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妹台時:善良是一種選擇

2018年12月16日
公開
75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12月16日(日) 善良是一種選擇 如果「善良」是一味幫助人,會讓他人越來越依賴你,到最後若不幫他的話,他會在心裡埋怨你。 我發現人緣好的人多半是善良的,可是他們會估算自己的能力,要是無法幫忙的話,他們會誠懇的跟你說抱歉,而不會次次都滿足對方。驕縱他人,到後來反而被說閒話,苦了自己。 生活中需要別人協助的機會還不少,不管是請求別人協助或別人來求你幫忙,要怎樣做才能皆大歡喜,如何拿捏好分寸,是很考驗智慧的事。答應幫忙就要想到後果,最怕幫了忙又被找碴,那很嘔的。 若要拒絕幫人忙,態度一定要堅定,不能曖昧不明,更不能敷衍了事,給自己也給別人留一些餘地,否則從學校到出社會進入職場工作,背後永遠會被貼上「討人厭」三個字。 人要善良,善良好比是一個圓,圓上長著兩隻角。別人看你善良好欺負,就要拿那兩隻角戳欺負你的人,讓他們曉得善良是有限度的,並不是任由他人予取予求的。愈善良底線要愈高,善良要用對地方、用對人、用對時機,若一味的成全別人委屈自己,那種善良不要也罷。 「善良不是一味退讓,而是有所堅持」,這話一點也不假。再說,我的善良只能給善待我的人,平時沒往來,好事輪不到我,壞事第一個想到我的人,請別來瓜分我的一絲良善。 善良是我們的選擇,沒有人能傷害我們的善良。從小,媽媽教我要善良,待人處世存心存厚道。「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凡事不與人計較爭長短,更能活出生命的高度。

妹台時:尋找無名氏

2018年12月03日
公開
60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12月3日(一) 我讀《尋找無名氏》 賈正賢是一個和阿嬤相依為命的少年,爸媽不在身邊,只能靠阿嬤的番薯園過活,還得打包學校的營養午餐,以減少阿嬤的負擔。他有個死黨是富貴人家的小少爺,兩人的觀點其實不大相同,有一次小少爺把完好的麵包直接丟到垃圾桶,賈正賢親眼目睹,覺得太不可思議,難道有錢就能這樣蹧蹋食物? 賈正賢從小就被逼著要獨立,學習自己完成該做的事,在校受到其他同學的歧視,還得提早面對社會的風風雨雨,因此他認為同學都很天真。番薯園有什麼好,有錢才受用;小少爺曾說羨慕他家有番薯園,能夠天天吃美味的番薯,讓他有種被諷刺的痛苦,並在心底嘲弄「有錢就是好,可以無憂無慮的耍白痴」。 他會有這種感覺很正常,孩子很難接受別人帶有異樣眼光看他,無論是同情或是藐視,都會使他成為和別人不一樣的存在。「低收入戶」這個名詞會使他有特別的待遇,以及成為同學開玩笑的對象。班上發生壞事,大家把錯全推給他,同學們犯的錯事都說是他做的,反正他最不一樣,他最有可能做這種事。百口莫辯的痛苦,若內心不夠強大,可能毀了一個人,我們萬萬不能成為霸凌同學的幫凶。 陳正恩《尋找無名氏》裡讓我最有感的是住在養老院的甄將軍,他雖然富有,但心愛的孩子、孫子卻遠在美國,親人最後一次來探望他,是在遙遠的三年前,他確確實實成了寂寞的孤單老人。 德蕾莎修女說過:「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人的一生很短,大人總是給孩子最好的,甚至送他們出國,到頭來只剩一個人寂寞以終,為的是什麼?

妹台時:十三歲新娘

2018年11月25日
公開
66

刊登於臺灣時報臺灣青文學 2018年11月25日(日) 十三歲新娘 印度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貧困的家庭不少,他們早早將女兒嫁出去,得以少些支出。還過的去的家庭則講求門當戶對,讓女兒之後的日子能好過些;有些甚至直接將女兒送走,不顧她的死活。 《十三歲新娘》寫的正是一個和我們年紀相當的少女不向命運低頭的故事。年僅十三歲的蔻莉為了能讓家裡好過而出嫁,她的對象是個年紀比她小,神仙也難救的病秧子,說白點就是騙婚。男方家娶她入門,圖的是她的嫁妝,能夠讓公婆一圓恆河聖水為兒子淨身祈福的願望。不過連醫生都束手無策了,恆河聖水又如何能治癒小丈夫的病?就這樣蔻莉成了寡婦,開始過著苦不堪言的小媳婦生活。 婆婆視她為最好差使的苦力,要她沒日沒夜的工作,蔻莉在這極不友善的環境下,還能任勞任怨不反抗,主因她有個可傾訴的小姑及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怯懦的公公背著強悍婆婆私下教她讀寫認字,讓蔻莉雖身處如地獄般的夫家,卻還能對未來保有一絲希望的火苗。 起初我有個疑問:既然已成寡婦,與其在夫家被虐待,為何不逃回娘家求救? 不論古今中外,在強調父權主義至上的國家,加諸在女子身上的桎梏與枷鎖是讓現在自由社會的我們很難想像。常言道:「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蔻莉若真的逃回娘家,其實會帶給娘家恥辱與噩運,使父母與兄弟蒙羞難做人,她婆婆如此仗勢欺人不是沒原因的。 後來因為小姑出嫁、公公逝世,蔻莉慘遭婆婆惡意遺棄,遇見一位好心車夫將她安置在寡婦之家,靠著靈巧出眾的手藝做針線活賺錢養活自己。她縫製的沙麗讓人讚嘆,像她為自己縫製的新娘嫁紗,她把家鄉景物、家人相處情形與日常生活點滴全用心縫製於嫁衣上,陪伴她日後想家的難熬歲月。對於她沙麗上的靈巧針法,光是想像就覺得很了不起,手拙如我,果然只有讚嘆的份。 自古以來,最微妙最令人匪夷所思莫過於婆媳關係,無論小說或現實中存在許多惡婆婆的案例。明明婆婆也經歷過媳婦的難為,瞭解那種被欺凌無處申訴的啞口難言,但為什麼熬成婆後就對自家媳婦猛欺壓?維持良好的婆媳關係對大家都有益,媳婦不感到不快,也就不會起怨懟之心。難不成只是因自私的心理,便覺得別人也該嚐嚐當年她受過的種種不公?別忘了,縱使再討厭媳婦,不喜歡她的孩子,也別隨意糟蹋別人捧在手上的女兒與外孫。將心比心,人人都能開心,這樣不是很好嗎?

