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露天電影兩邊看

2008年07月05日
公開
10

《圖畫民俗》露天電影兩邊看 2008/7/3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劉興欽�圖•口述 林少雯�記錄整理 廣場上正放映著一部黑白電影,影幕的正反兩面都黑壓壓地坐滿觀眾。觀賞電影的人個個都抬著頭,聚精會神地緊盯著影幕看。 看電影怎能在影幕的反面看呢?這種景象在早年的台灣,可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因為那時還是默片時代,劇中演員的台詞,觀眾一句也聽不見,影幕上也沒有打字幕,所以坐在影幕兩邊都可以觀賞電影。 在那個少有娛樂的時代,聽說要放映電影,那可是大事一件,因為那時電影很少,觀賞電影的機會實在難得,因此雖然是露天放映,還是高朋滿座,場場爆滿。 這種免費觀賞的露天電影,大都是政府機關,像鄉鎮公所、糖廠或是眷村等機構為了娛樂民眾,不定期地請人來放映的。電影放映前會有宣傳活動,放映地點都在廟口、廣場等。 放映電影的通常都是四、五個人一組,其中有放映師、解說劇情、說台詞的和播放音響的。晚上要放映,下午他們就會先到現場,將白色的布幕高高掛起來,把工作台子搭好,上面有放映機、影片盒子、唱機、唱片、擴音喇叭等等。 電影都是晚上七點鐘開場,但是天還沒黑,就有許多人搬著小板凳來占位子。大家吃過晚飯後,漸漸向放電影的場子集中過來,家家戶戶都是扶老攜幼全家總動員。隨著人潮而來的有賣烤香腸、枝仔冰等攤販。 電影開演後,放映台上很熱鬧,工作小組合作無間,唱作俱佳,只見他們之中有人操控著放映機,機器慢慢轉動著,電影膠片隨著燈光映現出人物和劇情;有人拿著擴音喇叭大聲對嘴說台詞。這個說台詞的播音員可厲害了,經常一人扮演多種角色,一會兒發出男聲,一會兒發出女聲,一會兒變成老人,一會兒又扮成小孩酘酘劇中人的語言和劇情的進展,就在這位幕後播音員的賣力演出中進行。 另有一人專門放音響,這位仁兄也相當了得,他手腳非常俐落地,快速的播選僅有的幾張唱片,隨著劇情,一下子放這張唱片,一下子放那張唱片,如劇情悲傷時,就放慢調子的抒情或哀怨曲子;劇情緊張時,就放快板的音樂;戰爭場面就放激揚的音響;反正就是那幾張換來換去,手忙腳亂,但是亂中有序地讓電影效果呈現出來。 台下許多人目不轉睛地緊盯著影幕,看得津津有味,但是現場人多,小孩子看不懂的吵著要回家,大人捨不得走,小孩因此哭鬧不休;跟隨主人來湊熱鬧的小狗也汪汪亂叫;抽煙的、講話的,搖扇子的、拍蚊子的,讓現場充滿著一片吵雜的嗡嗡聲。 劇情進入高潮,觀眾情緒跟著高漲時,電影忽然「嚓」一聲中斷了,現場噓聲四起,這就是要換膠片了;等放映師接好片子,電影又繼續演出時,觀眾們還會高興地拍起手來。 劉興欽大師為這種露天電影,寫下了這首有歷史意義的打油詩:「露天電影兩邊看,有人坐著有人站。留聲唱片當配樂,對話現場用人配。中間斷片別心急,修補剪接是常業.。」 這種露天電影現在偶爾還可見到,那是為了懷舊而特別播出的,被稱為「蚊子電影院」,因為看這種露天電影,真的要有餵蚊子的心理準備喔!

