難免更讓人覺得一頭霧水,常常要反覆判斷,這封信是不是寄給我的? 由於這樣的信件太多,後來就乾脆不讀這樣的信件,因為我認為,沒有禮貌或不懂禮貌的信,不會是由重要的人寄來的,也不會有什麼重要的信是「沒頭沒尾」的。 第二種白目的電子郵件是沒頭沒腦。來信的人,通常是陌生人,可是比沒頭沒尾的信更離譜: 不是廣告信,很確定的他是寄給你一個人的,可是-- 沒有收件人的名字; 沒有寄件人的名字; 沒有任何禮貌性的問候; 沒有關於寄信人的任何介紹; 信件內容,不是對你有所要求,就是有所企圖--要求你回答他的問題,或者希望你接受他的想法或推薦的產品; 信的最後,除了沒有具名,也當然沒有問候,感謝、或祝福; 有的比白目更白目,你已經客氣地告訴他別再寄這種信了,他還是很堅持的寄來。 第三種情形,算是比較正常,不過,由於流行的電子郵件使用方式,使得這種正常變得很白目。 這樣的信通常會有禮貌的稱呼 ,信中的用語也得體,會寫「xxx先生您好,很抱歉寫了這封信來」之類的話,接著就是寫信來的目的,各種情況都有,問問題的、邀稿的、要資料的,還有要幫忙把古典詩翻譯成白話文的,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要求都有。 但最奇怪的,不是信件內容,而是寫信人的態度,因為,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告訴你他是誰。 這種情形,即使收到了不下千百封了,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感慨,現在的人,怎麼這麼沒禮貌、沒教養?寫信給一個不認識你的人,有所要求,但卻不知簡單介紹自己? 更離譜的是,我通常會回信要求對方告知身份,然而,通常在說了一堆廢話之後,還是不告訴你他是誰。 我常常納悶,有了網路以後,怎麼好像很多人都變得沒有禮貌了,連最基本的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了?更可笑的是,居然就是這樣的人,要來和你分享「智慧」。 有的人打電話來也是這個態度,不管你有沒有空接電話,喂了一聲之後就說一大堆,有些朋友也有這種困擾,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好像當你是客服人員一樣」。 其實,我也不太理解這種寫信或留言不告訴你發信人姓名的心態,究竟是真的不懂最基本的禮貌,還是故意不願暴露身份?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心態都是不對的,至少,寫這樣的信的人,我就不可能回覆任何問題。 科技的進步,可以增進生活的便利,但人與人之間所需要的尊重和善意的互動,無論使用什麼工具都是不會改變的,喜歡使用電子郵件的人,還是得非常留意自己寫信的必要禮儀,否則,失去什麼寶貴的機會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中山女中新生傳統 必讀紅樓夢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31

《高中新鮮書》中山女中新生傳統 必讀紅樓夢 2008/08/06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專題報導】 ★中山女中的新生書單中有紅樓夢、傾城之戀、幽夢影、文化苦旅及魯迅小說集。 配合開學要上課的內容,台北市中山女中在寒暑假會針對各年級不同的需求,開閱讀書單,今年也不例外,不少科目都有書單,其中以國文科最多,分成必讀書目、線上閱讀、背誦篇章等,必讀的是小說「紅樓夢」,已被列為新生必讀書目多年。 中山女中國文老師陳智弘說,紅樓夢有千古價值,是「世界級的經典」,其中的文化知識,影響當代甚深,知名作家白先勇和蘇偉貞等,都曾表示受紅樓夢影響,不少人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重看一遍,紅樓夢甚至是白先勇的床頭書。 陳智弘表示,書單會配合即將上課的內容,高一國文課有「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而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林黛玉葬花、薛寶釵的個性,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也很重要,值得從頭讀到尾,希望學生利用暑假,好好看完。 線上閱讀 富文學性 在線上閱讀方面,6本書都強調文學性,且適合高一學生。陳智弘說,散文、小說、新詩和戲劇4類作品中,後兩者難度較高,高一選書以散文和小說為主,但她也表示,國中和高中讀國文的態度和重點有很大不同。 國中時讀國文較重視翻譯,選材中有不少勵志文章;高中則要培養學生對國文的鑑賞和省思能力,而非只熟悉教材,表達和寫作能力相對重要,並要提升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陳智弘說,學生不只讀某篇文章,最好能延伸到一整本書,或作者其他作品。 陳智弘也說,張愛玲是重要的小說家,也是當代不少小說家必讀的作品,在「色,戒」被拍成電影之前,就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雖然高中國文課本並沒有選她的作品,但學校還是列入了「傾城之戀」,除了比較簡單,也是張愛玲少有的喜劇作品,很適合高一生讀。 張潮的「幽夢影」,陳智弘表示,除了句子很漂亮,更凸顯豐富的文人涵養,讓人感受文人是如何品味人生;魯迅是現代小說之父,文中點出不少中國人的劣根性,也讓人震撼;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人文遊記,加入不少歷史情懷,很值得一讀。 英文 練聽寫記筆記 英文科方面,中山女中英語老師洪碧遠說,必讀的「The Twits」是一本童書,只有76頁,每頁都有插圖,不會造成學生太大的負擔,但故事非常有趣。 洪碧遠也說,國中和高中英文落差很大,建議學生要有改變英文閱讀習慣的覺悟。國中基測只考1200個單字,但學測要考4000字,指考更達7000字,所需字彙量很大,需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新生讀完一本書外,還要每天聽英語廣播30分鐘,記筆記,練習聽和寫的能力。 她也建議,上高一後,可多找自己有興趣的題材來讀,例如喜歡聽英文歌的人,可以研究歌詞,了解情緒等表達的方式,能學到片語和單字,對提升英文能力有很大幫助。 課外書 社會學、科普 公民與社會方面,中山女中公民科老師趙威寧說,明年就要加入指考的公民與社會科,在國中階段,學生只覺得「有點難」;但到了高中,會覺得「非常難」,教材內容知識性加深又加廣,落差大,有必要加強課外閱讀。 趙威寧表示,每一年討論後開給新生的書目都會換,必讀的「社會學是什麼」作者是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不難閱讀。 中山女中教務主任簡菲莉指出,近年來學生科展表現也很出色,物理科也開了2本書,以科普為主,有科學家的奮鬥歷程,也有治學方法,希望學生從中學習。