妹台時:狼王羅伯

2018年11月12日
公開
55

刊登於臺灣時報20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11月12日(一) 狼王羅伯 眾多獵人都抓不到的野狼羅伯總是帶領五匹同樣勇敢、奸詐的狼群縱橫在綠意盎然的科倫帕山谷,羅伯經常率狼群襲擊牛隻,他們的狩獵方式和其他狼隻不同,牧場主人屢遭損失,卻只能束手無策。 一般野狼看到獵物就撲上去,狼王羅伯和他的同伴則是非肉質鮮美不吃,他們甚至常殺羊,卻一隻也不吃,只為享受殺生的快感。住在科倫帕河谷的牧羊、牧牛人都被羅伯造訪過,拿羅伯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狼王羅伯體型碩大、足智多謀,藏得再隱密的陷阱也會讓他發現,並順利躲開,還會用酷酷跩跩的表情嘲笑那些獵人,像在說:「你們永遠也不可能抓得到我,別妄想啦!」 人類是種既複雜又難懂的動物,被賦予容量較大的腦袋,用來發明使生活更安逸便利的物品,能精準表達各種情緒與人溝通。開心、生氣是其他動物會有的情緒,但人類能做出除了這兩個基本情緒外,還有各式各樣你想的到的情緒與心思,最常有的是冷淡。生活中充斥著過多是非與人際問題,導致我們害怕被捲入與己身無關的鬥爭,因此在別人出什麼意外時,我們總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隔岸觀火,確保不會惹禍上身,絕不輕易幫助別人。 對動物而言就不是這樣了,他們的生活少了是非,不用擔心人際,更不擔心救了其他動物後自己被欺負。他們的世界(認知)相對較簡單,只有要去跟不去的差別,他們不會假裝,沒有客套,只有真心實意,勇往直前不退縮。 即使如冷靜、狡詐的狼王羅伯也一樣,一旦認定布蘭卡是他的伴侶,無論布蘭卡發生什麼事,羅伯說什麼都要找到她,把她救回來。羅伯的重情義簡直是自投羅網,看在我們眼裡,他這樣很笨很不值得,但也證明了,他們的字典裡一定沒有「虛情假意」這四個字。 羅伯為了布蘭卡明知是陷阱也要闖一回,在他閉上眼前最後映入眼簾那一幕,是他的王國與他保護的子民所在處。暫且不論羅伯如何把人耍得團團轉,讓人類蒙受多少損失,他對伴侶的深情與奮不顧身的犧牲,我們難以望其項背,因為「大難來時各自飛」是多數人類一直信奉的圭臬。

妹中學生:傾聽的重要

2018年11月08日
公開
52

刊登於中學生報311期15版言論廣場 2018年11月8日(四) 傾聽別人的聲音 我們常常把自己放得太大,心靈被蒙蔽的結果,導致永遠只聽得到自己的聲音,沒有別人的存在。久而久之,與外界無法溝通下,我們就會成為一頭孤僻的狼。 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的存在,因此人們無法獨善其身,多的是和別人互動的時間與機會。傾聽,則是與人相處不可或缺的要素。知心好友在他們遇到挫折、心情正低落或憤怒時總會來找我們傾訴,這時我們應該要傾聽好友內心的感受,將心比心,表明自己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安撫他的情緒,使之平靜下來。 但若我們沒有用心傾聽,又會如何呢? 班上曾經有對無時無刻不黏在一起的好麻吉,有一次,其中成績較差的同學考壞了,跑去找另一位成績較好的同學,想尋求安慰。偏偏那時成績好的同學趕著要去打球,隨口說了句:「下次再加油啦!」引起求助同學的怒氣,認為好朋友並不瞭解他的感受,對他敷衍了事,根本就無專心傾聽別人的需要。不懂他要的不是隨口的鼓勵,而是陪伴。原本形影不離的二人因此決裂了。 在傾聽之下,我們會發現別人和我們想的不同,許多事情都能從傾聽中學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會去傾聽的人,到最後仍是一隻井底蛙;懂得傾聽別人長處的人,會清楚明白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可學習別人看東西的態度及面向,視野因而變得寬廣。 所謂「薑是老的辣」,傾聽老前輩的經驗也十分重要。不論在職場、學校,前輩碰過的問題一定比我們遇到的更棘手與複雜,同樣的難題,他們是怎麼克服的,難道不是我們該明瞭的嗎?多傾聽他們的經驗談,總比我們盲目摸索四處碰壁來得強。 傾聽像是一種功能。未啟動,整個人跟其他人感覺格格不入,有種違和感;啟動了,就會使我們和世界取得聯繫,跟得上別人的腳步。學著傾聽,學會謙虛,沒有誰的觀點是要放在第一位的,無論是誰都有讓人學習之處,端看你如何消化吸收與運用了。

妹台時:不要叫我傷寒瑪麗

2018年11月05日
公開
53

刊登於臺灣時報20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11月5日(一) 不要叫我傷寒瑪麗 瑪麗•馬龍是一名三十七歲隻身在美的愛爾蘭移民廚娘,是我們所熟知的「傷寒瑪麗」,更是美國第一位被發現的傷寒健康帶原者。 世界上本就有很多不公平,但是瑪麗的遭遇的確是極度不公平。面對可怕的傷寒,那時的美國還沒有能力治癒感染傷寒的民眾,只得抓走帶有病原體的瑪麗,將之隔離。人們對當局的處置當然沒有異議,甚至額手稱慶,如此對待一個女移工,其他人雖沒性命之憂,但對瑪麗公平嗎? 帶有病原體的人滿街跑,為何獨獨只抓瑪麗去海島監獄?只是因為她拋頭露面,跟當時社會對女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或因為她只是個移民,口音不同,人們才排斥她? 面臨人人聞之色變的傷寒病菌,不僅造成社會恐慌,千夫所指的瑪麗內心憂懼自然不在話下。她被違法監禁,毫無人道被迫吞服實驗藥物,甚至成為往後教科書中最可惡的「傷寒瑪麗」,只因她帶有病原,對身邊的人是顆不定時炸彈嗎? 真正可惡的人是她嗎?她只不過是生下來就帶有病原而已,若是她生在現代,有足夠的醫療設備,她會被終身監禁嗎?可惡的並不是她,而是人們的畏懼無知,以及政府官員、衛生局相關單位的不人道處置。人們的無知換來對新事物的恐懼,而這份恐懼則造就了「傷寒瑪麗」──一個不知是故意的加害者,或是無辜的被害者。 現在的醫療進步神速,仍舊有人不到醫院診治,寧可上藥局拿成藥自行服用;並非醫療院所不值得信任,而是他們跨不過心裡的坎,怕一踏進醫院就回不來了。別看瑪麗外形健壯,她被當作白老鼠時內心煎熬可見一斑,因此她不敢亂吃藥物,更別說那些藥物還處在實驗階段,尚未研究成功。 《致命廚娘:不要叫我傷寒瑪麗》說的正是一個被無知群眾傷害、自私想出名的瘋狂醫生以及噬血媒體緊迫盯人的移民廚娘瑪麗所遭遇不人道的故事。還未經確診就被公審,或許有人會怪她生錯年代,換成現代有比較好嗎?別忘了現代網路發達,動不動就肉搜,瑪麗躲得了嗎?