尊重的能力從小扎根

2008年07月04日
公開
6

《看見童真》尊重的能力從小扎根 2008/7/1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林彥佑 前幾天去健身房運動,剛好來一位中年男子,對著一個稍微胖一些的女同學說:「你幾公斤?你一天吃多少?」一副調侃小孩子的樣子,雖然我不認識他們,但他的言行,的確令人心生不滿。 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尊重的,連國小生、甚至幼稚園的孩子,都需要這種被善意對待的感覺。有些大人覺得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對於孩子的過錯,常常疾言厲色,動不會就打罵他們,或以羞辱等不尊重的方式處罰他們,孩子可能一時沒有反抗的能力,但這種「惡言相向」的舉動卻已經耳濡目染的影響孩子了。當孩子在小時候是這樣被對待的時候,等到他長大要對待別人或是自己的孩子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兒時記憶。」 在學校,我們不能翻小孩子的書包,不能隨意丟學生考不好的考卷,在家裡,不隨意進孩子的房間,不隨意翻其日記,也不強迫做某事…;在公車上,要禮讓給行動不便的人;在路上,要遵循交通規則;在圖書館,不喧嘩吵鬧;其他如不破壞公物、不傷害生命、不期負弱小、不隨意交差了事、不浪費食物……等。尊重,不限於人與人的範圍,應該擴及對事情、對物品、對生活能度、大自然等一切的尊重。尊重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有一堂綜合活動課,我設計了一堂「尊重」的課程,活動的名稱是「大家來找碴」,那時我在黑板上掛了幾張圖,要孩子說出究竟是哪個地方有「不尊重」的表現,請把它圈出來,並說明應該怎樣做才好。 有一張圖,是在餐廳裡,一個小孩子把腳抬到椅子上,手還拿竹子敲打桌面,隔壁桌有沒吃完就倒入垃圾桶…。有個孩子發言說,「應該把小孩子圈起來,因為腳放在椅子上,就是對同桌的人不尊重;手拿竹筷子,也是對鄰座、對筷子的不尊重;沒吃完就倒掉就是對食物不尊重……」我用類似的圖繼續問孩子,有的說:「不能隨便用石頭丟狗,也不能把動物的腳綁起來,這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不能看見漂亮的花就摘下來,那是對植物的不尊重…看到老弱婦孺應該讓位給他們才對…。」諸如此類的開放性問答,我發現許多小孩子都能明瞭什麼是尊重? 今天,我們常面臨對於兩性尊重的問題。以前總認為女性一定要守在家中,相夫教子,或是腳著三寸金蓮才是最好看的。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一種「不尊重」的舉動。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價值觀的日益多元,我們制定了許多性別平等的法規,諸如公司求才時不能明顯限定性別、捷運站設有女性專屬候車區,以維護女性人身安全;以及女性請假種種的保障。 在校園中,也經常聽聞有男同學嘲笑女生身體,或大作文章當作開玩笑 有些電視節目為了娛樂效果,也經常「物化」女性,或是對年輕、身材姣好的女生,有不尊重的舉動。教育部推出兩性平權,其實就是「尊重兩性」,也唯有男女間能謹守分寸,才能讓「尊重」在性別的領域中落實更徹底。 我也常告訴孩子,當你學會尊重他人的時候,別人會受到你的影響力,而展現尊重的一面。看到別人有缺點時,不急著指責他們,試著看他的其他優點。我們不要像茶壺一樣,手插腰,食指對著他人;教孩子學會反求諸己、省思自我,話到嘴邊想一想,不隨意出口,以免一語傷人;也不用行為取笑對方;那麼,尊重的能力,自然可以從小扎根。

扎根•駐紮

2008年07月04日
公開
12

《同音字大不同》扎根•駐紮 2008/7/3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字解文說工作室 蔣經國先生曾寫過一篇〈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的文章,鼓勵青年如果能向下穩固根基,就能向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錯得離譜】 「向下紮根」一點也不能穩固根基,反而可能會因根部糾結、纏繞,讓一棵原本完好的植物死亡哩! 【說得清楚】 「紮」,有兩個讀音,當讀ㄓㄚ 時,有停留的意思,例如「駐紮」、「紮營」等;當讀ㄗㄚ時,有纏束的意思,例如「花朵一紮」、「紮好鞋帶」、「包紮」、「紮辮子」等。 所以,如果是向下「紮」根,望文生義,勉強解釋它,意思就成了向下把植物的根「纏束」起來,那樣一來,被糾結成束的根生長受限,蔓延的範圍狹小,植物怎麼能長得穩固呢? 「扎」讀作ㄓㄚ,是刺入深入、穿透的意思,例如「扎眼」、「扎針」、「扎耳洞」、「扎實」等,而「扎根」的意思是根深入地下的土中。植物的根要能四平八穩地深植土中,且蔓延得夠寬廣,才能生長得好而穩。 所以,應該是向下「扎」根,而不是向下「紮」根。 【用得漂亮】 俗諺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果我們現在能讓樹苗在遼闊的山坡上扎根,森林保育做得紮實,那麼未來的子孫就能擁有清新健康的生活環境了。(商周出版社)