小綠綠開書單 輕狂憶舊很心靈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8

高中新鮮書》小綠綠開書單 輕狂憶舊很心靈 2008/08/05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專題報導】 當「小綠綠」是很多國中女生夢想,為迎接北一女新生,校方今年別出心裁,開出以「成長、啟蒙」為主題的12本書當暑假作業,從憤世嫉俗的「麥田捕手」、描寫北一女生活的「擊壤歌」,到全球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希望新生汲取文學菁華,心靈蛻變,更有內涵。 長恨歌 一定要背啦 北一女每年都會開暑假作業給新生,以今年的國文科為例,除要背白居易傳頌千古的名詩「長恨歌」外,並從12本中外名著擇一選讀,撰寫閱讀日記及心得。 負責開國文書單的北一女老師陳美桂指出,高中是身心成長、文學啟蒙的蛻變期,閱讀也應提升,挑戰自己較不熟悉的題材。 擊壤歌 學姊成名作 書單中小綠綠最感親切,應是朱天心的成名作「擊壤歌」,描寫她當年讀北一女的種種年少輕狂。陳美桂說,朱天心是和平國中、北一女小她一屆的學妹,曾應邀回北一女演講,今年入學的學妹讀擊壤歌,應有不同感受。 朱天心的姊姊朱天文,長期幫名導演侯孝賢編劇,他早期名作「冬冬的假期」、「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原著都收錄在朱天文的小說集「炎夏之都」,書中描寫和親人間的感情、生離死別等青澀歲月,若能搭配觀賞電影,感受更深。 蟬初鳴 20歲林懷民 老一輩的作家,陳美桂選了當年台大外文系同班的白先勇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及王文興的長篇小說「家變」,前者最出名的短篇「玉卿嫂」,曾由楊惠珊主演拍成電影,觸及小男生對於女性的懵懂愛戀;「家變」描寫家庭結構崩裂,文字耐讀,描寫手法也很棒。 新人類只知林懷民是編舞家,壓根不知他當年是文壇矚目的小說新銳,14歲就在聯合副刊發表小說,22歲出版「蟬」,新版封面是他廿歲時俊俏的照片,書中描寫「我是誰」、「我將來何去何從」的存在主義議題,呈現民國五、六十年代的年輕人風貌。 懷古風 邊城多舊事 陳美桂說,想法另類學生,可選讀沙林傑的傳世名作「麥田捕手」,或張大春的「我妹妹」,前者已成為文學上的象徵符號,對成人世界有很多批判、質疑。 曾被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名著「邊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則是充滿淡淡哀傷的傳統故事,尤其前者描寫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湘西少女「翠翠」情竇初開,小綠綠讀起來更有感覺。 追風箏 友情與背叛 其他像諾貝爾得主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是他60歲才寫的散文,觸及生命的成長、教育的本質等問題,是很多高中指定課外書;南非作家柯慈的自傳體小說「少年時」,則被桃園縣選為「一縣之書」,鼓勵國中到大學生閱讀。 為讓新生更貼近現代,陳美桂選了阿富汗作家胡塞尼寫的「追風箏的孩子」,探討族群衝突、友情與背叛、罪與罰等亙古的文學議題,更可拓展學生的視野。

難忘普陀山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4

2008/8/6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劉純慶 在我的記憶中,看到的美景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淡忘。但十多年前參加的浙江普陀山筆會的一次爬山,卻讓我至今難忘。 普陀山是中國的佛教名山,是東海裡的一個島,人稱「海上仙山」。爬山、看廟和山海相連的自然景色,令我百看不厭。然而到普陀山第三天,便碰到下雨,天地間雲霧濛濛,遠山闊海,在雨霧中消失地無影無蹤。 雨停後,文友們相約去爬島上的佛頂山。雨後的天色陰晦,山道上霧幔飄動。上山的石階是濕的,抬頭不見山頂,低頭不見海灘,此時心思和精力讓我都用在腳下那濕漉漉的石階上,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累了,站在石階上歇息時,又情不自禁回頭望山下的海灘,看到的只有雲遮霧罩,彷彿自己是從雲霧裡爬上來的。快到山頂時,身後文友喊:「看!快看。」喊聲中充滿了激動和興奮,稍帶著驚恐。 我停下腳步,回首望去,不禁吃了一驚:身後依然灰濛濛一片,雲霧在山腰間休閒地悠然飄動,就在這迷霧中,赫然出現了一扇亮光光的窗戶,像一面橢圓形的鏡子。在窗戶裡有藍色的海水、白色的漁船、崎嶇的小島,島上的樹林和小樓也依稀可見……這窗戶分明是一幅意韻開闊的風景畫。接下來,那窗戶的景象不容我細品觀賞,便剎那間消失,彷彿有人拉上了一層乳白色的窗簾。數秒鐘後,窗簾又被無形的手慢慢拉開,這時,窗戶裡的景區已完全不同,海和漁船、島和小樓無影無蹤,窗裡呈現的是深藍的天空,四隻金色的鷹在天空中錯落有致地展翅翱翔,就像影視片裡的特寫鏡頭,四隻金鷹時而優美地振動著長長的翅膀,時而久久地張翅滑翔……藍天和金鷹的景象持續數秒後,突然消失。悄無聲息地飄來一片雲霧擦去了那扇奇異的窗戶。於是身後恢復了灰濛濛一片。 目睹了這奇妙景象的文友們,都驚得說不出話。奇景消失了,我和文友們仍呆呆地站在那裡、仰望著天空,希望那扇神奇的窗戶再出現。過了許久,我和文友們如夢初醒,開始議論看到的奇觀:「這應該是海市蜃樓吧!」「應該是佛光,是觀世音菩薩顯靈吧!」。在文友們的議論和猜測聲中,我卻想起了自己曾讀過的《逸仙文集》中記錄著孫中山先生當年到普陀山見到類似的奇妙景象,本不信佛的孫中山先生在發出驚歎的同時,對世上是否存在神靈竟也產生了疑惑…… 站在佛頂山的石階上,我默默地聽著文友們的議論,究竟哪種猜測正確,我至今未作考證。但出現的似真似幻的景象,卻讓我至今難以忘懷,難忘普陀山。