妹國語:文學饗宴

2018年10月29日
公開
76

刊登於國語日報青春10版 2018年10月29日(一) 竹塹文學營 升國二這個暑假,除了陪媽媽健走運動,更是每天坐擁書城,閒書讀得不亦樂乎。然而悠哉日子過久了難免倦怠,開學前媽媽為我報名竹塹文學營,為煩躁暑氣注入一絲清涼。 竹塹文學營,顧名思義是為了推廣竹塹文學獎而舉辦,堅實的師資陣容是一大亮點。再者,三天兩夜的營隊完全免費,所繳保證金於結訓後退還,如此好康錯過豈不可惜?幸運的在眾多報名者中搶到名額,開心踏上營隊為我打造的文青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文學營的地點在學風鼎盛的清華大學,兩晚皆宿於清華會館,這是很難得的住宿體驗,非清大校友或貴賓無法入住,我們何其幸運能夜宿於濃厚學術氛圍的校園中,提前體驗大學生活。 營隊很用心的請來各文學面向學有專精的老師來授課,這些知識豐富的老師有自己的風格,帶給我們的衝擊也都不同。 伊格言老師教我們萬用閱讀法,讀MV和詩與小說都能使用,「凡重複出現的為主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上完伊格言老師的課我才發現:哇!真的是這樣欸!大部分作家寫文章或詩詞皆會仔細琢磨用字,盡量不重複,所以當我們看到有個語詞不斷出現,便可推測這個詞是作者想表達的重要意涵。 徐國能老師幽默風趣、談笑風生,和其他老師站在台上授課方式不同,他會在我們身旁走動,邊和我們聊天,拉近彼此距離,再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回講義上。上國能老師的課沒人犯睏想睡,反倒個個精神抖擻。他還是媽媽最欣賞的作家之一呢,老師在我身邊和藹對我說話的照片被媽媽看見,不時可聽見她哀怨道:「如果是我坐在那裡的話該有多好……」我只有乾笑的份。 黃雅莉老師的顛覆創作,尋本探源的逆向思維引導我認真思考:世上有絕對的真假、好壞嗎? 黃秋芳老師讓我們在課堂上即興創作,寫下一篇篇青春散文當成竹塹文學獎的參賽作品,老師一針見血的評論使我們明瞭自己寫作方面的問題及缺失,實是受益匪淺。 三天兩夜的營隊不只使我在文學方面有更進一步的見解,更使我有和別人互動的機會。與同齡的陌生人當室友,於破冰活動及迎新晚宴上認識別校的朋友,點點滴滴都讓我的暑假生活更豐盈更多彩,謝謝媽媽送我這麼棒的生日禮物!

妹台時:愛情非童話

2018年10月28日
公開
62

刊登於臺灣時報20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10月28日(日) 愛情非童話 「如何才能掌控住男人的心?」《愛情非童話》在開頭就帶出全書的核心問題。 作者鄧惠文醫師以自身和好友的實例故事帶讀者看各類型女生都是怎樣與情人相處,以及她們對愛情所擁有的不同觀點。 Amy對男朋友百依百順,盡力配合男友的興趣、時間,男友愛騎馬,她就去學騎馬;男友愛棒球,她便去學打棒球……感覺活像個情人的奴隸。獸醫Grace就不同了,面對一大群追求者,很少正面回答對方問題,讓人捉摸不定,霧裡看花。 同樣是男友一個換過一個,為何難追又自我的Grace總能讓人深深為之著迷,而溫柔體貼的Amy卻常被男友嫌囉嗦?我不是心理分析師,我也不懂箇中緣由,只能說,Grace比較有智慧或手段吧! 書中有句話我覺得很棒,「妳以為沒有看到答案,事實上是自己無法接受擺在眼前的答案。妳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接受答案的勇氣。」作者用簡明的字句表達艱深的愛情哲理。明明他已給了妳回答,明明是妳蒙蔽自己雙眼,這種事情從局外人的角度很好理解,但身在局中人卻是邁不出腳步來跨越這道關卡。 愛情是每個人生來都會碰到的課題,只有談過戀愛的人才知曉當中的酸甜苦辣。偶像劇包裝的愛情很美,浪漫不實際,心生憧憬之餘,我們也要學習拿捏箇中的相處之道。因為偶像劇畢竟是偶像劇,而愛情畢竟非童話。