奢侈的幸福

2008年07月04日
公開
12

《另類財富》奢侈的幸福 2008/7/4 人間福報| 作者:曾言 人人追求幸福,但提起幸福就連想起財富;其實幸福是一種感覺,金錢和幸福並不畫上等號。金錢不一定能買得到幸福,很多富人並不幸福。幸福和「三境」有關,「心境」、「意境」、「情境」都對,幸福感自然就來。 最近有一則廣告,強調奢侈的幸福,很多人認為要幸福已不容易,要奢侈的幸福豈不更難。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廣告中說,腳邊一百朵玫瑰是一種幸福,玫瑰在手中開花是奢侈的幸福。喝杯咖啡是幸福,在舌尖煮咖啡喚醒味蕾,是一種奢侈的幸福。四季如春是幸福,四季分明則是奢侈的幸福。臥在草地看白雲是幸福,白雲對你笑是一種奢侈的幸福。 想想,幸福並不難,是物質的,是俗世的;奢侈的幸福則是超俗,是精神的,是想像的。「三境」對了,奢侈的幸福也來了。 幸福有不同層次,濃有濃的滋味,淡有淡的感覺。適度的金錢與物資是溫飽的資糧,生活的必需,追求金錢推砌的幸福,反而是一種痛苦。天天追求「奢侈的幸福」不著實際,偶而奢侈一下,讓自己過過形而上的日子,確實是幸福中的幸福。 奢侈的生活不必金錢,只要想像。躍然的早晨,慵懶的午后,寧靜的夜晚,享受一下奢侈的幸福並不為過。

暑假規畫 有鬆有緊

2008年07月03日
公開
10

《收放之間Q&A》暑假規畫 有鬆有緊 2008/6/26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功文奶奶 情境: 去年暑假,曉芬因公出國,便將孩子臨托在好友家芳的家裡,由於兩家孩子的年齡相近,家芳也是上班族,便幫孩子規畫了三天的單車夏令營。還請兩天年假,帶孩子自己熟悉的展覽與博物館,給孩子豐富的知性之旅。寒假時,孩子念念不忘寄人籬下的樂趣,還不斷央求曉芬讓她到家芳阿姨家玩。今年暑假,曉芬找了幾位孩子年齡相近的朋友,展開輪流托兒的計畫,也趁著空檔,與外子規畫兩人世界的樂趣。 答: 首先,父母須有整體的概念,暑假期間非常漫長,若不能幫孩子作一個良好的生活規畫,他們很容易茫然徬徨,竟日不知所終。即使整天坐在書桌前念書、做功課,成效也一定會大大的打折。 父母可以先與孩子就這方面仔細討論,取得共識,但切忌不可太過主觀,必須多給孩子參與、發言的機會,畢竟這是屬於他們的假期。這當中,若期待孩子有全方位的發展和成長,便可多支持孩子從事藝術、運動、遊戲等方面的活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及身心健康。 每年暑假,各縣市也規畫如兒童戲劇節、藝術節、夏令營等親子或兒童營隊,除了節省花費,還可藉此增加親子關係。有些新世代父母,還想出一個好點子,利用年假,讓幾個家庭的父母輪流照顧孩子,讓孩子體驗不同家庭的樂趣。 孩子在學習期間功課壓力相當沉重,放長假自然要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課業分量也要大幅減輕。可以進行一些學業與生活的結合,如生態的觀察、簡單的實驗、生活素材創作、自信的培養等平時沒時間進行的活動,有效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找到自我特質。 另一方面,正因為功課減輕,時間更該好好分配,利用這個機會,孩子也可及時補強較弱的學科,累積落後的學力。利用暑假讓孩子培養自學自習能力是最恰當不過了,每天定期陪孩子寫功文教材,補強不足的內容,回頭從較低階的部分做複習;如果希望更進一步提升學力,也可以作超學年的練習。從中,父母還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幫孩子穩固基礎,可說一舉數得。 除此之外,透過在家時間長,可以讓孩子學習分擔家務,培養責任感及家庭觀念。所有活動的時間分配,要有彈性,不可過緊,也不能太鬆。以上所述都是基本原則,父母宜依自家的情況去靈活運用,相信都可以讓孩子過一個充實豐富的暑假。 功文文教機構(http://www.konwen.com)