對世界的感覺

2008年08月06日
公開
4

《光點》對世界的感覺 2008/8/5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凌性傑 仔細翻閱余秋雨的《新文化苦旅》,一篇〈追回天籟〉引發我許多感慨,久久無法平復。余秋雨在文章裡頭說到擔任中央電視台的青年歌唱大賽評審,他負責文化素質總講評。他眼見時下青年的「偽文化」,對於這種文化疫情懷有無能為力之感。年輕的參賽歌手,學歷都不低,訓練也很充足,然而他們的言談呈現如此驚人的景象--「他們誰也沒有意識到,他們說得多麼虛假和空洞。不管你怎麼追問,他們還給你的,是加倍的虛假和空洞。」 他這番話讓我一再想起台灣青少年的語文表達,幾乎也都無法避免這毛病。不管是歌聲或語言文字,都是傳達思想與情感的媒介。我們這個時代,似乎非常在意技巧的優劣,反倒忽略了其中有沒有真情實感。擔任閱卷工作時,心裡對那些虛偽造作的文字充滿厭惡。如果這種考試作文也具有溝通的功能,那麼這些學生究竟設定自己是在跟誰溝通呢?我很無奈的發現,閱卷老師很可能被設定為清代末年的主考官,要不然考生不會寫出那麼具有八股氣息的內容,不會那麼僵化的人云亦云,不會那麼陳腔濫調的說教。如果考生有機會到閱卷場合瞧瞧,一定會驚訝的發現,原來有這麼多青春身影置身其中。使用老八股的方式來跟這些閱卷老師溝通,無疑是死路一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學生一直被教導、鼓勵在考試作文中矯情。(或許我也經歷過這些,才會如此討厭虛偽與矯情。)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作文中,好多人都會設計催淚情節,試圖打動評閱者。所以不是讓祖父母死掉,就是讓寵物死掉。只不過這些伎倆往往無法躲過法眼,每每在細節中顯露出作假的痕跡。一個對世界沒有感覺的人,想要說服他人對世界有感覺,這是不可能的事。無法掌握人之常情,就無法用人之常情彼此溝通。 更讓我悲傷的,是眾多考生幾乎僅存視覺審美能力。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感官體會,幾乎付之闕如。覺知能力的萎縮,或許也是重要的文化病徵之一。當我們體會這個世界的觸角愈來愈虛弱,又怎麼可能普遍而深刻的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呢?余秋雨說的天籟,事實上是一種素樸的感動。不需要太多的修飾與偽裝,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去對待世界,如此而已。我也希望能夠一直對世界有感覺,不麻痺、不虛偽。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

不吃早餐有危險

2008年08月06日
公開
5

《照護小站》不吃早餐有危險 2008/8/4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張建雄 早餐吃的像國王,午餐吃的像王子,晚餐吃的像乞丐─優質的食物才攝取為必修的進食觀念,在滿足口慾之後,潛藏的危機及陷阱帶給我們所有的慢性病,吃進來容易,出去的難。 早餐的英文是breakfast,本來就是「解除一夜禁食」的意思,晚餐以後不進食,如果隔天直到中午才進食,胃長期處於空蕩蕩的狀態,容易造成胃炎、胃潰瘍。比較之下,清粥小菜或吃生菜配饅頭或喝精力湯是較健康、營養的。 ☆早上不宜喝咖啡,易導致骨質流失,骨質疏鬆。 ☆三白少吃──白米、白麵、白糖,已精緻化沒有營養價值,造成肝腎消化的負擔。 ☆水果在早餐吃是金、中午吃是銀、晚上吃是垃圾。尤其瓜類:像西瓜、哈密瓜,要在餐與餐之間進食,最忌飯前及飯後吃西瓜。 ☆生菜類食物可多攝取,對肝臟的疾病改善,及天然酵素補充的最佳來源。生菜一周最少四份,過午前吃為佳,國人對生菜的印象是「太冷」了,生菜在早上屬陽性可多吃,吃對時間就沒有太「冷或寒」的問題,晚上則多吃屬陰性的大白菜、白菜、高麗菜,根莖類的蔬菜─地瓜、南瓜、芋頭、胡蘿蔔等。每人一個禮拜盡量吃到四份的五穀根莖類食物,才會有能量。 ☆不吃早餐,引起的空腹狀態,會使血液中的糖分降低,低血糖會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然後攝取大量的食物。 ☆不吃早餐,就展開一天的工作,空著肚子的身體為了取得動力,就動用甲狀腺、副甲狀腺、腦下垂體之類的腺體,去燃燒組織,除了造成腺體亢進之外,更會使得體質變酸,長期容易罹患慢性病。 ☆不吃早餐的孩子,精神較不穩定,有歇斯底里的現象。

飯之味 在百味之上

2008年08月05日
公開
14

《閒讀擷秀》 飯之味 在百味之上 2008/8/5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菲爾  稻米在商朝已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糧食。相傳倉頡造字,就有米糧文字。禾為稻之苗,米為稻之實,禾、米都是漢字部首。目前中國也是世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占全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三十。 歷代傳頌的《三字經》寫道:「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寥寥數字,雖然簡單,但意思明白,內涵豐富,說明稻米地位非凡,是六穀之首。 自古以來,種稻米在中國這個農業國,是非常主要的行業。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流傳千古。此詩用簡單的文字,說明種植稻米的辛勞,也鼓勵人們愛惜米糧,言簡意賅。 杜甫在《憶昔》寫過:「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說明開元盛世時的盛唐,一個小村莊都有萬戶家庭,不論公家還是私家都很富裕。這首詩也告訴讀者,在唐代稻米已是主要的糧食。 在《紅樓夢》裏,賈元春回家省親時命賈府的兄弟姐妹們為大觀園題詩。賈寶玉賈元春寄予厚望,一個人要做四首律詩。林黛玉代他題了其中一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熱,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把大觀園裡點綴景色的田園景致寫得一片太平盛世,被元春評為四首作品內最佳。 清代的文學家、也是美食學家,袁枚,曾說過:「飯之味在百味之上,知味遇有好飯,不必用菜。」可見如果有好的米飯,淨吃米飯就夠滿足,連菜都不用了。中國歷史上,產於湖南江永縣、洋縣的香稻是被歷代視為珍品的好米,也是非常珍貴的貢品,被稱作「貢米」。 假如不能淨吃米飯,那麼可以試試宋代大文豪蘇軾發明一種叫做東坡湯的青菜湯:用兩層鍋,上鍋放了米飯在菜湯上蒸,下面的湯有白菜、蘿蔔、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洗好後放點薑片,這麼一來,飯菜可以同時蒸熟,方便又省錢。 稻米作為中國人,乃至亞洲人的主食已久,對它的文學價值有點認識,在吃飯的時候,肯定也特別香呢。