妹國語:省視變調的親子關係

2018年10月21日
公開
73

刊登於國語日報10版星期天書房 2018年10月21日(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公視單元劇改編吳曉樂於2014年的著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七分真實加上三分科幻的拍攝手法,是一部萬眾矚目的戲劇,吸引各界討論。 原著小說的作者吳曉樂是位家教老師,頂著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光環走進不同家庭擔任家教。這本書中她以親身經歷寫下九個家庭的故事,這些家庭中不乏父母嚴厲且強勢要求孩子的成績,並自作主張為孩子鋪了一條他們自認對孩子最好的路,這樣的父母在周遭真的很常見。 印象最深刻的是〈必須過動〉這篇故事,若娃的媽媽不若其他篇家庭中的母親「自以為是」,相反的,她並不把成績看得太重,若娃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事。可能是她失去過一個兒子,她對若娃這個掌上明珠呵護備至。當若娃的老師說若娃上課不認真時,若娃媽媽趕緊帶女兒到處求診,「沒診出我女兒有問題的醫院不是好醫院,診出我女兒有病的醫生才是醫術最了得的醫生。我女兒如果沒病為什麼無法好好上課……」就是這樣,若娃硬是被貼上患有ADHD過動症的標籤。從此以後,一切皆正常的若娃不論走到何處都要假裝自己集中注意力缺乏,這樣她的媽媽才會高興。 「我這輩子沒有什麼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成就。」在〈貓的孩子〉中,小圓媽所說的話彷彿在告訴我們:家長會把當年得不到的種種投射在孩子身上,冀望孩子能幫他們達成未竟之夢。如此一來,又會造就多少心理生病的孩子,與對孩子表現永遠不滿足的家長。 德蕾莎修女曾說:「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關心。」但當家長為孩子做得過多時,孩子反而容易噎著,無法消化。家長再來指責孩子不領情,控訴「我這樣做都是為了誰?」這樣的指控實則太過,孩子若是火上澆油,一句「是你自己要的,我又沒叫你這樣做」,那家長豈不大崩潰? 吳曉樂用法律人犀利的文筆與多年家教經驗,寫活青少年和雙親之間的互動情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連書名都很發人省思,究竟家長要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又該如何回應家長的教育,值得你我好好思考。

妹台時:魔法酷阿嬤

2018年10月15日
公開
60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10月15日(一) 魔法酷阿嬤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品讀李煜這闋詞,讓我感嘆時光無情飛逝,尤其看到學校增添新一屆學弟妹,這種感受更是深刻。 初進國中時,小考次數增多,每科有不同老師讓我不能適應,花最長時間適應的是各科老師的教法,各種教法使我一天內要換好幾種聽課模式,忙得焦頭爛額,有時還來不及消化,老師就已經開始講下一段了。 公民老師的教法是帶我們畫課本重點,再補充整理和做筆記;歷史老師則是用投影片教我們課文內容,發學習單方便我們複習。 生物老師的教法最讓我覺得奇怪,之前完全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教法,同樣寫學習單,卻不先帶我們看課文,而是各組拿小白板一題題討論,可翻閱課本查答案,卻不能找講義或自修。剛開始真的很痛苦,根本不曉得內容的我一看到題目都傻了,什麼基因、什麼細胞的完全看不懂,我們這組的分數經常墊底。 那時不知老師用意的我們只覺老師很怪,教法跟別人不一樣,常跟別的老師反應生物聽不懂、生物完蛋……這類的話,但其他老師不這樣想,甚至跟我們說生物老師「走在時代尖端」,她一點都不落伍。當時我們聽到這句話莫不嗤之以鼻,不以為然,私下還為老師取了個外號叫「魔法阿嬤」。 漸漸的,我們的想法變了,老師的學習單雖要寫很多東西,有些答案課本還不一定有,但生物老師教我們的東西相對多了許多。課後複習時,思考邏輯非常清楚,準備段考很是輕鬆。我想老師的教法應是時下最流行的「學思達」,要我們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熟悉老師的教法以後,我們也喜歡上了這位幽默、另類、好玩的魔法阿嬤。 國二了,沒了生物課,在校園偶可看到老師的身影。像今天我看到老師在洗她的餐具,開心飛奔到她身邊撒嬌:「老師,好久不見了!」老師不改她的酷本色回我:「廢話,過了一個暑假,當然久。」你看,魔法阿嬤是不是很可愛?

妹台時:轉角時光

2018年09月30日
公開
54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9月30日(日) 轉角食光 沒考上大學的沈琛喪失了對事物的熱情,什麼事他都提不起勁,沒上學也沒工作,只能當個家庭主「婦」,再也想不起之前在高中時跟同學一起玩樂的心情,連看手機都覺得沒趣。直到那位酷酷的、長年飄泊在外的二叔來找他,才重拾那份想做事的熱情。 老實說,我覺得一開始沈琛的生活有點可怕,成天待在家沒事做,無聊又痛苦。若是換成我,別說一年,一個星期我就舉白旗想離家,至少找份兼差工作吧!可是對於一個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又另當別論了。順應眾人期待去考大學,卻不幸跌落萬丈深淵,沒人懂你,沒人拉你一把,使你重回社會軌道。所有人只會認為你是個不認真念書,只靠父母養的靠邊族。有人從此一蹶不振;有人會努力準備重考;有人像沈琛,不想死也沒心情重考,荒廢課業與人生,渾渾噩噩過日子。這樣的人除非有人幫,否則真的一事無成。 沈琛的二叔是個反對死板爸爸,離家出走自己闖蕩的特別男子。他有個觀點我很認同──「人活著要學會接受」,世上有太多遺憾的事,有你所看到的,也有你所看不到的;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有發生在周遭人身上。有些事不是我們可以改變就別干涉,讓別人去處理;遺憾事天天發生,管也管不完,熬過一段時間,心境上自然就不同了。 《轉角食光》的作者千川用他的生花妙筆寫出一部流浪餐車滿足不同形色客人的故事。「一個轉角,就是一道風景;一次巡迴,就是一段食光。」食物總能帶出人們難以言說的心事,一個又一個故事在不同轉角處上演,因著食物而受撫慰的心靈有著被理解的感動。

妹台時:雙胞胎姊妹花

2018年09月10日
公開
89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9月10日(一) 雙胞胎姊妹花 國小低年級,班上有一對雙胞胎姊妹花,髮型、服裝、打扮等,每天都相同,只看一眼其實分不出誰是姊姊,誰是妹妹。大家常常把兩人搞混,叫錯名字已成常態,甚至連班導也常認錯人,對於這點,班導比我們還要抓狂。 可以想像一群小一生每天看著班導叫錯人,那情景也真夠好笑的,班導教書生涯應該沒那麼受挫過。某天,班導想測試我們能否分辨出雙胞胎,特地叫她們到台上,讓右邊的姊姊站到左邊,將左邊的妹妹換到右邊,重覆幾次,而後要我們指認哪個是妹妹,哪個是姊姊。很多人認不出,不知為何,一向是臉盲的我居然答對,或許因為我注意到她倆的氣質不同吧!然而我更好奇她們被老師像杯子一樣快速移動,不會暈頭轉向嗎? 上了國中,我又再次和這對姊妹花同班了。經過這些年,她們還是有著相同煩惱──常被老師們叫錯名字。不過她們已不再做相同打扮,青春期少女有著自己的風格。姊姊走文靜風,勉強稱得上氣質型;妹妹走可愛風,笑聲超級魔性。因為這對姊妹花,班上因而生色不少,每天上學都很歡樂。 老師也有一套認人方式,有次副導把兩人叫到辦公室,卻不先跟她們說明原因,反倒請她們張嘴笑一下,副導盯著她們的牙齒看,再拉著姊姊講事情。原來副導是靠兩人牙齒不同排列方式來辨認,原來她是要找姊姊,原來還有這種認人法,被我學起來了。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世界上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模一樣的人,即使是雙胞胎,總有細微的差別,會有個人主張,未來要走的路也未必一樣。誰都不希望成為別人的替代品,那麼,能分辨兩人不同,才是對她們真正的尊重。