梅桃李杏

2008年07月03日
公開
11

2008/7/2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愛亞 春三月就在傳統小菜場看見了梅,大塑膠袋裝著青玲瓏黃玲瓏,我懂,青梅可以做脆梅、紫蘇梅,黃梅可以製梅醬、製酒,每一項都使人想望著便要酸醉。我日日看,周周看,每看必心動一回,不難呢,洗、晾乾、有的再搓搓揉揉……可我念頭香酸醉著,過後,卻也就罷了,知道手邊的事著實多,心情不對。 春五月,水果攤上盡是展顏的桃李。 做小小孩的時候居住的山鄉十分僻遠,甚至全鄉的買賣行為都還不普遍,更無人有吃零食、水果的習慣,但鄉人多是佃農,種桃種李多得是,五月時節我們常跟著同學入得果園樹下痛吃,母親就教了:「桃、李、杏傷人」,無非是讓我們少吃桃李免得鬧胃腸。但果子成熟必須苦心等待,入果園機會也不是天天有,小孩才不管它傷不傷人!而且這樣吃那樣吃從來都是舒爽事,哪有傷著什麼。倒是杏,杏是個什麼東西? 「嫩黃嫩黃,圓圓的。」母親說。「梅、桃、李、杏各有各的味。」,母親一言一語,但很快斷了我的希望:「杏台灣沒有」,又補一句:「要冷地方才產」。杏從此變成心中,不,舌間的一個想望。至今只吃過杏脯,味道還真不錯,一種異香及特殊的嚼感,最好的是只要想到「杏脯」二字唾液便汨汨而湧,比李鹹、話梅、化核應子都靈,十分奇妙。 不知新鮮杏什麼滋味? 沒資格說杏,來說李。 李既使成熟,果皮含的「單寧」也澀得人下巴頦猛抖,便有人把紅皮黃肉的水李打扁變破碎,摻了粗砂糖漬,隔一小段時間便將裝李的大碗上下顛晃地移動,喀囉、喀囉、喀囉,水李在大碗裡發出誘人的聲響,糖便溶了,李便甜了,喀囉讓李和糖做最貼身的粘合,破碎的李肉更使唇、齒、舌製造出許多許多唾液來,吃得嘖嘖啜啜。也有不打碎,水李先加鹽「殺青」,會不那麼酸澀嚇人,再加甘草粉或加薑末、糖來醃,明明紅皮的李卻染成了黃身,和所有加了甘草粉、薑末的水果相同,這種李有特別的香甜味。破碎李和甘草李我少時每吃必半斤一斤,老來,吃三、五個便罷,有時還得配平胃散,不過吮手指的毛病是沒得改的。 有人端午拜拜案上必得有紅肉李,典故不知何來?清朝時四川成都人端午時在成都城東南角的城樓,有樓上樓下對擲李子的習俗,或許和西班牙番茄節相似?人們互擲番茄來祝豐年?端午擲李說是觀者動輒數萬,清朝呢! 紅肉李許多人拿它沒辦法,吃兩個便投降,小時小孩們都像老鼠般用門齒啃囓果皮再吐掉,吃那剩下少少的紅李肉也樂在其中,吃時小心與不小心都能將紅彩汁流淌臉上衣服上,真悲劇也,因為回家會在小屁股上得母親一巴掌。婚後有了孩子,「兒童料理」必須廉而營養,「春末李湯」成為要角,吾家一向以大鍋加水煮三、兩斤紅肉李,煮到果肉軟爛,用大匙瓢壓成泥,加粗砂糖溶攪,熱吃香甜,冰飲歡暢,還不待吃「傷人」一鍋便了,待休兵數日再煮,傷不了誰。若真鍋底有餘,放得果皮單寧和湯中糖份混得醱酵,就成了帶酒味的甜湯,或說甜湯已像甜酒,吃喝了還真有醺醺之意,那就變為成人飲品,偶時不擅酒的丈夫和我一人一玻杯像紅酒的非紅酒,相對笑飲,快意非常,似乎也醉了。吾家全家每年五、六月便指望這一大鍋又一大鍋的快樂。 桃,幼時吃的就是硬不啦嘰的嘛,以為桃的甜度也就是五十分永遠不及格的嘛,後來一日一日一年一年的做菜場採買,所見的桃都挑動不起我的興,頂多買幾個甘草水漬的小桃滿足一下孩子,尤其避免孩子去買藏在小塑膠袋裡什麼化學顏料塗浸混染成橘紅色的可怕桃子乾,據說加上芒果乾、橄欖乾這橘紅色三乾是六○七○年代人共通的回憶與鄉愁。 但真正的桃不是這樣的。 第一次聽父親談水蜜桃覺得父親又開始為故鄉說大話,像以前說的生吃的辣得心會疼的蘿蔔在故鄉會「蘿蔔賽梨」而「心裏美」,小孩子的手拿蘋果雙手各別使勁就把蘋果掰成兩半了,(父親說「兩半ㄌㄚˇ)現在又說那水蜜桃只消咬一個小口子,然後吸吮美汁就行,最後只剩一張裹著桃核的桃皮,呀!真是,真是……… 我第一次吃到好桃是在洛杉磯吃玫瑰桃,入口嫩軟香甜的衝激讓我很吃一驚,超市裡一大網袋才幾塊錢美金,有一天忍著忍著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黃昏晚上臨睡,硬是各吃一、二個,我彆扭的胃竟也欣然接受,但我少見的怨惱並不屑自己的毫無毅力又全沒志氣。 我愛上的玫瑰桃後來大批進口台灣,先叫加州桃,然後有了油桃的名,乘船漂洋過海也只減了三分味而已,而且還曾有過一百元十二個的廉身價,真樂死我了,有一陣子將桃放置白色大盤,乳黃色的桃身暈染著薔薇頰一樣的紅在桃尖,每日功課之一是逐顆美桃捏捏,捏到哪顆夠軟便吃哪顆,若得兩顆夠軟便吃兩顆。等到拉拉山的水蜜桃普遍得價格沒那樣嚇人時我才算了解愛桃還是「有錢比較好」。拉拉山以及尖石以及福壽山以及花蓮台東……那些水蜜桃雖都不能「最後只剩一張裹著桃核的桃皮」但桃形的美桃色的誘人桃質的水潤蜜香及口舌說也說不明白的清清柔甜,都「夠了」,是至極的享受,是極至的慰安,是「有了妳我什麼都不要」的滿足。 食物滋味至此,還有什麼可說,只可惜價格真不是寫字人負荷得起。 但,我仍愛桃。 經過了一年、多年、年年,是變成大人之後才開始吃這個也常鬧胃腸吃那個也常鬧胃腸,也漸漸了然,健康的人愛怎樣吃便怎樣吃,一旦吃過了頭真的能被食物傷著了,傷人的也不止桃李杏。 就不要吃過頭,就少吃些嘛,我現在吃東西比較懂節制了,但只是節制,愛吃的絕不戒治,因此,我依然年年桃李,桃李年年,春月啖桃啖李,那是美日子啊!