情義老人

2008年08月05日
公開
26

2008/8/5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游乾桂 爸爸臨終前,依舊惦記著孫義。 孫義是誰? 這個名字好熟,可惜故事有些漫漶,根本記不起來了。 有一天,一些情節的原貌終於被我拼湊出來,回憶起來他正是爸爸多年的好朋友,換帖兄弟。(圖/劉昕) 關於他們的情誼故事,慢慢浮掠上來。 小時候,爸爸有兩種機會出門遠行,多半會帶我同行,一是進香參拜,環島一圈,再來就是到鶯歌找孫義了。 他們家在鶯歌的巷弄裡的一間簡陋平房,早期生活並不優渥,堪稱清貧,但有一間足以糊口的陶瓷生產工廠,生產民生用品,如碗盤之類的。 小孩子對這些屬於大人的事,不太有興致,我只關心他家門前溝渠裡的魚,那時候的鶯歌四周全是稻田,旁邊有灌溉水溝,魚兒漫遊,隨手一撈,就有鬥魚、青鱂魚,有時候還可以看見鯰魚、鰻魚等等,不小心還可能遇上蛇,至於孫義這個人,我便沒有太多的記憶了。 他是爸爸的一個朋友,沒錯,但就一個好朋友,何必念念不忘? 這些年來,我從家人的口中,漸次整理出一分情誼地圖,記載著上一代感人肺腑的情義故事,而我也慢慢想起更多關於孫義這個人的事了,瘦瘦的,高高的,操著外省口音,或者福州腔,講話有些怪怪的,與父親的正宗閩南語簡直成了南腔北調,本來該是不和諧的畫面,在他們倆的身上竟是如此協調。 他們的故事應該從孫義逃兵這件事說起。 國共內戰的時代,孫義是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就被人從村子裡喚去當兵了,喚其實不切當,應該叫做捉吧,他且戰且走,最後渡海來台,但父母仍留在內地,想家、念家,想回家是他一直藏於心中的願,只是輾轉抵台的他,根本就與家人失去了聯絡,一個孩子,孤零零的,當起了兵,午夜夢迴,思鄉情怯,情緒便跟著潰決了,那時候的長官多半是老芋頭,那能了解如此細膩的心理,出了錯就受罰,孫義耐不住身心折磨,選擇逃兵。 軍營離我家不遠,前門只差一座橋,後門越過一座牆,沿著溪流,涉過及膝的河水,穿過麻竹林,大約也不必多久就抵達我家後院,他便是由這一條密道到達我家求援的,冷冽的冬天,伴著細雨,冷颼颼的風呼呼拂叫,孫義一個人躲在雞寮發抖,直到媽媽餵雞時才發現了他,當時的孫義已嘴唇發白,幾近失溫。 媽媽大聲呼喚著,爸爸火速趕來,一見是個小孩子,衣衫襤褸,二話不說便扶他進門,送上一件厚衣裳,熬一杯熱騰騰的薑湯,讓他暖暖身子。 等他能開口,第一句話竟是:「我是逃兵,我想回家。」 「逃兵?」 兩個字可把媽媽嚇壞了,當年這種罪可重了,隨便一個畫押,可是死刑的,窩藏罪犯者可也好不到那裡,少不了一年半載的牢獄之災。 「怎麼辦?」 媽媽對於這件事的發生有些魂不守舍,報不報官有了掙扎,最後爸爸決定救人為上,囑託媽媽騰出一間房間讓孫義把身體養好再說。 他提醒媽媽:「不准向任何人提起這件事。」 媽媽當然不會提的,這可是人命關天呀。 爸爸當年為何不顧一切搭救孫義,早因他的過逝而無法追究了,莫非念在他是個小孩?或者被他的大時代的故事所感動了,心生不忍? 他在家裡窩藏了一個星期左右,身體狀況回復了,便急著想走,不想連累父親,於是趁夜北上,找一個落腳地,覓一個工作糊口,再想想歸鄉的路,爸爸也無二計,只能答應,臨行前,囑託媽媽縫了幾條被單,幾件衣服,還有奉上幾兩錢,帶著他過小路,抄捷徑,通過層層關卡,到宜蘭火車站坐上北上列車。 孫義北上之後去了那裡? 做了什麼? 過得好不好? 父親一直念著,卻無從得知,直到多年後孫義寄來了一封信。 爸爸不識字,看不懂漢文,突然來了一封信,他可嚇了自己一大跳,莫非當年窩藏孫義的事東窗事發,如今法院來了傳票,但都過了那麼多年了,有誰記得? 爸爸請識字的人解讀這封信,才明白是孫義寫來的,對於當年的恩情一直懷德,沒有忘記,那封信是告訴父親他找著一個穩定的工作了,有了收入,並且寄回了當年父親送的盤纏。 信中說,離開宜蘭他輾轉到了鶯歌,並在陶瓷廠工作,收入微薄。 兩個人從此有了聯絡,不是父親北上看他,就是孫義上來到宜蘭,坐了大半天的慢車探望父親,兩個人像莫逆之交,一夜談不完,最後義結金蘭了。 孫義斷斷續續來家裡幾趟,他發現這麼多年來,我家的經濟一直沒有改善,還是當年贊助他被單時的清貧模樣,他看了有些心酸,答應父親,他來想想辦法。 果真,有一回帶來希望,他同父親提起及在陶瓷廠工作,看見有人訂了一些盤碗,在鄉下做起了盤碗出租的生意,利潤頗豐,而當年宜蘭未有這類的生意,值得投資,父親被說得心花怒放,心動極了,但唯一的問題,也是最大的障礙則是錢了。 「錢不是問題。」 「錢怎麼會不是問題?它是大問題!」 這一年,他與老闆的千金成婚了,成了陶瓷廠的主人,經濟一下子闊綽起來,他告訴父親,如果想做,他就把陶瓷廠裡的盤碗運來一批,至於款項等賺了再算,事後父親才知道,有些貨,孫義是沒有生產的,他向同行購得,再用專車運來宜蘭交給父親,而錢他先墊付了。 父親長考了三天,答應了這個邀約,成立了宜蘭第一家盤碗出租店,而它真的是我家脫貧致富的轉捩點,孫義這個人成了我家的救星,由於他的加入,讓我的大學之路有了轉機,原本父親希望我高中畢業,不要上大學,留下來工作,務農或者做些什麼農事都好。 我徬徨極了,我愛書勝於一切,屬書呆子型的,課本內沒讀多少,課本外愛不釋手,沒書好讀,可就苦了,但也不能因而要求父母借貸供養,正當苦無對策之時,盤碗的生意成了荒漠甘泉,讓我的人生出現了曙光,有了轉機。 就這樣我家成立了盤碗出租店,婚喪喜慶全包了,後來還與辦桌的配合,生意好到沒有空休息;初期做了沒本生意,而且很快就上了軌道,應接不暇,父親得了第一款之後,急著匯上貨款,便請大哥匯了過去,但被孫義退了回來,他回信說:「不必急,你還需要資本的。」 媽媽對於孫義也很感恩,她說,最後都是一年才結算一次,至於孫義是否虧本,他就不知道。 我猜是吧。 他是來還恩的,他曾跟父親說過,沒有他就沒有孫義,這恩情不是用錢能算的,但在我來看,沒有孫義的相挺,父親就賺不了錢,我的大學之路也就遙遙無期了,這個恩也不是金錢能算的。 兩個人,從青年,到了中年,相知到老年,一直到父親臨終前還念著孫義,問他何時會來看他最後一眼,聽得我們全鼻酸來,顯見他們的兄弟情誼。 兩個老人的情義,在多年之後,讓我不小心,在一個風中的午後,從腦門鑽了出來,心情仍是微微悸動。 父親出殯時,孫義帶著一臉哀戚,送老友最後一程,沿路哭著,我也流淚不止,這是我見著他的最後一次,如果還活著,該是個九十歲的老人了,很想見見他,說一句謝謝。 這個夢想恐怕來不及了,有一回,我去了鶯歌,問起孫義,一位老人家想了一回,說著:「老孫呀,二、三年前往生了。」 我請老者確認,他說:「是吧,這裡姓孫的只有一位。」 爸爸走了,老孫走了,這段屬於上一代的情義故事,大約也就塵封了。 想著、想著,眼前竟模糊起來。