妹國語:讓植物自己說故事

2018年09月09日
公開
49

刊登於國語日報10版星期天書房 2018年9月9日(日) 植物研究社 植物跟人一樣有靈魂,具有思想,只要你好好觀察它,便會發現其中奧妙。 鬼針草有個外號叫「恰查某」,當你太靠近它,它會像兇巴巴的女人跟著你,附著在你的衣褲、鞋襪上;如果不理它,它還會冷不防刺向你,直到你理睬它為止。 陳素宜《植物研究社》裡的馬尾老師帶著實驗社同學認識植物,每樣植物都有不同的個性,有的溫柔,有的傷感。鳳凰花代表離別,每年六月是畢業的日子,鳳凰花會在那時盛開,與畢業生一起哭,一起笑。酢醬草總是喜歡和人們玩捉迷藏,看誰抓到它多的一片葉子,那個人就會有用不完的運氣。馬尾老師用幽默的方式介紹植物,把植物的別稱串成一個個故事,不但能增強實驗社學生的記憶力,也使看書的我更詳細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植物的知識。 多看、多留意戶外環境,可以發現我們周遭竟有如此多種類的植物,圍籬灌木高大喬木豔麗大紅花、欲開還羞含香吐芳素雅小白花。走在路上別忘了放緩腳步,好好欣賞探出牆頭和你打招呼的植物,感謝植物主人的用心呵護,讓我們有幸一覽芳華。縱使非人為種植,大自然的安排就是這麼巧妙,每種花樹有不同的開花時序,依照季節輪番上演它的生命流轉史,自然造物是如此令人驚豔與讚嘆。 現代人擁有太多資源,都忘了植物對人類的生活有多麼重要。植物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氣給我們使用,植物的好處是說不盡的,越和它相處越覺得它具有人性。植物的心情是很好察覺的,在路上看到大樹向你揮手,表示它心情很好,想引起你注意;小草開始不斷發起攻勢,刺你的腳時,就是它不爽的時候。植物是不是和女人一樣善變呢?

妹台時:惡作劇之吻

2018年09月03日
公開
59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9月3日(一) 惡作劇之吻 從幼稚園開始,學校就一直教我們反義詞,諸如:黑�白、聰明�愚蠢、天才�笨蛋、快樂�憤怒,這些陪我們一路成長的反義詞,簡直熟到不能再熟了。 直樹與湘琴,一個冷淡,一個熱情;一個天才,一個笨蛋;在百名榜上,一個在頭,一個在尾。這輩子學過的反義詞,幾乎全可拿來套用在他們身上,兩人的個性、智商相差甚遠,雲泥之別,旁人看來他們根本不適配,但感情就是這麼奇妙,把一切的不可能變為可能,兩個絲毫沒有共通點的人也能湊在一塊兒。 閱讀《惡作劇之吻》時,我的心跟著湘琴的情緒而波動,一面暗自希望直樹和湘琴在一起,一面又在思考兩人在一起的可能性,不愧是偶像劇的代表作。其中有個段落蠻有趣的,湘琴和直樹參加社慶,湘琴扮成日本幽靈,因一些狀況,二人搭計程車回家,逗趣的司機說他們像聊齋裡有前途要進京趕考的書生被女鬼纏上,然後就發生一連串悲慘曲折的故事。 司機的雙關語很好理解,江直樹的日子一直過得一帆風順,自從湘琴出現後,他就沒有一天是安穩的,動不動就雞飛狗跳。之前總是任由爸媽為他的人生做決定,卻因湘琴的「為了自己的前途,總要花點時間去努力」一句話而茅塞頓開,有了自己的夢想,不再是躲在父母羽翼下的江直樹。 相較於IQ200的冷漠天才直樹,少根筋的笨蛋湘琴是個一旦立定目標就勇往直前的熱血女孩,「她確信自己愛直樹的心意絕對有一百分,但是,她期中考能不能拿到六十分都是問題啊!」就算空有熱情也是有用的,直樹不就是被熱情加上行動派的湘琴追到手嗎?一個巴掌拍不響,冰山直樹的心不知何時開始被湘琴一吋吋攻陷,與其說湘琴單戀他,不如說是他暗戀湘琴才對。

妹國語:《姊姊的守護者》讀後感

2018年08月27日
公開
55

刊登於國語日報青春10版 2018年8月27日(一) 姊姊的守護者 費茲傑羅家有三兄妹,分別是哥哥傑西、姊姊凱特、妹妹安娜。凱特兩歲時,被告知患有急性前骨髓白血病,安娜也因此誕生了,她是為了凱特的病而存在。 從小到大,只要凱特一發病,安娜就得捐出她的骨髓、幹細胞、血液、白血球等。直到有次,父母要她捐出腎臟,再也受不了的安娜決定控告父母無視她的身體使用權,家中頓時陷入一片愁雲慘霧。 事實上,安娜會做出這種決定,是因為凱特不想繼續被病痛折磨,不想要家人再為她的病而痛苦,否則安娜仍會乖乖聽從父母安排,安然接受沒有正常社交的生活,不為自己的身體自主發聲。 我覺得書中每個人都在等待凱特的死亡,凱特也是,心理已經生病的媽媽更是。即使用了各式各樣療法,恣意使用安娜的身體,大家都心照不宣,這只是在延續凱特的生命,徒勞無功罷了。凱特的身體並不會奇蹟似的好起來,只是沒有人希望凱特死去。 毫無疑問,凱特如果去世,每個人的心理負擔會減輕,安娜和傑西會因此幸福嗎?我想不會。兩人的境遇相似──被拿來當作工具,只不過一個有用,一個無用;一個接受,一個叛逆。凱特若死去,父母把愛轉移到兩人身上,那也只是替代品,父母真正想要的孩子還是凱特。 傑西自從知道他的基因和凱特不符合,他便被父母拋棄,父母注意力全集中在凱特身上。傑西試著靠吸毒、偷盜引起父母注意,當然沒成功。寂寞又無助的他還意圖縱火燒死自己,因為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妹妹一次又一次舊症復發,完全幫不上忙。這個家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但受到最大傷害的是誰?作者在結尾把安娜賜死,橫豎被當活體移植白老鼠而存在,安娜的死稱了誰的意? 讀完書心裡悶悶的,阿嬤對我和哥哥的態度如同安娜和傑西,她老人家說我們兄妹只是她還沒有其他孫子時的替代品,可有可無。對於傑西和安娜備嘗冷落滋味我感同身受,所幸媽媽給了我足夠的愛,要不,我可能也會走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真的不要視你的孩子為無物,他們更不是誰的替代品。換作是你,會想當某人的替身而存在嗎?