婚姻是不是必修課?

2008年07月02日
公開
18

《我聞我見》婚姻是不是必修課? 2008/6/30 人間福報家庭版| 作者:吳美娟 學歷高、收入高、年齡高的熟女,真的難「婚」?屏東縣資深媒婆郭秋菊說,光是她手上的資料,未婚女就有九百餘人、未婚男士也有七百多人,不但女多於男,很多人還是由爸媽押著相親,「有的相了兩拖拉庫」了,還在尋尋覓覓;一位等待婚姻的女碩士坦承,「什麼事都可以靠努力完成,就只有婚姻不是這麼一回事」。聽來,有點感傷。 大量的高學歷不婚熟女 但另一方面來觀察,蔡英文、郭小莊、蕭美琴、成英姝等熟女又堅持不發婚,這些優質女性卻站在婚姻城外,遲遲不肯入彀,使觀察家呂芳苑發現,廿一世紀的台灣,史上首度出現大量的高學歷不婚熟女。 倒底那個現象才是真相? 文風銳利的成英姝曾譏諷的說:自己不是宣揚不婚,只是對婚姻制度嗤之以鼻,這顯示人類對親密關係缺乏安全感。不少人相信「人必結婚」如同「人必有生與死」一樣理所當然。 蕭美琴則相信「一個人也可以」,不僅是「一個人能改變世界」,在女人有了「自己的房間」之後,總得先學會如何和自己相處。「廿年前到了我這個年紀還不結婚,是很突兀;但現在愈來愈多人不結婚,證明我們不是異類。」 傳統的跟著婚姻價值走 她說,朋友結婚了,但不快樂。當然世界上有很快樂的夫妻,但是很多夫妻很會假裝。至少,到現在我沒有看到過一對夫妻,是讓我覺得「啊,我也想要那樣的生活!」沒有,一對都沒有。 呂芳苑則注意到,人生在世,每個人的功課不同,不是每個人都得修婚姻這門課。「迎合世俗的習慣,時間到了就去結婚、生小孩,雖然對婚姻沒有特別的渴望,但他們傳統的跟著婚姻價值走,沒有深層去設定自己的未來。「戀愛不分年齡,二十二歲就搶先卡位也不見得適用在每個人身上,先搶先贏,天下哪有這種事?」條件好的熟女不易推銷 相對於呂芳苑說法,郭秋菊卻認為,國內出現性別失衡,導致「婚姻斜坡」的理論出現,條件好的女子反而不容易找到好對象,不過站在媒人婆的角度,郭秋菊說「大家的動作都太慢了」,內政部公佈的適婚年齡是二十二歲至三十歲,現代社會既是女多於男,想結婚的女性至少要從二十二歲起,就開始準備找對象。 郭秋菊指著未婚男女的「姻緣簿」說,「你看這是博士、這是醫生……」,許多學歷高、收入高、年齡高的「三高」女性條件都很好,問題在於「三高」的男性反而想找更年輕的女性,雙方的要求有落差,才導致條件好的熟女不容易推銷。 一位女老師就坦承自己相親的次數早就超過十次,她還向專業媒人婆報名,她知道「自己年紀大了,並不好找」,不過只要有機會,她還是會繼續相親,她說「我可不會因此降低自己對另一半的標準」,她會一直準備到「Mr.Right」出現為止。 另外一位女碩士則是父母著急得為她四處報名相親,為了不傷家人的心,她總會全力配合,不過她說,「結婚這件事比讀書還難,讀書只要苦讀就行了,愛情與婚姻,卻無法靠努力而來」。 有人為終身大事著急不已,有人卻覺一個人最自在,不知道該贊成那一邊才好?