生命,我懂 因為妳的愛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17

2008/7/29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詠棠 年近九十的外婆病危。母親說她想去探望外婆,算是告別吧!這告別,就是死別,是永遠的分離。 想起童年時,每年夏天,總會堅持到外婆居住山上的家過夜,在澄淨的空氣裡,抬頭仰望星河,豎耳聆聽蟬鳴。而最期待的時刻,則是沐浴時分。當熱水昇起霧氣,糢糊之間,一閃一爍的螢火蟲,緩緩地在不遠處,燃燒著美麗。外婆珍惜生命,始終提醒我不可以捕捉螢火蟲,因為螢火蟲最美的時刻,不在我們準備的瓶瓶罐罐,而事實上,材質再好的,都襯托不了螢火蟲的美,因為螢火蟲翱翔在天地間的自由,才是最動人的畫面。 我接受外婆的說法,認為瓶與罐,不該是螢火蟲之墓。生命,有生必有死,該捨時,就該捨去。對生命的尊重與道理,從那天開始,我一直銘記於心。 只是我雖然尊重生命,還是避免不了離別。 回憶中的那條小徑,布滿螢火蟲的草叢已在這幾年間,陸陸續續經歷颱風肆虐,然後在姨丈的整頓下,蕩然無存。當年的草叢,如今只剩光禿禿的泥土,不見螢火蟲的足跡,夜晚來臨之際,只在燈光下幽幽發亮,散發孤獨的味道。 景物並未依舊,而人事確實已非。原來萬物與人,皆是如此,都有因歲月,不得不分離的遺憾。記得最後一次見到外婆,是七年前的夏天。我們在港灣看人們叫賣魚貨,那天的陽光,穿越時空,炙熱地刺痛我的眼睛。母親驅車前往後,我在家中等待。夕陽落下之前,天地間的風不冷不熱,提前透露早春的溫度,然後,我看見客廳地上染出晚霞的顏色。那時,消息傳回,外婆已經與世長辭,舅舅家中正播放佛教音樂,我心痛的節奏。 閉上眼,淚水濕濕鹹鹹,擁有七年前,港灣的味道。 想來,人生的智慧,我還是不及格的啊!