妹台時:小提琴家

2018年08月26日
公開
44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8月26日(日) 演奏小提琴的人 一位從小天賦異稟,富有盛名的天才小提琴演奏家──約夏貝爾,對路人進行一項有趣的實驗。這位小提琴家多有名呢?據說特意前往聆賞他的音樂會高達數十萬聽眾,每一場演奏會的門票更是要價不斐。 這天他佯裝成普通人在車站演奏,音色優美,毫不遜色他在音樂會的演出,卻沒幾個人佇足,好好聆聽約夏貝爾的曼妙琴聲。大部分的人連停頓一秒也不願,頭也不回的走了;只有些許人短暫留在約夏貝爾身邊聆聽一分鐘,而那些人幾乎是小孩子,停下來幾秒立刻被媽媽帶走。有個小孩也想留下來欣賞,但媽媽跟他說「停什麼,都快來不及了!」小孩的視角和大人的視角不同,小孩能聽見琴聲,大人卻只專注在時間。 試驗的結果也能反映出人們的前恭後倨,先前對小提琴家百般尊重,後頭卻對這個普通人的琴音不屑一顧。這些形色匆忙的人若能暫緩腳步,將可發現須購票入場聽的音樂會,如今卻能免費聆賞,豈不是賺到了?約夏貝爾確實做了個可看出人心的重要實驗。 還有從小孩的視角出發,可以看到許多大人所忽略的事。孩子的感官待開發,他們也會自己探尋,大人的確不該扼止孩子探索他的世界,說不定許多小小愛因斯坦就這樣被大人埋沒了。

妹台時:透明的小孩

2018年08月19日
公開
63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8月19日(日) 投稿:透明的小孩 起初看到這本書名──《透明的小孩:無國籍移工兒童的故事》,還在笑說怎麼可能有透明的小孩,難不成是精靈?看完心裡才沉重起來。 真的有那種見不到光的孩子,被丟在育幼院,連名字也沒有。好一點的,父母隔段時間會去看他;有些父母較狠心,生下孩子後直接拋棄,絲毫沒盡到為人父母的義務;有些孩子甚至從有記憶以來,父母就死了,他們很難像一般小孩快樂無憂的長大,想上學也不太可能。 平時我們只想著玩樂,偶會升起不去學校的念頭,認為學校無趣的很,沒想到世界上有人巴不得天天去學校學習,卻沒辦法上學。我們毫不珍惜丟掉我們嫌醜的服裝時,卻沒想到有人連一件平常的T恤都覺得奢侈,想也不敢想,更別說買了。當我們在嫌棄所處的環境時,有人正在羨慕著我們的生活,而且這些人不勝枚舉,他們散落在世界各地,需要人們幫助。他們不被允許生病,因為無國籍的人沒有健保,監護人須得到處借錢才能付得起醫療費。 為什麼他們被稱為透明的小孩?因為很少人看得到他們。現代人只專注於前方,顧不得左右的人如何,也有見死不救之人,若是可以多看看四周,那些人也不再是透明的了。這些「不能被看見」的無國籍移工的孩子說自己的人生是借來的、是多出來的、是透明的,可是沒有孩子是透明的。當你翻閱這本既溫暖又殘酷的繪本,請多關心他們的處境,以及兒童的基本人權。

妹福報:快樂告別

2018年08月17日
公開
56

刊登於人間福報13版青春UP 2018年8月17日(五) 快樂告別的方法 「安樂死」是大家不敢正視卻很現實的議題,它能使你放下一身的病痛,使你不帶痛苦的死去,等於一個放棄治療的方式,這種方式唯獨會發生在難以治癒且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身上。安樂死的條件相當嚴苛,須經層層關卡,符合條件者才能執行,畢竟死亡不是兒戲,不是任何人都適用。 以色列電影《快樂告別的方法》正是用黑色幽默來包裝這個沉重議題。群居在養老院的昔日好友們因一件事鬧翻了,其中發明家的朋友看丈夫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遂請發明家製造一台「安樂死機器」,讓丈夫可以離開沉重的身體平靜死亡,發明家不忍心拒絕。但是送走一個後鐵定有下一個,想運用機器的老人一而再再而三來求助於發明家,老友們覺得反正做都做了,何不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呢?而發明家的妻子可不這麼認為,她覺得這種舉動是在借用機器殺人,該向警方自首。使得維持多年的好友關係,在老人間變得岌岌可危。 電影中雙方說得都很有道理,既然有那麼多人尋不到方法順利離世,為什麼不能用「安樂死機器」?這樣既不痛又可保有尊嚴啊!但另方面,想死的人是真的想死嗎?他會不會只是因現狀所逼才想找一個解脫的方式,而他其實還想活在這世上?想死的人大多有許多放不下的牽絆,又或許有著遠大的夢想還未實現,若不是身體受限制,有誰肯輕易離開這世間?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每個人皆能做各自喜歡的事,可是對這些等死的人,連最基本的好好呼吸都是奢求。 兩方的論點為這部帶有搞笑性的電影添加了嚴肅與心酸,人生中,讓人活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讓人有死亡決心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生命很可貴,不到萬不得已,沒人肯輕易放棄生命,我是這麼想的。