巧克力的身世

2008年07月02日
公開
8

《談古說今》巧克力的身世 2008/7/2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孫銘 巧克力蛋糕、飲料……已是許多人最愛的甜點,而它的身世也頗為神奇有趣: 在西元七世紀的墨西哥,當地的瑪雅人喜飲用一種名為「遭克力」的飲料,意思是「苦澀的水」,它就是最早的巧克力飲料。瑪雅人將可可粉加上玉米、辣椒一起攪拌,做成一種苦澀辛辣的飲料,還稱之為「諸神的美食」。 製造巧克力的可可豆非常苦。在美洲赤道附近的熱帶叢林裡,生長著最早的野生可可樹。可可樹只生長在赤道南北二十度的緯度內,盡管一棵可可樹每年可以開出十萬朵花,但只有極少數能結出果實,一棵樹每年結出的果實不過一百顆左右而已。它是如此珍貴,以至被人們稱為「長在樹上的銀子」。可可豆不但珍貴,而且象徵著身分和權勢,甚至可以當錢用,當時一百顆可可豆就可以換回一個奴隸。 一五一九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率探險隊來到墨西哥。當科爾特斯第一次喝到這種苦澀的飲料時,立刻就陶醉了,他把可可的種子帶回了西班牙。 一五二八年,科爾特斯向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獻上了這種神仙飲料。不過,科爾特斯在配製調料時,用蜂蜜代替了辣椒,使巧克力飲料變得苦中帶甜,國王立刻就愛上了這種飲料,科爾特斯因此被封為爵士。 在此後長達一百年的時間裡,巧克力一直是西班牙王宮秘密,宮廷裡的大廚師將糖和香草放入可可中,巧克力飲料變得越來越好喝。 一六一五年,西班牙公主瑪利亞嫁了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她將可可豆帶到法國,從此巧克力在歐洲流傳開了。 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飲巧克力是上流社會的特權。直到一七八○年前後,法國人發明了可可豆攪拌機,帶動整個產業的機械化生產,也改變了巧克力的形態。人們開始在其中兌入牛奶、奶油和碎果仁,或是將它拌入蛋糕中,巧克力開始成為普通人的早餐。 一八二八年,一項技術發明將巧克力帶進了新時代──巧克力從飲料變成了固體。有賴於這個發明,我們才能吃到現在的巧克力。

顏色入詩情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2

《閒讀擷秀》顏色入詩情 2008/7/1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 ◎菲爾 色彩本身沒有生命,不過當它附上萬物之後,就會變化無窮。用色彩入詩詞,體現詩人、詞人們對環境的觀察入微。 柳宗元的〈漁翁〉寫: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讀者似乎看到雲消霧散,一片青山綠水現出原貌。大自然那神奇變化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 有時,綠色被用作動詞,比如王安石讓人傳頌千古的〈泊船瓜洲〉: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裡的「綠」字,是讓後人嘖嘖稱奇的動詞。 盛唐詩人儲光羲也在〈釣魚灣〉寫道: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小伙子借垂釣為由,在釣魚灣等待情人到來。「綠」字的使用,使這些詩詞看來更有生機,讓人如臨其境,可謂「詩情畫意兩相依」。 除了綠色,紅色也不少。比如宋祁寫的熱情奔放的紅色: 綠楊煙外曉寒輕, 紅杏枝頭春意鬧。 崔護寫的嬌美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李煜寫的落寞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除了使用單色,運用雙色或多色來渲染、襯托詩詞意境的作品也很多: 白居易的〈憶江南〉寫: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可說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紅日下怒放的春花,那些朝氣蓬勃的花朵,在碧綠的水光映襯下,令人心醉。 各種顏色互相襯托,讀來猶如看到一幅優美的圖畫。 蔣捷寫的〈一剪梅〉: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裡以櫻桃和芭蕉的顏色轉變來暗示春天轉為夏天。這裡的顏色不但相映成趣,而且還被當作動詞使用,顯示作者的巧心妙用。 杜甫在他的〈絕句〉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二句就用上四種鮮豔卻又和諧的顏色,詩人猶如在詩中繪畫。 在詩詞中使用搭配得當的顏色,可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因此許多古典詩詞都一再使用這種技巧。得益之人,當然就是對色彩敏感的讀者。