遇見100%的余光中(下)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17

2008/7/31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陳幸蕙 一本四十年前的周記 如此專注,或說如此作家本色,於作品中形成截然與眾不同的特色-那便是我被吸引的原因嗎? 在我的「時光珠寶盒」-一個存放生命記憶的抽屜-裡,珍藏著一本四十年前、我高二時代的周記。 掀啟陳舊泛黃的扉頁,不論「師長訓話記要」、「讀書心得」、「生活檢討」,甚至「國內外大事」一欄裡,潦草的毛筆墨痕,都曾刻示著我-一個不按既定刻板模式寫周記的高中生-早年悅讀余光中詩文的心跡。 從青澀少女時代,就這麼一路行來,四十年紙上追隨迄今,於我,實亦是一場不折不扣、不曾間斷的馬拉松。 悅讀馬拉松 馬拉松歲月裡,因此,幾年前基於某種巧合,受邀撰寫《悅讀余光中》系列,雖看似偶然的文學因緣,其實卻是生命中的一種必然。 解構派理論學家常說: 「任何閱讀都是錯誤的閱讀,任何詮釋都是錯誤的詮釋。」 但如果將閱讀和詮釋視為一種「開啟」-開啟了好奇、關注,或基礎認知,尤其,當這種「開啟」,若還能通向某種「抵達」-抵達更豐富、也更「正確」的閱讀與詮釋,那便是意義所在,似無需過分膨脹所謂「錯誤」的負面感受與評價。 閱讀,可以,也應該是簡單、有趣的一件事。 於是當我展讀余光中的詩文,所採取的-後來才發現-原來竟是高行健所說「沒有主義」的觀點。 沒有主義,超越主義。那也便是說-放空自己,毫無拘束,不預設立場,沒有任何企圖與野心,只是在字句的巷弄、段落的阡陌、思維的草原、心靈與意識的森林裡,從容散步-單純直接地去接受作品本身所引發的感動、衝擊、諸般趣味;並且領略一位作家,如何以濃鬱有力度的方式表現他年輕激情的自我?又如何以滄桑感喟的聲音傾訴他蒼涼的「白髮心事」?更看他對自我生命價值的關懷、心靈籍貫的尋找、在精神邊界的探險、藝術進步的軌跡、美學發展上的成熟,等等。 自在而不沉重的持續閱讀,或許,那就是閱讀可以被稱為「悅讀」的原因吧!    昨日之島 文學散步,美學散步。 這自在散步的心得,我的悅讀筆記,便在時光中累積出一定的厚度。也許曾為大眾書寫,但到頭來卻漸成一種冥想與自我翻修的過程。還是蘇珊.桑塔格說的-「書寫,有時只是一種自我觀看的形式」-在自我觀看中,我屢屢重溫少女時代迄今,文學追尋的顛簸記憶。 然後,基於一種高度有感的閱讀,且服膺余光中寫評論的態度-以文為論,不忌「流露真性情」-因之,偶爾,當面對冰冷的電腦屏幕卻竟寫出眼淚,或微笑出聲,我便心知肚明這書寫工程,也應是忠於自我地在進行且被完成了。 悅讀與書寫途程中,最具體的兩個感想與觸動便是: 當華人文學世界公認,余光中是當前真正重量級與少數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台灣作家時,語言貶值、作品泛濫充斥於書市的時代,余光中詩文,自是現代中文讀者進行有意義的文學閱讀時,首選之一。 其次,寫作,永遠是一種不設防、難以設防的自我表述。作家於不自覺間,無意灑落在作品中類如密碼的訊息,往往令讀者所讀到的,比作家所寫的更多。 於是透過「余光中密碼」的解讀-作品裡孤獨心象、寂寞心事之顯影,喜悅、憤怒、哀慟、慨歎、浮世情懷,以及,未被時光風化的愛情,思想與感覺,靜觀與內省,夢想與失落,意識與潛意識……,總之,他的昨日之島的浮現--個文學的、藝術的、生活的余光中,於明晰立體之際,也讓我們對一位選擇繼續前進的文學馬拉松跑者之風範、風采、風貌與風格,產生更多敬服與了解。 遇見100%的余光中? 是的,航行於文字之海,經由昨日列嶼的一一穿越,去親近、發現、深入認識當前台灣這樣一位重量級的作家,我以為- 或許,也不是不可能的。 (完)

高樓引起氣候變化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12

《百科知識》 高樓引起氣候變化 2008/8/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文廣 ●「高處不勝寒」是事實 四百米以上高樓的樓頂和地面溫差,白天最大時平均也只有攝氏三度左右,高樓頂上的桃花大約會比樓下晚開十天。而且高樓上的氣溫、濕度等氣象要素的日變化很小。但高樓上的風速日變化較大,夜間大風反而多過白天。 下雨時,高樓上雨點常乘大風而像萬箭齊發,近乎水平地直射窗玻璃(射雨),其噪音之大可想而知。高樓不僅招風而且引雷。雖然雷電流已經避雷引流入地,但在高樓密如蛛網的各種金屬管線中感應出的強大電滋脈沖和過電壓,會使樓內許多缺乏屏蔽或屏蔽不良的貴重電子設備遭到損壞。 ●巍巍高樓始終在晃動 樓高風也更大。而更嚴重的問題是風有陣性,而且陣性相當大。風的陣性使高樓必須造得有一定的彈性(柔性建築)。這就會使高樓在大風中產生順風向的來回振動。此外,大風時高樓背後的一對空氣旋渦會引起高樓產生與風向垂直方向的橫向振動,以及非正向大風力距引起的高樓扭動振動(從高樓外景物水平移動可以發現)。 這些振動造成樓體結構開裂,玻璃等圍護結構和突出牆面的裝飾物遭到損壞。據研究,居住高樓引起人體不適主要是因為,高樓水平振動一般都有加速度,當加速度分別超過0.015g、0.05g和0.15g時,人體就會感到煩躁、非常煩躁和不能忍受了。為此,世界上凡超高層建築都有減振設備。 ●高樓不是「好鄰居」 超高層建築對周圍建築的影響利多弊多。首先,高樓嚴重阻擋周圍落影區內較低層建築的陽光。使中高緯地區城市中高樓北側冬季中形成一片陰暗潮濕,以至積雪不化的區域。 世界上許多高層建築常用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等作為保溫隔熱的圍護材料。但它們卻把大量熱能輻射到附近的建築物和行人身上。超高層建築對周圍影響最大的還是製造局部地帶風災。因為高層建築常使街道成為狹管形狀以致加大風速。大樓的兩側風速也常常很大。特別是當高空強風在建築物上部被迫急轉直下、達到地面時,能中斷人們的正常活動,以至把人吹起摔傷。