妹台時:綠色的悄悄話

2018年08月12日
公開
53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8月12日(日) 綠色的悄悄話 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遇到人生大轉變,親人去世後,性格變得陰沉不愛說話。生活周遭經常可看到類似的孩子,原本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因為一場驟變而成了被打碎的美夢,再也回不去了。 擅長改寫聊齋故事的作家陳碏,對花草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因而寫成這本《綠色的悄悄話》。書中一個奇異小孩「葉子」,就是因父母車禍過世,從聒噪的開心果變成完全不說話的孤僻怪胎。直到葉子認識玫瑰後,發現玫瑰是自己人,才開始敞開心扉與外界交流。 成年人都很難走出傷痛,更何況還是個天真無邪的小孩,他們被環境逼迫提早長大,學會自理過著獨立的日子。玫瑰曾這麼評論過葉子,「六歲的身體裡面好像住著一個六十歲的睿智老靈魂」。成長,不是因生活順順利利,一定是闖過長滿荊棘的艱難道路才有的蛻變。但是一個真正的孩子,不論再如何成熟、聰慧,終究只是個孩子,即使外表看不出來,在他偶然出現的孩子氣舉動,依舊明確表現出他是個需要人照顧的小孩。 葉子和玫瑰都是可以聽懂花草樹木在說什麼的人,這個特質需要天分及緣分,能夠了解植物話語的人少之又少,我們也許不具備這種特質,但我們可以靠傾聽來感受植物想表達的情緒和面臨的難題。我們用雙眼觀察樹木的一舉一動,藉此聽懂植物的言語,大樹在傷心,小花在愉悅的唱歌,平凡如你我也能體會到,用心聆聽、用眼睛去看,再平常的街道、再熟悉的場景也能看出不平凡的地方。

妹國語:鉛字的動人力量

2018年08月12日
公開
52

刊登於國語日報10版星期天書房 2018年8月12日(日) 活版印刷三日月堂 因感情問題回到故鄉重新生活的弓子,小時候跟在祖父母身旁學習活版印刷,在這間祖父創立的三日月堂有著無法抹滅的回憶。 起初只想在故鄉川越找一份工作好養活自己的弓子,選擇在運送店打工,即便大家覺得她很適合這份工作,她依舊放不下三日月堂的過往歲月。 三日月堂是弓子祖父母之前開的活版印刷工廠,印刷廠的牆上堆置滿滿的鉛字塊,這項技術是用人工將鉛字擺在一起,以蓋章方式把字印出來。如此累人、麻煩的活版印刷曾經號稱是三K產業,意即辛苦、骯髒、危險的工作,交期短,必須得熬夜趕工,加上用鉛製作的鉛字有毒,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 隨著時代演進,電腦普及,受到數位化影響,採行傳統工法的活版印刷已經跟不上時代。雖然活版印刷有著電子印刷所沒有的觸感與魅力,卻因價格昂貴又費工費時,顧客當然選擇便宜省事的電子印刷,祖父母經營的三日月堂只能黯然歇業。 從小對活版印刷存有的特別感情促使弓子重新找回熟悉的手感,和委託人一起學習,喚回遺忘在記憶深處日漸沒落的手藝。透過實際接觸鉛字,許多人愛上鉛字的魅力,前來找弓子印刷的委託人愈來愈多,她也因客人逐漸增加,手藝日漸熟練。弓子的活版印刷不像冰冷的電子印刷那麼死板,顧客要求什麼,她就做什麼;而是傾聽委託人的心事,與之思考哪種擺法或字體較合適,全然客製化服務。 弓子願意放下能賺錢的工作,追尋心裡的想法,去做收入不穩定的事業,這樣的舉動令人欽佩。因為這將開啟她未知的人生,不知是好還是壞。活版印刷很少人聽過,甚至會認為沒什麼了不起,但活版印刷是種文化傳承,跟利益無關,這可以看出以前人們堅毅不摧的精神,勤奮和辛勞。 每個鉛字都是一個生命,都有它所代表的意義。鉛字的重量和觸感是確實存在的,和平常所見的數位印刷完全不同。鉛字的魅力得要實際接觸過才知道,星緒早苗的《活版印刷三日月堂》帶我們重窺這項沒落的手工藝殿堂。

妹國語:我眼中的居禮夫人

2018年07月30日
公開
57

刊登於國語日報青春10版 2018.7.30(一) 我眼中的居禮夫人 我們所熟悉的居禮夫人,其實在結婚前叫做瑪麗亞,她的成績優異,常常被俄羅斯督學點到要回答問題。 當時波蘭是俄羅斯的殖民地,神氣的督學總是會問瑪麗亞說:「哪個國家最偉大?」使得瑪麗亞只能回答:「是俄羅斯帝國。」深覺國家受辱的瑪麗亞因而決定要為波蘭出一口氣,於是經過長時間努力下,她獲得物理學位,和丈夫居禮共同得到諾貝爾獎,後來她自己再次獲獎,是個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的人。 不是只有東方人才會重男輕女,西方人也會。別人得諾貝爾獎都沒事,居禮夫人得獎就會有人找碴,媒體還在報紙上捏造居禮夫人有醜聞,存心讓居禮夫人難堪,可是居禮夫人真不是個平凡人,她不畏人言,謹守自己的本分,以行動證明她的實力,並告訴全世界:「不要小看女人!」 居禮夫人的名字震撼了全世界,到現在我們對她依然深感敬佩與尊重,她的一生全然獻給了放射線、鐳及核子醫學,她的研究造福許多戰爭中的傷患,這應該算是我們如今所說的「偉大」吧! 居禮夫人是歷史上難得留下好名聲的女子,她的成就不亞於任何一個男人,她的言行事蹟不僅為她的國家出一口氣,也為日後的女性奠定了一些自信。若是以後遇到對自己沒信心的女性,我會建議她去讀居禮夫人的傳記,看這位史上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遇到問題會如何解決,如何壯大自己的內心,不向命運低頭,堅持走出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