東坡詞故事擷趣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8

《名人軼事》 東坡詞故事擷趣 2008/7/1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薛吉辰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詞人,他創作的許多詞篇都膾炙人口,同時也伴隨著不少生動有趣的故事。 朝雲投荒伴東坡 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蘇軾被貶杭州通判,在一次宴飲時遇到輕盈曼舞的王朝雲,後娶她為妾。蘇軾曾指著自己的肚腹問侍妾:「你們誰知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 有答「文章」,有說「見識」。只有王朝雲說蘇軾「滿肚子不合時宜」,蘇軾歎為知音。 之後蘇軾多次被貶荒蕪之地,但無論生活怎樣艱難,王朝雲始終緊緊相隨,三十四歲時死在惠州。 為悼念朝雲,蘇軾作〈西江月〉詞:「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挂綠毛么鳳。 素面長嫌粉浣,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詞借詠梅讚美了朝雲的貌美心美,抒發了深重的哀傷之情。 因詞得福幾悲歡 熙寧九年,蘇軾任密州知州。時值中秋,蘇軾與客人在新築成的超然台上賞月飲酒。歡樂之餘,不免思念起同樣被貶在外的弟弟蘇澈,即興寫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以明月為線索,抒發了自己卓瑩孤高,而又曠達超然的情懷。 一天,宋神宗問宮外最近流行什麼曲子詞,太監便把這闕詞抄給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幾句,認為蘇軾還是愛戴君王的。於是,下詔把遠在黃州的蘇軾,調到離京師比較近的汝州,蘇軾因這闕詞得以遷往內地。 半夜三更歌一曲 元豐五年(一○八二)九月,蘇軾與友人聚飲,半夜時,友人把已帶醉意的蘇軾送回家。到家門口敲了敲,卻無人應答,只聽得看門小童鼾聲大作。於是蘇軾和友人信步走到江邊,看著平靜無波的江面,蘇軾心有感興,就吟了一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詞面上看似曠達,卻掩飾不住詞人內心的惆悵和失意。 乘著酒興,蘇軾與友人高歌數遍,然後各自分手。不想第二天眾口喧騰,說蘇軾寫了這闕詞後,把官帽、官服掛在江邊的樹上,駕著一葉扁舟,長嘯而去了。消息傳到州府,知州大吃一驚,立刻趕到蘇軾家中探看虛實,推門一看,蘇軾正躺在床上酣睡。有說此後相關的傳說輾轉流傳到京城,神宗皇帝也驚疑不已。 有情風捲萬里潮 元祐六年(一○九一),蘇軾離開杭州去汴京,好友參寥子相送,蘇軾作〈八聲甘州〉贈別:「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參寥子與蘇軾友情甚篤,蘇軾在徐州做官時,就專程從杭州前去拜訪。蘇軾貶謫黃州時,也不遠兩千里趕去,追隨數年。後來蘇軾南遷嶺海,參寥子還打算往訪,蘇軾去信力阻才罷。詞中抒寫了詞人出世的玄想,也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工作態度 決定您的未來

2008年06月30日
公開
4

《腦與人生》 工作態度 決定您的未來 2008/6/30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洪蘭 又到了畢業的季節,今年經濟不景氣,工作不好找,報上登說大學畢業生願意降低薪資以求一個工作,他們對薪資的預期比去年低了百分之五,如果能找到兩萬五仟元的月薪就很高興,有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擔心畢業即失業,人海茫茫,對前途沒有信心。看了這個數字覺得很難過。其實,人生都是從磨練開始,沒有磨練就沒有長進,對於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同學,先不必氣餒,可以利用這段期間充實自己求職的條件,有能力不怕找不到工作,同時先了解職場的規矩,使自己一進去就會有好的表現。 在職場上,第一需要的是敬業,早到晚退,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完後,行有餘力要去幫助其他動作慢的同仁。年輕人不要太計較勞力,許多時候,人在做,老闆在看,他一旦覺得你勤奮、任勞任怨,他一定會提拔你,因為我們現在非常需要肯做事、不抱怨的人,只要忠厚、勤奮,即使學歷不足,老闆都願意破格錄用,因為技術不會可以教,人品不好不可改,所以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工作態度。 其次當然是工作能力,所以每個人必須不停的進修、充實自己,不可讓自己被社會所淘汰。我們在大腦中有看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人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細胞是可以再生的,人是可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現在資訊爆炸,每天湧出的新知不計其數,但是資訊不等於知識,只有經過消化、組織和整理,從自己嘴裡說的出來的才是自己的學問。李光耀說:「在二十一世紀,一個人必須要有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跟別人競爭。」目前許多年輕人可能是看慣了電腦語言方式,說話常常跳躍式、詞不達意,減低了很多面試的分數。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職場要件就是正向的人生觀。有一個主管不能決定升哪一個人做店長比較好,他就打電話去問:「請問你們的營業時間為何?」甲回答:「我們九點打烊」,乙回答:「我們開到九點」,結果他升了乙做店長。正向的看事情方式可以鼓勵人上進,減少很多無謂的人事煩惱,如果覺得人人都在找你麻煩、挑你毛病,工作自然不帶勁,升遷就慢了。 中國有句成語非常的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到山窮水盡,不要失志,危機如何變轉機全在你一念之間。台灣社會至少到現在為止還是公平的,只要肯做,不怕沒飯吃,機會是自己去建構出來的,有志者事竟成。