夏雨也溫柔

2008年08月03日
公開
12

2008/8/4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笑佬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突然平地上颳起一陣大風,瞬間塵土騰空飛揚,張牙舞爪撲向路人的臉面。一愣神的工夫,就見大顆大顆的雨點突兀地從天急速而降。耳聞周圍一片劈裏啪啦的雨打聲響,狂風無蹤無影,驟雨轉眼消失,來勢迅猛的夏雨恍然成了淅瀝淅瀝的小雨悄悄灑落。 這雨變得委婉、明麗、清新了。白濛濛的天空上,似有無數飄浮的仙女,在雲層裡悠然而行,裙帶翩翩,碎步輕輕,揚手播下萬千的雨露瓊漿。在悶熱中困倦的城市,得以飛流直下雨絲的滋潤,很快的生動、鮮活起來了。錯落有致的樓房容顏明亮清潔,綠蔭婆娑的枝葉抖擻新鮮,青青小草和水珠兒親密擁抱。大街小巷驟然增添了若干五顏六色的雨傘漂浮搖曳,遠遠看去,彷彿是無數絢麗多彩的帆船在大海的波濤中恣意逍遙。更令人欣慰的是,夏雨攜帶著涼快和清爽的氣息灑滿大地,瀰漫開來,一掃酷暑的悶熱! 夏雨也溫柔,感覺上真是美!雖然,我的腳步已經邁進了家門,但是,一顆心———似雨打靜靜湖面動盪而起的圈圈波痕,軟軟地突突地躍動著,清婉盪漾。我突兀聯想到人的一生,雖不乏急風暴雨的驚擾和襲擊,終還是與和風細雨的日子相伴居多,懷著這樣美好的情愫,我對生活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遇見100%的余光中(中)

2008年08月02日
公開
8

2008/7/30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陳幸蕙 一種新的文學「合金」 微笑、回答之餘,若將此悲劇視野拉回,熱情專注,聚焦於有涯之此生,那麼,做為一位詩人、作家,對余光中而言,他最大的欣慰,便是「為自己的民族所熱愛,且活在民族的語文之中。」 在逑所謂國際聲譽逜一文裡,他曾說:「當我死時,只要確信自己能活在中文,最美麗最最母親的中文裡,僅此一念,即可含笑瞑目。」(《焚鶴人》.一九六九)悃款之辭,可謂道盡他對母語-中文-的熱愛。(柯錫杰/攝) 事實上,在台灣現代作家中,余光中也確實是-極少數以感慰之心,一再在作品裡表示「以能使用中文為幸」的作家;是極少數憂心校園語文教育,而曾親上火線去「搶救」、捍衛現代中文品質的文學戰將;更是絕無僅有、將探討現代中文危機與新機列為「寫評論文章重點」的批評家。 在余光中心中,中文,是小我「呼吸歷史,涵泳文化」的憑藉,更是大我、民族文化的「半徑」與「載體」。因此,二○○○年十月,他在南京大學就「創作與翻譯」為題舉行演講時,便曾以自己多年經營中文的經驗,諄諄提醒新世代-這由「倉頡所造許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緊義山所織錦雪芹所刺繡」的文字,「切不可敗在我們的手裡」。二○○八年五月,在台灣大學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的一場演講,則更拈出-「白以為常,文以為變,俚以見真,西以求新」的創作之道,提示他在台大的學弟妹,和現代人-活化、新化、並豐富現代中文的一帖高效處方。 強烈的使命意識,別出心裁、新裁的經營理念,豐厚的學問根柢,更益以作品中具體的美學追求、運作與實踐,於是余光中散文,於白話基底上,遂總是,總能,將文言修養(文)、英文美德(西)、口語之鮮活(俚),自由、自然地予以整合現代入,開放鎔鑄成一種新的文學「合金」,一種簡練雄渾、鏗鏘豐富、斑斕生動、同樣為他所獨有的文字風格特色。 三十七歲那年,他曾派給自己一個艱難、但卻非常有趣、也極有意義的功課:「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搥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以「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歲月進程中,以對母語深切之孺慕熱愛、傳承開創的使命意識為動力,念茲在茲,千錘百鍊,這在語言上嚮往「富而不炫」境界的作家,果如年輕歲月所期許的那樣- 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 台灣現代文學中的superstar 但不只煉丹、不只高度關切中文現況與前景,這位風格大師的使命意識,還更具體地表現在他對作家的文化定位上。代表作之一逑守夜人逜中名句- 五千年的這一頭還亮著一盞燈�四十歲後還挺著一隻筆……�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做夢,我沒有空�更沒有酣睡的權利(《白玉苦瓜》.一九七三) 固是滿腔抱負、任重道遠、充滿憂患意識的告白,二十一年後、六十六歲所寫另一首詩逑在多風的夜晚逜中,「還沒有休息」、「不能休息」的自述,則更在思考文學責任、文化重負時,將豐富的感性、強烈的使命感,化成了老驥不能、不忍伏櫪-總之,舍我其誰的自惕、自許與自勵。 為此,風格是他必要的信仰,繆思是他終極的追求,但因他自視與懸的極高,絕不願劃地自限,更不願一生只經營一個主題、一個形式,堅持要做多元化的嘗試創新與突破,所以他宣稱是「藝術的多妻主義者」,沒有特定的文學姓氏。 不過,他高度的自覺意識,自負自信的創作企圖、成就動機,最經典也最具代表性的,還是表現在四十一歲那年,以天梯式的仰望,為自己所設定的遠程目標、生命願景上- 他以中國的名字為榮。有一天,中國亦將以他的名字。 -一句令人想起心高氣傲的戲劇家王爾德,或睥睨一切平庸的畫家達利的豪語! 把上列這些因素加總,六十年創作歲月,風雨陰晴、迢遞曲折走過,於是,那在作品裡與我們深情對話,或我們所深情相遇的-當作家一詞已黯然貶值的時代-便截然不是一般的作家。 簡言之,作品如此多產,風格如此多變,技巧如此多姿,題材如此多元,既與古典傳統呼應接軌,復與當代生活同步節奏(例如他的環保詩和散文中之環保意識)。而當逑鄉愁逜一詩在全球華文世界轉載已逾千次;當所有現代華人文學選集、語文課本都必選他的詩文作品;當六十年歲月過去,時間的風沙不知淘盡多少風雲人物,他的讀者不曾流失卻反代代增加;或者,行年八十,在島上,當他二十四年前選擇定居的城市,已將他定義為「國寶亦為市寶級」的作家(《讓春天從高雄出發》�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叢書)時-不論就客觀環境而言,或在我心中-這位老而彌堅,正向其文學珠峰挺進的文壇前輩,都堪稱台灣現代文學中的superstar。 麵的幸福論 作品如此多產,題材如此多元,並且在「我的學思歷程」演講中亦曾表示: 「重大、纏綿、悲痛的事件固是值得處理的創作題材,但滑稽、無奈、無聊的瑣碎同樣也可成詩。」 但一個有趣的課題卻是,當飲食文學已成台灣當前散文創作領域一個熱門文類;尤其,當他所尊崇的業師梁實秋,生前不但經常於小品中筆涉飲饌經驗、暢言擁抱美食的心情,且還興致勃勃出版了兩本《雅舍談吃》時,為什麼這位幾乎對任何題材都能手到擒來的作家,卻從未顯示出對飲食書寫的興趣? 唯一可見的,僅是尚未結集的逑粥頌逜一詩,或早年旅美歲月,在「草莓醬、烤麵包,冰牛奶,咖啡和生菜」包圍中,「想念……豆漿與油條」的零星敘述,以及,堅持酸梅湯綠豆湯冰杏仁「絕不是……可口可樂所能代替」的極簡個人心得,如是而已。 在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所記口述歷史中,他曾說: 「我們家最大的幸福就是不挑食,什麼都吃。我不好吃,不注重美食,不會開車到遠方去吃什麼異味,生活簡單而有規律。」 而我也記得,當與他談起飲食文學時,身形清←,自稱「吃很少,不挑剔」、「對飲食沒有研究」、「不在乎料理手法、是否高檔食材」的老作家,微笑著說出他對富裕社會中這個新興書寫趨勢和潮流的尊重:「我覺得有人想起美食或下一頓就很開心,是件幸福之事。」但對他個人而言卻是: 「能擁有一碗麵就覺得很幸福!……」 如此單純的幸福論,「什麼都吃」的飲饌主義,這之中也許隱含著「物無定味,適口則珍」的哲學,但如深究其實,卻應是他興趣全不在此,也從未投注於此之故。 記得劉大任論當今世上網球最佳男單選手山普拉斯時曾說: 「在這個世界上,你就愛一種東西,你就在你愛的這個東西上把自己練到完美,練到無懈可擊。你因此尋得滿足,此外的一切其實無足輕重。就這樣,你變得堅強,足以抵抗不時傾巢而來的寂寞;你變得勇敢,你學會拒絕周遭的喧嘩與熱鬧;你學會簡單而嚴肅……,你形成一種風格,唯你獨有。」 是的,在這世界上就愛一種東西! 與繆思親密,效忠藝術,忠於自我,提筆書寫,對這所愛,信守如一,傾力以赴,捨此無他,或無足輕重。 一種「隧道視覺」。 那便是一位作家,對一碗簡單無奇的麵高度滿意滿足,且從中發現幸福的原因。 (待續)