妹台時:瘋狂尖叫

2018年07月24日
公開
65

刊登於臺灣時報20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7月24日(二) 讓人尖叫的瘋狂速度 你有沒有碰過會讓人尖叫的瘋狂速度?會讓人尖叫的速度是有多快呢?在高速公路開快車也會使人驚嚇;走在路上,身後呼嘯急馳的摩托車讓人嚇破膽;遊樂園裡刺激的遊樂設施常會傳出人們尖叫的聲音,魔音穿腦,引來路人注目。 去遊樂園一定要搭乘雲霄飛車才算到此一遊,變化多端的軌道使人光看便覺心底沸騰,恨不得馬上去玩。有些遊樂園的雲霄飛車是斷軌式,讓人不禁懷疑車子會不會一起掉下去?其實不會,因為它的速度到斷軌的地方一定加快,使車子直接衝到對面,而不會冒著讓乘客受傷的風險慢慢開,導致車子連同人跌下去。 為讓乘客覺得好玩,偶爾雲霄飛車也會來個急停,這時就運用到「摩擦力」,就像平常開車碰到狀況時,要煞車一樣,車子要撞到前方車輛前,輪胎進行摩擦,迫使車子停下。雲霄飛車一定要有這樣的急煞才好玩,客人才會意猶未盡再次光臨,提升遊樂場的營業額。 《讓人尖叫的瘋狂速度》是到遊樂園玩科學系列之一,清楚介紹雲霄飛車所具備的力量,其中包括常聽到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力」。看似一般的雲霄飛車其實蘊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科學原理,而設計者更要考量搭乘者的安全性,不使乘客受一丁點的危險為己任。

妹台時:感悟親情

2018年07月15日
公開
56

刊登於臺灣時報15版臺灣青文學 2018年7月15日(日) 感悟親情 新竹市育賢國中 林如意  李潼的少年小說《噶瑪蘭有塊救人地》敘述原本瞧不起父母的主角在一次機緣下,了解父母是如何在那個窮困年代彼此扶助,咬緊牙根開創未來。  劇組到這個宜蘭小山村拍攝以主角父母的故事,看著演員扮演他的父母,宛如與童年時的父母一起經歷過往的種種磨難。爸爸為了家中經濟獨自扛下粗重的工作,媽媽的家人在一場洪水暴發中瞬間被奪走生命,只剩下小姨媽相依為命。體悟到先民與天搏鬥靠的不是機運,而是那股與生俱來不認命的堅忍性格;因為沒什麼好失去,只有靠自己的雙手披荊斬棘,開創屬於自己的家園。明瞭父母的樂觀天性是用生活的艱苦換來的,主角的心不自覺軟化了,因而成熟懂事起來,與父母的心也漸趨靠近。  有時我也會覺得父母很俗、很土、呆板無趣,不像其他人的父母體面時髦,更不想他們在同學老師面前出現,但從父母的朋友口中聽到種種稱讚他們的話語,又不免想著:「誰理別人的感受,我以爸媽為榮。」  很矛盾啊,我也一再修正自己的心態。媽媽說過她是生了孩子之後才與外婆更親近,凡事會站在外婆的角度著想。我還是學生,完全無法理解那種感受,但我跟媽媽的互動絕對比她和外婆還要親密,因為會對我說「妳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外婆已經不在了,現在換媽媽常對我說這句話。如此肯定、溫柔待我的媽媽,我能不愛她嗎?一如媽媽給我的愛,我也要愛她好多好多。讀讀這本書吧,這真是一本能讓親子關係升溫的小說。

妹國語:看見透明的小孩

2018年07月08日
公開
66

刊登於國語日報10版星期天書房 2018年7月8日(日) 投稿:透明的小孩 起初看到這本書名──《透明的小孩:無國籍移工兒童的故事》,還在笑說怎麼可能有透明的小孩,難不成是精靈?看完心裡才沉重起來。 真的有那種見不到光的孩子,被丟在育幼院,連名字也沒有。好一點的,父母隔段時間會去看他;有些父母較狠心,生下孩子後直接拋棄,絲毫沒盡到為人父母的義務;有些孩子甚至從有記憶以來,父母就死了,他們很難像一般小孩快樂無憂的長大,想上學也不太可能。 平時我們只想著玩樂,偶會升起不去學校的念頭,認為學校無趣的很,沒想到世界上有人巴不得天天去學校學習,卻沒辦法上學。我們毫不珍惜丟掉我們嫌醜的服裝時,卻沒想到有人連一件平常的T恤都覺得奢侈,想也不敢想,更別說買了。當我們在嫌棄所處的環境時,有人正在羨慕著我們的生活,而且這些人不勝枚舉,他們散落在世界各地,需要人們幫助。他們不被允許生病,因為無國籍的人沒有健保,監護人須得到處借錢才能付得起醫療費。 為什麼他們被稱為透明的小孩?因為很少人看得到他們。現代人只專注於前方,顧不得左右的人如何,也有見死不救之人,若是可以多看看四周,那些人也不再是透明的了。這些「不能被看見」的無國籍移工的孩子說自己的人生是借來的、是多出來的、是透明的,可是沒有孩子是透明的。當你翻閱這本既溫暖又殘酷的繪本,請多關心他們的處境,以及兒童的基本人權。

妹台時:黑鳥湖畔的女巫

2018年07月03日
公開
50

刊登於臺灣時報20版臺灣青文學 2018.7.3(二)   黑鳥湖畔的女巫 新竹市育賢國中 林如意  宗教在人們的生活裡總能引起巨大風波,大大小小的事情也是因為宗教才發生的。在《黑鳥湖畔的女巫》中,受過開明教育的戴吉蒂投靠住在威樂之地的姨丈一家,她的亮麗服裝、開放想法、活潑性情在當地相當保守的清教徒眼中是一種罪。  清教徒家庭的女生要會做家事、遵循三從四德、謹守婦女的本分,不能做出他人眼中的「大膽」行徑。吉蒂會游泳在威樂之地造成大轟動,人們都覺得會游泳是不正常的,但這又沒什麼,對我們來說不會游泳才奇怪呢!可想而之,當地人全是一副死板個性,拒絕接受外來事物,連她漂亮、新潮的阿姨嫁去那裡只能穿得像僕人。  因為吉蒂教書的氣氛太歡快,而被禁止教書,受委屈的她跑到大草原,遇見清教徒口中的女巫──教友派的漢娜,兩人遂成為朋友。後來吉蒂被人指控是女巫,甚至冠上詛咒小女孩的罪名,將處以死刑;事實上吉蒂只是教小女孩寫名字而已,怎就被誣賴使用法術?清教徒看的不是吉蒂是不是女巫,而是不允許漢娜這個異教徒在他們的地盤,看宗教而不看人的本身,非我族類一律驅逐。  宗教能使人向善也使人沉迷,讓人心靈有所依歸,但最怕一窩蜂盲從,如何取捨得靠個人的智慧。我喜歡吉蒂樂觀進取的個性,卻又慶幸自己不是那時代的人,那時代的女性真的好辛苦,還是現在最幸福了。