鳥仔劉克襄 用寫作守護森林

2008年06月28日
公開
4

丁文玲�專訪  (20080628) 中國時報藝文版  台灣的現代自然寫作從一九八○年代以後才漸漸形成,劉克襄正是掀起這股風潮的重要旗手之一。劉克襄寫作卅年來,嘗試以詩、散文、小說、遊記、童書等不同寫作形式關照生態,面向之廣、對議題投入之深,都屬文壇少見。  「我很有福氣,在一座擁有許多高山、位於海洋和大陸交界、緯度溫度適宜、自然環境允當的島嶼出生,並且平安地長大。」  更幸運的是,從青少年起,在雙親呵護鼓勵下,他擁有比一般人更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在島上長期進行自然觀察,認識各地山水,逐一見證台灣廣泛而多樣的地理風貌。  雖然年過五十,劉克襄看起來還是一副年輕模樣。總是一件大地色系T恤、工作褲、運動鞋加上鴨舌帽。他先後於多家報紙的副刊工作,幾十年來上班時間之外,他若不在山林原野、海湖河畔,就是在往這些自然地點的路上,行蹤像極了四處飛翔、棲息的鳥。  行蹤如鳥 沒事就往大自然裡鑽  說來耐人尋味,他的父親因為信奉社會主義、鄙夷資本主義,將剛出生的他命名為劉資愧,瀰漫著革命色彩。一直到兩、三歲時,才改為劉克襄。  國民政府來台後,社會主義思想受到壓抑,劉克襄的父親轉投身補習業,賺了不少錢。加上母親出身客運業世家,劉克襄從小就生活優渥。父母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讀書、思考、努力求學與探索世界。大學畢業後他進海軍服役,注意到港口的老鷹與離島的海鳥群,正式開啟他觀鳥、寫鳥的創作歷史。  自然寫作的領域,在劉克襄之前,有前輩如陳冠學、孟東籬、陳列、徐仁修,與他同儕有廖鴻基、凌拂也投入,比他年輕的則有王家祥、吳明益等人。不過少有人像像劉克襄這般,擁有卅年的完整不間斷的資歷。迄今仍一步一腳印的四處踏查,那份實踐的能量十分堅強。  十七年前,劉克襄以長篇小說《風鳥皮諾查》點燃了台灣社會對侯鳥的關心。二○○七年他的《野狗之丘》更是國內前所未見的流浪狗小說。他以一條尋常城市巷子裡流浪狗為主角,冷靜重塑「野狗」、「街狗」、「流浪狗」的習性,描寫牠們如何在城市求生、怎樣交朋友、繁殖下一代的過程,更詳述人類對牠們的殘忍捨棄與捕殺。《野狗之丘》成為輿論焦點,被認為是國內探討動物權的首要之作。  如今,劉克襄又推出第三部長篇動物小說《永遠的信天翁》。這本書他耗費了廿年構思,用五年時間寫出。他在小說中虛擬了一個愛鳥人進入日本鳥島觀察短尾信天翁的故事。愛鳥人與一隻名為「大鳥」的信天翁建立友誼,並且深信未來一定能成功復育牠們。  劉克襄說:「短尾信天翁曾經是台灣相當重要的夏候鳥,每年回來繁殖,孵育下一代。曾幾何時,鳥類圖鑑把牠列為稀有的迷鳥,好幾年才勉強發現一隻。牠們明明是返鄉,卻成了罕見的不速之客。」  《永遠的信天翁》 寫五年才問世  劉克襄翻閱早期文獻,發現一九○一年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就在《彭佳嶼調查報告書》中,描寫短尾信天翁特性。不過因為牠們的羽毛可以當作妝飾品材料、寢具、衣物的內容,信天翁被大量殺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彭佳嶼絕跡。同樣也因商業交易,一八八七至一九○二年的十五年之間,全球有多達五百萬隻信天翁被殺戮面臨絕跡。  為了寫信天翁,他不但遍讀相關記載,也走訪各地調查。他曾在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裡,與一隻短尾信天翁標本不期而遇受到很深的感動。他也曾在距離彭佳嶼不遠的日本屬地鳥島,見到日本成功復育了短尾信天翁達兩千隻,深感振奮。一次他遠赴紐西蘭南島走訪復育皇家信天翁成功的岬角:「親眼目睹牠們的容貌、壯觀的滑翔和繁殖場域,我產生一股更強烈的想像和憧憬。」  他說,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歐威爾的《動物農莊》、李查.巴哈的《天地一沙鷗》等經典,是他想要達到的自然書寫高度。  寫作,對他來說是有生命的事:「每次我寫下一些什麼的時候,喜悅與滿足無可言喻。彷彿自己因此成功地守護了一座森林,也像是透過文字,在讀者心裡悄悄滋生另一座森林。」  他心裡總是想像這些森林越來越蓊鬱,慢慢延伸,最後連成一片:「最後和地球上的每座森林、每座海洋,都親密的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