嘿,動起來!

2008年08月02日
公開
6

《功文式教育親職專欄》嘿,動起來! 2008/8/5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 暑假已經過了一半,我問了問幾個孩子,他們這一個月來都在做些什麼,未來一個月又打算做些什麼。有的孩子興奮的跟我描述他們曾經或即將要參加的營隊;有的孩子一臉無奈的告訴我,他們二個月的日子都是安親班;還有的孩子看了不少課外讀物,或是有一趟難忘的旅遊經驗。 持續運動可更強壯 接著我又問孩子們,除了這些事情,暑假期間,他們在家裡都做了些什麼。這回,孩子的答案就沒有那麼精彩多元了,千篇一律只有兩件事情:做功課和看電視。我的心裡傳來一陣驚呼,怎麼孩子兩個月的時間不是坐在書桌前就是坐在電視機前呢?他們都在好動的年紀,應該有好像用不完的精力,怎麼都不會想要去運動一下呢?結果,孩子給我的答案是,天氣太熱了,不想要出去,而且爸爸媽媽擔心腸病毒的傳染,所以也不准他們去游泳池。 聽到孩子的回答,我雖然可以理解,但是,還是不太贊同。 我覺得持續的運動除了可以幫助成長中的孩子擁有更強壯的體能,同時也是維持健康和抵抗力的重要方法。所以雖然是在炎炎的夏日,雖然腸病毒的警報並沒有解除,但也不能因此就讓孩子們留在家裡啊。 再三的鼓吹和么暍 於是,我和孩子們約定,一周中的某三個晚上要一起在中庭裡運動。我們一起跳繩、慢跑、玩球、溜直排輪……。本來孩子們對這樣的約會有些意興闌珊,他們多想躲在家裡吹冷氣啊。可是,經不起我再三的鼓吹和其他同伴的么暍,他們最後終於全都答應了。 第一晚,孩子們有一半遲到了,但是,我沒有責怪他們,我只是歡迎他們的加入;而第三晚,他們每個人都比我還早到;到了第二周結束前,他們之中有人甚至拉著他們的父母一起來運動了。每一個晚上,我們都暢暢快快的流了許多汗水,嘻嘻鬧鬧的享受我們的運動時間。孩子們因此顯得更有活力,也更開心了。 親情加溫健康加分 前幾天,我在樓梯間遇見其中一位一起運動的母親。她告訴我,才一個星期,她就感受到上班的精神變好了,睡眠狀況也有顯著的改善了。我很為她感到高興。她還說,其實一直以來她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可是每每總是被惰性打敗,才會給自己找各種不運動的理由和藉口。但是,這次因為孩子的邀請,而且這麼多人一起運動真的很有趣,才讓身體有了變健康的機會。 我和同事分享這個成果。同事說,他們家住的是公寓,不是大樓,沒有中庭,也沒有辦法像我這樣邀請鄰居一起運動。不過,我的例子倒是讓她想到,可以將某幾個晚上訂定為家庭運動時間,關掉電視,全家一起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慢跑、散步或騎腳踏車。 一個人運動也許寂寞無聊難以持續,那就全家一起動吧,既可以為親情加溫,也可以為全家人的健康加分喔! 功文文教機構(http://www.ko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